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糖尿病診斷標準模板(10篇)

時間:2022-11-10 23:00: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糖尿病診斷標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開始由于腎小球濾過壓增高和濾過膜上電荷改變,尿中僅有微量白蛋白出現,為選擇性蛋白尿,沒有球蛋白增加,這種狀態(tài)可持續(xù)多年。隨著腎小球基底膜濾孔的增大,大分子物質可以通過而出現非選擇性臨床蛋白尿,隨病變的進一步發(fā)展,尿蛋白逐漸變?yōu)槌掷m(xù)性重度蛋白尿,如果尿蛋白>3 g/日,是預后不良的征象。糖尿病性腎病患者蛋白尿的嚴重程度多呈進行性發(fā)展,直至出現腎病綜合征。

糖尿病腎病早期尿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加,應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法才能檢測出,是所謂的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為20~200 μg/分,正常人為15~20 μg/分)。微量白蛋白尿起初為間歇性或運動后出現,后轉為持續(xù)性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發(fā)病的最初5年內,一般不出現微量白蛋白尿,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出現較1型糖尿病早。隨著腎臟病變的加重,蛋白尿加重且呈非選擇性。糖尿病腎病一旦進入臨床糖尿病腎病期,即出現持續(xù)蛋白尿(>0.5 g/日),病程往往>10年。糖尿病腎病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

水腫 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一般沒有水腫,少數病人在血漿蛋白降低前,可有輕度水腫,當24小時尿蛋白>3 g時,浮腫就會出現。明顯的全身水腫,僅見于糖尿病性腎病迅速發(fā)展者。

部分病人由于大量蛋白尿(>3.5 g/日)引起腎病綜合征,發(fā)生率5%~10%,甚至有報道占26%,這些病人預后不良,存活很少>5年。糖尿病腎病水腫較嚴重,對利尿反應差,其原因除低蛋白血癥外,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腎病時水鈉潴留超過一般腎病綜合征。

高血壓 高血壓在糖尿病性腎病患者中常見。嚴重的腎病多合并高血壓,而高血壓能加速糖尿病腎病的進展和惡化,故有效地控制高血壓是十分重要的。

在1型無腎病的糖尿病人中,高血壓患病率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壓較多,但若出現蛋白尿時,高血壓比例也升高;在有腎病綜合征時患者伴有高血壓,此高血壓大多為中度,少數為重度。為糖尿病腎病的晚期表現。有資料表明,糖尿病腎病早期血壓水平與白蛋白排泄率之間存在明顯正相關,微量白蛋白尿者血壓雖然在正常范圍內,但明顯高于尿白蛋白正常的患者。升高的血壓可促使其較早轉變?yōu)榕R床蛋白尿階段。臨床糖尿病腎病時1/2~3/4的病人出現高血壓,后者加速腎臟病變的發(fā)展和腎功能的惡化。

腎功能不全 糖尿病性腎病一旦開始,其過程是進行性的,氮質血癥、尿毒癥是其最終結局。糖尿病腎病進展快慢有很大的差異。有的病人輕度蛋白尿可持續(xù)多年,但腎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發(fā)展出現腎病綜合征,腎功能逐漸惡化,最終出現尿毒癥。

持續(xù)性蛋白尿至終末期腎衰平均7年,早期控制高血壓、血糖及低蛋白飲食等可使此間期延長。在未治療的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速率平均為每月1 ml/分,到后期50%~70%有腎功能損害,當GFR低于正常1/3時出現明顯氮質血癥。近1/3患者進入尿毒癥。糖尿病腎病腎衰患者耐受力較其他慢性腎衰患者差,主要原因:①糖尿病腎病常有外周神經病變,使尿毒癥癥狀更重;②自主神經病變致膀胱功能異常,神經性膀胱,尿潴留,故加速腎衰進展,自主神經病變尚可誘發(fā)性低血壓;③高鉀血癥常見,系低腎素低醛固酮血癥所致,加重了慢性腎衰時代謝性酸中毒;④隨著腎功能惡化,高糖滲透性利尿作用喪失,水、鈉排泄障礙,加上高血糖使細胞內液體移至細胞外,故血容量負荷過重,肺水腫多見。腎功能衰竭時常出現心、腦血管及外周血管病變。冠狀動脈疾患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貧血 明顯氮質血癥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輕度至中度的貧血,用鐵劑治療無效。貧血為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可能與長期限制蛋白飲食,氮質血癥有關。

其他臟器并發(fā)癥 心血管病變,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經病變,如周圍神經病變,累及植物神經時可出現神經源性膀胱;糖尿病腎病嚴重時幾乎100%合并視網膜病變。

診斷糖尿病腎病的輔助檢查

尿糖定性是篩選糖尿病的一種簡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腎病可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故測定血糖是診斷的主要依據。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 μg/分,是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指標;當UAE持續(xù)>200 μg/分或常規(guī)檢查尿蛋白陽性(尿蛋白定量>0.5 g/24小時),即診斷為糖尿病腎病。尿沉渣一般改變不明顯,較多白細胞時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紅細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糖尿病腎病晚期,內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核素腎動態(tài)GFR增加和B超測量腎體積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腎病。在尿毒癥時GFR明顯下降,但腎臟體積往往無明顯縮小。

眼底檢查,必要時作熒光眼底造影,可見微動脈瘤等糖尿病眼底病變。

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標準

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應根據臨床表現、腎功能、腎臟病理及糖尿病并發(fā)癥等進行綜合判斷。診斷應符合下列條件:①較長的糖尿病史(一般至少5年才出現應激狀態(tài)微量白蛋白尿,>10年才出現持續(xù)性微量白蛋白尿);②尿中出現微量白蛋白或尿蛋白陽性,并可排除高血壓或其他腎臟疾病。因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均屬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故可同時合并存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有力佐證。有研究證實呈現腎病綜合征的糖尿病腎病患者絕大多數(>90%)合并視網膜病變。

篇2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s a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Pan lin

(Dazhu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635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lycated hemoglobin value a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diabetes. Study the past 2 years to our hospital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and 286 patients with HbA1c checks.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OGTT confirmed diagnosis of diabetes was 70%, specificity of 82.5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0.32%.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the curve connecting points more meaningful

【Key words】glycosylated hemoglobindiabetes

1對象

為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診斷意義,我們收集了就HbA1c作為糖尿病診斷的價值進行探討。研究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到我院為確診糖尿病而進行OGTT及HbA1c檢查的就醫(yī)者286人。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26例。年齡56±11.78歲,32歲-82歲。

診斷標準:血糖標準按照1997年ADA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

2方法

受檢者于晨空腹進行OGTT。先收集空腹靜脈血漿標本,隨后口服葡萄糖75克,2小時后再次收集靜脈血漿標本,分別測定空腹葡萄糖(FPG)及餐后2小時血糖(2hPG)和HbA1c值。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

3統(tǒng)計學處理

根據1997年ADA診斷標準發(fā)現病例數,再以HbA1c≥6.5%及≥6%兩切點,利用公式進行計算其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及陽性預測值。

4結果

286例受檢者進行OGTT,其中單項FPG≥7mmol/L者15例;單項2hPG≥11.1mmol/L者19例;FPG及2hPG均達到診斷標準者166例。未達到診斷標準者86例。

經OGTT確診為糖尿病200例患者中,再按HbA1c≥6.5%為切點,符合者112例;未達到診斷標準者86例。未達到診斷標準者86例,仍以HbA1c≥6.5%為切點,符合者7例。利用公式進行計算發(fā)現其診斷敏感性為56%,特異性為91.86%,陽性預測值為94.11%。再以HbA1c≥6%為切點,診斷符合140例。86例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者中符合19例。對糖尿病診斷敏感性為70%,特異性為82.55%,陽性預測值為90.32%。

5討論

糖尿病的診斷近30年來巳經歷了3次大的變革。1979年美國糖尿病數據組(NDDG)基于血糖值與糖尿病明顯代謝失調及糖尿病癥狀的相關性,提出了以FPG≥7.8mmol/L,2hPG≥11.1mmol/L的血糖值為診斷標準。隨后,由于對血糖水平與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深入研究,專家委員會在總結分析了幾宗大型流行病學的研究后,發(fā)現某個血糖值水平以下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發(fā)生率低,這些數據顯示了血糖和DR的風險之間存在明確的相關性。從而提出了替代以前把發(fā)生有癥狀的糖尿病的風險的血糖什作為糖尿病診斷的依據的觀念。1997年由ADA提出將以往診斷糖尿病空腹的血糖值降為7mmol/L,餐后血糖值未作變動。

HbA1c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指標,能更好地反映長期血糖水平與慢性并發(fā)癥的關系。HbA1c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指標,能更好地反映長期血糖水平與慢性并發(fā)癥的關系。由于HbA1c檢測的穩(wěn)定性,可以隨時取血,不受空腹與進食的限制,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谂c視網膜病變的相關性,專家委員會選擇HbA1c的切點為≥6.5%,需要二次測量以確認。對于切點問題,學術界還未達成共識,專家組認為6.5%>HbA1c≥6%可以作為糖尿病高危性的標志。把在我院經OGTT明確診斷的糖尿病與同期檢測的HbA1c的值進行比較,發(fā)現若以HbA1c6.5%為切點,診斷糖尿病的敏感性為56%,特異性91.86%,陽性預測值為94%。以HbA1c6%為切點,則敏感性為70%,特異性82%,陽性預測值為90.32%。

結論,血糖與HbA1c相比,用血糖值診斷糖尿病以某“一點”對糖尿病進行診斷,似有不足之處且血糖在體內代謝中波動較大。而采用多點聯合診斷價值較大,故以前以OGTT,連接幾點的曲線進行診斷意義更大。若能聯合FPG、2hPG共同診斷糖尿病,將更加全面及準確。特別是在臨床有癥狀,而HbA1c<6.5%時,更應該多查幾次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以減少漏診。

篇3

妊娠期糖尿??;診斷;參考標準

妊娠期糖尿?。╣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指妊娠期首次發(fā)生或發(fā)現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異常。診斷標準尚未統(tǒng)一。本院一直采用教科書(樂杰主編的第七版《婦產科學》)GDM的診斷標準,衛(wèi)生部2011年12月在全國并實施的GDM診斷的行業(yè)標準,IADPSG標準。這一新標準出臺后引起廣泛爭議,根據這一新標準,GDM的發(fā)生率是否會更高,是否會加重醫(yī)療負擔,是否能減少妊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否具有更好的臨床適宜性,仍需進一步臨床驗證。本研究對本院行OGTT的孕婦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兩種診斷標準的GDM的發(fā)生率和妊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的臨床適宜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東莞市石龍博愛醫(yī)院進行糖代謝檢查并分娩的3923例孕婦,于妊娠24~28周進行空腹血糖測定及50g葡萄糖負荷試驗(GCT),GCT≥7.8mmol/L,≤11.1mmol/L者行OGTT。

1.2診斷標準教科書GDM診斷標準[1]:①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②50gGCT≥11.1mmol/L。③50gGCT≥7.8mmol/L,≤11.1mmol/L行75gOGTT,0、1、2、3h血糖正常上限為5.6、10.3、8.6和6.7mmol/L,2項達到或超過正常上限診斷為GDM,1項達到或超過正常上限則診斷為GIGT。IADPSG診斷標準[2]:妊娠24~28周行75gOGTT,0、1、2h血糖正常上限為5.1、10.0、8.5mmol/L,1項達到或超過正常值上限則診斷為GDM。各種妊娠并發(fā)癥均參考樂杰主編的第七版《婦產科學》診斷標準。

1.3分組達到教科書標準的GDM及GIGT均接受妊娠期的血糖管理,未達到教科書標準的但達到IADPSG標準的未行血糖管理。G1組為既達到教科書標準也達到IADPSG標準的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共計370例,接受血糖監(jiān)測和治療。G2組為未達到教科書標準但達到IADPSG標準患者共計163例,屬于按IADPSG標準新增加的妊娠期高血糖患者,未行血糖管理。G3組為達到教科書標準但未達到IADPSG標準共計42例,接受血糖干預和治療。N組為同期妊娠分娩的糖代謝正常孕婦,共計3348例。

1.4血糖控制標準按照教科書標準診斷的GDM及GIGT的患者均進行GDM管理,先行飲食指導,進行飲食控制,監(jiān)測7點末梢血血糖。如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及三餐前血糖≤5.6mmol/L,三餐后血糖≤6.7mmol/L,且患者無饑餓感、尿酮體陰性,則繼續(xù)飲食控制;如血糖控制未達到此標準,則收入院經胰島素治療,共78例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所有孕婦的分娩時機及方式根據產科情況決定,記錄妊娠結局。

1.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軟件對資料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行t檢驗,方差分析計算組間的差異。

2結果

2.1不同診斷標準的妊娠期高血糖發(fā)病率按照教科書標準GDM270例,GIGT142例,發(fā)生率為10.5%,需要接受血糖監(jiān)測和管理;按照IADPSG標準GDM533例,發(fā)生率13.6%;兩種標準診斷的需要血糖干預的妊娠期高血糖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兒健康影響較大,易引起產科并發(fā)癥,如妊娠高血壓疾病,因巨大兒發(fā)生率明顯增加,難產、手術產幾率增加,增加圍生兒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對糖代謝異常孕婦進行血糖監(jiān)測和管理,如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能有效降低母兒并發(fā)癥,改善預后。G1組與N組的妊娠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證明良好的血糖控制減少母兒并發(fā)癥的發(fā)生。GDM篩查和診斷的關鍵問題在于確定一個合理的血糖界值,即發(fā)生圍產期不良母兒結局的風險閾值,篩查出高危人群,進行規(guī)范的血糖干預和治療。G2組的妊娠并發(fā)癥明顯高于N組孕婦,證明這部分患者是需要血糖干預的,但教科書標準并未將此部分患者納入管理組,增加了妊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采用IADPSG標準,將能減少妊娠期高血糖孕婦母兒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教科書標準與IADPSG標準妊娠高血糖發(fā)生率分別10.5%和13.6%,意味著采用新標準將需要投入更多的醫(yī)療資源,但根據本研究顯示,GDM患者81%僅需飲食控制,且新增的患者血糖異常程度更低,更多的患者僅需飲食指導、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醫(yī)療負擔較輕。有研究表明,GDM患者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為正常的7.5倍[3],若產后加強隨訪,改變生活方式,可延遲或及早發(fā)現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暴露于高血糖環(huán)境的胎兒將來患成人代謝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從胎兒期進行干預,將來對整體的醫(yī)療資源是經濟有效的。G3組孕婦為新IADPSG標準丟失孕婦,其亦經血糖監(jiān)測,母兒并發(fā)癥與N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是否是血糖控制后的良好結果還是3h血糖異常組對母兒影響較小,有待臨床進一步驗證。IADPSG標準只進行一次75gOGTT檢查,且只行0、1、2h血糖化驗,減少3h血糖的檢查及GCT檢查,取消了GIGT的診斷,簡化了診斷流程及分類,減輕患者負擔,減少GDM漏診,與教科書標準相比,有更好的臨床適宜性。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72-02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謝正常,妊娠期才出現或發(fā)現的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1]。從嚴格概念上講,GDM也是一種糖耐量異常狀態(tài),不同于1型、2型糖尿病及繼發(fā)性糖尿病,所以GDM的血糖診斷切點不同于它們。不同機構或同機構不同時期推出GDM診斷標準都有不同,不斷調整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妊娠前超重、肥胖、高齡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的調整,其發(fā)病率也明顯提高,甚至達到5-14%,成為一種常見的妊娠期并發(fā)癥[2]。由于GDM的臨床過程復雜,對母兒危害較大,受圍產醫(yī)學廣泛重視。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曾組織全球多中心、多國GDM專家前瞻性研究高血糖與妊娠不良結局,調整GDM診斷標準中血糖界值。2011年1月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敲定了新的GDM診斷標準。同年12月我國采用此診斷標準并執(zhí)行為行業(yè)標準。本文藉此診斷標準變化對臨床病例觀察淺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按原GDM診斷標準確診的GDM孕婦42例為A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8.65±4.16歲;選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分娩按照新的GDM診斷標準確診的GDM病例12例,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8.80±4.13。兩組所選病人均至少在我院產前保健檢查三次,BMI

1.2 A組采用的GDM診斷標準:

①空腹血糖(FPG):兩次或兩次以上FPG≥5.8mmol/l,可診斷GDM。

②24-28周妊娠婦女,空腹12小時,服含葡萄糖50克的水200毫升,5分鐘服完,1小時后靜脈血糖≥7.8mmol/L者需行75克葡萄糖OGTT。即空腹12小時,抽空腹血糖,然后服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400毫升,5分鐘內服完,1小時、2小時、3小時后查靜脈血糖。正常值:空腹5.6mmol/L,1小時10.3mmol/L,2小時8.6mmol/L,3小時6.7mmol/L.

有2項或2項以上超過正常則診斷GDM.

B組采用的GDM診斷標準(也是我國現行的新的行業(yè)標準)

①妊娠24-28周及以后,對所有尚未被診斷糖尿病的孕婦行75克葡萄糖OGTT。

方法:檢查前3日正常體力活動、正常飲食,每日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克,檢查期間靜坐。檢查前1日晚餐后禁食至少8小時至次日9時前。5分鐘內服完含75克葡萄糖的液體300毫升,分別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小時、服糖后2小時的靜脈血,氧化酶法測定血漿葡萄糖水平。

正常值:空腹及服糖后1、2小時的血糖值分別為5.1mmol/L,10.0mmol/L, 8.5mmol/L

任何一點血糖值達到或超過上述標準即可診斷GDM。

②無條件定期產前檢查者,妊娠24-28周首先FPG檢查。FPG≥5.1mmol/L可以診斷GDM。4.4mmol/L≤FPG

1.3 方法

一經確診為GDM,與孕婦充分溝通,告知GDM可能并發(fā)癥及母兒風險。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飲食營養(yǎng)控制,指導孕婦適當體育運動,散步為主??刂圃袐D孕期體重增長過多:孕前BMI24,已系過度肥胖,孕期增重應嚴格控制在6-9kg。孕期監(jiān)測血糖,必要時應用胰島素治療,力求控制血糖達滿意標準和正常水平。入院及產時嚴密監(jiān)控血糖。然后對兩組GDM發(fā)病率、分娩前FPG、妊娠高血壓、巨大兒、死胎、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等指標統(tǒng)計學對比觀察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對母胎危害均較大,但依據糖尿病綜合癥狀、體征確立診斷存在困難。許多GDM孕婦多無明顯自覺癥狀。妊娠早期中期,由于胎兒從母體獲取葡萄糖增加及母體對葡萄糖利用也增加等原因,FPG反而降低10%[3]。妊娠孕婦腎糖閾下降,尿糖及單用FPG不能篩查GDM。GDM對母兒影響及程度取決于血糖控制水平,即血糖越高,出現胎兒高胰島素血癥、巨大兒、新生兒嚴重低血糖等風險增大,甚至不明原因胎死宮內。故能夠早發(fā)現早診斷很重要。新的GDM診斷標準基于胎兒風險及結局制定,采用了更低的診斷閾值,且采用一步診斷試驗,取消了GCT篩查,取消了GIGT診斷,使醫(yī)務人員及孕婦均更便利。GDM診斷率及發(fā)病率提高,會導致更多孕婦納入圍生期的血糖管理干預監(jiān)測行列,新診斷標準更加重視GDM患者產后6-12周的糖尿病監(jiān)測[4]。綜上所述,圍產的工作量必明顯增加,但對改善母嬰結局,降低孕產婦及胎嬰的患病率、病重率,進一步優(yōu)化妊娠婦女及其子女的預后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慧霞 .2011年妊娠期糖尿病國際診斷標準解讀【D】.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2011,3(4)

篇5

長期以來,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主要是依據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作為診斷標準。而在第69屆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年會上,由美國糖尿病學會、國際糖尿病聯盟與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共同組成國際專家委員會決定推薦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新指標與新手段,這一決定將對糖尿病的診斷更具有科學依據以減少誤診。糖化血紅蛋白的指標過去主要是了解3個月內糖友血糖控制水平好壞的依據,而新的獨立診斷標準為糖化血紅蛋白≥6 . 5時即可診斷為糖尿病。為了防止誤診,需要重復檢測一次,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如癥狀比較明顯,并且血糖水平≥11.1毫摩爾時則可不必再測而明確診斷。

這一新的獨立診斷標準的確定主要考慮兩方面問題:一是傳統(tǒng)的空腹或餐后兩小時的血糖檢測,不能完整地反應病人血糖的真實情況,因為血糖本身受晝夜飲食、運動、情緒等的影響,存在生理性的波動,另外受外傷、感染、藥物等也可引起病理性的血糖波動。另外,糖化血紅蛋白的指標是近3個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比空腹或餐后血糖更能說明血糖的具體水平,比空腹或餐后血糖更能說明血糖的具體水平,同時精確度較高,在體內的變異性較小,不受其他因素影響,因此可以認為是評價血糖控制的金標準。這也是臨床醫(yī)生為什么要求糖友要每3個月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的原因。況且,檢測糖化血紅蛋白不需要空腹,因此,世界權威糖尿病專家提出檢測糖化血紅蛋白作為新的獨立診斷標準是有科學根據的。

作為糖友,為了控制血糖和預防合并癥的發(fā)生,一定要每3個月檢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以便于對自己的血糖控制好壞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從飲食、運動、用藥等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

另外,對于糖化血紅蛋白在5.7%~6.4%之間的空腹血糖增高或糖耐量受損等所謂的糖尿病前期的預備隊員或后備軍,在臨床上過去診斷為糖尿病前期病人,在這次學術年會上更名為糖尿病風險增加種類范疇。對這類人群,雖然尚未戴上糖尿病的帽子,但是由于糖化血紅蛋白異?;蚩崭寡窃龈呋蛱悄土渴軗p等人群,應從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管住嘴,邁開腿,戒煙限酒進行干預,并定期復查糖化血紅蛋白,空腹及餐后兩小時血糖,才有可能擺脫糖尿病的陰影,尤其是肥胖、超重、酗酒及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群更要警惕。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9240萬糖友,而上面說到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估計約3000萬人,而且呈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定期體檢與全方位的干預是十分必要的。編輯/譚明

篇6

(1)有“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癥狀,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空腹血漿血糖≥7.0毫摩爾/升;

隨機(一天中任意時間)血漿血糖≥11.1毫摩爾/升;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餐后2小時血漿血糖≥11.1毫摩爾/升。

(2)如果沒有明顯癥狀,只要重復兩次血糖化驗結果均達到以上標準,也可診斷為糖尿病。

正常人空腹血糖為3.9~6.1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7.8毫摩爾/升。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爾/升之間,稱為“空腹血糖受損(IFG)”;與此類似,餐后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稱為“糖耐量低減(IGT)”。這兩種情況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間,以后很容易發(fā)展為糖尿病,將這部分人稱為糖尿病的后備軍。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早干預。

2型糖尿病的現狀與流行趨勢

1型糖尿病患病率遠低于2型糖尿病。兒童1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癥狀一般較為明顯,不易漏診。據資料分析,世界不同地區(qū)1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情況差異甚大,以北歐國家最高,而東南亞國家則相對較低。近年來,世界各地1型糖尿病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但增高速度遠不及2型糖尿病。歐洲國家1型糖尿病發(fā)病率有自南向北逐漸升高的趨勢。1型糖尿病發(fā)病率與季節(jié)和病毒性疾病流行相一致,提示1型糖尿病的發(fā)病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中國是世界上1型糖尿病發(fā)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故1型糖尿病患者的絕對例數并不少,據國內估計,目前我國1型糖尿病患者總數在200萬~300萬。

篇7

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的診斷標準與我國現行的診斷標準有所不同,特別是“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差別較大。我國現行的診斷標準“糖尿病前期”為:空腹血糖值為6.1~6.9毫摩爾/升(此項下限明顯高于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標準),或者餐后2小時血糖值為7.8~11.1毫摩爾/升(此項與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標準相同),而且一般不包括糖化血紅蛋白值。我國現行“糖尿病”診斷標準基本與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診斷標準相同(但很多時候不包括糖化血紅蛋白值)。根據我國現行的診斷標準,2007年至2008年,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在全國14個省市進行調查發(fā)現,糖尿病患病率為9.7%,糖尿病前期發(fā)生率為15.5%,兩者合計為25.2%。簡而言之,新的調查采納了美國標準,比中國現行標準更嚴格,因此把更多的人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患者,而糖尿病患病率則相差不大。

篇8

[中圖分類號] R58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5(a)-0075-03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value on fasting plasma glucose,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the diagnostic of diabetes mellitus

XU Ke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Kaifeng City,Kaifeng 47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G)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in the diagnostic of diabetes mellitus.Methods The FPG,2hPG and HbA1c of 1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11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mpaired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118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was tested.The test outcomes and the positive rate and misdiagnosed rate of diabetes mellitu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FPG,2hPG and HbA1c in the group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of healthy people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Fasting plasma glucose;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Glycosylated hemoglobin;Joint detection

糖尿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一種代謝性疾病[1],隨著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2]及肥胖人口的增加,我國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3]??崭寡鞘軗p是糖尿病發(fā)生的過渡階段,這部分人已經存在胰島索和葡萄糖調節(jié)異常[4]。本研究通過對2型糖尿病確診者、空腹血糖受損者及健康者血液中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測定的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及各項診斷指標診斷糖尿病的確診率、漏診率分析,以探討三者及聯合檢測對2型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損者的篩查和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5],選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內分泌科首次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198例患者為2型糖尿病組,其中,男性96例,女性102例,年齡39~68歲,均為首次發(fā)現糖尿病,未有任何治療史。

根據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選取同期本院體檢科健康體檢者中FPG為6.11~6.99 mmol/L,2hPG≤7.8 mmol/L的110例患者為空腹血糖受損組,其中,男性56例,女性54例,年齡40~65歲。

選取本院體檢科118例健康體檢者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性54例,女性64例,年齡40~65歲,均口服糖耐量(OGTT)試驗正常,心電圖、彩超、血液、體液各項常規(guī)指標正常。

1.2 標本處理

各組對象均空腹8 h后,早晨用普通生化管和EDTA-K2抗凝采血管分別采集空腹血液3 ml和2 ml,混勻后立即送檢,進行FPG和HbA1c檢測。各組對象在抽取空腹血液后5 min內,口服75 g葡萄糖溶液250 ml,并在口服第一口時開始計時,2 h后采用普通生化管抽取餐后血液3 ml,立即送檢,進行2hPG檢測。上述空腹及餐后2 h普通生化管采集的血液均3000 r/min(離心半徑:15 cm)離心10 min,檢測血清中的血糖濃度。EDTA-K2抗凝采血管采集的血液混勻后,立即上機測定血液中HbA1c的濃度。所有標本在收到標本后2 h內檢測完畢。

1.3 方法

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FPG及2hPG,試劑為北京九強金斯爾試劑套盒,儀器采用貝克曼庫爾特AU6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標準品為朗道多項目復合標準血清,質控為朗道多項目復合質控血清,按儀器、試劑說明操作。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HbA1c,儀器為美國Bio-Rad Variant Ⅱ HbA1c分析儀,試劑為進口原裝配套試劑,標準品為原裝配套標準品,質控為進口原裝質控,按儀器、試劑說明操作。

1.4 結果判斷標準

FPG≥7.0 mmol/L、2hPG≥11.1 mmol/L、HbA1c≥6.5%。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FPG、2hPG、HbA1c的比較

2型糖尿病組的FPG、2hPG及HbA1c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崭寡鞘軗p組的FPG及HbA1c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hPG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3組FPG、2hPG、HbA1c的比較(x±s)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2.2 不同標準診斷糖尿病的確診率和漏診率的比較

2型糖尿病組中FPG≥7.0 mmol/L者95例,以此為診斷標準,確診率為48.0%,漏診率為52.0%;2hPG≥11.1 mmol/L者181例,以此為診斷標準,確診率為91.4%,漏診率為8.6%;HbA1c≥6.5%者178例,以此作為診斷標準,確診率為89.9%,漏診率為10.1%;FPG≥7.0 mmol/L、2hPG≥11.1 mmol/L、HbA1c≥6.5%三項指標聯合,以任一指標達到可診斷糖尿病195例,其確診率為98.5%,漏診率為1.5%。三者聯合檢測診斷糖尿病的確診率明顯高于其他任一診斷標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FPG、2hPG、HbA1c三個指標作為單獨診斷標準,2hPG、HbA1c的確診率、漏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hPG、HbA1c兩者的確診率均明顯高于FPG,漏診率明顯低于FP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不同標準診斷糖尿病的確診率和漏診率的比較(%)

與FPG≥7.0 mmol/L診斷標準比較,*P<0.05

3 討論

糖尿病的警鐘已經在全世界鳴響,其患病率逐年增高且有持續(xù)增長的趨勢,而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目前已達9.7%,位居世界第一[6]??崭寡鞘軗p是糖尿病的前期階段,患病率已達15.5%,若不在此階段干預,將進展到2型糖尿病[7]。許多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并不明顯[8],那么探討簡便易行的糖尿病篩查方法和診斷標準,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診斷,提高生活質量在糖尿病的預防和控制中十分必要。

FPG在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推薦FPG≥7.0 mmol/L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沿用至今,也是我國首選、最常用的糖尿病篩查和診斷指標,但其靈敏度較低[9]。本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組、空腹血糖受損組的FPG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hPG在診斷糖尿病中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了大家的重視和肯定,2hPG≥11.1 mmol/L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合適截點,也得到了充分的認可,有關報道表明2hPG檢驗結果比FPG對于糖尿病的診斷更靈敏和準確[11]。本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組的2hPG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肯定了其對于糖尿病的診斷價值??崭寡鞘軗p組的2hPG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2型糖尿病組中,198例患者中2hPG≥11.1 mmol/L者181例,確診率高達91.4%,漏診率低至8.6%,與FPG這個診斷指標的48.0%確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HbA1c是血中葡萄糖與血紅蛋白游離氨基發(fā)生非酶促糖基化反應的產物,反映檢測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12],現方法標準化,結果準確,且不受是否進食、運動等的影響,體內變異率小,隨時可檢測[13],受到醫(yī)師和患者的歡迎。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添加HbA1c≥6.5%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14],可見其在糖尿病診斷中的重要價值。本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組和空腹血糖受損組的HbA1c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型糖尿病組198例患者中,HbA1c≥6.5%者178例,確診率高達89.9%,漏診率低至10.1%,和2hPG的確診率相仿,明顯高于FPG的確診率(48.0%),作為糖尿病血糖監(jiān)測的有效指標,顯示出該指標在糖尿病的篩查、診斷及糖尿病風險評估中的重要意義[15]。

本研究2型糖尿病組198例患者中,采用FPG、2hPG及HbA1c三項指標聯合檢測診斷糖尿?。M足任一指標即確診),195例確診為糖尿病,確診率高達98.5%,高于FPG、2hPG、HbA1c任一單獨指標的確診率,減低漏診率至1.5%。上述三項診斷指標,根據自身的特點,能夠相互補充,彌補不足,聯合檢測能進一步提高糖尿病的檢出率,有助于臨床早診斷、早治療,減少漏診率,減少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在糖尿病的篩查、診斷和風險評估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潔,林琳,陳文貴,等.基于UPLC-oaTOF-MS的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的代謝組學研究[J].高等學?;瘜W學報,2008,29(11):2171-2173.

[2]郭磊.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菏澤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9,21(2):48-50.

[3]王龍鳳,朱國紅.國內糖尿病護理??崎T診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7):3439-3441.

[4]牛鑒庭.二甲雙胍干預治療空腹血糖受損106例臨床報道[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9):247-248.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C].Geneva,1999.

[6]范慧.現代糖尿病管理的必然發(fā)展趨勢――個體化治療――寫在聯合國糖尿病日前夕[J].首都醫(yī)藥,2012,19(21):42.

[7]Yang W,Lu J,Weng J,et a1.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8]石安平,張強,李戩,等.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h血糖檢測在常規(guī)體檢中的對比分析[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08,17(11):1005-1006.

[9]Wahl PW,Savage PJ,Psaty BM,et al.Diabetes in older adults:comparison of 199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1985 WHO classification[J].Lancet,1998,352(9133):1012-1015.

[10]余春芳,葛軍,李靜怡,等.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血糖用于早期篩查糖尿病的意義[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 27(5):390-392.

[11]廖遠泉,朱大武,王玲玲.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測定診斷糖尿病臨床價值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0,31(9):1021-1022.

[12]包玉倩.糖化血紅蛋白臨床應用解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3,5(1):11-14.

[13]樊華英,成興波,陸軼群,等.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損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3, 21(8):689-691.

[14]American Diabet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es Care,2010,33(Suppl 1):S11-61.

篇9

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即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組織對胰島素生理作用的敏感性和反應性下降,主要是指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生物學效應的反應性下降或缺失而導致的相關病理變化和表現,現泛指胰島素在周的早期圍組織攝取和清除葡萄糖的作用減低。筆者自2011年以來在基礎治療以外,應用健脾化痰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內門診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患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45~69歲。病程2~10年。

1.2診斷標準

1.2.1糖尿病診斷標準 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確定的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脾虛痰滯證的診斷標準,即主證:胸脘痞悶,食少納呆,神疲乏力,周體困重;次證:少氣懶言,口渴不欲飲,口中黏膩或有甜味;舌脈:舌體胖大有齒痕,苔厚膩,脈虛弱無力。具備主證2項,或主證1項加次證2項,參照舌脈即可診斷。

1.2.2胰島素抵抗診斷標準 參考《胰島素抵抗綜合癥》[3]中相關內容制定:即符合以上糖尿病診斷標準,對胰島素治療不敏感,血清空腹胰島素濃度正常或增高者。

1.3納入標準 凡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者。排除標準:①經確診為1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②存在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③年齡在70歲,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有嚴重心、肝、腎等大血管或微血管并發(fā)癥或合并有其他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存在精神問題患者;⑤凡不符合納入標準,資料來源不全的患者。

1.4方法 在基礎治療(非藥物治療,如戒煙、限酒、運動、低鹽低脂低糖、良好生活習慣等)加上健脾化痰祛濁法,予黃芪30 g,白術、茯苓各15 g,葛根、丹參、雞內金、藿香、佩蘭、黃柏各12 g,蒼術9 g,砂仁6 g,薏苡仁21 g,雞血藤30 g。1劑/d,水煎分2次服。治療12 w后觀察療效。

2治療結果

40例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40例患者治療前平均空腹血糖(10.01±1.39)mmol/L,治療后降至(6.10±1.10)mmol/L,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平均餐后血糖治療前(15.97±3.97)mmol/l,與治療后(7.37±2.83)mmol/L比較也有明顯降低;平均空腹血清胰島素水平治療前(32.33±5.93)mmol/L,治療后降至(17.93±4.17)mmol/L,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的降低。

3體會

研究IR機理,總屬過食肥甘厚膩,醇酒炙焯,困遏脾土,脾主運化功能失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水谷不歸正化,濕濁內生,氣機阻滯,久則成消渴之病。病源于濕濁阻滯,而非陰虛,治當芳香化濁,宣化祛濕,俾濕去則脾旺,水精四布,消渴自止。治療上以健脾益氣治其本,既可化痰除濕,又可防痰濕再生,從根本上杜絕生痰之源。其次應注重行氣,因"痰隨氣消"加入行氣之品可增強化痰之力,另外,痰濕易阻滯經脈致血行不暢而形成瘀血,致痰瘀互結,膠著不化,因此痰濕夾瘀者可適當加入活血祛瘀之品,增強祛痰化濁之力。再者痰濕阻滯日久濕熱內蘊,必要時配以清熱藥。痰濕還會引起其他變證或與其他病耶兼夾致病,因此要兼顧調理其他臟腑功能,同時要辨證施治。

總之,痰濕型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治療應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在健脾除濕化痰的基礎上,兼顧行氣、活血、清熱及調理其他臟腑功能等治法,方能得到良效。

參考文獻:

篇10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其發(fā)病機制目前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因此目前糖尿病還不能根治,但是可以控制。一些早期或較輕的糖尿病患者是在一定誘因下(如高熱量食品的攝入、感染、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等)才被發(fā)現或診斷,當這些誘因被解除后,血糖可以恢復正常。一些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比較肥胖的患者,經過早期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并堅持飲食控制和適當運動,隨著體重的明顯下降,即使停用降糖藥物,血糖有的也可以恢復正常。但這并不等于糖尿病已經被治好了,相反,當這些誘因再次出現,或隨著年齡的增加,胰島細胞功能逐漸減退,糖尿病還會卷土重來。

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沒有癥狀?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明顯的癥狀,其原因是:(1)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現糖尿病癥狀。有人發(fā)現,只有在血糖高于15.0毫摩爾/升并持續(xù)一段時間的情況下,臨床上才出現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可是診斷糖尿病的血糖標準要遠低于此值。(2)對高血糖的反應不敏感。有的人,特別是老年人可能對高血糖不那么敏感,雖然血糖已很高,臨床上還沒有什么感覺。如有些人腎糖閾升高,都已是糖尿病患者卻因尿糖不多,而沒有什么感覺。(3)缺乏糖尿病知識。有些人對糖尿病一無所知,雖然已有“三多一少”癥狀卻沒有認識到,還以為是“能吃能喝身體好”,“有錢難買老來瘦”。這些情況很容易漏診,以至貽誤病情。

沒有糖尿病癥狀

要不要治療?

有的患者認為沒有糖尿病癥狀就不需要治療了,這個觀念是非常錯誤的。目前的治療目標已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糖尿病的癥狀,而是盡可能讓患者的血糖接近正常,預防或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慢性并發(fā)癥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所以,應及時早期診斷糖尿病。

很多患者全憑著自己的感覺來監(jiān)測血糖,但一測血糖卻很高。要把感覺和平時的監(jiān)測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血糖水平。

什么是血糖增高階段?

指血糖已經升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介于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情況。主要包括3種情況:(1)空腹血糖受損。英文代號為IFG,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又不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者??崭寡窃?.1~7.0毫摩爾/升之間。同時餐后2小時血糖也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2)餐后血糖受損。是指餐后半小時、1小時血糖升高,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診斷標準之間的狀況,餐后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3)糖耐量受損。又稱糖耐量減低,英文代號IGT。糖耐量試驗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均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但餐后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