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8: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批評
言語行為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英國哲學家J.L.Austin在他的《論言有所為》(1962)中首次提出語言并不僅僅是用來“陳述”、“描寫”或“說明”,而通常是用來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的。[1]這一理論提出后,在語言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成為語言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門。隨著美國語言學家Searle對這一理論的發(fā)展,人們已經成功地將該理論應用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批評等領域的研究中。
國外許多學者對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論性的研究,MarryLouisePratt曾充分地論證了“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并無二樣,用來研究“普通語言”的理論當然可以用于文學批評中:
there is novalid reason to assume that language stops being itself when it enters a literary work... it is both possible and neccessary to develop a unified theory of discourse which allows us to talk about literature in the same terms we use to talk about all the other things people do with language.[2](vii)
荷蘭的vanDijk建議“將文學當作具有自己的恰當條件(appropriatenessconditions)的一種具體言語行為”[3]。他還區(qū)分了文學作品中的宏觀言語行為和微觀言語行為(macro speechactsandmicro speechacts),前者決定整個語篇,后者則由語篇中的單個句子來執(zhí)行。在筆者看來,宏觀言語行為實際上是指一部文學作品的作者通過他的作品與讀者進行交流時所執(zhí)行的宏觀上的言語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作品的主旨;而微觀言語行為則是指作品中人物在人物之間的交流中所執(zhí)行的言語行為。
在實際的文本分析中,文學語用學主要運用于戲劇研究中,也有的學者對詩歌進行過言語行為研究,但幾乎沒有人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分析研究過某一具體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既然我們主張文學作為語言的一種運用不是和語言的其他運用對立的,那么我們也就可以像分析其他言語活動中的言語行為一樣分析小說中的言語行為。
2.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
Austin認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為”,即通過語言成功地實施某一行為,有三個條件必須滿足,即三個“恰當條件”:1.說話人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個人對著一艘船扔香檳酒瓶說“InamethisshipElizabeth.”時這船便命上了名;2.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如在對某人說出了“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后便不能不給;3.說話人必須對自己說出的要去實施的行為抱有誠意,如果口中說“Ipromise…”,內心卻毫無履行承諾的誠意,許諾就成了空話,說話人只不過是濫用了施為句的句式而已。誠意條件是實施任何言語行為時所固有的必須條件。
Haverkate強調指出:“對誠意條件的反諷性的操作是實施任何反諷性的言語行為時所固有的?!盵4](p.100)正因為說話人真實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題內容的反說或否定,所以故意流露出無誠意而產生反諷。其間接含意往往是其命題內容的對立、否定或矛盾,它可以是正話反說(通過責備來贊揚)或反語正說(通過贊揚來責備),所以反諷句是一種間接施為句,實施的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其以言行事是借助另一種以言行事的表達方式間接地實現(xiàn)的。當其所“言”是“贊揚”時,所“為”卻是“責備”或“批評”,反之亦然。間接施為句一般都可以插入施為動詞,但反諷卻不行。
“Verbal irony is incompatible with metareferential expressions, which may be empirically inferred from the fact that there does not exist a performative verb 'to ironize'”。[4](p.97)鑒于反諷字面意義上遵循著禮貌原則而言外之意卻威脅對方或第三方的積極面子。反諷可以說是一種“戴了面紗的”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vei1edFTAs),它能讓說話人委婉、間接地攻擊對方而又不引起沖突,從而也就保住了雙方的面子。
3.《傲》中反諷言語行為研究
依據(jù)上述vanDijk的理論,本文將從小說中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范本《傲慢與偏見》(以下簡稱為《傲》)中最具特色的反諷進行言語行為研究。
3.1《傲》中宏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眾所周知,英國著名女作家Jane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說的范圍而躋身于世界巨著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貫穿全書的反諷基調。作者以一種嘲諷的口吻講敘了一些年輕姑娘們找丈夫的故事,抨擊了當時社會中怪誕的價值觀念。這就是作者通過反諷所執(zhí)行的主要的言語行為。而這種言語行為則表現(xiàn)在小說的敘述、故事的展開及結局中。
3.1.1反諷性的敘述
小說一開篇便打著“舉世公認的真理”的口號:“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5](p.1)。當讀者看到這句話時他對交流情景的了解很可能還僅限于這部小說的名稱和作者。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小說”這個標簽告訴讀者擺在面前的是一個敘述性的語篇,既然這一開篇句緊隨小說的“摘要”與標題而來,那么我們“推斷這句話一定是作為故事簡單總結的‘摘要’的繼續(xù),或者是對即將敘述的事件的評價”[2](p.166)。句中所執(zhí)行的主要言語行為闡述真理(assertingatruth),但要讀者認定這一“真理”是“舉世公認的”(universallyacknowledged)是不可能的,于是讀者假定作者是在暗示故事的敘述者在譏諷某些人。我們于是可以這樣來理解敘述者:即便沒有人作出過或會作出此類聲明,但小說中人物,如一心只想將女兒嫁入豪門的Mrs.Bennet和以嫁人作為生活目標的Lucas家的女兒們,就是認定了這一“真理”并以此為處世準則的。說這話的人似乎是站在“有錢的單身漢”的立場上而作出的假設性的聲明,但這一聲明單身漢們未必認可,讀者們也會質疑,因此故事的敘述者(在我們這里也就是作者本人)故意違反了Grice的合作原則中的第一條,即“質的準則”(Maximsofquality)。根據(jù)Grice的“會話含意”理論(當說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時,產生會話含義),我們認定敘述者在說反語,即就英國19世紀早期的經濟環(huán)境和社會傳統(tǒng)而言,很可能是未婚的婦女須要有錢的單身漢;并且就故事本身而言,不是有錢的單身男子如Dar cy,Bingley等想討老婆,而是Bennet家和Lucas家的女兒們急著找丈夫。
于是這一開篇句為小說的下文定下了基調。當我們看到文中的Mrs.Bennet急著將女兒嫁給所見到的任何一個有錢男子時,我們就知道作者所嘲諷的是什么了。小說中所陳述的觀點和作者以及讀者所持的觀點形成了一種對比反差,反諷由此產生。
上述詮釋可在小說的第二段中得到驗證: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s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 their daughters.[5](p.1)
這一段揭示了那“真理”的主觀來源(“fixedinthemindsofthesurroundingfamilies”),這一來,“真理”的真實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其氣勢也大大減弱。而句中被動語態(tài)(heiscon sidered)的運用貶低了單身男子的地位,將其置身于被動狀態(tài),幾乎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作者又將那些單身男子比作獵婿者眼中的“合法財產”(therightfulproperty),從而加強了其譏諷的口吻。
作者在介紹Bingley姐妹時的語調也是典型的譏諷:
They were rather handsome, hand been educated in one of the first private seminaries in town, had a fortune of twenty thousand pounds, were in the habits of spending more than they ought, and of associationg with people of rank; and were therefore in every respect entitled to think well of themselves, and meaning of others.[5](p.12).
“perhaps”的運用打斷了敘述的流暢,并對說話人的誠意產生懷疑,從而準確無誤地領悟到說話人字面含義中暗指的會話含義。于是,當讀者發(fā)覺Bingley姐妹正如上文所暗示的一樣虛偽、自私、冷酷和勢利時,就會見怪不怪了。在整個介紹中,作者所執(zhí)行的主要言語行為是譏諷。事實上,作者這種口吻貫穿全文,她沒露面也未作任何直接的評價和正面的攻擊,她的反諷大多都是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cts)。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舉例。
3.1.2作品情節(jié)安排上的反諷
作者宏觀上的反諷還體現(xiàn)在故事的展開、發(fā)展和結尾上。Austen對其作品情節(jié)的安排似乎是對18世紀傳統(tǒng)羅曼史的一種諷刺。傳統(tǒng)愛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完美無缺,男女主人公一見鐘情。而在《傲》中的前幾章中,讀者幾乎無法預料到男女主人公會互生愛意,也不曾設想到作者會在這兩個人物中搭紅線。作者甚至設置了不少的障礙來阻止他倆的發(fā)展。在故事的前半部中,男主人公Darcy是令人生厭的,而女主人公E1izabeth對他也毫無好感,還不時批評指責他。Darcy初次在舞會上見到E1izabeth她們那群人時,曾聲稱:“your(Bindley’s)sistersareengaged,andthereisnotanotherwomanintheroom,whomitwouldnotbeapunishmenttometostandupwith”[5](p.8)。而最終與他密切相關甚至結為親友的恰恰就是這一群人:“inwhomtherewaslittlebeautyandnofashion,forwhomhehadfeltthesmallestinterest,andfromnonereceivedeitherattentionorpleasure”[5](p.13)。他第一次見到E1izbbeth時,冷冷地評價她說“sheisto1erate;butnothandsomeenoughtotemptme,”(1970:9);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女士讓他陷入情網(wǎng)而不能自拔,不顧社會地位與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向她求婚。E1izabeth曾認定就算世上只剩Darcy一名男子也不嫁他,甚至在他第一次求婚時不但斷然拒絕并且對他不留情面地進行批評指責。Darcy轉變后,Elizabeth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傲慢,于是倆人冰釋前嫌,終成眷屬。
3.2《傲》中微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我們前面提到微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是指小說中人物所執(zhí)行的言語行為,也就是人物之間的交流中的詞語反諷。Haverkate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框架,對詞語反諷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在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和宣告類這五種基本言語行為中,反諷性的言語行為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反諷主要見于闡述類。因為宣告類是通過施為公式行事的,通常就無所謂有無誠意,也就產生不了反諷。然而,對Haverkate的分析只集中在“普通”語言中或所謂的“嚴肅的”反諷言語行為上。既然我們主張文學作為語言的一種運用不是和語言的其他運用對立的,那么Haverkate的理論也同樣可以用來分析文學作品中的詞語反諷。我們將精選《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實例,對四類反諷言語行為加以分析。
3.2.1闡述性反諷(assertiveirony)
闡述類言外行為的根本條件是“說話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諾”[6]。說話人的意圖是使聽話人接受話語命題內容,相信其真實性。
而運用反諷的說話人是通過贊揚而進行批評或通過批評予以贊揚來作出某種評價的。反諷性闡述的交際目的在于使聽話者接受所暗含的命題內容,相信其真實性。反諷以闡述性反諷為多,這部作品中主要也是反諷性的闡述。前面所討論的反諷性的敘述和評議實際上也就是作者宏觀上的闡述性反諷。下面,我們來看看人物對話中執(zhí)行的這類反諷言語行為。以小說中Bennet先生和他的太太之間的對話為例:
"My dear Mr.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e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r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Bennet replied he has not. "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Mr.Bennet mad no answer."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cried is wife impatiently."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This is invitation enough.[5](p.1)
“Youwanttotellme,andlhavenoobjectiontohearingit”就是一例闡述性的反諷言語行為。Bennet先生說這話時違反了合作原則中方式準則(MaximsofManner)第三條:說話要簡潔(Bebrief)。根據(jù)Searle所列舉的“詢問”的基本條件中的誠意條件—“說話人想要得到相關信息”,Bennet先生應該對他太太的發(fā)問作出簡潔熱情的回答。但正是他的上述答復充分揭示了Bennet太太的詢問行為中根本沒有誠意,因為她早已迫不急待地想告訴Bennet先生這一好消息并鼓動他盡早去結識她的“獵物”即“一位有錢的單身漢”。另外,這一反諷性的闡述也提醒讀者去注意Bennet先生對他太太所采取的那種嘲弄挖苦的態(tài)度,和Bennet太太一心只想著串門、說閑話以及最主要的如何將五個女兒嫁出去。
3.2.2指令性反諷(directiveirony)
指令類言外行為的言外之力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事。說話人運用指令性反諷來表達與他所說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它與闡述性反諷的區(qū)別在于適從性(directionoffit)不同,前者是要使客觀世界去適從話語而后者正好相反。
在《傲》前兩卷中女主人公E1izabeth一直對傲慢、不討人喜歡的男主人公Darcy懷有很深的偏見,所以在他們之間的對話中,E1izabeth總是話里有話、話中帶刺,挖苦、攻擊Darcy。如,他倆在一次舞會上跳舞時:
After a pause of some minutes she [Elizabeth] addressed of him [Darcy] a second time with "It is your turn to say something now, Mr.Darcy.--I talked about the dance, and you ought to make some kind of remark on the size of the room, or the number of the couples."[5](p.81)
E1izabeth的最后那句話就是典型的指令性反諷。Leech曾說過“禮貌不僅僅體現(xiàn)在談話的內容上,還表現(xiàn)在交談雙方的談話方式上。如,在該開口時保持沉默或該沉默時卻又開口都是不禮貌的”[7]。根據(jù)當時社會的禮節(jié),跳舞時雙方應有所交談。Elizabeth于是采用了這一指令性反諷言語行為來指責對方不合時宜的緘默(也正是這種不禮貌的緘默使Darcy給人留下了極為不利的印象)。之前,Elizabeth本打算在沉默中與他跳完這一曲,但轉念一想“itwouldbegreatpunishmenttoherpartnertoobligehimtotalk”,于是才有了上述譏諷性的建議。它的會話含意是:如果你默不作聲,我偏要你作些乏味而無意義的談話來捉弄你、懲罰你。
3.2.3承諾性反諷(commissiveirony)
承諾類言外行為是說話人對一個將來的行為作出許諾。它與指令類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說話人是所許諾行為的執(zhí)行者,而在指令中是聽話人去執(zhí)行某個將來的行為。承諾類的先決條件是說話人對所承諾的行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當交談雙方都清楚說話人并沒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實施那一行為時,承諾便賦予了反諷的含意。
又以Bennet夫婦之間的一段對話為例。Bennet太太試著說服丈夫去拜訪Bingley先生:
“...Indeed you must go, for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 him, if you do not." Mr.Bennet:"You are over scrupulous surely. I dare say Mr.Bingley will be very glad to see you; and I will send a few lines by you to assure him of my hearty consent to his marrying which ever he chuses of the girls...”[5](p.2)
Bennet先生的“sendafewlines”是一種承諾性反諷言語行為。因為按當時的社會習俗,Bennet太太是不可能去拜會那位新鄰居的,Bennet先生所許諾的“捎幾句話去”的行為也就無從談起了。通過毫無誠意的空口許諾,Bennet先生又在譏諷他太太:一門心思只想著拜會有錢的單身漢,“single man of a large fortune...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what an establishment it would be for one of them.”。
3.2.4表達性反諷(expressiveirony)
表達類言外行為的根本條件是說話人對某種客觀事態(tài)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這類言語行為主要有“感謝”、“祝賀”、“歡迎”、“道歉”等,它們在交際雙方間建立某種社會心理關系。說話人的反諷含意可以從語境中來推斷,表達性反諷的主要意圖是對聽話人的行為作出一個貶抑的陳述。
《傲》第三卷中,E1izabeth最小的妹妹Lydia與不負責任的Wickham私奔了,使E1izabeth全家蒙羞。多虧Darcy的秘密安排才替他們補辦了結婚儀式。當倆口子以新婚夫婦的身份到Bennet家時,竟然自我感覺良好,沒有絲毫不安或羞愧感,尤其是Lydia:
"…You [Mrs.Bennet] and papa, and my sisters, must come down and see us. We shall be at Newcastle all the winter, and I dare say there will be some balls, and I will take care to get partners for them all. And then when you go away, you may leave one or two of my sisters behind you; and I dare say I shall get husbands for them before the winter is over.""I thank you for my share of the favor," said Elizabeth; "But I do not particularly like your way of gettring husbands."[5](p.280).
這里,E1izabeth施行的是一個典型的表達性反諷言語行為,批評Lydia的不道德行徑。難怪E1izabeth忍不住地要來譏諷她了—“Ithankyouformyshareoffavor”,。讀者不難想象她在表達“謝意”時的挖苦口吻和寫滿輕視的表情。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框架,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嘗試性地分析探討了《傲》中最基本的特色———反諷,力圖證明作者及小說人物的各種形式的反諷均可在言語行為理論框架中得到詮釋,也進一步驗證了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欣賞在理論上是站得住腳的,在實際中也是可行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對范本的言語行為研究僅限于其反諷,其余的,如主要人物的其他言語行為,筆者將另文論述,使我們對這一新的研究方法有更充分的認識。
參考文獻
[1]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M].O
xford:Ox fordUniversityPress,1962
[2]Pratt,M.L.,TowardaSpeechActTheoryofLi
teraryDiscourse[M].Bloomington,IN:India
nnaUniversityPress,1977
[3]Haverkate,H.,ASpeechActAnalysisofIron
y[J].inJournalofPragmatics,1990,(14):77-109,Nor
thHolland:ElsevierSci encePublishers.
[4]Dijk,A.T.,PragmaticsofLanguageandLite
rature[M].Ams terdam;Oxford:North Hollan
d;NewYork:AmericanElsevier,North Hollan
dPublishingCompany,1976
[5]Austen,J.,PrideandPrejudice[M].Oxford:O
xfordUniversityPress,1983(1970版)
[6]Searle,J.R.,SpeechActs[M].Cambridge:Cam
作者簡介:石曉紅,女,籍貫: 遼寧阜新,學位: 學士,職稱:講師。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44-01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對反諷情有獨鐘,這種修辭手段幾乎遍及她的所有作品,尤以《傲慢與偏見》為突出之著。小說中的主線為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和達西之間的感情糾葛。幽默的筆觸是簡·奧斯汀作品的特色,而對于反諷的應用則是其作品成功的一大要素。從小說情節(jié)的設計到人物對話,簡·奧斯汀將反諷利用的淋漓盡致,從而為小說的發(fā)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以下將以主線人物伊麗莎白及達西為例證明反諷言語行為理論在《傲慢與偏見》中的應用。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的總體感情歷程在《傲慢與偏見》中是以宏觀反諷言語行為中的結構反諷展現(xiàn)的。而在戀情的發(fā)展中,兩人之間的交流則是以微觀反諷中的四種形式展開,即闡述性反諷,指令性反諷,承諾性反諷及表達性反諷。
1、闡述性反諷
賽爾曾指出:“闡述性言外行為的言外之的是使說話人對命題的真實性承擔義務。”[1] 闡述性反諷即指說話者在發(fā)出話語是本身對命題的真實性持懷疑態(tài)度,但希望聽話者能依據(jù)語境及命題的語義結構等領會自己所傳遞的反向意義。在《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汀在大多數(shù)的對話中借用了闡述性反諷。譬如:
伊麗莎白與達西初識與社交舞會,當時達西對伊麗莎白并無好感,更甚者將伊麗莎白與其他“庸脂俗粉”視作一般,從而伊麗莎白在心中對達西埋下了一粒偏見的種子。尤其在姐姐簡與彬格萊之間的感情出現(xiàn)誤解的時候,伊麗莎白將此歸咎于達西的暗中操控,而不滿情緒在言談中顯露無遺。
“你這樣的安慰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伊麗莎白說?!翱上О参坎涣宋覀儭N覀兂蕴澆⒉皇浅栽谂既坏氖虑樯厦妗R粋€獨立自主的青年,幾天以前剛剛跟一位姑娘打得火熱,現(xiàn)在遭到了他自己朋友們的干涉,就把她丟了,這事情倒不多見。”
對話中伊麗莎白所提的“他自己朋友們”指的是達西及彬格萊小姐,當然在伊麗莎白心中達西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句中所示似乎在指責彬格萊的優(yōu)柔寡斷,但跨過這個表層含義,伊麗莎白真正想指責的其實是達西的干涉行為。
2、指令性反諷
指令性言外行為所指的是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去做其話語傳遞的動作。[2]然而,如果在說話人發(fā)出命令或要求時,聽話人根據(jù)所處語境及上下文分析得出相反的意圖,話語就具有了反諷意味,即為指令性反諷[4]。例如:
在伊麗莎白與達西經歷了初識的尷尬相遇后,達西已漸漸對睿智的伊麗莎白產生了一絲眷戀,而伊麗莎白卻依舊被偏見蒙蔽了雙眼。當二人再次在舞會相遇,達西終于鼓起勇氣邀伊麗莎白共舞,而伊麗莎白依舊不忘諷刺達西的傲慢。
“現(xiàn)在該輪到你談談啦,達西先生。我既然談了跳舞,你就得談談舞池的大小以及有多少對舞伴之類的問題?!边@句話的命題內容是伊麗莎白對達西進行指令性的要求,伊麗莎白通過這一指令所傳達的本意是諷刺達西的“傲慢無禮”,并希望達西也能接收到這重字表意義下的深層諷刺含義,從而了解自己對他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不屑。
3、承諾性反諷
賽爾曾指出,承諾性言語行為是說話者承諾完成某種動作或行為。[3]而當說話者違背了承諾性言語行為所遵循的誠意原則時,此種言語行為則具備了反諷性質,即當說話者發(fā)出話語或作出承諾時,本身卻沒有能力或不情愿去實施該諾言或動作,此時就形成了承諾性反諷。譬如:
當達西在彬格萊的府邸邀請伊麗莎白跳舞時,伊麗莎白抓住機會對達西冷眼相對:
“噢,”她說,“我早就聽見了;可是我一下子拿不準應該怎樣回答你。當然,我知道你希望我回答一聲‘是的’那你就會蔑視我的低級趣味,好讓你自己得意一番,只可惜我一向喜歡戳穿人家的詭計,作弄一下那些存心想要蔑視人的人。因此,我決定跟你說,我根本不愛跳蘇格蘭舞;這一下你可不敢蔑視我了吧?!?nbsp;
在伊麗莎白的話語中,表層含義似乎是在承諾自己有揭穿別人伎倆的愛好,但事實上是借助此類話語表達自己對達西的不滿和偏見,希望達西能了解自己心目中他就是那種“存心想要蔑視人的人”。
4、表達性反諷
賽爾認為:“表達性言外行為的言外之的是對命題內容標明的事物狀況表達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 [4]。在此類話語中,通常有表示感激,恭喜,遺憾等類的詞語,例如 “thank”, “apologize”, “congratulate”, “condole”及 “welcome”等。然而如果聽話人在說話人的話語中并沒有得到表層含義的謝意或歉意,相反卻理解了話語深層的反向含義時,就形成了表達性反諷。例如:
伊麗莎白對于韋翰最初是充滿了幻想和好感的,從而聰慧如她也難以免俗的單方面聽信了韋翰對達西的責難,這讓伊麗莎白對達西有了更強烈的反感。當達西善意的提醒伊麗莎白時,伊麗莎白“義氣地”為韋翰辯駁。
伊麗莎白加重語氣回答道:“他真不幸,竟失去了您的友誼,而且弄成那么尷尬的局面,可能會使他一輩子都感受痛苦。”
對話中,伊麗莎白似乎為韋翰失去達西這樣的朋友感到遺憾,而實則是對達西的“不良”行為感到不齒,覺得韋翰失去達西的“友情”并非什么可惜或遺憾的事,而應該是值得慶幸的。
5、結語
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對反諷的應用處處可見,不僅僅限于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交流,在更多的角色設定上,反諷言語行為也得以發(fā)揮并使小說中的各色人物更加的生動。因此在分析及欣賞文學作品時,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框架結合反諷理論而形成的反諷言語行為理論有助于理解作品主題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關系。
1 引言
英國哲學家J.L.Austin在他的《論育有所為》(1962)中提出:語言并不僅僅是用來“陳述”、“描寫”或“說明”,還通常是用來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之后美國語言學家Searle(1969)對這一理論加以發(fā)展,現(xiàn)在該理論已經成功地應用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批評等領域。國外許多學者對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論性的研究,如Marry Louise Pratt(1977)曾充分地論證了“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并無二樣。因而用來研究“普通語言”的理論可以用于文學批評中。本文以《傲慢與偏見》為文本,從作者與讀者進行的交流和作品中人物之間的交流兩個角度來分析該小說中反諷的語言特色。
2 理論背景――言語行為理論
Austin認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為”,即通過語言成功地實施某一行為,有三個條件必須滿足。即三個“恰當條件”:1.說話人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個人對著一艘船扔香檳酒瓶并說“I namethis ship Elizabeth,”時這船便命上了名:2.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如在對某人說出了“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后便不能不給:3,說話人必須對自己說出的要去實施的行為抱有誠意。如果口中說“Ipro-mise...”,心卻毫無履行承諾的誠意,許諾就成了空話,說話人只不過是濫用了施為句的句式而已。誠意條件是實施任何言語行為時所固有的必須條件。
Haverkate(1990)強調指出:“對誠意條件的反諷性的操作是實施任何反諷性的言語行為時所固有的。”正因為說話人真實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題內容的反說或否定,所以故意流露出無誠意而產生反諷。其間接含意往往是其命題內容的對立、否定或矛盾,它可以是正話反說(通過責備來贊揚)或反語正說(通過贊揚來責備),所以反諷句是一種間接施為句,實施的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其以言行事是借助另一種以言行事的表達方式間接地實現(xiàn)的。當其所“言”是“贊揚”時,所“為”卻是“責備”或“批評”,反之亦然。間接施為句一般都可以插入施為動詞。但反諷卻不行。鑒于反諷字面意義上遵循著禮貌原則而言外之意卻威脅對方或第三方的積極面子,反諷可以說是一種“戴了面紗的”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它能讓說話人委婉、間接地攻擊對方而又不引起沖突,從而也就保住了雙方的面子。
3 《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特色
3.1 《傲慢與偏見》中作者與讀者交流上的反諷特色
眾所周知,《傲慢與偏見》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說的范圍而躋身于世界巨著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貫穿全書的反諷基調。作者以一種嘲諷的口吻講敘了一些年輕姑娘們找丈夫的故事,抨擊了當時社會中怪誕的價值觀念。這就是作者通過反諷所執(zhí)行的主要的言語行為。這種言語行為表現(xiàn)在小說的敘述、故事的展開及結局中。
3.1.1 反諷性的敘述
小說一開篇便打著“舉世公認的真理”的口號:“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D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當讀者看到這句話時,對交流情景的了解很可能還僅限于這部小說的名稱和作者。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小說”這個標簽告訴讀者擺在面前的是一個敘述性的語篇,既然這一開篇句緊隨小說的“摘要”與標題而來,那么推斷這句話就一定是作為故事“摘要”的繼續(xù),或者是對即將敘述的事件的評價。句中所執(zhí)行的主要言語行為是闡述真理,但要讀者認定這一“真理”是“舉世公認的”是不可能的,于是讀者假定作者是在暗示故事的敘述者在譏諷某些人。于是可以這樣來理解敘述者:即便沒有人作出過或會作出此類聲明,但小說中的人物,如一心只想將女兒嫁入豪門的Bennet太太和以嫁人作為生活目標的Lucas家的女兒們,就是認定了這一“真理”并以此為處世準則的。說這話的人似乎是站在“有錢的單身漢”的立場上而作出的假設性的聲明,但這一聲明單身漢們未必認可,讀者們也會質疑,因此故事的敘述者即作者故意違反了Grice(1975)的合作原則中的第一條――“質的準則”。根據(jù)Grice的“會話含意”理論(當說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時,產生會話含義),因此敘述者在說反語。因為就英國19世紀早期的經濟環(huán)境和社會傳統(tǒng)而言,很可能是未婚的婦女需要有錢的單身漢;并且就故事本身而言,不是有錢的單身男子如Darey,Bingley等想討老婆,而是Bennet家和Lueas家的女兒們急著找丈夫。
于是這一開篇句為小說的下文定下了基調。當我們看到文中的Bennet太太急著將女兒嫁給所見到的任何一個有錢男子時,我們就知道作者所嘲諷的是什么了。小說中所陳述的觀點和作者及讀者所持的觀點形成了一種對比反差,反諷由此產生。
上述詮釋可在小說的第二段中得到驗證: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s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 their daughters.
這一段揭示了那“真理”的主觀來源。這一來,“真理”的真實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其氣勢也大大減弱。而句中被動語態(tài)(“he is considered”)的運用則貶低了單身男子的地位,將其置身于被動狀態(tài),幾乎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作者又將那些單身男子比作獵婿者眼中的“合法財產”,從而加強了其譏諷的口吻。
3.1.2 作品情節(jié)安排上的反諷
作者宏觀上的反諷還體現(xiàn)在故事的展開、發(fā)展和結尾上。Austen對其作品情節(jié)的安排似乎是對18世紀傳統(tǒng)羅曼史的一種諷刺。傳統(tǒng)愛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完美無缺,男女主人公一見鐘情。而在《傲慢與偏見》中的前幾章中,讀者幾乎無法預料到男女主人公會互生愛意,也不曾設想到作者會在這兩個人物中搭紅線。作者甚至設置了不少的障礙來阻止他倆的發(fā)展。在故事的前半部中,男主 人公Darcy是令人生厭的,而女主人公Elizabeth對他也毫無好感,還不時批評指責他。Darcy初次在舞會上見到Elizabeth她們那群人時。曾聲稱:"Your(Bindley's)sisters are engaged,and there is not another woman in the room,whom it would not be a punishment to me to stand up With."而最終與他密切相關甚至結為親友的恰恰就是這一群人:“In whom there was little beauty and no fashion.for whom he had felt the smallest interest.and from none received wither attention nor pleasure.”他第一次見到Elizabeth時,冷冷地評價她說:“She is tolerate;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 me.”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女士讓他陷入情網(wǎng)而不能自拔,不顧社會地位與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向她求婚。Elizabeth曾決定就算世上只剩Darcy一名男子也不嫁他,甚至在他第一次求婚時不但斷然拒絕并且對他不留情面地進行批評指責。Darcy轉變后,Eliza-beth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和傲慢,于是兩人冰釋前嫌,終成眷屬。
3.2 《傲慢與偏見》中小說人物之間交流上的反諷特色
Haverkate(1990)對詞語反諷進行了開拓性研究,他認為在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和宣告類這五種基本言語行為中。反諷性的言語行為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反諷主要見于闡述類。因為宣告類是通過施為公式行事的,通常就無所謂有無誠意,也就產生不了反諷。而其余的四類反諷言語行為正好在該小說人物之間的交流上充分體現(xiàn)。
3.2.1 闡述性反諷
闡述類言語行為的根本條件是“說話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諾”。說話人的意圖是使聽話人接受話語命題內容,相信其真實性。而運用反諷的說話人是通過贊揚而進行批評或通過批評予以贊揚來作出某種評價的。反諷性闡述的交際目的在于使聽話者接受所暗含的命題內容,相信其真實性。前面所討論的反諷性的敘述和評議實際上也是闡述性反諷。下面的人物對話中也執(zhí)行的是這類反諷言語行為,如以小說中Bennet先生和他的太太之間的對話:
"My dear M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r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7 "Mr.Bennet replied he has not."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
Mr.Bennet mad no answer."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7 "cried is wife impatiently."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ting it." This is invitation enough.
"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it."就是一例闡述性的反諷言語行為。Bennet先生說這話時違反了合作原則中方式準則第三條:說話要簡潔。根據(jù)Searle所列舉的“詢問”的基本條件中的誠意條件――“說話人想要得到相關信息”,Bennet先生應該對他太太的發(fā)問作出簡潔熱情的回答。但正是他的上述答復充分揭示了Bennet太太的詢問行為中根本沒有誠意。因為她早已迫不急待地想告訴Bennet先生這一好消息并鼓動他盡早去結識她的“獵物”,即“一位有錢的單身漢”。另外,這一反諷性的闡述也提醒讀者去注意Bennet先生對他太太所采取的那種嘲弄挖苦的態(tài)度和Bennet太太一心只想著串門、說閑話。以及最主要的如何將五個女兒嫁出去。
3.2.2 ―指令性反諷
指令類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事。說話人運用指令性反諷來表達與他所說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它與闡述性反諷的區(qū)別在于適從性不同,前者是要使客觀世界去適從話語而后者正好相反。
在《傲慢與偏見》前兩卷中女主人公Elizabeth一直對傲慢、不討人喜歡的男主人公Darey懷有很深的偏見,所以在他們之間的對話中,Elizabeth總是話里有話、話中帶刺,挖苦、攻擊Darcy。如,他倆在一次舞會上跳舞時:After a pause of some minutes she [Elizabeth] addressed of him a second time with "It is your turn to say something now,Mr.Darcy.――I talked about the dance,and you ought to make some kind of remark on the size of the room,or the number of the couples.
Elizabeth的最后那句話就是典型的指令性反諷。Leech(1983)曾說:“禮貌不僅僅體現(xiàn)在談話的內容上,還表現(xiàn)在交談雙方的談話方式上。如在該開口時保持沉默或該沉默時卻又開口都是不禮貌的?!备鶕?jù)當時的禮節(jié),跳舞時雙方應有所交談。Elizabeth于是采用了這一指令性反諷言語行為來指責對方不合時宜的緘默(也正是這種不禮貌的緘默使Darcy給人留下了極為不利的印象)。之前,Elizabeth本打算在沉默中與他跳完這一曲。但轉念一想,“It would be great punishment to her partner to oblige him to talk”,于是才有了上述譏諷性的建議。它的會話含意是:如果你默不作聲,我偏要你作些乏味而無意義的談話來捉弄你、懲罰你。
3.2.3 承諾性反諷
承諾類言語行為是說話人對一個將來的行為作出許諾。它與指令類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說話人是所許諾行為的執(zhí)行,而在指令中是聽話人去執(zhí)行某個將來的行為。承諾類的先決條件是說話人對所承諾的行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當交談雙方都清楚說話人并沒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實施那一行為時,承諾便賦予了反諷的含意。
又以Bennet夫婦之間的一段對話為例。Bennet太太試著說服丈夫去拜訪Bingley先生:"...Indeed you must go, for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 him,if you do not." Mr.Bennet : "You are over scrupulous surely.I dare say Mr.Bing-ley will be very glad to see you~ and I will send a few lines by you to assure him of my hearty consent to his marrying which ever he chooses of the girls..."
Bennet先生的“seNd a few lines”是一種承諾性反諷言語行為。因為按當時的社會習俗,Bennet太太是不可能去拜會那位新鄰居的,Bennet先生所許諾的“捎幾句話去”的行為也就無從談起了。通過毫無誠意的空口許諾,Bennet先生又在譏諷他太太:一門心思只想著拜會有錢的單身漢,"Single man of a large fortune...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what an establishment it would be for one of them."。
3.2.4 表達性反諷
表達類言語行為的根本條件是說話人對某種客觀事態(tài)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這類言語行為主要有“感謝”、“祝賀”、“歡迎”、“道歉”等。它們在交際雙方間建立某種社會心理關系。說話人的反諷含意可以從語境中來推斷。表達性反諷的主要意圖是對聽話人的行為作出一個貶抑的陳述。
在《傲慢與偏見》第三卷中,Elizabeth最小的妹妹Ly-dia與不負責任的Wickham私奔了,使Elizabeth全家蒙羞。多虧Darcy的秘密安排才替他們補辦了結婚儀式。當這兩口子以新婚夫婦的身份到Bennet家時,竟然自我感覺良好,沒有絲毫不安或羞愧感,尤其是Lydias:
"...You and papa,and my sisters,must come down and see us.We shall be at Newcastle all the winter,and I dare say there will be some bells,and I will take care to get partners for them all.And then when you go away,you may leave one or two of my sisters behind you; and I dare say I shall get hus-bands for them before the winter is over." "I thank you for my share of the favor," said Elizabeth; "But I do not particularly like your way of getting husbands."
一、引言
文學語用學(literary pragmatics)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內含眾多理論、方法及研究課題,受到語言學家和文學家越來越密切的關注。文學語用學將語用理論與文學理論相結合,研究文學語言系統(tǒng)與文學語言使用的社會意義和文本產出與理解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以及文學語言結構與社會結構的共性條件(涂靖,2004:52)。文學作品作為語言的一種應用,并非和其他語言運用對立,我們可以像分析其他言語活動一樣分析它。
言語行為理論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語言,其分析的核心在于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努力開掘回族生存意識和文化心理的有悲劇色彩的史詩。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如白蕊(2002)、徐其超(2002)、趙慧(2000)、董秀芳(1996)和李躍紅(1995)等從文化、民族和藝術角度對這部作品進行了分析,但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進行分析的還沒有。多數(shù)學者從語用角度分析文學作品主要研究反諷或幽默等語言風格,對于像《穆斯林的葬禮》這樣正面描寫人物性格、直抒胸臆的愛情小說的分析還不多見。其實直陳對話式的真情表露更能有效、清晰地反映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和體現(xiàn)作品主題。筆者按塞爾對言外行為的分類,分別對不同人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言外行為進行分析。
二、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展
言語行為理論是奧斯?。ˋustin)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在批判Austin對言外行為分類的基礎上,美國哲學家塞爾(J.Searle)提出了自己的分類。他找出了不同言語行為相互區(qū)別的12個側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方面:(1)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2)適從向(direction of fit),(3)所表達的心理狀態(tài)(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何兆熊,2000:103)。言外之的指一類言外行為所具有的共同目的。適從向指言外之的帶來的后果,指言語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有的言外行為使說話人所說的話和客觀現(xiàn)實相符,有的言外行為相反,使客觀現(xiàn)實與說話人所說的話相符。說話人在實施一個言外行為時總會對話語中所包含的命題內容表示出自己的態(tài)度和心理狀態(tài)(Searle,1979:2-4)。以以上三方面為主要依據(jù),塞爾把言外行為分成五個大類:(1)闡述類,(2)指令類,(3)承諾類,(4)表達類,(5)宣告類。
我國語言學界也有對言外行為進行重新分類的嘗試,然而,塞爾在幾十年前提出的言外行為的分類迄今為止仍然是比較合理的,是本文討論的理論基礎。
三、《穆斯林的葬禮》中的言語行為分析
文學語用學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和說明文學語言在輸出與輸入過程中,語言現(xiàn)象與社會文化因素,與作者、讀者心理因素發(fā)生的交互作用。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浪漫主義的愛情小說,能有效地展示主人公的真情、刻畫人物性格和體現(xiàn)作品主題。《穆斯林的葬禮》描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兩個發(fā)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曲的愛情悲劇。這部五十余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感情、深刻的內涵,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又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本文以《穆斯林的葬禮》為例,說明言語行為理論對以愛情為主題的浪漫主義小說的解釋力。
筆者按塞爾對言外行為的分類對第12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479句話語里(個人統(tǒng)計),闡述類有158句;表達類104句;指令類99句;承諾類31句;宣告類5句;表示感嘆等的句子歸入其他類。其中闡述類占總數(shù)的33%,表達類占22%,指令類占21%。這三類話語在此章中對表達主旨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手法更直接體現(xiàn)了楚月戀的圣潔和偉大。第12章“月戀”是小說最唯美和最感人的一章,楚和新月的愛情在此定格,出于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崇高事業(yè)的熱愛,他們與生命和厄運不斷地較量,通過重重阻礙和艱辛走到了一起。讀者無不為二人真摯、純潔的愛深深打動。毫不掩飾的闡述類語言,表達了楚的真情和對愛情的信念,而表達類語言表明了親人和朋友對新月的關懷,指令類語言則體現(xiàn)了二人彼此相互支持、相濡以沫的感人情景。
以下就《穆斯林的葬禮》第12章來具體分析言外行為。
(一)闡述類
闡述類的言外之的是使說話人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許,也就是說他必須相信自己所說的話的真實性。這一類言外行為的適從向是從話語到客觀世界,所表達的心理狀態(tài)是相信,如陳述、斷言、結論等。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往往有大量表達人物信仰和感情的闡述類話語。作品中表達說話人信念的言語很多,請看下面的例子:
(1)“愛情,是一種信仰,”楚雁潮踏著亭邊的積雪,緩緩地說,“它貯存在人最珍貴、最真誠的地方——貯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和靈魂同在……”
(2)“…你問我愛是什么?我告訴你:愛就是火,火總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燒的是煤塊還是木材,是大樹還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閃耀著同樣的光輝!……”
(1)句是楚雁潮面對學生謝秋思對愛情的詢問時,表達自己對愛情的信念。謝秋思本以為通過自己的詢問,會達到使楚說出“我愛你”的語用目的,誰知卻被楚把握機會,表達了他對自己心中知己的愛慕和對愛情的信仰。楚這句話的心理狀態(tài)是相信,此真誠的話語表達了楚對真愛的追求和向往,刻畫了一個對愛情充滿希望的青年。(2)句是楚用激烈的言辭,以愛情激勵新月重新堅強地活下去的愛情告白。當新月無意中看到父親的《內科概論》,得知自己可能無法醫(yī)治后,決定和楚斷絕來往。楚用自己熾烈的感情和真誠的話語深深打動了新月,這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讓一個弱女子感到了實實在在的依靠。這感情的爆發(fā),不但不讓新月覺得委屈,反而痛快淋漓地沖刷著她心中的悔恨。達到了楚的言外之的。
文中闡述類話語很多,非常生動地刻畫了楚雁潮——一個充滿熱情和信仰的正直青年。
(二)表達類
表達類的言外之的是對命題中所表明的某種事態(tài)表達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這一類沒有適從向,命題內容的真實性是它們的前提條件,如祝賀、道歉、歡迎等。由于作品中人物的悲劇命運,道歉、感謝及安慰等表達類在作品中占了很大比例。請看書中的例子:
(3)“哦,楚老師,謝謝您!”她輕輕地說。
(4)“謝謝你,淑彥”,楚雁潮強制著自己,把痛苦咽到心里,臉上做出笑容。
(3)句是新月在病房枯燥時,楚給她送來了留聲機。播放著《梁祝》那優(yōu)美的旋律,她沉醉在那夢境詩情之中,醒來后感謝這位令人愛慕和細心的老師所說。對新月這樣一個愛好音樂的年輕人來說,這首令人如癡如醉的名曲,無疑給她寂寞的病房生活帶來生機、熱情和希望。(4)句是韓母要求楚不再和月繼續(xù)交往后,楚為了尊重家長和出于禮貌,也為了維護自己的正面形象,表現(xiàn)出一種平靜和對淑彥的感謝。韓母是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但她盲目遵守教規(guī),視女兒的生命于不顧,是愚昧無知的表現(xiàn)。楚和韓母針鋒相對,表現(xiàn)出楚堅定、炙熱和始終不渝的愛情觀。感情的快速轉變,表示了他對合作原則的遵守。言語行為的分析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三)指令類
指令類的言外之的是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做某一件事,它的適從向是從客觀現(xiàn)實適從話語,如請求、乞求、命令等。作者正面描寫人物的話語,使主人公的性格特色躍然紙上。請看下面的例子:
(5)“新月,把那封信收回!”楚雁潮幾乎是在命令她……
(6)“……不要低估它,不要放棄它,要珍惜屬于我們只有一次的寶貴生命!”楚雁潮用寬大的手掌為她擦去眼淚,……
(5)句是楚看到新月寫的絕交信后,強烈地呼喚新月好好活下去,要求她收回自己那封絕望的信。其實這時新月心中的防線早被他沖垮了,楚的言外之的已經達到。楚用自己真誠和熾熱的情感激發(fā)新月對生命的渴望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6)句是新月認為自己的心臟病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不愿楚為她殉葬而放棄兩人的感情,楚講了一個與命運做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來激勵她,充滿激情的講述又一次地感染了新月,成功實現(xiàn)了言后行為。
這一章中有很多楚對新月的請求,要求她堅強地活下去,一次次的鼓勵充分體現(xiàn)了楚對新月執(zhí)著和真摯的愛。
(四)承諾類
承諾類的言外之的是使聽話人對某一未來的行為作出承諾,它的適從向是從客觀現(xiàn)實適從話語,如允諾、威脅、保證等。請看文中的例子:
(7)“韓伯母,您什么話都不必說了,我……答應您!”楚雁潮匆匆擦去眼淚。
(7)句是楚和韓太太關于是否與新月繼續(xù)交往的交談結束后,楚痛苦地忍受這沉重的壓力對韓母的承諾。由于楚漢族人的身份,直接被排除在回回韓家的大門外。在韓太太的價值天平里,維護宗教的道德規(guī)范,哪怕是害人的條條框框,都比人的生命重要(徐其超,2002:26)。當然,出于對她的尊重及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遵守,楚答應她,也實現(xiàn)了韓母的語用目的。
(五)宣告類
宣告類的言外之的是使客觀現(xiàn)實與所表達的命題內容一致,這種言外行為使客觀現(xiàn)實按照所說的話語發(fā)生的變化是即刻的、瞬息之間的。一般說來,這類行為的執(zhí)行要求有相應的非語言性規(guī)約,要求發(fā)話人有執(zhí)行行為的一定權力和地位。請看書中的例子:
(8)“新月,我們之間,用不著說這些話,”楚雁潮似乎不假思索地說,“愛情,就是奉獻,就是給予!”
(8)句是楚向新月的第一次愛情表白,從此兩人真正地走到了一起。兩人的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終于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他們兩人從此成為互相的支柱,永遠不可分離。
(六)其他類
作品中也有一些其他無法納入以上五類言外行為的話語,如混合類,其實此類更能表達主人公復雜和深刻的情感,更好地表達主題。例如下面的闡述性表達類的句子:
(9)他為妻子的失言而深感不安,尷尬地對楚雁潮說:“楚老師,她這個人沒有文化,被新月的病弄得頭昏腦漲,愛女心切,急不擇言,冒犯之處,還請您不要介意!”
(9)句是韓子奇對妻子阻止新月和楚來往的無禮話語,向楚道歉。他明顯認為妻子的話沒有道理,對其予以否定。梁君璧由于世事的磨煉和顛簸,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情她都要主宰。這次又嚴厲干涉楚和新月的交往,置新月的生命于不顧,作者對梁君璧的愚昧無知而深感痛苦、惋惜和無奈。
四、結語
《穆斯林的葬禮》既是一部充滿悲劇色彩的浪漫主義愛情小說,又是一部努力開掘回族生存意識和文化心理的史詩。作品通過大量直抒胸臆的闡述類、表達類和指令類的話語表達了主人公的真摯情感和性格特點,使讀者更直接理解和把握作品人性化的主旨。直陳話語具有的直接性和感染力使文本的意義大幅增加,使不同視角下人物的矛盾心態(tài)、多重性格和社會現(xiàn)實的復雜性鮮活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視域中,并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去參與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及作品寓意的建構。通過對《穆斯林的葬禮》中直陳對話的分析,我們能更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和行為動機。隨著對作品的情節(jié)一步步深入,讀者與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因此,言語行為理論及相關語用學知識應用于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分析,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語言的力量,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運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正面描寫人物的作品,更能說明其理論的解釋力。
參考文獻:
[1]Austin,J.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3–151.
[2]Searle,J.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2–27.
[3]白蕊.文化皈依中的藝術收獲——《穆斯林的葬禮》和《心靈史》之比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9).
[4]董秀芳.《穆斯林的葬禮》的意境探尋[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6,(4).
[5]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05-108.
[6]霍達.穆斯林的葬禮[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7]李躍紅.理想價值的極地之光——論《穆斯林的葬禮》及在當前文學中的意義[J].云南學術探索,1995,(5).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頗具特色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語言簡明清新,內容蘊含豐富。海明威通過巧妙安排句法結構、精確的用詞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間一系列對話的描摹,很好地呈現(xiàn)了兩個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
這部小說中人物沒有確切的身份,整個故事甚至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時間,只是截取了一個名叫吉格的年輕姑娘和一個美國男人在西班牙某個小火車站的酒吧門口喝酒候車時的一個生活片段,而二者間的身份、關系則是通過一系列對話呈現(xiàn)的。仔細研讀這番對話,會發(fā)現(xiàn)男女主人公之間逐漸凸顯的不和諧關系及其鮮明的性格特征,語用學理論中格萊斯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為研讀這部小說的語言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此破降瓱o奇的一番對話,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形式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捕捉其交際的意圖和行為,洞察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
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為彌補索緒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不足提出的。格萊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都有著一種默契的合作,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使整個交談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流的目標和方向,這種合作使他們能夠持續(xù)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交際?!Ш献髟瓌t具體體現(xiàn)為四條準則:質量準則、數(shù)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遵循這四條原則,能促使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達成默契,以順利完成交際。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常常出于禮貌或其他原因有意違反這四條準則而產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則為我們賞析小說中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方法。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違反合作原則次準則產生的言外行為較為豐富。
一、違背數(shù)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數(shù)量準則包含兩個方面:(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數(shù)量準則規(guī)定了人們說話時應提供合適的信息量,不應多說,也不應少說。如果違背數(shù)量準則,會產生相應的語用效果。違反數(shù)量準則的言外行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靠超出必要信息量的信息產生言外之意,另一種情況是話語中有意減少必要的信息量,從而含有某種言外之意。
在《白象似的群山》開篇對話中,女孩吉格問男孩“我們該喝點什么呢?”男人的回答是:“天太熱了!喝啤酒”。對話之初,男主人公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shù)量準則,女孩只是問喝點什么,而男主人公則附加了信息。天太熱了,女孩用了“我們”和較為委婉的“應該”,而男人則不假思索地決定喝啤酒。可見對話中的這個美國男人有著很強烈的權力意志。爾后,在等待侍者奉上啤酒的空檔中,女孩望著遠處的群山說:“他們看上去像白色的象群?!蹦泻⒑戎【坡唤浶牡卣f:“我沒見到過”。此番對話使得兩個年輕戀人之間的沖突逐漸產生。吉格覺得遠處的群山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則不以為然地辯解道,“光憑你說我沒見到過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可以看出在這段對話中女孩用象群來比喻遠山的說法顯然是她個人感性的觀點,而男孩對自己的異議進一步補充說明則有意違背了“數(shù)量準則”中的次準則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而吉格對男孩的反諷則進一步加深了二者對合作原則的違反程度。
二、違背質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格萊斯有關質量準則包含兩個次準則:(1)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小說中隨著兩人進一步的交談,讀者逐漸獲悉是女主人公吉格的懷孕使得男人感到心煩,希望女人做流產。而女人的回答言不及義,經過一段關于山和酒的開場,男人首先提出手術,隨著交談的深人,他們的分歧變得越來越尖銳起來。如文中這段對話:
吉格:我們能再喝點別的嗎?
男孩:好的。
男孩:啤酒很不錯。
吉格:太好了。
男孩:吉格,那真的僅僅只是一個小手術而已。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個手術。我知道你是不會介意的。
上述對話中,年輕男人借著女孩問他再喝點什么的機會趁機又想說服女孩去把孩子作掉,甚至把在女孩看來非常緊張的手術說成是一個簡單的只需注入空氣就一切正常的手術。顯然男孩在這段言談中刻意地違反了質量準則,他對女孩期待的回答由于口是心非缺乏真誠而產生了言外之意。年輕的吉格要承受失去孩子的身心痛苦,因而有著復雜的心理和情感,而男人則堅持讓她流產。因此二者之間以往那種平衡、和諧的關系逐漸打破,沖突則進一步升級。
另外一處明顯違反合作原則的對話在小說的尾聲部分,兩人的分歧達到緊張的程度。兩人話語交鋒的中心是是否做流產手術的問題。
男人:好的,如果你不想做手術你不必勉強自己。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讓你做的。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手術。
吉格:如果我接受手術了。你會高興嗎?你會愛我嗎?
男人:你知道我是愛你的。你知道我并不擔心這個手術,因為相當簡單。
吉格:那么我就做吧。因為我并不在乎我自己,我只在乎你。
男人: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愿意讓你做的。
這段對話中男人再次有意地違背了會話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于女孩而言,和懷孕的事相比,她更怕失去男人對她的愛。為了一如往昔的愛,她可以委屈自己承受流產的風險與痛苦,而男人不斷地強調這個手術很簡單,同時又重申他很在意,一如既往地愛女孩,要女孩知道他有多么的擔心她,如果女孩不愿意,可以不去做手術。顯然他說了對自己和對女孩而言都不真實的話,女孩作為聽話者始終處于這番對話的弱勢地位。
論文關鍵詞:言語表現(xiàn)形式;合作原則;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分析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頗具特色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語言簡明清新,內容蘊含豐富。海明威通過巧妙安排句法結構、精確的用詞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間一系列對話的描摹,很好地呈現(xiàn)了兩個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
這部小說中人物沒有確切的身份,整個故事甚至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時間,只是截取了一個名叫吉格的年輕姑娘和一個美國男人在西班牙某個小火車站的酒吧門口喝酒候車時的一個生活片段,而二者間的身份、關系則是通過一系列對話呈現(xiàn)的。仔細研讀這番對話,會發(fā)現(xiàn)男女主人公之間逐漸凸顯的不和諧關系及其鮮明的性格特征,語用學理論中格萊斯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為研讀這部小說的語言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此破降瓱o奇的一番對話,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形式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捕捉其交際的意圖和行為,洞察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
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為彌補索緒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不足提出的。格萊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都有著一種默契的合作,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使整個交談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流的目標和方向,這種合作使他們能夠持續(xù)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交際?!Ш献髟瓌t具體體現(xiàn)為四條準則:質量準則、數(shù)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遵循這四條原則,能促使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達成默契,以順利完成交際。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常常出于禮貌或其他原因有意違反這四條準則而產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則為我們賞析小說中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方法。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違反合作原則次準則產生的言外行為較為豐富。
一、違背數(shù)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數(shù)量準則包含兩個方面:(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數(shù)量準則規(guī)定了人們說話時應提供合適的信息量,不應多說,也不應少說。如果違背數(shù)量準則,會產生相應的語用效果。違反數(shù)量準則的言外行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靠超出必要信息量的信息產生言外之意,另一種情況是話語中有意減少必要的信息量,從而含有某種言外之意。
在《白象似的群山》開篇對話中,女孩吉格問男孩“我們該喝點什么呢?”男人的回答是:“天太熱了!喝啤酒”。對話之初,男主人公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shù)量準則,女孩只是問喝點什么,而男主人公則附加了信息。天太熱了,女孩用了“我們”和較為委婉的“應該”,而男人則不假思索地決定喝啤酒??梢妼υ捴械倪@個美國男人有著很強烈的權力意志。爾后,在等待侍者奉上啤酒的空檔中,女孩望著遠處的群山說:“他們看上去像白色的象群?!蹦泻⒑戎【坡唤浶牡卣f:“我沒見到過”。此番對話使得兩個年輕戀人之間的沖突逐漸產生。吉格覺得遠處的群山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則不以為然地辯解道,“光憑你說我沒見到過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梢钥闯鲈谶@段對話中女孩用象群來比喻遠山的說法顯然是她個人感性的觀點,而男孩對自己的異議進一步補充說明則有意違背了“數(shù)量準則”中的次準則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而吉格對男孩的反諷則進一步加深了二者對合作原則的違反程度。
二、違背質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格萊斯有關質量準則包含兩個次準則:(1)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小說中隨著兩人進一步的交談,讀者逐漸獲悉是女主人公吉格的懷孕使得男人感到心煩,希望女人做流產。而女人的回答言不及義,經過一段關于山和酒的開場,男人首先提出手術,隨著交談的深人,他們的分歧變得越來越尖銳起來。如文中這段對話:
吉格:我們能再喝點別的嗎?
男孩:好的。
男孩:啤酒很不錯。
吉格:太好了。
男孩:吉格,那真的僅僅只是一個小手術而已。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個手術。我知道你是不會介意的。
上述對話中,年輕男人借著女孩問他再喝點什么的機會趁機又想說服女孩去把孩子作掉,甚至把在女孩看來非常緊張的手術說成是一個簡單的只需注入空氣就一切正常的手術。顯然男孩在這段言談中刻意地違反了質量準則,他對女孩期待的回答由于口是心非缺乏真誠而產生了言外之意。年輕的吉格要承受失去孩子的身心痛苦,因而有著復雜的心理和情感,而男人則堅持讓她流產。因此二者之間以往那種平衡、和諧的關系逐漸打破,沖突則進一步升級。
另外一處明顯違反合作原則的對話在小說的尾聲部分,兩人的分歧達到緊張的程度。兩人話語交鋒的中心是是否做流產手術的問題。
男人:好的,如果你不想做手術你不必勉強自己。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讓你做的。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手術。
吉格:如果我接受手術了。你會高興嗎?你會愛我嗎?
男人:你知道我是愛你的。你知道我并不擔心這個手術,因為相當簡單。
吉格:那么我就做吧。因為我并不在乎我自己,我只在乎你。
男人: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會愿意讓你做的。
這段對話中男人再次有意地違背了會話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于女孩而言,和懷孕的事相比,她更怕失去男人對她的愛。為了一如往昔的愛,她可以委屈自己承受流產的風險與痛苦,而男人不斷地強調這個手術很簡單,同時又重申他很在意,一如既往地愛女孩,要女孩知道他有多么的擔心她,如果女孩不愿意,可以不去做手術。顯然他說了對自己和對女孩而言都不真實的話,女孩作為聽話者始終處于這番對話的弱勢地位。
一、引言
作為智慧的體現(xiàn),幽默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在小說中應用幽默藝術,不僅可以起到襯托主題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引人反省的作用?!鹅F都孤兒》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集中體現(xiàn)了幽默藝術的應用。在這本小說中,作者應用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真實呈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殘酷,他還使用夸張對比的情節(jié)設計,使讀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這些寫作手法其實都集中反映了一種幽默,使讀者對這本小說欲罷不能、印象深刻。
二、幽默藝術在《霧都孤兒》中的體現(xiàn)
1.自然幽默的體現(xiàn)
通讀《霧都孤兒》,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種自然主義元素的滲透,小說真實再現(xiàn)了19世紀英國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書中的各種處于社會底層的人物角色,如、流氓、竊賊等,他們的行為處事都十分符合他們的身份,可見狄更斯在寫作時是經過深入觀察和分析的,他采用自然主義手法進行處理,從而使整個作品給人一種真實感和自然感,這正好反映了一種幽默。比如在濟貧院中,老太太絞盡腦汁地侵占原本屬于孤兒的錢財;棺材店的老板夫妻為了逼迫奧利弗多掙錢,不斷訓練他少吃飯。作者通過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社會底層市井小民為了金錢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嘴臉,他們的所作所為令人發(fā)笑,更能讓人體會到他們的冷漠無情,見識到當時社會的殘酷黑暗。
反觀主人公奧利弗的言行舉止,與那些流氓、竊賊形成了鮮明對比。不管面臨什么困難,奧利弗都顯得落落大方。雖然他從小生活在貧窮黑暗的地方,但是一直保持著善良與正直。當奧利弗剛進入盜竊集團,被迫學習偷竊技巧時,他始終不忘初心,不愿同流合污,這讓讀者感受到主人公純潔的心靈。試想,奧利弗從小就生活在濟貧院,沒有受過一丁點兒優(yōu)等教育,為何會有如此高尚的思想道德呢?作者正是想通過這樣的自然幽默,將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寄予主人公身上,表達他對兒童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望。
2.夸張幽默的體現(xiàn)
《霧都孤兒》中的部分情節(jié)顯得十分夸張,這是作者有意而為之,主要是想通過一個巧合直接引出另外一個巧合,使故事情節(jié)顯得更加緊張刺激。比如奧利弗第一次被強迫偷竊,被偷的人非常巧合地就是奧利弗父親的好朋友布朗洛;奧利弗第二次被迫去別人家偷竊,被偷的那家人竟然正好是奧利弗的親姨媽露絲?美萊。在《霧都孤兒》中,這樣夸張的故事情節(jié)旨在襯托身處黑暗社會中的主人公性格的發(fā)展軌跡,各種夸張?zhí)幚硎棺x者在冷笑后更深入地體會到主人公身處逆境卻始終善良正直的可貴之處。
作者的夸張?zhí)幚磉€體現(xiàn)在人物形象方面,比如格林維格在說話時總喜歡說:“我吃掉我的腦袋”;班布爾做事時一直戴著三角帽,作者的這些描寫使得這些人物形象顯得滑稽可笑,使他們的丑態(tài)暴露無遺。
3.犀利幽默的體現(xiàn)
《霧都孤兒》也體現(xiàn)一種犀利幽默,主要是反映在對反面人物的描寫上。在小說尾聲,竊賊頭目費金接受審判時“從天花板看到地板,他聽著法庭對他的陳述報告,他將懇切的眼光投向律師,希望能得到輕判。他看到人群中有人吃東西,有人用手絹扇風。這時他聽到了自己將被處絞刑。他只是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大了”。這段描寫十分犀利,直接刻畫出費金的慌張心理,幽默的語句更是讓人真實感受到費金的凄涼與絕望,同時驗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真理。
三、結語
在《霧都孤兒》中,狄更斯用獨特的筆觸為我們再現(xiàn)了19世紀英國的黑暗現(xiàn)實,他使用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形形的人物形象,同時使用幽默藝術,讓人對情節(jié)會心一笑的同時陷入沉思,對主人公命運的思考,對現(xiàn)實社會的思考。這種幽默有一種沉痛的味道,這正是《霧都孤兒》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楊莎.猶太人形象在小說及電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現(xiàn)――以《霧都孤兒》為例[J].電影評介,2015(24).
[2]汪丹.從言語行為理論分析《霧都孤兒》反諷手法[J].語文建設,2016(03).
[3]張素娜.從《霧都孤兒》解讀狄更斯小說的現(xiàn)實色彩[J].語文建設,2016(03).
[4]趙嬋.從《霧都孤兒》中布朗洛先生的“仁”解析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中的不現(xiàn)實[J].長江叢刊,2016(02).
[5]王瑛.語言教學角度研讀《霧都孤兒》[J].語文建設,2013(35).
[6]楊年芬.從語法連貫的角度看張俊萍譯作《霧都孤兒》[J].文學教育(下),2013(08).
1.話語意義的內隱特征
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語言的內隱意義。在日常交際中,人們不能完全依靠話語的字面意義來理解說話者意思。Verschueren認為意義完全外顯是不可能的,話語意義(utterancemeaning)總是要大于句子的字面意義。無論多么面面俱到,話語措辭所留下來的隱含信息總比能明確表達的更多。(Verschueren,1999:26-27)為研究話語字面意義之外的那部分隱含意義,J.L.Austin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speechacttheory),并造了說話用意/施為力(illocutionaryforce)這一術語,他認為話面意義或句子意義(locutionarymeaning)和說話用意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P.Grice則提出了會話含意理論(theoryof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并使用了含意(implicature)這一術語,表示“隱含之義”,與“所說內容”相對。(見何自然,陳新仁:2004:91)在此二人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語用學可以認為就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學科。(姜望琪,2003:3-4)言外之意的理解要依靠于語境和釋話人的相關語境知識。Verschueren把意義(包括字面意義和言外之意)的生成和獲取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他把話語所攜帶的未披漏的信息世界叫做背景信息或者共有知識,因為必須假定這種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為發(fā)話人和釋話人所共有。(Verschueren,1999:26)他把交際雙方放入由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共同構成的語境中,語言交際中發(fā)話人和釋話人依靠語言語境以及更深層次的這三個世界的背景知識。關聯(lián)理論的提出者SperberandWilson則指出,話語與語境特征聯(lián)系越小,意義就越外顯。(SperberandWilson,1995:182)反之,話語與語境特征聯(lián)系越大,則意義越內隱。Verschueren(1999:33-34)總結了傳遞隱含意義四種手段:前提(或者預設)、蘊涵、常規(guī)會話含意和非常規(guī)會話含意。常規(guī)會話含意由話語定詞語的意義所決定,可以看作是使用特定詞語的話語所常規(guī)帶有的特征。而非常規(guī)會話含意則產生于具體的場合,其推導離不開對當時語境特征的把握。(何自然,陳新仁:2004:92)前三者是隱含意義傳遞的常規(guī)手段,可以加以策略性利用,而非常規(guī)會話含意則涉及外顯意義的策略性回避。(Verschueren,1999:34)在書中的另一處,Verschueren(1999:156)指出了外顯意義策略性回避的幾種手段:會話含意、反諷、隱喻、禮貌和幽默。
2.隱喻:一種語用現(xiàn)象
隱喻(metaphor)一詞來自希臘詞metapherein,即metapherein,大體可以理解為帶到字面的后面。(見陳嘉映,2003:374)隱喻的字面意義與說話者的實際含意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隱喻的意義總是內隱的。對于隱喻的熟悉,學界經歷了從修辭學到語義學再到跨心理學、哲學、語用學、符號學等不同學科進行研究的幾個階段?,F(xiàn)代隱喻理論對于隱喻本質的熟悉概括起來有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隱喻是一種語用現(xiàn)象、隱喻是兩個不同語義領域的互動、隱喻是一種述謂現(xiàn)象等幾種。(見束定芳,2000)這幾種熟悉其實是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隱喻進行的描述和解釋,相互之間構成互補的關系。但無論哪一種理論都必須承認,隱喻意義的生成和理解都依靠于語境特征,隱喻是一種話語現(xiàn)象。用M.Black(1962)的理論來說,隱喻是一種以句子(話語)為框架(frame),以詞為焦點(focus)的話語現(xiàn)象。(在更大的語境下,焦點不僅限于詞語層面,它可以延伸至句子和篇章層面。)隱喻的判別必須在上下文中,在一定的語境里。在一般情況下用作隱喻的表達在某些情況下會回歸字面意義,如死隱喻的復活或者語義的回歸現(xiàn)象。例如,“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般情況下都作為隱喻表達來使用,甚至被視作一個死隱喻,表示不能惹的人或事物,但是假如在動物園的虎籠旁邊貼上了這樣一個告示的話,其意義顯然已經由隱變顯,回歸了字面意義。離開了動物園、老虎和游人等因素共同構成的物理世界,人們很難孤立地判定“老虎屁股摸不得”這一表達究竟是否隱喻。再來看一段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對打麻將的出色描述:
一次在他背后看他打麻將,我忽有所悟。抓了一手雜牌,連呼“不成氣候,不成氣候!”可是“好張子”卻不斷地來,他東拼西湊,手忙腳亂,結果還是和不了牌。原來之這位啟蒙大師就是這樣東拼西湊,手忙腳亂。再看他下家,那位女士慢條斯理,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她正在摸“清一色”,所以不管“好張子,壞張子”,只要顏色不同,就打掉再說!
其實“只要顏色不同,就打掉再說”,又豈只胡家這位女客?在有生之年里,各黨派、各宗師……哪一個不是只要顏色不同,就打掉再說呢?!胸有成竹、取舍分明,所以他們沒有之那樣博學多才,他們也就沒有之那樣手忙腳亂了!
(引自熊培云“錯過一百年”,天邊社區(qū)網(wǎng)站之關天茶舍版,2004-2-20)
假如只從字面出發(fā)的話,是無法體會這兩段話的深層含意的。孤立地看第一部分,讀者可以認為這就是對打麻將的描述,是字面表達。但是結合下文看,第一部分顯然是一個隱喻表達。麻將的顏色隱喻不同學術流派、學科和思想流派、政治見解(當然,對了解程度不同的人或許會得出不同的解釋);“打麻將”隱喻對學術、對思想或者對政治的態(tài)度;而“摸清一色”、“手忙腳亂”則分別指兩種對待不同學術領域或者思想以及不同政治觀點的態(tài)度。離開了上下文,離開了讀者的相關背景知識和心智世界,該語篇層次的隱喻是無法得到判別和建構的。
不但隱喻的判別需要語境,隱喻意義的理解也離不開語境。Parmegiani(1983)指出,交際者獲自得義一般通過一下幾個階段:1.猜測將要說的內容;2.了解產生這一話語的語境特征;3.觀察說話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勢;4.利用
文化形成的可能時間的世界知識。(見束定芳,2000:31-41)
JohnSearle(1979)在其著作《表述和意義:言語行為研究》中專門用了一章來論述隱喻問題。他認為句子意義是話語意義的一部分,但是卻不能窮盡話語意義。很多情況下,我們因為字面表達無法準確傳達我們想要表達的意義而使用了隱喻。Searle還引入了邏輯語義的真值條件來對隱喻現(xiàn)象進行解釋。他舉了以下例子說明話語意義對語境的依靠:
1.Sallyistall.
2.Thecatisonthemat.
3.It’sgettinghotinhere.
這些句子中,依靠語境的句子成分在句子的語義結構中都得到了外顯表達:人們可以看到和聽到這些指稱表達(indexicalexpressions)。但是這些句子也僅僅決定了一部分真值條件,還有很多真值條件沒有在句子的語義結構中得到外顯實現(xiàn)。Tall和hot都是相對概念,對于一定語境來說的高和熱在另外的語境下不一定為真。如在女性普遍身高較低的中國,170cm的Sally會被認為是高,但在女性普遍身高較中國高的俄羅斯,170cm的Sally只是一般身高水平,不能稱為高。above也可以是相對的,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句子的真值條件也會隨之變化。比如說,假如把貓和墊子一起放到失重的外太空中,在上下位置關系界定條件失去的情況下,我們還能說貓在墊子上嗎?在字面話語(literalutterance)的情況下,說話者意義和句子意義是相同的,因此就所指對象作出的斷言為真,當且僅當該斷言滿足詞語(thegeneralterm)意義應用于一套共有的背景假設時所決定的真實條件。但是,在隱喻話語中,斷言的真實條件不由句子和句子中詞語的真值條件所決定。為了理解隱喻話語,釋話者需要的不止是語言知識、話語條件意識、以及他和發(fā)話者共有的背景假設。
在Searle看來,隱喻表達的字面可以陳述為命題SisP,但命題SisP的實際含意卻是SisR。對隱喻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計算R的值的過程。Searle指出了釋話者解釋隱喻話語時的三個步驟:
1.他必須有某種策略以決定是否對話語作出隱喻解釋;
2.一旦他作出尋求隱喻解釋的決定,就必須有一系列策略或原則來計算R的可能值;
3.他必須有一套策略或者原則來限定R的范圍——以決定哪些R可能是發(fā)話者斷言的S的內容。
相應的三個策略:
1.假如話語從字面理解有缺陷的話,就尋找與句子表面意義不同的話語意義;
2.在聽到“SisP”時,要找出R的可能值,就必須尋找S可能與P相似的方式。在填充S與P相似的方面時,要尋找那些顯著的、廣為人知的和有區(qū)別性的P的特性;
3.回頭看S,看R的多種可能值中的哪些接近S。
Searle還用圖形形象地描述了隱喻句子意義與話語意義之間的關系:
簡單隱喻話語:說話者說SisP,但是卻意指SisR。即R只有一個值,或者一個隱含意義。
開放式隱喻話語:說話者說SisP,但是卻隱喻性指向多種含意R1、R2、R3、R4等等。亦即R有多個可能值,或多個隱含意義。
死隱喻:原始的句子意義被忽略,句子獲得了和原來的隱喻話語意義相同的字面意義。
Searle的分析充分說明了隱喻是一種依靠語境來建構和解析的語用現(xiàn)象,隱喻意義的獲取,即藉由P值推斷R值的過程是一個意義由外顯轉向內隱的過程。
3.隱喻:動態(tài)的意義生成過程
Verschueren(1999)認為語言使用過程是不斷從可供選擇的語言范圍(variability)中作出可協(xié)商的選擇(negotiability)從而達到順應(adaptability)交際的需要的過程。語境和語言結構在語言選擇的過程中相互作出順應,從而動態(tài)地生成話語意義。語言使用或者選擇過程的動態(tài)性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動態(tài)性與時間密切相關;其次,語境因素,如作為交際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以及他們的認知心理狀態(tài)也都影響著順應的動態(tài)性;第三,語言的線性結構序列特征對交際過程的許多現(xiàn)象起著制約作用。在Verschueren看來,語言使用本身就是一種活動或者事件,如課堂教學、求職面試、公事晤談、商務洽談等。各種類型的言語活動構成不同的言語行為框架,但言語體裁的靈活性使言語使用者在各類活動的穩(wěn)定框架范圍內作出語用上的動態(tài)順應。這樣,話語意義的生成除了要考慮語境因素和語言結構因素以外,還要考慮使用不同的語用策略,這樣才能作出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適切的語言選擇,表達出符合語境的意義。Verschueren認為語言使用的策略,就是利用意義生成過程中的外顯性和內隱性間相互作用的種種方式。他把隱喻視作一種回避意義外顯的語用策略。隱喻意義的生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時間、語境、語言結構和建構者的心智以及百科知識都是這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們不妨結合下面例子對隱喻內隱意義生成過程的動態(tài)性進行說明,這一例子選自《中華讀書報》2004年11月份10日刊登的作家池莉寫的“上海的現(xiàn)實主義”:
上海的現(xiàn)實主義不是鹿茸,不大補;不是大黃,不大瀉;不是嗎啡,不麻醉;不是罌粟,不癡狂。上海的現(xiàn)實主義是冬蟲夏草,興味平和;是中國的溫補,既補內虛,還固本生精,提高免疫力。這是我學過醫(yī)的毛病,喜歡亂開處方。
套用Searle的公式,我們可以把池莉對上海的現(xiàn)實主義(S)的描述看作一個命題SisP(其否定形式則可邏輯表述為NotSisP),與P對應的字面表達是鹿茸、大黃、嗎啡、罌粟、冬蟲夏草、溫補等。直接從字面理解的話,這個命題顯然是有缺陷的,現(xiàn)實主義不是藥品,也不是藥品的屬性,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概念域(這一過程顯然已經涉及到釋話者的認知能力和百科知識),因此必須尋找與字面意義不同的話語隱含意義,即R的可能值。根據(jù)Searle提供的第二個策略,我們應該尋找S與P可能相似的方式或方面。那么,上海的現(xiàn)實主義與這些藥品的相似之處如何能得以建構呢?這就需要釋話者對話語產生的時間、上海的城市性格特征以及池莉本人的背景(醫(yī)學出身)加以考慮了。同時,話語本身的文字線性結構也給了釋話者以提示(鹿茸之于大補、大黃之于大瀉、嗎啡之于麻醉、罌粟之于癡狂、冬蟲夏草之興味平和等皆提示了上海的穩(wěn)重平和、腳踏實地、不急躁冒進等城市特征,即R的可能值)。這樣,語境因素和語言結構的共同作用就通過釋話者的建構動態(tài)生成了該隱喻表達的含意。
>
4.結語
Searle把只有一個R值的隱喻視作簡單隱喻,而有多個可能R值的隱喻則被稱作復雜隱喻,或者開放式隱喻。一般來說,隱喻作為一種語用策略,它給人們帶來的是文字意義內隱的審美效果,是新的認知世界的視角,是表達的婉轉和禮貌。隱喻表達中本體和喻體的認知距離,或者說字面意義(P)與內隱意義(R)的差異程度構成文字表達的張力,正是這種張力成就了隱喻的詩性,使得隱喻成為詩歌的語言。SperberandWilson(1995:236)也認為,總體而言,潛在含意范圍越大,聽話者建構該范圍的責任越大,則話語含意越具詩性,隱喻越有創(chuàng)造性。也就是說,一個好的隱喻應該是能作出多種解釋的,能濃縮進多種隱含意義的隱喻。作為一種外顯意義回避手段的語用策略,成功的、有創(chuàng)意的隱喻之奇之美就在于這種濃縮,在于一個隨意使用的表達可以決定很大范圍的可接受弱含意。(同上:237)
參考文獻
Austin,J.L.1975.HowtoDoThingswithWord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2.
Searle,J.R.ExpressionandMeaning:StudiesintheTheoryofSpeechAct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
Sperber,D.&WilsonD.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Verschueren,J.1999.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陳嘉映,2003,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