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7 23:29: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國古代建筑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研宄方法
中國繪畫與中國建筑同可在視覺感知上為人所認識理解,只要掌握相關的研宄方法,研宄者可在中國繪畫藝術中提取較大信息量,再結合其他研宄方法,例如實務研宂以及研宄方式主要側重研究階段對資料的整理及羅列以及建立繪畫與建筑之間的聯(lián)系。其可通過分類研宄以及比較研宄再將建筑活動場景模擬重現(xiàn),為其研宄的對象進行手法性基礎。再通過對研宄對象分析,得以在不同方面,中國繪畫體現(xiàn)出的中國古代建筑研宄中的資料性意義。
1.1相關其他文獻研究,深入了解中國建筑的文化及歷史及區(qū)別等
通過中國繪畫研宄中國建筑,在具備基本的建筑素養(yǎng)與中國繪畫藝術研究素養(yǎng)的同時,我們需要把握一般的研宄方式,再確定研宄對象,在圖紙與空間的轉化過程中,逐個深入,全面研宄了解需要研究的客體。
1.研宄方式
1.1分類研宄
分類研宄是中國古代建筑研宄重要的方法。在通過中國繪畫研究建筑時,可以對繪畫作品進行相應時間或者類型的分類,也可對研宄建筑進行時間或者類型的分類。之后通過對其進行下文探討的研宄方向的共性總結或差異性總結,而整體服務于中國古建研宄。品,對建筑比較。而橫向比較則是通過羅列整理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的繪畫作品展等方面的知識資料。最后配合其他文獻以及實物調查深入探討。又比如探討宋朝建筑形式。以清明上河圖為例,研究者可片段性整理圖中不同建筑,進行分類,分類可按功能分或形式分類。按功能分類即分為:城鎮(zhèn),城防,宮殿,衙署,宗教,祭祀,文教,會館,園林,村落,塔,橋,枋等。而按形式則可以分為:殿堂,樓閣,亭,臺,軒,榭,塔,坊等。分類后整理,根據(jù)下文談及的研宄方向,整理其相關內容,深入了解其共性及差異性,結合其他研究方法,對宋朝建筑形式做綜合性了解深入。
1.2比較研究
與分類研宄不同,比較研究主要注重通過研究建筑與其余建筑的差異性,來綜合分析其建筑形式,建筑文化的特點,以及建筑轉變緣由。比較分析的條理性主要有建筑縱向比體現(xiàn)的同種建筑類型,來比較分析,以得出研宄到碉樓,氈包等建筑類型。這些信息皆為簡單對比分析得出的初步信息,如果進行深入探討,其繪畫作品為古建筑研宄提供的資料性肯定更為充實。
1.3建筑活動場景模擬重現(xiàn)
同時,對于寫實性較強的建筑繪畫作品,比如界畫,其記載的史料是相當充實的。對于這類繪畫,在研究時我們因此描繪連續(xù)的城市建筑也成為可能。畫家把想描繪的地區(qū)沿著主要街路,不同地區(qū)視點有所變化,但各個地區(qū)的景觀都能正確描繪,以此來正確地描繪連續(xù)的城市景觀。《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彩虹方向的特點差異等信息。以橫向比較分析為例,分析建筑形式特點。先將所收集的繪畫作品進行整理分類,從繪畫作品的色彩,主題,及其中涉及的建筑類型等進行比較。從上圖簡單分析則可以看出,相較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建筑文化,藏族更帶神秘宗教色彩,其對多,防衛(wèi)性較強。這類從寫實性繪畫中得出的信息,可以為建筑提供資料性較強。包括雖然《清明上河圖》的繪畫不能全面的全方位的表達建筑,但是其軸側的表達方式,可以清晰的展現(xiàn)建筑的兩面,再通過中國古代建筑一般所具有的對稱性,以及一般所具備的建筑學常識,及尺度感受。我們可以模擬出當時建筑的基本形態(tài)。再通過繪畫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細節(jié)花樣圖騰等,則可以近乎完美地復制出當時的建筑,以服務于建筑研宄。2研宄方向通過上文所提供的研宄方式,我們可以將中國古代繪畫與中國古代建筑相聯(lián)系。之后將研究方向確定,分析可以從怎樣的角度來研宄建筑,即為研宄方向。從中國繪畫的二元視角到中國建筑的三元體驗,我們可以從繪畫作品中展現(xiàn)的建筑本身的形式與人在建筑之間的活動空間兩個方面進行深入研宄,以完整并補充人們對古代建筑的知識。
2.1建筑本身的形式
從繪畫中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本身的形式,即是注重建筑部分。其主要包括從古代繪畫研究中國古代建筑類型,研究建筑符號象征等。而再進一步探宄,則會發(fā)現(xiàn)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人們同樣在空間形式上追求美好的個人世界,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園林興起。如左圖對文人私家園林的圖解,外面紛紛擾擾,主人以園林的形式將自己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隔開。同樣這類從繪畫藝術到歷史及地方文化背景,再到建筑類型研究可以與“為何宋朝樓閣建筑會興起”“商周時期建筑的簡陋古樸原因”等等研究相聯(lián)系。研究需引用前文的研宄方式通過繪畫主題的不同,來對繪畫進行分類或比較等,再通過繪畫主題與建筑類型的聯(lián)系進行研宄分析。研究不同繪畫主題對應的建筑類型(如下表),過程為建立繪畫作品題材與建筑類型之間的聯(lián)系,即因果關系探究。繪畫作品作為一種二元的物質體,其在史料中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其對于符號及圖騰等文化的記載。繪畫作為文化的傳播方式,從古到今一直與人們的思想生活相關。而其對于不同時期對于不同地域,其信仰與崇拜不同則形成的圖騰文化不同。這些也會在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得到剖析,無論是人物繪畫,風景繪畫,圖騰繪畫,還是建筑繪畫,其中均會有體現(xiàn)。而該圖騰文化轉化為建筑語匯,則在建筑細部上體現(xiàn),例如,鴟吻,脊獸,雀替,輔首,抱鼓石大樣,懸魚,各種雕刻彩繪等。所以在研宄復原中國古代建筑時,參考中國古代繪畫會對建筑研宄的細節(jié)完整性產(chǎn)生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建筑文化做研宄,其圖騰繪畫文化研宄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近期進行的老司城遺址復原圖設計中,除參考考古報告,文獻資料,實物測繪以外,對當?shù)鼗ì幾寰用竦男叛黾皥D騰繪畫或刺繡作品的研宄也是必不可少。而這些圖騰也可能會在其鴟吻等部分細節(jié)構建得以體現(xiàn)。按此理由復原遺址建筑也能使這類建筑文化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及資料客觀性。
2.2人在建筑之間的活動空間從“人在建筑之間的活動空間”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是指,通過前文提及的
2.2.1從繪畫研究建筑城市規(guī)劃政策
通3D成及較及節(jié)點放大模擬現(xiàn)場的方《宋史?輿服志》也記載了宋代一般宅第制度”私居執(zhí)政親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諸道府公門得施贛,若私門則爵位窮顯經(jīng)賜思者許用之.口口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父祖舍宅有者,子孫許仍用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庶人舍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庇纱丝梢?宋代宅第建設同其他朝代一樣要遵守封建社會的整體秩序的原因了,因其非”官舍”。從《清明上河圖》上反映的市井繁華可以看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并不強烈抑制工商的時代。《東京夢華錄》對北宋東京的奢侈消費行為做了極其細致的描繪。其中對街巷的介紹一筆帶過,詳細描繪了酒店、飲食店和瓦子勾欄.即餐飲和娛樂場所?!肚迕魃虾訄D》中也有類似的反映,在所有店鋪中酒店和餐飲占有絕對優(yōu)勢,以彩樓歡門裝飾門面者除城內十字路口處劉家香鋪外,其余皆為酒店。證明北宋東京的消費觀念中,雖然“器物服玩”皆為奢侈消費的對象,但餐飲娛樂卻是引領奢侈消費的最重要載體,超出其他消費。
2.2.2從繪畫研宄城市界面
從繪畫研宄城市界面以宋朝繪畫作品為例。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8537(2008)09-0170-07
背景
龍慶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他提出了建立在歷史研究和實踐應用基礎上的建筑歷史與理論教育體系,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建筑研究生培養(yǎng)中付諸實踐。龍先生的建筑歷史與理論教育體系包括防災、保護和設計營造法三大方面。由于龍先生年事已高,在其最后的學術生涯中,主要培養(yǎng)了防災方面的研究生,同時創(chuàng)立了我國第一個建筑防災研究室;在保護方面,龍先生也培養(yǎng)了研究生,并親自指導了廣州南海神廟等嶺南重要歷史建筑的復原設計。長期以來,以龍先生的助手或學生為主的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工學院)建筑歷史方向的學者,為華南地區(qū)文物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做出了重要貢獻。相對上述兩個方向而言,龍先生在古代建筑營造法方面的學術探索和成就不太為學術界所了解和注意,這筆學術遺產(chǎn)需要進一步發(fā)掘整理和深入研究。龍先生的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散見于其手稿和部分中,也見諸其建筑教育和言論中,影響了其學生和同仁。在本文看來,龍先生的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不僅是一種設計法則和設計規(guī)律的分析,同時也是對歷史建筑營造實踐中設計思想和設計理論的探索。龍先生在這方面的探索更多的與其對建筑防災,建筑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觀點,其研究方法體現(xiàn)了鮮明的特色,可為今日研究所學習、借鑒。由于此前這一課題未曾得到系統(tǒng)的總結論述,本文僅僅是一種嘗試性的初步解讀。在解讀過程中,本文將重點對部分與古建筑設計法則(主要表現(xiàn)為數(shù)理關系和尺度規(guī)律)直接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結合龍先生的其它文獻,探討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特色。
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的現(xiàn)狀和趨勢
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理論,主要采用了工匠世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xù)。專論建筑的傳世文獻極少,地方性的、民間的建筑做法更是缺乏文獻資料?,F(xiàn)存的古代文獻如宋代的《營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都反映了當時的官式建筑做法。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探索,表現(xiàn)為以上述兩種文獻為主,結合實例的分析研究。例如梁思成先生對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的研究……陳明達先生對宋代營造法式的研究……等。在他們的基礎上,經(jīng)過眾多學者的努力,對中古以來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探索不斷有新的進展。
目前對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研究,暫不考慮建筑實例稀少的唐代以前各時期,就唐代至清代這一時期而言,仍存在一些難點,例如下列課題
①宋《營造法式》提及的“材”模數(shù)制在唐至元時期實例中的應用程度和表現(xiàn);
②清《工程做法則例》、《營造算例》、《營造法原》和實例的對比研究,我國古建筑實例少有大量精確測繪,公開發(fā)表更少,受限于此,這方面研究進展不多;
③模數(shù)營造法則從宋《營造法式》到清《工程做法則例》的演變過程,包括元、明時期的斷代專題研究等。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進展,但受限于上述①和②兩方面的成果,仍有待進一步深入。
④地方性傳統(tǒng)建筑的營造法則。近年來,部分建筑學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地方性和民間建筑的工藝、地方傳統(tǒng)工匠經(jīng)驗等領域的研究。這一轉向,是對傳統(tǒng)建筑史學以官式建筑營造法則為主流研究方向的拓展,是對近二十幾年來對民間建筑(主要是傳統(tǒng)民居)研究的深化,也是對近十幾年來在建筑史學理論研究的反思后更為貼近歷史主體、歷史事件和歷史實踐的方法論轉移。
龍慶忠先生的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研究概況
1 成果文獻
龍先生對中國建筑史學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其大量的研究手稿中,目前其手稿僅整理出一部分,以《中國建筑與中華民族》為題于1989年出版為論文集。其中收入的下列5篇論文屬于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方面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下文文獻名后括號內為本文編號、文稿完成日期、文集頁碼)
《中國塔之數(shù)理設計手法及建筑理論》(文獻Ⅰ:1987年6月;P16)、《營舍之法》(文獻Ⅱ;完成時間不詳:P87)、《論石券橋之設計思想》(文獻III;1982年;P104)、《中國木構(梁枋柱桁椽等)由廳堂中間柱梁依次折減的計算方法》(文獻Ⅳ:1986年3月P110)、《中國古建筑上“材分”的起源》(文獻V;1982年之前;P246)。占論文集收入18篇論文的近三分之一,具有相當份量。在論文集所收的其它各篇中,有部分內容也涉及建筑營造法則的研究。此外,龍先生1986年1月完成的論文稿《論中國古建筑之系統(tǒng)及營造工程》(文獻VI)也是一重要文獻,1995年發(fā)表于《華中建筑》。
2 研究周期
在《論中國古建筑之系統(tǒng)及營造工程》序言中,可以發(fā)現(xiàn)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關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956年、1965年、1978年,
1985年均分別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論文中相應的表格實際上也已經(jīng)在上述各個年代完成。這三十年(實際上應考慮更早時期的探索)的研究過程,同時也正是中國建筑史學界對宋代《營造法式》及其反映的營造法則的進行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時期,其中比較典型的研究成果包括
(1)梁思成先生主持的《營造法式》注釋研究工作。這一工作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因而中斷,1983年出版了研究成果(僅有上卷)。
(2)陳明達先生對宋代《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探索研究。這一工作源于其20世紀60年代初期對山西應縣木塔的研究,到1981年出版《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
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一古建筑“營造法式”的持續(xù)研究,正如其同時代的建筑史學者們一樣,是對主流課題的關注。
3 研究條件、研究資源
如同那個時代的所有其他學者一樣,龍先生是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著自己的研究工作?,F(xiàn)代中國古代建筑史學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國營造學社的調查研究,研究者掌握的實例資料不足對建筑營造法則、尤其是尺度設計法則的研究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到目前為止,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很多研究文獻仍集中關注于《營造法式》等歷史文獻的文本闡釋,大量進行實例數(shù)據(jù)驗證的文獻仍顯不足。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龍先生的文稿中比較多的引用了實例的
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和探索,并參證以日本的資料例,如文獻Ⅰ對日本古塔資料的引證、文獻Ⅳ對日本中世紀建筑資料的引證等。這種中、日對比研究,在當代的中國建筑史學研究中仍顯不足。此外,大量引證經(jīng)史文獻闡釋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同時代的建筑史學研究者的共同特征。
由于時代的限制,當時尚不可能展開對地方性和民間建筑的工藝、地方傳統(tǒng)工匠經(jīng)驗的深入研究,以及將地方和官式做法進行比較研究。但是龍先生在其學術歷程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地方民間營造的經(jīng)驗,并進行歷史的分析。如在1930年表的《穴居雜考》一文(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一期),應屬最早關注民居建筑的論文。
4 學術史影響
現(xiàn)發(fā)表的龍先生文章由于主要是由后人據(jù)其手稿編撰而成,其中有不少編輯上的不足,文字缺漏錯亂也有;在表達上,文章具有明顯的手稿特點,包括大量的參考文獻內容的摘抄引用和計算,大量符號的使用等,同時由于時代的限制,龍先生的文稿在表達上很多時候無法滿足今天所謂學術規(guī)范的要求,另外,文稿也有強烈的研究者個人特色,包括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微言大義式的一些表述。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今日將這些文章作為純粹的建筑設計法則研究文章進行研讀,對這些文章在學術史上發(fā)揮影響帶來了消極的作用。
龍先生在1980年代進行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培養(yǎng)了建筑(包括城市)防災方面的研究生。龍先生教育特點是在其自身多年研究積累的基礎上,指導研究生繼續(xù)探索,其成果往往是在龍先生手稿基礎上的擴展和深化。可以想見,如果天假以年,龍先生是可以在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的。今天我們對于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方面的文稿,應加以重視,以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
主要文獻評述
前述的6篇主要文獻(文獻Ⅰ~Ⅵ)可以分為四類。
1 文獻Ⅰ
文獻Ⅰ針對古塔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進行研究。其思路源于《營造法原》中外塔盤外階沿之周圍總數(shù)和塔總高相等的制度,由此得到了豎向尺度和水平尺度的基本關系。再通過各種實例數(shù)據(jù)的驗證和分析,探索古塔各層高度、邊寬的相互關系以及層間遞變規(guī)律。由于古塔作為具有強烈儀式象征作用的多層建筑,其尺度一般具有較規(guī)律性的取值,這種傾向數(shù)理分析的方法是有效的。論文初步提出以下基本觀點
(1)多邊形樓閣式塔的公式是基本關系式,總高H=底邊周長C=n×底邊邊長a(n為邊數(shù));
(2)以(1)式為基礎,對密檐塔提出了參考關系式,總高H:塔底層之邊長a=4~4.8,以4為多;
(3)各層塔身寬w:塔身高H=1/3~2/5。以1/3為古制,并提出以此取值代表古塔的臺殿式傳統(tǒng);作為對比,部分密檐式塔首層為光平無柱的高塔身,是為闕榭式傳統(tǒng),其首層塔身寬與塔身高之比可達到1.2。尺度規(guī)律的探索聯(lián)系形態(tài)和制度,并互為促進,這是古建筑營造法則研究中的重要學術傳統(tǒng),在陳明達先生《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4)對于密檐式塔,結合磚皮數(shù)分析尺度,這就擺脫了純粹的數(shù)字分析而聯(lián)系到工程實踐的可行性,是一可貴的研究思想。
2、文獻Ⅲ
文獻Ⅲ是對官式石拱橋這一特殊的建筑類型進行研究。此研究源于王壁文先生的《清官式石橋做法》(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四期62~114頁)。這篇文稿相較于文獻I,更典型地體現(xiàn)了龍先生探索古建筑數(shù)理設計手法的分析手段。不同于西方文化對幾何作圖法則的重視,這種以數(shù)字比例為主的見解也見于陳明達、莫宗江等學者的理念中。
3、文獻Ⅴ
文獻Ⅴ是對《營造法式》所提到的“以材為祖”制度的歷史考證。龍先生在文中對“材”、“章”等作了辨析,并對八等材的數(shù)列規(guī)律提出了初步的設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龍先生指出7寸材的特殊性。文中引《說文通訓定聲》“材,木挺也,從木才聲。才方三尺五寸為章。唐人言一檀,章雙聲,故言木之盛曰千章?!庇忠额惥帯贰疤剖讲穹饺呶宕缛?。”作者還引用其它古代文獻,指出:“材是條直橫長有一定尺寸的木挺。章是這種材的計量單位。”并據(jù)五臺山佛光寺大殿月梁剖面為7:5,以及《營造法原》對界擱柵用7寸×5寸,提出“唐式柴方三尺五寸日撞?!敝小胺健睘榱⒎街x,方三尺五寸為一根標準方桁的體積,表示為0.7尺×0.5尺×10尺=3.5立方尺。故7寸×5寸可能是唐代的一種標準用材,這一見解后來也出現(xiàn)在其它研究者的文章中。材的概念源于基本構件,因此中國古代建筑“以材為祖”的思想,并不是一種抽象的數(shù)學模數(shù),這一點在評價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思想上也需加以重視。
4 文獻Ⅱ、文獻Ⅳ和文獻Ⅵ
它們是關于古代官式木構建筑營造法則三篇重要文獻。其內容各有側重而互有補充。
(1)文獻Ⅱ借用《夢溪筆談》關于北宋俞皓《木經(jīng)》的論述中“營舍之法”及其上中下三分的思想,意在對房屋整體設計作一通盤論述。其中“上分”的屋頂部分論述甚簡略,“下分”分析臺基以及欄桿的制度的論述則甚為細致亦少見他人研究。“中分”部分包括中分與上分的木構件在設計上的聯(lián)系是全文的重點。其主要思路是綜合比較《營造法式》、清式做法和《營造法原》中基本木構件的尺度關系,辨異求同。文獻Ⅱ似乎成文較早,并未系統(tǒng)提出尺度設計的法則性結論,不過,文獻Ⅳ和文獻Ⅵ的基本思路和部分前導性觀點此文中已經(jīng)形成(文獻Ⅱ中有關柱徑與桁檁徑關系討論的小段文字再現(xiàn)于文獻Ⅵ中)。
(2)文獻Ⅳ則是綜合比較清式做法、《營造法原》和日本中世紀(引自關口欣也的著作)三種對于房屋主要木構件尺度的計算方法,并概括為一個一致的傳統(tǒng)法則;在一座建筑中設定一個主屋(即明間、正間等),決定其主要構件尺度后,向上和四周遞減尺寸。這里最先決定的主要構件在《營造法原》中是大梁圍;清式和日本中世紀則是用柱徑。文獻Ⅳ未涉及宋式的討論,其主要用意不在于法則的推演,而是張揚此種技術傳統(tǒng)的實用和經(jīng)濟價值,以之為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借鑒。
(3)文獻Ⅵ似可作為龍先生建筑營造法則研究的代表。前文已提到,該文稿歷經(jīng)三十年始成,1986年成稿后始終未發(fā)表,10年后才發(fā)表時龍先生已經(jīng)離世一年??峙虏荒茏鳛槎ǜ蹇创N母宸譃槿糠?,大體對應于3個時期的探索,并對應于文章中的3個附表。
①表一成于1956年,顯示出對于數(shù)列規(guī)律的重視,類同于文獻Ⅰ、文獻Ⅲ:同時也關注各間遞變規(guī)律,即文獻Ⅳ的研究內容。總的來看,表一是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數(shù)列體系。
②表二成于1965年。按文中序言,這部分工作是從《營造法原》、《清式
營造算例》、《營造法式》三書制度比較中取得它們在建筑種類、用材、椽平、闌額高、桁徑、柱徑等關系,分為八項。這里的八項是按照《營造法式》八等材劃分的,實際上這部分研究的主要貢獻也在于為《營造法式》原文未明確的部分制度性內容提出了新的探索途徑和觀點。其探索途徑的關鍵是利用《營造法原》的制度來推算《營造法式》的開間取值,本文嘗試將原文中推演過程簡化改述如下:
按《營造法原》,有下列關系式(圍徑比按3計算):
a 桁圍=正間面闊×(1.5/10~2/10),有:開間=(15~20)×桁徑(圍徑比按3計算)
b 柱圍=正間面闊×2/10,有:開間=15×柱徑(圍徑比按3計算)
c 大梁圍=內四界深×2/10,有:椽架平長-4×梁高(梁圍比梁高按10/3計算)
d 正間面闊×0.8=次間面闊
e 闌額高=柱高×0.1
根據(jù)《營造法式》,桁徑取1材~2材(這里取桁徑而不是取柱徑進行推算,是由于宋式柱徑相對較大)、四椽袱取2材~3材、次間面闊按2倍橡架平長、闌額高取2材,各項代入上面關系式,并相互復核,可以得到
f 正間面闊=20~30材
g 次間面闊=16~24材
h 椽架平長=8~12材
i 柱高=20材
上面是本文根據(jù)按原文思路推算的結果,可作為參考。如按原文表二,則較多直接采用了尺寸值,并以等差數(shù)列方式給出。
③表三成于1978年,增補了磚、瓦等項目,并把建筑類型調整為7大類,以當心間方的取值劃分。
在本文作者看來,文獻Ⅵ的最重要成果是在表2的部分。根據(jù)表2的內容完全可以在當時(1965年)就提出一個《營造法式》材分制度下各項建筑指標取值的解釋系統(tǒng);如果龍先生在1980年代前后更多傾心于此,那么我們今天將會讀到兩種關于《營造法式》制度研究的經(jīng)典:龍先生的和陳明達先生的。這將對《營造法式》的研究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龍先生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研究具有鮮明的特色,體現(xiàn)了其學術思想。本文嘗試概括為:
1 基于道德感與實踐感的規(guī)范性研究取向
相對于純粹的實證性研究,以歷史文獻為主的營造法式研究,不可避免的都具有規(guī)范性研究取向的特點。身處現(xiàn)代中國古代建筑史學的開創(chuàng)期和建立系統(tǒng)中國建筑理論的動力,無疑會加強研究者的這一傾向;而在當時掌握的實例資料不足的背景下這一研究取向似乎也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在梁思成先生的《清式營造則例》和陳明達先生的《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這兩份經(jīng)典文獻中均可發(fā)現(xiàn)這種規(guī)范性研究的特點。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則的規(guī)范性研究取向,并非出于一種對建立宏觀統(tǒng)一理論的純粹學術偏好,而是在其強烈的歷史感和道德感支持下的實踐方向。生于農(nóng)村、長于動亂的舊中國,長期關注底層民眾的營造實踐,都促成了龍先生獨特的學術關懷。在《序言》中,龍先生指出,“學習、研究、編寫建筑史的,好像是‘知死’,實際上是在‘知生’。因為人死了的東西不僅包含著它生的時候那種活潑生氣,而且會影響和推動人們去再生產(chǎn)。這就是知生的必要和所以?!边@反映了龍先生歷史研究的學術思想。
2 面向民間的經(jīng)驗性研究取向
龍先生的文稿中多處綜合比較《營造法式》、《營造法原》和《清式營造算例》的制度,用共時性的方法嘗試建立一個系統(tǒng)的尺度規(guī)律。這種研究方法固然也是屬于規(guī)范性的研究,但卻另有值得考辯之處,而且也是不見于同時代其他學者的獨特視角。這種從設計角度出發(fā)的研究方法論,其背后的根據(jù)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營造經(jīng)驗的穩(wěn)定性,對木構件材料力學性能認識的穩(wěn)定性。正因為如此,才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忽略宋代和清代的系統(tǒng)差異、甚至官式和民間的系統(tǒng)差異,根據(jù)常用尺度的比例關系(具體而言,就是構件的高跨比、細長比之類),探索歷史文獻未能明確的某些營造法則。在文獻Ⅵ中,這一方法的運用最為突出。
一、木結構——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
中國古代建筑與世界其它建筑形態(tài)最基本的區(qū)別是木結構,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
中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木結構建筑遺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最少有三棟以上的干闌式建筑遺跡,其中一座長約23米,進深約8米。木構件建筑遺物有柱、梁、枋、板等,許多構件上都有榫卯,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遺存。如果我們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結構建筑遺跡當作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真正”起點,那么,中國的木結構建筑已經(jīng)有七千年的歷史了。
中國古代建筑木結構建筑主要分為抬(疊)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另外還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主要結構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出現(xiàn),如云南。
抬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筑木結構的主要形式,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建筑結構形式。穿斗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后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較經(jīng)濟的優(yōu)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裝壁板和筑夾泥墻。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采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這些地區(qū)有的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筑,采取將穿斗式構架與抬梁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 :在山墻部分使用穿斗式構架,當中的幾間用抬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木結構的建筑幾乎都是有一定的制作規(guī)范。宋代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一書中包含各種“作”(大木作、瓦作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個主要內容以及有關附圖,系統(tǒng)地說明了當時建筑的分級、結構方法規(guī)范要領。書中提出“以材為祖”的材份制,即以與建筑規(guī)模等級相應的某一尺度作為建筑的空間尺度及構件尺度的模數(shù)。這是建筑體系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這種模數(shù)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只是表現(xiàn)形式有所變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記載了這一體系的最后形態(tài)——斗口制。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體,它的基本藝術造型特點來自結構本身。中國建筑的起點是以間為代表的房屋,宮殿是房屋的擴大,它本質上并沒有變化,只不過柱子更高、梁坊更長、間數(shù)更多而已。
二、大屋頂——中國古代建筑的形式
將中國古代社會和世界上其它古代社會作比較,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大一統(tǒng)”。而對于中國古代建筑來
說,則是它的“大屋頂”,這幾乎是一個歷史奇跡——“大屋頂下的大一統(tǒng)社會”。因為,在所有的中國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個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頂”。
中國任何類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變過來,它是以增加重復單位來解決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規(guī)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個篆書“人”字形,即雙面坡的屋頂。通用性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構成的基本法則。大屋頂,這個人字形的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筑最明顯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廳、軒、館、樓、閣、榭、亭等稱呼的建筑,還是方的、長方的、圓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宮一樣的建筑群體 ;無論是住宅,還是宮殿,或是廟宇、寺觀 ;無論是懸山、歇山、硬山或廡殿、卷棚,還是單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頂可謂萬變不離其宗。站在景山頂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頂,它雖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高有低,但總體上形式統(tǒng)一、規(guī)整,這就是“大屋頂”。
三、四合院——中國古代建筑的空間
中國人對內向型封閉空間的習慣要遠大于對外開放式空間的習慣。中國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為單位的封閉性的組合體,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體組合,構成了獨特的空間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早在殷商的建筑遺址中就可以看到。而到了西周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當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漢代,這種四合式院落的發(fā)展就更為普遍了。我們從隋唐時期繪畫、明器中可以看到這種前堂后寢的四合院式宅第。宋代對這種四合院布局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在廳堂和臥室之間形成了“丁”字形(或“工”、“王”字形)的平面,堂寢兩側有了耳房或偏院。元代四合院目前雖無實物,但在元大都舊址上發(fā)掘出來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遺址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座遺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與近現(xiàn)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時期,四合院的發(fā)展已經(jīng)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宮就是由許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組成的。
由于建筑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是個統(tǒng)稱,也可以稱為“合院”。這種圍繞一個中心空間(院子)組織建筑的形式的形成,是人類在從自然環(huán)境向人工環(huán)境過渡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精神上的需要。這種用高墻封閉的空間(院子)是一種外界環(huán)境與室內環(huán)境之間的過渡,這種布局原則不但適應了人們在生活上的實際需要,也符合人們思想上既要安全又想親近自然的要求,并滿足了我國封建禮制的精神需求與生活的功能要求,因此合院的建筑形式成為中國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
在生活空間上,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華所在,建筑內部的內庭院空間,使整體建筑形成多進式格局。在中國式庭院中,院門關起來,就是自己的,門外始終是別人的。講究的是私密性、安全性,而不是對外開放的格局,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特色,南方北方都是這樣的。四合院雖小,但卻內外有別、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大門一般在南向,其形式分為屋宇式。大門有門屋;或為墻垣式,就是直接在墻上開門。其中以屋宇式的大門為貴,依房主地位分3、5、7間,間數(shù)越多,則房主地位越高。
漢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成語又是漢語中的精華,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成語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輝煌,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傳統(tǒng)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
一、成語中展示出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成語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秉S河、長江哺育了我們肥沃的家園,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古代中國的經(jīng)濟基礎,農(nóng)業(yè)成為國家賦稅的基本承擔者。有許多成語對古代先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進行了描寫?!疤镞B阡陌”,謂田地廣袤,接連不斷?!熬氉鳌敝^精心細致的耕作?!昂麩嵩拧焙鋾r耕種,炎熱時除草。形容農(nóng)事艱辛?!豆茏印こ汲笋R》:“彼善為國者,使農(nóng)夫寒耕熱耘,力歸于上?!边@些成語都體現(xiàn)了重農(nóng)、尚農(nóng)的社會共識,歷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農(nóng)抑末”,把農(nóng)業(yè)看作是國固邦寧的根底,成就霸業(yè)的基礎。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也逐漸養(yǎng)成一種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時。例如,“躬耕樂道”是指親自耕種,樂守圣賢之道?!度龂尽の簳す軐巶鳌罚骸癧胡]昭乃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以經(jīng)籍自娛?!薄毒篮阊浴肪硪黄撸骸半[于田里,躬耕樂道,教育二子?!?/p>
還有一些成語字面上描寫農(nóng)業(yè)生活,現(xiàn)在經(jīng)常使用它們的比喻義。例如,“蹊田奪?!?牽牛的讓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奪走。比喻懲罰過重),“解甲歸田”(軍人退伍回鄉(xiāng)務農(nóng),現(xiàn)泛指離職回家),“拔苗助長”等等。
2.成語與建筑
中國的古代建筑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宮殿,陵墓,寺廟和園林四大類型中,成語表現(xiàn)了它們的某些藝術特點。例如,“堂皇富麗”(宏偉美麗,氣勢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別是宮殿的宏偉華麗。又如,“雕梁畫棟”亦作“畫梁雕棟”,謂彩畫裝飾的梁棟。形容建筑物的美麗華貴。元·鄭廷玉《看錢奴》三折:“這的是雕梁畫棟圣祠堂?!痹ね踝右弧墩`入桃源》二折:“光閃閃貝闕珠宮,齊臻臻碧瓦朱甍,寬綽綽羅幃繡櫳,郁巍巍畫梁雕棟?!薄段饔斡洝返谑呋兀骸叭腴T里,往前又進,到于三層門里,都是些畫棟雕梁,明窗彩戶?!薄缎咽篮阊浴肪矶牛骸爸虚g顯出一座八角亭子,朱甍碧瓦,畫棟雕梁?!?/p>
中國古代的建筑強調群體的宏偉,如果是“獨門獨院”,則顯出一家獨住,而與四鄰不相通,和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相違背。另外,建筑物形成群體結構時,屋與屋之間有很多“空”,亭池草木點綴其中,顯出主次之分,虛實相間的效果,特別是樓臺亭閣,總是以其“空”面向外界,達到和自然的交流,身在“瓊臺玉宇”(指華麗精美的建筑物。常用以形容仙家樓臺或月中宮殿),使人如置仙境。
建筑結構中的一些各稱也經(jīng)常用在成語中比喻人或事情。例如,“棟梁之才”(比喻能擔負重任的人才。)“棟折榱崩”(棟,房屋的正梁,榱:椽子。正梁斷裂,椽子倒塌。比喻傾覆。)“撫梁易柱”,傳說中商紂王能手托屋梁,抽換房柱。形容力大無窮。)還有“添磚加瓦”,“偷梁換柱”,“銅墻鐵壁”等等。
3.成語與服飾
從與服飾有關的成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人們的衣著主要的是體現(xiàn)個人的身份或地位,這里主要介紹幾個。例如,“高冠博帶”,亦作“峨冠博帶”。指帶著高大的帽子,系著寬闊的衣帶。形容儒生的裝束,或指穿著禮服。《墨子·公孟》:“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元·關漢卿《謝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說道好覷謝氏,必定是峨冠博帶一個名師大夫,你與老夫說咱?!薄度龂萘x》三七回:“忽人報:‘門外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p>
形容帝王官僚階層的有“黃袍加身”(以天子黃袍加載身上,即用為天子之意。)“鳳冠霞帔”,“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為古代官服。腰金,腰間佩戴金印。指做大官。元·關漢卿《蝴蝶夢》二折:“陳母教子,衣紫腰金”。明·無名氏《精忠記·說偈》:“感吾皇,博得個衣紫腰金,朝野為卿相,方顯男兒自強?!?
二、成語折射出的中國古代精神文化
中國古代的精神文明包含了教育制度,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古代哲學,傳統(tǒng)倫理道德等等方面,本文主要分析成語體現(xiàn)出來的古代教育思想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
1.成語與古代教育思想
中國古代教育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數(shù)著名的教育家,流傳下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成為優(yōu)秀的教育遺產(chǎn),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
中國古代教育家意識到教育對于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視個人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教育。古代的教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在教授知識技能之外,尤其重視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yǎng)的提升,比如從以下這幾個成語中,我們可以感受中華民族對氣節(jié)、操守、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立身行道”(謂修養(yǎng)自身,奉行道義。南朝梁·蕭統(tǒng)《與晉安王綱令》:“明公儒學稽古,醇厚篤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克己奉公”(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逗鬂h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改過遷善”(認識并改正過錯,誠心向善。)……這些成語在漫長的中國歷代教育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出現(xiàn)了一系列獨特的、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這些優(yōu)秀的教育理論,好多都濃縮為成語,膾炙人口:
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因材施教”(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2.成語與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中國文化價值系統(tǒng)以“善”為核心,強調真、善、美的統(tǒng)一,“人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有道德,有自我的約束和完善。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tǒng)美德至今為人們繼承和發(fā)揚,在成語中我們能充分體會這一點。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仁”,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核心,仁的核心就是愛人,“仁者愛人”,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家族內部把這種愛延伸到社會,就成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對國家也要有擔當,甚至危機時刻可以“為民請命”,“殺身成仁”。
現(xiàn)代社會人們交往的誠信原則也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待人做事都要“誠心誠意”,“言而有信”,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從古至今公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的美德。如果是“背信棄義”必然會到嚴厲的道德譴責。
課程名稱:中華文化概說
題目以陜西鐘樓為例,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建筑 文化的認識
分校(工作站)航空局秦嶺
專業(yè)
學號
學生姓名
2014年1月10日
內容摘要
農(nóng)耕生活特有的認知方式?jīng)Q定了建筑方式的選擇。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親和融洽的關系上,天人合一的建筑體認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方向。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和優(yōu)越之處,同它很早就認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古代建筑親和木構架布局
一、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和光輝的成就的中國陜西建筑--鐘樓
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陜西古建筑--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
(一)、建筑特色
西安鐘樓下部為磚石結構的正方形基座,表面用青磚砌成,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其中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建筑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整體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斗栱支撐,頂尖部為真金鉑包裹木質內心的“金頂”。在微翹的屋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拿嬲懈饔懈呒s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xiàn)在券洞早已封閉。 鐘樓 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環(huán)行通道。
(二)、結構特點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結構,深、廣各三間,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鶠?正方形 ,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 高寬 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 斗拱 、 藻井 、 木刻 、 彩繪 等古典優(yōu)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也是 中國 現(xiàn)能看到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紋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fā)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二、對西安鐘樓建筑文化的認識
(一)、“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建筑知識思想
1、“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生活;寒來暑往,一枯一榮的自然現(xiàn)象;播種、收獲,收獲、播種的互動過程;與自然和周遭環(huán)境緊密相連的命運聯(lián)系,構成了
當時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全景圖畫。正因為處在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環(huán)境下,天時變化,節(jié)氣交替,仰仗春夏秋冬耕種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時,俯仰天地之間體察到宇宙萬物循環(huán)往復、彼此聯(lián)系的生命秩序,從而也認識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確認了人與自然親和融洽的相互關系。經(jīng)年累月的觀察和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反映在中國古代知識系統(tǒng)里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這樣的認識,天與人的關系便建立在一個互動合理的范圍內,絕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盡管這一思想的歷史背景,與當時人們自身的認識水平和有限的生存力量有關,但只有順應自然,人的生存才得以發(fā)展,形而下之器的創(chuàng)造與形而上之道的自然規(guī)律才能和諧統(tǒng)一,天人合一才能獲得生命存在的確認。
2、木材為中國古代建筑構架體系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基本保證
中國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質以及易于安裝拼接的物理屬性,為中國古代建筑構架體系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提供了基本保證。中國古代建筑這種構架體系,柱、梁之間十分強調上下左右相互聯(lián)結、互相共存的結構關系,以相對穩(wěn)定的構架秩序來應對多變的建筑需求。同樣的柱、梁構架可以在往復延伸上構成寬大開敞的空間場所,可以在縱深的推進里形成重重庭院。顯然,柱、梁相互共存的結構關系與農(nóng)耕社會特有的認知方式一脈相承,天人合一的建筑體認無疑建立在統(tǒng)一的、相互依存的關系上,植根在有無相生的變化里,融匯在循環(huán)往復的發(fā)展認識上。
3、天人合一的觀念已經(jīng)滲透到建筑的營造之中
中國古代建筑的構筑方式從一開始就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出發(fā),并始終認為人不能從宇宙自然中抽離出來,建筑不應該游離于自然之外。所以,中國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脫離地球引力的嘗試,均歸依到重重的院落里與樹木為伴,與山水為鄰。在建造房屋時其營造法式規(guī)定了“上分”“中分”“下分”,也就是屋頂、屋身、臺基,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天、人、地,天人合一的觀念已經(jīng)滲透到建筑的營造之中。“當西方建筑因應功能而改變時,傳統(tǒng)中國建筑卻以因應維持一種文化的價值或理想而保存,中國文化有多悠長,這三個部分的組合便多悠長。所以,當我們開始去看這幾個看來只是基本部分時,其實我們也是在端詳著整個中國文化的面目。中國古代建筑在木構架的體系里以“三分”的法式,不斷滿足并組合為各種功能要求的建筑。由此可見,古代中國的建筑從來以親和的姿態(tài)回應自然,并從中尋找創(chuàng)造的靈感,從剖析具體的建筑營造中更能體會出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別之處。
(二)、巧用天工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1、木構架建筑結構的靈活性
中國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來自屋頂和樓面的重量,建筑的墻壁實際上并不承重,這就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它可以做成四面毫無遮擋,有頂無墻的亭榭。也可以做成四壁嚴實、空間封閉的倉房。
由于木構架的原因,對于室內空間的劃分同樣也十分自由,為了在室內獲得大面積空間,無須任何隔斷,僅剩柱子的排列。與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間進行圍隔,從而獲得較小空間。特別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斷樣式,既劃定了空間范圍,又不阻擋視線,做到隔而不斷,虛實相間。木構架結構能靈活地適應各種地形,既能把單體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龐大的建筑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構樓閣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這就為建筑組群的空間布局帶來極大的可能性。以木構架為主體的中國古代建筑,從單體建筑來看,一般都是矩形的平面空間,房屋的幾何形體不會有很大的變化,要想獲得建筑空間的豐富性,解決的辦法是通過單體建筑的排列組合形成院落,以滿足人們對建筑空間的多重要求。如果一座座單體建筑通過平面縱深推進,就會產(chǎn)生迥然相異的空間聚合,如果作橫向推移時會形成寬廣的空間場所,沿四周修筑房屋和墻體就變成相對封閉的庭院。
2、木構架建筑平面布局的多樣性
中國古代建筑并不尋求突破自然的高度來體現(xiàn)征服自然的人工偉力,任何尋求建筑高度及征服自然的嘗試都消解在平面的展開上,與自然相擁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所遵循的不二法則。中國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規(guī)劃既有中軸對稱形式,又有依環(huán)境而順勢的自由展開方式,從而達到了既有理性的規(guī)范又有自然的巧妙。在借用自然的問題上不露痕跡、巧用天工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3、縱軸為中心左右對稱的有序性
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成為人與自然對話的場所,而中軸對稱則是獲得整體空間布局的有序方式。中國古代建筑其布局采用對稱形式,一方面滿足功能上、技術上的要求,這是“天道”。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宗法禮儀、人際規(guī)范的要求,這是“人道”。基于以上原因,無論是宮殿、衙署、寺觀,還是南北地方的民宅院落,都毫無例外地采取對稱方式,在中國古代建筑體系里以宮殿、壇廟為代表的正式建筑都嚴格地按照以縱軸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空間格局。由單體建筑排列組合而形成的對稱布局,呈現(xiàn)出一種方正、規(guī)整、井然有序的空間美感,營造出莊嚴平靜、肅穆平和的環(huán)境氛圍。一般而言,中軸對稱的空間格局,其表現(xiàn)為主要建筑在中軸線上,次要建筑隨橫軸左右展開,其他的房屋則以主要建筑為中心沿周邊布置,共同形成相對封閉的庭院。重點建筑被周遭的房屋和圍墻所圍系,在圍合的環(huán)境下具有壓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通盤布局里的視覺焦點。在對稱軸線下的建筑組群還可以沿著縱軸串連成若干院落,每組稱一“進”,所謂庭院深深便是這層含義。然而更為宏大的建筑群落還可在主院落的側邊營建次要的庭院和多進院落,形成多條縱軸并列,主軸線稱“中路”,兩側為“東路”和“西路”。有鑒于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縱深發(fā)展而取得建筑組群與庭院空間的多重變化,才使人們在穿行重重院落的進程中,把人的興奮情緒調適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起到起承轉合、一收一放的心理調節(jié)作用。
(三)、中國古代建筑對自然的尊重
中國古代建筑對自然的尊重,還體現(xiàn)在利用自然而不破壞自然的態(tài)度上,從建筑非對稱的自由布局方式里可以看出踐行這一建筑理念的積極表現(xiàn)。中國古代的大多數(shù)園林和一些民居建筑,因不規(guī)則地形和高低起伏的地勢,而采取不對稱的組群方式。由若干單體建筑沿著地勢軸線作縱向移動,單體建筑之間的距離可長可短,在為數(shù)不多的建筑物之間便形成了縱深的空間序列,各座建筑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靠人流動線而串聯(lián)。體察建筑空間的轉換則以人流動線的時間過程來完成,形成了步移景移的動態(tài)變化。雖然單體建筑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然而采用流觀的方法就很容易產(chǎn)生空間的節(jié)奏感,細微體察與瞬間把握在靜止和流動中完成,不難看出,這是軸線距離的長短變化所帶來的空間感受。在中國古典園林平面布局里,其軸線往往偏離直線的規(guī)定,根據(jù)起伏錯落的自然景觀,而采取靈活多變的應對方略,單體建筑可大可小、能方能圓;聯(lián)通路線能曲可直;空間轉換更顯得曲折有致。所有建筑在起伏交錯中進入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境界,把人工的跡象隱于自然境地里而不露聲色,這是自由布局的基本手法。在中國古代建筑體系里,還有一種更為開放自由的散點式平面布局,以大隱于山、于水的手法,仰臥山水之間盡顯自然親情。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房屋以點狀的方式自由地散布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散點布置的建筑房屋,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苦心經(jīng)營,它沒有沿軸線布局的霸氣,也不看重曲折的線性串聯(lián)。建筑組群的空間聚合、開放,以點的情狀圍繞在特定的自然區(qū)域里,依形就勢,順應構成。有的就山勢而高低錯落,起伏進退。有的依水流沿岸散布,沒有明顯的人流動線。散點式布局,不以方位朝向、規(guī)則定式為準繩,而是無拘無束、融洽地投入到自然環(huán)境之中,借景筑屋、自由空靈。因此,寧靜致遠、自然淳樸是散點式布局所祈望的空間境界。
我們考察了在“天人合一”的建筑體認下,中國古代建筑的構筑方式和空間布局,置身于自然之中的中國古代建筑對自然的回應方式,從來都是建立在天人互動的合理關系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壞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核心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劉守華主編《文化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11月
2、張立文《傳統(tǒng)學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年1月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沉淀,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華,也傳承了華夏民族特有的藝術精神。中國動畫藝術的發(fā)展,也始終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論是故事內容還是繪畫風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動畫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動畫風格眾彩紛呈,從動畫產(chǎn)生之初,就蘊含著特有的民族風格特征,例如水墨國畫、皮影、剪紙、京戲、瓷器青銅器、敦煌壁畫、太極八卦等等,其絢麗多姿的形式和表現(xiàn)內容為中國動畫乃至世界動畫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生動的素材。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時間的沉淀,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積累了大量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如:新石器時代質樸厚重的彩陶、商周時代神秘雄渾的青銅器紋飾、戰(zhàn)國時期靈巧多變的器皿,以及意境深遠的國畫筆墨、復雜多變的裝飾圖案、造型生動的民間剪紙、色彩絢爛的木版年畫等等,都充分體現(xiàn)了或簡約或精致,或恢弘或靈巧,或粗放或工整,或質樸或奢華,或娟秀或熱烈等多種手法。許多傳統(tǒng)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科技和工藝的不斷進步,經(jīng)久不衰,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元素。
計算機技術與游戲的結合最早是以街機游戲和單機游戲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雖然表現(xiàn)簡單但都是由計算機繪制的圖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Atari公司開發(fā)的第一款視頻游戲“PONG”。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游戲的發(fā)展突飛猛進,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產(chǎn)商開發(fā)出更為輕便的街機版本,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個人電子產(chǎn)品成為可能,矢量游戲的開發(fā)使得“任天堂”成為計算機游戲產(chǎn)業(yè)的一支生力軍。20世紀80年代末,計算機圖形設備的發(fā)展大大積勵了軟件編寫者改進模擬器和影像創(chuàng)作等專業(yè)領域,即使在3D環(huán)境中,模擬和表演也是屬于不同的問題范疇,常常使用Pantbox, Adobe Photoshop等工具來修飾潤色。20世紀90年代,街邊游戲廳里的游戲機中的硬件可被追溯到商用飛機制造者和軍隊訓練官所開發(fā)的飛機模擬技術。1994年,亞歷克斯?塞羅皮安和杰森?瓊斯為蘋果公司制作了第一款大賣的游戲,是第一人稱射擊作品《馬拉松》系列。
數(shù)字媒體化大大簡化了不同學科間各種形式和內容的相互轉換。游戲制作再也不想早期那樣,被放在了一個與電影同等的位置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關注。現(xiàn)如今許多數(shù)碼游戲都來自于影視作品或者是歷史神話小說,當代的數(shù)碼游戲制作更為精美和生動,電影與游戲在新技術的不斷進步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次世代游戲的到來,使游戲行業(yè)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次世代本來代表的是擁有更高cpu硬件設施的電視游戲,即戴著頭盔能感到wii拳擊的震動、拿著拳套能感應陰森恐怖的氛圍。絕對讓玩家融入氣氛的Xbox360的《生化危機5》還帶有場景破壞,能打下一片墻,還擁有超真實的第一人稱射擊,現(xiàn)在的《戰(zhàn)爭機器》也被運用到了網(wǎng)絡游戲上。
我國古代建筑在Q版游戲場景設計中的運用以及重要性
Q版游戲場景設計的概念
游戲場景設計是指游戲里除了那些有生命的造型外的一切物的造型設計。包括房屋、道具、社會環(huán)境、歷史背景等
Q版,其實這個名次來源于英文Cute(可愛)的諧音Q,通常意義上講的比較夢幻、卡通、可愛的類型。那么Q版風格的場景設計也就是走的可愛風,運用夸張的手法將一切寫實的場景可愛化,為玩家創(chuàng)造一個圓潤可愛的世界。
建筑與游戲場景設計的關系
游戲場景設計是游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好的游戲場景設計能提升整個游戲畫面美感,能夠使游戲的渲染效果更加飽滿,并利用游戲主題突出游戲主題、強化渲染游戲主題。游戲場景交代游戲中的時空關系和營造氛圍,體現(xiàn)故事發(fā)生的地域特征、歷史時代風貌、民族文化特點。很多游戲當中的場景都來源于真實的世界但又“架空”世界。選擇什么建筑風格直接影響著游戲是否能夠很準確地表達出游戲時代背景、發(fā)生的地域、時代風貌以及游戲本身要帶給玩家的主題和思想。因此建筑的風格選擇,造型在游戲場景設計中非常的重要,直接的呈現(xiàn)給玩家一個虛幻又逼近真實的游戲世界。
現(xiàn)在的風靡的游戲中的借鑒的建筑風格,常見的古希臘建筑風格:例網(wǎng)游《MYTHEON》,古羅馬建筑風格,歐洲中世界建筑風格:例《永恒之塔》,文藝復興建筑風格,中國風格:單機版的《功夫熊貓》網(wǎng)絡游戲《誅仙》等。
我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1、我國古建筑主要以木材、磚瓦為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
2、中國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guī)律
3、中國古代建筑造型優(yōu)美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4、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豐富多彩,包括彩繪和雕飾。
5、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
我國古代建筑的分類
中國古代建筑按功能分為7大類: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宮殿建筑、禮制與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園林和園林建筑。建筑的類型多,形成了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雍容華麗的宮室型風格、親切宜人的住宅型風格、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
我國古代建筑在Q版游戲場景設計中的運用
相比于魔幻風格(魔獸世界、暗黑破壞神)、歐式風格(天堂、永恒之塔)、玄幻風格(獸血沸騰、斗破蒼穹)、中式古典風格(仙劍奇?zhèn)b傳、軒轅劍)等已廣泛應用的風格模式,Q版風格越來越成為游戲風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在特別多的Q游戲場景設計都借鑒中國古代建筑,不僅僅是國內的甚至國外的游戲開發(fā)都會大量在游戲中加入中國古建筑元素,例韓國的游戲《熱血江湖》游戲背景是古代武俠之風,游戲場景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國特色建筑。國內的《問仙》、《封神西游》、《鹿鼎記》等。
游戲場景設計的思路與原則
首先,整體歸納游戲主題,從宏觀上把握游戲的基調,即駕馭整個游戲的思想。游戲場景的設計必須緊密圍繞著主題進行設計,設計出的場景必須符合總策劃的要求,達到所設計的視覺效果。整體的基調定好了之后就可以設計場景的局部,在此期間也同樣要遵循從整體觀察的原則,看局部的設計是否脫離主題思想,是否合理。
其次就是對游戲場景氛圍的塑造了,游戲的氛圍很重要,它體現(xiàn)出的畫面效果直接影響整個游戲的質量。要營造一個恰當?shù)臍夥毡仨毧紤]到游戲主題是屬于哪種世界觀,游戲策劃設計了哪些些環(huán)境等。例如:白天、夜晚、陰暗、詭異、神秘等。不同的環(huán)境和色彩能給玩家?guī)聿煌母惺?,也使游戲更加豐富飽滿,為游戲的可玩性加了不少分。
最后就是游戲場景的空間表現(xiàn)了,在制作場景時有很多方法能夠加強場景的空間感、距離和深度感。例如使用景深效果,光
影的設計等??梢詫鼍霸O計得更豐富多變、信息量大,使玩家更加有探索的欲望,牢牢吸引住玩家。
中國古代建筑氣魄宏偉,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
達到了力和美的統(tǒng)一。在建筑的設計中一直試圖把唐代建筑的歷史凝重感和q版可愛風格完美的結合。
設計時將正常比例的建筑屋頂夸大,屋內柱子高度和柱子到屋頂高度,基本形成1比1的關系。讓場景建
筑和物件在造型上盡可能的圓潤,可愛化,夸張化。
在設計場景的過程中,場景劃分為幾大類:即游戲中世界觀中角色的不同生活場景。著重在建筑的屋頂
屋檐等明顯的設計形式上進行設計,由此賦予建筑的功能屬性。例鐵匠鋪,屋頂上的裝飾就可以設計一
把很有氣勢的斧的形狀。按功能設計鐵匠鋪,民居,書屋,服飾店,食品店,錢莊,公堂,涼亭。橋梁
,船屋,草棚,長廊等。在設計人族的建筑時,就可以大量的運用古代的建筑元素,表現(xiàn)建筑的宏偉以
及當時經(jīng)濟的繁榮。而在設計魔族的建筑時,選擇的元素大多是大自然的,盡量的讓人工的痕跡少。例
如魔族的棲息地是被盜的墓穴或則山洞,涼亭是用稻草鋪的,船是用木板隨意定的,屋的搭建材料大都
是沒有修飾的木頭,竹子等。其次是色彩搭配,古代的建筑色調簡潔明快??梢员苊鉄o過于復雜的紋樣
,給人樸實,大方,莊重的整體感覺。簡潔明快的大色調基礎上,再加以豐富色彩斑斕的裝飾。讓整個
畫面大氣不單調。建筑設計很莊重,色調艷麗。有很多的裝飾和圖案。魔族的就相對的很樸素。要一直
努力地表現(xiàn)場景物件的真實質感,充分的表現(xiàn)建筑的歷史凝重感,將中國古代建筑和游戲世界觀背景完
美的結合。
根據(jù)創(chuàng)作主題,Q版玄幻游戲場景設計要恰當?shù)倪\用古代元素為玩家創(chuàng)造一個天馬行空又充滿玄幻的游
戲世界。造型新奇,物件比例要適當夸張。由于故事發(fā)生在人魔對戰(zhàn)的年代,那么城鎮(zhèn)建筑的一定要透
露出歷史感和殘破感。色彩的搭配就顯得尤為重要。明快的色調上再做舊,把歷史厚重感和Q版完美結
合,突出游戲主題。
中國古代為背景的游戲,架空歷史但又貼切歷史的玄幻游戲。因此在游戲中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世界
展示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也是游戲想要傳達的重要信息。所以在設計時,會更加的注重設計
元素和歷史的真實感。
正如我之前所討論到的場景設計的原則,場景設計必須圍繞著游戲主題進行展開,從整體到局部的再到
整體的理念。在進行對場景設計的構思時,首先根據(jù)游戲故事背景和游戲風格設計了整體基調,然后設
計出每個場景的部分局部,在進行總體歸納。根據(jù)這樣的步驟完成游戲場景設定 。
結論
本論文結合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來進行對游戲場景設計建筑部分的討論。本文不僅僅講述了什么是游戲場
景,分析了中國建筑的特點而且主要還闡述了設計過程中的思路和原則。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豐富的
生活積累和素材,將他們整合,設計出整體成系統(tǒng)且又合理的場景,包括局部設計與整體的配合,一個
好的游戲場景不僅僅能提升游戲的畫面效果,還有游戲的質量、可玩性等,只有滿足了這些,才能牢牢
的吸引住玩家,才是一款成功的游戲場景設計。(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影視動畫場景設計與表現(xiàn)》 周曉波 西南師范法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K928.71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了的詩,其實,建筑比詩更華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建筑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還滲透著由歷史積淀而來的人文情懷。任何建筑,反映的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建筑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水平。還折射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與審美情趣,立體的反映出時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古代帝王與宮殿的恢宏精致凸顯了皇權的威嚴與倫理的咄咄逼人;陵墓與壇廟的莊嚴肅穆昭示著古人對“慎終追遠”的重視;疊山理水的山莊、園林,把山、水、石、樹融匯一體,又是中國文化追求適意自然與詩意自然的表;中國古代建筑不張揚的個性,而以建筑群體的和諧為至境,也是中國文化追求有序、和諧的絕佳體現(xiàn)。
人類的文明是以人們學會使用工具為起點的,從此之后,人們學會發(fā)明使用各種工具,各種技術,并且逐漸擁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隨著人們文明的發(fā)展,人類生產(chǎn)力的不斷提高,人們不能忍受風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們進食,休息,并且能夠遮風擋雨的場所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所以建筑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氣候,地理條件,以及各種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發(fā)生,形成了幾乎全然不相同的技術,文化。歸結起來,就成為了我們所說的四大文明古國。我們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中國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體系(中國建筑,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之一。
中國古建筑在其千年的發(fā)展史中,以中華文化為脈絡,逐漸形成了中華文化特色的建筑體系。可以說,中國古建筑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徜徉,你又不僅流連在精美的樓臺殿閣、亭榭廊闕中,還在與古人進行著無言的交流,他不動聲色地告訴你:幾千年來,帝王權貴是如何展示自己的無上權威,富商大賈是如何追求自己的逸樂奢侈,布衣隱士又是怎樣裝飾自己的精深家園,平民百姓又是怎樣營造自己的斗室蝸居……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民族,又使得中國建筑異彩紛呈,別具特色。藏族建筑粗狂豪放,傣族建筑玲瓏纖巧,侗族建筑古拙質樸,苗家的吊腳樓別具風情,等等,都各有千秋,而又不同程度的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即使是漢族建筑,南北東西又風韻獨具。北京四合院像中規(guī)中矩的士子,溫文爾雅;山西的晉商大院,敦厚拘謹;江南水鄉(xiāng)宛如處子,清新秀麗;天井式民居白墻青瓦,明朗而素雅;聚族而居的各家圓樓,親切祥和。多元一體的文化,造就了和而不同的建筑,如繁星點點,共同組成了中國建筑的燦爛銀河,使中國建筑以獨特的風姿獨立于世界之林。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又被稱為世界奇觀的萬里長城,有造福后世的京杭大運河,有獨奇千古的都江堰,有巍峨壯麗、氣魄非凡的古都西安,有富麗堂皇的紫禁城,有代表天受神權的天壇,有千軍萬馬之勢的秦始皇兵馬俑,有秀麗婉約的江南園林,有親切祥和的四合院…….他們不但代表了中國的古老建筑文化,同時也記錄了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與科學,是古代社會的全面載體。
大樓讓人抬頭看著很是壓抑,我問學建筑的同學,為什么要把建筑設計成這樣。他回答道為了更大的節(jié)省成本和創(chuàng)造效益,我默然?,F(xiàn)代城市中的建筑大抵都是如此,在有限的土地上高高的樹起鋼筋水泥鑄就的摩天大樓,生活其間忙碌的人們也許已經(jīng)習慣這樣的建筑,并且更多的人把建筑的高大宏偉作為財富的象征。
在一個文化系統(tǒng)里面,建筑無疑是最具有特色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中國南北建筑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北方多為磚石結構,南方多為木結構;北方多為平屋頂,南方多為斜屋頂。這是中學教科書上內容,籠統(tǒng)而概括,并不見得詳實。而這段時間,通過對《中國建筑史》的學習,讓我認識到了瑰麗華美的建筑有著深深地文化內涵,讓我感受了一次不同建筑和文化的沖擊。
文化是建筑的靈魂。那究竟什么才是中國文化的建筑呢?中國的建筑文化的精髓又是什么呢?怎樣用現(xiàn)代的材料去表現(xiàn)中國的建筑文化呢?
現(xiàn)在建筑界的大師們對中國建筑文化有很多的看法。一些人認為中國建筑文化就是一種形式,主要是大屋頂、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國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內涵和人文精神,只會在現(xiàn)代建筑的樓體上硬搬某種廊子、亭子。我個人認為在現(xiàn)代的一些西方建筑上面強加一些中國的建筑元素上去很可笑。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濟南洪樓周圍的一些建筑群,都是在現(xiàn)代的一些建筑的邊上加一些中國建筑的屋檐之類的。也許建筑的設計者是想要與周圍的環(huán)境協(xié)調,但是那樣一做后不是協(xié)調了,而是別扭了。所謂和諧,就是和而不同,和而同了就沒有協(xié)調可言了。一些認為中國建筑文化已經(jīng)過時了,感覺不夠時尚氣派。他們承認中國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認為這些傳統(tǒng)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的技術和材料不相適應,是過時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發(fā)揚傳統(tǒng)的問題上猶豫不定。其實,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隨著文化而興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離不開歷史的沉淀和積累,只是我們怎樣去把握和傳承的問題。
作為一個建筑師,不但滿足人們對建筑的物質要求,而且給人類精神提供豐富的空間感受。文化,也就是要“人化”,每一種文化都是靠人的活動和思想來支撐的。
中國的建筑不僅有外觀的瑰麗華美,更具深深地文化內涵。無論是小橋流水的庭院,還是巍巍高聳的殿堂,無論是斑駁陸離的雕飾,還是長河落日的雄關,都能于其中品味到歷史的滄桑,與古人進行精神的溝通。
中國建筑往往把和精華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則是質樸的墻,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本論文化解之中,農(nóng)耕文化內向型的特征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筑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筑布局方式。正因為如此,體現(xiàn)了中國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jīng)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jīng)久不渝。中國建筑造就了人們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而是追求執(zhí)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
整個中國古代建筑史,就是中國歷史文化,藝術與技術的映射。學習中國古代建筑史是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一個很好途徑,同時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學好中國古建筑史的必要條件。建筑與文化相輔相成,共同譜寫了中華歷史的偉大篇章!
參考文獻
[1] 羅哲文.再讀梁思成《中國建筑史》[J].中國書畫.2005(01)
《萬物》的作者雷德候是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教授,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藝術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起初看到書名與副標題,誤以為是一本工藝美術史類的書,但仔細翻閱后發(fā)現(xiàn)這本書完全不同于國內出版的各類研究中國古代美術與工藝美術的書籍。作者雷德侯以大膽而獨特的視角將中國古代藝術、工藝美術、建筑等歸為模件化制作與模塊化生產(chǎn)。為此作者收集整理了世界各地的中國古代藝術工藝美術資料加以佐證,縱觀全書,我們被作者豐富的實例論證所折服。
《萬物》以中國漢字的模件化組合研究作為整套理論的序幕,這也意味著文字是帶來一切文明的基礎,之后作者并沒有按照一定的歷史規(guī)律與順序排列研究的主題,而似乎在模仿中國古人隨性的并列邏輯思維方式,列舉了青銅鑄造、秦兵馬俑、手工藝制造業(yè)、建筑構建、印刷技術等,在每個項目的分析中都有作者對中國古代各類工藝美術模件化的獨到見解。書的最后所提及的書法繪畫藝術雖然一再強調藝術家與工匠的區(qū)別在于創(chuàng)造性的隨意發(fā)揮,雖然這或多或少與作者模件化的主旨相互矛盾,無法自圓其說,但作者還是在藝術形式感的造型表現(xiàn)上找到了可以說服讀者的眾多例子,這也許是此書為了說理而說理的牽強之處吧。
《萬物》是一本值得國內藝術理論研究界反思的書。博學的雷德候先生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同時又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審視中國千年的藝術與文化,這樣可以站在一個系統(tǒng)化高度,縱觀全局地將各門類的藝術進行清晰歸類與總結,得出大膽而獨到的中國藝術模件化的見解。然國內的學者往往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不是墨守成規(guī)就是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樣的高度其實沒有多大的難度,其中更多的則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擾。
《萬物》也是一本讓國內一些自詡為設計理論研究者感到汗顏的書。作者雷德侯先生至始至終貫穿全書的中國藝術模件化與規(guī)模化的理論都是建立在作者對大量實物的整理與研究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作者的理論提出是以堅實的實物考證為依據(jù)的。對實物的研究、分析,總結直至歸納,是建立科學理論體系合理的途徑之一;然而國內的許多設計理論文章大多脫離了實物與特定語境,以眾多以往得出的結論推導出自以為滿意的理論,充斥在這些文章中字眼最多的則是“早在多少年前某某就說過”, “某書曾經(jīng)記載”等等,猶如以百年的包豪斯教學作為經(jīng)典推論當代中國設計思想一樣荒唐。完全依賴歷史結論為論據(jù),推導出來的論點是人文研究方法的誤區(qū),任何歷史時期所得出的結論都有限定的歷史語境,拋開歷史語境的妄自推論,會導致偏頗甚至極端。
《萬物》對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理論論證并非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完美,但雷德侯先生在此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嶄新的思考方式,猶如巨斧敲裂了閉鎖的墻垣,透進了新鮮的空氣。
關鍵詞:新中式風格;住宅;建筑;文化
Key words: new chinese style;housing;building;culture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3-0098-02
0 引言
從80年代開始,中國的老百姓,就奢望著住上窗明幾凈的樓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房地產(chǎn)迅猛發(fā)展。然而中國建筑市場被歐陸、西式建筑所壟斷。我們把畢生的積蓄投入自己的房子,我們到底在期待什么樣的房子呢?新中式風格,是我們內心始終不能割舍的。
1 新中式風格概念
新中式風格誕生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新時期,伴隨著國力增強,民族意識逐漸復蘇,人們開始從紛亂的“摹仿”和“拷貝”中整理出頭緒。在探尋中國設計界的本土意識之初,逐漸成熟的新一代設計隊伍和消費市場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風格。在中國文化風靡全球的現(xiàn)今時代,中式元素與現(xiàn)代材質的巧妙兼柔,明清家具、窗欞、布藝床品相互輝映,再現(xiàn)了移步變景的精妙小品。
2 現(xiàn)代新中式風格住宅的發(fā)展概況
現(xiàn)代新中式風格住宅的發(fā)展不是否定西式住宅或是其他,更不是全盤照搬中國古典建筑,而是重在創(chuàng)新。所謂現(xiàn)代中式就是保持了傳統(tǒng)建筑的精髓,又有效的融合了現(xiàn)代建筑元素和設計手法,改變傳統(tǒng)建筑的功能使用,給予重新定位。建材的變化以及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內在因素引發(fā)新中式建筑形式的產(chǎn)生。就目前國內具有現(xiàn)代中式風格的項目多以低密度、低容積率高檔別墅社區(qū)為主。一方面,別墅中的院落空間與傳統(tǒng)民居建筑空間構成較為相似。另一方面,現(xiàn)代別墅生活模式與傳統(tǒng)家族式人居模式有著較多的類同。然而,在住宅市場占有絕對比重的高層、小高層等產(chǎn)品領域,由于豎向疊加的居住模式與傳統(tǒng)人居理想有著天壤之別,現(xiàn)代中式很難在他們中間有所發(fā)展提高。
3 現(xiàn)代建筑形式的傳統(tǒng)表達
新中式風格的中國文化價值的表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統(tǒng)人居的回歸并不是建筑形體的復古或者簡化后的傳統(tǒng)符號。新中式建筑不在于有著大屋頂,也不在于建筑物的富麗堂皇,只要是能夠將傳統(tǒng)的人文價值和文化底蘊體現(xiàn)出來的設計,我們均能夠去應用。新中式風格的建筑的精華也就在于使用當代的建筑形式以及觀念去表達傳統(tǒng)的人文價值以及文化內涵。因為高層建筑和傳統(tǒng)的民居不僅在體形上,同時在空間上,兩者都有著實質性的不同,因此,現(xiàn)代中式建筑只是通過簡單的模仿傳統(tǒng)建筑,緊緊可以做到形式上相似而已。所以,我們現(xiàn)在亟待處理的主要問題就是怎樣將現(xiàn)代中式的高層建筑與傳統(tǒng)的建筑達到“神似”。建筑設計大師經(jīng)過研究傳統(tǒng)建筑的的紋樣以及古典花格窗等發(fā)現(xiàn),這些傳統(tǒng)紋樣不僅具有邏輯性而且還有規(guī)律可循,一方面它們可以傳達出傳統(tǒng)的人文價值,另一方面,也具備了當代建筑的一些特性,例如時效性、簡潔性等。蘭亭御苑建筑形式就是經(jīng)過對我國花格窗和紋樣進行現(xiàn)代建筑手法的處理。
4 大膽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所有產(chǎn)業(yè)的根本與動力。新中式風格住宅建筑,如何創(chuàng)新是值得思考、實踐的。
從南北方、民族建筑中提取典型元素,并且進行全新的建構與重建?;张晒沤ㄖ源u、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lián)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墻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巖裁割成石條、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墻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墻。
宮殿建筑與徽派截然不同。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從而區(qū)別于其它類型的建筑。幾千年來,歷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視修建象征帝王權威的皇宮,形成了完整的宮殿建筑體系。本課以明清故宮為代表,展示了中國古代皇家建筑的特點及其反映的歷史文化內涵。紫禁城宮殿在建筑布局上貫穿南北中軸線。故宮建筑大體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qū),即前朝,也稱外朝,北為生活區(qū),即后寢,也稱內廷。前朝是皇帝辦理朝政大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以皇極殿(清代稱太和殿,又稱金鑾殿)、中極殿(清代稱中和殿)、建極殿(清代稱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其中太和殿是宮城中等級最高、最為堂皇的建筑,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或慶典,此時數(shù)千人“山呼萬歲”,數(shù)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
內廷以乾清宮(皇帝臥室)、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妃宮室),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皇帝的“三宮六院”,是皇帝平日處理日常政務及皇室居住、禮佛、讀書和游玩的地方。坤寧宮后的御花園,是帝后游賞之處,園內建有亭閣、假山、花壇,還有欽安殿、養(yǎng)性齋,富有皇家苑囿特色。出御花園往北為玄武門(清代改稱神武門),是故宮的北門。
故宮前朝后寢的所有建筑都沿南北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布局嚴整,東西對稱,建筑精美,豪華壯觀,封建等級禮制森嚴,氣勢博大雄偉,這一切都是為了突顯專制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
滿族的“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墻多用土壘成。門大多開在東邊,也有的中間開門,稱“對面屋”。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里屋,即臥室。臥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這是滿族臥室的最大特點?;鹂挥址Q“轉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在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按滿族習俗,西炕上供著神圣的“窩撒庫”祖宗板,因此不要說堆積雜物,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住;晚輩則住北炕?;鹂患茸∪擞秩∨?,深得滿族群眾喜愛。滿族入關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推廣。
滿族的窗戶分上、下兩扇,高麗紙糊在窗戶外面,糊之前,把鹽水和酥油攪拌成的比較稀的糊狀物噴在高麗紙上,這樣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濕?!按皯艏埡谕狻边@也是“東北三大怪”之一。煙囪,滿語稱“呼蘭”,建在屋側,高過屋檐數(shù)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煙囪多用土坯或磚砌成。滿族房門多為兩層,內為兩扇門板,有木制插銷,外為單扇花格門,外糊以紙。
以上是不同地域、不同設計思想、不同民族的中國建筑,在現(xiàn)代新中式風格住宅設計中,可以進行仔細研究,將各種設計元素、設計色彩、設計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且大膽使用“三大構成”“現(xiàn)代時尚思想”“低碳”等思想,運用設計在現(xiàn)代住宅建筑設計中。
5 “詩情畫意”的延續(xù)
中國人內心的“詩情畫意”,是與生命同在的。以“詩情畫意”為主導思想的自然風景式園林,在中國古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獨特風格之一。中國古典園林的主要特點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環(huán)境,組織借景,構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園林。它是通過對大自然風景素材的概括和提煉,創(chuàng)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的再現(xiàn),不是對自然的單純模仿。它總是將玲瓏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組織在山、水之間,使之每一景都有“詩情畫意”,每一空間都有浪漫的情調。這種“詩情畫意”一般都反映著主人和士大夫階級的思想情調,以追求悠閑雅逸的意趣相標榜,同時也使中國古代園林的布局和若干具體作法具有山水畫式的特殊風格,這正如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所說,“中國園林就是一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這就是中國園林最基本的特點?!边@也是它與其他國家的自然風景式園林迥然不同的地方。此外,傳統(tǒng)建筑形式、裝飾、色彩,甚至于繪畫、文字、雕刻和詩詞等方面也與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有著較大關系,通過它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某些特征。這就是如岳陽樓、黃鶴樓和滕王閣之類依文章、詩詞名氣而存的建筑,還有開封的金明池、清明上河園等依畫而存的道理。深入地了解我國古代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內涵,把握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是研究和設計、保護和搶救以及弘揚民族傳統(tǒng)建筑的關鍵。
當今的小區(qū)住宅,不可能完全重現(xiàn)“私家園林”,但是,可以盡其所能,營造優(yōu)美的小區(qū)環(huán)境,積極吸取中國園林的營造智慧,與現(xiàn)代建筑結合,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中式的“詩情畫意”。例如:建筑入口,可以設計為“月門”“瓶門”等。在建筑中,穿插設計“漏窗”“垂花落”等。
參考文獻:
一、圓在古代中國的萌芽
追述這古老的歷史,沿其源頭而下,當中國進入文明時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關天象的字,也多與圓有關。也就是說,從古老的漢字結構中也可以約略看出“天圓”觀念的痕跡。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國把玉工藝品作為人與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禮春官仲伯》記有這樣的禮儀規(guī)定:“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比藗冋J為天是圓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須是圓的。明代永樂年間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壇”——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圓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圓,而“五星連珠”則是圓的連綴——在中國圖案學中通常稱為“連珠圖案”。圖案是中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這里蘊藏著中華民族無窮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研究中國圖案,不難看出圓和圓的連綴就是至大無極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視覺符號。
二、圓形在圖案中的運用
敦煌莫高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還是一座擁有約10個世紀(公元4一14世紀)歷史的壁畫、雕塑、裝飾藝術珍品的“博物館”。裝飾藝術中的圓和圓的連綴,除了上節(jié)所論及的本原涵義之外,顯然還有佛家的精蘊,如佛經(jīng)中常見的“圓融”、“圓通”、“圓妙”、“圓滿”、“圓覺”、“圓寂”等。作為裝飾藝術的審美對象,這里的圓和圓的連綴、圓的組合,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圖案的形式美構成也是豐富多彩的。大體上有三種格式:框架式;帶式;環(huán)式。
框架式圓的連綴圖案主要用于窟頂?shù)脑寰b飾。
藻井,是中國古代宮室祠觀等建筑中處理天棚的一種結構和裝飾形式。這種形式明顯地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中天花板“承塵”的功能特點。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屋上覆撩,古人謂之綺井,亦曰藻井?!逼駷橹?,這種藻井形象,最早的考古資料是五十年代在山東沂南出土的漢代石墓的前、中、后室頂部藻井。墓室的藻井是用石條(仿木材結構)從四面層層向上疊澀而成,整個墓頂空間是一個有梯級的方錐形,最上方的頂蓋是兩個正方形的浮雕圖案、一方是“反植荷蕖”,另一方則是“圓以象天”。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建筑中“覆頂以示天”,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敦煌莫高窟諸洞窟的藻井圖案是裝飾在覆斗式窟頂?shù)姆叫蝺?,即通常所說的方形適合圖案。藻井圖案中的圓和圓的連綴很自然地構成四邊相等的方形框架,既有廓邊的作用,同時也是整個藻井圖案的“骨胳”。由圓和圓的連綴組成的方形框架有的是單層的,有的是套疊多層,還有的是在外層框架的四角處又與頂披披脊線上的“連珠”相接。例如隋代藻井中的圓和圓的連綴就在視覺上產(chǎn)生一種由藻井中心向外放射的動感,仿佛是由天穹射出的光芒普照人間四隅。又如西夏藻井的圓和圓的連綴,里外三層連珠正方形,結構變幻而嚴密,進入此窟仰視窟頂似乎有一種神秘的視覺力量引導人們逐漸由地面升騰,越看越覺得高遠,最終將人們的視線和視覺心理引進藻井中心的圓形——這或許就是佛教信徒們心目中的“天界樂土”,那里有一對鳳首龍在如意祥云圈內飛旋。由此可見敦煌藻井圖案中圓和圓的連綴,由于框架式的組合變化,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天界”的空間效果——高遠莫測,廣闊無垠,引發(fā)人們的遐想。
帶式圓的連綴圖案(即二方連續(xù))有左右橫向,也有上下豎向。它雖然是處在“裝飾”的位置,但在整個壁畫畫面中卻可以起到不容忽視的襯托主體內容或加強主體內容的作用;有時壁畫中的佛經(jīng)故事轉換時,帶式的圓的連綴圖案又能在構圖上起到分界、斷續(xù)廓邊的作用。
環(huán)式“連珠圖案”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對圓的圖案形式的進一步發(fā)展:由圓連綴成環(huán)形結構,環(huán)內再放置人物、動物、植物等主體圖案。通常這種環(huán)式結構是上下左右環(huán)環(huán)相連而形成“四方連續(xù)”圖案效果。因為是四方連續(xù)圖案適合紡織品織機的提花織造技術,所以中國古代的絲織品設計,常用環(huán)式連珠圖案。敦煌莫高窟壁畫、彩塑中的人物服飾,就是當時絲織品形象的再現(xiàn)。例如第420窟西壁的一尊隋代菩薩塑像的裙子花紋,就是典型的環(huán)式連珠圖案。隋唐兩代,在絲織品圖案中,此類“連珠”形式盛極一時。有人說這種環(huán)式連珠圖案是來自波斯。誠然,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在裝飾藝術、絲綢圖案設計方面互相影響,這是難免的。但我們也應看到,連珠圖案——圓和圓的連綴作為藝術題材,在中國的藝術發(fā)展歷史長河中有著極其古老的傳統(tǒng)和獨自的體系。
三、圓的藝術生命力
經(jīng)過圖案學的考察。圖案,古往今來,作為視覺藝術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既可用裝飾語言表現(xiàn)世間一切看得見的事物,又可以是“看不見的世界”在藝術家心靈中的“具象”。用中國古代哲學術語說,那就是圖案藝術家可以通過點、線、形、色等這些非具象的“形”(符號),表現(xiàn)他心目中的“形而上”“道”的世界。中國的哲學認為“形而上”是宇宙的本原,也是美的本原。圖案藝術家用自己的悟性、靈感,捕捉到美的本原又賦予視覺形式,于是產(chǎn)生了藝術中的形式美。圓和圓的連綴就是這“形式美”的最完美的代表。
圖案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圓”的形式美是任何圖形所無可比擬的。因為只有“圓”(三維的球)才能集對稱、均衡、和諧、完整于一身,在視覺上給人以完滿無缺、包容無限、運動不息、動靜統(tǒng)一的美好感受。“圓”的形式美是具有永恒性的,猶如“形而上”世界的永恒性一樣。無獨有偶,在西方,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論述美的本體意義時,也指出了它的“永恒性”。古希臘畢達哥拉斯(派)也曾明確指出在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這就是“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