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時事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6 17:32: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時事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時事論文

篇1

二、多比較,多篩選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考查,針對的是大多數學生,因而偏難偏怪的現象幾乎不會出現,這就給學生、教師備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恰當把握時政的命題重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師和學生在時政復習的過程中,要多比較歷年考點,篩選出具備極大可能性的考點。比較近年來的中考時政考題時發(fā)現,在時政考查時間范圍上,大概范圍在上次中考結束到本次中考開始之前這一年時間;考查內容上,一般會以這一年來國內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為主,而且當地發(fā)生、并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事件也會作為中考時政的考查點。同時,在對時政考題的考點篩選上可以發(fā)現,一年的考題中,不可能出現所有范圍的熱點,同時三年之內幾乎不會重復考查同一考點。因此,在時政復習中,可將三年內未出現或出現較少、并與時政有關的考點作為復習中的重點。但同時,也應注意熱點問題,將相關考點作為次要重點進行復習。多比較、多篩選,從而在中考時事政治的復習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篇2

二、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課前評論。在政治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要對于本體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按照次序安排學生對于教師準備的材料進行閱讀,并且提前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交流與評論。政治教師本身要對于課前評論進行充分的重視,并且將時事政治的實時性進行深入的體現。例如,在高中政治,人教版教材《征稅和納稅》一課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對于當今社會所得稅調整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并且給予學生有關材料,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問題。通過抓住教學中的契機,有效地將政治教學中時事政治的及時性進行體現,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并且在良好的溝通討論氣氛當中完成政治課程的學習。

第二,熱點講解。在進行熱點講解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實時發(fā)生的社會大事,來組織學生參與相應的專題講座,針對于專題事件進行講解。例如,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一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現階段社會上少數暴亂分子組織的打、砸、搶事件。通過對于社會熱點的打、砸、搶事件進行專題的講解,讓學生客觀了解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tài)和我國悠久的歷史,并且明白當前其他分裂勢力的險惡用心。開展時事專題講座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今社會上的重大事件,并且運用政治知識進行合理的分析,更加提高對政治知識的理解水平。在開展教學熱點講解中,教師要充分準備,并且結合學生所學知識和教學要求,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

篇3

二、結合時事政治教學的主要策略

高中課程較多,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還要承受高考帶來的壓力,所以,高中階段的學生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時事政治,他們對社會環(huán)境知之甚少,雖然政治課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定的新鮮感,但是現今的政治教學也基本上是理論知識教學,變得越發(fā)枯燥無味,教師只會講解教材上的知識,對學生很難產生吸引力。在高中政治課上結合時事政治進行教學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堂穿插教學。社會上的時事熱點思想性比較鮮明,時代感強烈。雖然教材中的知識較為穩(wěn)定,但是教材內容不可能跟隨現今社會形勢及時更新,在教學中,用時事政治代替教材中滯后枯燥的內容,能夠讓課堂氛圍更加活潑有趣,增加政治課的新鮮感。由于學生對時事政治了解并不多,所以教師的引導教學比較重要,合理的運用時事政治內容是很重要的一點,教師應該確保時事政治內容和教材關聯緊密,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時事政治,對教材知識有更加充分和深入的了解。所以說,教師利用時事政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找好和教材知識的結合點。

2.時事導入教學。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利用時事政治,創(chuàng)建情境課堂,對學生良好的引導是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時事政治情境課堂能夠讓學生快速深入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有學習主動性。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應該仔細研究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時事政治熱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入點,創(chuàng)建情境課堂,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保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三、應該注意的若干問題

雖然時事政治教學效果較好,但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仍然是教師的講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幾個問題,即首先是保證時事熱點的針對性,社會瞬息萬變,每時每刻都有重大事件發(fā)生,時事熱點層面、內涵比較豐富,教師應該針對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進行時事政治講解,也就是保證時事政治的“針對性”,這樣實際上是輔助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講解“環(huán)境保護的意義”這一章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最近的熱點問題“霧霾”,讓學生了解破壞環(huán)境帶來的危害,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所以,時事政治選擇貴在精而不在多,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性的進行時事熱點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其次,是保證時事政治的新穎、現實,顧名思義,時事政治要求的是新穎、符合當下,在選擇時事政治內容時,應該盡量從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貼合學生的學習和現實生活。時事政治內容應該能夠“以小見大”,通過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件,逐漸向國內和國外拓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能夠激發(fā)學生熱情,讓課堂教學效率更高。

篇4

1.巧用課前5分鐘

每節(jié)課利用課前5分鐘,讓一個學生向全班播報新聞,可以是國際新聞、國內新聞,也可以是校內新聞,只要是這個學生覺得有價值的,都可以播報。這樣既給學生上臺展示的機會,又能保持時事政治教學的經常性和持續(xù)性,對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利用時事豐富教學內容

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有時顯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師單純地備教材、講教材,不適當地穿插一些時事進去幫助學生理解是不行的。如講到“消費者權益受法律保護”時,可在屏幕上出示“塑化劑”“三聚氰胺”等圖片和案例材料,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社會上出現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最后教師可列舉法律部門對這類行為的處罰措施,從而說明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3.引導學生對時事進行評論

對初中生而言,由于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思考時事問題時,難免會缺少深度,不明白事情發(fā)生的根源以及為何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因此,教師可定期開展一些評論活動,通過師生互動,共同討論和分析一些較受人們關注的時事,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了解時事的發(fā)生背景和內涵。另外,在討論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學生能夠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盡管有時他們的觀點是幼稚的、錯誤的,甚至是荒誕的。

4.活用課本,演課本劇

課本劇的具體做法是以教材某一知識點或某一社會熱點為內容,借鑒成功電視欄目的形式,如《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調查》等展現案例;或以小品等形式,由學生擔任記者、主持人等編演案例。通過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全方面的素質。5.巧用時事刊物開卷考試的時事政治來源是多方面的,學生最好能通過多種途徑接觸時事,因此訂閱一些優(yōu)秀的時事刊物是非常有必要的。經過調查發(fā)現,《半月談》《時事》《中學生時事政治報》等出版物深受學生歡迎,也對考試極有參考價值。

篇5

特別要注意的是,還有一種“融今入古”的方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從“古”材料挖掘出“今”的因素,推陳出新,化腐朽為神奇,賦予歷史人物、事件以及自己的情感和新的內涵,這樣不但非常恰當地論證了論點,而且還使讀者對古代的事例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

二、中與外的組合

中與外的組合是指列舉事例時,既從國內尋求材料,又從國外選擇材料。國內的材料,離我們的距離較近,更切合人們的認知,為大家所熟悉,不必多說;國外的材料,離我們距離較遠,許多人不甚了解,但是用好這些材料,會更具新意,會更容易引發(fā)讀者認知和聯想。中與外結合起來使用事例,讓材料有了一個空間的跨度,讓觀點在更廣的范圍內得到論證,不僅讓人覺得文章磅礴大氣,而且讓人洞察到作者具有廣闊的視野,心系世界,情牽寰宇。

三、正與反的組合

正與反的組合是指既從正面舉例,又從反面舉例,將兩方面的事例論據進行分析比較,以闡明正確觀點或駁斥錯誤觀點?!坝斜容^才會有鑒別”,兩種事物一經對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間的差異,就更容易暴露出各自的本質和特征。真與假的對比,可以去偽存真;善與惡的對比,可以抑惡揚善;是與非的對比,可以撥亂反正。正與反結合起來使用事例,會使是非曲直更加清楚,觀點更加鮮明,從而增添說理的論辯色彩。

四、實與虛的組合

實與虛的組合是指除了使用客觀存在的事例之外,還可使用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一些事例,這些虛構的事例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不同于現實生活,它往往也具典型性,也為人們所了解,有的事例已經在讀者心中產生了一定的藝術魅力。實與虛結合起來使用論據會讓議論更具說服力,會給人帶來更為強大的震撼效果,同時也會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甚至還會給讀者以文學的滋養(yǎng)。

五、點與面的組合

篇6

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的眼光觀察當今世界,認識現實生活,在古今聯系中繼承優(yōu)秀傳統,汲取精神營養(yǎng),弘揚民族精神,這既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那些能在實際生活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知識興趣盎然。教師應努力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把歷史的教學過程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機結合起來,讓歷史學科成為一門獨具魅力的學科。

首先,聯系生活講歷史,把歷史問題生活化。歷史來源于生活,也應該回歸于生活,因此,教師應重視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引領學生進行歷史求知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話。中華民族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中華民族的富強文明做出了突出貢獻。任何否定民族交流歷史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例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政府與關系時,點出明朝政府設立衛(wèi)所和僧官制度,清朝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封號,雍正時派駐藏大臣等等,用這些事實突出這樣的一個觀點:中央政府重視加強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教師可用報紙等媒體以大量篇幅報道的“3.1”,讓學生參與討論:達賴勢力為何打出分裂的旗號?在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別有用心的勢力在幕后煽風點火?我們如何看待?這樣不回避熱點問題,能讓學生通過借鑒歷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

其次,要注重歷史教學與國際國內時事的結合。中學階段是學生求知欲、好奇心特別強的時期,他們關注的事情范圍比較廣,但是,由于他們學習壓力較太,業(yè)余時間較少,無暇透析現實生活中的深層問題,這就為歷史教學中將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提供了空間。為此。教師要非常關注國際國內的時事,及時將有關內容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例如,在講到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在剖析危機的原因中,要突出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而那次經濟危機是以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的股票暴跌為標志的。接著,話題一轉,講到現實生活中來:當今的物價上漲特別是油價上漲,股票、基金暴跌,面對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中國是否因此引發(fā)經濟危機?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在當今的形勢下改革開放后強大起來的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通過宏觀調控平抑物價、穩(wěn)定市場,為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再次,還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達到“觀史如身在其中”。在講到中國古代賦稅制度這一內容時,不僅強調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緊密相連,點出各朝代的賦稅制度,然后順勢講到,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業(yè)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左右,“三農”是歷代政府重視的問題,民生問題引起以人為本的當代政府的極大關注;引導學生思考:你是否知道當今政府在“三農”問題上采取哪些重大舉措?學生會列舉如:2006年起我國廣大農村取消農業(yè)稅,農民負擔得到減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

從一定意義上說,歷史教學就是情境的教學,豐富的情境提高了歷史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能夠最大限度地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能使學生在情境中快樂學習。

2.引入鄉(xiāng)土史實。能發(fā)揮歷史課堂教學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歷史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德育功能。要想真正發(fā)揮這一功能,僅靠課本內容是不夠的,應將本地的一些鄉(xiāng)土史實融合在教學中。

例如,提到,就不得不提到這場戰(zhàn)役的指揮官李宗仁。李宗仁是桂系軍閥的一個重要人物,對他的評價應該“一分為二”,既指出其歷史局限,也肯定其歷史功績,激發(fā)學生作為廣西人的自豪感。而中的昆侖關戰(zhàn)役,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鄉(xiāng)土歷史教材。通過講述,讓學生對廣西的抗戰(zhàn)史實有更深的了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有利于學生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和完善。將德育滲透于歷史課堂教學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3.聯系生活實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歷史教學同樣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任務。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的實際相結合,指導和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歷史教師在平日要注意發(fā)現和了解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與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向。對于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的內容指導學生去分析解決。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要培養(yǎng)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在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當然,歷史課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課,教師有時只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和自己的看法,供學生們參考和課后研究即可。此外,還應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

篇7

杜甫詩歌一向稱為“詩史”,而杜甫的什么詩是“詩史”,卻眾說紛紜。因此,追溯杜甫詩歌“詩史”說之源就尤其必要。用“詩史”稱杜甫詩歌始于晚唐孟架,改于北宋宋祁,成于北宋胡宗愈。孟槳認為,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流離隴、蜀時所寫的詩是“詩史”,這些詩全面表現了杜甫此時的生活,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宋祁認為,杜甫律詩善于陳述時事,律切精湛,氣魄宏大,是“詩史”;胡宗愈認為,杜甫詩歌抒情與敘事結合,表現個人與反映時代統一,是“詩史”。孟架規(guī)定“詩史”的亂離背景,宋祁限定“詩史”的律詩體裁,胡宗愈揚棄兩家,揭示“詩史”的內涵,至此,杜甫詩歌“詩史”說基本建立。

“詩史”最初是兩個詞,分別指前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歷史記載,不是一個詞,不指杜甫詩歌?!端螘ぶx靈運傳論》云:“至于先士茂制,諷高歷賞,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并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

作為一個詞而指杜甫的詩歌,始于孟架。孟架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據現有文獻,稱杜甫詩歌是“詩史”始于孟架o馬茂元說:“把杜詩稱為詩史,最早見于晚唐孟槳的《本事》?!薄皬摹敃r號為詩史’這句話看來,詩史這個名詞好像是在杜甫時代已經存在了,—縱使不在杜甫時代,也應該在孟槳以前??墒蔷臀覀兡軌蚩吹降奶拼挠涊d中,除了《本事詩》外,卻沒有其他的地方提到詩史?!?/p>

孟槳稱杜甫詩歌是“詩史”,并不是指杜甫所有的詩歌是“詩史”,而是指杜甫的部分詩歌。孟槳認為,杜甫遭遇安史動亂,流落隴、蜀,此時所寫的詩歌才是“詩史”,其他時間、其他地方所寫詩歌不是“詩史”?!霸娛贰钡膶懽鞅尘笆欠臧彩分y且流離隴、蜀,也就是說,安史之亂以外的詩歌不是“詩史”,就是安史之亂期間卻不是在流離隴、蜀時寫的詩歌也不是“詩史”。孟槳的“詩史”說嚴格地限定了杜甫詩歌的范圍。

孟槳嚴格限定“詩史”作品寫作背景,又明確規(guī)定其內容。他認為,杜甫在安史動亂、流離隴、蜀時的詩歌全面反映了他遭遇安史動亂,流離隴、蜀的生活,抒寫了他的感情,沒有什么大事遺漏?!霸娛贰笔嵌鸥与y時代痛苦生活的全面表現,也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通過他的詩歌還可以了解他的時代。例如《秦州雜詩》、《月夜憶舍弟》、《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送路六侍御人朝》、《將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等,不僅反映了杜甫個人在安史之亂中流離隴、蜀的苦難生活和感情,也表現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寫于安史動亂,流離隴、蜀時的杜甫詩歌表現了杜甫自己,也折射那個時代,這樣的詩歌才是“詩史”。

按照孟槳的“詩史”說,杜甫許多詩歌都不“詩史”。例如安史之亂爆發(fā)前的詩《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在長安所寫的詩《悲陳陶》、《哀江頭》、《曲江二首》,在解州所寫的詩《北征》、《羌村三首》,在洛陽所寫的詩《洗兵馬)),由洛陽途經漁關赴華州所寫的詩《新安吏》、《石壕吏》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還有安史之亂平息后所寫的詩《釋悶》、《天邊行》、《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草堂》、《題桃樹》、《登樓》、《宿府))、《憶昔二首》、《三絕句》、《昔游》等等,甚至還有寓居成都時所寫的詩《蜀相))、《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南鄰》、《狂夫》、《江村》、《野老》、《恨別》、《客至》、《絕句漫興九首》、《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些詩很多是當代學者視為“詩史”的典型作品?!侗闭鳌贰笆窃娙松詈蛢刃牡淖允觯彩菚r代和社會的寫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與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淹關吏》、《新婚別》等“三吏”、“三別”是杜甫在乾元元年冬“由洛陽經過撞關,赴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薄度^句》“有高度現實主義精神,可以說是絕句中的‘三吏’、‘三別’?!边@樣的詩不是杜甫逢安史之亂、流離隴、蜀之時寫的,自然不是孟槳所說的“詩史”。可是這些詩歌的“詩史”性質很濃。例如:“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人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云哭。殿前兵馬雖曉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三絕句》)“夔州處女發(fā)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長咨磋”(《負薪行》)?!叭竹R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坳哭秋原何處村?”(《白帝》)孟槳的“詩史”說不包括杜甫在安史之亂前后所寫的詩歌,范圍何其狹小。

可是,孟槳“詩史”說強調杜甫詩歌首先是杜甫自己苦難遭遇和痛苦感情的表現,所以特別強調其寫作的動亂時代背景和苦難的個人生活。孟槳對“詩史”說有不可磨滅的首創(chuàng)之功,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詩史”與杜甫詩歌聯系在一起,賦予杜甫詩歌以全新的認識,也賦予“詩史”以全新的意義。孟槳為杜詩“詩史”說奠定了以安史動亂、苦難生活為背景的學說基礎,當代杜詩“詩史”說基本沿著他的方向發(fā)展。例如,袁行需主編《中國文學史》說:“杜甫用他的詩,寫了這場戰(zhàn)爭中的重要事件,寫了百姓在戰(zhàn)爭中承受的苦難,以深廣生動、血肉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戰(zhàn)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他的詩,被后人稱為詩史。

因為其外延的問題,孟槳的“詩史”說到北宋中葉時被修改。修改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宋祁,一個是胡宗愈。宋祁認為杜甫的律詩是“詩史”,胡宗愈認為杜甫的所有詩歌都是“詩史”。宋祁的修改從舊“詩史”說的背景限定走到體裁限定,胡宗愈取消一切限定,范圍過大,沒有突出安史動亂對于杜甫詩歌的意義。

宋祁說:“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宋祁認為,杜甫詩歌“善陳時事”,格律精深,氣魄宏大,是“詩史”。宋祁所謂的“詩史”是指杜甫律詩。宋祁把“詩史”的詩體規(guī)定為律詩,是一個創(chuàng)新。在宋祁之前,雖然大家稱贊杜甫的律詩,卻沒有人將其與“詩史”聯系起來。杜甫1400多首詩中,律詩約有910首,古詩414首,絕句127首。律詩所占比例重,而且成就高。元棋比較李白與杜甫,說:“余觀其壯浪縱態(tài)、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元棋應杜甫之孫杜嗣業(yè)之邀而作杜甫墓系銘,難免有溢美之詞??墒?,劉響說“自后屬文者,以棋論為是”。白居易《與元九書》也說:“至于貫穿今古,貌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梢钥隙?,從元棋到劉響,杜甫的律詩一直得到好評。元棋、劉響他們高度評價杜甫律詩多是肯定其對仗、聲律等的藝術技巧,而少有把杜甫律詩與反映現實聯系起來。與此不同,說到杜甫的古詩時,元鎮(zhèn)、白居易往往稱贊其即事名篇,反映現實的特點。元棋《樂府古題序》說:“近代唯詩人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傍。予少時與友人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贊杜甫律詩之盡工盡善,不及其內容;贊杜甫古詩之即事名篇,少談其藝術。中唐對杜甫的兩種體裁的詩的稱贊各有側重。

可是宋祁認為,杜甫的律詩“善陳時事”。杜甫“善陳時事”的律詩,其“善”有二,一是“律切精深”,二是“至千言不少衰”。這是對杜甫律詩的新認識,更是對“詩史”說的新解釋。所謂“律切精深”,是指對仗工整,聲律和諧。以七言律詩為例,《曲江二首》、《諸將五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閣夜》、《登高》、《又呈吳郎》等,對仗十分精工、聲律非常圓熟,己達到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的化境。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曲江二首》其二)。“穿花峽蝶深深見,點水蜻蜒款款飛”(《曲江二首》其二)、“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秋興八首》其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自來自去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句,都能曲盡聲律與對偶之美,精工典雅?!跋愕咀男禧W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一聯,“鸚鵡”與“鳳凰”后置,平仄聲律吻合,語言奇警,意象超忽,一箭雙雕。

所謂“至千言不少衰”,是指杜甫的排律結構嚴謹,氣魄宏大。像《贈特進汝陽王十二韻》、《贈韋左濟》、《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投贈歌舒開府翰二十韻》等,大都是二十韻的大篇,不僅格律嚴整,對仗精工,用典雍容,詞藻典雅,而且結構緊,規(guī)模大,尤其是《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是百韻大篇,無與倫比。

總之,“杜甫在律詩上是個全才,無論五律、七律、排律等方面,都是唐代的第一作手,是集大成式的人物。”

無庸置疑,杜甫的律詩藝術精湛,而且有許多律詩即事名篇,善陳時事?!肚刂蓦s詩二十首》既關切國家的時局和命運,又注人深刻的身世之感?!兜窃狸枠恰芳葘懺娙思磳⒗纤罆r的處境,也寫仍在戰(zhàn)亂中的黎民百姓?!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穼懫蕉ò彩分畞y的勝利消息,也寫詩人夫婦的欣喜欲狂?!逗迍e》、《登樓》、《野望》、《蜀相》憂心時局,感啃身世,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與漂泊支離的身世之感水融。如“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恨別》)、“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等,將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對時局變化的關注、對英雄人物的呼喚、對外族人侵者的憎恨及自己強烈的憂國之心,都做了盡情完美的表達?!讹L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表現那已經走到了極端貧困的絕路人生,也表現國家與百姓的命運:“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彼纹钪霸娛贰闭f不可懷疑!“杜甫許多著名的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都是把自然景象和個人遭遇與時代災難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霸诙鸥懢凹媸闱榈脑娭?,這種情、景、事的密切融合,非常豐富,多種多樣,而且越到晚年,這方面的藝術成就越大,像五言律詩《客亭》、《江上》、《江漢》,七言律詩《登樓》、《宿府》、《閣夜》、《秋興八首》等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著名的例證。

但杜甫其他體裁的詩歌也具有即事名篇,善陳時事的特點,“三吏”、“三別”,《北征》、《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兵車行》、《麗人行》,《羌村》等及時反映時局、戰(zhàn)亂,不能將其排除在“詩史”之外。例如胡小石說《北征》:“就篇末數韻探之,知與天寶末年安祿山稱兵、太子即位靈武、玄宗內禪有關;且預測將來玄肅父子之恩不終,封建倫常道之不足恃,于此宛轉致其諷喻之旨。特詞義簡晦,不敢詳陳。說《羌村》:“篇幅雖寥寥,而天寶末年之大亂,人民所受之苦痛,皆反映于字句中。非僅為一人發(fā)憤抒懷已也。

宋祁從詩體的角度確定“詩史”的范圍,肯定了律詩的“詩史”價值,卻忽視了古詩的“詩史”價值,顧此失彼,其問題比較嚴重。

胡宗愈針對孟、宋二家之說過于限制“詩史”范圍的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詩史”說,他說:“凡出處、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一見于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

胡宗愈認為,杜甫詩歌全面表現他個人的生活和情感,他的出處、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全見于詩;也折射出那個時代,讀之可以知其世。所以,學士大夫認為是“詩史”。胡宗愈緊緊抓住杜甫詩歌內容的全面性、抒情性和社會性,是對孟柴“詩史’‘說的完美闡述。胡宗愈認為,杜甫詩歌的敘事與抒情融合,而且其出處、動息勞佚的經歷,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的感情,不僅是其一己之私事、隱情,也是時事、民情的再現,因此意味深長,激動人心,耐人尋思,遠非歷史記載所能比擬,是具有藝術美的歷史,贏得了“詩史”的稱號。這種認識為當代學者接受。馬茂元說:“在動亂時代里暴露出來的重大問題,都成為杜甫大部分的詩里的主要內容。他觀察的范圍之廣,認識之深,并能以高度的藝術手腕把他觀察、認識的所得在詩歌里卓越地表達出來?!薄耙簿褪沁@個原故,杜詩才獲得了千百年來被人所公認的詩史的稱號。”“杜甫詩反映了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的事跡和人民的生活,同時也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詩人的性情活躍在詩的字里行間。

篇8

[1]汪美葵.后亞運時代的廣州文化產業(yè)[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2(08):38-39.

[2]鄧靖.美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特點及其啟示[J].創(chuàng)新.2012(03):68-70.

[3]王曉紅.我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及思路[J].中國經貿導刊.2012(09):26-29.

[4]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5]葛俊杰.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格局下的工業(yè)設計發(fā)展對策研究[J].商業(yè)時代,2011,24:119-120.

工業(yè)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李敏,方忠民,程友斌.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工科類工業(yè)設計人才培養(yǎng)———以湖南鐵路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11):47-48.

[2]駱沙鳴.創(chuàng)辦設計專業(yè)大學,助推我國工業(yè)轉型[J].教育與職業(yè),2011(19):6-7.

[3]倪江忠,王力夫.高職工業(yè)設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教學體系探討[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7(6):49-50.

[4]王鳳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本建設的任務[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2):58-59.

[5]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工業(yè)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周維宏,宋金文等編.日本社會解讀[M].時事出版社,2002

[2]李亮之編著.世界工業(yè)設計史潮[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3]李彬彬編著.設計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4](美)WM.E.舒德爾,(美)J.丹尼爾·舍曼編著,繹明宇等譯.新技術開發(fā)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0

[5]馬國馨著.日本建筑論稿[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

[6]袁宏偉,谷淑娟編著.專利權保護案例分析[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篇9

選題意義:裝飾美是工筆人物畫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人們對工筆人物畫的裝飾美要求越來越高。通過討論線條的組織表現對裝飾美的意義,實現線與畫面和諧統一,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線條韻律感的裝飾美的畫面

研究現狀:目前關于裝飾美繪畫的研究很多,工筆人物畫把線作為造型的主要手段,如何合理恰當的組織安排線條,使畫面更具有裝飾美的卻很少,我認為這是值得研究與分析的

可行性分析:本人對工筆人物畫中線條及其富有的裝飾美極感興趣,從中可以感受到通過合理組織線條的秩序感和韻律感達到提高畫面裝飾美的作用。并且在這期間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又有導師的指導和同學們的幫助,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該論文的寫作。

研究的主要問題和重點、難點

主要問題:工筆人物畫的裝飾美的表現形式,并不是只有線條,而線條是增強畫面重要的裝飾語言。在繪畫作品中適當加強線的作用,對工筆人物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開拓,是有益的創(chuàng)新途徑之一。

重點:工筆人物畫的裝飾美的追求首先不能削弱或沖淡線條對于裝飾美的作用,而要再用線的時候合理安排組織線條,使其產生更具有畫面裝飾美感

難點:我們應不斷以新的視角發(fā)現和挖掘新的線條表現形式和線條的排列組合方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表白形式運用獨特線的來塑造工筆人物畫的裝飾美。

開題報告范文:

“課堂前五分鐘”的教學實施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語文學科是一門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綜合性、社會性等特點于一體的基礎學科。語文學科的這些特點使得語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需要有時間的積累,要有一定閱讀量、人生經歷和感悟。語文學習重在積累?!氨鶅鋈撸且蝗罩??!睂W困生并非一日就成了學困生,學優(yōu)生也并非一日就成了學優(yōu)生。針對學生語文教學的情況來看,扎實語文基礎,即聽、說、讀、寫、感,對語文學習能起到積極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快速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因為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而課堂上前五分鐘能否科學利用,直接影響到整節(jié)課的效果。作為教師,如何抓住課堂教學這個戰(zhàn)場,怎樣把握住教學的主動權,即如何優(yōu)化課堂教學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能力訓練是一種用時不多,學生能力卻能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動,并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中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特別是在上寫作課時,學生的畏難情緒較為普遍。語言表達分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高中生對口頭表達的訓練多能主動接受,為了能在語文課堂和寫作之間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找到其中的“契合點”。研究者從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fā),以“課前五分鐘”活動的形式入手,旨在促進學生的聽說能力,進而調動學生的表達能力。

基礎的落實關鍵在于語文老師的教學和引導,如何開展以學生為主體、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有序有效的課前五分鐘活動,倡導的是大語文理念,契合的是新課程標準。在朗誦、演講、辯論、主題創(chuàng)作、時事觀點展示、才華展示、“兵教兵”一系列策略中,訓練了學生的聽讀說寫、閱讀和思辨能力,揭開高效鮮活語文課堂的序幕,學生的語文觀念及學習方法獲得戰(zhàn)略性的提高。

課堂前五分鐘這一語文實踐活動旨在訓練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是一種用時不多,學生能力卻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的有效活動,它以訓練學生聽、說、寫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廣闊的社會生活、學生的生活感想、閱讀感受、語文基礎知識為主要素材,以學生登臺分享、整理講稿為主要方式,形式多樣,內容靈活。

為了確保“課堂五分鐘”語文實踐活動順利有效實施,課題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活動安排

所謂“課前五分鐘”是指每天利用上課開始的五分鐘時間,讓學生分享與語文學科有關的觀點和內容。

具體實施安排:

按班級學號順序安排,由課代表提前一周通知下周做課前分享的同學;每個循環(huán)圍繞一個主題或一項任務走上臺發(fā)言。要求脫稿分享自己準備的內容,時間控制在3~4分鐘;接著由其他學生和教師根據學生的發(fā)言內容、儀表儀態(tài)、聲音語調等,作簡短評價、補充??傆嫾s5分鐘。

二、活動內容

根據中學生特點和語文課程學習的需要,結合課本和社會熱點,合理、科學地規(guī)劃專題,形式多樣地開展活動。如:

以摸底和熟悉活動為主。要求學生分享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選擇必修板塊名著導讀內容,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有序介紹章節(jié)內容、人物形象、精彩片段、個性解讀等,師生共同賞讀名著;結合語文課本模塊,進行詩詞賞讀。誦讀、賞析、評價、積累、背誦;選擇中外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朗讀賞析,積累佳句和感悟,感受名家風范。圍繞名家大家進行專題分享??梢悦恐芤晃蛔骷?,或一類作家為主,進行專題分享。如蘇軾專題、魯迅專題等。

三、有效性

為了真正將“課堂五分鐘”落到實處,要求學生發(fā)言完畢,將發(fā)言材料整理公布在教師固定位置,以備同學們課余賞析。安排課代表每天張貼、收集,每個專題裝訂成冊,教師歸檔整理。

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準備階段(2015年4月份)

1.搜集與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對課題進行論證,研究課題開展的方向。

2.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3.選擇研究對象: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我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學生。

(二)實驗階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1.開展“課前五分鐘”活動,做好有關記錄整理。

2.整理學生活動中的優(yōu)秀案例、經驗做法和心得體會等資料,根據研究報告調整和修改研究的方案。

(三)總結階段(2015年12月)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總結性評價。

2.形成比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能給其他教師提供參考和學習借鑒。

3.撰寫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借助理論和他人的經驗,指導實驗研究。

2.調查法:用書面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召開有關學生座談會進行調查。

3.個案法:對個別學生成績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

4.總結法:注意積累資料,進行總結。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論文:《語文“課前五分鐘”實踐活動有效性研究》。

2.案例:學生“課前五分鐘”講稿(指導)。

參考文獻:

姚春蕾.農村高中語文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研究報告[D].遼寧師范大學,2011.

篇10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金代文學大家,堪稱金代文學史上一代人杰。他不僅是個有著明確創(chuàng)作追求的詩人,同時也是一論自覺的文學批評家,元好問現存詩一千四百余首,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他的詩論作品《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杰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后記》、《楊叔能小亨集引》等等,都很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其中,《論詩三十首》,是繼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后,以絕句的形式系統地表達詩歌理論的又一重要著作,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中元好問直接或間接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從他對前人的評價總結中,筆者體會最深的是他對傳統現實主義詩風的繼承與提倡。

一、對建安文學的推崇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極力宣揚恢復建安以來的詩歌優(yōu)良傳統,筆者認為他所推崇的建安傳統,主要是建安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在第二首中論道:“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覺兩雄??上Р⒅輨⒃绞?,不教橫槊建安中。”元好問論詩從建安才子說起,鐘嶸在《詩品》中說,“曹劉殆文章之圣”,元好問也以曹植、劉楨為代表說起,從“曹劉坐嘯虎生風”中,可見他推重建安詩人的是他們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氣概和力量,元好問欣賞他們的慷慨激昂、悲壯動人。曹植《前錄自序》里自云:“余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彼衷凇顿浶旄伞分性疲骸翱犊斜?,興文自成篇?!辈苤驳脑姼杳黠@的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多抒發(fā)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抱負,寄托詩人欲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典型代表的是《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然而書寫志向的同時,曹植詩中又常彌漫著戰(zhàn)亂環(huán)境所賦予的悲涼慷慨情思和對人生無常的嘆息。歷史上的建安時期,戰(zhàn)亂連年、民生凋敝,動亂的社會現實在給英雄們建功立業(yè)提供可能的同時,激發(fā)了人們積極進取的強烈愿望,當時一流的文學家們都卷入了戰(zhàn)爭,他們用文人特有的眼光把他們的經歷紀錄下來、以文人的特有的情懷評價、審視這一時期的現象,并用文人特有的文筆激勵人們的斗志。鐘嶸在論建安文學時,明確提出“建安風力”,劉勰論及建安文學總結了“風骨”理論,無論是“風力”還是“風骨”,其來源都是當時特定的社會現實所喚起的特定精神――傷時憫亂、哀民涂炭。西晉時期,王敦每酒后輒詠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唾壺為節(jié),壺邊盡缺。高遠闊大、悲涼雄渾一直是曹操詩歌的藝術風格。曹操《短歌行》詩云:“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甫,天下歸心?!笨犊谋瑁蹨喌臍鈩荼憩F了曹操高遠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心,能激發(fā)起讀者積極向上的精神。由戰(zhàn)爭亂世刺激而產生的慷慨激昂情懷構成了建安風骨的主要內涵,使這一時期詩人的作品表現出慷慨縱橫、激越昂揚的風格。然而,戰(zhàn)亂同時帶來的“生民涂炭”,生命的朝不保夕,給人們帶來生命無償、歲月不居的深沉嘆息。這一壯美、蒼涼的風格是這一時期現實生活的集中反映,生動寫照。元好問之所以標舉豪邁悲壯的審美標準,源于這一風格是建安文學現實主義的集中體現。并且,對于這樣一個現實轉化為文學作品的過程,元好問感同身受,元好問“值金源亡國,以宗社丘墟之感,發(fā)為慷慨悲歌”,他所處的時代是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端尖銳的金末元初時期,民族斗爭不斷,國破家亡、國難民艱,這一連串的動蕩、不幸,激起了元好問強烈的愛國憂民之情。所以元好問認為客觀的社會現實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源泉,豐富的生活體驗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他標舉反映現實的詩風,提倡切身體會、感受,他在《論詩三十首》二十三中說“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备叨荣濏災铣娙酥x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的是眼前景,即景抒情,充滿了生活氣息,飽含蓬勃生機。而同時在二十三中,他對脫離生活、缺乏社會內容的詩作給予了批判,他說“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江西詩派代表作家陳師道,愛苦思苦吟,錘字煉句,以“閉門造句”見稱,“平日出門,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臥而思之,如病者,或累日方起”,黃庭堅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句。元好問在此借用黃庭堅的話批評陳師道作詩無補于世、浪費精神、實在可憐。可見,無論建安詩人的悲壯雄健,還是一如謝靈運的清新、自然,風格雖有不同,然而他們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一致的,從中可見,元好問論詩的標準之一是對現實主義精神的繼承。

二、對杜甫的推崇

元好問推重唐詩,唐詩中最欣賞杜甫,所以他對杜詩有專門的研究《杜詩學》。元好問在《杜詩學引》中說:“竊嘗謂子美之妙,釋氏所謂學至于無學者耳。今觀其詩,如元氣淋漓,隨物賦形;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時期,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動亂情況,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以時事入詩,直面社會現實,成為杜詩的突出特點。由于對離亂生活的經歷與特殊體會,杜甫詩中常有“瘦骨伶俜的壯丁、被抓應役的老婦、新婚即別夫的嫁女、子孫死盡的老人、無家可歸的老兵、在顛沛流離中扔掉孩子的母親”等形象,而這些都是在戰(zhàn)亂的時代,社會悲劇加身的無辜者形象?!叭簟?、“三別”描繪了民不聊生、國將不國的歷史,《月夜》、《羌村》、《述懷》描寫了貧賤夫妻、饑寒兒女,杜詩中始終交織了國恨與家仇,國恨使家仇更痛徹,家仇使國恨更具體化,而這些都是安史之亂時期特定的社會歷史的生動紀錄。杜甫的詩歌多是以反映現實社會人生為目的,取材多是時事和他曲折的生活經歷,用敘事手法寫顛沛流離的社會生活,用紀行方式書寫山川風物,細膩、真實,感情真摯。他論詩亦如此,在《戲為六絕句》中,他說“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彼^“親風雅”實際就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表現為寫時事的寫作傾向,把文學從側重于抒發(fā)個人情思引向寫民生疾苦,從書寫理想引向寫實。所以本著杜詩的現實主義宗旨與精神內核,面對標榜以學杜詩為宗旨的江西詩派,元好問直指江西詩派并沒有學習到杜詩“善陳時事”、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弊病,他在《論詩三十首》中說道“古雅難將子美親”,這是說江西詩派雖然打著學杜的旗幟,其實其創(chuàng)作已遠離杜甫的道路,他們的學杜只是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仿效,而沒有學到杜詩的精髓。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黃庭堅,自認為得詩法于杜甫,但他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理論主張只是“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他認為“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爾?!痹脝柺冀K堅持自己的現實主義詩歌審美標準。提倡創(chuàng)作應親身實踐、思考現實、體察民生,詩歌失去了現實依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他在《論詩三十首》十一中說“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創(chuàng)作只有“親到”、“眼處”,才能產生有“神”的詩句,而“暗中摸索”,脫離現實,憑空想象,暗中虛擬,總不是真實之境,對于創(chuàng)作只是白費精神。

三、元好問的詩文創(chuàng)作

元好問是一代文論家,但首先他是位詩人。其現實主義詩學觀不僅表現在他的詩論中,而且用他的創(chuàng)作來詮釋自己的理論主張。他欣賞建安風骨、心儀杜甫,因為他與他們有著相似的社會經歷,相似的民生意識,他們都是站在百姓立場上的士人,都是為反映百姓疾苦而紀錄現實的詩人。元好問早年,從師郝天挺,業(yè)成之后,“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趙禮部見之,以為少陵以來無此作也,以書招之,于是名震京師,目為元才子?!碑敃r,世人見好問詩,能突破時間時代的限制,直接把他比杜甫,可見好問詩風一如杜詩?!端膸烊珪偰?遺山集》提要中,記載評價好問,說:“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薄耙栽姶媸贰?,這是對元好問詩歌創(chuàng)作現實主義精神的充分肯定,可見遺山詩亦有杜甫“詩史”的特點。因為親歷戰(zhàn)亂的流離失所,目睹亡國的慘痛,元好問將個人的際遇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他的“喪亂詩”記錄了他所目睹的山河破碎、生民涂炭。蒙古兵圍金鳳翔,鳳翔失陷后,元好問隨即寫下了《岐陽三首》,詩云:“突騎連營鳥不飛,北風浩浩發(fā)陰機。三秦形勝無今古,千里傳聞果是非。偃蹇鯨鯢人海闊,分明蛇犬鐵山圍。窮途老阮無奇策,空望岐陽淚滿衣?!保ㄆ湟唬鞍俣P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zhàn)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其二)“眈眈九虎護秦關,懦楚孱齊機上看。禹貢土田推陸海,漢家封徼盡天山。北風獵獵悲笳發(fā),渭水瀟瀟戰(zhàn)骨寒。三十六峰長劍在,倚天仙掌惜空閑。”(其三)三首詩中首先描寫了鳳翔城被蒙古軍包圍時,固若金湯的局面,詩人只能長歌當哭,然后記錄了攻陷時人民流離失所和金兵橫尸野草的慘狀,表現了詩人對侵略戰(zhàn)爭的譴責。最后追溯戰(zhàn)爭失利的原因,是金宣宗雖置秦關等處九個防御使,但形同虛設,天險尚在而武備不修,只能任人侵略的事實。如今讀來,那段慘痛的歷史尤然在目,讓人心痛。從中可見好問“詩史”的具體表現。金亡后,他寫下了《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其二中道“慘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真欲盡生靈。高原水出山河改,戰(zhàn)地風來草木腥。精衛(wèi)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徑?”詩中記載了蒙古鐵騎兵臨城下,金哀宗親自帶兵出征,然兵敗退走的歷史事實,詩人用沉雄的筆勢抒發(fā)了國破家亡的巨痛。城破后,元好問被蒙古軍押送至聊城,沿途的情景,讓他心情悲涼至極,遂寫下了《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詩云:“道旁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其一)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ㄆ淙?,詩中描述了途中蒙古兵恣意搶奪的行徑和戰(zhàn)后凄慘的景象,慘烈而無情的現實使詩人譜寫了一首首絕望哀歌。

參考文獻:

[1]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2]李明高.《文心雕龍》譯讀[M].濟南:齊魯書社,2009.

[3]趙翼.甌北詩話[M].胡主佑,霍松林,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4]馮至.馮至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