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47: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測算方法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來源由本站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督員采集無錫市惠山區(qū)轄區(qū)內生產的特鮮味精。
1.2儀器AG204電子分析天平、PHS-3C酸度計。
1.3測定方法(1)配制20%的樣品稀釋液:精確稱取20.00g樣品加水溶解并定容到100ml備用(此溶液可以測定MSG、NaCl、蔗糖等)。(2)吸取上述樣品稀釋液5.0ml(相當于1.0g固體樣品)加60ml水,以下按GB/5009.43-1996.4.1.2.2開動磁力攪拌器……進行。
2結果
2.1方法的準確度與精密度試驗將含MSG的味精分別按前述測定方法測定6次,結果見表1。
表1味精精密度測試(略)
2.2結果及回收率試驗在測定樣品中分別加入30mg,50mg,80mgMSG其回收結果見表2。
表2MSG回收試驗結果(略)
3討論
取樣量的確定:由于特鮮味精是由味精、食鹽、蔗糖、IMP+GMP等原料攪拌而制成的,攪拌不易均勻,極易造成產品各部分MSG含量不均勻,故對測定結果造成誤差較大。因此取樣量不宜太少,更不宜稱樣后直接測定。同時,考慮到MSG的含量以及NaOH標準溶液的濃度等因素;所以本實驗采用稱取20.00g樣品定容至100ml,配成樣品稀釋液再取樣測定較為適宜。試驗結果表明,用酸度計法測定特鮮味精中MSG的方法簡便快速。本方法回收率為98.7%~100.1%,相對標準差為0.2,變異系數為0.38%能滿足測定要求。本方法所測得的結果包括了特鮮味精中所含有的其他氨基酸,因此測定結果比實際含量偏高,但由于特鮮味精中所含有的其他氨基酸比較少,且其亦具有一定的增鮮作用,因此在日常監(jiān)測中可忽略。若需要準確地測定特鮮味精中MSG含量,則可選用其他方法如高壓液相色譜法、氨基酸分析儀等測定。
1國民經濟核算的含義和功能
1.1國民經濟核算的含義
國民經濟核算是運用統計指標及其體系,對一定范圍和一定時間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與利用所進行的計量;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所進行的計量;對經濟運行中形成的總量、速度、比例、效益所進行的計量等。廣義來講,國民經濟核算包括統計核算、會計核算、業(yè)務核算,它們相輔相成。分工協作,有機地組成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狹義來講,國民經濟核算僅指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核算。
國民經濟核算的目的是為經濟行為監(jiān)測、經濟分析、國際比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服務。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是試圖通過系統地規(guī)范概念、分類、核算原則、表現方式及邏輯關系,更好地實現對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統計描述。
1.2國民經濟核算的功能
作為國民經濟統計方法,國民經濟核算對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和微觀經濟決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國民經濟核算能夠有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國民經濟核算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核算原則和方法把描述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基本指標有機地組織起來,采用大量信息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計劃、決策的確定和執(zhí)行起著重要的咨詢、服務與監(jiān)督作用。其次,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依據。國民經濟核算提供了關于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系統數據,是制定宏觀經濟管理所需規(guī)劃、計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國民經濟核算所提供的有關生產、收入分配、消費、投資等方面的基礎數據,為宏觀經濟管理的中長期規(guī)劃和年度計劃,以及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yè)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再次,國民經濟核算是微觀決策的重要依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和個人對生產、消費和投資決策的需求增強,國民經濟核算部門能否提供準確和豐富的國民經濟核算信息直接影響到決策的科學性。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經濟統計的基本概念、基本分類和指標設置提出統一要求,國民經濟核算使得這些經濟統計在滿足其要求的同時,實現彼此之間的相互銜接,使整個經濟統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方法
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指標,兩者都是核算社會生產成果和反映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只是計算口徑不同。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范圍內反映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范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實際收到的原始收入價值的總和。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加上本國常住單位從國外得到的凈要索收入計算取得。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強調的是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強調的是獲得的原始收入。一般來說,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兩者相差數額不大,除非某個國家在國外有大量的投資和大批勞動力,該國的同民生產總值可能會大于國內生產總值。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3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生產法是從貨物和服務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總產品人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一中間投入。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chuàng)造的收入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核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盈余。支出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于最終消費的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來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去向的一種方法。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消費+總投資+出口一進口一國內生產總值。
3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評析
3.1各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的評價
以上3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無論是從生產,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個角度核算,理論上結果都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某些差異,這種差異稱之為統計誤差,而在統計學上。是允許出現一定范圍內的統計誤差的。根據資料的來源情況,目前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種計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國家較多,其實3種方法可以同時并用,相互驗證。對目前由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等構成的體系應從以下兩方面來認識。
首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方法庫。國民經濟核算乃至整個統計,除本身自成體系形成一套獨特的方法體系外。對于經濟研究也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論。國民經濟指標在各層次問、各部門間的數量關系透視了社會經濟的各種關系。具體說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微觀經濟原理與宏觀經濟理論相結合,綜合運用統計、會計和數學方法,系統地測算某一時期內一國(地區(qū)、部門)的各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包括這些活動的結果,各種重要的總量指標及有關的組成要素。其次,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宏大的信息庫或資料庫。國民經濟核算創(chuàng)立了一個基于大量經濟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統數據庫,這些經濟分析包括不同經濟活動類型的分析、通貨膨脹分析、經濟結構分析、增長分析,特別是用于各國之間的比較。
1國民經濟核算的含義和功能
1.1國民經濟核算的含義
國民經濟核算是運用統計指標及其體系,對一定范圍和一定時間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與利用所進行的計量;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所進行的計量;對經濟運行中形成的總量、速度、比例、效益所進行的計量等。廣義來講,國民經濟核算包括統計核算、會計核算、業(yè)務核算,它們相輔相成。分工協作,有機地組成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狹義來講,國民經濟核算僅指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核算。
國民經濟核算的目的是為經濟行為監(jiān)測、經濟分析、國際比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服務。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是試圖通過系統地規(guī)范概念、分類、核算原則、表現方式及邏輯關系,更好地實現對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統計描述。
1.2國民經濟核算的功能
作為國民經濟統計方法,國民經濟核算對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和微觀經濟決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國民經濟核算能夠有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國民經濟核算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核算原則和方法把描述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基本指標有機地組織起來,采用大量信息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計劃、決策的確定和執(zhí)行起著重要的咨詢、服務與監(jiān)督作用。其次,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依據。國民經濟核算提供了關于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系統數據,是制定宏觀經濟管理所需規(guī)劃、計劃和政策的重要依據。國民經濟核算所提供的有關生產、收入分配、消費、投資等方面的基礎數據,為宏觀經濟管理的中長期規(guī)劃和年度計劃,以及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yè)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再次,國民經濟核算是微觀決策的重要依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和個人對生產、消費和投資決策的需求增強,國民經濟核算部門能否提供準確和豐富的國民經濟核算信息直接影響到決策的科學性。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經濟統計的基本概念、基本分類和指標設置提出統一要求,國民經濟核算使得這些經濟統計在滿足其要求的同時,實現彼此之間的相互銜接,使整個經濟統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方法
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指標,兩者都是核算社會生產成果和反映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只是計算口徑不同。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范圍內反映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范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實際收到的原始收入價值的總和。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加上本國常住單位從國外得到的凈要索收入計算取得。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強調的是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強調的是獲得的原始收入。一般來說,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兩者相差數額不大,除非某個國家在國外有大量的投資和大批勞動力,該國的同民生產總值可能會大于國內生產總值。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3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生產法是從貨物和服務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總產品人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一中間投入。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chuàng)造的收入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核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盈余。支出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于最終消費的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來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去向的一種方法。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消費+總投資+出口一進口一國內生產總值。
3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評析
3.1各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的評價
以上3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無論是從生產,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個角度核算,理論上結果都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某些差異,這種差異稱之為統計誤差,而在統計學上。是允許出現一定范圍內的統計誤差的。根據資料的來源情況,目前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種計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國家較多,其實3種方法可以同時并用,相互驗證。對目前由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等構成的體系應從以下兩方面來認識。
首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方法庫。國民經濟核算乃至整個統計,除本身自成體系形成一套獨特的方法體系外。對于經濟研究也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論。國民經濟指標在各層次問、各部門間的數量關系透視了社會經濟的各種關系。具體說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微觀經濟原理與宏觀經濟理論相結合,綜合運用統計、會計和數學方法,系統地測算某一時期內一國(地區(qū)、部門)的各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包括這些活動的結果,各種重要的總量指標及有關的組成要素。其次,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宏大的信息庫或資料庫。國民經濟核算創(chuàng)立了一個基于大量經濟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統數據庫,這些經濟分析包括不同經濟活動類型的分析、通貨膨脹分析、經濟結構分析、增長分析,特別是用于各國之間的比較。
【關鍵詞】資本成本 測算 應用
一、引言
資本成本的學術演進史表明,資本成本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微觀概念。在過去上百年的歷史中,眾多學者對資本成本進行了殫精竭慮的研究,已經形成了微觀應用與宏觀應用兩個重要領域,兩個應用領域既存在差異、又相互關聯,構成為一個有機的資本成本應用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資本成本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核心性的基礎作用。在金融學特別是微觀金融學——公司財務學中,資本成本是現代財務理論的第一概念,是架構財務理論體系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公司的投融資決策、經濟利潤計量、績效評估以及激勵體制等(Bruner 等,1998)。公司財務理論是一個基于資本成本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宗旨,基于資本成本及其測算值,優(yōu)化公司的財務政策,為公司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由此構成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的基本框架(汪平和鄒穎,2014)。
鑒于資本成本在各個領域相關政策制定中的決定性作用,本文將對資本成本的測算技術以及測算值在微觀與宏觀領域的應用進行分析和論證,初步勾勒出資本成本測算與應用的理論框架。
二、資本成本的測算
資本成本是一個貫通資本投資者與資本使用者的科學概念。資本成本的測算過程必然是資本投資者與資本使用者合一的過程,是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行為相互影響、相互約束的過程。資本成本在微觀與宏觀若干領域的重要作用,決定了資本成本測算技術的極端重要性。
(一)資本成本測算層級系統
資本成本應用領域之廣泛決定了資本成本的測算過程,不應僅屬于一個獨立層面上,不同的數據使用者要對資本成本進行測算與調整,必須要建立資本成本測算的層級系統。包括如下三個層級:
1. 投資者層級。投資者成為資本成本測算的原始主體,投資者層級資本成本的測算是資本成本測算層級系統的最初基礎。由于不同投資者在公司股權結構中的作用不同,導致這一層級的投資者在測算資本成本時運用的方法應當存在差異。在資本成本測算中,普通投資者亦稱公眾股東是一類極為重要的股東。由于公眾股東通常持有較少的公司股份,在有效的資本市場中,這些股份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因而在不考慮非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測算這類投資者的要求報酬率符合收益與風險權衡的原則。在經濟金融化極為發(fā)達的今天,能夠進行充分組合投資的普通投資者的要求報酬率,無疑成為測算資本成本的基本出發(fā)點,要求的報酬率在企業(yè)資本成本的測算當中起著一個基準性的作用。大量實證數據表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是英美乃至國際企業(yè)界最為廣泛采用的測算方法,其所測算的數值正是普通投資者的資本成本。我國學者研究表明,中國的股票市場效率低下,CAPM 在我國的應用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與公眾股東不同,控股股東由于投資集中因而承擔著與普通投資者完全不同的風險,其所持有股權的流動性顯然受到很多限制。同時控股股東又有著較為復雜的治理因素方面的考量,甚至于對于公司未來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面的考慮,這些考量無疑會對控股股東要求報酬率的確定產生影響。因此,如果只是單純地考慮所承擔的風險而不考慮任何非報酬率因素,在公司所有的股東當中,公眾股東提供資本的資本成本應當是最低的,因為這個要求的報酬率中僅包含了市場無法分散掉的系統性風險。
2. 企業(yè)層級。作為微觀金融行為的實施主體,企業(yè)資本成本的測算必然是資本成本測算層級系統中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測算層級。在公司財務與公司治理領域中,企業(yè)資本成本均發(fā)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企業(yè)層級的資本成本是指根據企業(yè)的風險水平,所有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對企業(yè)進行投資所要求獲得的平均報酬率。個別企業(yè)所面臨的異質性風險,如企業(yè)的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等,對企業(yè)資本成本產生影響,這種風險在公眾股東要求報酬率的測算中是無需考慮的,也是企業(yè)層級資本成本的測算涉及的難點之一。企業(yè)資本成本的測算主體包括董事會和管理層?,F代公司委托關系的存在使得董事會與管理層,在確定資本成本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董事會是股東利益集中體現的機構,在股東利益保護方面起著核心作用。董事會應當清晰、準確地了解股東對投資于企業(yè)的報酬率要求及其波動情況,這是做好股東利益保護工作的基礎。公司治理是要切實地為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實現而努力,絕對不是簡單的口號與理念。沒有明確的股東要求報酬率,也就沒有嚴謹、科學的公司治理。然而管理層是公司財務行為具體的執(zhí)行主體,從英美等國企業(yè)的實踐看,公司財務決策的基準——資本成本一般需要管理層考慮更多的因素來確定。管理層以投資者的要求報酬率為最低的、必要的基準,綜合考慮企業(yè)內外部的各種因素,審慎地加入必要的風險補償,通常為3-5 個百分點,以確定出用于財務決策的折現率即企業(yè)或者項目的資本成本。這種管理層通過對投資者要求報酬率進行調整以確定資本成本的做法,取決于管理層的職業(yè)判斷,通常是一種經驗行為,絕非個例(Brigham 和Ehrhardt,2013)。換言之,通過調整資本成本,在完全貫徹董事會保護股東利益宗旨的基礎上,體現管理層對于未來發(fā)展的一些戰(zhàn)略考量也是符合管理規(guī)律的。那么,必須要明確一個問題,管理層調整資本成本的權利有多大?如果管理層濫用權利,任由其在不顧及投資者要求報酬率的情況下,主觀而盲目地確定企業(yè)或項目的資本成本,其后果可能是極為嚴重的。過低的資本成本會造成嚴重的過度投資,如按照管理層的意愿實施多元化經營,盲目擴大企業(yè)經營規(guī)模等;過高的資本成本則會導致企業(yè)失去理想的投資機會,或者造成融資的困難,制約企業(yè)發(fā)展等。
3. 政府與社會層級。資本成本是政府規(guī)制與社會公共項目投資中的核心參數。政府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加入,使得資本成本的測算更加復雜。這一層級資本成本測算牽涉范圍廣,影響巨大。(1)宏觀經濟學中的資本成本是投資理論中的概念,是使用者的資本成本(User Cost of Capital),又稱“影子”價格或每期單位資本服務的隱含租金,包括投資品的價格、折舊率、財務中的資本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這一概念被運用于宏觀經濟分析和投資行為分析。在經濟學中,資本成本是稅收政策、規(guī)制與福利分析的核心(Rao 和Stevens,2007)。以政府規(guī)制為例,公正報酬率規(guī)制(Fair Rate of Return Regulation)和價格上限規(guī)制(Price Cap Regulation)是政府進行經濟規(guī)制的最主要方式,資本成本的確定是這兩種規(guī)制方式的核心參數。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被規(guī)制企業(yè)(如公用事業(yè)企業(yè))的資本成本與政府規(guī)制時應用的資本成本是兩個概念。前者屬于企業(yè)層級的資本成本,是被規(guī)制企業(yè)根據其自身的風險水平,采用恰當的資本成本測算方法得到的資本成本數值;后者屬于政府層級的資本成本,是規(guī)制者實施公正報酬率規(guī)制或價格上限規(guī)制時,在確定公正報酬率與價格上限時運用的資本成本數值。(2)社會折現率(Social Discount Rate, SDR)是國家公共項目決策中需要重點研究的參數(郝前進和鄒曉元,2009),社會折現率的高低是建設項目是否可行的主要判別依據,這是資本成本宏觀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在資源配置最優(yōu)化的條件下,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投資收益。理論上講,應該根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目標、發(fā)展戰(zhàn)略、宏觀調控政策、時間偏好、資金機會成本和社會投資收益水平等因素綜合測算社會折現率。以往研究數據顯示,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同一國家在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社會折現率都存在較大的差異。資本市場的發(fā)達程度及資本的稀缺性、經濟增長速度和消費增長率、通貨膨脹率水平等,是影響社會折現率的主要因素(郝前進和鄒曉元,2009)。目前關于社會折現率的理論通常從經濟層面和代際公平倫理層面兩個方面展開。從消費角度或者投資角度的經濟層面出發(fā),項目評價往往要求較高的社會折現率,而考慮到代際公平,又要求采用較低甚至為零的社會折現率。
不同層級的資本成本測算值可能有差異,但資本成本的報酬率實質是一致的。
(二)資本成本的測算方法
企業(yè)資本成本的測算是資本成本測算層級中最為核心、最為基礎的測算層級。
資本成本的測算問題是實務界與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學術前沿問題(Mclaney 等,2004)。這一爭論不是來源于債務資本成本的測算,主要是源于股權資本成本的測算。股權資本成本的測算是一個難度極大、綜合性極強、復雜程度極高的技術性問題。在20 世紀90 年代以前,基于市場模型(Market Model)采用歷史數據測算資本成本,是企業(yè)資本成本測算方法的主流,其中以Sharpe(1964)、Lintner (1965) 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Fama 和French(1992)的三因素模型等資產定價技術為典型代表。而在當前資產定價的研究中,折現率的變動是起到核心組織作用的關鍵問題(Cochrane,2011)。但資本成本是投資者基于投資風險的評估而預期未來所要求獲得的報酬率,這些基于歷史數據的測算方法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Elton(1999)認為,已實現收益與期望收益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弱,用已實現收益替代期望收益存在潛在的偏差。Fama 和French(1997,2002)也認為,以歷史收益數據為基礎的資本成本測算“難免不夠精確”,實際應用時“可能是無用的”。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運用會計盈余預測數據,根據剩余收益估價模型(Residual Income Estimation Model)來倒推出市場期望報酬率作為股權資本成本的隱含資本成本(Implied Cost of Capital)測算技術蓬勃地發(fā)展起來,并迅速成為公司財務理論界所追捧的資本成本測算技術。學者們基于不同的收益預測數據,做出不同的預測期假設和增長率假設,進而提出多種股權資本成本測算方法,其中比較典型的是GLS(2001)模型(Gebhardt 等,2001)、OJ(2005)模型(Ohlson 和Juettner-Nauroth,2005)、PEG 比率模型和MPEG 比率模型(Easton,2004)等方法?,F有文獻表明,GLS(2001)模型和OJ(2005)模型是國內外主流權威文獻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從技術層面上講,隱含資本成本的測算方法屬于事前(ex-ante)測算技術,其應用高度依賴于分析師的預測和研究者的假設。然而,分析師的預測是否反映了投資者的理性預期?事實上,分析師對于公司未來盈余的預測是缺乏可信度的。一方面,分析師由于對其預測過度樂觀或者分析師應用的估價模型,存在大量估算錯誤等問題會產生預測偏誤;另一方面,數據期間與數據可獲得性也嚴重地妨礙了分析師預測盈余的及時性與真實性。因此,基于分析師預測數據的隱含資本成本就被局限于截面或時間序列中,而與未來已實現收益之間的相關性較差。Hou 等(2012)針對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弊端,建立未來盈余預測的截面模型,用該模型做出盈余預測。認為盡管平均來看,利用截面模型預測的盈余比分析師預測的盈余的精確度差些,但預測偏差水平更低,且尤為重要的是,相比分析師預測,盈余反應系數更高(與已實現收益的相關性更大)。因此這樣獲得的盈余預測數據是市場對于公司未來盈余預期的最優(yōu)替代變量。Kevin 和Mohanram(2014)、Feng(2014)等對Hou 等(2012)的截面回歸預測模型進行了進一步深入的討論。
目前基于未來盈利預測(無論這一預測數據是來自分析師的預測還是來自研究者的回歸模型)的隱含資本成本測算方法主要應用于學術界,企業(yè)界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以風險補償為主的測算方法,如CAPM。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前者比后者需要更多的企業(yè)未來的盈余信息,在測算方法上更加復雜;另一方面,前者在技術上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公認的、簡單易行的測算模型。現有的各種模型均具有較差的可信度,現有文獻通常采用多種測算方法的平均值作為股權資本成本的測算值。
資本成本測算技術的演進歷程,是人們對于資本成本概念認識的演進歷程,不同的測算方法對于資本成本理解也不同。從早期關注于企業(yè)風險到后來的關注于資本市場,再到后來關注于預測的會計數據,都與人們對于資本成本的認識有著直接的關聯。作為難以直接觀察得到的財務參數,資本成本測算的技術問題依然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
三、資本成本測算值的微觀應用分析
從微觀即公司的層面來看,資本成本及其測算值的應用可以大致地劃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資本成本與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確保投資者獲得未來投資回報的機制(Shleifer 和Vishny,1997),公司投資者采取何種方式來保證自己從投資中獲得理性的回報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讓? 梯若爾,2007)。無論是董事會治理機制,還是股權結構治理機制,抑或是高管激勵機制,事實上都是在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實現投資者要求報酬率的目標服務的。
在企業(yè)兩類投資者中,債權人對于企業(yè)未來現金流的索償權——債務資本成本——的實現受到法律等機制的約束和保護;股東是企業(yè)剩余收益的所有者,其要求報酬率——股權資本成本——的實現主要通過公司治理機制予以保護。作為股東利益的最高代表,董事會治理機制是要從機制上保障股東的要求報酬率的實現,這也是公司治理的宗旨所在。董事會通過必要的監(jiān)督和控制,最大程度地保護公司股東利益,滿足股東的報酬率要求。
股權資本融資雖是一種融資行為,但在很多情況下,可能更主要的是一種治理行為。如何安排合理(或者說最優(yōu))的股權結構?這首先是公司治理的命題??疾旌芏嘀髽I(yè)的IPO 的過程,人們不難發(fā)現,很多情況下并非是資本的缺乏引發(fā)IPO,恰恰是治理的原因需要引進數量眾多的公眾股東。與控股股東不同,由于股票市場的存在,公眾股東所持有的股權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極大地降低了公眾股東的要求報酬率,由此形成了公司股權結構中最為便宜的一部分股權資本。股權結構的設計實質上是對公司股東要求的報酬率——資本成本關系的一種安排,是公司股東之間利益相互博弈的結果。在這個安排與博弈的過程中,股權資本成本是最為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具體而言,資本成本的降低是股權結構優(yōu)化調整的充分條件,投資者要求報酬率的實現是股權結構達到穩(wěn)定的必要條件。如何實現資本成本最低的這一最優(yōu)股權結構,一方面涉及對于不同性質股東要求報酬率的測算,另一方面則涉及如何在公司治理框架之內實現這些不同性質的股東之間的利益博弈。
現代公司最為基本的關系——股東與管理者的委托關系,決定了高管激勵機制是公司治理機制中最為核心的制度基礎。無論是短期激勵機制——貨幣薪酬還是長期激勵機制——股權激勵,資本成本都是高管激勵機制設計的核心因素。薪酬激勵的絕對值以及薪酬激勵的調整值,均應當建立在資本成本的高效約束之下。資本成本是高管激勵的基本標準(鄒穎、汪平,2015)。
公司治理的宗旨是公司財務目標,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在股東利益這一關鍵節(jié)口處實現了貫通。近年來,站在股東財富視角亦即公司治理的視角,對公司財務問題進行研究儼然成為財務理論發(fā)展的主流。但公司治理只是從機制上來保護股東的利益,不能給企業(yè)提供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運作指南,這是公司財務所要達到的境界。
(二)資本成本與公司財務
在財務管理過程中,企業(yè)資本成本的測算是所有財務活動的技術起點。沒有資本成本約束的財務行為一定是非理性的財務行為,而非理性的財務行為是不可能實現價值創(chuàng)造最大化。
早期的財務政策是規(guī)范的,憑管理者的主觀判斷決定優(yōu)劣。即使發(fā)展到現在,基于以往經驗的決策方法在中外企業(yè)界依然不失為重要的選擇。MM理論將費雪的“收獲超過成本的原理”作為企業(yè)進行資本投資績效評價的基本法則,這是在企業(yè)界奉行至今的“凈現值法則”(Net Present Value Rule)。按照凈現值法則,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的惟一條件是必須具備超過企業(yè)資本成本的報酬率水平。投資者的要求報酬率成為董事會、管理層選擇投資機會的最低的報酬率基準。這是20 世紀50 年代以來資本預算理論體系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公司財務理論有別于公司治理理論的基本點。資本投資決策是企業(yè)第一位的財務決策,也是決定企業(yè)未來創(chuàng)造現金流實力的惟一的財務決策。
融資政策是公司財務領域關注歷史最為悠久的財務政策。考察19 世紀末與20 世紀早期的公司財務著述,融資問題的討論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部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于企業(yè)融資行為的認識也在不斷地加深。融資政策絕非單純的、簡單的籌措資金的政策,而是一個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相互交叉的綜合性領域。股東與債權人的投資決定了企業(yè)的資本結構,而股東的要求報酬率與債權人的要求報酬率共同作用,決定了企業(yè)資本成本的水平。按照現代資本結構理論,最佳資本結構是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因為在這一點上企業(yè)價值實現了最大化。資本結構(融資)決策的“資本成本最低”原則與資本預算(投資)決策的“凈現值最大”原則,實則是相互關聯、相互貫通的兩大財務原則,奠定了公司財務決策的準則基礎,事實上也構成為公司財務管理行為優(yōu)化的方法論基礎。
股利政策是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契合得最為完美的一種公司財務政策——股利的支付直接帶來了股東財富的增加。股權資本成本是公司股利決策時必須要考慮的核心要素。當公司通過股利支付、資本利得等方式,向股東提供的實際報酬率超過股權資本成本時,意味著股東財富實現了最大化。因此,股東要求的報酬率為公司股利的支付提供了原始的相對基礎,年度資本利得的變化則進一步與股權資本成本配合,為股利的支付確定了最低基準。針對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混亂的現實情況,股權資本成本的科學測算成為尤為關鍵的前提步驟。
四、資本成本測算值的宏觀應用分析
本文只就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規(guī)制、國有資本投資及其績效評價等方面的資本成本應用進行討論,借以闡述資本成本在宏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資本成本與中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國持續(xù)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經濟發(fā)展中資源的整體布局,對我國企業(yè)在未來時期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質量必將產生深遠影響。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所謂混合所有制是不同性質的股權資本投資者共同投資企業(yè)、共同參與公司治理、共同分享企業(yè)收益的一種股權結構狀態(tài)。由于控股股東的性質不同,其對未來的索償權要求會有所差異,有時甚至差異嚴重。正是這種差異化、異質性的控股股東的共同治理,希望能夠有助于中國公司治理機制的優(yōu)化,為中國公司競爭力的提升奠定扎實的機制基礎。從目前公司股權結構的現狀看,我國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有步驟地、有區(qū)別地降低國家股東在企業(yè)中的控股比例,適當提高民營資本在股權結構中的比重。
為什么要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有沒有最優(yōu)的股權結構?如果有最優(yōu)的股權結構,如何實現這一股權結構?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離不開資本成本概念以及資本成本測算值的應用。
混合所有制改革之所以有意義,其原因在于股東異質性現象的普遍存在。按照現代金融理論,所有的股東都是同質的,其對未來的預期沒有差異,對于企業(yè)投資的報酬率要求也是一致的。正是基于這一點,人們可以采用CAPM 來測算企業(yè)所有各類股東的要求報酬率,并以此作為企業(yè)的股權資本成本。但現實中人們發(fā)現,不同性質的股東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異質性現象,這種異質性對于股東的要求報酬率的影響是極為顯著的。國家股東的要求報酬率會受到很多非報酬率因素的影響,行業(yè)調整戰(zhàn)略、政府規(guī)制原則、社會責任考量等因素,都會影響到這一報酬率水平。也就是說很難將國有股東要求的報酬率,與通常的公眾股東和民營股東要求的報酬率進行直接對比,國有資本的資本成本、公眾股東投資的資本成本、家族資本的資本成本是存在顯著差異的。
借鑒資本結構理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直接的財務考量應該是各種性質的資本混合以后,股權資本成本乃至企業(yè)的總資本成本水平的不斷下降和最低化。新的股權資本的加入首先應該有助于股權資本成本的降低?;旌纤兄聘母镏行碌墓竟蓹嘟Y構的達成,是不同性質的股東基于不同水平的報酬率要求而展開的利益博弈的結果(Pagano 和Roell,1998),并以最低的資本成本水平體現出新的股東加入的價值。較低的資本成本意味著公司價值創(chuàng)造實力的增強,財務競爭力的提高,以及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實現的保障加強。較低的資本成本也代表著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較高水平。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混合所有制公司控股股東的調整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我國國家股東占主體的現實狀況下,國家股東顯然不同于公眾股東,也不同于家族股東、機構股東等。其投資行為除了報酬率要求之外,還有很多的非報酬率因素。我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國有企業(yè)沒有向國家股東支付過現金股利,這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視為是國家股東“零報酬率要求”的一種表現。在國家股東較為看重國有企業(yè)未來長遠發(fā)展的情況下,其要求報酬率往往是較低的,而國家股東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等要求,又進一步降低了這一報酬率。換言之,在我國當前環(huán)境下,可想而知的是國家股東的要求報酬率是較低的,由此所決定的國有資本成本也是較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國家股東進入到國有企業(yè)的股權結構中,對于被投資企業(yè)的資本成本會產生什么影響,是一個尚待觀察的事實??梢酝茰y的一種情況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期,非國家股東加入的主要考量因素是公司治理的優(yōu)化,如形成具有某種制衡度的股權結構。這個時期企業(yè)的資本成本水平可能不僅不會降低,甚至會出現提高的態(tài)勢。對于一些高科技企業(yè)來講,風險資本的注入往往也是基于如此考慮。但從長遠來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之一一定是降低企業(yè)的資本成本水平,從根本上提高企業(yè)的價值創(chuàng)造力和財務競爭力。
(二)資本成本與政府規(guī)制
對于公用事業(yè)公司來講,由于其公益性與收益性并存的特征,公司績效必然受到政府規(guī)制原則與方法的嚴重影響。歷史上我國的政府規(guī)制混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經濟管制,將被規(guī)制企業(yè)嚴格地約束在政府的各種條律之下。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政府規(guī)制也必將從簡單粗放的行政管理,發(fā)展為科學規(guī)范的政府規(guī)制??茖W有效的政府規(guī)制一定是可以實現公益性與收益性雙贏的政府規(guī)制,這里的公益性一般是通過價格的規(guī)制來保障消費者的利益;收益性則主要指的是滿足被規(guī)制企業(yè)投資者的報酬率要求。政府規(guī)制的一個基本考慮是通過將投資者尤其是股東的報酬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的方式,來確保公益性功能的實現。
投資者向公用事業(yè)公司投資,必須考慮政府規(guī)制因素,確認可以接受被規(guī)制的報酬率水平。公正報酬率規(guī)制是體現這種規(guī)制思想的政府規(guī)制方法。與另一種政府規(guī)制方法即價格上限規(guī)制相比較,公正報酬率規(guī)制方法的應用歷史更加悠久。筆者認為,公正報酬率規(guī)制是適合當今中國經濟發(fā)展現狀的一種規(guī)制方法,原因有二:其一,我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之內,公用事業(yè)行業(yè)依然處于一個成長期,大量的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會不斷地融入這個領域。而公正報酬率規(guī)制方法恰恰是適合于投資旺盛期的一種規(guī)制方法,這已為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歷史所證明。其二,從微觀層面講,實施公正報酬率規(guī)制,可以有效地促使被規(guī)制企業(yè)關注投資者利益,關注投融資效率,不斷地完善公司治理。這在我國企業(yè)界普遍沒有資本成本理念、沒有股東利益保護理念的現狀下,顯得尤為緊要。公正報酬率規(guī)制要求企業(yè)必須明晰資本成本水平,明晰資本成本在投資者利益保護方面、在財務政策方面的重要作用。
如何測算被規(guī)制企業(yè)的股權資本成本,是一個決定規(guī)制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甚至可謂決定著規(guī)制成敗的重要因素。規(guī)制者通常在被規(guī)制企業(yè)資本成本水平之上確定規(guī)制標準。學術界始終對如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用于規(guī)制的公正報酬率與被規(guī)制企業(yè)的資本成本之間應當是相等的還是有差異的?鑒于被規(guī)制企業(yè)往往是公益性企業(yè),政府規(guī)制的主要目的是確保企業(yè)的公益功能的發(fā)揮,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被規(guī)制企業(yè)的公正報酬率水平通常會低于人們的預期。這是非國家資本向被規(guī)制行業(yè)進行投資時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
站在規(guī)制者的角度,如何測算資本成本以科學合理的確定公正報酬率?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重要問題。從英美等國政府規(guī)制的實踐來看,目前使用的最為重要的測算方法與企業(yè)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相同的,即用CAPM 測算股權資本成本。學術界對政府規(guī)制采用這種方法的合理性也做了論證。我國政府規(guī)制能不能采用CAPM 來測算資本成本?由此測算的資本成本與規(guī)制基準即公正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公正報酬率與被規(guī)制企業(yè)的實際資本成本存在什么關系?這些問題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最優(yōu)政府規(guī)制應當同時實現被規(guī)制企業(yè)的公益性目標和收益性目標,同時有助于至少不能阻礙被規(guī)制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谫Y本成本的政府規(guī)制方法,在這一領域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資本成本與國有資本投資及其績效
如何改善國有資本投資質量,確保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這是我國經濟改革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尤其是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積累了巨量的國有資本,這些國有資本一旦利用得當,會為我國創(chuàng)造極大的財富。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國有資本非理性投資現象長期存在,伴隨而來的是國有資本投資更多地采用行政管理的思路與方法。股份制經濟要求股權資本的所有者在投入資本后,必然產生要求獲得報酬的權利。國有資本的投資必然產生國家股東,國家股東必然參與被投資企業(yè)的公司治理,同時國家股東也必然有其自身的要求報酬率。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國家股東角色的界定對于國有資本投資及其績效的影響將是極大的。
國家股東應當視自己為普通的投資者,并以普通投資者的身份來確定報酬率,并以此介入到企業(yè)的公司治理當中。國家股東不應當將過多地非報酬率因素納入到要求報酬率的確定當中。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公司投資者身份來優(yōu)化國有資本的投資是一種較好的考慮,有助于規(guī)范國家股東的身份,也有助于國有資本投資效率的提高。
國家股東通常是積極的投資者?!禣ECD 國有企業(yè)的公司治理指引》中建議,國家應當作為一個積極的所有者,在法律框架之內行使投資者權利。當前對國家股東進行深入的研究無疑是最為緊要的。其中,國家股東向企業(yè)投入股權資本的要求報酬率問題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國家作為出資人,在報酬率的要求與實現上與普通的股權資本投資者保持一致,避免將政府職能與企業(yè)管理進行交叉,影響到被投資企業(yè)的公司治理,這將有助于被投資公司治理質量與管理質量的提高。研究發(fā)現,資本報酬率以及價值最大化正逐漸成為很多國家與地區(qū)國有企業(yè)追求的主要目標,并對高管薪酬、績效評價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張政軍,2005)。新加坡政府與其國有控股公司之間的治理關系充分地考慮了這些因素,為淡馬錫等國有控股公司的發(fā)展奇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胡改蓉,2014)。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jiān)管……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yè)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這一改革的關鍵在于如下兩方面:一是國家股東以普通股東的身份約束自己,不將政府職能介入到公司治理之中;二是完善國有資本的投資與退出機制。如果這兩方面能夠順利實現,國家股東的要求報酬率將與其他性質的控股股東沒有差異。
資本成本在國有資本投資及其效率的評價過程中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
(1)國家股東以普通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公司治理,最大限度地消除行政因素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國家股東不能成為特殊的控股股東。
(2)國家股東比照普通投資者,按照承擔的風險程度,測算其要求報酬率,并以此作為對企業(yè)未來現金流索償權的基準。國家股東的要求報酬率因而成為國有資本使用的資本成本?;谶@一基準,對國有資本的投資及其績效進行科學的評價。
(3)在合理的范圍內,也是由國有資本的投資性質所決定的,國家股東可以通過對國有資本成本的調整實施必要的宏觀調控政策。具體而言,對于激勵發(fā)展的行業(yè),可以適當降低資本成本或者追加國有資本投資;對于限制發(fā)展的行業(yè),可以適當提高資本成本或者徹底撤出國有資本投資。行業(yè)調控政策是政府職能的一部分,但是通過調整資本成本的方式對公司的股權結構予以積極影響,是所有股東的權利,只是國家股東可能體現得更加充分。
(4)國家股東的要求報酬率——國有資本的資本成本可以采用明示的方式,借以規(guī)范國有資本的投資行為,并接受社會監(jiān)督。
參考文獻
[1] 汪平,鄒穎. 資本成本、股東財富與財務理論結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258).
[2] 郝前進,鄒曉元.“金磚四國”社會折現率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世界經濟研究,2009(10).
[3] 讓? 梯若爾. 公司金融理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 張政軍. 國家股東行為的國際比較及啟示[R].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D].“外國國有企業(yè)公司治理實踐”課題組,2005.
[5] 鄒穎,汪平. 股權資本成本與高管薪酬激勵——高管薪酬改革理論性闡釋[J]. 經濟與管理評論,2015(1).
[6] Ramesh K S Rao, Eric C Stevens. A theory of the firm’s cost of capital: how debt affects the firm’s risk, value,tax rate and the government’s tax claim[M]. 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7] Brigham E, Ehrhardt M.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practice[M]. Cengage Learning, 2013.
[8] Edward McLaney, John Pointon, Melanie Thomas, Jon Tucker.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s on the UK cost of capital[J].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9] John Lintner.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5.
而這并不能很好的對物流成本進行核算,由此去發(fā)現物流過程中產生的費用成本不合理的地方。作業(yè)成本法為物流作業(y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成本核算工具,企業(yè)利用作業(yè)成本法所得到的信息,在作業(yè)分析的基礎上,對物流作業(yè)流程進行改善,實行有效的作業(yè)管理,從而實現物流總成本最低和作業(yè)流程最優(yōu)的目標。
如何進行有效的作業(yè)管理,就引出基于價值鏈的作業(yè)成本管理方法,這是將作業(yè)中心的作業(yè)活動按照其所有的價值性進行有機的重組或結合,通過對企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價值取向的把握,最終使發(fā)展能力和發(fā)展速度起到一定的指導和促進,以提高其管理效率。
本文我將杭州神州數碼有限公司物流中心為例,從物流作業(yè)成本、價值鏈、流程再造這幾個角度分析、研究物流中心作業(yè)情況,運用價值鏈分析,找到關鍵的價值驅動因素,對物流作業(yè)進行流程再造,簡化物流作業(yè),優(yōu)化企業(yè)價值鏈。
首先,闡述論文的選題背景、研究目的與意義、研究的任務與目標。分析物流成本管理在國內外研究現狀。
然后介紹作業(yè)成本及其方法和價值鏈及其分析方法,同時闡述這兩種管理方法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方法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例子進行分析。
最后對全文進行了總結,對本次優(yōu)化設計的不足之處進行歸納及展望。
關鍵詞:物流作業(yè)成本、價值鏈、流程優(yōu)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ost in other areas is relatively good conditions; the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round the world boom, China's logistics companies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nagement activities, although some studies have now started to engage in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in the "iceberg phenomenon" of thinking, However, in the account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still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Costing management of logistics operations provide an effective cost accounting tools, business use of costing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the ope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improvement of logistics processes, effective operation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otal cost of logistics minimum and optimal workflow goals.
The 21st century enterprise value should be set up all the value-added activities are customer-centric concepts, by providing value for customers to obtain the value of value. Operating costs based on value chain management is to operating centers operating activities, in combination, through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play a certain direction and speed of promotion, to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efficiency.
This paper I’ll take Hangzhou Digital China Co., Ltd. logistics center for example. From the cost of logistics operations, value chain, process reengineering points of view to research operations in logistics. With the value chain method, find the value of the key drivers of the logistics operations. Simplify logistics operations, optimizing business value chain.
First,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and meaning, of the mission and goals. Analysis of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in the research status.
Then, introduce operational cost management and value chain management relations, based on operations analysis and value chain analy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for analysis.
Finally, summarize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
KEYWORDS:Logistics cost,Value chain,Process Reengineering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 1
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 2
第二章 文獻綜述 4
第一節(jié) 物流成本管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4
一、 國外對物流成本的研究綜述 4
二、國內對物流成本的研究綜述 8
第二節(jié) 物流作業(yè)成本及其分析方法 12
一、 作業(yè)成本概念 12
二、作業(yè)成本管理及其分析方法 14
三、作業(yè)成本法對物流企業(yè)的適用性分析 16
第三節(jié) 價值鏈及其分析方法 17
一、價值鏈的發(fā)展與介紹 17
二、 物流作業(yè)的價值鏈分析方法 18
第四節(jié) 作業(yè)成本管理與價值鏈管理的關系 19
第三章 以神州數碼——科捷物流有限公司為例 21
第一節(jié) 科捷物流有限公司的現狀 21
一、神州數碼——科捷物流有限公司簡介 21
二、物流成本管理在公司存在的問題 23
三、物流流程分析 25
第二節(jié) 杭州神州數碼有限公司的作業(yè)流程優(yōu)化 26
一、作業(yè)成本法分析 26
二、價值鏈分析法 31
三、改造結果 33
第四章 總結 34
【參考文獻】 35
致謝 37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
隨著經濟發(fā)展全球化,通過節(jié)約物資消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降低生產成本的做法已開始轉向非生產領域,特別是物流領域。但是,中國物流業(yè)總體水平落后,制約了國民經濟效益的提高。
20世紀90年代后,在高新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新形勢下,世界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壓力,紛紛將高新技術應用于生產領域。高新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廣泛運用改變了企業(yè)的產品生產結構,使得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比重下降,而制造費用比重卻大幅度上升,但是傳統成本計算方法采用單一標準分配制造費用,已經嚴重扭曲了不同產品間的成本。作業(yè)成本計算法克服了傳統成本計算法中單一標準分配制造費用的局限性,從而使成本的計算更為準確。
作業(yè)成本管理是在作業(yè)成本計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利用物流作業(yè)成本核算的所得到的信息, 對企業(yè)的作業(yè)進行管理,分析作業(yè)產生的真正成本動因,并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從而增加顧客價值,不斷優(yōu)化經營過程,實現持續(xù)改善經營管理的目的。此時的作業(yè)成本管理已經提供了充分、準確、及時和相關的成本信息。
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呈現出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各國經濟發(fā)展的國際化態(tài)勢明顯加快,二是知識化經濟和信息化經濟逐步處于經濟發(fā)展的主導地位。在這兩大背景下,人們把管理的視線轉向了價值及其載體數字的活動上,把管理目標鎖定在業(yè)務鏈和價值鏈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價值增值上。
作業(yè)成本管理在思想理念上屬于成本導向,而價值鏈分析長處在于對產出的重視和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利益導向的戰(zhàn)略思維觀念。而兩者在分析法上都將視野集中于企業(yè)業(yè)務流程、經營活動,將兩者結合起來,互動有機地應用價值鏈分析和作業(yè)成本管理的優(yōu)勢是符合邏輯,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價值鏈分析的作業(yè)成本管理。它不僅著眼于企業(yè)內部生產,更關注企業(yè)的外部聯系,使企業(yè)的成本管理更全面、更深入。
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fā)展,中國的物流業(y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逐漸成為一個占有重要地位的行業(yè)。業(yè)務流程再造是指在企業(yè)戰(zhàn)略目標的指導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從根本上重新考慮企業(yè)的業(yè)務流程,并構建新的企業(yè)流程。物流環(huán)節(jié)的專業(yè)化作業(yè)流程是物流企業(yè)的核心業(yè)務或核心服務內容,整合優(yōu)化作業(yè)流程,進行作業(yè)流程再造是提升物流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當前,隨著物流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很多企業(yè)將物流管理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不斷提高物流管理的專業(yè)水平。而為了改善物流業(yè)務流程有眾多方法,本文提出基于價值鏈分析的作業(yè)成本管理。
基于價值鏈的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分析和利用價值鏈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成本信息以支持價值鏈的構建和優(yōu)化。價值鏈構建的本質是核心企業(yè)確定價值鏈的空間跨度,選擇戰(zhàn)略合作伙伴,足見價值鏈聯盟;價值鏈優(yōu)化是核心企業(yè)對其內部流程通過重組,對流程中的各項作業(yè)進行優(yōu)化設計,消除不增值作業(yè),提高各項作業(yè)的價值增值程度,以及核心企業(yè)在必要的時候對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進行動態(tài)的調整。
傳統的成本核算已經不能滿足物流企業(yè)管理的需要,突出表現在間接費用、輔助費用分配不合理,不能及時、準確、真實地計算出成本對象的真實成本。從而使成本核算失去其客觀性和決策相關性。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企業(yè)開始嘗試在正常的產品成本核算體系之外,建立物流成本的計算體系。由此本文將針對物流企業(y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物流企業(yè)的特點,對作業(yè)成本法在物流企業(yè)中的應用進行探討。雖然國外發(fā)達國家現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國近30年,但我們對物流成本的測算、分析和研究,無論是總量的,企業(yè)實際支出的,還是行業(yè)標桿水準的,都沒有統一標準,得到的也都是模糊數據??墒?,如果沒有對物流成本尤其是其結構的把握,就很難去討論企業(yè)物流管理的改善,更不要說去研究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了。只有加強對物流成本核算與控制,才能對企業(yè)降低成本、實現利潤增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物流管理對于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生產效率、增進企業(yè)經營效果、降低總體費用的作用已經得到了企業(yè)的普遍關注,物流管理正成為企業(yè)的經營職能之一。實行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益,對國家與企業(y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與長遠意義。
在企業(yè)中,物流成本占總成本不小的比重,因此物流成本對于企業(yè)來說更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本文所研究的方法中使用的作業(yè)成本法深化了人們對成本的認識。傳統的成本理論認為:成本是對象的費用,是生產經營中所消耗資金的總和。傳統成本理論的成本概念揭示了成本的靜態(tài)過程。作業(yè)成本法有效的彌補了之一不足,它把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描述為一個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些列作業(yè)的集合。
從價值形成過程來看,作業(yè)鏈表現為價值鏈,但是在企業(yè)作業(yè)鏈中,并非所有的作業(yè)都能創(chuàng)造價值,因而物流企業(yè)非常有必要運用作業(yè)成本法對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進行徹底、根本的改造。
物流成本的核算與控制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及物流活動的各個方面。只有對物流活動全過程、全方位的系統化管理和控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章 文獻綜述
基于良好的改善企業(yè)作業(yè)流程的愿望,提高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在明確了對這個方向的研究意義之后,便要開始對這個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查看更多的資料。
第一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狀
簡單的說,物流成本是對企業(yè)物流績效或宏觀物流環(huán)境的量化描述,因此必須把它放在物流的產業(yè)發(fā)展和概念演變的大背景下進行觀察。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條分縷析。觀其全貌而不是僅僅“窺其一斑”。
一、 國外研究綜述
1、物流成本研究的緣起
1931年,Ford Harrisr在其論文中首次發(fā)表了著名的經濟訂貨批量(Economics Order Quantity, EOQ)模型,這篇論文被認為是最早最庫存理論進行研究的公開出版的文獻。Clark和Scarf(1960)分析了一個不考慮批量的N級流水系統(Serial System),并證明了對于考慮貼現和存儲成本的N級流水系統,其最優(yōu)庫存控制策略是所謂最大訂貨水平(Order-up-Lever)策略,他們被認為是最早開始研究多級庫存的學者。
Gaballa(1974)是首位從實證角度將數學規(guī)劃方法應用于供應商選擇問題的學者。他研究了澳大利亞郵局在供應商選擇總的決策模型。該模型的目標是在供應商能力、需求滿足程度的約束條件下,使分配到各供應商的訂單總折扣價格實現最小化。而較早、系統、全面地綜述了備品備件庫存問題的國外學者是Pierskalla & Voelker (1976),他們對備品備件庫存模型進行了一般性的概要討論。
Krugman (1991)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工作,指出貿易成本規(guī)模在經濟地理模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O-danaka (1996) 等人運用仿生學原理,討論了基于準時制模式的多級生產/庫存系統,Craman & Rogers (1977) 則將交貨延遲方差引入了重新訂貨的優(yōu)化模型中,以加強庫存控制。
2、物流成本研究——單一化研究或企業(yè)內部研究階段
在企業(yè)物流層面,對運輸成本的研究通常與采購、庫存等活動相聯系,即運輸成本體現出某種一體化特征。
Whybark (1971) 年提出利用一種稱為“All-unit”(全單元)數量折扣計劃來處理貨物成本。Mooret和Fearon( 1973),論述了價格、質量和產品交付是影響供應商選擇策略的重要準則,認為線性規(guī)劃方法可用于供應商選擇決策的物流成本衡量,并且討論了計算機技術在采購領域內的其他應用。而Crowaton(1973)等人用動態(tài)規(guī)劃的方法對裝配型生產及庫存問題進行了研究。
Guiltinan & Nwokoye (1975)首次對逆向及回收物流配送網絡進行了分析,將其區(qū)分為四類不同的回收渠道。Schwartz & Schrage(1975)則采用了一種邊界條件法進行研究。
Anthony & Buffa(1977),開發(fā)了一個單目標線性規(guī)劃模型用以支持企業(yè)的戰(zhàn)略采購計劃。在考慮到采購預算、供應商能力和采購者需求的約束條件下,使總成本實現最小化。價格、庫存成本因素被包括到目標函數中,但是定單成本、運輸和驗貨成本等因素未被考慮到該模型中。
Nahmias(1981),對用于可修復設備的備品庫存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合討論,給出了與相關庫存策略相聯系的數學模型,他將備品模型區(qū)分為3類:①連續(xù)性模型;②周期性模型;③基于循環(huán)隊列的模型,并概述了相對應案例的分析模型。
Williams(1981)介紹了七種探索型方法用以計劃裝配型供應鏈的生產/配送操作,目標是確定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和(或者)產品配送計劃,以滿足用戶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總成本包括平均存儲成本和固定成本(訂貨成本、啟動成本)。
Buff和Jackson(1983),提出了一個多準則目標線性規(guī)劃模型。在此模型中有兩組因素應考慮:一是供應商屬性,包括質量、價格、服務經驗、交付期限;而是采購方企業(yè)的相關說明,包括物料需求、安全庫存等。
此后,Williams(1983)又運用動態(tài)規(guī)劃的算法去頂供應鏈內每個節(jié)點的生產/配送批量。作者假設生產過程是一個裝配過程,目標是使每個周期內的平均成本最小。平均成本是網絡中每個節(jié)點上的加工成本和存儲成本的函數。
Tumer(1988)為British Coal公司提出了一個單目標線性規(guī)劃模型,該模型在考慮供應商能力、最大訂單量、最小訂單量、客戶需求及區(qū)域布局的約束條件下,實現總折扣價格的最小化。
Sharma等(1989)提出了一個非線性的混合型整數目標規(guī)劃模型用以解決供應商選擇問題。他們在模型中考慮了價格、質量、產品交付和服務等因素,所有的準則均作為目標。物流成本降低目標與采購批量增加相關聯,物流成本增加則與質量水平的提高相關聯。
Tersine等人(1989)提出了一種建立在貨物價格折扣上的經濟批量庫存——運輸模型,即將“All-unit”或增加折扣等因素與貨物折扣相聯系而建立起來相應模型,Tersine & Barman(1994、1991),Hwang(1990)等人在這方面均有相關論述。
3、物流成本研究——供應鏈、物流、分散化
Klincewicz(1990)假設運送成本與基于數量的價格函數線性相關,并且在每次起點發(fā)往目的地的貨物運輸量已知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含多起點、合并的末端路線和目的地的網絡模型。該模型目標是實現總的庫存持有成本、運輸成本的最小化。
Benton(1991)在多品類、多供應商、資源限制和數量折扣的條件下,應用拉格朗日放松法開發(fā)了一個非線性規(guī)劃和啟發(fā)式過程模型用于供應商的選擇。該模型目標是實現采購成本、庫存持有成本和訂單成本的最小化。倉儲能力和投資限制作為該模型的約束條件。
Hong & Hayya(1992),分析了準時制采購環(huán)境。由于小定額需求是準時制系統的重要組成要素,他們討論了將大批量訂單分割為多批次交付的小訂單或在多個供應商之間進行分配,以減少定額需求量,其主要目標是減少成本。他們通過建立兩個重要假設以解決此問題,第一個假設是,n個供應商的訂單成本等于或少于一家供應商訂單成本的n倍;第二個假設是,采購價格必須低于某一固定價值。由于他們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是建立在特定案例基礎上的,因此不能應用于一般情形。
Pohlen & Farris(1992)認為逆向/回收物流可以采用一些與傳統物流不同的形式,依靠個別渠道成員的功能與能力執(zhí)行回收和再制造任務。為了建立有效的逆向/回收物流系統,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問題:①逆向/回收物流渠道中成員的素質與組成;②逆向/回收物流配送渠道中需要實現的功能及實現的地點;③正向和逆向/回收物流渠道之間的聯系。
Weber & Current(1993)使用了多目標線性規(guī)劃用于供應商選擇決策,系統的分析了相互沖突各項因素之間的交替作用。在該模型中總價格、質量和延遲交付被作為目標來考慮,并且列出了兩組約束條件:一是系統的約束,是間接處于采購經理們控制之下的約束條件,如供應商能力、需求滿足度、供應商建立的最小訂單批量和采購總預算;二是政策的約束,包括被允許的最大供應商數量和(或者)最小供應商數量。
Federgruen(1993)對以往的研究成果做了綜述,指出其共同特點是將分配政策的目標確定為使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最小。Zijm & Houtum(1994)分析了隨機需求下的多級生產庫存系統,給出了鏈成本函數的結構,并將得到的最優(yōu)初始庫存政策(Base Stock Policy)與MRP系統作了成本有效性的比較。Chen & Zheng(1994)著重探索了隨機需求下,多級流水生產系統中的鏈庫存政策。他們提出了可用于計算系統穩(wěn)態(tài)鏈庫存水平的遞歸程序,并給出了補充頻率和啟動成本的精確公式。研究結果既可以用于需求服從聯泊松分布時的連續(xù)檢查系統,也可用于需求相互獨立,但服從同一分布的定期檢查系統。De Kok等人(1994)分析了允許倉庫持有庫存的情況,并引入了CAS(Consistent Appropriate Share)配比的概念。
LuLu(1995)討論了“一對多”供應商與采購方模式的綜合庫存模型,認為供應商尋求供應成本最小化的努力取決于采購方意愿并準備承擔的最大成本。為了實現該模型,供應商需要知道采購方的年度需求及過去的采購頻率,這些信息與數據可以根據采購方過去的采購記錄和行為推斷獲得,并提出一種用于處理“一對多”供應商與采購方案例的啟發(fā)式方法。
D.Maddison,D.Pearce & O.Johansson等人(1995)在《道路運輸的真實成本》(The True Costs of Road Transport)中對構成道路運輸成本的各項因素,如運輸的環(huán)境成本、外部成本等進行了探討,認為這些成本因素應該被計算并分配到車輛的運輸成本中。他們指出,“……對運輸外部成本的 估計嚴重依賴于采用何種成本測量理論”。Mark S.Daskin(1995)在《網絡與離散布局:模型、方法及應用》(Network and Discrete Location:Models,Algorithms,and Applications)中對布局模型進行了綜合研究,總結了一系列常用的布局模型及方法。
此外,Zipkin(1995)對FCFS(First-Come-First-Served)和LQ(Longest-Queue)兩種政策下多種產品的生產及庫存系統的績效進行了分析。Glasserman & Tayur(1995)對多級生產/庫存系統中的庫存成本對各政策參數的敏感程度進行了研究。
Van der Heijden(1997)提出了CAS配比政策的一般形式,并提出了配送系統中所有節(jié)點均允許持有庫存的分配政策。
Chauging Hsu和I-JinTsai(1999)討論了商業(yè)零售設施的密度問題。他們分析了商業(yè)設施的物流成本與客戶需求的相互作用,開發(fā)了一個確定商業(yè)零售設施密度的數學模型。假設商品從一個配送倉庫直接或通過一個中轉設施到達多個商業(yè)零售點,分析了每項單品的、平均成本、客戶需求及其相互關系,通過計算出最小平均物流成本,從而實現商業(yè)零售設施選址的優(yōu)化。
Van Damme & Van der Zon(1999)提出了用于計算物流成本的理論,該理論的基礎是“活動”的成本分析,用于企業(yè)管理高層分析財務信息以制定物流政策。
國外物流成本研究體現出很強的實用性與針對性。從研究內容及方向看,國外物流成本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主要領域:一個關注物流成本在戰(zhàn)略層面上的特性;另一個則把焦點放在優(yōu)化成本——效用的物流策略上,重點討論物流在創(chuàng)造價值,以及建立于公司財務業(yè)績聯系方面所扮演的戰(zhàn)略角色。但是總體上看,對于物流成本形成機理的理論探討和闡述并不多見。此外,國外學者對物流成本的具體構成及相互影響,其認識彼此間也存在許多差異。
二、國內研究綜述
我國的物流起步較晚?,F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國雖己有二十余年的歷史,但物流真正為中國企業(yè)所重視,被提升到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的高度則是進入21世紀才剛剛開始。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應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建立專門的物流成本核算體系,缺乏規(guī)范的核算,但近幾年有不少企業(yè)己在探討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理論界也在積極探討關于建立統一的物流成本計算標準的問題。通過對物流成本的管理來改善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己經成為我國物流理論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
企業(yè)物流成本管理國內外己提出了“物流冰山說”、“第三個利潤源”、“黑大陸學說”和“效益背反論”等理論。近年,我國企業(yè)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大致分為四個方面。
1、 物流成本財務模式論
在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中,物流成本沒有進行單獨核算,而是分散到材料采購、管理費用、制造費用、產品銷售費用等賬戶。我國對物流成本的界定、形成機制及其構成尚未定論,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一般綜合國內外新觀點和管理經驗,如借鑒日本對物流成本的界定與分類方法和美國物流成本計算的范圍與方法, 研究物流成本的范圍、形成機制及其構成, 認識和把握物流成本的本質。
物流成本的核算體系研究是整個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礎,其中既包括對物流成本的構成研究, 更為重要的工作是物流成本、物流活動之間的關系機理研究
當前,我國理論界對于物流成本的構成,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的以美國的標準分為運輸成本、存貨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有的按功能分為倉儲作業(yè)成本、運輸成本、管理成本。也有的學者按物流活動的范圍進行成本分類,分為供應物流成本、生產物流成本、銷售物流成本、退貨物流成本和廢棄物流成本。也可按照財務會計中的費用分類方法對物流成本進行分類計算,大體可劃分為運輸費、倉庫保管費等向企業(yè)外部支付的費用和人工費、材料費等企業(yè)內部物流活動的費用。
物流成本控制以物流成本的數量為依據,而物流成本的多少決定于評價的對象——物流活動的范圍和采用的評價方法。企業(yè)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例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國際上對物流成本的計算方法大致有三種:形態(tài)類別物流成本控制、功能類別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適用范圍類別物流成本控制。
代坤(2003),王煒,陳俊芳,張平(2004),李建華,顧穗珊(2004),王春華(2006)等提出我國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為三大類:(1)統計的方法;(2)會計的方法;(3)作業(yè)成本法。
由于物流成本屬于間接費用,對物流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克服傳統成本計算的缺陷,而要用新的方法來計算和控制才能找出問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yè)經濟效益。作業(yè)成本法(ABC 法)是適合于這些目的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之一。
2、物流成本模型控制論
近年來,我國的學術界綜合集成國內外有關物流成本計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論方法, 應用ABC 成本法、聚類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測算方法,研究物流全過程,開發(fā)可操作性強的各類物流成本測算模型:物流成本總量的測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務市場規(guī)模的測算模型、物流業(yè)成本水平的測算模型、物流成本節(jié)約效果的測算模型等。
張令榮,楊梅(2005)提出基于價值鏈的作業(yè)成本法分析一體化物流成本的數學模型??梢愿鶕黜椬鳂I(yè)在價值增值過程中貢獻比例的歷史數據以及生產作業(yè)的流程分析,詳細確定各個矩陣,輸入有關決策結果,以此預測或模擬成本數據,并通過有關矩陣對應的變量,求取較優(yōu)解或最優(yōu)解,以便于進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此模型僅僅是理論上的假設,有待進一步的分析和實證。
李慧(2004)對物流作業(yè)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與作業(yè)量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引入線性回歸預測與控制原理對物流作業(yè)成本預測和物流作業(yè)量的優(yōu)化控制,提出多作業(yè)正態(tài)線性回歸模型。該模型實證了利用線性回歸原理為物流成本計算、預測和物流作業(yè)量的優(yōu)化控制提供一種新的管理和決策手段。但是,在實際應用線性回歸模型時,由于物流成本計算、預測和控制是一個系統工作,涉及物流運作的方方面面。作業(yè)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動因時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況且在財務上成本與費用又沒有一個絕對明確的劃分標準,這限制了該模型的普適性。
柳鍵,馬士華(2004)從供應商缺貨對購買方的影響為出發(fā)點,引入有效庫存水平的概念,構造了在供應和需求都不確定的情形下倉庫和零售商的庫存模型。提 出了安全因子整體優(yōu)化的思路和方法。但局限于對兩階序列供應鏈的安全因子整體優(yōu)化進行了研究,并且基于需求和提前期都服從正態(tài)分布,且采取定期檢查補貨模式,待補定貨在后續(xù)各期中補足的假定。
3、物流系統成本控制論
物流系統成本的提出基于物流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系統化是解決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關鍵。這要求物流一體化,用系統化的觀點管理企業(yè)的物流業(yè)務。物流系統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物流的各功能即運輸、儲存、包裝、裝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有機組合、協調運行并共同產生出的新的總功能;二是供應鏈內部各企業(yè)物流所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整體。物流系統化是物流的本性, 它強調物流綜合成本的降低和綜合效益的提升,強調用系統化觀點來研究物流,從系統的角度出發(fā)來挖掘潛力,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把物流的各環(huán)節(jié)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以“物流總成本最低”為系統目標,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從整體上謀求總成本的最低化。物流成本控制的對象應為是物流總成本,而不是功能成本。
物流系統成本論的研究分為物流供應鏈優(yōu)化技術研究和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的績效研究兩方面。
物流是供應鏈管理(SCM ) 的一部分, 從整個供應鏈的物流行為來控制成本, 既是必然的選擇,也是涉及到多方利益共存、風險分擔的合作機制的深 層次問題。物流供應鏈優(yōu)化技術研究從供應鏈庫存優(yōu)化、供應鏈的延遲化、供應鏈環(huán)保支持、供應鏈敏捷化技術等方面著手進行研究。
張余華,翁君(2006)認為供應鏈物流中,物流作為整個供應鏈子環(huán)節(jié),其決策最終必須服從供應鏈,單純對系統自身優(yōu)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供應鏈背景下,物流系統優(yōu)化將會遇到來自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合作伙伴關系與激勵問題、快速準時交貨問題、信息問題以及績效衡量問題等都加劇了優(yōu)化的難度。
張網琴,孫進(2006)提出精益生產方式下的目標成本管理應是以價值鏈分析作為起點, 客戶價值增值為導向,融合精益采購、精益設計、精益生產、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務技術, 結合精益管理思想與成本管理思想, 從設計、采購、生產和服務上全方位控制企業(yè)供應鏈成本, 不斷消除不為客戶增值的作業(yè), 杜絕浪費, 從而降低供應鏈成本, 提高效率, 以達到企業(yè)供應鏈成本最優(yōu)的目標。
田肇云(2006)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潛在價值的策略。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夠減少企業(yè)乃至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成本、增加利潤,改善企業(yè)的現金流,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并為企業(yè)贏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容榕,邢相勤(2004)提出基于3PL 和信息技術的現代供應鏈企業(yè)庫存和運輸管理優(yōu)化模型,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和將運輸與庫存外包給3PL,來降低供應鏈企業(yè)的庫存和運輸成本,從而降低本企業(yè)所在的供應鏈的運營成本,使供應鏈企業(yè)能夠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物流成本控制的運作一般是從系統的角度,依照企業(yè)的特點對物流成本進行分類來確定企業(yè)內部不同成本的控制指標和控制策略;采用數理統計方法、模糊分析法等對物流成本進行歸因分析,建立成本控制模型等對物流成本進行控制,從物流成本的降低與控制策略的成本兩個方面進行績效的綜合評價;通過各種控制策略的優(yōu)化組合,選擇有利于整個物流過程的總成本最小的控制策略。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業(yè)企業(yè)內部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從內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庫存物料管理能力、內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內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個方面構造。
劉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對一個企業(yè)9個物流基本業(yè)務流程進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尋找出成本控制點,便于企業(yè)進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適用于評價和選擇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條件是對評價和選擇的事物其評價指標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標因子要能感知或計算其重要性。
王瑛,孫林巖,陳宏(2003)提出基于兩階段的物流系統綜合評價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運輸、倉儲、庫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業(yè)發(fā)展?jié)摿? 類指標組成的物流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每種類型中又分為生產率指標和質量指標進行評價。評價指標比較全面,在實際運用中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關于供應鏈物流績效衡量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完善、統一的定義,大部分研究以物流運作效率和物流服務為考核指標,而關于物流成本、物流經濟效益以及物流發(fā)展?jié)摿Ψ矫嫜芯康幂^少,供應鏈物流沒有形成一套統一的績效衡量指標基本原則。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衡量定義理解不同造成的。由于對物流績效衡量研究側重點不同,導致在建立物流績效衡量指標時,依據不同基本原則選取的衡量指標,沒有橫向縱向的可比性,難以真實反映出不同活動狀態(tài)參數結果。當前關于供應鏈物流績效衡量標準,主要還是集中在以活動為中心的橫向衡量和縱向衡量兩個標準,對企業(yè)市場適應能力方面,還缺乏對應的一個客戶適應度滿意度衡量標準。雖然有些標準已經對其三者有了相關介紹,但運用過程中也經常出現缺位現象,衡量標準科學性不強,對操作層面的認識相對膚淺。
現有的物流績效衡量方法主要是對復雜科學原理的運用,這不僅需要比較全面的專業(yè)知識,還應該具備極強的數學功底,在衡量模型的建立時,其過程相對復雜,這更是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難度?,F在的研究大都沒能很好結合具體實踐進行實證研究,對物流績效衡量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很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技術性障礙,這也是存在于績效衡量中的問題。
4、物流成本控制措施論
現代物流成本控制是企業(yè)全員控制、全過程控制、全環(huán)節(jié)控制和全方位控制,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結合的控制,是經濟和技術相結合的控制。進行物流成本控制,應在物流成本的形成過程中,對其事先進行規(guī)劃,事中進行指導、限制和監(jiān)督,事后進行分析評價,總結經驗教訓,不斷采取改進措施,使企業(yè)的物流成本不斷降低。微觀層面,通過對物流成本現狀特征分析和物流成本過高的原因分析,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如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目標及具體實施細則;加快物流資源整合,構建物流運作體系;物流技術的網絡化、信息化、電子化; 依托第三方物流機構,采取供應鏈管理模式等。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應從戰(zhàn)略的高度與戰(zhàn)略目標相結合,使物流成本 管理與經營全過程的資源消耗和資源配置協調起來。制造企業(yè)應從流通全過程、平衡生產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過供應鏈管理削減物流成本。
易華(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標準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
王小玲,李華軍(2004)提出企業(yè)物流成本控制的具體措施:運用線形規(guī)劃、非線形規(guī)劃、儲存論等數理分析方法優(yōu)化物流過程,減少完成某項作業(yè)所需要的時間或耗費;通過作業(y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與外界相關作業(yè)的成本比較,選擇成本最低的作業(yè);通過作業(yè)鏈——價值鏈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業(yè);企業(yè)的供應、生產和銷售的物流部門應盡量實現作業(yè)共享,降低資源耗費;利用系統原理協調好構成物流系統的各要素(物流作業(yè))之間的關系以及各要素與整個物流系統的關系,實現企業(yè)物流總成本最低的目標。
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對中國宏觀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略顯遲緩。當前中國確實存在著物流效率不高、運行成本較大的問題;與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相比,物流業(yè)的發(fā)展已經相對滯后,處于亟待改善的境地,未來的宏觀物流成本有很大的節(jié)約空間。
第二節(jié) 物流作業(yè)成本及其分析方法
一、 作業(yè)成本概念
完善的物流作業(yè)成本管理中,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要能準確的核算出相應成本標的下的物流作業(yè)成本。計算過程運用以下物流作業(yè)成本計算步驟與思想來完成。
作業(yè)成本計算法,是指以作業(yè)為間接費用歸集對象,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資源費用到作業(yè)上,再通過作業(yè)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作業(yè)成本到產品或顧客上去的間接費用分配方法 。它是建立在“作業(yè)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yè)”兩個前提之上。
作業(yè)成本法中引入了許多新的概念,計算中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入下圖所示。
圖2-1作業(yè)成本概念關系
資源動因分配到作業(yè)或作業(yè)中心,物流作業(yè)成本按作業(yè)動因分配到產品。分配到作業(yè)的資源構成該作業(yè)的成本因素,多個成本要素構成作業(yè)成本池,多個物流作業(yè)構成作業(yè)中心。作業(yè)動因包括資源動因和成本動因,分別是將資源和物流作業(yè)成本進行分配的依據 。
作業(yè)成本法應用于物 流成本核算的理論基礎是:產品消耗作業(yè),作業(yè)消耗資源并導致成本的發(fā)生。物流作業(yè)成本法把核算深入到作業(yè)層次,它以作業(yè)為單位收集成本,并把“作業(yè)”或“作業(yè)成本池”的成本按作業(yè)動因分配到產品。從中可以看出成本計算實施要經過以下幾個具體步驟:
(一)確認作業(yè)。通過分析,將企業(yè)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分解為若干界限明確的、可確認與計量的作業(yè)。
(二)將歸集的資源成本按照資源動因分配到已確認的各作業(yè)。資源動因即資源消耗量與作業(yè)量之間的關系 。
(三)將各作業(yè)按照作業(yè)水準分成各個同質成本庫,各同質成本庫對所有產品有相同的消耗比率,并計算這個消耗比率即成本庫分配率。成本庫分配率即單位作業(yè)動因的成本,可通過將資源成本除以作業(yè)動因的實際能力計算 。
(四)將同質成本庫中的成本按照作業(yè)動因及前面計算得出的單位作業(yè)動因的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對象。
圖3-2物流成本邏輯
作業(yè)成本計算法的核算不僅包括產品成本,還包括作業(yè)成本和動因成本。它解決了傳統成本計算法采用人工工時或機器工時等單一標準來核算制造費用的弊端,它按成本動因將費用分攤到產品,使物流成本的核算更為準確,為企業(yè)加強物流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礎。作業(yè)成本計算可認為是把成本精確地再分配至成本對象即供應商、產品和顧客的方法。它首要的目的是盈利能力分析。其它大部分時候,我們同樣運用作業(yè)成本計算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作業(yè)成本管理及其分析方法
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現在使用比較新的管理方式是作業(yè)成本管理。作業(yè)成本管理是利用作業(yè)成本核算的有關信息,對企業(yè)的作業(yè)進行管理,分析作業(yè)產生的真正成本動因,并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增加顧客價值,不斷優(yōu)化經營過程,實現持續(xù)改善經營管理的目標。其目的不僅要使所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合理化,更重要的是,要認清通過改變作業(yè)與工序以提高生產力的機會出現在哪里。將其引入企業(yè)的物流成本控制,將會形成完整的物流成本控制體系 。
其中作業(yè)成本管理的實施包括三個步驟:作業(yè)分析,動因分析,作業(yè)業(yè)績考核。
(一)作業(yè)分析:確認和評估價值內容
作業(yè)分析就是確認、描述和評價一個組織所執(zhí)行的作業(yè)這樣一個過程。作業(yè)分析主要應解決的四個問題是:1.要做哪些作業(yè)有2.多少人執(zhí)行作業(yè)3.執(zhí)行作業(yè)所需要的時間和資源4.評估作業(yè)對組織的價值 。
其中第四個問題是確定作業(yè)的增值內容,是作業(yè)分析中最重要的一步。作業(yè)在增值效果分可以劃分為增值作業(yè)(Value-added Activities)和非增值作業(yè)(Nonvalue-added Activities)。
增值作業(yè)是指那些有必要保留在企業(yè)中的作業(yè)。這類作業(yè)一般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該作業(yè)將帶來狀態(tài)的改變2.狀態(tài)的變化不能由先前的作業(yè)來完成3.該作業(yè)使其他作業(yè)得以執(zhí)行。
另外非增值作業(yè)則包括:1.不必要的經營活動2.雖然必要但效率低下并可以改進的經營活動。非增值成本(Nonvalue-added Costs)是在不損害產品質量、功能和可覺察價值的情況下可以去除的物流作業(yè)的成本。非增值作業(yè)會增加非增值成本,影響企業(yè)業(yè)績,因此,作業(yè)分析的核心內容就是剔除非增值作業(yè),消除浪費,并提高必要物流作業(yè)的效率。
(二)動因分析:尋求根本原因
要管理作業(yè),首先須弄清是什么引起作業(yè)成本。在作業(yè)成本中,動因有兩個類型資源動因和作業(yè)動因。前者是指間接資源消耗量和作業(yè)量之間的關系,是計量各作業(yè)對資源的需要,用以將資源成本分配到各個作業(yè)上。后者是指作業(yè)消耗量和產出量之間的關系,是計量各成本對象對作業(yè)的需求,并被用來分配作業(yè)成本。而對這些動因進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揭示作業(yè)的根本原因,通過對成本動因的分析,有利于掌握引起成本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從而找出那些非價值增值的作業(yè)的根源,并設法把它們消除。因而,動因分析就是為找出形成作業(yè)成本的根本因素而做出的努力。找到引起作業(yè)成本的根本原因就可以采取措施改善作業(yè),降低成本。成本動因的選擇非常重要,一般是由企業(yè)成本會計師和工程技術人員討論確定。
(三)作業(yè)業(yè)績考核
作業(yè)是可計量的,作業(yè)實際耗費的結果應與預算的作業(yè)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ABCM的業(yè)績考核是 對作業(yè)執(zhí)行效果的測量和評估。評價作業(yè)的執(zhí)行情況,對于以提高盈利能力為目的的管理至關重要。在作業(yè)成本管理中,以作業(yè)作為業(yè)績計量與評價的起點,有利于把企業(yè)各方面的生產經營活動置于不斷改進的狀態(tài)之中。作業(yè)業(yè)績評價的指標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效率、質量。其中效率屬于考核作業(yè)業(yè)績的財務性指標,質量和時間屬于考核作業(yè)業(yè)績的非財務性指標。
作業(yè)成本管理是在作業(yè)成本計算基礎上的發(fā)展和延伸,它利用作業(yè)成本計算提供的成本信息,從成本的角度,合理安排產品或勞務的銷售組合,尋找改變作業(yè)和生產流程,改善和提高生產率的機會。作業(yè)成本管理通過深入到企業(y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的作業(yè)層次,揭示了成本形成的內在機制,并最終把企業(yè)管理活動和成本控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強企業(yè)競爭力。
三、作業(yè)成本法對物流企業(yè)的適用性分析
作業(yè)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一種以作業(yè)(活動)作為基準的成本計算與管理方法。作業(yè)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成本計算對象(如產品)耗用作業(yè),作業(yè)耗用資源;生產導致作業(yè)的發(fā)生,作業(yè)導致資源的消耗。作業(yè)成本法以作業(yè)為基礎,其成本歸集與分配是循著“資源成本→作業(yè)成本→產品成本”的順序進行的。首先,根據作業(yè)耗用資源,將資源耗用量以價值量(成本額)的形式匯總歸集到作業(yè)上,計算作業(yè)成本;然后,根據產品耗用作業(yè),將作業(yè)成本分配給產品。
作業(yè)成本法的觀點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產生,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理論界的認同和實業(yè)界的重視,有其特定的經濟背景。作業(yè)成本法的興起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①間接費用在產品總成本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②多樣化產品生產。根據物流企業(yè)營運間接費用在營運成本中所占比例高以及物流企業(yè)的個性化服務要求高的特點,應當考慮采用作業(yè)成本法。下面對作業(yè)成本法在物流企業(yè)應用的適用性進行分析。
1.營運間接費用比例高。間接費用比例高的企業(yè)采用單一的分配標準進行間接費用的分配,往往造成產品成本計算結果失真。作業(yè)成本法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提出的。物流企業(yè)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涉及的間接費用額遠遠高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額。在這種情況下,作業(yè)成本法可以提供較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更為準確的成本信息。這也是許多西方物流企業(yè)采用作業(yè)成本法的最初動因。
2.物流企業(yè)的個性化服務要求高。物流企業(yè)提供的是無形的服務,每個客戶所要求的服務都是不一樣的。作業(yè)成本法在產品(服務)品種多,工藝多變,經常調整生產作業(yè)的情況下尤為適用。對于物流企業(yè),應用作業(yè)成本法,不僅可以按客戶、按地區(qū)或按運輸路線進行成本計算,提供詳細的成本信息,滿足個性化服務管理的要求;而且可以輔助服務定價與客戶盈利性分析等。
3.物流服務過程的可分解性。物流服務過程雖然復雜,但都可以分解為一系列單獨的活動(作業(yè)),比如可以把倉儲分解為裝卸、搬運、驗收、加工、補貨等,這為物流企業(yè)應用作業(yè)成本法提供了基礎。
4.優(yōu)化企業(yè)價值鏈。物流企業(yè)應用作業(yè)成本法,不僅可以提供準確詳細的成本數據,而且可以利用作業(yè)成本計算提供的成本數據對物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作業(yè)分析,通過業(yè)務流程再造,消除不增值作業(yè),改進增值作業(yè),優(yōu)化企業(yè)價值鏈。
5.提高企業(yè)管理水平。物流企業(yè)應用作業(yè)成本法,不僅能夠準確地掌握物流服務的成本,進而輔助產品定價、客戶盈利性分析等,而且可以加強對各部門的考核與業(yè)績評價,分析企業(yè)資源的利用情況,優(yōu)化企業(yè)資源配置。因此,作業(yè)成本法的應用,將為物流企業(yè)的管理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提高物流企業(yè)的管理水平。
第三節(jié) 價值鏈及其分析方法
一、價值鏈的發(fā)展與介紹
1985年,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提出價值鏈(Value Chain)這一概念。他認為每個企業(yè)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以及又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活動的集合,其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可分解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增值活動。從價值形成過程來看,企業(yè)從創(chuàng)建到投產經營所經歷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和活動中,既有各項投入,同時又顯示價值的增加,從而使這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連接成一條活動成本鏈,即價值鏈。
20世紀90年代初約翰•嗓克(John Shank)和菲•哥芬達拉加伽(V.Govindarajan)提出新的價值鏈概念,擴展了波特所定義價值鏈的范圍。他們認為任何公司的價值鏈包括價值生產作業(yè)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從最初的供應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將最終產品送到客戶手中的全過程。基于此,可以將企業(yè)的價值活動分為三大類:
(一)企業(yè)的基本職能活動是指企業(yè)履行基本管理職能的各種活動,包括企業(yè)的總體管理、計劃、財務管理、會計核算、法律管理等諸多活動。
(二)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包括各類人員的招聘、雇用、培訓、開發(fā)、報酬和激勵等問題。人力資源管理有助于幫助企業(yè)在總資本預算中考慮到人的因素,使企業(yè)更合理地分配資金,克服企業(yè)不重視人力資本管理的短期行為。
(三)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將原材料投入到最終生產出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這一過程分解為供應、生產、儲運三種價值活動,對于每一類價值活動又可以根據具體的行業(yè)和企業(yè)特點再進一步分解為若干子價值活動。
價值鏈并不是一些獨立活動的集合,而是相互的活動構成的一個系統。企業(yè)的價值活動是由各種聯系聯結起來的。這些聯系是某一價值活動進行的方式與成本或與另一活動之間的關系。聯系的數量眾多,對各種聯系的確認是探索每種價值活動影響或被其他活動所影響的方式的一個過程。
波特指出聯系不僅存在于企業(yè)的內部,而且存在于企業(yè)與供應商和顧客之間。企業(yè)的內部聯系主要是企業(yè)內部生產經營活動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包括生產、運輸、銷售等。企業(yè)的外部聯系則是與企業(yè)有業(yè)務往來的供應商或顧客的各種活動進行的方式影響企業(yè)活動的成本或效益。企業(yè)內部各種聯系形成企業(yè)內部價值鏈。企業(yè)內部價值鏈通過采購作業(yè)與供應商發(fā)生聯系,通過銷售和服務作業(yè)與顧客發(fā)生聯系,形成企業(yè)的外部價值鏈。由此可以將企業(yè)、供應商和顧客視作一個整體,它們之間通過上述的各種聯系構成企業(yè)價值鏈。
綜上所述,價值鏈不僅是指一個核心企業(yè)內部的價值鏈,而且向前延伸到供應商,向后延伸到客戶。簡而言之,價值鏈就是從 供應商開始,直到顧客價值實現的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和過程。而整個過程中都涉及到企業(yè)的各個物流流程,當然也與產生的物流成本相關聯。這使得價值鏈的思想在物流成本的控制中也顯得十分重要
二、 物流作業(yè)的價值鏈分析方法
在物流成本管理中,同樣需要對整個流程或作業(yè)過程過相應的分析,傳統做法下我們會按照成本比例等方式。而價值鏈增值同樣是物流成本分析需要考慮的方面,所以在物流成本分析中同樣可以引入價值鏈分析方式。價值鏈分析(Value Chain Aanlysis)是一種戰(zhàn)略管理會計的核心分析工具。它是分析價值鏈中對產品成本和差異化有重要戰(zhàn)略影響的各種活動的結構化分析方法 。價值鏈分析通過分析和評價企業(yè)內部、內部與外部、外部的相關活動來實現整個企業(yè)的戰(zhàn)略目標以及成本的持續(xù)降低。價值鏈分析的中心思想是把從原材料到最終消費者的活動鏈分解為戰(zhàn)略上相關聯的部分,從而可以解釋成本變動形態(tài)和識別出企業(yè)形成差異化優(yōu)勢的源泉(Shank and Govindarajan,1992)。它能夠為企業(yè)制定戰(zhàn)略提供詳細的成本信息,幫助企業(yè)降低成本、增強成本競爭力 。
價值鏈分析理論認為:企業(yè)每一階段每一部分的價值活動都對最終產品的價值有所貢獻,每項價值活動都可以成為企業(yè)的利潤源,也是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之所在。企業(yè)因資源組織、技術安排的不同,會引起相同的價值活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卻不同。由于企業(yè)成本的發(fā)生與其價值活動有著共生的關系,即企業(yè)為滿足顧客要求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價值活動,價值活動的進行必然伴隨成本的發(fā)生,因此從企業(yè)整體而言,所有的成本都可以分攤到每一項價值活動之中,同時也能夠將每一項價值活動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價值以及對客戶的滿足程度揭示出來。通過價值鏈分析,企業(yè)能夠確認自身的價值活動有哪些,處于什么樣的分布狀態(tài),它們之間的協調勝如何,以及對利潤的貢獻大小。所以,價值鏈分析就是通過對企業(yè)價值活動發(fā)生的合理性進行分析,推動企業(yè)價值活動有效性和協調性的提高,促進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形成。
價值鏈分析強調價值的增值,目的是為了降低相對成本,取得競爭優(yōu)勢,獲取物質上的利益。它將從基本的原材料到最終用戶之間的價值鏈分解成與戰(zhàn)略相關的活動,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質和差異產生的原因。價值鏈分析對從最基本的原材料到最終用戶之間的全部過程進行考察,包括與供應商之間的聯系以及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梢?,價值鏈分析與傳統的管理會計有所不同。傳統管理會計將成本空間集中在企業(yè)內部,關注企業(yè)產品的生產制造和工藝程序,它實質上是一種價值增加分析,著眼于從采購開始到銷售結束這一過程,以采購款的支付為起點,以銷貨款的收取為終點,其目的是使銷售與采購之間的差額最大化。
值鏈分析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兩個部分:內部價值鏈分析和外部價值鏈分析。而本文運用內部價值鏈分析的方法。
企業(yè)內部價值鏈分析是企業(yè)經營過程中各項價值作業(yè)連接在一起構成的增值鏈。它強調通過對企業(yè)的價值活動的組織,實現成本最低、差異最佳,從而價值最大的目標。
企業(yè)內部價值鏈分析應該通過價值作業(yè)內部、價值作業(yè)之間關系的開發(fā),推進各個價值作業(yè)的優(yōu)化與相互協調,并為實現企業(yè)戰(zhàn)略目標而進行價值作業(yè)之間的權衡取舍。因此應該先確認單項價值活動,再確認價值活動之間的關系。確認單項價值活動包括確認單項價值活動應該分攤的成本和評估單項價值活動的成本與其對顧客滿意的貢獻。而確認價值之間的關系則主要是找出聯系并評估該聯系的協調性。
第四節(jié) 作業(yè)成本管理與價值鏈管理的關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業(yè)成本管理體系是一個綜合性、滲透性較強的體系。從各個作業(yè)執(zhí)行連接關系上看,作業(yè)以“作業(yè)鏈”的形式始終貫穿于動態(tài)經營過程的首尾,構成包容企業(yè)外部與內部價值鏈關系的連鎖,因而作業(yè)鏈與價值鏈管理形成作業(yè)成本管理體系戰(zhàn)略意義上的高層領域。在作業(yè)成本管理體系中,實際上潛藏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即將處理價值鏈內部聯系作為企業(yè)應付競爭的重要戰(zhàn)略選擇來對待,經營者正是在這一前提下才具體展開ABC和ABCM等先進的管理會計分析方法的。此外,企業(yè)外部作業(yè)鏈和價值鏈分析是一種戰(zhàn)略性的分析工具,可幫助公司了解其在該產業(yè)所處的競爭地位、狀況,并認清各價值鏈作業(yè)活動之成本與價值,了解其主要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在整個產業(yè)上所占的利潤貢獻百分比,而彼此結為戰(zhàn)略聯盟,共同達成降低成本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鏈管理正是運用成本信息對各作業(yè)鏈成本進行控制,尋求可能改善的外部作業(yè),使企業(yè)內部價值鏈作業(yè)活動及企業(yè)外部價值鏈作業(yè)活動所產生的收益或價值最大化,實現企業(yè)戰(zhàn)略目的。由此可見,內部價值鏈管理和外部價值鏈管理可以構成作業(yè)成本管理體系的戰(zhàn)略層面。
企業(yè)流程再造是企業(yè)進行作業(yè)成本管理和價值鏈管理兩者相結合進行應用的目標。哈默教授認為,企業(yè)流程應包括企業(yè)以輸入各種原料和顧客需求為起點,到企業(yè)創(chuàng)造出對顧客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為重點的一系列活動。而作業(yè)成本管理的基本管理思想是:以顧客鏈為導向,以作業(yè)鏈——價值鏈為中心,對企業(yè)的“作業(yè)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徹底的改變,協調各部門各環(huán)節(jié)的關系,要求企業(yè)物資供應、生產和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的各項作業(yè)形成連續(xù)、同步的“作業(yè)流程”,消除作業(yè)鏈中一切不能增加的作業(yè),使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提高顧客價值。因此,顧客價值和顧客需求是作業(yè)成本管理體系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出發(fā)點。為實現這一最終目標,作業(yè)成本管理系統作用于企業(yè)的組織結構、業(yè)務流程、生產控制系統等方面的“企業(yè)流程再造”應具備以下特征:
1、再造的范圍不只是企業(yè)內部,而其應當包括客戶和供應商在內的合作業(yè)務;
2、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管理信息系統的功效,利用統一的數據庫和集成的信息系統,采取并行作業(yè),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冗余的工作;
3、按照工作流程,改革組織形式,集中相關的業(yè)務人員,用最少的環(huán)節(jié)、最快捷的速度,完成某類業(yè)務的全過程;
4、動員全體員工參與管理改革,為減少一切不增值的無效作業(yè)做出貢獻等。
第三章 以神州數碼——科捷物流有限公司為例
理論結合實際,使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發(fā)揮作用才是我們了解理論、研究理論的目的。由此,我將基于我實習的公司神州數碼——科捷物流有 限公司,對我研究的理論做一個實際的運用。
第一節(jié) 科捷物流有限公司的現狀
一、神州數碼——科捷物流有限公司簡介
科捷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國內IT產品分銷第一企業(yè)——神州數碼集團下屬子公司,隸屬于神州數碼供應鏈服務戰(zhàn)略本部。
科捷物流簡介背景: 科捷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是國內IT產品分銷領先企業(yè)――神州數碼(861HK)的全資子公司。 作為神州數碼全國業(yè)務的唯一物流解決方案供應商,科捷物流(前身為神州數碼物流中心)每年承擔著集團價值超過300億元人民幣、11000多種商品在國內的分銷物流業(yè)務,是國內規(guī)模最大、最具經驗的IT產品物流供應商之一。 通過利用現代化物流科技的創(chuàng)新增值服務、高素質的專業(yè)團隊以及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為客戶提供一個“優(yōu)質、高效、個性、超值”的物流服務公用平臺是ITL的使命。
神州數碼的背景: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聯想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之一,于2001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861HK)。 神州數碼不僅是國內第一的IT產品分銷商,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專業(yè)系統集成商和知名的全線網絡產品供應商。 2004年,在“IT服務中國”的旗幟下,進一步提出“IT服務,隨需而動”(IT Service On Demand),圍繞客戶需求調整自身業(yè)務布局,致力于供應鏈管理服務、增值服務和IT服務三大競爭領域,成為能夠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具有產品、技術與服務綜合能力的IT服務供應商。
科捷物流服務內容: 在神州數碼服務多元化的戰(zhàn)略指引下,憑借神州數碼的資源優(yōu)勢,推動集團從分銷業(yè)向服務業(yè)的戰(zhàn)略轉移,以科捷物流基于系統管理的競爭優(yōu)勢和供應鏈整合經驗為基礎,以“雙贏”為目標,向客戶提供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綜合物流服務。 倉儲、運輸、市內配送、盤點服務、倉單質押、進出口、物流方案設計、信息系統及各類管理報表的統計分析等全套物流及供應鏈相關服務;結合客戶特點,還可以提供配置安裝、包裝、序列號跟蹤、簽收回執(zhí)等增值服務; 利用先進的ERP及其它信息系統,提供全國實時庫存與訂單狀況查詢、安全庫存測算、物流整體優(yōu)化方案、物流咨詢服務等個性化的服務。
平臺設置: 在全國設有12個區(qū)域性分撥中心并在30個城市設有自營的物流網點,42個獨立的平臺和辦事處支撐的網絡覆蓋全國700多個城市。 北京、廣州、上海三地作為全國性分撥中心設有大型立體倉庫和小型平面衛(wèi)星倉。省會城市或重要一、二級城市擁有平面?zhèn)}庫,總面積超過8萬平米。包括: 九個區(qū)域分撥中心(沈陽、濟南、武漢、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深圳、香港); 三十個省級分撥中心(哈爾濱、大連、烏魯木齊、鄭州、長沙、福州、昆明、蘭州、重慶、溫州、南昌、合肥、長春、貴陽、南寧、太原、天津、廈門、柳州、蘇州、青島、寧波、洛陽、珠海、西寧、包頭、銀川、呼和浩特、秦皇島、唐山)。
北京、廣州、上海三地分撥中心均設計為全封閉的獨立園區(qū),整個園區(qū)配套設施齊備,并北京立體倉已經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監(jiān)管的保稅倉庫資格。三大分撥中心提供多樣的貨架存儲形式:高架存儲、平面區(qū)存儲,輕型貨架區(qū)物料箱存儲等多種存儲設備輕松實現了貨物從存儲、分撥、貨物集散到流通加工、檢測檢驗的全方位服務實現。
運輸力量與覆蓋: 科捷物流通過整合多種運輸資源,形成覆蓋全國的物流網絡,每日送貨到千余家IT產品銷售和最終客戶,每日的配送終端分布于國內700多個城市。 公司與150多家運輸企業(yè)形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覆蓋范圍及深度達到全國主要省份的二、三級地市。 采用航空、EMS、陸運或鐵路運輸等多種運輸手段完成門到門配送任務及區(qū)域分撥中心之間的庫存調運和補貨任務。 從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南京、深圳、沈陽、濟南、西安、福州、杭州、香港及其它城市辦事處的始發(fā)貨物,2日內抵達全國200多個城市。
運輸相關服務的提供:包括客戶簽收回執(zhí)、維修返回、回程運輸、預到貨通知、定時送貨、意外事件通知、滿意度調查等。
強大的IT系統: 公司采用SAP TMS模塊對運輸計劃進行路線、承運商和承運方式的管理,結合運輸計劃中的發(fā)貨時間和預到時間開發(fā)了用于監(jiān)控在途信息等報表,可在發(fā)貨地和收貨地兩端實現對貨物的在途監(jiān)控。 公司還通過WWW網上訂單系統為客戶提供自主監(jiān)控貨物在途、簽收信息的端口。 目前科捷物流擁有員工700余人,各種專業(yè)人才分布于IT信息支持、進出口、核算、統計、客服、條碼掃描、運輸等不同崗位,是以專業(yè)知識為基礎,具備創(chuàng)新和服務意識的現代化團隊。
人員培訓與客戶制度: 公司實行員工定期輪崗制,所有科捷物流崗位的操作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所有員工都需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后上崗。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fā)揮員工積極性,科捷物流引入了員工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考核制度和GS(Goal Setting)評估體系,對物流隊伍進行科學管理。
科捷物流一貫注重質量體系的建設,自2003年成立以來,連年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科捷物流實行基于“項目經理制”的個性化物流服務,對所有項目客戶制定規(guī)范的標準操作流程(SOP)和作業(yè)指導書,為不同客戶提供最適合的個性化服務。另外,我北京立體倉庫是中國海關在中關村地區(qū)指定的唯一一個保稅倉庫,使用多個系統(RF\C),主系統是SAP R3的系統,庫內操作完全是手持設備指導的操作規(guī)程和指示命令。對貨物批次,序列號,庫存地等的管理可謂一流,庫存時時更新,很多德國汽車廠商到我?guī)靸葏⒂^后都說,想不到中國會有如此先進的倉庫... ...
業(yè)務范圍:
1.高端產品物流業(yè)務
2.返修件物流
3.與銀行、貨主三方基于存貨和貸款的三方質押業(yè)務模式
4.面積超過8萬平米的倉儲設施,遍布全國
5.遍布全國的運輸配送服務
6.WMS\IMS\RF\WWW\EL\ERP SAP R3倉庫與物流管理系統的租賃使用
7.遍布全國的物流增值服務
8.全國各地的庫存盤點業(yè)務
9.運輸與倉儲保險業(yè)務
10.到付貨款與到付運輸費用業(yè)務
11.方案設計與咨詢服務
本文是以杭州神州數碼平臺的物流中心為例展開分析。
二、物流成本管理在公司存在的問題
杭州神州數碼有限公司在企業(yè)制度結構與管理上相對比較交完善,但由于它并不是一個專業(yè)的物流 公司所以在企業(yè)的物流成本管理上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通過對其物流構成與核算方式的分析中得出的一些成本信息,將有助決策著對于物流成本管理做出改善。
物流中心是為客戶提供物流及后勤保障服務的經營組織,生產的是一種無形產品——物流服務。產生的成本可以分為兩類:營運成本和非營運成本。其中,營運成本是指與物流服務有直接聯系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營運間接費用。非營運成本主要包括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可以歸結到某種物流服務產品成本之中的材料,如用于包裝的紙箱和包扎帶等;直接人工成本是指可追溯到所提供的服務產品的人工費用,如專門為某產品錄入、查核、跟蹤各種單證的人員發(fā)生的人工費用;營運間接費用是物流企業(yè)成本中除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以外成本的統稱,在整個營運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裝卸、運輸、搬運設備的折舊和維修費等。
由于我們公司在全國各地設立分公司和物流運營中心,物流成本常常是跨公司、跨部門發(fā)生的,營運間接費用比例高,客戶需求呈現個性化。傳統的成本核算不能提供準確、詳細的成本信息,不能滿足企業(yè)管理與決策的需要。下面對我公司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
1.營運間接費用分配不合理,扭曲了成本計算結果。物流企業(yè)的營運間接費用包含的項目范圍廣、種類多,在營運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大,如運輸車輛的營運、維護,倉庫的折舊,裝卸與搬運設備的折舊、維修等。長期以來,采用單一的標準對營運間接費用進行分配,如以產量或人工工時作為標準進行分配,不能真實地反映成本的實際情況,扭曲了成本計算結果。
2.成本費用責任不明確,不便于業(yè)績評價與考核。我公司物流運營中心有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子公司及運營平臺與運輸網絡。公司從接到客戶的貨物,到將貨物送到目的地,需要經過多個公司的多個部門,包括接貨、打包、運輸、送貨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由于物流成本常常是跨公司、跨部門發(fā)生的,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容易造成各部門、各環(huán)節(jié)的成本費用責任不明確,無法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成本責任制,不便于對各公司、各部門進行業(yè)績評價與考核。
3.不能按客戶提供成本信息,無法針對客戶進行成本分析。物流企業(yè)的客戶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不同的客戶對物流服務有不同的需求。物流企業(yè)的成本更大程度上直接取決于客戶的需求,如客戶交運的玻璃制品會特別強調防碎,那么可能就要在包裝環(huán)節(jié)加大投入。由于物流作業(yè)是混合進行的,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無法將作業(yè)費用按客戶進行分攤,那么對具體客戶也就無法進行盈利性分析,很難測算出具體某一個客戶或某一類產品的物流成本。因此,客觀上可能存在為某些客戶提供服務時并沒有盈利甚至是虧損。
4.不能向客戶提供有說服力的物流服務收費標準,不能為定價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物流朝著多品種、小批量方向發(fā)展的情況下,物流企業(yè)的客戶對物流服務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苛刻??蛻舫鲇诮档妥陨沓杀镜男枰蚱扔诮档彤a品銷售價格的壓力,也總是壓低費用標準,給物流企業(yè)造成經營上的壓力。傳統的成本計算沒有針對不同服務對象的成本計算方法,拿不出具有說服力的成本計算明細,不能為服務定價提供科學依據。
三、物流流程分析
公司是以產品為核心的傳統物流成本管理,并著眼于形成產品的過程中發(fā)生地物流作業(yè)成本,忽視了其中的過程分析,作業(yè)分析及動因分析,是一種結果型的物流成本管理其結果并不能向管理者提供成本信息和有關的成產過程信息。
圖3-1 企業(yè)物流基本運作流程
物流中心基本的作業(yè)流程是:貨物到達倉庫后經“進貨”作業(yè)確認收下貨品后便依序將貨品“存儲”入庫,而后為確保在庫貨品收到良好的保護管理,再施以定期與不定期的“盤點”檢查。當客戶訂單進來后,先將訂單依其性質做“訂單處理”,之后即可依處理后的訂貨信息執(zhí)行“揀貨”作業(yè)。揀貨完成,一旦發(fā)現揀貨區(qū)所剩余的存量過低,則必須由存儲區(qū)來“補貨”。當然,若整個存儲區(qū)的存量低于預設標準,便需要向上游爭取新的貨運業(yè)務來補貨。而從倉庫揀出的貨品經過整理后可準備“出貨”,對于有些特殊的物品還有配合客戶需求進行必要的“流通加工”,將箱子打包、貼標簽等,之后等待出貨。司機將出貨品裝上配送車,將其“配送”到各個客戶。因為所有作業(yè)中都少不了搬運的動作,所以也將“搬運”列為作業(yè)之一。因此,基本的物流作業(yè)歸納為10項作業(yè),分別是進貨作業(yè)、搬運作業(yè)、儲存作業(yè)。盤點作業(yè)、訂單處理作業(yè)、揀貨作業(yè)、補貨作業(yè)、出貨作業(yè)、流通加工作業(yè)、配送作業(yè)。(參見圖3-2 物流具體作業(yè)流程)
圖3-2 物流具體作業(yè)流程
第二節(jié) 杭州神州數碼有限公司的作業(yè)流程優(yōu)化
一、作業(yè)成本法分析
公司大部分的物流成本發(fā)生在產品配送中心,其中又以圍繞公司的平面庫發(fā)生的物流成本最具代表,以此來作為物流作業(yè)成本管理的研究。
(一)物流作業(yè)流程各模塊介紹
1、進貨作業(yè)。貨物卸下后進行貨物實地的驗收,核對數量、規(guī)格等是否與訂單相符,如正確無誤則按分類標準加以分類,并登記進貨及進行進貨記錄。如與訂單不符或有破損的情況,則作出適當處理。
2、搬運作業(yè)。將不同形態(tài)的散裝、包裝或整體的商品,在平面或垂直方向進行移動,可能是要運送,或是重新擺置,使貨品能適時、適量移至適當的位置或場所存放。
3、存儲作業(yè)。事前做好倉儲位置的規(guī)則,把將來要使用或者要出貨的商品作適度的擺放,不會造成后續(xù)一些不必要的搬動。經常檢查作庫存品,善用空間,彈性調配,最大利用,同時也要注意存貨的管理,盡量降低庫存成本。
4、盤點作業(yè)。貨品因不斷的進出庫,在長期的累積下庫存資料容易與實際數量產生不符的現象?;蛘哂行┊a品因存放過久、不恰當,致使品質受影響,難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了有效控制貨品的數量,需要對各存儲場所進行數量清點作業(yè)。
5、訂單處理作業(yè)。由接到客戶訂單開始至準備著手揀貨之間的作業(yè)階段,成為訂單處理。主要工作為接單后有關客戶、訂單的資料確認、存貨查詢、訂單整理與編號及訂單出貨資料處理。多數工作為電腦化處理,能提供較快的處理速度及低成本(每張訂單的 處理成本),適合大量訂單。
6、揀貨作業(yè)。每張客戶的訂單中都至少包含一項以上的商品。決定一個揀取策略,將不同種類數量的商品,以最后效率的方式最少的成本,從庫存貨架上取出集中在一起。
7、補貨作業(yè)。當動態(tài)揀貨區(qū)貨品被揀取完畢或數量不足,于是從保管區(qū)域貨品移動至訂單揀取的動態(tài)揀貨區(qū)域,然后進行記錄或電腦存檔,同時必須控制保管區(qū)域的存貨水準,若降至安全存量以下,發(fā)出新業(yè)務需求通知。
8、出貨作業(yè)。為了確保出貨數量、品質、規(guī)格的正確性,講揀取分類完成的貨品做出貨檢查,是否符合訂單要求,檢查無誤后裝入適當的容器避免旅途中的碰損與方便卸貨,然后貼上標簽,根據車輛的貨運分配表或不同的廠商、客戶等指示將物品運至出貨準備區(qū),然后裝車配送。
9、配送作業(yè)。利用運輸工具,將被訂送的無聊從庫房發(fā)到客戶處。主要工作內容是由管理人員從電腦中利用訂單資料的電子文檔,將當日預定出貨訂單內容匯總,查詢相關的車輛調用、司機派送、客戶資料與該地區(qū)電子地圖等資料,依其配送地點劃分區(qū)域,統計該區(qū)出貨商品的體積重量,匯總出每條路線需運載的總數,進行該路線車輛的配置,定出出車批次,裝車及配送行程。
10、流通加工作業(yè)。流通加工不僅是完善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而且為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尋求新的利益訴求點的功能要素、提升物流服務水平的主要途徑。流通加工是按照客戶要求進行簡單的加工或包裝,一般的流通加工都會將舊有的標簽、包裝拆除,加入贈品或改變數量后,重新包裝。貼標。
(二)作業(yè)分析
對商品在倉庫流程步驟使用“動作研究”,經過一定的作業(yè)合并后,從調查結果中總結出所使用的作業(yè)。由于使用的設備不同,所產生的作業(yè)并不相同,將分別列出不同表格對作業(yè)統計分析。
表4—1作業(yè)分析
作業(yè)編號 作業(yè)名稱 作業(yè)描述
1 叉車運輸 使用叉車將貨以托盤為單位移動到入貨口
2 驗收、核對數量 驗收人員一名對貨物進行驗收,核對數量
3 入庫 入庫操作人員一名,將貨物移至適當的位置存放
4 掃描、系統入庫 掃描人員一名,掃描條碼,上傳到入庫系統
5 訂單處理 人員在系統接收并打印訂單,電腦做運輸調度操作
6 出貨確認 庫房人員確認訂單出貨
7 揀貨 庫房人員按照訂單貨物編碼、數量從庫房提貨
8 流通加工 對特殊物品重新打包、貼標
9 掃描、系統出庫 掃描人員一名,上傳到出庫系統
10 發(fā)貨 按照發(fā)貨的不同路線,將貨運至出貨準備區(qū)并裝車
11 庫房盤點 對照系統里所有的物品,盤點數量
表4—2物流作業(yè)與成本動因
物流作業(yè) 成本動因
人工費 設備費
1.叉車運輸 所需時間 使用時間
2.驗收、核對數量 所需時間
3.入庫 使用時間
4.掃描、系統入庫 所需時間 使用時間
5.訂單處理 所需時間 使用時間
6.出貨確認 所需時間
7.揀貨 所需時間 使用時間
8.流通加工 所需時間
9.掃描、系統出庫 所需時間 使用時間
10.發(fā)貨 所需時間 使用時間
9.庫房盤點 所需時間
本案例的成本單價中,我們選定的成本標的是以箱為單位的每產品所消耗成本,整個作業(yè)時間較短,把期間所涉及的設備折舊等一些較小成本不計入核算范圍。
將每月耗費資源以清單形勢記錄,如下表4-3所示:
表4—3職工工資資源 單位:元
職業(yè)類別 叉車工 操作工 中控室
職工人數 1 10 6
月工資 2000 1500 3000
通過對公司人員訪談大概得出倉庫,中控室與叉車每日使用電費為300元,使用估計法,定倉庫日電費270元,中控室日電費10元,叉車日電費20元使用時間每天2.5小時。從中我們得出一些成本消耗的時間單價。
使用時間單價=總費用/總時間
其中設備:
倉庫=270/(8*60)=0.56元/分
中控室=10/(8*60)=0.02元/分
叉車=20/(2.5*8)=1.00元/分
人員:
叉車工=2000/(30*8*60)=0.14元/分
操作工=1500/(30*8*60)=0.1元/分
中控室=3000/(30*8*60)=0.21元/分
表4—4作業(yè)時間分析
物流作業(yè)種類 成本動因實際數:
次數(人)*單位作業(yè)時間(分)=總作業(yè)時間(分)
1.叉車運輸 1*10=10
2.驗收、核對數量 1*1=1
3.入庫 1*5=5
4.掃描、系統入庫 1*0.5=0.5
5.訂單處理 1*5=5
6.出貨確認 1*1=1
7.揀貨 1*5=5
8.流通加工 1*3=3
9.掃描、系統出庫 1*0.5=0.5
10.發(fā)貨 1*10=10
11.庫房盤點 1*2=2
在得到每單位作業(yè)成本與作業(yè)時間數據后,通過選定產品為單位對選定成本標的進行作業(yè)成本的計算。
表4—5物流作業(yè)成本計算
費用 作業(yè) 作業(yè)編號 成本動因 單價 作業(yè)費用
人事費 叉車運輸 1
所需時間 0.14元/分 10分*0.14元/分=1.4元
驗收、核對數量 2 0.1元/分 1分*0.1元/分=0.1元
掃描、系統入庫 4 0.1元/分 0.5分*0.1元/分=0.05元
訂單處理 5 0.21元/分 5分*0.21元/分=1.05元
出貨確認 6 0.21元/分 1分*0.21元/分=0.21元
揀貨 7 0.1元/分 5分*0.1元/分=0.5元
流通加工 8 0.1元/分 3分*0.1元/分=0.3元
掃描、系統出庫 9 0.1元/分 0.5分*0.1元/分=0.05元
發(fā)貨 10 0.1元/分 10分*0.1元/分=1.0元
庫房盤點 11 0.1元/分 2分*0.1元/分=0.2元
設備費 叉車移貨 1
所需時間 1.00元/分 10分*1.00元/分=10元
入庫 3 0.56元/分 5分*0.56元/分=2.8元
掃描、系統入庫 4 0.56元/分 0.5分*0.56元/分=0.28元
訂單處理 5 0.02元/分 5分*0.02元/分=0.10元
揀貨 7 0.56元/分 5分*0.56元/分=2.8元
掃描、系統出庫 9 0.56元/分 0.5分*0.56元/分=0.28元
發(fā)貨 10 0.56元/分 10分*0.56元/分=5.6元
總費用 26.72元
其中的總成本是一個托盤為成本標的的作業(yè)成本,一個托盤一般裝15個產品箱,相當于每箱的作業(yè)成本23.01元/15箱=1.53元/箱
二、價值鏈分析法
物流作業(yè)成本管理是一種比較新的思維,它將企業(yè)的物流成本管理深入到作業(yè)層次。但作業(yè)成本管理對物流流程和物流作業(yè)進一步的改進上欠缺,有時就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企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企業(yè)就需要對物流作業(yè)和流程進行徹底的改造和重新設計,業(yè)務流程再造的重構和再造等方式彌補了物流作業(yè)成本管理在這方面的不足。
(一)作業(yè)分析
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確定作業(yè)的增值內容,查找不增值作業(yè),并對其進行分析,確定其是屬于不必要經營的活動還是雖然必要但效率低下并可以改進的經營活動。若是前者,必須將其剔除,若是后者,則需對其進行流程再造。
圖3-3 作業(yè)分析示意圖
運用是否增值與必要作業(yè)的方法對流程的作業(yè)進行價值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4-6作業(yè)增值情況分析
作業(yè) 增 值 不增值 是否必要
貨物裝卸 √ √
叉車運輸 √
貨物裝卸 √
驗收 √ √
入庫 √ √
掃描、系統入庫 √ √
訂單處理 √ √
出貨確認 √
揀貨 √ √
流通加工 √
掃描、系統出庫 √ √
出貨 √ √
庫房盤點 √ √
通過上表,可以看到在物流流程中的不增值作業(yè)是很多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是直接創(chuàng)造產品價值的流程,并且經過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fā)現物流流程當中的大多數不增值作業(yè)是不可缺的。那么我們要對物流流程進行再造就是要對流程不必要的不增值作業(yè)予以剔除,對必要的不增值作業(yè)進行優(yōu)化,還要對消除不增值作業(yè)后的流程進行整合。
(二)分析
在作業(yè)增值與必要的分析完成后,對分析出來的結果運用以下的方法進行作業(yè)優(yōu)化的分析,對下一步物流作業(yè)流程再造提供依據。
1.簡化非增值作業(yè)
消除不必要作業(yè)。每項任務的執(zhí)行都應該是必要的,如果一項任務是多余的,它的存在就非但沒增加價值,反而增加了成本,必須從流程中剔除。
2.整合作業(yè)
將精簡過的作業(yè)進行整合,是整個流程更加流暢、連貫。
(1)合并作業(yè)任務。要盡量使一個人完成一系列簡單任務,而不是將一系列任務分別交給幾個人,這樣可以大大加快組織里的物流和信息流速度。例如流程中貨物裝卸作業(yè)可以交由一個人負責,這樣可以更加節(jié)約人力成本。
(2)流程任務自動化。信息技術是加速流程和提高客戶質量的強大工具。如果流程基礎扎實,信息技術能夠大大增強它的能力但是如果技術不穩(wěn)定,則會使流程更復雜。
三、改造結果
在進行簡化非增值作業(yè)和整合作業(yè)后,最終的流程改造結果如下表4-7所示:
表4-7流程改造結果
作業(yè) 增值 不增值 是否必要
貨物裝卸① √ √
驗收、掃描② √ √
入庫 √ √
訂單處理 √ √
揀貨 √ √
流通加工 √
出貨、掃描③ √ √
庫房盤點 √ √
① 是整個流程的貨物裝卸
② 驗收的同時掃描入庫
③ 出貨的同時掃描出庫
從上表可以看出,經過流程再造后,企業(yè)物流作業(yè)得到了很大的精簡,相信這也大大節(jié)省了企業(yè)的物流成本,簡化了作業(yè)成本管理,并且優(yōu)化了企業(yè)價值鏈。
第四章 總結
本文在了解了國內外關于物流成本管理的發(fā)展基礎上,尋找并研究了基于價值鏈驅動的物流作業(yè)流程優(yōu)化的方法。一個企業(yè)想要具有較強的控制自身物流成本的能力,必須有一個好的物流成本計算方法。作業(yè)成本法就是思想較新的物流成本計算方法,同時在計算所得信息的基礎上又能為企業(yè)提供必要的成本構成信息,每個成本標的分攤到了哪些作業(yè),他們的比重又是多少等。而價值鏈思想在物流作業(yè)成本管理中的引入,又把成本管理的內容中增加了新的思路。之后,每個物流作業(yè)的流程或作業(yè)都可以用價值鏈的思想去分析,并最終對物流作業(yè)做出流程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王平心.作業(yè)成本計算理論與應用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56-60.
[2]胡玉明.高級成本管理會計[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67-110.
[3]Cary M. Cokins著,譚軍等譯.作業(yè)成本管理:成本會計制度的創(chuàng)新[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56-134.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23-467.
[5] 張莉,馮國富,劉希宋.作業(yè)管理的基礎、實質與步驟[J].企業(yè)經濟,2005,(3):43-47.
[6] 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競爭優(yōu)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33-116.
[7] 王群.價值鏈分析中作業(yè)成本的應用—一個案例的啟示[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6):73-76.
[8] 夏寬云.戰(zhàn)略成本管理[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1-70.
[9] 陳珂.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1.1-86.
[10] 呂云霞.價值鏈分析在戰(zhàn)略成本管理中應用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8.
[11] 肖凱.價值鏈分析與成本管理[J].經濟論壇,2001,(11),119-119.
[12] 李伊松,易華.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343-345.
[13]鮑新中.物流成本管理與控制[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89-89.
[14] 鄧婕.作業(yè)成本法在企業(yè)成本管理中的運用[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1):38-39.
[15]劉悅.作業(yè)成本法理論及應用研究[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8,(24):81-83.
[16]何忠高.論作業(yè)成本法對傳統會計成本的突破與應用[J].現代經濟,2008,7(8):36-37.
[17]金維鴿.價值鏈分析在成本管理中的應用[J].新西部,2008,(24):57-57.
[18]劉曉蓓.作業(yè)成本管理的應用[J].現代企業(yè)文化,2008,(32):40-41.
[19]張令榮,楊梅.基于價值鏈的企業(yè)物流一體化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
[20] James A. Brimson.Improvement and Elimiantion of Non-Value-added Coats [J].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1996,(2):62-65.
[21] Shank.J.K, Govindarajan.V.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The Value Chain Perpectiv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tch, 1992,(4):177-197.
[22] Robin Cooper, Regine Slagmulder.Strategic Cost Mangement [J].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8, (11):66-7
致謝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3―0309―03
一 仿真在現代通信技術中已成為重要的工程設計手段
隨著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通信系統仿真技術已經逐漸成為通信系統設計和驗證的主要手段。近二十年以來,數字信號處理方法和軟件無線電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傳統的設計手段和設計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急劇增加的通信系統復雜性的要求。今天,如果沒有計算機仿真方法,系統設計和性能測試是不可能完成的。
傳統的通信系統設計中,主要考慮的是對熱噪聲的性能指標問題。傳輸信道一般建模為加性高斯信道,性能指標的評估采用傳統的解析計算方法就可勝任。然而,許多現代通信系統,尤其是工作環(huán)境十分復雜的無線電通信系統和抗干擾通信系統中,其工作頻率在數千兆頻帶,電磁波傳播特性也十分復雜,衰落和多徑效應成為系統設計主要問題。相應接收機的復雜性大大提高:例如復雜的同步算法,信道估計和符號檢測,RAKE體系結構以及非線性系統在現代無線電通信中被廣泛采用。對此,傳統的理論解析分析方法都不再總是有效的,對于現代通信系統而言,仿真方法是必需的設計和分析手段。
現代通信網絡和網絡協議的復雜也是必須采用仿真方法研究的原因。傳統的排隊理論和運籌學可以解決對簡單通信信息流量模型的性能分析和計算問題,但是現代通信網絡協議的復雜性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數學的分析能力。為了快速、便捷而且準確地對通信網絡協議性能做出評估,采用基于事件的離散事件仿真方法幾乎是唯一的選擇。采用仿真方法可以避免理論性能分析的障礙,通過系統建模,參數選擇和調整,能夠迅速得出系統在模擬真實環(huán)境中的行為表現,從而對所應用的信號處理算法、通信協議做出評估和改進。
微處理器和數字信號處理芯片技術的進步在硬件上保證了現代通信系統的實現問題,在此背景下,算法和協議的軟件實現越來越成為系統功能實現的主要手段。仿真中應用的算法和真實系統中的功能實現算法已經融合。同時現代微型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大大超過了數年之前的大型計算機,已經基本能夠滿足通信仿真軟件和仿真數值計算對計算機運算能力和存儲空間的需要?,F在,在整個通信業(yè)界,基于仿真技術的系統設計分析已經被廣泛采用,成為研究新理論,開發(fā)新技術的主流方法。掌握仿真技術也是通信業(yè)界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二 仿真技術是現代通信實驗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學習和研究現代通信技術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在通信工程實踐環(huán)節(jié)中,仿真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透過仿真技術,通信工程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學習和研究比傳統通信理論所研究的對象更為復雜,更為接近真實工作環(huán)境的通信模型。而在傳統理論框架中,系統模型必須加以簡化才能得出解析結果。另外,利用仿真技術可以十分方便地修改系統參數,并且可以很快評估這些參數變化對系統整體性能的影響。隨著交互式仿真環(huán)境的成熟,設計者利用簡單的程序編寫和系統方框圖建模方法就可以模擬出復雜系統的工作行為,這樣,通信工程師就能夠將主要精力集中在通信系統的設計和本身改進的關注上,而不需將精力浪費在仿真程序,的編程技巧和調試上。
在復雜工作環(huán)境中,通信系統性能研究的基礎是對傳輸信道的建模仿真問題。因此,信道仿真也就成為了系統評估中所必需的。同時,為了適應復雜的和時變的傳輸環(huán)境,現代通信系統的信號處理算法趨于復雜化。例如采用信道估計自適應算法,多天線技術,智能天線波束成形算法,CDMA蜂窩網絡中的多用戶檢測算法,正交多載波調制算法,信道編解碼算法等等。這些技術的實現必須依靠高速信號處理芯片和軟件實現。對算法在實際通信環(huán)境中的適應性驗證和評估就必須借助于仿真來完成。
現代通信系統中,通信協議設計和驗證幾乎都是基于仿真技術的。為了保證通信的實時性和利用效率,現代通信系統中提出了各種復雜的具有層次結構的通信協議,從而構成通信網絡。排隊理論和運籌學只能對通信協議做出簡化的性能估算,與實際系統中的運行往往存在較大差別。由于實際系統行為的復雜性,解析分析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對通信協議在實際網絡環(huán)境中的評價就成為了網絡協議仿真分析的主要任務。
現代通信系統的實現也是基于仿真技術的。通信功能的軟件化實現、通信節(jié)點傳輸行為的智能化以及軟件無線電技術本身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結合的結果。通信系統的電路級設計已經從基于純硬件集成電路的模式轉變?yōu)橐钥删幊踢壿嬈骷榫幊虒ο蟮腣HDL軟件編程映射模式。VHDL程序設計和調試都是以仿真方法完成的。在系統級設計中,系統仿真和系統實現是統一的,仿真算法可以直接映射為DSP的實現代碼。而在更高層的協議級設計中,通信網絡協議仿真代碼也就是協議實現的核心代碼。軟件無線電技術使得通信信號處理方法得到廣泛應用,在基帶信號處理中可以通過軟件實現信號處理變換,得出射頻波束成形,預編碼,自適應均衡,自適應數字調制,解調,信道編解碼,信源編解碼,信息安全算法等等,而對這些算法的仿真算法和實現算法相同,代碼可以直接應用于實際系統中。
現代通信系統的測試設備價格高昂,而且,實際工作中的通信系統往往具有不可測試特性。例如,對營運中的通信網絡性能測試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是幾乎不可能的,也是營運通信網絡所不允許的。但另一方面,對于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絡的研究是必須有實踐對象的,在這種情況下,通信仿真和網絡仿真是就必然成為唯一的選擇。
總之,現代通信系統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對現代通信技術的學習和研究必須采用現代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F代系統論指出,復雜巨系統往往是非線性系統,對系統的數學建模已屬不易,對所建立的數學模型進行解析分析計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對復雜巨系統的研究,關鍵在于把握系統在外界環(huán)境中的交互行為和系統狀態(tài)的變化。對于計算機仿真來說,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數值計算能力,在解析計算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采用相對簡易的數值計算獲得工程上可用的結果。工程設計的目的是得出符合實際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仿真方法是一條捷徑。
三 仿真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性思維、建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橋梁
通信工程專業(yè)對學生的數學基礎要求高,除了傳統微積分知識之外,還要求具有積分變換,概率論和隨機過程、信息論的基本知識,排隊論和離散數學的基本知識等等。通信工程專業(yè)課程都是建立在這些數學基礎之上的。對通信工程本科學生的學習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是出于對就業(yè)前景憧憬和單純向往選擇了該專業(yè)的。他們對通信工程專業(yè)的
技術素質要求和未來從事的工作性質并不十分了解。于是,雖然學生有很高的學習熱情,但又普遍存在著對數理基礎知識的輕視和畏懼。抽象的理論和工程實際脫節(jié)是本專業(yè)面臨的教學困境之一:一方面通信系統的復雜性使得實驗室不可能擁有系統級實驗環(huán)境,另一方面通信工程的實際工作環(huán)境正是對系統級的通信網絡設備的設計、運營和維護。如果把通信工程比喻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那么通信理論就好比是人的骨架。如此,學生對學習理論知識的畏懼心理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如何在通信理論這個骨架上附著血肉,將專業(yè)知識作為活生生的技術事物展現給學生,是專業(yè)課程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學習興趣是通過教學藝術培養(yǎng)出來的,教學藝術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適應與專業(yè)特征的方法。學習心理學指出。對于學習成效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刻苦精神重要得多。
在多年探索中,我們發(fā)現,對于通信工程專業(yè)的教學實踐,通信仿真方法較成功地成為了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首先,仿真方法將純粹的數學理論知識通過計算機轉化為生動的數學實驗,成為理論實驗的有效工具。利用仿真方法,通過數值計算得出生動的曲線圖表,學生可以從中理解數學理論的實際內涵,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重建學習的興趣。其次,仿真建模分析可以通過相對簡單的仿真過程去對比理論解析結果,將抽象的理論模型通過仿真實現為具體的可以進行行為調試的軟通信機。通過仿真建模過程,學生既對理論分析有了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清楚了實際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和系統參數對通信機性能指標的影響。例如,對調制解調的波形及其頻域分析使得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調制解調的作用,噪聲對傳輸的影響以及傅里葉分析的應用:對糾錯編解碼的仿真可以直接測試出編碼的抗干擾能力;而對信道和通信收發(fā)信機的仿真可以得出信號噪聲功率比對系統傳輸差錯率的曲線關系,并可比較各種調制制式的性能。這樣,通過仿真實驗將通信理論的核心問題實例化,從而深刻理解理論本身的實質和意義。通過系統仿真,學生可以從理論到數學建模,再到計算機建模和仿真,在得出結果的過程中,從建模過程和實驗結果中體會通信系統的實質。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就不再視通信系統是抽象的死的東西。
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對專業(yè)知識的灌輸,專業(yè)教育應更加重視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沒有適當的實踐手段和方法,是很難有效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利用仿真手段,學生可以將其頭腦中利用專業(yè)基礎知識和創(chuàng)造靈感得到的系統模型在計算機中加以實現,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通信系統,驗證其思想,不斷總結工程經驗,驗證系統行為的過程,如此反復,會使得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也就在這一生動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得以形成。
通信仿真實驗是對傳統硬件軟件實驗的綜合和升華。對于通信工程的學生,具備基本的電子技術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電子技術的實踐經驗對于專業(y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能力起著關鍵作用。電路模塊是通信系統的構成元素,線性系統是電路的功能模型,而信號處理則是線性系統理論的應用提升。通信工程專業(yè)是一門系統級的工程學科,通信系統就是通過通信協議聯系起來的以信號處理為功能實體的復雜系統。從層次上,只有對傳統的硬件和軟件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能夠真正理解通信系統,也才能在系統仿真中把握物理實質。通信仿真實驗通常是系統級的,即把通信系統模塊視為功能模塊。以協議聯系這些模塊,仿真就是考察系統行為的過程。
四 現代通信仿真技術的層次和軟件需求
根據仿真對象的不同,相應的仿真手段、方法和適用的軟件也有所不同。隨著仿真技術在通信領域的推廣,在通信技術的各層次都產生了相應的仿真工具。通信技術從底至上,大體可以劃分為:電路系統、功能模塊、通信系統方框圖以及通信網絡等幾個層次。
在電路系統層次,工程目標是設計滿足要求的電路系統,對于模擬電路,如設計放大器、頻率綜合器、鎖相環(huán)、變頻、調制解調器等等。對于數字電路,如各種時序邏輯電路、偽隨機碼發(fā)生器、編解碼器等等。在電路系統層次的設計關鍵是電路拓撲設計和電參數選擇。仿真語言Pspice可以勝任模擬電路領域的設計和仿真問題,集成了Pspice語言的可視化仿真軟件眾多,常用的有EWB、ORCAD、Protel DXP以及最新的Altium(Protel)EDA設計軟件。其中EWB簡單易用,目前已經廣泛用于模擬電路課程教學和實驗中,0RCAD和Protel DXP是電路設計的專業(yè)軟件,從電路原理圖設計、原理圖級仿真到印制板圖生成和印制板級仿真都可完成,Altium(Protel)EDA設計軟件則逐漸成為了現代電子系統設計中從芯片開發(fā)、板級設計、電磁兼容到機電一體化設計整個環(huán)節(jié)的統一仿真設計平臺。數字電路的設計現在已經轉入了大規(guī)??删幊踢壿嬈骷r代,主要以VHDL語言作為軟件設計語言,不同廠商為其產品提供了相應的設計和仿真平臺,如Max-Plus Ⅱ等等。對于數字信號處理芯片(DSP)的設計,也有廠商提供的編程仿真環(huán)境可用,如T1的DSP編程仿真平臺CCS,可完成編程、軟件仿真和目標板硬件仿真直到代碼下載全過程。功能模塊層次的仿真任務是解決通信功能模塊的輸入輸出參數指標設計問題,也包括模塊內部的結構和算法問題。如電磁傳播環(huán)境仿真、信道均衡,波形估計和信號參數估計,智能天線、編碼調制等等。在通信系統方框圖層次的任務是根據設計目標構建通信系統,包括發(fā)信機、信道以及收信機。仿真目標是研究整個通信系統在使用信道環(huán)境下的適應性,如傳輸差錯率性能,抗干擾性能等等。
適用于功能模塊層次和通信系統方框圖層次的仿真軟件眾多,有Matlab/Simulink,Scilab和SystemView等等。其中,SystemView是通信系統專用的系統級仿真軟件,軟件模塊庫提供了全面的通信系統模塊,完成可視化模塊建模后立即可得出仿真結果。Matlab/Simulink則是較為通用的系統仿真和科學計算平臺,幾乎所有理工學科的仿真實驗和數值計算均可在該平臺上完成。Matlab通過編程可完成算法仿真,Simulink是Matlab的擴展,是可視化方框圖建模仿真工具。Matlab提供了C/C++編譯和C/C++語言的接口,其信號處理工具箱還提供了DSP代碼翻譯接口,將仿真和算法實現統一起來。Scilab是法國國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院INRIA開發(fā)的一個開放源碼的免費科學計算仿真軟件,與Matlab相兼容。
在通信網絡層次的仿真問題以通信網絡協議仿真為主,主要以網絡信息流量和阻塞率指標為參數。廣為采用的仿真平臺有OPNET和NS,OPNET是商用專業(yè)網絡仿真軟件,工作于Windows平臺,在C++編譯器的支持下,可進行從廣域到局域,有線到無線的全網絡仿真。NS是Linux下的開源軟件,也是廣為應用的網絡仿真平臺。
本文首先介紹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定義、分類、特征和度量,通過從商業(yè)銀行內外部環(huán)境分析揭示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指出我國信貸風險具有復雜性和獨特性。找出解決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對策。然后根據商業(yè)銀行信貸業(yè)務發(fā)生的三個流程: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管理;提出商業(yè)銀行信貸業(yè)務流程管理。在貸前調查中,通過對信貸客戶信用評估,確定信貸客戶的信用等級,建立信貸客戶準入機制。在貸時審查中,通過合理設置,將業(yè)務拓展部門、貸款審查部門和風險控制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制約,達到審貸分離和權責對應;同時審查貸款用途是否合理,還款來源是否有保障。在貸后管理中,通過五級分類,實時動態(tài)監(jiān)管貸款情況,及時識別、防范、控制風險。通過對三個信貸流程進行從始到終的風險控制,建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流程化管理;最終達到預防、規(guī)避、轉移、化解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從而減少不良貸款引起的損失,增強商業(yè)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最后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將信貸風險流程管理運用于工作實踐。通過實踐,檢驗了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與信貸風險管理效果。
1 緒 論
1.1 問題的提出
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是伴隨著商業(yè)銀行的產生而產生,是商業(yè)銀行區(qū)別于其他行業(yè)最重要的特征,是間接融資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把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重要手段,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極大的促進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從文藝復興到新經濟發(fā)展,可以說都離不開商業(yè)銀行的信貸。信貸有三個要素: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從根本上講,安全性是商業(yè)銀行的立行之本。因此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應運而生,而且成為商業(yè)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增多,銀行風險有擴大的趨勢。同時中國商業(yè)銀行的經營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面臨更大的風險壓力,表現在:
①銀行業(yè)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中小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的興起,民營銀行的建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fā)展,外資銀行的涌入,作為市場主體的銀行數量大幅度增加, 市場主體的增加必然引起競爭程度的提高。競爭在調動競爭者的積極性和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容易造成無序競爭,增加同業(yè)內耗,加大交易費用,降低整體效率。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中國經濟的主體和增長點在不斷向非國有部門和居民部門轉移,中國銀行業(yè)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國大大小小的銀行在以存貸款為主的銀行市場上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在這樣的競爭中,銀行存貸款的利差面臨逐漸縮小的趨勢,傳統業(yè)務的競爭優(yōu)勢逐步降低,銀行不得不重新開發(fā)高風險高盈利的業(yè)務,加大了風險暴露。
②信息技術的革命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銀行傳統業(yè)務、營銷方式和服務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
在近10 年時間里,ATM 和自助銀行已經成為有形服務渠道的重要形式;在近5 年的時間,依托于 INTERNET 的網上銀行迅速發(fā)展成為無形渠道的主要形式。與此同時,其他新型的服務渠道——客戶服務中心、手機銀行出現并不斷發(fā)展。
新的信息技術和服務渠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幫助銀行快速的擴張業(yè)務。從居民到企業(yè),樹立自己的品牌。中國招商銀行,就是憑借一卡通,在網絡銀行上贏得了先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從而得到快速的發(fā)展。但是,我們也經??吹?,不法分子在ATM上盜取其他客戶的資金;黑客在因特網上盜取客戶資料和密碼。在新的技術條件下,銀行面臨新的技術風險。
③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fā)展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各種機構的信息儲存、處理和傳遞能力明顯提高,導致各類金融機構之間傳統的專業(yè)化體系被淡化,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非金融企業(yè)都在向銀行業(yè)務滲透,加入這一領域的競爭。特別是直接金融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傳統銀行業(yè)同新興的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為了在有限的市場上爭取更多的客戶,銀行甚至向一些風險較大的企業(yè)貸款,增大了整體的金融風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風險性是客觀存在的,銀行經營活動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風險性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融入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多,銀行業(yè)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風險因素有增多趨勢。在新的形勢和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研究銀行風險,減少不確定性因素,提高經營效率,就成為一個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2 研究的意義
商業(yè)銀行的信貸風險研究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層面上理解:
①從宏觀層面上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銀行又是金融的核心。銀行信貸風險正是各種經濟風險的集中體現。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運行高度貨幣化、信用化和金融化。作為金融中介的銀行,以貨幣和信用為媒介,和經濟社會中各個經濟主體發(fā)生著廣泛的聯系。當銀行和其他經濟主體發(fā)生信貸關系時,經濟主體的風險就會通過信貸關系,部分甚至全部轉化為銀行信貸風險,銀行成為風險的中樞。所以有效的控制住了銀行信貸風險,也就從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整個經濟風險,防止了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維護了經濟社會的安全和穩(wěn)定。
②從微觀層面上講,信貸資產是商業(yè)銀行重要的生息資產,它產生了銀行未來的主要現金流,是商業(yè)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銀行信貸資產為商業(yè)銀行帶來收益的同時,也承擔了重大的風險。如何在保證銀行信貸收益的同時,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是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所以進行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研究有助于商業(yè)銀行建立科學的風險內控制度,不斷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防范信貸風險,增強商業(yè)銀行的競爭能力。
③從歷史角度來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信貸風險已變得更加突出和重要。這主要表現在:人們對信用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債務的規(guī)模急劇擴張;作為信用主體的商業(yè)銀行潛伏著危機;新的債務主體不斷增加,新的金融交易品種不斷推出等,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信用風險增大了。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危機四伏,風波迭起:
1994年,法國里昂信貸銀行因從事房地產業(yè)和其他產業(yè)的投機而虧損達 123 億法國法郎,它的賬目中出現了高達 500 億法國法郎的不良貸款。
1995 年 8 月 1 日,日本東京最大的財務公司宇宙財務公司遭遇 4.2 億美元存款的擠提;同年 9 月,日本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一名業(yè)務人員因投資美國債券失誤,虧損 11 億美元。
1997 年從泰銖貶值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沖擊更大。危機波及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引起這些國家的匯率大幅度下降,股市大跌、銀行出現大量壞賬而紛紛倒閉。隨即,東亞國家也爆發(fā)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日本的一些大銀行和大證券公司,如三洋證券公司、北海道拓殖銀行、山一證券公司等相繼倒閉;韓國韓元也大幅度貶值,韓國的韓寶、真露等大型企業(yè)集團相繼破產,第一銀行和漢城銀行等眾多的信貸機構都陷入困境。這次危機給東南亞及東亞國家的經濟沉重的打擊,
在國際金融領域頻繁發(fā)生金融危機的同時,我國國內金融市場上或金融活動中,也出現了不少金融問題和金融事件。例如:
1998 年 2 月 24 日,中國農村發(fā)展信托投資公司由于經營嚴重違規(guī),虧損巨大,被中央銀行行宣布解散。
1998 年 6 月,海南發(fā)展銀行被央行宣布接管,原因是自身巨額的不良貸款使銀行經營難以維持。
以及近來的德隆事件、藍田事件、鐵本事件造成巨額不良貸款都對商業(yè)銀行造成巨大的損失。
歷史上由于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不能有效的控制而產生的金融危機給政府、經濟工作者、銀行從業(yè)人員敲響了警鐘,促使我們去了解、研究、分析、規(guī)避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
④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作為我國商業(yè)銀行主體的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曾經因為資產質量問題比較突出,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黃牌警告的 5 個國家之一。1999 年剝離不良資產之前,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應在 40 %左右,據此計算不良貸款余額應為 21749. 71 億元,占當時我國GDP的 2 7. 3 %,是當年全國財政收入 9846 億元的2.2 倍。1999 年,國家先后成立了信達、長城、東方、華融 4 家資產管理公司,對國有商業(yè)銀行 1.4 萬億不良資產進行了剝離,不良貸款率下降 10 個百分點。但是 2000 年,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資產不降反增,每家不良率增幅都在 6個百分點以上。根據銀監(jiān)會的最近統計:我國主要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貸款情況如下[56]。主要商業(yè)銀行是指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和全國性股份銀行。
表1.1 2003-2005年主要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和余額 Teble1.1 單位:億元 2003年12月 2004年12月 2005年12月 2006年12月 主要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 17.8% 13.21% 8.9% 7.51% 余額 (億元) 24406 17176 12196 1170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問題雖有好轉,但仍然較為嚴重,與國際水平相比相差較大。目前世界排名前 100 位的銀行的貸款不良率大約為 2%~3%。
須引起關注的是,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較快并不完全是由于不良貸款絕對額的下降引起的,實際上,不良貸款絕對額的下降對不良貸款比例下降的貢獻度只有一部分,而大部分還是依靠貸款總量的增加即貸款的擴張來實現的,而資產擴張將造成資本充足率下降和增加撥備的壓力。同時,伴隨著貸款集中趨勢的加強,國有商業(yè)銀行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增大?,F階段,國內金融秩序不夠規(guī)范,特別是中小商業(yè)銀行處于發(fā)展壯大時期,信貸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一些傳統產業(yè)處于萎縮、一些新型行業(yè)還沒有形成氣候的情況下,新增銀行貸款主要集中在“大、長、壟斷”型企業(yè)和項目上,具體講就是貸款向大企業(yè)、大城市、大項目(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市政建設及房地產項目)集中;由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向中長期貸款集中;向國家壟斷性行業(yè)(如公路、鐵路、電力、電信等)集中。大企業(yè)、大項目、大行業(yè)的資金需求大,產出高,風險也高。信貸投放的行業(yè)集中度過高,潛伏著新的風險隱患。一旦這些大行業(yè)大企業(yè)出現生產與經營風險,所殃及的不僅僅是銀行對這些行業(yè)貸款的資金安全,而且會影響整個銀行體系的穩(wěn)健運行,形成商業(yè)銀行的系統性信貸風險。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強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我從事銀行工作多年,對商業(yè)銀行的信貸風險有著直接的接觸和認識,通過MBA幾年的學習,從更深的理論層次認識了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本文試圖運用所學的工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結合銀行工作實踐,研究我國商業(yè)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我國信貸風險具有較深的體制原因。較之國外獨特之處,信貸風險的產生較為復雜,既有外部的原因,又有銀行內部自身管理的原因,對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研究,不能只局限在對銀行的研究,而應該包括對社會經濟整體、企業(yè)、國際經濟形勢等多方面研究。信貸風險不是孤立的風險,影響信貸風險的因素很多。因此,應該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結合我國逐步完善市場經濟的實際,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才能有效控制我國商業(yè)銀行的信貸風險。
本文從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定義入手,揭示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形成機制,找出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形成原因,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提出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和方法,建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流程化管理。最終達到預防、規(guī)避、轉移、化解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從而減少不良貸款引起的損失,增強商業(yè)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圖1.1 論文結構 Fig1.1 Structure Of Paper
1.4 主要研究工作
論文題目確定后,在導師的指導下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發(fā)現關于信貸風險管理流程的文章相對較少,大多數文章把研究的重點的放在信用等級的評估以及信用違約模型的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依托豐富的信貸客戶數據以及違約數據進行數理分析,采用的數學工具主要有概率論和矩陣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不同信用等級企業(yè)的違約率以及不同信用等級相互轉換的概率。
但是在日常工作和現實生活中,影響銀行信貸風險的因素太多,一個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變量包含進去,于是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fā)來研究信貸風險,根據企業(yè)在銀行申請貸款的流程,我提出了加強商業(yè)銀行信貸流程管理,這種管理方法最大的特點是一種過程管理,在管理過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數理知識,只要按照要求完成每一個流程、每一個步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
目前,我國商業(yè)銀行的發(fā)展很快,但是從業(yè)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經驗數據和發(fā)達國家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如何盡快的提高我國商業(yè)銀行的管理水平,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先進理論,必須結合中國國情消化吸收西方先進思想,提出切合中國實際的方法和理論。
本文試圖從這方面進行嘗試,我綜合運用了風險管理理論以及有關信息管理理論,針對商業(yè)銀行信貸業(yè)務的流程提出了信貸風險流程管理的思想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步驟,最后用實際案例進行驗證。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的研究能夠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流程管理的體系和內容。
2 商業(yè)銀行風險概述
關于什么是風險,學術界的說法不一,有的認為風險是可測定的不確定性;也有的認為風險是損失的可能性,或者風險是損失出現的概率或機會;還有的認為風險就是潛在損失的變化范圍與變動幅度。通常人們認為,風險就是發(fā)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或者說,風險就是一個事件產生人們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因此,風險較為一般的定義是:風險是某一種事件預期后果估計中較為不利的一面。
2.1 商業(yè)銀行風險的類型
具體到商業(yè)銀行,商業(yè)銀行風險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2.1.1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credit risk)是客戶違約的風險,也就是客戶不能履行其現有合約義務的風險。違約造成了交易對手(一般是銀行)全部或部分支付金額的損失。信用風險也是交易對手(一般是債務人)信用質量降低的風險。雖然信用風險的降低并不意味著違約,但是違約的概率增加。
信用風險與信貸風險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
信貸風險是指在信貸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貸款,造成銀行貸款本金及利息損失的可能性。對于商業(yè)銀行來說,信貸風險與信用風險的主體是一致的,即均是由于債務人信用狀況發(fā)生變動給銀行經營帶來的風險。二者的不同點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資產的范圍;信用風險不僅包括貸款風險,還包括存在于其他表內、表外業(yè)務,如貸款承諾、證券投資、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風險。
由于貸款業(yè)務仍然是商業(yè)銀行的主要業(yè)務,所以信貸風險是商業(yè)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對象。
2.1.2 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也是銀行的主要風險,是因銀行無法以合理的價格出售資產或再借入現金而引起凈收入或股東權益市場價值潛在下降的風險。具體來講,流動性風險是銀行資產負債沒有合理搭配,造成不能滿足支付需要,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性。銀行是社會的信用中介,通過吸收存款等形式籌集資金,轉而發(fā)放貸款形成了資金運用,銀行及債權人和債務人為一身。由于銀行業(yè)務的特殊性決定了資產和負債的流動性不對稱。銀行的資產即貸款常常是幾年、甚至5年以上,因此缺乏流動性,不容易變現。而銀行的負債即企業(yè)居民的存款是具有很強的流動性,而且是強制性的支付結算。所以,流動性不足嚴重時將導致流動性危機,并成為銀行破產的直接誘因。
2.1.3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market risk)是指因市場價格(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和表外業(yè)務發(fā)生損失的風險。市場風險可以分為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包括黃金)、股票價格風險和商品價格風險,分別是指由于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所帶來的風險。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率風險。利率風險(Interest Risk)是由利率變動引起收入下降的風險。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絕大多數項目產生以利率為標準的收入與成本。由于利率的不確定性,所以收入也是不確定的。匯率風險(Exchange Risk)是指由于各國貨幣匯率的波動使商業(yè)銀行的資產在持有或運用過程中蒙受意外損失的可能性。匯率風險是商業(yè)銀行經營外匯業(yè)務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也是外匯風險管理的重點。
2.1.4 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operational risk)是直接或間接由人或系統的不適當或錯誤的內部處理,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損失的風險。從巴塞爾委員會關于操作風險的定義維度,操作風險可以劃分為四類: 一是人員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包括操作失誤、違法行為(員工內部欺詐/內外勾結)、關鍵人員流失等情況;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可分為流程設計不合理和流程執(zhí)行不嚴格兩種情況;三是系統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包括系統失靈和系統漏洞兩種情況;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風險主要指外部欺詐、突發(fā)事件以及銀行經營環(huán)境的不利變化等情況。
2.2 商業(yè)銀行風險的特征
風險是商業(yè)銀行的基本屬性,銀行不可能脫離風險而存在。與工商企業(yè)不同,商業(yè)銀行風險具有如下特點:
2.2.1 客觀性
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觀愿望轉移而轉移,人們生存和活動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就是一個充滿風險的世界。不確定性是風險最本質的特征,由于客觀條件的不斷變化以及人們對未來環(huán)境認識不充分,導致人們對事件未來的結果不能完全確定。
風險是各種不確定因素的伴隨物。商業(yè)銀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負債經營,即利用客戶的各種存款及其它借入款作為營運資金,自有資本占資產總額比率遠低于其它行業(yè)。這一經營特點決定了商業(yè)銀行本身即是一種具有內在風險的特殊企業(yè)。同時,商業(yè)銀行日常經營活動中,由于外部環(huán)境瞬息萬變以及人們對外部環(huán)境認識不充分,導致人們對事件未來的結果不能正確預期,采取了不正確的措施,可能導致經營成果的損失。
2.2.2 潛在性
盡管風險是客觀存在,但它的不確定性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從可能性要轉變?yōu)楝F實的損失還有一段距離,還有賴于其它相關條件,這一特性可稱為風險的潛在性。風險的潛在性使人類可以利用科學的方法,正確鑒別風險,改變風險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從而減小風險。商業(yè)銀行不斷地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在經營過程中負債的流動性雖然很大,但總有一部分余額沉淀在銀行里。同時,貸款都以轉帳結算形式進行,不需要支付現金,這樣貸款的款項,又轉入銀行開立的帳戶上,銀行由此增加了存款貨幣數量,也就是增加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通過貸款、轉存,在帳目上轉來轉去就創(chuàng)造出一筆筆新的存款貨幣了,也就大大增加了銀行資金來源。銀行業(yè)的這種信用創(chuàng)造功能可以在較長的時間里掩蓋已經出現的損失,緩和各類不確定因素的變動作用。在一般情況下,即使某些不確定性因素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已經出現,銀行仍可以通過不斷吸收存款來保持流動性,使得銀行在巨額虧損時仍能夠運轉,因此其風險具有隱蔽性。
2.2.3 可控性
不確定性是風險的本質,但這種不確定性并不是指對客觀事物變化的全然不知,人們可以根據以往發(fā)生的一系列類似事件的統計資料進行分析,對風險發(fā)生的頻率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程度做出統計分析和主觀判斷,從而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進行預測與衡量。同時,風險與其決策行為是緊密關聯的,不同的決策者對同一風險事件會采取不同的決策行為,具體反映在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不同的管理方法,也因此會面臨不同的風險結果。商業(yè)銀行風險可以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降低經營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建立統一規(guī)范的內部控制平臺,規(guī)范員工的行為,減少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建立內部評級體系,強化信用分析和預警,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2.2.4 擴散性
銀行風險可能在銀行體系傳導,甚至引起銀行危機,也可以向金融體系傳導,引起金融危機。由于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之間存在著密切而復雜的債權債務聯系,因此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一旦某個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價格發(fā)生貶損以至于不能保證正常的流動性頭寸,則單個或局部的金融困難很快便演變成全局性的金融動蕩。
2.3 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度量
2.3.1 古典信貸風險度量方法
專家制度是一種最古老的信貸風險分析方法,它是商業(yè)銀行在長期的信貸活動中所形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信貸風險分析和管理制度。這種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銀行信貸的決策權是由該機構那些經過長期訓練、具有豐富經驗的信貸專家所掌握,并由他們做出是否貸款的決定。因此,在信貸決策過程中,信貸專家的專業(yè)知識、主觀判斷以及關鍵要素的權衡均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①專家制度的主要內容
在專家制度下,由于各商業(yè)銀行自身條件不同,因而在對貸款申請人進行信貸分析所涉及的內容上也不盡相同。但是絕大多數銀行都將重點集中在借款人的“5C”上。品德和聲望(Character)、資格與能力(Capacity)、資金實力(Capital)、擔保(Collateral)、經營條件(Condition)
也有些銀行將信貸分析的內容歸納為“5W”或“5P”?!?W”系指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還款期限(When)、擔保物(What)、如何還款(How);“5P”系指個人因素(personal)、目的因素(purpose)、償還因素(payment)、保障因素(protection)、前景因素(perspective)[1]。
在傳統的信貸分析過程中,信貸專家常常要借助于一些標準的分析技術來對借款人清償債務能力進行評估。信貸專家在信貸分析中經常使用一些常用財務比率指標。
②專家制度存在的缺陷與不足
盡管古典信貸分析法——專家制度在銀行的信貸分析中發(fā)揮著積極的重要作用,然而實踐卻證明它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點和不足。
首先,專家制度實施的效果很不穩(wěn)定。這是因為專家制度所依靠的是具有專門知識的信貸專家,而這些人員本身的素質高低和經驗多少將會直接影響該項制度的實施效果。例如,對于銀行客戶(公司)所提供的一套財務報表和文件,五位不同的信貸官對其進行分析會得出五種不同的分析結果,差異很大。
其次,專家制度與銀行在經營管理中的方式緊密相聯,大大降低了銀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影響了銀行未來的發(fā)展。
第三,專家制度加劇了銀行在貸款組合方面過度集中的問題,使銀行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在專家制度下,銀行員工都熱衷于成為專家,這就需要他們在某一行業(yè)或某類客戶范圍進行較長時期的分析研究,積累經驗,成為這個行業(yè)的專才,因此這些人在選擇客戶時都有著強烈的偏好,他們所注重的客戶都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這就加劇了銀行貸款的集中程度,必然給銀行帶來潛在的風險。
第四,專家制度在對借款人進行信貸分析時,難以確定共同要遵循的標準,造成信貸評估的主觀性、隨意性和不一致性。例如,信貸專家在對不同借款人的“5C”進行評估時,他們所確定的每一個“C”的權重都有很大差異,既便在同一家銀行,信貸專家對同類型借款人的“5C”評估也存在差異。
2.3.2 古典信貸風險度量方法
①Zeta 和Z評分模型的內容
Z評分模型(Z-score model)是美國紐約大學斯特商學院教授愛德華·阿爾特曼(Edward I.Altman)在1968年提出的。1977年他又對該模型進行了修正和擴展,建立了第二代模型ZETA模型(ZETA credit risk model)。
Altman 在 1968 年通過對若干組企業(yè)的研究和分析,采用如下 5 個指標進行回歸,得到了如下的回歸方程,也就是Z評分模型:
Z=1.2X1+1.4X2+3.3X3+0.6X4+1.0X5
其中 X1=營運資本/總資產
X2=留存收益/總資產
X3=資產報酬率
X4=權益市場值/總債務的帳面值
X5=銷售收入/總資產
如果 Z≤2.675,歸于破產組;如果 Z>2.675,歸于非破產組。當1.81<Z<2.99,阿爾特曼發(fā)現此時的判斷失誤較大,稱該重疊區(qū)域為“未知區(qū)”(Zone of Ignorance)或稱“灰色區(qū)域”(gray area)。
Zeta 分析模型是 Altman、Haldeman 和 Narayanan 在研究公司破產風險時提出的一個模型,采用 7 個指標作為揭示企業(yè)失敗和成功的變量,這 7 個指標是資產報酬率、收入的穩(wěn)定性、利息保障倍數、盈利積累(留存收益/總資產)、流動比率、資本化率(5 年的股票平均市場值/總長期資本)和規(guī)模(公司的總資產),這 7 個指標分別表示企業(yè)目前的盈利性、收益的風險、利息的保障、長期盈利性、流動性和規(guī)模等特征。新模型的變量由原始模型的五個增加到了7個,它的適應范圍更寬了,對不良借款人的辨認精度也大大提高了。
我們可以將ZETA模型寫成下列式子,其中模型中的a、b、c、d、e、f、g,分別是作者無法獲得ZETA模型中七變量各自的系數。
ZETA=aX1+bX2+cX3+dX4+eX5+fX6+gX7
②Zeta 和Z評分模型的優(yōu)點和缺陷
Z評分模型和ZETA模型均為一種以會計資料為基礎的多變量信用評分模型。由這兩個模型所計算出的Z值可以較為明確地反映借款人(企業(yè)或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的信用狀況(違約或不違約、破產或不破產),因此,它可以作為借款人經營前景好壞的早期預警系統。由于Z評分模型和ZETA模型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適應性以及較強的預測能力,所以它們一經推出便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得到推廣和使用并取得顯著效果,成為當代預測企業(yè)違約或破產的核心分析方法之一。
然而,在實踐中,人們發(fā)現無論是Z評分模型還是ZETA模型都存在著很多先天不足,使模型的預測能力大打折扣,限制了模型功效的發(fā)揮。Z評分模型和ZETA模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兩個模型都依賴于財務報表的帳面數據,而忽視日益重要的各項資本市場指標,這就必然削弱模型預測結果的可靠性和及時性;第二,由于模型缺乏對違約和違約風險的系統認識,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從而難以令人信服;第三,兩個模型都假設在解釋變量中存在著線性關系,而現實的經濟現象是非線性的,因而也削弱了預測結果的準確程度,使得違約模型不能精確地描述經濟現實;第四,兩個模型都無法計量企業(yè)的表外信貸風險,另外對某些特定行業(yè)的企業(yè)如公用事業(yè)企業(yè)、財務公司、新公司以及資源企業(yè)也不適用,因而它們的使用范圍受到較大限制[2]。
2.3.3 現代信貸風險度量和管理方法:信用度量制模型
近年來,現代信貸風險量化管理模型在國際金融界得到了很高的重視和相當大的發(fā)展。J.P.摩根繼1994年推出著名的以VaR為基礎的市場風險度量制(Risk Metrics)后,1997年又推出了信貸風險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信貸風險度量制(Credit Metrics),隨后瑞士信用銀行又推出另一類型的信貸風險量化模型CreditRisk+都在銀行業(yè)引起很大的影響。同樣為銀行業(yè)所重視的其他一些信貸風險模型,還有KMV公司的以EDF為核心手段的KMV模型,Mckinsey公司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等。信貸風險管理模型在金融領域的發(fā)展也引起了監(jiān)管當局的高度重視,1999年4月,巴塞爾銀行監(jiān)管委員會提出名為“信貸風險模型化:當前的實踐和應用”的研究報告,開始研究這些風險管理模型的應用對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管理的影響,以及這些模型在金融監(jiān)管,尤其是在風險資本監(jiān)管方面應用的可能性。毫無疑問,這些信貸風險管理模型的發(fā)展正在對傳統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一個現代信貸風險管理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①Credit Metrixs 市場風險度量制模型
Credit Metrixs 模型是由 J.P 摩根于 1997 年提出的。它對貸款和債券在給定的時間單位內(通常為一年)的未來價值變化分布進行估計,并通過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 ,VAR)來衡量風險。這里,VAR 用來衡量投資組合風險暴露的程度指在正常的市場情況和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在給定的時間段內預期可能發(fā)生的最大損失。在 Credit Metrixs 中,價值變化與債務人信用質量的最終轉移相聯系,這種轉移既包括升級也包括降級和違約。因此,信用風險不僅由債務人的違約風險引起,也會因債務人的信用等級降級而引起潛在的市場價值損失。值得注意的是,它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種缺陷不是其方法,而是它所依賴的轉移概率是基于違約和信用轉移的平均歷史頻率。Credit Metrixs 的準確性依賴于兩個關鍵的假設:
1)處于同一等級的所有公司具有相同的違約率;
2)實際違約率等于平均違約率。
這兩個假設也運用于其他的轉移概率,換言之,信用等級變化和信用質量變化是同義的,且信用等級和違約率也是同義的,即當違約率調整時,等級也變化,反之亦然。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違約率是連續(xù)的,而等級卻是以一種離散的方式進行調整的,這是由于評級機構對那些違約風險發(fā)生變化的公司進行升級或降級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歷史平均違約率和轉移概率可能與實際的比率偏離很大,且在同一個債券等級內的違約率也可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此外,這一模型需要輸入大量的數據,而對于中等的市場貸款組合而言,它們通常不能完全得到,因而必須要近似。這些都給它的使用及其準確性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6]。
②KMV公司的KMV模型
KMV 是基于這樣的出發(fā)點:當公司的市場價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會對其債務違約。在 KMV 方法中,信用風險從根本上是由發(fā)行者的資產價值的變化驅動的。因此,在給定公司的現時資產結構的情況下,一旦確定出資產價值的隨機過程,便可得到任一時間單位(如 1 年、2 年等)的實際違約概率。KMV 最適用于公開上市公司,它們的股票價格和財務報表的信息便于轉化為一個暗含的違約風險。
與 Credit Metrixs 不同,KMV 模型沒有運用穆迪或標準普爾的統計數據通過債務人的信用等級確定一個違約概率,它并不明確地涉及轉移概率,而是根據莫頓的模型得出每個債務人的期望違約頻率,將違約概率作為公司的資產結構、資產收益的波動性和現時資產價值的一個函數。在 KMV 中,轉移概率已包含在 EDF (預期違約頻率)中,實際上,EDF 的每個值都與一個利差曲線和一個暗含的信用等級相聯系。而且,EDF 是相對于違約風險的一種“基數評級”,而不是傳統的由評級機構所提供的“序數評級”(如穆迪公司的 8 個信用等級),它可以映射于任何等級體系而得到債務人的相同等級。
③Credit Risk+——精算風險模型
Credit Risk+是一個運用了精算方法的模型,它假定違約率是隨機的,可以在信用周期內顯著地波動,并且其本身是風險的驅動因素。因而,Credit Risk+被認為是一種“違約率模型”的代表。與 CreditMt 、KMV 都以資產價值作為風險驅動因素不同,它只考慮了違約風險,而沒有對違約的成因做出任何假設:一個債務人或者以概率 PA 違約,或者以 1-PA 的概率沒有違約。它假定:
1)對于一筆貸款,在給定期間內的違約概率,比如 1 個月,與其他任何月份的違約概率相同;
2)對于大量的債務人,任何特定債務人的違約概率很小,且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的違約數與任何其他時期內的違約數相互獨立。
相對于其他模型而言,Credit Risk+的最大優(yōu)點是,模型僅需要輸入較少的數據,因而適應了傳統業(yè)務中缺乏數據的狀況。不過,這一方法的“簡易性”可能會與盡可能準確地模擬“復雜”現實的目標相沖突。其次,該模型對債券組合或貸款組合的損失概率所得到的閉形解,使它在計算上很具吸引力。該模型的局限性是它針對的是損失率,而非貸款價值的變化,使它不是一個盯住市場模型(Mark-to-Market Model),而是一個違約率模型。此外,Credit Risk+忽略了轉移風險,使得每一債務人的風險是固定的,且不依賴于信用質量的最終變化以及未來利率的變動性。
④Credit Portfolio View經濟計量模型
Credit Portfolio View 是一個多因子模型,它根據諸如失業(yè)率、GDP 增長率、長期利率水平、匯率、政府支出以及總儲蓄率等宏觀因素,對每個國家不同行業(yè)中就不同等級的違約和轉移概率的聯合條件分布進行模擬。Credit Portfolio View 是基于一種因果關系,違約概率以及轉移概率都與宏觀經濟緊密。當經濟狀況惡化時,降級和違約增加;反之,當經濟狀況好轉時,降級和違約減少。
Credit Portfolio View 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介于 Credit Metrics 和 CreditRisk+之間。與 Credit Metrics 類似,Credit Portfolio View 也用于說明違約和等級降級帶來的損失,且同樣將等級轉移矩陣作為它的模型基礎,但它不是運用股票數據近似違約相關性,而是根據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對原始轉移矩陣進行“調整”,因而違約概率不是常數而是變動的,這一點則與 Credit Risk+模型類似。但是,與 Credit Risk+不同的是,它不是一種單因素模型,對每個部門僅需確定違約率的一個期望值和一個標準差,在 Credit Portfolio View 則需要每個部門違約率的完全時間序列,這些時間序列是 Credit Portfolio View 運用復雜的計量經濟工具模擬宏觀經濟情景的最重要的輸入數據。
Credit Metrics 方法是基于信用轉移分析,它對任一債券或貸款組合的價值建立了完全分布模型,并且其價值的變化只與信用轉移有關,它通過在險價值來衡量風險,而這一在險價值即是在指定置信水平下這一分布的百分位數。KMV 公司所建立的信用風險方法是用于評估相對于違約和轉移風險的違約概率和損失分布,與Credit Metrics 不同的是,KMV 方法依賴于每一個債務人的“期望違約頻率”,而不是由評估機構所評出的平均歷史轉移頻率。Credit Risk+僅針對于違約,它假定單個或貸款的違約服從泊松分布,在這一分布并不是明確地建立信用轉移風險的模型,而是對隨機違約率進行解釋[2]。
表2.1 四種模型的比較 Table2.1 Contrast Of Four Model
Credit Metrics
Credit Portfolio View
KMV
Credit Risk+
風險的定義
MTM(盯住市場)
MTM或DM
MTM或DM
DM(違約模型)
適用范圍
信用體系完善
低等級企業(yè)
上市公司
大規(guī)模信貸業(yè)務
風險的生成因素
資產價值
宏觀因素
資產價值
預期違約率
回收率
隨機
隨機
常數
在次級組合內不變
2.3.4 信貸風險度量方法在我國的運用
如果在我國商業(yè)銀行的風險管理中引入現代信貸風險模型,對于我國商業(yè)銀行確定適度的資本金,健全商業(yè)銀行的信貸管理體制,從而有效地降低信貸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我國對信貸風險進行量化研究的起步較晚,一直偏重于定性分析。在當前情況下,我國商業(yè)銀行尚不具備獨立建立信貸風險度量模型等銀行內部風險度量模型的條件。主要原因有:
①我國商業(yè)銀行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歷史信貸數據庫。從前面介紹的四個模型可以看出,要建立自己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需要進行大量的參數估計,如信用等級轉換概率、違約率等參數的估計是建立在大量歷史經驗數據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有效的歷史信貸數據,則建模如同無米之炊。而我國銀行內部缺乏的正是這些歷史數據。
②缺乏有效的外部信用評估機構。西方國家有穆迪、標準普爾等國際知名的評級機構給商業(yè)銀行提供相應的數據,而我國國內獨立的商業(yè)信用評級機構正處于起步階段,還不成熟。因而不能給我國商業(yè)銀行提供適合我國特點的歷史信貸數據。
③商業(yè)銀行內部并未建立起成熟的內部評級體系。2001年1月,巴塞爾委員會公布的新資本協議中提出針對防范信用風險所需要的資本制定內部評級法(IRB法)的建議。西方一些大的商業(yè)銀行都建立了自己的成熟的內部評級體系,從而為其建立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奠定了基礎。我國商業(yè)銀行目前按照貸款的五級分類標準將貸款分為正常、次級、可疑、關注、損失五個級別,這種方法雖然比起以前的一逾兩呆先進了許多,但與西方商業(yè)銀行那種復雜、成熟的內部評級體系相比,還相差很遠。
所以,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目前商業(yè)銀行還是以專家制度為主,輔以Z評分模型作為度量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主要方法。但是,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信貸風險度量模型是我國商業(yè)銀行發(fā)展的方向。
3 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及其形成原因
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是經濟活動中的必然現象,它的存在具有客觀性。風險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具有不確定性,無法準確預料和判斷。但是人們在長期的銀行風險管理實踐和研究中,總結出了不少風險形成理論和管理辦法。
3.1 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形成理論
國內外經濟學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商業(yè)銀行風險成因進行了分析和解釋。其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和有代表性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3.1.1 經濟基礎決定論
經濟決定金融,銀行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運行風險的反應。
①不確定性是銀行風險的根源。信用論認為,金融活動是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信用過程,信用過程是包含著時間長度在內的一種預期。商業(yè)銀行作為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的中介機構,一方面享有從借款人處按時收取本息的權利,另一方面又必須履行對存款人還本付息的義務。在任何時點,商業(yè)銀行資產方和負債方的市場價值不相等,違約風險永遠存在。由于信貸資金的使用和償還時間上的分離,銀行出現一定數量的不良貸款幾乎是必然的;同時,信用的廣泛連鎖性和依存性引發(fā)連鎖違約,會導致銀行業(yè)已出現的不良貸款不斷放大。
②經濟不穩(wěn)定性導致銀行風險。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較早提出“道德風險”理論,他對宏觀經濟不穩(wěn)定與道德風險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宏觀經濟不穩(wěn)定與借款人的項目收益存在正相關,對銀行而言,將來的利潤是一個隨機變量,貸款損失準備金不足且未受到嚴密監(jiān)管,在一定程度上銀行因為其存款受到政府擔保,宏觀經濟的有利變化可以使其獲得高利潤,宏觀經濟的不利變化導致的損失由政府承擔,而偏好道德風險。凱恩斯(Keynes)認為持續(xù)的通貨緊縮或商品的貨幣價值在短期內向下變動超過了銀行所能預料的范圍,銀行持有的大量金融資產價格下降,將會使銀行抵押貸款的“墊頭”消失和支付能力大大縮水,信貸資產質量惡化,加大了破產倒閉的可能性。費雪(Fisher)、明斯基(Minsky)、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主要從經濟周期角度對銀行危機進行了研究,他們把金融危機看成是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的一種經濟現象,并提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這種思想最早由費雪在 20 世紀 30 年代提出,后來又明斯基和金德爾伯格加以發(fā)展。在費雪的理論中,過度負債和物價下跌是促使經濟從繁榮的頂點轉向蕭條的關鍵原因,由于強制清算帶來的企業(yè)破產誘發(fā)流動性危機、債務危機、金融危機。明斯基從 1957 年開始,對費雪的理論進行了詳述和進一步發(fā)展,他認為經濟處于商業(yè)循環(huán)的上升階段,金融結構變得越發(fā)脆弱,當某些外生事件的沖擊導致資產的銷售從而使得資產價格急劇下降,脆弱的金融結構就會誘發(fā)金融危機。金德爾伯格將金融危機分為瘋狂、恐慌、崩潰三個階段,認為外生事件使利潤預期上升,銀行貸款的增多促使投資極度膨脹,在瘋狂階段,投資者把貨幣轉換為房地產和金融資產,一些事件引起恐慌,投資者就會把房地產和金融資產轉換為貨幣,悲觀的情緒產生,直至進入崩潰階段作為整個過程的結束。
3.1.2 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相關論
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弗里德曼和施瓦茨(Friedman & Schwartz)在 1963 年出版的《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一書中,研究了貨幣政策、貨幣供給與銀行危機的關系,強調貨幣存量增長及其變化在引起金融危機方面的中心作用。布拉納爾和梅爾澤爾(Brunner & Meltzer)提出貨幣存量增速導致銀行危機的理論,認為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不當導致貨幣過分緊縮,會使銀行為維持足夠的流動性出售資產,資產價格因此下降,利率上升,增加了銀行籌資成本,危及銀行償付能力。辛格爾(Ronald F.Singer)等人對金融危機中政府對銀行貸款的擔保進行了研究,指出政府的擔保行為會導致道德風險。
3.1.3 信息不對稱理論
該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容易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金融機構具有內在的脆弱性,不良貸款產生不可避免。斯蒂格里茲和魏斯(stigitiz & Weiss,1981)的研究證明信貸市場廣泛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相對于貸款人,借款人對其借款用于投資的項目的風險性質擁有更多的信息,從而導致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困境。1991年明斯基(Human P Minsky)在《不對稱信息與金融危機》一文中利用信息經濟學理論對銀行業(yè)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逆向選擇會導致銀行可能對風險最高的借款人放款,而道德風險會導致借款人在借款后從事高風險的經濟活動,這都增加了銀行的不穩(wěn)定性。我國商業(yè)銀行由于缺乏良好的甄別機制,導致信用風險大的客戶增多,增加了不良貸款的可能性。在國有商業(yè)銀行市場化改革后,曾經出現了國有商業(yè)銀行惜貸的情況,一方面發(fā)展較好的民營企業(yè)融資得不到銀行的貸款,而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yè)還需要資金支持,雙重力量使國有商業(yè)銀行的新增貸款中不良貸款的數量并未減少。相對于逆向選擇,國有企業(yè)的道德風險更為嚴重,通過各種形式套取國有商業(yè)銀行的貸款,暗中飽個人的私囊,借用企業(yè)改制重組的機會,逃避企業(yè)的銀行債務,相當一大部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就是如此產生的[17]。
3.1.4 預算軟約束理論
最早提出預算軟約束理論的是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最早的分析僅集中于政府和國有企業(yè)的關系。預算軟約束是指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政府部門對虧損的國有企業(yè)進行持久救助的所謂“父愛主義”現象。后來經濟學家們發(fā)現銀行與企業(yè)之間也存在預算軟約束問題,在結合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對預算軟約束的原因進行了更為深刻的分析。Dewatripont 和 Maskin 對如何理解銀行與企業(yè)的軟預算約束機制做出了基礎性貢獻,后來又由Berglof 和 Roland、Mitchell 等人進行了發(fā)展。Dewatripont 和 Maskin 認為銀行對于企業(yè)的初期投資是沉淀性的,當沉淀成本繼續(xù)注資的收益超過清算的收益時,繼續(xù)對虧損企業(yè)投資而不是對其進行破產清算是符合投資者的事后最優(yōu)化原則的。其次,企業(yè)間的廣泛的利益和債務關系。當企業(yè)間存在極強的相互依賴性時,由于所牽扯到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無形中使預算硬化的機會成本異常龐大。伯爾格羅夫和羅蘭德認為預算軟約束是由于新項目的低質量。由于早期的投資是沉沒成本,這使繼續(xù)注資與投資新項目相比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回報。米歇爾則認為對于風險過度的保護可能會導致銀行采取信貸展期和避免清算等手段為獲得高收益而賭博[18]。
3.1.5 銀行行為導致銀行風險
銀行行為理論從銀行自身行為方面探討了銀行風險的原始根源。銀行行為理論包括貸款客戶關系理論、銀行競爭以及貸款勉強理論。貸款客戶關系理論是由約翰伍德(John H.Wood)在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來的,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銀行為了保持貸款的長期需求,實現其長遠利潤極大化目標,傾向于通過增加貸款來培養(yǎng)與客戶的關系,采取激進的貸款策略,導致貸款數量擴張。銀行之間的競爭模型是由斯蒂格里茲(Stigliz)在 1986 年提出來的,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銀行在貸款市場開展競爭,促進利潤下降,最后導致利潤為零。貸款勉強理論最初是 Gwyne 提出來的,后來經過 Eaton,Toylor 和 Kindleberger 等人的發(fā)展逐步完善。該理論始于國際貿易理論的剖析,主要分析跨國銀行信貸業(yè)務,其結論是銀行貸款勉強行為使得信貸市場存在超額供給的均衡。上述理論分析,由于貸款客戶關系的存在,這就大大降低了貸款的質量,提高銀行不良貸款的發(fā)生率,銀行之間的競爭關系使得通過貸款而獲得的利潤日益減少,削弱了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困境銀行的經營行為理論認為已損失全部或大部分資本的銀行激勵結構與正常銀行不同、經營行為會發(fā)生變化,如高息攬存、發(fā)放高風險貸款,進行高風險投資等,加上經營者或員工舞弊盜竊也會增多,加劇了風險[23]。
3.2 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形成原因
信貸風險的形成并不是單一的因素,而是具有系統性和廣泛性,它和經濟、法律、社會、制度、道德等都有密切聯系,各種理論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同時,信貸風險又具有差異性。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經濟周期、不同的經濟制度中,表現形式和成因又有所不同。具體到每一個行業(yè)、每一個企業(yè),情況就更加復雜。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原因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3.2.1 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形成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來源于經濟體系以外,是經濟過程運行中隨機性、偶然性的變化或不可預測的趨勢。
①歷史方面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融資機制是收入機制,即財政主導型融資。企業(yè)的財務平衡資金全部由財政供給,利潤全部由財政吸納維持,具有明顯的計劃體制特征,企業(yè)實收資本及新增資本全部由財政劃撥,資產負債表上負債很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撥轉貸”和“利改稅”,企業(yè)資金來源不再由財政全盤劃撥,而是在企業(yè)保持25%左右的資金前提下,其余全部資金改由商業(yè)銀行信貸提供。由于我國的資本市場還不成熟,企業(yè)的資金大部分還是來自國有商業(yè)銀行貸款融資機制,由財政主導型轉變?yōu)閲猩虡I(yè)銀行主導型融資?!皳苻D貸”后,大量靠財政撥款興建的企業(yè)改為銀行貸款,企業(yè)資產負債率高達80%。由于企業(yè)本身不注意積累、融資渠道單一,企業(yè)的負債基本上都是銀行貸款,這就使得國有商業(yè)銀行成為投資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同時,由于財稅改革,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財政狀況較為困難,大量的財政赤字靠向中央銀行透支來平衡。商業(yè)銀行迫于財政的壓力,發(fā)放一些諸如“安定團結貸款”之類收回無望的貸款,無疑又加大了銀行信貸風險。
同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生產流通體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結構出現了重大調整,國有企業(yè)進行多種形式的重組。這些變化和調整對社會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升級具有重大意義,但也造成一些商業(yè)批發(fā)企業(yè)和工業(yè)企業(yè)破產,因而不可避免地給銀行的貸款造成損失。不但如此,在國家進行企業(yè)體制改革的有關政策出臺后,在局部利益的驅動下,借改制、破產之名逃廢銀行債務的做法十分嚴重。據有關方面統計,截至 2000 年底,在工、農、中、建、交五家商業(yè)銀行開戶的改制企業(yè)為 62656 戶,涉及貸款本息 5792 億元,經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廢債企業(yè) 32140 戶,占改制企業(yè)貸款本息的31.96%。其中,國有企業(yè) 22296 戶,占逃廢債企業(yè)總數的 69.37%,逃廢貸款本息 1273億元,占逃廢債總額的 68.77%;非國有企業(yè) 9844 戶,占逃廢債改制企業(yè)的 30.63%,逃廢貸款本息 578 億元,占逃廢債總額的 31%[20]。
②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
近幾年我國實施穩(wěn)健的貨幣金融政策,對推動經濟增長及促進就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貨幣金融政策直接影響銀行和企業(yè)的資金成本。銀行的信貸政策總是服務于一定時期的國家產業(yè)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尤其是當政策限制和鼓勵某些行業(yè)的發(fā)展時,都可能直接影響到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從而輻射到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觸發(fā)信貸風險。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由于銀行信貸部門過多地將資金投放到某一行業(yè)或領域,這個行業(yè)或領域的資產價格升得太高,出現了“泡沫”。在“泡沫”破滅后,銀行出現很大的信貸損失,甚至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陷入衰退。美國20世紀80年代曾經歷過房地產泡沫破滅,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東南亞國家也出現過類似情況,而且這種情況很可能還會在其他國家重演。
③企業(yè)融資依賴的影響
由于資本市場發(fā)展不足,企業(yè)對銀行資金過度依賴,國有商業(yè)銀行作為國有企業(yè)最大的債權人和最主要的虧損承擔者,承擔了過重的資金融通的壓力。在我國,直接融資的發(fā)展速度一直較慢,與我國經濟的發(fā)展速度始終不相稱。其中,股權融資曾在 2000 年時達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個融資總額 12.6%,之后便一直呈現下降趨勢。我國企業(yè)債余額占 GDP 的比重僅為 2%左右,美國為 36%、日本為 25%。而在間接融資中的銀行貸款卻一直在大規(guī)模高速擴張。相關數據顯示,2000 年,在我國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格局中,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所占的比重為 72.8%;從2004上半年我國國內非金融部門(包括居民、企業(yè)和政府部門)外部資金來源的結構看,銀行貸款高達83%。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企業(yè)生產經營和經濟建設投資的主要渠道,風險高度集中。遠高于發(fā)達國家金融市場融資格局中間接融資只占40%以下的比率。由于歷史原因,企業(yè)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自有資金嚴重不足。在資金的需求上過分依賴銀行的投入,當經營遇到困難或發(fā)生虧損時,還貸能力被削弱,必然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的大量增加。一些企業(yè)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發(fā)展后勁不足,低效的企業(yè)經營帶來巨大的銀行信貸風險,成為信貸風險大量積聚并顯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④社會信用缺失的影響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良好的社會信用是建立和規(guī)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也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條件。但是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信用缺失現象十分嚴重,并呈蔓延之勢,破壞了市場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競爭性,已成為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的主要誘因。企業(yè)的信用缺乏,使得銀行對貸款越來越謹慎,甚至“懼貸”,存貸差不斷擴大,同時不良資產不斷增多,而有些急需資金的企業(yè)又得不到貸款,這反映了銀企關系的緊張和社會信用程度的低下。我國信用環(huán)境和法制環(huán)境上的軟約束,導致部分企業(yè)為順利通過銀行的層層信貸審查,而向銀行隱瞞其真實經營業(yè)績和風險狀況,使得銀行無法獲得真實的信息。中介機構誠信度不高,出具虛假報告,為企業(yè)騙取、逃廢銀行債務大開方便之門。相當數量的企業(yè)從銀行申請貸款時通過虛假出資、編造虛假會計信息等騙取銀行信用,想方設法逃廢銀行的債務。
3.2.2 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形成內部原因
內部原因來源于經濟體制內,是由于商業(yè)銀行主觀決策和獲取信息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
①經營管理水平不高
隨著商業(yè)化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我國商業(yè)銀行集約化經營意識不斷增強,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信貸管理體制,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從風險管理方面看,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將風險管理與業(yè)務發(fā)展看成是一對相互對立的矛盾,從而認為,風險管理必然阻礙業(yè)務發(fā)展,業(yè)務發(fā)展必定排斥風險管理。在這一理念的主導下,信貸風險管理與業(yè)務發(fā)展被割裂開來,形成“兩張皮”。風險管理部門在制定規(guī)章制度時往往不考慮其對業(yè)務發(fā)展的可能影響;而業(yè)務部門在開拓業(yè)務時則是盲目地擴張,根本不顧及風險問題。這直接導致信貸風險隱患的增加。二是風險管理時效性差。風險發(fā)現滯后、政策滯后、管理滯后、查處滯后、整改滯后,缺乏全面、統一、連貫的風險管理對策。三是風險分析方法單調。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靜態(tài)分析多動態(tài)分析少,事后分析多事前分析少,上層分析多基層分析少,對風險的潛在性無法及時或準確預見,對風險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強。
②貸款管理制度體系有待完善
從制度體系上看,內部風險控制制度、貸款審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的經營原則難以真正落實到位。從管理體制上看,組織結構不合理, 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系強調得不夠;各種風險管理綜合協調差,難以從總體上測量和把握風險狀況;缺乏獨立的風險監(jiān)控程序,致使管理層、決策層不能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信用狀況。從經營機制上看,決策機制不健全,對經營決策缺乏有效的約束;信貸經營利益機制與風險機制不對稱,缺乏責、權、利有機配套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對經營責任和資產損失的考核不明確、不嚴格,經營管理中的短期行為比較普遍,因而直接影響了貸款的發(fā)放和收回的質量;
③信貸操作不規(guī)范
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缺乏科學有效的分析調查,在信貸資金營運上追逐產業(yè)熱點,資金投向集中,使銀行規(guī)避風險的能力減弱。二是在信貸具體運作中對制度落實往往流于形式,重形式而輕落實,對借款人、保證人背景缺乏細致調查,對貸款的目的和用途以及還款來源分析不夠,保證不充分,過分倚重擔保、抵押、質押等第二還款來源。三是行業(yè)競爭不規(guī)范,為了眼前利益、短期利益,放松信貸資金的投放條件, 放棄原則,爭相給優(yōu)質客戶超量授信和貸款甚至搞違規(guī)和賬外經營。四是在貸款審查中,只注重企業(yè)靜態(tài)的書面材料,而對企業(yè)的動態(tài)變化應變能力不足,尤其是對由于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yè)機制的轉換所帶來的經濟波動缺乏科學的動態(tài)分析和必要的防范措施。
④信貸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
從信息理論方面來看,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引發(fā)信貸風險的重要因素。在經濟運行過程中,任何一項交易,如果交易雙方所擁有的與該項交易有關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就會引起“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便有可能出現欺詐交易和違背某一交易方初衷的交易。在信貸市場上,借款人總是要比商業(yè)銀行更了解其項目的風險和收益的情況。由于無法了解所有項目的風險程度,銀行只能根據市場上各個項目的平均風險程度決定貸款利率。這樣,低風險項目由于借貸成本高于預期水平而退出借款市場,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風險項目,“逆向選擇”由此產生,貸款的平均風險隨之提高。同樣的,企業(yè)在貸款執(zhí)行過程中,可能出于機會主義動機,隱藏資金使用的真實信息,采取不負責的態(tài)度,將貸款資金使用到高風險的行業(yè)上,從而可能釀成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
另外,商業(yè)銀行存在其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一關系,這也是商業(yè)銀行風險生成與積累的一個關鍵因素。一方面,借款人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多少取決于經營者的認真程度;另一方面,銀行經營者作為一個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同樣具有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傾向,這一傾向的程度強弱對于銀行信貸風險的生成是極其重要的。因此,股東與銀行經營者的委托一能夠更有效地解釋導致資產質量惡化的制度性原因,這主要取決于商業(yè)銀行內部的激勵一約束機制的完善程度。
3.2.3 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內部和外部原因分析
作為一家商業(yè)銀行,對商業(yè)銀行外部信貸風險;比如宏觀經濟的變動,只有較為被動地接受這種影響,也就是說不能完全通過自己主觀能動性加以規(guī)避和分散風險,也稱之為系統風險。而直接融資必然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加快發(fā)展速度。社會征信系統的建立也需要較長的時間。
表3.1 解決外部信貸風險的方法 Table3.1 The Way Of Resolve External Credit Risks 外部風險
改進方法
具體措施
歷史原因
債轉股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宏觀經濟影響
國家加強調控
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情況
直接融資影響
銀行混業(yè)經營改革
融資多元化是改革方向
社會信用缺失
建立個人征信系統
加強立法
所以要及時有效解決我國當前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問題,還是要針對商業(yè)銀行內部環(huán)境,微觀的解決,具體到每一筆信貸業(yè)務。信貸業(yè)務按照時間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可以分為三個流程:發(fā)生信貸業(yè)務前的調查、信貸業(yè)務進行時的審查、信貸業(yè)務發(fā)生后的管理。與之相對應的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為:事前控制、同步控制、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它是指商業(yè)銀行在發(fā)生諸如損失等結果前,就開始采取防范措施予以預防。事前控制的要求很高,即應對銀行信貸管理過程及其后果的各種可能性有比較準確和充分的估計,事前控制主要體現在貸前的客戶評價。
同步控制。它是指商業(yè)銀行在信貸業(yè)務或行為發(fā)生的同時,采取自控措施予以控制的做法。同步控制應實行雙向對流程序,及時調整和矯正行為,互為補正。因此,同步控制是較難操作的一種控制。同步控制主要通過銀行的信貸風險內部控制來實現,體現為貸款審查。
事后控制。它是指商業(yè)銀行在信貸業(yè)務或行為發(fā)生后,采用修正補救措施以減少或降低因風險造成的損失。事后控制應及時、有效、以避免商業(yè)銀行遭受更大的損失。事后控制主要體現在貸后管理。
表3.2 信貸流程的特征 Table3.2 The Trait Of Loan Flow 業(yè)務流程
職能部門
作用
能動性
控制方法
信貸調查
業(yè)務拓展部門
風險評價
主動性
事前控制
信貸審查
信貸審查部門
風險審查
主動性
同步控制
信貸管理
風險管理部門
風險管理
被動性
事后控制
只有從信貸業(yè)務發(fā)生的每一個流程嚴格控制,才能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體系的最終目標是對信貸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防止和減少損失,保障其經營活動能安全、順暢的進行。具體而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風險損失發(fā)生前,銀行可借助風險管理體系,預測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做出有效的對策,預防和減小風險,以最低的損失來獲取控制風險的最佳效果;二是在風險損失發(fā)生之后,商業(yè)銀行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商業(yè)銀行不致因風險的產生而造成更大的損失甚至危及其生存,并確保銀行盈利性目標的順利實現。
4 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評估風險控制分析
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事前控制的作用是在貸款業(yè)務發(fā)生前進行風險預測。信貸客戶與商業(yè)銀行都是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承擔者,對信貸客戶進行評價對于信貸風險的事前識別和控制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事前控制的實施,需要建立信貸客戶評價體系。信貸客戶評價是以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分析和評估,并據此就客戶的償債能力做出全面的評價,以了解客戶履約還款的可靠程度。然后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不同的客戶采取相應的信貸政策,有針對性地加強貸款管理,防范信貸風險。
信貸客戶評價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客戶的基本情況如何;②對客戶進行信用等級的評定,從而決定是否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③為客戶提供多少授信額度。根據這三個問題,信貸客戶評價包括對客戶評價分析、對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定和授信量分析三部分。
4.1 客戶評價分析
4.1.1 外部環(huán)境
我們采用PEST分析法。PEST分析是針對宏觀外部環(huán)境的分析,P是政治,E是經濟,S是社會,T是技術。在分析一個企業(yè)集團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四個因素來進行分析企業(yè)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①政治環(huán)境
指國家政治形勢、政局情況、政治發(fā)展趨勢,以及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guī)、政府機構的組成、辦事程序和效率等。這些因素制約著企業(yè)的經營行為,影響甚至決定企業(yè)的效益和資信。
②經濟環(huán)境
經濟環(huán)境主要包括產業(yè)政策和信貸政策。產業(yè)政策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指揮棒,我國的遠景規(guī)劃可以看作是長期的產業(yè)政策,五年計劃可以看作是中期的產業(yè)政策,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作短期的產業(yè)政策。產業(yè)政策的重要在于國家宏觀部門會根據產業(yè)政策的要求,制訂相應的政策,以具體落實產業(yè)政策。如稅收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等,這些宏觀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yè)的發(fā)展。對于銀行來講,信貸政策是直接密切相關。由于我國企業(yè)的負債資金來源較大程度依賴于銀行信貸資金,所以國家對商業(yè)銀行貸款的投放進行窗口指導。
③社會環(huán)境
影響最大的是人口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環(huán)境主要包括人口規(guī)模、年齡結構、人口分布、種族結構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④技術環(huán)境
技術環(huán)境不僅包括發(fā)明,而且還包括與企業(yè)市場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發(fā)展趨勢以及應用背景
4.1.2 行業(yè)分析
①行業(yè)競爭性分析
根據波特的五種競爭力量模型,他認為一個行業(yè)競爭強度取決于五種基本的競爭力,即現有公司間的競爭、買方的侃價能力、供方的侃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這些力量的狀況及綜合強度影響和決定了企業(yè)在行業(yè)中的最終獲利能力。分析行業(yè)的競爭有助于了解企業(yè)的優(yōu)勢和劣勢,判斷企業(yè)的競爭地位和發(fā)展?jié)摿Α?/p>
②行業(yè)集中度
行業(yè)集中度是指行業(yè)內部企業(yè)生產的壟斷程度,描述行業(yè)集中度的常用指標是行業(yè)最大三家企業(yè)產量與行業(yè)總供應量的比值:行業(yè)集中度=最大三家企業(yè)產量/行業(yè)總供應量?;蛘哂嬎闱?5 家、前 10 家企業(yè)產量與行業(yè)總供應量的比值。一般來說,行業(yè)集中度越高,行業(yè)領導者的地位越穩(wěn)固,新企業(yè)進入越困難。
③行業(yè)發(fā)展階段
每個行業(yè)都存在一個生命周期,這一周期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在不同階段行業(yè)產品的產量、質量的穩(wěn)定性、生產技術、生產成本、利潤率、買主和賣主的行為、產品和產品變化、銷售、制造、競爭、風險、對外貿易和總體戰(zhàn)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現。
4.1.3 產品與市場
產品與市場分析的重點是分析客戶產品的產品組合、每種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每種產品的銷售收入在企業(yè)收入中的地位、產品的發(fā)展趨勢、產品處于生命周期那個階段。
①產品分析
產品分析是分析產品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產品的獨特之處,同時還要了解產品的質量問題、生產是否合法、成本結構、是否擁有專利等。
②市場占有率
市場占有率是反映企業(yè)的規(guī)模、在市場中的地位以及企業(yè)對市場價格和需求的控制能力的一個指標。一般情況下,企業(yè)的規(guī)模越大,市場份額也就越大,企業(yè)的經營也就越穩(wěn)定,風險也就越小。
③銷售收入增長率
銷售收入增長率是反映產品發(fā)展趨勢的指標。
銷售收入增長率=(本期銷售收入-前期銷售收入)/前期銷售收入
4.1.4 人力資源
企業(yè)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力資源的狀況,擁有相關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是企業(yè)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企業(yè)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梢詮膬煞矫娣治銎髽I(yè)的人力資源情況:
①管理人員的素質
對管理層的分析與評價包括以下幾點:1)管理層的素質和經驗;2)管理層的穩(wěn)定性;3)管理層的經營思想和作風;4)管理人員的品質;5)管理人員的業(yè)績。
②員工素質
對員工素質的分析主要是員工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兩方面,衡量知識技能的指標有員工的學歷、年齡、職稱、技術級別等,員工的道德品質主要是員工對企業(yè)的忠誠程度,同時還要注意企業(yè)對員工進行培訓的情況。
4.1.5 財務評價
主要分析借款人近三年的短期償債能力、長期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和現金流量情況。具體內容如下:
①短期償債能力分析。通過測算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和流動資產結構指標分析判斷企業(yè)的短期償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指標主要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應收帳款周轉次數和存貨周轉次數;流動資產結構指標主要指現金流動資產比率、應收帳款流動資產比率和存貨流動資產比率。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現金比率=(現金+三個月內到期的短期投資和應收票據)/流動負債
②長期償債能力分析。通過測算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指標,并結合資產總額增長率和權益總額增長率指標分析判斷企業(yè)的長期償債能力。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利息保障倍數=(利潤總額+利息費用)/利息費用
③盈利能力分析。通過測算盈利能力指標、成本費用結構指標以及增長率指標,綜合分析判斷企業(yè)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指標主要指銷售利潤率、銷售凈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和主營業(yè)務利潤占比;成本費用結構指標主要指主營業(yè)務成本與主營業(yè)務收入比率、營業(yè)費用與主營業(yè)務收入比率、管理費用與主營業(yè)務收入比率、財務費用與主營業(yè)務收入比率;增長率指標主要指主營業(yè)務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應收帳款增長率和存貨增長率。
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
銷售凈利潤率=凈利潤/銷售收入
資產利潤率=利潤總額/資產平均余額
主營業(yè)務利潤占比=主營業(yè)務利潤/利潤總額
④資產運營能力分析。通過測算應收帳款周轉次數、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存貨周轉次數、存貨周轉天數、營運資金周轉次數和營運資金周轉天數等指標,來分析企業(yè)的資產運營能力。
應收帳款周轉率=賒銷收入凈額/應收帳款平均余額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365/應收帳款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存貨周轉天數=365/存貨周轉率
運營資金周轉次數=銷售收入/運營資金平均余額
運營資金周轉天數=365/運營資金周轉次數
運營資金平均余額=(期初運營資金余額+期末運營資金余額)/2
運營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⑤現金流量表分析。分別列示三種活動的現金流入量、現金流出量和凈流量,深入分析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深入分析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之間的關系及其原因。
⑥運營資金需求分析。通過測算運營資金、現金支付能力及運營資金需求等指標,來分析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狀況。
運營資金等于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差,正常情況下,該指標為正,表示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基本的資金保障。現金支付能力等于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之和減去短期借款與應付票據之和,該指標可正可負。運營資金需求等于運營資金與現金支付能力之差,反映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情況:1)運營資金需求大于運營資金,表示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大于其自身的運營資金,不足部分需進行外部融資;2)運營資金需求小于運營資金,表明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對資金的需求小于其自身的運營資金,企業(yè)有多余資金,不需另外融資。
運營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現金支付能力=(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短期借款+應付票據)
運營資金需求=運營資金-現金支付能力
⑦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綜合結論。根據上述分析,綜合判斷借款人的長短期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及現金流量情況[21]。
4.2 客戶信用等級評定
企業(yè)信用等級評定是商業(yè)銀行在對客戶的資產負債、經營管理和市場競爭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對客戶償還債務的能力和償還風險進行評估的過程。信用等級評定是信用風險管理、預測客戶債務償還風險的重要工具。通過信用等級評定,詳細掌握客戶的信用狀況,并根據積累的信用管理經驗,得到授信定價的參考意見。下面是某銀行工業(yè)企業(yè)的評級標準[8]。
表4.1 信用評級標準 Table 4.1 The Standard Of Credit Rating 單位名稱:
項 目
分值
標準值
一、償債能力指標
32
1、資產負債率(%)
8
65
≤65得滿分,每上升4個百分點扣1分,>93不得分
2、利息保障倍數
5
1.5
≥1.5得滿分,每下降0.1扣1分,<1.1但>0不得分,<0得滿分
3、流動比率(%)
5
120
≥120得滿分,每下降8個百分點扣1分,<88不得分
4、速動比率(%)
5
100
≥100得滿分,每下降10個百分點扣1分,<60不得分
5、現金比率(%)
2
25
≥25得滿分,每下降10個百分點扣1分,<15不得分
6、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萬元)
3
≥10000得3分,≥5000得1.5分,<5000不得分
7、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萬元)
4
凈流量為正值,得4分:凈流量為負值,不得分
二、盈利能力指標
16
8、銷售凈利率(%)
6
6
≥6得滿分,每下降1個百分點扣1分,<1不得分
9、資產凈利率(%)
6
4
≥4得滿分,每下降0.8個百分點扣1分,<0不得分
10、凈資產收益率(%)
4
9
≥9得滿分,每下降3個百分點扣1分,<0不得分
三、營運能力指標
10
11、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5
5
≥5得滿分,每下降0.8個百分點扣1分,<1.8不得分
12、存貨周轉次數
5
5
≥5得滿分,每下降0.8個百分點扣1分,<1.8不得分
四、信用狀況指標
20
13.貸款質量
10
無不良貸款得10分,有不良貸款得0分
14.貸款付息情況
10
無欠息得10分,應付貸款利息余額≤1個季度應計利息額得5分,超過1個季度應計利息額得0分
五、發(fā)展能力及潛力指標
22
15.銷售收入增長率(%)
3
8
≥8得滿分,每下降2.5個百分點扣1分,<3不得分
續(xù)表4.1
16、凈利潤增長率(%)
5
10
≥10得滿分,每下降2.5個百分點扣1分,<0不得分,上期虧損、本期盈利得2分,上期和本期均虧損不得分
17.資本增值率(%)
4
5
≥5得滿分,每下降1.5個百分點扣1分,<0.5不得分
18、凈資產(萬元)
4
≥5000得4分,≥4000得3分,≥3000得2分,≥2000得1分,<2000得0分
19、領導者素質及管理能力
3
好得3分,一般得2分,差不得分
20、發(fā)展前景
3
好得3分,一般得2分,差不得分
綜合評分
100
≥99為AAA級,≥75為AA級,≥60為2分,≥45為BBB級,≥30為BB級,<30為B級
AAA 級客戶:客戶的生產經營規(guī)模達到經濟規(guī)模,市場競爭力很強,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流動性很好,管理水平很高,具有很強的償債能力,對商業(yè)銀行的業(yè)務發(fā)展很有價值。
AA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很強,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流動性很好,管理水平高,具有強的償債能力,對商業(yè)銀行的業(yè)務發(fā)展有價值。
A 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強,有較好的發(fā)展情景,流動性好,管理水平較高,具有較強的償債能力,對商業(yè)銀行的業(yè)務發(fā)展有一定價值。
BBB 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發(fā)展前景、流動性和管理水平一般,企業(yè)存在需要關注的問題,償債能力一般,具有一定風險。
BB 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發(fā)展前景、流動性和管理水平較差,償債能力較弱,風險較大。
B 級客戶:客戶的市場競爭力、流動性和管理水平很差,不具發(fā)展前景,償債能力很弱,風險很大。
4.3 客戶授信量分析
客戶授信量分析是在推算客戶對銀行的信用需求、測算授信控制量的基礎上提出對客戶授信總量(即給予客戶使用的信用最高額度)建議的過程。
①資金需求量分析
流動資金類資金需求增量分析
1)擴大指標估算法測算客戶流動資金需求增量:
擴大指標法是以客戶歷史年度流動資金占用資料為基礎,估算企業(yè)短期信用需求量的方法;具體測算可根據影響客戶流動資金占用的主要因素(比如銷售收入或產量)的變動趨勢進行簡便測算[9]。
以銷售收入為例的測算公式為:C1=C× S1 / S
C是前一年度流動資金需求量
C1是本年度流動資金需求量
S是前一年度銷售收入
S1本年度預計銷售收入
2)分項詳細估算法測算流動資金需求增量:
按照客戶的經營計劃和經營的不同階段對資金占用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測算,確定其流動資金的需求量。
②資金來源量分析:
1)根據對客戶流動負債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
2)根據對客戶長期負債進行分析;
3)根據對客戶預計一年內折舊、攤銷等非現金成本及利潤、增資情況等進行分析;
4)其他可轉化為資金來源的項目:a 壓縮帳齡過長的應收款項、長期積壓的存貨、其他應收款項目中的不合理部分,啟用過量沉淀的貨幣資金;b 收回投資;c 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長期資產。
③信用需求量分析
客戶的信用需求量=資金需求量-資金來源量+本銀行目前對客戶的信用余額
④授信控制量測算
決定客戶授信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客戶自身的債務結構和債務風險承受能力,另外,商業(yè)銀行客戶授信管理政策也影響客戶授信量。通過對客戶的債務結構進行分析,可以評估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其最高風險承受能力也不同。商業(yè)銀行針對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規(guī)定了最高授信量調整系數。
表4.2 信用調節(jié)系數 Table4.2 Adjust Coefficient of Credit 信用調節(jié)等級 AAA AA A BBB BBB以下 系數 1 0.9 0.8 0.5 0
授信控制量是銀行確定的對單一客戶所有信用余額的風險控制界限。測算公式如下:
授信控制量:C=E×K×Z-D
其中:E為有效凈資產。根據財務報表,有效凈資產等于所有者權益,減剔除土地使用權后的無形資產,再減待處理財產損失[10];
K是財務杠桿利率,根據不同行業(yè)的指標情況確定
Z是信用調節(jié)系數,根據客戶的信用等級確定;
D是客戶在本行以外的全部責任,包括銀行負債和非銀行負債。、
表4.3 部分行業(yè)財務杠桿比率(K值)表 Table4.3 Part Industrial Finance Lever 冶金 機械 醫(yī)藥 航空 采礦 電力 2.5 3.5 4.5 3 2.5 3 電子設備 輕工紡織 煙草 石化化工 建材 商業(yè) 4 4 5 3.5 3 4 物資貿易 房地產 郵電 鐵路交通 5 4 3.5 4.5
5 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審查風險控制分析
5.1 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
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是建立在商業(yè)銀行整體組織結構上。組織結構反映了銀行經營風格和經營戰(zhàn)略的特點,合理的組織結構是現代商業(yè)銀行風險防范的基礎。
5.1.1 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立原則
加強風險的防范能力首先必須要按照內部控制的“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fā)放執(zhí)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從而在組織機制上實現信貸業(yè)務的科學決策,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這種三權分立的組織構架強化業(yè)務操作、風險控制部門的相對分離,要求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并強化同一經營層次內各業(yè)務運作系統之間的制約關系[26]。
①專職“信貸制度制定權”的信貸管理部門。該部門一般由信貸委員會和信貸管理部行使,負責制定、修改銀行的各項信貸政策和信貸制度、規(guī)范各項授信業(yè)務的標準和流程、設計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評估方法和審查模式、界定銀行系統內各級機構和人員的審批權限,并負責對以上制度和規(guī)定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監(jiān)督和檢查。
②“貸款發(fā)放執(zhí)行權”由兩個相對獨立的部門行使,即信貸業(yè)務市場部和信用審查部。從工作職能看,信貸業(yè)務部負責信貸業(yè)務的貸前調查和貸后檢查跟蹤管理,信用審查部門負責貸時審查并向有權審批人做出報告,這體現了審貸分離的要求從工作范疇看,信貸業(yè)務人員或客戶經理直接與客戶接觸,進行調查、訪談、核保及定性的分析判斷,信貸審查人員是只對材料不對客戶,評價客戶的各個方面以及償債能力和擔保品,將客戶風險定量化。
③處置不良資產的資產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資產管理保全部門。該部門加強對不良資產的清收管理,是商業(yè)銀行風險防范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商業(yè)銀行實現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三性統一的重要手段。根據商業(yè)銀行經營管理的實踐經驗,信貸業(yè)務人員和信貸審查人員不能行使處置權,否則會掩蓋許多問題,并導致風險的惡化。因此,商業(yè)銀行應組建一個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的部門來行使處置權,使“處置權”與其他兩個權利相分離,這不僅有利于加強不良資產管理的力度,還能明確業(yè)務人員的責任。
5.1.2 信貸風險內部控制體系的組織設置
信貸活動的復雜程度和規(guī)模大小決定了信貸組織程序和機構設置,對一個銀行機構來說,組織設置一般分為兩層,即職能部門和信貸委員會。
根據信貸管理職能的不同,銀行的信貸職能應至少有兩個,即負責貸款發(fā)放的部門和負責貸款監(jiān)督管理的部門,前者負責對貸款的調查、發(fā)放、日常管理,后者負責貸款的審批、檢查監(jiān)督、貸款政策的制定。
信貸委員會是銀行的常設管理委員會之一,一般是銀行信貸業(yè)務的最高決策機構,由銀行行長、有關副行長、有關業(yè)務部門經理組成。信貸委員會的職責一般定義為:確定貸款業(yè)務戰(zhàn)略、制定和修改貸款政策、審批貸款、處理不良貸款。
評價一家銀行的信貸組織設置,重點不在于要求其設立何種組織,關鍵在于該家銀行的組織設置是否體現了相互制約的原則、審貸分離的原則及權責對應的原則,現有的組織機構設置是否能保證決策的正確,能有效地化解銀行在信貸業(yè)務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是否有利于加強信貸管理。
5.2 審查貸款的基本情況
①貸款目的
報批的信貸業(yè)務是否符合國家的信貸政策,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yè)政策等。貸款用途是否真實,貸款投放后能否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現金流入。借款人申請貸款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借款人無法從自身經營運轉中獲得所需的資金,因而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滿足資金需要。銀行對借款人資金短缺的原因做出分析,了解真正的貸款目的,進而確定該筆貸款的金額和期限。同時,對借款人合理的償付來源、渠道、金額、期限安排也可予以明確,從而可以對借款人的償付能力進行分析。對借款人的資金需求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借款人當前資金分配使用情況,分析按期還款的可能性,對于正確理解貸款的內在風險是有幫助的。
②還款來源
每一筆貸款的發(fā)放都應有其確切的用途。銀行發(fā)放貸款的目的是為了盈利,因此銀行關心的是貸款所支持的交易和生產是否能夠產生相應的收益,并在銀行和借款人之間進行分配。在權衡可行性之后,銀行通過合同發(fā)放貸款并與借款人就還款的來源進行約定。通常借款人的還款來源有現金流量、資產轉換、資產銷售、抵押品的清償、重新融資及擔保人償還等。由于這幾種來源的穩(wěn)定性和可變現性不同、成本費用不同,風險程度也就不同。而通過正常經營所獲得的資金(現金流量)是償還債務最有保障的來源,依靠擔保抵押或重新籌資,由于不確定因素較多和成本較高,風險也就較大。
由于貸款支持的交易產生收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而在這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影響因素,造成貸款償還的風險,因此需要確定目前的還款來源是什么,與合同約定是否一致,進而判斷最后可用于償還貸款的來源有多大風險。可以通過觀測貸款是否具有以下預警信號來判斷還款來源存在的風險:1)貸款目的與借款人原定計劃不同;2)與貸款目的不一致的償付來源;3)與借款人主營業(yè)務無關的貸款目的或償付來源。確認和判斷貸款的償付來源主要來自于現金流量、還是資產的出售、抵押物的清償、還是擔保人的償還,而且償還的可能性有多大,就需要了解資產轉換周期。
③資產轉換周期
資產轉換周期是銀行金融資本轉化為實物資本,再由實物資本轉化為金融資本的過程。首先,資本轉換周期的 長短,一般應該是銀行確定貸款期限的主要依據。其次,資產轉換周期的內容,為貸款目的和還款來源提供有用的信息
資產轉換周期需要資金的支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經營性循環(huán),由生產、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的日常經營活動組成,資金投入在一個經營周期內以銷售形式轉換成現金;另一種是資本性循環(huán),借款人投入資金用于機器設備或購入其他資產,以擴大生產,然后通過折舊方式在借款人未來多個經營周期內收回資金。
借款人經營運轉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風險,對其他環(huán)節(jié)都會造成影響,銀行貸款作為資產轉換周期的一環(huán),面臨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信貸資產經營管理應重視資產轉換周期的研究。通過資產負債表上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存貨、應付費用等相關項目的分析可以對借款人經營性循環(huán)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表現有大致的了解。
5.3 確定還款的可能性
在評估貸款歸還的可能性時應考慮的主要因素按性質大體可歸納為財務、非財務、現金流量與信用支持四個方面。按還款來源則又可歸納為第一還款來源和第二還款來源。
①財務分析
借款人的經營狀況是影響其償還可能性的根本因素,財務狀況的好壞是評估償債能力的關鍵。
1)評估借款人的經營活動的情況
根據提供的連續(xù)三年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考察借款人過去和現在資產狀況及其構成、所有者權益及其構成、償債能力、財務趨勢與盈利趨勢等[41]。
2)通過各種財務指標來反映和分析借款人的償債能力
衡量借款人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這三個指標從不同變現能力流動資產的角度來考察借款人短期償債能力。
衡量借款人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有: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
財務分析參照客戶評價的財務分析進行。
由盈利能力、資產運用能力、資本結構和現金流量等因素密切相關,應綜合考慮。于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不是孤立的,它和借款人的
②現金流量分析
借款人的現金流量是其直接的還款來源。因此,首先要根據借款人的即期現金流量與同期要償還的對外債務進行比較,看當期的現金流量是否足以償還到期的債務;其次,對借款人未來現金流量進行預測,考察未來現金流量對未來到期債務償還的保障程度。
現金流量模型
根據資產轉換循環(huán)理論,一家持續(xù)經營的企業(yè)既要保持正常的經營循環(huán),又要保持資本循環(huán)。也就是說,在從事經營業(yè)務的同時,還要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同時,在一個循環(huán)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循環(huán)中,企業(yè)現金流量的特征不同,往往會出現現金流入滯后于現金流出,或現金流入小于現金流出,此時,企業(yè)需要對外融資。
由此得到:現金凈流量=經營活動的現金凈流量+投資活動的現金凈流量+融資活動的現金凈流量
③評估抵押品和擔保
在對借款人的現金流量和財務分析之后,對借款人的第一還款來源和還款能力基本上能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但是當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出現惡化、借款人不按照貸款合同履行義務時,借款人的信用支持為貸款的償還提供了第二還款來源。
在進行擔保分析前,要注意兩個重要原則:首先,貸款的擔保不能取代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擔保僅僅是為已經可以接受的貸款提供了一種額外的安全保障,它不能取代借款合同的基本安排,也不會改善借款人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其次,貸款的擔保并不一定能確保貸款得以償還。因為擔保有可能貶值,同時當銀行一旦不得不通過處置擔保來追討債務時,花費的成本和精力也會導致擔保不足以償還債務。
擔保的種類有:抵押、質押、保證、留置等,在此就最常用的擔保方式:抵押、質押和保證進行分析。
1)抵押分析
a 抵押物的占有和控制。抵押物的占有權及其控制程度,直接影響銀行的第二還款來源。從控制貸款風險的角度出發(fā),銀行應取得第一抵押權,并且對抵押物實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b 抵押物的流動性。即抵押物的變現能力,反映了抵押物處理時能否為市場所接受,接受程度如何。流動性越好,銀行貸款的安全保障系數越高。
c 抵押物價值評估??梢酝ㄟ^幾方面來審查銀行對抵押物的評估:
·抵押物價值的取得方式;·抵押物評估的機構;·抵押物評估的方法。
d 抵押物的變現價值。即抵押物出售時能夠實現的價值,它取決于多個因素,主要有:
·抵押物的品質;·抵押物的保險;·抵押物的損耗;·變現的原因;·變現時的經濟狀況;·市場條件。
e 抵押率。抵押率是指貸款金額與抵押物價值之比,它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第二還款來源的保障程度。
2)質押分析
對質押的分析與對抵押的分析類似。在檢查質押的有效性時,應注意幾點:
a 質物是否與貸款種類相適應,如動產質押通常不適用于大額貸款;
b 質物和質押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
c 質物是否已投保并得到良好維護。
3)保證分析
貸款保證的目的是為借款人按約、足額償還貸款提供支持。在對貸款保證進行分析時,要注意的是保證的有效性。一般考慮以下方面:
a 保證人的資格;
b 保證人的財務實力;
c 保證人的保證意愿;
d 保證人履約的經濟動機及其與借款人之間的關系;
e 保證的法律責任。
擔保是影響貸款質量的重要風險因素。當借款人的正常經營收入不足以償還貸款本息時,擔保成為直接的還款來源,對貸款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
④非財務因素
在對借款人的現金流量和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的同時,還需要對影響借款人還款能力的各種非財務因素進行分析,評價其對現金流量等財務指標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借此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做出更全面、客觀的預測和動態(tài)的評估,進一步判斷貸款償還的可能性。影響貸款償還的非財務因素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均是復雜多樣的,一般可以從借款人的行業(yè)風險、經營風險、自然及社會因素和銀行信貸管理等幾個方面來分析。
⑤綜合分析
在確定還款可能性時,最主要的是對影響還款可能性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綜合分析目的是在充分考慮了借款人的現金流量、財務狀況、信用支持和非財務因素影響的基礎上,將上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歸納匯總,以對借款人還款可能性作出判斷。通過綜合分析應該能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借款人目前的財務狀況如何,現金流量是否充足,是否有能力還款;
2)借款人的過去經營業(yè)績和記錄如何,是否有還款意愿;
3)借款人目前和潛在的問題是什么,對貸款的償還會有什么影響;
4)借款人未來的經營情況會是怎樣的,如何償還貸款。
6 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事后控制分析
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事后控制是在貸款業(yè)務發(fā)生后實現對信貸風險的反饋控制,通過貸后管理來實現的。貸后管理首先是在貸款風險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的,既要對日常業(yè)務進行管理,最重要的是對問題貸款的監(jiān)督與控制,需要解決的風險控制問題是對問題貸款的識別與確定,并根據問題貸款的風險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問題貸款進行監(jiān)控和處置。
6.1 貸款的五級分類定義
五級分類方法對正常貸款的分類只有兩類,分類過粗,對信貸風險管理的價值不大,美國的著名學者 Altman 提出,在全世界商業(yè)銀行中最好推行一種統一的貸款分類,就是十級貸款分類,正常貸款分為 6 級,不良貸款分為 4 級。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套通用的貸款分類標準,巴塞爾委員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也未對貸款分類提出過指導性意見,因此,雖然許多國家也在實行貸款分類制度,但是標準和內涵有很大差距。不過,國際組織和各國監(jiān)管當局對于最佳的貸款分類做法,還是有趨于一致的認識,那就是分類的標準應能揭示貸款的內在風險,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貸款的風險價值。
1998 年 5 月,我國商業(yè)銀行開始試行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該指導原則將貸款風險分為五級,即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簡稱“五級分類”。中國銀監(jiān)會成立后,按照既定日程表,國有獨資商業(yè)銀行、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將從 2004 年起全面推行五級分類制度[7]。
6.1.1 正常類貸款
正常類貸款是指: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沒有足夠理由懷疑貸款本息不能按時足額償還。
正常類貸款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①借款人生產經營活動正常,主要經營指標未發(fā)生不利于借款償還的明顯變化;
②借款人財務管理規(guī)范,主要財務指標和現金流量結構合理,未發(fā)生不利于貸款償還的明顯變化;
③按約定用途使用貸款,資金效益良好;
④借款人信用記錄良好,還款意愿強;
⑤擔保完整有效,保證人經營與財務狀況正常,抵質押品價值完整,在可預見期限內不會有明顯的貶值;
⑥借款人的主要股東、高級管理人員、組織機構和管理政策等未發(fā)生不利于貸款償還的明顯變化;
⑦借款人的外部經營環(huán)境未發(fā)生不利于貸款償還的明顯變化;
⑧貸款的合同文本、抵質押物憑證等重要文件保存完整,貸后檢查情況正常,沒有信貸違規(guī)。
6.1.2 關注類貸款
關注類貸款是指: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借款人方面:
1)宏觀經濟、市場、行業(yè)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對借款人的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并可能影響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例如借款人所處的行業(yè)呈下降趨勢;
2)企業(yè)改制(如分立、租賃、承包、合資等)對銀行債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3)借款人的主要股東、關聯企業(yè)或母子公司等經營出現持續(xù)惡化或者發(fā)生了重大的不利變化;
4)借款人的一些關鍵財務指標,例如流動性比率、資產負債率、銷售利潤率、存貨周轉率持續(xù)低于行業(yè)平均水平或出現逐漸變差的跡象;
5)借款人未按規(guī)定用途使用貸款;
6)貸款項目出現重大的、不利于貸款償還的調整,例如房地產項目工期出現拖延,或成本大幅增加;
7)借款人還款意愿差。
②擔保方面:
1)貸款抵質押品價值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抵質押率超出了合理范圍;
2)銀行仍擁有抵質押權,但抵質押品的法律手續(xù)出現疑問;
3)保證人, , 的財務狀況出現重大的不利變化;
4)保證人出現支付困難。
③銀行管理方面:
1)銀行對貸款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
2)銀行信貸檔案不齊全,重要法律文件遺失或有誤,并且對于還款構成實質性影響。
6.1.3 次級類貸款
次級類貸款是指: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其正常經營收人已無法足額償還本息,即使執(zhí)行擔保,也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預計損失比率不超過25%。
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借款人支付出現困難,并且難以獲得新的資金支持;或借款人在沒有明確還款來源的情況下,使債務繼續(xù)擴張;
①借款人信用狀況有惡化跡象,銀行債務逾期超過三個月;
②借款人存在重大的內部管理問題未能解決,妨礙債務的及時足額清償:
③借款人連續(xù)兩年經營虧損,且凈現金流量為負值;
④銀行因各種原因喪失對保證人的追索權,或喪失抵質押權;
⑤銀行可能要尋求處置抵質押物、履行擔保等還款來源,且預計保證人代償能力或者抵質押品變現價值不足以全額償還貸款本息。
6.1.4 可疑類貸款
可疑類貸款是指:借款人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zhí)行擔保,也肯定要造成較大損失,預計損失比率介于25%到90%之間。這類業(yè)務除具有次級類業(yè)務的所有基本特征且更為嚴重外,還具有抵質押品難以變現和價值不足及追索結果不明的缺點,可能因為借款人存在重組、兼并、合并、抵押物處理和未決訴訟等待定因素,損失金額還不能確定?;咎卣靼ǎ?/p>
①借款人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tài),或主要經營項目無法維持;
②借款人已資不抵債;
③銀行已訴諸法律來收回貸款,損失金額較大但暫時不能確定;
④貸款經過了多次轉貸,仍然逾期,或仍然不能正常歸還本息,還款能力未得到明顯改善;
⑤追索保證人有較大困難或者保證人沒有代償債務能力,或者預計抵質押品拍賣后不足以償還貸款本息,預計損失金額在全部貸款本息的75%以下。
6.1.5 損失類貸款
損失類貸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無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極少部分,預計損失比率超過90%。損失類貸款還包括那些余額極小,若采取措施清收,成本將會高于本息金額的貸款。
對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可劃分為損失類:
①債務人和擔保人依法宣告破產、關閉、解散,并終止法人資格,銀行對債務人和擔保人進行追償后,未能收回的債權;
②債務人死亡,或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宣告失蹤或者死亡,銀行依法對其財產或遺產進行清償,并對擔保人進行追償后未能收回的債權;
③債務人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巨大且不能獲得保險補償,或者以保險賠償后,確實無力償還部分或全部債務,銀行對其財產進行清償和對擔保人進行追償后,未能收回的債權;
④債務人和擔保人雖未依法宣告破產、關閉、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經營活動,被縣級及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注銷、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終止法人資格,銀行對債務人和擔保人進行追償后未能收回的債權;
⑤債務人觸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財產不足歸還所借債務,又無其他債務承擔者,銀行經追償后確實無法收回的債權;
⑥債務人和擔保人的生產經營活動已停止,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銀行訴諸法律,經法院對債務人和擔保人強制執(zhí)行,債務人和擔保人均無財產可執(zhí)行、法院裁定終結執(zhí)行,或執(zhí)行一年以上仍無任何追收線索,無法收回的債權;
⑦由于上述 1 至 6 項原因債務人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銀行對依法取得的抵債資產,按評估確認的市場公允價值入帳后,扣除抵債資產接收費用,小于債權的差額經追償后無法收回的債權;
6.2 貸款分類程序
6.2.1 貸款分類原則
一般來說,貸款分類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①現金償還原則。以測算現金流量為基礎,分析貸款到期時借款人是否有足夠的償債現金用于償還貸款本息。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足以償還貸款本息時,表明借款人償還能力強,貸款分類正常。經營活動是否能產生充足、可靠的償債現金,或分析在三個月內變現資產,以此評估借款人的償還能力。
②擔保償還原則
擔保是第二還款來源,在借款人的償債現金不足以償還貸款本息時,必須評價貸款的擔保條件:
1)對抵質押貸款。根據抵質押品評估價值和變現能力,測算其變現價值,分析變現價值能否覆蓋償債缺口,計算貸款損失率并分類。
2)對保證擔保貸款,測算保證人的現金償債能力,分析保證人的償債現金能否覆蓋償債缺口。
③綜合分析原則。貸款風險分類必須綜合評價借款人和擔保人的財務狀況、經營管理、信用記錄、還款意愿、外部環(huán)境和銀行信貸管理等因素,以財務分析為基礎,根據非財務因素對償債能力的影響調整分類。
6.2.2 風險分類方法
①基本信貸分析
1)貸款用途分析。通常借款人在申請貸款時由于借款人無法從自身經營運轉中獲得所需的資金,因而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滿足資金需求。銀行應對借款人資金短缺做出分析,了解真正的貸款目的,進而確定該筆貸款的金額和期限。在貸款檢查中,貸款用途是判斷正常與否的最基本標志。如果貸款一旦被挪用,將意味著將產生更大的風險。
2)還款來源分析。還款來源是判斷貸款償還可能性的最明顯標志。一般情況下,借款人的還款來源不外乎有現金流量、資產轉化、資產銷售、抵押品的清償、重新籌資及擔保人償還等。
3)借款人還款記錄分析。借款人的還款記錄是記載其歸還貸款的行為說明。
②評估借款人還款能力
1)財務分析:
財務分析主要包括財務狀況分析和現金流量分析:
a 財務狀況分析主要包括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三方面的分析,信貸人員應仔細分析借款人的近期和上年同期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計算流動比率、負債比率、利潤率、資產周轉率等財務指標,從而考核借款人的經營狀況和償還債務的能力;
b 現金流量分析。還款能力的主要標志是借款人的現金流量是否充足,因此分類人員應根據借款人的現金流量表(或自行編制簡易的現金流量表),分別考察其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現金凈流量,對現金流量的來源和運用進行分析,判斷借款人對到期債務的償還能力。
2)非財務因素分析
a 行業(yè)風險、經營管理風險、自然及社會因素風險分析
行業(yè)風險、經營管理風險、自然及社會因素風險屬于非財務因素,但其風險對借款人的財務情況均構成直接和重大的影響,從而影響著其的最終還款能力,因此也應對此進行客觀的預測和動態(tài)的評估,進一步判斷業(yè)務償還的可能性。
行業(yè)風險一般可以從借款人所處行業(yè)的成本結構、經濟周期、行業(yè)的盈利性、競爭度,以及是否處于成熟期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并由此判斷該行業(yè)對借款人的影響程度。
經營管理風險包含借款人自身的經營風險和管理風險,經營風險包含借款人的規(guī)模、經營策略,產品或服務的多樣化程度,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份額、營銷能力和策略,生產和經營技術的先進性,抗風險能力等;管理風險包含組織形式、管理層素質和經驗、管理能力等。通過分析這兩種類型的風險,綜合評估對借款人本身產生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
自然社會因素的風險分析是需要考慮到法律政策、城市規(guī)劃、人口分布等的變化以及自然災害等對借款人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b 還款意愿
針對部分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信譽差,不愿主動歸還貸款的情況,分類時必須考察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分類人員應密切留意在于借款人往來時的信譽情況,注意收集其信譽資料,如在本行及他行的還本付息紀錄,以及借款人在其它商業(yè)往來中的信譽情況,以此判斷借款人的還款意愿。
c 銀行的信貸管理
銀行信貸管理的有效性是貸款能否及時完整收回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含:銀行對貸款是否有嚴格有效的管理,貸款是否嚴格按照有關的法規(guī)和銀行制度發(fā)放,貸后監(jiān)管制度是否得到嚴密有效和持續(xù)的執(zhí)行,信貸檔案有否得到妥善的保管,有無遺失重要的法律要件,銀行是否及時采取了強有力的清收措施。
3)評估擔保狀況
擔保包括保證、抵押和質押,對擔保狀況進行評估分析是通過分析擔保的有效和充分性,從而判斷借款人在正常經營活動發(fā)生問題時是否有充足的擔保提供第二還款來源,以降低貸款風險。尤其如果貸款的風險嚴重依賴于擔保的情況下,更需要對擔保的狀況進行及時的跟蹤了解和評估。
6.2.3 貸款分類的確定
在貸款分類確定時,要分析貸款的主要特征,關鍵是抓住每個類別的核心定義。它集中體現了每個類別的還款保證程度,從而反映了貸款的內在風險。同時還要考慮逾期貸款、需重組的貸款、項目貸款、銀團貸款、消費貸款、按揭貸款、政府保證貸款、破產借款人的貸款、政策性貸款、行政干預貸款、及違規(guī)貸款等的不同,做相應不同程度的考慮。
貸款分類時要注意的問題:
①要抓住那些影響貸款回收的基本因素。
②從審慎原則出發(fā),各檔次貸款的具體特征均是一種最低標準。
③要注意一些特例情況。如以現金、國債為質押的貸款等同于有充分的還款保證,可視為正常貸款。
下面介紹一個最基本的貸款分類法[33]:
表6.1 貸款分類矩陣法 Table6.1 Classify Of Loan 逾期情況
財務狀況
30天以上
31天至
180天
181天至360天
361天至720天
721天以上
良好
正常
關注
次級
可疑
損失
一般
關注
關注/次級
次級/可疑
可疑/損失
損失
合格
關注/次級
次級/可疑
可疑/損失
損失
損失
不佳
次級/可疑
可疑/損失
損失
損失
損失
惡化
可疑/損失
損失
損失
損失
損失
本息逾期的各檔次根據銀行的規(guī)定來確定,借款人的財務狀況通過分析借款人的償債能力、流動性、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確定。借款人財務狀況各檔次的含義如下:
良好:借款人經營正常,財務狀況穩(wěn)定,各項財務指標滿意。
一般:借款人財務狀況基本穩(wěn)定,但個別指標存在問題。
合格:借款人財務狀況穩(wěn)定,但有一些財務指標存在明顯的缺陷。
不佳:借款人財務狀況不穩(wěn)定,部分財務問題甚至比較嚴重。
惡化:借款人財務狀況很不穩(wěn)定,大部分財務指標較差。
貸款分類矩陣法只是最基本的分類方法,只能作為分類操作測算的最低標準,不是最后的結果。
6.3 貸款風險分類在信貸風險管理過程中的作用
貸款風險分類作為信貸風險內部控制的主要業(yè)務手段,其作用是在貸款業(yè)務發(fā)生以后實現貸款風險的控制,就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業(yè)務的時間過程而言,具有事中控制的特點。貸款風險分類作為信貸風險管理的實時控制手段,在事前客戶評價與事后問題貸款處理之間起到銜接作用,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貸款風險分類是對貸款業(yè)務進行分析評價,而貸款業(yè)務是在客戶評價的基礎上發(fā)生的,貸款風險分類就是結合客戶情況對已發(fā)生的貸款業(yè)務進行分析,識別貸款存在的風險及分析風險程度,達到貸款風險前期識別的目的。同時貸款風險分類的結果也是檢驗客戶評價成果的依據,反饋客戶評價對信貸風險識別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貸款發(fā)放后,結合對客戶的分析,定期對銀行貸款的進行分類,得出貸款質量的定義特征,指明貸款目前狀態(tài),找出狀態(tài)偏差并分析存在問題,為貸后管理控制手段的實施提供信息和依據。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一——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事前控制
7.1.1 企業(yè)基本情況
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是一家制造和銷售啤酒及原料,啤酒設備及啤酒用包裝等為主的大型國有企業(yè),企業(yè)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集團公司地址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石橋鋪。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重慶啤酒廠,始建于1958年,是西南地區(qū)建廠最早的啤酒生產廠,從建廠到現在已有44年歷史。如今,重慶啤酒集團已擁有23家子公司,總資產29億元,年啤酒生產能力達130萬噸,是國家大型一類企業(yè),公司隸屬于重慶輕紡控股(集團)公司。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于1992年組建,1993年進行股份制改制,1995年進行現代企業(yè)試點,公司下屬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0132)。該集團公司以啤酒生產為主營業(yè)務,其主要產品重慶啤酒和山城啤酒在全國同行業(yè)享有很高的聲譽,是兩個老牌部優(yōu)產品,先后在全國各項評比活動中獲獎,深受廣大消費都喜愛,特別是“重慶啤酒”在1999年被北京人民大會堂選定為國慶50周年國宴用酒。
該集團公司共設有股東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總經理由董事會聘任,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下設辦公室、財務部、證券部、資產管理部、法規(guī)處及各分支公司,共有員工5000人,其中專業(yè)技術人員占據20%;企業(yè)法人華正興,男,58歲,擔任企業(yè)董事長,管理經驗豐富,對啤酒生產及銷售的專業(yè)知識較強。近十多年來,在華正興董事長的帶領下,集團公司連年以超常規(guī)的速度向前發(fā)展,現已是一個具有跨地區(qū)、跨行業(yè)集團化經營的大型企業(yè)集團和控股公司,連續(xù)9年進入重慶工業(yè)企業(yè)50強,長期保持了全國十大啤酒企業(yè)地位,獲得了“中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yè)”、“中國輕工200強企業(yè)”、“全國質量效益型企業(yè)”、“1981-2001年中國食品工業(yè)突出貢獻企業(yè)”、“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截止2002年末,該公司資產總額255353萬元,負債總額197223萬元,資產負債率77.23%,流動比率57.17%,速動比率35.49%,凈資產58130萬元,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25394萬元,利潤總額6092萬元,凈利潤155萬元。
7.1.2 企業(yè)行業(yè)分析和競爭力分析
首先對中國啤酒的行業(yè)進行分析
①中國啤酒行業(yè)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自1981年起,我國啤酒年產量及消費量一直呈現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從產量上看,1985年我國啤酒年生產量僅為310萬噸,到2001年則增長到年產量約2274萬噸,年均增長率在全球名列第一。以絕對消費量計,中國自1995年以來,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啤酒消費國,但與世界其它四個啤酒年消耗量較大的國家相比,中國人均啤酒消耗量還處于較低水平(見表7.1)。因此,我國啤酒行業(yè)還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表7.1 中、巴、美、英、德啤酒年消費量比較表 Table7.1 China\Brazil\US\UK\German's beer consume Quantity Per Year 國家 1995-2000平均增長率 2002年實際年消耗量 (百萬噸) 2002年人均消耗量(升) 預計2006年的年消耗量(百萬噸) 預計2006年人均消耗量(升) 中國 7.49% 20.9 17 32.4 24 巴西 2.3% 8.3 48 10.3 56 美國 1.1% 23.9 82 24.4 83 英國 -1.2% 5.9 100 5.5 91 德國 -1.8% 10.8 126 10.0 120
根據我國啤酒行業(yè)十五規(guī)劃和2015年行業(yè)發(fā)展目標,我國啤酒產量將隨市場需求的增加繼續(xù)增長,預計在2004年,全國啤酒總產量將達到2400萬噸,成為世界啤酒年產量最大的國家,并保持良好的上升勢頭,到2015年將達到3200萬噸。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對酒類消費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啤酒消費量將保持穩(wěn)定的增長。因此可以看出,我國啤酒行業(yè)發(fā)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②中國啤酒企業(yè)將由分化走向產業(yè)集中
受諸如啤酒保鮮期、銷售半徑等行業(yè)特性及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中國啤酒行業(yè)發(fā)展初期呈現一哄而上的狀態(tài)。近幾年,通過企業(yè)間的收購、兼并,全國啤酒生產廠家逐漸減少,產業(yè)集中度有所提高。2003年,全國啤酒廠數量已減少至430家,但其中仍有超過90%的啤酒廠年生產能力低于10萬噸。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啤酒企業(yè)集中化差距則更為明顯:在美國,從啤酒產銷量來看,前五大廠商(AB啤酒公司和米勒啤酒公司等)占據了大約93%的美國市場。而日本市場則基本被朝日啤酒、麒麟啤酒等四家企業(yè)壟斷,其市場占有率高達99%。相比之下,我國啤酒企業(yè)集中度較低。2003年,中國最大的啤酒企業(yè)生產的啤酒僅約占全國啤酒總產量的11.04%,而中國十大啤酒集團或啤酒廠的總生產量也僅約占全國啤酒總產量的36.12%。
因此,在未來幾年,我國啤酒市場的整合將在持續(xù)進行的基礎上向縱深發(fā)展。中國加入WTO 后,由于國際啤酒集團的進入將使我國啤酒企業(yè)面臨重大的生存壓力,國內主要大型啤酒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直接化、表面化,通過并購的方式進行整合將成為我國啤酒行業(yè)和啤酒企業(yè)發(fā)展的主要手段。
③國家產業(yè)政策對于大型啤酒企業(yè)的傾斜
今后幾年內,國家對啤酒行業(yè)的政策導向是:向大型企業(yè)傾斜,鼓勵兼并重組,引入生產許可證制度等,從而達到扶優(yōu)限劣、逐步改善行業(yè)虧損的情況。
然后對企業(yè)的行業(yè)地位分析
作為西南地區(qū)最大的啤酒生產企業(yè),重慶啤酒(集團)目前已經形成了年產五大系列、十五個品種啤酒15萬噸的生產能力。目前五個系列產品為:山城系列、重慶系列、斯威爾系列、麥克王系列與勃克系列?!爸貞c”牌與“山城”牌啤酒多次獲國家級與重慶市優(yōu)質產品獎,在西南市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 2002年公司銷售的各類啤酒在重慶市的市場占有率為75%,在西南地區(qū)的市場占有率為25%。
從1997年開始到2000年底,重慶啤酒集團在自己成熟市場四川、重慶、貴州西南三省市進行低成本擴張,一舉并購了11家啤酒公司,完成了在西南地區(qū)的戰(zhàn)略布局。第二步是進軍全國市場戰(zhàn)略。從2001年開始,重啤提出了“走出夔門、沿長江一線發(fā)展”的戰(zhàn)略,半年內一舉拿下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三家較大規(guī)模的啤酒廠;接著以涉足華南、中原、華北市場。第三步即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F在,重慶啤酒集團正在與國際同行巨頭蘇格蘭紐卡斯爾公司商議結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這些擴張,奠定了中國啤酒業(yè)“北有燕京,南有珠江,東有青啤,西有重啤”的格局。重慶啤酒集團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勢:
1)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背景。
集團公司是一家擁有20多家跨地區(qū)跨行業(yè)的大型國有企業(yè),近些年來,集團公司的產銷量和實現利潤以每年27%和52%的速度遞增,有較強的經濟實力。目前,重慶市將輕工行業(yè)作為優(yōu)先發(fā)展的產業(yè)之一,被譽為重慶輕工行業(yè)“五朵金花”之一的重啤集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政策優(yōu)惠,為公司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背景。
2)有著強大的技術優(yōu)勢。
公司擁有眾多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其精良先進的生產設備、成套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同行所囑目,為西南地區(qū)同行業(yè)公認的技術交流中心。
3)背靠重慶,有著強大的品牌優(yōu)勢和市場優(yōu)勢。
公司生產的“重慶牌”與“山城牌”啤酒,不僅全國聞名,而且一直是西南啤酒工業(yè)的龍頭,長期在西南地區(qū)市場占據壟斷地位,為啤酒行業(yè)的知名品牌,具有一定的無形資產價值。重慶為著名的“四大火爐”之一,具有溫室效應,夏季氣候炎熱,啤酒消費的周期長,需求量大,而重慶直轄市的成立擴大了重慶的區(qū)域范圍,區(qū)域經濟輻射功能更強。重啤可以充分利用其品牌優(yōu)勢,擴大市場占有率,市場前景廣闊。
表7.2 啤酒行業(yè)上市公司對比
Table7.2 Beer Industrial List Company Contrast 凈資產收益率(%) 每股收益(元/股) 啤酒企業(y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0年 2001年 2003年 燕京啤酒 9.34 7.98 5.42 0.4 0.428 0.301 青島啤酒 4.16 3.47 7.75 0.11 0.103 0.231 重慶啤酒 7.01 6.03 7.48 0.26 0.2 0.261 紅河光明 11.7 6.1 3.41 0.42 0.21 0.06 蘭州黃河 0.43 -44.92 0.90 0.03 -1.29 0.03
從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的排名來看,重慶啤酒的凈資產收益率在同行業(yè)上市公司中一直保持領先的地位。在行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公司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公司的盈利能力仍持續(xù)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
7.1.3 財務狀況分析
表7.3 短期償債能力分析 Table7.3 Short Term Payment Ability Analysis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流動比率% 69.06 65.33 57.74 速動比率% 48.26 37.06 35.49 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9.4 13.08 21.27 存貨周轉次數 1.45 1.72 1.66 流動資產結構性指標: 應收帳款流動資產比率% 10.14 8.44 6.56 存貨流動資產比率% 30.11 43.27 38.53
該集團公司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較低且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①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偏低是整個造酒行業(yè)企業(yè)的特點,該公司全年的生產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銷售,故造成該公司流動資金運作較慢。②該集團公司負債較大,其主要原因是該集團公司在財務管理方式上所造成。該集團公司下設23家分公司,財務管理均由集團公司統一管理。特別是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上市公司,其對外借款均通過母公司集團公司完成。故造成集團公司負債偏大,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分母基數較大,速動比率及流動比率偏低。③該集團公司由于對外收購及投資較多,對外流動負債也逐年加大,2000年流動負債平均數為111846萬,2001年流動負債平均數為139467萬,2002年流動負債平均數為159221萬,在流動資產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造成了該集團公司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逐年下降。4、該集團公司在貸款管理上存在著一定的短貸長用情況,如2002年年報顯示,該集團公司流動負債178095萬元,長期借款19127萬元,而流動資產僅為102835萬元,資產總計中除去流動資產的其它資產為152518萬元,充分說明該公司將大量短期貸款投向用于固定資產,再利用自身融資能力較強的優(yōu)點,利用短期貸款為其周轉。
存貨周轉次數較低及存貨占流動資產比重較大是由于:①該公司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為大麥,而大麥的成熟期在每年的4、5月份,故需要大量資金用于購買原材料存于庫房,用于全年的啤酒生產。②啤酒是一種季節(jié)性很強的消費品,全年四季夏季旺銷,而其它三季消費量較小,如果只用夏季生產的啤酒來滿足夏季市場的需要,那是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的,所以該集團公司在冬、春節(jié)也大量生產啤酒,用于庫存,以滿足夏季啤酒消費的高峰。③用于對啤酒進行包裝的包裝物,如啤酒瓶、商標等,需要大量庫存。
表7.4 長期償債能力分析 Table7.4 Long Term Payment Ability Analysis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資產負債率% 65.73 68.76 77.23 利息保障倍數 2 1.87 1.84 增長率指標: 資產總額增長率% 15.34 12.61 20.5 權益總額增長率% 12.26 -2.87 2.09
從長期償債能力的主要指標來看,該集團公司長期償債能力較強,2002年的資產負債率較高,是因為該集團公司為了收購兩個外地企業(yè)(2002年該集團公司通過對外擴張,成功收購了寧波大梁山啤酒有限公司及湖南國人啤酒有限公司),向銀行大量舉債,造成負債增加。另該集團公司所屬的23家分廠、分公司中,個別企業(yè)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負債率一直高于百分之百,如收購的大正肉聯廠、梁平啤酒廠這些破產企業(yè)資產負債率高于百分之百。近幾年來該集團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數始終高于1,說明該集團公司付息能力強。
表7.5 盈利能力分析 Table7.5 Profit Ability Analysis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盈利能力指標: 銷售利潤率% 6.32 4.76 4.85 銷售凈利潤率% 0.46 0.11 0.12 資產利潤率% 2.12 2.21 2.60 主營業(yè)務利潤占比% 330.94 413.38 646.94 成本費用結構指標: 主營業(yè)務成本與主營業(yè)務收入比率% 53.33 56.3 48.49 營業(yè)費用與主營業(yè)務收入比率% 12.85 10.72 10.14 管理費用與主營業(yè)務收入比率% 13.41 11.04 11.59 財務費用與主營業(yè)務收入比率% 6.28 5.41 5.76 增長率指標: 主營業(yè)務收入增長率% 62.05 12.57 凈利潤增長率% -96.14 26.07 應收帳款增長率% 12.17 -5.82 33.89 存貨增長率% 5.99 36.7 18.52
該集團公司大量收購周邊啤酒企業(yè),對外進行擴張,處于投入階段,造成該集團公司在回報上有一定減少,銷售凈利率下降。但該集團公司的生產銷售狀況是良好的,主營業(yè)務收入逐年遞增,2001年、2002年銷售利潤率和資產利潤率比較平穩(wěn),說明各項成本費用占主營收入比重波動不大。2001年凈利潤增長率為-96.14%的原因是因為2000年該集團公司凈利潤為3188萬元,其中由于會計制度原因包含了少數股東的未分配利潤,2001年的凈利潤未包括少數股東利潤,故下降較多。2001年主營業(yè)務增長率為62.05%,其原因是該集團公司2001年完成了幾個大的對外收購項目,其中包括收購了江蘇省天寶湖啤酒有限責任公司等幾個外地啤酒企業(yè)。天寶湖啤酒有限責任公司年產量達15萬噸,在集團公司合并報表后,故在主營業(yè)務收入上增長較大。
表7.6 資產運營能力分析 Table7.6 Asset Operation Ability Analysis 資產運營能力指標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9.4 13.08 21.27 存貨周轉次數 1.45 1.72 1.66 運營資金周轉次數 17.80 2.15 10.70
該集團公司的應收帳款周轉次數及存貨周轉次數逐年遞增,收帳迅速,帳齡較短,資產流動性逐年增強,該集團公司的營運能力逐年增強。存貨周轉次數較低,是由于啤酒行業(yè)行業(yè)特點造成的,啤酒從原材料買進到造成啤酒,有一較長的過程,中間需要發(fā)酵、釀造等過程、另作為啤酒的包裝物酒瓶不可能生產多少瓶啤酒就生產多少酒瓶,需要大量酒瓶進行庫存,故造成了存貨周轉次數較低。
表7.7 運營資金需求分析 Table7.7 Work Capital Demand Analysis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流動資產 86205萬 97202萬 102835萬 其中:貨幣資金 33442萬 21324萬 21859萬 流動負債 124814萬 148772萬 178095萬 其中:短期借款 8195萬 98159萬 114544萬 運營資金 -3860萬 -51570萬 -11709萬 現金支付能力 -4887萬 -76520萬 -95627萬 運營資金需求 10262萬 24950萬 83918萬
該集團公司的運營資金需求逐年增大,主要是由于該集團公司現正處于一個對外擴張及對外收購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投入,故對于銀行的貸款的需求量有所增加。
①現金流量分析
通過2002年該集團公司現金流量表分析,該集團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162321萬元,流出量為148371萬元,凈流量為13950萬元,說明該公司主營業(yè)務較為突出,經營重點還是以現有的啤酒生產為主。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為-25561萬元,主要是由于該公司2002年在固定資產上投入較大,金額達到了24600萬元,全部用于技術改造,2002年新上市的純生啤酒就是這一技術改造項目的結果?;I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為14192萬元,其中借款收到的現金為136831萬元,償還的債務為112367萬元,說明該公司對銀行借款的依賴性較強,整個2002年銀行借款對該公司的固定資產、最終的現金及等價物增加額為正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②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綜合結論
綜上所述,該集團公司是一比較好的企業(yè),他的經營能力是比較強的,從各方面的指標及經營生產活動的現金凈流量都可以看出。但由于受其財務管理方面的約束和其對外擴張的戰(zhàn)略計劃,造成該集團公司負債偏高,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指標不是很理想。但其長期償債能力、融資能力較強,短期償債能力正在增加。該集團公司的投資經營活動方面現金流出較大,與該集團公司的整體經營策劃是同步的。
③未來一年現金流量分析
從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提供的2000年財務報表來看,現金流量表中顯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108301萬元,凈流量為9320萬元,2001年現金流量表中顯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138175萬元,凈流量為3849萬元,2002年現金流量表中顯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162321萬元,凈流量為13950萬元。從上述指標中可以看出,該公司主營突出,銷售收入收現率高,近三年來經營活動產生的凈流量均為正數,現金流入量逐年增加,顯示出了企業(yè)較好的發(fā)展趨勢,2001年在現金流入量增加的情況下,凈流量減少較多的原因是該集團公司對外收購了幾個破產企業(yè),而幾個破產企業(yè)拖欠原有職工工資數額較大,故在現金流出量上流出較多。該集團公司近三年每年的現金流入量均以3億元的額度增長,平均增長率達到22.52%,在此基礎上對該集團公司未來一年的現金流入量分析為2003年現金流量達到198875萬元。2004年現金流入量預測為243661萬元,作為3500萬元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有保障。
7.1.4 信用評級和最高可授信額度分析
截止2003年4月29日,通過人行系統查詢,重慶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對外借款總共75734萬元,無不良貸款記錄,對外擔保共計35815萬元。
根據工業(yè)企業(yè)評級標準,以及財務報表,信用評級為A級企業(yè)。
表7.8 信用評級表 Table7.8 Table Credit Rating 項 目 分值 標準值 實際值 得分 一、償債能力指標 32 1、資產負債率(%) 8 65 77.23 4 2、利息保障倍數 5 1.5 1.84 5 3、流動比率(%) 5 120 57.74 0 4、速動比率(%) 5 100 35.49 0 5、現金比率(%) 2 25 8.56 0 6、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萬元) 3 162321 3 7、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萬元) 4 13950 4 二、盈利能力指標 16 8、銷售凈利率(%) 6 6 0.12 0 9、資產凈利率(%) 6 4 2.60 4 10、凈資產收益率(%) 4 9 7.48 3 三、營運能力指標 10 11、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5 5 21.27 5 12、存貨周轉次數 5 5 1.66 0 四、信用狀況指標 20 13.貸款質量 10 無不良貸款 10 14.貸款付息情況 10 無欠息 10 五、發(fā)展能力及潛力指標 22 15.銷售收入增長率(%) 3 8 12.57 3 16、凈利潤增長率(%) 5 10 26.07 5 17.資本增值率(%) 4 5 20.5 4 18、凈資產(萬元) 4 58130 4 19、領導者素質及管理能力 3 一般 2 20、發(fā)展前景 3 一般 2 總分 68
最高可授信額度為:58130萬×0.8×4-75734萬= 186016萬
貸款風險度為:0.6×0.8=0.48
7.1.5 擔保措施
該筆貸款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連帶責任保證。
①擔保單位基本情況
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20日(原名為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于2002年10月8日更名)。公司前身為始建于1984年的原重慶金星啤酒廠,公司是以集啤酒、房地產、建筑、科技開發(fā)、塑料制品加工、商貿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元化經營的股份制企業(yè)。下屬子公司有重慶嘉威啤酒有限公司、重慶鈺臣建筑有限公司、重慶鈺力文化有限公司、重慶亞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其中所屬的子公司重慶嘉威啤酒有限公司同時又是重慶啤酒集團成員,主要產品為山城啤酒,借款主體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對嘉威啤酒有限公司參股占33%,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控股77%。
截止2002年末,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資產達27354萬元,負債總額15541萬元,資產負債率56.81%,流動比率87.95%,速動比率64.88%,共實現銷售收入9237萬元,實現凈利潤482萬元,經我部信用等級評定為A級。
②擔保單位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分析
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近三年的財務分析:
表7.9 財務分析 Table7.9 Finance Analysis 年指標 2001年 2002年 2003年6月 總資產 25032 27354 33503 固定資產凈值 4658 6141 6002 在建工程 1256 1414 1725 資產負債率 52.39% 56.81% 64.23% 流動比率 1.22 0.87 0.98 速動比率 0.98 0.64 0.50 應收帳款周轉率 20.13 32.98 16.98 存貨周轉率 2.61 1.43 0.96 銷售利潤率 4.46% 5.21% 2.20%
從以上指標可以看出,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近兩年來總資產增長較快,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一個較為合理的水平。由于公司主營業(yè)務是以啤酒、房地產為主,其結算方式以現款交易為主,故造成了該公司應收帳款較少,應收帳款周轉率較高。存貨周轉率也是由于其房地產項目的原因,造成存貨周轉率偏低。作為第二還款來源,該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數一直大于1,說明該公司具備一定的長期償債能力。
③未來一年現金流量分析
通過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近兩年的現金流量表來看,該公司200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23806萬元,凈流量為880萬元,2002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35535萬元,凈流量為-1328萬元,2003年1至6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23030萬元,凈流量為-5401萬元。從上述指標來看,該公司主營業(yè)務突出,每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逐年增加,全用于經營活動的營業(yè)支出較大,其中包括房地產項目的投入,造成了該公司凈流量逐年減少。從而也造成了該公司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較強。該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每年是以1億元左右增長,2003年全年預測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為46060萬元,2004年全年預測將達到57000萬元,作為3500萬元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有保障。
通過人民銀行信貸管理系統查詢,該公司無不良貸款、無欠息,具有較高的銀行信譽,對外擔保合計金額8000萬元,全部為該公司為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連帶責任保證。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符合我行提供擔保企業(yè)的規(guī)定。
調查人認為,重慶鈺鑫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具備擔保能力。
7.1.6 貸款用途和還款來源分析
貸款用途:由于啤酒行業(yè)的特殊原因,其釀造啤酒的主要原材料為小麥,且小麥的成熟期為每年的五至六月份。本次重慶啤酒集團向我行申請的流動資金貸款用途為該集團在西北小麥主產區(qū)收購釀酒的生產用原材料小麥,用于全年庫存。
還款來源: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主營業(yè)務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2002年,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5394萬元,作為我行3500萬元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有保障。
所以我部同意向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人民幣單項授信3500萬元,執(zhí)行基準利率5.31%,期限一年。
7.1.7 案例客戶后期情況
貸款發(fā)放后,貸款企業(yè)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良好,在貸款到期日企業(yè)還本付息,是銀行的優(yōu)良生息資產。
7.2 案例二——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事后控制
7.2.1 貸款的基本情況
借款人:重慶市金絡電子通訊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金絡電子)。該公司是一家經營電子機械、電子元件、通訊設備、計算機軟硬件開發(fā)的多元化經營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徐兆吉,公司地址為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科園一路59-13號,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
貸款金額:1.5億元
貸款利息:4.779%
質押品:1.5億元存單質押。質押率100%。
質押品所有權人:德恒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原重慶證券公司。
存單資金來源:是德恒證券自有資金作為此次貸款質押。
圖7.1 貸款關系 Fig7.1 Loan Relation 表7.10 貸款歷史情況 Table 7.10 Loan history 日期
信貸業(yè)務
金額
擔保方式
存單所有權人
2002年7月25日
發(fā)放貸款
17000萬
存單質押
德恒證券
2002年10月18日
提前還款
2000萬
2002年10月18日
貸款余額
15000萬
存單質押
德恒證券
2003年7月25日
貸款展期
15000萬
(3個月)
存單質押
德恒證券
2003年10月25日
貸款展期
15000萬
(9個月)
存單質押
德恒證券
展期貸款于2004年7月25日到期,擔保方式仍然是本行存單質押,存單開戶證實書和存單正本已經在我行進行代保管。
7.2.2 貸款風險事件的發(fā)生
我在2004年1月接受管理這筆貸款后,首先對貸款的用途和還款來源進行了解。
貸款用途為:購買大型電子機械設備,該設備的主要用途是生產汽車的節(jié)能裝置,機械設備款為1.7億元。該設備款于貸款后第二天全部通過電匯方式劃出,收款人是上海西域實業(yè)有限公司,收款銀行是本行的上海分行。在信貸檔案里,購貨發(fā)票以及電匯憑證的復印件齊全。
還款來源:汽車節(jié)能設備的銷售收入。
還款記錄:顯示良好,沒有發(fā)生拖欠本息的情況。
財務分析:從該公司的財務報表反映出,該公司經營業(yè)績不突出,銷售收入較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較少。初步判斷該公司第一還款來源缺乏保障。
從質押品看,該筆貸款屬于低風險業(yè)務,有本行的全額存單作質押。而且,德恒證券出具證明書,證明該存單的資金是德恒證券的自有資金即自有的資本金。
由于金額巨大,而且連續(xù)展期兩次,同時從企業(yè)的財務報表上可以得知,重慶金絡電子公司的現金流無法償還貸款。我們要求到公司進行貸后檢查,但被各種原因拒絕。盡管該筆貸款屬于低風險業(yè)務,但鑒于以下原因,
①產品銷售對借款人的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并可能影響借款人的償債能力;
②銷售利潤率、存貨周轉率持續(xù)低于行業(yè)平均水平并出現逐漸變差的跡象;
③銀行信貸檔案不齊全,無近期的財務報表。
④貸款連續(xù)兩次展期,有逐步惡化的跡象。
我們將該筆貸款的五級分類從正常調整到關注。
2004年3月20日本應該是第一季度的結息日,但由于是星期六,所以提前到3月19日結息。3月19日在接到支付利息的通知后,重慶金絡電子沒有如約支付利息,第一次出現了欠息情況。隨后,我們和公司的財務主管聯系,金絡公司聲稱他們公司沒有義務支付利息,根據他們協議由重慶實業(yè)來支付利息。我們和重慶實業(yè)的財務主管聯系,結果手機不開機,辦公室沒有人。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2日,我們和重慶實業(yè)公司財務主管取得了聯系,對方解釋在結算方式上出現了技術上的錯誤,填寫支票錯誤,導致銀行退票。并向我們保證明天利息款到帳。23日公司仍然沒有支付利息,重慶實業(yè)財務主管已經聯系不上,同時我們得知重慶實業(yè)在本行另一個支行的貸款也發(fā)生了欠息情況。我們立即向風險管理部門報告了有關情況,決定3月24到重慶實業(yè)公司催收利息。到達重慶實業(yè)公司后,我們表達了如果公司不立即支付利息,銀行將強行扣收全額存款來歸還貸款。重慶實業(yè)只有從另一個關聯公司重慶新渝巨鷹公司的帳戶上劃款180萬元支付銀行貸款利息。
由于發(fā)生了上述情況,我們將該筆貸款重新進行了五級分類。鑒于以下原因:
①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其正常經營收人已無法足額償還本息。
②借款人信用狀況有惡化跡象,在連續(xù)兩次展期后,出現了拖欠利息的情況。
③借款人的利息支付并不是由借款人自己支付,而是其關聯公司支付,借款人支付能力問題嚴重。
④借款人還款意愿十分弱,同時拒絕銀行的貸后檢查。
我們將該筆貸款從關注劃分到次級類。
7.2.3 問題貸款的回收
2004年5月,德隆系“三駕馬車”的加速下跌在市場上造成了恐慌氣氛,但凡與德隆沾邊的股票均被打入冷宮,一些與德隆無任何牽連的莊股也連連下挫。作為德隆集團的關聯公司德恒證券也被認為是問題企業(yè)。
為此,我們從存單最初的1.7億資金來源入手。結果,兩筆資金都是通過銀行本票劃到銀行,由于銀行本票是見票即付,所以無法得知對方劃款的單位和銀行。只有通過聯行往來查詢,得知是從兩家不同的銀行劃轉過來。根據《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管理辦法》第八條:證券公司在同一家存管銀行只能開立一個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專用存款賬戶,在主辦存管銀行只能開立一個自有資金專用存款賬戶;第六條:證券公司根據業(yè)務需要可在多家存管銀行存放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但必須確定一家存管銀行為主辦存管銀行??梢源_認,證券公司的自有資金帳戶只有一個。從兩家不同銀行劃轉,說明至少有一家銀行的資金不是德恒證券的自有資金。那么資金的合法性受到質疑。
同時我們通過上海分行,進一步查明了信貸資金的去處。信貸資金全額從重慶金絡劃到上海西域實業(yè)有限公司,再劃到上海華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最后劃到了德隆國際戰(zhàn)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德隆國際戰(zhàn)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由37個自然人出資50000萬元設立,最主要的投資人為唐氏4兄弟,是德隆系的旗艦。
上海西域實業(yè)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由新疆祥和實業(yè)有限公司和新疆華油集團等組成的有限公司(“新疆祥和”是德隆企業(yè)),曾是“新疆屯河”和“合金股份”的股東。
上海華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強是德隆國際37個股東之一。
以上可以表明信貸資金的用途出現了重大問題。
我們聯系德恒證券,得知公司負責人都不在重慶,全部在上海,公司對存單的問題,也沒有做出合理的解釋,但公司堅決不同意用存單的錢償還金絡公司的債務。
我們立刻向分行風險管理委員會匯報,經研究決定用銀行內部特種轉帳支票將存單的錢償還金絡債務。根據借款合同、質押合同的條款,重慶金絡公司違反了借款合同的相關條款,比如拒絕信貸人員的貸后檢查,不提供財務報表,挪用信貸資金等。所以銀行有權利收回問題貸款。當我們銀行的問題貸款及時回收后,德隆系相關公司的銀行帳戶先后被法院凍結,而其他銀行由于行動不夠及時,失去了最佳收回問題貸款的機會。
7.2.4 案例結論
從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①低風險信貸業(yè)務風險不低
一般來說,低風險信貸業(yè)務包括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yè)務和以低風險擔保方式設定全額擔保的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和保函。所謂低風險擔保方式是指本外幣存款足額質押,交存百分之百保證金,或用國家債券、國有商業(yè)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yè)銀行開立的備用信用證擔保等銀行票據質押,經確認有百分之百的保證金或承兌擔保。相對而言,低風險業(yè)務風險較低,而且通常能給銀行帶來貼現收入、固定的存款和利息收入,很受銀行的青睞,很多銀行設立了綠色通道,簡化程序,放松要求。但是,風險低不能認為沒有風險,必須加強監(jiān)管。
以全額存單質押貸款和全額保證金開立銀行承兌匯票為例,80%以上都是所謂貸款客戶做回報,客戶得到100萬然后通過其他銀行的帳戶轉帳,轉回本銀行作為定期存款,再采用全額存單質押貸款貸給客戶。實際上,在客戶的資產負債表里。
短期借款:200萬元,包括第一次正常貸款100萬元和全額存單質押貸款100萬元。
銀行存款(定期):100萬元
客戶承擔了貸款200萬元的財務費用。而只使用了100萬元的資金。增加了企業(yè)財務負擔,所以應該盡量減少這種低風險業(yè)務,它會加大整個銀行的系統風險。
在案例中的存單資金來源,實際上是證券公司客戶的保證金。所以在低風險業(yè)務中,應該注意:第一、資金來源應符合信貸管理、銀行監(jiān)管、賬戶管理以及其他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應屬于企業(yè)正常的銷售回籠資金、周轉資金或自有資金等,而非信貸資金直接或變相轉存。第二、在辦理質押手續(xù)時應堅持合規(guī)合法。以存單出質的,經辦信貸經營部門必須取得存單簽發(fā)銀行的核押證明,證明存單真實有效并予以凍結,否則不得接受質押。第三、信貸資金用途,特別是以第三方出質擔保的,須嚴格按照合同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第四、密切關注企業(yè)可能涉嫌的法律糾紛案件和企業(yè)重大事項的變化。
②貸款用途必須明確
在本案例中,重慶金絡公司與上海西域公司事先約定,簽訂假的購銷合同,待重慶金絡公司成功從銀行貸款后,重慶金絡公司通過銀行支付給上海西域公司所謂的購貨款(商業(yè)票據),實際上兩公司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購銷活動。重慶金絡公司實際上充當了殼資源,將得到一部分貸款資金作為報酬。
在形形的騙貸行為依舊存在的時候,銀行必須嚴格監(jiān)控信貸資金,使信貸資金符合貸款用途,降低風險。同時銀行盡量深入的了解各個行業(yè)的特點,每年或在更短的周期內對各個行業(yè)做出分析,羅列出一些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在調查乃至審貸的過程中,根據這些指標來判斷企業(yè)的質地是否優(yōu)良,判斷貸款的風險大小,最終做出決策。
③信貸文件必須收集齊全
信貸文件有以下作用,第一、有效預警信貸風險。健全的信貸檔案能提供早期預警信息,有效預防信貸風險。一是科學規(guī)范的放款資料,可掌握業(yè)務到期、逾期情況,確保及時采取措施,防范信貸風險的發(fā)生。二是健全的信貸管理資料,可對企業(yè)經營業(yè)務量、資金運營狀況、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進行分析與預測,降低信貸風險概率。三是準確的企業(yè)經營資料,可掌握企業(yè)的經營狀況、市場行情,從而及時掌握、發(fā)現信貸資金運行中潛在風險。第二、提供法律依據。建立健全信貸檔案,可以為信貸管理提供具體、翔實的法律依據,有效防范信貸風險。有利于保證訴訟時效。對到期貸款及時通知,對不良貸款及時催收,并收回回執(zhí),有利于保證訴訟時效。同時也是依法收貸依據。假設在案例中,缺失了借款合同和質押合同,銀行就沒有理由強制收回貸款,后果不堪設想。
8 結 論
本文主要通過對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根據商業(yè)銀行信貸業(yè)務發(fā)生的三個流程: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管理;提出商業(yè)銀行信貸業(yè)務流程管理。可以得出一個信貸流程管理的示意圖。
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偏高一直是困擾我國銀行業(yè)發(fā)展的絆腳石,從原因上講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從操作流程入手,細細把握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結合平時的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從貸款的申請到發(fā)放再到收回,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上設置評判標準,凡是達不到評判標準就中止貸款程序或采取措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最后,采用了我在工作中遇到比較典型的兩個案例作為輔證和檢驗。
信貸風險是伴隨銀行產生而產生的,是銀行業(yè)的天然產物,是客觀存在和不可避免的。信貸流程管理就好比一個凈化器,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層一層的對企業(yè)進行篩選,優(yōu)選朝陽行業(yè),從中選擇出發(fā)展前景良好的企業(yè),作為潛在貸款客戶。再進行自身優(yōu)化,優(yōu)化商業(yè)銀行信貸管理體系,提高銀行的工作效率和決策的有效性。最后對存量貸款進行實時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問題貸款和回收不良貸款。我們相信通過對三個信貸流程進行從始到終的風險控制,建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流程化管理;最終達到預防、規(guī)避、轉移、化解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從而減少不良貸款引起的損失,增強商業(yè)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參考文獻
[1] 陳建梁. 銀行業(yè)風險評估理論模型與實證.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2
[2] 戴國強. 商業(yè)銀行經營學.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楊力. 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8
[4] 陳士俊, 王樹恩, 季子林. 科學技術論與方法論綱要.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1994
[5] 李玉周. 現金流量表閱讀與分析. 成都.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0
[6] 李志輝. 現代信用風險量化度量與管理研究.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7] 貸款風險分類原理與實務編寫組. 貸款風險分類原理與實務.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8
[8] 華夏銀行重慶分行. 信貸基礎管理手冊(內部資料). 2000
[9] 華夏銀行風險管理部. 資產保全業(yè)務手冊(內部資料). 2002
[10] 華夏銀行人事教育部. 信貸管理(內部資料). 2000
[11] 蔣超良. 中國的銀行業(yè).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12] 王偉東. 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風險管理.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9
[13] 羅銳韌. 管理控制與管理經濟學. 北京. 紅旗出版社. 1997
[14] 王樹恩. 科學技術論與科技創(chuàng)新方法論.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
[15] 李建華. 現代系統科學與管理.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杜. 1996
[16] 吳以雯. 商業(yè)銀行信息系統.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6
[17] 楊凱生. 銀行風險防范與危機化解國際比較研究.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0
[18] 張隆高. 管理經濟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9] 趙其宏. 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 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1
[20] 王一林. 轉軌時期中國商業(yè)銀行風險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21] 許挽生. 財務報告閱讀分析技巧. 上海.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1
[22] 吳晶妹. 資信評估. 北京. 中國審計出版社. 2000
[23] 洪虹. 中國金融前沿課題研究.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24] 奚建華. 商業(yè)銀行黃金業(yè)務.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25] 王迅. 金融熱點問題研究.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2
[26] 江芹. 發(fā)展和完善國有商業(yè)銀行的內部信用評級系統. 財經研究. 2002.3
[27] 連育青. 信貸經營的潛在風險及其防范對策. 現代商業(yè)銀行導刊. 2003.10
[28] 韓智慧, 武劍. 論行業(yè)信貸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與管理. 現代商業(yè)銀行導刊. 2000.7
[29] 董峰. 建立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預警系統的優(yōu)勢和體系探討. 中國金融電腦. 2002.5
[30] 石漢祥. 論國有商業(yè)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1
[31] 劉偉. 曹書軍. 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 商業(yè)研究. 2003.6
[32] 汪偉建, 黃小龍. 商業(yè)銀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研究. 海南金融. 2003.5
[33] 呂相軍, 孟洪濤. 商業(yè)銀行問題貸款的前期識別與監(jiān)測. 金融風險管理(濟南金融). 2001.6
[34] 李新顏, 殷樹榮. 問題貸款管理—一條降低不良貸款的途徑. 西南金融. 2002.3
[35] 郝新潮. 管理控制模式問題探討.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0.3
[36] 施維明. 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成因分析及其對策.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
[37] 咸寧市分行課題組. 當前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改進對策. 湖北農村金融研究. 2003.3
[38] 建設銀行總行風險預警項目組. 論商業(yè)銀行風險預警. 現代商業(yè)銀行導刊. 2003.7
[39] 陳元. 建立信用評級指標體系的幾個理論問題. 財經問題研究. 2000.8
[40] 沈俊英. 銀行信貸業(yè)務中的貸款條件評審工作述評. 中國投資. 2000.2
[41] mercial Bank FinancialManagement.1993
[42] Peter H. Iinder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ighth Edition,Richard D.Irwin,Inc.1986.
[43] Uibrich, Holley H, International Trade andfinan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83.
[44] Eugene F Brigham, Louis C Gapenski, 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Fifth Edition. Orlando: The Dryden Press, 1996
[45] Stephen A Ross, Randolph W Westerfield, Bradford D Jordan. 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 Third Edition. Chicago: Irwin,Inc.,1995
[46] George W Gallinger, Jerry B Poe. Essentials of Finan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1995
[47] Wilfred J. Ethier,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W.Norton&Company.
[48]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 1980.9
[49] Grossman G.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MIT Press, 1991.
[50] Maurizio Pmpella, Framework for Credit Risk Management[J].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Malvern;Mar 2003
[51] Beverly J. Hirtle,Using credit risk models for regulatory capital:issues and options[J]. 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 March 2001
[52] Brian J. Ransom Using Models in Managing:Credit-Risk Portfolios[J]. ommercial lending reviewe, Fall 2001
[53] Alec Kercheval;Lisa Goldberg;Ludovic Breger;Modeling credit risk[J].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New York, Winter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