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52: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外歷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地理課外活動是在教育大綱范圍以內的,學生自愿參加,旨在培養(yǎng)學生智能和特長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內 各外種教育活動。
在地理教育系統(tǒng)中,地理課外活動是與課內教學相互滲透,各有側重的子系統(tǒng)。從信息時代對人才需要, 從當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別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地理課外活動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論依據
1.培養(yǎng)目標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
我們培養(yǎng)的目標是: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教育,使他們成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質,文 化科學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個性得到健康發(fā)展的適應社會主義事業(yè)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yǎng)目標,不但要通過課堂去貫徹,而且還要通過課外活動去貫徹。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 起來,才能切實有效地貫徹教育方針和培養(yǎng)目標,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課外活動的全過程就是運用知識,開發(fā)智力的過程,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同時發(fā)揮作用同時進展的過程。因 此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yǎng)目標起著明顯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著眼點在于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一代新時期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動中把德智體美勞統(tǒng)一起來,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2.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
開展課外活動與學校的課堂教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課堂教學是開展課外活動的基礎,課外活動則是課堂 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能獲得課堂中口授筆述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同時對推進教改和發(fā)現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是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兩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兩個方面,它們 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前者是課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書本),有系統(tǒng)性、穩(wěn)定性和間接性的 特點,是知識的基礎。而后者是社會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實踐),有適應性,靈活性和直接性的特點 ,是知識的深化。前者對學生強調統(tǒng)一,后者強調個性。
課堂教學是為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打下基礎,課外活動對課堂教學起著鞏固、補充等輔助作用;也起著擴展 、深化、強化的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特別關注這種課外活動的作用。所以有人說“課堂打基礎 ,課外出人才”。
我縣氣象臺和水利局的幾位專業(yè)人員都在中學時代參加過地理課外活動小組,都喜歡地理課??梢?,地理 課外活動對學生今后專業(yè)方向的選擇起著巨大作用。
3.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需要
中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旺盛時期,組織他們參加一些活動,可以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正常發(fā)育,課外 活動以感性認識為主,這正適合青少年學生認識事物偏重感性的特點。經常為他們開展形象化的課外活動、并 加以啟發(fā)引導,就是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
中學生具有好動、好奇、喜歡新鮮事物的心理特點。經常為他們開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正符合他們這一心 理愿望。
中學生還具有興趣廣泛,喜歡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他們的興趣愛好得以培 養(yǎng)和發(fā)展,就能漸漸形成技能和特長,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礎。
4.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標就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從單純傳授知識向知識能力并重轉變;變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 教學轉變;從教師單向傳遞向師生間多向交流轉變;從單一目標向多層次(全面發(fā)展與注重個性發(fā)展)轉變, 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是這種轉變的核心。而目前教學上存在讀死書(死記硬背),集中思 維模式不利于人才培養(yǎng)。課外活動在實現這些轉變中可發(fā)揮重要作用。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 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會中士農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對宇宙發(fā)問,與萬物為友。他認為:課內獲得的知識是“聞知”“說知”,課外實踐獲得的知識是“ 親知”,“親知”是根本,“聞知”“說知”要結合在“親知”上,才能成為“真知”。因此,課外活動小組 ,不應把它們看成學科的附屬物,或者作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這也說明了課外教育 實踐對發(fā)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課外活動正是使學生成為“真知”的“親知”場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還是教學方法的設計和實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學生為標 準。不能顧及學生客觀存在的能力差異,抑制了學生個性發(fā)展。而地理課外活動的教學則不然。它可以根據學 生不同年齡、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實行因材施教。選擇適宜的課外活動方式、類型和內容,分別組 織他們參加不同的活動,使全體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發(fā)展,從而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發(fā)展。
二、開展原則
1.積極引導與堅持自愿相結合
由于中學生年齡、知識、能力、經驗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發(fā)地,獨立地開展地理課外活動有許多困難, 因而中學一般采取新學期開始,由學校領導動員,學生自愿報名參加,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專門的某項活動;也 可組織全校性或班級性的地理課外活動。前者一般為長時間定期,后者為短期不定期的活動。前者為地理課外 科技活動;后者為地理課外教學活動。一般前者為10多人的小型活動;后者人數可達數百人。因此,無論什么 類型的課外活動,應尊重學生選擇,貫徹自愿參加的原則。這是搞好各類地理課外活動的基礎和保證,也是學 生自己動手,調動積極性和自主性,從而激發(fā)學生活動興趣的可靠保證。
2.學生為主與教師指導相結合
對任何地理課外活動,教師都要加強領導,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活動,發(fā)揮好主導作用。但在具體的 活動過程中,則應以學生為主體,大膽讓他們去親自動手動腦,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不要怕出錯,不要怕反復, 讓他們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增長才智,不斷進取。教師要耐心加以啟發(fā)指導;而不要包辦太多,更不 能包辦代替。在指導過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場和鼓勵;少一些急躁、批評和責怪,以免損害學生的積極性。要 使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還必須在組織活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決好可能出現的問題、方能調動學生的主 觀能動性。
3.精心組織與形式多樣相結合
組織開展地理課外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應根據學校所在地區(qū)環(huán)境條件和可能提供的條件,選擇開展 適當形式的地理課外活動,按活動范圍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類。
校內活動主要有: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地震觀測與預報、天文觀測、教具制作、地理課外閱讀、地理墻 報、地理競賽、地理專題講座或報告會,地理游戲等等。
校外活動有野外觀測、鄉(xiāng)土地理調查(包括自然、經濟、人文、環(huán)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參觀,測量與地 形圖繪制采集標本(包括巖礦、動植物,土壤等)。
活動可以是大型的(全?;虬嗉壭缘模部梢允切⌒偷模ㄕn外活動少數人)。可以是長期的如氣象觀測 ,地震預報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覽、地理調查、地理報告會,主題班會等。
活動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單項內容的等等。無論那一種形式的活動,都要力求內容豐富多彩,都要 求教師做到每一過程步驟方法妥當和所達到的目標明確。這是確保課外活動勝利完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校開展10 多年地理課外活動形式達16種,結合本縣實際,小型課外活動常年堅持,如氣象小組,教具制作(10~20人) ,全校大型課外活動如野外考察(佘山、淀山湖),各種地理專題報告等吸引了無數學生。
4.內容有趣與富有吸引力相結合
地理課外活動應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這是搞好地理課外活動成敗的關鍵。
選擇活動內容時,要力求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結合起來,活動內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識性之 中,要用趣味性帶動知識性;同時還應考慮中學生年齡特征、個性特征,以及活動內容與課內知識的聯系。
內容的選擇宜與學生實際知識水平相適應。經過老師的點拔,或學生動腦后,只要稍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師的自身素質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學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難的信心。這是組織好活 動、擴大地理課外活動影響,使地理課外活動深深扎根在同學之中的關鍵。
三、實施的步驟
1.列出計劃表
制訂學期地理課外活動計劃表(活動序列表)。每一次活動前由指導老師布置工作任務,提出目的要求方 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準備工作。及時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每次活動后要及時加以總結,要找出成功原 因及失敗的地方。當然有的活動內容應有老師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無論是短期的或長期的地理課外活動, 都必須列出計劃表,包括目的、任務、方法及所需的場地材料等等?;顒佑媱澥腔顒禹樌M行的基本條件。
2.組織與確定活動量
地理課外活動組織,一般由學生自愿報名、學校、班主任與指導老師商量同意而確定,每周安排1到2課時 的活動量。小型活動人數一般10到20人為宜,大型活動可視情況而定,分若干小組,選出組長,以后在活動中 由各組長實際負責工作。師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動開展。
3.活動過程中督促與指導
將學院中2013級外科護理專業(yè)的兩個班級作為研究的對象,在此說明,兩個班級的學生都為統(tǒng)招生,其年齡、高考成績以及已學過的課程基本相同。在此將一個班作為理論班,一個班作為實踐班。
1.2方法
(1)教學方法:本實驗是以外科護理專業(yè)中的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課程作為授課的內容。兩個班的上課課時均為五十四課時。在理論班中,仍舊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以教材為主,以理論講授為主要方式來進行授課。在實踐班中,則采用項目化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授課。其項目化教學的具體思路如下。
1)教學過程與臨床護理過程接軌—實踐班的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授課要將其授課的過程與實際的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實踐相聯系。要根據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人才的實際需要,以及工作的整個過程、內容以及工作的主要任務進行科學的、合理的進行分析,進而按照其具體的過程進行教學。
2)將護理工作融入課程目標—①能力目標:較好的完成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的所有任務,達到合格的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護士的水平。②知識目標:掌握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職業(yè)所需要的相關知識。③素質目標:具備職業(yè)醫(yī)護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愛心;善于不斷的學習;以及強烈的團隊精神。
3)實施項目化教學—項目化教學主要根據實際的工作需要來進行教學的安排。在實踐班中劃分小組,并且分配好角色,再應用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方法,將學生置于幾乎真實的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任務當中去。如在具體的一課中,教師可以先介紹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的目標,接下來引入病者的視頻,觀看完后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護理的方法和措施,寫出具體的護理措施,再由小組代表發(fā)表討論結果。最后再由教師進行講評并且全面歸納相關知識。
(2)評價方法——①理論考核:實踐班與理論班在同一時間,答一套完全相同的創(chuàng)傷外科護理的理論試卷。②實踐班學生評價:在實踐班兩個班級授課完畢后,由教師編寫一套調查問卷,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回答問卷問題。
1.3結果
通過對兩個班級理論考試結果的對比,很明顯的發(fā)現實踐班的理論考試成績要高于理論班的實踐考試成績。同時,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98%的學生認為項目化實踐教學的方式要比以往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接受,更能激起對外科護理專業(yè)的熱情。
2對項目實踐化教學的幾點思考
實驗證明,基于工作過程的外科護理項目化實踐教學更適應當代社會對于護理專業(yè)人才的需要,更能滿足學生對于專業(yè)學習的需求。因此,外科護理領域的教育人士應該加強對項目實踐教學的研究和思考。
2.1項目化課程設計的優(yōu)勢及意義
(1)彌補傳統(tǒng)教材的缺陷:項目實踐化教學是以外科護理的實際工作過程為教學的主線,包括了一個專業(yè)的外科護理人士走向工作崗位后應該了解以及熟悉的所有工作內容。這些工作內容中的一些細節(jié),甚至是一些主要的知識,是傳統(tǒng)教材中所沒有的。
(2)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項目化實踐教學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打破了以往傳統(tǒng)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往以理論教學模式,不能很好的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教學比較枯燥。而項目化的教學方式則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實踐班學生評價結果中顯示,96%的學生認為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方式更能夠激發(fā)自身對外科護理知識的學習,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務,學生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去探討、學習,因而,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2.2項目化教學的不足
項目實踐化的教學方式雖然有以上多方面的優(yōu)勢,更有著很大的教育意義。但是項目實踐化教學方式應用的還不廣泛,研究的還不夠深入,所以在項目化實踐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項目實踐化教學是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的,改變了以往按照課本順序上課的模式,再如,該教學方式需要的醫(yī)療物品很多,而實際提供的不能很好的滿足量的需求。因而,在外科護理項目實踐化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加強對這些不足的研究,從而使得項目實踐化教學方式更具科學性和實踐性。
一、中小型外貿企業(yè)財務管理概述
1、外貿企業(yè)財務管理的內容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經濟發(fā)展與世界經濟關聯越來越緊密,我國外貿企業(yè)在生產經營中對國際經濟、金融的變化,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于嚴重的沖擊。而這種沖擊需要完善企業(yè)內部的財務管理,加強應對危機的能力。外貿企業(yè)的主要業(yè)務內容在流通環(huán)節(jié),因此它擁有較少的固定資產,對整個流通環(huán)節(jié)中的資金控制和管理要求較高,資金及其流轉是進行貿易業(yè)務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其財務管理的內容。
2、外貿企業(yè)財務管理的職能
外貿企業(yè)財務管理的職能主要是制定財務計劃、加強財務控制,并為財務決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以提升財務決策的科學性。外貿企業(yè)對資金的管理要求較高,由于其實際的毛利率水平并不高,采購環(huán)節(jié)需要大量的資金支出,而銷售環(huán)節(jié)中可能存在回款較慢或者無法回款的問題,因此在各個期初,外貿企業(yè)都需要做好其財務計劃,結合整體業(yè)務的開展計劃進行財務資源的匹配和計劃。為了實現這一財務計劃,外貿企業(yè)需要加強其內部的財務控制,通過詳細的財務流程和健全的財務制度,保障財務計劃的執(zhí)行,完成公司當年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業(yè)務計劃。財務決策是外貿企業(yè)重要的財務管理內容,對于如何進行資金的使用、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行融資、對具體客戶的信用政策、對財務資源的分配、財務隊伍的建設等都是財務決策的內容,這要結合企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進行制定,有比較高的技術難度。
二、中小型外貿企業(yè)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財務管理不被重視、基礎薄弱、功能弱化、缺乏統(tǒng)一的財務制度
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正在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經濟不斷復蘇,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壯大,但大多數中小型企業(yè)的財務管理方式仍然很落后,不能把財務管理的工作與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有一些企業(yè)領導認為財務的工作就是加工信息、收集信息、儲存信息,并對外披露信息。財務管理應考慮的其它問題卻無暇顧及,例如企業(yè)的現金流管理、庫存管理、往來賬款管理、企業(yè)外匯風險的管理、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等。
在我國,中小外貿企業(yè)將其重點投入于業(yè)務和客戶的開拓、供應商的選擇上,這種業(yè)務重點本身也沒有問題,但是很多企業(yè)因此而忽視企業(yè)的財務管理,很多業(yè)務人員對財務工作輕視,企業(yè)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yè)制度,部門之間職責分工不清晰,崗位職責不明確,多頭管理,企業(yè)沒有清晰的產權,很多財務人員即使發(fā)現問題,也面臨其他部門的推諉和扯皮。
2、財務人員素質不高,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由于中小外貿企業(yè)很多更加重視業(yè)務而非財務,對財務人員的配置較少,對財務人員的學歷、專業(yè)要求較低,這導致其財務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更加影響了財務工作在企業(yè)中的地位。這些企業(yè)財務人員對金融理財方面的知識了解很少,沒有理財意識。他們在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存在著憑借以往的經驗做法,沒有把科學的財務管理方法在實際工作當中有效實施。有的財務人員對企業(yè)財務管理方法不能完全理解,不能熟練運用財務管理的預測、預算、控制、分析等方法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由于很多外貿企業(yè)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容易依據自己的經驗或直接借用其他企業(yè)的經驗建立企業(yè)的財務制度和流程,經常出現生搬硬套的情況,完全沒有結合企業(yè)實際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本企業(yè)的業(yè)務經營的控制流程和制度。
3、融資渠道單一、融資難
外貿企業(yè)的資金充裕及平衡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資金不足與企業(yè)的融資能力息息相關。一方面,中小外貿企業(yè)雖然很有活力,但由于企業(yè)規(guī)模小,企業(yè)擁有的固定資產較少,能夠用來抵押的資產較少;另一方面,中小企業(yè)的信用等級一般都比較低,企業(yè)在融資上的困難很大。從銀行的角度看,銀行也不愿意貸款給風險大的中小企業(yè),由于外貿企業(yè)很多都是注冊資本較小、固定資產較少的企業(yè),企業(yè)的成立歷史也較短,違約成本不高,銀行并不愿意借貸給這些企業(yè),即使借貸,企業(yè)實際融資的成本也較高、等待的時間也較長。中小外貿企業(yè)融資渠道狹窄,無法籌集到資金,也難以做大,很容易在激烈的競爭中失敗并淘汰,這樣加劇了市場對外貿企業(yè)的回避,導致其融資更難。
4、中小型外貿企業(yè)應收賬款的回款慢、回收難
由于周邊國家加工制造業(yè)的興起和我國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加上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放緩,我國出口商品逐步失去競爭優(yōu)勢,買方市場在貿易中逐步形成,出口企業(yè)為獲得訂單,增加產品規(guī)模以獲得對供應商的議價優(yōu)勢,越來越多接受了賒銷的結算方式,承擔的風險加大。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yè)的應收賬款金額增加較多,很多外貿企業(yè)的應收賬款賬齡延長,超過信用期的應收賬款越來越大,容易造成后續(xù)的回款難及對方不予支付的風險,這樣加劇了外貿企業(yè)的資金壓力,也造成外貿企業(yè)無法持續(xù)進行采購,其原有的利潤也歸零。
5、未能夠持續(xù)跟蹤學習國家的政策、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
為促進進出口穩(wěn)定增長,支持外貿轉型升級,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優(yōu)化出口退稅管理、出口核銷政策、專項扶持資金等優(yōu)惠政策。政策及相關管理制度的調整都會對中小型外貿企業(yè)的經營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企業(yè)的財務人員能夠具備綜合能力,及時了解國家政策,充分利用政策,最大程度地為企業(yè)發(fā)展服務。而中小外貿企業(yè)由于財務人員素質不高,經常無法熟練掌握出口退稅及外匯核銷的運作,未能及時申請外貿定向支持的資金,給企業(yè)造成嚴重的損失。
三、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yè)財務管理發(fā)展對策
1、建立健全企業(yè)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員工的培訓
中小型外貿企業(yè)要建立健全財務制度,提高財務基礎工作水平,必須健全企業(yè)的財務管理制度,提升企業(yè)的財務信息質量,規(guī)范會計核算,健全資金支出審批和費用報銷制度,做好企業(yè)的預算管理,加強企業(yè)自身的內部財務審計,明確各個財務崗位的職責,明確強化財務部門的職能并加強內部費用報銷的審批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全員業(yè)績考核制度。企業(yè)要發(fā)展壯大,離不開高素質的員工。要發(fā)揮財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要求財務人員具備外貿專業(yè)知識,加強他們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提高業(yè)務水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整個社會經濟系統(tǒng)變得更有效和活力,財務人員就必須掌握先進的技術手段,學習會計電算化知識,把ERP系統(tǒng)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經營當中去。
2、完善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
當前,在我國的中小型外貿企業(yè)中,存在著業(yè)務員壟斷客戶資源的現象,從一開始的產品推銷、訂單的確認、催收貨款到入賬,全部由同一業(yè)務員負責,出口業(yè)務全部流程都是由同一業(yè)務員全部辦理,這樣企業(yè)就無法對其流程進行真正的監(jiān)督和管理,也無法發(fā)現可能的漏洞,嚴重的可能會造成客戶的流失。因此,企業(yè)要加強進出口業(yè)務的內部控制,必須加強對整個業(yè)務流程的梳理,實現業(yè)務流程上的制約,通過不相容崗位的分離,提升對業(yè)務員的管理。有條件的企業(yè)應將企業(yè)業(yè)務運營系統(tǒng)和財務核算系統(tǒng)進行整合,設立ERP系統(tǒng),提高企業(yè)信息化管理水平。
3、拓寬融資渠道,采用多渠道融資方式,加強資金的使用
資金對外貿企業(yè)非常重要,也是外貿企業(yè)破產的最大原因,大多企業(yè)由于達不到商業(yè)銀行貸款標準與等級,難以從銀行取得信用貸款,部分外貿企業(yè)還通過民間的借貸維持業(yè)務,導致企業(yè)的資金周轉出問題。企業(yè)要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采用多渠道融資方式,如與長期合作的銀行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取得銀行信用資質,爭取與銀行合作,拓展國際進出口貿易融資渠道,開展打包放款、進出口押匯、出口貼現、進口授信額度等融資方式。同時成立結算中心,對資金實施集中管理,統(tǒng)籌支付,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加強外匯賬款的管理,確保及時、安全收匯
在出口額不斷增長的同時,出口逾期收匯問題越來越突出,國際貿易中存在的信用風險、交易風險、結算風險時刻威脅著外貿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如何及時、安全收匯成為外貿企業(yè)面臨的重大問題。目前外貿出口形成了買方市場,賒銷已成為主流貿易方式,信用證結算方式比例下降,賒銷比例上升,由此帶來的海外應收賬款問題日益嚴重,應收賬款的回收產生了很大的風險。因此,外貿企業(yè)要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建立風險管理制度,設立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客戶授信制度、應收賬款監(jiān)控制度,規(guī)范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風險,完善信用評估機制,建立應收賬款監(jiān)控和追收機制。外貿企業(yè)要有意識地借助出口信?;蛘咩y行的出口保理來降低風險。
5、強化匯率風險管理,研究具體的外貿政策,爭取相關補貼
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新常態(tài),匯率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進一步增強,外貿企業(yè)外匯風險管理面臨著新的考驗。2015年以來匯率波動加大,匯率雙向波動趨勢成為主導,這種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成為外貿企業(yè)經營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風險。隨著匯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及未來人民幣的可兌換,外貿中小企業(yè)更應強化風險管理意識,樹立正確的外匯風險防范理念,有針對性地實施外匯風險管理,避免企業(yè)受損。在匯率波動較大的情況下采取人民幣結算方式規(guī)避風險,或者采取一些金融工具來規(guī)避風險,如遠期外匯、外匯期權、掉期期權等對沖策略規(guī)避風險。同時,外貿企業(yè)要認真研讀國家對外貿企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符合條件的企業(yè)要積極向有關部門申報外貿發(fā)展專項資金。在擴大企業(yè)出口規(guī)模同時,調整商品結構,培育競爭新優(yōu)勢。
我國的中小型外貿企業(yè)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發(fā)揮企業(yè)自身的優(yōu)勢,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去適應市場經濟的特點,進而樹立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建立健全企業(yè)財務管理制度,把財務管理的理念落實到企業(yè)經營管理的實際工作當中。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以蒸汽動力為標志的工業(yè)革命,為不列顛最早叩開了現代化的大門。然而,在工業(yè)化的進程中,與經濟:榮和城市發(fā)展相伴的還有遭受污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其中,城IIJ河流污染尤為嚴重。英國,在摘取了一個工業(yè)化先行者JPG該摘取的最優(yōu)惠成果的同時,也嘗到了工業(yè)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對尚未實現工業(yè)化及正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后發(fā)國家規(guī)避和整治“邁達斯的災禍”有所裨益2=16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故本文不揣淺陋,愿就工業(yè)化時期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點等問題予以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狀況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類早期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大都被排人大氣或棄置于水中,古時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規(guī)章控制污染的嘗試。在古希臘,只有獲得特殊允許才能設立制革廠;古羅馬也有規(guī)章規(guī)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設立在沒有居民點的臺伯河對岸。但是,早期的污染僅限于十分狹窄的范圍。
上百年來,英國的毛紡業(yè)等傳統(tǒng)工業(yè)無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質,但是,嚴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紀工業(yè)化時期才真正發(fā)生。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城市人口的劇增,不斷排放的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國的許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紀,城市河流污染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
恩格斯對當時河流污染的描述頗為詳盡。例如,流經利茲的艾爾河,“這條河像一切流經工業(yè)城市的河流一樣,流人城市的時候是清澈見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時候卻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樣的臟東西弄得污濁不堪了”;流經曼徹斯特的兩條小河—艾爾克河與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狀況亦十分嚴重,“停滯的艾爾克河,這是一條狹窄的、黝黑的、發(fā)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滯的,而且發(fā)出臭味。
此外,流經西賴丁約克的卡爾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終是魚類喜愛的棲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員會已不得不沮喪地承認:“流經西賴丁約克的,與其說是河水,不如說是墨汁。艾爾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們捕魚的樂園,也被工業(yè)化的浪潮熏染得通體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將它點燃”,儼然是一條隨時噴發(fā)的黑龍。
泰晤士河曾是一條美麗的河流,英國人習慣地稱之為“老父親泰晤士”。19世紀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蕩漾,魚蝦成群,是舉世聞名的魷魚產地,詩人蒲柏在1728年將其描繪為“銀色的洪流”。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沿途城市居民的劇增以及大量工廠的建立,各種污染物源源不斷地進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質急劇惡化,泰晤士河成為一條污濁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學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報》:“整條河變成了一種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體……氣味很臭……整條河實際上就是一道陰溝??梢?,英國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紀中期已經相當嚴重。
二、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為何諸多河流在一個世紀里都變了色、變了味,這么嚴重的污染是怎樣產生的呢?無疑,工業(yè)廢水和公共廢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工廠布局和工業(yè)類型又是產生大量工業(yè)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業(yè)化初期,主要的機械動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機,工廠不得不設在大流量的急流旁邊”。因此,英國的第一批近代工廠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國工業(yè)的發(fā)源地和中心—曼徹斯特,“幾乎所有的廠房都是沿著貫穿全城的三條河流和各種運河建立起來的。這既解決了動力問題,又方便了廢水處理,河流也成了廢水排放的理想場所。蒸汽機發(fā)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機械、依河而建的工廠逐漸轉移到城市中,但工廠對那些流經城市的河流的依賴并沒有減輕。因為蒸汽機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數工業(yè)生產部門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較潔凈的水。水作為冷卻劑是蒸汽機不可或缺的,一些工業(yè)部門如毛紡業(yè)、印染業(yè)、造紙業(yè)的生產過程也離不開水,還有釀酒、洗煤,沒有水更寸步難行。同時,水路為工業(yè)主提供了廉價的運輸途徑。因此,一條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廠,例如艾爾克河,“橋以上是制革廠;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廠和瓦斯廠,這些工廠的臟水和廢棄物統(tǒng)統(tǒng)匯集在艾爾克河里”。這些廢水中往往含有鉛、堿、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質大大降低,造成嚴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來源是公共廢水。公共廢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滌劑。公共廢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國工業(yè)化時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長過速,加上市政建設滯后,遂使水污染加劇。
一方面,與工業(yè)化相伴的是,英國城市化發(fā)展迅速,城鎮(zhèn)人口增長急劇。勢如潮涌的人口,被壓縮到很小的擁擠不堪的中心點上。從增長數量上看,大約在1800年,英國只有一個大城市—倫敦,人口約100萬,遠遠超過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爾等(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萬之間)。1850年倫敦人口增至2,360,000人,另有9個城市在10萬人以上,18個城市在5萬到10萬之間。1910年英國有46個城市超過10萬,倫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萬。從增長率看,蘭開夏在1700年至1801年間人口差不多增加兩倍,曼徹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間也增加了兩倍。到1851年,英國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過農村。城市的擴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資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衛(wèi)生日益惡化,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構成了那時英國許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國城市化雖快,但城市化水平較低,市政建設滯后。“所有的市鎮(zhèn),不論是新的還是老的,都面臨著公共衛(wèi)生的嚴峻問題,工業(yè)化早期,英國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掃垃圾的制度,垃圾糞便隨意堆放,人們甚至因廁所太少不得不隨地大小便。特別是貧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們稱為“霍亂國王的巢穴”。在利茲,最不衛(wèi)生的地區(qū)是工人住的狹窄的房屋區(qū),這類建筑物里不具備任何一種排水設施,廁所少且前后無遮無蓋。到1831年,即使是已擁有14萬以上居民的曼徹斯特市區(qū)仍沒有鋪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條例。非但如此在曼徹斯特新城(又叫愛爾蘭城,theIrishtown),“街道沒有鋪砌,也沒有污水溝,可是這里卻有無數的豬群”。大量垃圾、糞便、洗滌用水還有從街道屠宰場排出的水染上深紅色的獸血,經過公用陰溝和露天排水溝通往小河、水塢,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綜上所述,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副產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業(yè)化時期英國的社會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劇的促因。
首先,英國人將“自由放任”思想奉為圭泉,對工業(yè)革命造成的工業(yè)中心人口膨脹、城市污染和公共衛(wèi)生等問題盡量不干預;其次,社會以追逐財富為價值取向,對“污染”則漠不關心。英國貴族通過經營追求財富早已成為慣例,社會中下層又有著一股“向上看”的風氣,于是上行下效,社會形成了以謀求利潤為榮的風氣。
難怪連外國觀光者都不禁要驚呼:“英國的城市純粹是工作和掙錢的地方,而絕非休息和享受的樂園,那種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還沒有出現。
三、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點
隨著河流污染狀況的不斷加劇,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各種危害,人們開始意識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對污染予以遏制,但長期似來,社會的反應并不積極。直到19世紀中期,隨著流行病的多發(fā),城市才開始實行系統(tǒng)的衛(wèi)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應和道路清潔等。同時,社會對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視,各項治理措施逐漸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將結合英國在這一時期的防治措施,對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點進行探討。
(一)各群體和多渠道的廣泛參與。生態(tài)學家和衛(wèi)生學家最先向社會發(fā)出正視污染的呼聲,他們是治污的先行者。部分生產者組成志愿協(xié)會,呼吁減少廢物排放、倡議革新生產技術,為政府的積極治理建言獻策。議會和政府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全面領導水污染的治理。這樣,河流污染的防治得到了議會、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各群體的參與和支持。
(二)議會立法和政府作為是治理污染的主導力量。一方面,從議會來說。1848年霍亂發(fā)生后,議會通過了第一部“公共衛(wèi)生法”,并成立衛(wèi)生部,雖不是專為治理水污染而設,但它規(guī)定在傳染流行區(qū)域設立地方性衛(wèi)生委員會,負責處理當地污水問題。由于習慣法提供的防御河流污染的措施起不到明顯效果,1855年,議會頒布了《有害物質去除法》,試圖對那些以工業(yè)廢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處以罰款1865年和1868年,議會又先后兩次委任皇家委員會,負責調查河流污染的狀況并尋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徑叫即。在第一屆委員會提交初次報告后十年,議會通過了《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國家立法,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水環(huán)境防治法規(guī)。法案不僅對禁止排放的各類污水和違法行為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包括工業(yè)廢液、顆狀和懸浮狀污染物、下水道污水排放等),還任命專家擔任審查官,向工作部門提供實施建議,并通過監(jiān)督技術改進以控制河流污染。這是一部具有“框架性”意義的法案,它關于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原則一直沿用至1951年。
另一方面,從政府作為來看,主要是加強市政的排污系統(tǒng)建設。例如,1858年倫敦市政當局修建的“倫敦下水干道”,以及1863年秋動工的泰晤士河河堤,就是政府治污的工程舉措,通過建立下水道網絡將工業(yè)污水和生活垃圾轉移到下游地區(qū),為減少倫敦水生疾病的發(fā)病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應該說,在19世紀,尤其是下半葉,英國議會和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確實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效果。
(三)專家治理充當重要角色,發(fā)揮積極作用。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國勞動人口衛(wèi)生狀況的調查報告》發(fā)表,揭示出糟糕的公共衛(wèi)生狀況,尤其是“飄著惡臭的廁所、污水溝和被污染的飲用水”是引發(fā)霍亂的根源。麻醉醫(yī)師約翰·斯諾也提出同樣的觀點,1849年,他發(fā)表《論霍亂的傳染方式》一文,指出被病菌污染的水源是霍亂傳播的主要渠道”。他的這些結論有力地說明了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也堅定了全社會的治水決心。1848年,約翰·西蒙醫(yī)生被任命為倫敦城區(qū)的保健醫(yī)官,“這一職務不僅在爭取城市制定供水、排水、貧民窟的清潔規(guī)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確保有關建筑和人口過分擁擠的規(guī)章的執(zhí)行具有重要意義”。
議會在第一部河流污染防治法制定之前委任了兩屆皇家委員會,委員會全都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如第二屆皇家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皇家工程院德尼森爵士、化學家弗蘭克蘭德和農學專家默頓等人。他們通過調查取證,親自實驗,向議會遞交調查報告,同時,專家們還對肆意向河流排放廢水的行業(yè)進行嚴厲譴責,同時建議政府設立限制廢水排放的詳細標準,為國家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案提供了理論依據。
礙于諸多阻撓因素,《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19世紀末,英國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糟糕狀況沒有顯著改善。1898年,英國又一次委任多名專家組成皇家委員會,調查污染來源和督查河流防治的進度。與德尼森爵士等前輩不同的是,此次委員會的專家們更加務實。他們注意綜合考慮多方利益,設法調動工廠主的治污積極性,待之以寬,不求速變,先制定適度可行的治污標準,再隨污染狀況的改善而逐年將標準提高。在這種務實精神的倡導和促進下,產生了一系列減輕水污染的新方法。首先,也是最簡捷的方法—一些濱海城市(如利物浦、霍恩、布里斯托爾等)將部分污水注入大海,通過污水轉移以緩解河流的吸納壓力。其次,建立“污水農場”,將污水引到離城鎮(zhèn)不遠的農場用以灌溉作物,既廉價、無害,又不影響豐產,到19世紀末,像倫敦、曼徹斯特和諾丁漢等地附近已有不少這類農場。此外,多種凈化劑得以應用,如動物骨灰、焦炭和頁巖等,都能起到過濾和凈化污水的效果??梢哉f,這些成效凝聚著諸多專家的汗水和智慧。
治污成效雖不顯著,但仍在困境中漸進19世紀特別是下半葉,英國人治理河流污染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惜收效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在河流污染的防治過程中尚存在諸多阻力。
其一,政府治污不堅決。一方面,英國在19世紀面臨國內政治經濟和對外關系等諸多緊迫問題,相形之下,河流的防治事宜尚不夠急切;另一方面,對工業(yè)與貿易利益的關切使行政當局不愿對工礦企業(yè)的污染行徑和搪塞應付過于苛責,這勢必影響政策法規(guī)的貫徹力度。其二,工廠主和礦主不誠心。革新生產技術、減少污水排放意味著投入的必然增加,顯而易見,這種增加成本和損耗利潤的要求是無法讓各行業(yè)的污染大戶欣然接受的。其三,民眾不覺悟?!耙粭l受污染的河流對健康的實際影響,在19世紀70年代還不為公眾所認識。168公眾對皇家委員會提出的防治措施或一無所知,或漠不關心,更有甚者對一些協(xié)會付出的反污染的努力嗤之以鼻,將其譏為理論家的空談。其四,科技不過關。19世紀中后期的科學對水污染特征、水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水的凈化問題上缺乏明確認識,科學家不能準確找到河流中有毒物質的來源,而關于污染治理的技術開發(fā)又不夠成熟,要改善大規(guī)模的污染狀況自然是力不從心。因此,有人總結道:“河流污染的治理必定被看成是維多利亞時代公共衛(wèi)生史中令人最不滿意的一章。盡管如此,英國人在防治河流污染過程中取得的積極成效還是不能抹煞的。超級秘書網
四、關于英國城市河流污染及治理的幾點啟示
作為第一個進入工業(yè)化社會的國家,英國城市河流污染的經歷和治理得失值得后發(fā)國家借鑒。
1. 海外投資管理的問題
隨著我國石油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中石油加大了海外投資的規(guī)模和速度。但是,這些投資卻并未都帶來可觀的收益,有的甚至產生了極大的損失,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石油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1.1海外投資經驗不足
中石油的海外投資大多屬于海外油氣勘探投資。這種投資具有風險高和投入高的特點,通常一口探井就會投資幾十萬乃至幾百萬美元。但是當前國際上那些質量高,風險小的油田基本上已經被西方的石油巨頭壟斷。中石油只能將投資用于中東和非洲等風險較高的地區(qū),而要想進入那些已經被瓜分完畢的地區(qū),則需要付出相當高額的成本。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加大了中石油海外投資的風險。
1.2 決策失誤
造成中石油海外投資決策失誤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我國的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國政府的海外投資政策缺乏系統(tǒng)性和穩(wěn)定性。導致中石油海外投資的管理并沒有相應的政策和管理條例作為指導和依據;其次是中石油在進行海外投資時,對具體項目的可行性缺乏足夠的分析,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也缺乏高效和靈敏的分析與應對。
1.3 人才儲備不足
由于我國石油“走出去”戰(zhàn)略實施的時間不長,所以缺乏高素質的專業(yè)人員,這導致中石油在海外投資中經常要交付昂貴的“學費”,使公司和國家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 可行性對策分析
針對上面中石油海外投資所出現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幾點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2.1 積極吸取各國的成功經驗
積極吸取西方國家石油企業(yè)跨國投資的成功經驗,要建設一個高效而準確的信息系統(tǒng),以確保我們石油公司可以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占據先機。同時,要聘請有資質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海外投資意向做細致的評估,為投資額的確定提供準確的依據,確保我們的投資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2.2 科學決策
政治風險是中石油海外投資遭到損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投資之前同目標國政府的協(xié)調就顯得十分的重要,甚至可以成為決定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中石油貫徹國家“走出去”的戰(zhàn)略,應該盡可能與目標國政府多做溝通,盡量得到該國政府的支持與幫助;同時還要加強決策的科學性,比如選擇在最恰當的時機開始投資,合適的時機不僅能夠增加投資的收益,有時甚至還會成為決定投資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第三,要在投資后迅速進行資源整合,在投資中所獲得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都要進行充分的整合,使中石油能夠與對方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在未來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上達成共識。千萬不要在投資完成后就認為是萬事大吉,可以高枕無憂了,要及時處理好投資后的一些相關的具體細節(jié),以及創(chuàng)新管理,更新優(yōu)化結構等問題,盡最大努力來回避投資的“后遺癥”。
2.3 加強對人才的培養(yǎng)
要加大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中石油要想實現海外投資利益的最大化,高素質的人才團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不僅要培養(yǎng)出高水平又精通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投資專家團隊,還要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海外投資管理隊伍,使我們員工的整體素質能夠得到不斷的提高;
關鍵詞:同性婚姻;域外效力;公共秩序保留
二次大戰(zhàn)后,同性戀權利運動以世界人權發(fā)展為背景迅速成長,同性戀者的呼聲由要求社會認可轉而要求法律的承認和保護。他們對婚姻權和配偶權的主張強烈地沖擊著以“兩性結合”為特征的傳統(tǒng)婚姻和家庭制度,并且也給世界各國的法律制度提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立法難題。[1]當下,許多國家的立法已經做出回應,出臺了關于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和同性婚者的權利義務的法律制度。但是,各國對于同性婚姻態(tài)度不一的立法狀況和國際人員的頻繁流動必然使得這一方面的國際私法問題凸顯,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同性婚姻的定義
同性婚姻,或稱“同性戀婚姻”或“同性別婚姻”是指兩個相同性別成員之間的結合。同性婚姻同樣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同性婚姻是指由婚姻法所認可的,并可享有與異相同的、全部的配偶權益的同性結合。廣義的同性婚姻則指同關系受到某種程度上的法律承認,可以通過完成登記等程序要求從而可能享有部分或全部配偶權益的結合。需要指出的是同性婚姻中的婚姻與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其概念的外延要廣于法定婚姻概念。[2]
二、各國的立法實踐
當今社會對于同性戀以及同性婚姻采取了寬容的態(tài)度,許多國家對于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主要為以下幾種形式:
1. 注冊伴侶關系(民事伴侶關系,團結契約等)
實質是一種“準婚姻關系”,注冊伴侶關系擁有類似于婚姻關系的法律地位,同性婚者被賦予了異性婚者擁有的大部分權利義務,這一模式為大部分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所采用。荷蘭作為同性戀立法的先驅,1998年也采用了《注冊伴侶法》,用以規(guī)范同性婚姻。而且這部《同法》不僅僅適用于同性戀者,也同樣適用于想要暫時成為伴侶,但是又不想馬上結婚的異性戀。[3]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登記伴侶關系與婚姻關系之間并不是等同的,荷蘭的《注冊伴侶法》便是最好的例證。再完善的伴侶關系法也不能賦予同性婚姻以合法的婚姻地位。這也是為廣大同性戀婚者所不滿的一點,因為伴隨同性戀權利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同性婚姻要求的不僅僅是法律保障的權利及義務,而是法律承認的與異性婚姻平等的法律地位。
2. 同居者關系
瑞典、西班牙的自治區(qū)域如加泰羅尼亞、亞拉貢和那瓦拉過去就采取這種立法模式。立法機關出于對同居者制定一個內部和諧一致的法律制度體系的目的,用同居關系定義并規(guī)范同性婚姻關系。這類法律的關注點并不在于性關系或者他們之間的終身結合在一起的承諾,而是在于他們形成或己經形成了一種生活上穩(wěn)定結合在一起的事實。相比以上兩種立法實踐而言,這種方式距離同性婚姻的本質更加遙遠,在實踐中也難以定性“同居者”這一概念,因而被成為同性婚姻立法中的倒退。[4]
3. 同性婚姻制度
婚姻是人類社會性最本質的體現,婚姻制度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通過婚姻將雙方之間以及和其他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得到確立。從法律上而言,婚姻關系的確立意味著當事人雙方之間的一些特殊的民事權利得以產生,例如扶養(yǎng),家事權,配偶之間的繼承權等。正是因為婚姻關系特殊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20世紀后期以后的同性戀權利運動便不僅在形式上要求以婚姻形式締結兩性關系,更要求獲得異性婚姻中的配偶間相互享有的權利。
正是因為婚姻制度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意義,許多國家以不同的法律形式承認同關系的合法地位,但是只有少部分國家以同于異性婚姻的婚姻形式承認同關系。目前,荷蘭、比利時和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英屬哥倫比亞省均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的效力。
三、同性婚姻的域外效力問題
對同性婚姻效力的承認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承認同根據國內法具有某種法律身份并享有合法的權利和義務,二是承認根據外國法有效取得的某種法律身份及權利義務在內國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前者屬于國內立法范疇,由各國根據國內民眾對同性戀婚姻的接受情況等條件決定是否承認,何時承認以及以何種方
式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地位,在不違反世界人權基本原則的情況下他國不得干涉。后者即是同性婚姻域外效力的問題,屬于國際法的范疇。一國可以長時間甚至永遠回避同性婚姻在其國內的合法化問題,但是由于其他國家就這一方面立法的進行,其不可能回避域外同性婚姻在其國內的效力問題。就現實而言,絕大多數國家都以一男一女的異性結合作為婚姻法的基石,因而同性婚姻的域外效力問題對于國際社會,尤其是尚未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地位的國家更加嚴峻。
實踐顯示,完全否認同性婚姻的效力會導致嚴重后果。國內的同性戀者出于法律規(guī)避的目的紛紛前往國外結婚,造成國內公共秩序的不穩(wěn)定;外國合法的同性婚姻在同性戀伴侶依該外國婚姻法所產生的各種權利義務成為一紙空文,更為荒謬的是,同性婚姻既然無效,當事人在該國就可以再次結婚,由此產生的事實上的“重婚”問題對保護本國的公共秩序似乎毫無裨益。因而對于同性婚姻的域外效力不能一概而論,而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區(qū)別對待。
四、中國的實踐與建議
我國目前尚未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地位。私以為,對于同性婚姻問題的正視是時間的問題,考慮到立法環(huán)境的不成熟是必要的。隨著世界同性婚姻立法的發(fā)展,擺在我國面前的是一個需要盡快解決但是又容易忽視的問題,即外國同性婚姻在我國的效力問題。作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處理:
1. 原則上否認外國同性婚姻在我國的效力
鑒于我國目前并未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全盤承認外國同性婚姻的效力將會導致我國同性戀者出于規(guī)避法律的目的前往國外登記結婚,不利于我國社會穩(wěn)定,也會造成貧富同性戀者之間的不公平,因而現階段對以外國同性婚姻原則上允以否認。對于我國公民在國外締結的同性婚姻,查明主觀上是出于規(guī)避我國法律的,應完全否認。
2. 慎重使用公共秩序保留
公共秩序保留,一國法院依其所屬國的沖突規(guī)范本應適用外國法律,因外國法律的適用會對法院地國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的基本觀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而排除適用。[5]因而公共秩序保留并不針對一切違反本國或本法域的婚姻形式,只有在承認這種婚姻形式的后果嚴重影響到法院地有關婚姻的基本制度的貫徹時,法院才能通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予以排除。隨意使用公共秩序保留否認外國同性婚姻的效力也會傷害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利于國際關系的發(fā)展。
3. 區(qū)別對待同性婚姻的身份關系和依附于同性婚姻的其他民事關系
在司法實踐中要區(qū)分同性婚姻的身份關系和依附于同性婚姻的其它民事關系,如繼承,扶養(yǎng),收養(yǎng)關系,分別處理,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爭議內容是關于分身份關系的其它民事關系,同性婚姻僅僅作為先決問題出現,則可以依婚姻締結地法承認同性婚姻的效力,進而處理糾紛,以避免同性婚者的其它權利得不到保護的情況出現。
4. 加快同性婚姻的國際私法立法
世界上同性婚姻立法迅速發(fā)展與國際人員頻繁流動客觀上已經將同性婚姻的域外效力問題擺在了我國面前,我國必須加快同性婚姻的國際私法立法,用于應對世界形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孫振棟. 《同性戀者人權保護問題研究》 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4卷),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614一615頁.
[2] 王菁. 《同性婚姻立法比較研究》, 武漢大學法學院, 2005年碩士論文.
[3] the dansih regsieterd partnesrh piacr. nr360 of junez,1999.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都會在語言中最活躍的成份——詞匯上體現出來。詞匯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性系統(tǒng),它一方面通過內部創(chuàng)造,變得日益豐富起來,同時又不斷地吸收他民族的語言詞匯,即引進外來詞來擴充自己。外來詞也稱借詞,指本民族語言中從其它民族語言中吸收過來的詞。它是豐富詞匯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種普遍語言現象,漢語也不例外,因為“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S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與西方各國文化交流的el益加深,語言的融合也在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來詞尤其是源自英語的大量外來詞進入漢語,并不知不覺地進入我們的生活。本文從源自英語的外來詞進入漢語的方式、領域及其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心理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英語學習者有一定的幫助。
一、漢語吸收英語外來詞的方法
(一)音譯法。音譯法就是按照英文詞的讀音直接譯成漢語借詞,如朋克(punk)、克隆(clone)、舍賓(shaping)、瓦斯(gas)、艾滋病(aids)、粉絲(fans)等。英語中許多人名、地名及商品名稱通過音譯被借人漢語,如克林頓(clinton)、華盛頓(washington)、p&g(寶潔)等。用音譯法吸收外來詞既可保留原詞的音韻美,又保持了其異國情調。
(二)意譯法。意譯法是一種歸化法,指用漢語里固有的詞匯改變外來詞匯,其目的是為了“解釋原英文詞語的功能與特點,也可以說是按原詞的語義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意譯法主要用于漢語吸收關于科技、意識形態(tài)、思想觀念和表示新事物、新現象等方面的英語詞匯,如(dancingoutreach)、千年蟲(millennium bug)、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還巢兒(boomerangbaby)、牛市(bullmarket)、熊市(bearmraket)、軟件(softwrae)、穿梭外交(shuttlediplomacy)等。意譯法是漢語吸收英語外來詞的一種主要方式。
(三)音意兼譯法。音意兼譯指兼顧外來詞的讀音和詞義,使之既在語音上與原詞貼近,又能體現原詞特點但又非原詞詞義的詞義,即做到音意合壁。如家居超市百安居(b&q)、玫琳凱(marykay)、奔騰(pentium)、歐元(euro)、奔馳(benz)、席夢思(simmons)等,采用音意兼譯法比單純的諧音或意譯能更好地傳情達意。
(四)半音半意譯法。即把外來詞的一部分取其音、另一部分取其義翻譯成漢語,這樣將原詞一分為二,相得益彰。如網吧(internetbar)、劍橋(cam—bridge)、呼啦圈(hula—hoop)、唐寧街(downing street)、南斯拉夫(yugoslavia)等。
(五)音譯加表意語素法。為了使外來詞更清楚地表達其含義,通常把外來詞音譯后加上表示類名的詞素來說明其類別。如泰晤士河(thames)、帝豪表(deidro deluxe)、太妃糖(ta)、恰恰舞(cha—cha)、燕尾服(swallowtail)等。有些類似的英語外來詞被人們所熟悉后,在使用的過程中常常省略了詞尾的語素,如坦克(tank)、雪茄(cigar)等。
(六)原文移植法。在新聞和科技語體中運用大量縮略語和簡稱,是現代英語的特點之一。漢語在吸收這些外來詞時采取了最直接的原文移植法,以避免音譯或意譯繁瑣的不足。如xo(extraold)特陳酒、ip(intearctprotoco1)網際協(xié)議、vcd(videocompactdisk)、gdp(國民生產總值)、eq(情商)、ct(computeirzedtomography)意為“計算機x線體層照相術”、voa(美國之音)、oa(辦公自動化)、yahoo(雅虎)等。近2o年來,許多新的科技術語紛紛進人漢語,作為新生事物,漢語中暫時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我們只有直接引入使用,如fox—pro,dos,autoware,windowsxp,windows98等。原文移植法還包括近年來漢語里吸收的一些以漢英混寫方式構成的外來詞,如k金、bb機、bp機、pc機、sos兒童村、ac米蘭、atm機、txt文體、basic語言、aa制、t型臺、ic卡、維生素a、v26減肥沙琪等。
由以上舉例可以看出,當代漢語吸收外來詞的方式更多、更靈活,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并使其跟上了時代的步伐,滿足了表達和交際的需要。
二、漢語中英語外來詞所涉及的范圍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國家最多的語言,它對各國語言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將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新科技文化內容以詞匯的形式通過大眾媒體、商品、書籍等渠道融人到各國民眾的社會生活中。新時期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覆蓋面極廣,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自然科學、政治制度等領域,而是已擴大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網絡通訊外來詞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在中國普及以來網絡方面的外來詞迅速增加,并向現實社會滲透,如聊天室(chatroom)、電子公告欄(bbs)、網絡信息中心(nic)、綜合數字服務網(isdn)、pc機、pop協(xié)議、usb接口、登錄(1_~gin)、貓(modem)、下線(offline)、下載(down—load)、密碼(password)、網蟲(newoiti!)、寬帶(broadband)等等。年輕人是網絡語言的主要使用者,在他們的推動下,網絡外來詞不斷推新除舊,發(fā)展迅猛。3此外,當今電訊技術得到長足發(fā)展,電子產品層出不窮,這方面的外來詞已走進我們大眾的生活,如cal機、移動電話(cellularphone或mobilephone)、波導(bidr)、愛立信(ericson)、摩托羅拉(motorola)、諾基亞(nokia)、cd、vcd、dvd(數字影音光碟)、vtr(磁帶錄像機)、vcr(盒式磁帶錄像機)、家庭影院(familyvideo)等。
(二)商標外來詞
中國改革開放的深人加劇了中國市場格局的變化,價格、質量已不再是人們消費心理的全部,而是越來越多地注重品牌。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一群特殊的外來詞,即外來商業(yè)品牌名稱詞。商標外來詞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飲食方面,如保維爾(bovril)、三明治(sandwich)、曲奇(cokie)、德芙(dove)(巧克力)、益達(extra)口香糖、和露雪(walls)(冰淇淋)、芬達(fanta)、樂口福(lactov)樂百氏(robust)、雀巢(nescafe)、力多精(lactogin)、百事可樂(pepsicola)、七喜(7一up)、奶昔(milkshake)、麥氏(咖啡)(maxwel1)、百威啤酒(budweiser)、藍帶(啤酒)(blue—ribbonbeer)、扎啤(ajarofbeer)、雞尾酒(cocktail)、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2)日用品方面,如奧妙(omo)、寶潔(p&g)、汰漬(tides)、金紡(comfort)等洗衣(粉)劑;佳潔士(crest)、潔諾(signa1)、高露潔(colgate)等牙膏品牌;納愛斯(nice)、舒膚佳(safeguard)、嘉蓮娜(carina)、力士(lux)等香皂品牌;夏士蓮(hazeline)、柏麗絲(bolisi)、飄柔(rejoice)、潘婷(pantene)、海飛絲(heads&shoulders)mousse(摩絲)等洗發(fā)、護發(fā)產品;膚美靈(skinice)玉蘭油(oilofulma)、夢思(香水)(man s)、雅倩(arche)、可伶可俐(clena&clera)、強生(johnsons)、露華濃(revlon)、雅芳(avon)、旁氏(ponds)雅詩蘭黛(est6elauder)等化妝、護膚品;(3)服飾方面,如媚登峰(內衣)(maidenform)、戴安芬(內衣)(tirumph)、奧黛莉(內衣)(audrey)、耐克(nike)、銳步(reeobk)、茵寶(umbro)、雅戈爾(youngor)、匹克(peak)、金利來(goldlion)、寶獅龍(bossini)等品牌服飾。(4)藥品類,如康泰克(contac)、可立治(coldrex)、克痛(corta1)、息斯敏(hismana1)利肝靈(legalon)、偉哥(viagra)等。(5)交通工具類,如奧迪(audi)、奔馳(benz)、皇冠(crown)、寶馬(bmw)、別克(buick)、馬自達(mazda)及美國著名輪胎商標固特異(goodyear)等。(6)建材家俱類,如馬賽克(mosaic)、華帝(vantage)、美標(潔具)(americanstandard)等。由此可見,所有這些商品名稱外來詞都已走進人們的消費觀念里,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
(三)科教外來詞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中國在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自然要引進代表新技術、新發(fā)現的外來詞。尤其是近20年來,一大批新的科技術語紛至沓來,如硅谷(siliconvalley)、高科技園(hi—techpark),可視電話(videophone)、dna(脫氧核糖核酸)、試管嬰兒(test—tubebaby)、克隆(clone)、b超、ct機等外來詞,反映了新的科學理論及工藝技術的突飛猛進。同時,由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學子們的海外求學,使得mba(工商管理學碩士)、tofel(托福)、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ielts(雅思或國際英語測試制度)、aptel(英語能力考試)等外來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四)社會生活方面的外來詞
中國在與西方各國的交流中,有關藝術、娛樂、文體等社會生活方面的外來詞也在迅速增加,如影視圈中的好菜塢、大制作、肥皂劇(soapopera)、卡通片(cartoon)、mtv等;歌舞圈中的“貓王”音樂、迷幻搖滾樂(acidrock)、爵士搖滾樂(jazzrock)、鄉(xiāng)村搖滾(rockabiuy)、霹靂舞(breakingdance)、桑巴舞(samba)、辣妹組合(thespicegids)等;休閑娛樂方面的桑拿浴(sauna)、迪斯尼樂園(disneyland)、蹦迪、吧、秀、蹦極(bungee)等外來詞;體育方面的nba、pk(playerkiuer)一對一單挑、拉力賽(rally)、局點(gamepoint)、賽點(matchpoint)等。
(五)社會組織機構、意識形態(tài)等領域的外來詞
各國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會組織結構、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了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有關這方面的外來詞也不斷地涌入漢文化,如單親家庭、丁克夫婦(dinks)、單身母親(bachelormother)、嬉皮士(hippies)、雅皮士(yuppies)、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等。由于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在繼白領階層(whitecollar)、藍領階層(bluecollar)之后,又出現了灰領階層(graycollar)、粉領階層(pinkcollar)、鐵領階層(ironcollar)。
從以上舉例可以看出,當代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所涉及的內容已由專業(yè)領域向社會領域擴展,尤以日常生活中與人們衣食住行有關的最為活躍,商品名稱和商標用語方面的外來詞也占相當的比例,同時科技借詞數量大。當然,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絕不僅僅限于上述我們所提到的部分,還有許多外來詞涉及到經濟、軍事、醫(yī)學等領域。這些外來詞不僅豐富了漢民族語言和文化生活,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對外交流合作的進程。
三、漢語借詞蘊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漢語中源自英語的外來詞在譯介和使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折射出漢民族的語言文化心理。
這些民族文化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追新求異心理
大量新概念、新產品連同表述它們的外來詞涌入漢語,表明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在異文化移植的沖擊下由封閉性、半封閉性轉向開放性,從而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追新求異心理。在這種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人們對語言的使用總是不滿足于舊的模式,而是追求語言表達的陌生化效應,即新詞帶來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尤其是青年,他們善于追求新事物、接納并積極使用帶有異國風情的新潮詞語,如泊車、小case、泡吧、蹦的、aa制、發(fā)燒友等。
近年來,音譯詞的增多、外來詞的語素化無不與人們追求新潮、標新立異的心理有關。如“秀”源自英語show,漢語吸收后,更多地把它用作詞素,從而產生了時裝秀、舞蹈秀、內衣秀、婚紗秀、數碼秀、生活秀、做秀、仿秀、秀服、秀場、秀的等時尚詞匯。而盲目地模仿、機械地套用外來詞是追新求異心理的極致表現,許多商家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品牌上有意引進外來詞,如西門子、沙宣、飛利浦、沃爾瑪、吉列、波斯登等。這些商標詞創(chuàng)意新穎,融合了漢民族的價值取向。同時,由于港澳臺強勢經濟對國內流行潮流的影響,當前流行的許多外來詞都源自港澳臺,再在內地流傳開來。正是由于人們追新求異的社會文化心理,越來越多的英語外來新詞得以進入漢語詞匯系統(tǒng)。
(二)追求語言經濟的心理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用簡練的信息符號準確地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內容已成為信息時代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使得人們追求語言經濟的文化心理表現得較為突出,有時甚至經濟到了容忍其沖擊漢字的程度。新時期許多外來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漢語對一些事物、概念冗長的表達方式,顯得更簡潔、活潑。外來詞對語言經濟化心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大量字母外來詞的直接借用,如ctgdp、apec(亞太經合會)、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直接借用英語外來詞或縮略語,可以跨越疆界,在傳達信息中具有高度簡捷的特點。如dna一詞,人們寧愿直接借用,而不愿使用將其意譯成的專業(yè)術語譯名“脫氧核糖核酸”。再如“t型人才”既指在橫向上有廣博的知識,又指在縱向上對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前者更經濟,更便于記憶。
(三)求關心理
中圖分類號:G526.9
一、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從學生層面說
1.學生道德素質偏低
隨著社會體制的的不斷改善,中外合辦學校也不斷的在完善,社會影響力也在不斷的加強。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國家,但是群眾在骨子里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因此正規(guī)的國辦學校還是比較的受歡迎,因此這就造成中外合辦學校在教育市場上處于下風。中外合辦學校為了盈利不得不招收一些綜合素質較低的一些學生,甚至還會招收一些道德素質偏低的學生進來,這樣就會帶來一些不好的風氣,比如“打架斗毆”、“盲目攀比”、“社會習氣重”等等,很多好的學生會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出現叛逆、違紀、崇尚物質生活等風氣,最后影響學風、校風,影響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
2.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中外合辦學校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中西方文化合并教學,但是這樣往往就會出現一些問題,中西方針對自己的國情和文化不同都有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學生想要怎么發(fā)展都有自己的選擇,但是有些學生會因為這種教學上面文化的矛盾產生心理不平衡,從而產生心理矛盾,而中外合辦學校在這方面又存在管理不足的問題,因此學生會出現厭學、違紀、叛逆現象,嚴重的會因為發(fā)泄方式的選取不當而造成犯罪。
(二)從學校方面說明
中外合辦學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制度的改革越來越傾向于利益化,而利益的驅使會使得中外合辦學校的學生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在學生管理方面,任課老師僅僅只是以教書為己任,而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僅僅是部分少量的教師在進行,而因為功利化的招生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學生質量也不是特別高,因此這類學校就會出現學生管理制度不規(guī)范、職責不明確的現場產生。而且教師本身以少數應對多數本身就很吃力,因此也不會注意到自己的言行,這樣有時候出現的一些不好的行為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使得學生有樣學樣,越變越壞,越壞越不好管理。同時對于本身就不完善的制度在執(zhí)行上因為要考慮學校的利益而不得不從輕執(zhí)行,比如本應該勸退的按記過來算,本應該記過的按照警告來算,這樣就是為了留住生源,留住利益。有的在課堂上面也是管理不嚴,對于那些上課不專心的學生不僅沒有采取措施制止,反而縱容學生,讓其自由發(fā)展,最終影響課堂的紀律,導致課堂無法正常進行。同時學校不太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很多的學生的心理沒得到積極的發(fā)展。
二、改進措施
(一)從教師層面說
對于一個中外合辦學校來說,“以人為本”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外合辦學校是一個集合多個國家特色的學生的群體,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教育這些學生的時候必須要重視“以人為本”的原則,一個學校最主要的構成就是學生,因此要想學校發(fā)展的好就必須對學生的管理要做好,在進行管理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特點和通過一個目標進行不同方法的管理,學生必須是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不是說必須一致,而是說基本方向一致,都是積極性的,因此要不斷的引進新的管理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達到學習目標與精神鍛煉的統(tǒng)一性,使得學生發(fā)展的越來越好,這是導師專業(yè)化的一個方面。中外合辦學校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利益,這是沒有錯的,因此作為一個具有專業(yè)知識的導師在引導學生發(fā)展的時候必須將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進行教導,使得每個學生都是符合社會的要求的,并且通過一些活動將這些知識進行實踐,使得學生領會的更加融會貫通,這是作為一個專業(yè)化的服務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的第二個素質。第三個就是必須具有嚴格的執(zhí)行力度,也就是說那些違紀的學生,要應用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進行嚴格的處罰,這樣才能讓學生認真的執(zhí)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一個學校的形象都是通過學生建立起來的,一個學校的整體質量也是通過學生的水平展現出來的,而一個學生要想學的更好,這與引導其學習的導師的專業(yè)度決定的,因此要想進行好的學生管理就必須擁有一個專業(yè)化的導師團隊。
(二)從學生層面說
學生是學校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學校的整體形象與利益是與學生有很大的聯系的,因此要想解決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就得從學生著手。從招生開始,學校不能因為利益的驅使就亂招生,使得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學生也進來,這樣會使得學校里存在隱患。其次就是在教導中,要以學生為本,國外的學生本來就不是很理解中國的教育,作為一個中外合辦學校就必須與國際接軌,認定學校是以學生為本而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教育當中不能丟失大致的方向,要與時代并進,將時代元素融進學生的人生目標中。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以融合代替差異,讓學生做到多方面的發(fā)展而不是被多元化的知識所束縛。要引導學生紀律性的形成,讓其通過自律來幫助學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最后就是要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多文化的交流。
三、結語
學生是學校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與本土高等院校不同,其是雙向招收。隨著高校招收體制的改革,高校多樣化出現,高校人才的選拔方式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學生在選擇高校上面的選擇性越來越多,這樣就造成中外合作辦學的生源收到很大的影響。因此中外合作辦學為了保證本校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就必須對本校的招生對象的質量的要求有所下降,而質量的下降對學生管理就造成很多的問題,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利益與學生質量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學校本身著手,只有有好的學校才會有好的學生,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利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