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22:36: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描寫冬至的古詩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看作者。詩歌是詩人精神世界的袒露,要真正讀懂一首詩,讀懂詩人的情感,就需要知人論世?!爸苏撛姟本褪且私庠娙说纳罱洑v、風格流派及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目的等。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了解了人與世,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李清照的一生比較曲折,前期生活幸福,多寫少女的歡樂和的閑愁,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意境優(yōu)美怡人。
3.看注釋。鑒賞一首詩,除了詩的主體外,不能忽視詩歌的注釋。 詩歌的注釋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對這一內容讀詩時一定不能忽略。
4.看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 。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很多意象積淀了基本固定的意義。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如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它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其他如鴻雁、杜鵑、雙鯉也多含有思鄉(xiāng)的意思。而梅花、、荷花、松竹等多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在平時要注意積累一些常見意象。
詩歌的標題,往往具有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的功能,如《題李凝幽居》《邯鄲冬至夜思家》《書憤》《春夜喜雨》《哀江頭》。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論世。
3.看題材
①別離詩(去國、離家、別人):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的凄涼氛圍,抒發(fā)依依不舍(眷戀)或別后思念或安慰勸勉之情。
②山水田園詩:通過描寫自然山水或田園風光,創(chuàng)造出一種靜謐優(yōu)美的意境或寧靜平和的田園牧歌式生活圖景,或表達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與厭惡,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閑的隱逸生活;或表達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邊塞詩:通過對邊塞景象或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huán)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或表現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或表現舍身殺敵的英勇無畏,或表現將士凱旋的豪邁,或表現將士對親人、故鄉(xiāng)的思念,或表現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④寫景詠物詩:或表達對景物的喜愛之情,或表達韶光易逝、壯志未酬的感慨,或表達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節(jié)操,或表達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
⑤羈旅行役詩:或表現游子異鄉(xiāng)生活的孤寂凄涼,或表現漂泊無依、歸途艱難的愁緒,或表現對家鄉(xiāng)、親友的思念,或抒發(fā)不被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幽怨憤慨。
⑥詠史懷古詩:通過史事人物、歷史遺跡的追述、評價,或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報效國家、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或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的感慨;或借古諷今,感嘆昔盛今衰,表達憂國傷時的情懷。
⑦閨怨詩:寫閨房女子或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和獨居閨中的孤獨,或對遠在邊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統(tǒng)治者發(fā)動戰(zhàn)爭的控訴。
4.看意象
根據意向既定的意義來揣摩詩歌的思想情感。
5.看寫景的“冷”“暖”色調
如杜甫《水檻遣心二首》,詩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優(yōu)美的草堂四周環(huán)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詩人通過描繪“暖”色之景,抒發(fā)了歷經戰(zhàn)亂之后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6.看關鍵詞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币粋€“愁”字表現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是全詩的詩眼。
7.看所用典故
一、古典詩詞中的虛實手法與繪畫中的空白藝術相通
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山人畫的魚,齊白石畫的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畫面雖空靈卻有韻味。我國的古典詩詞中也有這種現象,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通過想象來補充。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之為詩歌中的空白藝術。
二、虛實與烘托
詩人在刻畫人物或描寫景物時,當難以正面表達或著意追求一種委婉含蓄之美時,常采取側面描寫的方法進行烘托或暗示,引發(fā)讀者想象,從而引起審美的體驗。如《陌上桑》,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江中的月亮來烘托人物的感情。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這與中國繪畫中的渲染烘托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這兩種虛實手法與繪畫、戲曲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實手法是相通的,但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虛和實的關系還有特殊的表現形式。
三、虛實與情景關系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字面上是寫景,但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
四、虛實與比喻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也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詩人用這種方法對具體景物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絕的“愁”物化為一江東流的春水,形象地表達出來。又如賀鑄的《青玉案》:“試問閑愁多幾許,一川煙柳,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边@種用比喻來抒情的寫法,從虛實的角度看,是化虛為實,以實寫虛。
以上四種類型虛實結合的現象實際上與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藝術手法相通,因而難以有相對統(tǒng)一的答案,所以命題人不會屬意。值得重視的是以下幾種情況。
五、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
作者把已逝之景寫入詩詞中,大多是通過與當前的實景構成某種關系來表達內心的情懷。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的“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ㄔ抡猴L”三句,極寫往昔的繁華生活,與詞人當時無限凄涼的處境形成了強烈對比,以虛襯實,以虛寫實,虛實結合,凸顯出夢醒后濃重的悲哀。這種通過寫已逝之景、虛實結合來表達感情的詩不少,特別是借古諷今的懷古詩大多運用這種寫法。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李白《越中覽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通過今昔對比,表達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
六、當前之景為實,設想未來之景為虛
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是設想未來之境,詩人把它與當前之景當前之情進行對比或烘托,以虛襯實,來抒發(fā)心中的情懷。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設想酒醒夢回所見到的景象。曉風拂弱柳,殘月掛枝頭,這是虛寫。詞人設想的這種凄清的景象,為面前與戀人分別的場景平添了一層惜別感傷之情。這類詩常見的還有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等。
七、從己方的角度寫為實,從對方的角度寫為虛
這種寫法與前一種似同實異。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對對方進行設想,不同之處在于后一種設想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的,所以有人稱之為對寫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鄙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此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身陷長安時思念妻子兒女之作,原本是詩人思念妻子兒女,而詩人卻采用了“對寫法”,從對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對月思念自己。有評論家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這種寫法比說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而且達到了雙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動人,藝術感染力更強。常見的運用“對寫法”的詩詞還有高適的《除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歐陽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這樣虛實結合,溝通了雙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斷腸之痛,也有溫馨和慰藉。
其二是實而不活。教師對蘊含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情感的詩詞依照教參從作者介紹、背景資料到字詞句篇、手法特色等進行全面分析講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感覺是講深、講透了,但是也把本來完整、優(yōu)美的詩詞肢解得支離破碎了。例如,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將各種詩歌表現手法及鑒賞手法進行羅列,然后給學生進行一定量的示范,教學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這樣學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師傳達出的答題方法,詩詞本身所傳達的思想情感、個人的情感體驗,便難以深刻地體會。學生沒有感受到詩歌的魅力,還對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無味,逐漸喪失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在課堂上聽完聲情并茂的課文配樂朗誦后,學生一臉冷漠;在課堂上提到一句詩,很少有學生能接到下一句;背誦古詩詞完全是為了應付檢查和考試……
古代詩詞的學習和欣賞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語言形象為根據的感受和體驗,其本質是為了吸取有益的內容來豐富學生的思維、陶冶思想性情,是一種具有認識性的活動,它需要通過理性的分析、綜合和判斷,才能達到認識的目的。虛而不實的課堂教學缺乏完整的知識體系的建構,沒有理性的分析、歸納和總結,所以不能使學生明了古典詩詞鑒賞的方法。實而不活的課堂教學將古典詩詞教學視為功利化的僵化的任務完成,將富有美質的詩詞變成了一種死板教條的東西,遠離了情與美。這兩種背離古典詩詞認識規(guī)律的教法,可以說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那么如何做到“化虛為實”“實活相濟”,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樂呢?
一、誦讀有要求
古代詩歌具有句式整齊、合于音律的特點,比如近體詩嚴格要求句數相等,講求對仗,講究平仄,講究押韻。這種特殊的語言組合及它與詩人情感相結合的特征,決定了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和欣賞。課堂教學的讀法有很多,范讀、默讀、朗讀、美讀、背誦、分小組讀等,但是不能流于形式或淺嘗輒止,筆者在指導誦讀技巧外,對學生明確提出,在誦讀后完成以下四點任務:有不懂的字詞句,提出來解決;根據標題和注釋,簡介寫作的相關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背景、事件等;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詩的內容;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詩的內容。
古典詩詞離學生生活時代已久遠,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學生學習的障礙還是很多的,僅僅是吟詠體會,缺乏具體的任務要求的落實,讀終究是流于形式的。這四點要求,由易到難推動學生層進式地理解文本。第一點要求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學生有疑處往往是關鍵所在,有時一字之誤、一個詞語的差異,就會導致思想感情把握的偏差。對字詞的疑問,或教師適當地解釋、點撥,或學生間簡單討論交流,使得本來望而卻步的難題輕松化解,學生增強了讀詩的信心,慢慢會感受到讀詩的樂趣。第二點從標題和注釋了解詩的相關信息,有助于對內容、情感的準確把握。如《邯鄲冬至夜思家》可以從標題讀出以下信息:“邯鄲”表明作者羈旅在外;“冬至”詩后有注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重要節(jié)日”應該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詩人卻不得不寄寓在驛館里,思鄉(xiāng)之苦就自然蘊含其中了;“夜”寫作時間是夜里;“思家”直接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學生在介紹時把這些要素組合起來,詩的內容、情感方向就把握準確了。第三點讓學生把本難以言清的體悟和感覺具體明晰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對于古詩詞閱讀尤其是鑒賞能力不高的中學生來說,這一近似于翻譯的環(huán)節(jié)是需要的,這樣可以細致入微地理解詩句,減少主觀臆斷,從而正確把握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因為有前兩步作鋪墊,這一要求學生就不難完成了。第四點是整體把握全詩的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古詩鑒賞能力考查的重點。按次序完成這四點要求,化吟誦感悟的“虛”為讀懂內容的“實”。
二、分析有方法
由于古代詩歌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所以讀懂詩的內容還談不上是鑒賞。很多學生一提起詩詞鑒賞,就感到虛無縹緲、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處落筆,要么一鱗半爪,掛一漏萬,要么生拉硬扯,雜亂無章。其實,詩歌鑒賞并沒有想象中那樣難以把握,只要把握一些閱讀規(guī)律,就完全可以準確抓住詩詞鑒賞的要領。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分析欣賞詩詞的基本步驟:寫什么―――怎么寫―――有何用。
1.寫什么―――尋找詩中具體描寫的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即意象
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鑒賞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從尋找意象入手,使學生明白詩歌在寫什么,再圍繞這個中心內容,探究意象―――意境―――情感之間的關系,深入品味詩意。如《聲聲慢》,詞中的意象有:淡酒、急風、舊雁、黃花、梧桐和細雨。尋覓不得,想借酒消愁,可薄酒難抵秋風冷雨;是怎樣的愁難以消除?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是對亡夫的想念;國破家亡,誰還會憐取眼前黃花,作者自憐自嘆,孤寂的心感受著雨打梧桐凄涼的聲音。借助這些意象,李清照營造出凄涼慘淡的意境,渲染了“愁”字。再如《雨霖鈴》選取了很多意象:寒蟬、長亭、驟雨、煙波、暮靄、楊柳、曉風、殘月。此等意象,在古人心中,都具有離別或相思的意味,它們突出秋景凄涼孤寂的特點,表現了離別者內心的凄楚。意象,是凝聚詩人情感的物象,把握了意象,才能在情感上走近詩人。
2.怎么寫―――把握詩人運用的藝術手法
詩歌離不開技巧,詩人都會圍繞詩歌的主旨,選擇恰當的手法來表達。寫景詩借助情景交融,詠物詩采用托物言志,詠史懷古詩運用借古諷今等等。要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必須建立在明確掌握古詩詞常用手法的類型和特點的基礎上。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一個藝術手法知識結構圖,然后經過范例的引領,來落實強化藝術手法的掌握。如江蘇考綱規(guī)定的7種修辭手法的掌握;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想想象、對比襯托等手法的辨析和特點;如表達方式中描寫特別是寫景的手法的歸納,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每一首詩著重學習一種手法的方法,以點帶面,如《登高》的情景交融,《石頭城》的借古諷今,《錦瑟》的用典含蓄,《虞美人》的化虛為實,《蜀道難》的想象與夸張,《琵琶行》的比喻和通感,《山居秋暝》的動靜結合等。詩歌的鑒賞是一個整體的思維過程,各種手法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能,而不是必須,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教學讓學生懂得,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欣賞詩詞,在強化中讓他們把鑒賞的角度、鑒賞的思維化為自己的能力。
3.有何用―――闡釋所選意象、所用手法的表達效果
鑒賞詩歌,不但要鑒賞寫什么、怎么寫,還要知道這樣寫的作用。任何意象的選擇、任何技法的運用,都關乎詩歌情感的表達。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前兩句描寫了山中清幽明潔之景,后兩句寫山中的人事生活,以動襯靜,充滿了生動溫馨之美,山中之景,動靜結合,清幽靜謐,而又生機盎然,這就流溢著詩人陶醉其中的怡悅之情,所以詩歌最終自然歸結到“王孫自可留”的隱逸情志上。所以意象的選擇、手法的運用對作者的傳情達意起關鍵性的作用。此外有些手法還有其本身的各自不同的表達效果,例如對比襯托可以使相反或相對事物的特征或本質突現出來,更為鮮明、突出,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比喻、比擬能描繪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引發(fā)讀者聯想和想象;設問、反問、反復則主要起強調、加強語氣的作用,引發(fā)讀者對事物特征的注意和思考;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給學生分析古詩詞的基本方法,指導學生走好這三步,他們就不會再為古詩詞閱讀而頭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在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既要讓學生明晰鑒賞的方法,同時這個方法的領悟過程又不是簡單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達到認識的目的。
三、語言有品味
1 讓學生體會地理教學的情境美
初中地理教學應該營造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讓學生感覺到上地理課心情愉悅,就像倘佯在風景秀麗的山水之間,令人感到美不勝收,絕不能形成地理課就是老師枯燥講解、學生死記硬背的模式。
1.1巧用故事創(chuàng)設懸念美
教材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知識,教師若適當引用生動、形象的材料加以印證,既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又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赤壁之戰(zhàn)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huán)計,為火燒曹軍精心準備。突然間,周瑜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并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么“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zhàn)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guī)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后短時間天氣反?,F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1.2借助多媒體展示動態(tài)美
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于一體,能使一些抽象、難懂、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借助多媒體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地理事物和現象,使得教學環(huán)境和氣氛更加生動優(yōu)美。另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供了大量學生無法直接觀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將緩慢進行的地理過程在短時間呈現,如地球的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可以將世界各國的旖旎風光呈現在眼前,使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愉悅中形成地理科學概念。
2 讓學生感受地理教師的語言藝術美
課堂語言是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優(yōu)美的語言,不僅是傳遞信息的良好載體,而且是塑造美、體現美的源泉。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認知,雖然現在大多是多媒體課堂,但畢竟更多的還是要靠教師運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生動形象、繪聲繪色地帶領學生進入美妙的地理課堂。
2.1利用古詩詞增添課堂詩韻美
古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優(yōu)美的詩詞,在這些詩詞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現象,揭示地理規(guī)律的詩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內容可結合情景吟誦詩詞,渲染意境,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在講“我國地勢”的時候,先列舉一些與大江大河有關的古詩詞,如 出自李煜《虞美人》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沁園春?雪》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等。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詩人筆下的河流都向東流去?學生根據水往低處流的規(guī)律,通過分析可得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大部分河流都自西向東流。通過詩詞這個媒介,學生不僅能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而且對詩詞的描寫也豁然開朗,加深了對詩詞的理解。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可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學生由此記住了氣溫垂直變化規(guī)律,即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降低0.6℃。適當地運用這些富含地理知識的詩詞,既能讓學生感受到詩韻美,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2利用歌曲烘托課堂樂感美
音樂是一種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聲音藝術,其中不乏有對地理事物描寫的好作品,這些音樂作品形象地表達地理科學的內涵,有些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規(guī)律,具有一定的地理科學價值。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把音樂作品和教學內容巧妙結合,使學生在美感體現中學習地理。
3 讓學生感知開放性地理活動的實踐美
教室是我們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但是帶領學生們偶爾的走出教室能使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讓他們去發(fā)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開展地理課外活動,一方面可以加深對地理內容的學習, 同時又可以在活動中進行形象生動的審美教育,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4 讓學生感悟地理學家追求真理的精神美
1.把握情感類別
羈旅詩抒發(fā)的情感大致有四類:
①敘寫羈旅之苦,抒發(fā)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xiāng)之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馬致遠的《秋思》等。
②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等。
③抒發(fā)獨居他鄉(xiāng),不為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漁家傲》等。
④抒發(fā)厭惡戰(zhàn)爭、思念家鄉(xiāng)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2.挖掘關鍵字詞
羈旅詩中有一些關鍵字詞,如“孤”“悲”“無情”“憐”“空”“獨”“故園”“相思”等,這是鑒賞的切入點。如晏幾道的《鷓鴣天》,詞中的“不如歸”就是理解“詞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如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標題中的“懷歸”是解讀詩歌的鑰匙。
有時特殊的節(jié)日也是關鍵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節(jié)、重陽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常常引發(fā)旅人的思鄉(xiāng)懷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和元代詞人魏初的《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寫于特殊的節(jié)日。
3.留心四種意象
羈旅詩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意象有:“望月懷遠”,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鴻雁傳書”,如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折柳送別”,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杜鵑啼血”,如晏幾道的《鷓鴣天》等。這些意象都具有獨特的抒感的作用。
4.注意兩種手法
羈旅詩除了使用慣常的“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渲染”等表達技巧外,還有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法:
①樂景襯哀情。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用春光融融來反襯客居思歸的情感。
②側面落筆。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凄涼。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閱讀訓練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前兩句寫景,請分析詩人當時的心境。
2.詩評家認為這首詩妙在后兩句,請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簡要分析。
3.《全唐詩》錄入此詩時,“落”寫作“在”字,請你說說是“落”字好,還是“在”字好?
閱讀訓練二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首聯中“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2.試分析頷聯這兩句詩的妙處。
3.頸聯“紫菊”“紅蓮”對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尾聯抒寫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閱讀訓練三
南鄉(xiāng)子
李王旬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
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xiāng)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所要表現的主旨是什么?
2.這首詞的上闋主要是寫景,請簡述這樣寫的作用。
3.“思鄉(xiāng)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回答。
閱讀訓練四
蟾宮曲?九日[注]
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fā),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注]九日,農歷九月九日,中國人素有登高望遠的習俗。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是元曲作家張可久寫的一首被后人稱為“清而且麗”的散曲。你認為這首元曲中揭示主題的是哪一句?請簡要分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渲染怎樣的氣氛?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3.“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的描寫是否與主題有關?
閱讀訓練五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特別推崇首聯的“偏驚物候新”一句。詩人所“驚”的是什么?“驚”字與全詩有什么關系?
2.詩歌抒發(fā)了什么感情?詩人是怎樣抒發(fā)這種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六
望薊門
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簫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面對詩中的字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心驚”中“客”指登臨之人。
B.“三邊曙色動危旌”一句中,“危”是“頹危、將傾”的意思。
C.“沙場烽火連胡月”一句中,“烽火”一詞表明戰(zhàn)事是由外敵入侵而引起的。
D.“投筆吏”用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請長纓”則是用終軍請纓的典故。
2.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登臨燕臺遙望薊門,以“心驚”感受引出下文對戰(zhàn)場的刻畫。
B.“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用夸張的修辭方法來渲染了戰(zhàn)斗場面的宏偉背景。
C.“海畔云山”描寫出薊門地勢的險峻,“擁”字則烘托出薊門的堅如磐石。
D.全詩著力運筆勾勒出山川形勝,極言河山之壯美,并欲以此激發(fā)人們的抗敵熱情。
3.結合全詩,從寫景抒情的角度談一談“望”字在全詩的地位和作用。
閱讀訓練七
訴衷情
晏幾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寫景極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2.簡要分析這首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閱讀訓練八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面對詩句的分析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運用對偶、互文的修辭方法,寫旅途所見大江兩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間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之感,與尾聯之“鄉(xiāng)書”“歸雁”遙相呼應。
B.頷聯同樣是寫兩岸景色,其中“兩岸闊”與“潮平”,“一帆懸”與“風正”均有因果關系?!帮L正”是風大的意思。
C.頸聯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聯寫泊舟后的思鄉(xiāng)感受,與首聯呼應。
2.“潮平兩岸闊”中“闊”這個字表現出了怎樣的一幅情景?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話膾炙人口,請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九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晚連江風雨”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詞人描繪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兩句,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3.詞的最后兩句“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古詩閱讀之羈旅詩》
閱讀訓練一:
1.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頗為凄涼。
2.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問句來表達,這樣便飽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
3.“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霸凇弊窒嘈我娊I,平淡寡味。
閱讀訓練二:
1.詩中“凄清”二字既屬客觀,也屬主觀,秋意的清冷,襯托出心境的凄涼,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2.“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tài)。景物描寫耳聞目見動靜結合,獨具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做了饒有情韻的烘托,選景典型,韻味清遠。
3.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移情于物,不僅形象傳神,而且使人不禁生發(fā)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令人想起“采菊東籬下”,油然而起歸隱之心。
4.尾聯表現了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xiāng)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
閱讀訓練三:
1.離愁別恨(或思鄉(xiāng)之愁,或離恨)。
2.借景抒情,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來渲染出思鄉(xiāng)之情。
3.潮退了,天色晚了,思鄉(xiāng)而不得歸,更突出強調了思鄉(xiāng)之情。
閱讀訓練四:
1.從標題“九日”及全文內容來看,本文的主題應為重陽佳節(jié),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應為揭示主題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渲染了凄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于思鄉(xiāng)主題的表達。
3.“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實中人老發(fā)白的凄涼,告誡游子不再留念他鄉(xiāng),而要“倦思”故鄉(xiāng)。
閱讀訓練五:
1.讓詩人“驚”的是春來江南萬象更新的景色?!绑@”字是全詩的詩眼,不僅領起中間四句所寫春景,還從眼前景帶出故園思,景色越美越動歸心,著落在“聞歌古調”而“沾襟”上,使全詩充滿了宦游人懷鄉(xiāng)之情。
2.歸思(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頷聯、頸聯借景抒情,尾聯直抒胸臆。
閱讀訓練六:
1.B(危,高聳)
2.D(不是“極言河山之壯美,并欲以此激發(fā)人們的抗敵熱情”,而是借對壯闊戰(zhàn)斗場景的描繪表達自己渴望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詩領起所見:寒光、積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物象,渲染了戰(zhàn)斗景象氣勢之盛;全詩行文,由望中所見,生望中所感(“心驚”之感受,“論功”之壯志),情景交融,使詩人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抒發(fā)水到渠成。
閱讀訓練七:
1.先寫花點明時令,遠景近景結合,寫樹上紅葉、鴻雁碧天充分體現季節(jié)特征。描寫樹葉夾雜的疏黃,濃淡相宜,格調優(yōu)美,而且注意了動靜結合,如流水、碧天、遠村、紅樹。
2.詞人登高望遠,面對自己仕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嘆前路茫茫,難以把握。
閱讀訓練八:
1.B(“兩岸景色”應為“江上景色”,“風正”是風從正面吹來)
2.“闊”既寫出了長江水波激蕩,江面廣闊浩渺,又寫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
3.詩人用“生”“入”二字,將景物擬人化,使之富有生機,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閱讀訓練九:
古代詩歌的標題往往是全詩的眼睛、靈魂,對理解全詩有指向作用,是解讀詩歌的切入口。因而關注詩歌的題目對于確定詩歌的主旨,品味詩歌的語言以及判斷詩歌的表達技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詩歌的標題一般對詩歌的內容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的作用。有的題目顯示事件、情感;有的題目交作目的和寫作背景;有的題目揭示與詩作有關的季節(jié)或時令特征;有的題目則直接點明中心。所以,有時抓住了題目,也就大體抓住了詩歌的基本內容。
例如2004年普通高考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問題: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痹囄鰪埣嗽妼懥松钪心膫€“尋?!钡募毠?jié)?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賞析:該題的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只要對詩歌的內容大致概括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家書將要發(fā)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第二個問題涉及到詩歌的情感,看似復雜,其實也簡單。首先,我們通過題目“秋思”二字就知道此詩應該是一首懷念或幽思之作,再通過文中的“家書”二字就很明顯地得出答案:對家鄉(xiāng)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當然,還需聯系詩句具體分析所體現的這種感情。
再如2012年普通高考全國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思 遠 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問題一: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
問題二:“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么關系?“紅箋為無色”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解析:第一個問題: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第二個問題:“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的關系是:“就硯旋研墨”暗指以臨窗滴下的淚水研墨,和淚作書。原因是:紅箋被淚水浸濕。由于情到深處,詞中主人公在作書時不停流淚,淚水落到紙上,紅箋因而褪去了顏色。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從題目――“思遠人”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思遠懷人之作?!八歼h人”即對遠方行人的思念。
另外,諸如杜甫《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柳中庸的《征人怨》等詩歌分別從題目中的“喜”“思家”“怨”等就可以看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看注釋,抓暗示信息
在高考試題中,為降低鑒賞難度,命題人往往會對影響理解、鑒賞的疑難處列出注釋。這些注釋有的注明生僻字詞的讀音、意義,有的介紹與寫作背景相關的情況,等等。注釋往往是一把鑰匙,有助于打開準確理解、鑒賞古代詩歌的大門,不可忽視。
例如2007年全國高考寧夏、海南卷:
小 齋 即 事
劉一止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注】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fā)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解析: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之“品”,來抒寫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為自己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fā)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如果不關注注釋,不了解作者被罷官的相關情況,就難以進行正確解答,也許還會認為表達的是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的隱逸情懷。
三、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鑒賞詩歌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風格等,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創(chuàng)作風格方面: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例如2009年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
陸 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問題:這首詩豐富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與人物活動的描寫之中。結合全詩,對此作簡要分析。
陸游是南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其創(chuàng)作詩歌很多,內容極為豐富。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其詩作大多體現了氣吞殘?zhí)數膼蹏髁x精神。
這首詩亦表現了其崇高的愛國情懷。前兩句用夸張手法寫祖國山河的雄闊壯麗,飽含熱愛之情,并為進一步抒情做了鋪墊;第三句“淚盡”二字將亡國之恨宣泄無遺;第四句一個“望”字寫出遺民對南宋軍隊收復失地的企盼,一個“又”字則曲折地表達出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遲遲沒有收復失地的失望與埋怨。
若平時能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風等,那么理解此詩所表現的作者崇高的愛國情懷也就不難了。
四、注意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在古代詩歌中,總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義,也往往寄托著特定的情感,這就需要平時去積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很多,例如: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月亮――對月思親,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柳樹――古人在送別時,常以折柳相贈,表惜別之情;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芳草――往往用以比喻離恨;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梅花――寄托一種高潔的品格;孤雁――思親、思鄉(xiāng)、孤獨;鴻雁――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等等。
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詩歌鑒賞題:
江 行
[宋]嚴 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①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問題: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解析:作答時我們只要抓住“殘雪”“雁斷”“新月”“潮聲”等意象,就不難發(fā)現詩人是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羈旅之思的。
參考答案: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等凄迷的意象,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xiāng)之感。
五、細讀詩句,把握“情感關鍵字”
詩歌中有一些能夠幫助我們把握作品思想內容的字眼,稱之為“情感關鍵字”或“詩眼”。閱讀時準確抓住情感關鍵字,無疑對正確理解和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起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