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初一歷史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1 17:16: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一歷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初一歷史論文

篇1

在醫(yī)療事故爭議中,病歷資料是醫(yī)患雙方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判定是否承擔責任的重要依據,所以對于病歷資料的真實性必須得到切實的保證。國務院頒行的《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后簡稱《條例》)第九條規(guī)定:"嚴禁涂改、隱匿、銷毀或者搶奪病歷資料",第五十八條則對上述相關行為作出了予以處罰的規(guī)定,并且《條例》第十條規(guī)定患者方面有權復印相關病歷資料以落實患者的知情權,另外,如《病歷書寫基本規(guī)范(試行)》、《醫(y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guī)定》等相關配套文件更是對醫(yī)療機構和醫(yī)務人員對病歷資料的保存、修改等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些規(guī)定的目的都在于保證病歷資料的真實、完整,更好地客觀公正地維護醫(yī)患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現(xiàn)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病歷資料進行簡要分析:

一、病歷資料的法律屬性和分類

病歷材料是以文字、圖像、數(shù)據等內容來證明某種醫(yī)療行為事實的依據,屬于書證的一種。病歷材料其內容不僅能證明該醫(yī)療行為事實,而且能夠直接證明該醫(yī)療行為的主要事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醫(yī)療糾紛訴訟中,病歷資料既可證明醫(yī)患之間診療關系的客觀存在,又可證明整個醫(yī)療行為的客觀過程,可見病歷資料的證明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根據《條例》規(guī)定,病歷資料可分為兩大類:客觀性病歷資料和主觀性病歷資料??陀^性病歷資料是指記錄患者的癥狀、體征、病史、輔助檢查結果、醫(yī)囑等客觀情況的資料,還包括為患者進行手術、特殊檢查及其他特殊治療時向患者交代情況、患者及近親屬簽字的醫(yī)學文書資料;主觀性病歷資料是指醫(yī)療活動過程中醫(yī)務人員通過對患者病情發(fā)展、治療過程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并提出診治意見等而記錄的資料,多反映醫(yī)務人員對患者疾病及其診治情況的主觀認識[1]。

根據《條例》第十條的規(guī)定,客觀性病歷應包括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y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y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及國務院衛(wèi)生行政部門規(guī)定的其他病歷資料,而主觀性病歷資料應包括死亡病歷討論記錄、疑難病歷討論記錄、上級醫(y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根據該條規(guī)定,患者及其家屬所能復印的病歷資料只能是客觀性病歷資料,無論是否發(fā)生醫(yī)療糾紛,患者方面都有權利行使這項權利,主觀性病歷資料只能在進行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過程中,由醫(yī)療機構將其提交至鑒定專家組。

二、病歷資料的封存和啟封

病歷資料在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過程中的至關重要的地位,決定了一方面要求醫(yī)務人員必須堅持尊重科學、注重客觀、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原則如實記錄病歷,另一方面也要有相關規(guī)定,以保證患者及其家屬可以采取相關措施以保證原始病歷的真實性。

根據《條例》第十六條的規(guī)定:"發(fā)生醫(y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歷討論記錄、疑難病歷討論記錄、上級醫(y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y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可見,雖然《條例》規(guī)定發(fā)生醫(yī)療事故時患者有權復印和復制客觀性病歷資料,但主觀性病歷資料是不能復印和復制的,只能在醫(yī)患雙方共同在場的情況下封存。主觀性病歷資料是記錄醫(yī)務人員對患者病情、治療進行分析討論的主觀認識及其醫(yī)療行為事實的主觀動機,不同的醫(yī)師、病程的不同時期均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甚至可以出現(xiàn)完全相反的意見和觀點。但不可否認,主觀性病歷資料在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對判定醫(yī)療行為是否屬于醫(yī)療事故以及責任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主觀性病歷資料不僅可以成為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重要證據,也可能成為人民法院審理醫(yī)療糾紛案件或衛(wèi)生行政部門處理醫(yī)患糾紛的憑據。對該部分病歷資料封存并由醫(yī)療機構保管,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涂改、隱匿、搶奪病歷等行為的發(fā)生,也正是由于其重要性,《條例》同時也強調了必須是在醫(y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予以封存,只有雙方共同在場,才能保證所封存病歷資料的真實可靠性,充分體現(xiàn)醫(yī)患雙方權利的對等,確保技術鑒定工作的順利進行。但必須強調的是在場進行封存的醫(yī)患雙方當事人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以減少不必要的矛盾沖突。根據《條例》第二十八條第2款的規(guī)定,進行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必須提供病歷資料的原件,此時便需要對封存的病歷資料啟封,啟封過程同樣也需要醫(yī)患雙方當事人同時在場。

《條例》第二十八條第四款同時也規(guī)定:"醫(yī)患雙方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guī)定提交相關材料,導致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能進行的,應當承擔責任。"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事故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四條第八款的規(guī)定:"因醫(y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yī)療機構就醫(y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y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由此可認為醫(yī)療機構在醫(yī)療事故糾紛中承擔的責任一般屬于民法侵權行為法中的"過錯責任"。按照《條例》,醫(yī)療機構有保管病歷資料包括封存主觀性病歷資料的義務,所以如果醫(yī)療機構提供的病歷資料被認為是不完整的,會導致使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無法進行,根據該原則,醫(yī)療機構就可能在訴訟中,被人民法院推定為存在過錯??梢?,無論是對病歷資料的封存、還是啟封,醫(yī)療機構在保管過程中必須保證其完整性和真實性,其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三、存在的相關問題

隨著《條例》及其相關配套文件的相繼頒行,對于病歷資料書寫、保管等事宜較以前有了更明確、更具體的規(guī)定,但是現(xiàn)行的相關規(guī)定仍存在一些瑕疵,對患者方面知情同意權的保護、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程序的啟動以及病歷的封存產生了一些影響。

(1)患者知情同意權的范圍

根據《憲法》和《民法通則》,公民在患病時應該享有知情權,知情權是指公民應該享有了解與自己利益相關情況的權利?;颊邔ζ浼膊∫约凹膊〉脑\斷、治療具有知情同意權,醫(yī)療機構和醫(yī)務人員也承擔告知義務,患者有權了解其疾病情況,有權了解對其實施的檢查治療的方法、內容等,由此患者也應有權獲得與自己利益相關的病歷資料。

根據《條例》第十條的規(guī)定,患者可以復印或復制相關的病歷資料只是客觀性病歷資料,而包括病程記錄在內的主觀性病歷資料是不能復印或復制的,其目的是防止患者方面根據主觀性病歷隨意猜測,而帶來對醫(yī)療行為認識的偏差包括可能的負面輿論效果,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對患者認知不認可的基礎上的。但從病歷資料的訴訟法屬性而言,屬于書證的一種,書證的證據效力體現(xiàn)在,一是書證本身是真實的,二是書證所表達的內容對待證事實能夠起到證明作用[2]。所以,病歷資料無論是主觀性還是客觀性的,都應該是對患者診療過程的一個真實記錄,而且無論是醫(yī)患糾紛訴至人民法院,還是進行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主客觀病歷都可以作為或必須作為一項證據提交,對于患者而言,也應有權利了解例如醫(yī)務人員對自己病情的分析判斷而使用某種藥物的權力,只同意患者復印或復制客觀性病歷資料,實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對自己病情診斷治療的知情權,使醫(yī)患雙方無法真正體現(xiàn)平等的地位,患者方面在調查取證中也會出現(xiàn)很多困難,并且有可能因此承擔更多的敗訴風險。所以區(qū)分病歷資料的主觀和客觀,并不一定能有效地維護患者方面的權利,同時也有違證據真實性的屬性要求。

另外,《條例》規(guī)定只有醫(yī)患雙方當事人在場復印病歷資料,這可能成為醫(yī)療機構不允許患者方面人如律師參加復印病歷過程的理由,也可能會使本身在醫(yī)學上處于弱勢的患者更加難以得到法律的保護。而由醫(yī)療機構保管封存的病歷資料同樣也有失公正。

(2)病歷資料的復印件是否能啟動鑒定程序

根據《條例》第二十八條相關規(guī)定,進行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醫(yī)療機構須提交相關病歷資料的原件,所以如不能提供病歷資料的原件,就難以啟動鑒定程序,司法鑒定也同樣如此。因為只有原件才能反映整個醫(yī)療診治過程的真實情況,如病歷內容是否被涂改的,而對此復印件是難以真實反映出來的。根據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則,對于無法與原件進行核對的復印件,只有在雙方當事人對其均予以認可或者有其他證據佐證的情況下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所以如果出現(xiàn)某種原因(排除患者方面的因素),醫(yī)療機構只能提供病歷資料復印件。患方可以要求人民法院對于病歷資料復印件不認可,由于鑒定缺乏真實可靠的鑒定材料(病歷資料),鑒定工作無法進行,由此而產生的不利法律后果只能由承擔保管病歷資料職責的醫(yī)療機構承擔。

所以,病歷資料的復印件啟動鑒定程序,只有確實不存在影響鑒定過程及結果的因素存在且經醫(yī)患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可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但對此《條例》并未有明確規(guī)定。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條例》第十六條的規(guī)定,"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這就可能和《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要求的進行醫(yī)療事故技術鑒定需提交病歷資料原件的規(guī)定存在某種沖突,也可能給實際鑒定工作可能產生一定的障礙。

(3)封存病歷資料程序的實施

根據《條例》規(guī)定,在發(fā)生醫(yī)療事故爭議時應當依法定程序封存患者無法復印或復制的主觀性病歷資料,但《條例》并沒有規(guī)定發(fā)生醫(yī)患糾紛時是否對客觀病歷資料也一并封存,尤其是患者沒有行使復印或復制病歷這一權利時,司法實務中也常常出現(xiàn)患者后要求證據保全,查封病歷資料,以及審理中患者認為醫(yī)療機構篡改病歷要求鑒定等情形?!稐l例》同時規(guī)定了主觀性病歷資料應在醫(y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那么封存主觀性病歷資料是醫(yī)療機構應履行的義務還是可選擇的權利?如果是應盡的義務,就涉及到如果醫(yī)療機構不履行,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另外,如果患者或其家屬對封存病歷資料不配合,如拒絕在場,那么封存程序如何進行?其法律效力又是如何?在實踐中,更多的是發(fā)生醫(yī)患糾紛后,患者方面要求醫(yī)療機構對病歷資料予以封存,可以說封存是一種依申請的行為。但以上這些還需要相關部門予以進一步規(guī)范,以保證封存程序的合法、有效。

綜上所述,保證病歷資料的客觀、真實、完整,對于公正判定醫(yī)療事故責任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病歷資料不僅需要書寫記錄的規(guī)范化,還要保證保管制度的規(guī)范化。而對于涉及患者方面的知情權、技術鑒定工作及封存病歷程序等問題,同時也需要有權部門在今后的相關立法中對病歷資料的要求加以進一步的考慮。

篇2

二、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讓學生會問

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注重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剝奪了學生思考與提問的權利,使學生處于機械接受的地位。這是典型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導致學生不愛問,也不會問。為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而有效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得學生以主體身份來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探究。這樣,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在教師的相機誘導與啟發(fā)下,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從而有問題可問,真正學會提問。

(一)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

圖片是重要的承載歷史信息的載體?,F(xiàn)行教材圖文并茂,圖片占有很大的比例,傳達著許多文字所不能傳達的信息。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圖片的重要功效,充分利用多媒體不受時空限制、表現(xiàn)效果強的特點,運用教材插圖、歷史圖片、地圖、影視劇片斷等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而直觀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激情,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狀態(tài)中,讓學生產生更多的疑問,進而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參與到教學中來。

(二)聯(lián)系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學科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于在現(xiàn)實生活與學科教學之間找到切合點,將抽象的知識寓于直觀而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以帶給學生親切感與熟悉感。這樣既可以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參與熱情,同時又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展開學習。這樣的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運用的過程,是一個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會處于最為積極活躍狀態(tài),學生會不斷產生新的看法與見解,教師要加以疏導,消除學生不知道如何提問、不知道提什么問題的疑慮,使得學生產生更多的問題,真正學會提問。

(三)加強知識內在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對比情境

教師要整體把握教材,對各知識點全面了解,利用各章節(jié)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比較、聯(lián)想、對比等方式來展開自主學習,這樣更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這不失為增強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建立科學評價機制,讓學生樂問

評價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終結,而是學生認知活動的新起點。科學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享受提問所帶來的樂趣,同時又能使學生客觀看待自己,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充分發(fā)揮評價的重要功效,讓學生樂于提問。

(一)關注問題本身的價值,更加關注學生思考全過程。

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是與非、對與錯來評判,因為這樣的評價并沒有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學情,會打擊大部分學生提問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漸喪失提問的動力與學習的激情。所以,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本身的價值,更要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的整個思維過程。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要急于評價,而要多追問,通過追問讓學生將整個思維過程暴露出來。這樣更能深化學生的認知,拓寬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賞識教育,激勵學生前進。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提問的過程也是如此。教師要堅持表揚與批評并進,以賞識為主的激勵性評價原則,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哪怕只是極其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學生必要的表揚與鼓勵,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享受學習的樂趣。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我們也不可以武斷地加以否定,而要首先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讓學生自己意識到所提出問題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與誘導下進行深入思考,再次提出問題。

篇3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個民族有自己固有的語言和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語言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一個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文化又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人們在交際時,語言中的文化因素與頭腦中的文化意識相互作用,由此完成交流的任務。一旦改變或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環(huán)境,或者文化因素得以寄托的語言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這種聯(lián)系就要中斷。單靠語言本身的概念意義,交流的任務可能難以完成,甚至完全失敗。

英語影視片中有許多含有特定文化意義的語言,它們?yōu)闈h語文化所不知,不熟悉,甚至難于接受和理解,這就出現(xiàn)了文化因素的處理問題。影視翻譯是翻譯領域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影視翻譯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如錢紹昌教授提出的聆聽性、綜合性、瞬時性、通俗性和無注性。一般說來,與其他文學翻譯形式一樣,影視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也是較難把握的。譯者對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相關文化因素的理解。譯者若缺乏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

如何處理文化差異問題?翻譯界一直有“歸化”和“異化”之爭。持前一種觀點者主張在翻譯時將源語文化有的文化形象換成目的語文化中含有同樣或相似聯(lián)想意義的不同文化形象。比如古希臘的海倫與吉中國的西施,盡管兩者在文化形象上相差甚遠。但兩者所代表的都是絕代佳人。其聯(lián)想意義相同,所以在翻譯中完全可以將“美若海倫”換成“貌比西子”。而持“異化”觀點者則堅持保留源語文化中的形象,認為海倫是海倫,西施是西施,高鼻子,藍眼睛的古希臘美人與淡掃蛾眉,朱唇半啟的古代中國美人決不能混為一談。其實,歸化與異化,各有利弊。歸化的長處在于,經歸化處理過的譯文,其文化形象都是譯文讀者所耳熟能詳?shù)模x來地道,生動,不會給讀者帶來任何理解上的困難:然而歸化也有其弊病?!八且园盐幕械漠愘|成分轉化為另一種文化中人們所熟知的內容,并犧牲了大量附載信息為代價的。人們閱讀完全采用歸化法翻譯的作品,嚴格說來只是對本國本民族文化的一種溫習。而已失去了了解和欣賞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意義。異化的缺點在于異質文化的介入使譯文晦澀難懂,加重了讀者的負擔:但也有好處,那就是將新鮮的文化因素引入了目的語文化。”擴大了目的語文化的含量。給讀者以原汁原味的感受,增長了讀者的知識。比如英語中有一句俗語“throw straws against the wind”,如果采用歸化的譯法,則可以譯為“螳臂擋車”,讀者一下子就明白這是比喻不量力的舉動,很容易理解:如果采用異化的譯法。就是“扔草抵風”,乍一看,讀者肯定茫然不知所云,但多讀幾遍。想象一幅在狂風中拾起一捆稻草以抵擋風勢的畫面。再結合上下文,讀者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指“自不量力”啊!讀者在閱讀中所費的時間和精力多了,但從此學到了“自不量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因此。在處理文化差異上,歸化和異化。并無孰優(yōu)孰劣之分,采用哪一種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主要應取決于兩個因素:1、譯文的讀者。譯文的讀者如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學者,則可以考慮采用異化;如讀者是一般大眾,則最好采用歸化。2、譯文的目的和用途,譯文主要是用來娛樂,宣傳,鼓勵呢,還是學習新的表達方式,了解和欣賞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意義。前者宜采用歸化。后者不妨用異化。所謂“翻譯無定論”也就是這個意思。

在小說等文學翻譯中,譯者還可能利用注解來說明譯文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而影視翻譯中是不可能的。必須讓觀眾一聽就懂。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影視譯者必須充分發(fā)揮其二度創(chuàng)造功能,創(chuàng)造性地將原作品的文化信息,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譯語觀眾與源語觀眾在接受性上和諧統(tǒng)一,又要考慮本國觀眾的接受力。下面我們就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一、片名的翻譯

一部影視作品能否吸引觀眾,好的譯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包惠南指出,影視片名的翻譯“既要符合語言規(guī)范,又要富有藝術魅力,既要忠實于原片名的內容,又要體現(xiàn)原片名的語言特色,力求達到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要講求“大眾化、通俗化、口語化和藝術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導視和促銷作用。比如,外國的影視片喜歡用人名和地名或事件發(fā)生的地點作片名,借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而中國觀眾對外國人名和地名感到陌生、拗口。如果直譯,勢必會降低觀眾的興趣。使導視及促銷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經驗豐富的譯者往往從觀眾接受性角度出發(fā),緊扣原片的主題和內容,譯出了既有藝術性又有實用性的片名。如好萊塢影片Julia Roberts 2000年主演的影片Edn Brockvich譯作《永不妥協(xié)》就是耐人尋味的佳譯。影片主人公Erin的執(zhí)著性格和永不妥協(xié)的精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譯者按字面把片名直譯成《艾琳?布洛克維奇》就不符合我國觀眾的欣賞習慣,不但難以記憶也缺乏藝術感染力。再比如電影Thelma&Louise《末路狂花》、Dolores Claiborne《熱淚傷痕》、Driving Miss Daisy《溫馨接送情》、Few Good Men《義海雄風》等都是中文片名取的不錯的例子,真要照原名翻的話,你會想看一部《賽爾瑪與路易斯》,《桃樂絲?克萊彭》,《接送黛絲小姐》或者《難得的好人》的電影嗎?的確,成功的片名是招牌。往往對整個電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由于文化背景差異以及審美觀念的不同,有些英美觀眾可以心領神會的片名直譯過來會令中國觀眾十分費解。如影片They,原片名對中國觀眾來說毫無吸引力可言,甚至莫名其妙。而譯名《惡夢纏身》無論從藝術性還是市場效應顯然比譯成《他們》更勝一籌。美國電影Marvin's room如果按字面翻譯成《馬文的房間》則顯得很平常。譯者獨具匠心把片名譯成《一切從心開始》,與影片內容十分貼切,令人回味無窮。

二、對白的翻譯

在《阿甘正傳》中,小阿甘和珍妮在校車上認識。珍妮邀阿甘坐在她旁邊,從此兩人成為好朋友。阿甘獨白了這樣一句話:

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She taught me how to climb.

如果采用直譯的譯法。則譯文為:

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 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她教我爬樹。

在歐美國家中,豌豆和胡蘿卜常用在一起做菜,比如色拉和蔬菜湯中總會有這兩樣東西,因此作者用此比喻兩個人關系親密。對于西方觀眾來說,這個比喻很恰當也很形象。觀眾由此得到了語言上的審美享受。然后翻譯后的語言不僅不能使中國觀眾得到一定的審美享受,而且還造成了觀眾理解上的困難,這種困難正式兩國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在此,我們不妨采用歸化法,將“象豌豆和胡蘿卜一樣”改譯成“形影不離”這樣譯,既使觀眾易于理解,又保留了語言的生動性。

我們再來看影片《聞香識女人》中的一段對白:

Slide:so,what are you doing here,in this sparrow-fart town?

Charlie:I.I attend Bird.

施雷德中校:那麼,你到這個狗屁小鎮(zhèn)來干什麼?

查理:我。我來博德學院讀書。

Sparrow-fart如果直譯,就是“雀屁”。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表達方式。事實上,表示對某事物的不屑,漢語中常用的粗話是“狗屁”,因此在翻譯時我們進行了形象的更換。雖然語言不雅,但卻保留了原文的風格,對表現(xiàn)片中上校故作粗魯無理的態(tài)度是很有必要的。

再看英國電影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里的一段臺詞:

Peter:Oh?This?Well,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Yes,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Prying eyes annoy me.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Err.maybe not as thick 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彼得:這個嗎?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耶利戈城墻,比不上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墻厚,卻比它安全多了。

“耶利亞城墻”“約書亞”這兩個詞語均與《圣經》故事有關,而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對西方宗教文化是比較陌生的。為使中國觀眾理解這些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使原文涉及的文化因素盡可能清晰的傳達給觀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對這段文字采取詮釋法翻譯。做如下調整:

彼得:這個嗎?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像《圣經》中的耶利戈城墻,雖比不上以色列的軍長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墻厚,卻比它安全多了。

經過這樣的潤色,觀眾不禁了解了這些“典故”的出處。增強了文化內涵在觀眾認識理解中的清晰度。

《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句對白:

Mr.Darcy:lf the dragon returns,then,George will know how to deal with him.達西先生:那惡龍要再來,降龍將軍自有辦法。

這里的“dragon”指的是剛剛追著莉齊跑的在片中被班奈特先生譏諷地稱為“一個非常罕見的寶貝”的令人討厭的柯林斯先生,而“George”是達西先生風趣地用來指代自己的,來表達自己愿意而且有能力幫助莉齊擺脫和對付難纏的柯林斯先生。這兩個詞分別譯為“惡龍”和“降龍將軍”是歸化翻譯。“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傳說中邪惡的怪物,而不是幾千年中國龍文化中的龍。但兩者也有相通之處,如形象怪異,本領很大等。“George”在這里并不是一普通男子名“喬治”,而是西方文化傳說中的那個圣人。曾英勇地殺死“dragon”從而救出利比亞國王的女兒。

因此,把“dragon”就譯成“龍”會使中國觀眾錯誤地有各種聯(lián)想,不明其意:而“惡龍”則點明了該名詞貶義的指稱。同時?!癎eorge”譯成“降龍將軍”也明確了“dragon”和“George”之間的對立關系,讓中國觀眾能即刻領悟達西先生英雄救美的殷勤意思。當然,英語文化中關于“dragon”和“George”的經典傳說則無法傳遞給中國觀眾了,因為影視翻譯沒有注解。

篇4

一、我國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倫理缺失的表現(xiàn)

(1)倫理觀念缺失導致招聘錄用上存在歧視和不公。首先招聘過程中一些企業(yè)招聘信息的失真和對應聘者的欺騙嚴重違背了職業(yè)道德;其次是在招聘過程中存在性別歧視、健康歧視、地域歧視和學校歧視等反倫理行為;再次一些企業(yè)片面強調專業(yè)能力的重要性,忽視對應聘者道德素質、自身價值觀和為人處事的能力的考察。(2)倫理觀念缺失導致員工培訓和提升過程缺乏倫理關注。為員工提供必要的培訓是企業(yè)的職責所在,一些企業(yè)在員工培訓方面缺乏倫理關注。一方面企業(yè)在培訓機會上論資排輩,一些年輕的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員工得不到機會或者只針對優(yōu)秀員工進行培訓,缺乏公平性;另一方面企業(yè)急功近利,不去了解員工的真正需求而強制要求去培訓,剝奪了員工自主決策權。在培訓的內容上只關注技術層面,忽視了對員工職業(yè)道德與忠誠度的培養(yǎng)。(3)倫理觀念缺失導致薪酬激勵和績效評價不公。人在企業(yè)實踐活動中占據重要位置,如何激勵員工是人力資源管理成功的關鍵。大多數(shù)企業(yè)在激勵措施上重學歷輕能力、重年齡輕水平,重物質激勵輕精神激勵,且激勵形式單一化。其次是有些企業(yè)對員工的薪酬獎勵承諾不能及時兌現(xiàn),破壞了員工的積極性。在績效考核過程中,不能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考核,考核成績與員工實際不符,主觀評價占主導地位,缺乏公平性。

二、我國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倫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是人力資源管理倫理缺失的內在原因。首先人力資源管理受到傳統(tǒng)人事管理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的人事管理謀求利益最大化,忽視作為主體人的主觀能動性,用管物的方法來管人,很少或基本不考慮員工個人的專長、興趣、需要及發(fā)展,片面強調科學與經濟,忽視倫理性;其次當前一些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者舊觀念還根深蒂固,不愿接受和使用新的管理理念,這是導致人力資源管理中倫理缺失的重要原因;再次受到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因素影響。Weaver(2001)等人指出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不公平因素是影響倫理發(fā)生幾率的重要原因。Trevino and Nelson(1995)認為很多公司的倫理熱線中,雇員反應的大多數(shù)是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事件。二是人力資源管理倫理缺失的外在原因。人力資源管理的倫理缺失與當前我國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文化沖突是密切相關,在變革的過程中往往導致社會失序、行為失范、價值失衡?,F(xiàn)實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坑蒙拐騙等違背倫理道德的企業(yè)行為屢見不鮮,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也出現(xiàn)了倫理缺失現(xiàn)象,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企業(yè)也無法達到自覺遵守的地步。所以,缺乏強有力的法律和制度的約束是導致倫理缺失的重要的外在原因。

三、提升人力資源管理倫理水平的對策

(1)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公平公正性。要提升人力資源管理倫理水平,就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不僅有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應給予員工更多的自我決策權和更多的信任,不斷激勵員工,幫助員工實現(xiàn)自我價值。人力資源管理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倫理價值取向,實行道德激勵,實現(xiàn)“效能最優(yōu)”的倫理目標,完善工薪福利和考核評估制度,體現(xiàn)人力資源管理倫理的公平與平等價值。(2)加強企業(yè)倫理文化建設,增強組織倫理氛圍。彼得?德魯克曾經指出:管理是以文化為基礎。企業(yè)的倫理文化集中了企業(yè)的價值取向,它能夠強有力的感召企業(yè)成員,使他們的行為動機與組織目標相一致。組織特定的倫理文化氛圍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心理作用和無形的導向作用在組織內部形成廣泛的群體暗示、感染、模仿等心理氛圍和典型示范、輿論導向、制度規(guī)范等組織風氣,對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產生普遍和深刻的無形約束作用。這種無形約束可以構造出積極的應答機制,迅速實現(xiàn)預期行為,并可以有效緩解企業(yè)有形硬約束對員工心理的沖擊,削弱沖突和逆反心理。這種無形規(guī)范作用將大大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或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3)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倫理制度。我國現(xiàn)代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人力資源管理者往往在不規(guī)范的制度下做出非倫理性的行為。為了促進人力資源管理倫理的實現(xiàn),要進一步完善現(xiàn)有的勞動法規(guī),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倫理道德標準方面做出更加明確的規(guī)定,加大企業(yè)違法的倫理道德的責任和風險。企業(y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倫理道德監(jiān)督委員會,對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倫理道德問題進行調查和處理。

篇5

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構成了一個法治國家司法制度的有機整體。由于三大訴訟的任務、目的、性質和標的等不同,各類訴訟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特有的訴訟原則,但是當一個主體的行為分別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門法時,就會形成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基于兩種法律關系形成的爭議就可能分別按照不同的訴訟程序解決,因此就會產生審理上的先后順序問題,甚至將不同性質的訴訟合并審理還可能會出現(xiàn)以誰為主、以誰為輔的附帶訴訟問題。本文主要研究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先后關系及附帶訴訟問題。

一、一則案例引發(fā)的思考

1983年6月,河南省焦作市紡織工業(yè)局(以下簡稱“紡織局”)出資購得房屋三間,在取得市統(tǒng)建住宅指揮部頒發(fā)的住宅產權所有證后,交由其下設的紡織工業(yè)局供銷經理部(1984年2月更名為“紡織工業(yè)局供銷公司”)使用。不久,供銷經理部將購房款交給紡織局。1984年10月,紡織局設立焦作市紡織實業(yè)公司(以下簡稱“實業(yè)公司”),并將房屋移交實業(yè)公司使用。供銷公司與實業(yè)公司在紡織局主持下簽訂了移交協(xié)議。1988年12月25日,紡織局與實業(yè)公司簽訂“房產轉讓協(xié)議書”,由實業(yè)公司支付紡織局3萬元,取得房屋所有權,雙方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xù),但該房屋由實業(yè)公司(1992年更名為“焦作市影視器材公司”,以下簡稱“影視器材公司”)使用至今。1992年12月,紡織工業(yè)局供銷公司向焦作市房產管理局申請頒發(fā)辦理了證號為12161的房屋所有權證,并于1993年4月29日將該房屋賣給高永善。高當日從房管局領取了證號為37121的房屋所有權證。由于該房屋由影視器材公司下屬的電子光源總店使用,該店認為房屋所有權屬于影視器材公司,拒絕搬出,糾紛遂起。(注:參見王光輝:《一個案件,八份判決-從一個案例看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交叉與協(xié)調》,《中外法學》1998年第2期。)

在這個轟動一時的“高永善訴焦作市影視器材公司房產糾紛案”(以下簡稱“高永善案”)中,圍繞三間房屋的所有權爭議,糾紛各方當事人分別進行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歷經焦作市山陽區(qū)人民法院、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數(shù)次民事審判和行政審判,先后作出8個判決,歷時5年有余,但糾紛仍沒有解決,尚處于新一輪的行政訴訟和民事再審程序中。

高永善與焦作市影視器材公司的房產糾紛之所以形成如此局面,除了民事實體法方面的原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法律對于此類既涉及行政糾紛又涉及民事糾紛的案件如何審理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導致實踐中出現(xiàn)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雙軌并行、行政判決與民事判決相互矛盾的局面。這一現(xiàn)象引發(fā)了我們對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相互交織情況應當如何處理的思考。

關于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互交織的案件如何處理,我國《行政訴訟法》一直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民事訴訟法》時,卻發(fā)現(xiàn)《民事訴訟法》第136條中有一項極為概括之規(guī)定:“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民事訴訟。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規(guī)定:“被告對平等民事主體之間民事爭議所做出裁決違法,民事爭議當事人要求人民法院一并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審理。”(注:該條采用了“一并審理”的用語,沒有采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用法,可以說學術界所討論的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及相關程序并沒有被最高人民法院認可。參見甘文:《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之評論-理由、觀點與問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頁。)該司法解釋條文簡單,僅規(guī)定了行政裁決情況下法院的合并審理,范圍過窄并且不具有可操作性??梢?,現(xiàn)有的法律根本無法應對司法實踐中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聯(lián)系日益緊密的現(xiàn)實。

針對這種情況,近幾年來我國學者在借鑒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理論模式,從而使其一度成為理論界與實務界探討的熱點。不同學者的觀點存在很大的差異,爭議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1)行政訴訟能否附帶民事訴訟?針對此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行政訴訟不能附帶民事訴訟,(注:參見鄧志偉:《也談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人民司法》1993年第4期;瞿秋紅、呂利秋:《行政訴訟不應附帶民事訴訟》,《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2期;石泉、李秀年:《行政訴訟一并審理民事案件若干問題解析》,《人民司法》2001年第4期。)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行政訴訟可以附帶民事訴訟;(2)何謂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其范圍(或種類)應該包括哪些情況?在這些問題上,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注:在此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包括行政處罰案件中的三種情況,對行政裁決不服提起的訴訟不應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而是一種特殊的行政訴訟(參見楊偉東:《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探略》,《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第二種意見是大多數(shù)學者的意見,認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裁決兩種情況(參見王保禮、劉德生:《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問題探討》,《法商研究》1996年第6期);第三種意見認為行政機關頒發(fā)權證的行為引起的爭議和因行政裁決引起的行政爭議由行政附帶民事程序來解決,對于行政處罰案件只是可以適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參見施金才、陳曉宇:《關于行政附帶民事訴訟若干問題的思考》,《行政法理論與審判實務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51-763頁。)(3)行政侵權賠償訴訟是否是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行政侵權賠償訴訟是一種特殊的行政訴訟,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行政賠償訴訟可以作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注:參見葛云松:《在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之間-高永善訴焦作市影視器材公司房產糾紛案評析》,載羅豪才主編:《行政法論叢》,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28頁。)從上可以看出,對于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重合、相關聯(lián)的情況應當如何處理,理論界尚未達成一致。

應當承認,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各有其局限性,依靠任何一種訴訟程序都難以理想地解決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案件?,F(xiàn)存的解決方法導致的結果是,案件久拖不決者有之,行政判決與民事判決相互矛盾者有之(如“高永善案”)。由此可知,我國訴訟程序設計上的缺陷是以犧牲公民的權益為代價的,因此,尋找一種符合中國實際的解決辦法已經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兩種處理方式及其劃分標準

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案件雖然外在表現(xiàn)上大致相同,但基本屬性卻并不相同。有的案件形式上是民事爭議案件,但實質上卻是行政爭議案件;有的案件中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處理可以分開,而有的情況下兩者卻不能分開。我們認為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案件相當復雜,因此在設計處理程序時不可整齊劃一,而是應當根據爭議發(fā)生的先后、爭議本身對案件的重要性以及訴訟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對不同的情況分別設計處理程序。第一種處理方式是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分別進行,但在審判進行過程及判決效力方面有先后之別;第二種處理方式是附帶訴訟,即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那么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是單獨進行還是附帶進行,應該有一個標準。我們認為在判斷應當先后進行還是附帶進行時主要應考慮以下因素:

首先是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之間是采取附帶還是單獨審理,關鍵要看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聯(lián)系是否緊密,如果兩種訴訟關系非常緊密就可以附帶審理,如果不夠緊密則可以單獨審理。那么,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如何判斷?我們認為緊密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行政爭議的處理是民事爭議處理的前提或民事爭議處理為行政爭議處理的前提;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產生是否基于行政主體的某一行為或某一事實的發(fā)生(行政爭議因民事爭議而生或民事爭議因行政爭議而生,兩者之間雖無依賴關系但在處理時的確難以分開裁決)。

其次是爭議本身的復雜程度。在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情況下必有一個爭議為主要爭議,或為民事爭議或為行政爭議。如果該爭議本身較為復雜則須對兩個爭議分別由不同的審判庭來審理。若該爭議本身很清楚,法律適用明白,解決主要爭議的審判庭就可以附帶加以解決。判斷某一爭議本身是否為“復雜”,主要考慮該爭議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是否清楚和簡單明了、訴訟標的是否復雜等因素。

再次要考慮是否為同一法院管轄。由于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所采取的管轄原則有不同之處,因此有可能會出現(xiàn)某一行政爭議歸甲法院管轄而與此行政爭議相關的民事爭議卻歸乙法院管轄的情況。我們認為,當相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按照管轄原則不應由同一法院管轄時不能采用附帶訴訟的方式,只能將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分別處理。

最后要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出于對當事人訴權的尊重,當事人應當有權選擇其所涉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是采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形式還是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分別進行的形式進行訴訟。當然,當事人運用這種選擇權的前提條件是相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符合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條件。如果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兩者并不具備附帶的條件,則當事人當然無權選擇適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

三、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先后關系問題

當行政訴訟案件與民事訴訟案件分開審理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應當先進行行政訴訟還是先進行民事訴訟。我們認為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兩者并沒有確定的“先行后民”或“先民后行”的模式,兩者之間的關系應當作個案處理。具體而言,確定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先后關系時應當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以哪一個訴訟為前提。如果民事爭議的解決須依賴于行政爭議的解決,則行政訴訟應當作為前提;如果民事訴訟已經進行,則須中止民事訴訟,待行政訴訟裁判作出之后,民事訴訟再恢復進行且須以此行政裁判作為審理的依據。反之,當行政訴訟過程中出現(xiàn)必須先行解決民事爭議時,應當中止行政訴訟程序,待民事終審判決作出之后,行政訴訟程序再恢復進行。

第二,哪一個訴訟首先開始。原則上當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兩者之間不存在解決上的依存關系時,確定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兩者之間的先后關系則應當考慮哪一個訴訟首先開始。一般而言,首先開始的訴訟則應當首先進行。

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先后進行有兩種情況:

1.必須分開處理的情況。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必須分開處理的情況出現(xiàn)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當民事爭議的解決取決于某一行政行為自身的合法性時,行政爭議即作為解決民事爭議的前提性問題,行政爭議的解決是解決民事爭議的基礎。最常見的情況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具體行政行為作為民事爭議當事人主張事實的證據時,民事訴訟當事人一方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提出異議,而該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難以確認,或者民事訴訟當事人雙方對行政行為并沒有異議,但民事審判依賴于該行為,而該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難以辨認。這類案件的特點是:首先,這類爭議案件由民事爭議而起,爭議發(fā)生在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不由行政行為引起;其次,在這類案件的審理中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具有基礎性地位,是民事爭議解決的前提,如果不解決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則民事爭議也無法解決;最后,當事人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沒有直接請求撤銷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而是一方以行政行為作為支持其訴訟請求的證據,另一方則往往以該行政行為違法為抗辯理由,因此民事爭議的解決不可能回避該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

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應當區(qū)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當事人雙方對某一前提性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且一方當事人針對該具體行政行為提起了行政訴訟。這種情況下民事審判庭應當裁定中止民事訴訟程序,將行政爭議直接移送到行政審判庭,待行政審判終審判決作出之后再恢復民事訴訟程序。第二種情況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雖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發(fā)生爭議,但均未提起行政訴訟,或民事審判庭認為民事審判依賴于某一合法性難以辨認的行政行為。此時民事審判庭應當告知當事人首先提起行政訴訟。

2.可以分開處理的情況。在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案件中是否分開處理還須考慮到當事人的選擇權。如果某一案件符合提起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條件而當事人不愿提起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此時民事爭議就應當與行政爭議分開處理,法院不能依職權直接將民事爭議與行政爭議合并審理。

四、行政附帶民事訴訟

附帶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解決某一糾紛時,就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另一性質的法律關系同時予以解決的制度,是訴的合并的一種特殊形式。所謂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的請求,受理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密切相關的民事爭議,將民事爭議與行政爭議合并處理的訴訟制度。

(一)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確立,首先是訴訟程序效益原則的要求。為了實現(xiàn)程序效益,就必然要求降低訴訟成本,如縮短訴訟周期、簡化訴訟程序。其次是為了確保法院裁判的權威性。司法的權威性是指司法機關應當享有的威信和公信力。正如澳大利亞法官馬丁所言:“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中,司法部門應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從這個意義出發(fā),公信力的喪失就意味著司法權的喪失?!保ㄗⅲ恨D引自上海一中院研究室:《21世紀司法制度面臨的基本課題》,《法學》1998年第12期。)司法權威性的主要體現(xiàn)是司法機關作出的裁決為最終的決定。然而,司法實踐中不同法院所作出的判決相互矛盾或同一法院內部不同審判庭之間所作出的判決相互沖突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前述“高永善案”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法院裁判相互矛盾的情況經常出現(xiàn)在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案件中,因此我們主張將關聯(lián)性較強的民事爭議與行政爭議合并審理,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則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法。再次,現(xiàn)有解決方式的弊端也使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成為必要。由于立法上的欠缺和理論界的分歧,不同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情況均各行其是。在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案件中,從表面上看是行政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但這一行政爭議的背后是一個民事爭議,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民事爭議。如果法院僅僅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作出裁判而對民事爭議置之不理,無法徹底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而且事實上法院如果撇開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爭議也不能很好地解決行政爭議,因此法院在解決行政爭議基礎上附帶解決民事爭議是值得考慮的。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實際上,在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案件中,法院在審理行政爭議的同時已經對民事爭議進行了審理,因為法院在審查行政行為合法性的過程中不可能無視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爭議。以房屋產權登記行政案件為例,當我們翻開法院的判決書就可以看到判決書幾乎完全圍繞著原告與第三人(房屋產權爭議的另一方當事人)之間的房屋產權爭議,原告與第三人所提供的證據主要也是以房屋產權為中心。雙方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竭力想要證明的是自己對爭議房屋應當擁有所有權,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主要針對民事爭議進行審查,然而依據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行政審判庭的法官卻無法對民事爭議作出裁判,結果卻是撤銷或維持行政行為,民事爭議無從解決。在司法實踐中已經有法院嘗試將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相結合,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處理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相關聯(lián)的案件,通過這種方式徹底解決以往行政訴訟中“官了民不了”的難題。(注:在“袁雅琴不服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核發(fā)房屋所有權證”一案中,上海市普陀區(qū)人民法院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通過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解決了一起因房屋買賣糾紛而引起的案件,在該案中行政訴訟第三人同時被列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參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編:《上海法院典型案例叢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41頁。)

(二)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條件

1.以行政訴訟成立為前提。行政訴訟成立是附帶民事訴訟成立的前提條件。當事人在提起行政訴訟時,附帶提起民事訴訟或在行政訴訟進行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行政訴訟的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其所附帶的民事訴訟也隨之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在此情況下,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只能提起單獨的民事訴訟。如果行政被法院駁回,所附帶的民事訴訟也必然被法院駁回。

2.存在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性是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本質特征。關聯(lián)性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過程中附帶解決與行政爭議密切相關的民事爭議的訴訟活動,民事爭議與行政爭議必須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這種關聯(lián)性是指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由行政主體的同一行政行為所引起或行政行為的作出不僅未解決原有的民事爭議,反而引起新的民事爭議。它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其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是處理民事爭議的前提條件,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問題得不到解決,相關的民事爭議就得不到解決。其二,行政爭議因民事爭議而生,即行政機關為解決已經存在的民事爭議而作出行政裁決,而民事爭議當事人對該行政裁判不服從而產生行政爭議。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處理雖然不存在何為前提的問題,但兩者在處理時難以割裂。(2)兩種性質的訴訟請求之間的關聯(lián)性。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必須有一個(或數(shù)個)行政訴訟請求,即行政訴訟原告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要求法院對該行政行為進行審查。訴訟請求因行政訴訟種類而有不同,如在撤銷訴訟中原告訴訟請求為撤銷具體行政行為,在確認訴訟中要求確認其法律關系或法律事實、行政行為合法與否或是否有效等。同時必須有民事訴訟請求存在,即要求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兩種不同性質的訴訟請求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關聯(lián)性,這種關聯(lián)性在于不同性質的訴訟請求均發(fā)自同一法律事實。

3.附帶民事訴訟應當由民事爭議當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應當嚴格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如果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在行政訴訟過程中并沒有提出民事訴訟請求,則法院不能依職權主動對民事爭議進行審理并作出裁判。民事爭議當事人對于是否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擁有選擇權,如果不選擇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則法院只能針對行政爭議作出判決。但是,人民法院在受理行政訴訟案件后,發(fā)現(xiàn)符合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其他條件的,應當告知當事人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于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放棄訴訟權利的,應當允許。

4.附帶民事訴訟只能在一審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可以與行政訴訟同時提出,也可以在行政訴訟一審結束前提出。如果當事人逾期提出附帶民事訴訟的應一律作為民事案件另案處理。對于行政訴訟已經存在的,附帶民事訴訟的請求最遲應當在一審判決作出之前提出。一旦進入二審,當事人就不得再提起附帶訴訟,否則根據二審終審的訴訟原則,附帶民事部分實際上是一審終局,這樣將導致當事人無法行使對附帶民事部分的上訴權。

(三)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1.對行政裁決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行政裁決是由法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guī)授權,居間裁判民事爭議當事人之間所發(fā)生的某一領域與行政管理密切相關的民事爭議的一種行政行為。這種行政行為不同于一般行政行為的特殊之處在于行政裁決必須以民事爭議的存在為前提。如果行政相對人對行政裁決不服就會出現(xiàn)民事爭議與行政爭議并存的局面,即行政裁決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爭議以及行政相對人之間原有的民事爭議并存。行政相對人提出訴訟請求要求撤銷行政裁決,其實質是為了解決民事爭議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爭議。

2.存在民事侵權行為被害人的行政處罰案件。行政訴訟中最常見的就是行政處罰案件,但是并非對于所有的行政處罰案件均須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來解決。我們認為應僅限于存在侵權行為被害人的行政處罰案件,即因侵權行為而發(fā)生損害賠償。這類案件中所涉及的事實情況是被采取行政處罰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的某一行為既違反了相關行政法律法規(guī),又構成了民事侵權。這時他既要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又要承擔民事法律責任,這兩種法律責任基于同一行為而產生,因而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實踐中最常見的是某些治安處罰案件、環(huán)境保護行政處罰案件等。最適宜的解決辦法是法院在解決行政爭議的同時附帶解決民事爭議。存在民事侵權行為被害人的行政處罰案件大體而言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被處罰人的行政處罰案件。這種情況下被處罰人往往不服行政處罰決定要求法院判決撤銷或加以變更,同時對行政處罰機關所作出的要求被處罰人承擔的民事?lián)p害賠償責任也不服;另一種情況是被處罰人僅對民事?lián)p害賠償?shù)臄?shù)額不服而要求減少。(2)民事侵權行為被害人的行政處罰案件。包括三種情況:其一是被害人認為行政機關對被處罰人處罰太輕而向法院,同時要求被處罰人給予或增加對自己的賠償數(shù)額;其二是行政處罰機關對被處罰人應當給予致害人的賠償數(shù)額沒有作出裁決,受害人不服向法院要求法院作出處理;其三是受害人僅對行政處罰中所確認的賠償數(shù)額不服向法院,要求撤銷裁決,重新就損害賠償作出裁判或要法院變更賠償數(shù)額。(3)被處罰人和被害人均,此時法院應當將后的當事人根據其訴訟請求不同將其列為當事人。

3.行政相對人實施行政機關已經許可的某種行為時,第三方認為侵犯了自己的民事權益,在提起行政訴訟過程中要求法院附帶解決民事爭議。并非所有的行政許可案件均可適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程序??梢赃m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情況僅限于行政許可相對人實施某種行為,第三方認為侵犯了自己的民事權益,兩者為此發(fā)生爭議,而行政許可相對人提出該行為經過行政機關許可為抗辯的情況。如果該第三方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審查行政許可合法性時可附帶要求法院解決民事爭議。

(四)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程序問題

1.當事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中行政訴訟部分當事人地位是明確的,原告為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被告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應當為民事爭議的雙方主體,行政訴訟的原告既可能是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也可能是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但行政機關不能作為附帶民事訴訟部分一方當事人,因為行政機關并非民事爭議的當事人。

2.審理。第一,證據問題。行政訴訟部分遵循行政訴訟法的證據規(guī)則,民事訴訟部分遵循民事訴訟法的證據規(guī)則。第二,調解問題。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行政案件(除行政賠償案件外)一律不適用調解。我們認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中的附帶民事部分可以適用調解,因為附帶民事訴訟從本質上而言屬于民事訴訟,作為民事訴訟基本原則之一的調解原則當然適用。第三,審理方式問題。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審理一般有三種方式:其一,附帶民事訴訟與行政案件一并審判。附帶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之間的因果關系清楚、案件事實簡明無異議時,人民法院應將兩種訴訟一并審理以迅速、及時地解決爭議。其二,附帶民事訴訟與行政案件分開審理,一并作出判決。這種方式下往往是人民法院首先對行政案件進行審理,然后在此基礎上審理民事爭議,附帶將其解決。其三,附帶民事訴訟與行政案件分別審理、分別判決。附帶民事訴訟關系復雜、案情事實以及與行政案件的內在關聯(lián)性含混不清、一時難以查明,如果一并審理,會超過行政訴訟的法定審理期限,影響行政案件的及時解決。此外,如果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因故不能出庭的,也應當考慮先對行政訴訟案件審判后再解決民事爭議。第四,審理期限問題。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作出一審判決,《民事訴訟法》則規(guī)定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審理期限為6個月。我們認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審理期限一般應為3個月,但如果附帶民事訴訟部分較為復雜或出現(xiàn)其他原因不能在3個月之內審結的,可以在行政案件審結后,由原合議庭繼續(xù)審理附帶民事部分,但必須在受理附帶民事訴訟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附帶民事訴訟是在行政訴訟進行過程中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的審理期限應當自人民法院受理附帶民事訴訟之日起計算,而不是一律從行政訴訟立案之日起計算。第五,審判組織問題。對于行政附帶民事訴訟而言,其審判組織應當統(tǒng)一為合議庭,不適用簡易程序。第六,判決問題。在審理的第一種方式和第二種方式下,法院對行政訴訟部分與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應當一并作出判決,并制作一張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判決書。判決書的事實部分對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和民事爭議的事實應當予以敘述;判決書的理由部分應當分別闡述行政訴訟部分和附帶民事訴訟部分的判決理由以及適用各自的實體法和程序法情況;判決書的主文部分應當將行政訴訟部分與附帶民事訴訟部分分開撰寫。如果由于客觀原因,行政訴訟部分與附帶民事訴訟部分不能一并判決的,可以分別制作判決書,但是兩份判決書對各自未處理的民事或行政部分應當有所交代。如果附帶民事部分是調解結案的,應當分別制作行政訴訟判決書和附帶民事訴訟調解書。

篇6

自199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施行后,法院須依不同的訴訟法,分別適用行政訴訟程序和民事訴訟程序對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進行審理。如何處理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審理順序,即優(yōu)先審理何者,是理論和實踐均必須予以規(guī)范與明確的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進一步完善,為了更有效調整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合理配置資源,行政權的進一步擴大,已是不爭的事實,行政權時刻影響著大量的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相互滲透、交叉;同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法律意識尤其是行政訴訟意識的增強,唯權、唯上思想的擯棄,一旦行政行為侵犯其民事權益時,已不再聽之任之,而是充分行使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案件將有增無減。因此,從理論上,對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審理順序進行探討,為以后立法提供更加科學的理論依據,規(guī)范、統(tǒng)一目前司法操作方式,均具有積極意義。

一、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概念、特征與表現(xiàn)形式

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是指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同時存在均需解決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二爭議內容上具有關聯(lián)性,處理結果互為因果或互為前提條件的一種爭議形式。

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具有如下特征:1、法院已立案受理至少一爭議,但未審理終結。當二爭議均被訴至法院,法院就必須解決二訴訟的審理順序;法院在審理一訴訟的過程中,出現(xiàn)另一須適用其它的訴訟程序審理的爭議時,不能置之不理,也要處理優(yōu)先解決何者。爭議均未被訴至法院和一爭議或二爭議均已被審理終結,不存在審理順序的沖突。2、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必須是緊密型的,具有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性是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本質特征。本文所指的關聯(lián)性不是哲學意義上的普遍聯(lián)系性,其條件有二方面:一是內容上具有關聯(lián)性,行政爭議因民事爭議產生或民事爭議因行政爭議產生;二是處理結果上具有因果性或前提條件性,一爭議判決本身依賴于另一爭議的解決,后一爭議雖不構成前一爭議的主要標的,但決定前一爭議的判決結果。3、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當事人基本具有吻合性,民事爭議的原、被告是行政爭議的原告、第三人,反之亦然。雖然行政爭議必然有行政主體的參與,行政主體在行政訴訟中充當被告的角色,但行政爭議的其他當事人基本是民事爭議的原、被告。任一爭議的當事人不是另一爭議的當事人,該二爭議就不具有關聯(lián)性。4、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當事人均已向法院提出主張。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存在當事人未向法院主張的關聯(lián)的另一爭議,依照“不訴不理”的民事、行政訴訟基本原則,法院無職權審理未被當事人主張的另一爭議,故無需解決優(yōu)先審理何爭議的問題。

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的表現(xiàn)形式有二種:一是關聯(lián)的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即理論上的本訴與他訴。依法院立案受理的時間的先后可分為行政訴訟受理在先和民事訴訟受理在先,但法院立案受理的時間的先后,不能決定何者應優(yōu)先審理。二是關聯(lián)的訴訟與爭議。在訴訟的過程中,出現(xiàn)關聯(lián)的、當事人已向法院主張的另一須依其它訴訟程序審理但未成訴的爭議。若后爭議已被訴至法院且法院已立案受理,即轉化為第一種形式,本文所指的第二種形式是未將爭議轉化為訴訟的情形。

二、本訴與他訴的優(yōu)先關系的處理原則

本訴與他訴的優(yōu)先問題,學者傾向性的觀點是行政訴訟優(yōu)先于民事訴訟。其理由是:1、從行政法理論上講,是行政權優(yōu)先原則在訴訟領域的體現(xiàn)①。行政優(yōu)先權原則要求行政權與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的權利在同一范圍內相遇時,行政權具有優(yōu)先行使與實現(xiàn)的效力。2、從二訴訟保護的社會利益價值大小看,行政訴訟保護的權益既有行政利益,又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民事訴訟保護的主要是公民和組織的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②。3、從二訴訟的審理結果看,行政訴訟的審理結果可能是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行政賠償,民事訴訟的審理結果是民事權益得以實現(xiàn),民事義務得到履行,主要體現(xiàn)了各方在財產利益上的增加或減少,一般不涉及生命權和人身自由權等基本人權③。

在司法實踐中,處理關聯(lián)的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優(yōu)先關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1、各自獨立式。法院不同的審判庭對關聯(lián)的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獨自審理,他訴的是否存在和審理結果,不理不睬,僅對本訴的所有證據材料效力予以審核認定并直接據此作出裁判。2、行政訴訟優(yōu)先式。行政訴訟具有優(yōu)先性,民事訴訟讓位于行政訴訟;中止民事訴訟的審理,待行政訴訟審理終結后,并以行政訴訟的處理結果為依據繼續(xù)審理民事訴訟。該式是行政訴訟先于民事訴訟觀點的典型的司法操作模式。3、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式。當關聯(lián)的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并存時,在立案審查階段,把民事訴訟作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形式予以立案,移交行政審判庭審理;在審理階段,由民事審判庭把民事訴訟移送到行政審判庭作為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形式一并予以審理。

上述三種方式,固然有其合理的方面,如第一種方式能及時、快捷審結案件,第二種方式簡單明確、易于操作,第三種方式體現(xiàn)訴訟的效益原則。但是,如果繼續(xù)探究上述三種方式的利弊,似有形而上學和機械論的嫌疑,其缺點或不足之處顯而易見。

根據行政法的理論,行政行為一經行政主體作出和被行政相對人知曉,即具有公定力。否定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或使行政行為失效的機關只能是行為機關、行為機關的上級機關或人民法院。行政訴訟法第3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行政審判庭是對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并作出評價的唯一合法主體;民事審判庭無權對作為民事訴訟中的證據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更無權對行政行為進行評價。獨自審理民事訴訟,違背行政行為的效力原則。因此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依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以查證屬實的行政主體超越職權作出的行政行為、行政相對人已喪失提起行政訴訟的時效的權利等為由對行政行為作出評價并據此作出裁判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法院在審理民事訴訟的過程中,可對作為證據的行政行為的客觀性和關聯(lián)性進行審核認定并據此對訴訟直接作出裁判,如法院對作為民事訴訟的證據的“行政”行為系偽造,不是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不能直接或間接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與消滅的“行政”行為,因上述“行政”行為不屬于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行為,不受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效力原則的約束;也因上述“行政行為”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可能以行政訴訟方式進行司法審查,因此法院可直接予以審核認定。在民事訴訟中,法院無權否定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同樣因為被爭議的行政行為可能屬于可撤銷的行為,也無權肯定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并據此作出裁判結果,否則,在行政訴訟中,法院作出撤銷行政行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的裁判時,將由于法院的過錯出現(xiàn)相互矛盾的裁判。各自獨立式無視關聯(lián)的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關聯(lián)性的客觀存在,違背了客觀決定主觀的認識規(guī)律,其裁判結果的錯誤就在所難免了。因此,各自獨立式的處理方式不僅違背法學和哲學的基本理論,實踐證明極易破壞司法統(tǒng)一原則,損害國家司法權威,降低司法公信度。

從訴訟法律關系角度而言,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是相互獨立的,不存在效力大小、誰先誰后的問題。優(yōu)先審理行政訴訟不屬于行政優(yōu)先權的內容,優(yōu)先審理行政訴訟不符合主體是行政主體、是為了實現(xiàn)行政目的所必需的、必須有法律依據等行政優(yōu)先權的成立條件。行政優(yōu)先權與優(yōu)先審理行政訴訟無必然的聯(lián)系,行政優(yōu)先權的理論并不能推理出優(yōu)先審理行政訴訟的理論。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是通過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司法審查,最終保護受違法行政行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民事訴訟也保護全民所有制主體的合法權益;同時,很難說行政權益大于經濟利益,實際上,保護行政權益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更大的經濟利益,不能也算不清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各所保護的社會利益的大小。雖然行政訴訟審理的對象有公民的人身自由權,但民事訴訟的審理對象中包括人格權、身體健康權、名譽權等公民的基本權利,從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審理結果而言,孰輕孰重,實難辨清。在司法實踐中,多數(shù)的關聯(lián)的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案件的審理順序,確應是行政訴訟優(yōu)先于民事訴訟。但是,在審理行政機關以申請與事實、主體不符或法律規(guī)定為由的行政不作為的行政案件時,就不應優(yōu)先審理行政訴訟④。

為了方便當事人,節(jié)約訴訟成本,避免“官了民不了”⑤的現(xiàn)象,徹底解決糾紛,提高行政審判效果,理順關聯(lián)的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審理順序,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式是極其科學的方式。民事訴訟法第6條第1款規(guī)定,“民事案件的審理權由人民法院行使”,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如同刑事審判庭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一樣,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在理論上,法院在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可決定適用何種程序審理案件,當事人無權選擇案件的審理程序與審判庭。遺憾的是,行政訴訟法對此未作任何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63條規(guī)定了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可惜的是該條款規(guī)定的行政附帶民事訴訟范圍過于狹窄,且規(guī)定了必須由當事人要求一并解決的前提條件與法院可以(并不是必須)一并審理;同時,內容簡單、缺乏操作性,所以該規(guī)定形似建立了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制度,實質上是基本采納了行政不能附帶民事訴訟的觀點的產物⑥。目前,在司法實踐中,能以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的案件是極為少數(shù)的。筆者認為,建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的立法任務,如刑事訴訟法中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編一樣,修改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設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專章或編,規(guī)定建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及其原則性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此基礎上對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受理范圍、立案、證據規(guī)則、審理程序等作出司法解釋。如在短期內不能修改行政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應立即修改與完善關于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尤其是立案范圍,制定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問題的規(guī)定》,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關于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受理范圍,進一步擴大是必要的、迫切的。建議將行政主體頒發(fā)權證的行政行為引起的民事訴訟納入必要的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受理范圍,將行政處罰引起的民事訴訟納入普通(可以)的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受理范圍,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應有作用。

筆者認為,目前,除可以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與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3條規(guī)定,適用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審理的案件外,正確處理關聯(lián)的本訴與他訴的審理順序的原則,應是優(yōu)先審理決定另一訴訟裁判結果(內容)的訴訟,即優(yōu)先審理屬于原因、前提條件的訴訟。該方式既不違反現(xiàn)行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又是對上述三種方式揚長避短的結晶。民事訴訟法第136條第1款第(5)項規(guī)定,本案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中止訴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與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1條第1款第(6)項規(guī)定,案件的審判必須以相關民事、刑事或其他行政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中止訴訟,是筆者主張的方式的法律依據。雖然有人認為民事訴訟法第136條第1款第(5)項規(guī)定中的“另一案”僅指另一民事案件,但筆者認為應包括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否則,該法律應明文規(guī)定是另一民事案件。

三、審理關聯(lián)的訴訟與爭議的處理原則

業(yè)已進行的訴訟與在訴訟中出現(xiàn)的須適用不同的訴訟程序解決的關聯(lián)的爭議,雖不存在訴訟優(yōu)先的問題,但如何處理該爭議和如何中止訴訟,是司法實踐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主要做法有以下幾種:1、直接認定和裁判式。法院在訴訟中對關聯(lián)的爭議直接予以審核認定并據此對訴訟直接作出裁判。2、建議式。法院在民事訴訟中出現(xiàn)關聯(lián)的行政爭議時,建議行政機關復查糾正并提供復查結果或建議當事人另行行政機關,同時,中止民事訴訟的審理。3、內部移送式。法院在訴訟中出現(xiàn)關聯(lián)的爭議時,將關聯(lián)的爭議以內部移送方式移送至相關審判庭進行審理,同時,中止訴訟的審理。

直接認定與裁判式,雖然可以減少繁瑣的訴訟程序,但其不合理的原因與上述的各自獨立式基本相同,不再贅述,因此是不可取的。

建議式,是建立在理想化的法制環(huán)境上,不僅沒有法律依據,且極可能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破壞程序公正。現(xiàn)行法律、司法解釋均未規(guī)定法院向行政機關或當事人提出建議時,可中止訴訟的審理。行政機關對于法院要求復查行政行為的建議,因無法定復查和答復的義務,而不作任何回應,已是司空見慣的事。當事人有權處分其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有權決定是否將關聯(lián)的爭議提交法院依不同的訴訟程序予以解決。因此法院的建議可能無任何積極的意義,相反極易延長甚至超過法定審理期限和結案不能。

行政訴訟法第56條規(guī)定,只有法院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和有犯罪行為的,才能將有關材料移送有關部門處理,但未規(guī)定將關聯(lián)的爭議移送相關審判庭進行審理;民事訴訟法亦未規(guī)定有關內部移送的內容,可見,內部移送式缺乏法律依據;同時,內部移送式違反了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中的不訴不理的基本原則,屬于公權不當干涉私權。法院在審理被移送的其他爭議時,若原告不提出訴訟請求、不出庭、不舉證等,將使該爭議的審理無法進行與終結。

筆者認為,正確處理關聯(lián)的訴訟與爭議的辦法是已審理訴訟的審判庭代表法院履行告知義務,告知提出爭議方應對關聯(lián)的爭議另行提訟;提出爭議方收到告知書后,將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行政訴訟法第34條第1款和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均規(guī)定,當事人有責任向法院提供證據,包括主張和反駁證據;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3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8條均規(guī)定,法院應當向當事人告知舉證范圍、舉證時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后果,關聯(lián)的爭議實質是決定訴訟結果的證據的效力認定問題,屬于當事人提供主張或反駁證據的范疇,據此法院應履行告知提出爭議方以另行方式完成舉證責任的義務。告知書向提出爭議方送達后,即可產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在告知的期限內未行使訴權,法院可以對作為訴訟的證據的爭議的證明力予以認定,并對訴訟作出裁判。該方式克服了拖延訴訟時間、無法律依據等弊端。該方式在司法實際操作中,還須解決以下問題:1、告知應以書面形式作出,并向當事人送達,告知書的內容為當事人應在法院指定的期限內就關聯(lián)的爭議另行提訟,否則,將承擔對其不利的法律后果。2、告知另行提訟的時間,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嚴格執(zhí)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guī)定》第9條第5項規(guī)定,以一個月為宜。因為參照上述規(guī)定,該期限不計入審理期限。3、法院履行告知后,因無法律依據,不能立即中止訴訟的審理,當事人另行并被法院立案受理后,才能中止訴訟。4、若當事人未在告知的期限內另行,但在法院對訴訟作出裁判后,在法定的期限內對關聯(lián)的爭議另行的,法院對關聯(lián)的爭議的,仍應予以立案受理并依法作出裁判。因關聯(lián)的爭議的裁判結果致使前一訴訟被改判或再審的,應依照或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46條規(guī)定,前一訴訟的裁判不屬于錯誤裁判,且由被告知方承擔因此增加的有關訴訟的合理費用以及因此而擴大的一當事人的直接損失,以懲罰被告知方怠于行使權利。

注釋:

①黃江:《行政法理論與審判實務研究-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選》中的《行政、民事關聯(lián)訴訟的法律思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420頁。

②張步洪、王萬華:《行政訴訟法律解釋判例述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版,第555頁。

③同②。

④同①,第422頁。

⑤江必新:《中國行政訴訟制度之發(fā)展-行政行政訴訟司法解釋解讀》,金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96頁。

⑥甘文:《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解之評論-理由、觀點與問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1版,第174頁。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國城市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李國光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釋義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江必新:《中國行政訴訟制度之發(fā)展-行政訴訟司法解釋解讀》,金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甘文:《行政訴訟司法解釋之評論-理由、觀點與問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1版。

5、張步洪、王萬華:《行政訴訟法律解釋與判例述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版。

6、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3版重排版。

7、劉善春:《行政訴訟原理及名案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

篇7

提問方法具體可以總結為兩種:歸納比較法和換位提問法。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一項關聯(lián)性和銜接性較強的課程,通過對已學知識的比較和分析能夠提高新知識的學習效率。通過不斷的歷史知識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淀,就可以利用歸納比較法對未知歷史知識進行探索。不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是一理通百理通的。歷史知識學習也是一樣的,通過對一類事物的比較或是相關事件比較,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掌握。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同時也能夠實現(xiàn)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另外一種就是換位提問法,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和心理特點架設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以換位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提出同時期幾個人物讓學生來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并說明原因。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歷史背景思考當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開設“對話”式課堂教學

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組成問題提問和討論小組,利用辯論和提問等方式激發(fā)學生思維活躍性,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其成為課堂主人,開發(fā)學生智力,讓學生勇敢的迎接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如說反法西斯戰(zhàn)爭,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日本能夠以少數(shù)人的劣勢占領大半個中國,都有哪方面因素?學生必然會對此中說紛紜,這時就可以進行小組討論,讓同樣觀點的同學組成一組,由學生自由發(fā)言,這樣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嚴密性和全面性的發(fā)展,有利于實現(xiàn)對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3堅持“以學生為本“”問題為紐帶”的歷史教學理念

培養(yǎng)初中生問題意識首先應從教育觀念入手,初中歷史教師要樹立學生為主,問題為紐帶的全新教學理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歷史學習環(huán)境,改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在傳統(tǒng)的硬式灌輸學習理念影響下,造成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嚴重缺失,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我們應積極改進這一狀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產生課堂主人翁的自覺,成為課堂的主人。堅持“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帶著問題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形成問題意識。

篇8

一、經濟適用房的特殊性

2007年11月19日由建設部、發(fā)展改革委、監(jiān)察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經濟適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優(yōu)惠,限定套型面積和銷售價格,按照合理標準建設,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供應,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由此可知,經濟適用房是政府為照顧無住房的中低收入居民而組織建設的具有福利性和保障性的住房,其與一般意義上的商品房相比,具有以下三點特殊性。

一是經濟適用房是政府組織建設的。商品房是房地產開發(fā)經營企業(yè)為了出售而建設的,商品房的建設者以營利為目的,是一種商人行為。而經濟適用房則是政府組織建設的,其目的是保障中低收入群體有房居住,具有福利性和保障性。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國家安居工程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等有關住房制度政策的規(guī)定,各級政府在組織建設經濟適用房時,都給予了許多特殊的政策支持,如經濟適用房的用地一般實行無償劃撥。

二是經濟適用房不能自由買賣。商品房是面向社會公開出售的,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而經濟適用房則不能在市場上公開出售。首先,經濟適用房不是社會上任何人都可以購買的,而是面向特定群體,并由政府按照一定的規(guī)定分配購買的,如政府對經濟適用房的購買實行申請、審批制度。其次,買受人轉讓此類房屋時,也有許多限制性規(guī)定,如經濟適用房上市出售,應繳納土地出讓金或相當于土地出讓金的價款。因此,經濟適用房不是具有完整意義上的商品房。

三是經濟適用房的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的。商品房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而經濟適用房的價格則是由政府決定的。根據國務院關于經濟適用房的有關政策,經濟適用房的銷售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按保本微利原則確定,其利潤控制在3%以下。

正是鑒于經濟適用房的諸多特殊性,如果按照商品房的處理原則解決經濟適用房買賣中發(fā)生的糾紛,不僅有違公平原則,而且不利于經濟適用房的開發(fā)建設。基于以上考慮,由于涉及諸多政策因素,經濟適用房買賣糾紛不宜單純地依仗訴訟途徑來解決,而應當由經濟適用房主管部門依據國家有關住房政策進行規(guī)范調整,《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第三條、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或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供應、使用及監(jiān)督管理工作。那么,如果發(fā)生經濟適用房私下交易行為,我們將如何具體處理呢?下面,我們首先了解現(xiàn)行法規(guī)和國家政策對經濟適用房的交易是如何規(guī)定的。

二、經濟適用房上市交易之限制規(guī)定

從以上論述可知,經濟適用房不是商品房,而是有限產權的政策性住房。因此,經濟適用房的上市交易受到嚴格限制。2007年1月1日施行的《山東省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居民取得權屬證書一定年限后,方可按市場價格上市出售或者換購。上市出售的,應當按照屆時同地段普通商品房與經濟適用住房差價的一定比例向政府繳納土地收益以及其他已減免和由政府承擔的費用,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xù);換購的,必須以不高于屆時經濟適用住房的價格出售給經濟適用住房主管部門確定的符合購買條件的居民后,方可再次申請購買。具體年限和比例由設區(qū)的市、縣(市)人民政府規(guī)定。未滿規(guī)定年限確需出售的,必須以不高于屆時經濟適用住房的價格出售給經濟適用住房主管部門確定的符合購買條件的居民。經濟適用住房購買人以市場價格出售經濟適用住房后,不得再次購買經濟適用住房”。

之后,2007年11月19日《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對此作出了更嚴格的限制,其第三十條規(guī)定:“經濟適用住房購房人擁有有限產權。購買經濟適用住房不滿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購房人因特殊原因確需轉讓經濟適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價格并考慮折舊和物價水平等因素進行回購。購買經濟適用住房滿5年,購房人上市轉讓經濟適用住房的,應按照屆時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與經濟適用住房差價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納土地收益等相關價款,具體交納比例由市、縣人民政府確定,政府可優(yōu)先回購;購房人也可以按照政府所定的標準向政府交納土地收益等相關價款后,取得完全產權。上述規(guī)定應在經濟適用住房購買合同中予以載明,并明確相關違約責任?!?/p>

2010年4月22日《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關于加強經濟適用住房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十一)條規(guī)定:“經濟適用住房上市交易,必須符合有關政策規(guī)定并取得完全產權。住房保障部門應當對個人是否已繳納相應土地收益等價款取得完全產權、成交價格是否符合正常交易、政府是否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等情況出具書面意見。房屋登記、租賃管理機構辦理房屋權屬登記、租賃備案登記時,要比對住房保障部門提供的有關信息。對已購經濟適用住房的家庭,不能提供住房保障部門出具的書面意見的,任何中介機構不得買賣、出租其經濟適用住房;房屋租賃備案管理機構應當暫停辦理其經濟適用住房的租賃備案,房屋登記機構應當暫停辦理該家庭購買其他房屋的權屬登記,并及時通報住房保障部門。”

綜上,按照現(xiàn)行規(guī)定,經濟適用房的限制交易期為5年,不滿5年的私下交易是嚴格禁止的行為;滿5年交易的,購房人必須向政府交納土地收益,政府享有同等條件下的優(yōu)先回購權。同時,作為一種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政策,經濟適用房政策是為了解決占城鎮(zhèn)人口比重很大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是以公共利益為其價值取向的。城鎮(zhèn)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問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特別在城鎮(zhèn)化加速發(fā)展時期,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從經濟適用房的目標群體來看,經濟適用房政策是為了解決城鎮(zhèn)中低收入的住房要求,從而實現(xiàn)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經濟適用房作為一種特殊制度安排,具有明顯的公益性。由此而產生的法律糾紛也必然會引起公共利益的保護問題。維護公共利益是我國民法的一項重要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的;(四)損害公共利益的;”因此,私下交易經濟適用房不僅違反了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且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從法律上應當認定無效,但現(xiàn)實情況紛繁復雜,我們不能簡單地從法律視角看待經濟適用房私下交易問題,而忽視背后的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否則很難穩(wěn)妥解決這一問題,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

三、經濟適用房私下交易的主要類型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經濟適用房私下交易主要有以下兩類:

一是頂名買房,指房屋的實際出資人利用他人專屬的分房資格購買經濟適用房,被頂名人或為此收取費用或無償。房產證上的所有權人系名義上的購買人,而實際出資的則是他人。對于這種行為的性質,有三種認識:一種是合同的概括轉移,即經濟適用房購買權利人通過合同方式將購房合同中的權利義務概括轉讓給第三方;一種是買賣合同,即頂名者與被頂名者之間法律關系的標的物最終為房屋,雙方實際為房屋買賣關系;另一種則是委托合同,即被頂名者受頂名者的委托簽訂房屋買賣合同,被頂名者是名義上的合同當事人和房屋權利人,頂名者系實際上的合同當事人和房屋權利人。

二是現(xiàn)房買賣,是指房屋所有權人已實際占有使用房屋的情況下又將房屋出賣給他人。該種類型可因交易行為是否發(fā)生在5年限制交易期內分為兩類,本文主要討論發(fā)生在5年限制交易期內的交易類型。

結合第二部分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無論哪種交易類型,其實質交易的標的物都是經濟適用房,在行為的法律效力上都應被認定無效。但如果這樣處理,就會產生以下后果。

首先,保護了“不誠信”。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河口的房價逐漸攀高,賣方看到房屋升值,故意毀約,或者拒不配合買方過戶產權,在認定無效的情況下,買方必須返還房屋,多數(shù)情況下,買方已居住房屋多年,而賣方僅需返還購房款和補償利息損失,房屋的升值部分就可能由違約方獲取,導致雙方的利益失衡,變相保護了不守誠信的一方。另外,利益失衡的情況下,受損的一方如果無法從正常途徑得到保護,必將采取過激的行為,擾亂社會秩序。

其次,誘發(fā)不穩(wěn)定因素。從現(xiàn)有掌握的情況看,河安小區(qū)就有三百多套經濟適用房涉及私下交易,一旦無效判例出現(xiàn),就會引發(fā)“示范效應”,賣方受到利益的驅使,故意毀約的動機增強,這樣一來,個案惡化為群體性事件,六百多個家庭的切身利益受到影響,處理不當,必將危害社會穩(wěn)定。

最后,擾亂經濟適用房管理秩序。《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對經濟適用房的購買者作了嚴格的資格限制。但因客觀條件所限,并不是所有的適格者都能享受到優(yōu)惠,經濟適用房的私下交易損害了政府的優(yōu)先回購權,進而侵犯了這部分人的利益,違背了國家設立經濟適用房制度的初衷。2007年11月19日《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政府回購的經濟適用住房,仍應用于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p>

四、防范和處置經濟適用房私下交易的建議

篇9

2曝氣沉砂池設計及應用經驗

2.1曝氣沉砂池的工作原理通過在曝氣沉砂池內一側鼓入空氣,會使水流產生垂直于水平軸的豎向流,其與在沉砂池內的水平流疊加產生螺旋流,這使污水中的有機顆粒經常處于懸浮狀態(tài),砂礫互相摩擦并受曝氣的剪切力,能夠去除沙粒上附著的有機污染物,有利于取得較為純凈的砂礫。由于旋流產生的離心力,把比重較大的無機物顆粒甩向外層而下沉,比重較輕的有機物旋至水流的中心部位隨水帶走,油類和浮渣等比重較輕的雜質在氣體的作用下上浮于水面被刮渣機刮除至撇渣斗后外運。沙粒在重力和旋流力的綜合作用下沉到池底與水分離,后進入砂水分離間進行砂水分離。從曝氣沉砂池中排出的砂中有機物只占5%左右,一般擱置一段時間也不會腐敗。在曝氣作用下,污水在池內呈螺旋狀前進的流動形式,水流旋轉速度在池過水斷面中心處最小,而四周最大,這就是能夠選擇性脫砂的主要原因。曝氣沉砂池水力流態(tài)及工作原理示意圖見圖1,圖2。

2.2曝氣沉砂池的構造曝氣沉砂池是一個長條形的渠道式構筑物,在設計中應以盡可能不產生偏流和死角為原則,在砂槽上方宜安裝縱向擋板,進出水口布置應防止產生短流。在渠道一側的整個長度上,距池底60cm~90cm處設置曝氣裝置。在池底設置沉砂斗,池底有i=0.01~0.05的坡度,以保證砂?;肷安蹆?。為了使曝氣能起到內回流的作用,在必要時可在設置曝氣裝置一側的墻壁上裝設擋板。

2.3曝氣沉砂池中曝氣的作用曝氣有利于使污水中的污染物相互摩擦,使顆粒表面有機物容易去除,有利于顆?;旌闲跄恋怼4颂幤貧庠谡麄€城市污水處理工藝中起到了預曝氣、預充氧的作用,也起到防止污水腐化的作用。

2.4曝氣沉砂池曝氣設備選擇根據實際運行經驗及反復計算復核,得出結論為曝氣沉砂池的曝氣設備宜采用穿孔曝氣裝置,并設有空氣氣量調節(jié)閥門,孔徑為2.5mm~6.0mm,曝氣管距池底高度約0.6m~0.9m。

2.5曝氣沉砂池的設計參數(shù)在滿足沉砂池一般規(guī)定外,曝氣沉砂池還應滿足的具體規(guī)定主要有:旋流速度應保持在0.25m/s~0.3m/s;水平流速為0.06m/s~0.12m/s;最大流量時停留時間為1min~3min;有效水深2m~3m;寬深比一般采用1~2;長寬比不大于5;污水的曝氣量為0.2m3/m3空氣。

2.6曝氣沉砂池的計算過程其中,Qmax為最大設計流量;t為最大設計流量時的流行時間,一般設為t=2min~4min;v1為最大設計流量時的水平流速,一般為0.06m/s~0.12m/s;h2為設計有效水深,一般設為h2=2m~3m;d為每立方米污水所需空氣量;k2為生活污水流量的總變化系數(shù);T為排砂時間間隔;n為設計分格數(shù);n1為最小流量時工作的沉砂池的數(shù)目;Qmin為最小設計流量;Amin為最小流量時水流斷面面積;h2為有效水深;h3''''為沉砂斗高度;h1為設計超高;S1,S2分別為沉砂斗上下口的面積;b1為沉砂斗底寬;b2為沉砂斗上口寬;斗壁與水平面的傾角60°。

篇10

一、引 言

近些年來,翻譯已經不再僅僅被看做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模式的轉換,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翻譯中最大的困難,并不只是兩種語言上的不同,而是源于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處理這些文化差異時,對文化專有項的處理則是擺在所有譯者面前最為棘手的問題。這些有著極其豐富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的文化專有項在影視作品中顯現(xiàn)得更為突出。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隨著DVD、個人電腦、互聯(lián)網等高科技傳播媒體的普及,我們接觸到了更多字幕翻譯的影視作品。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國內翻譯界對字幕翻譯的研究還遠遠達不到當今全球化這一時代趨勢對字幕翻譯研究的要求。有鑒于此,我們希望通過此文來探討在影視字幕翻譯過程中譯者對文化專有項的處理方法。

二、理論背景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當代英國譯學理論家蘇珊?巴思奈特(susanBassnett)曾把語言比喻為文化有機體中的心臟。她說,“如同我們在做心臟手術時人們不能忽略心臟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一樣,我們在翻譯時也不能冒險將翻譯的言語內容和文化分開來處理”(Bassnett,1994:14)。語言的翻譯不僅是語符表層指稱意義的轉換,更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溝通和移植。隨著文化的不斷交流趨同,“地球村”上人類共性的認識正在逐步擴大,然而在文化趨同的過程中,不同的文化觀念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沖突,這種文化差異往往是造成翻譯困難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處理文化差異,向來是翻譯理論界所關注的一個焦點,國內外有很多學者探討過這個問題,并且提出過一些針對文化差異的翻譯策略分類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班牙翻譯工作者哈唯?佛朗歌?艾克西拉(JavierFranco Aixel á)提出的一個文化專有項(Culture-specificitem)的翻譯策略分類法。他給文化專有項下的定義是: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某些項目,由于在譯語讀者的文化系統(tǒng)中不存在對應項目或者與該項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原文中的功能和涵義轉移到譯文時發(fā)生翻譯困難。影視作品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產物,它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容并反映著最真實的文化內涵。本文將以影視作品的字幕翻譯為例證,總結歸納出四種主要的處理文化專有項的策略以及方法:歸化、異化、增添以及省略。

三、處理方法

1.異化

影視翻譯中譯者不僅僅要處理大量的語言現(xiàn)象,還要頻繁涉及文化的轉換,在某種情形下,譯者選擇以原語文化為歸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即提倡譯文應當盡量去適應照顧原語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詞用字習慣。在翻譯中適度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吸收與外國特定文化有關的一些新鮮的表達方式。例如:

RACHEL:Okay,okay,I checked.We have:Earl Grey,English Breakfast,Cinnamon Stick,Camomile,Mint Medley,Blackberry,and.Oh,wait,there’s one more,um.LemonSoother.You’re not the guy that asked for the tea.are you?

――好的,好的,我剛看過了,我們有伯爵茶,英式早餐茶、肉桂茶、茶、薄荷茶、黑莓茶,還有,讓我想一下,哦……檸檬茶,你不是那個要喝茶的人對吧?

RACHEL:Okay.

――知道了。

――Friends,Season 1,Episode 19

在這段對話中,Rachel給一個客人端上了茶,為了考驗自己的記憶,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服務生,她把一個一個茶名娓娓道來:伯爵茶(Earl Grey),這是英國一個伯爵從中國卸任后帶回的紅茶和佛手柑油調和在一起后配成的,就以這個伯爵的名字命名;English Breakfast是指英國早餐紅茶;Cinnamon Stick則是指肉桂茶;Camomile是指甘菊茶;Mint Medley是指薄荷混合茶;Blackberry是指黑莓茶;Lemon Soother則是將檸檬和藥草混合的一種安神茶。這些都是典型西方茶文化的名詞,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可能是相當陌生。但是將原語特有的文化專有項移植到譯語文化之中,對于觀眾的理解并沒有造成障礙,反而使譯文更多了幾分“洋味”。當然譯語觀眾對這種文化移植的接受程度還要取決于他們受教育程度、動機、個性、環(huán)境等因素。

2.歸化

相對于異化而言,歸化則是使譯文盡量適應照顧譯語的文化習慣,其目的是為觀眾著想,替觀眾掃除語言文化障礙。例如:

STANLEY: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they bring gifts.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MASON:Oh,an educated man!That rules out thepossibility of you being a field agent.

――哦,有點學問。可以排除你是職業(yè)特工。

STANLEY:In point 0f fact,I am a field agent,Mr.M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