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非化學專業(yè)模板(10篇)

時間:2022-07-31 16:52: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非化學專業(yè),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非化學專業(yè)

篇1

大學化學是我校大部分非化學工科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化學作為基礎科學學科之一,在各個領域都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已經注意到,目前我國面臨的挑戰(zhàn)性問題有健康問題、能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資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等,而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化學有關[1],所以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對不同領域相關問題的思考,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化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打下基礎。另外,我校作為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石油天然氣優(yōu)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大學,化學知識對學生專業(yè)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學生在后期無論是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還是工作中都可能直接或間接與化學問題打交道。所以,通過大學化學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知道哪些問題是化學問題;能查閱相關文獻解決簡單化學問題;能將問題描述給專業(yè)化學工作者,并與其溝通解決相關問題。因此,大學化學對本校學生尤為重要,本文針對大學化學課程特點,結合教師的授課經驗,淺談幾點體會。

1緒論的重要性及相關授課內容

緒論課是大學化學課堂教學的第一課,在整個教學中起著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2]。在緒論課上應該讓學生獲得以下相關知識。(1)為什么要學學化學。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知道這門課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化學屬于基礎課,但它又與大學英文、高等數(shù)學等基礎課不同,因為同學們進入大學后很難感受到這門課的重要性,無論是學院、專業(yè)課老師的專業(yè)介紹還是與師兄師姐的交談,在基礎課這一塊強調得較多的大多都是大學英文、高等數(shù)學等課程,因此,需要授課老師來補充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該專業(yè)為什么要學習該課程,該課程對該專業(yè)的作用是什么,能為學生解決后期的專業(yè)問題提供什么幫助;該門課對學生后期學習、工作、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在講授過程中可以結合相關專業(yè)的專業(yè)問題和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分析,如:在油田所用到鉆井液為什么可以將地層幾千米的鉆屑懸浮至地面,這就要依靠鉆井液中所加入的化學外加劑;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加一點洗潔精可以很容易將含油的物質清洗干凈等問題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2)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由于不同專業(yè)學生在后期可能用到的化學知識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專業(yè)學生所學內容也有所不同,學時差別也較大;另外該門課程中的有些知識點,在高中已經學習過,部分學生容易大意,覺得簡單,最后造成不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緒論中應給學生講明他們所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每部分內容需要的學時,該部分內容的作用是什么,這些內容及知識點與高中化學的不同是什么,在現(xiàn)在的學習中應更加注意什么,這可使學生在后期學習過程中能更加有效學習,做到有的放矢。大學化學除了有理論課外還有實驗內容,為了便于學生在后期能提前預習實驗,了解實驗內容,需將學生所要完成的實驗內容進行分析與說明。(3)學習過程的要求及考核方法。由于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風格,對學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也有差別,所以授課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說明,同時也可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溝通與探討,做到最大程度的互動式教學與學習。不同的課程具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同時也是學生較關心的問題,在該部分內容中應進行詳細闡述,使學生明確該門課程的考核方法,為后期學習打下基礎。

2突出理解、杜絕死記

在大學化學中包含了很多公式,并且在后期的解題、實際應用中都需要用這些公式來解決相關問題。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學化學的難度,在授課過程中應盡量將化學知識簡單化,公式簡單化,讓學生能通過已經掌握的化學知識去理解并推導出相關公式,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用化學的知識去思考化學問題,最后解決化學問題。如:在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這章的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這部分內容的授課過程中,可以先通過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PV=nRT和物質的量分數(shù)(摩爾分數(shù))yi=ni/n推導出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這不但可以將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和物質的量分數(shù)進行再次回顧,也可以展現(xiàn)該公式的應用情況,同時可以使學生很容易記住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并能實現(xiàn)分壓定律的靈活應用,通過這種方式完全是讓學生理解了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其意義和公式將能非常容易記住,也能提高學生用該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案例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由于大學化學課程涵蓋的內容即包含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也涉及量子化學、環(huán)境化學和材料化學等內容,其授課知識點多、知識面廣[3-4]。在授課過程中應根據(jù)各章節(jié)授課知識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案例,這既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基本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也有助于課堂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大學化學這門基礎課的學習興趣[4],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引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4-5],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在大學化學授課過程中很多章節(jié)可以通過實例進行分析,如:在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這章溶液與液體中凝固點下降問題的討論與分析時,可以通過現(xiàn)有油田實例進行分析,在油田的天然氣集輸過程中,由于在高壓低溫狀態(tài)下,天然氣很容易與水形成天然氣水合物,所形成的水合物會堵塞管道,降低管道的集輸能力,達到一定程度還會使管道報廢,所以在天然氣集輸過程中通常需要加入抑制劑,而這些抑制劑通常是一些醇類(乙二醇、甲醇等),它們能起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醇的加入可以降低水的凝點,使天然氣水合物不易形成,讓同學們通過實際例子理解凝固點的降低問題。在溶液的離子平衡問題中弱電解質溶液中的電離平衡授課過程中,可將油田增產措施中的酸化技術提出,讓學生通過現(xiàn)有知識進行分析,由于該部分內容中的弱酸可以用來提高酸液的緩速效果,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電化學基礎這章的授課過程中,可將油田目前存在的腐蝕問題(鹽、二氧化碳、硫化氫等腐蝕),正在使用的緩蝕技術(陰極保護、涂層、緩蝕劑等)結合討論,使學生知道所學的化學知識對他們后期的學習、工作等方面有很大幫助,提高他們用化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語

大學化學雖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但是現(xiàn)在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生在后期的學習、工作中都可能隨時遇到化學問題,并需要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相關問題,所以應提高學生的化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在遇到化學問題時,能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作為教師就應該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能輕松,快速的掌握相關化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金秋,蘇同福,鄭先福,等.大學化學教學新方法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1(11):56-57.

[2]王淑濤.上好緒論課,培養(yǎng)大學化學的學習興趣[J].廣州化工,2010,38(4):247-248.

[3]余紅偉,魏徴,李瑜,等.大學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案例教學[J].化工高等教育,2012(3):92-94.

篇2

1)目前多數(shù)學生是獨生子女,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強,他們渴望成功卻又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心里想學習卻又不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2)基礎課程的上課方式多為同專業(yè)、甚至是不同專業(yè)的多個班級的合班課,學生人數(shù)較多,化學基礎知識層次不齊,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做到照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再加上學時數(shù)的壓縮,學生的學習效果直接面臨一些困惑和難題:聽課效果不好、抄作業(yè)現(xiàn)象常有發(fā)生、考試結果不盡如人意、無法與后續(xù)專業(yè)課程銜接等等;3)非化學專業(yè)學生對化學基礎課的學習較被動,創(chuàng)新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強[3].以某高校園藝專業(yè)為例,在大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分析化學”課程往往與英語及一些專業(yè)課程同時開課,相比而言,分析化學知識零碎,各類公式多,且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學習起來有枯燥無味之感,普遍反應記不住,因而缺乏興趣,積極主動性不高,甚至出現(xiàn)畏懼心理;同時“重專業(yè)知識,輕基礎知識”的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基礎課的興趣與主動性,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他們的潛能,是擺在大學基礎課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1.2繁雜的課程內容

“分析化學”學科在整個學習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由一系列分析方法所構成,主要包括化學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經典的化學分析法又可分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儀器分析法主要有光學分析法、電化學分析法、色譜分析法等等,其中每一種分析方法因響應信號機制不同還可進一步細分.不同的分析方法具有不同的原理、條件、儀器、特點和適用范圍等,既相互聯(lián)系又各自成體系,涉及的知識很廣,并且還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fā)展,各種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層出不窮.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分析化學”學科的教學中營造一種活躍思維、主動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氛圍,真正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是每一位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師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1.3機械的實驗教學

在實驗設計方面,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多,綜合設計的研究性實驗較少[4],實驗內容不能及時反映分析化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相關學科間的滲透交叉,并且多數(shù)實驗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進行“照方抓藥”,學生只需按部就班地跟著教材走就能完成實驗,獨立思考的機會不多,嚴重缺乏在方案設計、樣品前處理及數(shù)據(jù)處理等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鍛煉.在實驗授課方面,多數(shù)實驗課程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先講解原理———學生接受,然后動手實驗”的模式.教師“傾囊相授”,希望將所有的知識點都傳授于學生,但與教師的教學熱情相反,學生的積極性卻往往不高,無動于衷,對實驗內容的理解與設計基本依賴于教師的講解,缺乏對未知知識的探求精神以及獨立進行實踐操作的能力.在實驗操作方面,對于移液、稱量等基本操作,雖然教師已詳細講解并演示,學生操作仍不規(guī)范,如在減量法稱量時直接用手接觸稱量瓶,未用紙條和紙片;滴定時不注意觀察標準溶液滴落點周圍的顏色變化,卻不時地抬頭觀察滴定管的讀數(shù);未進行半滴操作等.還有一些儀器較為精密、貴重,數(shù)量偏少,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掌握所有實驗細節(jié),再加上操作步驟較多,一些學生怕操作不當?shù)貌坏嚼硐氲臄?shù)據(jù),只簡單做一些輔助的配合工作,甚至站在旁邊“冷眼觀看”,基本上是學無所獲.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目前“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相對比較機械.所以,如何建立新型的分析化學實驗課程體系,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賦予學生更廣闊、更自主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獲得雙豐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1.4單一的評價方式

多年來,“分析化學”課程的考核方式為期末閉卷考試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課程最終成績?yōu)槠谀┛荚嚨木砻娉煽?、實驗成績和平時成績加權后的總評成績.成績高的學生可能是“臨時抱佛腳”即考前幾天突擊復習的結果.這種考核方式雖然能較好地考察學生對“分析化學”課程基礎知識的儲備情況,卻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他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須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方式.

2“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2.1激發(fā)學生興趣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訴”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建設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可采取在傳統(tǒng)授課方式的基礎上,增加圖片、動畫效果、視頻等多樣化的多媒體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理論內容,并注重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銜接與聯(lián)系,適時地把一些化學史、應用實例或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使學生認識到理論源于實踐,又能指導實踐.對于食品類專業(yè)的學生,在講解色譜分析法時,可介紹2008年我國發(fā)生的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進而向學生提出可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飼料和植物蛋白粉中的三聚氰胺,此外還可介紹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二噁英、蘇丹紅、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及奧運會期間興奮劑的檢測;針對生物學專業(yè)的學生,在介紹緒論“分析化學”課程的重要性及應用性時,如果只是泛泛地說分析化學在生物醫(yī)學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其實并沒有深刻的體會,這時可列舉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做出重大貢獻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分析化學家約翰•芬恩、田中耕一和庫爾特•維特里希,緊接著介紹分析化學在他們熟知的領域,如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這種講授方法不但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分析化學”課程在其所學專業(y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還能開拓他們的視野,最大程度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性,進而參與到分析化學的科研工作中來.另一方面,還應在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并凸顯主體”為研究突破口,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統(tǒng)一起來,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變現(xiàn)在普遍存在的學生學得枯燥,教師教得艱難,大家都感到無所適從的局面,以達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快樂學習”、“學會學習”,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實踐中可采取學生參與的方式,先由教師提出分析任務,如水環(huán)境中As含量的測定、重要藥物溶菌酶的測定[5]等,學生依據(jù)興趣自由分組,先完成綜述小論文,再由教師指導討論各種分析方法的優(yōu)缺點.這樣,學生先是對這些分析任務產生濃厚興趣,水環(huán)境中As的含量究竟是多少?國家標準允許的含量是多少?經常飲用超標水,會對當?shù)厝恕⑿螽a生怎樣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準確測定的重要性.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到As的測定方法有滴定分析法、原子吸收光度法、電分析方法及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等,最后根據(jù)環(huán)境水樣中As的含量范圍及實驗室現(xiàn)有的儀器資源,確定選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將課堂中學到的分析方法的評價指標及各種分析方法的原理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形成為達到分析目的而應采取的分析化學專業(yè)思維的方式和方法.

2.2優(yōu)化教學內容

“分析化學”課程教材難度大、內容多、學時少,因此,教學改革首先要以優(yōu)化教學內容為核心,重點突出專業(yè)性和實用性:

1)對課程內容進一步優(yōu)化和精簡,壓縮同其他基礎課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內容,如氫離子濃度的計算等,這些在普通化學部分章節(jié)已經提到,可略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己去復習.

2)對于相似的知識點,應培養(yǎng)學生歸納、比較和觸類旁通的能力.在滴定分析法中,可精講酸堿滴定法,包括滴定分析法的共性(基本原理、滴定曲線、突躍范圍及影響因素、指示劑、終點誤差和應用等),然后通過對比和歸納手段,講解配位滴定法和氧化還原滴定法;在講授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時,可以給學生列舉蛋白質含量測定的光度方法,如考馬斯亮藍染色法、雙縮脲法(Biuret法),并將這些方法和之前學習的凱式定氮法相比較,使學生了解各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通過這樣前后知識的貫通融合,達到了以點帶面、以小見大、觸類旁通的作用,不但大大節(jié)約了課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對于儀器分析內容,應把握教學重點,理清知識主線,突出方法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6].儀器分析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響應信號與被測物性質(與結構有關)、濃度之間的關系,教師應讓學生徹底理解并掌握“利用峰位置可進行定性分析,峰高或峰面積可進行定量分析”這一基本規(guī)律.在三大類分析中(包括光譜分析、電分析和色譜分析),利用各自的峰位置可推斷被測物的結構信息,而峰面積或峰高則可以反映被測物的含量或濃度信息.這種講授方法會使學生對儀器分析知識有一整體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對不同方法進行比較.這樣不僅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

4)將學科的前沿發(fā)展動態(tài)引入課堂教學.徐光憲院士指出,應把21世紀分析化學生龍活虎、立體多維的形象展示給學生,引起學生對該課程的極大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結合課程進度,適度地把學科最前沿的知識和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介紹給學生,注重知識面的補充和延伸.例如,在講解分光光度法時,可引進現(xiàn)今發(fā)展最為迅速的碳納米材料.碳材料的基本組成元素雖然相同,但由于這些元素的空間排布不同繼而可形成不同的形態(tài),有零維的碳點、一維的碳納米管、二維的石墨烯等,不同的碳材料在紫外-可見光區(qū)域有不同的吸收峰,根據(jù)吸收峰(尤其是最大吸收波長)的位置可進行定性分析,區(qū)分不同的碳材料,根據(jù)吸光度的大小可進行定量分析,確定碳材料的濃度或含量.同時可利用透射電鏡、原子力顯微鏡等進一步確定碳材料內部的精確結構,用共聚焦顯微成像儀可觀察其在細胞內的成像情況,為將其進一步應用在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提供理論依據(jù).另外,對于現(xiàn)代分析化學中單細胞實時分析、單分子檢測等前沿技術,可以專題的形式介紹給學生.最后,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的網絡資源(如中文的CNKI和英文的WebofScience)追蹤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這樣不僅為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而且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3強化實驗環(huán)節(jié)

“分析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起著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不僅能使學生驗證和鞏固理論知識,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如何使學生的實驗效率最大化,用“心”體會實驗內容,一直是“分析化學”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不斷追求的目標.最近幾年,有關實驗教學的改革如火如荼,筆者所在的學校也積極響應號召,針對“分析化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

1)在實驗內容的安排上,保留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實驗,通過這些實驗的練習,使學生規(guī)范地掌握基礎實驗的分析方法和操作要領.除此之外,增加一些與實際生活有緊密聯(lián)系的綜合設計性實驗,內容的選擇注重各專業(yè)的通用性,如食醋中總酸度的測定、日用衛(wèi)生紙中熒光增白劑的檢測,并讓學生自行提供樣品.這些實驗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在文獻檢索、實驗方案設計、樣品前處理、儀器操作及用計算機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

2)在實驗講授和學生的操作訓練方面,摒棄教師“一切包辦”的理念和“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對于分析天平、滴定管等常規(guī)儀器,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對每一項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規(guī)范、操作要點和技巧、注意事項及影響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等)邊講邊示范,讓學生先在感官上對基本操作技能有初步的印象,然后再通過大量的獨立操作練習得以強化;對于一些涉及到精密貴重儀器的實驗內容,可采用“虛擬實驗”的方式,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仿真動畫教學,將儀器工作原理和實驗過程通過三維虛擬動畫的模式直觀展現(xiàn)出來,教師要適時地對操作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解與引導,盡可能提示操作可能出錯的地方以及出錯所導致的不良結果,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減少實驗中由于操作不當?shù)仍斐傻牟槐匾膿p失和浪費.

2.4科學評價學生成績

要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多元化創(chuàng)新人才,必須要有科學的評價方式.基于此,要改變以“考試分數(shù)論英雄”的做法,強化對學習過程、學習能力的評價,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均采用結構評分來組成課程的總成績,即總成績=平時成績(10%)+實驗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60%)綜合考察學生學習情況,其中平時成績改變以往所用的點名或簽到次數(shù)計算的方式,而是通過對學生在課前預習、隨堂練習、課堂討論及課后復習的總體表現(xiàn)來確定;實驗成績采用綜合評定標準,包括預習報告、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紀律清潔四部分,學生編造實驗數(shù)據(jù)及結果的不良風氣得以糾正.實踐證明,這種成績評定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其學習熱情,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對“分析化學”課程“三基”知識的掌握情況,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篇3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基礎,筆者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具體見表1。(1)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的認識程度,認為該課程“很重要”或“較重要”的占85.1%,認為“不重要”或“不知道”的占14.9%,說明部分學生對本課程重要性認識不夠。(2)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的喜好程度,14.7%的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很感興趣”,約50.7%的學生“較感興趣”,而“沒有興趣”甚至“討厭”的學生高達34.6%。但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有機化學實驗很感興趣的人數(shù)約30%,是理論課的兩倍,“討厭”的學生約18.2%。表明學生對參與性的動手操作的化學實驗更感興趣。(3)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這部分調查是根據(jù)課程組多位教師平時上課記載情況統(tǒng)計的結果。約23.7%的學生表現(xiàn)很好,能自律,能認真聽課做筆記;57.4%的學生基本能夠按時上課,只是偶爾缺席;約9.8%的學生偶爾按時上課,大部分時間缺席;其余9.1%的學生自制力差,缺乏學習熱情,偶爾出席。(4)學生學習有機化學課程的課后表現(xiàn),“課后能獨立完成作業(yè),認真復習所學內容”的學生約25%,而“作業(yè)完全抄襲,應付了事”的學生超過45.1%。(5)學生是否具有化學基礎,經調查發(fā)現(xiàn)我校非化學專業(yè)學生,“高考不選考化學”的約占28.2%,不同專業(yè)間比例差別不大。江蘇地區(qū)的高考考生,有部分選擇生物物理的理科方向,而我校在招生時沒有完全考慮專業(yè)方向和高考科目間的對稱性,故這部分考生化學基本理論偏少,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不濃,甚至討厭或不感興趣。

1.2教學內容

目前有機化學課程課堂教學情況的調查如表2所示,12.5%的學生認為課堂知識難以滿足需求,約42.2%的學生認為內容合適,約25%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偏多,20.3%則對知識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說明學生學習的基礎和狀態(tài)不同,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分專業(yè)、分層次、分類別的進行授課,這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課堂教學內容的接受情況,調查顯示約30%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容易或比較容易,46.3%的學生認為一般,23.7%的學生感到困難,部分內容難以理解。

1.3教學方法

根據(jù)劉知新《化學教學論》中的教學指導思想和啟發(fā)策略,把教學方法分成以下類型[2]: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啟發(fā)式;強調學生自主活動的現(xiàn)代啟發(fā)式;及綜合啟發(fā)式。對這三種教學方法喜好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63.2%的學生傾向于綜合啟發(fā)式,28.4%的學生偏好教師全程講解(表2)。1.4教學手段近年來鹽城工學院的有機化學課程都采用多媒體教學,這一教學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亮點曾受到師生的認可[3]。但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約14.4%的學生持支持態(tài)度,明確反對的達17.1%,68.5%的學生傾向于多媒體與板書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多數(shù)學生提出多媒體教學存在以下問題: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過多,57.6%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課堂內容太多,PPT切換快,無法做筆記;教師操控多媒體設備,與學生間的交流減少;課件演示的屏幕面積有限,部分信息量多的內容一張PPT不夠用。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課堂教學的總體評價如表2所示,26.4%的學生滿意目前的教學狀況;18.1%的學生不太滿意或不滿意;約55.6%的學生認為目前教學狀況一般。

2改進措施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著力優(yōu)化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產生活,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4,5]。

2.1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態(tài)度等因素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有機化學課程不感興趣甚至討厭的多達34.6%,我們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首先上好第一節(jié)緒論課,重點介紹有機化學與其他專業(yè)的聯(lián)系及該課程在整體專業(yè)領域的位置和意義,形成良好的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其次在課程后續(xù)教學中應緊密結合生產生活,介紹有機化學領域的新知識和新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繼續(xù)學習下去的動力。如有機玻璃的合成、阿斯匹林的合成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學生會更感興趣,聽課積極性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2.2因材施教,精心準備教學內容

由于教材內容多,學時有限,學生常感覺全面掌握授課知識有難度,因此我們在講授中不是做到面面俱到,而是應該分清主次,突出重點、難點,做到少、精、新。如第三章不飽和烴的親電加成反應,著重介紹與HBr反應時的具體歷程,其他相同機理的要求學生自學理解。在有機化學課堂教學中,盡量減少內容重復,對教學內容適當進行重組,如烯烴和炔烴的親電加成反應,單環(huán)芳烴和稠環(huán)芳烴的親電取代反應,醛酮的親核加成反應等,介紹這些反應時都應該從反應機理和反應歷程出發(fā),讓學生理解過程從而做到“以點概全”。集中講授易混合的部分,最大限度避免重復的基礎上,也對相關知識做了分析、歸納和總結,易于學生了解掌握,如芳烴衍生物和芳醇、芳醛、芳酮、芳酸等化合物的命名,從主次官能團順序出發(fā),介紹命名規(guī)則。通過精心篩選優(yōu)化授課內容,改變學生以往被動學習的局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3緊密聯(lián)系生產生活,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學習的成就感

如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如食品、化妝品、衣料、染料、洗滌劑、醫(yī)藥、農藥等無不滲透著有機化合物制品的蹤影。因而有機化學教學中的生活實例很多,教師應有目的地收集、整理,恰當?shù)貪B透到教學中,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到有機化合物就在身邊,認識到有機化學在當今世界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產生學好有機化學的想法和動力。如介紹醇時,可以討論車用乙醇汽油和無鉛汽油,說明它們的各自特點和優(yōu)劣;介紹羧酸衍生物時,講丙烯酰胺在油炸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說明其致癌性;在苯及苯衍生物的教學中,可以介紹我國化工企業(yè)發(fā)生的化學品爆炸等實例,說明苯、苯胺、硝基苯等的理化性質及除去方法。這樣的討論使得抽象的理論知識躍然紙上,拉進了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學生會積極參與討論,印象深刻。

2.4選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28.4%的學生偏好教師全程講解的教學方法表明學生對老師的過度依賴性和較強的期待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用好”啟發(fā)式教學法[6],不僅要改革“教法”,而且要指導學生“學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會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介紹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課堂上注重聽課質量,以聽懂為目的,而非記筆記;抓住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和化學性質間的聯(lián)系,進行理解記憶;做好階段總結和專題總結,如有機物的系統(tǒng)命名法、有機物的鑒定、取代和加成等重要反應類型和反應規(guī)律、增或減碳原子的有機合成等。

2.5正確處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關系

篇4

中圖分類號:O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1-0127-01

普通化學主要內容是以包括化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的化學反應基本規(guī)律和物質的微觀結構理論為主線,其理論性強、概念抽象,也使得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也增大了普通化學教學的難度。

一、增加體現(xiàn)化學與不同專業(yè)間的交叉性內容

在了解學生專業(yè)背景的基礎上,針對具體專業(yè)特點,授課過程中在教學內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應該對不同的專業(yè)區(qū)分對待。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化學基礎知識的講解,又要不斷引進一些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相關且與化學相關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成果,關注交叉學科的前沿、熱點知識,讓學生們感覺到化學實際上在他們未來從事的行業(yè)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強大生命力。這樣不但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給材料專業(yè)學生授課時,在沉淀—溶解平衡一章中,可以介紹用沉淀法制備納米粉體的知識,使學生感覺到納米材料的制備并不是遙不可及的。

二、增加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的具體實例

將化學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入一些典型生動的具體實例;增加一些圖片性、視頻性的現(xiàn)實、熱點、典型的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直觀的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和圖片、短片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講解沉淀-溶解平衡時講一下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促進沉淀形成,即增加腎結石的危險,尤其對于嬰幼兒,每天飲食基本就以奶粉為主,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加劇了腎結石的形成。

三、增加與中學化學銜接內容

目前中學課程進行了改革,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中學化學增加了許多內容,有部分內容與大學的普通化學有重復的部分,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有些學生聽到這部分內容時,覺得自己中學階段已經學習過了,不重視,也不能認真聽講,這樣即使是不同部分也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增加中學化學與大學化學銜接的內容,便于學生能夠很快的進入大學普通化學的學習系統(tǒng)中來,同時也能區(qū)別好大學化學與中學化學的不同點,不會產生大學化學是對中學化學簡單重復性學習的觀點。要特別注意化學基本概念的層層遞進和鋪墊過程。而對于教材中為體現(xiàn)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與中學教材重復的內容,教師只需交待概念, 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練習或自學來進一步了解,這就首先要求普通化學授課教師了解中學化學的教學現(xiàn)狀。比如在講反應速率時,高中階段用單位時間內物質的量變化表示反應速率,又進一步引申為單位時間內物質的量濃度變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來定義的;而大學的普通化學中則主要是以瞬時速率來表示,考慮了反應進度的概念。

四、引入化學史料、化學前沿知識

借助化學史、化學重要發(fā)現(xiàn)、化學家故事內容,化學前沿的生動實例來說明化學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避免枯燥地講授化學的理論知識,以減輕知識記憶方面的教與學的負擔。一是讓學生學起來有趣,二是讓學生覺得學過之后有用,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科學態(tài)度、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也可以講一些關于我國的化學成就,使學生在求知中升華愛國主義情操。在普通化學的內容中,適當?shù)匮由斐鲆恍┈F(xiàn)代化學的前沿領域、重大發(fā)現(xiàn)或目前的科研難題,讓學生開闊眼界、啟迪思維、激發(fā)興趣。比如在化學動力學的教學中,可以介紹華裔科學家李遠哲的分子束(離子束)碰撞器和埃及科學家澤維爾創(chuàng)立的飛秒化學,飛秒化學對過渡態(tài)理論有推進的作用。

五、引入綠色化學內容

綠色化學是更高層次的化學,體現(xiàn)了化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學科學高度發(fā)展及社會對化學科學發(fā)展的作用產物。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子經濟性,即在獲取新物質的化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料原子,實現(xiàn)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資源,又不產生污染。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jié)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來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tǒng)化學,從而使對環(huán)境的治理從治標轉向治本。綠色化學教育是化學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學教育發(fā)展的必然,如果要成為全面發(fā)展并具備高綜合素質的大學生,就必須接受綠色化學的教育,培養(yǎng)綠色化學意識。在進行基礎課教學時,對教學內容涉及有關綠色化學知識的方面,進行及時的、適當?shù)闹R加深與更新及思維的拓展。比如說在原電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一節(jié)紐扣電池棄入大自然可以污染六十萬升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用水,而中國每年要消耗這樣的電池四十二億只;一節(jié)5 號電池可以使一萬立方米的土壤遭到污染。讓學生知道綠色化學的重要性。

以上這幾點內容可以融入到每一章節(jié)的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也可以單獨進行1~2節(jié)專題講座課,使學生較為詳細的了解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還可以增加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然后自己來做一個簡短的報告,大家再共同討論。通過這些內容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普通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翟林峰,杭國培,王華林.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 22(1): 94-96.

篇5

(一)教材內容繁多,課時少。

有機化學教學內容繁多,但是其課時數(shù)壓縮在一個學期。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有效地完成其教學任務,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有機化學是我校非化學專業(yè)重要的基礎課,其特點是內容繁多、枯燥、難點多、立體感強。課程涉及的物質種類多,相關反應多且難記,反應條件復雜。特別是涉及反應機理及立體化學問題時,學生普遍感到內容抽象,缺乏感性認識,難以理解。

(二)學生自學能力差。

大多數(shù)學生上課不愿隨著老師的講授思考,只是一味坐著聽。這樣根本不能了解有機反應物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只有了解了反應物的結構與性質,才能知道反應的機理。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地學習有機化學。如果只靠單純記憶,則很難學好有機化學。有時候老師講述一個知識點重復十遍,但是下一次課再問學生還是很茫然。這充分說明現(xiàn)在的學生上課不思考,下課不復習。

(三)考核方法簡單、死板。

平時考核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手段,而且是有機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平時成績大多是根據(jù)給學生布置的課后習題的完成情況評定的,這就造成學生只需交了作業(yè)本就行,所以很多學生在完成習題的時候根本不是參考課本完成的,而是抄襲參考書上的答案,完成任務就行,根本沒有理解習題涉及的知識點。這樣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學生有效掌握課上的知識點,不利于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

二、采取的策略

針對以上在有機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提高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和有機化學教學有效性考慮,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由問題提出知識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例如在講同性異構的時候,我們可以首先向學生講述為什么牛奶發(fā)酵產生的乳酸,肌肉運動產生的乳酸,以及糖發(fā)酵產生的乳酸這三種不同來源的乳酸,分子式相同,構造式相同,但是其使偏振面旋轉的方向不相同,是什么原因導致性質如此不同呢?從而展開這一章的講述。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能力。

(二)教師引導學生合理組織書本知識,使學生學習事半功倍。

要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掌握內容繁多復雜的有機化學知識,這對學生來說無疑存在困難。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地組織書本知識,使學生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講解新一章的知識的時候,必須重點講述物質的結構,只有掌握了物質的結構,才能了解物質的性質。另外,在講課過程中,如果遇到已經講述過相同的知識點時,就應該將已學的相似的知識點再一次向學生提出,讓學生一并記憶,將前后知識融會貫通,掌握學習的訣竅,同時可以鞏固學生記憶。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講授完一個知識點時,應當及時出題讓學生練習,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篇6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21世紀的高等教育將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努力方向。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必須對本科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使學生具有厚實、廣博的知識基礎,并培養(yǎng)他們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化學不僅在生命、材料、環(huán)境等領域內具有核心學科的地位,而且在社會生活中亦及其重要,化學教育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工程技術人員知識結構和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許多高校在本科培養(yǎng)計劃中都重視非化學化工類專業(yè)的大學化學理論和實驗課程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和開拓學生的知識層次,以吻合21世紀的高等教育方向。

那么,如何利用化學教學所具有的學科特點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是值得化學教育者認真探討和總結的工作。

作為多年從事高?;瘜W教育者,本人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體會,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本,以教學改革為實,全面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非化學化工類專業(yè)的大學化學理論和實驗課程的教學,并將教學心得撰于書面,以與大家共勉。

一、更新教學觀念,開拓創(chuàng)新教育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教育。高校教育應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本,注重實踐開放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非常重要,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目的。創(chuàng)新能力主要指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發(fā)明新技術的能力,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包括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運用創(chuàng)新的技法的能力以及成果的表現(xiàn)表達能力等,可分成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兩大方面。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包括敏銳的感知能力、持久的注意力、較強的工作能力、豐富的創(chuàng)新想象能力以及基于發(fā)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點在于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終表現(xiàn)則是把創(chuàng)新的思維、創(chuàng)新的思想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全面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已是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共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以及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重在實踐,做到興趣的激發(fā),思維的碰撞,心智的啟迪,知識的創(chuàng)新,情感的陶冶,人際的合作,信息的交流,智力的開發(fā),技能的培養(yǎng),成果的展示。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為價值取向的素質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教學創(chuàng)新是實施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基本途徑。搞好教學創(chuàng)新,要明確教學創(chuàng)新的內容體系,探索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素質教育并不是一種教育教學模式,而是教育面向未來的一種理念,應當體現(xiàn)在各項教育制度設計理念中,反映在相關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上。而課堂教學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主陣地,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旋律,也是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主陣地。在化學素質教育教學中,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既是教學重點,也是實施素質教育之渠道。教育者必須做到:優(yōu)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tǒng)的大學化學教學工作在基本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較為簿弱。為此,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皩W會學習”這一主題隨著人類邁入21世紀顯得越來越重要。課堂教學改革中的許多思路得益于這一主題,素質教育也不例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創(chuàng)新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教師應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為目標,為學生提供未來獨立學習所需的技巧和能力。首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形式,教好化學教學大綱中所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同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保證;進而壓縮基礎課時,改革教學內容,減少知識重復講述,增加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新知識,增設前沿和交叉學科課程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服務于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接受新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引進多媒體技術,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方面的立體信息交流網絡;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從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者;不僅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改變知識結構,而且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三、重塑實驗教學,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大學化學實驗不僅是一種驗證性的實踐活動,而且是一種探究性的實踐活動,它在創(chuàng)新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7

1引言

對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1] 在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文理本科用)》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yè)所需的信息?!盵2] 這里主要強調了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并沒有提到語言中另一種不可缺少的能力――社會文化能力。實際上文化背景知識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認識。在2004年,教育部宣布,正式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制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取代了過去沿用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以此為目標的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跨文化交際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三年以后,推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了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為全面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根據(j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標要求,結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修訂后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作為指導性文件,既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要求,又為大學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王斌華也說,“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適應和習得這門外語賴以存在的文化,也就是說,語言習得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文化習得的過程”。[5]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和跨文化交際展開了廣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關研究成果以“一般論述和思辨性文章居多”[6]“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學者在定性研究上比較成熟,研究成果帶有顯著的‘內省’特征,而缺乏基于大量數(shù)據(jù)的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7]劉麗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調查大學生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情況。對重慶市長江師范學院183 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英語文化學習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試整體的跨文化交際知識非常欠缺。造成上述現(xiàn)象的深層次原因有:受試學習英語主要是出于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沒有充分認識到英語作為文化交流工具的基本作用;受試跨文化交際的經歷普遍較少;大學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英語文化知識的量不夠多等。建議英語教師更加重視英語文化的教學,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增加學生英語文化知識的輸入量,加大對英語文化知識的教學力度。[8]胡超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作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高校學生深層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普遍薄弱;跨文化交際課程可以有效地提高“跨越”層的交際水平;跨文化交際中的失誤主要在于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的影響。[9]在文化意識沒有被充分喚醒的情況下, 對“文化特征”的過分強調可能會使學習者誤以為這些“特征”便是事實本身, 從而在交際過程中生搬硬套, 忽略具體的交際情境和個體。這樣, 以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教學, 所建起的不是溝通文化之間的“橋” , 而是阻礙文化交流的墻。[10]老師們對于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已經由來已久,那學生方面是一個什么情況呢?筆者就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重要性的認識、課堂學習、 課外學習以及課后實踐活動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2研究方案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從普洱學院的??坪捅究频囊荒昙壓投昙壍膶W生中分別抽取了30人,總共120人。發(fā)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去除一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總共119份。

2.2 問卷調查內容

對大學生英美文化學習情況調查的內容包括15個題目,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要求學生從所給的五個答案中選擇其中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答案,選一的是1分,選二的是2分,選三的3分,選四的4分,選五的5分。從不符合自己的情況到最符合依次升高等級。將問卷中的15個題目按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對應q11、q12 、q15)、課堂學習(對應q3、 q4 、q6、 q7)、課后學習(對應 q5、q8 、q9、 q10、 q13)、交際實踐(對應 q1、q2、q14)進行分類,再將每個類別作為1個因素,總共4個因素。通過SPSS因素分析表明:4個因素的特征值都遠大于1.0,說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且四個因素的分類是比較合理的。

2.3 研究工具

采用SPSS17.0,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3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與結果分析

3.1 研究數(shù)據(jù)的分析

將每個學生的性別、年級、專科、本科、戶口及選項輸入SPSS 17.0 后作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第一步,預研究; 第二步, 信度分析;第三步,對本研究的有效性作數(shù)據(jù)分析。

(1)預研究。

預研究中從做問卷調查的學生群體中,抽了40個人的數(shù)據(jù)來做分析, 把數(shù)據(jù)錄入SPSS 17.0中,測得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為0.663,大于0.60,在可接受的信度值以上,說明問卷的信度可以進行大樣本研究分析。

(2)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

問卷的Cronbach alpha 系數(shù)分布于0.00-1.00,其值越接近1.00,表明問卷的信度越高。對119人的問卷進行分析,總的系數(shù)為0.752,表明問卷的信度較高。

(3)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美文化學習情況調查的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2 結果分析:

(1)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所調查的119個學生中,有103人來自農村,16人來自于城市。從所做的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的平均分來看(見表一,由于表格太多,省去了獨立樣本T檢驗的表格)一年級和二年級、男生和女生、??坪捅究啤⑥r村戶口學生與城市戶口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雖然平均分不同,但不存在顯著差異??偟膩碚f,有8%的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明確,46% 的學生不太明確。只有24%的學生認識明確,5%的學生認識非常明確(見表二)。這說明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得與所受教育時間的長短和深淺關系不是太大。這印證了高一虹的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超越”理念。也就是說,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很難在短期內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要到達跨文化交際中的深層,及“超越”層面,獲得更高層次的認知與共情能力,還有待于長期廣泛地與目的語文化的接觸。[11]

[11]

(2)老師們較充分地把英美文化的教學融入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有70%的學生認為老師的教法和引導對他們學習英美文化有幫助,8%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而且65%的學生對教師課堂上補充的英美文化感興趣,8%的學生非常感興趣(見表二)。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學生對老師有一定的依賴性。

(3)部分學生能在課外通過聽、看、閱讀來進行英美文化的學習。

聽VOA、BBC的學生占30%,經常聽的占5%。偶爾看英美電影、劇集、動畫或紀錄片的占38%,經常看的占36%. 從網絡、書籍上偶爾查閱的占17%,查閱英美文化知識的占36%,經常查閱的占4%(見表二)。大部分學生喜歡通過看電影來學習英美文化知識,因為電影是一個注重畫面的動態(tài)的東西,愛看電影對他們的學習確實可以起到一個積極向上的作用,但是通過電影來學習文化,它只是一個引入的渠道,真正內涵的東西還是非常小,把握不住。而且學生選擇電影的時候也不是能正確選擇。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化,還是要有一個系統(tǒng)的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系統(tǒng)的閱讀,真正把握英美文化的內涵。

(4)英美文化學習“輸入與輸出”嚴重失衡。

學生參加英語角、英語沙龍、英語文化講座的占3%, 經常參加的只占1%。參加使用英語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占6%,經常參加的學生占2%(見表二)。

(5) 要加強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必須平衡 “輸入”與 “輸出”的關系。

著名的加拿大第二語言教育專家Merrill Swain 教授在1995年提出了與二語習得者的語言產出相關的假說――語言“輸出假說”。學習者可以通過從交流對象那里得到的反饋來判斷他們的語言是否被理解以及是否使用了正確的語言形式。語言輸出能夠喚醒學習者的意識,使他們對自己使用的語言形式做出反思。[12] 從調查可以看出,英美文化的輸入與輸出嚴重失衡。由于普洱市目前只有少量外國人在此旅游、工作或定居,因此,學生接觸外國人的機會較少。另一方面,學校里有英語角,英語角有外教和留學生參加、英語文化講座等,但只有3%~4%的學生參加,所以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根據(jù)調查只有24%的人感到明確,5%的人非常明確。皮爾遜 γ相關結果顯示(見表三),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和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課外學習和課堂學習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γ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 交際實踐活動=0.305,P < 0.05; γ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 課外學習= 0.432, P < 0.05;γ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 課堂學習= 0.387, P < 0.05;γ交際實踐活動- 課外學習= 0.392, P < 0.05;而表二所顯示的“輸出”即學生的交際實踐活動正是學生所缺乏的。所以要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重要性的認識,除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交際實踐活動也是重中之重。

4結語

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實踐性很強的任務,老師們除了加強在課堂上的引導和講授,培養(yǎng)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應該重點抓好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利用好課堂的每一個交際環(huán)境,利用學校提供的一切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交際實踐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意識,促進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最終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 [美] 著. 陸卓元譯.1985.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北京: 商務印書館.

[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王斌華. “第二文化習得”理論與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6(6).

[6]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

[7]李炯英.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20 年述評[J]. 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6).

[8]劉麗. 大學生英語文化學習情況實證研究[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0 (4).

[9]胡超. 大學生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報告[J]. 中國外語, 2005 (5).

篇8

【中圖分類號】G640

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和發(fā)展,以自己的情感、技能與智慧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文化,豐富和發(fā)展著自己的文化。語言不僅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即語言不僅反映了社會文化,而且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對社會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人類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科學,脫離了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就難以存在,人類用語言記載和傳承文化,同時文化業(yè)影響著人類的語言。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的文化是由特定的語言反映和傳承的。語言是人類形成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工具。文化是語言的根本和基礎,一種特定的文化是一種特定的語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肥沃土壤[1]。

在不同語言的學習中,文化習得和語言習得是相互作用的對立統(tǒng)一,語言習得可以產生文化習得,反之文化習得可以促進語言習得。文化上的基類,有助于學生們更好的理解和運用語言。學習外國語要比在本族文化環(huán)境中學習第二種語言接觸更多的文化問題。

二、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

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教學應該包括社會文化教學,這已是外語教學界廣泛接受的觀點。美國語言學家Fries在1945年從理論上討論了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必要性以及文化教學語言教學的關系。他主張語言的掌握必定要依賴對語言使用文化環(huán)境的充分理解,提倡設身處地的觀察和分析語言的相關文化,因而在語言技能訓練過程中加入文化課的內容。1975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語言學》明確提出了外語教學應該包括文化教學。近來越來越多的語言學教提出了一些理論、攝像、策略,強調在英語教學中結合語境、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這充分說明了英語教學模式的一種轉變,從傳統(tǒng)的字詞句段的教學模式向結合文化教學的轉變。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加之相關教師的教學傳統(tǒng),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因此,如何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禮節(jié)能力方面值的我們去做進一步的研究[2]。

三、文化視角下的大學非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

1、大學非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中結合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語言的教學結合文化教學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要使文化意識滲透在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教學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并達到較好的效果,首先我們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語言的教學包括結構規(guī)則和使用規(guī)則。其中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就是語言中文化因素的體現(xiàn)。面對逐漸增多的文化信息,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文化教學,在實踐中實施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除了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語言基本功的同時,必須重視語言的社會文化因素,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文化學習意識,使學生對歐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始終貫穿在英語學習的每個階段。另外,還要正確處理英語語言知識與文化相脫節(jié)的不良傾向,向學生講解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3]。

文化信息的引入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熱情和求知欲,避免了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的沉悶的冠絕,從提高人才質量的角度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僅學到了語言知識,還學到了歐美的文化知識,了解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可以借鑒和吸收異域文化的優(yōu)秀方面,有助于學生們開闊視野,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和個性,最終可以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完全有必要在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文化教學。

2、增強學生在大學英語非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的方法探討。

(1)對現(xiàn)行的教材做出適當改革。

如果文化教學被列人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那么學生獲取英語知識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的大學英語教材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進。目前大學英語教材相對于普通中學而言,缺乏統(tǒng)一性、系統(tǒng)性。這對于不同的專業(yè)有一定益處和合理性,但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英語是作為基礎學科在學,基礎英語并不是專業(yè)英語,它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他們在實際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在教材的內容上最好能把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作為一個有機體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把比較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作為課文學習內容,編排教材。應把衡量與評價教材的主要標準之一定為:其文化視點是否突出,蘊涵的文化內容是否豐富,對提高人的文化素養(yǎng)是否有益。只有滿足這些標準的英語教材,才能適應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為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2)將文化教學的內容列入教學大綱嚴格執(zhí)行。

英語教學效果和英語教學大綱的制訂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普通中學的英語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已經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并對不同等級的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目標作了具體的描述,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只籠統(tǒng)的提到“一一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所以筆者建議應把英美文化教學作為一項要求寫進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大綱中,使之成為一個規(guī)定來指導大學英語教學,這是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應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教學大綱,在日常的教學中,貫徹大綱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指導英語的教學實踐。

四、小結

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教學中文化方面的教學越來越重要。文化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通過探究文化視角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分析了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并給出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結合文化教學的一點建議。

參考文獻

篇9

教育部在2007年9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 “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使得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策略以及教學內容上都有了新的變化,顯著的一點就是將文化教學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在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化介紹,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提高其英語學習效果。但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的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還只是強調單向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忽略了作為交際主體的一方即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和傳輸,造成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無法恰當表達自己的本土文化,不能與他人平等交流。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學生在長期的英語學習中受到教師一味宣揚英美文化的影響,出現(xiàn)盲目崇拜英美文化,輕視母語文化,文化奴化的傾向,偏離了大學英語教育的教學目標要求。筆者就此問題結合其他研究者的理論談談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缺失現(xiàn)象、原因及相應的對策。

一、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缺失

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植民族文化,并反映該民族的信仰和感情,受文化的影響和塑造,隱含著一個民族的人文歷史、心理變遷、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衣食住行。正如語言學家Robert Lado所言:“我們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識,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準則,就不能真正學好一種語言。”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外語教學界開始認識到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研究二者的關系,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實踐。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著語言文化的研究在不同層面上廣泛展開,文化教學研究開始出現(xiàn)從單向關注“目的語文化”教學轉向關注“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雙向互動。即便如此,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還是令人遺憾的出現(xiàn)了“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從事外語教學的從叢教授提出,“縱觀我國多層次英語教學,在增大文化含量卻有著一種共同的片面性……對作為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忽視狀態(tài)”。許多英語學習者“長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清空母語文化積淀”,“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同超過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西方文化的“語言工具”,結果導致一些學習者在全球化視野中患上了精神文化的“失語癥”。

陳申曾提到過,我們的目的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并且了解外國文化、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合適的運用外語的交際者,而不是要求學習者遵循外國的行為準則,拋棄本民族文化價值,變成文化虛無主義的“假洋鬼子”。一些學生對國外的音樂、影視作品等津津樂道,而對本國的通俗民謠民歌影視作品一無所知甚至嗤之以鼻;一些學生片面理解西方文化,行為放蕩不羈并自認為時尚、國際化,迷失了自我;更有些學生對西方政治經濟制度一知半解卻不顧中國國情猛烈抨擊中國政治經濟制度。

二、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缺失的原因

具體來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教師自身文化素質的原因。筆者認真考察了目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使用最廣泛的由董亞芬老師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學英語精讀》,在全四冊四十篇精讀課文中,雖然有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識介紹,但幾乎沒有介紹中國文化的文字,勿論中西文化的比較或融合。現(xiàn)任非專業(yè)英語教師中大多數(shù)雖然是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但文化功底參差不齊,絕大多數(shù)教師課時多,工作繁重,無暇學習或進修,導致自身文化素養(yǎng)不高,也是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缺失的一個客觀原因。

三、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途徑

(一)調整英語教材內容,適當增加中國文化

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由于英語課時有限,課程設置和教材單一,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學習尤其是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意識薄弱。大學英語教材是學生和教師學習和教授英語的主要來源,因此有必要對大學英語教材進行適當?shù)脑鲅a,將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內容加進教材,并與英美文化進行比較,讓學生在理解并能表達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做到融會貫通,在跨文化交際中擔當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者角色。

(二)改革英語考試內容

考試作為教學的檢查和促進手段,自然要全面測試學生的英語基本功和運用能力。現(xiàn)在的非專業(yè)英語考試內容幾乎全部是語言知識的考核,因此,以后的考試在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外,可以加入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考核,讓學生在備考過程中不得不多多關注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比較中英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英文表達的不同,熟練掌握和應用英語表達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提高英語教師素質

朱家科先生在論著中提到,教師作為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應深諳中國文化和英語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語言層次、非語言交際、思維方式和敘事結構及社會語言等四個層面上的對比意義。對于外語教師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不在于在語言外加上文化知識的講解,或另開一門文化課,而在與如何將語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來教授。英語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熱愛中國文化,增強中西方文化綜合素質,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中國文化導入,在中英文化發(fā)生沖突或表現(xiàn)相并時及時進行文化對比;在進行中國文化導入時要循序漸進,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鼓勵學生多途徑增強自身文化素養(yǎng)

教師可多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尤其是閱讀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作品,如先生的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先秦名學史》)、The Chinese Renaissance(《中國的文藝復興》)等,林語堂先生的My Country, My people(《吾國吾民》)、The Wisdom of Confucious(《孔子的智慧》)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如文化主題月,讓學生分組搜集某一主題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并以講座的形式展示給其他學生,擴大學生視野,獲得更多中國文化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影片,收聽收看中國新聞的英文播報,鼓勵學生參加英語社團、英語角、各國文化主題演講比賽等,豐富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推廣和普及,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各種相關網址,幫助他們了解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的展現(xiàn),在英語環(huán)境里學習中國文化。

辜正坤曾將強勢英語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現(xiàn)象稱為“殖文主義”,并指出此現(xiàn)象是“在21世紀的今天,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不是像過去那樣通過武力和‘殖民’來實現(xiàn)事實上的領土擴張,而是憑借其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的經濟、政治占主導地位,利用各種手段,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其文化思想、文化制品及價值觀念輸入到其他經濟發(fā)展較弱的國家,在這些國家內繁榮興旺,替代并泯滅這些國家的文化自主意識,最終實現(xiàn)事實上的文化霸權?!笔聦嵣?,中國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思維習慣已經在自覺或不自覺的被西方文化一點點的改變著,這也使得在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導入變得緊迫和勢在必行。這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交際平等的需要。教師們應正視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缺失的問題,調整教學內容,增加中國文化的導入,擔負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088-02

在經濟、社會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引起了專家和學者日益深刻的關注??缥幕浑H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一般包括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技巧。對其他文化在了解、意識和接受等諸多方面的敏感是決定跨文化交際能否成功的首要條件。

一、查方法

本次調查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本調查研究采用陳國明和Starosta設計的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ISS)(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對被調查對象進行測試,并運用SPSS對測試結果即跨文化敏感度情況進行總體分析。Fritz和Mollenberg已經對ISS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進行了驗證,并證明了其跨文化的適用性。這些驗證和證明保證了ISS的信度和效度。ISS有5個變量構成,共覆蓋24個封閉式問題。這5個變量分別是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所涉及內容全面,可以集中反映被測試對象的跨文化敏感水平。在測試中,受試者需要在選項1~5中打勾選擇: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確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交際參與度指交際參與傾向和參與程度,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1、11、13、21、22、23和24,其中第22題為反向計分項;差異認同感指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和認同程度,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2、7、8、16、18和20,其中2、7、18、20題為反向計分項;交際信心指對參與交際的信心,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3、4、5、6和10,其中第4題為反向計分項;交際愉悅感指參與交際獲得的滿足和快樂,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9、12和15,此三題都為反向計分項;交際專注度指交際參與過程中交際主體的專注意愿和專注程度,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14、17和19。

二、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三亞學院在校本科生,涉及酒店管理、廣告、法學、國際貿易、文秘、工商管理、營銷、軟件、測控和土木10個專業(yè)200名涵蓋不同年級的學生。

三、查結果與分析

1.文化敏感度現(xiàn)狀,問卷發(fā)放份數(shù)為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7份。本調查研究首先對跨文化敏感度的5個變量進行標準差以及平均值的比較分析。

由表1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所有被調查對象的差異認同感平均值為3.8652,其平均水平最高;而交際參與度平均值為1.5637,其平均水平遠遠低于其他4個變量的平均值。由該項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結論:隨著世界經濟、社會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的發(fā)展,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普遍對外來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高,但是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交際信心略低,進而影響交際愉悅感。同時,更進一步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跨文化參與程度。

2.文化敏感度差異分析,本調查問卷總量為197份,其中文科樣本為98份,涉及酒店管理、廣告、法學、國際貿易和文秘5個專業(yè)。理工科樣本為99份,涉及工商管理、營銷、軟件、測控和土木5個專業(yè)。對不同學科之間的標準差以及平均值進行比較分析。

比較數(shù)據(jù)顯示:理工科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明顯低于文科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理工科學生在跨文化敏感度的5個變量中的表現(xiàn)明顯差于文科學生,尤其在“差異認同感”和“交際參與度”兩個變量中相差顯著。由此可見,學科差異是影響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的一個顯著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科學生在社會和人文知識、以及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方面普遍比理工科學生豐富,這使得文科學生能在理解不同文化差異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能認同非本族文化,也相對來說更加樂意參與跨文化交際。

四、結與建議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對外來文化的認同感普遍較高,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和語言的差異的影響,使學生的交際信心降低,跨文化參與程度不高。并且,學科不同,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呈現(xiàn)明顯差別。因此,為了提高跨文化交際效果,建議分別從大學英語教師、學生及教材和課程設置三個方面來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

1.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應改變以往過度注重語言知識的授課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主義態(tài)度,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真實的活動和自然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興趣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中注意文化差異的細節(jié)信息。

2.學生應該提高跨文化交際參與度,把外國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大量閱讀有關的文化或宗教書籍,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信心和愉悅感,因此改善或提高跨文化交際效果。

3.英語教材的課文及補充閱讀材料均應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教材中摘用的小說或劇本也應是包含大量豐富文化內容的篇章。在課程設置上,作為對大學英語的補充,學校應開設能真正提高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公共選修課程,如英美文學概況或選讀、英美概況、英美影視文化欣賞以及英美社會文化等。

另外,本調查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方式多樣化,學校和教師應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并針對學生不同的跨文化交際動機進行有效地引導,使他們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跨文化敏感度,進而提高參與真實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Chen G M &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