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英國文化英語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05-23 00:15: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英國文化英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英國文化英語論文

篇1

美國作為一個參與電影最初的創(chuàng)始事業(yè)的國家之一,不僅對電影的早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推動了電影的發(fā)展,使其能夠成為我們現(xiàn)今所說的第七藝術。同時。當電影進入其高速發(fā)展時期。正經(jīng)歷著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法國新浪潮運動等各種風起云涌的電影浪潮時,美國電影也以其特有的方式進行著自己的變革,由此也就帶來了新好萊塢運動的開始。

新好萊塢運動作為美國當代電影的發(fā)端,其為美國電影今后的發(fā)展預示了許多方向,也使得美國電影逐漸成為一種不同于他國電影并富有自己特色的電影,當然這也是由各國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所造成的。

對于一部電影而言,美國無論是在最初的經(jīng)典好萊塢時期。還是到了新好萊塢時期,都是一個極會講故事的國家,它懂得如何變換著不同的形態(tài)來講故事,來吸引觀眾。可以說美國對于一部電影究竟應該采用何種話語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但是。就這一點來說,美國在其電影本身的變革運動中也是不同的。它對于影片的話語的把握隨著新好萊塢運動的到來也開始發(fā)生著變化。就如作為新好萊塢運動開始標志的影片《邦妮和克萊德》,它首先帶來的就是電影話語的變革,在這部影片中呈現(xiàn)除了與以往影片所不同的元素:(1)邦妮和克萊德的形象不再是之前經(jīng)典好萊塢中的理想化的典型人物,而是代表著20世紀60年代大膽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年輕一代,這種平民化的形象成為電影的主角是在之前的美國電影中所不常見的。同時他們也是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xiàn)的反英雄的英雄形象,對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提出了挑戰(zhàn)。而不像之前的美國電影都是順從美國的主流文化思想形態(tài)的。(2)在這部影片中融入了法國新浪潮的藝術觀點和電影技巧。伴隨時空的自由交叉切換和快慢鏡頭的運用,還采用了一些花飾框,產(chǎn)生了特呂弗式的畫面與言語構成的雙點效果和戈達爾式的喜劇性與強刺激的畫面相交替的效果。雖然這部影片最初就是為這兩位大導演而寫的,但當阿瑟·佩恩拿起導演的指揮棒時,電影開始向著一種更加有趣的方向行進著。而影片在敘事結構上的突破,對于無敘事結構的大膽追求也與之前經(jīng)典好萊塢所要求遵循的戲劇四段式結構相違背。沒有必然因果關系的片段被組接在一起,我們不難說從中多少看到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子。但依然不變的是美國人一向驕傲的美國式的幽默,這也使得《邦妮和克萊德》沒有成為大多數(shù)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那樣的枯燥乏味的影片,而是一個能使人從頭笑到尾的影片。(3)這部電影突破了經(jīng)典好萊塢的類型模式,即一部影片只有一個類型,并且是該類型電影元素的最大化的集合的傳統(tǒng),而是體現(xiàn)了類型融合的傾向。在《邦妮和克萊德》中,從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強盜片,但細細考究之下。其實它還包含了驚險片、警匪片、傳記片、喜劇片、愛情片等多種類型影片的元素。體現(xiàn)了類型融合的傾向。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就已經(jīng)能看出由新好萊塢運動所帶來的一些美國當代電影話語特色的一些端倪。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上:即跨文化性和融合性。

就跨文化性而言,在世界電影發(fā)生著巨大變革的同時,美國電影所受到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有一些是在歐洲藝術電影中就已經(jīng)頗有名望的移民導演出現(xiàn)在美國的影壇上。如捷克的米洛斯·福爾曼和伊萬·帕塞爾、波蘭的羅曼·波蘭斯基,以及英國的約翰·斯萊辛格、杰克·克萊頓和肯·羅素等。新好萊塢給這些導演的藝術生涯注入了新的推動力,但同時他們也為美國電影帶來了世界的聲音。當然也有不少成長于這一時期的美國本土導演,外界世界對他們的沖擊使得他們成為歐洲電影的忠實擁護者,他們紛紛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的電影里實現(xiàn)他們對于歐洲電影的理想。于是,向來高雅的歐洲文化和向來通俗的美國文化在電影這一藝術樣式上產(chǎn)生了交融,使得美國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開始完全不同于經(jīng)典好萊塢所塑造的那些人們心目中的經(jīng)典情節(jié),而呈現(xiàn)出一種跨文化的趨勢。的確,當美國的電影中有了來自于其他國家文化的聲音后,它是變得有些不同了。

而就融合性而言,它大致可以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1)美國電影本身的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融合。雖然美國當代電影所起始的新好萊塢運動是對傳統(tǒng)的經(jīng)曲好萊塢的發(fā)難,但它并未拋棄傳統(tǒng)經(jīng)典好萊塢所建立的成果。相反在某些階段還呈現(xiàn)出一種回歸的趨勢。就如斯皮爾伯格在其電影《大白鯊》中,就復興了與好萊塢黃金時期密切相關的風格化技巧,他借用了希區(qū)柯克《迷魂記》里縮進/拉出的技巧。這個技巧在1980年代的電影中常常被用來表現(xiàn)圍繞著一個固定不動的人物周圍的怪異而壓抑沉悶的背景。但是“無論對于那些在1970年代中期好萊塢復興的一代,還是那些在1980年代電影制作擴張中崛起的一代來說,他們的參考坐標,通常都是偉大的好萊塢傳統(tǒng)。許多電影工作者工作在穩(wěn)定的類型片模式、神圣的經(jīng)典影片和令人生畏的導演的濃烈的陰影之下。”由此,從許多方面來看,美國的當代電影從新好萊塢開始就是通過經(jīng)典好萊塢所創(chuàng)立的電影傳統(tǒng)來確立自己的地位的。所以,即使是美國的當代電影,我們依然從它身上辨析出一些傳統(tǒng)主義的影子,只不過他往往被穿上了現(xiàn)代主義的外衣,與現(xiàn)代主義的各種元素相混合在一起,長久以往,融合就不可避免了。(2)對美國早期經(jīng)典好萊塢所創(chuàng)立的各種類型的混合。新好萊塢的主導類型電影——西部片、強盜片、戰(zhàn)爭片、情節(jié)劇、愛情喜劇、音樂片和科幻片在經(jīng)典技巧與現(xiàn)代主義技巧之間的張力中尋求著平衡和突破,從而實現(xiàn)了類型的融合。這種融合也可以說是在最初的單型化的影片中加入了許多其他類型影片的元素,從而使得影片本身以一種更為多樣化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如影片《莫扎特》作為一部傳記片,但是卻并未采用傳統(tǒng)傳記片的枯燥乏味的形式,而是以一種音樂片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使影片在音符的跳動中自然流露。而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變革轉(zhuǎn)型之后,到了80年代美國電影進入了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類型樣式的混合也同樣進入了一個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如果說之前混合的只是不同類型電影的外在形式的話,那現(xiàn)在所混合的就是不同類型影片的內(nèi)在精神。即使傳統(tǒng)的西部片已經(jīng)消失,但它的許多主題。如法律的本性,新秩序的創(chuàng)立、個人自由同社會責任等,都或多或少已被轉(zhuǎn)讓給科幻片。就像《世界末日》一片已是臨近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但在它理所當然的科幻片的外在形態(tài)下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愛情片的影子,勵志片的內(nèi)涵,當然還有之前所說的來自于傳統(tǒng)西部片的種種母題。而90年代以來的賣座大片《黑客帝國》、《異形》系列等都是戰(zhàn)爭片與幻想片的融合,《哈利波特》則是將兒童的想象世界注入科幻的因子??傊?,影片類型的演進過程。就是傳統(tǒng)類型和不同表意系統(tǒng)的不斷綜合過程。并且,多種類型的混合l也使得其所帶來的新變種層出不窮。就好像在恐怖片《兇宅》中,早期恐怖片中那令人作嘔的血光之災已不再充斥整個影片,取而代之的是人內(nèi)心的一種恐怖,當任何一種影片進入到人的內(nèi)心時,我們都能看到的影子,并且忠貞的愛情似乎是美國當?shù)赜捌肋h無法擺脫的東西,這使得任何一部當代美國電影都能理直氣壯地稱之為愛情片。

當然。美國當代電影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除了表現(xiàn)出以上所說的兩大性方面的特點外,還呈現(xiàn)出一些其他的話語特點:

第一、美國當代電影從其影片主題思想意識上來說表現(xiàn)出了文化價值取向的變換。

在新好萊塢的最初,影片所選擇塑造的人物多為一些反抗社會、反抗秩序的人或犯罪分子。就像《邦妮和克萊德》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他們善良、富于同情心,而且對社會所宣揚的幸福生活充滿信心,但喪失了人性的國家機器的代表者卻成了對他們的無情的追逐者和屠殺者。對于此時來說,社會就是用來破壞的。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傳統(tǒng)的社會美德又在主人公身上重新得到了回歸,家庭的概念變得越來越重要。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重新受到重視,幸福和睦的家庭和天倫之樂重新又回到了人們的思想意識中來,如在《蘋果酒屋的法則》一片中什么是蘋果酒屋的法則——張破舊不堪卻記錄著一代又一代傳承著的幾條看似荒唐而可笑的法則的紙,雖然它早已破舊得被風輕輕一吹就會自動飄落,雖然人們最終鼓起勇氣把它撕了下來,但其實它已植根于每一個人的心中。縱然男女主人公可以發(fā)生出軌的行為,女主人公的未婚夫因傷從戰(zhàn)場上回來。當家庭的道德觀念重新沖擊人時,我們所選擇的往往會如同男女主人公所做的一樣。那就是回到自己原來的秩序世界中去履行每一人應有的那份責任。這就是人的法則。當然如果這部影片出現(xiàn)在新好萊塢正成熟的時期時,將會表現(xiàn)出來的方向就會截然不同了。而在這過程中人內(nèi)心的矛盾和掙扎無非是對人的道德觀念的一種厲練,當然要對那些已經(jīng)橫行電影20多年的的思想意識而言,最終對于傳統(tǒng)社會道德觀念,對于家庭信仰的回歸是多少得付出點時間和代價的。第二、美國當代電影就之前的電影來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開始注重對社會的思考,對人內(nèi)心的關注,而不如早期的影片那樣只是一味地表現(xiàn)一些理想化的生活和人物。無論是《全金屬外殼》還是《蘋果酒屋的法則》,亦或是看似最為商業(yè)化的《世界末日》和《兇宅》。它們在講故事的同時都沒有忘了去關注故事中的人本身。當人在某一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或事件中,人的心境是怎樣的。這是當代美國電影所著力討論的地方。而《全金屬外殼》中所表露出來的對于越南戰(zhàn)爭的反思也使得對美國近期歷史反思的影片一下子爆發(fā)出來,加上對好萊塢文化傳統(tǒng)的再認識。所共同引起的一股社會反思浪潮使得原先較為理想化的美國生活變得平凡起來。其實。小人物的內(nèi)心才更值得關注,因為它往往代表了最普遍的民眾。

第三,美國當代電影開始懂得用新的鏡頭語言來講述故事,以適應電影本身主題內(nèi)涵等多方面的變化。此時當代美國電影不要求觀眾對一切信以為真。影片中常出現(xiàn)人為加工的痕跡和一定的間離效果。導演們不但沒有掩蓋電影技巧,反而盡可能地用技巧去強化氣氛。慢鏡頭、定格、跳接、黑白畫面與彩色畫面的交織,是這些影片中常見的手法。它們旨在加強視覺上的沖擊力,使畫面更具感情的力度。就好像我們在《全金屬外殼》的開頭所看到的那樣,連續(xù)17個同景別、同長短的固定鏡頭拍攝的新兵們一個個被剃成光頭的畫面被毫無關聯(lián)地跳接在一起。使得我們一次又一次受到強烈的震撼,一群正值花樣的年輕人正在被剝奪他們的人性,正在被機器化地打造。正在喪失自我。而在《安妮·霍爾》中各種突破性手法的運用更是使得影片變得截然不同。在影片中。導演伍迪·艾倫充分運用了鬧劇和幻想劇的表現(xiàn)方式,使兩者相得益彰。主人公直接對著攝影機的長篇獨自,回憶性的閃回,在分割的畫面中對話,突然插如劇中人物所看到的畫面,動作的二次曝光,與行為對立的字幕,攝影機邊上突然冒出來的評論。兩個反省的聲音的對話,這等等等等全新的對傳統(tǒng)主義具有顛覆性的手法的運用都在告訴我們美國當代電影所獨有的形態(tài),這些手法在對視覺造成沖擊力的同時,也是對影片敘述話語發(fā)展的一大貢獻。

第四、美國當代電影在其藝術電影與主流商業(yè)電影上呈現(xiàn)出平行發(fā)展的特點。“新好萊塢電影在前10年完成了主流商業(yè)電影藝術化、藝術電影通俗化的過程后,便出現(xiàn)了20世紀80年代的繁榮景象:由美國式藝術電影和新主流商業(yè)電影構成的兩極平行發(fā)展,形成巨大的張力。從而使得美國電影的發(fā)展機制由單元變?yōu)槎嘣?,結束了過去長期單軌制發(fā)展的局面。這種共存與合流的現(xiàn)象。乃是后現(xiàn)代文化在電影上的特殊反映。后現(xiàn)代文化把生產(chǎn)、技術與文化消費一體化。把上層貴族文化和大眾文化一體化,即所謂填平‘精英’與‘平民’之間的文化鴻溝。”其實,就我看來,美國當代電影并沒有真正把商業(yè)片和藝術片融合起來。所謂的藝術片除了其影片的表現(xiàn)的手法以外,更多的是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而美國當代電影只是開始懂得如何將一個深邃的思想,一個更適宜藝術影片的思想以一種通俗化的、商業(yè)化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它可以將導演眼中的藝術以一種大眾化的、甚至于庸俗的姿態(tài)來表現(xiàn),但只是前者隱藏在后者之下而使得其本身不是那么的一目了然。因此,與其說美國當代電影使得商業(yè)片和藝術片彼此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倒不如說是美國當代電影成功地找到了一種可以被大眾所接受又不動聲色地傳遞影片的思想性的道路。它明白怎樣在大眾文化的幌子下堂而皇之地傳遞精英文化。

篇2

2.在文化因素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1不能忽視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在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實則是中國文化及外國文化的兩種文化的交融過程。學習英語時我們肯定要涉及漢語及英語兩種語言,我們學習英語時需要用英語及其所處的語言文化背景來表達出來信息,而我們還需要用我們自己的漢語來對其進行翻譯消化。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發(fā)揮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我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漢語充當了一個參照的作用,這樣的一個中介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學好大學英語的一個基礎橋梁。中國人需要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來學習英語,雖然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制約,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英語,但是由于中國文化的復雜性,有些情景是必須用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才能明確清楚的表達出正確的意思,所以把中國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燦爛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中國文化下的漢語作為學習英語的一種參照物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學習英語的一個有效的過渡橋梁。當學生在學習一門語言時會慢慢的轉(zhuǎn)移到對其文化的學習,這個時候他不自覺的就會用他自己的文化來解釋他說看到的現(xiàn)象,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往往會使學習者有先入為主的思想及行動。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應該重視中國母語文化對其學習英語產(chǎn)生的作用,對比兩種不同語言文化的相同和差異之處,讓中國母語文化可以作為一個具有正能量的參照,使得學生們可以更好的去學習英語,提高學習英語的質(zhì)量和效果。

2.2注重多樣文化知識積累并著重培養(yǎng)交際能力中國的大學生在漢語體系中生活太久,受其影響太大,習慣了中國文化下的語言環(huán)境及表達方式,習慣用中國式的價值觀去衡量事物。所以這些對于英語學習來說都是不同程度的阻力。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對其所處的文化的了解,如果我們不了解那些文化知識,就很難真的融入到那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以我們有必要積累外國文化知識來填充對所學語言文化知識的缺乏,并在這樣的文化知識背景下去培養(yǎng)自己的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于每個階段都需要融入文化因素,使文化因素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大學英語老師應該充分的讓學生了解說英語的國家的文化背景,向?qū)W生們不間斷的傳輸這些信息。在英語交際情景演練中,老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適宜交談的文化環(huán)境,這樣才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們的交際能力。

篇3

二、原因分析

1.我國相關教育政策的影響2001年之前,我國規(guī)定學生從12歲開始可以接受英語教育,以2001年為轉(zhuǎn)折點,我國教育部宣布將接受英語教學的年齡降低至8歲,充分體現(xiàn)我國對英語教學的重視。自2001年起,我國從小學直到研究生全部都要進行英語學習和考核,英語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英語成績可以決定研究生能夠被錄??;工作人員評職稱,英語要達到一定級別;大學生畢業(yè)就業(yè)時,英語要達到一定級別等。2.西方國家文化的逐漸滲透西化一直是眾多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陰謀詭計,他們將自身文化通過語言、期刊、報紙等傳入到中國教育,借以達到其維護自身經(jīng)濟、政治利益的目的。這些西方國家一直在利用文化進行侵略和擴張,試圖讓世界人們相信這些西方國家的文化才是時展的主流,是最新進、最科學的文化。3.教材教材是導致我國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大學英語常使用的兩套教材為《大學英語》或《新視野大學英語》,這兩本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通篇西化,都沒有涉及中國文化。比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Unite3“WhyIteach”課文中有“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這句話包含著豐富的外國文化內(nèi)涵。再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e4中的課文“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從字面意思即可看出通篇文章都是講述的美國文化。因此可以看出教材設置的不合理是導致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重要原因。

三、改善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對策

1.意識的改變?yōu)榱烁纳朴⒄Z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需要提升國家和教師的意識。意識即本土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和表達意識,既要學習外國文化也要表達本土文化。首先,從國家層面出發(fā),要制定針對各個階段英語教學的具體大綱,明確規(guī)定對中國文化的保護和引用,將英語與本土文化結合,拒絕完全西化的教學方式。比如,對我國節(jié)日用英語進行規(guī)范化,清明節(jié)是“QingmingFestival(PureBrightnessDay)”、春節(jié)是“SpringFestival”,元宵節(jié)是“LanternFestival”等,并且教育部要明確規(guī)定英語教師在進行國外節(jié)日比如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等節(jié)日講述的時候要用英文講述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其次,從教師層面出發(fā),要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標準規(guī)范進行教學,在教授英語的同時,加入中國本土文化。比如,講國外的漢堡、三明治時,把中國的豆?jié){、油條、稀飯等也用英文講述給學生,實現(xiàn)中國文化和英語教學的結合。2.改革教材,加重中國本土內(nèi)容比例如上所述英語教材是英語教學的關鍵,他/她決定著英語教學的性質(zhì)和方向。為了改變現(xiàn)在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現(xiàn)狀,必須對英語教材進行改革,使教材更接近中國文化,向中國具體實際靠近。首先,編寫教材應基于尊重西方文化,促進與中方文化結合的理念。其次,內(nèi)容安排上,純西方和純中方文化內(nèi)容各占1/3,跨文化內(nèi)容占1/3。另外,各個地方學校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國家規(guī)定教材的基礎上添加與學校所在地地方文化相結合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和學習。3.英語考試要體現(xiàn)中國本土化考試是體現(xiàn)英語教學中國化的重要途徑,也是關鍵途徑,只有英語考核要求體現(xiàn)中國文化,英語教學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中國文化。英語考試一般包含聽、說、讀、寫四個部分,經(jīng)過改革的教材含有較多具有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因此,在四個部分的考試布置上也要都涉及中國文化。比如聽的時候可以播放關于中國長城的錄音,讓學生去體會品味其中的含義。說的時候,教師可以出題為“IntroduceyourhometowninChina”,讓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祖國。讀和寫都可以由教師出一些涉及中國名勝古跡或者古今歷史的題目,在英語考核中融入中國文化。采用加入中國文化的英語考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英語的本土化意識,提升學生的自知與自信,提升個人榮譽感和自豪感。4.正確利用外籍教師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籍教師來到中國從事外語教學事業(yè),有效推動了中國外語教育的發(fā)展,其中英語教學更是效果明顯。相比中國英語教師,外籍教師除了單純教授英語知識之外,還會刻意了解中國文化,因此,潛移默化中外籍教師就會將中國文化應用于英語教學。因此,中國學生和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工作過程中要注意多和外籍教師交流,向其宣傳中國文化。5.重視本土教師,本土教師與外籍教師要優(yōu)勢互補外籍教師在學生英語教學中有很大優(yōu)勢,外籍教師能夠向?qū)W生傳授最新、最常用、最正確、地道的英文,時效性非常強。我國英語教學使用的教材不僅內(nèi)容全部西化,并且長時間未進行大的變動,導致很多意思和用法已經(jīng)在西方發(fā)生變化的英語仍然還按照最初的意思在中國進行授課。比如我國英語教材的“wonderful”早就已經(jīng)在西方被“fantastic”或“terrific”代替,而“wonderful”也有原來“精彩的、好的”變?yōu)橐环N我國打招呼時常用的詞“同志”,變化非常大。通過這個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是在不斷發(fā)展的,但書本不可能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進行改變,這就導致書本和現(xiàn)實的差距。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能夠?qū)⑦@種書本未標出的變化講給學生,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最具有時效性的英語。但是,外籍教師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其英語教學也是會受到限制的,此時就需要中國本土教師發(fā)揮自己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國學生比較謙虛,尊師重道,很少與老師在課堂上發(fā)生爭論,外教可能就會認為是學生不愛學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從而影響外教對學生的評價打分。本土教師此時就能發(fā)揮自己的本土優(yōu)勢,多和外教進行交流,向其講述中國學生的特點特色,消除兩者之間的誤會,將“教”和“學”之間的障礙消除。

篇4

(二)樹立平等的文化意識

通過解決中西方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不平等現(xiàn)象,可以使中西文化實現(xiàn)真正的溝通和交流。要解決不平等的意識,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樹立文化平等、語言平等的觀念。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學習英語是為了進行交流,進行跨文化交流。此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學會使用英語傳播和弘揚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應彼此尊重,本著互相平等的原則進行交流和對話,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三)注重在教學中引入中國文化

語言教學不僅僅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語法、語音和詞匯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缥幕浑H是一個雙向的活動,既包括對相同文化的吸收接納,又包括對自身國家文化的交流與傳遞,因此它是一個文化融合的過程。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東西方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不平衡(西方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占有強勢的地位,使中國文化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從而陷入被其他文化同化的危局之中)是不能進行正??缥幕浑H的最重要的問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中國文化,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聯(lián)系起來,加強兩種文化的互動和交流。

篇5

英國文化研究之起源概述

英國學者戴維?錢尼認為,文化就是某一群體“理解和表現(xiàn)他們生活的世界”的一種模式。①我國學者錢乘旦、陳曉律在《英國―在傳統(tǒng)和變革之間》一書中指出,英國文化是在歷史的斗爭與沖突中形成的,并且最終趨向融合實現(xiàn)平衡。

自英國工業(yè)革命以來,英國文化體現(xiàn)為新的社會背景下文化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嚴格意義上而言,英國文化研究沒有準確的開始日期,通常情況下認為,《文化與社會》、《漫長的革命》、《讀書識字的用途》、《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四部鴻篇巨著的相繼問世標志著英國文化研究的開端。它脫胎于早期文化觀念與批評,既是對保守文化的反撥,更是對細讀式分析方法的繼承。

威廉斯以其開山之作《文化與社會》掀起了對利維斯思想的批判與傳承的序幕。在《文化與社會》、《漫長的革命》這兩本巨著中,威廉斯實現(xiàn)了利維斯主義與的完美結合。一方面,根據(jù)利維斯思想中所包含的整體文化觀念及文化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威廉斯批判了古典保守文化精英主義傾向;另一方面,根據(jù)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權力的激進社會批判,威廉斯駁斥了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種左派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文化理論模式。綜上而言,威廉斯豐富了文化的理論內(nèi)涵和價值意義,奠定了早期英國文化觀的堅實基礎。

霍加特在其著作《讀書識字的用途》一書中利用文學分析方法,描繪了城市工人階級的文化變遷過程。通過對戰(zhàn)后大眾文化的實踐批判,霍加特認為舊有階級文化正遭受侵蝕,工人階級文化正處于匱乏的危險境地。但是工人階級在大眾文化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自身道德標準的提升,自主選擇大眾文化的文化產(chǎn)品形式,并形成具有階級特色的流行文化。

文化研究的締結者湯普森在其代表作《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中著重強調(diào)了工人階級之意識與文化對理解英國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所發(fā)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湯普森認為工人階級雖然屬于底層群體,但是其在生產(chǎn)實踐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驗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并且工人階級群體有其獨特的階級意識。湯普森通過重構18世紀末的激進主義文化傳統(tǒng)、聚焦工人階級的文化體驗、分析工人階級自我意識成長這三個方面詳細地研究了工人階級文化的形成,從而對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文化研究的深入形成了促進作用。

英國文化之第三條道路選擇

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吉登斯在其著作《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認為,后傳統(tǒng)秩序的出現(xiàn)是產(chǎn)生全球化的根本動因所在。后傳統(tǒng)秩序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秩序的固有模式,顛覆了現(xiàn)代制度及其社會制度。同時在一個充斥著不確定性的國際環(huán)境下,全人類必須應對共同利益問題。在這樣的理論推動下,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理論。

吉登斯認為“生活政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政治,是一種由反思而調(diào)動起來的秩序,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政治”②。第三條道路的核心思想就是打破一元論的“設計選擇”,在左與右的兩極間實現(xiàn)中立平衡。通過突破在公平、效率、穩(wěn)定、發(fā)展等問題上的局限性,引導制度設計走向超越左與右的獨立模式。

第三條道路思想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英國遭受了左派與的雙重攻擊后的折中路線。新左派中的社會良心論者認為,國家福利有義務幫助貧困者,社會福利存在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不可抗力的預防,維護個人與社會的利益。在理性與道德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福利發(fā)展過程中,這種共識化解了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沖突,維持兩者之間的相互平衡。而新左派中的公民權理論認為,公民權是眾生平等的社會身份的象征,但是這種權力導致經(jīng)濟不平等合法化。國家福利存在的意義不是推動平等,而是改善不平等。但是這種思想一直持續(xù)到撒切爾夫人上臺后,新理論位居正統(tǒng)。

新認為,國家福利的推行是造成納稅人負擔加重,阻礙消費自由的罪魁禍首。國家干預行為就是導致整個社會邁向奴役之路的重要原因。新認為應該適時減少財政補貼,給予個人與社會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總體而言,新左派強調(diào)國家在整個經(jīng)濟社會中的宏觀調(diào)控作用,而新更看重個人自由權利。英國資本主義在經(jīng)歷這樣兩種極端的思想控制之后,第三條道路理論的出現(xiàn),無疑賦予了資本主義新發(fā)展的重生意義。第三條道路致力于在社會團結、公平、公正的基礎價值觀念基礎上融入自由主義思想元素,使國家朝著更均衡的方向發(fā)展。

吉登斯認為,當今社會條件變幻莫測,國家存在的意義就是建立權力與風險共享的社會,這既是對今天新“和解”的理論詮釋,更是對積極福利的最佳注腳。但是,第三條道路并不是簡單的路線折中或妥協(xié)。它其實是在建立社會共識基礎上的理性變革思想。吉登斯認為“全球化的后傳統(tǒng)社會的倫理指的是承認人類生命的神圣性及幸福和自我實現(xiàn)的普遍權利,這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這樣的時刻:這些普遍價值有了真實的支點。”③

當代英國文化之文化邊界的模糊選擇

文化是否存在邊界,什么才是區(qū)分不同文化差異的最佳標準,這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從差異角度分析文化間的區(qū)別發(fā)現(xiàn),作為一個共同體差異的存在是由于某一成員不具備作為內(nèi)部成員的共同屬性,因此應被排除于共同體之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大量外來移民的涌入,打亂了群體構成,同時直接導致英國文化面臨外界的嚴峻挑戰(zhàn)。

自1948年英國接收第一批外來移民以來,每年英國移民人數(shù)呈逐年遞增趨勢。大量移民涌入給英國各個領域的工作造成巨大壓力。這種情況更是體現(xiàn)在上世紀60年代下半葉的經(jīng)濟蕭條時期。與此同時,英國本國公民開始對外來移民者抱有一種敵對情緒,種族矛盾加劇。對于這種緊張的種族關系,英國政府也竭盡所能加以控制,但收效甚微。各種煽動種族矛盾的言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并引發(fā)群眾響應。

英國政府為緩和局勢,先后頒布多部法律,致力于緩解種族矛盾與沖突,種族歧視與各種不公正待遇。同時成立了專門強制調(diào)節(jié)種族沖突的執(zhí)行機構――種族平等委員會,緩和種族沖突現(xiàn)狀。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的相繼出臺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種族沖突的局面,但是奠定了官方友好民族政策的基礎。多元文化模式逐步在英國蔓延,并進一步滲透到政治、經(jīng)濟、社會制度之中。在保障移民平等權利的同時,鼓勵其獨特文化遺產(chǎn)的保留,使其真正融入社會。

多元文化在倡導英國主流文化的同時,也注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從而導致了跨文化的產(chǎn)生??缥幕褪窃谝粋€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環(huán)境里,出現(xiàn)了新的文化形態(tài)。這樣的文化形態(tài)豐富了原有文化,并不斷改變舊有的文化環(huán)境,使其相互影響,相互協(xié)調(diào)。

英國文化研究之父霍爾認為,少數(shù)種族文化源于英國文化,并對英國文化有所貢獻,但同時也沖擊了傳統(tǒng)英國二分法文化,顛覆了傳統(tǒng)的英國觀念。移民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得英國種族呈現(xiàn)混雜性,同時也超越了文化之間的邊界,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界限呈現(xiàn)明顯的模糊性。

總體而言,英國向來是一個穩(wěn)重的民族,英國文化底蘊注重的就是實際與寬容的理論原則。英國的文化發(fā)展史是一部充滿斗爭的文明史,但是這種斗爭絕不是一方壓垮另一方的野蠻侵占史,而是文化本身的自我更新與提升。

通過不同文化理論的沖擊與斗爭,實現(xiàn)文化的融合與傳承,這就是英國文化獨特的發(fā)展歷程。同時在面對左與右的雙重夾擊,在二者之間的平衡發(fā)展路線,是復雜時代背景條件下,睿智的英國人的理性選擇。當代“二重性”學說的誕生要求公眾必須超越二元對立,實現(xiàn)二元融合。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正是后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下的,英國文化發(fā)展軌跡。(作者單位: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

注釋

篇6

一、引言

中國文化失語癥,最初是醫(yī)學術語,指由受傷或疾病引起的大腦損傷而導致思想表達能力、口語及書面語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紀90年代文學評論家們開始批判西方文學思想的入侵,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現(xiàn)了”中國文學失語癥“.

患上了”失語癥”的人在跨文化交際中似乎己經(jīng)找不到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的語言了.這不能不說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大失敗。剩下的問題就是大家齊心協(xié)力尋找良方克服這一癥結。以下從了解現(xiàn)狀入手,進而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最后對策略提出個人見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學生用英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并有力的保障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過程中的主體性。

二、”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狀

最早提出失語癥這一概念是在文化研究領域,這一病癥的癥狀是:在與西方同行交流時,提不出自己獨特的觀點,發(fā)不出自己獨到的話語聲音,其言說的方式、內(nèi)容和用以言說的術語都是西方的.而本土語言的聲音逐漸微弱甚至被遺棄。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類似的失語現(xiàn)象也同樣存在于英語教學所倡導的跨文化交際中。并因此造成交際中的事倍功半甚至是適得其反的交際失敗.尤其在需要用英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文化進行輸出時,其癥狀愈發(fā)突出。例如:一些人說起西方的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的來龍去脈或風情習俗時可以侃侃而談,滔滔不絕。但當西方朋友問起我們的端午節(jié)源于何,粽子為何物時,我們卻一臉啞然,無言以對。

也許你會說以上只是個例,或者只是英語初學者犯的毛病。但以下數(shù)據(jù)應該足以說明失語癥的普遍性:清華大學的張為民、朱紅梅以答卷和訪談形式對126名該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進行了使用英語表達中國特色文化話題的能力測試,內(nèi)容包括中國事物、民俗以及歷史名勝古跡等。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受測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我們的民族文化,對于列出的中國特色話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測者不能給出恰當?shù)挠⒄Z表達,而且在可以接受的表達中還有較大部分歸為解釋性意譯。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受到了明顯的忽視。

再舉一個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口語教師都會有這種體會:課堂上一到了老師布置自由討論時間,活躍的課堂就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了。因為他們總覺得找不到討論的話題。即使老師指定一個話題,交談也是舉步維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呢?因為我們是中國人,生活在中國,我們接觸的每一樣東西每一件事情都是很中國化的。而我們書本上學的只是西方文化,所以即便給出一個很簡單的話題,用英語鞭打出來也變得不簡單了。比如說,叫個學生簡要概述《三國演義》、或《紅樓夢》的大意,且不說其內(nèi)容,就對這兩部巨著的題目的表述就會冒出很多西式的版本來。比如說:《紅樓夢》中的”樓”,’building’太現(xiàn)代,’apartment’太洋氣,唯有,’mansion’既古典又中國。《三國演義》中的“演義”,’story.太情感,’performance’太休閑,只有,’romance.才能恰當?shù)难堇[出它的傳奇色彩.而這些就是我們的中國文化,要恰當?shù)谋磉_這些內(nèi)容,首先要對這兩部作品的內(nèi)容、歷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得心應手的介紹中國文化,對比中西文化,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原因分析

外語教學的現(xiàn)狀如同普通學校外語教學一樣,基本上以應試教育為主?由于應試教育是圍繞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注重強化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shù)便成為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應試技巧,學生忙于應付考試,導致了教學目標滯后?觀念片面?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zhì)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限于應試教育?學生的應試能力提高了,可表現(xiàn)出來的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卻低得令人吃驚,這是由于不懂得語言使用中的差異而造成了語用失誤?語言使用的不得體,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xiàn)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最多會被人認為英語說得不好,而文化錯誤意味著交際出現(xiàn)障礙?

由此可見,學生學習外語的瓶頸不是由于語言知識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語國家人民的思維模式以及社會文化背景?有些學生有很好的語音?語調(diào)?詞匯?句法,但就是沒有學會英文思維模式,典型的漢語思維,直接翻譯,不符合英語語言習慣,導致中式英語(Chinglish),影響交流的正常進行?語言學家Brown先生指出,學習一門外國語必須要在某種程度上了解其文化,盡管實際上你從未踏上過目的語國家的領土?

四、對策

外語教學是為了民族與民族間的雙向交流服務,而決不是屏棄一種文化而吸取另一種文化,更不應該排除本民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種文化。外語教學中如果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教學,實際上就喪失了理解目的語文化基礎,同時會造成民族自卑心理,導致不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對方交際,造成文化交際的心理障礙,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為何失語,既己失語,我們就應該努力尋找對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語言學習絕大部分都是在教學中完成的,教學中教師、教材、學生是三個必要的因素。顯然,學生的失語癥與教師、教材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以下從教材的編寫與課程設計、外語教育工作者方面尋找對策。

第一、教材編寫與課程設計

鑒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自身民族未來命運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對洶涌的西方文化的涌入國人一味盲從。我認為必須在大學階段繼續(xù)重視中國文化教育,而在大學教育中有效的中國文化教育方式應該是,在頗受學生重視的大學英語中加入中國文化內(nèi)容,這樣的話中西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平臺,使學生在對比中更深刻的了解和運用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有相應的教材作為教學的輔助。還可開設一些中華文化課程,文化與社會、文化與教育,中西文化比較等課程,必修與選修相結合,文化內(nèi)容與文化表達并駕齊驅(qū),還可試行雙文化的辦學模式,努力開拓和創(chuàng)造雙向文化互補的視野。

在我國2000年4月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中,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出了更明確更詳細的要求:’.英語專業(yè)高年級的學生要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具有弘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能力”。2003年下發(fā)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也強調(diào):”基礎英語教育階段的任務要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教材的編寫必須要為教育目標服務,補充所用教材里中華文化內(nèi)容的空白。對于純語言以及目的語文化的比例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也可在翻譯教材中,增加中華文化內(nèi)容所占的比例。

第二、提高外語工作者的文化素養(yǎng)

篇7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 滲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早已引起國內(nèi)教學者的關注,在英語教學中闡釋文化和語言的關系現(xiàn)已成為其重要的研究引導課題。眾所周知,語言有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承載著文化,由此可見,英語教學的進行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還應更加注重在語言這個載體上文化的傳遞。這其中的文化既要包括英語語言文化,同時也要涵蓋漢語語言文化。

一、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現(xiàn)狀

作為國際交往中使用頻率最多、最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英語的重要性已經(jīng)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共識。但是這樣的大環(huán)境總會給人錯誤的引導,會產(chǎn)生一些錯誤的觀點——認為英語比漢語還要重要,人們在不自覺中忽視了對漢語尤其是漢文化的學習。新加坡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新加坡二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造成社會凝聚力低的主要誘因便是母語教育的不完善,而現(xiàn)在中國正面臨著同樣的危機。

縱觀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教材,課程在設置上大多都是突出英語和英美文化。英美文化固然值得學習,但是教材中不可缺少漢文化的滲透,學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環(huán)境下才能對自身環(huán)境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不單單是知識這么簡單,文化底蘊會伴隨學生的一生。對于英語學習者,尤其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首要目的是通過英語這門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對于漢文化的認識。然而大多數(shù)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知識為了通過四六級,《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英語中該怎樣翻譯?,F(xiàn)今的局面就是,在我國各個階段中英語教學大綱的目的都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這似乎只是落實在口頭上。英語教學,是一個學習者通向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未來學習者向外輸出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在的通道。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習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開闊視野,走出去,再尋根思源,看回來。這才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讓他們在世界文化的長河里找到中國的位置,窺視文化的根源。這往往比單純的講授知識更加有意義,知識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散發(fā)出引導之光。

二、英語學習者的對自身的認識

每個英語學習者在面對外國人時都充當著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和你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都會影響或改變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對中國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們每個英語學習者都應該深刻的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傳承是自身的任務和使命。英語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文化的媒介,通過它可以表達我們的文化,而其中的基礎便是對漢文化很好的認識與感悟,作為中國人,應該理解漢文化獨特的魅力,以及用何種手段傳播自己的文化。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林雪在談到外交官的素質(zhì)時說:“我認為,第一是要對祖國有深厚的感情。有了這種信念就有了動力,在這種動力下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為外交工作很有挑戰(zhàn)性。第二就是廣博的知識。一個外交官要認識到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了解中國,了解外國,然后找出兩者之間的結合點,這樣做起來自己也會感到高興,這種喜悅是高層次的享受?!?/p>

三、注重教師的文化意識與教學方法

最近幾年,中國英語教材為了適應不斷發(fā)展前行的全球一體化浪潮處于不斷更新發(fā)展中。教材內(nèi)容漸漸充實,但卻極少看到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我們過多的關注于對學生進行異國文化的教育,卻忽視了自己本土文化的滲透教育,這是英語教育中的硬傷。中國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首要職責就是要堅定文化立場。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并欣賞祖國燦爛的文化,應包容地為學習者介紹中西方文化。這樣才能結合把祖國文化和外語教學結合來。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0-0021-02

一、引 言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蔽幕侨祟愃鶆?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其生命力在于傳播。就外語教學而言,除語言本身所隱含的民族文化語義外,它還包括語言使用過程中涉及的社會文化知識和背景等。學習一種語言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文化。近年來,隨著學界對語言、文化、交際三方面關系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認識到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以及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英語教學中的外國文化教學受到了空前重視,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然而,目前中國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卻是過于注重目的語文化的傳授,對于我們的母語文化卻一筆帶過甚至避而不談,甚至將其視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負遷移,使學生長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同超過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同,導致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xiàn)文化單向性傳輸和母語文化“失語”現(xiàn)象。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跨文化交流是指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活動,是一種雙向性的交流,意味著對交際雙方文化的吸納與傳播。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文化教學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文化教學過于注重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強調(diào)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輕視母語文化的輸出,忽略母語及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從而在對外交往中很難聽到中國文化的聲音。

“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他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中指出:在與西方人交流的過程中,一些有較高英語基礎水平和較高中國文化修養(yǎng)的博士生始終顯示不出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應該具備的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獨立的文化人格,難以表達出國人為之自豪、外國人為之神往的諸如Confucianism/Taoism(儒家/道家)的真諦。在一些教學理念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學生只會用英語表達目的語文化,對母語的英語表達能力較低,出現(xiàn)了較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或者說文化逆差現(xiàn)象。這種非平衡發(fā)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自然導致了不平等的跨文化交際和單向文化傳輸。在如今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從叢教授指出,“中國文化失語”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缺陷,要克服這一缺陷,加強中國文化教育至關重要。

三、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

1.中西方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失衡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的政治軍事強權和經(jīng)濟霸權,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取得了話語霸權,成為強勢文化,凌駕于弱勢文化之上。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濟軍事優(yōu)勢助長了他們的語言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并利用語言這個媒介對第三世界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進行潛移默化的殖民。正如A shcroft等人所說,“對于后殖民話語來說,語言是基本的斗爭場所,因為殖民的過程本身是從語言開始的?!蔽鞣饺嗽谖幕瘋鞑ブ蟹e極主動,而中國人則消極被動地接受;西方文化擴張了自己的勢力,而中國文化則受到了沖擊。因此,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上漸漸失去了話語權,中西文化交流隨之失衡。外語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西方社會文化傳播的工具,其價值觀和世界觀慢慢滲入到中國,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文化在中國任意橫流,淹沒了中國文化。

2.對跨文化交際的錯誤理解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特定的語言必定扎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們錯誤地認為對目的語的導入就是跨文化交際的全部,冷對甚至完全漠視母語文化的輸出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論文寫作時大多數(shù)學者使用的術語及運用的理論幾乎都來自西方,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證明其研究的學術價值,對于我們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優(yōu)秀中國文化視而不見,出現(xiàn)親西方文化的一邊倒的局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少人士提倡在學習西方文化時應采用“浸入式”的學習方法,強調(diào)用西方的思維方式、話語習慣學習西方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取向、道德理念等,漠視甚至拋棄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使很多大學生怠慢母語學習,對母語文化的精髓茫然不知,成為崇尚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主流。

3.對中國文化學習的缺乏

在21世紀的今天,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蘇,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據(jù)一席之地,必須要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作為軟實力之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這場中國和世界的對話中起著巨大的橋梁和溝通作用。然而,中國大學生十分欠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對很多文化概念的理解和翻譯讓人啼笑皆非,這反映出學生不但英語水平欠佳,對中國文化的積淀也相當薄弱。良好的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中國文化本身的了解。改革開放前,“”運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否定和顛覆使民族文化幾乎喪失殆盡,為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和推廣造成了巨大困難,也使中國學生忽視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同時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下,學校和家長只關心考試分數(shù),對于提升分數(shù)作用不大的中國文化的學習興趣索然。即使在各高校中,也鮮有大學用英語開設專門的中國文化課程,使學生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處于劣勢,最終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四、應對中國文化“失語”的措施

1.遵循文化交流原則

文化相對論認為,文化的價值是多元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要以平等的心態(tài)來對待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先生指出:“跨文化交流涉及到人對人,人對社會,人對自然的基本關系,而且與文化的自覺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有著更為密切的關聯(lián)?!币氆@得“他文化”對“我文化”的尊重,首先要學會自我尊重,不能因?qū)ξ鞣降摹凹夹g崇拜”而一味盲從西方文化。在學習和理解目的語文化、進行對外文化交流時,幫助學生樹立平等的交際意識和中國文化輸出意識,遵循對比習得和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原則,即通過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比較才能深入理解目的語文化,忽視母語文化則喪失了理解目的語文化的基礎。畢竟,跨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從而實現(xiàn)在此基礎上的發(fā)展。

2.加強中國文化教育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即是宗教、藝術、文學等上層建筑的載體。洪堡特認為,語言是民族最大的特征,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精神密不可分,甚至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行使著越來越重要的話語權,作為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并代表我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漢語更應得到廣泛的使用和推廣。然而,中國的文化發(fā)展遠遠落后于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未能充分彰顯其作為人類重要文明發(fā)源的文化地位。因此,必須加強中國文化教育,提升中國文化地位,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我文化”和“他文化”這兩個維度之間保持一種平衡。英語教師應加快從單角度的語言技能教學向多角度的語言能力教學的轉(zhuǎn)變,引導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在了解“他文化”的同時,維護“我文化”的自我認同并推而廣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使?jié)h語更“熱”,“孔子學院”在各國的覆蓋面更廣,“中國年”活動家喻戶曉。

3.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是我國學生學習外語的主渠道,教師是教學的絕對主導。外語教師既是語言的教授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他們的中國文化知識、教學理念及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要想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講解,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既要有較豐富的西學知識,還要有較深厚的中文修養(yǎng);既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還需具備很強的跨文化意識和用英語準確表達“我文化”的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真正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及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對所有大學英語教師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外語教師必須改變教學理念,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和用英語傳輸中國文化的能力,擔負起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有意識地對比講授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提高學生的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束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都處于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之中。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正確、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不但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吸收目的語的文化精髓,更要傳承和弘揚母語文化。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有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皫椭髮W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環(huán)境中理解、體現(xiàn)、保護、增強、促進和傳承民族文化和地區(qū)文化以及國際文化和歷史文化”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 E.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3 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與作用[J].外語教學,2006(5)

篇9

中圖分類號:B8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0-0138-02

自五四以來,中國受到西方啟蒙主義的影響,開始了自己的現(xiàn)代之路。所謂中國現(xiàn)代文化,就是既包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包括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新文化,尤其是受到西方民族文化的影響,人們在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大,于是部分廣告語也帶上了西方民族文化的色彩,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性,對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心理而言也是一種沖擊。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受眾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喪失,相反,隨著西方民族文化影響越加深入,一些暫時被忘卻的中國本民族文化會再次被呼喚回歸。

一、西方文化心理對廣告語的影響

(一)“自由”心理與廣告語

“自由”是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它既是西方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西方個人和社會始終如一的追求目標。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中國現(xiàn)代廣告中有很多“自由”元素,聯(lián)想的廣告語“科技創(chuàng)造自由”中直接喊出“自由”,讓人體會到科技帶給人無限的可能和無盡的空間;白沙煙的經(jīng)典廣告語“鶴舞白沙,我心飛翔”道出了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人心因香煙而突破禁錮和束縛,自由自在地翱翔;聯(lián)想天逸的“隨心工作、隨逸生活”中的“隨心”“隨逸”也暗含自由之意;中文排版系統(tǒng)廣告語“過輕松自如的周末,作相對自由的工作”,這是對現(xiàn)代人渴望的自由生活狀態(tài)的詮釋;耐克的“Just do it”(說做就做)又何嘗不是自由的體現(xiàn)?

當然,人的解放也包含女性解放和性解放,也有很多廣告突出了女性的自我意志,一則信用卡的廣告語“認真的女人最美麗”就使女性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和表達;某女性用品廣告語 “做女人挺好”儼然是“一首女性主義的頌歌”。但是,女性商品的廣告語或者是有關性的商品的廣告語在中國還是相對含蓄的,如恒安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安樂牌衛(wèi)生巾的廣告語“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決定在我”,乍一看很難明白它要表達的意思,但仔細想會發(fā)現(xiàn)它就是用較為含蓄的方式表達女性的自由選擇權利。

改革開放之后,因為人們經(jīng)歷了“”的束縛和理想的失落,西方的自由價值很容易就侵入了受眾的民族文化心理,而廣告語為適應這一心理變化才不斷進行渲染,但反過來,正因為廣告語不斷地強調(diào),所以人們的自由之心才更加重。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會對現(xiàn)有規(guī)范制度產(chǎn)生沖擊,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個性”心理與廣告語

在西方文化的發(fā)展中,人一直是文化的主體,任何情況下,人的存在、自我意識都相當強烈。中國現(xiàn)代文化和受眾的心理受到這一點的影響能從廣告中看出來。動感地帶“我的地盤我做主”強調(diào)要走自己的路,盡情地張揚自己的個性;某禁煙廣告語“正因為年輕,我,選擇不一樣”顯現(xiàn)出年輕人愛追求個性、希望自己與眾不同的心理;羅西尼表“時間因我存在”把本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時間說成因人而存在,把人的主體地位提到最高處,強調(diào)人的自我感覺;摩托羅拉“世界因我不同”、李寧“把精彩留給自己”注重個性、個人享受;英特爾“無線你的無限”中的“你”和前面的“我”“自己”是一樣的,顯示出個人在無線的情況下是可以創(chuàng)造出無限種可能,而且只屬于“你”自己的無限可能;雀巢咖啡 “事事因你而精彩”把“你”作為世界的中心,完全體現(xiàn)個人主義的心理特點。

現(xiàn)代廣告講求創(chuàng)新,因此廣告語也越來越有個性,比如某蚊香的廣告語“默默無蚊”、淋浴器的廣告語“隨心所浴”、電熨斗的廣告語“百衣百順”等就是由中國的成語改編而來,還有某美容院的廣告語“請不要同剛剛走出本院的女人調(diào)情,她或許就是你的外祖母”,就以幽默的方式來做廣告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追求廣告語的個性,從而更好地吸引現(xiàn)代的中國受眾,獲取更好的收益。

個性在中國廣告中越來越常見,這和消費者對個人主義的認同是分不開的。并且,隨著中國廣告的日益成熟,對個人主義的內(nèi)涵的挖掘越來越深刻,表現(xiàn)也越來越多層面,但是如果把個人主義表現(xiàn)到極至,就可能變成自私、不負責任、沒有禮貌等等。

(三)“”心理與廣告語

西方文化比較注重實體的直接感觀,因此,體現(xiàn)在廣告語中就是一種直接的感官刺激,從而帶給人生理和心理的。中國現(xiàn)代廣告中有很多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如雀巢咖啡的廣告語“味道好極了”,從味覺出發(fā)引起人的感官渴望;江西四特酒的廣告語“清香醇純,回味無窮”,直接從味覺和嗅覺出發(fā)突出酒的性能;可口可樂雪碧的廣告語“晶晶亮,透心涼”,讓絲絲涼意油然而生,炎熱的夏天,人們在旅游逛街或勞作之后,常常感到口干舌燥,心緒煩亂,而這則廣告就能讓人們情不自禁地購買雪碧,將雪碧清澈、涼爽、解渴功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某巧克力廣告語“只溶在口,不溶在手”也是從味覺上刺激受眾的神經(jīng),感受巧克力的美味口感。以上這些都是從與商品對應的感官出發(fā)去直接做廣告的,這與西方人直線思維方式不謀而合。

德芙巧克力的“牛奶香濃,絲般感受”,用嗅覺、視覺和觸覺代替了巧克力的味覺;麥氏咖啡的“滴滴香濃,意猶未盡”,也同樣用視覺、嗅覺代替了咖啡的味覺,這里雖然食品所對應的主要生理器官被隱藏,但與之相關的次要生理器官被顯現(xiàn),而且不僅僅是一種,而是多種,產(chǎn)生了“聯(lián)覺作用”。

隨著廣告的不斷發(fā)展,也不斷地升級,從原先表達與商品一致的生理到聯(lián)覺,最后上升為各種高級的抒發(fā)。生力清啤的廣告語“生力清啤有點野哦”中的“野”字表現(xiàn)出一種“叛逆感”;可口可樂的那句“擋不住的感覺”表現(xiàn)的是一種“瘋狂感”;統(tǒng)昂曼仕德咖啡“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表現(xiàn)出享受的。北京燕莎大型商廈廣告語“購物是享受,享受到燕莎”,也有類似心理,誘發(fā)了人們的購物需求,改變了人們的購物觀念。

相較于文學的審美,現(xiàn)代廣告所體現(xiàn)的是短暫的、直接的,若過于強調(diào)這種享受,必然會造成對物質(zhì)無盡的追求和更大的空虛。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回歸與廣告語

如今,全球化在給我們的經(jīng)濟帶來巨大的發(fā)展的同時,也使我們的原始本土文化進一步地喪失?,F(xiàn)代大部分人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強烈地感到歸屬感的匱乏。如今孤獨飄零的受眾也積極地通過現(xiàn)代廣告尋求自我歸屬,并通過使用商品滿足歸屬需要,兩者相互影響。由此可見,中國本民族文化逐漸被呼喚、回歸了,而尋求歸屬感這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中國本民族文化心理。

(一)兒時的回憶

南方黑芝麻糊的廣告語“一股濃香,一縷溫暖”和它的廣告畫面一起勾起我們對兒時的回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別人同樣的消費,會覺得原來有很多人有和自己差不多同樣的經(jīng)歷,從而產(chǎn)生一種群體認同,對于吃黑芝麻糊長大的那些當代的青少年來說,將來他們?yōu)槿烁改傅臅r候,同樣會有“黑芝麻糊情結”。這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念舊的心理,對于美好的往事,總是深帶感情的。邦迪廣告語“成長難免有創(chuàng)傷”,從另一個角度勾起人們對兒時的回憶,如玩伴、玩具、失戀等一連串對成長過程中不順心事情的回憶,這些事情在孩子們眼中或許是傷痛,但對于成年人而言,卻是他們最寶貴的童年印記和人生的精神財富。

(二)自然的皈依

我們耳熟能詳?shù)霓r(nóng)夫山泉的廣告語“農(nóng)夫山泉有點甜”就體現(xiàn)了“自然的皈依”。雖然它的模樣一直在變,也曾改為“農(nóng)夫山泉,冠軍的滋味有點甜”,但給我們印象最深的還是最初的那句。農(nóng)夫山泉礦泉水的特定目標群主要是成年人,而且主要是都市已經(jīng)工作的白領。這類人由于遠離自然和土地,整日在高樓大廈之間奔波。一般來說,他們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能感覺到工業(yè)社會對人的壓抑和異化。他們一般很少與人進行心靈的交往和溝通,他們是都市中最孤獨的一群,于是對純凈美好的自然的懷念成為其渴望歸屬感的一種曲折表達。而這一心理也正好和中國人崇尚自然的心理相吻合。某樓盤廣告用“白云山麓的一抹風雅”來勾勒出另一種風情,把居住放到自然深處,回歸自然。

(三)人生的安居

平安保險的廣告語“一輩子只有平安好!”這是從北京百歲老人口中說出來的話,顯得特別平和、安詳、真實。這是中國人最樸素的也是最永恒的追求,那就是身體上的平安。一則房地產(chǎn)的廣告“尋覓都市里的寧靜”,讓人思緒萬千?!鞍餐林剡w”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然而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安土重遷”的觀念開始由濃變淡,現(xiàn)代傳媒的介入使得鄉(xiāng)村不再是一片靜土,慢板的生活節(jié)奏被快速的社會變遷速率所取代,人們不再“安”于故土,而是奔波在現(xiàn)在文明“不安”的橫流中。更為難過的是,不僅身體處于不安之中,心靈也隨之變得不安、浮躁不已。因此,這句廣告語就引起了我們對現(xiàn)代社會人的處境的思考,不僅要找到一個安靜的棲身之所,更要找到一個安靜的棲心之處,另一則房地產(chǎn)廣告語也與其不謀而合“星河灣,一個心情盛開的地方。”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一個值得人心駐足之地,當你因在現(xiàn)代文明漂泊而迷失方向時,不妨回頭去尋覓那些你與生俱來卻又久被遺棄的東西,中國廣告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

[1] 湯志耘.中國廣告中的西方廣告影響因素——從文化角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2009.

[2] 王純菲,張曉龍,劉寶金.廣告心略[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

[3] 王汀,張力平.華文廣告語點評[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篇10

藝術作品的永恒主題是表現(xiàn)愛、生存與死亡,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展現(xiàn)人和社會對愛、生存與死亡的態(tài)度,懲惡揚善??v觀好萊塢電影,雖非全部精品,但它們往往集觀賞性、娛樂性和思想性于一體。不論什么樣的題材和藝術風格,其電影飽含人文情懷,多樣化的電影類型反映的主題是愛、正義、人性。具體來講,好萊塢電影有三個特點。

(一)借用題材闡述美國價值觀

美國建國歷史不長,文化資源相對有限,電影文化的發(fā)展使之文化題材數(shù)量不斷減少。

為使題材多樣化,以適應國內(nèi)多民族觀眾的文化背景與需求,同時也為美國電影進入國外市場營造文化共鳴和親近感,好萊塢一直借用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題材,或者移植別國的地理文化場景,制造出好萊塢風格的電影。這些電影挖掘人性中超越文化、民族和政治的人類共有的心理需求:親情,愛情,自由平等,自我價值實現(xiàn)等要素,注入借用的他者文化素材中,演繹美國的文化價值觀。

(二)創(chuàng)新至上

創(chuàng)新是美國文化的基因。“美國人的民族性格講求自立和創(chuàng)新,崇尚變化和差異?!泵绹幕膭?chuàng)新傳統(tǒng)加上嚴格的知識產(chǎn)權保護,使得其電影富于想象,鄙視模仿與跟風,從而形成豐富多樣的風格。“在美國和歐洲,人們普遍認為媒介產(chǎn)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的本質(zhì)屬性是創(chuàng)造力。”美國電影的創(chuàng)新與多樣性反映在題材創(chuàng)新、類型創(chuàng)新、情節(jié)設計創(chuàng)新、制作技術創(chuàng)新,不落窠臼。從題材上看,好萊塢電影百花齊放,地域上有國內(nèi)外的;時間上有歷史、現(xiàn)代、未來的;空間上有陸地、海洋、太空、地下的;人物上有科學家、藝術家、流浪漢、匪徒、兒童、動物等。從類型上看,有創(chuàng)業(yè)、愛情、勵志、傳記、倫理、武俠、戰(zhàn)爭、災難、探險、偵探、科幻等。風格上有嚴肅哲思的,又有詼諧抒情的,悲喜傳奇荒誕多種多樣。同是科幻題材,既有關于太空、魔幻、機器人、高級武器的,又有關于病毒、基因變異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觀眾的欣賞口味在變,編劇導演的藝術追求也始終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步伐。

(三)成熟的產(chǎn)業(yè)化模式

美國電影產(chǎn)業(yè)是大工業(yè)化生產(chǎn)模式,按照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運作,市場化程度高,電影立法完善,知識產(chǎn)權保護嚴格,電影衍生產(chǎn)品發(fā)達。生產(chǎn)發(fā)行和放映的利益協(xié)調(diào)處理,編劇導演演員的利益合理協(xié)商。影片廣告宣傳力度大,市場競爭有序。斯皮爾伯格說,支持美國電影征戰(zhàn)天下的是其先進的產(chǎn)業(yè)理念、雄厚的資本、強大的媒體影響力,特別是其在美國經(jīng)濟中的地位??傊梢哉f,好萊塢電影的不斷創(chuàng)新、它的娛樂性、它所宣揚的普世價值觀和電影體制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美國電影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我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策略探討

由于文化差異會導致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損失,或說折扣,編劇和導演在電影制作中需要具備一定的跨文化傳播知識,適當考慮不同文化的地域環(huán)境、宗教信仰、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審美認知等因素,采取順應目標觀眾的策略,適當變通電影的主題表達和故事的敘述方式,以得到海外觀眾的理解與認同,達到意義上的共享。我國電影尤其需要以多樣化的題材,詮釋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并且讓它能夠融合中西文化,得到海外觀眾的理解與認同,有利于擴大電影與文化的傳播。此處的“順應”指“適應”“學習借鑒”之意。為了讓西方觀眾持久喜愛中國電影和文化,擴大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效度,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具體來說,就是精心選擇文化視角,藝術上以國際化方式表達,順應海外受眾的審美認知習慣,在故事、表演、拍攝手法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同時拓寬渠道,積極搭建平臺,幫助電影海外傳播。

(一) 審美認知順應

根據(jù)接受美學理論,受眾的接受能力取決于他們所在地域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以及個人性格等因素。也就是說,電影選擇的題材與所表現(xiàn)的主題以及拍攝策略需要考慮受眾的欣賞水平和期待視野。一般來說,受眾“傾向于喜歡與自身審美期待一致、自然人性單純直觀、沉淀了自身情感體驗、易于誘發(fā)和滿足自然人性和欲望”的藝術。因為東西方思維方式與審美認知有別,電影需要創(chuàng)作親近性版本,選擇受眾容易接受的審美心理模式來表達和拍攝,獲得認同和共鳴?!?012》在中國放映時,美國人把影片中長城倒塌的一幕刪掉了,他們考慮了我們的接受心理。從西方審美習慣來看,電影敘事注重情感鋪墊,矛盾沖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以人性打動觀眾。如果是科幻片,故事可以根據(jù)少量事實,盡情發(fā)揮想象;但如果是歷史片,就盡量尊重史實,不戲說,不穿越,西方人不喜歡“玩弄”歷史。否則,他們會看不懂我國電影,或者會遭到誤導,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疑問。另外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習慣不被認同,如公共場所缺少秩序,公德心不夠,山寨模仿成風,鋪張浪費嚴重,等等,電影應當盡量回避表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以免造成負面影響,導致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的損失。

(二)藝術創(chuàng)新

西方文化極其推崇創(chuàng)新,鄙視模仿與雷同。我國電影要想在海外持久傳播,就要時刻注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化生存的根本。電影自誕生之日,就與科技創(chuàng)新與思維創(chuàng)新關系密切,它是科技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也是科技應用的領域。此外,電影還時刻追求著題材、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拍攝手法等方面的獨特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意味著差異,需要藝術的積淀,更需要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雖然票房是電影商業(yè)的重要方面,但那是辛勤耕耘精心創(chuàng)作的結果。

電影在類型上有一定的基本模式,但在題材選取、情節(jié)安排、人物塑造、拍攝手法、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最需要創(chuàng)新,稍不注意就會落入窠臼,或者顯得平庸,而任何方面的雷同、重復、粗制濫造都是藝術產(chǎn)品的忌諱。目前來看,中國電影最需要題材創(chuàng)新,我們拍攝歷史題材似乎可以駕輕就熟,但是中國有影響的電影需要擺脫局限于歷史題材現(xiàn)象,我們需要更多反映當代文化和大眾生活與情感的現(xiàn)實影片。像《唐山大地震》這樣的現(xiàn)實片或許更能反映我國人民大眾的生活和心路歷程,反映當代文化。我們可以多反映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如婚姻家庭關系、人際倫理道德、社會治安問題、婦女兒童問題、老人問題、青年問題等這也是國外觀眾普遍關心的題材。

除題材創(chuàng)新外,我國電影還應該在敘事方面創(chuàng)新。電影是敘事藝術,打動人心靠故事。故事的場景、人物、情節(jié)是否獨特,矛盾沖突有無生活基礎,故事的藝術風格能否百花齊放,尤其需要考慮能否反映人性光輝或人性弱點,反映中華文化獨特精神,讓外國觀眾產(chǎn)生共鳴,這些都需要編劇與導演的匠心與創(chuàng)新。編劇和導演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故事的創(chuàng)新程度或許就是電影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