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3 11:25: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自實行高校擴招政策以來,我國大學生數(shù)量持續(xù)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面臨的學業(yè)、就業(yè)等各種壓力逐漸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呈現(xiàn)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和趨勢。通過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找到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有效途徑,可以培養(yǎng)他們樹立理性的人生觀,用正確的方式追求科學的幸福目標。

為了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狀況,我們以煙臺職業(yè)學院為例,進行了相關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煙臺職業(yè)學院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xiàn)狀、特點、相關因素以及他們處理困難問題的方法等。調查結果表明:我院2%的學生感覺很痛苦,8%的學生感覺較痛苦,49%的學生感覺處于中間水平,38%的學生感覺較幸福,3%的學生感覺很幸福,幸福感位于中上水平的學生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90%左右,這說明當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狀況較好,感覺很痛苦或較痛苦的學生只占10%左右,在分析影響幸福感的原因時,我們發(fā)現(xiàn)價值能力、壓力狀況和人際關系狀況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對調查報告進行全面分析以后,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條途徑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一、營造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民主氛圍

在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其主觀幸福感及各方面滿意度所得分數(shù)均高于在其它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大學生,而且他們往往采取積極成熟的方式處理問題,這表明民主氛圍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的成長,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因而,我們應當創(chuàng)造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民主氛圍,引導其采取積極成熟的應對困難和問題的方式,從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

(一)倡導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生活。學校應盡其所能開展多樣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健身和娛樂、求知、認識社會、服務社會和社會交往的機會,例如組織一些高水平的講座,安排一些高格調的課程,舉辦一些高品位的活動等;校園文化標志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從校園建筑、校訓和校園環(huán)境等校園文化標志建設上下功夫,在潛移默化中做好校園文化的建設。此外,搞好大學生社團,也是建設和諧校園、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二)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是學生體驗幸福感的必要保證,也是社會支持影響主觀幸福感的良好詮釋。大學生在加強以班級、寢室為單位的交往之外,也應重視與老師的交往。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工作部門應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協(xié)會等,以促進不同性格、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拉近彼此的距離,增強彼此的熟悉感,引導他們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際吸引,促進人際交往形成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更為重要的是老師與學生交流時,應保持價值中立,使學生暢所欲言,創(chuàng)造和諧的交流氛圍。

(三)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應增加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和諧的交流氛圍,可以使大學生會感到溫暖、安全,心理不會受到壓抑,還會使大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根據(jù)新的認知來調整自己心態(tài),適應社會。

(四)充分相信大學生有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不論是家庭方面還是學校方面,都應充分相信大學生有自我學習和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家長和老師應給予大學生充分的自和決策權,相信他們的選擇和判斷力,鼓勵大學生果敢自信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家長和教師應當擔任引導者,而不是決策者。

二、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價值觀對主體的行為有著深層的導向作用,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有利于他們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大學生能夠理性的認識幸福與金錢的關系。

(一)教育學生淡化物質目標。使大學生在清貧的學習生活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而不被單純的物質世界所累,需要教育大學生理性的看待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教他們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生存并發(fā)現(xiàn)快樂和幸福;使他們認識到在現(xiàn)實生活生存,的確需要一定的物質做基礎,但擁有大量金錢財富并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更不是幸福的唯一標準。

(二)樹立教育工作者的榜樣作用。大學生不同于高中生,除了已經設立的高校德育教育外,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同大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老師應當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淡化物質目標,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來引導大學生,潤物細無聲地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觀念和思維模式。

(三)加強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幸福在于身心健康,富有活力;在于精神高尚,內心和諧;在于獨自體會,與人共享;在于不懈奮斗,勇于創(chuàng)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yè)環(huán)境中,在價值觀的判斷和選擇方面,大學生應當更加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不是金錢等物質財富的多寡與得失。

三、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

為大學生提供有效、可利用的社會支持資源,對于提升其應對困難的能力,提高其自我成就感,增強其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有必要、有義務為大學生提供各種客觀和主觀支持,指導學生學會主動尋求和利用社會支持的幫助。具體方法主要有:

(一)營造關愛氛圍。大學生的需要是雙重的,在需要客觀物質幫助的同時如何給予他們精神依靠是提升其安全感,增加積極情感的大問題。廣大師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多互相關心幫助,創(chuàng)造友善溫暖的集體大家庭。學校、教師和同學之間應密切關注,給與無私的關愛和幫助,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老師和同學無私的愛,體會到社會的優(yōu)越性,從而樹立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

(二)關注特殊群體。每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需要給予不同的支持。比如為經濟困難的學生制定助學貸款制度、學費緩繳制度以及入學綠色通道;對人際交往不適的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技巧的指導,開展團體輔導和講座等。

篇2

在人口紅利上建立起來的中國速度使人們長期以來堅信,內部福利是企業(yè)掙夠了錢、衣食無憂后才該考慮的問題,它哪怕不是可有可無,至少不是公司成長期的增長促進因素。

然而,問題換一個角度來計算,結論也許會不一樣。

哈佛大學研究員Shawn Achor在他的《幸福的好處》一書中告訴企業(yè)管理者們,態(tài)度積極的員工不但在生產力、銷售力、工作熱情等方面優(yōu)于態(tài)度消極的員工,而且他們的流動率更低,也更節(jié)省醫(yī)療費用——積極樂觀的銷售人員的業(yè)績表現(xiàn)高于悲觀的同行37%;而擁有積極心態(tài)的醫(yī)生診斷成功率比消極的醫(yī)生高50%。

管理者自然也知道這一點?,F(xiàn)在所有企業(yè)招聘幾乎都傾向于那些生活態(tài)度樂觀積極的求職者。但管用嗎?哪怕最嚴謹?shù)娜肼毲叭烁駵y試都沒有用!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在那些氛圍不佳的公司里,天性最幽默開朗的年輕人也會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和人際矛盾中被不斷消耗,最終湮沒在組織文化當中。別忘記社會心理學家一直警告我們:由組織系統(tǒng)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對人的影響總是會蓋過其天性。

也就是說,如果你希望職員總是充滿熱情和創(chuàng)意地工作,而且很少生病請假、動用醫(yī)療保障,那么,打造一家“幸福的公司”比招聘一百個樂觀的員工管用;不僅如此,幸福感還會使你的公司在21世紀殘酷的“人才戰(zhàn)爭”中大獲全勝。

瑞典優(yōu)興咨詢(Universum)用它多年來持續(xù)不斷的研究成果支持了以上觀點。這家國際知名的調查及管理咨詢公司每年會定期在歐美19個國家進行畢業(yè)生問卷調研,并在各國權威網(wǎng)站及媒體公布最佳雇主排名。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看這些有著雇主品牌的公司都是誰了,他們在“人才戰(zhàn)爭”里做了什么?

2011年Universum全球最理想雇主商科的前五位分別為Google、KPMG(畢馬威)、PwC(普華永道),Ernst & Young(安永)、Deloitte(德勤);而工科排名前五位則為:Google、IBM、Microsoft、BMW(寶馬)和Intel(英特爾)。其中Google無愧為最亮眼的雇主明星。從2009~2011年,它已經連續(xù)三年蟬聯(lián)全球商科及工科雙料冠軍。在2012年最新出爐的各國排名中,其在奧地利、丹麥、芬蘭、德國、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等國的工科排名均輕松奪冠,商科排名也基本名列前三。

如果你聽說過Google那全球聞名的公司福利和人性化管理體制,就一點都不會奇怪它為什么會如此受青年求職者的向往了。這家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直以為員工提供豐盛到華麗的免費餐點與零食而聞名于世;它同時在公司提供兒童保育服務,鼓勵員工在工作間隙看望自己的孩子;為員工提供乒乓球桌和視頻游戲廳,幫助員工在工作期間獲得休息。而最近CPO拉茲洛·巴克還不經意間透露,Google對去世員工會提供特別的優(yōu)厚福利。

從Universum多年來的排名結果可以看到,那些總是榜上有名的企業(yè),Google、IBM、寶潔等,都在提供員工福利、營造友好工作氛圍上表現(xiàn)卓越。

更重要的是,這些久負盛名的跨國集團正在進一步使用Universum的調查結果來調整招聘政策及人力資源結構——有證據(jù)顯示這使他們實現(xiàn)了生產能力、效率和質量的改善,甚至對盈利產生切實而持久的影響。

這一套邏輯在中國同樣適用。今年6月的2012中國大學生理想雇主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中國銀行和寶潔公司已連續(xù)數(shù)年坐上中國商科學生心目中理想雇主的第一和第二把交椅;變化較大的是,今年花旗銀行人氣激增,躍升了7位勇奪季軍;Google則首次進入前十(它2011年的排名是第18名)。在工科排名中,蘋果居于榜首,本土企業(yè)華為成為榜眼。

篇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研究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報告——以浙江財經學院為例

收錄日期:2013年5月17日

一、前言

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擴招力度不斷加大,研究生已組成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與此相對,研究生在接受高學歷教育的同時,其幸福感并沒有達到期望中的高水平。當前對大學生幸福感的關注逐漸增多,但針對研究生的研究卻相對較少。本文以浙江財經學院在讀研究生為對象,主要探討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所說的幸福感是指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個體依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參照SWB的定義,我們有SWBP,即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stgraduate,指研究生的主觀幸福感,即研究生依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主要以浙江財經學院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共有在校研究生約1,000人,調查時采用隨機取樣法,在第一步訪問調查時隨機選取200個研究生進行調查,第二步問卷調查時選取學校一至三年級研究生共100人。在對個體調查前先確定其所在年級以確保達到這個比例。本次調查時間為2012年11月,共發(fā)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8份,其中有效問卷70份,占回收總數(shù)的71.4%。其中一年級37人,二年級22人,三年級11人,男生25人,女生45人。被訪對象的性別結構、年級分布與浙江財經學院的整體情況一致。

(二)研究路徑。在實際調查中本文采取了兩步調查法。

1、訪問調查。對調查對象進行個別訪問,主要訪問內容是“您覺得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訪問目的是確定SWBP的影響因素,以便進一步編制問卷。

2、問卷調查。確定好影響因素之后,編制問卷,每個影響因素下分別編制若干個相關問題,除為確定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的題項外,其他題項一般設置5個選項A、B、C、D、E,分別表示調查對象認為自身的該項狀況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如“Q1:您覺得自己和身邊的人相處得融洽么?選項:A很融洽,B比較融洽,C一般,D不太融洽,E很不融洽”。另外,有些問題由于客觀原因不能設置五個選項的便設置了3個選項,如“Q1:您的家庭居住地點在哪里?A城市,B城鎮(zhèn),C農村”。同理,分別表示調查對象認為自身的該項狀況好、一般、差。此外,問卷中設計了兩道幾乎一樣的題目來判斷問卷的有效性。

三、調查結果初步分析

(一)影響SWBP的因素。通過訪問調查,我們對收集的資料歸類整理,將SWBP的影響因素分為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生活環(huán)境、個人生活情況、就業(yè)憧憬這五大種類別。家庭狀況包括家庭關系的融洽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狀況、家庭所在地等因素。經濟狀況指調查對象的經濟狀況,包括家庭經濟狀況、月可支配金額等因素。生活環(huán)境指調查對象對自身客觀生活環(huán)境的主觀印象,包括住宿環(huán)境、安全狀況、生活方便程度。個人生活情況包括情感生活狀況、身體健康狀況、人際關系情況等因素。就業(yè)憧憬指對未來畢業(yè)后就業(yè)情況的預期,包括目前學習成績、專業(yè)滿意度、職業(yè)規(guī)劃情況等因素。

(二)問卷調查結果初步分析。采用Likert五點計分法,對調查問卷中提出的問題的五個選項A、B、C、D、E分別計分為5、4、3、2、1,即分別表示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對于只有三個選項的,分別計分為4.5、3、2.5,即分別表示好、一般、差。對每個研究對象的幸福感得分取均值得到SWBP的總體得分為3.6,幸福感偏低。

四、計量模型:SWBP的影響因素分析

將根據(jù)調查結果得到的SWBP的5個影響因素: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生活環(huán)境、個人生活情況、就業(yè)憧憬作為SWBP的解釋變量。采用Likert計分法對每個選項計分后,每一份有效問卷中的每一題都有一個分值,對刻畫某一影響因素的所有題項的得分取平均值作為該變量的值。

應用eviews3.1軟件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得到的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表1)變量x3、x4、x5的P值分別為0.636、0.0031、0.0201,低于10%,回歸結果良好,而x1、x2的P值分別為0.1302和0.2230,超過10%,回歸結果并不顯著,從調整后的擬合優(yōu)度值33.8%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這兩個因素對SWBP的缺乏解釋力,個人生活狀況、就業(yè)憧憬、生活環(huán)境這三個因素對SWBP的解釋力較強。

去掉變量x1、x2,將x3、x4、x5和y進行回歸分析見表2。(表2)

可得到估計方程為:

Y=0.310527×X3+0.640427×X4+ 0.29875×X5-0.771595

(1.999174)(0.0003)(2.166174)(1.005556)

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總的來說情況有所改進:

(1)x3、x4、x5的P值分別為0.0497、0.0003、0.0339,顯著性水平較高,說明個人生活狀況、就業(yè)憧憬、生活環(huán)境這三個因素對SWBP的解釋力較強。

(2)常數(shù)C的P值為0.3183,顯著性水平較低,反映了樣本數(shù)據(jù)的個體差異不明顯。

(3)調整后的擬合優(yōu)度為0.303903,擬合狀況仍然不太理想。

(4)F統(tǒng)計量顯著性水平變大。

(5)在模型中,x3、x4、x5的系數(shù),分別為0.310527、0.640427、0.29875,x4>x3>x5,說明個人生活狀況對SWBP的影響最大,生活環(huán)境其次,就業(yè)憧憬最小。

五、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第一,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這兩個因素對SWBP缺乏解釋力,而理論上來說,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對個人的幸福感是存在一定影響的。

第二,調整后的回歸情況中,常數(shù)項C的顯著性水平很低。

第三,據(jù)回歸結果,個人生活狀況對SWBP的影響最大,生活環(huán)境其次,就業(yè)憧憬最小。

(二)原因分析

首先,樣本個體差異不明顯。本文研究的目標群體全是研究生,思想行為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由此導致了上文第二個問題的出現(xiàn)。

其次,樣本容量較小。盡管本文選取的樣本量已達到總體數(shù)的10%,有效樣本量已占到總調查樣本量的70%,但就數(shù)量來說,有效樣本僅為70份,這就意味著用于計量回歸的數(shù)據(jù)組數(shù)少,因而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再者,刻畫影響因素的問題較少。

六、總結性評論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SWBP的分值總體偏低。計量分析結果顯示,SWBP與某些影響因素間呈顯著正相關:與生活狀況、就業(yè)憧憬、生活環(huán)境這三個因素呈顯著正相關,但是與經濟狀況、家庭狀況的關系不顯著。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與研究生這個角色本身和社會現(xiàn)狀有關,面對沒有經濟來源的生活,他們可能對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產生了質疑,因此個人的生活狀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另一方面,面對一年比一年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研究生文憑的價值也在日益降低,這也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幸福感,不難理解生活環(huán)境也對研究生幸福感有著顯著影響。

主觀幸福感作為一種主觀感受,不但受主觀因素個人狀況的影響,也受社會環(huán)境中客觀因素客觀支持的影響。在提高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中,一方面注重個體內部因素,積極提高個體能力和競爭;另一方面要發(fā)動家庭、學校、社會給予碩士研究生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主要參考文獻:

[1]Ed Dienier.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2]Ed Dienier.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5.

[3]鐘艷蘭,賴小林.汕頭大學碩士研究生自我和諧狀況及其主宰幸福感的相關.中國健康心理學,2009.17.1.

篇4

金錢可以買到一定程度的幸福,可一旦你的錢負擔吃穿行住用綽綽有余時,金錢對你的意義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金錢是獲得幸福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次要條件,金錢與幸福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的。

“金錢能買到房子,但買不到家。”這句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的諺語間接地闡明了一個道理:有時有錢人反倒不如窮人快樂。說白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更樂意想辦法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并很容易滿足,否則,他們的生存就將沒有任何價值。

2.欲望

擁有多少才會讓你感到滿足芽本世紀初,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阿列克斯·麥考斯向來自39個國家的18000名大學生遞交了一份問卷。大學生們被要求按照重要程度列出使自己感到幸福的東西。科學家最后看到了孩子們的心聲———得到幸福的媒介不僅僅是金錢,還有朋友、家庭、事業(yè)、健康……在生活中,那些列出的條件越多的人離幸福就越遠。

那些不容易快樂的人想要的是更多的東西,而不是愿望的滿足。

在近期的一份投票問卷調查中,富裕的美國人列出了很多他們認為對生活質量的提高特別重要的物質財富,而較貧困的亞非國家居民的要求就相對少很多。

3.智商(社會性智力)

只有少數(shù)人認為聰明人是幸福的:因為聰明人常??梢再嵉胶芏噱X,而錢可以讓人感到幸福。

科學家的結論則是這樣的:智商的高低和獲得幸福的能力沒有直接的關系。他們推測,聰明人總是會產生更高的期望,因此,除了更高的成就感,他們不會輕易滿足于任何事?!案咧巧讨槐砻髂銚碛写罅康闹R和反應力,還有讓每件事情都在腦海中得到游刃有余的處理的能力。卻無法代表你有能力和周圍的人相處融洽。”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心理學家丹尼如是說。他強調,打開幸福之門的真正鑰匙是“社會性智力”,而非高智商。

4.遺傳

遺傳基因是一個人幸福與否的決定因素之一?!坝龅搅钊瞬惶淇斓氖录r,我們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有時候取決于遺傳基因。”戴維在研究了大量人群后得出了結論,獲得快樂的能力50%由基因決定的。遇到磕磕絆絆時,是想辦法優(yōu)雅地跳過去還是難過地坐在那兒哭或是直接轉過身繞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你體內的基因。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樂觀主義者大都性格外向,內向甚至自閉的人獲得快樂的機會相對少很多。

除了基因,環(huán)境也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路易斯威爾大學的研究心理學教授邁克爾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去看喜劇,一組去看悲劇,結果是從喜劇劇場回來的人明顯要比另一組開心,并且健談。

5.容貌

首先,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個壞消息:相貌出眾的人的確會比樣子一般的人幸福些。但是當研究人員向人們提問“你認為容貌與幸福密切相關嗎”時,超過半數(shù)的人的回答是“個人的魅力的確與幸福的感覺緊密相關。”

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迷人的臉龐大都是對稱的、標準的。而這種對稱標準來自于良好的基因及良好的免疫系統(tǒng)。

因此可以說,美麗的人更幸福是因為首先他們是健康的。

相貌不完美的人也不要灰心。如果你對自己的容貌有十足的自信,即使長相平平,你也仍會獲得幸福的感覺。不幸的是,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女人更注意的是自己是否太胖了,而男人呢,則老是擔心他們自己的身材不夠健壯。

6.友誼

很難想象有什么能比流浪在加爾各答的大街上,或生活在貧民窟中,或淪為妓更讓人感到揪心了。

然而,你可能無法理解,盡管生活是如此貧困與悲慘,這些人卻挺快樂。

研究人員曾將中產階級中的大學生與城市中的下層人做了對比,發(fā)現(xiàn)后者的快樂遠遠大于前者。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科學家得出結論,“與相對孤傲的大學生相比,城市中的貧民得到的關愛與幫助讓他們真切體會到了溫暖,從而覺得幸福?!?/p>

7.婚姻

美國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來自于42個國家的調查報告后得出結論:已婚者的幸福感強于單身的人?!笆腔橐鲎屓烁械叫腋?,還是幸福的人都盡可能地選擇家庭生活呢芽”

在一次對3萬德國人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幸福的人的確相對而言傾向于家庭生活,他們會盡可能地結婚,然后悠然地享受婚姻生活。

每個人都期待通過結婚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況。

而事實上,婚姻也的確能夠提升人的精神狀態(tài),其良性作用一般是從結婚那天開始,持續(xù)至少一年。

此后,大多數(shù)人的滿足感將回落至底線,但一個令人欣慰的事實是,良好的婚姻可以延續(xù)這種良性的影響。

調查結果還顯示,同居并不能給人們帶來快樂:“與婚姻相比,同居關系帶給你的不安全感遠遠多于幸福感。事實上是,不安全感是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p>

8.信念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宗教信仰與幸福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坝绕涫钱斎藗兯ダ系臅r候,你會清楚地感覺到流逝的時間帶給人的壓力。此時,宗教信仰是頂住壓力的最有力武器?!备鐐惐葋喆髮W心理研究中心的哈里德教授如是說。

物質上的追求與欲望相對來說是無止境的。人若沒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做支撐,沒有信仰與執(zhí)著的心靈追求,生活就失去了動力和前進的力量。

9.慈善心

研究證明,幸福與心地善良與否緊密相關。多數(shù)人都能從最大限度地幫助別人上得到快樂。

洛杉磯瑪麗蒙特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康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找來一群即將畢業(yè)的學生,給三分之一的人發(fā)了10美元,三分之一的人發(fā)了5美元,剩下的分文沒給。然后,他要求錢多的人把手里的錢平均分給那些沒有錢或是錢少的人,一直分到所有人的錢數(shù)相等??抵Z發(fā)現(xiàn),那些愿意把錢分給別人的學生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快樂的心態(tài)。而另一些人更關心的則是自己手里的增長速度,時時刻刻都很謹慎,根本無暇也不可能感受快樂。

10.年齡

有的人認為,消逝的青春將帶走一個人所有的快樂。研究成果卻證實,事實正好相反,較年輕人而言,年紀大一些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篇5

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提出了“六個注重”(注重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注重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注重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注重加強文化建設、注重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注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新要求后,2011年4月21日,江蘇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立即做出《關于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在新的起點上開創(chuàng)科學發(fā)展新局面的決定》,提出實施包括“民生幸福工程”在內的“八項工程”。2011年6月20日,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意見》。意見指出要突出“四個群體”增收,拓寬“五大增收渠道”,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全面增加居民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促進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2011年8月19日,江蘇省《關于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見》正式出臺,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三家權威媒體均以“收入倍增計劃”6字作為文眼,統(tǒng)率“民生幸福工程”,可謂突出了江蘇的“民生之重”。

案例背景:民生問題與居民幸福感關系密切

1. 貧窮成為影響人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幸福指數(shù)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一種量化,即人們根據(jù)一定價值標準對自身生活狀態(tài)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有的學者指出,幸福指數(shù)反映的是人們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人們對生活總體以及主要生活領域的滿意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到的快樂感、由于潛能實現(xiàn)而獲得的價值感。還有的學者指出,幸福指數(shù)是人們根據(jù)一定價值標準對自身生活狀態(tài)所作出的滿意度評價,影響幸福指數(shù)的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發(fā)展水平、歷史文化背景、個人所處社會階層、個人生存狀況和改善預期及其實現(xiàn)程度。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幸福指數(shù)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經濟無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沒有一定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根本談不上國民的幸福感。據(jù)有關調查報告顯示,在當代中國,人們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貧窮,大約54.6%的城鎮(zhèn)居民和66.4%的農村居民將貧窮列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只有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后,一些非物質因素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才會越來越大。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00美元之后,人們對公共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就業(yè)、社會安全保障以及社會公平等非經濟因素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強烈。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在較低經濟收入階段,經濟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是成正相關的,在經濟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這種相關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對幸福很少甚至沒有影響。相對于發(fā)達國家,我國還處于經濟收入較低階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中國社科院所做的《2010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調查》顯示,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成為影響相對收入,進而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調節(jié)社會成員收入差距處于合理范圍,避免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是提高社會幸福感的有效手段。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有自有住房居民的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生活滿意度幾乎等同于幸福感,對未來預期也對幸福感很有影響。

這些都說明,民生問題與居民的幸福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偫碓浿赋觯屓嗣裆畹酶有腋?、更有尊嚴,清楚地表明了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茖W發(fā)展觀下的社會發(fā)展不再僅僅關注經濟的增長,也不是以現(xiàn)代化為我們的終極目標,而是切實回歸以人為本的層面,關注民生問題,關注人民的感受。幸福感、尊嚴這樣的心理感受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衡量指標。

2. 不斷加長升級的江蘇“幸福公式”

篇6

熊先生很會說話。這番委婉的說辭,倒是體現(xiàn)了“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的職業(yè)歷練和口才,但可惜有點勉強,讓人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

零月薪比例“大幅度上升”,意味著大學生的就業(yè)形勢比過去更加嚴峻,怎能用來說明就業(yè)壓力有所緩解呢?再說,“進步”云云,也有點文不對題。如果說零月薪是一些大學生在就業(yè)難的形勢下,忍痛調適自己的心態(tài)屈就現(xiàn)實,還說得過去。但白干活不拿工資,明擺著蘊含了太多悲情,不管怎么說也是出于無奈,絕不是合理合法的事,更談不上“進步”。

的確有大學生在網(wǎng)上說:“我們宿舍有人可以接受零月薪。接受零月薪,主要是想積累經驗,長遠發(fā)展,如果能獲得一份向往的工作,短時間內的薪酬不是最重要的。”

筆者認為,網(wǎng)上這么聊聊,或者求職時表個態(tài),倒也無妨。從這些措辭中,也不難體會大學生的隱痛和苦衷。然而,企業(yè)能不能以此為據(jù),不發(fā)工資?

答案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就有些膽大的企業(yè)裝傻當真,不給人家開工資。還有些企業(yè)做得“聰明”一點,以提供免費住宿和免費午餐為由,白雇大學生干活。是不是這些企業(yè)老板受了蠱惑,認為雇人干活不給工資反而表明了“進步”呢?

不過,應該請這些老板讀讀新華網(wǎng)網(wǎng)友的一段話。這位名叫“敬一言”的網(wǎng)友發(fā)了一個帖子說:“零月薪的行為是違法的。即便大學生忍痛說要零月薪,用人單位也不能雇用大學生不發(fā)工資。即使是試用期,法律也明確規(guī)定,工資不得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的最低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p>

這話說得好,干活掙錢天經地義。非但如此,工資應該“與時俱進”才對。近來,南方一些企業(yè)先后給打工者漲工資,有的提高10%,個別企業(yè)甚至提高30%,就是明證。

近日,北京市政府公布,自7月1日起,最低工資由每月800元上調至960元。對于這個善舉,各方均予好評。但有的企業(yè)耍了一點花招,以提供免費住宿或免費吃飯為由,最低工資不給960元,而是給700元。一些員工問市政府,這樣做行不行?

北京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負責人在廣播電臺明確回答說:“最低工資是指扣除了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等各項保險費用和住房公積金之后,勞動者應到手的實際收入。按《勞動合同法》和人力資源保障部門規(guī)定,住宿、飯補等福利待遇都是在最低工資之外的,不能用來沖抵最低工資?!?/p>

這位負責人還說,實習生也要拿到最低工資960元。在建立勞動關系之后,試用期或實習期,都受最低工資保護。只要有事實勞動關系,哪怕暫時沒有簽合同,也受最低工資保護。

這里要提醒的是,北京市政府規(guī)定的最低工資線,具有地方法規(guī)性質,亂打折扣,是要負相當責任的。

平日里我們看到,老百姓要求一些企業(yè)消除污染,呼吁了千百遍,有些企業(yè)只當耳旁風,而大學生說一句零月薪,馬上落實,是不是也太積極了一點?

篇7

我們首先就課題本身研究了它的背景與意義。一方面從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我們了解到兩方面的背景內容。(1)新生代農民工地位與客觀現(xiàn)狀是他們雖已成為社會主體,但身份仍然尷尬。之所以說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主體是因為新生代農民工總人數(shù)為8487萬,占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shù)的58.4%,已經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68.6%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自中西部,72.3%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東部地區(qū)務工。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廣東地區(qū)農民工。雖然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整體較高;大多數(shù)人不再“亦工亦農”,而是純粹從事二三產業(yè);就業(yè)主要集中在制造業(yè),工作勤奮,仍是吃苦耐勞的一代。并且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問題成為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難和障礙。(2)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現(xiàn)狀不容樂觀,略低于傳統(tǒng)農民工。他們的幸福感顯著低于本地城鎮(zhèn)居民,而且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另一方面,我們從各種媒體新聞雜志了解到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意義。農民工幸福感是衡量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晴雨表”,是幸福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城市在吸納農民工為其經濟社會發(fā)展添磚加瓦的同時,要考慮如何為農民工們提供服務,使他們能夠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更好地共享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這既是構建和諧社會、幸福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體現(xiàn)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從另一個方面講,隨著利益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和社會階層關系的復雜化,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各種矛盾相互交錯,日益復雜微妙。各階層或利益群體的幸福感,都從某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某些矛盾的存在和本階層的利益訴求。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和矛盾,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就要受到威脅,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就要受到影響。

接著我們就這個課題提出了課題研究計劃。我們確定了課題的重點難點并明確了我們的創(chuàng)新之處。我們認為這個課題的重點難點在于心理健康問題、家庭狀況及成員分布、社會保障和醫(yī)療保障問題以及農民工的收入支出狀況對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影響力。同時,我們希望能夠在這個課題上有創(chuàng)新,因而我們會從正面與側面同時進行分析,并且會通過走訪、網(wǎng)上問卷及實際調查問卷多種方式力圖得出覆蓋較為全面的結論。

然后我們便開始了實踐調查。我們的實踐調查歷時四個月,共分為四期。

第一期調研的形式采取上門走訪的形式,通過走訪廣東汕頭非城區(qū)一帶的新生農民工的留守家庭成員,從側面了解探究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來源因素。這也是我們本次調研的主要特點,即我們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新生代農民工,而不拘泥于只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探究問題的答案。而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留守家庭成員的走訪,我們發(fā)現(xiàn)以家庭成員的角度,他們認為收入、職業(yè)性質、未來前景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第二期的調研采用采訪的形式,通過采訪了廣州天河區(qū)龍洞當?shù)匾恍┉h(huán)衛(wèi)工人、校內保潔員、校內紡織女工等一些農民工群體,從正面直擊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來源因素。我們發(fā)現(xiàn)收入、社保、子女教育是他們最重視的評定幸福感的三個因素,同時我們也察覺這一部分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較為令人擔憂,存在不少過度自卑及過度憂慮的心理問題。這點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第三期的調研我們采用網(wǎng)上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目標是社會中各群體對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看法。我們一共在網(wǎng)上收集了八十份問卷,從而從側面了解社會上對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看法。網(wǎng)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近95%的人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得到全面充分的社會保障。而對于當今新生代農民工社會地位的問題,30%的人認為農民工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對現(xiàn)代化建設意義重大,33%的人認為無所謂什么地位,眾生都是為了生存各謀出路,而37%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處于社會較底層只能從事高強度低技術工作出賣勞動力。

第四期的調研我們采用實地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在廣州黃浦區(qū)及珠江新城一共發(fā)放了一百二十份調查問卷,詢問新生代農民工各種關于他們幸福感的問題。問卷中我們對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各方面的因素都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厩闆r如下:(一)文化程度方面接近80%的人有中學及大專文憑;(二)戶籍方面超過90%非本地;(三)社保方面在我們調查范圍內居然有1/8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任何社保,而余下80%中78%的人五保也不齊全;(四)月收入方面除了極少數(shù)少于1000元,大部分收入在1000~4000元每月,并且超過50%的人認為物價及房租可以勉強承受,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用在當前消費;(五)政策方面多數(shù)人都選擇毫不關心的選項;(六)交往圈方面數(shù)據(jù)分布均勻,沒有特定對象;(七)職業(yè)方面數(shù)據(jù)分布也較為均勻,但轉工頻率也較高,接受過專業(yè)技能培訓的與沒有的各占一半,多數(shù)人表示在工作中遭受過性質較輕的不公平待遇;(八)生活壓力方面大多數(shù)人生活壓力較大但表示可以忍受;(九)未來前景方面75%的人覺得擔憂但少數(shù)有明確規(guī)劃。(十)總體的幸福感自我評分中32%的人是5~6分,45%的人是7~8分,20%的人自評滿分。

綜合以上四期各方面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及走訪采訪等深入了解,我們小組得出的結論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收入、社保、工作狀況排在前三位。我們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生活各方面問題時,若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也應當從這三方面入手。

篇8

一、應用技術型大學生在就業(yè)質量方面出現(xiàn)問題

應用技術型大學是指以應用技術類人才培養(yǎng)為辦學定位的地方本科和??圃盒#侵袊叩冉逃龑W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職業(yè)技術學院、三本院校和大部分二本院校都屬此類。

就業(yè)質量主要是從勞動者的就業(yè)穩(wěn)定性、健康和福利、技能的發(fā)展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等四個角度來衡量。這個概念的提出旨在加強社會保障力度,維護勞動者權益以保證廣大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嚴的條件下工作。就業(yè)質量在國內越來越受重視,已成為高校就業(yè)指導工作中就業(yè)率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監(jiān)測內容。

根據(jù)2014年的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我國的勞動者就業(yè)質量方面存在就業(yè)歧視、工薪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不全面、加班現(xiàn)象普遍、城鄉(xiāng)工作時間差異大、過度勞動問題突出等問題。我國勞動者就業(yè)質量普遍不高。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應用技術型大學生就業(yè)質量得不到保證,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市場需求靈活多變,專業(yè)不對口。我國應用技術型高校肩負培養(yǎng)應用技術類人才的任務,需緊跟市場需求來確定培養(yǎng)方向、設置培養(yǎng)方案。中國的市場化程度已經超過50%。時下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導致市場實際需求在快速、不斷地發(fā)生變化。社會分工呈現(xiàn)出多樣化、精細化和靈活多變等特點。而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周期普遍長于三年,嚴重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部分專業(yè)畢業(yè)生將不可避免地面對供過于求的問題,就業(yè)時不得不放棄所學專業(yè)。

2.就業(yè)環(huán)境不佳,穩(wěn)定性下降。自高校擴招以來,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穩(wěn)定性呈現(xiàn)出持續(xù)下降的趨勢。一方面教育部將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率作為確定學校招生規(guī)模的重要依據(jù)。高校 “先就業(yè)再擇業(yè)”的就業(yè)導向在提高了應屆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的同時,也導致部分畢業(yè)生在選擇工作時過于盲目和草率,降低了就業(yè)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中“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許多應用技術類畢業(yè)生處于競爭的劣勢。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流入更傾向于簽訂短期、靈活的勞動合同的中小型。

3.法律知識欠缺,自我保護能力弱。國內學者做過許多關于大學生就業(yè)方面的調研,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yè)生尤其如此。一方面由于我國對勞動力市場的監(jiān)管尚不完善,導致社會上用人單位不遵守《勞動法》等法律法規(guī),違反勞動政策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另一方面,應用技術型高校普遍偏開設的與就業(yè)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課程較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這必然導致畢業(yè)生在就業(yè)過程中權益容易受到侵害。

二、提高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的對策

1.豐富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指標體系。迫于追求高就業(yè)率的壓力,過去的就業(yè)指導工作普遍教導學生如何找到工作,強調傳授面試技巧等技能,而忽視了教給學生如何找到與自己匹配度高的、適合自己的工作。工作幸福感低、就業(yè)穩(wěn)定性低等問題在畢業(yè)生就業(yè)后日益突出。據(jù)此,高校應該探索一個更豐富、更全面的指標體系來替代就業(yè)率這單一的指標。例如,通過分析由社會中介機構統(tǒng)計的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滿意度等數(shù)據(jù)指標,科學衡量高校就業(yè)指導工作,調整就業(yè)指導方案。

2.建立健全就業(yè)相關法律和政策,增強法律法規(guī)教育。針對畢業(yè)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可以通過設立法律教育和咨詢部門,為大學生提供就業(yè)的法律咨詢服務。學校應組織學生學習《勞動法》等法律法規(guī),開展系列指導講座,以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和保護自我的能力。此外,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就業(yè)政策是大學生就業(yè)的有力保障。國家應盡快完善勞動法關于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相關法律,依法保障大學生就業(yè)中的各種權利。

3.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大學所學專業(yè)知識并不能完全決定其在社會的競爭力。綜合素質,尤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靈活多變的市場環(huán)境,提高就業(yè)穩(wěn)定性。

4.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提高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據(jù)《2015中國勞動力市場發(fā)展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新增企業(yè)數(shù)量近一萬家。創(chuàng)業(yè)已經成為拉動就業(yè)的重要力量。大中城市的產業(yè)升級為農村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潛在的發(fā)展機遇,創(chuàng)業(yè)活動開始向農村輻射。應用技術型高校應把握機會,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以創(chuàng)業(yè)促就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鼓勵畢業(yè)生開闊視野,到廣闊的農村去發(fā)掘機會。

結語

應用技術型大學生數(shù)量還在不斷增加,就業(yè)市場的競爭將愈來愈烈,就業(yè)形勢是嚴峻的。高校就業(yè)指導工作應著眼長遠,一方面為應用技術型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佳的就業(yè)環(huán)境,增加其發(fā)展?jié)摿?,另一方面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穩(wěn)定的勞動者,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捍華.高職高專大學生就業(yè)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06)

[2]賴德勝.2014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

[3]林海濤.中國市場化改革和市場化研究[J].當代論壇,2013(22)

篇9

3.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61)

摘 要:早期留守兒童如今已經長大成人,部分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進入大學,成為曾留守大學生。文章對當前曾留守大學生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與歸納,從曾留守大學生群體的概念界定、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社會支持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梳理。提出現(xiàn)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為進一步認識曾留守大學生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 :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人格

中圖分類號:G64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1-0239-03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研究》(SK2013B224)

青少年的“留守”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xiàn)的特有現(xiàn)象,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早期留守兒童如今已長大成人,部分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進入大學繼續(xù)學習。從2006年開始,研究人員逐漸關注現(xiàn)已進入大學的“留守兒童”。

多年來,對于留守兒童的研究顯示,童年期特別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的缺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識、情緒、社會行為、人格、學業(yè)等多方面都造成不利的影響[1],留守經歷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的消極影響遠多于積極影響。伴隨其成長,這樣的消極影響是否會長期存在?

本文總結過去的已有研究,了解曾留守大學生們的心理狀況,同時期望進一步理解留守經歷對兒童成長的真實影響。

一、曾留守大學生研究現(xiàn)狀

(一)關于曾留守大學生的概念

目前對童年時期有過留守經歷,現(xiàn)在高校就讀的學生這個群體的稱謂尚沒有統(tǒng)一,有多種說法,例如:“曾為留守兒童的大學生”[2]、“留守經歷大學生”[3]、“留守大學生”[4]等。在本文中,我們選擇“曾留守大學生”這個稱謂。

已有研究在界定童年期的留守經歷時標準也并不一致。王玉花在研究中界定的留守經歷標準為“14周歲及以下,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次性連續(xù)半年以上”[5]。楊雪嶺等人將留守經歷定義為:16周歲以下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自己留守在家鄉(xiāng)[6]。李凡繁界定的標準是:“17周歲及以下,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xiāng)且時間在半年以上”[7]。

結合留守兒童的定義研究[8],我們總結只要有一方父母外出工作超過半年以上,即可視為留守。而對于兒童的年齡界定參照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標準,我們認為是18周歲及以下。

(二)心理健康的研究

研究人員最感興趣的內容莫過于童年的留守經歷是否造成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大學生。譚斌的調查結果顯示,曾留守大學生在軀體化、人際敏感、抑郁、焦慮這四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敵對因子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父母均外出及外出超過3年以上大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更高[9]。李曉敏等人的研究指出,曾留守大學生抑郁水平要顯著高于其他大學生[10]。李凡繁的研究顯示,曾留守大學生的抑郁、社交焦慮水平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11]。

當然也存在相反的研究結果,溫義媛和曾建國調查顯示曾留守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12]。

研究結果驗證了這一推測:留守經歷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定持續(xù)地負面影響。表現(xiàn)在一些因子上曾留守大學生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但是結論并不一致,留守經歷對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不夠清晰。在利用SCL–90進行調查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曾留守大學生群體的平均得分普遍低于陽性篩查標準。正如李穎等研究中的觀點:曾留守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總體情況良好[13]。這可能是因為隨著認知水平不斷發(fā)展,他們能夠更多的進行自我調節(jié),日趨成熟。而且進入大學后,各高校都開設心理健康課。這對于學生學會心理健康的調節(jié)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三)人格特征的研究

曾留守大學生的童年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缺少父母的關心,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會對其人格的發(fā)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譚杰華采用卡特爾16PF量表,對曾留守大學生的人格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曾留守大學生樂群性、穩(wěn)定性得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在幻想性、獨立性兩方面得分則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14]。徐建財和鄧遠平采用相同的量表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曾留守大學生在樂群性、敢為性和幻想性這三個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普通大學生;在憂慮性、獨立性和緊張性上得分則高于普通大學生[15]。溫義媛和曾建國利用艾森克人格問卷調查顯示,曾留守大學生精神質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內外向得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16]。張莉華總結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是:自我評價低、情緒不穩(wěn)定、人際交往退縮、心理發(fā)展水平不平衡等[17]。

在不多的幾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曾留守大學生人格與普通大學生人格上存在差異,例如,曾留守大學生更加的內向,在人際交往中易出現(xiàn)困難;生活上長期的自立則讓曾留守大學生的獨立性優(yōu)于普通大學生。但是部分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不能幫助我們完全理解留守經歷對人格的真實影響。

雖然人格特征相對較為穩(wěn)定,相關研究結果卻顯示,通過個體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等方式進行長期干預,改善效果明顯,但短時間的干預效果在學習生活事件中反彈快、癥狀反復多[18]。這對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四)其它研究

曾留守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總體支持)、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顯著低于一般大學生,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支持、應對方式對曾留守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著較好的預測力[19]。楊琴等對曾留守大學生心理韌性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曾留守大學生家庭支持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20]。研究人員還對曾留守大學生的擇業(yè)效能感[21]、價值觀[22]、社會適應[23]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溫義媛認為已有研究較為集中反映曾留守大學生的消極特征,忽視部分學生因這特殊經歷變得更為堅強。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其對心理健康狀態(tài)良好、社會適應水平較高的曾留守大學生進行質性研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曾留守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包括:接受現(xiàn)實、成就動機、目標定向、意志堅強、積極樂觀、善于學習、情緒調控和社會支持[24]。羅滌和李穎的研究發(fā)現(xiàn)曾留守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包括快樂品質、處事品質、意志品質、奮進品質和親和品質[25]。早期的“留守經歷”也可以是青少年成長經歷中的一筆財富。

二、現(xiàn)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發(fā)展

多數(shù)研究帶有先入為主的結果預期:留守經歷帶來的總是負面影響。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大學生并沒有因童年期的特殊經歷而遭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良好。總結已有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留守經歷對青少年的成長存在一定長期的影響,影響的大小則取決于個體本身的心理特征。心理彈性理論認為內、外部的保護性因素,如社會支持、人格特征等可以幫助留守兒童從逆境中恢復。

已有研究多采用統(tǒng)一的心理量表對曾留守大學生進行調查,對數(shù)據(jù)進行量化統(tǒng)計與分析,這樣的平均數(shù)據(jù)可以反映出總體特征,卻無法深入發(fā)掘每個留守兒童個體的成長經歷。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增加質性研究,探尋留守經歷對心理健康、人格等的作用機制。

對曾留守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進行對比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兩個群體之間的差異簡單歸因為留守經歷。但是留守兒童成長的負面影響因素并不是單一的。結合眾多留守兒童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研究人員多是進行橫斷研究。在今后需要更多的縱向研究,對有留守經歷的群體,從童年期開始進行追蹤調查,這將有助于全面、客觀地揭示留守經歷對青少年成長的真實影響和意義。

進入大學的年輕人都是成績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學業(yè)上的良好表現(xiàn)可以讓兒童獲得更多家長和老師的關注,進而保護他們的成長。所以單純的對曾留守大學生群體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推廣到所有成年的留守兒童群體時,可能存在偏差,我們知道,留守兒童群體中有部分人未進入大學學習,他們大多和父母一起,進入城市工作,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所以對成年后的留守兒童的研究還需要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如果對這兩者進行對比研究,可能更有意義。

三、結語

留守兒童目前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但是對于成年后的“留守兒童”的研究數(shù)量相對較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流動不斷加速,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留守兒童的隊伍還會繼續(xù)擴大。

留守經歷給大學生帶來的持續(xù)影響如何?曾留守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如何?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而這些研究結論將會成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數(shù)據(jù)。

大學生群體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生力軍,他們的狀況關系到社會的進步。所以值得研究人員繼續(xù)關注。

參考文獻:

(1)羅靜,王薇,高文斌.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5):990–995.

(2)(9)譚斌.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0,31(6):87–90.

(3)李曉敏,高文斌,羅靜,等.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成人依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6):748–750.

(4)楊曙民,梁曉穎、李建秀等.某高?!傲羰亍贝髮W生抑郁情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1):51–52.

(5)(19)王玉花.兒童期留守經歷、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4):388–390.

(6)楊雪嶺,馮現(xiàn)剛,崔梓天.大學生的留守經歷與心理韌性、心理病理癥狀[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4,28(3):227–233.

(7)(11)李凡繁.有留守經歷大學生抑郁和社交焦慮——希望和良好寢室關系的保護作用[D].武漢:湖北大學,2012.

(8)郝振,崔麗娟.留守兒童界定標準探討[J].中國青年研究,2007(10):40–43.

(10)李曉敏,羅靜,高文斌,等.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負性情緒、應對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際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5):620–622.

(12)(16)溫義媛,曾建國.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響[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2):146–147.

(13)李穎,王浩,袁利.高校留守大學生現(xiàn)狀的調查報告[J].經濟研究導刊,2012(5):241–244.

(14)譚杰華.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與普通在校大學生人格特征比較[J].菏澤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8,20(4):73–74.

(15)徐建財,鄧遠平.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6):123–126.

(17)張莉華.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

(18)譚杰華.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途徑探索[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0,31(6):114–119.

(20)楊琴,蔡太生,林靜.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272–274.

(21)徐禮平,王平.有“留守經歷”醫(yī)學生擇業(yè)效能感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 17(11):1359–1361.

(22)徐禮平.兒童期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研究——以貴州省高校大學生為例[D].遵義:遵義學院,2011.

(23)溫義媛.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其社會適應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篇10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軟硬件都相對落后,學生基本都來自于農村,他們不如城里的同齡人見多識廣,獨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使他們缺乏自信,也缺乏對周圍人事的關心。我校實行雙休日,對距家較遠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時間可以支配,作為班主任正好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性活動。

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我校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zhàn)。在閱讀了大量研究性學習案例后,結合我校實際和學生實際,我將課題定為“校園·生活”。營造一個文明安全的校園,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才能使學生關愛自己的校園,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校園主人翁的意識,自覺遵守和維護校園文明,遠離危險,參與營造“平安校園”,同時,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道德素質。

二、課題目標與方案設計

(一)課題目標

1.認識到維護和創(chuàng)造校園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參與。

2.讓學生學會設計、收集和處理信息,學會合作、討論以及與他人的溝通,學會基本的調查研究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校園,關愛他人。

(二)方案設計

1.子課題的確立

“校園·生活”涉及面很廣,學生也各有所長,各人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又要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和學生共同設計了以下七個課題:

“校園·生活”

紀律現(xiàn)狀與問題

衛(wèi)生現(xiàn)狀與問題

校園安全現(xiàn)狀與問題

校園水電節(jié)約情況調查

教學情況調查

校園飲食情況調查

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情況調查

2.具體方案設計

課題組成員為高一(7)班

66名同學。在公布七個子課題后,由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編成七個小組。每小組任命一名組長,再由組長組織成員共同討論本小組研究方案,然后進行分工實施。

三、活動實施過程

1.學習培訓:對學生進行社會學研究方法(問卷法、訪談法、信息分析、撰寫報告等)指導。

2.分組討論,制定調查問卷并各復印30份。討論確定本組研究方案并進行調查。

3.各小組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討論,并撰寫 四、學生的研究成果

(一)紀律現(xiàn)狀與問題 (七)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情況調查(張晟、劉超2人)

從調查情況來看,絕大多數(shù)同學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懂得勞逸結合。調查結果還顯示,對于學生課余活動,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導致很多學生對這段時間的安排處于茫無頭緒的狀態(tài)。

希望各班加強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宣傳,學校和班主任要對學生課余時間安排進行科學引導。

五、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感受

1.許x:我們從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團隊精神,相互合作,聽從隊長的指揮與安排,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只樣只會拖累集體。

2.尹星:在這次活動中,我收獲了很多。它讓我了解了怎樣開展一項研究性活動,讓我知道了怎樣制作一份調查問卷,提高了我的動手能力。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使我學會了大膽與別人交流。

3.小蕾:平時在報刊上看到調查報告總是不以為然,只是隨意看上一眼,有時還會說:“什么嘛!不感興趣!”然后將它丟在一邊,卻沒有發(fā)現(xiàn)在這簡單的調查報告背后凝聚著多少人的汗水!今天才體會到一份調查報告的誕生是多么的不容易!

4.陳xx:通過這次活動,我明白了:合作是成功的

前提,安全是生命的基礎。

5.楊x:我們每進一個班級首先找班長,解釋此次活動的原因、目的,并自我介紹,他們都很樂意幫我們。

6.吳x:當我們進行走訪這一步驟時,成效不怎么明顯。有些被調查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譽,不愿意據(jù)實相告,答案與事實背道而馳,所以,這次調查結果不怎么準確。

7.文x:在此次活動中,我們每去一個班級,都會引來眾人的好奇。大家七嘴八舌地談論著,引出了許多笑話。

8.陸x:我們第一次搞活動,都不怎么敢敲門,敲了一個班,叫出班長,他們居然哄堂大笑,真搞不懂有什么好笑的?!m然這次活動碰到了許多困難,但同學們都很開心,也為我們今后行為處事提供了寶貴經驗。

9.桂x:在這次活動中,許多同學積極的表現(xiàn),讓我自嘆不如,但以后在其它方面,我會努力追求進步,不做落后分子。

10.光x:大家各顯神通才能使團隊更好更快高質量地完成任務。

11.紀xx:有些現(xiàn)象在學校中存在,且十分嚴重,而在調查問卷中并沒有充分體現(xiàn)。

12.王xx:被調查者幾乎都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填。

13.張x:在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磨擦,但最終大家求大同存小異。通過這次調查,也使自己有了一點成就感。

14.劉x:通過這次活動,了解了與別人交往的一些知識,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15.方x:增進了我與同學們之間的友誼,提升自己的膽量和信心,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

16.高x: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17.江x:我感到學校存在的不良現(xiàn)象的確很多,對于一些可以避免的現(xiàn)象,大家都是各行其是。

18.王x:每個人在團隊中都發(fā)揮了自己的力量。

19.查x:與陌生人交往其實也沒有想像的那么可怕,只要你對別人禮貌,別人也會以禮相待。

20.陳x:從來不敢輕易與陌生面孔說話的我,這次卻能夠主動與人溝通,并且溝通得很融洽,這是我感到無比自豪的。

21.許x:一向不喜歡說話的我,在這次活動中也參與討論,我顯得異常興奮,這是我的小收獲。

22.桂x:勇于探索是我們高中生必備的精神。

23.桂x:通過隊友們說的一些問題,讓我也了解到了學校其它方面的問題。

24.汪x:經過這次活動,我變得有些膽大了。雖然過程中有些挫折,但并沒有打擊我澎湃的心情。

25.陳x:我勉為其難地參加了這次活動,卻讓我性格改變了很多。

26.汪x:不僅鍛煉了我的膽量,也讓我更加自信,加深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和感情。

27.吳x:此活動有利于同學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也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

28.陳x:活動過程中,有太多的忐忑,……活動結束后,我們一身輕松,喜悅之情在我們心中飄蕩。

29.桂xx:了解到了本校部分學生對節(jié)約水電資源的看法,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簡簡單單,單純的幸福感。

30.紀x:活動過程中,我們有尷尬,但收獲更多的卻是成功的喜悅。這次活動不僅很有意義,而且也很成功。是它給了我同陌生的面孔對話的勇氣,是它讓我發(fā)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更是它讓我相信團隊精神的強大力量!

31.劉x:這次經驗將會一次次鼓舞我去參與社會生活。

32.包x:這次活動讓我切身體驗到環(huán)境衛(wèi)生對我們的影響很大,需要加強環(huán)保意識。

33.章x:在此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與分歧,但通過交流化解了這些障礙。

34.蘇x:原來我以為發(fā)放調查問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由我去做時,感覺這件事并不是想像那樣簡單。

35.王x: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不僅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到我們的心情。

36.陳x:在小組活動中要人盡其才,這樣才會使研討結果更具有科學性。

37.謝x:我負責調查高二(6)班,開始不知所措,在他們班級門口站了片刻,才走了進去。

38.汪x:探究性學習并不是高校學生的專利,我們高中生同樣可以做到。

39.紀x:每個人都在忙活著,以極大的熱情去做這件事,但也有人在胡任務。

40.錢x:這次活動增強了我與同學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41.朱x:經過這次活動能夠清晰地反映學校中的衛(wèi)生狀況以及同學們一些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

42.金x:這次活動增長了自己的的實踐能力,有利于我今后的發(fā)展,使自己能夠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

43.吳x:它有利于提高我們的動手能力。

44.張志x:使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一些人不愿意幫助,不肯回答我們的問題,可見有些人的素質很低。

45.張健x:少數(shù)同學的團結意識差,沒有很好地融入集體,甚至幫倒忙,這是我們自身需要改進的地方。

46.章x:無論做什么事,都得慢條斯理,井井有條,這樣,才能將事情做得完美。

47.大x:開展一個活動要有紀律,要服從組織安排,不能無目的地亂跑。

48.李x:學生每天打掃的衛(wèi)生區(qū)也只是走馬觀花而已,在衛(wèi)生區(qū)內仍有較大的垃圾。

49.沈x:衛(wèi)生還是不夠好,經常敷衍了事,應對突擊檢查,做做樣子。

50.章x:我對有些同學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些同學的思維異常活躍,面部表情異常豐富?!呷龑W哥學姐們對問卷中的一些問題設計提出意見,這讓我反思,以后做任何事都一定要認真,有錯就改,不斷提高自己。

51.曹x:不敢敲門找人填寫,手伸了又縮,縮了又伸,不知怎么辦才好……上樓下樓跑了幾次,終于收齊了問卷……這次活動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累,第二個感受是開心。

52.紀x:調查高三同學的時候,他們互相推讓,最后送我一句:“對不起”,將我晾在一邊,幸虧有隊友的幫助,使我完成了任務,給予我更大的信心。

53.戴x:在同學們的鼓勵下終于勇敢地與其它同學進行交流。只有學會溝通,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54.袁x:人際交往就是語言交際。

55.陳x:不管認識與否,只要能夠交流,就會有很多話題。我們需要大膽與他人交流。……從討論到走訪,再到分析和撰寫報告,每個步驟我都認真思考,

一步步做下來?!鋈魏问虑槎疾荒軆H僅夸夸其談,更要去實踐。

56.汪x:這類活動不但可以訓練我們的膽量,還可以使我們養(yǎng)成細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57.紀x:讓我了解了學生身上存在的種種問題。

58.王x:完成任務之后,心里充滿喜悅和成就感。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還會參加的。

59.周x:希望以后這樣的活動讓我們事前知道,作好準備。

六、對本次探究活動的反思

對于研究性學習,在我校尚屬首次,無經驗可循,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zhàn)。由于學生缺乏探究學習的經驗,事前準備并不充分,他們從思想上到行動上都顯得有些措手不及。而且整個活動時間安排也比較倉促,準備工作還有很大欠缺。

對于如何開展社會學研究調查,雖然事前對學生作了培訓,但時間短,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制作問卷時,細節(jié)部分還存在不科學的地方,設計的問題既不全面,也不能反映問題的本質。在小組分組討論和設計活動方案時,組長和成員之間配合還不夠協(xié)調,導致時間浪廢。尊重他人和謙讓精神還待于進一步提高。在訪談過程中,方法不當,使被訪者存在疑慮,不敢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甚至是直接地被拒絕,從而降低了效率,影響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其實學生的思維還可以進一步開拓,比如,對于衛(wèi)生問題的調查,并不一定要用一種固定的方法去達到目的,可以采用實地查看作為主要方法。還可以去團委調查學校衛(wèi)生記錄,或者走訪學??倓仗幒头止苄l(wèi)生的校長來了解學校措施和動向,從而達到更好的結果。

從七個小組反饋的調查報告來看,學生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對材料的分析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指導,對調查報告的撰寫,也需要指導和進一步鍛煉。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也有比較成功的幾點:

1.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并調動了廣大學生的參與,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問題的設計、信息的搜集以及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等)使同學之間增進了了解和友誼。

2.實踐證明,我校學生有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與示范高中學生相比,毫不遜色。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這樣的學習活動也可以開展起來。 3.學生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流程,并積累了經驗,為以后的研究性學習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