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5: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藝術鑒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他們從麻木和困頓狀態(tài)中蘇醒,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竭力尋找適合自我個性和思想表達的媒材時,其實也是作品的表現(xiàn)力、想象力和感染力拓展與提煉的過程。為了把探索和創(chuàng)新向更深遠方向推進,藝術家在確立、完善和發(fā)展材料語言中總會遭遇各種困擾:雖然理論上認為只要有利于藝術觀念的個性表達,一切材料都可以使用,無論是尊貴無比的黃金還是遭人遺棄的垃圾。但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一旦面對無限自由又漫無目標的材料海洋,他們往往茫然無措。因此,創(chuàng)作中材料的甄選需要結合本人的經歷、個性、觀念,選擇時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是從材料的感受出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始動力本身就是愛好使然,當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緒尚未明確,恰在此時對某種材料的性能比較偏好和熟悉,莫不如從它入手,雖然純真本我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是藝術家的崇高境界,但由個人愛好出發(fā)也是作品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
二是從藝術形式出發(fā):讓材料回到藝術的基礎形式與語言元素中,借此突破、豐富、拓展和超越固有的思維局限和傳統(tǒng)繪畫技法,提高不同材料特性與畫面形式結構及色彩結構相互關系的重新認識和處理控制力。
三是從藝術觀念出發(fā):藝術家根據要表達的藝術觀念進行特定選材,并賦予它新的形式和內涵,達到與精神實質的融合。也就是說,最理想的效果是媒材語境和觀念“合理”融為一體,達到臻于完美,如同“材料自己來說話”一般,由此獲得對不同材料特性所具有的某種文化意味及精神性的思考與表達。有時,為了作品的形式表現(xiàn)與藝術思想表達,藝術家還會主動放棄傳統(tǒng)技法,根據創(chuàng)作需要獨創(chuàng)材料的使用方法。尚揚就是這樣一位善于運用材料作畫的藝術家。在《大肖像》系列中,被臨摹在畫布上的蒙娜麗莎與印有“品質保證”、“?!?、“恭喜發(fā)財”、“北京特產”的透明食品包裝袋混在一起。《深呼吸》系列則充分釋放不同材料的獨特性能,如油彩、報紙、彩色噴罐漆、丙烯、石膏等,使它成為醫(yī)療教學掛圖式的肺部風景。藝術在當代越發(fā)多樣化、綜合化和個性化,“藝術走向綜合”已被大眾認同,媒介技法風格更是不拘一格。有時,一些互為矛盾的物件碰撞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材料情感,使藝術精神得到提升。例如藝術家克萊因的“火畫”作品,為了把火焰燦爛的燃燒過程固定在畫面上,他選擇了耐燒材料“石棉”作畫底,又在其上噴涂顏色,經火燒后形成蔚為壯觀的火畫。在我看來,綜合材料繪畫創(chuàng)作的最大貢獻在于它搭建起藝術感受與視覺表現(xiàn)之間的橋梁。
綜合繪畫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文化歸屬
當下,綜合材料的運用已不僅僅是繪畫技術的問題,它蘊涵的更多意義是“藝術觀念”的突破。在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中,很多藝術家應用各種材料沖破保守、狹隘和封閉局面,成功穿越傳統(tǒng)繪畫的樊籬,從側面推動中國藝術形式與觀念不斷更新。視覺焦點從“審美”移至“審視”與“反思”,更讓我們感受到國內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多元性和人文價值。國內著名藝術家周長江曾在《解讀材料》一書中提到:“材料與表現(xiàn)既是物質材料創(chuàng)造性應用,同時也是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精神穿透材料,材料才具有生命?!比缃裆鐣狳c諸如“意識形態(tài)”、“生存狀況”、“倫理與社會”等充斥著當代藝術家們的視野,如何做到“精神穿透材料”,建立傳統(tǒng)與當代文化互動和諧的環(huán)境,呼喚心靈的文化閱讀,如何反思圖像時代的膚淺與失度,重建文化的尊嚴與深度,這些帶有普遍社會意義和文化性質的元素是當前藝術表現(xiàn)中極為重要的精神載體。
藝術家應該對自己生活的時代本質有所領悟,有所感思。只有處于準確的感悟狀態(tài),才能從紛繁的世界中尋覓出獨特的創(chuàng)作題材及表達方式,用最真誠的圖式展現(xiàn)內心世界。在王懷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的文化價值取向:“木結構”與“黑白”這兩個基本因素構成了作品母題,如《大音有聲》、《余音》、《羽化》,“黑”中滲透著東方文化的韌性,這不僅是繪畫的顏色,更代表了一種精神。他將西方現(xiàn)代構成元素引入到東方古典人文風格的話語方式中,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水墨的畫面格局,使我們產生強烈的身份認同感。王懷慶把這種符號和認同感轉化為獨特藝術語言,傳達一種深蘊的文化氣息,睿智地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國際、當下三種文化的綜合。
20世紀末至今,我國許多藝術家在探索既符合創(chuàng)作者內心體驗又富有原始能量的材料,以擴大具有象征意味的精神性和文化空間,透出對當下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深刻思考。藝術家張洹曾在一場新聞會上介紹自己的作品時說:“讓藝術家講自己的作品是沒有道理的,作品出來就不用再過多解釋了,當代藝術的價值就是要提出問題,無論是生活的問題、社會的問題還是文化的問題,這樣藝術才有價值?!本C合材料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它。
張洹利用拆遷后遺留的上海老青磚創(chuàng)作的作品《創(chuàng)世紀》裸地告誡眾生,那些承載著文化意味和歷史印記的青磚堆是人類在高速建設城市后所付出的代價———對舊事物的摧毀。皈依佛教的他摒棄單純的東西方當代藝術表現(xiàn)方式,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元素,從各大寺廟收集代表“宗教”、“塵俗”、“人類的虔誠”和“神的虛無”的香灰進行雕塑和香灰畫創(chuàng)作,他又將這一創(chuàng)作行為變成影像呈現(xiàn)給觀眾,使“香灰”這種媒材極致地擴展自身的藝術力量。香灰作品《大運河》和《水庫》令我們聯(lián)想到國家轉型為工業(yè)經濟型社會后,隨之帶來的問題卻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香灰佛》與《香灰耶穌》直指中西方信仰的異同,意義含蓄且耐人尋味。從國內到紐約,再回到國內,從早年的行為藝術到今日的香灰作品,張洹十多年的藝術經歷融會著西方的文化和中國的內涵,體現(xiàn)著具有批判性及中國文化內涵與人文關懷的藝術表達。
(1)、生理安全型特點:以具象的形式出現(xiàn),采取借喻、諧音、暗示的方法,獲得心理的愉快。如:“福祿壽喜”蝙蝠、鹿、仙鶴、(靈芝、仙桃、松樹),喜鵲為象征;“招財進寶”財神趙公明,招財童子;“麒麟送子”麒為雄,麟為雌,麒麟演化為送子的瑞獸,富貴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稱;
(2)、文化寓意型特點:在具象和抽象之間,直接用文字表現(xiàn),還有抽象圖形等。文字表現(xiàn)有萬字、回字、壽字;卍”字為古代一種符咒,用做護身符或宗教標志,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皡d”字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xiàn)的瑞相,有吉祥、萬福和萬壽之意,唐代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采用漢字,讀作“萬”。抽象圖形如太極、八卦、云紋、雷紋等;具象的如龍鳳、牡丹、如意、琴棋書畫、漁樵耕讀、喜相逢、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特點:以詩意化的物品作為表現(xiàn)內心的追求,獲得精神的向往?!皻q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三種往往交織在一起,獲得視覺意識、社會心理、民族習慣的多重含義。
二、設計創(chuàng)意
藝術鑒賞在雕刻藝術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瑪瑙雕刻?,旇菍毷?,紋理色彩變化最為豐富的品種,就材料對象而言,瑪瑙的優(yōu)勢和特點是紋理色彩的變化產生的畫面感,人工做不到。一件好的雕刻藝術作品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判斷:
1、材質:搭配和諧的多色瑪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極好玉料。所謂“俏色”。是指作品顏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達到極至,則稱為“絕”。一件精絕的“俏色”雕刻品的價值。遠遠不是其材料價值所能確定的。
在進行書法臨摹創(chuàng)作時,書法創(chuàng)作究竟是為誰而創(chuàng)作是一個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對于一些人來說,書法臨摹創(chuàng)作主要是為自己創(chuàng)作,也可以為他人創(chuàng)作。筆者認為,書法創(chuàng)作主要是為了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客觀上也達到了為他人創(chuàng)作的效果。主觀上為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這一理解非常簡單,因為在進行書法臨摹創(chuàng)作時,要求創(chuàng)作者身心愉悅,可以陶冶情操,其主要本質還是在為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但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一個現(xiàn)象,如果一件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成功,他就成為了一個藝術品,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由于藝術品可以感染他人,也可以感染書法家本身。從這種角度進行分析,作品已經成為了作者與觀眾之間交流媒介,通過作品向觀眾傳達自己內心,以便做到兩者內心的共鳴。
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又可以分為大我和小我。效果主要是指個人的初始狀態(tài),大我是指個人在經歷滄桑之后的精神境界。只有實現(xiàn)了小我才能完成大我,這是人類人性升華的必備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通過對自我進行歷練,使得自我的精神境界可以提升,以達到大我的情懷,與欣賞者形成共鳴。
對于任何一門藝術而言,藝術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盡管藝術在表現(xiàn)形式上存在差異,但在最終的目標上卻具有一致性,都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經典作品還是優(yōu)秀佳作,無論創(chuàng)作者出于何種主觀狀態(tài),想表達何種情感。一件優(yōu)秀作品的誕生,客觀上產生了陶冶情操的效應,可以供人欣賞。
二、妙在傳情達意
一件書法作品是用文字和筆墨組成的,并有文字和筆墨傳達情意。在傳達的過程中,有兩種因素取到了決定性作用。由于書法作品是由中國漢字組成,而漢字是方型字并且漢字是圖式的。與此同時,在進行書法寫作時常常使用毛筆進行創(chuàng)作,而毛筆的特性是軟。正是由于以上兩個特征,在進行書法臨摹時常??梢赃_到傳情達意的效果。
我們偉大的祖先發(fā)明方塊字又稱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可以把人與人或者人與自然的關系明顯表達出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復雜,單個的文字無法表達豐富的情感,為了適應人們生活的發(fā)展需要,漢字的構字方法也逐漸出現(xiàn)了轉變。在書法漢字中出現(xiàn)了六書,他們分別是指事、會意、轉注、象形、假借。通過這些轉變,使得漢字構字方法產生了豐富和創(chuàng)新,使得內在精神得到升華。
從毛筆上進行分析,由于毛筆性軟,所以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可以有方有圓、粗細得當、虛實有異,表達出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之間復雜的情感。
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中,書法創(chuàng)作可與一般的文字書寫區(qū)分開來,主要是因為兩者具有非常大差別。書法創(chuàng)作可以表達人與人之間情感,還可以表達人與自然關系。寫作主要是為了傳遞語言,進行文字記載。我們在對一幅書法作品進行評價時,既需要對書法的力度、章法、墨法等技術因素進行考量,還需要看他是否能夠做到傳情達意,從而衡量出該部書法作品品格高低。但對于寫字而言,寫字只需要易于辨認即可。
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我們需要表達何種感情呢?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多種,而書法創(chuàng)作可以通過自身點、線、面與章法等因素相結合,形成語言,抒發(fā)人與人之間美好情感。在進行臨摹時,書法家由于自身修養(yǎng)不斷提高,可以通過自身雙手將真善美表達出來。例如,通過觀察書法家不同書法真跡,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內涵。王羲之的書法優(yōu)雅瀟灑、黃庭堅的書法耿直重義、傅山的書法海闊天空、林散之的書法仙風道骨,這些都是書法傳神的典范。
三、功在傳承有緒
文中所指緒主要是指書法傳承。我們在進行書法臨摹創(chuàng)作時,我們首先要明白書法字體從何而來,需要對書法淵源進行探討。在進行書法臨摹創(chuàng)作時,我們只有了解了事情來龍去脈,才能夠進行有效臨摹創(chuàng)作,從而形成自身獨具一格書法形式。如果我們在進行書法傳承過程中不去追根溯源,而是盲目跟風,則我們只能學到皮毛。
在進行書法學習時,臨摹是學習書法最佳途徑。在對一個書法家功力進行探討時,我們可以看他對傳統(tǒng)研究深度。對于一個喜歡學習書法人而言,必須需要借鑒傳統(tǒng),否則等于白手起家,很難達到新高度。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對于經典書畫學習必不可少,這樣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用同樣時間獲取更多知識,并從中悟出真諦,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書法。在進行臨摹時,我們需要選擇合適臨摹標準。首先必須符合自己性格,這樣才能夠吸收精華,開發(fā)出古人沒有開發(fā)的空間,做到揚長避短。
四、趣在形式對比
在不同時期,書法擁有自身特征,通常可以用一個形容詞來進行形容。在晉朝,書法尚韻;在唐朝,書法尚法;在宋朝,書法尚意;在明朝,書法尚態(tài);在清朝,書法尚勢。對于當今書法而言,我們并不能用一個詞來進行形容,筆者也不會輕易下一個定論,這個定論應當由后人進行評價。在當前人們內心審美需求中,尚趣是非常貼近人們內心世界。雖然每個時代的書風各不相同,但是這些都是由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及內心審美訴求共同決定的。書法藝術發(fā)展到今天,在字體上已經相當的完備,各種字體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在這個時代,書法要想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就必須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我們可以從生存狀態(tài)進行分析,做到推舊成新,在字體的技法上進行豐富。對于當今的書法家而言,應當整合當前的書法資源,推古成新,創(chuàng)作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書法作品。對于一個時代而言,時代的疏忽如何并不是由個人決定的,它是一個時代的反映。但是一個時代存在不同的書風,卻并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當今時代存在著尚趣的傾向,但并不排除以往的書法形態(tài)。
對于現(xiàn)代生活而言,不僅書法存在著尚趣的現(xiàn)象,其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同樣有這樣的價值取向。由于當前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生活節(jié)奏非???,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希望通過藝術形式放松心聲。例如馮小剛導演的1942和徐崢導演的泰囧,本以為1942憑借自身很好的功底,可以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哪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被泰囧一舉奪冠,而泰囧的思想雖然沒有1942那么深刻,但這部片子本身的幽默情節(jié)可以使人哈哈一笑,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
五、貴在個性鮮明
書法創(chuàng)作必須做到個性鮮明,有自己的面貌,做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必須有一定的維度,從技法上進行分析,首先要熟練掌握傳統(tǒng)的技法,并且擁有深厚的功底進行駕馭。例如在駕馭線條時,使用者在使用毛筆時必須做到穩(wěn)、準、通。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并通過筆墨的形式表達出來,你使得自己的生活具有藝術氣息,表達出真實的生活情感。
在彰顯自我個性時,我們必須深入生活,深入傳統(tǒng)。在深入傳統(tǒng)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傳承有緒。眾所周知,生活是藝術的來源。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我們必須有效地結合生活,深入生活進行創(chuàng)作。筆墨雖然隨著時代變化會產生一定變動,但所有變動都必須深入到生活之中,這些生活既包含有社會生活又包含有自然生活。當今世界生活變得日益豐富,為書法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泉。深入生活,洞察人的內心世界,了解人民的訴求,已經成為了書法家必備的一個功課。當前人們的心情都非常浮躁,內心渴望得到一片寧靜之地。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太多爾虞我詐,人們內心也呼喚真誠社會。
在進行臨摹創(chuàng)作時,我們需要與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相接處。當今世界是一個信息化的世界,科技空前發(fā)達,而古人主要生活在農耕文明時期,使得古人生活節(jié)奏比較緩慢,生活相對閑適,但信息也相對閉塞。在王羲之的年代沒有高鐵,沒有飛機,更沒有太空飛船。而我們當前的時代既可以去青藏高原進行探險,還可以去海底進行游玩,甚至可以登陸月球進行探索。這些新興的變化都可以通過筆墨語言進行表達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六、高在自然天成
對于書法家來說,在進行書法臨摹的過程中,最高的境界在于做到自然天成。自然天成往往排除小我、大我、無我的障礙,做到天人合一,直通宙宇。在思想境界上,我們應當從小我提升到大我,最終做到天人合一。與此同時,在進行書法臨摹創(chuàng)作中,由于書法中的諸元素存在的一定量的約定,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在自然天成的書法中字法章法墨法等等不同的書法技能都有高低之分,一定必須符合自然天成的標準,這樣才可以使人感到舒適協(xié)調。反之,如果過分追求某一項內容,會使得整個作品非常不協(xié)調,給人不舒適的感覺。
參考文獻:
二、系統(tǒng)平臺架構
作為提供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站,網絡的安全、健壯、性能、穩(wěn)定與可管理性十分重要,任何方面都必須有周全的考慮。一直以來,人們的觀念中總認為WindowsNT不夠安全,不夠穩(wěn)定,無法支撐一個訪問量巨大的Internet站點。但是實際上,無論是Linux,Solaris,還是WindowsNT,沒有哪個產品天生就比別的穩(wěn)定?,F(xiàn)實世界的例子證明,建立在WindowsNT上的站點也可以很安全,很穩(wěn)定。有不少大型的商務站點,比如,eBay,以及Dell,都是建立在WindowsNT和IIS之上的,這些都是些流量很大的站點。基于上述理由,我們選擇WindowsNT+IIS4.0架構,并采用Microsoft用于建立動態(tài)網頁的技術--ActiveServerPages(ASP),前臺開發(fā)工具使用VisualStudio6.0,FrontPage98,PhotoShop5.0,Flash等,后臺數據庫擬采用在NT上有良好表現(xiàn)的MSSQLServer7.0大型數據庫。
三、系統(tǒng)功能結構及運作流程分析
針對文化藝術品的廣義性,藝術品網上商城除了提供BtoB,BtoC,CtoC等目前較流行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外,還針對較特殊的文化藝術收藏品提供對小批量發(fā)行的紀念物品等進行形式多樣的集體競價。網上商城是一個虛擬的文化藝術品交易場所,為入駐收藏家、拍賣行等藝術品銷售商家提供網上文化藝術品展示銷售及客戶網上在線競價拍賣等服務。整個系統(tǒng)擬開發(fā)成為通用的電子商城,只要拍賣行、藏家等提出在線申請,經過驗證后,即可為之開通。之后系統(tǒng)通過提供相應的空間,以及交易的平臺,結合客戶網頁自助生成系統(tǒng),無需客戶了解任何互聯(lián)網技術,就可方便地進行網上藝術品的交易與交流。針對網上商城商家與用戶之間進行的交易,除非有網上商城公司直接介入,可以提供一定條件下的鑒定等服務,除此之外,包含鑒定在內的相關服務由商家自主提供,與此同時,提供相應的信用等級處理系統(tǒng),以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收藏家、拍賣行以及客戶的交易活動。對于成功的交易,網上商城提供如下結算方式:
1、網上直接劃付;
2、銀行匯款、銀行轉帳、郵局匯款等;
3、送貨上門、貨到付款、EMS代收貨款。
網上商城提供如下的實際運作模塊:
1、管理機構運作系統(tǒng)其中包含:入駐商家注冊及相關信息管理;入駐商家產品登錄及管理;客戶注冊及相關信息管理;在線銷售統(tǒng)計系統(tǒng)。
2、商家經營系統(tǒng);商家信息管理;商家物理情況,在線訂購協(xié)議,提供的服務,結算方式等;新聞功能;商品登錄及相關信息管理;商品的增、改;商品信息的增、刪、改等;訂單查詢;訂單處理;銷售統(tǒng)計;客戶信息檢索
本報訊 (記者 周睿)記者昨從市科委獲悉,重慶市科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于近日正式開通,公眾可登錄網站(cqkjwx.net)注冊后,就可免費查閱海量論文和專利數據信息。此外,市民還可到渝北新溉路2號生產力大廈13樓免費領取服務卡成為用戶。
據介紹,這個平臺是由重慶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市科技信息中心)組織實施,首期整合了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醫(yī)科大學、重慶市標準化研究院等6家單位的數字文獻,包括140余個中外文數據庫。
目前,平臺信息量包括期刊論文9600萬篇、學位論文170萬篇、中外專利2500萬個、中外標準260萬項、會議論文600萬篇、電子圖書370萬冊、法律法規(guī)100萬條、科技成果75萬個、文獻記錄2.6億條。
1.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本質上是信息的雙向傳播和交流,新媒體藝術借助科技手段,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藝術中受眾被動接收傳播信息的單向傳播方式,讓人與物化的傳播媒介相互影響和交流。受眾可以通過對媒介的觸摸、身體移動、發(fā)聲改變作品的進程、造型甚至意義。這種互動特征使藝術作品與受眾之間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關系,受眾在面對新媒體藝術作品時,主動參與到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對作品的欣賞。
2.非線性
非線性的編輯方法是新媒體藝術在信息編輯形式和創(chuàng)作理念上的一種靈活多變、動態(tài)的信息編輯形式。新媒體藝術的敘事打破了傳統(tǒng)敘事線性的局限,引入了開放、能動、可變的時空語言。新媒體藝術的敘事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即時性、游戲性的開放結構。在這種敘事結構中,藝術設計者、參與者被允許在一個平等共享的語境下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構藝術作品的敘事關系。
3.虛擬性
新媒體藝術憑借數碼技術實現(xiàn)了受眾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虛擬重構。虛擬性使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發(fā)生轉變。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營造一種視覺、聽覺、觸覺類似真實場景的虛擬時空環(huán)境,為受眾創(chuàng)造一個以人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構想性的三維信息空間。
二、新媒體藝術在不同商業(yè)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1.新媒體藝術在商業(yè)舞臺空間設計中的運用
在舞臺設計中,新媒體藝術的運用革新和突破了傳統(tǒng)舞臺藝術設計的呈現(xiàn)形式,它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豐富、新奇、多元化,為觀眾營造了現(xiàn)代科技和超凡藝術魅力兼?zhèn)涞囊暵犑⒀?。新媒體藝術在商業(yè)舞臺設計中運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術、3D技術和虛擬實現(xiàn)技術。LED技術主要運用于商業(yè)空間的背景屏幕的藝術建構和創(chuàng)作,它的展示方式靈活,使得舞臺設計更加方便和華麗。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3D技術越發(fā)融入人們的生活。舞臺空間的3D技術可以凸顯舞臺設計的立體感和景深感,可以為觀眾營造極強的時空沉浸感和場景構想感?;谔摂M互動系統(tǒng)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讓舞臺空間設計得到更大的拓展。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商業(yè)舞臺空間中的運用,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虛擬世界與舞臺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時空,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性。近年來,舞臺空間設計已經開始嘗試使用影像與互動媒體技術作為敘事的表現(xiàn)手段。
2.新媒體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公共空間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臻g。城市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審美的文化表達。新媒體藝術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間設計,在豐富人們視覺空間的同時,也增強了大眾的參與性,成為城市生活審美化的重要途徑。其表現(xiàn)方式主要是裝置藝術、多媒體和互動技術。
本文將系統(tǒng)的對無單放貨的問題加以疏理,并重點對當前學術界關于其行為性質及保證函效力等問題的觀點嘗試性地提出質疑,并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從邏輯上去認識無單放貨責任問題,最終提出解決無單放貨問題的途徑。
目錄
一、憑正本提單交貨的法律依據
(一)提單的法律性質決定應依正本提單交貨
(二)依正本提單交貨是一項國際慣例
二、無單放貨行為的界定、原因、典型樣態(tài)及抗辯
(一)無單放貨行為的界定標準
(二)無單放貨的原因及主要形式
(三)無單放貨的抗辯
三、無單放貨行為的責任屬性及訴權的行使-對學術界“違約說”、“侵權說”、“競合說”等的檢討
(一)有關無單放貨責任屬性的學說及評價
(二)對無單放貨責任屬性的邏輯推導
四、無單放貨下的保函-對當今理論和實務中做法的質疑
(一)無單放貨保函的性質
(二)無單放貨保函的效力-對“善意、惡意”標準的質疑
(三)無單放貨保函的獨立性擴張趨勢-見索即付保函
五、無單放貨的解決途徑
(一)目前人們對無單放貨問題解決途徑的建議
(二)對上述建議的評價及對無單放貨解決途徑的看法
一、憑正本提單交貨的法律依據
(一)提單的法律性質決定承運人應依正本提單交貨;
1978年《漢堡規(guī)則》對提單的定義做了如下闡述:“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運輸契約和由承運人接管或裝載貨物,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p>
一方面提單是貨物的收據和運輸合同的證明。承運人和托運人之間確立了運輸合同關系,承運人便有義務完整無損地將貨物交付給提單上的收貨人。只要承運人未將貨物交付,正本提單持有人承運人的責任尚未完結,運輸合同即未終止。
另一方面,提單是物權憑證。有觀點認為提單代表著提單項下貨物的所有權,在法律上占有提單與具有貨物的所有權有同等的法律效力[3].提單的轉讓就表明貨物所有權的轉移,提單持有人就是貨物所有人。因此承運人必須憑正本提單交付貨物[4].以上觀點實際上曲解了“物權憑證”的含義,物權憑證的核心特征是不須任何正式讓與或對債務人任何通知即可轉讓,它只表彰貨物占有權與貨物所有權并無必然聯(lián)系,權利滲透于憑證,由此產生了最具有商業(yè)重要性的只有向持有人交付才能清償的原則[5],正如Rix法官所說:“In my judgment ,a true owner cannot in the absence of some special arrangement oblige a
shipowner to deliver his goods to him without presenting his bill of lading.”
即真正貨方也必須退回提單才能取貨。
(二)依正本提單交貨構成了一項國際慣例:
憑正本提單提貨已是各國接受和公認的一項法律制度,作為一項國際貿易慣例,在航運實踐中普遍得到遵循。83年對外經貿部曾以通知的方式下發(fā)了文件,允許以副本提單出具保函提貨,但是學界普遍認為它不屬于政府的法規(guī)性文件,而是具有協(xié)調作用的規(guī)范性文件,且只能對國內船舶以及有關的專業(yè)部門發(fā)揮協(xié)調作用[7],憑正本提單放貨作為一項國際慣例仍應遵守。
二、無單放貨行為的界定,典型樣態(tài)原因及抗辯
(一)無單放貨行為的認定標準:
判定承運人無單放貨行為是否已完成應以提單下的貨物是否完成法律意義上的交付而非物理意義上的交付,即承運人向提貨人出具提貨單這一行為為標準。而提貨人在提貨當中的行為對承運人無單放貨并無影響。
(二)目前無單放貨主要形式及原因:
1、貨抵目的港,承運人憑保函將貨物交給提單所載收貨人以外的第三人。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有關保函的問題將在后文詳述。
2、由于目前航??萍嫉陌l(fā)展,航速高的航程短,單據流轉速度慢,承運人為減少港口費用,開始投入新的航次,而將貨物放給無正本提單的持有人。而此時無單提貨人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未持有正本提單:
(1)在信用證條件下,單證不符,銀行拒付,而單證尚未退給賣方,賣方未及時行使中途停運權。
(2)收貨人經濟困難,無力向銀行付款贖單。
(3)收貨人與承運人因長期業(yè)務往來,形成無需正本提單提貨的慣例。
3、承運人與提貨人惡意串通欺詐正本提單的持有人。
(三)無單放貨的抗辯:
現(xiàn)實中,與無單放貨相關的情況頗為復雜,有時盡管有無單放貨的事實出現(xiàn),但因某些特定事由的存在,可阻卻其違法性。近年來,船東在訴訟中提出了種種抗辯無單放貨責任的事由,理論界與實務界對此看法不一,爭論激烈,現(xiàn)擇幾種典型的抗辯事由加以分析。
1、提單持有人起訴超過訴訟時效:關于無單放貨的訴訟時效曾有過爭論,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無單放貨訴訟時效仍為1年。
2、貨物交付地法律或港口習慣做法要求貨物在無正本提單的情況下也必須交付[8]. 3、提單遺失、被盜、滅失或因金融上原因未能得到提單,提貨人如能證明它是提單受讓人,且對正本提單去向做出滿意解釋,承運人有權將貨物交給提貨人,但是一般應經公示催告程序后憑擔保提貨[9]. 4、提單持有人明知承運人無單放貨仍積極協(xié)助無單提貨人提貨或為無單提貨人提貨提供其他便利條件或就提單項下的貨物已與無單提貨人或買方達成付款協(xié)議。這即是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理論。
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現(xiàn)狀新課程改革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它給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它從課本到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美術課程的授課模式與授課秩序,使美術學習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在提高與造就學生素質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這門融合了各種藝術種類如語言、唱歌、舞蹈、律動、器樂、圖畫、手工、表演為一體的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和愉悅性的綜合課程,它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有我很深體會,在這場新課標改革中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談以下幾點: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
美術鑒賞包含鑒別與欣賞,是用運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lián)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xiàn)象的活動。高中美術鑒賞課是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因此,教師要通過美術鑒賞內容系列的教學,使學生們不僅能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lián)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xiàn)象。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主要有兩點:1.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2.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
二、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提高教學質量,把以往人們常用的直觀教具如掛圖等準備逼真地通過屏幕反映出來。改變傳統(tǒng)的“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yè)”課堂結構,針對美術特點,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huán)節(jié)這五個環(huán)節(jié)互相之間并無固定順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優(yōu)化組合相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問”、 “賞”是美術學科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學生均可提問,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議”指的是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針對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討論;“講”指的是教師的針對性講解;“練”指的是課堂練習,這在美術課堂中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常都穿插在教學過程中。
三、教師上好美術鑒賞課的幾條原則
1、一切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目標
美術鑒賞模塊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語言和鑒賞方法,了解美術學科各科的各個門類,通過鑒賞中外優(yōu)秀美術作品,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tài)度。作為面向全體學生,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文修養(yǎng)的提高是其問題所在,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會的,而只能通過學生在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2、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師的授課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在主動參與了學習活動,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展示鑒賞作品后,教師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鐘,或者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別談論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拋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畫面。鑒賞與實踐相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再次,情景創(chuàng)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在形式結構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蘊,或某種意味等等精神內涵,即意蘊美。在審美直覺刺激了鑒賞者的感覺后,將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此時教師要積極傳達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若能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法、語言描述法、情景設置法等辦法,往往事半功倍。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鑒賞課的前提。
3、要注意平時的搜集整理,精心備課
教好美術鑒賞,教師不僅要備好課,寫好教案,還要備好課前的材料,如恰當的實物、圖片、音像資料、新聞、典故等等。這些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增加鑒賞內容的趣味性,充實課堂內容。
4、舉辦展覽為學生提供比較作品的機會
美術鑒賞課研究性學習中,當學生意識到他們對作品的一些假設需要修改時,說明了他們遇到了困難,這時教師可以舉辦一些經過仔細挑選并且在題材、風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處的作品。
總之,美術鑒賞教學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善于啟發(fā)學生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審美經驗去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而且還要善于動腦,善于總結,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鑒賞方法來的。
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是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lián)系幾種主要的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例如音樂、美術、書法等,對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進行學習和欣賞,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特點和審美要求,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學論文,目前全國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把開展藝術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
但是,我們同時看到,目前高校中開設的選修課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認真探索。例如,相關教材缺乏,教學難易程度很難把握;教學手段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監(jiān)控體系不完善,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對于地方性高校來說,除了面臨上述問題之外,還存在著教材缺乏針對性、藝術教學中的地域性內容不突出等問題。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主要陣地。要想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教育學論文,我們認為,可以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
我們認為,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改革:
1.努力改變專業(yè)課課堂教學中以傳授知識和技巧訓練為中心的教學目的,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愉悅的狀態(tài)下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審美修養(yǎng)。
選修課與專業(yè)課的教學目的不同,選修課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開設的,是通識教育,不注重專業(yè)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主要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部分非專業(yè)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發(fā)展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現(xiàn)階段,很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普遍使用的是藝術史論方面的教材教育學論文,這就造成了過于專業(yè)化而忽視了非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結構,影響到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認為,公共藝術選修課應當以欣賞具體的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為主要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和了解藝術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狀態(tài)下深入領會藝術作品內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審美修養(yǎng)。
2.廣泛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包括聲像資料和影視藝術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兼顧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心理特點,要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核心期刊。在這一過程中,僅憑老師枯燥的講解顯然無法實現(xiàn)上述目的教育學論文,這就需要借助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的優(yōu)勢,對藝術作品或藝術現(xiàn)象進行全面而精準的展示和解讀,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國繪畫作品鑒賞中,采用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可以極大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的距離,提高學生對于繪畫作品的興趣。
3.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目前,國摘要舉措。可以采取與本地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藝術院(團)、風景名勝區(qū)等機構共建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實地教學,采取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等方式,加強本地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豐富和擴大學生的視野。
4.通過撰寫論文、課堂討論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保證教學效果,應重視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學論文,注重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xiàn)象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活力,要嘗試借助布置平時作業(yè)或者安排課堂討論等形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論文寫作和集體討論過程中,不追求標準答案,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經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
5.注重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專業(yè)技能等之間的聯(lián)系核心期刊。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藝術作品,尤其是從自身所學專業(yè)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和藝術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作為跨專業(yè)選修課,上課的學生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yè),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把選修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尤其是專業(yè)技能結合起來教育學論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藝術和藝術作品,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經濟學院專業(yè)的同學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對于清代中期“揚州畫派”進行解讀,進而進一步明確政治環(huán)境和經濟條件與藝術市場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所以,公共藝術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開設的相關課程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努力提升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鑒賞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原.高校美術教育現(xiàn)狀與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9,(04):46-47.
[2]吳金銘.美術鑒賞教學之我見[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韋靜濤.論高校美術鑒賞課創(chuàng)新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chuàng)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chuàng)造、鑒賞的美學規(guī)律。《知音》是《文心雕龍》的第48篇, 是劉勰論述文學批評的專篇,重點討論的是如何正確鑒賞文學作品的問題。
“知音”一詞首見于《禮記?樂記》:“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笨梢姟爸簟钡囊馑迹局付靡魳?。后來,“知音”被固化成為一個文化內涵并典出《列子?湯問:》這么個深知音律的故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憋@然, 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劉勰以“知音”來命篇,藉此喻彼,是以“知音”代指正確的文學鑒賞者,意在探討鑒賞者如何才能成為深知“文心”的知音。
筆者反復研讀《文心雕龍?知音》后,對劉勰的文學批評理論有了一定的理解;對劉勰關于鑒賞文學作品的標準和原則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劉勰知音難覓的感嘆和怎樣做知音的觀點有了更深層的感悟。
一、音實難知,知實難逢――知音難覓的原因
文學作品的優(yōu)劣怎樣鑒別?鑒別的標準和原則到底怎樣?深知“文心”的知音又在哪里?劉鰓在《文心雕龍?知音》開篇就感嘆:“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千百年來,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堆山疊海,但深知“文心”的鑒賞者(知音)卻“千載其一”,這是為什么?知音難覓的原因究竟何在?劉勰認為:
(一)音實難知
客觀上,“形器易征”而“文情難鑒”。和實物相比,文學作品本身比較抽象而復雜:“夫麟鳳與雉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寫其形。然魯臣以麟為,楚人以雉為鳳,魏民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形器易征,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的確,文學鑒賞的對象是抽象而復雜的文學作品,它是通過藝術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有深層的內涵。因此,鑒別抽象性的文學作品,要難于鑒別具體的實物。
主觀上,“知多偏好”而“人莫圓該”。劉勰認為,文學鑒賞者往往見識有限并各有偏好,不能客觀而公正地評價有“萬端之變”的文學作品:“夫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犊吣媛暥鴵艄?jié),醞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zhí)一偶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劉勰認為,盡管鑒賞者的評價標準不同,但如果鑒賞者見識淺薄、素質低下而且“知多偏好”,那么他們就屬于“俗鑒”者。而“俗鑒”者“各執(zhí)一隅之解”,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文學作品,不能成為深知“文心”的知音。其結果將直接導致“深廢淺售”,曲高和寡。古往今來,這樣的事實大量存在,因而劉勰感嘆:“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二)知實難逢
劉勰認為古來知音難覓的另一原因,是鑒賞者往往犯“賤同思古”( 貴古賤今)、 “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的錯誤,無法成為知音。比如秦皇漢武,雖然鑒照洞明,但也貴古賤今:“‘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昔《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豈不明鑒同時之賤哉!”這與復古派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何其相同 !所以他們不是真正的知音;又比如班固曹植,才實鴻懿,卻也崇己抑人:“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筆不能自休’。及陳思論才,亦深排孔璋,敬禮請潤色,嘆以為美談;季緒好詆訶,方之于田巴,意亦見矣。” 這與曹丕嗤笑的“文人相輕”何其一致!所以他們也不是真正的知音;再如樓護之流,學不逮文,卻信偽迷真:“至如君卿唇舌,而謬欲論文,乃稱‘史遷著書,諮東方朔’,于是桓譚之徒,相顧嗤笑。”這與 “以訛傳訛”有何區(qū)別!所以他們更不是真正的知音。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劉勰認為,秦皇漢武、班固曹植、樓護之流,都屬于低層次的“俗鑒”者,根本算不上“知音”。
二、操千曲,標“六觀”,無私輕重――知音的必備條件
雖然知音難覓,但劉勰認為,只要具備條件,深知“文心”的知音仍然可以培養(yǎng)和造就。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和造就真正的知音呢?劉勰認為:
(一)博見廣聞,不偏憎愛
鑒于“音實難知”、“知實難逢”――知音難覓的原因,劉勰認為,要想成為深知“文心”的知音,鑒賞者的學識水平和人格素質非常關鍵。鑒賞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漸進、曲折的積累過程。鑒賞者應博見廣聞,廣泛地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文學作品,努力培養(yǎng)自己廣博的藝術趣味和寬厚的審美心胸,排除私見偏愛,以增強其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素質,從而實現(xiàn)對文學作品的正確理解和評價: “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所謂“圓照”,指客觀公正地評價文學作品;所謂“博觀”,即要求鑒賞者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拓寬多維度的審美視野,深化文學鑒賞的理論修養(yǎng),提升自身的審美鑒賞力。“博觀”是“圓照”的基礎,是達到文學鑒賞最高境界――“妙鑒”的首要因素?!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辫b賞者只有通過“博觀”,大量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文學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yǎng)和理解能力。正如蘇軾所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不睹瓊琨之熠爍,則不覺瓦礫之可賤;不覿虎豹之蔚,則不知犬羊之質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極鄙。”說明只有“博觀”方能細大不捐,網羅無遺。
劉勰還很重視鑒賞者人格素質的培養(yǎng)。他認為鑒賞者的人格素質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起到很關鍵的引導作用。他反對鑒賞者以主觀好惡去評價文學作品。鑒賞者如果只憑主觀好惡去鑒賞文學作品,就必然會失掉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就不可能對文學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因此,劉勰認為鑒賞者在“博觀”的基礎上,還要增強自身的人格素質,培養(yǎng)自己廣博的藝術趣味和寬厚的審美心胸,使自己在鑒賞文學作品時,能夠堅定持有“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的態(tài)度,努力做到“平理若衡,照辭如鏡”。
(二)將閱文情,先標“六觀”
劉勰認為,文學作品雖然很抽象且“文情難鑒”,但不是不能鑒。關鍵在于鑒的標準和原則。鑒賞者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標準和原則,懂得“妙鑒”之術,文情就可鑒。即在“將閱文情”之時,先要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yōu)劣見矣。”
“六觀”既是文學評價的標準,也是文學評價的原則。“觀位體”,就是看作品的體裁如何;“觀置辭”,就是看作品語言句式的特點如何;“觀通變”,就是看作品對前人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如何;“觀奇正”,就是看作品的結構和風格如何;“觀事義”,就是看作品描繪的人、事、景、物典型性如何;“觀宮商”,就是看作品敘事的節(jié)奏和語言表達的韻律如何。劉勰認為,“六觀” 是鑒賞文學作品的標準和原則。要正確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就要深入作品結構,從體裁的安排、辭句的運用、繼承與革新、表達的奇正、典故的運用、音節(jié)的處理六個不同的角度去審視作品,去解讀和探究作品的思想內容,去還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意。為此,鑒賞者就必須具備六種素養(yǎng):文本體裁的素養(yǎng);處理文辭的素養(yǎng);貫通創(chuàng)新的素養(yǎng);運用奇正的素養(yǎng);善用典故的素養(yǎng);音韻聲律的素養(yǎng)。
依據劉勰的上述觀點,與“俗鑒”者相對比,“妙鑒”者能夠博見廣聞,不偏憎愛,懂得“六觀”――這是成為知音的基本條件。文學鑒賞者只有具備這一基本條件,才奠定了成為知音的堅實基礎。
三、披文入情,沿波討源,深識鑒奧――成就真正的知音
文學鑒賞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作者被現(xiàn)實生活所感動,根據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通過頭腦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塑造藝術形象,通過藝術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精神產品。如前所述,文學作品雖然很抽象且“文情難鑒”,但不是不能鑒。比如《練字》篇:“心既托聲于言,言必寄形于字。”再繁難艱深的語言文字,畢竟也是用來表達作者思想的符號。
文學鑒賞是一種精神活動。一方面鑒賞者通過作品中的特定形象來激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鑒賞者又可能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親身體驗來理解和認識作品中的形象。甚至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和豐富作品里的形象內涵。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文學鑒賞者的鑒賞過程是相反的。劉勰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鑒賞相互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深刻的闡述:作者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況形之筆端,理將焉匿?”鑒賞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鼻罢呤怯汕榧拔?;后者則是由文及情。
什么才是深知“文心”的知音?鑒賞者怎樣才能成為知音?劉勰認為:“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因此,在文學鑒賞過程中“見異唯知音耳”。
所謂“見異”,就是文學鑒賞者在“博觀”的基礎上,依據“六觀”的標準和原則,采用“妙鑒”之術,“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通過文學接受活動,沿著審美的軌道,深入地探求作者的思想與情志,“深識鑒奧”,找出作品的“異”。即通過理解作品的語言而感受意象,通過感受意象而體驗情感,通過體驗情感而認識意象所蘊含的深刻思想意義,達到“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的審美最高境界。劉勰認為,此時,鑒賞者就會表現(xiàn)出“歡然內懌,譬春臺之熙眾人,樂餌之止過客。”――真正的知音也就成功了!
參考文獻
[1]王學敏 《文心雕龍?知音》辨疑 語文學刊[J]2007,21
[2]何蓉 周玲 《文心雕龍?知音》淺析大眾文藝(理論)[J]2009,17
[3]李映山 《文心雕龍?知音》探賾 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J]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