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3: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一數學論文例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管理;科學性;藝術性;基礎;創(chuàng)新;轉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學還是靠藝術?”———這曾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出現這一爭論,主要是因為言論雙方所站角度或立場的差異造成的。強調管理是科學,是言者重視事實知識與原理知識的結果;認為管理是藝術,是論者重視技能知識與人際知識的結果?,F在,人們都已承認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具備這兩方面的知識。正如羅斯·韋伯所說:“沒有管理藝術的管理科學是危險而無用的,沒有管理科學的管理藝術則只是夢想?!?/p>
1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的內涵。
1.1管理是一門科學,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觀規(guī)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
管理作為一個活動過程,在各種組織當中是紛紜復雜,別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處,存在著規(guī)律性。大量學者和實業(yè)家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通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數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中抽象總結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guī)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方法,好讓其他人在面對同樣問題的時候,有矩可循,有據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動。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驗證、豐富和發(fā)展。因此說,管理學是科學的,具備科學的特征。
科學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礎,管理者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知識和相關知識,就象哈羅德·孔茨認為的那樣:“醫(yī)生不掌握科學,幾乎跟巫醫(yī)一樣了。高級管理人員不掌握管理科學,則只能是碰運氣,憑直覺,或用老經驗?!保欢辛讼到y(tǒng)化的科學的管理知識,他們就有可能在嚴謹、量化、合乎邏輯的科學歸納基礎上,對組織中存在的管理問題提出可行的、正確的解決辦法。因為科學的管理注重自然規(guī)律、客觀數據、分析結論、程序化、規(guī)范、規(guī)則、慣例、理性體驗、同一性和經驗運用??茖W性是一種行為的嚴謹,為組織帶來平衡和穩(wěn)定,猶如骨架和軀干的作用。管理者學好管理學,能減少因違背管理的基本科學規(guī)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誤。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又時??吹揭恍╋栕x管理經書的學者,在管理實踐中卻屢遭敗績。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片面強調了科學性,盲目照搬國外的管理理論;將書本上的管理原理當作教條;而管理的科學性對現實的要求過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為管理者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標準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論和基本方法為基礎,結合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實現組織的目標。因此,管理又具有藝術性。
1.2管理是一門藝術,它是指利用系統(tǒng)化的知識和技術并根據實際情況激發(fā)靈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技巧和訣竅。
藝術,就其本義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現實并比現實典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是指那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藝術,則是表現為靈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藝術化的管理方法,是打開管理活動奧妙的鑰匙。
由于管理對象分別處于不同環(huán)境、不同行業(yè)、不同的產出要求、不同的資源供給條件等狀況下,這就導致了對每一具體管理對象的管理沒有一種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別對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對象,則更是如此,從而造成了管理活動的成效與管理者對管理技巧的發(fā)揮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事實上管理者對這種管理技巧的運用與發(fā)揮,體現了管理者設計和操作管理活動的藝術性。另一方面由于在達成資源有效配置的目標與責任的過程中可供選擇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種多樣,因此在眾多可選擇的管理方式中選擇一種合適的用于現實的管理之中,這也是管理者進行管理的一種藝術性技能。
管理屬于軟科學,沒有最優(yōu)解,只有滿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時地利人和的影響,更受管理者本身的價值觀、風格和偏好的影響。如果僅憑停留在書本上的管理理論,或背誦原理和公式來進行管理活動是不能保證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地制宜、審時度勢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藝術的管理注重的是靈活多變、逆向思維、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情感認知和審美感悟。藝術性是一種思維的升華,帶來活躍與發(fā)展,如同流動的思想、氣質和血液。藝術性是管理變化創(chuàng)新的靈魂。
2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tǒng)一。
2.1管理的科學性是藝術性的前提和基礎。
從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內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藝術是以對它所依據的管理理論的理解為基礎的。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管理活動必須接受管理理論的指導,以管理的基本規(guī)律為行動指南。對一個管理者而言,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專業(yè)訓練不可能培訓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卻是為通過實踐進一步培訓管理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為培養(yǎng)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論知識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管理的藝術性是科學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管理的理論價值,有別于其他學科,比如工程技術。在工程技術應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學性和規(guī)律性,通常都能夠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樣的技術手段生產出來的飛機,一般都能飛得起來,一般無需對每一架飛機作個別的特殊處理。但在管理上則并非如此。由于每一個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階段情緒也不一樣,以及每一種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別,導致了同一種管理手段和技術,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異性。所以,僅靠“背誦原理”來進行管理活動,必然是脫離或忽視現實情況的無效活動。管理者必須懂得如何在變化著的管理實踐中對管理理論加以靈活運用;懂得針對現實及管理與被管理對象的特點對科學規(guī)律進行巧妙運用,不斷求新求變,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正是管理者藝術水平高低的體現。
2.3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可以相互轉化。
管理理論體系的發(fā)展過程就是藝術化管理知識與科學化管理知識不斷互相轉化的過程。藝術化的管理知識要不斷地轉化為科學化的管理知識,作為管理知識體系中規(guī)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反過來,也只有對科學化的管理知識進行藝術化的運用,邊運作邊探討,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我們必須重視一線管理者的直覺、悟性或經驗,從中感悟和提煉科學化的管理規(guī)律。沒有他們的直覺、悟性或經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創(chuàng)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各有自己發(fā)揮作用的場合和時機。
由于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其理論體系相對嚴密,而管理的藝術性決定了其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相對靈活,所以兩種屬性在作用的發(fā)揮上各有側重點。科學性側重喻管理理論的學習、研究方面,藝術性側重于管理實踐的應用方面;科學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藝術性借以提高準確性、管理適應能力;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程序化和邏輯化,藝術性主要體現在非程序化和非邏輯化。管理勞動密集型企業(yè)會較注重科學性,借鑒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識密集型企業(yè)則可能較注重藝術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層次的技巧去激發(fā)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在企業(yè)成長的不同階段,管理的藝術性與科學性比例也可能是變化的。在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階段,藝術管理可能更為需要;在發(fā)展階段,科學管理可能更為重要,而到成熟階段,藝術性可能又上升到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學規(guī)律為企業(yè)實現目標指明了一條最短路徑,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避免危機或使危機最小化講究的就是管理藝術。
綜上所述,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既有規(guī)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為管理者指明了一個行動方向,又給他們留下了想象和發(fā)揮的廣大空間。認識管理的兩重屬性,對組織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管理者才能運籌帷幄,組織才能有長足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鷺。論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清華管理評論,2001,10.
【中圖分類號】G203.12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4)03-0083-01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并幫助學生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在物理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傳授知識,而是把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給學生,讓學生去發(fā)現、去思考、去探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這種學習方式將影響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習慣、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際來看,課堂提問的設計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提問得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提問不當,不僅無益于教學,還會窒息課堂氣氛,禁錮學生思維。
據研究發(fā)現,目前中學物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問情況并不如人意,主要表現在:問題數量隨意性大,一節(jié)課最多的可提二十多個問題,最少的只提一個問題;提問仍然是從教材內容出發(fā),而沒有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事實性問題和理解性問題比例較高,基本沒有答案開放的,鼓勵學生闡述觀點,進行分析、評價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反復重述、打斷學生發(fā)言的情況比較嚴重;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比例不高;教師幾乎沒有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也幾乎沒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這些表現是目前課堂教學提問比較普遍的現象。它反映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提問技能,透過該現象能更深層地反映出目前教師的教育觀念中教學仍然以傳授知識為主,注重知識的掌握,教師仍然在課堂上唱著主角,學生并沒有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這種觀念對課堂教學提問的影響在于,它使教師對提問的功能、目的、類型、作用等的認識和實際運用機械、單一,針對性不強,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交流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的效果較差。這樣的教育觀念和提問現狀根本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提出教師有效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并進行研究,對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推進,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
一、溫故知新,聯系已有知識
教學要真正啟迪學生的心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必須多提問,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創(chuàng)造。任何一個物理教師在上課時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獨角戲”,學生無動于衷。在教學雙邊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課堂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去調動,去激活。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調節(jié)電流的大?。炕瑒幼冏杵魅绾芜B接在電路中?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通過聯系已有的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復習以往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
二、列舉提問,聯系生活實際
物理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也離不開生活。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fā)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后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將物理知識滲透到生活中去。
三、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問題意識
問題是物理教學的核心,物理教學的過程應當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液體的蒸發(fā)時,先給學生呈現如下現象:用扇子對著一支溫度計扇,溫度計的讀數不變;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包上棉花,將棉花浸入酒精中,然后從酒精中取出,再用扇子扇,溫度計的讀數迅速下降。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這就給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又如,通過列舉有待解釋的事例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教學慣性知識時,教師舉例:人絆倒時通常是向前撲,而人滑倒時往往是向后仰,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學生在學習慣性知識之前卻難以做出正確的解釋,于是容易產生解答問題的內在需要,從而進入問題情境。
四、學以致用,采取應用提問
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fā)積極思考,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盁崴渴侨绾畏乐篃醾鬟f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做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做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五、引起爭論,激發(fā)思考提問
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和“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這樣既達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也可以把有關知識融會貫通,收到效果比單一的講解要好得多。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為此,課堂提問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并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fā)學生分析問題,提高學生能力。
1.結合生活現象設計問題
教育首先是一種生活,一種健康的、純真的、充滿智慧與詩意的生活。讓教育回歸生活,學生才能學以致用。生活中有不少現象,平時習以為常,一旦提到課堂上,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例如:“雨后彩虹為什么這么美麗?”(月全食后)月兒為什么這么紅?”“旋轉的傘上的雨水為什么能脫離雨傘而飛出去?”“為什么拔下電源插頭時,帶有電火花產生?”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驗熱情,使他們懂得物理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樂趣和無窮奧妙,有助于學生形成從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入手來探索物理知識的好習慣。
2.結合舊課的復習設計問題,層層深入
提問是為了啟發(fā)學生思考,不能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提問是拙劣的提問。教學中,課前教師總習慣提問舊課內容,可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視野日益開闊,知識日益豐富,吸引他們的不再是課文中現成答案的問題,而是通過分析、比較、推理才能得出結論的問題。因此,復習提問切忌簡單化,而應設計能啟發(fā)思維的、富有智能訓練價值的問題。例:“重力”導入新課的提問方法提問一: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提問二:踢足球,足球離開腳后,在空中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氣的阻力等,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提問三:豎直向上拋出一小球,其速度越來越小,這主要是因為小球受到了空氣的阻力,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抽查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重力”)“提問一”是為復習以前的力學知識;“提問二”制造了懸念,引導學生注意常犯的錯誤——受到向前的推力,為以后物體的受力分析和牛頓定律的理解打下基礎;“提問三”啟發(fā)學生直覺思維,把注意力引導到“重力”上來。三個問題前后串聯,搭配得當,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講究因人施問
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時,會情緒高昂、興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敗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影響積極性。其實,中學生感到學物理難并不都是學生的智力問題,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更大。因此,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成功的機會,是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huán)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目光的學生,可能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創(chuàng)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充滿熱情地投入到物理學習中來。
2 選擇正確的統(tǒng)計檢驗方法
研究目的不同、設計方法不同、資料類型不同,選用的統(tǒng)計檢驗方法則不同。例如:2組計量資料的比較應采用t檢驗;而多組(≥3組)計量資料的比較應采用方差分析(即F檢驗),如果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想了解差異存在于哪兩組之間,再進一步做q檢驗或LSD-t檢驗。許多作者對多組計量資料進行比較時采用兩兩組間t檢驗的方法是錯誤的。又如:等級資料的比較應采用Ridit分析或秩和檢驗或行平均得分差檢驗。許多作者對等級資料進行比較時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是錯誤的。
3 假設檢驗的推斷結論不能絕對化
假設檢驗的結論是一種概率性的推斷,無論是拒絕H0還是不拒絕H0,都有可能發(fā)生錯誤(Ⅰ型錯誤和Ⅱ型錯誤)。因此,假設檢驗的推斷結論不能絕對化。
4 P值的大小并不表示實際差別的大小
研究結論包括統(tǒng)計結論和專業(yè)結論兩部分。統(tǒng)計結論只說明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不能說明專業(yè)上的差異大小。P值的大小不能說明實際效果的“顯著”或“不顯著”。統(tǒng)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應說對比組之間的差異有(或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不能說對比組之間有(或無)顯著的差異。P≤0.01比P≤0.05更有理由拒絕H0,并不表示P≤0.01時比P≤0.05時實際差異更大。只有將統(tǒng)計結論和專業(yè)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研究結論。若統(tǒng)計結論與專業(yè)結論一致,則最終結論也一致;若統(tǒng)計結論與專業(yè)結論不一致,則最終結論需根據專業(yè)知識而定。判斷被試因素的有效性時,要求在統(tǒng)計學上和專業(yè)上都有意義。
5 假設檢驗結果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