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模板(10篇)

時間:2023-11-19 15:49: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原因,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一、文化的概念、層次及東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及層次

根據(jù)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包含知識、信念、藝術、法律、道德和作為社會一員的人這個個體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道德等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對群體內人們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首先,文化具有群體共性和普遍性。它廣泛存在于社會群體的各個層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種長久的歷史積淀,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因而它對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響全面、深刻而且長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性,它是群體中人們判斷是非與優(yōu)劣的標準。[1]

社會文化決定著人們的思維和言行。一個民族的行為,就是這個民族文化的具體化和物質化。東西方的價值觀、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

同時,文化的內容是不能遺傳的,是通過后天學習而來。人們習慣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習得的交往準則、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總是把自身文化作為參照標準去理解、評價其他文化,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從而妨礙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溝通與交往。

研究者們對文化的層次劃分有各種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蔥模型”:表層稱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裝、建筑,語言等,人的肉眼易見,就像洋蔥的皮;中層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種文化里,人們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該文化大多數(shù)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層是核心層,即價值觀(Values),指人們所理解和相信的關于真、善、美的觀念,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難理解的部分。[2]

(二)東西文化的差異性

1.價值觀的差異

東西文化在價值觀上存在著諸多區(qū)別,且有著本質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認為人性本善,強調天人合一,西方則認為人性是善惡的結合體,強調人控制自然;對于時間觀念,中國文化珍惜過去,西方則重視未來;在社會活動,中國文化重視身份,西方文化則重視所作所椋輝諫緇峁叵搗矯媯中國文化講究上下等級觀念,而西方注重個性和個體性。

2.思維模式的差異

上文提到東方文化講求天人合一,表現(xiàn)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方面就是傾向于整體性、綜合性和垂直感,體現(xiàn)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是按時間和事理發(fā)展順序先因后果、從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體再到具體和局部。

西方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分離開來,崇尚“人物分離”,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較講究理性。西方思維主要表現(xiàn)為習慣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維和重形式邏輯的思維以及求精確的語言觀,在語言表達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總結后列舉,從結果追溯到原因

二、東西方文化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影響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斷為世界其他文明學習和借鑒。兼容并蓄、和諧思想、人本精神、辯證思維等,這些都對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有積極作用。[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傳統(tǒng)文化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引導大學生確立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的創(chuàng)業(yè)態(tài)度;傳統(tǒng)文化崇尚誠信經營,重視構建公平競爭商業(yè)準則,對今天創(chuàng)業(yè)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豐富了其內涵。

當然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義輕利”、“重士輕商”等思想嚴重影響阻礙了創(chuàng)業(yè)者的創(chuàng)業(yè)意愿。同時,傳統(tǒng)就業(yè)觀念根深蒂固,挫傷創(chuàng)業(yè)動力意志。長期封建歷史條件下,某些價值標準和核心追求帶來的影響是泯滅個性和扼殺創(chuàng)造性,從而形成了諸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yōu)則仕”等封建專制意識濃厚的就業(yè)觀念,對此我們應該堅決摒棄。

(二)西方文化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影響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fā)展和個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嚴格的制度、理性決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等等。在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國的文化為例,主要內容有強調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和主張積極嘗試的文化;容忍缺陷、寬容失敗與多元化的價值觀;以及誠信基礎上的合作創(chuàng)新文化等等。同時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個人財產的保護和利益為上的宗旨,在創(chuàng)業(yè)時更加注重利益的獲取而忽視了創(chuàng)業(yè)風險,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東西方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趨勢和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國家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兩大主流文化,兩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的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fā)展和個性化;而東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強調的是關系的協(xié)調,重視家庭和群體的利益。

表現(xiàn)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是一種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領導不足”的情況;而東方化體系下的管理,缺乏規(guī)則,失去了管理的科學性。[3]兩種思維和管理體系各有優(yōu)勢,側重的角度不同,他們是互補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東西方文化思想的發(fā)展趨勢是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全球化是東西方文化融合與創(chuàng)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沖突,為融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為差異導致的互補性產生了融合創(chuàng)新的基礎,而差異越大,在客觀上存在著互補性和融合的傾向也越大。

所以東西方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應該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規(guī)融入到東方的文化中,使東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規(guī)范;西方也把東方文化中的對群體利益的關注和關系的協(xié)調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規(guī)范中更加人性化,這樣文化的發(fā)展就更加能適應我們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

研究者指出人類社會的一切創(chuàng)新活動都是深深根植于社會的文化氛圍之中的。在創(chuàng)新的各種要素中,文化是各種層次創(chuàng)新體系的靈魂,具有最終的影響力和決定力。長期看,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包含制度建設在內的優(yōu)良創(chuàng)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1]隨著我國踏上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偉大征程,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創(chuàng)新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當代大學生們受到來自東方的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雙重熏陶,作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群體的中堅力量,如何順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fā)展趨勢,加強思考,從而為自身創(chuàng)業(yè)意識、創(chuàng)業(yè)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這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四、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思想的啟示

(一)文化傳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問題

文化作為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的創(chuàng)業(yè)活動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異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文化融合的趨勢中,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巴斯?。?014)指出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價值觀中的諸如“尊重權威”、“順從”等思想的影響,與典型的企業(yè)家思想價值觀不相契合。中國的教育體系是儒家思想的產物,與有效的企業(yè)創(chuàng)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與此同時,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過我們的調查和訪談發(fā)現(xiàn):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過程中,現(xiàn)代化的思想和理念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文化在他們的認知觀念中有逐漸淡化的傾向;同時,課堂教育作為大學生獲得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環(huán)境日益多元化,使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的關注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興趣,但沒有與自身發(fā)展的需求結合起來,沒有將其內化為行動。

反過來,西方企業(yè)在東方文化環(huán)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慮到文化差異性下的特定文化環(huán)境。巴斯?。?014)指出,培養(yǎng)未來的企業(yè)家必須緊緊圍繞對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聯(lián)系和探討。若無對中國消費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國本土企業(yè)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是無法被輕易復制的。[5]

張驍?shù)龋?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識的創(chuàng)新來源于不同知識的相互碰撞一樣,如果不存在文化差異,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文化沖突是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根源及動力。文化沖突的發(fā)生同時也帶來了創(chuàng)新的機遇,因此為了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新就必須直面文化沖突現(xiàn)象,正確對待和處理文化中的沖突和矛盾。[4]

(二)東西方文化融合對創(chuàng)新思想的啟示

1.“取長補短”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途徑

研究者指出一國的創(chuàng)新文化與傳統(tǒng)和社會大環(huán)境密不可分……發(fā)達國家在創(chuàng)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處。我們應在揚棄的基礎上大膽采取“拿來主義”的策略,遵循以我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煉,螺旋上升的原則來逐漸優(yōu)化我們的創(chuàng)新文化。[1]

對于可取之處應積極借鑒,結合自己的特點加以整合,發(fā)展出適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從理性思維出發(fā)。而東方文化影響下的管理則強調人的社會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約束人們的行為,缺少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和執(zhí)行體系,缺乏契約精神。所以若將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加強對人的研究,應該會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傾向和趨勢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在企業(yè)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現(xiàn)尤為顯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制度、理性決策,重程序、重法理。而東方文化中,管理則是以“情”為主,注重發(fā)掘人的內在的價值和積極性,對制度管理較松懈,重態(tài)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現(xiàn)代西方企業(yè)很注重社會效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和穩(wěn)定,而東方文化下的企業(yè)也重視強化競爭機制,強調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缥幕芾頃沟脰|西方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得到加強和提升。

五、結語

Y合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fā)展趨勢,當代大學生應加強思考,把握好創(chuàng)新文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即對不同文化差異和沖突的認識,加強對文化差異和沖突的性質及類型的認識,判斷其發(fā)生領域、涉及層面以及造成的影響,從而正確選擇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對策,為自身創(chuàng)業(yè)意識、思維、技能等各種創(chuàng)業(yè)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更好條件和機遇。

參考文獻:

[1]吳金希.創(chuàng)新文化:國際比較與啟示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51-152.

[2]孫洪義.民族文化對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的元分析[J].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管理國際期刊,2009(10).(3/4),353-360.

篇2

引言:

20世紀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逐漸成為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這是基于各國——尤其是美國——的社會人口構成的重大改變: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種和少數(shù)民族逐漸占據(jù)著各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重新認識各民族及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尊重其文化特性、擺脫心理學對西方主流文化的單一依賴性是心理學研究與應用的新重點。

在心理健康領域中,文化多樣性對心理咨詢過程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不僅來訪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復雜、其觀念及認知行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響,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不同國別和民族的差異也直接影響到交流和影響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專業(yè)的咨詢師不僅僅應掌握對來訪者精神狀態(tài)、人格、行為方式的分析與全面評估的能力,更應該關注咨詢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在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微妙問題。這些問題對咨詢關系的建立,來訪者問題的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以及咨詢交流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最終咨詢效果均有著很大影響。

為了解并研究這些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詢的應對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給出了以下幾個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學就讀于中國一所重點大學,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績優(yōu)秀、由母親單獨撫養(yǎng)的女孩。進入大學之后與母親多次嚴重爭吵,最近一次爭吵后吞服安眠藥試圖自殺。經搶救后呈現(xiàn)中度抑郁狀態(tài),持續(xù)半年之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測評總分26分,認知障礙、阻滯、絕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學主動前來求助時,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個人陳述中,她上大學后一直努力學習為了繼續(xù)讀研,自己和母親對此都有著很高的期望。這次自殺行為的導火索是由于她身體不適、沒在家努力學習,但母親卻強迫她振作起來,雙方爭執(zhí)很久,母親最后對她說“這個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聽我的話好好學習,要么就從這個家滾出去?!彼械綇娏冶矗X得從小到大母親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夢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會談中,咨詢師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學的家庭觀念并不單一,而是存在東西方文化上的沖突,這種內部沖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決的矛盾。根據(jù)她對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認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個人主義理念的:她認為人應該獨立、對自己負責,家庭成員之間應是平等尊重的,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為卻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心需求,一切以母親和長輩的要求為主,為家庭隨時犧牲自己的事情。這些行為表明她從小深受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父母是權威、孩子要順從、個人的決定要服從家庭需要等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每當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這種沖突就讓她產生強烈的罪惡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親、家庭的需要做對;加之母親的行為模式是支配型的,總是拿自己的權威和家庭責任等道德觀念來壓制童同學,最后給童同學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

咨詢師將治療重點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觀念差異——主要是家庭觀念——在童同學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是如何產生沖突而引起她的情緒、壓力問題的,幫助童同學理解自己的痛苦來源;咨詢師還對童同學和母親進行同時會談,讓兩人打開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問題和誤會;更進一步建議了童同學的家長尊重她的個人意愿。童同學和母親在認知上都有所轉變,正確面對了雙方觀念上的不同,雙方之間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來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國就讀博士,妻子沒有跟過來。他被他的美國室友帶來咨詢,據(jù)室友描述,他經常在夢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響到他人睡覺;有多次發(fā)現(xiàn)他什么也不做,面無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會談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都很穩(wěn)定,主動讓咨詢師了解到有關他婚姻的狀況以及妻子為何不能跟他來。但是每次咨詢師試圖探索和引出他對妻子是怎樣的情感時,他就努力轉變話題。他在會談中從頭到尾一直表現(xiàn)出禮貌,但就是不表現(xiàn)他的情感。

相對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顯露出很強的阻抗。當他的會談錄像呈現(xiàn)在咨詢實踐課堂上,歐美裔學生們對他的行為表示很難理解?!澳銓Υ藭性鯓拥母杏X?”“當你想起這件事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這種基本詢問在他身上發(fā)揮不了作用。他們認為李先生不可理解、沒有情感。

這位有經驗的咨詢師了解到,在中國、日本和亞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傳統(tǒng)就是社會倫理和秩序不需要過多考慮個人內部的情感,個人情感被認為是缺少社會意義的。東方國家一直強調在公共場合應怎樣表現(xiàn)得體而不是內心的自然流露。在這類文化的隱私觀中,婚姻、親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認為是神圣但隱秘的,即使是面對心理治療。因此,當咨詢師對李先生的情感問題表示興趣時,他產生了阻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對這樣不會輕易表達自己情緒、且對自己深層次情緒和需要不甚關切的來訪者,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他們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緒。咨詢師明智地決定耐下心來,不著急評論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時間發(fā)展融洽的關系。李先生參加了多次會談后,咨詢師才對他的潛在情緒進行了簡短的認同,獲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進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時,咨詢師邀請李先生加入小組咨詢服務,該小組中都是在異國留學有著類似情況的同伴,李先生在與這些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與彼此寬慰;通過這些渠道他排解了對妻子強烈的思念和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障礙,癥狀也隨之消失了。

1.3總結:以上兩個案例中,東西方文化差異分別影響了來訪者自身的認知觀念和情感表達方式。這兩個案例的有效性都歸功于咨詢師敏感地關注了來訪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詢師發(fā)掘到了來訪者本身受到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影響,在認知與行為上產生了不一致,準確地把握了來訪者內心沖突的來源;案例二中,咨詢師了解了東方文化的含蓄隱忍的交流方式,從而采取了恰當?shù)臏贤J?,獲得了來訪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詢過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華德女士是一位聰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與丈夫有著長期的矛盾,因此主動前來咨詢。會談中霍華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個殘忍傲慢、以自我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個順從的、放棄自我的家庭婦女形象出現(xiàn),也很難從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贊美或者關愛。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長在強調女權主義的西方國家,她想成為有平等家庭關系的妻子,還希望有自己的事業(yè)。她是一個聰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個傳媒廣告業(yè)的導演。

然而霍華德女士每次談起她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咨詢師總是站在她丈夫的一邊,他建議她成為一個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順從、放棄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棄自己追求的事業(yè)?!澳阕畲蟮氖聵I(yè)和責任應該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樂,照顧好家庭?!边@位咨詢師來自中亞,他在一個藍領勞動階層為主體的父權制的生活環(huán)境中長大,這種文化背景對兩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義務的理解是傳統(tǒng)的:男性應位于支配地位,而婦女只能是依賴者、順從者。這種根深蒂固的男權價值系統(tǒng)使他對于理解、接納霍女士的情緒和她的女權主義觀念產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絕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價值觀,不能以一種共感的方式去幫助他的女患者發(fā)現(xiàn)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議讓霍女士感到更加壓抑和悲憤,幾次會談后她離開了咨詢師,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業(yè)的朋友的幫助;她毅然和丈夫離婚,和一個溫和、支持她、為她的獨立自主而高興的男子結了婚,在自己的領域創(chuàng)造了一番杰出的事業(yè)。

1.5案例四:

卡羅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女孩,她懷孕了,而她的男友說不會和她結婚。但是無論如何她都非常想要這個孩子,因此她來尋求建議。

在和咨詢師討論留下這個孩子的利弊時,卡羅說,“我知道獨自撫養(yǎng)孩子會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八齺碜孕陆掏郊彝?,嚴格遵循著圣經中的教義而長大,非常不贊同墮胎,認為墮胎就是剝奪一條人命。她明白做一個單身母親意味著什么,但她并不以此為恥,只想努力成為一個盡責的好媽媽。

然而咨詢在討論是否墮胎的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詢師一直暗示卡羅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會一團糟,卡羅也敏銳地感覺到咨詢師不希望她要這個孩子,想讓她去墮胎??_對咨詢師在她的觀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滿,她說“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難道這就是你對我的治療?“

這位咨詢師來自中東,是一位有些猶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來越低,年輕人的婚前性行為很多,墮胎只要有正當理由——尤其是為了保護女性——是可以接受的。當她和督導討論這次會談的僵局時,認識到自己真的對墮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來訪者身上。這導致卡羅很悲傷,在她的超我還不能容忍墮胎這個決定時,咨詢師影響她去接受這一點導致她產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說破壞咨詢關系和效果了。督導之后,咨詢師向卡羅承認她的錯誤,并保證自己會更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最后卡羅在咨詢師的支持下生下這個孩子并成為一個相當好的母親。

1.6總結:以上兩個案例中,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是由于咨詢者的文化背景與觀念與來訪者不同,從而產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別在兩性觀念、宗教信仰等跨文化問題上,由于咨詢者不能意識到自己沒有排除有關文化的價值干預或價值影響,沒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處理來訪者的個人問題與其文化背景的關系,導致咨詢過程中產生了阻力和沖突。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來源和差異敏感點淺析

以上案例中呈現(xiàn)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及其對心理咨詢的影響。眾多跨文化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在研究、對比東西方文化后,積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異根源和敏感點。為了幫助咨詢人員更好地把握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脈絡,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價值的東西方文化差異來源和敏感點。

2.1 東西方國家社會結構和價值導向的不同是文化差異的起源。

亞洲國家自古發(fā)展而來,經濟模式與信仰模式都強調集體價值。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織社會秩序的是靠倫理即道德。這種模式消融了個人和團體的對立,價值導向是群體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國家由于宗教的一脈傳承,基督教思想強調人人平等和個人價值,社會根基在于個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來維持社會秩序;價值導向強調個人尊嚴與需求及個性自由發(fā)展。

2.2 家庭觀念、性別觀念和責任感的差異是這些基本價值導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響著心理咨詢。

1)家庭觀念:以中國、日本、印度、土耳其等為代表的東方國家,主干家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處理個人與家庭的關系時,家永遠是第一位的,個人利益從屬家庭利益;子女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庭作出很多犧牲,同時要求子女更加服從,尊重父母的權威。而西方社會以核心家庭為主;個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導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強調平等、尊重、友愛,并有明確法律的約束。

2)性別觀念:東方國家重視家庭,而家庭對兩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傳統(tǒng)觀念里,男性處于主導者的地位,而女性處于協(xié)助、服從的地位。這種觀念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東方人的兩性觀,以日本、韓國、中東國家為甚。西方國家在女權運動之后明確強調兩性之間的平等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和選擇權。

3)責任觀:東方文化的集體責任觀著重在維持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和實現(xiàn)集體目標之間保持一個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責任觀則是以突出個人責任來實現(xiàn)集體目標。

2.3隱私觀念、交往方式、運用語言的差異

1)隱私觀:東方文化的群體價值取向使得人們主要維護群體、家庭及他人隱私,這種維護 也同時是對個人隱私的維護。而西方文化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有更高要求,在個人空間、個人自由方面的隱私人們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東方國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強調社會適應性,修身養(yǎng)性、自我收斂、含蓄;

因此客氣得體但不直接表達的特點是東方文化相對于重視培養(yǎng)個性、創(chuàng)造力、溝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語言運用的不同:東方人傾向以客氣、婉轉、取悅他人的語言形式,并伴有相對收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動的溝通方式,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豐富,也是其表達的重要部分。

2.4東西方文化差異還影響來訪者對心理咨詢本身的態(tài)度。

據(jù)調查,中國、土耳其、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心理咨詢業(yè)不如西方國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對于心理咨詢和治療存有恥辱感,也對咨詢師專業(yè)水平和咨詢效果產生懷疑。這種態(tài)度也間接影響著咨詢過程,也是跨文化咨詢應努力認識和克服的障礙。

三、跨文化咨詢指導方針與技巧

越來越多的案例和調查表明,在心理咨詢領域中,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愈加明顯,這對心理咨詢師們提出了跨文化咨詢的專業(yè)要求。美國多元文化咨詢和發(fā)展協(xié)會和美國心理學會的三大主要派別都已經發(fā)展了在實踐、研究和培訓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導方針。下面一些指導方針是對與會談和咨詢有關的一些總結。

3.1培養(yǎng)文化意識。

1)努力認識到自己是文化個體,注意發(fā)展意識到個人偏愛或偏見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個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問題是怎么影響一個人的觀念和認知模式的。例如,諸如壓抑、歧視(性別的、種族的、個人能力的)等外在問題會在來訪者意識不到的情況下產生很深的影響。

3.2掌握文化知識。

1)了解盡可能多的文化群體以及他們的歷史,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差異敏感點,以及他們現(xiàn)在常出現(xiàn)的問題。

2) 學習多樣的助人方式,在適當?shù)臅r候采納他們。

3)要知道自己文化專門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時候尋求督導。

3.3 發(fā)展跨文化交流與咨詢技巧。

1)發(fā)展能調和不同背景來訪者的獨特的世界觀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為咨詢師本身與來訪者之間潛在的文化差異,防止發(fā)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詢師應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應盡可能小地對來訪者原有的文化認知內容進行干預和改變。

3)要注意觀察來訪者的非言語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語行為中的不一致,這些不一致在東方國家非常常見。

4)尊重來訪者的第一語言,保證對其語言的仔細翻譯。

5)要保證背景或差異性因素是整個咨詢過程中的一部分,幫助來訪者學會把他們的個人問題與這些背景問題聯(lián)系起來。

四、小結

總之,心理咨詢人員應走出傳統(tǒng)心理咨詢理論中過度強調科學客觀性和文化普適性的誤區(qū),努力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及其對心理咨詢領域的各種直接和間接影響,致力于發(fā)展跨文化咨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適應心理學的多元文化論要求。

參考文獻

[1] 《西方心理學的多元文化論取向》 高媛媛 山東師范大學 2005年

[2] 美國心理學會 差異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會談和咨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個失敗的案例——常見的心理治療錯誤》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東西方家庭觀念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楊發(fā)青 百家論壇雜志

篇3

【中圖分類號】 R-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680-03

引言:

20世紀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逐漸成為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這是基于各國――尤其是美國――的社會人口構成的重大改變: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種和少數(shù)民族逐漸占據(jù)著各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重新認識各民族及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尊重其文化特性、擺脫心理學對西方主流文化的單一依賴性是心理學研究與應用的新重點。

在心理健康領域中,文化多樣性對心理咨詢過程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不僅來訪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復雜、其觀念及認知行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響,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不同國別和民族的差異也直接影響到交流和影響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專業(yè)的咨詢師不僅僅應掌握對來訪者精神狀態(tài)、人格、行為方式的分析與全面評估的能力,更應該關注咨詢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在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微妙問題。這些問題對咨詢關系的建立,來訪者問題的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以及咨詢交流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最終咨詢效果均有著很大影響。

為了解并研究這些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詢的應對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給出了以下幾個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學就讀于中國一所重點大學,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績優(yōu)秀、由母親單獨撫養(yǎng)的女孩。進入大學之后與母親多次嚴重爭吵,最近一次爭吵后吞服安眠藥試圖自殺。經搶救后呈現(xiàn)中度抑郁狀態(tài),持續(xù)半年之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測評總分26分,認知障礙、阻滯、絕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學主動前來求助時,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個人陳述中,她上大學后一直努力學習為了繼續(xù)讀研,自己和母親對此都有著很高的期望。這次自殺行為的導火索是由于她身體不適、沒在家努力學習,但母親卻強迫她振作起來,雙方爭執(zhí)很久,母親最后對她說“這個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聽我的話好好學習,要么就從這個家滾出去?!彼械綇娏冶?,覺得從小到大母親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夢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會談中,咨詢師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學的家庭觀念并不單一,而是存在東西方文化上的沖突,這種內部沖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決的矛盾。根據(jù)她對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認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個人主義理念的:她認為人應該獨立、對自己負責,家庭成員之間應是平等尊重的,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為卻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心需求,一切以母親和長輩的要求為主,為家庭隨時犧牲自己的事情。這些行為表明她從小深受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父母是權威、孩子要順從、個人的決定要服從家庭需要等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每當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這種沖突就讓她產生強烈的罪惡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親、家庭的需要做對;加之母親的行為模式是支配型的,總是拿自己的權威和家庭責任等道德觀念來壓制童同學,最后給童同學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

咨詢師將治療重點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觀念差異――主要是家庭觀念――在童同學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是如何產生沖突而引起她的情緒、壓力問題的,幫助童同學理解自己的痛苦來源;咨詢師還對童同學和母親進行同時會談,讓兩人打開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問題和誤會;更進一步建議了童同學的家長尊重她的個人意愿。童同學和母親在認知上都有所轉變,正確面對了雙方觀念上的不同,雙方之間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來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國就讀博士,妻子沒有跟過來。他被他的美國室友帶來咨詢,據(jù)室友描述,他經常在夢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響到他人睡覺;有多次發(fā)現(xiàn)他什么也不做,面無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會談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都很穩(wěn)定,主動讓咨詢師了解到有關他婚姻的狀況以及妻子為何不能跟他來。但是每次咨詢師試圖探索和引出他對妻子是怎樣的情感時,他就努力轉變話題。他在會談中從頭到尾一直表現(xiàn)出禮貌,但就是不表現(xiàn)他的情感。

相對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顯露出很強的阻抗。當他的會談錄像呈現(xiàn)在咨詢實踐課堂上,歐美裔學生們對他的行為表示很難理解?!澳銓Υ藭性鯓拥母杏X?”“當你想起這件事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這種基本詢問在他身上發(fā)揮不了作用。他們認為李先生不可理解、沒有情感。

這位有經驗的咨詢師了解到,在中國、日本和亞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傳統(tǒng)就是社會倫理和秩序不需要過多考慮個人內部的情感,個人情感被認為是缺少社會意義的。東方國家一直強調在公共場合應怎樣表現(xiàn)得體而不是內心的自然流露。在這類文化的隱私觀中,婚姻、親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認為是神圣但隱秘的,即使是面對心理治療。因此,當咨詢師對李先生的情感問題表示興趣時,他產生了阻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對這樣不會輕易表達自己情緒、且對自己深層次情緒和需要不甚關切的來訪者,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他們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緒。咨詢師明智地決定耐下心來,不著急評論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時間發(fā)展融洽的關系。李先生參加了多次會談后,咨詢師才對他的潛在情緒進行了簡短的認同,獲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進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時,咨詢師邀請李先生加入小組咨詢服務,該小組中都是在異國留學有著類似情況的同伴,李先生在與這些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與彼此寬慰;通過這些渠道他排解了對妻子強烈的思念和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障礙,癥狀也隨之消失了。

1.3總結

以上兩個案例中,東西方文化差異分別影響了來訪者自身的認知觀念和情感表達方式。這兩個案例的有效性都歸功于咨詢師敏感地關注了來訪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詢師發(fā)掘到了來訪者本身受到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影響,在認知與行為上產生了不一致,準確地把握了來訪者內心沖突的來源;案例二中,咨詢師了解了東方文化的含蓄隱忍的交流方式,從而采取了恰當?shù)臏贤J剑@得了來訪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詢過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華德女士是一位聰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與丈夫有著長期的矛盾,因此主動前來咨詢。會談中霍華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個殘忍傲慢、以自我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個順從的、放棄自我的家庭婦女形象出現(xiàn),也很難從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贊美或者關愛。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長在強調女權主義的西方國家,她想成為有平等家庭關系的妻子,還希望有自己的事業(yè)。她是一個聰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個傳媒廣告業(yè)的導演。

然而霍華德女士每次談起她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咨詢師總是站在她丈夫的一邊,他建議她成為一個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順從、放棄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棄自己追求的事業(yè)?!澳阕畲蟮氖聵I(yè)和責任應該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樂,照顧好家庭?!边@位咨詢師來自中亞,他在一個藍領勞動階層為主體的父權制的生活環(huán)境中長大,這種文化背景對兩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義務的理解是傳統(tǒng)的:男性應位于支配地位,而婦女只能是依賴者、順從者。這種根深蒂固的男權價值系統(tǒng)使他對于理解、接納霍女士的情緒和她的女權主義觀念產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絕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價值觀,不能以一種共感的方式去幫助他的女患者發(fā)現(xiàn)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議讓霍女士感到更加壓抑和悲憤,幾次會談后她離開了咨詢師,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業(yè)的朋友的幫助;她毅然和丈夫離婚,和一個溫和、支持她、為她的獨立自主而高興的男子結了婚,在自己的領域創(chuàng)造了一番杰出的事業(yè)。

1.5案例四:

卡羅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女孩,她懷孕了,而她的男友說不會和她結婚。但是無論如何她都非常想要這個孩子,因此她來尋求建議。

在和咨詢師討論留下這個孩子的利弊時,卡羅說,“我知道獨自撫養(yǎng)孩子會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八齺碜孕陆掏郊彝?,嚴格遵循著圣經中的教義而長大,非常不贊同墮胎,認為墮胎就是剝奪一條人命。她明白做一個單身母親意味著什么,但她并不以此為恥,只想努力成為一個盡責的好媽媽。

然而咨詢在討論是否墮胎的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詢師一直暗示卡羅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會一團糟,卡羅也敏銳地感覺到咨詢師不希望她要這個孩子,想讓她去墮胎。卡羅對咨詢師在她的觀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滿,她說“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難道這就是你對我的治療?“

這位咨詢師來自中東,是一位有些猶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來越低,年輕人的婚前很多,墮胎只要有正當理由――尤其是為了保護女性――是可以接受的。當她和督導討論這次會談的僵局時,認識到自己真的對墮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來訪者身上。這導致卡羅很悲傷,在她的超我還不能容忍墮胎這個決定時,咨詢師影響她去接受這一點導致她產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說破壞咨詢關系和效果了。督導之后,咨詢師向卡羅承認她的錯誤,并保證自己會更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最后卡羅在咨詢師的支持下生下這個孩子并成為一個相當好的母親。

1.6總結

以上兩個案例中,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是由于咨詢者的文化背景與觀念與來訪者不同,從而產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別在兩性觀念、等跨文化問題上,由于咨詢者不能意識到自己沒有排除有關文化的價值干預或價值影響,沒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處理來訪者的個人問題與其文化背景的關系,導致咨詢過程中產生了阻力和沖突。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來源和差異敏感點淺析

以上案例中呈現(xiàn)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及其對心理咨詢的影響。眾多跨文化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在研究、對比東西方文化后,積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異根源和敏感點。為了幫助咨詢人員更好地把握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脈絡,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價值的東西方文化差異來源和敏感點。

2.1東西方國家社會結構和價值導向的不同是文化差異的起源

亞洲國家自古發(fā)展而來,經濟模式與信仰模式都強調集體價值。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織社會秩序的是靠倫理即道德。這種模式消融了個人和團體的對立,價值導向是群體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國家由于宗教的一脈傳承,基督教思想強調人人平等和個人價值,社會根基在于個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來維持社會秩序;價值導向強調個人尊嚴與需求及個性自由發(fā)展。

2.2家庭觀念、性別觀念和責任感的差異是這些基本價值導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響著心理咨詢

1)家庭觀念:以中國、日本、印度、土耳其等為代表的東方國家,主干家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處理個人與家庭的關系時,家永遠是第一位的,個人利益從屬家庭利益;子女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庭作出很多犧牲,同時要求子女更加服從,尊重父母的權威。而西方社會以核心家庭為主;個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導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強調平等、尊重、友愛,并有明確法律的約束。

2)性別觀念:東方國家重視家庭,而家庭對兩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傳統(tǒng)觀念里,男性處于主導者的地位,而女性處于協(xié)助、服從的地位。這種觀念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東方人的兩性觀,以日本、韓國、中東國家為甚。西方國家在女權運動之后明確強調兩性之間的平等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和選擇權。

3)責任觀:東方文化的集體責任觀著重在維持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和實現(xiàn)集體目標之間保持一個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責任觀則是以突出個人責任來實現(xiàn)集體目標。

2.3隱私觀念、交往方式、運用語言的差異

1)隱私觀:東方文化的群體價值取向使得人們主要維護群體、家庭及他人隱私,這種維護 也同時是對個人隱私的維護。而西方文化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有更高要求,在個人空間、個人自由方面的隱私人們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東方國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強調社會適應性,修身養(yǎng)性、自我收斂、含蓄;

因此客氣得體但不直接表達的特點是東方文化相對于重視培養(yǎng)個性、創(chuàng)造力、溝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語言運用的不同:東方人傾向以客氣、婉轉、取悅他人的語言形式,并伴有相對收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動的溝通方式,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豐富,也是其表達的重要部分。

2.4東西方文化差異還影響來訪者對心理咨詢本身的態(tài)度

據(jù)調查,中國、土耳其、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心理咨詢業(yè)不如西方國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對于心理咨詢和治療存有恥辱感,也對咨詢師專業(yè)水平和咨詢效果產生懷疑。這種態(tài)度也間接影響著咨詢過程,也是跨文化咨詢應努力認識和克服的障礙。

三、跨文化咨詢指導方針與技巧

越來越多的案例和調查表明,在心理咨詢領域中,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愈加明顯,這對心理咨詢師們提出了跨文化咨詢的專業(yè)要求。美國多元文化咨詢和發(fā)展協(xié)會和美國心理學會的三大主要派別都已經發(fā)展了在實踐、研究和培訓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導方針。下面一些指導方針是對與會談和咨詢有關的一些總結。

3.1培養(yǎng)文化意識

1)努力認識到自己是文化個體,注意發(fā)展意識到個人偏愛或偏見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個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問題是怎么影響一個人的觀念和認知模式的。例如,諸如壓抑、歧視(性別的、種族的、個人能力的)等外在問題會在來訪者意識不到的情況下產生很深的影響。

3.2掌握文化知識

1)了解盡可能多的文化群體以及他們的歷史,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差異敏感點,以及他們現(xiàn)在常出現(xiàn)的問題。

2)學習多樣的助人方式,在適當?shù)臅r候采納他們。

3)要知道自己文化專門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時候尋求督導。

3.3發(fā)展跨文化交流與咨詢技巧。

1)發(fā)展能調和不同背景來訪者的獨特的世界觀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為咨詢師本身與來訪者之間潛在的文化差異,防止發(fā)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詢師應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應盡可能小地對來訪者原有的文化認知內容進行干預和改變。

3)要注意觀察來訪者的非言語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語行為中的不一致,這些不一致在東方國家非常常見。

4)尊重來訪者的第一語言,保證對其語言的仔細翻譯。

5)要保證背景或差異性因素是整個咨詢過程中的一部分,幫助來訪者學會把他們的個人問題與這些背景問題聯(lián)系起來。

四、小結

總之,心理咨詢人員應走出傳統(tǒng)心理咨詢理論中過度強調科學客觀性和文化普適性的誤區(qū),努力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及其對心理咨詢領域的各種直接和間接影響,致力于發(fā)展跨文化咨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適應心理學的多元文化論要求。

參考文獻:

[1] 《西方心理學的多元文化論取向》 高媛媛 山東師范大學 2005年

[2] 美國心理學會 差異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會談和咨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個失敗的案例――常見的心理治療錯誤》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東西方家庭觀念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楊發(fā)青 百家論壇雜志

篇4

引言:古往今來,學者們對隱喻的研究源遠流長,但傳統(tǒng)的隱喻研究主要限于把隱喻當做一種普遍的修辭手段。隨著認知科學的興起,人們認識到隱喻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有力工具。美國著名認知學者萊考夫在其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外一種食物的方式?!比R考夫和約翰遜還認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但在語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動中。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上也基本是隱喻性的。

一、隱喻與文化

文化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民族語言、知識、信仰、習俗、法律、藝術、道德、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的集中表述。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承,文化具有民族性。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而隱喻,作為語言的重要表達方式,更能反映文化的共性與個性。

萊考夫把隱喻看做是人們思維、行為和表達思想的一種系統(tǒng)的方式,即隱喻概念。隱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一致的整體。在東西方文化中,蘊藏著大量的隱喻性文化內容。本文擬以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為例,探討英漢民族文化在隱喻中的體現(xiàn),以有助于隱喻研究的深化。

二、隱喻是文化的集中反映

隱喻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體現(xiàn),是語言中與文化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分,而且最能反映各個民族思維的相似性與差異。從東西方隱喻性語言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窺視英漢民族隱喻文化的異同。隱喻是人們用一種事物來認識和理解另一事物的認知方式,它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共性特征。而人類認知經驗的共性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本身的相似性又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理解隱喻現(xiàn)象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因此,盡管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差萬別,但基于共同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積累,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隱喻便有可能重合,形成所謂的“共識文化”。

在東西方文化中,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人們通常將時間比作金錢,因為金錢是一個比較具體的、為人們所熟悉的事物,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隱喻的實質就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所以英漢民族都用“金錢”的概念來隱喻“時間”。在英語中,TIME IS MONEY 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隱喻,由此派生出很多的隱喻表達如a waste of time(浪費時間), buy time(購買時間), budget time(預算時間), cheat time(欺騙時間), cost time(花費時間), kill time(消磨時間), murder

time(虛度時間), save time(節(jié)省時間), sell time(出售時間),

spend time(花費時間), pass time(渡過時間), use time(使用時間)等等;在漢語中也有諸如花時間,擠時間,用時間,把握時間,節(jié)省時間,浪費時間,消磨時間,虛度時間,珍惜時間,抓緊時間,時不我待,時過境遷,歲月不待人,寸金難買寸光陰等種種隱喻表達。在TIME IS MONEY這個概念隱喻中,英漢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生活經歷正是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把金錢比作時間的原因。這種隱喻的重合現(xiàn)象也是人類具有共同認知共性的反映。

隱喻,如同語言,也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中。英漢隱喻中隱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差異,常常會引起東西方的文化沖突,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痕跡。狗是我們熟悉的動物。在英漢語言中,有很多關于“狗”的隱喻。由于兩個民族對待狗的態(tài)度有異,兩種語言中狗的隱喻意義也大相徑庭。西方人視狗為人類忠誠的朋友,所以英語中關于“狗”的隱喻意義多含褒義,如a faithful

dog(忠誠的人)、a lucky dog(幸運兒)、be top dog(重要人物)、old

dog(行家)、put on the dog(炫耀,擺闊)、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狗不亂吠)、Every dog

has its lucky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 等等;恰恰相反,在中國文化中,狗是卑賤的動物,中國人傾向于用狗來比喻壞人壞事,如走狗,狗東西,狗頭軍師,狗仗人勢,狼心狗肺,雞鳴狗盜,喪家之犬,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等。這種隱喻文化差異體現(xiàn)了英漢民族對待狗的完全相反的價值觀和文化心理。

東西方文化在英漢隱喻性語言中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共性特征,這種語言現(xiàn)象的普遍性是人類具有共同認知方式的有力佐證;而英漢民族又分屬于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隱喻性語言又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文化差異。因此,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隱喻是文化的集中反映。

篇5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11(C)-0151-02

一、海外中資企業(yè)跨文化管理現(xiàn)狀與問題

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表現(xiàn)為一定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宗教、信仰、道德、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沖突,這種融合與沖突將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進而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海外中資企業(yè)處于一個多元和異質的文化環(huán)境里,必然會經歷不同文化的相互撞擊、沖突和磨合,因此企業(yè)跨國經營的過程既是一種經濟活動的過程也是社會文化活動的過程。

海外中資企業(yè)目前雖然發(fā)展迅速,但相對于西方老牌的跨國公司而言,進入國際市場的時間不長,跨文化管理的經驗嚴重不足,普遍存在著以下方面問題。

1、跨文化溝通意識不強。不少企業(yè)走出國門不久,沒有意識到跨文化管理對企業(yè)成功經營所起的關鍵作用,對于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重視不夠;外派人員主動溝通的積極性不強,思想趨于保守。

2、跨文化溝通能力薄弱。溝通能力是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大部分海外中資企業(yè)運用所在國語言文化進行宣傳、溝通能力較弱,信息交流溝通渠道較窄。外派人員因語言障礙和對所在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不足,致使溝通能力普遍較低。與本地員工信息傳達和交流較為困難,很難達到思想的自由交流。

3、跨文化管理不到位。由于企業(yè)對跨文化溝通重視不夠,采取的管理培訓手段、措施和方式方法較少,溝通效果較差,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進行管理和控制。

4、跨文化研究處于空白階段。盡管國外跨文化研究成果豐碩,但海外中資企業(yè)通過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形式組織進行對所在國的文化探討和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還難以指導和診斷不同文化交融中的疑難問題。

由于上述問題,致使目前部分中資企業(yè)因文化溝通不暢造成企業(yè)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組織協(xié)調難度大,員工關系緊張,市場競爭力不高,甚至導致企業(yè)經營目標難以實現(xiàn)。部分海外中資企業(yè)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被動局面,主要原因是對所在國文化的分析了解不夠,沒有用國際化的視野來審視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對文化沖突的認識不夠,意識不強,培訓學習不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東西方文化差異,不斷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跨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分析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是由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等造成的。

1、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不同。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對自己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推動并指引一個人采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它使人的行為具有穩(wěn)定的傾向性。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建立在一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包括自然觀、人生觀、價值觀。從中西方文化來看,它們具有各自獨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是人們處世的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如西方文化強調個人的行動自由、權利、競爭和獨立,以自我實現(xiàn)為價值取向,以個人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中方文化強調個人利益服從群體利益,企業(yè)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崇尚“中庸之道”,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講究團結合作,發(fā)對彼此傾軋。

2、不同。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出現(xiàn)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們對周圍世界、社會生活的憧憬和虛妄的見解,相信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由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宗教已在人們特別是在者中產生強大的影響,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shù)約占到世界總人數(shù)的80%以上,宗教在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有著強烈的影響。宗教與文化的發(fā)展相互影響、相互包容、相互滲透。中外文化中的差異不可忽視。要尊重宗教文化,尊重,積極倡導不同的人、有的人和無的人應該彼此尊重,和諧相處。

3、民族性格不同。民族性格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所面臨的客觀現(xiàn)實的一系列穩(wěn)定態(tài)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模式,是民族共同體與民族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為與性格特點,是在各民族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xiàn)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tài)。民族不同,性格特點大不一樣,如法國人紳士浪漫、德國人細致嚴謹、美國人崇尚自由、巴西人熱情豪放、中國人中庸善良等等,這些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中要給予高度重視。

4、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是思維主體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借助于思維形式認識和把握對象本質的某種手段、途徑和思路,并以較為固定的、習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東西方在思維方式上表現(xiàn)出不同差異。在思考問題時,東方通常是從總體的角度對問題加以分析,強調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和關系,主體和客體相融合;西方傾向于把主體和客體看成是獨立存在,主體和客體相分離,強調化整為零,從局部入手,通過對局部的認識達到對整體的把握。在分析問題時,西方盡量拿事實、數(shù)據(jù)和報表說話;在制定目標時,強調目標的可度量性,注重將目標細化、量化、節(jié)點化,注重把握事物推進的節(jié)奏。東方傾向于從事物的性質上加以把握和判斷,注重“定調”和弘揚主旋律,把定性放在首要和優(yōu)先的地位。西方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東方思維模式表現(xiàn)出直覺和歸納。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正確認知和充分尊重。

5、行為規(guī)范不同。行為規(guī)范是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守的規(guī)則、準則的總稱,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約束力的行為標準,包括行為規(guī)則、行政規(guī)章和法律規(guī)定等。行為規(guī)范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引導、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是社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和延伸。西方文化遵守法律、注重契約的觀念滲透到企業(yè)管理的各個方面,講究規(guī)則、工作程序和計劃性,輕視人情和傳統(tǒng)習俗。東方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和人情關系,追求心理上的認同、信任、和諧,對于企業(yè)規(guī)則和契約往往認為是由于相互之間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補充約束,這種差異經常造成相互溝通的困難,產生誤解、不快,出現(xiàn)決策沖突。

分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助于我們了解和認識不同文化特點,承認并理解各國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文化沖突的適宜方法,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xiàn)的差異,創(chuàng)造出融合中西方文化特點的企業(yè)文化,為企業(yè)跨國經營提供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

三、強化跨文化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企業(yè)跨國經營面臨著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環(huán)境影響,其中文化因素對企業(yè)運行發(fā)展來說影響力是全方位和全過程的。要解決目前部分中資企業(y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障礙問題,必須從跨文化管理的高度提高企業(yè)外部的適應性和內部的和諧性。

1、正確認識跨文化差異,有效發(fā)揮跨文化優(yōu)勢。隨著企業(yè)國際化經營范圍和空間的逐步擴大,企業(yè)面臨的文化環(huán)境也從單一的文化模式轉變?yōu)槎嘣目缥幕J?。企業(yè)跨國經營的過程既表現(xiàn)為不同文化間的沖突或離散的過程,又表現(xiàn)為不同文化間的交匯和融合的過程。文化差異一方面帶來了文化沖突,給企業(yè)跨國經營造成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文化差異能夠帶來跨文化優(yōu)勢,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和更嚴格的分析提高制定決策的能力和決策質量,適應多種市場需求,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環(huán)境變化時的靈活應變能力。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融合和補充,能夠彌補單一文化存在的許多不足和缺點,給跨國企業(yè)創(chuàng)造豐富的市場機會和豐富的利潤回報。例如,美國肯德基公司在中國經營的巨大成功可謂是運用跨文化優(yōu)勢,實現(xiàn)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000年,我國政府評選該年度中國經營最成功的食品公司時,獲得第一名的不是任何中國籍企業(yè),而是來自美國的肯德基公司。而1994年投資的廣州標致,由于中法兩國管理人員融合艱難,文化觀念沖突難以消除,到1997年時累積虧損29億人民幣。為此,要轉變觀念,積極促進優(yōu)勢互補,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充分發(fā)揮跨文化溝通的潛在優(yōu)勢,重視跨文化管理,使中資企業(yè)跨國經濟步入良性發(fā)展軌道,實現(xiàn)跨國經濟目標。

2、著力提高跨文化意識,消除跨文化溝通障礙。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溝通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溝通的前提。為此,要積極了解文化的不同類型,全面掌握本地文化和異國文化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敏感地觀察和分析文化,認識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強化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正確做出跨文化的判斷并積極尋求溝通和認同,

3、加強跨文化學習培訓,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進行跨文化培訓,營造多種文化和諧發(fā)展的企業(yè)文化是解決文化沖突的有效途徑。通過對企業(yè)員工的語言、跨文化溝通和沖突處理等方面的培訓,盡量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發(fā)生的誤會和沖突的可能性。培訓可采取多種方式和方法,如授課講座、敏感性訓練和文化適應性訓練等,以增強跨文化適應能力。要重視員工所在國語言的培訓。根據(jù)研究結果,采用所在國語言文化直接溝通效果最好,采用翻譯或第三方語言文化溝通效果次優(yōu),而在非華人社會里采用漢文化進行溝通效果幾乎無效,為此我們要努力學習和加強對所在國語言的培訓,營造中國跨國公司良好的國際語言文化環(huán)境。重用本土人才既能夠協(xié)調各方關系,開展企業(yè)對外推廣和宣傳,又能夠處理重大矛盾和糾紛,有效提高跨文化溝通效果。海外中資企業(yè)要積極推行和堅持“人才國際化、用工當?shù)鼗?,實現(xiàn)企業(yè)“經營本地化”,使企業(yè)更親近本地文化,融入本土社會。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融合中外員工,如利用郊游、節(jié)日慶典、習俗和文體活動等創(chuàng)造中外員工交流機會,逐步增強外籍員工對中國企業(yè)的忠誠感。海外中資企業(yè)要自覺開展“公共外交”,履行企業(yè)社會責任,提升企業(yè)形象,以良好信譽贏得所在國民眾的尊敬。

總之,企業(yè)跨文化管理是個長期、艱巨和復雜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剛剛走出國門的中資企業(yè)一定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的方法和滿腔的信心迎接跨文化挑戰(zhàn),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企業(yè)跨國經營的宏偉目標和任務。

作者單位: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高鈺,周穎.論跨文化交融在國際企業(yè)管理中的應用.中國市場,2010(18).

[2]陳輝榮.企業(yè)國際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商業(yè)時代,2006(10).

[3]徐飛.東西方思維方式和文化特質比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篇6

傳統(tǒng)高中的英語教學只側重書面語言教學,今年雖然開始加大口語的訓練和培養(yǎng),但仍僅限于單一的語言教學,很少觸及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 學生入學時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使教學的針對性大打折扣,泛泛的教學層次和單一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抹殺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2. 高中英語教師教學觀念相對落后,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只側重語言教育,忽視文化教育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固定模式,無法適應當代社會需求。

二、西方文化滲透對英語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英語教學的任務不僅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將學到的內容充分應用到實際社會生活中。將西方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將西方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可以增進學習

語言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文化,是文化的載體本文由收集整理,與其密不可分。學生要掌握好英語,就要融入英語所處的西方社會文化中,只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了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才能領會到一些單詞、短語和句型的內在含義,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真正掌握一種語言。

2.將西方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可以滿足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當代社會是一個多維的社會,僅僅從語言層次方面很難理解和融入具有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明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西方特有人文環(huán)境,變可以轉變思想方式,適應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做到,增強相互信任,在實際應用中提高溝通水平,促進溝通效果。

三、實現(xiàn)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滲透的途徑和方法

1.轉變教師思維方式,提高教師文化意識和教學能力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體,起到引導和促進的作用。高中英語教師除了要具備英語教學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不斷加強自身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只有教師首先掌握了豐富西方文化背景后,才能將語言和文化更好的融合,在適當?shù)恼Z言環(huán)境中進行英語教學,才能更好地消除英語與學生所處環(huán)境產生的差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理解西方文化的興趣。

另外由于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工作、生活,乃至價值觀都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高中英語教師應特別注意突出這些交際中所產生的差異,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對西方文化場景進行思考,使學生減少文化差異的梯度,更為自然地融入到學習內容的文化背景之下,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深化文化認識,鞏固學習成果。

2.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種手段,全方位教學

英語作為西方文化的產物,與我國文化會產生一定的沖突,為了增強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果,高中英語教師可采用對比教學法,將學生身邊的本國文化知識與西方英語國家文化知識進行對比,尋找其共同點和差異性,增強英語學習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幫助學生鞏固記憶,提升認識水平,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愈加顯得枯燥乏味,高中英語教師可采取多種教學形式,采用多媒體技術,在日常的教學課程中根據(jù)教學內容,利用相關的素材,包括圖書、圖片、實物、展覽、原聲電影、英文歌曲、電視錄像等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和比較抽象難懂的文化知識,不斷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增加學習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良好何更加真切的語言文化學習環(huán)境。

篇7

 

一、 前言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當兩種不同文化交際者交際時,由于交際雙方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環(huán)境與背景各異、思維方式和交際方式有別,人們會對同一詞、同一句話、非語言行為和事物產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聯(lián)想和不同的所指意義,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也就在所難免。因此,要有效進行跨文化溝通首先要理解不同文化的模式及溝通方式。 

二、不同語境文化的行為特征 

文化的有效溝通是依靠理解語言表達還是靠理解語境,這是一個與文化相關的問題。美國著名人類學家Edward Hall對跨文化的有效溝通作了精辟的論斷,他將交際過程分為強語境文化和弱語境文化。 

強交際語境文化強調以間接方式表達思想、觀點和交流內容,直接表達不僅會顯得太唐突,草率,還會給人留下做事不認真,決策不慎重的印象,尤其在討論問題、提出不同觀點或向對方提出請求時,強交際語境文化交際者言語表達婉轉、含糊,擔心會冒犯對方或讓對方丟臉。強交際語境文化要求聽者根據(jù)交際語境和說話者的非語言表達理解交際內容和說話者的言外之意,因為強交際語境文化認為,理解說話者的言中之意及言外之意是聽者的責任,而不是說話者的責任。強交際語境文化有如下幾大特點:“我們”為主;螺旋式邏輯思維;間接交際方式;地位趨向方式;語境為基礎的理解;理解責任在聽者。強交際語境文化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墨西哥等。 

弱交際語境文化強調通過語言表達進行溝通與交流,所有信息或觀點都反映在語言表達之中,而且表達方式直截了當,毫不含糊。任何人想通過暗示方式、間接方式或非語言方式進行溝通與交流不僅達不到溝通目的,還會被認為是在回避問題,甚至也會被認為是一種不誠實的行為。在弱交際語境文化國家里,溝通的目的是彼此交流信息,因此發(fā)話者有責任讓聽者正確理解其語言表達內容,所以他們說話直來直去,說話內容都在言語之中,毫不掩飾。弱交際語境文化的特點是:“我”為主;線形邏輯思維;直接交際方式;個人趨向方式;語言為基礎的理解;理解責任在發(fā)話者。弱交際語境文化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 

兩種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不同的交際方式,也正是這種不同的溝通方式導致跨文化交際失誤,不同語境文化溝通者在交流時會發(fā)生交際障礙,也容易產生誤解。 

三、東西方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東西方文化語境的差異導致了東西方交際方式的差異,根本原因在于東方文化注重維護群體和諧,強調社會等級制度,而西方人更注重個人利益至上,淡化社會等級制度。這些差異可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東方交際中的文化特點 

東方文化中的等級觀念、身份觀念很強,言談舉止非常注重禮貌,以此體現(xiàn)雙方在地位等級上的差別;東方人注重意境,語言表達含糊,常常給人欲言又止的感覺,這就要求聽者依靠說話時的語境來理解說話人的意思,而且東方人常常把沉默當作一種回應的方式,所以有時在交談中甚至還要考慮說話人的神情舉止,以便做出正確的推斷;東方人重視面子,說話往往迂回婉轉,尤其是當與對方意見有分歧時,語言更為隱諱含糊,有時因為擔心傷和氣,傷感情,對有些話甚至避而不談,以求一團和氣;東方文化重集體負責,如果是在商務談判桌上,東方人會想好了再說,因為一個人的發(fā)言代表的是一個團體的意見,說話人比較謹慎;東方文化在矛盾面前往往采取回避或者拖延態(tài)度,靜觀事態(tài)發(fā)展,有時會因此而延誤解決問題的時機。 

篇8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新聞以其內容新穎,語言現(xiàn)代,傳播的時效性強,為社會生活提供了獲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于同一新聞報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在英語新聞翻譯時,若不注意文化背景,可能會造成新聞的受眾與原媒體、原作者之間理解上的差異,甚至誤解。因此,英語新聞中文化因素的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

文化及其與語言的關系

英國19世紀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我國學者胡文仲將文化定義為特定人群的整個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既涉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行為模式,也涉及支配這些行為的價值觀念體系。

文化和語言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備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創(chuàng)造語言的動力和語言表達的內容,在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起著主導作用,制約著語言產生和發(fā)展的內容。文化的發(fā)展推動語言的發(fā)展,語言的發(fā)展又會促進文化的發(fā)展。語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維文化、習俗文化、歷史文化、心態(tài)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

英語新聞翻譯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英語新聞翻譯既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的移植。譯者與原文打交道,實際上是在間接地與原文的作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明確指出:“實際上,對一個譯者來說,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比語言結構差異引起的問題要多而且更為復雜……”由此可見,在英語新聞翻譯中,譯者不僅要精通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具備相關的文體知識、專業(yè)知識,而且還要知道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懂得他們的“心靈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文化差異是新聞翻譯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只有具備了相當?shù)目缥幕庾R和文化素質,才有可能將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內涵傳達給讀者。任何對原文的不理解或誤解都會導致對原作者意圖的不解或曲解,最終導致翻譯的失敗。比如,在英語新聞中頻頻出現(xiàn)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這兩個英語單詞。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politician這個詞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指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國人尊敬的政治家應譯為statesman,這個詞才表示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國際政府官員。所以,只有懂得文化背景,理解了文化差異,才能作出恰當?shù)男形姆g。

英語新聞翻譯東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缥幕浑H學表明,特定的生長環(huán)境使人們養(yǎng)成了特定的思維定式,多數(shù)人類學者、社會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國是一個島國,對水和漁業(yè)有著較深的感情;而中國位于亞歐大陸上,人們的生活與土地、耕作息息相關,所產生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就存在差異,例如,英語中有許多關于魚的習語,說某個人喝水量大而快,英語就用魚作比喻,叫做drink like a fish,而在漢語中卻用“牛飲”這個詞。又如,說某人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

生活習慣的差異。如一則新聞中說,微軟日前敦促其用戶立即登錄微軟的網站下載并安裝一個免費的補丁程序。專業(yè)人士稱“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r servers.”對于美國人來說,理解這句話非常容易,原來瑞士產的奶酪(Swiss cheese)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在這里指視窗操作系統(tǒng)的漏洞很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些漏洞自由進出服務器??墒菍τ谌狈ι鲜錾畋尘埃瑳]有吃過瑞士奶酪的讀者而言,要把這種從生活中走入新聞報道的詞匯理解正確還是需要一定的解釋和背景知識的。

風俗習慣的差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貫穿于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西方國家和中國風俗習慣差異通常表現(xiàn)在“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社會關系、友誼、義務等方面。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了解風俗文化差異,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準確的目的語。如以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tǒng)這一重大新聞事件中曾說過的一句話為例。尼克松說: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這句話如果機械地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翻譯成:我們兩國具有遠遠高于我們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兩國除了有分歧,也有共同的利益。兩者中的差異可想而知,雖然前一種譯法看上去更讓人愉悅,但未能真實反映出原意。事實上,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而是相當于“besides”。

差異。中西方信仰的差異對文化的影響相當深遠。佛教對中國文化發(fā)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中國與佛教有關的習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許多西方國家,人們認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和“go to hell”(下地獄去)一類的說法。

歷史典故的差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經成為語言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歷史典故體現(xiàn)了該國的文化色彩,它們的意義往往是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和翻譯的,如“9•11”事件發(fā)生后,某報道中有這么一句話: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處如果僅僅將“black sheep”一詞翻譯成“黑色的綿羊”,中國讀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實在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法,即“害群之馬”。其實,該報道無非要表達這樣一個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親戚擁有的商業(yè)集團均怕受其牽連,紛紛表示要與本•拉登這一害群之馬劃清界限。

詞語內涵的差異。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血肉相連的關系。每一種語言都有一些詞語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比如,red(紅色),在中國,人們習慣用“紅色”表示喜慶、熱鬧的氣氛,但西方文化認為“red”與人的血液顏色一樣,所以“red”一詞則表示憤怒、氣憤等意思。此外,英語中有些詞含有豐富的關聯(lián)意義,“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是詞典中注釋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準確表達的,它還具有以下關聯(lián)意義:吃苦耐勞、酷愛自由、敢于冒險。大量詞語看上去與某些漢語詞相似,但實際上是“貌合神離”。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運動,而是競選運動。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而是容易上當受騙的人。不了解這些詞語真正的內涵,根據(jù)結構望文生義就會造成誤解。

文化背景的差異。世界各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及政治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國新聞報刊中“兩岸”一詞專指臺灣海峽兩岸關系,對于我國人民來說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對外國受眾翻譯“發(fā)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這句話時,其中的“兩岸”應補譯成“臺灣海峽兩岸”,可譯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結語

總之,新聞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語言準確規(guī)范、清晰易懂是新聞翻譯的基本要求和原則,要想達到這個目的,譯者必須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譯文文化,爭取把兩種語言文化貫通起來,做到語言通和文化通。

參考文獻:

1.盧思源:《新編實用翻譯教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端木義萬:《美英報刊閱讀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篇9

“文化”一詞具有復雜的歷史,并在不同的領域具有多種含義。Raymond Williams(1994)提出文化的三個相對獨立的意義。Walker,D.E.and walker T.(2000)概括歸納出了文化的十個主要方面。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正式的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教育、哲學等,另一個是普遍的文化,即社會、風俗和社會習慣[1]。

文化與交際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學習文化是要與他國家交流;反過來若要與他國家交流就要學習對方的文化??缥幕浑H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它不僅僅是指語言交流,非語言行為、情感交流等也都是交際的范疇)[2]。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融合越來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因而跨文化談判中的文化障礙問題已引起廣泛關注。在單一的文化背景下,談判過程是可以預見并準確把握的。而跨文化談判是一種屬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維形式、不同溝通方式、不同行為方式的談判行為,更具有挑戰(zhàn)性。在跨文化交際視野下分析這些不同的談判方式和行為可以揭示其不同的文化根源,從而盡可能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沖突,促進雙方貿易往來,實現(xiàn)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

一、商務談判與文化因素

多數(shù)人認為談判是雙方對立的在桌上唇槍舌劍,以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是錯誤的。英語單詞negotiation除了“談判”,還有“商議、讓與、流通”之意,因此成功的談判是雙贏的原則,是兩個或多個實體為了共同的利益探討有爭議的話題,目的是達到互利的協(xié)議。換句話說,談判的另一面是合作。只有基于這個認識,雙方才能找到多種的渠道來達到想要得到的目的。否則,一切都是空的。談判是人類行為方式的一種,它依賴于交流。成功的談判需要交際雙方必須理解對方發(fā)出的信息,領悟非語言涵義、言語涵義和信息涵義。這其中就包括文化因素,如,談判時間、地點,談判風格等。Greet Hofsted(1991)形象地說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這種“心靈軟件”、“集體程序”使得每個人都成為自己文化氛圍熏陶下的產物[3]。對文化差異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為依據(jù)與另一種文化的人們進行商務談判,往往會導致文化沖突、談判失敗。

二、商務談判行為中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人們的顯型和隱型的行為組成,是人們群體行為規(guī)則的綜合體。在跨文化交際中,引發(fā)跨文化沖突或障礙的原因多為文化中的深層次的部分即隱形行為,如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風俗習慣和,而不是文化中的表層部分,如他們的膚色、服飾、食物等[4]。

2.1談判時間與溝通中的文化差異。

在商務談判中,英美人以講究準時、效率而著稱,凡事都記入日程表,考慮問題著眼當前和未來,而不是過去。與英美人進行談判活動,沒有做出談判的預約會被視為沒有誠意的行為。而東方人在某個談判時間段內,可以從事其他事。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時間概念。Hall(1961)認為“時間會說話”,因為它能直接表達信息,而且比語言表達更為直接明了[5]。東西方人有著不同的時間觀,東方人認為時間如同地球自然周期運轉一樣,因而歸納出時間會自身復歸的觀念。西方人則認為時間像河流,從一頭流向另一頭,不會倒流,它總有始有終,由此而培養(yǎng)了西方人較強的時間觀念和珍惜時間的習慣。Hall把時間分為單向記時制和多向記時制[2]。西方人堅持單一時間取向,把整個談判階段時間分割成每個小單元,并安排不同活動,保證在這一段時間里從事事先安排好的活動,以提高效率。而持多向記時制的東方人具有時間屬于圓式的特點,即便在談判時間內,他們也往往從事多項活動。

2.2談判中價值觀的差異

東方談判者特別重視長期友好的商業(yè)關系的建立。對他們來說,談判的過程就是建立人際關系的過程,談判目的更多的是為建立和發(fā)展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簽訂的合同代表著長期互利合作的開始。如果談判中雙方沒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交易常會以失敗而告終。西人則認為談判的終極目的是簽定合同實現(xiàn)經濟益。對于他們來說,合同的簽訂是談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務,是其個人價值利益的體現(xiàn)。他們把每個合同的簽定看作是一個單獨的行為過程,更注重于實際價值的實現(xiàn)[6]。

價值取向差異是跨文化商務談判中談判目標差異的根源。東方文化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集體取向與儒家學說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禮”為中心?!叭省敝溉诵?,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叭省笔嵌?,從人從二。其目的是講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從而達到和合。要達到“仁”,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納入集體之中,和集體溶為一體?!岸Y”是行為的尺子,是人們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人的視聽言行都要符合禮的要求,從而使社會達到和合,達到“仁”。受集體取向文化的影響,東方人相互依賴,相互合作,“關系”至關重要,人們相互依賴達到幾乎萬事必須憑“關系”的地步。因此,談判中東方人對“關系”的培養(yǎng)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西方文化則是典型的個人主義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在基督教的教義里,每個人都是單獨地、直接地面對上帝。通過持之以恒的個人靈魂深處追求與奮斗而獲得新生的理論是基督教教義的核心,是個人主義的思想源泉[7]。盡管也存在著個體對群體的依賴和認同,但這是處于自己的選擇,是有自己個人的意志決定的,而且是以自己個體的目的和利益為前提的。所以在東西方商務談判中,西方談判者更注重追求實際的內容,簽定合同實現(xiàn)個人的利益和價值目標。

2.3談判的思維方式差異

西方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重具體勝于整體,認為談判焦點在于談判的實質性的內容,在于交易,談判一開始就直奔正題討論具體款項。他們認為總體原則可有可無,只有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才能使談判得到進展。他們傾向將談判的主要內容分成各個部分,逐一進行思考與分析,最后得出結論。他們談判行為體現(xiàn)為――直面每一內容,提供信息、闡述觀點,不討價還價。然而,中東方談判者傾向先對談判內容或對象有個綜合印象,即對方是否值得信賴、能否得到預期的談判結果。在此基礎之上首先就有關合同雙方所共同遵守的總體性原則和共同利益展開討論。東方談判者認為總的原則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出發(fā)點。只有當總的原則確定下來,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體細節(jié)問題進行談判[8][9]。

Edward Hall(1969)把交際過程分為強語境文化和弱語境文化。強交際語境文化的交際特征是表達含蓄,間接的回答對方的提問。在弱交際語境文化中,強調通過語言表達進行溝通與交流,表達方式直截了當,毫不含糊[10]。如西方多數(shù)國家,語言信息都在言語表達之中,任何交際者都可以從對方的語言表達中直接獲取相關信息。東方文化屬于強交際語境文化,而西方文化屬于弱交際語境文化,不同的文化交際者會采用不同的交際方式,各個文化的交際風格不同。東方式的交際方式是喜歡用間接迂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常用的表達是“可能”,“或許吧”,“我想”等措辭,盡量不傷自己和別人的面子。如,在英美國家,如說了“1 will do my best to do something’表示“我肯定去做”的意思,但在中國則是“我盡力而為或看情況而定”,意思相差很大[11]。

三、成功商務談判的跨文化交際策略

3.1記住原則。國際業(yè)務中有兩條鐵的原則:一是在國際業(yè)務中,賣方相對較需要改變自己去適應買方。二是在國際業(yè)務中,訪問人要遵守當?shù)氐娘L俗習慣,也就是俗話說的“入鄉(xiāng)隨俗”。

3.2提高跨文化意識??缥幕浑H意識有兩層最基本的意義:1)要理解異國文化,首先必須理解“己文化”,包括優(yōu)缺點,模式特征,形成原因等自我意識。2)對“異文化”的理解,達到文化移情,即在某種程度上擺脫自我文化的約束,采取超然豁達的態(tài)度,但又不會盲目落入“異文化”的框框之中。同時,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學會觀察異國文化,善于與自己的文化對比,學會鑒別、了解、接受、尊重對方的文化。隨時準備以兩種不同的文化波段進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其次,要拚棄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尊重異國文化和傳統(tǒng)風俗。商務談判中切記妄加評論對方的文化準則,接受并尊重他們的道德規(guī)范和風俗習慣。每種文化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色,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接受他們。同時也要避免文化接觸中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12]。

四、結語

商務英語現(xiàn)在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差異將是中國企業(yè)走出國門、外資企業(yè)進入中國市場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熟悉跨文化知識能幫助談判參與者分析由東西方思維差異引發(fā)的談判困惑的原因,及時化解僵持的局面;能以跨文化的視角審視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有必要學習跨文化知識,對跨文化知識作更深入的探討。(作者單位:瀘州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陶東風等譯.文化研究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莊恩平.跨文化商務溝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Hofsted,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Mind[M].McGraw-Hill.,199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愛德華?T.霍爾著,劉建榮譯.無聲的語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林璐,萬玉琳.東西方文化差異對于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http:///

[7]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北京: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02).

[9]鄒芙林.試論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企業(yè)經濟,2007,(01).

篇10

一、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背景及其定義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經濟、貿易一體化的增強,國際合作的持續(xù)加強、跨國公司地位不斷鞏固,各國之間的文化交際、友好往來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強。如何在不同文化間進行有效、恰當?shù)慕涣髦饾u成為世人所關注的焦點。此外,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以英語為主導的外語專業(yè)也隨之成為高校熱門專業(yè)之一,大學英語和各門外語課的重要性也正逐步得到了國內教育界的重視。對于外語教學而言,學生學習了一門語言,并不意味著他們一定能有效地將其運用到與目的語國家人士進行有效的交流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成為了大學英語及其他外語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跨文化交際,以此來減少文化沖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證在各文化間進行有效的交際。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跨文化交際。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定義,通常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它是一門邊緣性學科,與其交叉的主要學科有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化學、語用學、民俗交際學、哲學和符號學等。(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1997)

二、中西文化沖突的實例

眾所周知,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在進行交流時,除了語言方面的差異外,還存在著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差異。下面列舉一些文化沖突的實例:

對于同樣一個物體或概念,在一個國家可能象征著吉祥、幸福;而到了另一個國家它可能變成災難、厄運的代表。比如中國人偏愛“龍”,視其為吉祥的動物,因此在喜慶時節(jié),街頭巷尾舉行舞龍表演,龍燈展出等。婚慶的場合,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也會將新房貼上龍鳳的圖畫,象征婚姻的喜慶。甚至中國古代的君主帝王等也將自己視為是“龍”的化身。然而,如果我們對西方文化稍有了解就不難發(fā)現(xiàn),“龍”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原型是“恐龍”(dinosaur),因而“龍”(dragon)這一動物,在西方總是被描述成身強體壯、爪牙堅硬、眼中充滿邪惡、騰云駕霧、嘴里噴出熊熊的烈火。這樣一個動物,在西方人的眼中幾乎沒有什么好的象征含義,往往代表著邪惡、災難。

此外,對于一些相同的數(shù)字來說中西方同樣存在不同的偏好。中國人,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偏愛數(shù)字8,因為它和“發(fā)”諧音,被視為發(fā)財?shù)囊馑迹欢鴶?shù)字4,由于發(fā)音和“死”相似,所以遭到人們的厭惡。這兩個數(shù)字在西方文化卻沒有什么額外的含義,也不會給人其他的聯(lián)想。數(shù)字13,對中國人來說并沒有什么特殊含義,但在西方國家,由于受基督教的影響――耶穌殉難時的最后一次晚餐是13人,因此西方人對于這個數(shù)字是十分厭惡的。在酒店賓館里,樓層的設計會避開這一數(shù)字,在西方高層的建筑物里,12層以上就是14層或者用12-B,14-A來表示;此外,房間號也是盡量避免使用以13為房號的數(shù)字。

中西方文化間的沖突除了體現(xiàn)在圖像、數(shù)字上,還體現(xiàn)在語言結構方面。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流時,除了感到己方的語言同交際對方的語言存在語音、書寫等表層方面的差距外,還會感到對方使用的語言在表達、語氣等深層結方面,也同自己的語言存在著天壤之別。

比如在和外國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碰到沒有聽清楚對方的哪一句話,或者哪一個詞的情況。這個時候,為了避免理解上的差異,我們也許會問對方“你能重復下剛才的話嗎?”在漢語里,我們會說“什么?”但是如果把“什么”的對應詞“what”放在這樣的語境來詢問對方時,按照西方人的思維,外國朋友可能會覺得你是在命令或是訓斥他,而不是用客氣的語言來詢問剛才的話。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在色彩方面,中西文化也有不同的偏好。紅色在中國象征著吉祥、喜慶。所以新婚夫婦會身著大紅色的衣服,新娘子的頭上會罩著紅色的蓋頭,新娘的化妝也是以鮮艷的紅色為主調。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紅色是血液的顏色。它暗示流血、厄運等。在西方,新娘結婚時,絕對不會用紅色作為自己的婚紗,取而代之的是選擇白色作為婚紗的顏色。原因在于白色在西方人的眼里象征純潔、清白,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了新娘新婚前的身份。白色在東方,尤其古代的中國,傳統(tǒng)上來講,白色象征著死亡、喪事。將白色作為婚紗的顏色,是無論如何讓祖先也想不到的事情。只有在吊喪或人死之后,人們才會身著白色。(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也開始流行西方白色的婚紗,這一點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滲透、影響。)

中西文化方面的沖突還體現(xiàn)在會話交流方面。中國人見面時,會禮貌地尋問對方“你吃飯了嗎?”這樣的話如果用來詢問外國朋友,他會覺得你是在詢問他的隱私,或者會被理解成是在邀請他一同吃飯。同樣,在國外尤其是在英國,對話常常以詢問天氣開始“Lovely day, isn’t it?”不了解這一現(xiàn)象的人,初到國外的時候,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明明是下著大雨,對方為什么還說“Lovely day”呢?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便會回答“No, it isn’t.”從而造成了雙方誤解的尷尬局面。西方人在對方打噴嚏之后,往往說“Bless you.”實際上是 “May God bless you a healthy body.”的省略形式。因為在他們看來,打噴嚏是身體虛弱的表現(xiàn),因此他們會為你祈福上帝保佑。不了解這一習俗的人,在面對對方所說的話,往往會覺得不知所措。

三、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沖突數(shù)可謂舉不勝數(shù)。那么,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我們按照價值觀、世界觀、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來做個分析和歸類。

1.價值觀念系統(tǒng)的差異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系統(tǒng),它告訴人們什么行為是社會所期望的,什么行為是社會所唾棄的,學者們把這套系統(tǒng)稱之為價值體系或價值觀念。東方人的觀念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則主張“天人分離”。這種不同的價值觀念造就了東西方人在人與人交際中,文學作品里及哲學主張等都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行為準則。

2.世界觀的不同

世界觀是指人們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人們如何看待人與世界關系的觀念??偨Y來說,東西方人在世界觀上最大的差別在于:東方強調統(tǒng)一、和諧;西方強調分離、獨立。

3.民族性格的不同

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格也塑造了他和其他民族在進行交流時的不同特征。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以人和人為中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如何做人,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協(xié)調,以及順應自然成中華民族的整體精神。西方人主張去客觀地看待世界,乃至改造世界。

4.思維方式的不同

東方人,又以中國人和日本人為代表,習慣“歸納式”的思維方式。所謂“歸納式”思維方式指的就是講話人總是先陳述原因、背景,以便使對方有個思想準備,引起對方的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要求。(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1997)而西方人習慣“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乃季S方式:他們總是先陳述具體事實,再交代其原因、條件等。

四、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東方和西方在文化的根源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交際時尤為突出。為了確保和外國文化進行有效、友好的交流,我們有必要去學習、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在交際時盡量去避免這些差異,――這些也正是跨文化交際學科研究的重點。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盡量在交際過程中,尊重對方文化的特點,尊重對方。交際時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向對方表示感興趣,從而建立一個好的交際前提和基礎。其次,在涉及到己方觀點的時候,我們要盡量采取描述性、非批評性和非判斷性的態(tài)度;這一點要求我們盡量避免以自己民族的標準來衡量交際對方,避免交際的誤解或傷及對方感情。除此之外,我們在交際時,應盡可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樣的問題,如何處理才能給對方帶來愉悅。

這些方法歸結到實處,就是我們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要盡可能的去區(qū)分目的語國家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差別。在學習語言知識之外,要盡可能地去了解國外風土人情、民族特點等。除此之外,廣泛地閱讀外國原著、欣賞外國電影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最后,中西文化間的沖突也留給外語教學很多啟示。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適當?shù)亟o學生傳授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能只傳授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將詞匯、短語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講解。碰到英漢翻譯練習也要注意講解東西方思維的不同,啟發(fā)學生在翻譯時加以注意。

參考文獻:

[1]Marry & Charlotte. etc. The Humanities Cultural Roots and Continuities[M].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and Toronto: D.C. Heath and Company,1993.

[2]Ron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Tannenbaum, Edward R. ed. A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s[M]. New York, London, Sydney,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Inc.1973.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