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英美文化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11-05 04:30: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英美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英美文化論文

篇1

英美國家概況包括英國和美國國家概況,主要的內容包括美國和英國的地理、歷史、政治制度以及美國的文學、教育以及社會生活。對于這些基礎性知識,高職學生普遍缺乏了解。但作為島嶼國家,英國是由哪幾個島嶼所構成,這些都屬于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識,其中涵蓋著國家發(fā)展的歷史因素。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對這些文化知識有所了解,以便為學好英語奠定良好的基礎。

2.高職學生對英美文化歷史缺乏基本的認識

文化內容的涵蓋面非常廣泛,一些學生對于英美文化歷史的了解往往是從影視劇情節(jié)中了解的,但是對其中的歷史內容缺乏邏輯性了解。特別是英美文化中的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如果缺乏概括性的了解,對于英語語言就會缺乏駕馭能力。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具有針對性地講解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3.沒有對英語語言與英美文化之間的關系加以正確的認識

語言本身就是文化,并被作為文化載體存在著。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卻將語言作為了解文化的工具。脫離了文化的語言孤立地存在著,如果失去了其應用性,同時也就喪失了其價值。但作為一種文化表達,語言的社會歷史性也是文化演習下來的一種表現(xiàn)。透過英美語言,可以了解英美文化歷史。從文化的角度而言,語言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體現(xiàn)為兩者之間的相互依賴,同時文化對語言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制約性??梢?,文化是社會風貌,也是一種生活信仰。針對于英美文化,學生往往具有極大的熱情,但是并沒有從英語語言的角度對英美文化加以了解。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從文化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引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就可以從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英語語言學習的效果。明確了英美文化對英語語言的影響,就會發(fā)現(xiàn),文化推動著語言的形成并促進發(fā)展。那么高職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需要從英美文化的角度講授語言,讓學生從文化意識中形成對語言的悟性,提高語言敏感度,充分發(fā)揮文化教學的作用。

二、反思英美文化缺失現(xiàn)象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將英美文化內容穿插其中,使英語課堂教學氣氛更為活躍,以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實際的英語語言教學中,要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而不可以單純地強調語言學習成績。英語教師首先要能夠正確理解英語語言和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從英美文化的角度展開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提高綜合素質。那么高職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就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1.高職英語教材的編寫要融入英美文化知識

目前高職學校所采用的英語教材,內容上都是以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為主,形式單一,內容多以應試為主。比如應付CET考試的英語練習題等等。要擴展學生的英語視野,就應該遵循大學英語教學規(guī)定,將專題欄目充分地運用起來,添加英美文化內容,以擴展知識空間。高職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英語語言技能,而且課后閱讀美國的歷史文化、英語學習技能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英文資料等等。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語言,并提高英語綜合素質。

2.高職英語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經濟的全球化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這就需要學生樹立跨文化意識,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同時,還要有能力接受外來文化,以從文化層面對英語語言加以充分理解。文化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風俗習慣的差異性上,以對文化現(xiàn)象有深刻的認知。以語言的方式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以能夠接受文化,產生文化的適應性。英語語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語言交流,進而發(fā)展為文化交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就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后,通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使學生對不同的社交活動具有適應性,在認識本土文化的同時,對文化的差異性能夠接受,并具有較強的思維敏感度。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具備跨文化意識,不僅要理解英美文化,尊重英美文化,還要促進多種文化的交流,一改單向文化流入的方式,形成流入與輸出的雙向交流。那么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時,還要強調英美文化,實現(xiàn)多元文化思想的融合,以為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奠定基礎。

3.英美文化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當中

目前正在推進高職教學改革,英語教學課時有所較少,這就需要提高英語教學效率,以在有限的英語教學時間內保證教學質量。使英語教學擺脫課堂的局限,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將英語知識傳輸給學生。比如,將英語語言教學轉為英語文學欣賞教學,利用英美電影欣賞向學生普及英美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介紹英美概況。讓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英語教育,提高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這就意味著,要適當?shù)卣{整英語課程設置,以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文化輔助活動可以填補英語課堂的不足,以英美文化作為主要的活動內容,通過閱讀英文書籍、唱英文歌曲、看英文電視等,教師可以推薦一些節(jié)目和內容引導學生觀看,然后在課堂上利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講講自己的體會。這種基于英美文化知識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效率,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養(yǎng)成終身英語學習的習慣。

4.英語教師要具有文化教育觀念,提高英語教學能力

要在英語教學中賦予英美文化以重要的地位,英語教師就要首先樹立文化教育觀念。針對英語文化,英語教師要進行內容的篩選、分類,并對文化的主題確定下來,將教材內容融于其中。與主題文化相關的英美風俗習慣和各種典故可以貫穿于文化輔助活動當中,以通過創(chuàng)新英語文化理念,轉變英語教學觀念。那么為了促進高職英語教育的轉變,就要注重英語教師的素質培養(yǎng)。加大英語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讓英語教師有機會參與到跨文化活動當中,接受英美文化的培訓,參與文化講座以及英美文化交流活動,并開展形式多樣的英美文化討論會,聘請專家來校講學,使英語教師有機會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加深對英美文化的理解。此外,高職英語教師要有能力在教學課堂中隨機性地補充英美文化內容。英語的課堂教學通常是有計劃分階段展開的。將英美文化滲入其中,就要注意內容的契合點,以使英美文化內容能夠很自然地融合到課堂內容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根據(jù)高職英語教學調查顯示,在各類語用知識中,文化知識內容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已經超過了50%。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教師在英語語言授課中,對英語語言和文化能夠相互滲透,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梢?,英語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文化知識水平以及高度重視英美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是非常重要的。

篇2

濟慈《夜鶯頌》的文字解讀與影像闡釋

英美文學課堂作為二語習得的場所,是文本閱讀的一部分,習得環(huán)境是一種課堂環(huán)境,自然情況下的語言習得和課堂教育環(huán)境下的語言習得有鮮明差異,學習內容包含不同的語言風格,認知方式,而詩歌作為語言的精華,這種文學性極強的風格適合于課堂教育環(huán)境下的語言習得。同時,詩歌又是情感密度最大的一種文學形式,負載著最大密度的審美,但精煉的語言,紛繁的意象,濃縮的文化象征造成了理解的難度。在我校使用的教材《英國文學作品選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中,筆者按不同文學體裁對作家和作品進行了統(tǒng)計(表1)。從表1看出,教材較為強調詩歌這種文學形式,這也是這門課程與其它英語課程相比有其獨特內容之處,詩歌語言的陌生化和新奇感延長了對審美的感知,不同于散文類作品。筆者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夜鶯頌》為例,闡釋詩歌所蘊含的美既體現(xiàn)在對文字的閱讀過程中,又在制作精美的課件及坎皮恩導演的電影中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同時教師講解相關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段落圖式強化學生對這首詩歌的認知。

詩人濟慈短暫的一生是追求美和把握美的一生,他不僅是一個抒情高手,而且還是創(chuàng)造藝術美的天才。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1819年,當時他生活困窘,健康狀況不斷惡化,情緒較為悲觀低落,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詩人對痛苦人生的復雜心理。當時他寄寓于友人家中,一天清晨坐在樹下,看到一只正在筑巢并發(fā)出婉轉低嗚的夜鶯,在靈感的驅使之下,不到3小時詩人就完成了這首英國詩歌史上的不朽之作。詩人試圖在想象中忘卻現(xiàn)實的煩憂,隨著夜鶯的美妙歌聲進入一個歡樂和理想的世界。然而,隨著歌聲逐漸隱去,詩人又從美好的幻境回到了痛苦的現(xiàn)實,但思維還縈繞在剛才的幻覺中,他還在困惑于剛才的心理變化:這究竟是幻覺,還是醒著的夢?聲音消逝———我究竟是夢,是醒?詩歌在兩個問號中結束,但它給讀者留下的遐想空間中卻充盈著對理想的美的追求。在預習《夜鶯頌》時,對詩人濟慈生活的時代背景,主流思潮,個人經歷,他的哲學思想及寫作風格都應有一定了解,同時對一些他擅用的修辭手段也需要提前掌握,如通感(Synaesthesia),典故(Allusion),隱喻(Metaphor)。濟慈擅長調動全身的感覺器官來寫作,讀者要體會到他詩歌的妙處自然也應知曉通感這種手法的精微,如“Tenderisthenight”(夜色溫柔)、“Softdark”(柔軟的黑暗)等,可對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使用。典故中,大量引用《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營造出神秘神圣的宗教氛圍,也渲染出古典文學的意境。他對形象、意境和音韻的錘煉對后世的唯美主義都有著較大影響,這是語言圖式方面的準備。濟慈本身貧窮坎坷的經歷,多病的人生,短暫生命中對美的熱切追求,以及“Beautyistruth,truthbeauty”的美學思想構成了主題方面的內容圖式,詩里的夜鶯象征著歡樂和幸福,代表一種永恒的原則和崇高的境界。詩人認為詩歌應是美的體現(xiàn),而美是真實的,詩人應以最完美的藝術手法來描繪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因此,他精致的詩句中滲透著他對自然界的熱愛和贊美,以及對人類崇高思想的敬仰。這首詩歌從想象到現(xiàn)實,又從現(xiàn)實到想象,從歷史到當前,迂回循環(huán)的結構形成了詩歌的段落圖式。學生理解到這三個圖式后,便能較好地把握這首詩了??蓞⒖紳鹊膫饔浧睹髁恋男摹罚@部傳記片視角銳利,從它獨特的角度來解讀詩人的一生,其中有男主角朗讀《夜鶯頌》及其它作品的片段,從詩人吟誦的作品中可直觀欣賞到詩歌的格律節(jié)奏美。如同詩人的作品,這也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覺,也充分帶動和滿足視聽觸嗅味覺的電影。影片每一個細節(jié)提供的豐富感覺相互牽扯和碰撞,璀璨情詩讓全片的浪漫華麗色彩熱烈燃燒,男主角細膩溫婉的情感唯美又不流于傷感、不陷于欲望,是一部新派文藝劇情片的典范,本片入選了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并提名第 82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藍與紫激烈沖撞的畫面自有其獨到之處。在觀看畫面時,學生不但從線條、光線、色彩、構圖、畫面、音樂、音響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還從主題、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多媒體畫面藝術是融合了感性與理性、思想與創(chuàng)意、情感和美感等的綜合藝術體,其功效是使多媒體教學能產生完美的認知活動,整體提升教學境界。其具體體現(xiàn)在認知與教化、傳播與溝通、情感的宣泄和凈化等現(xiàn)象或過程中,促進知、情、意的交融,真、善、美的統(tǒng)一。同時,對三個圖式的認知也有益于對作家審美精神的理解。

建構主義理論在多媒體教學中的引導性作用

當然,這門課程的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教師自身文學素養(yǎng)不夠,對多媒體使用不當,在課堂上可能就會成為一名電腦操作員和課件播音員,課堂顯得單調乏味、缺乏創(chuàng)意。同時,多媒體課件常會流于形式而不重內容,或是內容編排主次不分等。因此,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中也起著引導性的作用。在使用多媒體技術的英語課堂中,它的核心觀念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以人為本,不論教學方式、工具怎樣改變,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和運用知識為目的,所以不論課堂教學怎樣改革,始終應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

篇3

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

文學源于生活,能對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文學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武器,它可以對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和行為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文學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塑造學生健康精神生態(tài)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文學教學中不僅正面的生態(tài)文學文本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負面的反生態(tài)文學文本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過程中也不可或缺。

在J.D.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一部作品中就映射了生態(tài)文學思想內涵的三個方面:回歸自然,生態(tài)整體和生態(tài)責任。主人公霍爾頓想著去西部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然后找一個又聾又啞的姑娘跟他一起住在他的小木屋里的行為體現(xiàn)了霍爾頓渴求用心,用靈魂跟大自然交流,渴求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這表明了霍爾頓重返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思想;《麥》中霍爾頓三次提及中央公園的湖以及湖中的鴨子,他對于冬天鴨子跑哪兒去這個問題十分關心。在一個只追求物質利益的生存環(huán)境里,霍爾頓屢次提及鴨子絕非偶然,這充分驗證了霍爾頓心中所有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皆是兄弟姐妹,皆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應該受到同等的恩寵的生態(tài)整體觀;《麥》中主人公霍爾頓甘當神圣的綠色衛(wèi)士,使所有的自然之子詩意地盡情嬉戲于麥田這座伊甸園中,以免孩子們掉進懸崖涸澤而漁地消耗和肆無忌憚地污染環(huán)境。生態(tài)責任在《麥》中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xiàn)。

薇拉•凱瑟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的作品都重復著人與土地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與自然相容相契,渾然合一的自然之子。凱瑟的生態(tài)思想在創(chuàng)作早期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與土地的關系的關注,在創(chuàng)作中期她轉向對人類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洞悉,在創(chuàng)作后期她嘗試尋找緩和人與自然關系的途徑,提倡“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蕾切爾•卡森的名著《寂靜的春天》(1962年)一經問世,震驚全美。該著作中以大量的事實為科學依據(jù),揭示了濫用殺蟲劑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以及對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激烈地抨擊了人類在欲望的驅使下依靠科學技術對大自然的摧殘與踐踏。在英美文學課堂上剖析具體的生態(tài)文學文本可以呼吁學生關懷自然,喚醒學生的生態(tài)良知,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思想,最終實現(xiàn)改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目的。

從生態(tài)的角度重審培根,培根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的代言人。培根堅信人類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聲稱自己“已經獲得了讓自然和她的所有兒女成為你的奴隸,為你服務的真理”在《白鯨》中,人類不是適度地捕殺鯨魚來維持生計,而是為了滿足自己永無止境的貪欲過度地獵殺鯨魚。貪婪的欲望最終導致捕鯨船及船員葬身海底?!栋做L》啟示人類要適可而止,不能過度貪婪,不能對大自然進行毫無限制的掠奪與摧殘?!遏敒I遜漂流記》凸顯了人類中心主義精神,宣揚理性和科技發(fā)明是萬能的。人類征服、占有、改造自然的特性在魯濱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但是《魯濱遜漂流記》中過分張揚了人自身的價值,而壓制、排斥、否定了自然,這種理念會導致人的欲望無限膨脹,最終難以控制,欲望就像魔鬼,會給人類帶來太多災難。

篇4

英美文化;文化差異;文學評論

一.文學評論的內涵

文學評論,顧名思義,評論文學。用專業(yè)的術語來講,是應用文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對特定的文學內容,比如說文學作品,文學思想等進行探討、研究等一系列文學性質的活動,以解釋文學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從而幫助相關的文學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造,推動整個文學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二.英美文學的相關內容

英美文學是對英、美兩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總稱。同樣的是兩個現(xiàn)實生活的生動反應。我認為文學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兩國的文化比較多元化,決定了其文學風格的多元化,戲劇、小說、詩歌等類型多樣,各具特點:(1)英國文學的特點英國是一個臨海國家,不僅氣候極具海洋性,其文學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氣息,再加上英國的經濟、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后,英國的文學由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等開始轉向寫實主義,這是英國文學發(fā)展的一般趨勢。(2)美國文學的特點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建國的時間比較短,在19世紀之前,美國文學可以說是依附于英國文學,具有英國文學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紀末期之后,美國文學開始脫離英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國的社會一樣充滿著自由、民主的氣息。

三.英美文學評論的內容

各國的文學評論各具特點,但是仍然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個問題,首先是文學倫理問題,這是要放在首位進行考慮的問題;其次是道德評論,這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關鍵所在;最后是審美評論問題。具體到英美兩國來說,文學評論與該國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有著極大的關系,在女權主義、殖民主義等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文學評論研究文學和社會的關系,開創(chuàng)了文學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異對于英美文學的影響

(1)英美兩國的語言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1.英國的語言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發(fā)展時間較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就拿英國的官方語言:英文來講,許多的文學評論家在對英國文學進行評論時,使用語言十分的謹慎,這既能說明文學評論家謹慎的態(tài)度,同時也更能說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說英文便是英國的象征,因此出于這樣的態(tài)度,英國文學評論是相對拘謹?shù)摹⑷狈π聲r期的創(chuàng)新與個性;

2.美國的語言美國官方使用的語言也是英文,但是卻是美式英文,雖然說在本質上,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語的稱謂便能很好的說明問題,美式英語是美國的創(chuàng)造,是美國爭取獨立的體現(xiàn),眾所周知美國發(fā)展歷史比較短,而且是移民國家,文化發(fā)展多元化特征十分顯著,在獨立之后,美國在政治、歷史等方面都沒有歷史遺留問題,可以說美國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應的在文學評論方面美國的文學評論就彰顯個性和創(chuàng)新性。

(2)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人本主義是英美兩國共同宣揚與崇拜的,但是英美兩國的人本主義又存在著具體的差別:

1.人本主義是英國發(fā)展歷史上很早便出現(xiàn)的,但是在文學評論領域人本主義是十分保守的,神權和禁欲主義依然處于主導地位,我認為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生動體現(xiàn),資產階級的妥協(xié)性在文學領域的再現(xiàn),莎士比亞是英國最為偉大的文學家,我認為沒有之一,莎士比亞不僅影響了英國一代人,更影響了整個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說是英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典型代表,對其作品進行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人文主義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體現(xiàn)。

篇5

一、問題的提出

我校五年制學生入校時的英語基礎很差,無論是詞匯、語法還是語言得體運用方面都非常糟糕,其中包括英美文化知識的空白。例如,學生在進行對話時,還會用G00d momi ng,teacher!(打招呼)“How much monev do vou eameverymont}l,”(詢問外教的問題)。很多學生不知道哈佛大學在那里、丘吉爾是何許人,對中國文化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喪失了信心。因此,如何通過英美文化知識的傳授,帶動和促進英語語言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并使他們能夠用恰當?shù)恼Z言進行交際,是英語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采取的對策

針對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在04級和05級五年制學生的英語教學中選用了文化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知識性、趣味性強的《張思中英語教程》為教學內容,使語言材料內容即文化知識的吸引力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動力。在教學實驗中,我們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模式與文化導向型教學模式相結合,通過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包括社會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的同步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最終達到交際能力的提高。

(一)教學原則

在教學實際操作中,我們參照束定芳、莊智象提出的對文化導人的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根據(jù)我校實際,研究討論,將其拓展為五個原則,并嚴格遵循這些原則進行教學。

1,階段性原則。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在不同的階段確定不同的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人深,循序漸進。

2,適度性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內容上適度補充文化背景知識,難易度適中,不貪多求全。

3,針對性原則。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課文內容的需要,對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適時進行講解或進行文化差異的對比并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出現(xiàn)失誤。

4,科學性原則。合理安排所講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內容,注意系統(tǒng)性、準確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文化差異,以文化意識為橋梁,促進文化理解和語言學習。

5,實用性原則。所講授的文化內容注重實用性,在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交際中有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參照了董曉波提出的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教學方式及李波總結的直接法、滲透法、實踐法、比較法、專門講解法和討論法,并進行了歸納、拓展、補充和創(chuàng)新。

1,課堂內的文化教學。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課文為基礎,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拓展補充與課文有關的文化內容。

(1)在學習對話時融人交際文化知識的學習。例,在學習第一冊12課的對話,服務員用語Can Ihel p you,時,老師為學生分析了在考慮問題的主體方面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你想買什么,您想借什么書,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因而英語中用Can I help you,或珊1at can I do f or you,而不是Wha t do you want,

(2)在詞語教學中注重詞匯內涵的融入。例,在講到十二生肖等動物時,我們給學生分析了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差異,對待動物的不同看法,以及相應出現(xiàn)的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的語言表達方式,把這種體現(xiàn)文化涵義的詞匯在對比中解釋,使學生很輕松地掌握相關詞語并有效得體地應用。如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文化的人對“龍”的不同看法,使學生明白了為什么把“亞洲四小龍”譯為“t l l e Four TigeI s of Asi a,,,而不是”t heFour DEa90ns of As i a,’,“金雞牌”鬧鐘的出口商標為什么從“G0l den Cock”改為”蹦den R00ster”,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3)在課文學習中對句子文化背景的講解。例,在學習第二冊第7課Readi ng l Fanler christHlas中On Chri st IIl as Eve,he l ands on t叩of each house肌dcl i n l bs d帆m t lle chi咖ey i nt o me f i r epl ace…a11d 6l l st he i r s眥ki n祭誠t h s ma l l pr e sent s,一句時,我們給學生講述了西方人在床頭或圣誕樹上掛長統(tǒng)襪等習俗的故事傳說,讓學生對圣誕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外通過多媒體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更加深刻。

(4)課文講解前對篇章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例,在閱讀B00k 2,L5,Reading 1 Fat}ler’s Compani叫一課時,我們對丘吉爾的生平、愛好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進行了簡要介紹,使學生對他有了全面了解,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

2,課堂外的文化知識學習。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不同的形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知識,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1)開辦講座。在業(yè)余時間我們?yōu)閷W生舉辦了《英美文化與習語典故》、《英美節(jié)日介紹》等有關文化知識面的講座,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指導學生閱讀原著。指導學生閱讀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如書蟲系列作品。文學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體、形象、深入、全面的材料,使學生從中獲得文化的生動畫面,體會英語語言的魅力和文化內涵,了解它所反映的廣闊的社會時代背景——文化。

(3)組織課外文化實踐活動。創(chuàng)辦以文化為主題的圣誕晚會、英語短劇表演、邀請外教到校與學生交談,使學生親自用英語進行交際,學以致用。

(4)組織競賽和游戲活動。開展一些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主要涉及文化內容的競賽和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英語開心辭典

12月26日,如遇星期日,則順延至27日,人們在這一天把圣誕禮金放入圣誕卡中,或將圣誕禮物裝入小盒中,送給家中傭人或郵差、報童、送牛奶的人等。傳說如果在這一天工作,會招致厄運。請問這是哪個節(jié)日,

A,Spr i ng Ba rI k Hol i day

B,Bo xi ng Da y

C,Eady May Ba nk Hol i day

三、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以教材中的文化內容為切入點進行文化知識的融合和補充,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模式與文化導向型教學模式結合,把中西文化知識的教學貫穿在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注重語言形式教學與文化知識教學的統(tǒng)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提高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依據(jù)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導入、融合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文化內容的教學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有了明顯的變化。過去不喜歡英語的同學,在這些有趣的文化內容的吸引下,從純粹的聽故事逐步地開始學習語言,記憶單詞,背誦課文,對英語學習逐漸有了興趣。調查問卷顯示,86。4%的學生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91.4%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自信心增強,參與程度提高

學生接觸的語言材料接近生活,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如春節(jié)、圣誕節(jié)、長城、奧運會等,學生感覺不再是一無所知,有話可說。通過一年的學習,無論是文化知識方面還是學習成績方面,學生都有很大的進步,使學生看到了學好英語的希望。當學生對自己有了信心的時候他們開始愿意參與所有的活動,無論是課堂上還是在課外,他們都愿意表現(xiàn)自己,課堂上回答問題踴躍,課外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如英語短劇表演、各種英語競賽等。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記錄表明,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主動發(fā)言的人數(shù)達62.5%問卷調查顯示75%的學生認為在學習英語方面的信心有了提高。

(三)學習主動性增加,自覺性提高

我們通過對文化知識的引入,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fā)起他們探索的欲望,使他們愿意主動去尋找新的信息和資料。許多學生能主動預習課文,背誦課文并進行翻譯,學生也會主動找老師請教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查字典自己解決,主動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英漢表達方式的差異,帶到課堂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問卷調查表明,有71.6%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比以前有所增加。

(四)學習成績上升,英語表達能力提高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人們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投入精力用心去學,記憶才會深刻。語言被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掌握。學生在文化知識的帶動下,加深了對語言的了解,學生不只在成績方面有所提高,更在能力方面鍛煉了自己。對學習情況和測試結果的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學生的聽說讀寫甚至表演和組織能力都相應地有了提高。93.8%的學生認為這樣的授課方式和內容有助于自己的英語學習,83.9%的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五)文化知識豐富,文化意識提高

篇6

一、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美文化素養(yǎng)

    大學英語是一門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新的教學大綱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洞髮W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詞匯知識,還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識的傳授,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從而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使大學英語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重視語言技能的傳授卻忽略了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所占比重較低,人們將大部分精力傾注在語言形式上,將課堂時間完全用在語音、語法和詞匯等語言技能訓練上。結果在實際交往中,學生很自然地將漢語使用習慣帶人跨文化語境,常會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識而犯錯誤,輕則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溝通,重則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專家、學者意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林意新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其教學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這里所指的綜合應用能力不僅包括聽、說、讀、叮、譯的能力,還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即能夠了解母語與目標語文化的差異。王永杰認為,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法、詞匯這樣的語言知識,而且還要重視并加強英美文化知識的傳授,從而使大學英語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張萍認為,加大英美文化教學力度是深化外語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唐美蓮從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學習英美文化對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積極作用,闡述了大學生具備一定英美文化素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曉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認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英美文化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張舍茹闡述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渾然一體,使從只注重培養(yǎng)語言素質和文學欣賞能力向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過渡,使文化規(guī)則成為交際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如專題介紹法,討論法,媒介視聽法,自主閱讀法等。

    這些努力都對文化教學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忽視或輕視文化教學的問題依然存在。

    二、培養(yǎng)大學生英美文化素養(yǎng)的作用

    筆者在多年的英語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大學生英美文化素養(yǎng)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

    英語語言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它生動、有趣、知識性強。由于我們的母語是漢語,所以我們學習與漢文化不同的英語時感到有不小的障礙。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在學習過程中對英語產生了畏懼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和巧妙運用,不僅可以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而且能創(chuàng)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英語中有這樣一句話: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遲到,老板就把‘該隱’叫起來了”?!斑t到”和“叫起該隱”有什么聯(lián)系呢?原來,該隱是《圣經》中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長子,亞伯的哥哥。由于耶和華看中了亞伯的貢物,而沒有看中他的,該隱為此妒忌,殺害了弟弟亞伯。該隱是個性情狂暴、容易發(fā)怒的人。在英語中,cain成為devil魔鬼)的同義詞,常用raisecain表示“大發(fā)脾氣”。因此,上面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我再遲到,老板就要大發(fā)雷霆了”。老師在講解這個句子時,把相關的背景知識加以介紹,使學生增強理解的同時,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進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講到simile(比喻)這種修辭格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一些與禽獸、顏色有關的聯(lián)想在中西方兩種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別的現(xiàn)象。如:在中國古時代,人們把龍( dragon)和鳳(phoenix )作為皇權的象征,龍是象征吉利的動物,所以漢語中有“望子成龍”一說,而西方人則認為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以消滅。再比如,“虎”在中國人眼里是百獸之王,漢語中許多帶“虎”字的詞語就體現(xiàn)了這一喻義,如:虎子、龍?zhí)痘⒀ā⒒⒕猃埍P等。但是在英語里,“虎”的地位卻被“獅”所取代,眾多詞語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額)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等都說明了“獅”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類似中國人眼中的“虎”。

    這些文化知識的講解,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有利于提高授課效果。

    (二)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其知識面

    書本知識的獲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識在內的課外知識的介紹和了解也同樣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是培育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沃土。向學生適時、適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識能開闊其視野,擴大其知識面,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英語人才。

    英語在它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優(yōu)秀文學作品?!妒ソ洝泛蜕勘葋啈騽∈亲罱艹龅拇?,許多出自《圣經》和莎士比亞戲劇的成語和典故早已家喻戶曉,如“wiseas solomon"(像所羅門一樣地智慧過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參孫一樣力氣大)等。它們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英語又是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語言。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英語又涌現(xiàn)出了許多新的詞匯和表達,如cyberspace(網絡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價格聽證會)等,它們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識

    (三)加深語篇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經過研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對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已經取得了共識。讀者閱讀時可以運用已有的背景知識去理解語篇所傳遞的信息,如果對語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讀懂英語語篇的內涵,從而導致理解困難,甚至產生誤解。所以,在語篇教學前,教師除了要考慮學生的英語水平外,還要事先給他們提供理解語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識或提供提取這些背景知識的途徑,擴大其知識面,引導他們準確地理解所讀的語篇。

    例如,在中國文化中,“夏天”常常與酷署炎熱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亞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卻有這樣的詩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來得可愛,和煦。)“夏天”在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中所表達的意思竟是如此迥異,這是由于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國位于亞洲大陸,屬于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嬌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于北溫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有了這種背景知識,對莎翁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篇7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語言是人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習語是語言特征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載體,習語又是語言的精華。習語一詞的含義甚廣,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詞組,其蘊含的意義往往不能從詞組中單個詞的意思推測而得。習語通常包括成語、俗語、格言、歇后語、諺語、俚語、行話等。其表現(xiàn)形式音節(jié)優(yōu)美,音律協(xié)調,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習語是語言的精華,它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涵。語言是為人類各種活動服務的,而習語恰好生動地反映出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廣義的習語包含比喻性詞組、俚語、格言、俗語、諺語、典故等,是語言發(fā)展的結晶。英語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語言增色不少。

二、英語習語中隱含的歷史背景

1、羅馬帝國時期產生的習語。

公元前49年,羅馬執(zhí)政龐貝和元老院共謀進攻愷撒。當時愷撒的領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處有條小河Rubicon。愷撒不顧一切,悍然率領軍隊渡過此河與龐貝決戰(zhàn)。在渡河時他說“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經擲下,表明義無反顧。過了河,他還燒毀了渡船,(bum the boats)逼得士兵毫無退路,只好勇往直前,打敗了敵人。

就是這樣一段歷史故事,在英語中留下了幾個常見的習語:cross the Rubicon(渡過魯比肯河)喻意決定冒重大危險,采取斷然行動;burn one's boats(燒掉自己的船)表示破釜沉舟的決心;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經擲下)預示著事情已經決定,再也不能改變。

2、a baker's dozen:面包師的一打

典故:15世紀,英格蘭出售面包是論“打”(一打十二個)的。那時面包師的名聲很壞,面包常不夠份量。因此,官方立下法規(guī):凡出售不夠份量面包的面包師要受重罰。手工造的面包很難每個重量一樣都合標準,面包師為了避免受罰,每打面包再增加一個,故有a baker's dozen=13之說。又有人說,面包小販以一打(12個)的價錢購進13個面包,其中一個作為贏利。

3、a bed of roses:安逸的生活;舒適的生活;玫瑰花壇

典故:玫瑰花是英格蘭的國花。自古以來,玫瑰花被西方人看得特別高貴,它不僅被當作歡樂、安逸、榮譽、幸福的象征,而且被譽為盡善盡美的典型。相傳古羅馬人炫耀其生活的極度豪華舒適和無比歡樂安逸時,常把玫瑰花撒在床上。本語a bed of roses便來源于此。本語常用于否定句中,多含有貶義。

三、英語習語體現(xiàn)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lián)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jié),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四、與有關的習語

與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在在英語語言中。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現(xiàn)代英語中大量習語,源于宗教活動、儀式和《圣經》故事?!妒ソ洝芬讶怀蔀橛⒚烂恳粋€家庭必備的讀物。隨著基督教義的傳播,《圣經》中的許多句子和短語被人們廣為傳頌,久而久之就成了習語。

如:Drop in the bucket/ocean滄海一粟。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五、結束語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不僅僅只是書本上的語音和語法規(guī)則,還應包括對這種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會風俗習慣等知識的獲取。因此,如果不清楚習語的文化背景,或單從字面上進行解釋、翻譯,難免誤入歧途。

我們學習習語絕不僅僅是為了掌握它的“認知意義或詞典意義”,而要了解語言詞匯特定的文化內涵,也只有做到對詞匯文化內涵及文化差異的深刻理解,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習語。習語不僅有助于英漢互譯水平的提高,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國家的民族習慣和民族心理,所以學習語言離不開社會,離不開與之相關的一切文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篇8

縱觀英美文學評論,對其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種,比如,人們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知識及文化結構、專研方向以及從事的專業(yè)等。對于不同的文化來說,其鑄就的靈魂來各不相同,因而便給各國文化帶來不同程度的差異。事實上,評論家批評英美文學的論據(jù)、角度以及手段的不同,均會使英美文學評論的內容及其側重點產生一定的差異,當然,在英美文學評論中,文化差異對其產生的影響最為顯著。

一、英美文學特點及其發(fā)展史

1、英國文學發(fā)展史及其具有的特點。英國文學在整個英美文學體系中,當?shù)蒙稀霸催h流長”的稱謂。英國文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內部遵循自身的規(guī)律,同時還受到相應的政治、歷史以及宗教等的影響,早期的英國文學為盎格魯薩克遜階段,然后出現(xiàn)了文藝復興,接著便是新古典主義的誕生,隨后從浪漫主義發(fā)展到而今的現(xiàn)實以及現(xiàn)代主義等。英國文學在二戰(zhàn)之后,基本上由過去的寫實,變成多元和實驗的趨勢[1]。英國文學的首要特性為帝國敘事,其特有的傳統(tǒng)即為烏托邦文學及反面烏托邦文學,而其包含的一個基本精神則是經驗主義。

2、美國文學發(fā)展史及其具有的特點。十九世紀末從英國文學中脫離并自立的美國文學,其早期盡管仍然處處透露著英國文學的味道,然而在隨后的數(shù)百年光景,其逐漸孕育出了自己的風格。美國文學共出現(xiàn)過三次大的的變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紀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學;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國文學在一戰(zhàn)及二戰(zhàn)后兩度給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其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便有近十位。鄉(xiāng)土主義作為美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先聲,其在早期的美國各地不斷涌現(xiàn)。隨后美國文學的文學結構逐漸向著三十年代的新批評派,五十年代逐漸興起的結構及后結構主義、女權主義以及新歷史主義等方向發(fā)展[2]。

二、分析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本身隸屬于文學一個種類的文學評論,具有特定的內涵,且評論語言均被加以嚴格整理,因而可以從語言差異上來體會其對文學評論帶來的影響。

1、語言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本質象征,語言在本國或本民族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國英語作為英語的正宗語言,具有長達1500多年的歷史,其漫長的歷程經歷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個階段,其文化傳承作用可以通過語言的使用體現(xiàn)出來。由于語言傳承具有悠久的歷史,所以英國評論家在使用英語時,或許出于對語言傳統(tǒng)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許是顧忌對語言傳統(tǒng)造成隨意破壞,所以張狂程序遠及不上美國英語,其應用與文學評論上的語言比較正統(tǒng)[3]。而美國語言因為是從英國語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隨著英國英語與北美大陸印第安土著語的接觸而生,盡管核心仍然秉承著對英國英語,然而作為一個新生的國家,美國的民眾、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滿創(chuàng)新與叛逆。同時,由于美國在政治、歷史及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包袱很輕,所以在使用語言方面的顧忌很少,比較張狂和大膽,并且處處彰顯著美國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從英國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從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掙扎的復仇之中,看到其被抒發(fā)的淋漓盡致的優(yōu)柔寡斷性格,這就好比是英國文學評論,無論是在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充滿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學評論,亦或是當今荒誕派、邊緣體驗以及非個人化理論等,無不體現(xiàn)出英國文學評論徘徊于受傳統(tǒng)束縛以及脫出傳統(tǒng)束縛之間。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英國文學評論便再沒出現(xiàn)能夠于世界批評界呼風喚雨的頂尖人物,因而其文學評論界不僅需要深刻反思過去那種荒誕及迷離理論,同時還應重新闡釋和鑄就傳統(tǒng)理論,構建全新的評論思潮。以人道主義文學評論為例,由于發(fā)展歷史情境各異,所以在人道主義方面,英國文學比較保守,美國文學則取向激進。英國文學在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大都反對暴力革命,如歌德傾向的改良主義,狄更斯強調“用愛戰(zhàn)勝恨”歌頌博愛,提倡寬恕,是英國人道主義的主體思想。

而美國文學評論的文化內涵則充分體現(xiàn)其獨立性,是開放性的文學評論,就像是混血兒。不存在沉重的歷史文化負擔,所以能夠將北美大陸印第安土著及歐洲大陸的優(yōu)秀文學加以充分吸收,以世界視角,將全世界優(yōu)秀文學評論理論收歸己用,所以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在人道主義文學評論方面,美國直接繞過“革命是否能夠作用于道德”的思想,因而比較激進,且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新性。

結束語:縱觀英美文學評論歷史,其中給英美文學評論差異造成最大影響的還是英美文化方面的差異,從傳統(tǒng)性上看,英國文學評論由于具有悠久的歷史,因而占據(jù)極大的優(yōu)勢;但從創(chuàng)新方面來說,由于美國文學評論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其文化內涵充分體現(xiàn)出獨立性和開放性,所以其創(chuàng)新性明顯要強過英國文學評論。

參考文獻:

篇9

1、英國文學發(fā)展史及其具有的特點。英國文學在整個英美文學體系中,當?shù)蒙稀霸催h流長”的稱謂。英國文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內部遵循自身的規(guī)律,同時還受到相應的政治、歷史以及宗教等的影響,早期的英國文學為盎格魯薩克遜階段,然后出現(xiàn)了文藝復興,接著便是新古典主義的誕生,隨后從浪漫主義發(fā)展到而今的現(xiàn)實以及現(xiàn)代主義等。英國文學在二戰(zhàn)之后,基本上由過去的寫實,變成多元和實驗的趨勢[1]。英國文學的首要特性為帝國敘事,其特有的傳統(tǒng)即為烏托邦文學及反面烏托邦文學,而其包含的一個基本精神則是經驗主義。

2、美國文學發(fā)展史及其具有的特點。十九世紀末從英國文學中脫離并自立的美國文學,其早期盡管仍然處處透露著英國文學的味道,然而在隨后的數(shù)百年光景,其逐漸孕育出了自己的風格。美國文學共出現(xiàn)過三次大的的變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紀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學;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國文學在一戰(zhàn)及二戰(zhàn)后兩度給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其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便有近十位。鄉(xiāng)土主義作為美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先聲,其在早期的美國各地不斷涌現(xiàn)。隨后美國文學的文學結構逐漸向著三十年代的新批評派,五十年代逐漸興起的結構及后結構主義、女權主義以及新歷史主義等方向發(fā)展[2]。

二、分析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本身隸屬于文學一個種類的文學評論,具有特定的內涵,且評論語言均被加以嚴格整理,因而可以從語言差異上來體會其對文學評論帶來的影響。

1、語言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本質象征,語言在本國或本民族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國英語作為英語的正宗語言,具有長達1500多年的歷史,其漫長的歷程經歷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個階段,其文化傳承作用可以通過語言的使用體現(xiàn)出來。由于語言傳承具有悠久的歷史,所以英國評論家在使用英語時,或許出于對語言傳統(tǒng)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許是顧忌對語言傳統(tǒng)造成隨意破壞,所以張狂程序遠及不上美國英語,其應用與文學評論上的語言比較正統(tǒng)[3]。而美國語言因為是從英國語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隨著英國英語與北美大陸印第安土著語的接觸而生,盡管核心仍然秉承著對英國英語,然而作為一個新生的國家,美國的民眾、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滿創(chuàng)新與叛逆。同時,由于美國在政治、歷史及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包袱很輕,所以在使用語言方面的顧忌很少,比較張狂和大膽,并且處處彰顯著美國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篇10

美國是個由移民和他們的后裔,加上本土印第安人建設并發(fā)展起來的新國家,沒有長期的發(fā)展歷史,同時又沒有所謂單一的民族傳統(tǒng),但是具有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當中最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經濟強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它的經濟實力又使它具有相當巨大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因此,形成了美國文化與歐洲其他國家發(fā)展所不同的特點,有著自己特有的美國式文化體系。美國文化具有多種特征,包括幽默性、包容性、實用性、個人英雄主義等等。這些特征可以從火熱的美國動畫電影中窺見~斑。美國動畫電影是世界電影當中的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但是又非常獨特的組成部分,正越來越強地影響著全球文化的發(fā)展。研究美國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導我們更好地發(fā)展我國的文化建設。

一、美國文化的包容性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開放性。從歐洲、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來的大批移民,帶著各自夢想來到美國這個夢幻般的國度,他們把本土的傳統(tǒng)思想。宗教習俗、習慣等文化帶到美國,成為美國多元化發(fā)展的基礎。任何國家的文化在美國這里都能夠找到影子,正是因為美國沒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才能融合各國的文化,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讓世人矚目的“新文化”。

同時美國文化隨著時展,其文化的包容性不斷地被顯示出來。一方面美國具有比較開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夠包容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習俗。如在影視娛樂業(yè)方面,美國動畫電影已壟斷了世界動畫影視業(yè)的大半天下,他們的題材來自世界各國。如動畫電影《埃及王子》是來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魚》取材于丹麥童話,《花木蘭》《功夫熊貓》取材于中國等。這些影片無不大獲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這些國家以及文化內涵的處理上。美國是一個生機勃勃、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國家。以《功夫熊貓》為例,影片中處處展現(xiàn)著中國元素,“中國樂曲”“中國功夫”“國寶熊貓”,中國特色的食物如餃子、包子、饅頭和阿寶家傳的“秘制湯面”等無一不體現(xiàn)著華夏風味,能將中國元素及中國文化這樣潛移默化地具體地應用于影片中,把這樣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武術直觀、幽默地展示給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國的藝術家們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這種包容、開放的精神實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顯現(xiàn)出美國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美國正是通過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資源進行“美國化”,貼上美國的標簽之后,再重新推廣到世界各地,并為其刨造出巨額利潤。不過,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中國電影文化業(yè)的現(xiàn)狀,過于狹窄,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在本質上缺乏對本國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從迪斯尼拍攝《花木蘭》到派拉蒙拍攝《功夫熊貓》,10年過去了,我們不能只是“憤怒”地抵制,捶胸頓足,我們更期待中國電影藝術的崛起。

二、美國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國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這是由美國人的活潑、天真、好動、非權威化的性格所決定的。比如動畫片《貓和老鼠》就酣暢淋漓地表現(xiàn)了美國文化的幽默感。在人們心目中過街喊打的老鼠,是一個惡心反胃的動物,在影片中卻幾乎成為人們同情憐憫的對象,沒有一點令人討厭的感覺,只有無盡的幽默。影片中可愛的小老鼠在老貓的殘暴下游刃有余地被變成各種形狀;Jerry把T0m提著腳摔來摔去的場景描寫;Tom把Jerry舞臺的一塊鋸掉,掉到底下的竟然是周圍的舞臺時等,深深被這種美國式的夸張幽默所折服;美國式的幽默在《汽車總動員》這部片子里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Guido和Luigi在賽道上僅僅用一瞬間就幫馬奎恩換好了四個輪胎,讓先前還嘲笑他們的小雞團隊的人吃驚地把自己的擋泥板都掉下來了。該片在細節(jié)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現(xiàn),非常獨到,耐人尋味。

除了動畫電影,美國廣告設計的幽默也是世界聞名的,他們天性樂觀,這種性格自然從各種設計上表現(xiàn)出來,成為他們設計的一個特征。美國人常常說:如果都可以達到功能目的,為什么要那么嚴肅?這種民族心態(tài),是他們設計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而我國動畫電影則相對嚴肅的多,無論早期《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還是后來的《寶蓮燈》,無不體現(xiàn)強烈的“寓教于樂”的精神,處處透著中國文化的嚴肅感,說教色彩太濃,可看性不強,很少有令人過目難忘的人物,最終人們腦海里記住的也只有原來的神話及故事,而非各種鮮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國動畫電影中的貓和老鼠、史努比及《小雞快跑》中的小雞等等眾多的幽默形象,經久不衰地贏得了世界各國觀眾,受到不同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愛,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并成為美國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創(chuàng)造動畫史上少有的奇跡。

三、美國文化的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一詞最早是從希臘文可而來的,含有行動的意思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產生深受歐洲大陸文化影響,黑格爾、笛卡兒等思想對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有深刻影響,實用主義存美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中,它的表現(xiàn)和作用是不同的作為民族精神,在第一時期主要體現(xiàn)為敢于冒險和開拓,重行動、重實效。第二時期主要體現(xiàn)講求效益.注重實用。第三時期主要體現(xiàn)為對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尋求妥協(xié)協(xié)調及解決、法,實用主義在美國仍然存在并發(fā)展。今天,在美國人眼里仍然是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豪虻是真理實用主義極大地影響了美國人的思想和行動,它造就了美氣質,時影響了整個世界。

此他們的動畫業(yè)也反映了本民族的這一性格特點:只要能多賺錢,無論何種題材的動畫片他們都做一各種動畫角色的顛覆他們部勇于嘗試并樂在其中。而中國人則講究責任和良心,此不會隨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糧?所以中圍傳統(tǒng)動畫片總也不能跳開條條框框的束縛。在保守思想以及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中閏動畫人不可能去顛覆神圣的原著中的角色和題材。而美國則不然,如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人物的服裝造型兒乎包攬了各個朝代的特點.色彩樣式典雅和絢麗,但依照故事發(fā)生的區(qū)域背景和人文色彩來分析.角色的服飾沒汁缺乏我國吳越文化的鮮明特色,片中渚多角色設計缺乏原刨性,止觀眾感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角色不是中闞的,而是美國人在好萊塢和迪斯尼里炮制出來的、他們腦袋里的形象。從文化的角度看.作品顯得有些粗糙、膚淺,用美國的實用主義和商業(yè)主義的影視觀來詮釋東方傳統(tǒng)愛情故事,除“莫名其妙地娛樂”外別無其他,但這正是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的體現(xiàn),講求效益,注重實用一美國實用主義的另一表現(xiàn)就是文化的產業(yè)化.文化產業(yè)已成為美國最富于活力的產業(yè)之~一文化產業(yè)興盛的背后,是美國動畫產業(yè)的生機勃勃.

典型特征是從文化產品到文化產業(yè)的市場營銷.將文化直接轉化為現(xiàn)實的票房收入以及主題商品:玩具、音樂唱片、主題樂園等一系列文化產業(yè)鏈。如沃爾特·迪斯尼在一群志道合伙伴的參與下,成立了一家專業(yè)的動畫制作公司,從“創(chuàng)意內容”出發(fā),逐步擴大到“產業(yè)基地”.用現(xiàn)代工業(yè)化流水線生產的方式,大批量地制作動畫片并把它們銷往世界各地;時.又為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形象中清了專利.在法律的保護下進行特許經營開發(fā)。到一g2o世紀4f1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又與丹麥的艾蒙公司合作.于1948年9出版了《米老鼠》雜志,后又建立迪斯尼樂同等,從純粹的文化產品到利潤驚人的文化產業(yè),實現(xiàn)了美國入的實用主義的夢想、而我國的動畫人由于受中圍傳統(tǒng)文化影響至深,停留在對動畫藝術用情專一的階段。對動畫事業(yè)片面的執(zhí)著追求.不利于在新世紀建立文化的中國、文化產業(yè)的中國和文化發(fā)達的中國的文化產業(yè)的目標.這值得我們從業(yè)人員反思。

四、美國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

在美國動畫輕松愉快的內容背后都隱藏著美國民族的英雄主義及個人主義,并且在他們看來,這種英雄不僅僅是美國本土的英雄,更是全世界全人類的英雄,他擔負著保衛(wèi)全人類拯救全人類的思想觀念。這與美國今日在全球所自封的“國際警察”形象是不謀而合的。

其實,個人主義思想并非是今天的新面孔,它最早萌芽于l4世紀意大利文化復興運動.后來經過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論證與傳播,在美國結出果實。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認為“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真正核心?!眰€人主義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一方面美國在思想上繼承了歐洲移民帶來的思想,特別是希臘的重商主義文化及希臘的政治管理體制.希臘當時建立的文明對美國社會有積極影響;另一方面?zhèn)€人主義產生有著較早的歷史背景.并付諸于實踐且在實踐中完善與發(fā)展。美國人早期的移民其團體是由私人或公司組織臨時湊合而成.這里沒有血緣紐帶.也沒有政府干預.除了上帝“天國”的抽象觀念和到新邊疆發(fā)財外,沒有共同別的理想毋庸置疑,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為了集體利益放棄或犧牲個人利益.對于那些開拓新大陸的移民來i兌是不可言喻的。于是出現(xiàn)了崇尚個人主義現(xiàn)場,同時也衍生出了個人英雄主義?!痘咎m》就是一典型角色,在片中中國“花木蘭”的忠孝理念被西方“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表演徹底替代。在全球循環(huán)放映,不僅為人家賺到了3億美元,而且讓“個人英雄主義”流行全球、漸成時尚。再如動畫片《汽車總動員》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即每個人要表現(xiàn)自己且盡自己所能展現(xiàn)自己另外,《沙漠騎兵》等也是迪斯尼奉獻的典型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大片,其中不難發(fā)現(xiàn)美國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觀。

五、結語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她雖沒有悠久的歷史,但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并且隨著時展美國文化越來越顯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國文化特性對于我國建沒與繁榮我國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性。比爾·蓋茨有句名言:“在兇特網時代,準買下了文化,準就控制了時代?!敝T如“花木蘭”式的中國傳奇故事被跨國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也是美國文化為實現(xiàn)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化、蠶食其他文化、主導世界文化,并據(jù)為己有、創(chuàng)造巨額利潤的過程。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美國式電影文化的發(fā)展已為我們指明了一條發(fā)展的道路:我們期待貼有中國標簽的中國文化早日走下文化圣壇,走入民眾日常生活、走向世界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李懷亮,劉悅笛當代美國文化產業(yè)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O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