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醫(yī)學影像技術導論模板(10篇)

時間:2024-03-10 09:55: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yī)學影像技術導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醫(yī)學影像技術導論

篇1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etomidate and midazolam on hemodynamics and bispectral index(BIS) in con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patient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induction. METHODS Forty-six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surgery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 in groupⅠwere induced with etomidate (0.3 mg/kg), patients in group Ⅱ were induced with midazolam (0.1 mg/kg).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injectived with lidocaine (1 mg/kg)、sulfentanyl(1 μg/kg) and vecuronium(0.15 mg/kg) before the intubation. The hemodynamics and BIS were recorded. RESULTS HB,SBP,MBP and BIS in both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induction(P

Key words: Etomidate;Midazolam;Anesthesia induction;Hemodynamics;Bispectral index;Con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冠心病患者在麻醉誘導期最容易發(fā)生心肌缺血,導致血流動力學的急劇變化。依托咪酯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對呼吸循環(huán)影響輕微,且對冠狀動脈具有輕度的擴張作用,能增加心肌的氧供等優(yōu)點,因此廣泛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麻醉誘導[1]。本文旨在對比依托咪酯和咪達唑侖在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麻醉誘導期對腦電雙頻指數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期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46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齡(65.4±8.3)歲,體重(69.5±11.5)kg。術前有高血壓23例,不穩(wěn)定心絞痛8例,心肌梗死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例。術前心功能檢查:左室射血分數(LVEF)41%~62%(49.4±8.3%)。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顯示左主干病變3例,單支病變3例,兩支病變11例,3支病變29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32例,Ⅲ級14例。排除標準: LVEF

1.2 麻醉方法 術前30 min肌注嗎啡0.1 mg/kg和東莨菪堿0.3 mg。入室后監(jiān)測心電圖(ECG)、脈搏氧飽和度(SpO2)、腦電雙頻指數(BIS),局麻下行橈動脈穿刺置管測量動脈壓(ABP)。Ⅰ組靜注依托咪酯0.3 mg/kg、維庫溴銨0.15 mg/kg、利多卡因1 mg/kg及舒芬太尼1μg/kg;Ⅱ組靜注咪達唑侖 0.1 mg/kg、維庫溴銨0.15 mg/kg、利多卡因1 mg/kg及舒芬太尼1 μg/kg,誘導后3 min經口腔行氣管插管。分別記錄誘導前、誘導后1 min、3 min及5 min(即氣管插管完成后)的血流動力學及BIS值變化。

1.3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均數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均數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2 結 果

兩組患者心率與誘導前相比,誘導后1 min、3 min均明顯降低(P

在麻醉誘導期間,Ⅱ組有4例、Ⅰ組有1例患者發(fā)生低血壓,在給予靜注鹽酸去氧腎上腺素后血壓回升;Ⅱ組還有3例患者發(fā)生心動過緩,靜注阿托品后緩解。Ⅰ組有2例患者在靜注依托咪酯后發(fā)生肌陣攣,同時心率和血壓輕度升高,持續(xù)約15 s后緩解。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氣管插管。

3 討 論

依托咪酯為咪唑類衍生物,系催眠性靜脈麻醉藥,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時間短,對呼吸和循環(huán)影響輕微,并可以輕微擴張冠狀動脈,降低顱內壓,維持腦灌注,尤其適用于老年、冠心病、高血壓、休克等患者[2]。依托咪酯靜脈注射后,1 min腦內濃度達峰值,然后很快從腦向其他組織轉移,催眠作用與腦內藥物濃度成線性相關,故蘇醒迅速。腦電雙頻指數能較好的監(jiān)測大腦皮層功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隨著麻醉加深大腦皮層中樞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逐漸減弱,BIS數值也相應減小,是目前臨床監(jiān)測麻醉深度的主要手段[3]。研究表明BIS與許多麻醉藥物(丙泊酚、咪達唑侖、依托咪酯、異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的濃度具有良好的相關性,而且這種相關性不受年齡的影響。研究認為,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的麻醉誘導期間,腦電雙頻指數最低為(43.1±6.4),與本研究結果相似[4]。表1 兩組誘導期間血流動力學及BIS值的變化(注:與誘導前比,*P<0.05;與Ⅰ組比較#P<0.05

依托咪酯誘導時BIS值下降速度快,且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適于危重患者的快誘導。依托咪酯可以引起血壓輕度下降,與每搏量減少、外周阻力降低及輕度的組胺釋放作用有關[5]。依托咪酯對交感神經活性及血壓無明顯抑制。即使心功能較差的患者在使用依托咪酯誘導時,也很少發(fā)生心功能抑制。靜注依托咪酯后冠狀動脈阻力降低,可以使心肌灌注增加20%,保證誘導期間心肌的供血。依托咪酯不具有鎮(zhèn)痛作用,因此需要與阿片類藥物聯(lián)合使用,以抑制氣管插管的刺激[6]。本研究中,Ⅰ組患者使用依托咪酯和舒芬太尼誘導,血壓和心率較誘導前有輕度下降,在氣管插管后回升至誘導前水平。咪達唑侖單獨使用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也較小,可以使左室前負荷降低,僅表現為血壓輕度下降。如果同時使用阿片類藥物,則可以進一步抑制心血管系統(tǒng),使心率和血壓明顯下降,對于心臟病患者特別是冠心病患者的影響更明顯。咪達唑侖引起血壓一過性降低的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是通過直接舒張阻力血管平滑肌及中樞神經抑制作用降低了交感神經張力,造成血壓下降。對于低血容量患者,使用咪達唑侖誘導可能因其對血管交感神經張力的抑制而使其降壓作用更為敏感。本研究中,Ⅱ組患者在使用咪達唑侖和舒芬太尼聯(lián)合誘導時血流動力學波動明顯,HR、SBP和MAP明顯降低,在氣管插管后雖有回升,但仍低于誘導前水平。

依托咪酯在臨床應用中有注射部位疼痛和肌陣攣等不良反應[7],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在靜注依托咪酯后發(fā)生肌陣攣,心率和血壓輕度升高,持續(xù)約15秒后自行緩解,這可能與中樞性誘發(fā)有關,在誘導前先靜注少量的咪達唑侖或阿片類藥物可以減少肌陣攣的發(fā)生。因此,在冠脈搭橋手術的麻醉誘導期使用依托咪酯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較咪達唑侖更加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 程華春,楊華,邵蕓,等.依托咪酯、咪達唑侖、異丙酚和硫噴妥鈉對心率變異性和腦雙頻譜指數的影響 [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23(2):139-140.

[2] 賴可可,廖崇先,楊謙,等.依托咪酯與咪唑安定在心血管手術麻醉誘導的應用 [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21(8):570.

[3] Messner M, Beese U, Romstock J, et al. The bispectral index declines during neuromuscular block in fully awake persons [J].Anesth Analg, 2003, 97(2):488-491.

[4] Kulakg, bremerf, schotter J. Introduction of anaesthesia with etomidate in lipid e mulsion [J]. Anaesthetist, 1993, 13:205.

篇2

[2] 黃國興,陶樹平,丁岳偉,等. 計算機導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 李未. 關于提高計算機本科教育質量的幾點思考[J]. 計算機教育,2010(1):4-6.

[4] 黃國興. 信息技術人才培養(yǎng)之我見[J]. 計算機教育,2009(16):68-69.

[5]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09上海信息化年鑒[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6] 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研究組. 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Educated Talents in Domai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HUANG Guo-xing

篇3

本書基于作者過去幾十年參與4個泛歐洲超導相關的研究項目的經驗對工程設計和物理專業(yè)領域內師生講課講義基礎上撰寫。工程設計和物理專業(yè)的大學生和那些準備爭取獲得從事大學生或研究生教學資質的一些進修物理教師講授超導課程的基礎上撰寫的。本書對于讀者的數學與物理知識背景的要求不高,盡量采用一些簡單的基礎數學工具(不超過初等微積分知識),通俗易懂地闡述超導電性的發(fā)展簡史和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書的特點內容全面而敘述簡明,可以稱作是真正導論性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在課文敘述過程中的適當地方,插入了一些類似于練習題性質的小實驗作業(yè),作者稱之為“研究”活動(正如本書的副題所指的 :一種研究方法, An Investigative Approach),可作為教師演示或學生實驗室練習。作者認為研究,特別是對于實際問題的研究在發(fā)展對現象的理解方面至關重要,希望讀者有機會試一試,哪怕選擇其中一部分。所有的這些材料都被作者和他的同事們設計而且測試過了,旨在以盡可能低的成本,提供給更廣發(fā)的讀者使用。

全書內容分成5個部分共15章。第1部分 導論,含第1-2章:1. 金屬的電阻率和電導率;2. 超導電性簡史。第2部分 超導電性,含第3-8章:3. 超導電性的一種解釋?4. MeissnerOchsenfeld 效應;5. 抗磁效應;6. 持續(xù)電流;7. I型和II型超導體; 8. 磁通鎖住。第3部分 超導材料,含第9-11章:9. 低溫超導體; 10. 有機超導體;11. 高溫超導體。第4部分 應用,含第12-15章:12. 超導線材; 13. 醫(yī)學影像學;14.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15. 磁懸浮列車。第5部分含6個附錄,分別介紹了BCS理論、通量貫穿、Jusephson 效應和SQUID(超導量子干涉器件)、磁共振成像和超流。補充了一些深一點的物理和數學知識。最后一個附錄是關于使用液氦時需要注意的安全措施,主要是為課文中建議的一些實驗活動作為指導。

篇4

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是生物學、醫(yī)學及工程學交叉構成的一門綜合學科。[1]隨著我國醫(yī)療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醫(yī)療器械(設備)的設計、研發(fā)、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等崗位的需求量逐漸增多,該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就業(yè)面也在逐步加寬。[2-3]目前,長治醫(yī)學院(以下簡稱“我?!?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共設三個方向,分別是康復器械工程、醫(yī)療設備管理維護和醫(yī)學物理三個方向。這三個專業(yè)方向各有側重,如康復器械工程方向側重于臨床康復器械的開發(fā)、設計、維護與管理等;醫(yī)學物理方向側重于醫(yī)用放療設備的臨床應用及維護管理等;醫(yī)療設備管理維護方向側重于醫(yī)學儀器的研究、設計、維修和維護等。三個方向培養(yǎng)的人才均服務于醫(yī)學。為讓我校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畢業(yè)生在醫(yī)療器械行業(yè)獲得較高的匹配度和認可度[4-5],學校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從基礎做起,從專業(yè)建設上尋求突破,而加強專業(yè)建設的基礎就需加強課程建設與改革,從教學的源頭直接與社會需求對接。我校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開設的課程包含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專業(yè)教育課程、專業(yè)選修課及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但在這五部分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課程獨立性較強,課程與課程之間銜接不好;部分課程內容存在重復;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等。因此,整合優(yōu)化本專業(yè)的課程結構是教學改革的重點?;诖?,本文以我校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醫(yī)療設備管理維護方向為例,結合本專業(yè)方向的培養(yǎng)特色、本專業(yè)人才需求以及本專業(yè)已畢業(yè)學生的就業(yè)情況,構建核心課程群。

一、核心課程群初構

醫(yī)療設備管理維護方向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既滿足臨床需要的工程人員,又能夠從事醫(yī)學儀器的研究、設計、制造以及能夠從事醫(yī)療器械產品的經營、技術服務[3]等工作的人才。根據本專業(yè)方向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企業(yè)對本專業(yè)學生的基本要求、已畢業(yè)學生對本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反饋及就業(yè)情況,我校設置了相互銜接,但各有側重、特色突出的核心課程群。按照本專業(yè)方向課程之間的互通性、獨立性及綜合性,我校將本專業(yè)方向課程劃分為基礎醫(yī)學課程群、醫(yī)療設備課程群及醫(yī)學信號課程群,每個課程群所包含的課程如圖1所示。基礎醫(yī)學課程群是本專業(yè)方向學生了解、掌握基礎醫(yī)學的入門課程,學生通過學習醫(yī)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人體正常功能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了解生物體的代謝規(guī)律及其與各種生命現象之間的聯(lián)系,為后續(xù)醫(yī)療儀器在臨床上的使用及臨床上各類醫(yī)學信號的分析處理奠定基礎。醫(yī)療設備課程群是上述三大課程群中的核心,具體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介紹影像類儀器(如X線機、超聲、MRI、CT等儀器)、檢驗類儀器(如光譜分析儀、電化學分析儀、色譜分析儀等)及測量與監(jiān)護類儀器(如心電圖機、呼吸機、病房監(jiān)護系統(tǒng)等)等設備的結構、工作原理、性能、使用方法、故障分析處理以及儀器的設計;另一方面介紹如何購置醫(yī)療儀器、購置完成后儀器設備的驗收及安裝、臨床使用過程中設備的維護保養(yǎng)、管理及質量控制。[6]醫(yī)學信號課程群著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醫(yī)療儀器采集生理信號的原理、過程,以及對采集到的醫(yī)學生理信號進行分析處理,從而輔助醫(yī)生完成對疾病的診斷治療。為打破各核心課程群之間的壁壘,加強核心課程群之間的聯(lián)系,我校在開設各核心課程群之前,首先開設了生物醫(yī)學工程導論課程作為本專業(yè)方向的學科概論課。一方面,該課程為學生介紹與本專業(yè)方向相關的基本理論、本專業(yè)方向的發(fā)展現狀、應用領域及發(fā)展方向;另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各個核心課程群在本專業(yè)方向中所起的作用及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

二、核心課程群的教學改革

篇5

中圖分類號:J902文獻標識碼:A

一、像的媒介屬性溯源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歷經30余年發(fā)展數字技術支撐的影像展示平臺的出現和成熟,導致了傳統(tǒng)影視傳媒知識體系的瓦解與轉型。上海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孫紹誼教授在《多樣性與學科危機:轉型中的電影研究》一文里,從“消失的研究客體”、“電影研究的身份危機”、“重新定義電影研究的幾種努力”幾個方面對這一問題給與了關注。①就目前來看,傳統(tǒng)電影、電視研究(也包括動畫研究)雖然在門類知識的層面上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對合理性,但在宏觀知識體系(統(tǒng)籌)的界面上,則已經成了“漂移的對象” ②無法獲得有效的知識鎖定。因此,從知識論的角度展開的審視和重構,便成為具有鋒面意義的學術舉措。

當然,新的知識命題的提出與新的知識體系的重建,在步驟上首先需要尋找到一個基礎性的發(fā)生學元點,這個元點應具有衍生和包涵新的知識擬定的(一組)核心概念,并且能夠對應闡釋已然變化了的對象和事實。在此,我們所擇定的元點就是“像”(‘象’)。在陸弘石先生那本影響較為廣泛的簡史類專著――《中國電影史》里,開篇“前史”的發(fā)生學上溯是沿著“光”與“影”的走向,逆推到了2100年前“漢武帝令方術之士招李夫人之魂”。這一見載于高承的《事物紀原》,以及《東京夢華錄》、《夢梁錄》、《都城紀事》等數種典籍的,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弄影事件”。③應該說將“光和影”作為電影介質的決定性要素,是這一發(fā)生學“逆推”主要的認知路徑。這一路徑也是既有電影理論和美學所遵從的慣常性途徑。其認知選擇的實體是(依賴膠片感光成像的)攝影術。在攝影術作為成像的唯一技術手段的階段,從“光與影”出發(fā)的認知建構,因其技術流程的實體規(guī)定性保障,而獲得了知識體系與理論闡釋的自足。但是隨著技術流程的變化,這一自足已趨裂解。因此,放棄“光與影”的認知立場,直接關注于“像”,便是我們重新?lián)穸ㄕJ知元點的初衷。

“像”(通‘象’)是個十分古老的文字符號(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其含義單一,指大象這種動物。但是,甲骨文中還有另一個“相”,字形從木、從目,意為看、審視。二者音通,釋為象者象也。④在漢文字發(fā)展成熟和廣泛的語用過程中,“象”的含義逐漸豐富?!渡袝分芯陀小澳藢徹氏?俾以形旁求天下”指外貌?!独献印分杏小般辟饣匈?其中有象”,指道之表像。最為突出當數《易傳》。屬于《易傳》的《系辭》就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象也者,像也。” ⑤易像之八卦“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便是取自自然世界的八個元像。兩兩相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謂爻者,“言乎變者也”。也就是變化了的“像”,用以闡釋不同的物事。在此之間,“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的過程,就是擇像、運像、釋像、延像、以像之綴結而為敘述闡釋的過程。

像作為人眼(視網膜透鏡組結構)的感知產物,在遙遠的上古已然知識化,系統(tǒng)化了。只不過那個“像”還不是介質化了的像,更由于當時所處的文字文化主導階段,像便與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相扭結,成其為創(chuàng)作論中以比喻、象征為典型作用的修辭手段。清人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易教下》中就說:“易之像也,詩之興也,變化而不可方物矣?!笾鼜V矣,非徒《易》而已,六藝莫不兼之,蓋道體之將形而未顯者也。雎鳩之于好逑,木之于貞淑,甚而熊蛇之于男女,象之通于詩也?!鑵f(xié)陰陽,舞分文武,以至磬念封韁,鼙思將帥,象之通于樂也?!紫箅m包六藝,與詩之比興,尤為表里?!紫笸ㄓ谠娭扰d”。⑥像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廣泛深入的運用,以至于在古代文論的范疇內,生成了功能獨特的“意像美學”。

其實在介質屬性方面,因其共同具有“展示”的屬性,比之于文,像與畫(圖)有著更為直接的親近性。由于上古時期,像只是“內象”,⑦而非介質實體性的“像”,“內象”的外化形式往往被表現為刻畫、雕塑、雕刻一類形式。一直以來在概念表述之中,“畫像”、“圖像”甚至成為了一個固定的詞組被廣泛地使用。然而在本質的層面上,卻并不能達成“圖”、“畫”、“像”一體的認知指認。

查閱《甲骨文字典》就能發(fā)現,王國維謂為:“疑為古畫字”的字形構成,明顯是以手執(zhí)“筆”(刻劃之器)鑿記之意的象形,這與“相”(通‘像’)“從木、從目”所表達的“看”、“審視也”。⑧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和意指。有關這一問題,法國當代藝術史評論家R•巴斯隆曾在《論繪畫符號學的詩學來源》一文別指出:“繪畫與畫家行為的關聯(lián)比其世界觀更緊密,與他的手的關聯(lián)比與他的眼睛的關聯(lián)更密切。那么他的繪畫精神多在于手,少在于眼”。⑨

完全可以這么說,遠在上古時期人們的感知經驗(及其歸納),已經對像不同于畫(圖)的本質有了獨到的體認,并在造字為文的過程里完整地顯露了出來。像不同于畫(圖)的最根本之處,在于它是人眼視網膜透鏡組同一性感知所生成的表像。雖然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像并無介質實體性的支撐,卻有著屬性分明的“感知質性”。⑩

這一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了公元1822年。1822年,法國發(fā)明家尼埃普斯將印刷用的瀝清涂抹于金屬板上,置于暗箱,經過長達14小時曝光,終于獲得世界上第一張照片――《餐桌》。B11人類擁有了實體性的像介質。像與原物之間對映的,高度逼真的形似性(即同一性或索引性)被指認為最根本的媒介屬性。在此基礎之上,“展示性”、“同時呈現性”、“自明性”、“單義確指性”、“提升可塑性”則從“空間構成”,“意義表現”等不同的維度,構成與像相關的“屬性系統(tǒng)”,這便是所謂的“像性”。而1905年,活動攝影術的發(fā)明運用,對對象運動過程的逼真呈現,又衍生出針對對象及其運動過程(即動象)的“動像性”。伴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像介質類別不斷豐富,人類目前所據有的“像的介質系統(tǒng)”已可描述為:

像性、動像性是像媒介的本質共性。這一共性從發(fā)生學和現實媒介狀況兩個向度的認知使我們清晰地看到,像性、動像性是主體視(聽)覺判斷上對“同一性”、“共顯性”與“自明”、“確指”、“單義”多重屬性的統(tǒng)合性指征;是人眼(視覺器官)聯(lián)動大腦思維、判斷,在光感經驗,形廊、層次(明暗)、方位,框內關系,表意造型等視聽向度分辨率程度上的質感(經驗判斷)的確認。(其像質的有效指認區(qū)間應是在人眼、人耳視聽辨析度的正、負極限范圍之內。)就此而論,傳統(tǒng)電影理論以巴贊的“攝影影像的本體論”為代表的理論言說,B12就只是建基于攝影術“光、化學、機械”成像系統(tǒng)的,階段性自足的理論建構。而在有關像的,新的理論表述中,不管是實攝還是虛擬、象性、動像性作為像介質最直接和鮮明的辨識標記,在近兩百年的像文化的歷時累疊中,已然普遍經驗化了。而且這種經驗化外溢的可塑性還在日益增強,其程度甚至跨越了“同一性”(“索引性”)規(guī)定本身,擴散到了“共顯性”(或者說“展示性”)領域。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大量真人影像與卡通影像在同一文本內共同進行的復雜的敘事演繹,獲得廣泛的接受效應和高額票房的事實,就是絕好的明證。B13

二、像的語言學資質與像化敘述

更進一步說,在交流與敘述(表現)層面,像有其獨特的語言學資質。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類屬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像、動像(文本)都在以不同的傳播方式實現著單向或交互的傳播交流。但是“像的語言”顯然不能用傳統(tǒng)語言學(以天然語言為主要對象)的理論范式和指標體系加以衡量和總結。如果說以天然語言為代表的“抽象化語言”是“一度語言”的話,像語言便是一種“二度語言”,B14,它既具有(早期人類文明過程中就具備的)原初親近性和普遍經驗性,同時又是人類在完成高度進化后,(依賴科學技術)才擁有的實體語言介質。它沒有雙層分節(jié)(能指、所指的區(qū)分),沒有詞義定型,沒有約定性確指,沒有類如字典、詞典一類的固定符碼集成,甚至沒有成型的句法、語法系統(tǒng)。但它有逼真顯現中強大的移入性和寄生性機制,在展示之中,就將已有(各種類型的)語言成果據為已有。就此而言,像、動像語流是框定之中開放的語言系統(tǒng),B15它以元在的中性化面目,將能收羅到的語言表述和文化內容,圍砌于像的文本性建構。這一過程,也是表現內容整體像質化的過程。經由這一像質化,而獲得了像、動像的語言性再生與文本化組構。

正是基于“一度語言”高度文明化所砌就的堅實臺基,作為“二度語言”的“像”的語言學資質才得以激發(fā)出更為強大和廣泛的語用,除常規(guī)電影、電視、網載視屏之外,從醫(yī)學影像、生產控制影像、商場、社區(qū)、城市管理監(jiān)控影像到樓宇電視、車載、機載電視,像種類繁多的“廣播系統(tǒng)”與“窄播系統(tǒng)”尤如人體的毛細血管,被建構到人類生活的肌體之中。

與像的語言學資質和語用性功效緊密相關的另一個遷延性概念是“像化敘述”。所謂“像化敘述”是指用像作為語言介質實施表意交流活動(過程)的概括。在數字技術手段已全面打通了影像、視像、GI視象(包括卡通影像)間的阻礙,瓦解了傳統(tǒng)電影、電視、網傳擬像文本的區(qū)隔,改變了原有的觀看方式(消費方式)之后,以“像化敘述”這一概念進行的知識統(tǒng)合,顯然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巨大的包容性,B16避免了因“對象飄移”和“身份危機”所造成的理論尷尬。在既有的傳統(tǒng)知識體系中,以電影、電視、GI視像文本切分的知識區(qū)隔,在“像化敘述”的統(tǒng)合中,成為“像化敘述”的某種歷史性和現實性存在,而從整體上看,從“像”到“像化敘述”的擬定,是由“本體到現象”學理邏輯清晰的歸口,針對不同類別的像文本,我們可以實施各不相同的“像化敘述”解析。

在文學或文字、文章學中,敘述與描寫、議論、抒情、說明被歸為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之列,只是一個次級范疇。而對于像,動像連綴所生成的“無人稱的語言形態(tài)”(克•麥茨用以描述影像語言敘述的說法)而言,敘述顯然能夠升格出來,充當整個依賴框定內的展示及其線型流程(所完成的)像化語言事實的指稱。而且“像化敘述”的擬定,在知識的介面上完成新的建構的同時,并不會棄置傳統(tǒng)電影、電視研究的已有成果;“像化敘述”體系的相關知識性填充,從鏡頭、鏡語形式、鏡語層次,鏡語段落,鏡語形態(tài)、敘事視點、敘事結構、敘事推進、敘事效果、展示造型、主題表現到主要手段――蒙太奇、長鏡頭構成了與既有研究成果(或主要知識點)連續(xù)遷延的知識環(huán)鏈。而且還可以根據認知需求的變化,進行相對性聚焦。比如有關鏡語系統(tǒng)就可劃分為(攝影)“棚內系統(tǒng)”、“棚外系統(tǒng)”、“演播室系統(tǒng)”、“GI后期系統(tǒng)”等。

相應在歷史與理論知識部分,同樣也可以修繕既有的知識體系,形成總體歸口明確的“像與像化敘述”的知識系統(tǒng):

面臨知識轉型的巨大變局,傳統(tǒng)電影研究、電視研究、攝影研究、動畫研究這些孤立區(qū)隔的研究,大有被類如“視覺文化研究”這樣的,籠統(tǒng)的文化研究形式裹挾、淹沒的態(tài)勢。然而正像尼古拉斯•米爾佐夫在《視覺文化導論》中所說:“視覺文化是一種策略,而不是一門學科。它是一種流動的闡釋結構,旨在理解個人以及群體對視覺媒體的反映。它依據其所提出或試圖提出的問題來獲得界定?!盉17這說明,視覺文化研究并不能遮蓋或棄置具有完整、自足內構(歷時與共時)的“像”與“像化敘述”的知識體系的建構。

三、動畫在“像與像化敘述”知識體系中的區(qū)位

在“像與像化敘述”知識系統(tǒng)之中,動畫是歸入這一體系的特殊存在。其特殊性首先在于,在介質屬性方面,動畫并不具有像介質的質性歸屬。在論文的第一部分,我們已經指出了像與畫的本質性差異,但同時由于形象展示性的緣故,像與畫又有著比文字符號更多的親緣性。

實際上,動畫所具有的本質屬性是“繪制性”。所謂“繪制性”,即是說在根本上動畫是“手繪”出來的,不論運用什么手段,畫筆或者是電腦,這一點是“動畫”作為動畫而不是其他的根本保證。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決定了“動畫”基本美學形象的主要向度。然而在文本的層面,動畫又是敘事性的,其敘事方式是以畫幅(禎)的編剪和連幅(禎)拉動形成運動幻覺來獲得敘事與表現的效應。這又生成了動畫“繪制性”基礎上的又一重本性――“幻動性”。

“幻動性”是動畫與電影、電視產生親緣性關聯(lián)最為重要的本質屬性,也是動畫歸入“像與像化敘述“知識體系的最為直接的認識論依據。而從歷史發(fā)展的向度,動畫又是伴隨”好萊塢“大制片廠制度體系的形成進入電影工業(yè)的生產流程,成為經典類型序列中的片種存在。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弗萊休兄弟、沙利文通、高爾德、伊威克斯、迪斯尼等人先后創(chuàng)作出《水手貝波》、《快樂的貓》、《瘋狂的貓》、《青蛙弗利普》、《幸運的兔子奧斯瓦爾德》、《米老鼠》等動畫片。這些作品多取材于寓言、童話和民間傳說,主人公多是動物。1938年,迪斯尼攝成大型動畫片《白雪公主》獲得巨大成功,后又攝有《木偶奇遇記》、《幻想曲》等片,使動畫片成為好萊塢的經典類型。

到20世紀80年代的新好萊塢階段,動畫類型被重新激活,而且在全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電腦技術、數字技術手段的支撐下,動畫片大片化和成人化趨勢十分明顯。1988年,由羅伯特•澤梅斯基導演,理查德•威廉斯擔任卡通導演攝制的真人與卡通合演的喜劇片《誰陷害了兔子羅杰》成為當年的年度熱點。這部影片不僅展示了電腦后期合成技術的高超,而且實現了真人影像與動畫影像兩種不同質影像在同一影片中的互融。影片高額的票房收入又證明觀眾對這種全新的,不同質影像共同演繹的銀幕故事的認可與接受。B18而2009年,《阿凡達》又把這種不同質,內化和延展為外星世界和非人類形象的超級奇觀。這再一次證明,動畫在“像與像化敘述”知識體系中已具有了超越介質非同一性的融合力。

客觀地說,正是由于動畫是“像與像化敘述”知識體系中的“另類存在”,使其在介質屬性并延及審美功用性的向度上,顯現出既不同于像又不同于畫和文字符號的奇特功效。相較于實攝的影像,像質的同一性呈現直接受制于對象的時空構成關系和具體的敘事語境的局限性對動畫而言卻并不存在,動畫繪制性所帶來的可擬定性構成了展示與敘述的一重簡約。與畫相比較,動畫單禎只是情節(jié)性和細節(jié)性的呈現,是整個敘事表現鏈中的一環(huán),沒有畫的向心性框定中的主題表現的沉重與雍塞,這使其擁有了又一重簡約。相應與文字符號比較,動畫不是抽象符號,其形象與畫符的展示具有類如克•麥茨所說的“電影的一個鏡頭相當于文字的一個層次,甚至是一個段落”的功效。這顯然是又一重簡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指認動畫符號具有“雙重”或者“三重”簡約性的功能特性,這一功能特性使動畫這一樣式在跨世紀的后現代文化語境中備受青睞,茁壯成長。因為動畫所具有的介質可塑性和簡約性,正好與后現代通行的快餐式閱讀(接受式觀看),形成了生逢其時的選擇性對位。相對于影像制品的閱讀要調動多種真實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用以影像識別(或審美),動畫的閱讀簡單而輕松,而且對于后現代文化趨向想象化表述,甚至魔幻化表述的文化取向,動畫(介質)的可塑性顯然也大有用武之處。

綜合這一切,我們可以看到,動畫作為商業(yè)文化、文本和類型化產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所出現的成人化與大片化現象B19背后的認識論緣由,而有關于此的闡述與解說又直接關聯(lián)著動畫在“像與像化敘述”知識體系中的具體區(qū)位和有關動畫介質的指認與闡釋。(責任編輯:郭妍琳)

① 孫紹誼《多樣性與學科‘危機’:轉型中的電影研究》,《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實與前景》,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頁。

② 傳統(tǒng)以膠片影像為介質,故事片、紀錄片為主要體式,影院觀看的電影、由于“膠磁互轉”技術、臺播、網播方式和數字化影像的介入而失去了既有的穩(wěn)定性。

③ 陸弘石《中國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④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5頁,第365頁。

⑤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頁。

⑥ 同上,第58頁。

⑦ “內像”是人眼視網膜透鏡組感知到的像,而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生成的意像。

⑧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

⑨ 弗•諾斯《繪畫電影》,《世界電影》,1997年第3期,第151頁。

⑩ “感知質性”是指人眼透鏡組結構對對象的同一性感知生成了關于像的特定經驗,而這一經驗和經驗的積累,又成為判斷的標準和類屬的特征。

B11 在攝影史上,一般認為尼埃普斯在1826年經過8小時曝光,并保留下來的《鴿子棚》是全世界首張照片。在此采用1822年的說法。因為1822年尼埃普斯已解決了攝影術的主要技術問題。

B12 安德烈•巴贊《攝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是什么》,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

B13 此類例證極多,如《迷墻》、《誰陷害了兔子羅杰》、《剪刀手愛德華》、《面具》、《空中大灌藍》、《神奇四俠》、《哈利波特》、《指環(huán)王》、《駭客帝國》、《納里亞傳奇》、《2012》、《阿凡達》等,而在廣告、網絡動漫中也普通存在。

B14 像語言的“二度性”是由其同一性展示在場的資質所決定和保障的。這一資質使像語言交疊著原始與現代的色澤和光暈。

B15 框定性(即取景框的存在)是像成為語言的先決性條件。

B16 包容性在此是指“像化敘述”的概括破除了介質門類的區(qū)隔,而使其具有了廣泛的涵蓋效力和闡釋效力。

B17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B18 虞吉(主編)《大學影視鑒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6頁。

B19 同上。

Cartoon Basic Theory Expression i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Image and Imagery Narration

YU Ji

篇6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4-0265-01

目前,計算機技術已成為中醫(yī)藥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大學高年級以及到研究生階段都有對計算機使用的較高要求,如醫(yī)學統(tǒng)計、循癥醫(yī)學、醫(yī)學彩色圖像處理等研究,都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計算機能力。醫(yī)藥類院校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以培養(yǎng)醫(yī)學本科生的計算機素質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為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上做以思考。

1.研究目的

近年來,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行業(yè)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二甲”以上的醫(yī)院大都普及了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同時還有如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醫(yī)學影像的存儲和傳輸系統(tǒng))等應用軟件。這些軟件的使用不僅規(guī)范了醫(yī)療工作者的工作,提高了效率,系統(tǒng)中存在的大量數據更是蘊含著豐富的有價值的信息。如患者病歷、檢驗記錄等,通過這些信息科研資源,醫(yī)生可以對病例數據進行篩選和分析,為臨床診斷和科研提供研究基礎。這些信息的挖掘使用,沒有計算機知識的支撐顯然是不行的。

其次,由于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交叉學科的迅速興起,計算機科學在醫(yī)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重要性日益凸顯。例如,在醫(yī)藥研究領域,利用計算機研究藥物在人體內的吸收、運轉、代謝和排泄情況并從中總結藥物規(guī)律,延伸出藥物動力學這一學科,便是計算機與醫(yī)學相結合的產物。在基礎醫(yī)學科研中,幾乎所有基礎醫(yī)學方面的深入研究都離不開計算機的幫助,尤其是在量化分析上,計算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醫(yī)學輔助教育領域,計算機技術亦得到廣泛應用,例如,教師利用計算機模擬一些醫(yī)學場景,在課堂上就可以向學生生動地再現醫(yī)療全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計算思維,是指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tǒng)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的思維活動[2]。計算思維反映了計算機學科的本質特征和解決問題的核心方法,將“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作為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2.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大多數醫(yī)學院校開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主要介紹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Office或WPS辦公軟件的使用;第二個層次是“Visual Basic 6.0程序設計”或“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課程,通過學習一門程序設計語言,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編程能力,是在計算機基礎上的一個提升。另外,作為輔助,有的學校還會為學生開設“網頁設計”“Flash”“C語言程序設計”等選修課。

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滿足社會對復合型醫(yī)學人才的需求,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一直在不斷地更新和調整。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開設先后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變革。第一次是在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了《加強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的幾點意見》(155號文件),確立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3個層次的課程體系,同時規(guī)劃了“計算機文化基礎”“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和“數據庫應用基礎”等5門課程,提出了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求,建立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歸口領導的教學組織,提出了加強教學條件建設的建議。這次改革確立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地位,并對課程體系作了規(guī)范[1]。

第二次重要改革始于2004年,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若干建議,確立了“4領域×3層次”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知識結構的總體構架,構建了“1+X”的課程設置方案,并將“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計算機學習的入門課程。此項改革促使計算機基礎教學不斷向科學、規(guī)范、成熟的方向發(fā)展[3]。

第三次改革,即基于計算思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計算思維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3月提出的全新理念,她指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tǒng)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4]。正是這一理念引導了計算機科學教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大學計算機教學將發(fā)生本質的變化。

“計算思維”一經推出,國內外計算機界、社會學界以及哲學界的廣大專家學者,就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探討。美國計算機協(xié)會(ACM)要求“計算思維”的概念及其本質加入到“計算機導論”課程中[5]。美國國家計算機科學技術教師協(xié)會(CSTA)了名為《計算思維:一個所有課堂問題解決的工具》的報告,詳細敘述了什么是計算思維,并得到微軟公司的大力支持[6]。2009年,我國的《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了計算機基礎教學需達到的4項能力要求:“對計算機的認知能力、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網絡的學習能力、依托信息技術的共處能力”[7]。2010年,九校聯(lián)盟計算機基礎教學發(fā)展戰(zhàn)略聯(lián)盟聯(lián)合聲明指出:“計算機基礎是培養(yǎng)大學生者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是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現今教學改革的重心是加強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以此進一步確定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基礎地位和師資隊伍的建設”[8]。

3.結語

醫(yī)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即隨著科學的進步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倍受爭議,諸如“非計算機類專業(yè)的大學生還要不要開設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到底要教授學生什么內容”等問題被提了出來,甚至有取消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的論調出現。中醫(yī)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是要通過建立科學的課程架構,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何融入計算思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二是要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三是要通過師生角色定位、教學資源,強調教學內容實用性等方面摸索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計算思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郭曉黎.計算機在醫(yī)學領域的應用[J].應用科學,2010(8):116.

[2] Jeannette M.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 49(3).

[3] 馮博琴.對于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落地”問題的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2(9):6-9.

[4] 郭元祥.教師的20項修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42.

[5] 陳國良,董榮勝. 計算思維與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J]. 中國大學教學, 2011(1):9.

[6] Philips P.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 problem-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 [EB/OI]. http:///Resources/sub/R sourceFiles/ComputationalThinking.pdf. 2008.

[7]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