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6 04:30: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yǎng)不過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么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扁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扁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不知從那里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矩,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
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下面是我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些看法見解。
一、敘述的角度:兒時的“我”
成年的魯迅回憶起兒時充滿了趣味,如果以成年后的“我”為敘述角度,那樂趣便被大打折扣,總會帶著成人的口吻和態(tài)度,有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而敘述者選用童年的魯迅,便一下子把讀者也帶進了兒時的趣園。這對于本文的主旨即童年趣味的表達是有益的,也符合作者本意,如:
“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p>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
“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偠灾何覍⒉荒艹5桨俨輬@了。再見,我的蟋蟀們!再見,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這些語言讀來都是親切而真實的,且充滿了童趣,尤其是從兒童的角度看為何送“我”去書塾這件事,帶著充滿童真童趣的猜想,讓人讀著不覺便笑出聲,而且能引發(fā)讀者對于自己兒時記憶的共鳴。但文中還隱含著成年魯迅的深邃的洞察,這便是更內涵的思想的外露。
二、結構特點:清晰明了
百草園——三味書屋
從文章題目也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里曾經是“我的樂園”。在作者的眼里樂園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雖然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為什么呢?“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庇谑亲髡哂窒氲窖┑乩锊而B,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這是百草園的生活。
“我”長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這里,作者用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或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
結構的清晰還來源于話題的直接進入,干脆利落地倒出百草園及三味書屋帶給“我”的樂趣,也是作者成年之后久久不能忘卻此種樂趣的見證。
三、語言
(一)直接、間接的關鍵詞句體現內涵
1.直接表現內涵的關鍵詞:樂園
孫紹振先生在《如是解讀作品》中說道,閱讀不光是為了讀懂文字,而是為了讀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個性。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體、非常靈活的語言中。對語義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同樣的語詞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語義范疇,一方面是科學的、工具的語言,講究的是語義的準確和規(guī)范;另外一方面是文學語言、文本中的語言,語義往往是超越詞典規(guī)范,帶著非常強烈的個人的、臨時的感彩。
按原生語義,“樂園”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風景極其精彩的地方,而如果是一個荒廢的院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當作“樂園”,可能要給人以用詞不當的感覺。但是,魯迅在開頭第一段,卻強調說,百草園“不過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卻是我的樂園”。這里對“樂園”的特殊理解和運用,正透露了一個孩子的童心,離開了孩子天真的心靈是不能得到解釋的。這里的樂園,具有雙重的含義,一是和字典里的含義有關,肯定是一種美好的場所,但同時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讓讀者進入童年回憶的境界,和讀者分享美好的童趣。
魯迅在文中說“百草園”有“無限的趣味”,這個“趣味”和“無限”也是關鍵詞。無限的趣味讓人想到的一定是十分奇特的、罕見的、美好的事物,但是,魯迅明明說,這里只是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蟬、黃蜂、叫天子,可以想象,成年人肯定覺得沒有什么趣味,覺得這一切有趣的是什么樣的人呢?他有什么樣的心靈特點呢?要說蟋蟀彈琴,油蛉低唱有趣,倒還可以理解,但是,魯迅又說:“翻開磚來,有時會遇到蜈蚣,還有斑蝥”,這一切,都是有“無限趣味”的證據。在成年人心目中,蜈蚣是毒蟲,斑蝥的俗名叫做放屁蟲,和樂園、趣味不但沒有關系,而且是很煞風景的,而魯迅卻特別強調他放屁的細節(jié):“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里噴出一陣煙霧”,這算什么“趣味”呢?還要說“無限”!是不是應該改成“雖然有點可怕,但是在我當年看來,還是挺好玩,挺有趣味的”?這樣改,從字典語義來說,好像是用詞更恰當了,但是從深層的語義來說,卻是大煞風景了。因為,這樣一來,就沒有孩子氣的天真、好奇和頑皮了。
2.間接表現內涵的關鍵詞句
魯迅文中說“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那么久遠前的回憶,至今不忘,而且敘說的詳盡,百草園里的一草一木,一蟲一聲在魯迅都是那么難忘,可見對兒時逝去的趣味念念不忘。
關聯(lián)詞“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還”的運用,感受到魯迅對于兒時趣味描述時的欣喜,那種孩子天真、快樂的展現,都會給人以感染,讓讀者同作者一同陷入充滿無限童趣的回憶中。
有人把魯迅此文的主題定為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可是我從字里行間并未感覺到那種不滿與批評,如“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可見魯迅對于老師或是當時的教育體制并不是厭煩、討厭的,如果魯迅不說此話,我們不好判斷,但是恰是有了這句話,才體現了他的態(tài)度與情感。
又如:“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哪里去了!’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
這些都是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所看到的是魯迅對此情景的一種享受,飽含趣味的地方,也看到了孩子們的天真、頑皮、可愛。也許能感覺到有對于老師的調侃,但這種調侃并不是惡意的,而是屬于魯迅的一種寬容,影射著當時老師教育方法的不理想。但卻能感覺到在老師陶醉時的那種可愛。所以,我覺得透過這些文字更多的是感受到的兒時的無限趣味,相反,我倒是覺得有與成年后的無趣相襯的意味。魯迅為什么會有對兒時趣味印象如此深刻的描述,這倒是引我深思的地方。
(二)語言的幽默、詼諧
魯迅的幽默是要透過表面到本質去理解的,而魯迅的諷喻就恰恰藏在幽默中的。如:“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蔽矣X得這也是無意中用兒時故事中的美女蛇的可怕來襯托成年后魯迅所認識的世界中的兇險、可怕,雖然沒有美女蛇、赤練蛇,也沒有美女蛇、赤練蛇喊他的名字,但卻有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這些人比蛇更可怕,這時做人卻是險。
魯迅對長媽媽也幽了一默,如“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長媽媽講的這個故事不科學,是迷信的,但是長媽媽卻說得十分自信、虔誠。這在成年的魯迅看來雖然可笑,但不可惡,相反有點好玩,甚至可愛,但在兒時的我卻是信以為真的,魯迅用幽默的方式來調侃長媽媽,我覺得這也是童趣所在。
也許我的這些見解有所偏差,但卻是我透過文字所領悟到的。從闡釋學的角度來說,讀者的能力、閱歷不同,對于文本的解讀也是不盡相同的。但這是我目前真實的解讀。
本文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雙重聲音、景物描寫與學究其三個部分進行細讀的分享,希望能對教學這一課的教師有所啟發(fā)。
一.雙重聲音
所謂雙重聲音是指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文中我們能發(fā)現作為兒童身份的魯迅與寫作本文時45歲的魯迅這兩重聲音,那么我們是如何發(fā)現雙重聲音的呢?以下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到這樣幾處細節(jié)。
第一處是在文章第四段長媽媽講故事的那一段中,文本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按照一般的敘述習慣,是不會出現前面的“后來呢?”而會直接說“后來,老和尚…..”,所以“后來呢?”是緊接著前面的包袱下來,而產生這個疑問的對象正好是作為兒童的魯迅。兒童在聽故事的時候,一定會希望結局是什么呢?而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而作為大人角色的魯迅則用另外一種語氣來回答,所以第二個“后來”的“來”字需要在音長上拖長一些。而第一個“后來”語速會加快,表達一種急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示范朗讀這一段的時候,需要注意到這一點。透過這一小部分的文本細讀,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而從這一點出發(fā),而來細細體會作為中年的時期的魯迅對于他曾經的童年生活的感受。
第二處則在文章的第十五段中,有一段話“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边@段話語的說話風格很顯然是與其他的語句不同的,有文言文中常用的“所…者,乃…”這樣的句式在其中。在進一步深思我們不難發(fā)現這里實際上作為,成人魯迅對先生的一種調侃。而作為兒童的魯迅是無法真正知曉為什么先生不回答“‘怪哉’這種蟲,是怎么一回事?”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所以雙重聲音又一次出現了,透過這一分析我們更能體會到的是魯迅是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走進他童年的回憶里的。
二.景物描寫
如果細讀第二段中的景物部分的話,我們一般都會從景物所隱含的季節(jié)信息來分析這一段中景物描寫的順序。但是如果我們打破這一分析定式,單以“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边@一句作為例子,我們可以試想能否可以將它們出現的順序打亂來進行重新排列呢?先出現石井欄,然后是桑葚或皂莢樹或菜畦?還是說魯迅在考慮這些景物出現的順序的時候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我們可以再來看一個順序,何首烏成熟的季節(jié)是9-10月左右,而覆盆子的成熟時期則是7-8月,但是在文章中“何首烏”出現在“覆盆子”之前。所以很明顯這里出現的所有的景物不都是按照他們在一年中出現或者成熟的時間來進行排列的。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兒童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認知心理的變化,從看到的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到聽到的聲音(黃蜂,云雀,鳴蟬,油嶺,蟋蟀),到觸摸到的景物(翻開,用手指按),再到相信神話故事的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何首烏像人形),再到具有挑戰(zhàn)的意識(不怕刺摘覆盆子,捕鳥)。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伴隨下兒童魯迅的成長足跡。研究魯迅文學的專家李何林認為,“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睂τ趦和睦淼那榈捏w會我們可以通過細讀這些景物描寫的順序獲得。
3、三味書屋里的學究氣
小時大門前的那塊小天地,我永遠不能忘記。
不必說長得老高的香椿樹,毛茸茸的狗尾草,磚塊上潮濕的苔蘚,河道中的小苗;也不必說布谷鳥在樹上“布谷——布谷——”的鳴叫,成群的蜜蜂飛舞在房檐下,鳴蟬在香椿上長吟。單是姑姑家房后的泥墻一帶,就被有一番趣味。螞蟻們在這里忙碌,蜈蚣在這里鉆來鉆去。要運氣好,還能碰到一種條狀的黑色昆蟲,聽說他是可以預測天氣的,我于是常在地上畫個圈,再把它翻過來,背脊朝下。把手放開,他通常會跳得老高。若是出了圈,明天就會下雨;要出不了,大概就是晴天了。他的寓言準不準,我早已不曾記得了,可它卻常在我不留神時悄悄飛走,上我郁悶老半天。要是碰見一只刺猬,那也是不錯的。可他一般在晚上出來,我只得把他扣在盆子里,剩下的,就得等媽媽收拾了。
井陘礦區(qū)賈莊中學初一:王子新
在開始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當要求學生提前閱讀《朝花夕拾》,在熟讀該書之后,再反復閱讀課文,并且完成自己的讀后感。課前,教師應當仔細檢查學生的讀后感,并以此作為評估學生的出發(fā)點,從而為學生擬定課堂教學目標。課中,教師先讓學生交流各自的x后感,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在全班進行討論,讓學生在正式教學前知道百草園是作者童年的樂園,是作者獲得樂趣的地方。
在課前探討讀后感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情節(jié)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并帶著問題學習課文,以教材為出發(fā)點,提高學生探索課文的興趣。此外,教師將讀后感中幾種不同的看法列舉出來:(1)三味書屋的生活是枯燥、無趣的,不利于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作者表現出了極度的不滿和厭惡之情,并批判了封建私塾的陳腐;(2)三味書屋也是作者熱愛的樂土,是作者探索知識、了解世界的地方,作者寫出了私塾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并表示了對往事的無限追憶;然后再由教師指引學生以各自看法為出發(fā)點,進一步探討課文主旨。
二、基于體驗,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
探討讀后感后,學生對于課文都有了各自的看法,這時,教師的引導極為關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帶著疑惑再次閱讀課文,并進行小組討論,這樣預設問題的情節(jié)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能饒有興致的認真閱讀和思考,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作者的情感。討論過后,教師應將學生的不同體驗進行對比并總結學生的意見:
(1)認為三味書屋是一個枯燥無味的地方,其理由是:作者請教先生問題時,先生不樂于回答;教學過程中只讀經書,先生迂腐,課程無趣;私塾里設有很多規(guī)則,比如遲到要被戒尺懲罰,打人要被罰跪等;師生之間沒有課外交流,關系不密切;讀的經書語句生澀,難以理解,學生經常溜到院子里玩。從這些描述中看出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學生被過度束縛,課堂學習氣氛壓抑,不注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間接表示作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
(2)認為私塾也是一個充滿甜美回憶的地方,其理由是:三味書屋很干凈,是一個莊嚴的地方;先生對待學生是溫和的,有一把戒尺,但是不經常用,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過很多書,知識淵博,先生也是一個懂得禮數的人,學生拜禮時,先生會和藹的答禮;作者為自己在課堂上畫的畫而驕傲,并為賣掉畫而感到遺憾。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都體現了作者對孩童時期無比懷念的感情。
在這次討論中,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索,快速進入作者所描述的畫面,能夠進一步對文章主題有更深層次的體驗,這種體驗十分真切,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有重要的意義,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三、基于探究,啟發(fā)學生思維方式
教師應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幫助學生把握散文中滲透的情感,提高學生閱讀的熱情,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對于學生探索的結果,教師當適時鼓勵,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升自我。此外,學生現有知識水平不高,個體間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自己的知識積累、見解來開拓學生的眼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方式。
在探討過后,教師可以簡要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鑒讀文學作品時,讀者對作者社會背景和生存狀態(tài)的了解十分必要。教師應當向學生講解,魯迅輾轉各地,見證了軍閥的兇殘統(tǒng)治,對世事感到厭惡,回憶起美好的往事時,心中多了一絲安慰。
我將“樂園”作為執(zhí)教切入點,預設了幾個問題:
1.首段中,魯迅如何介紹百草園?
明確:引出“樂園”,展開課堂。
2.百草園中有哪些樂趣,讓魯迅難以忘卻?
明確:讓學生暢所欲言,感受樂趣。
鑒于學生普遍缺乏對農村生活的了解,對雪地捕鳥存在認知差異。為吸引學生興趣,以視頻作為輔助,讓其在美好純真的年紀里,與魯迅一同感受那份快樂和天真。
3.百草園中有很多樂趣,難道“三味書屋”中就沒有嗎?
明確:我不贊同“三味書屋片段是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大力批判”的觀點。仔細研讀本文之后,并沒有在文字中窺見任何批判的意味。
我看見的,是幼年魯迅求知大門打開后的新世界,是成年魯迅不忘在課堂上描繡像的單純和執(zhí)著,是中年魯迅對私塾先生壽鏡吾的尊重和敬愛,永不忘師恩的深情。
在與學生探討時,他們細心地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情。我的學生,不是人云亦云,被牽著鼻子走的孩子,他們會挖掘文章的深意,敢于提出異議和疑惑。
4.全文只有快樂,沒有悲傷的情緒嗎?
明確:在首段和末段,還可見魯迅家道中落后,不得不變賣百草園,不得不將心愛的繡像賣給有錢同窗的那份酸楚和悲傷。
只有敏銳地捕捉這些細膩的情感,才能真正挖透主旨,體味魯迅的全部深情。
5.閱讀全文,你看見了一個怎樣的魯迅?
明確:作為文學大師,魯迅的文章常被收錄教材。然而,解讀魯迅有很大難度。為改變學生“見魯迅皆色變”的現狀,我努力讓他們感受到魯迅柔情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課堂結束后,學生紛紛慨嘆,魯迅不再嚴肅、冷酷、犀利,而是有天真、有柔情的平凡人。這也正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想傳達給學生的。
盡管如此,魯迅的文章,始終是困擾語文教學的棘手難題,如:《風箏》《社戲》等。如何攻克“魯迅”這一難關?如何全面地解讀魯迅?這始終需要我們不斷思考。
參考文獻:
3、魯迅先生說:這個故事使我覺得做人之險。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3、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魯迅,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寫過很多文章,許多成了經典之作,魯迅幼年時家景更不錯。在常人看來,他不會有什么苦惱,小時候有人侍候,長大了又成為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展現出來的卻是封建制度對他的束縛,他其實也生活在一種無奈之中。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原長著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有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有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云霄里去了。魯迅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著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里去趴著,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還會照著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鳥。魯迅的童年就是在這個園子里度過的,可是,十來歲時,大人們莫名其妙的將年少的魯迅送入了書塾——三味書屋。那兒還是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魯迅在三味書屋念書,他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隨著時間的流逝,先生給他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去了,從三言加到五言,終于到七言。魯迅覺得讀書乏味透頂,本來現在還坐在樹陰下,吃著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卻一遍又一遍地讀書。他認為不公平,于是抓緊一切時間玩。于是他們爬上花壇去折臘梅,尋蟬蛻,玩甲套,描繡像。.先生讓他們讀書,他們又只得讀一些枯燥乏味的書。
魯迅到三味書屋,還是玩的年齡,卻很少有機會,他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一項比一項殘酷,童年絲毫沒有空閑,他像一只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見高墻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讀書聲的陪伴,成天被關在深宅大院里。對于他來說,這種生活是乏味的,這個童年是遺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沒有遺憾,讀完此文的我會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這樣不斷地充實自己,童年將不再有遺憾。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論就課文的結構安排,篇幅比例,還是思想立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二者的描寫比重,都有著嚴格均衡的對照作用。而且,作者寫百草園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態(tài),大多是為了襯托三味書屋中毫無生命力的封建啟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嚴肅的批判態(tài)度,因此,從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分析,全文的描寫重心在于“三味書屋”。
但是,由于當代中學生和年輕的語文教師對舊式私塾教育方式與內容的陌生,也由于魯迅對百草園景象與生活的依戀更容易引發(fā)中學生活潑的興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學安排都有重前輕后的偏向,即重點閱讀分析百草園一段的描寫,對三味書屋的重頭描寫則一帶而過,這種處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點,但卻有避重就輕的偏向。
只要我們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難發(fā)現,百草園一段中的景物描寫,表現的是一種直觀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與心理,學生一讀便能理解,教師反復講解分析實在不很必要。作家對三味書屋內毫無生氣的學習生活描寫,則并非單純的記實,而是作家內心的獨特感受和批判態(tài)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這個教學難點,課文深刻的思想內涵就無法講透。況且,魯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評態(tài)度表現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魯迅風格”,如果不領會三味書屋一段的深刻描寫,抓住全文的對比和照應關系,進而領悟魯迅散文獨特的批判精神和藝術風格,那么勢必舍本逐末,降低了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與知識兩個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領會三味書屋一段描寫中所蘊涵的豐富意味,教師需要了解以下知識,細致把握描寫中隱伏、照應的多重細節(jié)聯(lián)系。
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tài)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將私塾命名為“三味書屋”,本意是要創(chuàng)立一種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沒落時期的其他精神文化產品一樣,總是有著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對立、沖突的特征,書屋講壇的安排正隱含了這一特征:“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憑空添一句“沒有孔子牌位”呢?從這個簡潔的暗示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對三味書屋的描寫,已經不像描寫百草園那樣純粹用孩子的直觀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為思想家的魯迅的文化審視,這種審視首先發(fā)現的是三味書屋中“名”與“實”的矛盾。匾上大書“三味”,有鮮明的佛教特色;畫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有一種清空消遙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風味;可偏偏“沒有孔子牌位”,這對正統(tǒng)的儒家文化無疑是一種嘲諷,它暗示了晚清時期封建思想無法抗拒的衰落。
的確,在18世紀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僅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所動搖,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貧乏與空泛而無力振作。這種神圣與貧乏的強烈對照,表現了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與諷刺。
書屋稱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個特征:“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先生的德行也有三個長處:“極方正,質樸,博學”;他的教學安排每天都一樣:“早上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教學過程也分為三步:“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總之,作家對于書屋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描寫,處處都與“三”字相照應。連孩子們偷跑到園子里玩游戲也是三種玩法:有的“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樹上尋蟬蛻”,還有的是“捉了蒼蠅喂螞蟻”。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個招數:“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甚至連先生的教學用語也只記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讀書”!如此而已,整個三味書屋中的一切,簡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經》!
作家不惜疊床架屋的關于“三”的排列,絕非無意中的巧合。筆者認為,魯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這樣的思想意義:三味書屋中僵化的教學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無用處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學內容,同孩子們來自百草園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調和;孩子們對毫無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報之以無味的興趣,無聊的情緒,無盡的懷疑;而只有當先生進入“個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記了身邊的孩子的時候,孩子們才能重歸于自由,恢復童心、童趣,做點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講講有趣的話語,畫幾張自己喜愛的畫片,做點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約這才正是孩子們讀書生活中真正屬于自己的“個中三昧”吧!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中,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是外在的,直觀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對三味書屋的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則是內在的,隱含的,是童心感悟與思想家的審視相交織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對比是鮮明的,均衡的,是相輔相成的,教學中顧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