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模板(10篇)

時間:2022-02-19 19:48: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文學作為文化的鏡子見證文化的傳承,而文學同樣是時代的鏡子,代表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內(nèi)涵。那么現(xiàn)代社會,交通高度發(fā)達,商業(yè)空前繁榮,信息網(wǎng)絡鋪天蓋地,電視媒體無處不在,科學技術蒸蒸日上。當然這些都比不上李白月下賞景的高雅,坡暢游赤壁的豪邁,馬致遠古道騎行的寂寞。而現(xiàn)在卻有電視與電腦,有大街小巷的超女歌聲,也有遍地亂墜的李宇春、周筆暢、何潔。我們是不能譏諷我們的祖先的,畢竟,李杜與李周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如果沒有李杜也許歷史車輪不會駛向李周。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現(xiàn)代娛樂文化也是時代的折射吧。我想也同樣是文化傳承的一個歷史時期。就像當年詞成為詩余?,F(xiàn)在超女歌詞再推廣到現(xiàn)在的那些流行歌曲也能如詞代替詩成為文學的主角,真正成為時代的旋律。有位專業(yè)詩人說過了,那些只不過是花拳繡腿,要想替代詩還需要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她們文化品位和藝術技巧的火候還差得遠呢。

我思索超級女聲以及各種選秀節(jié)目,例如夢想中國、青年歌手大賽等,這些東西是否都是花拳繡腿呢?當然對于那些為了某種效果而一味做作,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陳詞濫調(diào),那些讓人肉麻的情歌,也足以讓我們嘔吐。尤其在中國文字中穿插兩句外語的歌曲,很讓人莫名其妙。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文化的融合,如果是,那么中文中精華的部分便都要被丟棄了,真成了花拳繡腿。當然那些歌詞在專業(yè)詩人耳中只會是噪音,可那真真切切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活,歌詞當然也就屬于這個時代了。

一個民族的文化內(nèi)核總是非常堅硬的東西。雖然唐詩、宋詞、元曲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但我們也會在惆悵時想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在異地思鄉(xiāng)時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在激情四射時想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傷心時想起“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在孤獨時想起“枯藤老樹昏鴉”……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內(nèi)核,我希望他們也能影響現(xiàn)代歌詞,不要只是纏綿的情話,畢竟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聽膩了超級女聲,我們是不是還記得京劇唱腔。戲曲這種保留著純正中國古典風韻的文學藝術現(xiàn)在也漸漸暗淡了。我們這一代能一口氣說出《二進宮》《三岔口》《四進士》《五人義》《六月雪》《七星燈》《錘》《九江口》《十字坡》這串傳統(tǒng)曲目的人恐怕不會太多,能夠辨別京劇、昆曲、晉劇、評劇、豫劇、河北梆子的人大概也甚少。那么我們的下一代會怎樣?我擔心到某一時刻它們就會被完全拋棄。

杜甫寫《兵車行》,蘇軾寫《水調(diào)歌頭》,李清照寫《如夢令》,關漢卿寫《竇娥冤》,大概都是在抒發(fā)自己的悲歡離合,而現(xiàn)在李宇春和夢想中國的冠軍吳文景他們是不是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商品經(jīng)濟的代言人呢?現(xiàn)在又多了金錢與名利的誘惑。李白可能不會想到他的詩會被推上文學的最高殿堂,可是李宇春已經(jīng)看到了并且聽到了自己的輝煌,追星族不計其數(shù)了。

超級女聲作為這個時代文化的代表,有它存在的舞臺,這個時代原本就屬于她們。但那些為她們而全力打造詞曲的作者們也應把自己的素質(zhì)提高,也應與先哲們比比高低。我們這一代青年們也應閑靜時聽一段純正國粹,要不然它們會消失的。娛樂圈里也汲取點中國的古典美,成為名副其實的主角。

社會還在向前發(fā)展,歌詞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文化繼續(xù)傳承。我們不能否認歷史留下的足跡。這個時代不能不說是他們的時代。我希望他們能變得完美。若干年后的文學家們能夠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后加上當代歌曲,超女也能被記錄為21世紀初的一場文化變革。

篇2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睂W生要反復誦讀大量經(jīng)典的古詩詞,在積累中培養(yǎng)語感、提高素養(yǎng)。新課改前,書聲瑯瑯的語文課曾經(jīng)一度消失,教師用不厭其煩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剝奪了學生的閱讀權、話語權。新課改后,我們欣喜地聽到,校園里再次書聲瑯瑯。但是,在學生朗朗書聲的背后,卻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

首先表現(xiàn)在:教師用播放錄音代替教師范讀。教師的范讀在誦讀教學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錄音不能代替的,教師在誦讀方面的榜樣作用可以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指導學生的朗讀。但在觀摩我校幾位教師執(zhí)教的《唐詩宋詞》后,教師或在課前下載了本課的精美課件,或準備好朗讀錄音,課上輕輕地點擊鼠標或按下按鍵,優(yōu)美的聲音就響徹在耳畔,多媒體課件還同步展現(xiàn)一幅幅精美的畫面。沒有一位教師自己去深情地誦讀詩詞。教師華麗的課堂使語文課尤其是誦讀課失去了原味,教師的誦讀能力日漸消退,學生也不能近距離感受詩詞和教師的文化魅力。

其次表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的朗讀缺少有效的指導,也缺乏精簡的評價。誦讀欣賞課的誦讀必須有教師的有效的指導,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出聲,讀出音樂美;讀出景,讀出意境美;讀出情,讀出情感美。朗讀應貫穿教學的始終,循序漸進。沒有教師指導的朗讀,只是為了識記,朗讀膚淺。在我校幾位教師執(zhí)教的《唐詩宋詞》時,幾位教師在錄音播放后也多次讓學生大聲朗讀詩詞、背誦詩詞,但是沒有指導學生注意朗讀的重音、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等問題,也沒有對每一次的朗讀提出具體的目標任務,缺少層次性朗讀指導。同時,我發(fā)現(xiàn),教師在學生個體朗讀后缺少評價。學生一個朗讀完了,另一個就接著朗讀,沒有學生和教師的朗讀評價,學生的朗讀沒有得到及時的指導和激勵,直接影響學生后面的朗讀學習,甚至個性的發(fā)展。

因此,為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誦讀應該貫穿在詩歌教學的全過程。同時,高中生還要學會從“誦讀”過渡到“欣賞”,誦讀更傾向于作為詩歌教學的一種手段,通過誦讀,“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要完成誦讀的這些目標,沒有教師的指導是不能落實的。教師要在誦讀的方法研究上下工夫,要探討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如何讓學生的誦讀更有效。誦讀的形式有多種,教學時,要注意變化,以避免單調(diào)帶來的乏味。從過程看,誦讀也是講究層次的,比如有的教師總結的的古詩文誦讀“三步法”,第一步“知詩人,解詩題”,第二步“抓字眼,曉詩意”,第三步“入詩境,悟詩情”。每次誦讀,要達成一個目的,讓誦讀循序漸進。

二、學生不明“用典”、“互文”等修辭格,影響詩詞欣賞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毙抡n改后,語文教師都不再單獨講修辭了,而是放在文章里來學習。修辭手法在現(xiàn)代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基本上都能了解、會運用。但是,古詩詞中的修辭,學生又了解多少呢?是不是不需要了解呢?很多教師認為,高中學生不需要了解古詩詞中出現(xiàn)的某些修辭格。因為,古詩詞中的有些修辭格今天已經(jīng)不用了,這些修辭格對高中生來說太陌生。他們往往忘記了《標準》的建議,“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庇绕鋵r(nóng)村高中學生而言,古詩詞的知識本來就很有限,如用典和互文的修辭格很多學生不知道。教師如果不隨文適時、適量地指導修辭知識,就會直接影響學生古詩詞的欣賞。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修辭知識,不過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教學。

三、單篇古詩詞孤立教學,學生不能了解古典文化常識

篇3

潑灑北國冰雪

中國是一江煙雨

垂釣姜太公的湖泊

中國是一首首唐詩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筆

點燃了中國的文學

中國是宋詞一闋

雕刻

東坡先生的豪放

清照美女的婉約

中國是一壇老酒

精釀千年

打開

就是文明的底蘊

就是厚德載物的品格

//

我的中國

長城黃河

我的中國

昆侖巍峨

我的中國

一支毛筆

就是一部史記

我的中國

一汪西湖

就是一泓濃墨

我的中國

你要慢慢品鑒

就像唐詩宋詞元曲

明清小說。。。

//

我的中國

夢想已經(jīng)千年著色

華美的羽翼

瑰麗的舞步

就像飛天敦煌

讓你的目光學會執(zhí)著

//

我的中國

每一根神經(jīng)

都浸染著和諧

仁愛天下

是我的品德

//

我的中國

瀟灑寫意

就像我的火藥不用于戰(zhàn)爭

而用于煙火

燃放我的豪邁

我的自信

篇4

戲曲“宗元”傾向在元代時已然發(fā)生,這不僅來自大一統(tǒng)帝國的所謂文化自信,與元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繁榮以及取得的杰出成就關系更為密切。一般來說,作為一種文體的戲曲的總w地位與水平,取決于兩個基本要素:一般民眾心目中戲曲的地位以及觀眾的欣賞水平,當時戲曲家據(jù)有的地位與達到的水平。從有關文獻來看,這兩點在彼時都有些差強人意。不過,胡祗y《贈宋氏序》、周德清《中原音韻》等文章或著述中時見推崇元曲之話語,如周德清《中原音韻自序》對雜劇的高度贊賞:“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鋫?,則自關、鄭、白、馬一新制作,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韻促音調(diào);觀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補于世?!盵1](P175)而羅宗信竟然將之與唐詩、宋詞相提并論:“世之共稱唐詩、宋詞、大元樂府,誠哉?!盵1](《中原音韻序》,P177)其“必若通儒俊才,乃能造其妙也”[1](《中原音韻序》,P177)的話語,為鐘嗣成《錄鬼簿》、夏庭芝《青樓集》的出現(xiàn)提供了輿論的力量。通過記錄戲曲作品與作者、藝人的名字和事跡等,強調(diào)他們作為“不死之鬼”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其“通儒俊才”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與雜劇文本一起形成了對元曲地位的有力提升。這表明了“宗元”觀念發(fā)生的必然性以及基礎的雄厚。

明清兩代,伴隨著戲曲創(chuàng)作的繁榮,元曲的地位始終具有權威性。尤其是詩文領域諸復古流派的此消彼長,復古與反復古的思潮相互激蕩,其觀念、思維甚至相關知識都反射到對于元曲理解的豐富多元,“元”之概念也呈現(xiàn)出復雜性。明代中葉前,“宗元”多指戲曲對元代戲曲的宗尚,從曲調(diào)上指向北曲,體制上為一本四折,審美屬性上指向俗,文體形態(tài)而言則主要指稱雜劇。同樣完成于元代的南戲并不包含其中。明初,朱元璋贊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富貴家不可無”,但令其“入弦索”[2](徐渭《南詞敘錄》,P240)的動作十分清晰地昭示了戲曲抑南戲而揚雜劇的傾向。不過,伴隨著傳奇戲曲的蓬勃展開,明中葉后南戲逐漸被認同為元代戲曲之流,匯入“元”的概念中。這與戲曲發(fā)展的地域性變遷有關,與戲曲史家“本色”“當行”的討論有關,與整個文化現(xiàn)實中的復古之策略及詩詞化口吻亦十分密切。如對被稱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魏良輔肯定其“詞意高古,音韻精絕”[3](《曲律》,P6),王世貞贊賞其“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tài),仿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4] (《藝苑卮言》,P518),皆不脫詩詞化口吻和思維路徑。相應地,“元”的內(nèi)涵中也滲入了“南曲”的相關要素,不再僅僅是北曲,不再僅僅是四折,甚至其審美屬性中有關“俗”的基本規(guī)定也不再穩(wěn)定。在雜劇的文體演變中,相關特征的表現(xiàn)最為突出。

晚明開始,所謂的“南雜劇”已經(jīng)成為戲曲創(chuàng)作的一種普泛形態(tài):在一個劇本內(nèi)兼用南北曲或?qū)S媚锨?,有輪唱或合唱,篇幅從一折到十余折,類似短的傳奇,尤其是其尚雅求正的藝術追求,與詩詞同構并行,獲得了鄭振鐸“純正之文人劇,其完成當在清代”的歷史認同:“嘗觀清代三百年間之劇本,無不力求超脫凡蹊,屏絕俚鄙。故失之雅,失之弱,容或有之。若失之鄙野,則可免譏矣?!盵5](《清人雜劇初集序》,P701)即便如此,構成作家一種集體意識的行為是,依然以元代為宗尚,“不廢元人繩墨”[6](凌廷堪《與程時齋論曲書》,P241)仍然是普遍奉行的標準和原則。在介紹、評定當代作家時,時刻不忘以元代名家、名作為參照或依據(jù),如王驥德評徐渭《四聲猿》:“高華爽俊,麗奇?zhèn)?,無所不有,稱詞人極則,追躅元人?!盵7](《曲律》,P167)孟稱舜評王子一《誤入桃源》:“元人高處,在佳語、秀語、雕刻語絡繹間出,而不傷渾厚之意。王系國初人,所以風氣相類,若后則俊而薄矣,雖湯若士未免此病也。”[8](《古今名劇合選評語(輯錄 )》,P484)在審視當代人之“病”時,也不忘對其超越元人之處大肆弘揚,借對元雜劇的反思和質(zhì)疑標舉當代創(chuàng)作。如何良俊評王九思《杜甫游春》“雖金、元人猶當北面,何況近代”[7](《曲論》,P10),沈Z評呂天成《二記》“足壓王、關”[4](《致郁藍生書》,P727),沈德符贊王衡雜劇“大得金、元本色,可稱一時獨步”[7](《顧曲雜言》,P214),等等。也就是說,戲曲作家、批評者紛紛以元曲為圭臬,出發(fā)點與旨歸并非一概相同。早熟的元曲作為中國古典戲曲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因其所兼具的“戲劇典范”與“文學遺產(chǎn)”之雙重屬性,發(fā)揮著思想資源和創(chuàng)作武庫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為明清時期的戲曲創(chuàng)作和批評提供了當然之“箭垛”。

二、“元”的外延與戲曲“宗元”觀念的展開

“元”對明清戲曲的介入方式彰顯了其深淺影響,其具體表現(xiàn)則集中在劇本創(chuàng)作、選本編輯、曲譜纂錄、戲曲批評等諸多領域。如在劇本創(chuàng)作方面,以元曲作為學習的典則,并盡量保持元人風范,是明清時期很多戲曲家的追求。朱有醯娜十多種雜劇,注意在題材、體制方面遵守元人規(guī)范,極力追求所謂的“金、元風格”[4](李開先《西野春游詞序》,P412)。明代中期后,為反撥文詞派繁縟文風,元代戲曲作品又作為本色之楷模而被反復提及,如:“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觀元劇及《琵琶》、《拜月》二記可見?!盵7](王驥德《曲律》,P121)傳奇戲曲獨霸戲曲舞臺后,以元曲律傳奇成為其新的重要使命:“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奈不諳曲譜,用韻多任意處,乃才情自足不朽也?!盵7](沈德符《顧曲雜言》,P206)優(yōu)秀的戲曲作品常被認為是取資于元代的結果:“明人南曲,多本元人雜?。喝纭稓⒐贰贰栋肆x》之類,則直用其事;玉茗之《還魂記》,亦本《碧桃花》《倩女離魂》而為之者也?!盵9](焦循《劇說》,P113)而元曲之“元”也在這種比較和接受中獲得了新的詮釋。

關于元代戲曲的劇本體制,今人多以《元曲選》為楷范。其作為晚明以后流傳最為廣泛的元雜劇劇本集,擔負了時人關于元雜劇的認知與想象,如李斗所云:“元人唱口,元氣淋漓,直與唐詩宋詞爭衡;今惟臧晉叔編《百種》行于世?!盵6](《揚州畫舫錄(輯錄)》,P687)王國維還以此為依據(jù)夸贊其中的絕大部分作品為“真元劇”[10](P80)?,F(xiàn)當代的很多學者亦以之為原生態(tài)劇本進行研究,總結出關于元代戲曲的文本認知與理論評價。而直到20世紀初《元刊雜劇三十種》被發(fā)現(xiàn)后,人們才不得不承認,《元曲選》其實是經(jīng)過臧懋循統(tǒng)一加工、整理的明代元雜劇改編本,其與元代雜劇的實際狀況相差甚多。對比粗疏、簡陋的元刊劇本,可以發(fā)現(xiàn)在曲詞、賓白、科范、題目、角色、結構乃至內(nèi)容的諸多方面,臧懋循都進行了大幅度的、細致的改動,規(guī)范、統(tǒng)一、細致、全面、生動,成為《元曲選》雜劇文本的基本特色。如今,“從元代以來,早就有了若干添加,到臧晉叔才堅實地留了下來”[11](P39),已然成為有關元雜劇文本的一般認知,《改定元賢傳奇》《古名家雜劇》《元人雜劇選》以及《古雜劇》等,已經(jīng)在賓白齊全、體制規(guī)范、文字潤色、劇情處理等方面做出過貢獻,并具有為《元曲選》編纂提供參考和借鑒的可能?!霸敝畠?nèi)涵因為《元曲選》等戲曲選本的持續(xù)介入而發(fā)生了變異,當然也是不爭之事實。綰結而言,“欲世之人得見元詞,并知元詞之所以得名也”[4](李開先《改定元賢傳奇序》,P406),應該是李開先、臧懋循們的一致想法,他們?yōu)榇硕嬛粋€完整、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元雜劇文本模式,使之經(jīng)歷并完成了一個由樸拙到成熟、從隨意到規(guī)范的過程?!对x》后出轉精,后來居上,成為元代戲曲之代表并被視為“元”之宗尚所系。晚明以后,伴隨著“海內(nèi)盛行元本”[12](程羽文《〈盛明雜劇〉序》,P462)局面的出現(xiàn),“元”的內(nèi)涵已實際地融入了臧懋循為代表的明代戲曲家的多維度建構,其豐富性增加的同時,與“元”的疏離也日漸明晰,不再呈現(xiàn)元刊本原始的、樸拙的狀態(tài),而是處處顯現(xiàn)著“元雜劇”作為一代文學的成熟、圓融的面貌,具有了戲曲發(fā)展高峰時期文本的雅化特征。明清戲曲所宗之“元”已大大疏離了元的本義,元雜劇俗、真、本色、當行的藝術傳統(tǒng)有所減損,雅化的內(nèi)涵則更加突出,當代性和時尚價值更為明顯。不過,也正是在這一維度上,元雜劇的明人改編本與正在蓬勃發(fā)展的傳奇戲曲聲氣相通,與古典戲曲日益文人化的發(fā)展訴求同聲相應,表達了對古代文學理想化的共同審美認知,也促進了元雜劇文體形態(tài)的確立以及“宗元”思想的普泛性。

三、“元”的歷史性與明清時期的文學復古

文學上的“復古”往往將尊崇對象溯源至文體的鼎盛期乃至發(fā)生期。與明清時期最為有名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幾乎是一樣的思路,剛剛由高峰期延綿而來的明代戲曲很自然地向它的前代表達尊敬、崇尚之意。盡管沒有“曲必大元”的提法,但元代既是戲曲文體的成熟期,又是雜劇創(chuàng)作的鼎盛期,擁有豐富的藝術經(jīng)驗以及作為其載體的戲曲作品,理所當然地獲得了明清人的青睞。

不過,在建構戲曲與復古的結構關系時,“宗元”實際上并沒有排斥對金乃至宋的歷史性追述,這是審視“元”的概念內(nèi)涵時不能忽視的一個維度。中國古典戲曲在宋金時期的輝煌成就雖然少有文本留存以形成有效的歷史構成,但宋之“雜劇”、金之“院本”乃至諸宮調(diào)、唱賺等在形成“元”的文體敘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已無可置疑。如是,“宋金”“宋元”“金元”乃至漢唐等,往往與“元”同置于一條歷史鏈環(huán)中,有時還被有意凸顯為標志性時段。李開先提出“(曲)以金、元為準,猶之詩以唐為極也”[4](《西野春游詞序》,P412),被認為是具有標志性的論斷,正式開啟了明清戲曲“宗元”的過程。王世貞談論北曲之來源,指出:“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盵7](《曲藻序》,P25)徐渭論及南曲之出處,認為“南不逮北”[2](《南詞敘錄》,P243)主要緣于其出自“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2](《南詞敘錄》,P239),以至“惟南曲絕少名家”[2](《南詞敘錄》,P244),缺乏競爭力。作為一種受制于復古心理的話語方式,類似記載充滿了明清時期的戲曲文獻。黃正位編選雜劇選集《陽春奏》云:“是編也,俱選金、元名家,鐫之梨棗?!盵13](《新刻陽春奏凡例》,P439)孟稱舜評王實甫《西廂記》云:“王實甫在元諸大家中未稱第一,而《西廂》獨絕者,以有董解元詞為藍本?!盵14](P585)任鑒《離騷影》題辭云:“填詞之學,始于宋,盛于元,濫觴于明,而事非忠孝節(jié)義,其詞不足以正人心、厲風俗、端教化者,雖工弗貴。”[12](《離騷影題辭》,P1882)被譽為“曲譜之祖”的“漢唐古譜”《骷髏格》實際上就是明人偽托之作[15],則是一個追溯漢唐的個案。將曲的起源回溯至宋乃至上延至更早的漢唐,與“詩必盛唐”即是“詩必漢魏盛唐”或“詩必盛唐以上”的思路其實一樣,既表達了對先出之藝術形式的典范意義的尊崇與向往,又從根本上厘清了戲曲與元代的深厚關系。此前的歷史或所謂前歷史同樣值得復興,只不過對以成熟的文體形態(tài)展示戲曲魅力的元代戲曲而言,他們更多地擔負了復更古的價值和意義。如是之強調(diào),更為看重的不是彼此的區(qū)別,不是時代之不同,而在乎表述的權威性,借詩文“宗唐宋”“宗秦漢”的方法而強調(diào)戲曲之“宗元”,不僅要復古還要復更古,達成“宗經(jīng)”“載道”的目的,文體因之同源而異流,一代之文學的地位才能得到有效的鞏固。這正是明清人對戲曲正宗地位不斷確認的路徑選擇。

李O云: “貴遠賤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盵16](《閑情偶寄》,P35)道出了中國人業(yè)已形成的“貴古賤今”的文化情結,也揭示了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一向講究借復古而革新的合理性。文學史上,詩文領域不斷以宗漢、宗唐、宗宋等相號召,后出之戲曲則主要體現(xiàn)為以“元”為宗;這來自于對元曲高峰地位的認可,又得到明清兩代文學復古思潮的有力激發(fā)??梢哉f,“宗元”觀念的確立與普及既來自源遠流長的宗經(jīng)傳統(tǒng),也是文學復古思想長久浸的必然文化選擇。詩學思維以及相關批評話語的強勢介入,促成了許多戲曲理論問題的深度辨正,也為元曲經(jīng)典化提供了機遇;明清戲曲史的演進因此而顯得繁復多姿而充滿言說不盡的魅力。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1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3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3]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5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4]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第1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5]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6]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清代編》第3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

[7]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4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8]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第3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9]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8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

[10]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1] 青木正兒:《元人雜劇概說》,隋樹森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

[12]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

[13]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第2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

篇5

??溯游從之,道阻且躋,宛在文化的一個小洲上,春秋時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諸子百家,爭鳴斗艷,說理敘事散文,論辯鋪張橫肆,意象恢弘博大,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站在船上,我們看到了孔子和弟子大談《論語》,〈〈孟子〉〉在推行仁政,《墨子》倡導兼愛非攻,《莊子》和惠子爭辯不休。面對福禍,〈〈老子〉〉泰然處之,“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边@時屈原《涉江》而來,唱著〈〈離騷〉〉,發(fā)出〈〈天問〉〉的怒吼,最后投進了汩羅江。我們也聽到了〈〈樂府〉〉中民歌的演唱,〈〈古詩十九首〉〉中游子思家情結述說和的哀怨綿綿“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

??溯游從之,道阻且右,宛在文化浪頭上,唐詩宋詞,元曲羌笛,明清小說,興盛發(fā)展。無論是李白的豪邁飄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商隱的隱憂悱惻,“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王維的幽雅安然,“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還是辛棄疾“沙場秋點兵”的英雄氣概,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清郁凄婉,秦觀“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新巧軟媚……都是讓人回味無窮。元曲悠揚,淺唱低吟,發(fā)人深思,獨自暗香,“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四大名著,名留青史,閑來紙上談兵看〈〈三國演義〉〉,弄槍動武學〈〈水滸傳〉〉,周游列國訪〈〈西游記〉〉,白日做夢賞〈〈紅樓夢〉〉,不亦樂乎?

??

??溯游從之,文化長河前進著,一聲巨響打破了文言時代,新詩白話文升起來了。經(jīng)過臧克家〈〈三代〉〉的艱苦探索,包含了多少人民的辛酸與痛苦。徐自摩輕輕地告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那份瀟灑自由,使人羨慕不已。艾青〈〈手推車〉〉前進,因為對土地愛得深情,眼里常含淚水。戴望舒當一個〈〈尋夢者〉〉在〈〈雨巷〉〉中彷徨的漫步著思想人生。海子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童話詩人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笔持竼柲恪础聪嘈盼磥怼怠祮??北島深刻的〈〈回答〉〉說:“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zhàn)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崩寺髁x詩,現(xiàn)實主義詩,在受西方思想的感染和中國古典詩的熏陶,出現(xiàn)各種流派,文化的長河,長流不息,顯示中國人的風韻。

??

篇6

“高中新課改,亮點在選修課,難點在選修課,突破點也在選修課?!痹缭?6年我省剛進入新課程的第二年,面對選修課程步入高中的教學,有人就這樣說過。新課程實施已幾年了,但目前對選修教材的教學似乎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因為目前選修教材教學存在幾種狀況:一是將選修教材的教學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學,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選修課教學,三是按照高考總復習的要求安排選修教學,四是根據(jù)現(xiàn)行高考要求而舍棄部分選修內(nèi)容。如果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設置選修課程的角度來看,我以為其實這些都步入了選修教學的誤區(qū)。

那么,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方法,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就很值得我們思考了。我們能想到的是必修課應更多地偏重于語文基礎知識,是大面積撒網(wǎng);選修課應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養(yǎng),是通過幾個專題的學習讓學生形成較為鮮明的“經(jīng)典”意識,從而對祖國和世界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某種或某些情結,這樣的情結在其以后的人生中會成為其思想情感發(fā)展的重要基地。必修與選修之間的理想關系應該是:必修是選修的基礎,選修是必修的發(fā)展;必修是普及,選修是提高。這里我想以各學校選修比較普遍的一門選修課《唐詩宋詞選讀》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理解與體會,不拘淺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標指向及其定位

五個選修系列,《唐詩宋詞選讀》是受到學生歡迎程度較高的模塊教材之一,同時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有很厚重的文化積淀,如何開展好《唐詩宋詞賞析》選修課的教學就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目前《唐詩宋詞選讀》教學的現(xiàn)狀

如前所說,選修教材是新課改的標志物,是新課改的試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選修教材關系到新課改的成敗。而目前對《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幾年下來,就筆者所了解的情況,可謂是亂象橫生,各行其是。主要有這樣一些現(xiàn)象:

1、按照詩歌的內(nèi)容題材重新組合,美其名曰“自主創(chuàng)新”。

按照詩歌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來分,常見古詩一般有以下幾種:詠物詩、山水詩、民生詩、邊塞詩、懷古詩、惜別送別詩、思鄉(xiāng)懷遠詩。有的學校把《唐詩宋詞選讀》的編排序列打亂,依照類別重新組織,實施教學。如“惜別送別詩”專題:《春夜別友人》、《送魏萬之京》、《夢游天姥吟留別》、《送友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踏莎行》(候館梅殘)……;“思鄉(xiāng)詩”專題:《春江花月夜》、《旅夜書懷》、《商山早行》、《長安晚秋》、《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詠物詩”專題:《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驛外斷橋邊)……

以上分類,實在有些牽強。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該歸入哪一類,歷來有不同見解。這里將之定位為“思鄉(xiāng)詩”有其道理(詩的最后八句寫的是游子思歸),但聞一多先生稱它為“宮體詩”(宮體詩可視為閨怨詩);我們也可以說它是“詠物詩”(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夠全面的。如辛棄疾的詩歌,內(nèi)容包羅萬象,表現(xiàn)方式多樣,若用七分法來分類顯然有些狹隘。如《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和《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兩首詩,憂國傷時,抒寫人生抱負,其詠物寫景、抒情說理兼?zhèn)洌偃糇饔残詣澐?,“龍騰虎擲”的稼軒詞風就難免受到損害,所以,這種歸類法教學是不科學的。

2、按照詩歌的知識點另起爐灶,美其名曰“貼近高考”。

不少教師依據(jù)我省《考試說明》的表述,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以專項訓練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教學時分四個專項,包括“把握形象的訓練”“感知意象的訓練”“品味語言的訓練”“鑒賞技巧的訓練”。如“把握形象的訓練”下列五個子項,分別是豪放灑脫的形象,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愛恨情長的形象?!拌b賞技巧的訓練”分解出三個分支: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氨憩F(xiàn)手法訓練”更是被細化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對比烘托篇”“比興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聯(lián)想想象篇”“虛實結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錄了《滕王閣》、《西塞山懷古》、《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驛外斷橋邊)等詩歌。這實際是標準的高考考點專項訓練!

教者說,他們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與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識點教學定位準確,能夠凸顯詩歌的主要價值。這樣教學,學生可以習得詩歌的鑒賞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應試能力。然而,專項訓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學生被眼前極其細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詩歌的整體和本質(zhì);更為致命的是,一味從應試的功利角度出發(fā),有可能削弱學生欣賞古典詩歌的熱情。

3、按照教材上的習題組織教學,美其名曰“利用資源”。

《唐詩宋詞選讀》在每一個專題后都設計了“品讀與探究題”,以供學生在學完詩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然而,有些教師卻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題應對選讀。如《聲律風骨兼?zhèn)涞氖⑻圃姟返摹捌纷x與探究”有四道題,它們是:

誦讀《望月懷遠》,說說詩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送魏萬之京》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稱道,請從敘事、抒情、寫景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說說該詩的煉句之妙。

誦讀《與諸子登峴山》,想一想,為什么羊公碑叫“墮淚碑”?詩人為什么讀羊公碑而落淚?

誦讀《山居秋暝》,想一想,詩人是如何從視與聽、動與靜的角度表現(xiàn)“空”、“靜”之美的?

這四道題分別對應該專題內(nèi)的四首詩,訓練點有詩歌內(nèi)容主旨方面的,有表達方式方面的,還有表現(xiàn)手法方面的。這些練習題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能有效地發(fā)揮輔讀作用,當然不能棄置不用??墒撬鼈兊墓δ?,也僅僅在于幫助教師提煉教材內(nèi)容,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要點。只有將課文和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學習,美其名曰“緊跟新課標”。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標強調(diào)的重點之一,研究性學習探得深、探得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協(xié)商精神。對唐詩宋詞進行探究性學習也是詩歌教學的應有之義。

基于此,有的學校設計了一些研究性學習課題,如:

(1)探究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蘊。

(2)劉禹錫的懷古詩如《西塞山懷古》《石頭城》《烏衣巷》等,語言淺顯而意蘊深厚。請收集相關資料,以“劉禹錫的歷史情懷”為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3)李商隱的無題詩迷離隱約,有政治寄托說和純寫戀情說等不同解釋,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和《錦瑟》等。請以“李商隱的無題詩”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毋庸諱言,這種探究性學習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妄圖以區(qū)區(qū)幾個研究性課題來學習《唐詩宋詞選讀》,顯然是捉襟見肘的,也是必然會失敗的。

一門學生喜歡的課程的開設如果以學生深惡痛絕為結局,是非??杀?。假如因此而導致學生對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拒絕,教師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們想要有好的結果,就有必要對開設此課程的目標預設原理進行一下分析。

從《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看: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江蘇省教科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編寫)對“詩歌選修”的課程目標是這樣表述的: 1.培養(yǎng)鑒賞詩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2.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歌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

很明顯,上述四種詩歌教學策略并不能完成這些課程目標。

從教材內(nèi)容結構體系看:《唐詩宋詞選讀》根據(jù)新課標精神和中學審美教育的需要,結合篇幅,時代,作者等諸多因素,精選了唐詩31首,宋詞32首(其中39首精讀,24首自讀),分12個專題。從結構體系看,是按照詩歌發(fā)展史的順序編輯的,這一點,教師必須搞清楚??梢姡囵B(yǎng)高中學生樹立詩歌史觀,是編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組另構,無異于暴殄天物。

(二)《唐詩宋詞選讀》的課程目標指向

《唐詩宋詞選讀》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也區(qū)別于大學階段的唐詩宋詞》選修教學。

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共有三個板塊,一個是必修二“歷史的回聲”專題中的“千古江山”(懷古詞兩首),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中的“詩從肺腑出”(唐詩一組)與“詞別是一家”(宋詞一組).與《唐詩宋詞選讀》相比,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數(shù)量少,難度略小,教學要求低,系統(tǒng)性也較弱,而且其人文內(nèi)涵都指向每個專題的人文主題。而大學階段的《唐詩宋詞》選修則更多地帶有研究的色彩。

《唐詩宋詞選讀》大體以詩歌史發(fā)展階段為線索,突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代表中國古代詩歌思想藝術最高水平的詩詞大家,縱橫交錯進行編排;重視詩詞自身的體類特征和鑒賞規(guī)律,設計鑒賞活動中隱含若干種基本的鑒賞技巧和角度,如創(chuàng)意,構思,意境,意象,語言等,有助于學生學習鑒賞詩詞的方法;重視對詩詞作品的多元解讀,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要注意具體的鑒賞方法的指導,如:知人論世,洞察本事,考析詞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線,搜尋意脈,以意逆志,進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較鑒別,品第高下,善于見異。

(三)教學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到底該如何實施教學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內(nèi)涵,傳承文化。按照王榮生教授的理論,《唐詩宋詞選讀》應定位于“定篇”。學習的目的是熟知經(jīng)典,而非做題能力。了解和欣賞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環(huán)繞著該選文的所有教材內(nèi)容,都服務于了解和欣賞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jīng)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jīng)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保ā吨熳郧暹x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與之相適應,該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鑒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過程。你可以鑒賞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賞它的‘語言美’,也可以賞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詩宋詞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們要能體會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羈精神,感受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仁者光輝,傾聽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高歌,聆聽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淺斟低唱……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折射出唐詩豐盛熱烈的光彩;小橋流水,杏花春雨,滲透著宋詞沁人心脾的韻味。

其次要抓住重點,適當拓展。從整體著眼,理清詩史的線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這根線上幾顆璀璨的珍珠――李杜蘇辛。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要結合《蜀道難》《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解讀《兵車行》要聯(lián)系《石壕吏》《新婚別》,體味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須探究章氏原詞《水龍吟》,鑒賞稼軒詞不得不延引《白雨齋詞話》和《藝概》。

二、教學目標預設與教材處理

(一)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

盡可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是《唐詩宋詞選讀》學習的預設目標之一。學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學教師也不作過多說明,這樣學生就會誤認為一代只有一種文學。他們不知道宋詩也很好,明清戲劇也很出色。《唐詩宋詞賞析》偏向于唐詩、宋詞,其中有一個專題是唐五代詞,沒有宋詩。在教學中,我覺得有必要適當加入一定的唐詞和宋詩。

首先,詞誕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詞就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教材中屬于唐代的詞人只有溫庭筠和韋莊,顯然不能代表整個唐代。我們可以介紹第一代詞人李白的《菩薩蠻》和《憶秦娥》。張志和、劉禹錫、白居易等繼李白后的第二代詞人,他們的《竹枝詞》,《楊柳枝》,《浪淘沙》,《長相思》脫穎而出,點綴出了一幅唐代美詞的畫卷。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眲⒂礤a的“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這些詞都體現(xiàn)出唐人素來愛清閑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詞經(jīng)典。

宋詩的造詣很高,宋詩的選取是文壇上一個熱門話題,文學研究是避也避不開的。比如學術界對錢鐘書的《宋詩選注》的選目問題議論頗多。錢先生自己說過:“這部選本不很好;由于種種緣因,我以為可選的詩往往不能選進去,而我以為不必選的詩倒選進去了?!保ā赌:你~鏡》)宋詩選取的聚訟紛紜,至少說明宋詩不可遺忘。講唐詩時可以選宋詩比較,講宋詞時也可以選宋詩。比如講到蘇軾,可以將他的詩詞做個比較,他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詞,還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等名句來自于他的詩,不可不提。這些當然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利用網(wǎng)絡等工具去查尋,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詩詞。

(二)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個性

《唐詩宋詞選讀》在選材上盡可能全面,避免爭議。這樣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個性。在現(xiàn)階段唐宋詩詞研究上,一些繞不過去的大山,我們一定要學;一些可以繞過去的小山,不妨有選擇帶著學生走走,可能會別有一番韻味。杜甫、李白、蘇軾、辛棄疾一定要學,《唐詩宋詞選讀》單獨設了專題。然而,另外一些詩人、詞人也頗受學生歡迎,作品也頗有韻味,教材也沒有選。在學習宋詞中,我就曾專門和學生研習了蔣捷的詞?!傲鞴馊菀装讶藪仯t了櫻桃,綠了芭蕉?!薄吧倌曷犛旮铇巧希t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些讀來使人凄然的句子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種子。

教材在某一詩人的作品專題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學生有時只會對其中某種風格或形式的詩歌感興趣。比如學生不喜歡杜甫的古體詩,喜歡他的七律。在學到辛棄疾的詞時,學生對《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很感興趣,覺得這首詞表現(xiàn)了有點幽默但又有憤慨。其實辛棄疾有很多這樣的作品,我就介紹《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西江月?醉里且貪歡笑》《卜算子?千古李將軍》等作品給學生,學生既有興趣,也了解辛棄疾的另一面。對于教材中學生并不感興趣,舍去也無傷大體的作品可以大膽舍去不學。

篇7

據(jù)說,人生的極致是哲理和詩情。鮮活的哲理和深刻的詩情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是合二為一的生存體驗,是人們心中的靈感之火,生命之源。有文明的地方必定是有哲理和詩情的地方,一個沒有詩歌和哲學的國度就如同一片貧瘠的土地,孕育的也只是枯萎干燥的樹。

中國從不缺少詩歌與思想。先秦的人民已經(jīng)能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來吟誦自己心中對于美好的追求了。一般認為,中國詩歌的源頭是《詩經(jīng)》和楚辭?!对娊?jīng)》是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源頭,而楚辭就是浪漫主義風格的發(fā)源地。其實這樣的說法并不是特別準確。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其實是針對在19世紀出現(xiàn)于歐洲的文藝思潮而言的,而借用來分析中國古典作品并不是很恰當。他們又執(zhí)著于探索與詰問,他們探尋著人與社會,因此他們充滿著人世的靈氣。

這樣的傳統(tǒng)延續(xù)了幾千年,一直到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說,這樣的文學傳統(tǒng)從未曾有過改變。

那么中國的詩歌又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呢?

第一,詩為心聲,詩歌從來就是人們對自己心靈的吶喊?!按T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誓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是農(nóng)奴們不堪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對他們心中的樂土懷有的向往之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杜甫心懷天下、為蒼生著想的訴求和品質(zhì);“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笔抢畎讓θ松臒釔酆蛨?zhí)著;“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是陸游自尊、自強、自傲、自賞、自勵的氣節(jié)和精神?!睹娦颉氛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痹娛鞘惆l(fā)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xiàn)。

第二,詩歌的繁榮和發(fā)展與一定的社會風氣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提到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兩顆明珠――唐詩和宋詞。那個令中國人魂牽夢繞的時代盛唐,對于詩歌這樣一個充滿了激情和頌揚的文學形式,只有盛唐這樣的社會才能賦予它最熱烈、最赤誠的生命力。嚴羽在《答吳景仙書》中說道:“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笔⑻聘皇纳?,開明的風氣以及人們激動的心境為盛唐高亢明亮的詩歌提供了土壤和養(yǎng)分,反映在唐詩中,是一種“匡社稷”“濟蒼生”的政治抱負,是一種奮其智能,建功立業(yè),許身報國的豪邁氣概。政治上的盛唐在安史之亂后分崩離析,唐朝也在軍閥混戰(zhàn)和宮廷內(nèi)亂中活得奄奄一息。因此,安史之亂后,這樣一種政治抱負又主要表現(xiàn)為要求國家統(tǒng)一、民族振興的愛國思想。如果說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是建功立業(yè)思想的象征,杜甫的“國破山河在”“濟時敢愛死”就是代表著一種執(zhí)著的愛國精神。

到了宋朝,人們再不能恢復唐朝那樣輝煌的過去,國家的分裂和朝廷的羸弱讓文人心中充滿了不安。但是宋朝又有著了不起的成就,它的工商業(yè)和農(nóng)業(yè)依然強勢,人民的生活也處于比較富庶的狀態(tài)。宋朝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人們渴望著重振漢族的威名,但又不得不屈服于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武力。宋朝國家積貧積弱,但是卻又有著豐富的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因而在詩歌上,宋代的詩歌顯得更加瘦削冷峻,而宋朝的風流在詞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無不深婉密麗,含蘊深厚。

文學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必定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首先詩詞的主流會服從于國家的主流文化。唐朝兼容并包的文化態(tài)度使得唐詩呈現(xiàn)出了多樣風貌。而宋代由于理學的興起,宋詩呈現(xiàn)出另一種面貌,詩歌中往往充滿了哲理。像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次,詩詞會深刻的反應出社會的生活狀況。盡管宋詞中有著豪放詞這一支,但是描寫生活樂趣的婉約詞占了大部分,這些詞作對于生活的描繪和闡述是極其細膩深刻的?!懊髟聞e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笔前捕ㄅc祥和、生產(chǎn)與繁衍的農(nóng)村風俗畫?!皷|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笔呛贾莸母畸惙欠玻?“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笔墙系母火埮c美麗、恬靜與繁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鞭。”是豐富的夜生活帶來的別樣感受。

最重要的是,詩詞反應著整個社會群體在一定時期內(nèi)的心里狀態(tài)。同樣是描繪邊疆征戰(zhàn)生活的作品,唐詩和宋詩宋詞有著明顯的不同。唐代的邊塞詩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而宋詩宋詞中描寫邊戰(zhàn)生活的作品就顯得沉郁、悲壯、荒涼、蕭瑟,以及對北方故土的懷念和渴望收復失地的堅強決心。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特別而迷人的藝術形態(tài)。中華大地孕育著自己獨有的文明和文化,很慶幸這一支悠遠的文化長河并沒有因為外來文化的進入而斷流。而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也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正是人與藝術的交相呼應才使得一個偉大的文明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游國思,王起,蕭滌非,季鎮(zhèn)淮,費振剛,主編.中國文學史[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2次印刷

篇8

語文課程從育人功能上講,應注重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而傳統(tǒng)經(jīng)典美文的閱讀不但賦予了這種重要的功能,同時還能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個性思維。孩子們在閱讀中通過認識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師,成為先賢的知己;明晰唐宋元明各朝代的歷史變遷,處事以史為鏡;體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氣派,胸中涌現(xiàn)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通過傳統(tǒng)經(jīng)典美文的閱讀,使他們直接和歷代“先哲”們進行“對話”,在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中盡情徜徉、思索并汲取消化:“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的雅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zhí)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這些傳統(tǒng)經(jīng)典美文中真知灼見,無不孕育著中國人的文化氣質(zhì)與民族品格。文學典故、童話寓言、四書五經(jīng)、名人傳記、唐詩宋詞、百家散文……這些都是我們推薦閱讀的精髓。小學生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收熏陶感染,養(yǎng)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審美情趣,這對于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培養(yǎng)知書達理、霍達正義、儒雅寬厚的情感及高尚的人生理想有著深刻的意義。

二、凸顯傳統(tǒng)美文的多元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篇9

某個周末的傍晚,我吃過晚飯以后,和往常一樣,坐在窗邊細細體會著讀書的樂趣,這一次我所讀的書本是《中華誦國學經(jīng)典誦讀》。

“經(jīng)典”無疑是一個蘊含著情感力量與神圣感召力的字眼。一個民族的經(jīng)典是這個民族的印記,是構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國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極大的影響,對于傳統(tǒng)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莫大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慢慢品味,文明才能悟出其中的妙處。

例如劉禹錫的《秋詞》,詩中的“自古”與“我言”兩詞將作者的獨見完全體現(xiàn)出來,整首詩立意新奇,蘊含著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讓我讀完后感到舒暢不已。又例如溫庭筠的《過分水嶺》,一個“似”字用得十分恰當,語意靈動輕妙,與全詩平淡中見真情的風格相統(tǒng)一,而詩人豐富曲折的聯(lián)想和自然平易的表達,將自己對溪水源源不斷的深情全都投入到詩中,真是妙不可言。

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燦爛的篇章和飛揚的文采,綻放出中國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韻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標志。

“庭院深深深幾許”,我們雖然無法通過《中華誦國學經(jīng)典誦讀》有限的篇章盡覽偉大傳統(tǒng)的幽深風景,但我們希望充當一個盡職合格的小導游,由此可以走進傳統(tǒng)文化的家園,進而自己去尋幽探勝。

篇10

寫了一條短信給無聊的他或她,也算打發(fā)了自己的一段無聊時光,行走在美麗、溫暖的草地上,“咔嚓、咔嚓”以為是樹枝折斷了,其實是快門聲不斷發(fā)出的響聲,曬曬自己的近身照,插入一兩句表示無聊也希望網(wǎng)友些多贊贊評論評論,曬出人氣,要么留下幾張很萌的照片,要么看看萌得不能再萌的視頻

它能文能武,它會說話,無說不知,無所不曉,它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匣子,卻是這個時代的驕傲,是人人的寵兒

它令人朝思暮想,一刻也不舍得分離,它讓人又笑又哭,悲喜無常它能操縱你的思維,限制你的思想,它是這個時代的“精神鴉片”

從客觀而言,它沒有什么不好,只是人們把它看得太重要,導致一輩子行走的距離,可能還比不上指尖在屏幕移動一下的長度。古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而現(xiàn)代的我們又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經(jīng)典的詩詞,優(yōu)美的句子,曲折的小說,全存在手機里了,而自己能創(chuàng)作的,只有極簡的信息罷了

課堂上,老師站在講臺上自言自語,我們在用手機你儂我儂,給前桌的某個“美女或帥哥”發(fā)一個表情,給旁桌發(fā)一句短語。然后呢,一遍又一遍地刷自己的微博‘更新著自己的動態(tài),看看今日體壇新聞,關注明星八卦,不知不覺玲聲響了,課本卻還在第一頁

課后本是提筆疾書,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拿起手機,給并不遙遠的他或她打了一個長長的電話,話題不痛不癢,無非是向?qū)Ψ皆V說,今天在食堂吃的什么菜等一系列問題

就這樣,你,我,他都成為了手機的奴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