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疑難病例討論模板(10篇)

時間:2022-03-08 19:02: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疑難病例討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疑難病例討論

篇1

科室:                            疑難 £        危重 £

患者:          性別:    年齡:     住院號:       床號:           

入院時間:

討論時間:

討論地點:麻醉科會議室

參會人員:本科室醫(yī)師

 

討論目的:共同學習,集思廣益,優(yōu)化治療。

討論記錄:

篇2

49 cases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cases analysis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common cause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cases,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 March 2011 to August 2013, our hospital in 49 cases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cases (55 teeth), to analyze its clinical data. Results: The root canal separation devices and the root canal in the incidence of pile respectively 10.9% and 9.09%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root canal treat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tiny calcified root canal were 49.09% and 30.9%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Root canal treatment is still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present. Doctor if able to familiar with molar anatomical morphology, preparation of opening hole shape, enough attention when calcified small root canal surgery operation technique,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medical apparatus and instruments, will help to furthe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fficult cases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again.

[key words] Root canal treatment; Surgical microscope; Conclusion

根管治療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國際上最常用的有效治療方法。根管治療術的原理是通過機械和化學方法去除根管內的大部分感染物,并通過充填根管、封閉冠部,防止發(fā)生根尖周病變或促進已經發(fā)生的根尖周病變的愈合[1-2]。近幾年來,根管治療術運用的越來越普遍,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例如根管鈣化、遺漏根管、細小器械根管內分離等復雜情況。同時根管治療手術失敗,再治療的病例也不斷增多。手術顯微鏡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被應用于根管治療,手術顯微鏡能夠提供足夠的光源,將根管結構以及髓腔放大,以便醫(yī)生看清楚髓室底以及根管內部結構,把握好手術的細節(jié),提高根管治療的質量。顯微根管治療可以治療傳統(tǒng)根管術難以完成或無法完成的病例,使患牙的保留率大大增加。現在通過分析我院49例顯微根管治療病例的就診原因,分析和探討根管治療的疑難病例的種類以及治療的難點,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1 年3月至2013年 8月間共收治49例疑難病例(共55顆牙齒),由兩位醫(yī)師通過手術顯微鏡進行治療。治療之前、治療過程中、治療之后都拍攝了X線根尖片,以便進行疑難根管治療常見因素的統(tǒng)計。

1.2 器械 根管手術顯微鏡;顯微擴銼針;超聲根管治療儀、超聲工作尖;牙髓探針;根管手術顯微鏡專用面反射口鏡;橡皮障;其他:安全鉆針、GG鉆、EDTA凝膠闐、長球鉆等。

1.3 方法

(1)打通鈣化根管或者尋找根管口:調整光源,使得光源聚集到牙位以便于操作,在顯微鏡下,通過超聲工作尖去除鈣化牙本質,使其顯露出根管,配合micro-opener、DG-16探針以及EDTA凝膠等逐步擴通根管。(2)去除根管內的堵塞物,折斷器械:在顯微鏡之下,運用超聲工作尖來去除折斷器械周同根管壁牙本質,使其逐漸松動,并且在超聲波的振動下彈出。(3)塑化液、磷酸鋅水門汀、牙膠尖:顯微鏡下,采用適當超聲上作尖振碎根管內堵塞物,打通根管。(4)下面第一磨牙“c”形根管的制備:在顯微鏡下,使用超聲器械配合手用或機用根管器械備根管及峽部。

2 結果

本組共有49例疑難病例(共55顆牙齒),其中不良根管治療術后的根管再治療的病例有27例,占總數的49.09%;根管細小鈣化有17例,占總數的30.9%;根管內器械分離共有6例,占總數的10.9%;根管內取樁共有5例,占總數的9.09%;病例的具體情況見表1。

3 討論

本組我院收治的49例疑難根管治療病例,其中占比例總數最多的是根管再治療病例。由于存在大量的塑化、干髓、根管治療不完善的病例,根管治療失敗率也比較高,因此根管再治療的比例較多,主要包括塑化、不良干髓以及根充所導致的慢性根尖炎病例[3]。如何將根管內的阻塞物取出是根管再治療的一個主要問題。這主要包括將牙髓組織塑化物壞死、根充材料以及將根管內已經形成的臺階平復[4-5]。鈣化根管是疑難根管治療常見的第二大原因,鈣化根管通常情況下是由于增齡性變化或者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包括咬合創(chuàng)傷、藥物如氫氧化鈣蓋髓、齲損)所引起[6]。X線片顯示不清或者顯示根管和髓室狹窄。臨床醫(yī)師應該對根管和髓室的解剖形態(tài)熟悉,掌握鈣化的成因以及形成的過程,進行針對性地尋找根管口和髓室。本文中根管內器械分離共有6例。若在預備根管時,將根管銼過度地扭轉,這就易造成器械的分離[7]。隨著修復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保存牙齒治療已逐步成為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樁冠修復的數量越來越多,同時樁的密合性也大大提高,這就給根管再治療時取樁施加了難度,顯微鏡下的視野清晰,可以盡可能地減少自體牙的磨除,安全高效地祛除根管余下留樁。為根管再治療和修復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在疑難根管治療中,顯微鏡發(fā)揮了其獨特的優(yōu)勢,解決了大量的臨床難題,在常規(guī)根管治療中,由于醫(yī)生操作不當引起的器械分離、根管臺階,甚至側穿都大大增加了根管再治療的難度[8]。反而借助于顯微鏡,根管鈣化、遺漏等一些情況,根管疏通的成功率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孟慶霞.根管治療的疑難病例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1.13(23):146-147.

[2]侯本祥,張琛,張海英.手術顯微鏡在疑難根管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1,4(9):513-518.

[3]郭興華.一次性根管治療術8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2):7961.

[4]牛曉陽,張嵐,鄭慶華,段星宇,黃定明.根管治療轉診病例的分析評估[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5:498-500.

[5]杜凌晨.90例難治性根管病例采用手術顯微鏡處理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3):245.

篇3

(一)選擇適當的住院、出院,死亡病例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臨床病例(病理)討論會。討論率(含會診)應達出院病人的15%以上。

(二)臨床病例(病理)討論會可以單科進行,亦可多科聯合舉行。有病理檢查的病例,可邀請病理科醫(yī)師參加。

(三)舉行臨床病例討論會,主持科室要事先做好準備,將有關材料加以整理,盡可能寫出書面摘要,事先發(fā)給與會人員,以便做發(fā)言準備。

(四)臨床病例討論會由主治科的科主任或主治醫(yī)師主持,負責介紹和解答有關病情、診斷、檢查、治療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分析意見(病歷由住院醫(yī)師報告)。會議結束時主持人應做總結,主持科室要做好記錄,及時整理,歸入病案。

二、出院病例討論

(一)科室每月舉行一至二次出院病例討論會,作為出院病例歸檔的最后審查(送病案室存檔)。

(二)出院病例討論會,可以單科由主任主持進行,較大科室可按專業(yè)組進行,由主治醫(yī)師主持,經治醫(yī)師和實習醫(yī)師參加。

(三)出院病例討論會對該期間出院的病案審查:①記錄內容有無錯誤,遺漏等;②是否按規(guī)定順序排列;③是否符合當地衛(wèi)生廳頒發(fā)的病歷書寫要求;④確定出院診斷和治療結果;⑤是否存在問題,應取得哪些經驗教訓。

(四)一般死亡病例可與其他出院病例一起討論。

三、疑難病例討論

凡遇疑難病例,要由科主任或主治醫(yī)師主持召開討論會,有關人員參加,盡早明確診斷,提出治療方案。

四、術前病例討論

一般手術經主治醫(yī)師決定即可,但重大疑難手術或開展新技術的手術,必須術前討論。討論會由科主任主持,主治醫(yī)師、手術醫(yī)師、麻醉師參加,訂出手術方案、注意事項、術后監(jiān)護要求等,討論情況整理后記入病案。

五、死亡病例討論

(一)凡死亡病例討論,一般應在死后一周內召開。

篇4

①病歷及病程記錄書寫比較及時;

②醫(yī)囑、處方、申請單、病歷書寫比較規(guī)范;

③各種記錄本記錄比較齊全并能按要求記錄;

④科主任比較重視和關心質量問題,科室質控員能夠積極開展質控工作;

⑤知情、談話、簽字制度,疑難病例會診、討論制度落實比較好;

⑥能夠執(zhí)行手術、輸血前五項檢查,成份輸血率較高;

⑦急、危重、疑難、大手術病人科主任能夠隨請隨到,經常查房;

⑧抗生素的應用逐步規(guī)范,濫用情況基本得到遏制;

⑨醫(yī)技科室集體閱片制度落實好,科主任能夠對疑難病例報告審核、把關;

⑩藥劑科經常深入科室了解臨床用藥動態(tài)并指導臨床用藥,藥品審購及時。

2、通過檢查比較各科室的質量,我們認為:

①科主任重視與不重視不一樣,

②質控員工作扎實與不扎實不一樣,

③科主任經常督促與不督促不一樣。

3、有些科室的醫(yī)療質量還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重視經濟效益,輕科室管理;重視手術、操作,輕病歷書寫;

②重視開展新技術、新業(yè)務,輕基礎醫(yī)療質量;

③重視解決醫(yī)療糾紛,輕醫(yī)療差錯事故(醫(yī)療缺陷)的防范;

④重視手術的成敗,輕術后的管理;

⑤重視對病人身體疾病的治療,忽視對病人心理健康的了解;

⑥重視醫(yī)療,輕質控,輕制度落實,輕業(yè)務學習。

二、通過質量檢查發(fā)現的一些問題:

⑴依法執(zhí)業(yè)的意識有待加強:

1、截止目前,還有些科室在安排未取得執(zhí)業(yè)資格的人員值班。

2、無資格人員或進修實習學生開出的醫(yī)囑、處方、申請單,帶教老師或上級醫(yī)師不簽字已執(zhí)行。

3、學生代老師寫病歷、醫(yī)囑、記錄、化驗檢查且代簽名。

⑵病歷中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1、一般項目填寫不完整(病歷、檢查申請單等)。

2、病歷不完整,表現在現病史不完整,體檢空項。

3、病歷書寫不規(guī)范,如首程、術后首程,不按要求格式書寫,出現Fou等、輔檢“同上”等。

4、醫(yī)師查房,審閱下級醫(yī)師的病歷簽字不及時,如手術記錄、討論等。

5、第一次上級醫(yī)師查房過于簡單,對病情進一步的診斷、鑒別、處置、預后記錄不詳細或不記錄。

6、病歷病程記錄不及時,術后記錄不及時。

7、跨科情況不請會診。

8、對檢查、化驗的異常結果缺乏必要的記錄和分析。

9、手術病人、輸血病人的五項檢查落實不夠。

10、抗生素應用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11、診斷不全面。

12、大病歷中記錄的內容前后矛盾(如四肢骨折寫正常等)。

13、病原學檢查送檢率較低。

14、知情談話簽字有家屬代患者簽。

15、住院處方不開(不符合《處方管理辦法》及影響處方點評)。

16、字跡潦草無法辨認。

17、醫(yī)囑涂改,醫(yī)囑不規(guī)范。

18、學生書寫病歷的比例較高。

19、麻醉醫(yī)師術前不訪視病人。

20、病歷歸檔不及時。

⑶、五大本存在的問題:

①交接班本:不交;白夜班聯合交;他人代交;只交新入院不交危重、手術后病人;交接班不規(guī)范(應注明新、危、重、術后)。

②質控本:流于形式,每周只查1-2份病歷,并記錄無問題。發(fā)現的問題只記錄個別小問題,說明未仔細查(如未簽字、空項等)無處理意見。醫(yī)院要求一月四查,即每周一查,有的科室不夠。質控不全面,僅看一下病歷。

③疑難、危重病例討論本:討論數量不夠;討論記錄綜合意見。

④死亡討論本:同“疑難討論本問題”。

⑤醫(yī)療缺陷本:無實質內容的較多。

⑷各項醫(yī)療核心制度不夠,給醫(yī)療安全造成隱患:

①首診不負責:個別醫(yī)生推諉、不及時處理病人。

②該會診的不會診,該轉科的不轉科,該討論的不討論。

③談話:不全面、不深入,重大手術科主任未親自把關。

④醫(yī)患之間溝通不夠,造成病人投訴。

⑤三級醫(yī)師查房落實不夠,(結構不合理和量化影響)。

⑸、醫(yī)技科室質量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①記錄本不全且記錄混亂;

②質控內容不全面,有的甚至不知道要記錄哪些內容;

③不按要求進行隨訪;

④聯系臨床科室不夠,聯系不深入;

⑤少部分報告欠規(guī)范,存在安全隱患;

⑥部分科室未建立疑難病例討論本且不夠;

⑦報告單雙簽落實不夠。

三、對下一步質量控制工作的要求:

1、各科室要組織科室人員對“醫(yī)院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方案進行學習,并按照方案的要求,逐條、逐步抓好落實。

2、要組織好科室人員對《核心制度匯編》的學習,并在日常工作中抓好各項醫(yī)療制度的落實。

3、要加強質控小組工作,制定質量檢查、考核、評價方案,要抓好落實。

4、進一步加強質控工作:

①突出重點抓質量: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質控,如:疑難危重病人、新入院病人、手術病人、有安全隱患的病人;年輕醫(yī)生和責任心差的醫(yī)生;節(jié)假日等;

②全方位抓質量:病歷、五大本以及核心制度的落實;

③要嚴格落實三級醫(yī)師負責制、三級醫(yī)師查房制,確保醫(yī)療服務質量。

④每周的質控檢查情況要及時反饋到當事人,以利整改。

篇5

1 做好總體規(guī)劃,完善規(guī)章制度

1.1 組織機構方面

科主任掛帥監(jiān)督,臨床教師齊抓共管,臨床秘書實際操作。詳細記錄溫病臨床教學文獻,隨時反饋信息,調整方法,提高質量。

1.2 規(guī)章制度方面

按照臨床見習、實習管理規(guī)范和規(guī)定,有監(jiān)督有檢查,工作落到實處。

1.3 總體規(guī)劃

1.3.1 溫病見習

中醫(yī)7年制第4學年《溫病學》課堂教學期間均安排穿插課間見習,聯系課堂教學內容,開放臨床教學基地,組織同學利用晚上、周末、假日等休息時間進入溫病病房見習,由病房臨床教師負責介紹溫病典型病例,以組織討論的形式,創(chuàng)造條件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早接觸多接觸臨床,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yǎng)其臨床實踐能力。如斑、疹鑒別見習和風溫、濕溫、暑濕等病種見習,使溫病教學真正理論結合臨床,實現“課堂教學,課間見習”的溫病教學新模式。

1.3.2 溫病實習

按班種、階段不同要求,各有側重。第一階段:課間實習(第5學年的課間3個月)。要求了解溫病常見病種辨治,同時要求掌握溫病常見病的鑒別診斷和中醫(yī)辨治。第二階段:畢業(yè)實習(第6、7學年間18個月)。除要求掌握溫病常見病外,還要了解嶺南溫病特色和最新發(fā)展方向。而溫病學專業(yè)7年制學生則要求掌握溫病常見病中醫(yī)藥辨治特色和溫病與現代醫(yī)學相關診治。

2 加強內涵建設,完善教學條件

2.1 完善教學場所,改善教學設備

完善必要的教育用房,如病區(qū)示教室、實驗室、醫(yī)生辦公室及必需的電化教學設備。尤其是在實驗室建設方面,經過多年努力,現已經建成與重點學科相配套的具有嶺南溫病特色的病區(qū)溫病實驗室(分子生物試驗室),為7年制學生進行臨床課題研究和嶺南溫病研究提供良好條件,為高水平的現代中醫(yī)藥臨床科研人才培養(yǎng)提供保證。

2.2 提高師資力量,重視學科建設

教研室承擔了臨床教學工作,因此,重視教研室的學科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是搞好臨床教育的關鍵所在。在科主任掛帥下,選拔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教學能力的醫(yī)師作為臨床師資,保證臨床教學質量;同時,科室多年來形成“一幫一,一帶一”的幫帶傳統(tǒng),即由一位老資歷教師幫帶一位年輕教師,每一位新畢業(yè)到科室的老師都要掛靠一位老資歷教師,通過老專家教授的傳、幫、帶作用來培訓、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剖疫€通過外派進修,分階段深造等方式積極為臨床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繼續(xù)教育和知識更新條件。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申請科研課題,充實教學內容,保證學科內容的先進性,不斷提高基地學術水平。

2.3 增強教學觀念

科室上下時刻不忘教育學生,人才培養(yǎng)這一根本。增強責任感,樹立臨床教學觀念,對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并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在臨床教學中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同學以示范。尤其是科室元老,學科帶頭人93歲高齡的劉仕昌教授,身為名老中醫(yī)、終身教授,仍堅持每周一到病房查房,臨床帶教示范和會診中醫(yī)疑難病例。劉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模范行為為學生作出很好表率。正如孔子言:“其身正,不令也行。”這種良好的醫(yī)德醫(yī)風無疑對同學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轉貼于

2.4 積極教學改革,探索嶺南溫病特色教學

為適應醫(yī)學模式轉變和教學管理制度的轉換,教研室積極配合學校臨床教學和臨床研究生的培養(yǎng),探索新型中醫(yī)7年制臨床教育運行機制。在臨床溫病教學中,注意結合臨床病例和學科多年研究成果,重點強調嶺南溫病具有明顯的熱象偏盛、易傷氣津和多夾濕為患的特點,治療上宜清化并舉,顧護氣津,做到祛邪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化濕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傷脾。突出中醫(yī)特色和嶺南溫病特色。我們根據嶺南氣候、環(huán)境、人體體質特點提出嶺南溫病理論,使古典醫(yī)學課程內容不斷新生(有關成果獲廣東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3 強化專業(yè)思想,重視專業(yè)基礎

從基礎抓起。首先,強化專業(yè)思想,在溫病理論指導下,通過對外院久治不愈的發(fā)熱病例的成功辨治,讓同學親身體會中醫(yī)藥的優(yōu)勢,增強對中醫(yī)藥的信心。如本院2005年3月收治1例經外院治療無效的新型隱球菌性腦膜腦炎病例。該病是腦部深部真菌病,臨床極少見,治療棘手,療程久,易復發(fā),死亡率極高,但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3個多月,尤突出中醫(yī)溫病辨證優(yōu)勢,使患者各方面恢復良好,隨訪4個月未復發(fā)。這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說明中醫(yī)藥在某些疑難重病救治方面的優(yōu)勢。通過親自參加發(fā)熱病例的辨治,增強了學生對中醫(yī)藥救治熱病的信心,激發(fā)了學生對中醫(yī)專業(yè)的興趣。其次,要求學生起碼掌握溫病衛(wèi)、氣、營、血和三焦辨證。這是溫病臨床學習的中心。最后,要求同學熟悉溫病常用方劑。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帶教老師在查房時隨時抽查學生,監(jiān)督他們勤學、多練,打好基礎。

4 重視教學方法,立足綜合育人

以爭取最佳臨床教學效果為目的,實施多方位、多途徑臨床教學法。具體措施如下。

4.1 主治查房

每周的主治查房內容豐富,是對學生中西醫(yī)基本技能的培訓。

4.2 主任、教授、老中醫(yī)查房

每周的主任、教授、老中醫(yī)查房,更是內容豐富,通過這些“指點江山”的老專家對疑難病例的精辟講解和討論,使同學在掌握知識過程中提高專業(yè)學習興趣,逐步引導他們把中醫(yī)理論應用于臨床。如劉仕昌、彭勝權教授曾會診1例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西醫(yī)治療無效轉請中醫(yī)。劉老、彭教授予停用全部西藥,中醫(yī)按衛(wèi)、氣、營、血辨治,早期予清熱涼血解毒,中期予養(yǎng)陰涼血,后期予補血涼血,效果斐然,使患者從垂危狀態(tài)恢復穩(wěn)定,堅持純中醫(yī)治療,使血小板從2000上升至8~10萬。諸如此類的病例分析使同學們深得中醫(yī)精髓。

4.3 疑難病例討論

每兩周1次的以學生為中心結合臨床的疑難病例討論,加深了同學對一些疑難病的了解,鞏固臨床所學,效果顯著,深受同學好評。

4.4 小課制

舉行每周1次的結合臨床和專業(yè)的小課,加深對一些特殊病的了解,為擴大學生知識面,鞏固臨床所學提供了極大幫助。

4.5 學生跟師

每位學生每周都安排1次跟導師出門診學習時間,直接學習導師經驗。

4.6 轉科考試制

篇6

[摘要] 目的 通過對190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總結,分析術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和處理方法,為提高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成功率及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該院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190例患兒,對術中疑難情況及處理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結果 190例患兒人工耳蝸植入術均一期完成。術中出現的疑難問題為:面隱窩狹窄(13.16%)、面神經遮窗(9.47%)、硬化或板障型乳突(5.26%)、內耳畸形所致外淋巴液井噴(5.26%)、乙狀竇前移(3.68%)、耳蝸或圓窗部分骨化(2.63%)、顱中窩腦膜低位(2.11%)、單純乳突炎(1.58%)等,同一患兒術中可同時出現多個疑難問題,實際疑難病例共計37例。術后輕度并發(fā)癥病例50例,無嚴重并發(fā)癥病例。術后隨訪6月~2年,聽力及言語康復情況良好。結論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術中疑難問題主要是面隱窩的狹窄及面神經遮窗。通過術前仔細分析影像資料評估術中可能情況,術中處理好面隱窩開放及面神經定位等關鍵問題可以很好的應對各種疑難情況,使手術順利進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從而獲得滿意的康復效果。

關鍵詞 耳蝸植入術;疑難處理;外科;耳聾

[中圖分類號] R7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b)-0036-02

人工耳蝸植入是通過特殊的聲-電轉換電子裝置幫助極重度及全聾患者獲得或恢復部分聽覺的最有效方法[1]?;颊叨酁橛變海瑐€體差異較大,術中難免出現各種疑難問題,如何處理直接關系到手術的成敗、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患兒的康復效果?,F就該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190例人工耳蝸植入術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科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患兒共190例,男118例,女72例。年齡11月~14歲,平均年齡3.7歲。全部患兒入院后行術前聽力檢查:純音測聽(其中年齡<6歲患兒行為測聽)、聲導抗、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耳聲發(fā)射檢查;同時進行術前影像學評估:顳骨CT軸位及冠位1mm薄層掃描,MRI頭顱、雙耳內聽道及耳蝸成像。見表1、2。

1.2 手術方法

該組患兒均為單耳植入,全麻下行耳后C型切口,經乳突、面隱窩入路。磨開乳突,逐漸開放面隱窩,以圓窗龕為標志在其前下方進行鼓岬開窗,開放鼓階,插入人工耳蝸電極,分層縫合切口。最后進行人工耳蝸電極阻抗和神經反應(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檢測,檢測通過即手術結束。選用耳蝸為:澳大利亞Cochlear公司生產的Freedom CI24RE(CA)、美國Advanced Bionics公司生產的HiFocus 1j、奧地利MEDEL公司生產的Sonata ti100三種。

1.3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Excel 2010及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

2 結果

190例患兒人工耳蝸植入術均一期完成。術中出現的疑難問題為:面隱窩狹窄(13.16%)、面神經遮窗(9.47%)、硬化或板障型乳突(5.26%)、內耳畸形所致外淋巴液井噴(5.26%)、乙狀竇前移(3.68%)、耳蝸或圓窗部分骨化(2.63%)、顱中窩腦膜低位(2.11%)、單純乳突炎(1.58%)等。同一患兒術中可同時出現多個疑難問題,實際疑難病例共計37例。術中根據不同疑難問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見表3),均取得較好的效果。術后出現發(fā)熱、惡性嘔吐、頭皮血腫等輕度并發(fā)癥病例50例,無面癱、腦膜炎等嚴重并發(fā)癥病例。術后隨訪6月~2年,聽力及言語康復情況良好。

3 討論

該組病例術中出現疑難植入者37例,占19.47%,與相關文獻報道中的16.64%基本一致[2]。疑難耳蝸植入可以通過改變手術入路進行應對,即選用如經外耳道入路、顱中窩入路[3]等非常規(guī)手術入路。因幼兒外耳道變異較大,且術后容易發(fā)生經外耳道逆行內耳感染,而顱中窩入路則帶來巨大的創(chuàng)傷,同時缺乏長期大量病例驗證,文獻報道較少,故該組研究中疑難病例均采用常規(guī)手術入路并順利完成手術。

人工耳蝸植入術中核心的步驟是面隱窩開放。由此因面神經垂直段位置的變異帶來的面隱窩狹窄或面神經遮窗最為常見,也最難處理。通常的做法是選用小號鉆頭進行面隱窩開放,或選用面神經后徑路進行電極植入。因面隱窩狹窄,操作空間非常小,小號鉆頭有時也不能獲得滿意的手術效果。面神經后徑路則增加了面神經和后半規(guī)管損傷風險[4]。該組研究的經驗是:盡量暴露鼓索神經與面神經垂直段骨管,這樣便明確了面隱窩的前后界。此時可以將鼓索神經游離后向前推移,必要時可離斷鼓索神經[5],并盡量將外耳道后壁磨薄,均可獲得滿意面隱窩寬度。開放面隱窩后向鼓室注入生理鹽水,通過折射可以隱約看到圓窗龕,即可確定耳蝸鼓階開窗位置。

對于有乳突炎的患兒有學者建議分期手術或同期行乳突根治術+耳蝸植入[6-7]。該組研究中,術前通過對CT片進行評估,選擇沒有炎癥的一側或是先行抗炎治療后根據情況再決定手術。在炎癥控制的情況下手術,大大降低了術后感染所致植入失敗的風險。

耳蝸部分骨化或圓窗骨化都給術中暴露耳蝸鼓階帶來極大困難[8],對于不同程度耳蝸骨化患兒的手術適應癥及能否手術的標準目前仍有一定爭議,張道行[2]認為:如果耳蝸底轉骨化范圍超過1/2,不建議進行常規(guī)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該組病例中1例耳蝸底轉輕度骨化,圓窗骨化4 例,均未超過上述骨化范圍,同時以鐙骨肌腱、錐隆起為標志,仔細沿鼓岬耳蝸底轉進行開放,均順利找到鼓階植入電極,但耳蝸骨化患兒的手術標準及手術指征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硬化或板障型乳突、乙狀竇前移、顱中窩腦膜低位都使面隱窩開放時視野受限,相關解剖標志不易識別。該組研究采用同大多數學者一致的做法,即術前閱讀CT片[9],評估面神經垂直段位置,指導術中定位面神經,從而順利開放面隱窩。同時術中完全輪廓化乳突,以獲得滿意的手術視野及操作空間。

綜上所述,由于個體差異,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術中可能會遇到各種疑難情況。通過術前仔細分析影像資料評估術中可能情況,術中沉著冷靜,處理好面隱窩開放及面神經定位等核心問題,手術均能順利進行,從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并獲得滿意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 :360-362.

[2] 張道行,丁秀勇,王林娥.1544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疑難問題[C].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耳鼻喉科專業(yè)委員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9:16-20.

[3] Kiumehr S,Mahboubi H,Middlebrooks JC,et al.Transcanal approach for implantation of a cochlear nerve electrode array[J].Laryngoscope,2013, 123(5):1261-1265.

[4] 李玉潔,張道行. 1396例人工耳蝸植入圍手術期并發(fā)癥討論[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10) :433-435.

[5] 陳彥林,呂懷慶,李欽,等.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的面神經和鼓索神經保護[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2,10(4):482-484.

[6] Theunisse HJ,Gotthardt M,Mylanus EA.Surgical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implanting a penetrating cochlear nerve implant in human temporal bones us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J].Otol Neurotol,2012,33(6):1027-1033.

[7] 殷善開,陳正儂.疑難人工耳蝸植入術[J].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1,26(2):72-73.

篇7

1崗前培訓

1.1基本素質教育

學員報到后,先由醫(yī)院組織集中學習一周,著重學習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崗位職責、各項紀律,并進行職業(yè)道德的強化教育,培養(yǎng)學員對醫(yī)學事業(yè)、對患者的高度責任感,增強自我約束力。在老師們的正確引導下,學員認識到麻醉工作的特點及特殊性,養(yǎng)成了嚴謹的工作作風、吃苦耐勞和勇于奉獻的敬業(yè)精神,做到以先進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為醫(yī)師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1.2制定進修計劃

由學員初步擬定進修計劃,明確學習目的和努力方向,交科室?guī)Ы绦〗M審查討論,經初步考察其基本理論和實際工作能力后,修改、制定出切實可行而且比較詳盡的進修內容。

2基本理論技能培訓

2.1學員進入科室工作后,首先熟悉本院及科內各項規(guī)章制度,嚴格按要求規(guī)范化書寫各類醫(yī)療文件,進行嚴格的“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訓練。麻醉學涉及知識面相當廣泛,不僅包括臨床麻醉學和重癥監(jiān)測,還需要對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解剖學等學科有相當的了解,所以進科前組織理論知識的考試摸底,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非常必要。

2.2重視理論教學,提高醫(yī)師的基礎理論水平,科室每周組織教學專題講座兩次,重點講述圍手術期處理及治療對策,以及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科主任每周教學一次,監(jiān)督診療計劃的正確實施,對疑難病例、麻醉意外及教訓、麻醉并發(fā)癥處理等問題進行專題討論。另外,每周住院醫(yī)師互動及進修醫(yī)師講課,提高了醫(yī)師的分析判斷能力和理論水平。

3麻醉操作技能的訓練及提高

3.1充分利用本科教學模型

強化解剖理論及知識教學,熟悉各種藥物作用原理、配伍禁忌及應用方法,熟練應用各種麻醉儀器和設備,如麻醉機、呼吸機、監(jiān)護儀、除顫儀、血氣分析儀、微量注射泵等??剖野才艑H藢傔M科的進修醫(yī)師進行一次儀器操作方法的講解,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熟悉并能正確使用這些儀器設備。

3.2麻醉前指導

討論麻醉預案,適時提問,啟發(fā)和調動進修醫(yī)師的積極性,鼓勵發(fā)表不同見解,并采用合理化建議,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盡量安排不同的醫(yī)師帶教,以便學到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并不斷從診療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取長補短。

3.3適當增力。自主操作內容

圍手術期的麻醉管理水平是判斷一個麻醉醫(yī)師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據,要做到圍手術期麻醉的平穩(wěn)過渡不是很容易的,要求麻醉醫(yī)師應該有一定的預見性,如在用藥方面,什么時間該用什么藥,該用多少劑量,藥物對患者可能會產生什效果等,白始至終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才行。麻醉操作技能的培訓不同于其他臨床工作,專業(yè)性很強,做一個好的麻醉醫(yī)師要求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如氣管內插管、椎管內麻醉的穿刺置管、神經阻滯及有創(chuàng)動、靜脈穿刺置管等。進修醫(yī)師在這方面普遍都比較欠缺,在工作中往往表現得過于模式化,對患者個體間的差異缺乏了解。學員應在老師指導下多做些正確的操練,通過足夠的自我鍛煉,逐步掌握各種操作技術直至熟練運用,提高臨床思維能力。

4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從接觸病人開始,臨床思維活動就已啟動,正確的臨床思維才能產生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最有效的方法是讓醫(yī)師盡可能多地參加臨床病例討論會、會診和術前討論等,由此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汲取各種經驗教訓,在實踐中少走彎路,不能只停留在當記錄員、觀察員的層面上,被動執(zhí)行醫(yī)囑,而是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跟隨老師分析病情的思路,學會如何去思考,從中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邊實踐邊學習,逐步提高對疑難病例及并發(fā)癥的處理能力。醫(yī)師自己準備病例報告會,結合具體病例查閱相關參考文獻,將本科一周以來疑難病例、少見病例的麻醉方案進行討論和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最后由教授結合臨床實踐和經驗教訓作點評。這種方式對培養(yǎng)和提高醫(yī)師在進修階段獨立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5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知識的更新與完善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學。當回到原地區(qū)工作時,有效的自學是最直接、最簡便的提高自身素質的手段。因此,必須引導進修醫(yī)師充分意識到自學的重要性,督促其進行有效的自學。自學內容有:通過科室公閱圖書、開放書架學習:規(guī)定必讀書目;麻醉交班提問,定期寫讀書筆記;經常參加疑難病例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等。

6科研論文撰寫能力的培養(yǎng)

篇8

2CBL結合科室查房的醫(yī)學帶教模式的具體實施

我科室在規(guī)范化醫(yī)學培訓過程中應用CBL教學模式和常規(guī)科室查房相結合的方法,對在我科輪轉的規(guī)范化培訓醫(yī)師、進修醫(yī)師、臨床專業(yè)研究生等進行疑難病例討論教學法。具體內容包括:①確定疑難病例。提前一周根據科室日常查房和患者治療情況,選定1-2名候選患者作為下次討論的對象;②安排負責管床的醫(yī)學生整理病例資料。包括患者病史、查體結果、治療方案、目前情況以及待解決的疑難問題,由帶教的主治醫(yī)師協(xié)助配合指導管床醫(yī)師。③每周固定時間進行病例討論。參加人員包括主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以及全體培訓、進修人員。由管床醫(yī)師采用PPT的方式首先負責病例報告,主任醫(yī)師帶領科室人員進行患者的查房、體檢后對管床醫(yī)師的匯報進行初步評價,由管床醫(yī)師提出目前考慮的后續(xù)治療方案及相關疑難問題,帶教主治醫(yī)師負責補充匯報。最后各級醫(yī)師給予分析和建議,并由主任醫(yī)師評價總結。④記錄完整的臨床資料。整個過程由管床醫(yī)師對各發(fā)言人的表述進行簡要及重點的記錄,會后據此以文字和PPT的形式整理成統(tǒng)一格式,同時利用影像、錄音等設備保存現場資料,科室相關負責人員,將資料統(tǒng)一管理。

3教學效果分析

采用CBL結合科室查房的醫(yī)學教學模式較原先的單純CBL教學模式相比教育效果有了進一步提高。在我科規(guī)范化培訓的醫(yī)學生普遍表示由于在科室討論匯報病史過程當中自己由原先的旁觀者變成了主體,整體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都有了極大的提高。為了準備一份完整的病例匯報資料,在為期一周的準備期間,指定的醫(yī)學生需要將疾病的基礎背景知識等歸納整理,進一步與病人進行溝通,詳細的采集病史,追蹤并記錄患者完整的病史資料(包括既往就醫(yī)資料和此次入院治療資料),根據自身知識并利用各種手段(書籍、網絡等),積極的向帶教主治醫(yī)師請教、溝通,完善對此類疾病的認識,從而分析整理出患者入院后的治療方案、檢查結果以及治療效果。相比較于CBL教學模式,新的模式更加體現出真實復雜的臨床醫(yī)療環(huán)境。在完整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規(guī)培醫(yī)師面對真實的病人和病情更能激發(fā)出興趣,調動起管理病人的積極性。同時,以科主任牽頭的全科醫(yī)師的參與、發(fā)言、討論,可以使管床醫(yī)師在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進一步驗證自己對病例的分析和判斷,得到更專業(yè)、詳細的建議和解釋。主任醫(yī)師查房的作用不僅是作為示范教學使所有醫(yī)學生有更直觀清晰的感受,同時可以驗證管床醫(yī)師對病史和查體情況的完整度和準確度。這對年輕醫(yī)師臨床思維能力的促進、臨床治療經驗的增長以及治療印象程度的加深都有相當的裨益。因為面對的是真實患者,往往每次討論涉及的病情相對復雜,但也意味著在每周的教學中可以完整學習一大類心血管內科的疾病,例如一個心肌梗死后的心衰患者,從中可以學習到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心臟衰竭的預防、治療。這樣,每個規(guī)培的醫(yī)師即使只能在心血管內科輪轉一到兩個月,如果能合理的選擇病例,基本上就能掌握常見的心血管內科疾病的治療手段和原則。

篇9

[摘要] 平均住院日是反映醫(yī)院總體醫(yī)療服務質量和醫(yī)療資源利用率的綜合指標,通過對新疆某三甲醫(yī)院2012年7月—2014年1月的686例住院日超過30 d的出院病例數據進行質量評價,運用Excel建立數據庫,對構成比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尋找其主要影響因素,有針對性的采取干預措施,加強對超長住院日患者的管理,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醫(yī)院效益。

[

關鍵詞 ] 醫(yī)療質量;超長住院日;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c)-0058-02

平均住院日是反映醫(yī)院總體醫(yī)療服務質量和醫(yī)療資源利用率的綜合指標[1-3]。超長住院日過度占用醫(yī)療資源,較大的影響了醫(yī)院平均住院日。不僅增加了醫(yī)院的醫(yī)療消耗,降低醫(y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與精神負擔[4]。因此本研究通過對超長住院日病例的分析,尋找其主要影響因素,有針對性的采取干預措施,加強對超長住院日患者的管理,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醫(yī)院效益。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及收集

數據按照新疆某三甲醫(yī)院住院超過30 d病歷的20%樣本量隨機抽取,共收集2012年7月—2014年1月的686例住院日超過30 d的出院病例,其中:男性患者415例、女性患者271例;年齡3~82歲,平均年齡(53.4±11.4)歲;手術患者541例、非手術患者145例。重癥科室27例、外科363例和內科296例。數據每月由該院疑難危重專家組專家根據《超長病歷質量評價標準》,對病歷進行質量評價及相關內容的提取,內容包括科室、手術情況、轉科情況、出院情況、病歷類型及住院天數超長影響因素等。

1.2統(tǒng)計方法

運用Excel建立數據庫,對構成比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借助于Powder Builder數據提取工具從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中將選取686例患者的住院信息進行提取,并采用統(tǒng)計處理軟件spss 13.0對其數據進行處理,本次研究主要對其醫(yī)院超長住院提及相關指標基本情況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并采用單因素恩熙和多元回歸分析其超長住院日影響因素。

2 結果

2.1病例類型分析

外科科室和內科科室的單純普通病歷分別占24.51%和27.70%。外科科室單純急診比例占14.04%。重癥科室復雜危重病例占59.25%,所占比重最高。外科復雜疑難病例占38.84%,所占比重最高。內科科室單純急診病歷的比重最低占8.78%。見表1。

2.2病情情況分析

外科科室手術率和轉科率均最高,分別為87.6%和52.6%。出院病情狀況好轉率高于痊愈率,重癥科室的好轉率和痊愈率達37.0%和3.70%。外科科室的好轉率和痊愈率達83.7%和10.7%。內科科科室的好轉率和痊愈率達79.1%和3.04%。見表2。

2.3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住院日的因素主要有病情因素、醫(yī)方因素和患方因素三個方面。病情因素方面結果顯示,重癥科室的多系統(tǒng)疾病占62.96%,外科和內科的病情較復雜,分別占43.8%和42.46%。醫(yī)方因素結果顯示,病情評估不足這一因素影響較為突出,重癥科室的院內感染和可預期并發(fā)癥的影響分別為29.62%和11.11%?;挤揭蛩胤矫娼Y果顯示:患者特殊體質因素所占比例較高,占30%左右,其次為經濟因素。見表3。

3 討論與建議

3.1超長住院日的影響因素

住院日長短受多種因素影響,有非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非可控因素有患方因素和病情因素。患方因素包括性別、年齡、特質、付費方式等,超長住院日病歷一般年齡偏大,機體的抵抗、防御能力較差,加之各組織臟器發(fā)生退行性變化,治療見效慢,恢復也慢,從而導致住院時間較長。病情因素包括病種、嚴重復雜程度等,病種不同、病情的輕重對住院日有著顯著的影響。超長住院日病歷多為多系統(tǒng)疾病和疑難復雜病歷,其不可預測的并發(fā)癥較多。醫(yī)方因素是指由醫(yī)院工作的不足使住院時間延長,屬于可控因素。包括醫(yī)療和服務質量、等待檢查結果時間、術前住院日等因素。其中在本次研究中病情方面的影響因素則主要為多系統(tǒng)疾病,其在重癥科室比例占到62.69%、外科占到19.28%、內科占到32.19%,另外還有病情復雜,其在重癥科室比例占到37.03%、外科占到43.80%、內科占到42.46%;在醫(yī)方因素中,則主要影響因素為院內感染,其在重癥科室比例高達29.62%、在外科占到8.26%、在內科占到7.53^%;在患方因素中則主要影響因素為特殊體質,其中在重癥外科比例占到37.03%、在外科占到29.20%、在內科占到27.39%。其中趙莉麗采用灰色關聯法對平均住院日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也提出病種,如病情復雜程度以及多系統(tǒng)疾病均對患者平均住院日具有影響。另外本研究顯示最為突出的醫(yī)方因素是院內感染,與廖珊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其提出醫(yī)院感染的存在,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長了住院時間。次之為可預期的并發(fā)癥和病情評估不足[5]。

3.2科室進行分類管理

本研究將病歷按內科、外科及重癥科室進行分類,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不同科室的突出影響因素不同。其中其超長住院日病例也具有差異,超長住院日在重癥科室中最高占有比例為復雜危重病例,為59.25%;外科為復雜疑難病例,為38.84%;內科也是復雜疑難病例,為33.78%。但是在外科和內科患者中,其他病例占有構成比差異不大,病例分布較均勻。因此醫(yī)院應積極和科室進行協(xié)調,對科室進行重點監(jiān)督,制定相應預防措施,內科科室的可能病種多有慢性病組成。外科科室的手術病人較多,院內感染的概率與內科相比也會有所增加。重癥科室病人的病情都較為嚴重,大多為多系統(tǒng)疾病。針對不同科室的特點對其超長住院病例進行管理。內科病人要做好此類病人病情的評估工作,做好病人的溝通工作,有條件可以協(xié)助病人轉往下級醫(yī)院接受康復治療,讓康復期病人及慢性病病情已控制的病人及早出院[6]。外科的手術病人應該縮短術前住院日,合理安排手術室工作時間,減少手術等候時間,對擇期住院手術病人,立即安排各項術前檢查,嚴格控制術后感染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重癥科室的院內感染率較高,必須重視醫(yī)院感染的監(jiān)測監(jiān)控工作。醫(yī)護人員必須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程和消毒隔離制度,預防院內感染的發(fā)生。

3.3加強醫(yī)療質量管理

醫(yī)院必須不斷提高醫(yī)院自身整體的診療水平及醫(yī)療質量,對醫(yī)護人員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與培訓。不僅要提高專業(yè)技術水平,而且要重視醫(yī)療安全管理,堅持實施各病種的臨床路徑[7],實現醫(yī)療管理制度化、醫(yī)療過程標準化和醫(yī)療行為規(guī)范化。其中在患者病情治療上,外科科室手術率和轉科率均最高,分別為87.6%和52.6%。出院病情狀況好轉率高于痊愈率,重癥科室的好轉率和痊愈率達37.0%和3.70%。外科科室的好轉率和痊愈率達83.7%和10.7%。內科科科室的好轉率和痊愈率達79.1%和3.04%。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該針對疑難病例、危重病例,應提高重視程度,及時安排會診檢查,組織專家開展病例討論,積極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精神,盡量明確診斷與治療方案,避免出現延遲診斷和延期治療的問題發(fā)生,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性。

[

參考文獻]

[1] 梁玉娥.縮短平均住院日的做法與效果分析[J].中國病案,2008,9(4):25-26.

[2] 王淼,高長青.大型綜合性醫(yī)院超長住院患者管理策略[J].中國醫(yī)院務實管理,2004,24(4):344-347.

[3] 趙莉麗.基于灰色關聯法分析平均住院日影響因素[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0,27(2):194-195.

[4] 蘇體隆. 429例超長住院病例統(tǒng)計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34):103-105.

[5] 廖珊.20例住院時間超長病人調查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03,20(5):301-303.

篇10

【中圖分類號】G726;R-4

進修生的教育是醫(y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放射科是基礎科室,對臨床的診斷及治療工作可以提供實用的幫助。但是,CT室在基層醫(yī)院被認為是輔助科室,得不到重視,各個醫(yī)院水平差距較大,提高放射科醫(yī)生的水平,可以更好的為臨床提供服務,實現醫(yī)院整體水平的提高。在我國進修學習是一種普遍采用的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形式,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專業(yè)是全國重點學科,是河南地區(qū)基層醫(yī)院首先選擇的學習單位。為進一步提高進修生、實習生、規(guī)培生及研究生的教學,提高放射科全體醫(yī)生的診斷水平,我科一直堅持早上會診制度,但是因為討論的結論的不到立即的印證,存在爭議。因此,從2009年開始,我科開始對經過病理證實的病例進行討論,每次2個病例,一周4次,累計到2015年底,共2920個病例。為了更好的總結經驗,改進不足,我們對2009.1-2015.12月曾在我科學習過的進修醫(yī)生進行了隨訪,以了解他們的心聲,完善這種教學方法。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從2009.1到2015.12曾在我科學習3個月以上的1082名進修生進行調查。

1.2 方法

1.2.1 教學:經病理證實的病例討論,每周4次,每次2例,參加人員:科室主任帶領的各級醫(yī)生、技師、研究生、規(guī)培生、進修生、輪轉人員、實習生。主要是選擇近期的經過病理證實的病例,包括典型病例、疑難病例、少見、罕見病例、存在爭議的病例。由研究生或進修生進行病例匯報,各級醫(yī)生進行相關的知識背景、掃描方法、新技術的應用及診斷和鑒別診斷等方面進行分析。

1.2.2調查:為了了解進修生對這種模式的滿意度,對進修醫(yī)生進行了評估問卷,調查問卷的制定參考了趙亞剛[1-2]等的標準,分為效果、積極性、不足之處和完善的地方,前3項包含15個問題,每題包含5個小的選項,有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知道、不完全同意、完全同意。第4項由被調查者書面表達。共發(fā)放1315份,并且得到1082份積極的回應。

2 結果

進修生對病理證實的病例討論滿意度為971人(89.7%),基本滿意度為111(17.1%)

,90.8%認為可以提高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能力,93.4%認為再增加相關的一些系統(tǒng)教學。對存在的問題中,8.5%不完全認同病例不夠典型,0.2%認為基本認同。需要整改的地方,有進修生提出,他們主要來自基層,病例討論時,除了疑難病例,應增加一些常見病、多發(fā)并的診斷分析,這和前面的問卷結果一致(見表1)。

3 討論

放射科包含范圍廣泛,包含全身各個系統(tǒng),如消化、呼吸、神經、急診、泌尿、普外、內分泌、器官移植等各個科室,涉及多個基礎學科,如解剖、病理、病生等。而且平常大型設備更新迅速,新技術層出不窮,因此要求放射科醫(yī)生不僅知識全面,而且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要樹立起干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要和其它學科一樣,施行持續(xù)醫(yī)學教育。1.在學校階段,主要學習基礎知識、基本理論。2.畢業(yè)后教育,如規(guī)培教育,主要給各級醫(yī)療機構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扎實的醫(y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guī)范的承擔本專業(yè)常見疾病診療工作的臨床醫(yī)師。3.個人的需求和發(fā)展的需要,如進修學習,主要是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為了更高的提高自己專業(yè)技能、掌握新的理論和技術而充實自己。

我科一直重視進修生的學習和工作,并有多項措施。1.進修生進行輪轉,在各個部門進行學習,做到全面掌握放射科的各項工作。2.進修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可操作機器。3.對做完檢查的患者,可寫診斷報告,然后由指導老師進行審核,使他們的診斷及鑒別診斷能力提高。4.由高年資老師每周進行系統(tǒng)授課,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5.醫(yī)院方面也有很多專業(yè)的課程,進修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進行選擇性的聽課。6.科室每年都舉辦學習班和舉辦會議,進修生都可以免費進行學習,能夠及時掌握新技術、新知識。7.每周都有ppt講解疑難、少見病例,使他們不僅能掌握少見病、常見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還可以了解少見病、罕見病的診斷。經過以上措施,每年都為河南省培養(yǎng)很多專業(yè)性人才。

我科仍在探索新的教學方法[3],對進修醫(yī)生的調查表明,他們多數需要多組織學習實用性的內容[4],從2009年開始,我們開始了經病理診斷的病例討論,加強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教育,并且模仿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抽調專門教師帶教,針對一個問題,不僅從臨床知識方面給予講解,更要聯系基礎知識如生理學、生化學、解剖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診斷學等,使學生形成對疾病從基礎到臨床的完整認識。

通過以上措施的施行,得到了進修生的認可,因此經病理證實的病例討論是一種可以保持的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趙亞剛,路孝琴,杜鵑等.全科醫(yī)學概論中實施LBL+TBLA 教學法效果評估[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2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