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1 17:32: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國建筑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2-0001-04
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儒家倫理內涵進行研究,在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歷史進程中有其深刻涵義。
一、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內涵
所謂倫理,就是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行為規(guī)范以及所涉及的各種哲學思考。關于儒家倫理,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多數(shù)觀點,筆者從“三綱五?!薄袄硐肴烁瘛奔啊吧鐣熑巍比齻€方面解析儒家對倫理關系、個體價值、社會責任的理解。
(一)三綱五常
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形同于等級制社會,注重等級次序,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三綱五?!薄!叭V”一詞到漢朝才有,孔子、孟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如孔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泵献友裕骸熬暢既缡肿悖瑒t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币虼耍缙谌寮宜v的君臣父子關系,不是一種絕對的服從或上下卑賤的地位,而是一種相對的關系?!叭V”的提法到漢朝才正式出現(xiàn),西漢儒學家董仲舒從天人關系出發(fā),根據(jù)“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綱五常”。他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漢儒的“三綱”否定了人的獨立人格,與當代的人文主義倫理觀相沖突,是一種落后的等級觀念,阻礙了歷史的進步。五四及后來的社會主義,主要批判漢儒絕對僵化的“三綱”次序?!拔宄!奔础叭?、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具體行為準則??鬃犹岢觥案噶x、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系的重要性。孟子則歸納為處理社會關系的準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的“仁”就是愛人,過去儒家講愛人,包含階級區(qū)分;現(xiàn)在講愛人民,為人民服務,沒有階級區(qū)分,應肯定下來。“義”就是要態(tài)度公正?!岸Y”就是要有一定禮節(jié)?!爸恰本褪且兄R?!靶拧本褪钦f話算數(shù),不說假話,不互相欺騙。這些是任何社會的人都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國學大師張岱年認為:“對‘三綱’應加以批判,對‘五?!瘧右苑治?。仁者愛人,以及義、禮、智、信,應加以肯定?!盵1]
(二)理想人格
儒家倫理內容豐富而且復雜。其核心是人格意識和社會責任[1]??鬃诱f:“天地之性,人為貴。”這是儒家肯定了人的價值?!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是承認平民有不可奪的意志,有一個不可辱的人格。孟子說“憂樂天下”“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唯義所在”,反映了“理想人格”在人生中的體現(xiàn)?!抖Y記?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币馑际菑奶熳拥狡胀癖姡际前呀⒗硐肴烁窨醋鞲?。儒家所強調的理想人格,往往成為實現(xiàn)“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無私奉獻、勇于犧牲、愛國愛民”這些正面行為的精神支柱。儒家認為擁有“理想人格”的人實現(xiàn)了人的內在超越,代表了儒家追求的終極理念“道”或“理”。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儒家倫理的一個核心內容。
(三)社會責任
儒家的一個特點是強調社會責任心,認為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一定的責任[1]。儒家不認可彼岸世界,他們認為世界就是眼前的物質世界,所以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用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實現(xiàn)的手段就是“修、齊、治、平”。《禮記?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比寮覐挠山斑h、由己及人的原則出發(fā),把改造社會、治理天下的社會責任歸結為個人的道德完善,并看成是萬事之本?!靶奚?、齊家”是為了“治國”,是為了“平天下”,個人家族的和諧是為了整個國家、天下的和諧。儒家強調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統(tǒng)一性,體現(xiàn)出了個體與群體、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末顧亭林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反映了“社會責任”這一儒家倫理的思想核心。
二、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中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內涵
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和佛教寺廟、道教宮觀、天地祭壇等一樣,都屬于祭祀建筑。然而,佛寺及道觀供奉和祭祀的是佛教及道教世界的各種神佛,天地祭壇祭祀的是諸如天、地、日、月等各種自然神,而祠廟供奉和祭祀的是“人神”。祭祀建筑中用于祭祀“人神”的建筑叫祠祀建筑,主要建筑形式為祭壇、祖廟、先賢祠等。從中國祖廟建筑的發(fā)展歷程看,中國傳統(tǒng)祭祖建筑隨著祖先崇拜觀念的出現(xiàn)和祭祀活動的展開而誕生,又隨著祭祖活動的發(fā)展而不斷充實,并逐步制度化、規(guī)范化,而先賢祠又是祖廟演進和發(fā)展的產物,是祖廟和祭祀活動宗教色彩淡化,政治性、實用性增強的結果。
(一)祠祀建筑中的“三綱五常”
《說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從示,從豐?!睆摹啊弊值脑~源學考察,禮的起源和核心是崇拜、祭祀神靈和祖先?!叭赵滦浅?,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隆,民所取財用也……”是對原始人類產生自然崇拜和祭祀禮儀的最好概括?!岸Y”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倫理內核[2]。儒家倫理的 “三綱五?!币浴岸Y”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重點體現(xiàn)在祭天、祭祖先、祭圣賢,直至今日還在影響著中國社會。祠祀建筑是儒家行“禮”的主要建筑場所,通過建筑形式、裝修風格、內外空間表現(xiàn)“三綱五?!币蟮摹白鸨坝行?、內外有別、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內涵。
傳統(tǒng)祠祀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是祖廟和先賢祠?!抖Y記?曲禮》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盵3]可見傳統(tǒng)中國祖廟的重要性與普及程度。由于歷朝以祭天為帝王專享特權,一般百姓則對天敬而遠之,各自祭自己的祖先,所以祖廟是祠祀建筑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儒家倫理的等級次序主要體現(xiàn)在祖廟這種建筑形式、裝飾風格及規(guī)模中。如傳統(tǒng)中國祖廟分為兩類且不可逾越,一類是皇室、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這類祖廟被稱為太廟或宗廟,如北京的太廟等;另一類是臣子百姓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也被稱為家廟、宗祠、祠堂,如江西婺源的蕭江宗祠、廣州的陳家祠等。在裝飾風格及規(guī)模方面帝王諸侯、臣子百姓都有森嚴的等級區(qū)別,不可混淆。例如斗結構、龍鳳符號,朱黃顏色等只用于帝王。建筑規(guī)模上,臣子百姓的祠堂不能超過太廟。祖廟的作用是提供一個精神聯(lián)系的紐帶,通過祠堂祭祖的儀式強化血緣關系,強調家族內部的上下尊卑,宣傳孝悌忠信的倫理道德。儒家倫理的“五?!敝饕w現(xiàn)在先賢祠這種祠祀建筑中。如江西新余魁星閣、成都武侯祠、浙江鄞縣忠應廟等?!抖Y記?祭法》言:“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這
則祀之,以勞安國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8]按此說法,那些善于理政,勇于安邦,忠于國君,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良將、名士、英雄等均在儒家祭祀之列,其實這就是對實現(xiàn)了“五?!崩砟畹娜说某绨莺图o念。
(二)祠祀建筑體現(xiàn)“理想人格”追求
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泵献诱f:“人人有貴于己者?!比寮覐娬{人格,有人格意識。人格一詞,近代才有,古代叫“人品”。儒家特別強調人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儒家的理想人格以“五?!保ㄈ?、義、禮、智、信)和“五德”(忠、孝、節(jié)、勇、和)等形式體現(xiàn),祠祀建筑文化中祭祀的對象就是那些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祖宗及先賢們。祖宗是人之生命的本源,對其崇拜和祭祀是人類對自身產生、繁衍的一種感激和報答的體現(xiàn),在儒家文化中以理想人格“孝”的形式表現(xiàn)?!靶ⅰ庇袃煞矫娴暮x:第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在宗祖廟中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先人,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第二,傳宗接代。先賢祠則供奉著被儒家崇拜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等,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對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的敬仰和崇拜,起到了道德模范的作用。如代表圣人的曲阜孔廟;代表忠臣的杭州岳王廟;代表廉吏的開封包公祠;代表名士的江油太白祠等。
一般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都設置彼岸世界,而儒家沒有彼岸世界概念,按照儒家的看法,世界只有一個,就是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因此,祠祀建筑祭祀的“人神”不是一般宗教意義上的“神”,而是在現(xiàn)實人生中實踐且成就“理想人格”的人,是先祖和“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勞安國”者、“能捍大患”者等。另外儒家的“圣人”也有別于一般宗教所說的天使、佛或神仙,依舊是人,只不過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這些“人”承載著一個民族或家族的終極理念、歷史情感、生活理想及宗法關系等。
(三)祠祀建筑文化中包含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血緣聚落形態(tài),對于血緣聚落來說,祠祀建筑(祖廟、先賢祠等)是聚落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它既是宗族象征,也起到了道德模范作用。傳統(tǒng)祠祀建筑承擔著個體啟蒙、文化傳承、道德教化的社會責任。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中,基礎教育在家庭、家族、聚落中進行,宗族大姓在祠堂設立私塾,族內弟子在祠堂接受教育,個體通過在祠堂私塾學習成為合乎其社會規(guī)范的人。先賢祠中供奉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以及宗祠內祖宗起到了榜樣的作用。這使得祠祀建筑成為“道德的感化所”,個體從中受到道德教化和人格熏陶,使其服從家族和聚落的管理,每位成員從中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維護了倫理綱常。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祠祀建筑還承擔著孤兒院和養(yǎng)老院的社會責任,使得族內的鰥寡孤獨廢疾者在祠堂能受到照顧。另外,祠堂還發(fā)揮著社會文化、娛樂功能,每年春秋祭祀或年節(jié)大慶,請戲班演大戲等。如今江西一些宗祠的戲臺,如江西玉山縣胡氏祠堂戲臺、弋陽縣李氏祠堂戲臺、樂平市鎮(zhèn)橋鎮(zhèn)程氏祠堂戲臺等,仍然保存完好,依然發(fā)揮著社區(qū)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結語
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之所以體現(xiàn)出儒家倫理內涵,就在于他是儒家行“禮”及宣揚“孝悌”思想的重要場所??鬃拥摹岸Y”,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方面的禮節(jié)儀式。這些內容在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鬃诱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強調人類的“仁愛”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真情實感,這是人與人關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同時,孔子強調的“孝”,是“父慈子孝”。他所說的“悌”,是“兄友弟恭”。雙方的關系是相互的,對應的,所以,這種充滿人性色彩的倫理思想值得繼承和弘揚。
《禮記?禮運》言:“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3]這雖是傳統(tǒng)儒家的社會倫理主張,但也表達了當代人們對社會道德的樸素要求。中國在1999年就已進入了老齡社會,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符合當前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同時也為社會長期繁榮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了倫理基礎。所以,在當代社會中加強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的影響力,有助于弘揚“忠貞愛國、尊老愛幼”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為重新構建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最后,關于祠祀建筑文化的儒家倫理研究有一點必須明確,即傳統(tǒng)儒家倫理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在當今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我們可以且應該繼承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中積極的成分,吸收其合理的民主性的精華。文化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還有歷史的連續(xù)性[4]。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倫理作為儒家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有“精華”(如“五?!薄拔宓隆保┖汀霸闫伞保ㄈ缟瓏赖淖诜ǖ燃壷贫龋?。如何傳承和發(fā)展,正確的態(tài)度是“揚棄”,即符合當前人類社會共同價值及道德觀的,弘揚之;不符合,則拋棄之。
參考文獻:
[1]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 儒家倫理與公民道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1996.
[2]秦紅嶺.建筑的倫理意蘊:建筑倫理學引論[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82.
[3]馮國超.禮記[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張和增.論儒家倫理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7,6(1):80-85.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cestral shrine
CHEN Muchuan
20世紀90年代,簡約主義在北歐的瑞典興起,它憑借簡單而實用的形式、天然綠色的材料,成為瑞典先鋒設計的主流。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樸素自然的風格,現(xiàn)在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準和規(guī)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種從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響了無數(shù)設計師、消費者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簡約主義理念,其本質意義是一種思想方法,即尋找事物的本質,就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而言則是尋找和研究對象、材料、形式及空間的真正價值和本質。強調自由,讓空間和形式擺脫那些阻礙人們真正欣賞它們的干擾來表現(xiàn)出它們的本來面貌;主張“少即是多”,珍視簡樸這種道德和美學的法則,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平和與卓越。
然而簡潔明晰、純凈精致、實用而樸素無華的簡約主義設計理念與中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所提倡的反對過多的雕飾和紋飾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不謀而合。簡約主義設計風格的看似簡單隨意的形式,卻包容了飽滿而豐富的內涵。北歐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與古老東方拈花不語的玄理禪境不謀而合,從簡約主義藝術中,中國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了遙遠卻曾經熟悉的自己,它的簡約凝練,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純樸的氣息。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崇尚淡泊寧靜、閑雅恬靜的審美情趣。有著“尚清”“尚和”的審美追求,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即所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這與簡約主義設計風格所蘊含的沉靜、質樸的意境不謀而合。
一、儒家“文質彬彬”“繪事后素”的簡約之美
中國的藝術和工藝設計以樸素為美的審美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墩撜Z·八佾》中記載相關的“繪事后素”,意為繪畫先以素粉地為質,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據(jù)《考工記》記載:“凡畫繪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著以素色,古代所謂“素色”就是純凈單一的顏色,“白則正白,黑則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著素之后,全部工藝也至此完成。既然任何精美絢麗的圖案都要經過“素”的修整才能完成,可見“素”的重要和關鍵。原詩中還提到“素以為絢”就是以“素”為“絢”,它包含著用“素”代替“絢”,“素”勝于“絢”的思想。即在美學層次上重樸素而不重浮艷、重本質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裝飾。對現(xiàn)代的設計藝術和設計理念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另外,《論語·雍也》中還記有孔子的一段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边@也是孔子關于美學原則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其中“文”是指紋飾、裝飾,“質”指本質、實用。他揚棄了“質勝文”和“文勝質”兩種片面的傾向,認為“質勝文”會導致設計入“野”,粗陋丑惡,缺少文采和審美意境;而“文勝質”則會將設計帶入“史”,華而不實、矯飾做作和繁冗奢靡。好的設計應當不偏不倚,“文”與“質”要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在中國審美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思想體現(xiàn)了中國的設計美學傳統(tǒng)中強調實用,以用為本,這是以質樸為尊,以無裝飾為貴,以質樸為雅,以華麗為俗的我國古代的審美思想。同時又注重本質,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同簡約設計理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二、道家“寂寞無為”“疏簡素淡”的簡約之美
道家哲學是中國人文藝術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國的視覺藝術與設計藝術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大致為:布局上求“疏簡”、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現(xiàn)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幾乎都能從道家哲學中找到淵源。中國藝術的幾個重要范疇:天真、自然、平淡、質樸等,也都是簡約之美的具體表現(xiàn)。
中國藝術以“天真、自然”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貴真”的思想的影響。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認為未經雕飾的樸素的語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實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成為中國藝術的最理想的目標了。這也是簡約主義設計風格的追求和目標。
同時道家學說主張“天人合一”?!疤臁奔词亲匀?,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應順天而行,從而“清靜無為”“返璞歸真”。人和自然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親密無間互通互融的。在中國的設計觀中,好的設計應像自然一樣生息自由、靈動變化而又樸素無華。設計和設計實踐都應該“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即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道家認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諧、最完善、最美的,人們只能去順應它、“效法”它(“道法自然”)?!按笄扇糇尽本褪恰按笄梢蜃匀灰猿善鳎首疽病?。
道家貴真也貴淡。莊子說:“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繪畫為例,水墨畫以墨為彩,是通過墨色濃、淡、深、淺、干、濕的變化來表現(xiàn)豐富的光與色的韻律和畫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樸素、幽遠而含蓄的方式表現(xiàn)一種高雅脫俗的情調。作畫要求筆簡意賅,要以最簡練的筆墨塑造生動的形象,表現(xiàn)豐富的內容。形象簡括,“空白”就多。在水墨畫中,絕大部分不用色彩,只有純一的墨色,極少用到其他顏色,若用到其他顏色也僅僅是一個點綴。莊子說:“能體純素,謂之真人”,就包含了這個意思。這里的“純素”決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有至味。我國古代江南民居的外觀造型和色彩也非常簡潔——白墻黑瓦。黑白分明,給人以寧靜淡泊的愜意。簡約高大的白色外墻上面,少有裝飾,就是開窗也很小很小,靈巧而美觀,與那些黑色屋脊門樓上方挑出的飛檐形成對比,顯得沉穩(wěn)而凝重、簡潔而明朗。
“疏簡”也是道家所倡導的一種審美意境。無論為詩、為畫、為文,尚簡的風尚我國古已有之,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這與簡約主義的先驅米斯·凡德羅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個重要代表——莊子,進一步發(fā)展了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法貴天真”“虛靜恬然,寂寞無為”,強調對自然的尊重、崇高和效法。力主人們在自然、恬淡無為之中回歸于自然的境界。道家思想跟簡約主義重視環(huán)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續(xù)發(fā)展,重材質自然之美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
三、墨家、法家“去飾至用”“尚質尚用”的簡約之美
墨子思想是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主張厲行簡約、反對浪費、堅持“非樂”。墨家思想對美和藝術充滿了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墨家“尚質”“尚用”,要求一切以功利、實用為標準。在文質關系方面,墨家也是以質為先,重質輕文,反對以文害質的。墨子站在小生產者的角度對當時繁縟華貴的藝術追求極為反感;對王公貴族崇尚絢麗、崇尚華采辭章、崇尚黃鐘大呂的樂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這些音樂藝術“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墨子·非樂下》),卻造成了社會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可謂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墨子曰:“樂非也”。墨家主張一切藝術與設計要“尚質”“尚用”,要充分體現(xiàn)事物的本質美,要一切從實用出發(fā),從功能出發(fā),反對為裝飾而裝飾,對多余而無用的裝飾深惡痛絕。這與阿道夫·盧斯的“裝飾就是罪惡”的簡約主義設計思想如出一轍。
四、文人藝術“平淡自然”“返璞歸真”的簡約之美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文人是從事藝術活動的特殊主體,他們的藝術實踐活動涉及面很廣,幾乎包括了古代藝術的各個門類,特別是在書法、繪畫、音樂和文學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藝術和工藝設計方面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歷史上許多文人都是集文學家、科學家、設計家于一身,像徐霞客、沈括、李漁等人,除在文學方面有很深造詣以外,在設計和自然科學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樹。由于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人格特征、思想傳統(tǒng)和藝術實踐使得他們的藝術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傾向:以樸素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返璞歸真”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簡潔實用的設計觀念。
最高的美,真正的美應“斂其芳姿,止其鋪麗,而葆其樸素平淡之純真”。即簡潔實用是其最高境界。王弼《周易注》云:“處飾之終,飾終反素?!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揚棄文人藝術中雕飾浮華的一面,漸漸達到了返璞歸真,以質為美。李白所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僅是他個人對特定的詩美的追求,更是整個唐代文人所普通追求的美學境界。宋代文人對樸素美思想的深化,正是對文人藝術中“平淡自然”“返璞歸真”的特征的進一步強化?!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朐谥袊糯幕飞弦恢闭加兄鲗У匚唬瑫r也成為傳統(tǒng)審美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與觀念和無形的靈魂與精神。
總而言之,簡約主義的設計理念,同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設計觀念,有許許多多相通的地方,這也是簡約主義一經傳入中國就迅速流行,并成為當今設計界的主流思想和風格的重要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媛媛.文人藝術樸素美的哲學淵源[J].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2.
[2]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傳統(tǒng)文化本身就意味著整個民族在精神、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這幾個方面的精華,說它是我國文化核心也不為過。當然,個人理解角度不同,有人認為傳統(tǒng)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他所指的傳統(tǒng)文化概念就相對廣泛,本文所指的傳統(tǒng)文化恰恰指的是排除糟粕之后的一些基本的文化意象。當今,我國國民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是比較大的,他們往往偏向于以西方為美、為好,很多人恨不得說西方的月亮都更圓、更亮,這種文化心理使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處在了十分弱勢的地位,很多民間藝術失去了傳承不說,一些重要的文化精神也不再為人們所重視,這是十分悲哀的。在現(xiàn)代建筑景觀中去表現(xiàn)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一種民族特色的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喚起全民文化回歸的心態(tài),有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1.2體現(xiàn)自己的文化氣場
建筑和文化一向相輔相成,緊密聯(lián)系。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體現(xiàn)著文化,反映著時代的獨特意蘊,表達著非常豐富的精神意義。所以失去文化內涵,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當今,我國一直提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是要表現(xiàn)出我們國家在文化領域的話語權,讓世界都看到我們中華文化的深厚與博大。那么如何體現(xiàn)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呢?筆者認為,建筑風格的改變是個非常鮮明的標識和符號。如今很多外國人紛紛來到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如果他們踏上我們的國土卻發(fā)現(xiàn)我們的建筑風格還在模仿他們的建筑特點,還在追風他們的時代特征,又怎么會真心去認同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只有從自己的內心出發(fā),首先承認自己的文化優(yōu)勢,并以傳統(tǒng)文化為榮,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體現(xiàn)自己的文化氣場。
2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建筑景觀中的應用策略
2.1以特色精華文化為重點
在現(xiàn)代建筑景觀中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是設計者本身應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通者,最起碼也要對一些重點文化元素有所了解,比如天地相融理念。我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最大特色就是我們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這正是我們東方人的藝術品位與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這一古老而深刻的傳統(tǒng)哲學亦是我們應該在建筑設計中著力體會與琢磨的。再如意境,中國的古詩中最講究意境二字,古人追求的就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但凡是這樣的詩才算是真正的好詩,所以意境恰恰也是我國建筑美學中的最高水平與境界,即人們雖然只看到了眼前的建筑,但它的那份神韻卻能夠使人產生無限的美感與遐思,這種形神兼?zhèn)洹⑻搶嵪嗌霓q證統(tǒng)一是中國建筑不應拋棄的重要文化精神。
2.2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
到目前為止,我國多數(shù)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建筑采用的基本都是表面的符號形式,比如軸對稱、琉璃瓦、大屋頂,這些表面形態(tài)的確是我國古典建筑的主要特征,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我們可以將建筑原型加以變化,簡化、重構、變形、錯位、反轉等手段都可以去嘗試,相信憑借國人之才,只要用心此道,創(chuàng)造出真正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的建筑并不在話下。例如,貝聿銘,他是我國著名建筑大師,對傳統(tǒng)文化了解極深,他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融合到建筑作品中,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美的享受。例如,他在1982到1990年間設計的北京中銀大廈,入口樓梯處動感十足、富于變化、現(xiàn)代味濃重的玻璃結構恰恰像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竹子形象。中國自主以竹為美,所以十分富于中國特色,另外它的中庭布局很像北京的四合院,這也是另外一種傳統(tǒng)特色,不失中國人民族性格中的內斂和穩(wěn)重。除了貝聿銘外,一位西方建筑師阿德蘭•史密斯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也是一件十分出色的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建筑作品,他從我國傳統(tǒng)古塔造型及原理中發(fā)現(xiàn)了可以與現(xiàn)代結構相融合的形式,并用抽象的表達手法將塔的比例節(jié)奏表現(xiàn)在了金茂大廈中,所以也非常經典。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12)01-0027-10
建筑裝飾,一直存在于人類的建筑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是人類建筑審美語言最直觀的物質化表述方式,人們通過雕刻、彩繪、鑲嵌、塑造等處理手法賦予建筑外部形貌以獨特的美感,以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題材敘述一個建筑的思想內涵和社會精神。因此,可以說“裝飾,不僅賦予建筑以美的外表,更賦予建筑以美的靈魂”。
在世界建筑體系中,中國古代建筑除了在空間、造型、結構、材料等方面顯示其獨特之外,更以其豐富多樣、精巧絢麗的建筑裝飾令人驚嘆。無論是北京故宮這樣莊嚴雄偉的皇家宮殿,還是遠在邊陲的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無論是繁華都市中商賈云集的會館,還是偏僻山村里家族祭祖的宗祠,其建筑中的梁、枋、檁、椽、柱、斗棋、門楣、天花、柱礎、山墻、屋脊等無不展現(xiàn)出形式各異、絢麗多彩、涵意深刻的裝飾。一些國內外建筑學者干脆直言:“中國建筑是裝飾性的建筑?!?/p>
誠然而言,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風格豐富多變、題材內容多樣、處理手法嫻熟、色彩絢麗、材料運用廣泛以及雕刻工藝精巧等,在世界建筑體系中的確是獨樹一幟、赫然超群。它不僅有官式裝飾與民間裝飾之分別,而且地域性、民族性的個性特征也十分鮮明。與世界其它國家或地區(qū)的建筑裝飾不同,中國建筑裝飾尤其在題材方面所表述的文化意義更是極為廣泛、寓意深長,它涉及社會倫理、宗教、文學、戲曲、繪畫、風水、生活等諸多內容,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縱穿歷史、橫貫江河,既包含嚴肅的倫理說教和人生哲理的題材、又充滿生活情趣、詼諧而活潑的題材,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建筑所蘊含的多元化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裝飾題材的發(fā)展與歷史演變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裝飾,大概以距今約5000多年的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村女神廟建筑遺址中出現(xiàn)的“彩繪”、“線腳”等為已知最早的建筑裝飾實例。比其稍晚的是陜西省臨潼縣姜寨建筑遺址中龍山文化時期的居室,地面刷飾白灰以求光潔和防潮。
夏商時,因諸事皆“懼鬼崇神”,青銅器裝飾采用繩紋、云雷紋、環(huán)帶紋、夔紋、饕餮紋、象紋、龍紋、鳳紋、鹿紋、蠶紋等抽象化的紋樣為題材,由此可推當時的建筑裝飾題材亦大體相同。根據(jù)相關考古發(fā)掘資料,此時建筑裝飾的部位可能是人們認為建筑中最為矚目或顯著的構件,如大門的獸面鋪首、屋面瓦當?shù)难b飾等。西周晚期,出現(xiàn)半圓形瓦當,紋飾以素面為多,也有重環(huán)紋、紋、回紋、獸面紋和饕餮紋,如陜西寶雞市扶風召陳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發(fā)掘的半圓瓦當紋飾即是重環(huán)紋(圖1)。
春秋戰(zhàn)國,建筑裝飾日益興起,不僅瓦當有裝飾紋樣,而且瓦釘上也有,同時裝飾題材更加豐富,除云紋、山氣紋、星光紋、獸面紋和饕餮紋等紋樣外,還出現(xiàn)鳥、鹿、犬等動物圖像題材以及文字裝飾題材的半瓦當,如: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瓦當以饕餮紋和山云紋等裝飾題材為多,尚有少量的對鳥紋。再如,臨淄齊故城出土的瓦當以太極氣樹紋(圖2)及太極氣樹雙獸紋為多(圖3)。此外,建筑山面、梁架和蜀柱等部分構件也開始有了裝飾,其中蜀柱的裝飾采用了植物題材,如《論語?公治長》所載:“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稅。”與此同時,建筑裝飾也逐步形成了比較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禮記?明堂位》曰:“山節(jié)藻稅……天子之廟飾也?!笨梢姡笆鑫墨I中“臧文仲”已經逾越制度規(guī)定了。東周末年,王朝逐漸衰落,諸侯逾制現(xiàn)象常有發(fā)生,正如漢代荀悅《漢紀?文帝紀上》所說:“及至周室道衰,禮法隳壞,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節(jié)藻稅。”
秦代,沿襲戰(zhàn)國陰陽思想的影響,瓦當裝飾題材大量運用各種陰陽氣旋錯行的紋樣,如咸陽窯店出土的秦瓦當(圖4),其紋飾表述“外部十氣紋為十干,左旋;內四陰數(shù)右旋 ”。此外,還有表示“八節(jié)之氣”的瓦當,中乳為陽、八向左旋氣紋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圖5)。此外,秦代瓦當裝飾還有花蒂紋(如陜西淳化縣下常村出土瓦當)、動物交頸紋(如陜西鳳翔鐵溝村出土瓦當)等。
及至漢代,建筑瓦當?shù)难b飾題材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裝飾紋樣更加豐富,除初期繼承和保留戰(zhàn)國至秦代的紋樣外出現(xiàn)了新的紋樣題材,其中有:神獸、星相、文字、動物、幾何圖案等(圖6、圖7)。不僅如此,在宮殿、祀廟和陵寢等重要建筑的鋪地磚、空心磚、條磚上還出現(xiàn)了裝飾有幾何紋、龍紋、文字和建筑圖案等題材的模印花紋,反映了漢代建筑磚瓦構件裝飾題材的多樣性特征(圖8、圖9)。
漢代的地面建筑雖然存留不多,僅存于世的為分布在四川地區(qū)及河南登封一帶的石闕、山東地區(qū)漢墓的享堂石祠、北京西郊的漢墓墓表以及西安附近的漢代陵墓石像生等,但是從這些遺留建筑和石像生上,依然可見一些地面建筑局部構件裝飾題材的運用情況,如四川雅安縣高頤墓闕的母闕頂部檐下可分為三個部分,上段飾有以祥瑞神獸、羽人、舞樂等為題材的浮雕石刻,中段則裝飾以三朵斗棋以及棋間雕刻舞樂人物,下段四角雕刻力士人物鼎承整個檐部,中間裝飾獸面浮雕;此外,母闕的闕身上部則雕刻車騎出行浮雕圖案,子闕檐部也飾有斗棋、神獸等(圖10)。
漢代地下墓葬建筑中大量畫像磚石上的裝飾題材更是充分地展現(xiàn)了漢代建筑裝飾的社會文化風貌特征,其中既有描繪墓主生前奢華的生活場景,又有表現(xiàn)向往神仙世界的圖景,前者如江蘇睢寧雙溝發(fā)現(xiàn)的漢畫像石中雕刻墓主的出行、宴飲、舞樂生活等內容(圖11);后者如山東沂南漢墓中的門楣石、立柱上裝飾題材描繪了傳說中的冥界圖案,內部石柱、斗棋雕刻成象征羽化成仙的附翼形象(圖12)。從中可見,漢代社會不僅追求現(xiàn)實的享樂生活,而且還在獨尊儒家文化的同時,依然崇尚先秦的神仙觀、陰陽觀以及民間流行的五行思想。
根據(jù)目前全國發(fā)掘出土的漢墓畫像石的考古研究資料表明,不同地區(qū)漢代畫像磚石的裝飾題材內容有所差異,河南南陽漢畫像石早期題材為建筑、歷史故事、星宿圖像等,中期題材為宴飲生活、舞樂百戲和出行圖等,晚期題材為門吏、動物等(圖13)。商丘一帶漢畫像石的裝飾題材主要為祥瑞、神仙、辟邪、珍禽異獸等。山東地區(qū)漢畫像石的裝飾題材比較豐富,主要為生產勞動、現(xiàn)實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祥瑞神獸等(圖14)。江蘇徐淮揚地區(qū)的漢畫像石的裝飾題材主要是神話故事、祥瑞神獸、神仙人物、宴飲出行、舞樂百戲以及建筑形象等。四川地區(qū)漢畫像石的裝飾題材則是生產勞動、宴飲生活、車騎出行、舞樂百戲、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神仙人物等(圖15)。陜北地區(qū)以綏德為代表,裝飾題材則以農牧、畜牧、狩獵等為主,也有一些神仙人物和祥瑞神獸等內容。
綜上所述,漢代畫像磚石裝飾題材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以反映現(xiàn)實生活、人物活動和生產勞動等生
動場景為主,同時也有展現(xiàn)神話故事、神仙人物和祥瑞辟邪等寄托精神的畫面,由此折射出漢達的社會經濟、深邃的文化意識、嫻熟的雕刻藝術、先進的模具制作技術以及豐富的生活內容等。
此外,漢代陵墓中隨葬的陶樓明器,也非常直接而具象地反映了當時的建筑特征,其中不少實例很清晰地呈現(xiàn)了一些建筑部位的裝飾形式,不過這些裝飾并非是獨立的,大都結合建筑構件外露部分進行形狀美化的裝飾性處理,如屋頂正脊兩端做成飛翅狀、大門門楣上的門簪做成方形或菱形以及大門上安置鋪首的形象(圖16)等。但是,陶樓明器上的窗欞卻頗具有裝飾性,裝飾紋樣有斜紋格、鎖紋、菱花格等(圖17)。
魏晉南北朝時,儒學衰落、玄學興起以及佛教在民間廣泛流傳,導致社會思想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轉變,另外加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促使建筑裝飾題材出現(xiàn)煥然一新的變化。
一方面,繼承和保留了漢代的部分建筑裝飾題材,如北齊時期鄴城宮殿遺址發(fā)掘的云紋、文字、蓮瓣、人面瓦等瓦當裝飾題材。另一方面,產生了新的裝飾題材,如:銅雀臺遺址所發(fā)掘出的東魏北齊時的“石螭首”建筑裝飾構件、獸面鋪首、石門墩以及陶制鴟尾,北魏時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石雕柱礎(圖18),北朝洛陽宮殿脊獸方磚(圖19)以及南朝陵墓神道兩側排列著神道柱、天祿、麒麟、辟邪等裝飾物,卻是這一時期特有的題材造型。此外,還有一些石刻反映的建筑形象中屋脊兩端所采用的鴟尾、獸面等構件裝飾(圖20),則具有厭勝驅邪鎮(zhèn)脊的裝飾功能。
特別是,由于中原漢文化受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從西域傳來的波斯、印度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建筑裝飾題材中又出現(xiàn)了蓮瓣、纓絡、卷草、火焰、飛天、獅子等許多新的外來裝飾元素,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北魏磚塔,塔身門額做成火焰尖券形,上飾三個蓮瓣,券角飾有對稱的外券旋紋;塔身轉角砌出倚柱,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倚柱之間佛龕內外有彩畫痕跡;龕下部基座正面兩個并列的壺門內各雕一尊獅,立臥各異、造型雄健。
隋唐時期的佛教裝飾題材基本承襲了南北朝的內容,但風格更加圓潤、飽滿和柔美。裝飾紋樣由單一紋樣轉向組合紋樣,如:卷草鳳紋、獅鹿卷草紋、佛像迦陵頻加卷草紋。除此而外,還出現(xiàn)了新的紋樣形式如:回紋、連珠紋、海石榴鳳紋、葡萄紋、團巢紋、寶相花等。而此時的瓦當裝飾紋樣則與以往不同,也由蓮花與連珠兩種題材組合而成。
其他建筑裝飾題材的變化,如塔門兩側出現(xiàn)持劍武士的雕像、柱礎刻覆盆蓮花、須彌座束腰轉角刻力士人像等,這在河北房山縣云居寺小塔、山西平順縣海會院明惠大師塔以及南京棲霞寺塔等建筑中均可見例。另外,在南京棲霞寺塔各層塔檐垂脊端部出現(xiàn)了螭首垂獸的做法;唐代李思訓《江帆樓閣圖》、五代衛(wèi)賢《高士圖》等一些繪畫中的建筑山面則出現(xiàn)了“懸魚”形象。在唐獻陵等墓前神道一側有“鴕鳥”石刻,這種新的動物題材反映了唐代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
北宋商業(yè)經濟和技術工具發(fā)展很快,城市變得空前的繁榮,市民生活多樣化,園林、娛樂性建筑大量興建,風格趨向細致工整,柔美絢麗。此時的建筑裝飾,重要建筑除有正脊吻獸外,垂脊上也有垂獸、走獸,而且正脊吻獸一改隋唐“鴟尾”的形象,轉變?yōu)榫呦蟮摹褒埼恰被颉棒~龍獸”。其事例均可從《清明上河圖》城樓屋頂、《中興應楨圖》的王府、《文姬歸漢圖》等大批宋畫中的住宅屋頂?shù)靡砸娮C。瓦當裝飾紋樣題材有獸面、花卉、花紋等。此外,北宋建筑中還有以“盤龍”、武將人物等裝飾柱子的,前者如太原晉祠圣母殿前檐柱飾雕盤龍;后者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石雕柱。另,河北省趙縣陀羅尼經幢中出現(xiàn)仿寫自然山水的須彌山、城閣和獅象等為題材的裝飾內容。北宋彩畫采用卷草、寶相花等植物題材,其中梁枋端頭裝飾題材為“如意頭”、“云頭”和“劍環(huán)”等,這些題材應用于官式建筑或其它重要建筑中,并成為《營造法式》規(guī)定的彩繪樣式。
遼代建筑總體上繼承了唐代風格,天花、梁檁枋等構件以飛天、卷草、鳳凰和網目紋等為彩畫裝飾題材,如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但建筑外檐裝飾題材卻有較大變化,如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正脊采用“吻獸”,垂脊走獸四件、嬪伽一件;山西靈丘縣覺山寺塔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飾有佛像、力士,平坐欄板以幾何紋、蓮花等為裝飾題材。
元代推崇喇嘛教,由地區(qū)帶來了一些新的裝飾題材,北京居庸關云臺基座上的券石和內壁上的天神、金翅鳥、龍、云等裝飾紋樣,正反映了這一裝飾新特征。另外,宮殿建筑采用紅色配金龍的方式涂飾柱子,并用氈毯、毛皮和絲質帷幕裝飾塔壁,顯示了蒙古統(tǒng)治者的生活風習的沿襲和影響。而道教建筑大多以道教人物為題材,在道觀大殿墻壁上繪制巨幅的宣教壁畫,如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殿、河北曲陽縣北岳廟德寧殿等。
明代初期經濟尚在恢復期,主要建筑活動為城市建設、海防城堡以及宮殿陵寢等,加上明初令律制度嚴格,所以建筑裝飾發(fā)展緩慢。明中葉以后經濟繁榮,尤其是江南地區(qū)民間建筑活躍,出現(xiàn)了會館、戲院、旅店等新的公共建筑,建筑裝飾活動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各地住宅建筑裝飾題材豐富多樣,木、磚、石三雕裝飾發(fā)展起來,同時形成了不同地域的裝飾風格。此時,官式建筑裝飾趨向程式化,題材固定單一,手法缺少變化;而民間裝飾題材內容卻極其豐富活潑,有:花鳥魚蟲、山水風物、人物故事、歷史典故、戲曲藝文、吉祥文字、倫理教化、祥瑞神獸、琴棋書畫、文字四寶、生活場景、風雅器物等,特別是一些建筑物件自身,隨著結構功能的退化而逐漸演化為純裝飾性構件,從而成為新的裝飾題材。
清代中葉以后,建筑裝飾藝術走向堆砌、繁縟、瑣碎的風格,但地區(qū)性特征更加鮮明,并形成北京、江浙、安徽、廣東、福州、山西、云南、新疆、等地區(qū)性裝飾風格或流派,其中以蘇派、徽派、晉派、潮派最為突出。蘇派以磚雕見長、徽派以木雕見長、晉派以石雕見長,潮派以灰塑見長;且各派題材特征明顯,蘇派文儒清雅、徽派商儒兼蓄、晉派尊古重禮、潮派崇禮隨俗。此時期建筑裝飾題材突顯建筑空間內、外有別,相比較而言內檐題材更多樣、繁華,外檐則簡約、清朗??梢哉f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的一個集大成的時期,這一時期不僅具備了各種裝飾題材類型,而且裝飾工藝技術、雕刻繪制手法更加多元化,并且與園林、家具、陶瓷器等裝飾題材趨于同化。明清后期建筑裝飾還受到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歐洲大陸新建筑裝飾題材、裝飾風格和裝飾手法的影響。
二、裝飾題材的類型構成及其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極其豐富多樣,若僅依據(jù)其紋樣、圖案、功能、內容或裝飾部位等某一種進行分類難以涵蓋全部,因此,只有綜合歸納分類,方可完整表述其類型構成、功能作用、部位特征、思想內容及文化意義。為此,根據(jù)中國古代建筑裝飾歷史發(fā)展情況,對現(xiàn)有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綜合劃分為:云氣星象類、祥瑞類、幾何類、文字類、動植物類、神話傳說類、生活場景類、歷史典故類、歷史人物類、宗教類、戲曲類、山水類、器物類、建筑構件類以及其它特殊類型等。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類型如此之多,在世界建筑體系中也是非常罕見的。
1 云氣星象類:雷云紋、氣紋、日月、北斗星相等。
2 祥瑞神獸類:龍、鳳、麒麟、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白澤、辟邪、獬豸、天馬、天龍、天鹿、夔龍、饕餮、螭、虺、虬、等。
3 幾何類:環(huán)形紋、鋸齒紋、波形紋、折線、曲線、回紋、龜背紋、菱形紋、曲尺紋、編織紋、(萬字)紋等。
4 文字類:瓦當、照壁、柱枋、匾額、牌坊、牌樓等上的文字、對聯(lián)、題字以及與室內裝飾結合的字幅。
5 動物類:獅、虎、象、鹿、馬、牛、羊、猴、雞、龜、兔、狗、鼠、豬、魚、喜鵲、蝙蝠、鴛鴦、錦雞、鷹、蟬等。
6 植物類:松、竹、梅、蘭、菊、牡丹、荷、蓮、桔、柿、桃、杏、桐、柳、柏、槐、榆、梓、、茶、水仙、石榴、山茶、靈芝、琵琶、玉蘭、海棠、百合、芙蓉、桂花、葵花、臘梅、芭蕉、茉莉、梔子、紅蓼、紺蓼、月草、葡萄、芍藥、瞿麥、太平花、寶牙花、寶相花、萬年青、金盞花、雁來紅等。
7 紋樣類:卷草紋、流蘇紋、冰裂紋、花形紋、回紋等。
8 器物類:琴、棋、書、畫、文房四寶、佛八寶、暗八仙、青銅器、玉器、古陶器、古漆器、象牙器、香爐等。
9 歷史故事類:二十四孝、負荊請罪、郭子儀拜壽、岳母刺字、桃園三結義、梁山聚義、竹林七賢、文王訪賢、木蘭從軍、楊門女將等。
10 神話傳說類:東王公、西王母、蓬萊仙境等。
11 祈福吉祥類:五福捧壽、鯉魚跳龍門、三羊開泰、鳳凰戲牡丹、掛帥封侯、馬上平安、麒麟送子、龍鳳慶壽、連年有余、喜祿封侯、雙囂臨門、喜上眉梢、平升三級、五子登科、六合同喜、連中三元、鹿靈合歡、榴開百子、金玉滿堂、春光長壽、平安如意、八仙祝壽、三星高照等。
12 歷史典故類:漁樵耕讀、鑿壁偷光、孟母三遷、胡人馴獅、鷸蚌相爭等。
13 宗教類:蓮花、飛天、角獸、力神、塔剎、相輪、水煙、日月元光、佛本生故事、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等。
14 戲曲類: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西廂記、紅樓夢等古典名著戲文場景。
15 建筑構件類:雀替、隔架科、如意斗棋、天花、藻井、盤龍柱、欄桿、門窗花欞、掛落、脊獸、垂柱、懸魚、惹草、鼓墩、上馬石、拴馬樁、照壁、須彌座、鋪地、景窗等。
以上裝飾題材中,云氣星象類當為最早產生的裝飾題材紋樣之一,考古發(fā)現(xiàn)在商周建筑的瓦當和其它器物上出現(xiàn),后來一直延續(xù)到漢代。云氣紋作為建筑裝飾題材,反映了早期人們對宇宙天地本源的認知,“氣分天地而后生萬物”,以“云氣”象征天體宇宙來裝飾建筑屋宇的瓦當,可見古人將屋頂比作宇宙天空,其間云氣流動,生生不息。
文字類裝飾題材,也是使用最早的裝飾題材之一。由于漢字具有象形、會意、諧音、轉義等特殊意義,加上中國文字自身具有獨特的形式美的藝術特征,經后人不斷提煉成為中國特有的裝飾藝術題材。因此,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常見的裝飾題材。
動物類的裝飾題材,也是早期比較常見的裝飾內容。這恐怕與原始社會游牧狩獵生活密切相關。當時,人們以獵獲兇禽猛獸為榮耀,象征男性的勇武和力量,因此部落男子以狩獵技能高低確立社會地位。迄今為止非洲一些部落中男人能否娶妻自立門戶,取決于他們捕獲猛獸的數(shù)量。此外,兇禽猛獸的神化,也許是當時人們認為猛獸具有某種特殊的神奇力量,或是神的化身,所以許多原始部落將其作為自己部落的守護神供奉。隨后,人們又以“善惡”將“神獸”社會化,從而產生祥瑞的神獸與惡煞的神獸,分別賦予其“吉兇”不同的代表意義,如:龍、鳳、麒麟、鶴、鹿等為祥瑞神獸,而饕餮等為邪惡兇獸。善惡不同,裝飾功能與意義也就不一樣。后來,人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動物裝飾題材,這些題材更多地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龍鳳呈祥”、“麒麟送子”、“鶴鹿同春”等祝福美好未來的裝飾題材應運而生,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常用裝飾內容?!蔼{”、“象”等動物題材是隨佛教傳人而出現(xiàn)的新題材,其最初具有宗教意義,后來逐漸融入世俗社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吉祥題材?!蔼{子”,最受人們喜愛的原因:一是發(fā)音與“喜”相諧,二是有鎮(zhèn)宅驅邪的心理撫慰作用。
植物類裝飾題材,比之動物類題材要略晚一些。西周半瓦當中的樹狀裝飾題材,據(jù)考古研究推測為接天地之氣的神樹。上古人認為高大入云的樹木是登天通神的捷徑,上接天宇下通黃泉,故為“神木”。因此,西周至漢的瓦當?shù)冉ㄖ嫾铣R姶搜b飾題材。在早期文學詩歌中常常借用花草詠物寄情,據(jù)有關研究統(tǒng)計《詩經》所涉及的植物大致有二百八十種之多。由此可見,植物題材是早期人們在農業(yè)生產勞動中借物抒情的對象,是籍以表達和比喻愛戀的人或事物的品行和姿貌等,后來被士大夫文人“格物致志”而比擬道德品行,并逐漸成為建筑裝飾的格式化題材,如《離騷》“以盈室兮”,其中“”即蒼耳,因長滿刺而代喻小人;蕙、蘭等則被用來比喻君子。所以古代士大夫文人詠唱的“松、竹、梅、蘭、菊”就被以賦予美德的象征而作為建筑裝飾常用的題材。
戲曲類裝飾題材,是在明代中葉之后才出現(xiàn)的,具有打破嚴格宗法制度下住宅序列空間的單調沉悶氣氛,創(chuàng)造娛樂生活環(huán)境的積極作用。同時,透過戲文人物,也賦予一定的倫理教化意義。歷史典故類、歷史人物類等題材功能,主要為教育族人和子孫如何遵守儒學的修身為人的法則,如何勤勞耕讀進身功名、精忠報國、光耀門庭等。祈福吉祥類題材是大眾喜見的題材,應用極其廣泛,反映古代人們追求家庭和諧、健康長壽的美好生活愿景。
建筑構件類,是中國古代建筑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建筑形式與結構的不斷演進與成熟,一些建筑部位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以自身形態(tài)為裝飾題材,并針對造型進行恰當?shù)乃囆g處理,展現(xiàn)其優(yōu)美的裝飾性效果,如江南地區(qū)園亭等建筑翼角起翹,以其舒展、柔美的曲線將整個建筑屋頂塑造為“如鳥斯革,如葷斯飛”的形象。而另一些具有結構功能的建筑構件,在建筑不斷美化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原有的結構功能,僅保留了構件的基本外形并轉變?yōu)榧兇獾难b飾性構件,如“斗棋”構件,就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義的裝飾題材。
三、裝飾題材的社會功能與意義
1 社會等級制度的標志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與建筑形制等級相一致,也是社會等級制度的一種重要標志。裝飾題材充分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宗法等級制度的影響,題材內容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與社會地位,例如:商周時,獸面鋪首是封建社會帝王諸侯建筑正門裝飾的象征。魏晉時屋脊飾有鴟尾的門廡以及唐代的烏頭門都是當時貴族府邸大門的地位標志;宋金至明清門窗中的“紋隔扇”是官式建筑的裝飾形式。明清時,“龍鳳”題材是皇家建筑專用的裝飾題材。為此,對于建筑裝飾題材的使用,歷代封建王朝制定了嚴格的條律規(guī)定,如商周時“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尚書?大傳》),漢代則“按舊制,三公黃閣聽事鴟尾。后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寢堂并置鴟尾?!?《陳書?肖摩訶傳》),唐代“非常參官,不得造軸心舍及施懸魚、對鳳、瓦獸、通袱、乳梁裝飾?!怂煳萆?,不得過三間四架,不得輒施裝飾”(《唐會要》),宋代“凡庶民之家不得施重棋、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宋史?輿服志》),元代
“諸小民房屋,安置鵝項銜脊,有鱗爪瓦獸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元史?刑法志》),明代“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許雕刻古帝后、圣賢人物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公侯……屋脊用花樣、瓦飾、梁棟、斗棋、檐桷、青碧繪飾,門三間三架,黑油錫環(huán)?!?《明史?輿服志》),清代“親王府制……繪金云雕龍有禁,凡正門殿寢均覆綠琉璃脊,安吻獸門柱丹堊,飾以五彩金云龍紋,禁雕龍首……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大清會典》)。
龍鳳圖案在建筑裝飾中,標志著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與帝王建筑相關的裝飾才能使用。同樣是宮殿建筑,主次不同的功能建筑采用的裝飾題材也有等級高低之分,如皇家彩畫裝飾中依據(jù)等級分為和璽彩繪、旋子彩繪和蘇式彩繪三種形式,其中和璽彩繪等級最高,采用的題材為龍圖案,色彩以金色為主。而蘇式彩繪等級最低,題材選擇比較自由活潑、風格素雅,花鳥魚蟲、村舍山水、人物故事等均可。此外,建筑大門裝修中,官式建筑大門可以使用“鋪首”、“門釘”、“斗棋”等作為裝飾題材,但一般民居住宅嚴格規(guī)定不得使用。因此,民居的大門裝飾就顯得比較簡樸,江南地區(qū)的民居大門采用“竹片拼花”構成回形或其它幾何圖案進行裝飾。門簪的雕飾題材,以荷花、葡萄、梅花、牡丹等,根據(jù)住宅主人的社會地位等級的高低,而有數(shù)量的多寡。
2 社會倫理教化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的另一個社會功能就是“成教化、助人倫”。自漢代開始由于董仲舒推崇儒家思想,漢代帝王獨尊儒術,致使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文化充分地浸潤了儒家的宗法人倫思想精神,整個封建社會時期一直貫穿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歷代統(tǒng)治者大力推崇仁義、孝悌、忠信之類的倫理道德,即“天地之行美也”、“善無小而不舉,惡無小而不去,以純其美”。尤其是自南宋程朱理學興起以后,社會進一步崇尚儒家嚴格宗法禮儀,以儒家的人倫思想教化民眾,因此,中國古代建筑更以嚴謹有序的平面空間布局形態(tài),忠實地體現(xiàn)了這種宗法制度的社會人倫關系,而建筑裝飾題材更是充分反映出“家國同構”宗法倫理特征,宣揚封建宗法倫理的“忠孝義節(jié)”、反映儒家文化的“二十四孝”、以“松竹梅蘭菊”標榜傳統(tǒng)文人節(jié)氣等的裝飾題材不斷貫穿于各類建筑中,尤其是民居住宅建筑更是突出。山西靈石王家大院高家崖東堡院中,在兩側廂房裙墻的四個轉角立石上雕刻著“二十四孝”圖面刻畫生動,高度位置適合兒童觀看,這是王氏宗族作為弘揚孝悌、教育家族子孫孝敬父母長輩的一幅幅生動的教材。另外,牌坊也是古代社會作為旌表“忠孝節(jié)義”的紀念性建筑,如貞潔牌坊、孝義牌坊、功德牌坊等,其具有的社會作用就是弘揚儒家所崇尚的社會倫理美德,頌揚婦女、事孝父母、扶貧助弱、精忠報國等功業(yè),教化社會民眾識仁義、知廉恥,像這一類裝飾性建筑在中國古代城鎮(zhèn)村落成為社會最為廣泛和普遍的標識。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涉及社會人倫教化裝飾題材的還有如“文王訪賢”、“孟母三遷”、“竹林七賢”、“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梁山聚義”、“岳母刺字”、“楊門女將”、“木蘭從軍”等內容。
3 祈福辟邪與禁忌警示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充滿了古人祈福求吉的意愿,人們通過美好的題材表達自己對幸福生活、功名前程等寄予極大的希望和追求,如山西靈石縣靜升古鎮(zhèn)文廟前的元代石雕照壁上,雕刻了“鯉魚躍龍門”的畫面場景,以此作為對前來文廟祭祀孔子、祈求功名的學子們的美好祝愿。另外,在居住建筑生活空間中還以間接的方式和形式,借助建筑裝飾,以各種題材進行組合構成吉祥的圖畫,如鹿與荷花、喜鵲與梅花、花瓶與大象、蝙蝠與壽字、鳳凰與牡丹等,通過語言諧音轉義為“六合同春”、“喜上眉梢”、“太平有象”、“五福捧壽”、“富貴高升”等吉祥成語,從而在心里和精神層面獲得幸福的撫慰與喜慶的滿足。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民族一樣,中國古代社會也普遍流行著各種禁忌文化,人們出于驅兇求吉、祈求平安幸福等目的,在日?;顒又袑τ诰幼?、出行、生產、營造、商貿、交往等行為進行的場所、時間、環(huán)境、對象等,根據(jù)社會公認的禁忌法則來判斷和確定是否對自己或家人有利和適宜,尤其是對于自己的居住空間和生活環(huán)境更是如此,如古人認為住宅方位若有悖于風水、或門窗朝向相對等則是不吉之征兆的禁忌。因此,在營造住宅和裝飾建筑時,人們往往選擇那些傳說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超自然力量、并可以寄望保佑自己避受傷害的善良神獸或宗教法器(如陰陽八卦圖、佛八寶、道八仙或道八寶)等裝飾自己居住空間的關鍵部位,以求得鎮(zhèn)守辟邪、保護宅第安寧的心靈慰藉,常見的事例就是當某民居對著路口或巷道交叉處的墻角被認為是“犯沖”時,房屋的主人就會請人在此樹立一塊刻有“泰山石敢當”文字的石塊作避邪應對處理。此外,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題材還具有警示、告誡和行為拒止等象征意義,如松江方塔園中明代磚雕照壁,原是松江府城隍廟山門外的影壁,其上磚雕題材取自民間傳說,說是世間原來有一種貪婪無比的怪物,吃遍人間金銀財寶,猶貪心不足,妄想連天上的太陽也吞吃,結果蹈東海而亡。以此題材雕刻裝飾,其意義在于警戒世人不可貪得無厭。
四、裝飾題材的空間意義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裝飾題材的作用不僅僅是修飾建筑空間,有時還對空間具有強化、限定、警示和引導作用。裝飾可以通過題材內容賦予建筑空間以某種涵義,尤其是當某一裝飾題材已經成為社會共同的、約定俗成的概念或被大眾賦予某種特定的文化意義時,那么這一裝飾題材在建筑中的運用就會給予空間某種新的詮釋語義。比如歷代帝王陵墓前的甬道空間,由于安放了石羊、石馬、石獅、石人、石闕、石柱等具有特殊含義的裝飾物,甬道空間就具有特殊儀式的性質,并被限定作為空間序列的輔助過渡功能,進行儀式活動的人一旦進入這一空間,行為將受到儀禮制度的約束,而上述裝飾物則以某題材語義警示和引導從事儀式活動者的行為。再如“照壁”,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常見的、具有某種風水意義的裝飾性建筑,它是構成一定空間圍合與限定的重要元素,但若照壁中裝飾題材不同,照壁的意義就會不一樣,像民宅照壁裝飾吉祥花卉的題材,則表示居住空間和諧,給來訪者以親和的空間感。若是佛門照壁,則又裝飾“佛”或“南無阿彌陀佛”的文字題材,作為規(guī)范佛教信眾和香客行為的特殊語言,提醒和告誡眾生進入佛門凈地,不可妄生雜念。
古代建筑中的牌坊或牌樓,常作為村鎮(zhèn)、街巷或建筑群入口的裝飾性標志,具有強化和限定入口空間的功能,如安徽皖南棠樾等明清古村落村口的“忠、孝、義、節(jié)”牌坊群,既是整個村落人口空間的限定標志,更是社會道德模范的精神標桿,它是封建朝廷對整個村落宗族杰出倫理的表彰,是整個宗族的自豪與驕傲。又如,北京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又名“望君歸”,而門內的華表,又名“望君出”,這內外各一對華表寓意深長,表達對身處太和殿高堂的君王以施政警示,前者寄望君王常出皇城巡訪體察天下百姓之疾苦;后者則希望君王外出巡察,不要留戀外面的山水美景,及時回歸處理國家朝政。
建筑空間的劃分,有時也可通過不同的裝飾題材加以區(qū)隔。蘇州拙政園西園部分的“鴛鴦廳”,就是對內梁架構件采用不同的裝飾方法、運用不同的裝飾題材,將大廳空間分隔成北南“一陰一陽”兩個不同的意向空間,北廳梁架以圓作,南廳梁架以扁作,所謂“一雌一雄”,形同鴛鴦;同時也以“鴛鴦”喻意大廳空間的琴瑟和諧之意。
建筑裝飾題材有時卻被用來表述非常含蓄的圖式語言,暗示某一空間的功能或性質,以告知某一特定部分的社會群體(如鄉(xiāng)里、宗族等),提供空間性質和功能的可識別性,防止逾越禮制行為的發(fā)生,如浙江永嘉縣芙蓉古村內部街巷交叉路口地面鋪設了不同的裝飾圖案題材,挖掘了大小不同形狀的池塘,構成“七星八斗”的空間識別系統(tǒng),使不懷好意的侵入者尋找不到退卻之路,從而保障村落整體的安全防御。又如江西吉安釣源古村中某宅第,其院落內部各功能房間門窗小木裝修用不同的生肖動物和植物作為裝飾題材,標示各房間使用者的性質和空間功能,從而避免非家族成員的冒失誤入。類似這樣的以裝飾題材標識和限定建筑空間的事例,在中國民居住宅建筑中比比皆是。
[摘 要]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
>> 試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重要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大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論文化開放視域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建設 如何發(fā)揮鎮(zhèn)紀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文化概念的解析 群眾文化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軟實力視域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軟實力視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探析 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組織,發(fā)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 試論高等職業(yè)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地位、 作用及方向 淺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彰顯文化的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淺談檔案利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化軟實力及其在建設文化強國和實現(xiàn)“中國夢”中的意義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作者簡介:鄧雪英(1975―),女,群眾文化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的小品《租兒子過年》等獲省三等獎,輔導的小品《老爹進城》獲省二等獎?,F(xiàn)任新興縣文化館任文藝創(chuàng)作員。
中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所以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將成為金融改革的必然趨勢。利率市場化的關鍵是存款利率市場化,宏觀體制改革將直接決定整個利率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現(xiàn)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在利率及調整資產結構等方面給予各銀行一定的的自由度空間和裁定的時間,但是很多問題依然存在。
近年來,擴大行業(yè)資產規(guī)模使得中國銀行業(yè)蓬勃發(fā)展,但是中央銀行針對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也使得銀行業(yè)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時增長率較低,只能使用大量的小額貨幣政策工具,這樣就增加了銀行的成本,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而利率市場化改革能夠有效地解決負利率壓力、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資源配置等問題,這反過來對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及其健康有效發(fā)展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影響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有關問題分析
(一)商業(yè)銀行業(yè)改革問題
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一旦存貸款基準利率被放開,銀行間為了搶占市場占有率和客戶,伴隨的不僅是利率劇烈波動,還有各個商業(yè)銀行間存款利率競相上升、貸款利率競相下降,必將導致商業(yè)銀行之間競爭愈加激烈。隨著競爭的加劇會出現(xiàn)部分信用程度低、管理能力差的銀行在市場競爭中被邊緣化等問題。我國銀行在實際運行中,風險防范意識較差,對利差依賴性過高,而商業(yè)銀行的改革速度卻舉步維艱。
(二)人民幣國際化問題
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和資本賬戶自由化三部分是利率市場化的關鍵。全球金融危機的后續(xù)影響是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如何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如何進行利率改革,如何增加國家的持有和儲備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匯率自由化的關鍵。從宏觀環(huán)境上看,我國的貨幣國際化落后于國內金融改革,如果存在不完全市場化的利率體系,會使得國內許多金融產品根本無法準確定價,這就會使資本項目等套利機會增加和資本交易的波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人民幣國際化與市場利率的形成機制可以相互補充,因此處理好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能夠有效的推進利率市場化。
(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問題
價格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充分地反映了供求關系,能夠積極地引導市場環(huán)境及供求關系的優(yōu)化配置;同樣,利率是貨幣的使用價格,面對市場經濟環(huán)境要充分利用利率價格機制的作用,實現(xiàn)資金優(yōu)化配置,促進經濟實體的發(fā)展。經濟和金融是決定市場經濟的基本定律,而目前,銀行導向型的金融體系在中國仍然是一個典型。銀行業(yè)各種指標顯示,銀行業(yè)仍處于主導地位,是金融服務實體的主要力量,是宏觀調控的關鍵,并且宏觀調控和金融穩(wěn)定等能夠減少負面影響,控制經濟有效的運行。因此,在這個階段,必須考慮到銀行業(yè),特別是中小銀行的財政可持續(xù)性,風險管理能力和生存、發(fā)展空間。
(四)貨幣信貸調控及監(jiān)管模式調整問題
存貸款利率管理是采用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的方法,實行利率市場化會導致貸款利率整體水平下行,并且能夠進一步刺激社會對銀行信貸的需求,擴張貨幣信貸。所以,應該進一步實施嚴格的機制,同時金融監(jiān)管當局,應實現(xiàn)監(jiān)督和監(jiān)管的作用,過度要求會影響商業(yè)銀行的創(chuàng)新和國際競爭力,堅持適度平衡的原則,才能進一步地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效率,實現(xiàn)金融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如果銀行不具備充分的競爭,嚴格的監(jiān)管制度將無法派上用場,銀行監(jiān)管將成為形象工程。
三、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積極借鑒發(fā)達國家的利率市場化經驗
利率市場化基本上是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在先,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放開在后。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中,銀行機構占主導地位,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相對薄弱。由于存貸款利率管制放開,市場競爭的推動,大多數(shù)國家的存款利率大幅上升,但凈利潤率下降,許多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破產或兼并的可能性。同時,出現(xiàn)貸款利率出現(xiàn)大幅的攀升,市場通貨膨脹、宏觀經濟環(huán)境趨于惡化等一系列問題。但大多數(shù)國家已從點到面、分層推進,逐步擴大利率市場化的控制范圍,直至完全放開,最終實現(xiàn)存貸款利率的直接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不斷提升商業(yè)銀行業(yè)的競爭力
在宏觀層面,商業(yè)銀行應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機制,完善董事會制度,監(jiān)事會、高級管理系統(tǒng)。按照以人為本,綜合考慮的原則,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處理好速度、效率、風險、質量之間的關系,更新管理理念,改進管理方法,規(guī)范競爭行為,繼續(xù)加強自我約束。提高銀行的自我完善、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努力拓展業(yè)務種類,提高競爭力和科學發(fā)展水平。在微觀層面,要正視利率市場化,積極探索金融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收入結構。堅持開發(fā)風險可控、合法、合規(guī)的創(chuàng)新理財產品,理財產品要在投資范圍內實施,在實施投資標的等方面進行適當拓寬,為銀行開展財富管理業(yè)務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靈活創(chuàng)新銀行的傳統(tǒng)業(yè)務;創(chuàng)造新的金融工具,大力開展債券承銷、財務顧問、保險服務。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以低廉的價格提高行業(yè)優(yōu)勢以及產業(yè)競爭能力。在此要注意,創(chuàng)新需要堅持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需要,過度的金融創(chuàng)新不一定是好事,美國次貸危機就是最好的證明。實體經濟的金融創(chuàng)新才是銀行業(yè)創(chuàng)新改革的發(fā)展方向。
(三)合理優(yōu)化貨幣信貸調控和監(jiān)管模式
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場需要積極探索金融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外部宏觀經濟環(huán)境以及市場經濟的運行形勢,抓住機遇,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實施優(yōu)化配置,如在貨幣信貸調控模式下的控制,堅持以基準利率為依據(jù),堅持價格型間接調控為主,并輔之以數(shù)量型工具的模式。在監(jiān)管模式方面,首先,穩(wěn)步推進綜合管理,實踐和監(jiān)管之間的關系協(xié)調好;其次,通過“防火墻”,完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建立;第三,加強監(jiān)督和協(xié)調。一旦出現(xiàn)突發(fā)問題,能夠及時有效地控制風險。
(四)進一步促進市場體系的建設,建立完善的配套金融機制
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是平衡的協(xié)調推進。積極穩(wěn)妥地發(fā)展各類金融市場,努力形成功能互補、交易品種多樣化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健全的債券市場是實現(xiàn)利率市場化關鍵條件。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系統(tǒng),有效的預防金融市場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因此,隨著銀行業(yè)的整體經營風險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場制度和存款保險制度,提高危機預警系統(tǒng)和危機管理系統(tǒng),切實管理好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系統(tǒng),實行程序化管理預防不必要的金融風險,確保利率市場化關鍵階段的金融穩(wěn)定。
建筑是人們用木材等建筑材料來構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場所。從這個定義上看建筑的范圍包括諸如居住場所、橋梁、公共建筑甚至園林等。在歷史的發(fā)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經不僅僅是現(xiàn)實存在的建筑,它已經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人類眾多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質存在的長久性記錄了不同民族、地區(qū)國家的發(fā)展歷程,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紀念塔。
從建筑的文化本質而言建筑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獨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審美觀念和出世原則。既能夠反映出時代特征又具有濃厚的民族烙印。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建筑是一種物質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學。
中國建筑作為中國文化的物質載體和中華民族物質化存在,必然有著與西方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點,并以其發(fā)展中獨特的形質格局,超拔的內容體系而流放異彩為人矚目。從理念上看中國建筑有著濃厚的天人合.的時空又見念和和諧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則有著濃厚的以皇權為中心的到建倫理藥直德觀念??梢哉f中國的建筑滲透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這一思想,貫穿了中國哲學并影響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因此在中國的建筑中也帶有濃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的天人合一意識。李約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識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又和具體的儒釋道文化結合起來。因此,儒釋道具體的天人合一觀念才對中國的建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儒釋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觀念有著具體區(qū)別:儒家將自己主導的倫教綱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當中,尤其是在宗廟的建筑中有著嚴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則是將自己的教義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將自己的返璞歸真的自然意識融人到建筑理念當中,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對于中國建筑最大的影響主要是在園林方面,然而這種思想和今天在郊區(qū)建立遠離大都市喧囂的郊區(qū)別墅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然而在民間的建筑中又有著自己的主導思想,通俗的講民間建筑有著濃厚的風水意識,用較為專業(yè)的術語則是堪輿之術。長期以來我們都把這種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輿之術里面涵蓋著濃厚的天人合一意識,甚至可以認為堪輿之術的本質就是通過一些行為和建筑來實現(xiàn)天人合一。
通過這些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文化內涵。 在具體的布局中中國建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風格,中國建筑大多是講究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倫理營構,以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開,形成中華傳統(tǒng)建筑的尚大性格。眾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亂的建筑群體中卻有著嚴格結構布局。占據(jù)中心位置的無疑是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圍繞著中心建筑而建。這種理念和中國的儒家思想結合就使得中國的建筑群整體與局部相結合,使得中國的建筑具有強烈的文化意味。當這種布局思想和堪輿之學相結合時,就使得我國的建筑既具有濃厚的使用精神又滲透著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審美理想,充滿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藝術精神,展現(xiàn)了中華古民的無比智慧和獨特風采,也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建筑的強烈個性和藝術魅力。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令人驚嘆的文化碩果,我國的建筑文化無疑是其中優(yōu)秀的一枝,不僅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優(yōu)秀的建筑文化,也為世界建筑史創(chuàng)造了奇跡,然而在近代伴隨著西方文明的沖擊,我國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沖擊,隨之而起的是現(xiàn)代化的建筑傳統(tǒng)建筑正在銷聲匿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向西方學習是必不可免的,因為現(xiàn)代建筑設計方面中國的建筑設計總體水平確實不如西方,學習固然重要,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所選擇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國的文化接軌。其次,在學習的同時還要保存?zhèn)鹘y(tǒng)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要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
2. 各種類型的古建筑單體或組群,如:宮殿、陵墓、寺觀、塔幢、園林、宅第、石窟、祠廟等;
3. 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結構技術。如:土工、木工、磚石工;基礎、溝渠、城垣、高臺等構筑技術;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蟻等技術;
4. 室內設計、裝飾、陳設、簾幕、家俱、照明燈具、音響、通風等;
5. 各種裝飾工藝如雕刻(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采畫、裱貼、鎏金、鑲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術;
6. 著名匠師和建筑文獻典籍;
7. 社會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觀念、倫理制度、審美觀、風水思想、封建等級制度、社會習俗對建筑的影響;
8. 風格特色,即地區(qū)特色,民族特色,中國和外國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我們說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而以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筑作為研究的重點,又分為:
1. 戰(zhàn)國(475B.C-221B.C)至秦漢時期(221B.C-220A.D)。有人主張自周代開始(1027B.C)到三國時代(220A.D-265A.D)為止。
2.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265A.D -907A.D)0有人主張三國時期列入此期。
3. 五代、宋、遼、金、元時期(907A.D-1368A.D)
4.明清時期(1368A.D-1840A.D)
1840年以后,中國進人近代時期,但古建筑體系的活動仍有延續(xù)。
1949年以前,在中國從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的,除了個別的業(yè)余受好者外,唯一的專門組織,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國營造學社。創(chuàng)辦人和社長是朱啟鈐,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組主任梁思成和文獻組主任劉敦楨。學社的歷史不長,前在北方諸?。ê颖?、河南、山西、山東)作調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結構方法,特別是圍繞宋〈營造法式〉的研究。戰(zhàn)爭時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兩省調査和研究。大約至1945年基本停止活動。學社取得十分重要的成績:為中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奠定的基礎,積累了經驗,建立了體系,培養(yǎng)了骨干。1949年以后中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可以說直接間接繼承了學社的傳統(tǒng)。
1949年以后,中國古建筑的調査和研究,無論范圍,類型,數(shù)量和深度,都遠遠超過營造學社時期。不僅有專業(yè)機構,也有不少業(yè)余愛好者,不僅有中國人,也有不少外國人參加了研究。可以說,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就研究的專業(yè)隊伍和相關學科而言,可分為四方面系統(tǒng):
1. 文物部門:中央有國家文物局,其下設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和古建筑專家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古建筑(單體或組群)作全面測繪記錄,逐年重點撥款維修。省文物局(或文化局)除管理保護本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還負責調查、記錄、保護、維修省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下還有市級、縣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這些保護單位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北京故宮博物院下設古建部,專門測繪、研究、保護故宮建筑群。國家文物局又多次舉辦不同層次的古建筑培訓班,培養(yǎng)各省地方古建筑調查和保護工作的人員。他們比較側重古建筑技術方面的知識。
2. 考古部門:中央有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國內重點地區(qū)如隋唐長安城址,洛陽漢魏故城址設考古站,專門從事地下發(fā)掘。一些文物集中的省,如陜西、河南,則於省文物局(文化局)設考古工作隊,從事本省考古發(fā)掘。他們發(fā)掘的遺址如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浙江馀姚河姆渡遺址,四川廣元三星堆遺址;古城址如湖北盤龍城、河南西毫和陵都、漢長安、漢魏洛陽、鄴城、隋唐長安等;古墓葬如安陽商代婦好墓、中山王墓、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唐乾陵拊葬墓、明定陵等。這些資料,也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內容。
3. 高等院校:1953年,華東建筑公司委托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劉敦楨教授創(chuàng)辦中國建筑研究室,主要從事民居、園林和長江以南古建筑的調查研究。該室有許多重要發(fā)現(xiàn)和收獲。例如閩西客家土樓住宅、徽州明代住宅和祠堂、河南窯洞民居、馀姚保國寺大殿、福州華林寺大殿、秦寧甘露寺大殿等,1956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蘇州的園林〉及若干調查報告。1956年,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則受中國科學院委托,在清華大學創(chuàng)設建筑歷史研究室。梁先生自己另有一個小組專門從事〈宋營造法式〉的研究詮釋和圖解。
其他一些大學的建筑系,設有中國建筑史課,教師也從事調査研究,依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條件許可而各有重點。如天津大學長期調査清東西陵和北京、承德的范圍,清華大學長期研究頤和園和北京的古建筑(包含故宮)以及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南京工學院長期調查測繪曲阜孔廟孔府等建筑,同濟大學多在蘇州、杭州、楊州一帶調查民居和園林,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則長期調查研究四川地區(qū)的古建筑和民居,華南工學院則重點在嶺南地區(qū)。
4. 建設部門。1958年,中央建筑工程部曾於所屬建筑科學研究院下設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室,后來改為研究所,有人員一百余人,當時是中國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機構。但時間不久,至1977年重新組建為中國建筑發(fā)展中心建筑歷史研究所,人員20人左右,已不再充當主力。而許多省市的建筑設計部門則積極展開當?shù)氐墓沤ㄖ貏e是民居和少數(shù)民族建筑的調查研究,規(guī)模愈來愈大,成績可觀。
以上幾個方面雖然各有職責范圍因而各有重點和特長,但也曾各盡己能、通力合作,進行編寫中國建筑史的工作。1962年,由建筑工程部長親自召集組成了包括上述四方面人員共35人的中國建筑史編輯委員會,討論大綱,分工撰稿,於1964年編寫完成〈中國古代建筑史>,1979年出版。是到當時為止的中國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全面總結。1977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主持,由幾方面人士40個單位80多人參加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又總結了新的研究成果、開闊新的領域,有較大突破。最近,由高校和研究部門合作的《中國建筑通史多卷集〉和《建筑民族志〉仍在進行寫作,尚未竣工。
近年來,各種中國古建筑領域的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風起云涌,出版很多專門著作、圖集和學術刊物,舉辦專題研討會,大大促進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交流。例如中國建筑學會所屬建筑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所屬古建筑園林學會,中國傳統(tǒng)民居研討會,古建筑保護技術研究會,圓明園學會,長城學會,古都學會,歷史名城研究會等,均在活躍發(fā)展。相信會有更豐富多采,更高水平的成果出現(xiàn)。
此外,在外國也有一些對中國文化、中國古建筑感興趣的人士,他們也進行考察,撰寫專著或論文,并進行中外文化的比較研究,也有許多成果。對此,我們深表歡迎和感謝。
現(xiàn)在,對中國古建筑的研究成果,按幾個大項加以概括敘述。
1.中國古代遺址、城址及陵墓:主要由進行發(fā)掘的考古部門整理研究,出版專著或於〈考古〉、〈文物〉雜志。古代城市的研究,除考古界人士(如宿白、馬得志、徐萍芳、王仲殊等)之外,還有以歷史地理學家如侯仁之、譚其驤為代表的古都學會的研究。建筑學家的研究,則有同濟大學董襤泓主編的〈中國城市建設史>,賀業(yè)鉅的〈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此外,還有日本學者村田治郎的〈中國四帝都〉和美國學者NancyShatzmanSteinhardt的〈ChineseImperialCityPlanning〉(中國都城規(guī)劃)。清華大學吳良鏞的〈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則是由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舊城相結合改造的實踐和總結,具有典型指導意義,該工程獲聯(lián)合國1993年世界人居獎。
陵墓和墓葬除考古部門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之外,東南大學調查測繪的河南鞏縣宋代陵墓,天津大學調査測繪的清代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和瀋陽博物館合作調査研究的清代遼寧三陵均為重要成果。陳明達的〈四川漢闕〉則是對四川漢墓墓闕形制的研究。英國巴拉丹夫人(MrsAnnPaludan)所著的(TheMingTombs〉(明十二陵)和〈TheChineseSpiritRoad〉(中國陵墓神道)則是她根據(jù)自己的調查而研究的成果。
2. 古建筑技術:中國古建筑技術以木結構建筑占主要地位。宋代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絕大部分在山西境內,其中宋以前的有106座,包括唐代4座,五代3座,宋遼金99座。山西省文物局的古建筑研究所多年來調查、研究、保護,多數(shù)已測繪記錄存檔。其中有不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陳明達的〈應縣木塔〉一書,其他古建筑尚少專著介紹,只有單體個別的分析論文,尚無全面的分析研究。
關於〈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原是中國營造學社在成立時即定為重點研究的歷史名著,可以認為是中國古建筑研究的核心之一。梁思成領導下的小組,於梁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宋營造法式注釋〉上冊,至大木制度為止。以后部分預計在下冊發(fā)表,但迄今已十余年,尚無消息。陳明達的〈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則詳細分析了材分制度統(tǒng)一關鍵問題。傅熹年材分制度推廣於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并又推廣於研究日本的古建筑中去。張十慶亦有類似論文。
在長期調査研究的基礎上,加以現(xiàn)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用,古建筑特別是北方大木結構的年代判斷上已相當準確。古建筑斷代是研究和評價的基礎。祁英濤的<怎樣襤定古建筑〉是集多方面經驗之大成的著作。磚石建筑以佛塔為代表,則有羅哲文和張馭寰的著作。石窟研究方面較突出的有蕭默的〈敦煌石窟建筑〉。
3. 民居,或稱鄉(xiāng)土建筑,主要指各地區(qū)的住宅和地方特殊風格。最早的民居研究是中國營造學社於1940年前后在云南、四川的調查。劉致平據(jù)此寫了〈昆明一顆印〉,并據(jù)長期積累的資料,寫〈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1990年出版)。劉敦楨主持的中國建筑研究室,以調查民居為重點,於1957年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和(徽州明代住宅〉。1959年,中國建筑科學院以浙江為重點開展調査研究,以后形成專著{浙江民居〉。嗣后各地陸續(xù)出版了〈吉林民居>(1985)、<云南民居>(1986)、〈福建民居>(1987)、〈麗江納西族民居>(1988)、〈窯洞民居〉(1989)、《廣東民居>(1990)、〈桂北民間建筑>(1990)等。全國性的民居研討會,已召開過6次年會和一次國際討論會,出版了會議論文集。
此外,還有香港大學龍炳頤(DavidLung)的(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ChineseTraditionalVernacularArchitecture,1991)、同濟大學陳從周等的〈中國民居>(1993)。中國廣大鄉(xiāng)鎮(zhèn)的地方性民居建筑是十分豐富的寶庫,民居研究方興未艾。
4. 園林:在中國,最早研究園林的童雋於1937年即寫成〈江南園林志〉,至1962年才正式出版。劉敦楨於1953年開始收集蘇州園林資料,1956年發(fā)表〈蘇州的園林〉。同年,陳從周也出版了專著〈蘇州園林〉。一時園林引起廣泛興趣,談論園林的文章接踵而來,形成熱點。劉敦楨繼續(xù)深入研究,徹底調查,重寫了〈蘇州古典園林>,這是園林研究的典范之作。
許多機構嘗試創(chuàng)作新的建筑與傳統(tǒng)園林相結合。建筑科學研究院的園林組,以桂林為試驗點;廣州的莫伯治則運用嶺南園林手法於新建筑之中,如廣州白云山莊、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中的傳統(tǒng)園林手法。自此,世界多處建有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園林?;始以粪蟮恼{查和研究則有天津大學對承德避暑山莊和故宮乾隆花園的調查研究,出版了〈承德古建筑〉;又有清華大學對北京頤和園的測繪與研究。園林方面綜合性研究,則有清華大學周維權的〈中國古典園林史〉(1990)和英國詹克斯夫人(Mrs.MaggieJencks)的〈ChineseGardens)(中國園林)。
中國的林業(yè)科學界也有研究傳統(tǒng)園林者多人。北京林業(yè)大學汪菊淵主持〈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卷〉中的園林部分的編寫,該校并承檐〈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中的園林技術一章。南京林業(yè)大學陳植著有〈園冶注釋〉。東南大學童離曾為外國讀者用英文寫作了〈東南園墅〉(AGlimpseofGardensinSontheasternChi?na)0已由汪坦先生譯成中文,將編入〈童離文集>。
5. 少數(shù)民族建筑。1958年,曾派許多工作組赴各地調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建筑。如內蒙古蒙古族(張馭寰等),云南貴州少數(shù)民族(郭湖生等),新疆維吾爾族(劉致平等),青海藏族(陳耀東等)。中國民族有56個之多,各民族建筑內容豐富,意義重大,弓丨起多方面注意。但調查研究成果發(fā)表不多,僅出版了〈內蒙古古建筑>(張雙寰)、〈麗江納西族民居〉(朱良文)、〈中國伊斯蘭建筑>(劉致平)、〈四川藏族住宅〉(葉其焱)。日本學者與貴州省設計院聯(lián)合調查的黔東南侗族、苗族村寨建筑的論文以及日本淺川滋南寫成的〈住圭V、(D匕乇乃周邊〉一書,則於日本發(fā)表。同濟大學主持的〈民族建筑志〉計劃按省區(qū)分章,又按各省區(qū)的不同民族分別立志,規(guī)模龐大,尚在繼續(xù)進行中。
2.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熱愛傳承中國建筑文化。
3.鍛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篩選概括能力。
【設計說明】
這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介紹我國建筑的特征。然而,時下高樓林立,古跡難覓,再加上一些陌生的建筑專業(yè)名詞,學生閱讀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講解本文要拉近學生與古建筑的距離,盡可能直觀地展示建筑圖片或模型,激發(fā)他們了解古建筑的興趣,注重建筑與文化的融合,進而達到對建筑科學文化的關注、熱愛和傳承的教學目標。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給大家看兩張圖片,你能猜出這是哪里嗎?(幻燈片展示開封著名古建筑圖片)開封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被稱為“七朝古都”,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一個古老城市的一個重要的符號,就是它獨具魅力的古代建筑。這些美麗而典雅的古建筑,有什么不為我們所知的特征和文化內涵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建筑大師梁思成走近中國傳統(tǒng)建筑,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
板書:《中國建筑的特征》?搖 梁思成
二、走進文本
(一)文章的標題是《中國建筑的特征》,文章哪些段落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特征呢?
明確:課文3—13自然段
(二)中國建筑具體有哪些特征?請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來描述這些特征。(投影出示要求,溫馨提醒:掛住關鍵詞,關鍵句)請同學針對導學案小組交流,比一比,誰的更簡潔,誰的更準確,3分鐘以后,請3名同學上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師配以實物模型,幻燈片重點圖解一些特點(如2、3、4、5),以更利于學生理解。
1.立體構成
單個的建筑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部分構成的。
2.平面布局
(請學生從文本中找具體特征)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有“戶外的空間”。
(四合院小模型展示)
最能體現(xiàn)這種特征的典型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兩側有耳房,正房前左右兩側各有東西廂房(東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正房住長輩,東西廂房住晚輩,(《西廂記》小姐鶯鶯就住在西廂房),那么倒座房誰來住呢?有句熟語“熱東屋,涼堂屋,傻瓜媳婦兒住南屋”,倒座房是仆人住的。這也正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強調的“貴賤有等,長幼有別”的禮制。
3.木材結構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墻倒屋不塌”,這種結構以梁柱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墻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無,如四根柱子支撐的涼亭。
4.斗拱
讓學生劃出課文中解釋斗拱的句子,找一個同學讀,提醒其他同學仔細聽的,同時根據(jù)他的表述想象一下,能不能想象出斗拱的造型。
有的同學撅著小嘴搖搖頭,真難為你們了。(出示幻燈片營造法式圖解和3Dmks建筑設計立體效果圖)
接著讓學生從文中找到斗拱作用: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幻燈片展示“九州煙雨”)你能從這張照片上找出斗拱嗎?
我在清明上河園拍這張照片的時候,也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斗拱,之所以拍下這張照片,也是覺得好看,學習了這篇文章后才知道,它是集實用與美觀于一體的。
關于斗拱,你還知道它的其他作用嗎?我咨詢了一位建筑師,了解到,在古代,斗拱的尺寸,斗拱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房屋的面積,小小斗拱,不可小覷。
5.舉折,舉架(教師畫圖展示)
宋代稱舉折,清代稱舉架,其作用是為了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妗?/p>
6.屋頂
《詩經》描述為“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驕傲的成就”。
7.顏色
大膽使用朱紅色,并用彩繪來裝飾。(幻燈片展示)
8.部件
大到結構部件,如梁頭、額枋、斗拱,小到脊吻、瓦當、門環(huán)都具有很鮮明的裝飾形狀或圖案。(幻燈片展示)
9.用材
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
(三)根據(jù)學生板書,請學生總結順序,
板書:總體—局部
結構—裝飾
提醒學生寫作時,也要學習這種手法,理清思路,不可雜亂無章,胡亂堆砌。
(四)了解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我來考考大家。(出示一組圖片)請同學們比較分辨,哪是中國的?哪是西方的?說一說你的理由。
看圖片,根據(jù)你的了解,西方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東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呢?
東西方建筑的異同:
材質,外形(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凡爾賽宮的花園,大量幾何圖形的運用,體現(xiàn)一種改造自然為我所用的一種強權意識。)
(五)中國建筑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的建筑,因為它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的這些特征和風格,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用哪個詞語來稱呼這種風格和手法的呢?
從課中畫出關鍵句,并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
明確:“文法”、“詞匯”。作者用語言文字作比喻,借此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中國建筑的法式或慣例。
(六)雖然東西方建筑風格不同,表現(xiàn)的文化不同,但是,作者提出了一個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怎樣理解“可譯性”?(投影問題)
教師提示:在語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語言,語言形式雖不相同,但卻表達同一個意思,可以互相翻譯。比如,漢語表達,你好,翻譯成英語:hello;日語:こんにちは。
那么,建筑上所謂的“可譯性”又指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19段,劃出關鍵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其他同學補充)
(投影)明確:建筑上的“可譯性”,各民族建筑的風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七)作者詳盡的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特征,并把它放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較的層面為我們解讀了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目的何在呢?請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答案。(請一學生來讀)
明確:最后一段第一句。古為今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建造今天的建筑。
教師小結:
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國建筑史》中所說,“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投影),我們只有繼承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我們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點,我們的民族才有了靈魂。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是這種建筑文化的繼承者和創(chuàng)新者。
三、拓展探究
創(chuàng)新是必須以繼承為前提的,我們不妨把目光聚焦于現(xiàn)在,請大家仔細想想,你所了解的哪些建筑繼承發(fā)揚了哪些中國建筑元素?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先講給同桌聽,然后講給大家聽,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探究,了解學生探究方向。)
【課后補充】學生探究大致為以下三個方面:
*老家的房屋:主房坐北朝南 有獨立空間 舉折 舉架 脊吻
*所在城市主建筑或仿古建筑:濮陽四牌樓,開封御街、延慶觀
*中國知名古建筑:天壇 故宮 人民大會堂
(“東方之冠”模型展示)
斗拱造型和“故宮紅”色調;展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教師小結:
說實話,暑假里,我第一次來開封,是為了“開封有個包青天”的故事來的;是奔著早就令我垂涎三尺的開封小吃來的。但是,通過學習梁思成的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遺憾,沒有用心品味中國古建筑的魅力。我希望同學們,在觀察你身邊的古建筑,或有機會尋訪祖國名勝的時候,要用心去感受中國建筑的藝術魅力和文化蘊涵。
四、課外延伸
(投影展示)一位旅美作家這樣寫道:“一樣的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一樣的玻璃大樓,站在家鄉(xiāng)的路邊,我卻分不清這是北京、東京,還是紐約……”
建筑與音樂的關系不言而喻。兩者都以那種種和諧的比例關系演奏出美妙的旋律,而之于觀者抑或聽者,藝術的情感就在理性與精確中流露著。
從禮樂春秋談起:
漢寶德曾在《中國建筑文化講座》提到:“中國是沒有宗教的國度,而填補宗教的是禮教”。周朝,即中國文化的幼年時期,“禮樂”居首,是上層的文化精髓。而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要和諧穩(wěn)固,必“合乎禮、正乎樂”,又一次將“禮樂”推進到一個高度。這樣說來,中國最初的文化中心可以定位為音樂,而當其發(fā)展到高峰后,逐步從一種敬畏的制度過渡為消遣娛樂之用。
1古典音樂
從《中國古典音樂年鑒》中,可以總結出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樂風,每個時期和朝代所固有的特質又讓我聯(lián)想關乎建筑的方方面面。
(1)先秦 古樂遺響
一種文化越是純粹,越是單純,或許就越能接近于人類的本真。先秦時的音樂未被過分修飾,只是單純的骨笛、塤、抑或編鐘。但震動讓空氣碰撞的每一個音符都在訴說著靈性的話語,令人神迷。那時之聲可與非洲音樂相比擬,簡單卻極具沖擊力,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音樂不僅是娛樂,更屬于神圣。
正如大家對安騰忠雄的著迷。他用幾經沉淀的純粹手法回應自然、解讀自然,建筑最原始的狀態(tài)抽出,展現(xiàn)給大家處理加工的現(xiàn)代傳統(tǒng)。在中國建筑身上,那種純粹早已被深埋于各種嬌柔的模仿和國際風格的進軍,而喪失了對本源的持續(xù)解讀與再造。
(2)唐 霓裳羽衣
唐,可能最得到中國人的肯定。唐的文化,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大氣脫俗。而在音樂上就更給人心跳加快卻又陽光明麗的感覺。一個國家的自信,正是體現(xiàn)于我行我素,無所畏懼。
一提唐之大氣,想必印象最深刻的不過佛光寺的飛檐,而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柯布西耶的朗鄉(xiāng)教堂。也許只有大師,只有自信的國度才能成就如此之完美。中國的建筑和營造它的建筑師們缺少的何嘗不是一種強烈卻不堅定的自信呢,他們甚至失去了對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自信。
(3)宋 杏花天影
若說唐是中國最自信之時,那么宋朝就便屬內斂自謙。文化的更迭是反復卻在升華的,僅憑文化,宋當居首。宋朝的音樂彰顯著一股柔美,一股精致,恰如宣和畫院的工筆畫。
說到精致,賴特建筑沒有柯布的張揚,沒有密斯的簡潔,但當你觸摸它們之時,必能感受到它的細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浮躁的今日,宋的精致和柔美若能在當代建筑身上有著一席之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便被傳承了一半。
(4)元 潼關懷古
元朝有著氣吞山河的歷史,在這短命的王朝中,蒙古人始終不肯包容中國的文化,但正是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國的文人得以因寄所托,放浪形骸。音樂上自然呈現(xiàn)出一股新風氣,更是推出了“元曲”的奇葩。
元朝文人的心境,讓我不由聯(lián)想到高迪。同樣不理世事,同樣專注于自己的作品,走自己的路,偏執(zhí)著抒寫自己的童話。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像文人對待生活的社會一樣被建筑師所偏執(zhí)的堅守著,當沒有什么低級官方的胡亂干涉,或許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在創(chuàng)造著奇葩。
(5)明 洞庭秋思
看《中國人史綱》和《明朝那些事》,對比柏楊和當年明月對明朝的態(tài)度,頗有玩味。明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愛的人捧得很高,恨的人貶得卻又很低……不過總體來說明的文化偏于成功,而政治偏于黑暗。但不論怎樣,六百年絲毫沒洗去“昆曲”的色彩,水磨調依舊使多少人的心跡糾結著……
同樣具有兩面性的,拿密斯來說。對于密斯的“流動空間”“少即是多”,沒人有異議。但是他的建筑手法未免單調。相比于中國繪畫的“留白”,密斯關注更多的或許是“白”,而中國畫關注的卻是留白周圍的風景。
(6)清 平沙落雁
我們對清朝可謂愛恨交加,愛是因為“清朝是一個勤奮的王朝,三分之二的皇帝很勤政,三分之一的表現(xiàn)一般,沒有昏庸的”。但因它使中國的古代文化走向末路,所以國人亦對之無甚好感。我們時常提起的是“明清文化”,因為清朝的文化似乎難以走出明朝的背影,不過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清朝曾將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帶入過高峰。
貝聿銘可謂流著中國文化的血,但受到的卻是純正的西方建筑教育。他的思想也基于西方現(xiàn)代主義,但為何中國本土的新建筑總覺得少了點韻味,而貝的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卻有著特殊的底蘊?;蛟S只能歸結為那句老得發(fā)土的話:“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要真正尋找中國文化的根源,又要跳出中國文化的束縛。
2現(xiàn)代音樂
而對于現(xiàn)代中國音樂,在民國初年,有一個中國本土的音樂家將音樂推向了屬于自己的高峰。一個落寞的人,孤獨的甚至卑賤的人,他從未走出過自己出生的城市,未受過西方一點教育。但他卻把握了中國音樂的主脈,一枝獨秀。他就是阿炳。聶耳,冼星海等雖與其處同一時代,但因接觸西方音樂,并投入革命歌曲的創(chuàng)作,藝術上受了局限。阿炳則不理世事,獨自抒寫生活。年輕時的風流不羈,年老時的凄涼落魄……這不正是中國當時的最好寫照?
曾感嘆個人在幾千年歷史中的渺小,而今越來越相信這歷史長河中的個人魅力。是那幾個人吟唱著自己的絕唱:阮籍,王勃,嵇康,朱耷,齊白石,鄭板橋,納蘭性德,阿炳,柳永……他們都是浪漫之人,奇人哉……也只有這些人在推進著歷史的進程。
中國音樂繼續(xù)著它的道路,走過了革命歌曲,走過了民族歌曲,走過了小虎隊,走過了鄧麗君……21世紀終于迎來了百花齊放的中國風流行音樂。音樂中國風即中國樂風,為三古三新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中國文化內涵,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xiàn)在節(jié)奏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風格。中國風讓歌曲創(chuàng)作的范圍一下子拓展開來,音樂創(chuàng)作者,不只停留在現(xiàn)代人的情感基礎上,而要從歷史中學習中國文化,把國粹一一挖掘出來,可謂有意義的方向。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德國哲學家謝林在《藝術哲學》中這樣說。中國音樂的內容與建筑并無直接聯(lián)系,是其表現(xiàn)形式及特征與建筑藝術有著互通的相融性。更重要的是中國音樂的歷史中出現(xiàn)的頂峰和轉折點給了我們建筑行進中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范增.中國國畫之美.CCTV-1:我們.2009.2
[2]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1
[3]中國古典音樂歷朝黃金年鑒(6CD精裝版+1書冊)
[4]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M]-萬國來朝.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7.1
[5]藝術哲學:德國古典美學的經典[M].(德)弗?威?謝林 著,魏慶征 譯.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7
[6]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建筑景觀圖譜研究[D].張源.山西大學2007屆碩士學位論文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