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中醫(yī)養(yǎng)生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4-01 10:33: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yī)養(yǎng)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醫(yī)養(yǎng)生論文

篇1

參考文獻:

[1]劉敏.北京市公務員和科技人員亞健康及生活狀況調查[D].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華,高宏杰,等.中醫(yī)養(yǎng)生數據庫建設[J].中國數字醫(yī)學,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須系統(tǒng)構建“治未病”學科[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國養(yǎng)生保健產業(yè)健康快速發(fā)展策略研究[J].中醫(yī)研究,2014,27(9):4-7.

[5]朱吉,賈楊,陸超娣,等.上海市長寧區(qū)醫(yī)療機構與社會養(yǎng)生保健機構聯(lián)動下的“區(qū)域中醫(yī)預防保健服務平臺”建設[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5,22(5):13-15.

[6]袁尚華.中醫(yī)健康體檢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編輯:向宇雁)

附1: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法律問題研究

參考文獻:

[1]喻文迪.中醫(yī)藥國際服務貿易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探析.世界中醫(yī)藥.2009(2).

[2]黃建銀.中醫(yī)藥服務貿易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的探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醫(yī)藥國際服務需求曲線模型.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國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思考.中醫(yī)研究.2013,26(7).

[4]劉薇.WTO對法律服務貿易的規(guī)制及中國應對.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0.

[5]木泉.中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石靜霞.WTO服務貿易法專論(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吳益民主編.國際服務貿易法學(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藥谷景區(qū)發(fā)展中醫(yī)養(yǎng)生旅游產業(yè)市場分析

參考文獻

[1]苑慶磊.中國芍藥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

[2]宋煥芝,于曉南.中西方芍藥花語及其景觀應用_宋煥芝[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醫(yī)養(yǎng)生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方法研究

參考文獻

[1]邸朝華.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資訊,2010,(23):210.

[2]伍婷.簡論文化中的情緒養(yǎng)生[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醫(yī)養(yǎng)生儒家思想探討

參考文獻:

[1]毛淳.論儒家思想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影響[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06,(03).

[2]徐正德.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與實踐[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

[3]彭昊.與道家思想[D].湖南大學,2010.

[4]張時.中醫(yī)個體化運動養(yǎng)生體系的構建[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

篇2

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響著人,滲透于人,塑造著人,所以我們無論是在精神還是在物質的實踐活動中,都必須格外注重文化修養(yǎng)這一問題。文化修養(yǎng)是聲樂藝術的靈魂。

一、聲樂的屬性

從聲樂的文化屬性看,聲樂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尤其是音樂文化的產物。因為從它的形式到內容的不斷變化、不斷充實、不斷升華的過程中,浸透了人的聰明智慧、美學思想、音樂觀念、音樂思維、音樂邏輯。所以,學者們都說一部聲樂發(fā)展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世界音樂思想的發(fā)展史、音樂思維的發(fā)展史。

什么是聲樂,它是音樂的一種,是以人聲為樂器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人聲的特點非其他樂器能比,它的音樂對人類來說是最先聽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聲音,以人聲的音樂打動人更直接更賦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樂演奏的老師常向自己的學生說:“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樣”。就連演奏曲譜上就有“如歌的”這個表情術語。人聲的音樂有其他樂器沒有的特點,在多數作品中人聲的音樂都有歌詞,于是這部分音樂就有了雙重表現(xiàn),詞和音樂的結合使內容不確定的音樂帶上了文學給予的相當確定性,又使比較確定性的文字帶上了不確定的色彩,引人去聯(lián)想,從聽覺引起的心緒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受。聲樂的社會功能是極強的,因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動情動容,聽者感人肺腑,藝術魅力無與倫比。

二、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性

正因為音樂有以上的屬性和特點,圍繞著它就產生了大量的聲樂作曲家、歌唱家,產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浩如煙海的作品,使之獨自成為一個完整的聲樂藝術體系,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成為一個音樂王國,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內涵。

既然聲樂是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又有濃烈的文化內涵,那么,作為一個聲樂藝術的實踐者,要想駕馭這門藝術,就必然要有強大的藝術能力,而這強大的藝術能力除了有過硬的技術,主要來源于文化修養(yǎng)的深厚廣博。歌曲或聲樂作品是文學藝術和聲樂藝術的二合體,聲樂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文學性強、藝術性高的詩詞或歌曲音樂創(chuàng)作的文學基礎,形成了聲樂作品的文學性和文學特征。比如,中國歌曲、歌劇中可能涉及的體裁起碼有詩、詞、劇本、小說、散曲、時調等。拿現(xiàn)已知的著名聲樂作品來講,已涉及有古詩數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詩、宋詞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詩詞作者,以及近現(xiàn)代的劉半農、徐志摩、等作家。外國歌曲、清唱劇和歌劇中所涉及的體裁有詩、劇本、小說、神話、史詩等。涉及的作家從英國的莎士比亞到法國的戈蒂埃、魏爾倫,從德國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還有圣經中的故事、贊美詩、經文歌等也進入了聲樂文獻。歌唱與文學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歌詞的文學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歌曲的藝術性,而對歌唱中文學性的認識也同樣反映出一個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現(xiàn)好任何一個聲樂作品,首先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理解透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聲音正確表現(xiàn)出歌曲作品質的內涵,表現(xiàn)作品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的藝術境界。

三、聲樂藝術實踐者的“品位”

在中國的文學藝術領域,有文如其人、畫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說法。這是因為聲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藝術,是關于人的藝術,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體驗的外化,是其藝術觀、審美觀的音樂化。所以,在歌唱的聲音中,常有強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韻味,是演唱者文化修養(yǎng)集合式的音樂體現(xiàn)。因此,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趣味低俗的、氣質猥瑣的人能唱出優(yōu)雅高貴的歌聲;同樣,我們也不可能設想一個藝術感遲鈍,對音樂缺少本質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動的歌聲。所以,我們要想讓歌聲打動人,震撼人的靈魂,那么,我們必須先從做人開始,做一個愛憎分明、抑惡揚善的人,做一個真誠而又自然的人,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做一個既能被別人打動又能打動別人的人,做一個遠離世俗、遠離浮躁而又貼近現(xiàn)實的人。

總之,要做一個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為這樣的人,依然離不開文化的修養(yǎng)。當我們憑借著文化修養(yǎng)真正的成為“美”的人了,那我們的歌聲也就有了內在的魅力,富有美麗的生命色彩,就能撞擊人的心靈。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聲樂大師的身上得到印證。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這些大師的聲樂藝術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程度,代表了聲樂演唱和聲樂教育領域的最高藝術成就。他們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輝煌的藝術巔峰,當然有嫻熟超人的技術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吸取了人類文化的營養(yǎng),對音樂、對社會、對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體驗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性格,是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內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豐富廣博的音樂修養(yǎng),而且受過哲學、人文主義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熱愛和平生活,一直沒有停止用音樂來追求真善美,追求藝術的真諦,培養(yǎng)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藝術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紕漏(失聲),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體語言以及他富有神韻的面部表情實現(xiàn)了高度和諧。難怪有人感嘆:“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學使我們豐富,歷史使我們厚重,哲學使我們睿智,思想使我們深刻,藝術使我們觸類旁通而富有靈感與激情。我們對這些文化積累越廣博越深厚,聲樂藝術的境界越高,聲樂的藝術世界就越寬闊,越新鮮多彩。從以上來看,文化修養(yǎng)的確是把人引入聲樂藝術精神實質、把聲樂藝術推向高峰的基礎,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的修養(yǎng),并視之為聲樂藝術靈魂的所在。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著.聲樂藝術美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

篇3

    一、聲樂的屬性

從聲樂的文化屬性看,聲樂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尤其是音樂文化的產物。因為從它的形式到內容的不斷變化、不斷充實、不斷升華的過程中,浸透了人的聰明智慧、美學思想、音樂觀念、音樂思維、音樂邏輯。所以,學者們都說一部聲樂發(fā)展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世界音樂思想的發(fā)展史、音樂思維的發(fā)展史。

什么是聲樂,它是音樂的一種,是以人聲為樂器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人聲的特點非其他樂器能比,它的音樂對人類來說是最先聽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聲音,以人聲的音樂打動人更直接更賦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樂演奏的老師常向自己的學生說:“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樣”。就連演奏曲譜上就有“如歌的”這個表情術語。人聲的音樂有其他樂器沒有的特點,在多數作品中人聲的音樂都有歌詞,于是這部分音樂就有了雙重表現(xiàn),詞和音樂的結合使內容不確定的音樂帶上了文學給予的相當確定性,又使比較確定性的文字帶上了不確定的色彩,引人去聯(lián)想,從聽覺引起的心緒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受。聲樂的社會功能是極強的,因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動情動容,聽者感人肺腑,藝術魅力無與倫比。  

二、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性

正因為音樂有以上的屬性和特點,圍繞著它就產生了大量的聲樂作曲家、歌唱家,產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浩如煙海的作品,使之獨自成為一個完整的聲樂藝術體系,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成為一個音樂王國,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內涵。

既然聲樂是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又有濃烈的文化內涵,那么,作為一個聲樂藝術的實踐者,要想駕馭這門藝術,就必然要有強大的藝術能力,而這強大的藝術能力除了有過硬的技術,主要來源于文化修養(yǎng)的深厚廣博。歌曲或聲樂作品是文學藝術和聲樂藝術的二合體,聲樂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文學性強、藝術性高的詩詞或歌曲音樂創(chuàng)作的文學基礎,形成了聲樂作品的文學性和文學特征。比如,中國歌曲、歌劇中可能涉及的體裁起碼有詩、詞、劇本、小說、散曲、時調等。拿現(xiàn)已知的著名聲樂作品來講,已涉及有古詩數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詩、宋詞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詩詞作者,以及近現(xiàn)代的劉半農、徐志摩、等作家。外國歌曲、清唱劇和歌劇中所涉及的體裁有詩、劇本、小說、神話、史詩等。涉及的作家從英國的莎士比亞到法國的戈蒂埃、魏爾倫,從德國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還有圣經中的故事、贊美詩、經文歌等也進入了聲樂文獻。歌唱與文學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歌詞的文學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歌曲的藝術性,而對歌唱中文學性的認識也同樣反映出一個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現(xiàn)好任何一個聲樂作品,首先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理解透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聲音正確表現(xiàn)出歌曲作品質的內涵,表現(xiàn)作品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的藝術境界。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像《玫瑰三愿》、《紅豆詞》、《陽關三疊》等歌曲,就可能出現(xiàn)內容理解上的難度。另一方面,聲樂演唱不只是對作品的一種傳達的再現(xiàn),更重要的是一種創(chuàng)作性的藝術活動,即所謂的二度創(chuàng)作。因此,在對聲樂作品的演繹中,就需要通過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學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對聲樂作品的時代背景、表現(xiàn)特征、藝術手法、民族特色等,進行分析和掌握,這樣才能根據聲樂作品的文學內容、音樂風格和表現(xiàn)特征進行最佳的設計和安排,從而使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和藝術表現(xiàn),更加合乎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本意?!∷?,文化修養(yǎng)對聲樂藝術的實踐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這一點,并身體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養(yǎng),那我們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單薄乏味,在博大的聲樂藝術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層面而顯得華而不實,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們可以說,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能使我們從哲學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觸摸聲樂藝術最深邃、最本質的東西,引領我們從聲樂藝術的必然王國走進聲樂藝術的自由王國。

篇4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碧岢鰡栴},應是有效教學的核心。然而,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模式中,更多的是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地聽、被動地回答問題,致使學生不善提問不愿意提問,創(chuàng)新精神缺乏。

一、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1)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要樹立“提問”不是教師的事,而是學生自己的事的意識,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傳統(tǒng)的生物課堂,是單一授課,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學生被動接受,毫無主動性可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學生成為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思考者、解決者,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出問題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品質、主體性也會得到鍛煉。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牛頓萬有引力的發(fā)現(xiàn)源于對“蘋果為什么總是落地”的提問,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也是弗萊明從“為什么霉菌菌落周圍不長細菌”開始的。因為有問題才會想去解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有新的問題,周而復始,才出現(xiàn)了不為常人知的偉大成果,可見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對培養(yǎng)人才的創(chuàng)新能力十分重要。

(3)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人的認知總是由零開始,好比是一個由問號組成的圓,問號愈多,圓就愈大,知識也就愈多。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對學生而言,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知識體系變得系統(tǒng)化、條理化、全面化,鍛煉了學生知識擷取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具體措施

(1)融洽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提問。正如我國古代思想家韓愈所言:“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生物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凌駕于課堂及學生之上?!暗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的教學觀才能消除學生緊張和畏懼,才能提出更好的有意義的問題。再者,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性。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敏感時期,很多同學常常有怕自己問的問題過于簡單惹人笑話,或是怕別人不能明白自己的問題影響教學進度,或是沒有勇氣提出問題等等諸多情緒。此時,教師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加以引導,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展示自我,發(fā)展個性,當然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善于傾聽。寬松、自由、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才能使得學生個體敢于并樂于想象、批判、創(chuàng)新,問題意識也才能得到培養(yǎng)。

(2)優(yōu)化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①加強基礎知識學習。肚里有墨才能書寫文章,同樣,學生要有一定的生物知識儲備才可能對新的知識產生問題意識。所以,首當其沖的就是知識的傳授,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灌輸,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擴大自己的信息量。比如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學生最起碼要先知道有絲分裂有哪些過程,分裂間期、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都有哪些特征,這些基礎知識是必要的。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問題意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保證,多渠道地呈現(xiàn)問題情境,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沖突和問題意識。1)利用多媒體。多媒體應用普遍融入了課堂教學,通過圖、文、聲、動畫等鮮活的情境,使得實驗過程、生物原理呈現(xiàn)得十分具體形象。學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思維才會活躍,問題意識也接踵而來。比如質壁分離與復原、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等實驗,都可以用多媒體呈現(xiàn)?!杜=騽蛑参锇倏啤贰杜=騽蚝Q蟀倏啤返榷嗝襟w教育光盤,都是根據教材制作的很好的課件。2)聯(lián)系生活引發(fā)探究。在講解魚的呼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回憶平時魚呼吸時的狀態(tài),鼓勵他們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再比如,一些生物專有名詞和實際不盡相同,鯨為什么不是魚,蝙蝠為什么不是鳥,兩棲動物的兩棲的含義等等,可通過比較日常和科學概念,形成問題情境。再如講解腸腔動物時,可以用生活實物和之前學過的單細胞動物類比,學生不免產生水螅如何消化食物、水螅怎樣排泄等問題。當然,還有其他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比如通過諺語、典故、實物展示、生物實驗等等,這里就不一一展開。③變“縱向提問”為“橫向提問”。比起縱向提問,橫向提問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充分展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議論問題、回答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例如生長素學習過程中,可以改變提問方式:“生長素是一種植物激素,對此,你想知道哪些內容?”緊接著,可能學生就會翻閱書本,尋找自己好奇和有興趣的點提出問題,如“生長素是怎樣合成的”“生長素有什么作用”。當然,看書仔細的同學可根據教材內容找到相關答案,就可以代替老師回答。這種“橫向提問”模式,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動力和熱情去學習生物,有利于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起點,旨在喚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欲望,改正傳統(tǒng)“只答不問”的壞習慣。要增強學生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改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和老師雙方面的生物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實現(xiàn)雙贏局面,培養(yǎng)和挖掘學生問題意識非常關鍵。

參考文獻:

[1]喬青祝.淺議生物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中學課程輔

導,2011(6).

[2]唐成亮.探究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D].華中師范大學,

2006.

篇5

人才資源是21世紀最具戰(zhàn)略意識的首要資源。當代社會發(fā)展迅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想要推動社會科技的發(fā)展,就要敢于探索,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诖?,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地理教師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加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問題意識,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會意識到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產生一種焦慮、懷疑、疑惑進而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心理狀態(tài)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培養(yǎng)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21世紀中國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chuàng)新教育。有學者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已經明確指出: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有了提問的意識,就會根據已經具備的知識,通過積極的觀察、思維、親身實踐來解決未知問題。對一些偽科學的知識大膽提出質疑,并勇敢地進行尋根究底。他們也不會輕信教師的權威,唯書本是從。這樣他們就能擺脫對教師、對書本的過分依賴,改變思維懶惰,從而突破思維定式的局限,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二)培養(yǎng)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有位教育家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自學和探討的機會。”可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而不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主體作用才能得到很好地發(fā)揮。學生有了良好的問題意識,就會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這一富有挑戰(zhàn)性的探索過程中,問題意識驅使他們進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動,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每一次探究活動的成功,會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他們的個性品質會得到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擴大學生知識量,優(yōu)化學生知識結構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學習成績優(yōu)秀、知識面比較廣的學生往往是那些經常問問題的學生;而學習不好、知識面比較窄的學生則很少問問題。這是因為優(yōu)秀學生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會經常提出一些問題,而一旦產生問題,在心理上就會產生對某一個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他們的思維就會為解決這一具體問題而啟動,搜索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對其重新分析、理解,進而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會千方百計地去查閱資料,請教別人,這就使他們的知識和信息量得以擴充。

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中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就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進步?!庇纱丝梢?,從某個角度來說提出問題是成功的一半。結合新課改提出的教學模式,教師要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在教學中積極地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把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并在發(fā)現(xiàn)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激發(fā)提問動機,使學生想問

黑格爾在他的《美學》全書的序論中舉了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一個小男孩把石頭拋在河水里,以驚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現(xiàn)的圓圈,覺得這是一個作品,在這個作品中他看出他活動的結果?!边@里的“他看出他活動的結果”就是一種“成就感”。也就是說,成就感就是當人在學習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達成時所產生的滿足感。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勵和表揚,就更加強了這種感受,并會產生繼續(xù)追求滿足的需要,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或工作的興趣和動機,促使學生再次去獲得成功。正因為如此,我在多年的教學中一直重視激發(fā)學生學習成就感,利用這種心理重視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四、聯(lián)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善于提問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以為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學生最在意的就是親身的感受。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聯(lián)系實際生活,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提出實際的問題,這對教與學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篇6

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傳播文化的一種媒介,一個民族的語言與文化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正如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Edward Sapir所論述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存在?!闭Z言與文化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第三,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①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是要為語言教學服務的。文化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為主要目的?!队⒄Z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作為基礎英語教育階段的目標內容之一,并在目標描述標準中詳細描述了文化意識的具體內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識呢?文化意識指對目標語文化的社會規(guī)約、價值觀、信念的知曉。②那么,又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的文化意識呢?教師應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能恰到好處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給學生營造一個利于語言學習的氛圍。在課堂上實施文化意識的導入,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讓學生掌握與詞匯有關的文化內容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語言系統(tǒng)賴以生存的支柱。英國著名語言學家Wilkins說過,沒有語法不能很好地表達,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③詞匯又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詞匯常能反映該語言群體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詞會大量地涌現(xiàn),而一些舊詞又會被淘汰。詞匯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載體。

詞匯的理解涉及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英語中的許多詞匯與中國的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應該適當地給學生文化信息的輸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國文化中是喜慶的象征,人們認為孔雀開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語中的意義表示一個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輕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驕傲的人)”等。再如,英語中的green指“嫉妒”一義,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國人則用“紅眼”或“眼紅”來表達這一意義。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認為是一種圖騰,是權力和尊嚴的象征,而西方國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形象上的龍,被認為是邪惡的化身,因此在翻譯相關“龍”的詞語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語的歧義,例如:“亞洲四小龍”我們應該譯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語中的許多詞匯,尤其是習語、典故等,也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意義。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腳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點)、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災難之源)等。同時,還需廣泛學習諺語。諺語是各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經驗的總結。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塹,長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藥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納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蘋果,醫(yī)生遠離我)等。學習諺語,不但有助于增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從中受到教益和啟示,而且精煉的語言對學習者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要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課文的文化背景知識

文化背景知識是指在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與閱讀教學內容密切聯(lián)系的一些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所選的閱讀教材大多會涉及到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的課文選自英美原著,帶有濃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閱讀文章的主題范疇生疏,文化跨度較大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僅僅就語言本身進行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課文中涉及到關于歷史背景、地理知識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閱讀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這個單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亞這一文化背景知識。因此,老師在授課時可以通過一些輔助材料對澳大利亞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知識做稍微詳細的補充說明。在增加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宗教問題對中國學生而言是一個難點,也是個重點。在教學時,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則學生在閱讀中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④例如:在閱讀課文中出現(xiàn)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識的情況下,這句常使一些學生感到困惑,為什么他不吃魚經常玩游戲就可靠呢?實際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個典故,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基督教為了表示對政府的真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此短語表示忠誠,而“to pl" 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義,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為人忠誠,而值得信賴”。西方有許多國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經》的許多典故都會被應用到文章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介紹諸如典故的來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幫助學生理解。如:Judas kiss(猶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園),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棄的盟約)等。

文學方面,比如在英詩西風頌中,著名詩人雪萊用優(yōu)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寫出了西風的形象,贊美了西風。而談到西風時,我們不禁會聯(lián)想到的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卻不是那溫暖的、令萬物復蘇的春風。因此,學生會對原詩的理解產生一定影響。

三、要讓學生將中西方文化差異應運于跨文化交際中

跨文化交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除具備一般的交際能力要求外,還必須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⑤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外語進行交際,而學生缺乏文化意識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上應盡可能地讓中學生多的用外語進行交流,并讓學生將文化意識應用于跨文化交際中。

在漢語中日常交際說:“老師好!”“老師早!”在這里“老師”不僅是稱呼語,還是尊稱。但是,在英語中teacher卻絕不可以作為稱呼語,也不是尊稱。在英語國家,中小學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稱呼教師。⑥中國人見面就喜歡問“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類的話。這并非是問句,只是寒暄語而已。而英語國家見面打招呼是會說“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類。要讓學生明白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時禁忌的一些話題有:對方收入、年齡、宗教信仰和婚姻狀況等。

另外,由于漢英文化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差異。漢語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講究克己謙和;而英美國家的人則不同,他們很樂意接受對方的贊許。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在交際中產生誤會。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篇7

一、前言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角色往往是純粹的知識接受者,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往往被輕視或忽略,這樣的情形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越來越薄弱。

但是隨著新的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對教育教學活動目標的要求已經不再僅僅停留在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層面,而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給目前各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數學自然也不例外。

二、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現(xiàn)狀分析

為了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了解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現(xiàn)狀,筆者走訪了部分中小學,情況并不容樂觀。雖然從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到現(xiàn)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很多一線教師的思維方式依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層面上,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為了完成教學進度,使學生能夠在各類考試中獲取較為優(yōu)異的成績,恨不能將自己所有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然而,他們卻忽視了學生的承受力和接受力。尤其是當教師在傳授新知識點時,也許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很快就能加以理解。但是,當學生自己運用的時候,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無法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和統(tǒng)一。

第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不僅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是學生真正領悟到一些知識點的本質與內涵。試想一下,學生連學習的興趣都沒有,問題意識又從何談起呢?

三、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

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之所以會引起眾多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是因為問題意識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積極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社會對于人才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當今社會,真正的人才應該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問題意識恰恰與這種能力的提高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帶著問題去學習,而且對于自己不懂的問題敢于提問,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后,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其自主學習能力在這樣的思考—提問環(huán)節(jié)中也不知不覺得到了提升。

四、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一)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數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盡力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為學生的“發(fā)問”奠定有力的基礎。為了進一步驗證課堂氛圍和學生提問之間的關系,我曾做過這樣的對照實驗: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普通組和實驗組。在給普通組學生上課時,我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以我的講授為主,學生幾乎沒有機會進行討論和思考;但對于實驗組的學生,我采用教學模塊的方式,即首先提出我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并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在課堂上,學生與我爭論的局面屢見不鮮。經過兩個月的實驗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實驗組的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見在數量上多于普通組的學生,而且在質量上也要優(yōu)于普通組的學生。(表1)

從上述圖表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各項數據都要優(yōu)于普通組,這不僅僅是因為我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更為主要的是,在與實驗組學生的爭辯中,一種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悄然形成。

(二)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

當學生具備了最基本的提問意識后,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其有提出問題的機會和可能。例如,在一年級“空間與圖形”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擺放在一起,根據以下步驟進行圖形教學:

(1)大家能分別說出每個圖形的名稱嗎?

(2)這些圖形各有什么特點呢?

(3)閉上眼睛,摸一下這個圖形,你認為這是什么圖形?

(4)你能用尺子在自己本子上把這個圖形畫出來嗎?

通過一步一步的引導,教師以有趣的方式將各個圖形的特點進行講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該課程的學習之中,避免教師上課與學生的學習脫節(jié),讓學生逐步學會圖形的辨識、特點記憶和圖形的繪制。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給學生了提供了提出問題的機會和可能。

事實上,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xiàn)的事情,它需要多環(huán)節(jié)的共同努力。但是,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們首先應對問題意識給予充分的認識,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建立與維持。

參考文獻:

篇8

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sense of question in reading

Abstract:Nowdays,there''re a lot of problems for th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ith English .such as,poor base,lacking of self-learning ability.Besides,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afraid of asking or don''t know how to ask.So the teacher must change their ideas ,creat all kinds of the questionable situtation and teach them the skill of asking questions in teaching especially in reading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questionalry sense.

Key words:sense of question ,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引言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就是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次課改所倡導的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的理念,彰顯了學生學習活動中“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積極意義

問題意識在思維活動乃至人的認識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培根曾說過,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愛因斯坦則在更高的境界闡述了這個問題,他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或是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梢姡囵B(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

二、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力呢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養(yǎng)成提問習慣

初中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夠強,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師在教學中民主意識的缺乏,課堂教學氣氛的不融洽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因此,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民主的氣氛。如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難免會提出一些“幼稚”的問題,在這種情境中,教師可以通過下列方式創(chuàng)造學生喜愛的環(huán)境:通過多種形式肯定學生的提問,比如,面部表情、手勢動作以及充滿贊賞的話語;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賞識學生的獨創(chuàng)。只要學生有一點新思想、新發(fā)現(xiàn),就應該表揚和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教師對學生提問質量的肯定以及回答問題的認真和耐心都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而一旦學生產生了提問的興趣,他們思考的范圍、思考的層次都將得到提升。

2、創(chuàng)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何種手段呈現(xiàn)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將問題創(chuàng)設在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的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因地、因時適宜地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比如:(1)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用英語思維方式去思考和理解文章;(2)布置旨在解釋現(xiàn)象的問題性作業(yè),把語言學習變?yōu)橐环N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激發(fā)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實或現(xiàn)象;(4)提出假想,概述問題,并對結論加以檢驗;(5)讓學生對比已知事實與新事實,并獨立做出概括等等。

3、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激勵學生重視問題意識

由于學生的思維角度、思維層次受其年齡和閱歷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深入,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誘導學生,通過“回問”來強化探究質疑。“回問”是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的方式之一。在學生為設計或得到淺層次問題的答案而興奮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可以提出高一層次的問題以強化學生的思維。

4、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技能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中對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掌握提問的基本技巧,使學生產生不同水平、不同種類的問題意識,并加以引導訓練,使模糊的問題意識逐步清晰明了。另外,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用英語思維去思考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英語課堂作為言語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場所,其教學目的有其特殊性。但是許多教師由于認識不到位,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學的根本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疑問。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更應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善疑好問、好問勤思、不斷探索的良好習慣;只有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討論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xiàn)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學生也才能真正成為獨立、主動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L.J.布里格斯.《以問題為本的學習》

[2]楊炳華.《讓學習者提出問題》

篇9

教學是教和學,學為主,教是為了學。教學中如果不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認識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一定不會是成功的課堂。這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育本身就是要以學生為根本。只有以教促學,深化教學改革,增強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意識,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切實提高教育質量。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強,更應該優(yōu)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品質,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增強主體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與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呢?以下作一淺論,以期共求提高。

一、營造民主教學氛圍,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而且是可塑性很強的人,教學必須以人為單位,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大力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需要營造民主教學氛圍。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平等、愉悅,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情緒與愉悅的心態(tài),才能對學習產生參與的主觀意愿,進而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也才會開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何營造民主教學氛圍呢?我認為應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給予學生平等的地位。教學是由教與學組成的,學生與教師一樣是平等的學習主體,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二者不再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對話者、積極的交流者、有效的互動者。二是要使學生充滿信心,要尊重信任學生,堅信學生都是可塑之材。不僅要愛優(yōu)生,更要愛學困生。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與關注,讓學生在關愛與關注中成長,在自信中強化主體意識。三是要對學生積極評價。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步驟。對于學生的做法及問題的回答,要及時做出積極的反饋,適當進行評價。評價應以表揚為主,一定不要全部求優(yōu)求全,以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強化其主體意識。期望過高、要求過嚴,只會適得其反,勞而無功,甚至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在語文教學中營造民主教學氛圍,對于強化學生主體意識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下所能達成的高效學習效果應是不言而喻的。

二、構建精講精練課堂,引導學生主動求知

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大舞臺,是構筑教育質量的基石,更應成為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發(fā)揮主體作用的主陣地。在正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必不可少,但教師的主導作用要依賴于學生的主體作用而發(fā)揮,教師要當好“導演”,當好“配角”,調動學生眼、耳、手、腦等多種感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語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文質兼美,情理并存,不僅有利于充實知識,陶冶性情,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教師要有效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蘊含的一切可調動學生的點,有針對性地講授,這就是精講。精講不僅要有針對性,更要有啟發(fā)性。講好了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教師的講要留有學生思考的余地,讓他們邊聽邊想,學生才會覺得學得有趣,才能主動探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語文課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善于設疑,把教學內容問題化,精心設計問題,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反對目中無人,直接灌輸。同時,教師的講、問宜精不宜多,過多的講不利于學生獨立探求知識精神的培養(yǎng),精講必須配以精練。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使學生加強訓練,增加實踐機會,促進能力發(fā)展。整個課堂應始終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寓知識教學于愉悅氛圍中,寓能力培養(yǎng)于主體活動中。

三、倡導多元化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全員參與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就要求現(xiàn)代教師應由知識的講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教學過程應由傳授知識變成引導學生探求信息、分析信息及研究信息的過程。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主動參與。我們要對教學形式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形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形式,以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以精巧問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以多媒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文本所預設的意境中,通過合作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合作學習與個人自主學習巧妙結合,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真正實現(xiàn)教學面向全體,使所有學生在自身基礎上獲得應有的發(fā)展與進步。

四、優(yōu)化檢測反饋方式,促使學生養(yǎng)成主體習慣

作業(yè)和測試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培養(yǎng)情況的重要手段,也是師生教與學效果的最有效的反饋方式,教學中要注意優(yōu)化檢測反饋方式,并促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主體習慣。教師在學生作業(yè)中的鼓勵、贊賞的話,都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亢奮的情感,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不能唯作業(yè)而作業(yè),而是以作業(yè)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才能使學習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如作文,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往往是:學生寫作文,教師改作文。這種固定體例會使學生缺少作文的興趣,學生必然感到厭煩。這種老師累、學生厭的作文體例,必然導致累而無功,寫而無效。在作文評價中,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寫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的亮點和進步,及時表揚鼓勵學生,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讓學生保持作文訓練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教師從大的方面(命題立意、謀篇布局、材料選取)評價后,重在讓學生自改與互改,不僅對自己的作文作評價,還要對其他學生的作文評價,反復推敲,細讀細評;還可對老師的評語作評價,最后要求學生寫“自評語”及自改與互改心得,做到一文一評一心得。這種評價方式真正將學生放在寫作主置上,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促成學生主體習慣的養(yǎng)成。

考試是我們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是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如果考試只是為考而考,考后評議,就只是簡單總結。這樣的考試只會造成學生厭煩、抵觸的情緒,會抑制學生思維的多元化。因此,適當的考試必須配以細致的評點,要考評并重,以考評促學習。學生考后寫《試卷分析》應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分析命題意圖,分析試題所考查的知識點,分析錯誤的原因,對照試卷查找知識的缺漏點。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不僅知道學什么,而且知道怎樣學,養(yǎng)成自覺評價的習慣,進而學會自主學習,增強主體意識。

篇10

從語文教學大綱的演變就可看出各個不同時期作文教學思想的變化:1963年教學大綱初步構建以文體訓練為中心,是追求訓練的序列性、系統(tǒng)性的作文訓練體系,寫作訓練按照三大文體,進行由簡單到復雜的循環(huán)往復和螺旋上升的訓練,這種文體訓練體系導致作文訓練日益窄化和機械化;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文體作文訓練開始被淡化;2001年頒發(fā)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文體知識則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帶而過。

新課標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更多的是人文性的剖析,多元化的解讀,很少注意文體本身的教學。再加上近年來,由于起著指揮棒作用的中、高考作文大多是話題作文或者材料作文,且要求文體不限,更是造成了作文教學淡化文體的負面影響,很多老師把淡化文體等同于不要文體,造成大量四不像的作文出現(xiàn)。學生的作文,甚至有導向作用的滿分作文中,為數不少的一部分是類似快餐文化的‘雜色’作文,或出現(xiàn)記敘文議論化,或議論文記敘化,或散文雜感化的現(xiàn)象。記敘文失去了其動人的感性美,議論文失去其深刻的理性美,散文則失去其耐人玩味的意境美,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從文體訓練入手。

二、學生文體意識養(yǎng)成的途徑

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掌握寫作教學的規(guī)律,既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多樣化的文體意識,又要讓學生能夠在寫作中形成強烈的文體感。

首先,可以通過閱讀教學文體意識的遷移來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文體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辨別文章的不同體裁,對各種類型的文章都要有較好的感知力,初步建構起自己的文體意識體系,同時能將閱讀獲得的文體知識、技能和方法應用于具體的寫作活動中,使他人的寫作經驗向自己的寫作能力轉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讀促寫的策略,教師通過對課文表達形式的透徹領悟, 對各類文章特征的深入挖掘,激活學生文體意識,讓學生熟悉并掌握各種文體特征的相關知識,并且下意識地運用到寫作中,使學生在讀中“悟文感”,寫中“出特色”。例如:學習議論文,可以通過閱讀、揣摩范文, 從中積累一些有關議論文的寫作技巧知識,并讓學生嘗試模仿和創(chuàng)作。

第二,要注重在寫作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

特定的內容決定了所應采用的文體,這是寫作的自然之勢。文體學習應該是學習寫作初期的必經之路,因此要進行恰當的文體作文教學訓練。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教材把作文教學集中于綜合性活動學習中,滲透于閱讀教學中,但整體上又沒有完整的訓練體系。在實際教學中作文又是可松可緊的軟任務,缺少作文訓練計劃,沒有訓練梯度,很多學校從初一剛開始就緊扣中考,中考考什么,就練什么。不去按文體的各自特點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的訓練,致使學生文體意識不強,文體界限不清。即使有的教師沒有忘記文體規(guī)范的訓練,但也往往是把各種文體程式化,教給學生靜態(tài)的文體理論知識,長此以往,機械僵化而耗時低效就在所難免了。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對初中學生而言,應該著重進行記敘文、議論文的文體訓練 ,只有先打好這兩種文體的基礎,才能寫好其他文體。教師可以根據初中三個年級所需要掌握的文體要求,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初中生的文體意識,并按年級來分階段階梯式地進行訓練,逐步培養(yǎng)初中生寫作文體意識。

第三,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應伴隨著思維訓練。

寫作不僅是運用語言技巧能力的訓練,而且也是一種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文體訓練的實質是思維訓練,因此一切作文訓練都必須伴隨著思維訓練。要重視在文體分類訓練的框架下有效地發(fā)展學生不同文體的寫作思維品質。初中記敘文的訓練要著重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敘事、抒情類寫作主要靠的是感性認識,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感知能力入手,最終使學生能夠寓感受于形象生動的描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