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徐志摩的詩歌模板(10篇)

時間:2023-02-27 11:18: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徐志摩的詩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徐志摩的詩歌

篇1

徐志摩與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一生對于“愛、自由、美”的頑強不悔的追求??v觀徐志摩短暫的一生,頗多傳奇色彩:他生于富商之家,不繼父業(yè)卻成了詩人;放棄唾手可得的經濟學博士學位而離美赴英;一生謝絕舊政府的邀請不愿當官;與平民百姓交好甚至與乞丐做朋友;家中有樓房他不要住,偏要到窮山僻野的寺院中去?。慌c出身名門、賢淑端莊的張幼儀離婚,追求林徽因不成,后遇陸小曼兩人愛得感天動地……凡此種種,無不表現出他至情真率的個性。他的這些石破天驚的舉動,盡管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但都是他聽命于心靈呼喚的自由選擇。他正是想以自己的行動為表率,以抗衡惡俗,救助他人。他在寫給張幼儀要求離婚的信中說:“……真生命必自奮斗自求得來!……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在徐志摩看來,解除了這種沒有愛情的婚姻關系,就解除了痛苦。假如沒有這種勇氣,怎么能談得上改良社會,造福人類。他的離婚、再婚,無非是想爭取自己真正的戀愛,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生命。

徐志摩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凈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對藝術欣賞的認真,體會感情的切實,全是難能可貴到極點。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會的大不韙爭他的戀愛自由;他常能走幾里路去采幾莖花,費許多周折去看看一個朋友說兩句話;這些,還有許多,都不是我們尋常能夠輕易了解的神秘。事實上他只是比我們認真,虔誠到傻氣,到癡!那么,他真是個怪人么?不,一點都不是,他只是比我們近情、近理,比我們熱誠,比我們天真。正是這近乎傻、近乎癡的求真精神,讓我們認識了一位人世間極為難得可愛的真人――“就使打破了頭,也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也正是這可貴的求真精神,使他始終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作激情。沒有激情的人作不出好詩,更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詩人。徐志摩的感情豈止豐富,詩興勃發(fā)時就像“山洪暴發(fā),不分方向地亂沖”,“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其結果,自然形成了瑕瑜互見,良莠交織的“殘破的花樣”。這對于生活在那個時代,有著他那樣經歷的詩人來說,是非常自然,不足為奇的。

二、虔誠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徐志摩吸收和承繼了英國浪漫派的詩歌藝術,為自己樹立了理想目標。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徐志摩,他為自己確定的人生信仰而竭力地歌唱。認為徐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的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徐志摩詩中的戀愛,指的是這種對于單純的信仰即理想的人生的虔誠追求。

徐志摩“愛,自由,美”的人生理想,“愛”是最核心的內容,有了理想的愛,人生才是美好的,也才是生命自由的真正實現。他認為世上并不是沒有愛,但大多是不純粹的,那就不值錢。須知真愛無罪,就怕愛而不真,做到真字的絕對義那才做到愛字。當一個人的心上還有上帝時,還覺著“怕”時,那他的思想就沒有完全叫愛染色,他的情就沒有到晶瑩剔透的境界,那就好比一塊光澤不純的寶石,價值不高?!皭凼侨松顐ゴ蟮囊患聦?,如何少得一個完全:一定得整個換整個,整個化入整個,像糖化在水里,才是理想的事業(yè),有了那一天,這一生也就有了交代了?!彼切疫\的,因為他不僅這樣全身心地愛過,而且他也得到了這樣的愛。盡管當時他們的愛并沒有得到世俗的理解,但對于他自己來說卻有了交代。

“我沒有別的方法,我就有愛;沒有別的天才,就是愛;沒有別的能耐,只是愛;沒有別的動力,只是愛。我是極空洞的一個窮人,我也是一個極充實的富人――我有的只是愛。”在愛的理想王國中,他主張做精神的貴族,物質的平民。他認為在奢華的生活中難有真愛,在儉樸的生活中,愛是有真生命的,像一朵朝露浸著的小草花;在奢華的生活中,即使有愛,不能純粹,不能自然,像是熱屋子里烘出來的花,半天就有衰萎的憂愁。遺憾的是,徐志摩的對愛的這一番真情告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為世人所了解,否則他的離婚、再婚何至于遭遇諸多的非議與嘲諷?又遺憾的是,徐志摩生不逢時、生不逢地,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在盛行,婚姻與愛情無關,允許男人三妻四妾,卻視徐志摩擅自離婚、自由戀愛為大逆不道??梢韵胂?,在當時環(huán)境下詩人為追求自己的真愛、實現其真愛的理想是何等的艱難,真愛的孤帆需要何等的勇氣才能破冰前行,而他居然做到了!《愛眉小札》是他的豐碑,他在書寫他的愛的同時,也書寫下他自己的尊嚴。在愛的領域里,他的確是一個至高點。盡管徐志摩反抗禮教,追求理想的真愛,從茫茫的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的努力,最后以不完美的情感悲劇而告終,但他的愛情歷程見證了真愛的痛并快樂著,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困惑和悲哀。

徐志摩的愛情詩為他的詩名爭得了很大的榮譽,但這類愛情詩又使他遭到更大的誤解。艾青說他“擅長的是愛情詩”,“他在女性面前顯得特別饒舌”,就體現了批判的意向。徐志摩江南才子型的溫情在他的愛情詩中有鮮明的展示。但對此理解若是過實了,難免要產生誤差。好在人們對此均有不同程度的警覺。朱自清說:“他的情詩,為愛情而詠愛情,不一定是現實生活的表現,只是想象著自己保舉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詩家一樣?!泵┒苤v:“我以為志摩的許多披著戀愛外衣的詩,不能夠當作單純的情詩來看的;透過那戀愛的外衣,有他的那個對于人生的單純信仰?!边@些評論都精辟地指出了徐志摩的“假想”的戀愛。

三、善與美的創(chuàng)作主題

徐志摩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只是一團同情心,一團愛,從沒有疑心,從不會妒忌,他是朋友們的鏈鎖,誰也不能抵抗他的同情心,誰也不能避開他的粘著性。如果說愛是他的出發(fā)點,那么善與美便是他理想的終點,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徐志摩與林徽音、梁思成的莫逆之交是最令人感動的。當徐志摩不顧一切地聽從心靈的呼喚,追求他心目中的女神時,林徽音這位留過洋但又不失傳統理性的才女,因不愿破壞他人的幸福、承受第三者的罪名,而聽從父母之命,選擇了梁思成,留給徐志摩一生的思念,造成了徐志摩不可彌補的終身遺憾。自己心中的戀人卻成了他人的妻子,盡管心在滴血,盡管淚往心流,盡管難以忘懷,盡管情不自禁,但詩人尊重她的選擇。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并化作最真摯的友情,以兄長般的情誼無私地照應著他們的生活。梁思成與林徽音,曾經的情敵與戀人,終因徐志摩的真心相待、坦然相處而成為日后最好的朋友。

篇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053-02

徐志摩在詩歌方面的創(chuàng)作成就與性格經歷是密不可分的。純凈、真實、熱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詩人所具有的一切氣質。他從小生活富足,雖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就是少時的無憂無慮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傳統的教育和留學的經歷都為他在詩國的騰飛插上了翅膀。反過來說,他歸國后的生活軌跡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他的性格體現在他的行動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為就如他的詩歌一樣驚世駭俗。而徐志摩對愛情的執(zhí)著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這種痛苦使他在詩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詩名,也是他詩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從形式上看徐志摩詩歌具有內在外在高度統一的美感

他遵從了聞一多的三美的理論,即所謂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但又有自己獨特的實踐,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各種詩體的嘗試,他認為每一種詩體都有其最合適的內容來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對十四行詩體和散文詩體的嘗試及突破。徐志摩詩歌的很多方面的發(fā)展都是很有創(chuàng)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種思潮,還大膽的創(chuàng)造新的體式,敢為新詩開拓新的格律,意境優(yōu)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詩過于散漫、內容流于膚淺空泛之弊,從而使內容更有節(jié)制、思想更有深度

聞一多講詩歌格律時談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詩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貫徹。茅盾曾批評徐志摩的詩歌《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中說到:“我們能夠指出這首詩歌形式上的美麗,章法很整飭,音調是鏗鏘的。但是這位詩人告訴了我們什么呢?這就是很少一點了?!钡窃姼璨⒉皇且詡鬟_內容的多少、優(yōu)劣論成敗的,作者在這首詩歌里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心情,這是一種感情的傳達。詩歌所承載的內容應該是多方面的,特別是抒情詩,對感情的傳達的豐富程度和真實程度反而是一首詩歌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

先來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談格律方面的創(chuàng)新,徐志摩詩歌的格式簡單但卻變化多端,從而衍生出了許多的美感。

徐志摩在詩歌的結構上是獨具匠心的,撇開內容單從形式上看,他的詩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比較整飭的方塊形,這一點上與聞一多是一致的,聞一多的詩歌體式結構絕大多數都是嚴整的豆腐塊,這可能是他們受古典詩詞的影響,講求句式、字數的整齊劃一。再一種就是長節(jié)的矩形塊,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兩格。第三種是每行齊頭,只是從后面看多有參差,形成一個錯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錯一字,形成倒階梯狀。

三、徐詩的意境無疑是美輪美奐的

從整體上看,徐的每一首詩都是一個鮮活的形象,而這個形象,或傳達了一種感情或象征了一種精神或者勢力。但無疑都是美好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遠,這就使得他的多數作品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共鳴屬文學理論的范疇,是文學接受的最高階段,是作者、作品與讀者一種心靈的契合,從而體現作品的力度,使人的人格實現提升,而徐的詩的意境就擁有這種強大的力量。他的詩歌不單單是所謂古代詩歌中的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而更多的是滲進了一種強烈的抒情,其有很強的抒情感染力,讀后韻味無窮。

四、“性靈”是徐志摩詩歌中的一種氣質和內蘊

往往那詩人頭腦中的靈光一閃,經過詩人的加工之后,便會成為一首絕唱。徐志摩同泰戈爾一樣崇尚性靈。徐志摩的性靈還體現在他的文章中冥冥中像是個預言,讓人感到驚訝。死亡是每個詩人都深深思考過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是徐志摩這樣能在生前繪聲繪色的描寫自己死亡的人,還是不曾見到過的。

徐志摩的詩歌在白話詩歌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首先是在詩歌格律方面,很多都是值得現代詩人去借鑒和學習的,在一些方面,讓后輩是無法企及的,在當時倡導詩歌的格律對于防止詩歌的散文化,尋求新詩歌在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方面功勞是不可磨滅的。還有他的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唯美的追求,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美的遺產,他有才華,他的詩歌充滿著性靈,但是他并不放縱自己的才華,他只是盡情的去展示,并且有節(jié)制,放開但又不放縱。他就是這樣創(chuàng)造著美的遺產,那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歌就這樣如溪流般的不經意間已在你的胸膛里流成了河流。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他的詩歌一定還能夠繼續(xù)流傳下去,成為近代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星。

篇3

一.柔美和諧的音樂美

詩人在詩的音樂美上可謂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在如《再別康橋》中,詩人用了七節(jié),每行六至八字,每節(jié)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jié)都自然換韻,隨情變韻,平仄聲交替使用,節(jié)奏鮮明和諧,形成流動感,極富音樂性。

在《偶然》一詩中,有些片段是多么的富有情感和音樂美,叫人心馳神往,久久不能走出那種優(yōu)美的意境。詩中“你”和“好”兩個音調曲折的上聲詞,使詩歌變得委婉和多情,錯落有致;末尾的“掉”既反映了思維意識的解脫,同時也體現出了音樂中的空洞之感,意境之感表露得無遺。

詩人雖然在詩歌語言上表現的過于簡潔和樸素,但是其情感卻是真真切切的表現了出來。詩人的感情仿佛是揮著翅膀的天使在天際上遨游,無拘無束。

例如他的《殘詩》,全首以口語組成,每行節(jié)奏感遞增,節(jié)奏整齊,用樸素的語言描述了雨天的情境,具有極強的藝術氣息和生活氣息,富有變化,朗朗上口,旋律感強。

在徐志摩的詩歌中,詩人捕捉到了每一個韻腳,通過韻味交錯、相聯系,使得詩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動性。

例如: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滿天稠密的黑云與白云;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

在這首詩中,詩人分別用“影”“云”“心”來進行押韻,不僅僅起到了韻律美的作用,更描述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將人影、白云、心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了人和自然的悠閑意境和完美融合。

徐志摩的詩,以語言傳達主題情感,以詩歌內容為形象標題,使音樂化語言形式由抽象而具體到與情感同等的地位,這就是徐志摩詩歌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這就是徐志摩詩歌的音樂美。

二.絢麗斑斕的繪畫美

詩人在詩歌中,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想境界。在《再別康橋》中,詩的每一節(jié)都可以稱得上一幅迷人的圖畫,既有景,又蘊含著濃濃的深情,情境交融,使詩中增添了畫的嫵媚和絢麗。

再如《一小幅的窮樂圖》,在這個詩歌中,詩人真切描繪了貧困時期窮苦人民的生活狀況,他們能夠將被富人看作是垃圾的東西看的彌足珍貴。女孩將煤渣看成是鮮肉骨頭,更加能夠突顯出窮苦時代人民的生活境遇。詩人用詩歌完美的展示了貧苦現象圖景,描繪出一幅窮苦的畫面,表現了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詩人還善于將靜態(tài)感描繪成動態(tài)的變換,表現出他的詩歌在寧靜的畫面里逸出靈動的生機。以《她是睡著了》為例,描寫的是少女的睡態(tài),這本來是一件靜謐的圖景,但是詩人緊接著描繪了少女的梨渦,讓人們感受到了極具動感的靈動體驗,讓人們在靜謐的圖景中感受動態(tài)的美感。動態(tài)美更能夠表現出詩人獨特的藝術氣息和鮮明的藝術感,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夠表現出我國詩歌藝術的發(fā)展。

三.聲韻調諧的韻律美

徐志摩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著力追求詩歌格律,希望詩歌能夠韻律美,朗朗上口。詩人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高的造詣,與他對我國優(yōu)秀詩歌的繼承是分不開的。

如《雪花的快樂》這首詩中,作者采用了反復的手法,以三個“飛揚”“消融”為詩歌的情境部分,極大的表現出了雪花的飛揚自由情態(tài)和融化的情景。五行為一節(jié),相互押韻,節(jié)奏感十分強烈、有致。

當然,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色并非只具有以上所講的與詩歌三美主張相應的音樂美,韻律美,繪畫美。它的詩歌還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了中國人民的歷史斗爭跡象。

徐志摩的詩歌具有音樂、韻律、繪畫之美,在我國詩歌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詩歌藝術的發(fā)展。對徐志摩詩歌藝術進行深刻的探討和思索,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中國詩歌藝術的博大精深,促進我國藝術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迅《麗水學院報》《論徐志摩詩歌意境的空靈美》(2006年2月)

篇4

通過康橋的水波我認識了這樣一個詩人,一個勇于做真自己的人,一個情字至上的人。

他因愛而生,而在他短暫的生命里,他又是一個努力追求真愛、追求本我的人。鴻蒙太空,誰為情種?我想他當之無愧。

最是那溫柔的一瞥,便將他的心魂攝了過去。在異國他鄉(xiāng),一個才華絕不亞于美貌的女子,徹底地征服了志摩尋愛的靈魂。從此,林徽因的名字便和他牢牢地拴在一起,無論是現實還是夢境。愛情是美好的,在康河之上泛舟,撐一支長篙,在月與蟲鳴的陪伴下,他們完成了彼此心靈上的契合。一花一世界,一情一片天。放肆地愛著,愛得那么心無旁騖,愛得那么驚天動地,甚至都忘了外面還有一個世界。少年歲月,青春時代,單純的生活讓兩個相愛的人忘乎所以,讓人看了都會覺得,如果人生能有這樣一次愛戀,還會再奢求什么呢?

但是,現實往往有很多將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的悲劇。志摩畢竟是一個已有兩歲孩子的父親,更是一個就算他一再排斥但畢竟有婚姻證明的妻子。林徽因明白愛下去的后果,所以她理智地退出了。但是志摩不行,情字給予了他無限的勇氣,他用一個人的肩膀扛起了與整個社會對抗的大旗。那個時代,離婚兩個字顯得那么不動聽,那么讓人嗤之以鼻,但是為了愛,他努力向前沖,就像飛蛾撲火,就算前方是烈焰,他也奮身不顧。那么決然,那么讓人心疼。

二.生命的終點還是情

那是一次怎樣的聚會,一下子將他的目光集中在一個笑靨如花的女子身上。她舞姿曼妙,體態(tài)輕盈,舞池里她就是一個驕傲的公主,等待著他人贊賞的目光。于是,又一個女子的名字與志摩糾結在一起。陸小曼的生活因為有了志摩而變得豐富,徐志摩的人生因為有了小曼而重新煥發(fā)了生機?;鹨粯拥膼蹜傺杆俚厝紵舜?,世界上再也沒有苦與酸,留給彼此的除了愛還是愛。俗世的指指點點并沒有讓他們停下愛的腳步,在眾人懷疑的目光下,相愛的人終于結婚了。雖是艱難,但終究修成正果。

找到了可以棲息的土地,志摩的心漸漸地安穩(wěn)了下來。但是夢境中、心底深處,似乎還有一個角落,似乎還藏著什么不愿掃去的人和事。有的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有的人是為了愛而活著。為了愛,他付出了許多的辛勞,付出了許多的精力,甚至,為了愛,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不知道那架載著他的飛機是怎樣做自由落體的,不知道在迎接死神的剎那他心里最念的人是誰,不知道他還有什么話要對愛人傾訴。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并不后悔乘坐這架飛機,因為那是他愛的表現。飛行的終點是林徽因的演講會場,為了康橋下的愛的盟誓,為了嘗遍萬千滋味的情字,他舍得付出。

三.生命因情感而超越

生命因情感而超越,這就是徐志摩,一個勇敢追求愛的人,一個情字至上的人。其實他還是幸福的,因為他仍然會經常流連于三個女子的夢境深處:那個曾經被他狠心拋棄的妻子張幼儀,那個決然地離開他的林徽因,還有那個愛得同他一樣熾烈的陸小曼。生而如此,夫復何求?輕輕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身后留下了滿地的字符,組在一起,便是一個大大的情字。這個情字就是他生命的寫照,和詩歌的精神血脈相連。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天稠密的黑云與白云/我送你一個雷峰塔頂/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假如你我蕩一支無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創(chuàng)一個完全的夢境!”

篇5

徐志摩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但是一直以來,他與林徽因、張幼儀與陸小曼的愛情故事卻完全將他的詩名掩蓋,這些愛情詩得到了后世的極高評價。愛情詩雖然是描寫愛情,但是卻富于哲理。在徐志摩的思想觀念下,愛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傳承,下面就對徐志摩的愛情詩進行深入的解讀。

一、徐志摩愛情詩中的思想與人生信念

作品是思想的有機呈現,徐志摩的愛情詩中蘊含著他的人生信念與思想觀念,認為:“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種信仰包括愛、自由與美,一直以來,他都希望這三者可以得到有機的融合。在三個因素之中,“愛”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徐志摩這種信仰的形成與他的人生經歷、個性與文化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徐志摩是家中的獨子,家庭環(huán)境殷實,養(yǎng)成了一種任性、自我的性格,這也是他放棄家業(yè)走救國路線的主要原因。在到英國留學后,劍橋濃郁的人文景觀與文化氛圍給徐志摩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他不僅受到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華茲華斯、濟慈、雪萊以及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影響,還結識了著名的作家曼殊菲爾、嘉本特、威爾斯,更是與哲學家羅素成為莫逆之交。在他們的影響下,徐志摩人生觀逐漸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倡導自由、個性解放。在這一階段,他還結識了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愛上了他的女兒林徽因,由此引發(fā)的情愫也為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無限的靈感源泉。

二、徐志摩心路歷程對于其愛情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

徐志摩詩歌中反響最大的就是愛情詩,在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中,愛情詩的數量超過了半數。對于徐志摩愛情詩的界定,學術界尚未得出統一的思想,有的倡導坐虛,有的主張坐實,由于關于此的劃分標準尚未統一,因此,學術界目前對于徐志摩愛情詩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一般情況下,在評價徐志摩詩歌時,往往回避他的愛情詩,實際上,要想深刻地分析徐志摩的詩歌本質,就一定要對其心路歷程與愛情經歷進行深刻的分析。

張幼儀是徐志摩的結發(fā)夫妻,但卻是父母包辦的婚姻。當時徐志摩崇尚救國,對文學并不感興趣,因此在這一階段并未創(chuàng)作詩歌,但是,這并不是說明他與結發(fā)妻子毫無感情,相反,雖然是父母包辦,但是在多年的相濡以沫中依然產生了感情。在徐志摩初到倫敦后,就寫了家信希望張幼儀可以常伴左右。在與林長民的頻繁交往下,徐志摩才逐漸移情林徽因,他內心的反叛精神完全被點燃,可以看出,他與張幼儀的結合完全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在蔣百里婚變的刺激下,他開始向往自由的戀愛。為此,他放棄了博士學位,追隨羅素,而羅素與妻子的分手也對徐志摩產生了深深的觸動,為了追求自己的真幸福、真戀愛,他提出與張幼儀離婚,豁達善良的張幼儀很快簽字同意。在離異后的3個月,他為張幼儀寫下了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詩歌――《笑解煩惱結――送幼儀》,在同年的11月8日,徐志摩在《新浙江》副刊《新朋友》上發(fā)表了自己的離婚通告,這是對傳統婚姻制度的一種挑戰(zhàn),也是他單純理想主義的標志性表現。

徐志摩的婚變引來了各方的斥責,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他滿意歡喜地認為自己找到了生命中的靈魂伴侶,但是,始料未及的是,林徽因在不久后不辭而別,這使徐志摩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中。

在與林兜兜轉轉的情感之中,徐志摩結識了陸小曼,他們相知相愛,從北京移居上海,但徐志摩并未完全忘懷林徽因,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在矛盾與痛苦中,他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詩歌上。在林徽因回國之后,徐志摩將自己的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這在后期《你去》、《在病中》的描述可見一斑。

在徐志摩的心目中,陸小曼符合理想伴侶的標準,陸小曼出生世家,才情兼?zhèn)?,能歌善舞。徐志摩是典型的文藝青年,他浪漫任性,充滿紳士風度,他們意味相投,兩情相悅,很快就迸發(fā)出了愛情的火花。在《雪花的快樂》、《我有一個戀愛》等詩歌中都充分表達出自己對陸小曼的真愛。但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陸小曼是有夫之婦,他們在一起難免會受到家長的反對與社會的飛短流長,他們的愛情也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雖然歡喜,但是也有著莫大的壓力。在《為要尋一個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中,徐志摩就深刻的表現出社會環(huán)境與封建禮教給自己帶來的壓迫感,但這反而增強了他與世俗觀念斗爭的勇氣與信心。終于,他們沖破世俗的壓力,喜結連理。在婚后,他寫下了《眉軒瑣語》、《望月》、《鯉跳》、《新催妝曲》等詩歌,在這些作品中,都記錄著自己與陸小曼幸福的點點滴滴。可快樂的日子總是轉瞬即逝的,陸小曼的講排場與多病,導致徐志摩入不敷出,身心疲憊。到了后來,陸小曼吸毒成癮讓徐志摩更加痛苦,他創(chuàng)作靈感逐漸枯竭,陷入了迷惘與彷徨中,自己費盡心力追求來的愛情卻竟然是這樣,此后的夫妻見面常常伴隨著無盡的爭吵,徐志摩逐漸淪落到了失意與落魄的境地。

三、從徐志摩愛情詩中窺探愛與生命的傳承

在簡短的一生中,徐志摩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愛情詩,正是由于他自己的感情生活豐富多彩才給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無盡的靈感,在詩歌形式上,他追求“濃得化不開”以及“分行的書寫”,這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在表達情感時,他的口語表達方式更適宜表現內心情感的變化和自由變幻的心理活動??谡Z表達自然、生動、貼切、靈活多變,是徐志摩愛情詩藝術美的一個重要體現。

徐志摩曾經在《藝術與人生》中提過:“我們沒有藝術,正因為沒有生活?!闭驗樾熘灸τ兄S富多彩的愛情生活,才會在詩歌上取得巨大的造詣,這正是他愛與生命傳承的主要表現。徐志摩很多情詩都應用散文的抒情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愛生活,如《我等候你》,相比其他詩人規(guī)范統一的格式,徐志摩詩歌的形式更加自由。很多詩歌中都應用了“神仙似的句子”,其表現手法也主要是直抒胸臆,如“我望著戶外的昏黃,如同望著將來,我的心震盲了我的聽”。徐志摩善于捕捉轉瞬即逝的情思與意向,不會過分追求畫面的完整性,寫人注重傳神,寫物則可以將自己的情思寄托在物的描寫上。

徐志摩常常借鑒西方現代詩的象征手法,將幻想與寫實相結合,表達出自己內心的苦悶??傊熘灸閻鄱?、為愛而死,他與張、林、陸的感情故事正是他詩歌的來源。

四、結語

總而言之,徐志摩愛情詩中有著優(yōu)美的語言、敏銳的心靈以及細膩的情感,他的詩歌中蘊含著自己對于愛情的信念與理想的執(zhí)著。在詩歌上徐志摩的成就是巨大的,在愛情上他忠于自己,努力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曾經獲得了徹底的幸福,但是也伴隨巨大的苦悶與絕望,他英年早逝,但是他愛情詩中蘊含的獨特內涵對于后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參考文獻

[1] 高占偉,丁毅.初戀失敗的詠嘆調――讀徐志摩《再別康

橋》[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3).

[2] 王俊虎.意象?音樂?詩魂――徐志摩詩歌美學意蘊探析

篇6

關鍵詞:徐志摩 詩歌翻譯 詩歌創(chuàng)作

Key word: Xu ZhimoPoetry translationPoetry creation

作者簡介:李悅,女,漢族,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計算機系輔導員

一、徐志摩詩歌創(chuàng)作的經歷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作為深受大家喜愛的詩人,徐志摩在詩作上具有天才般的造詣。徐志摩曾在英國留學多年,對于英國文學的典籍頗有研究,回國以后,他又在眾多知名學校任教,主要教授英美文學.可以看出,徐志摩的中英文功底都是非常深厚且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是頗有造詣的。

在英國,徐志摩不僅成長為一個頗具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性格的知識分子,同時由于受到19世紀英國浪漫派詩人的很多作品的影響,在詩作上給徐志摩極大地啟發(fā)。其中對徐志摩影響最為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義詩人就是英國的雪萊、拜倫和華茲華斯。徐志摩在詩作中最為重要的貢獻就是對新詩體的實踐與改革。他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音節(jié)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實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節(jié)化’(那就是詩化),才可以獲得詩的認識,要不然思想自思想情緒自情緒,都不能說是詩”。正是出于這樣的思維方式,徐志摩在詩作過程中尤為重視詩句的旋律美、節(jié)奏美和詩形的美,從而他的事總給人以甜蜜、輕盈的美感。

在徐志摩十幾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先后創(chuàng)作了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和《翡冷翠的一夜》以及散文集《巴黎的鱗爪》和《落葉》等作品。在其眾多的作品當中,最具影響力的還屬他的詩歌。人們在提起徐志摩的時候,總是把他與新月派聯系在一起。其實,這是由于新月派從開始形成直到消亡的期間,都與徐志摩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的創(chuàng)作也充分體現出了新月派的鮮明特征。

二、對于徐志摩詩作的評價

雖然徐志摩是一個現代資產階級學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今天我們應該把他的詩看作是文學上的一種文學現象來加以分析,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其作出客觀的評價。即使是對于徐志摩作品極其反感的那些人,在多年以后對那些作品進行重新批判的時候會發(fā)現徐志摩的作品“該到,還沒有倒吧”,倘若真的“該倒,但又持久不倒”,難道這其中沒有一定的原因嗎?

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一定與其自身所成長的環(huán)境和在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念相融合,其作品也或多或少體現出作者自身的主觀思想。著名作家卞之琳曾對徐志摩做出過評價:“做人第一,做詩第二”,詩成以后,卻只能就詩論詩,不能以人論詩。我們分析詩的時候,不能把對詩人思想的分析作為主流進而忽視了對詩本身的分析。應該從詩的本身出發(fā),適當結合作者的思想。

文壇里為什么會有眾多學者對于徐志摩的評價褒貶不一,眾說紛紜呢?我們以徐志摩翻譯布萊克的作品《猛虎》這首詩的第一節(jié)為例,原文是:

Tyger!Tyger!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徐志摩的譯文是:

猛虎,猛虎,火眼似的燒紅

在深夜的莽叢,

何等神明的巨眼或是手

能擘畫你的駭人的雄厚?

同樣的一首詩,由現代作家飛白翻譯之后的版本與徐志摩相比則遜色很多,他將Symmetry這一單詞直接翻譯成“勻稱”,而整段翻譯成:

老虎!老虎!火一樣輝煌

燃燒在那深夜的叢莽

是什么超凡的手和眼睛

塑造出你這可怖的勻稱?

相比之下,徐志摩翻譯的詩句無論從意蘊上還是從音韻中,或是從詩的整體性上看都要比飛白翻譯的要好的多。他用生動的語言把自己對于詩句本身的靈通性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徐志摩詩全集》中的一些譯詩可以發(fā)現,失范者還是占多數的。徐志摩作為一名詩人雖然能夠在翻譯過程中能夠體現神來之筆,但是他始終與原文的結構、韻式和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同時還存在一些主觀增減原文或粗心大意之處。此外,在選擇翻譯詩歌的主題上,徐志摩也過于簡單化、主觀化和隨性化。3、對于徐志摩詩作的總結

但是我們知道,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的宗旨是使詩的形式和內容都表現出美得力量,進而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朱湘、聞一多等詩人都對于新詩格律化與形式美進行了嘗試,他們都強調詩體本身的內在協調,同時也強調藝術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而徐志摩醫(yī)生在詩歌藝術上也在不斷地進行探索追求創(chuàng)新,為新詩的開拓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因此,本文通過對于徐志摩的成長背景的簡要分析以及其翻譯一首詩歌的一部分簡析中可以得出結論,對于徐志摩詩作的評價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于徐志摩的文學貢獻加以肯定,同時,也要秉持無產階級的文藝觀點對其進行揚棄。

篇7

徐志摩不僅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翻譯家,他曾經翻譯過眾多英美詩人的作品??死锼沟倌?#8226;羅塞蒂的詩歌他共翻譯過兩首:《歌》(“Song”)和《新婚與舊鬼》(“TheHourandtheGhost”)。徐志摩開始發(fā)表新詩時恰逢中國新詩從自由體向格律體轉變時期。是時,自由體新詩把中國詩歌從古典詩詞的“泥潭”中拯救出來的使命已經完成,用白話文寫詩開始受到質疑。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中國新詩進入了一個更加關注藝術性問題的時期。如果說之前的中國新詩是“為人生而藝術”,那此時的中國新詩就是“為藝術而藝術”。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派就是中國新詩發(fā)展到這一階段的代表。正是在“為藝術而藝術”思想的影響下,徐志摩開始引介、翻譯和模仿創(chuàng)作大量西方的詩歌??死锼沟倌?#8226;羅塞蒂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藝術流派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Brotherhood)的成員。該流派不僅以純藝術和反商業(yè)化的姿態(tài)自居,更是英國唯美主義的先聲。其成員對維多利亞時期教條和機械化的藝術形式提出質疑,主張回歸到文藝復興初期充滿真摯情感和質樸表現力的藝術風格中去,并渴望解放壓抑已久的人性??死锼沟倌?#8226;羅塞蒂的詩歌受到徐志摩的青睞,主要是因為他們有著近似的藝術追求和理念,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詩歌不僅符合了當時國內流行的詩學理論標準,更符合新月派的文藝思想———純美主義和人本主義:他們都追求藝術純美,都倡導人性,都強調情感的真實流露。②徐志摩認為,詩歌應該是有節(jié)制的情感宣泄,所以他的詩歌總給人以“甜蜜的憂傷”感覺。無獨有偶,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詩歌也以“含蓄”稱著,且詩風清新,這在拉斐爾前派中也不多見。故而,徐志摩選擇翻譯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詩歌,還是因為拉斐爾前派對純文藝和人性的追求符合了新月知識分子的文學文化理念。

二、徐志摩的兩首克里斯蒂娜•羅塞蒂譯詩

對于詩歌翻譯,徐志摩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在《一個譯詩問題》一文中說:“翻譯難不過譯詩,因為詩的難處不單是他的形式,也不單是他的神韻,你得把神韻化進形式去……有的譯詩專誠拘泥形式,原文的字數協韻等等,照樣寫出,但這來往往神味淺了;又有專注重神情的,結果往往是另寫了一首詩,竟許與原作差太遠了,那就不能叫譯?!雹塾纱丝梢?,徐志摩追求的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不僅如此,新月派倡導的“三美”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也在他進行詩歌翻譯時被其奉為圭臬。徐志摩譯的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詩《歌》基本上遵循了其詩歌翻譯原則。首先,譯文的結構十分工整,由兩個整齊劃一的段落組成,且句節(jié)之間都很均齊,具有“建筑美”。其次,徐志摩的譯文能給人以視覺上的聯想和感應。原詩第二節(jié)中沒出現過“甜蜜”、“黑夜”和“歌喉”等詞匯,但徐志摩的翻譯可以讓人聯想一副對比強烈的畫面:露珠滾落青蔭,悄無聲息卻卓有生氣;暗夜夜鶯悲戚啼鳴,殘音震心,死寂沉沉。甜蜜與悲啼的對比,生氣與死寂的對比,會給讀者在視覺和聽覺上以震撼。此外,整首譯詩還充滿音韻上的和諧。最好的證據莫過于羅大佑在半個多世紀后把徐志摩的譯詩譜了曲,成了流行歌。如果說《歌》的翻譯做到了形神兼?zhèn)?,且遵循“三美”原則,那《新婚與舊鬼》的翻譯則是一次練兵,沒有完全遵守其詩歌翻譯原則,卻影響了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新婚與舊鬼》原詩中有新娘、新郎和鬼(新娘的舊情人)三個人物,并以三人輪流吟詩的方式講述了負心新娘在婚禮中搖擺于新舊情人間的故事。徐志摩曾強調過分專注于神情的翻譯是寫了另一首詩,但他也沒能逃離這種命運。整首詩雖有貼切的直譯,但讀者能發(fā)現多處改寫。例如“……Hebidsmyspiritdepart/Withhimintothecold:-/Ohbittervowsofold!”①徐志摩譯為:“他指著那陰森的地獄,/我心怯他的恫嚇-/呀,我擺不脫曾經的盟約!”②顯然,第二行是添加的。這句可譯為:“他邀我的魂靈/與之回到陰冷的地獄/哦,還有那舊時的盟約!”這種改寫雖有悖于徐志摩的詩歌翻譯原則,但卻從另一方面促進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讓其詩歌翻譯和詩歌創(chuàng)作充滿創(chuàng)造性和互動性。

三、徐志摩對克里斯蒂娜•羅塞蒂譯詩的模仿以及再創(chuàng)作

篇8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7-0027-02

郭沫若是中國文壇上的彗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特別在詩歌方面,他的成就是絢爛卓著的。他開拓了詩歌發(fā)展的新時代,譜寫下新詩史中輝煌的一頁。在郭沫若的身上,集中地體現了創(chuàng)造社詩人浪漫主義的詩人特質。他的詩歌主觀色彩濃烈,喜歡用神話題材,大膽地運用想象與夸張,風格豪放不羈,酣暢地表達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而徐志摩的詩歌,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無疑是最為引人矚目的文學現象之一。徐志摩是一個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人,是一個帶著一身浪漫情趣的詩人,在尋求單純的自然美中體現了詩人潔美的靈性。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十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生涯,為中國詩壇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他的詩歌輕靈飄逸,同時注意對詩歌意象的經營與追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詩歌韻律之美。郭沫若與徐志摩,同為新詩史上杰出的詩人。朱自清先生就曾經認為:“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們的詩歌一樣是對美的追求,一樣表達了詩人自身的浪漫情懷,然而這種關于浪漫的詮釋,這種詩歌美的形式,卻又是這樣地截然不同。本文將結合他們的思想與詩人具體作品的藝術特色來作一粗淺的探討。

1 思想上不同的來源

郭沫若早年曾留學日本,1918年考入九洲帝國大學學醫(yī),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早期詩作受布魯諾,斯賓諾莎泛神論思想影響。泛神論認為:“本體即自然,神即自然”,神是非人格的本源,但這個本源不在自然界以外,而是和自然界等同?!胺荷裾摗笔且环N哲學學說,它在斯賓諾莎那里,實質上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在資產階級革命初期反對封建和宗教的斗爭中,泛神論起過進步的歷史作用。[1]由于民主思想和進步文學的鼓舞和影響,郭沫若深深領悟到:在鼓舞人們的政治熱情,在進行改革社會的斗爭中,文學是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巨大力量的。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一九一九年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這些偉大的革命運動,都進一步地激勵了郭沫若的革命熾情。郭沫若是和我國一起成長起來的,他一登上文壇,就顯示了詩人和戰(zhàn)士的勇猛姿態(tài)。1921年8月問世的《女神》中凝鑄著的作者詛咒黑暗社會、反對傳統制度的思想感情,幾乎達到了狂熱的境地;而對新社會的憧憬,對黎明的渴望和戰(zhàn)斗的熾情,也達到了沸燃點。因此,郭沫若是帶著革命浪漫主義的傾向踏上文學道路的,他的《女神》是引發(fā)黎明的火炬,是呼喚暴風雨的海燕?!杜瘛烦錆M著渴望光明、自由、民主的激情。

關于徐志摩的思想來源,很早以前就有人指出:徐志摩的思想之“雜”,幾乎近于雜亂無章的地步。徐志摩自己對此也直言不諱,聲稱他的思想“永遠不是成系統的”。如果從現象著眼,我們發(fā)現他的世界觀確實很難納入某個確切的思想體系,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羅素的基爾特主義、蕭伯納的費邊主義、尼采的超人主義哲學、卡萊爾的英雄崇拜觀和“衣裳哲學”、泰戈爾的人道愛、哈代的悲觀主義等等都在徐志摩那里占有各自的位置,他的世界觀就想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大雜燴。[2]然而我們發(fā)現,執(zhí)著地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是徐志摩思想的核心。因而他的藝術追求是充滿博愛性靈的藝術,充滿具有人的靈性的藝術。在徐志摩的思想體系中,“愛”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結構因素。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人像徐志摩一樣賦予“愛”以萬能的力量,對“愛”頂禮膜拜,奉若神明。雖然在徐志摩的筆端,“愛”常常表現為男女間的“戀愛”和“親情”,但實際上,他的“愛心”有著相當寬泛的內容,這就是西方文藝復興的人道主義的博愛精神。徐志摩就是這樣,企圖用“愛”來掃蕩侵占人們心靈的一切卑瑣和庸俗,他以“愛”為基石,開始一磚一瓦地營造他的理想世界。正是因為郭徐兩人在思想上的不同,才決定了他們詩歌的表現形式也截然不同。雖然同樣是對美和自由的謳歌和贊頌,同樣是對于浪漫和理想的追求,但兩位詩人卻采取了不同的表現方式。郭沫若情感的釋放是那樣的肆無忌憚,酣暢淋漓。他的浪漫,是一種狂飆式的革命主義精神。徐志摩的詩歌是精巧的,帶著詩人優(yōu)雅的氣質。他的浪漫是溫柔的,緩慢的,像是寧靜的湖面,漂浮著淡淡的哀愁。

篇9

中圖分類號:I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2-0028-02

《生活》是徐志摩《猛虎集》中的詩,如果說《志摩的詩》中大都“詩情無關闌的泛濫”,那么《猛虎集》則冷肅沉重,多了些“灰色”的調子,也正因此早期的研究者們多將《猛虎集》視若下品,《生活》也被當作反面教材的典型加以貶斥?!渡睢啡绱说脑怆H和1933年茅盾對徐志摩的評價不無關聯,茅盾的那句經典論斷:“徐志摩是布爾喬亞‘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詩人” 影響深遠。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研究者們也多肯定其詩歌技巧上的成熟,否定詩中那“淡到幾乎沒有的內容”,于是《生活》因 “暗慘的可怕”也就難逃厄運。進入新時期,對《生活》的評價有所上揚,但總體上還是認為《猛虎集》和《云游》時期,作者的思想“明顯地向斜坡滑下去了”,《生活》中充滿了絕望。《生活》里,徐志摩不再繼續(xù)高唱他心中理想主義高亢的樂章,轉而在生活沉重的底板上涂抹悲傷和沉重的色調,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因此否定此它的成就。實際上,此詩無論是在藝術表現還是在思想內容方面均有值得研究之處,不僅如此,隱藏在這背后強大的語境話語更能引發(fā)我們深深的思考。

《生活》的成就之一在于詩歌意象的獨特性和綜合化效應。全詩共八行,七十五個字,可謂是凝練精悍。聞一多早期強調“濃麗繁密而且具體” 的意象,后來逐漸轉向關注意象作為情感和理智凝聚的集合體的特性,這不僅對他本人同時也對徐志摩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與他的早期詩歌相比,此詩沒有華美的語言,豐贍的辭藻,繁復的修辭,明麗密集的意象,有的只是平實的語言、樸素的意象和樸實無華的情感。徐志摩早期詩中的意象如快樂的雪花、嬌羞的蓮花、夕陽中的新娘等無不具體可感,充滿明麗的色彩感和生動的畫面感?!渡睢分械囊庀髣t體現了意象作為“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體” 的特質。貫穿全詩的兩個意象:黑暗的甬道和妖魔的臟腑看似簡單,實則極富創(chuàng)造性和感染力,它們不僅使沉重的生活形象化,營造出一種猙獰恐怖的氣氛,而且使詩人的心靈具象化,是詩人個人生活和生命體驗的凝鑄。詩人不僅摒棄了意象“程式化”應用的模式,就連意象在傳統詩歌中也是未曾有過的,充滿時代感和詩人的獨創(chuàng)性。這兩個意象既以詩人對生活豐富的感性體驗為基礎,又以詩人對生命深刻的理性認識作結,最終完成了意象對情感和思想進行有機熔合的旨歸。

《生活》的另一出色之處在于詩歌的旋律化傾向。所謂“旋律”并不僅僅是指由音節(jié)、平仄、韻腳、格式等外在形式層面的構成要素所形成的詩歌的“節(jié)奏感”,更重要的是指詩歌的內在節(jié)奏和外在形式完美契合后詩歌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旋律化”傾向,即“音樂性”。新月詩派早期追求 “音樂美”,多是通過對聲韻節(jié)奏等外在形式的安排處理而實現的,因而有時難免犯了削足適履的毛病,即為了追求音節(jié)句式等形式上的完美而導致了詩歌內容的生硬和拗澀,詩歌情緒的虛空和詩歌韻味的缺乏。徐志摩的《生活》這首詩歌不是“三美”理論的應和之物,不是為了形式而犧牲內容之作,而是體現他對詩歌“音樂性”的嘗試。

關于詩的“音樂性”,徐志摩曾提到:“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它的內在的音節(jié)(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無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節(jié)化’(那就是詩化)才可以取得詩的認識,要不然思想自思想,情緒自情緒,卻不能說是詩。” “字句的排列有恃于全詩的音節(jié),音節(jié)的本身還再起原于真純的‘詩感’”?!渡睢房偣仓挥邪诵校啃凶謹迪嘟?,均為九字句或十字句,每句中音節(jié)數量也大致相同,故全詩形式大體整齊勻稱。此外,還采用隔行押韻又在內部適當換韻的方式,如奇句的韻腳本為an,臨末兩句奇句則變成ang,這兩個韻腳雖不同,但在聽覺上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詩歌總體感覺依然是充滿節(jié)奏感的。這里強調《生活》形式上的勻整并不意味著它同時就淡化了詩歌的內容,相反地,此詩外在的“節(jié)奏感”是和內在的“音樂性”融合在一起的,它是在“詩感”的驅動之下自然產生的,是對詩歌情緒恰當而有效的詮釋?!渡睢穯握{、沉郁的基調,從本質上決定了《生活》外形上的大體整齊。相對固定的詩形,相對整齊的音節(jié)在吻合詩歌內容需求的同時也使自身成為了詩歌內容的一部分,這和聞一多的《死水》顯然同出一轍?!渡睢穼崿F了外在節(jié)奏的內在“旋律化”,也就達到了嘗試追求詩歌“音樂性”的目的。

《生活》不但在表現形式上多有值得肯定之處,在思想內容上也較前期更加深沉、厚實。徐志摩生來就是詩人,他單純、好動、天真浪漫,對生活充滿幻想,但同時又敏感且多思,外界的變化無時無刻不沖擊著他的內心,刺激著他的詩思。政治理想的落空,愛情的可望而不可即,現實婚姻的不如意,生活負擔的加重,現實社會的黑暗逐漸把他逼入絕境,他對生活的熱情在一點一滴地消失,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也在一點一滴地被摧毀。詩人曾明確袒露過自己的心跡:“我們在這生命里到處碰頭失望,連續(xù)遭逢‘幻滅’,頭頂只見烏云,地下滿是黑影;同時我們的年歲,病痛,工作,習慣,惡狠狠的壓上我們的肩背,一天重似一天”?!渡睢分浴鞍祽K的可怕”恰恰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正是詩人彼時“暗慘”心境的折射,詩人把生活想象成一條陰沉逼仄的甬道,暗無天日,只能“摸索著冷壁的粘潮”艱難前行。生活是如此沉悶,令人窒息,猶如“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惶惶而不可終日。當詩人把生活那種令人不寒而栗的氣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的時候,我們也仿佛看到詩人那被現實逼迫得苦不堪言的靈魂。

當時代的沉悶不可阻擋地蓋上頭頂,生活的凄慘不可避免地牽脅著思想的時候,“在怨毒、猜忌、殘殺的空氣中,我的神經每每感受一種不可名狀的壓迫”?!渡睢氛窃娙藶槟鞘軌浩鹊纳窠浂鴮ふ业脑娨獾臈?,在這里他任由情緒生發(fā),他盡情地發(fā)泄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憤怒,他甚至直率地發(fā)出和生活一同毀滅的詛咒。《生活》最為人所詬病之處在于最末兩句所呈現出的絕望心態(tài),實際上,我們仍可以看到在生活泥沼中痛苦掙扎的詩人形象,不然他又怎么可能在甬道中艱難地摸索,在“妖魔的臟腑”內奮力掙扎呢?如果說《生活》中真有絕望,那也是詩人在反抗后對現實更清醒的認識,在掙扎中對人生和生命更深刻的領悟。因絕望而掙扎反抗,又因掙扎反抗的無果而更加絕望。

《生活》是展現詩人精神面貌的鏡子,更是無數像詩人那樣的知識分子的心靈寫照。他們同樣懷抱生活能夠綻放理想之花的期待,同樣盼望著理想社會的到來,但最終這種希望只能屈服于無情的現實?!渡睢分械脑娙耸峭纯嗟?,而現實中那些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的靈魂同樣是不得安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徐志摩的精神變化不全是由個人因素導致的,而是有著更為復雜而深刻的時代因素,而當《生活》成為了能夠觀照一定時代下特定群體的普遍性精神性特征的文本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貶低它的價值呢?

參考文獻:

[1]茅盾.徐志摩論[J].現代,1933(2).

[2]陳衛(wèi).聞一多詩學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篇10

一、引言

徐志摩作為我國新月派代表詩人,“愛”、“自由”和“美”成為了他詩歌永恒的主題。美國和英國的留學經歷,讓他的詩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擅長贊美大自然、歌頌愛情,其代表作有《沙揚娜拉》、《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用。徐志摩的詩歌與他的愛情生活永遠都無法分開,他對完美愛情的追求,導致他一生與三位女恨糾葛,特別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偶然》一詩是徐志摩寫于20世紀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報詩鐫》上發(fā)表。這首詩短短的兩節(jié)結構巧妙、語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詩歌創(chuàng)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張力結構在詩歌中的體現

詩歌只有短短的十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在徐志摩大量的經典名作中,很多人偏愛《偶然》,它表現了詩人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這首詩歌的奧妙在于內部充滿使人不能察覺的“張力結構”,主要表現在語言、結構、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現出了詩人始終追求唯美的目標。徐志摩短暫一生無數的偶然和無奈,卻始終沒有改變詩人對愛、對自由和對美的追求,并把瞬間的感悟和體驗凝聚在了這永不褪色的詩篇里。

1、結構完美

《偶然》是一首音韻起伏、節(jié)奏感強、畫面具有流動感的結構完美的詩歌,強烈的動態(tài)格律對立統一,張力動態(tài)平衡,構成了新和諧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特有的美感。徐志摩的學生卞之琳說:“《偶然》這首詩在徐志摩老師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在對徐志摩詩歌的演繹時,主要通過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和變化的音韻來表現出詩行的參差不齊,類似起伏的音樂,富有流動美,體現著“一唱三嘆”的回環(huán)感?!杜既弧愤@首詩歌采用的是三行韻,音韻委婉,淺唱低吟;奔放高昂,激情無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音韻交替起伏,抑揚頓挫,使詩行整飭有變,富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充分的展現了《偶然》一詩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

2、意象精美

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徐志摩詩歌中的意象選取得奇巧而又貼切,每一個意象都展示了詩人了情感滲透和精神品質。有的研究學者認為,《偶然》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的很淡,飄忽無跡;把火熱的生命力都化作輕煙。這種看法其實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偶然》是深層信息其實傳達了一種飄逸、輕淡的人生失落感,是詩人靈魂瞬間彈出的心音。在詩歌短短的兩節(jié)中,徐志摩用單純的意境,點化了一個朦朧、小巧、晶瑩的世界。這些意蘊充分體現了詩人淡淡的傷感情懷、甜蜜而又憂傷的愛情、逍遙灑脫的性靈,這些都寄托著詩人對純美人生理想的追求。你與我、云與水、黑與光都在《偶然》一詩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動與靜、甜蜜與憂傷對立統一,增強了詩內在的彈性,形成一個藝術渲染力強的詩美境界,讓讀者充分的體會到了清新明麗、逍遙易逝的生命追求,感受到了詩人的性情與品質。

3、情感活躍

有人說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詞,其實偶然就是不期而遇。徐志摩在詩歌《偶然》中,表達了和“你”偶然相遇時的時間、地點、情景和心境等,使雙方體會偶然的感悟和品位,如驚訝、悲涼、歡喜、熱烈、哀嘆等。在人生漫漫長路上,有多少偶然的交會,大街上的會心一笑,旅途中的三言兩語,或許都是曇花一現,因此“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方向,偶然的相遇,又匆匆分別,永無再見的希望,這種無奈的失落感“記得也好,最好忘掉”。詩中“你”“我”的不確定性,使詩歌的情感活躍起伏,張力充沛,不同的讀者產生不同的情感,給人以微妙細小的回味。

4、言簡意賅

愛情可能是剎那間的情感波動,因為那回眸一笑偶然產生。人們中的偶然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感受,或感動、或驚喜、或哀傷、或熱烈……體會生命中的偶然,感受那道不清、說不明的朦朧美好。一次次浪漫的邂逅,“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雖然說有永無再見的無奈失落感,但是這簡單的詞句表達出了偶然韻味深長的內涵。這短短的兩節(jié)詩歌,讓讀者體會到了詩人言簡意賅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感受到了徐志摩深厚的語文功底。就這樣的一段小詩,一種情調就把讀者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挖掘出來,實在是令人感嘆啊!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