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5: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茶文化的文化價值,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不僅如此,目前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培養(yǎng)工作中,對其中文化理念和文化教育融入,尤其是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綜合融入,這就使得學生普遍缺乏應有的文化理念內涵,當然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有許多,如何才能實現理想的高校思想政治培養(yǎng)工作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充分結合整個時展的具體趨勢和內涵,通過有效融入和系統(tǒng)化改造整個教學活動的具體思路,從而實現理想的思政培養(yǎng)效果。
1當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通過對當前高校學生教學活動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對學生思想教育活動的有效培養(yǎng),無論是思政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還是相應策略內涵,均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極大差距。因此,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的具體思路和理念方法就極為必要。對于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活動具體開展來說,想要實現理想的培養(yǎng)效果,其不僅需要充分注重完善思政培養(yǎng)的具體內容元素,同時也需要將茶文化體系中所具備的價值理念融入其中,通過將茶文化理念系統(tǒng)化融入到整個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的具體過程中,從而實現高校學生教學培養(yǎng)的理想效果。對于我國茶文化體系來說,無論是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價值,還是其相應影響力,其都是整個傳統(tǒng)茶文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因此,想要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學培養(yǎng)體系和機制,就必須從茶文化的內涵和具體要素切入,通過創(chuàng)新具體理念,從而實現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學素材與教學理念的體系化結合。在整個高校教學活動中,思想政治培養(yǎng)是學生培養(yǎng)活動中的核心內容,無論是具體的高校教學實踐,還是具體的教學狀況,我們都可以看到,目前任何一所高校都開設了思政培養(yǎng)工作??梢哉f思政培養(yǎng)活動已經實現了系統(tǒng)化的成熟與完善。在開展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同時,其不僅引導學生掌握了應有的思想理念和知識內容,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逐漸引導學生形成了積極完善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因此,可以說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開展,不僅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想要實現高校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理想效果,都就必須將學生的思維狀況和學習理念融入其中。通過對目前整個高校教學思政培養(yǎng)工作開展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而這些不足也是目前,整個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活動的共性差距,因此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選擇完善體系化的教學內涵和理念,通過對高校學生思政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完善,從而實現整個教學理念的實質性突破。系統(tǒng)化地看,當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狀況,已經逐漸發(fā)展成為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原因,當然,高校教學不僅僅在于教授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更重要的在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理念,所以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全面性,措施就極具現實意義。
2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
想要實現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培養(yǎng)的理想效果,就必須充分將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要求與茶文化理念內涵相結合,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尤其是要將茶文化理念中的具體元素進行剖析,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茶文化體系中所具備的文化內涵,進而實現學生對傳統(tǒng)茶文化以及實際問題的理解和準確認知,客觀來講,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核心切入點在于引導學生,對自身思想問題進行有效解決,所以是否融入了學生的思想問題,能否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疑慮,就是目前實現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理想的關鍵和基礎。當然,在整個高校試點培養(yǎng)工作推進過程中,必須充分注重實用具體的方法和手段對整個思政培養(yǎng)工作進行優(yōu)化,就是說要充分結合思政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及技術要求,結合完善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技術的綜合應用,進而實現理想的教學任務,當然在高校思政培養(yǎng)工作過程中,也要靈活創(chuàng)新,使用具體的培養(yǎng)方法,無論是教學素材還是教學過程,都需要充分結合當前整個時展的具體趨勢和客觀環(huán)境,通過充分有效的融入茶文化的具體內涵理念,從而實現對學生學習成長的有效指導和培養(yǎng)。
3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具體理念內涵分析
從當前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工作開展的具體狀況來看,無論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是學生參與的實際效果,都與理想的教學目標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從根本尚來看,思政工作之所以出現較大差距,其核心在于未能將合適的文化載體和要素融入其中,從而限制了整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效果,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文化,無論是具體的茶文化理念內涵,還是整個社會對茶文化的價值認知,都有著成熟而體系化的應用,因此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充分注重學生,形成應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全面的思維內涵,所以,在高校思政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通過將學生綜合文化內涵培養(yǎng)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從而能夠實現理想的學生培養(yǎng)效果。通過系統(tǒng)化利用傳統(tǒng)文化內涵,并且將該元素融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其不僅能夠提升人們的道德素質,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實質性理解,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完善的文化觀念。通過對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培養(yǎng)工作開展的具體狀況來看,不難看出,目前多數學生對西方文化和互聯(lián)網文化有著較高期待和參與積極性,因此就忽略了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價值理念認知上,這就形成了片面的文化觀念。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理念中,不僅有著豐富完善的物質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內涵,當然,更重要的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茶文化中有著豐富而成熟的精神理念,這些精神理念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實質性的指導和規(guī)范上的引導,而這正是目前在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工作中的重要要求。
4融入茶文化對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活動的具體價值和作用分析
在高校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完善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價值,整個教學活動不僅是整當前高校教學活動中的核心元素和內容,同時也是逐漸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學習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核心要求,所以利用茶文化知識,將為高校思想政治培養(yǎng)工作開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了有新的切入點??陀^來講,當前高校學生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工作中,其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guī)范,教學活動中最大不足就是未能形成系統(tǒng)化和全面化的內涵,所以限制了學生對和教師對整個思政工作開展的價值認知,系統(tǒng)化的看,當前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無論其學習環(huán)境的復雜性,還是學習資源的豐富完善性,都與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來看,都實現了革命性的變化,無論是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還是其對整個所獲取知識的篩選過程,都更為簡化,所以老師和家長很難對學生的思想狀況形成有效把控,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對被互聯(lián)網理念中一些不正確的思想所影響,從而對其健康成長造成相應的危害,所以,創(chuàng)新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極其必要。不僅如此,隨著當前高校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文化要素,創(chuàng)新文化理念,培養(yǎng)學生掌握應有的文化素質,也是目前整個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核心要求。我國作為傳統(tǒng)茶文化大國,因此豐富完善的茶文化知識,不僅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元素,更重要的是逐漸引導學生形成了積極完善的學習理念,從目前整個思政培養(yǎng)工作開展的具體狀況來看,傳統(tǒng)茶文化理念正是解決目前整個思政培養(yǎng)工作問題和不足的核心要求,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作為傳統(tǒng)茶文化大國,其不僅是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其為整個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實質性要求,因此,在全面認知高校學生思政培養(yǎng)工作具體價值的基礎上,通過系統(tǒng)化融入茶文化,其必然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開展提供實質性的推動力。當然,隨著目前整個教學形勢不斷復雜,教學環(huán)境進一步成熟,如今無論是整個教學活動開展的要求,還是學生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都需要結合學生培養(yǎng)的具體需要和整個時代形勢發(fā)展的具體要求來開展,從而實現理想的高校教學目標。因此,全面認知茶文化理念內涵,對高校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具體作用和價值,也是正是當前開展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基礎和要求。茶文化對高校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價值,不僅是教學元素內涵的豐富,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尋找到了合適的理念載體。
5結語
在傳統(tǒng)茶文化理念影響下,將實現整個高校思政培養(yǎng)工作的理想效果,還需要全面認識到傳統(tǒng)茶文化對學生參與實踐的具體影響,目前隨著當前高校學生就業(yè)壓力不斷加大,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引導學生形成完善系統(tǒng)化的就業(yè)理念,所以將職業(yè)化要求和職業(yè)思維融入到整個高校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其必然能夠滿足學生形成必要的思維內涵,從而使其滿足整個時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胡樹森.問題意識導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68-173.
[2]胡志明.高校學生社區(qū)思政工作的住宿學院模式初探[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8):179-182.
[3]黃桂琴.問題反饋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16):253-258.
伴隨著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和進步,對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加大,對人才質量所提出的要求更加嚴格,加之,在我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中,其主力軍就是高校所培養(yǎng)的學生。由此可見,進一步強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具備積淀千年的茶文化,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茶文化居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蘊與德育內涵及其豐富。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茶文化緊密聯(lián)系起來,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茶文化,還能夠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提升,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1茶文化的內涵
在我國茶葉的生產、經營等活動中,促進了茶文化的深入,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茶文化將多方面因素融入進來,促使具備一定研究價值的茶文化內涵的生成。在解讀茶文化內涵時,應當注重以下幾點:第一,通過茶藝方面,能夠將茶文化內涵,體現出來。通常來說,在茶文化中,茶葉屬于其中內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與創(chuàng)造等茶藝內容,利用茶藝,能夠將茶葉文化的深廣與高雅等方面起到良好的襯托作用。第二,通過茶道方面,能夠將茶文化內涵,體現出來。人們在進行茶藝活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精神境界就是茶道。對于茶葉而言,茶道屬于其中靈魂,發(fā)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茶道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靜與雅。第三,通過“茶德”,能夠將茶文化內涵,體現出來。在茶道中,“茶德”居于基礎地位,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已經普遍認可“茶德”,在“茶德”中,要求茶自身的優(yōu)良品質,應當匹配具備較高道德的人,充分運用該方面,有助于將茶文化的重要影響力表現出來。
2茶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茶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第一,針對內容視角而言,我國茶文化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然而,針對價值角度而言,我國茶文化的價值性非常突出。通過解讀茶文化的內涵,我們可以得出,利用茶文化,能夠對人們完善、高尚品格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一步強化茶文化的高效利用,能夠促使大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對大學生的知識體系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還能夠促進大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第二,在當前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之處,這些問題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面對茶文化視域,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相關問題得到妥善處理,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第三,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具備系統(tǒng)理論體系,在茶文化的有關內容中,不僅包含儒釋道思想等傳統(tǒng)文化,還包括多個學科門類,例如:哲學、文學、倫理學、古代美學等。在傳統(tǒng)茶文化中,將儒、道、佛、詩詞、繪畫、醫(yī)學、宗教、書法等方面融入進來。在茶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學習活動的開展,在了解茶文化知識內容的同時,還能夠深入感知歷史文化的魅力,促使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還能夠實現學生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3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3.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與思維理解和行為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將技能實踐與精神文化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對于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言,應當高度重視行為實踐與思想理念。然而,針對現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情況,通過開展系統(tǒng)的分析工作,可以發(fā)現:其對思想政治知識教學活動重視程度比較高,很難有效地將文化理念與精神思維融入進來。在進行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教師雖然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各項內容的講解工作,但是不能夠將多種元素系統(tǒng)加入進來,比如,有關思想政治理念、精神文化、行為規(guī)范等,這樣學生很難真正參與至思想政治學習活動中,不能夠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本質。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由于不能夠充分融入思維理解與行為實踐,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與高效性造成了不利影響。
3.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夠與教學的針對性和廣泛性緊密聯(lián)系起來
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需要關注多樣的內容。由于個體具備一定的差異性,學生自身的思維理念認知也就有所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進情況。關于思想政治知識內容方面,因為學生具備不同的認知程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所表現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自然而然存在一定差異,以思想政治教學為中心,所確定的教學方案也應當有所不同。然而,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活動的實際落實情況而言,因為教師的認知不夠充足,加之,教師不能夠充分意識到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特殊性,致使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具備比較低的針對性,很難實現較高教學價值。從客觀方面來說,由于學生自身情況有所差別,其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理解自然而然不盡相同。實質上,對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言,關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實施價值方面,學生個體的訴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開展實際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所實施的教學方案,應當具備一定的針對性與科學性。然而,針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際情況來說,其對學生個性化訴求關注程度比較低,亟需開展相關改進與優(yōu)化工作。
4茶文化視域下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措施
4.1明確茶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面對茶文化視域,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其關鍵之處,就是應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茶文化的重要價值,作出進一步確定。關于具體措施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在高校的公共必修課中,可以將茶文化建設劃入進來,利用多樣化的措施,最大限度實現大學生學習范圍的擴大。第二,應當對大學生作為傳統(tǒng)茶文化傳承主體,這一地位作出進一步確定,不斷提升文化融合能力,有效促進創(chuàng)新工作的開展,在此基礎上,將傳統(tǒng)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第三,應當注重增強廣大教師的茶文化素養(yǎng)。作為教師應當掌握相關傳統(tǒng)茶文化的內容,與此同時,還應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將茶文化真正滲透進來。第四,在進一步強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針對茶文化價值的可持續(xù)性與非功利性,還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將傳統(tǒng)茶文化的人文價值,凸顯出來。
4.2在專業(yè)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
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將茶文化的人文價值,高效體現出來,針對茶文化的專業(yè)教育,應當注重開展相關的整合工作。在進行茶文化專業(yè)教育整合活動時,應當對傳統(tǒng)茶文化與專業(yè)教育的契合度給予重視,并與大學生所學專業(yè)緊密聯(lián)系起來,激勵大學生通過自身專業(yè)知識內容,進一步探索并研究傳統(tǒng)茶文化,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茶文化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比如:作為文學專業(yè)的學生,針對與茶文化相關的詩詞和歌曲,可以開展相關的探究與討論活動,這樣有助于對茶文化的精髓內涵作出深入理解,以此來實現自身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為畜牧獸醫(yī)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對茶自身任勞任怨的精神做出探究,并對畜牧行業(yè)所需的職業(yè)精神與茶本身精神間所存在的關聯(lián)作出研究。與此同時,關于茶文化與專業(yè)實踐相融合的方式方法方面,還應當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屬于隱性教育活動的范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提出了“三貼近”原則,實踐教學活動與該原則具備較高的契合度,能夠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一先進教學理念表現出來。在開展具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大學生到茶園進行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參觀茶樹種植、包裝、采摘等,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內涵。
4.3將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融入至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
在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園文化的熏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對傳統(tǒng)茶文化滲透至校園文化建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將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價值的有效性充分體現出來。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高效性的提升,就應當依托高質量的文化,不斷擴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影響范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升。關于具體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應當將校園媒體充分運用起來,強化開展茶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工作。高校可以通過校廣播、宣傳櫥窗、校報、互聯(lián)網、新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與媒介,針對茶道文化,開展相關的報導工作,不斷增強茶文化信息的推送量。還可以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有效開展茶文化文化長廊建設活動,將茶文化的隱性教育作用,高效體現出來。第二,為了能夠將茶文化融入至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利用多樣化的形式,如,激勵學生組織茶藝社團等,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利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感知茶文化的陶冶。在校園各類晚會與慶?;顒又校梢詫⒉杷嚤硌莸炔栉幕貪B透進來,幫助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充分感知茶文化的魅力。
4.4規(guī)范學生思想行為,幫助學生掌握優(yōu)秀文化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tài)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huán)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fā)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fā)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辈璞环Q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lián)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tài),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zhí)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fā)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xié)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chuàng)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tài)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jié)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guī)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jié),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tài)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guī)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yōu)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huán)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guī)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lián)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yǎng)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jié)。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jié)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fā),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體現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yǎng)廉、雅志、勵節(jié)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笢匾圆枋緝€,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班鄤钪?,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tǒng)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huán)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碧拼娙隧f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fā)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huán)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huán)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碧烊t是指自然天成的環(huán)境。《徐文長秘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huán)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茶寵”就是人們早期所謂的“茶蟲”,屬于茶器中的一種,是人們品茶時放在茶盤上的小擺件,顧名思義就是茶水滋養(yǎng)的小寵物,大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燒制的陶質工藝品,喝茶時用茶湯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年長日久它就會被薄薄的一層茶漿包裹從而溫潤可人,茶香四溢。是供人們把玩和陶冶情操的,其寓意也是招財進寶、吉祥如意。
茶寵起源于宋朝,這與宋朝鼎盛的茶文化息息相關,在茶文化中向來有著“興于唐而興于宋”的說法。由于茶文化的興盛,茶器和茶禮儀也逐漸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各種形式的茶器也開始出現,直到明朝時期隨著紫砂茶具的出現紫砂茶寵也隨之出現,然而與茶寵相關的記載非常稀少,直到上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才開始在品茶時把玩茶寵。
二、茶寵所體現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
我國的吉祥文化分為物體吉祥和行為吉祥兩種,而茶寵就是物體吉祥中的其中一種傳承,茶寵的造型小而精巧,這些造型多是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在品茶工程中也體驗了其中的趣味。這些茶寵制作工藝精湛,本文由收集整理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還有些茶寵利用中空結構,澆上熱水后會產生吐泡、噴水的有趣現象。
茶寵有吉祥寓意,有文化氣息,有搞笑逗樂,或是趣味童真,全看主人喜好。在市面上常見的有神獸茶寵、情趣茶寵、諧音吉祥茶寵等。其中神獸茶寵;有朱雀、金蟾、貔貅、長壽龜等,因其在傳說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鎮(zhèn)宅、或旺財、或賜福,人們在把玩茶寵的時候,無形中也會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還有諧音吉祥茶寵,諧音文化其實是一種趨吉避兇的民族心理,簡單來講就是一種趨吉避兇文化,它凸顯了漢字的文化與魅力。比如說一只腳之上有蜘蛛圖案,寓意就是“知足常樂”;又如兩只蝙蝠抱著壽桃的造型,其寓意為“福壽雙全”,無處不體現著中國人一種含蓄的傳統(tǒng)文化。情趣茶寵就在于三五好友坐在一起喝茶時能夠逗人一笑,放松心情。
三、茶寵繼承的傳統(tǒng)文化所映射的道家精神
茶寵所繼承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從“形”和“意”這兩方面,所謂的“形”即是自茶寵起源至今的造型,多是運用了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作為基礎,在今后不斷的發(fā)展中根據時代和人們的喜好又有了進一步的演變,但“形”的變化始終是圍繞著“意”,雖然茶寵只是人們在品茶過程中茶盤上把玩的小擺件,但正是這個小玩意卻體現了我們對吉祥瑞景的向往和美好寄托。
在過去,茶寵被人們視為“玩物喪志”的表現,然而隨著時代的不同,人們不再持有過去的舊思想而是開始關注茶寵并重新拾起這個小玩意,把美好愿望寄托在這些小玩意上。所以人們對它的喜愛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寄托,可以說是一種“意”的體現,而茶寵正是我們寄托情感的器物。
因為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道”是幽遠玄遠的、抽象的、不可言說的,而“器”則是直觀可感的、形象的、觸目所及的;“器”的制作受“道”的引導與制約,“道”則要通過“器”來傳達與表現,并發(fā)揮作用。尤其是禮器的造型、名稱和規(guī)格尺寸是與使用方式融合一體的,具有遠超乎實用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內涵。器物是應人們的各種需求(包括個體的、群體的,物質的、精神的)而產生的,受人們生存環(huán)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制約;但同時,它又反作用于對方,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引導和塑造作用。“器”不僅作用于外在的事物,更作用于人類內在的心靈和思想,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
所以器物不僅僅是技術發(fā)展程度的衡量器,更是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生存面貌、倫理道德和精神狀態(tài)的一個參照系,茶器亦不可簡單地視為滿足渴飲饑餐的生理需要,孤立地看做單純的日常器具,而是蘊含了更多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因而茶寵也不僅僅是滿足物質之用的器物,而是從物質世界向著精神世界飛升的一個媒介,是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不再是其對于日常生活之適用、造型裝飾之雅致,而且賦予了更多的思想內涵。“品茶”之“品”雖蘊妙無窮,但首先是“品”茶器。在對茶的品飲和對陶瓷茶器的創(chuàng)作、欣賞中,人們傾注了更多的情感體驗、精神追求和人文關懷,使普通的日常生活饒有興趣。
茶寵雖為小器,但其演進變化實際上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演變是同一的。在當代社會,經濟發(fā)展迅猛,中外交流頻繁而迅捷,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整個社會都處于一個極其浮躁和急功利近的狀態(tài),凡事追求立竿見影的經濟生態(tài)利益,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不顧人文道德與精神的追求,也不惜破壞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平衡。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相脫節(jié),導致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和整體價值的斷層與失落,從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看,也是難以長久的。
關鍵詞:
英美文化;文學評論;文化差異
所謂的英美文學評論,就是指通過有關的文學理論和歷史背景對文學名著進行研究,研究它的寫作背景、人物介紹、語言表達水平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文學的內容主要是以作者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為背景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是這個國家這段時期最有效的證明。但由于每個國家文化形成的不同,導致不同國家對文學的評價也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分析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和有關問題。
一、英美文學特點分析及其發(fā)展歷史
英國文化在英國的發(fā)展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從開始的時期到文藝復興,在經歷過歷史改革后發(fā)展到了現如今的現代化主義。[1]在這其中最重要的轉折就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文化由最初的寫實漸漸地變成了充滿憧憬的現代化風格,并帶有英國的歷史特點。所以,英國的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都是根據英國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來進行描寫與刻畫的。美國文化一共出現過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19世紀前期出現的民族文化;第二次是美國經由第一次世紀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紀大戰(zhàn)后為國際帶來的影響;第三次是美國文化的文字發(fā)生了結構上的改變,女權思想的建立與新歷史主義的發(fā)展。并且在開發(fā)美國這片富饒土地的過程中,國民在理念上逐漸形成了一種“有效、有用,并且有利就是真理”的相關思想。這些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也是美國發(fā)展歷史最有力的證明。英國文學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在每段時期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英國文學出現了多樣化的改變,美國文學就是建立在英國文學的基礎之上的,但外來文學對它產生了影響發(fā)生了改變。一開始美國只是在模仿外來的文化,沒有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到了19世紀以后,才擺脫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文學理念,走向自由、平等、獨立的道路。而英美文化評論就是一種應用文學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與理解,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的研究,更好地分析與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和作者表達的思想內容。[2]
二、國內外對英美文化研究的狀況
在世界文學作品當中,英美文學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對于英美文化的發(fā)展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并且出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現階段國外對于英美文學的研究主要針對于單一作品的歷史背景、人物刻畫特點、理論研究以及文字風格研究,對文學作品評論的相關研究直到20世紀開始才出現,并且文學評論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英美文學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我國在英美文學評論方面的分析研究還僅僅只是起始階段,20世紀以前我國幾乎很少出現英美文學評論展開的研究,20世紀以后才逐漸出現對英美文學評論的深入研究。
三、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對英美文學方面的評論研究加快了英美兩國在文學作品上的發(fā)展,為英美文化評論的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此可見,英美文學和英美文學評論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評論體系的重要組成。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文學作品的故事背景、表達形式、文字風格以及中心思想等,相關的評論可以有效地提升人們在閱讀以及欣賞方面的實際水平,同時也極大地推進了整個英美文學的進步發(fā)展。對于英美文學評論方面的研究與一般的作品分析和研究有著較大的區(qū)別,英美文學評論的對象就是英語作品,而英美文學評論又是建立在文學作品研究基礎之上的。英美文學評論與一般的文學作品評論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英美文學評論更注重作品所具有的文學藝術以及延伸思考上的相關問題。
(一)英美語言文化所具有的差異對相關英美文學評論方面的影響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在發(fā)音、語法、詞匯運用以及表達方式上都有很多的不同。像在發(fā)音上,英式英語講究是的字正腔圓,發(fā)音要準確,很少有連續(xù)的現象,而美式英語的連續(xù)現象很多,美國人講究的是能省則省、能連則連的原則;還有就是在用詞表達上,有時同一事物用的詞語是不同的,有時要表達的同一意思用的句子卻是不同的,比如在日常的打招呼上,英國人會用“Howareyou”,而美國人就會用簡單的“Hi”來代替。[3]而有關的英國文學評論中,一部分學者出于對傳統(tǒng)語言的尊敬,評論中的語言大都很傳統(tǒng)。而美式英語由于受到來自后期歷史發(fā)展上的影響,其語言相較于英式英語來說更具創(chuàng)新、更加叛逆、具有獨特的思想,自然在文學評論方面也會比英國更加自由,更加大膽。
(二)文化歷史上的差異對相關英美文學評論所產生的影響英國文化歷史相較于美國來說更加悠久一些,并且?guī)в蟹浅娏业娜说乐髁x,在相關的英國文學作品評論中就有體現,像莎士比亞是英國著名的演員和劇作家,一生共寫了37部劇本,其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都帶有明顯的人道主義。但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英國一部分有關評論方面的學者開始質疑人道主義。而對美國來講,其是一個非常年輕并富有活力的國家,沒有沉重的傳統(tǒng)來阻礙經濟的發(fā)展,所以相較于英國來說,其文學評論顯得更加自由活躍,更具創(chuàng)造能力和個性化。主要表現為獨立戰(zhàn)爭后的美國文學評價是寬松的、自由的,擁有自己的個性。例如馬克•吐溫的代表作《費恩歷險記》,這部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的歷史,但卻沒有當時社會背景下有關黑人奴隸制的描寫,有的研究學者認為這種文學表達方式是對黑人奴隸制的一種諷刺,還有的學者認為只是一種欺騙。由此不難看出,美國的研究學者對文學作品的評價具有一定的空間和個性。[1]
(三)民族文化上的差異對相關英美文化評價方面的影響在歷史中,英國曾被法國侵占,所以英國文化以及思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法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并且逐漸形成了英國人特有的紳士風度,在言談舉止間都非常的禮貌,這種特質延伸到文學評論當中就顯得中規(guī)中矩。而美國是一個發(fā)展歷史較短的國家,擁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由于美國在發(fā)展的過程不斷地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風格。美國人民性格最大的特點就是提倡民主與平等,這是因為美國人民在處于殖民地期間,為了想要更好地發(fā)展下去,就必須建立起合作關系以保障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就解釋了美國人為何不僅一直以世界警察自居,還去干涉其他國家的社會發(fā)展問題,這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經濟利益,還有美國人的性格特點。所以美國文學評論大都是提倡自由和民族的觀念,還具有一定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力,不拘于常理。
(四)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對相關英美文學評論方面的影響在發(fā)展之中,英國文化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式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交叉狀態(tài),而在進行文學評論時,始終擺脫不掉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F在的文學評論,盡管也開始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思考,但在這其中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問題的。就現在的情形來看,需要在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上進行改良,揚長避短,創(chuàng)造出新的評論道路。而美國方面的文學評論雖然在前期深受英國文化的影響,但在后期隨著時間的改變,美國文學評論擺脫了傳統(tǒng)的束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學體系,擁有自己的文學特點。美國文化的發(fā)展成了多元化格局,同時具備多種文學寫作形式和文化特點,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四、研究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化評論影響的目的和意義英語是目前世界流通最廣泛的一門語言,使用的國家和人們都占有一定的數量,自從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英國文化就逐漸走到了現實主義階段,這個時期就更好地反映了社會環(huán)境、文化發(fā)展、歷史等問題。[4]美國文化和英國文化有著很多的共同點,在19世紀末期美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風格。英美文學的發(fā)展也伴隨著英美文學評論的發(fā)展,并且英美文學評論在發(fā)展中深受英美文化的影響,研究英美文學評論對了解英美文化差異和英美文化發(fā)展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四、結語
英美文學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歷史發(fā)展軌跡的不同,致使文學產生不同的變化,導致兩國學者對文學的相關理解和評論也有所不同。英美兩國在各自發(fā)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們在文學載體、歷史發(fā)展和文化理解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不同的歷史發(fā)展導致英美文學評論也不相同,而英美兩國的文化也有相同的地方,需要兩國文學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相輔相成,這樣有利于英美文化的蓬勃發(fā)展,更正確、合理地得出英美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和有關問題。
[參考文獻]
[1]樊雅楨.淺析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5(07).
[2]王姝,李昕.論述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中國外資,2014(04).
“智障形象”很少為人關注,電影中的“智障形象”往往具有喜劇色彩,本質上是社會眾多歧視的一種。作為邊緣的弱者,他們比其他弱勢群體更缺少話語權。選擇“智障形象”分析基于以下考慮,文化人類學中有“禮失求于清野”的說法,即古老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受文明交流影響較少的邊遠地區(qū)可能有很好的保存。筆者認為,類似的,對于民族文化的靈魂——思維方式和核心價值觀在智障者身上體現得更為本真。他們較少地受到不同文化碰撞產生的影響,思維和行為方式可以看作民族文化原型的一部分。通過對他們的對比分析更容易看出不同類型文化的特質,發(fā)現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
創(chuàng)世神話是原始人類對開天辟地、萬物生成、人類起源及存在的整體思考與想象,下面我們看一些關于中西創(chuàng)世神話的敘述。
一、中西創(chuàng)世神話的概述
西方創(chuàng)世神話主要包含希臘創(chuàng)世神話與希伯來創(chuàng)神話。
根據赫希奧德《神譜》記載,古希臘創(chuàng)世神話有完整體系的譜系,分新舊兩系。宇宙從最初天地未分的形態(tài) “卡奧斯”--地母“該亞”--天神“烏蘭諾斯”--十二提坦神,形成了舊系神譜;后經長期繁衍結合,生出宙斯,宙斯又制服父親克羅諾斯,并迫使其吐出被吞掉的兄弟姐妹,推翻舊神系,然后以抓閹的方式掌管上天和眾神,建立起新神系:奧林匹斯神系。先覺者普羅米修斯按天神的樣子用泥土塑造人類,知慧女神雅典娜把靈魂的呼吸吹送給人類,使他成為大地的主人。
基督教文化是希伯來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在基督教創(chuàng)世神話中,創(chuàng)世神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圣經》里有這樣的敘述:起初神創(chuàng)造天地。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較之西方創(chuàng)世神話體系,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則顯得較為復雜,下面我們看二則書中關于創(chuàng)世神話的記載。
盤古開天辟地,《太平御覽·三五歷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
女媧練石補天,《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痨投粶?,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蒼天補,四極正;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西創(chuàng)世神話是迥然不同的。
二、中西文化表現在價值取向上的差異
從前文的敘述中,我們對于中西的主要創(chuàng)世神話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看出了其在對待宇宙、世界及人類的態(tài)度上是有差異的,從而也影響著中西文化的不同。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在價值取向方面存在的差異。
中西創(chuàng)世神話反映在價值取向上是有著很大差別的。無論是盤古開天辟地還是女媧煉石補天,都體現出了中國創(chuàng)世神的奉獻精神與犧牲精神。盤古開天辟地可以說已是對世界做了很大的奉獻,而他的奉獻還不只在于此,盤古死后,尸化萬物,造就了世間所有的一切,他呼出的氣化為風和云,他的聲音變成雷霆,左眼化為太陽,右眼他為月亮……身上的小蟲則化為萬千人類。盤古以犧牲自己換得了人類所希翼的理想之國、光明之國。盤古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被后人經久不息地推崇與贊美著。同樣,這種精神在女媧身上也得到了體現。在往古之時,天塌了,地陷了,到處是浩淼的洪水,沒有水的地方便是熊熊烈焰,兇禽猛獸襲擊百姓,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人類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抱圓天”。(《淮南子·覽冥訓》)于是天地太平了,人類的生存條件也得到了改善,百姓才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而女媧也元氣耗盡,神氣泯滅了。盤古和女媧都是為改變人類的生存面貌而犧牲的,這種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并且在他們犧牲后,并沒像上帝那樣要求人類服從他們,甚至也沒有要求人們記住他們。中國神話中的這種不求回報的奉獻與犧牲精神以及關懷人類的大我精神貫穿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民族性格與民族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創(chuàng)世神們的這種奉獻與犧牲的精神也是一種務實精神。這種務實的精神亦貫穿在中國的其它神話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中。袁珂先生深入研究中國神話所得到的第一個結論便是:“在我國神話中,響徹了勞動的回音……神話中所歌頌的具有威望的神,或是神話的英雄,幾乎無一不與勞動有關”。這種務實精神促使豐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得以發(fā)展,然而它所帶來的封閉性又促使這種探索淺嘗輒止,沒有大的突破,發(fā)明了火藥就只限于做鞭炮,發(fā)明指南針主要用來看風水。加之 “以和為貴”,追求和諧自然的思想,導致了這些勤勞務實的創(chuàng)世神的后世子孫缺少如西方的冒險與擴張征服精神,這讓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敗給了自私自我但充滿冒險精神與征服欲望的宙斯與上帝的子孫們。但這種精神卻讓中華民族擁有一種極大的包容力,從而 56個民族能夠長期地和平共處,各種宗教在中國這片廣大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繁榮昌盛,從而避免了長期困擾西方國家的宗教爭端之憂。
相反,從西方創(chuàng)世神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西方的創(chuàng)世神們似乎都是比較自我與自私的。西方的創(chuàng)世神們?yōu)榱藸帄Z或維護自我的權利不擇手段。在古希臘神話中,兒子們一長大就聯(lián)合起來動搖父親的統(tǒng)治地位,宙斯的父親克羅諾斯閹掉自己的父親取代其權利,而后又被自己的兒子宙斯制服,并被其取而代之;宙斯以酷刑折磨普羅米修斯不僅是因為他為人間盜火,還在于他懂得自己將被另外的神推翻的秘密,為了套出秘密以防患除憂,便將他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每天派一只鷹去吃他的肝,又讓他的肝每天重新長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惡鷹啄食肝臟的痛苦;上帝害怕諾亞子孫建成通天的巴比塔后威脅到自己的權威而混亂他們的語言阻止他們的行動;他看到人類到處作惡,破壞了他所創(chuàng)世界的面目就決定用洪水毀滅人類;此外,上帝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一開始考慮的就不是如何去奉獻而是沉浸在伊甸園中。西方創(chuàng)世所體現的這種重個體性,重個人權利的價值觀與中國人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奉獻與犧牲的大我精神是完全不同的。
正是西方創(chuàng)世神們這種重個體的性格使得他們擁有強烈的冒險精神與征服欲。為了爭奪或保護至高無上的權力,西方創(chuàng)世神不斷地進行冒險與征服。創(chuàng)世神們的這種冒險精神與征服欲一并傳給了人類,成為了西方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這種冒險精神也是后來歐洲騎士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騎士精神與騎士形象又被當時的文人帶入了文學中,成為上世紀歐洲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種冒險精神也帶來了大量的探險活動,哥倫布在探險中發(fā)現美洲大陸就是其中一例。也正是在創(chuàng)世神所傳承給他們的征服欲之下,各種發(fā)明才相繼出現,西方民族不斷強大起來。我們也看到,西方創(chuàng)世神們傳承下來的這種自我的性格使得他們每個人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從而整個社會充滿了活力。但當這種精神在使西方民族不斷強大的時候,而民族的內聚力不夠,于是大家各行其是,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正是這樣的民族性格演繹了給人類帶來巨大痛苦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
神話是各民族文化的最原始體現,神話尤其是創(chuàng)世神話對后世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當然創(chuàng)世神話對中西文化的影響遠不止這些,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袁曉軍《創(chuàng)世說與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層粘連》[N]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1期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XU S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dividual family values,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auses of the western family value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elping people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ulture value; family value;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0 引言
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國是西方文化的融合體,民族衍變歷史、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這兩個不同的文化實體存在不同的核心文化價值觀。自上世紀伊始,國外許多學者都致力于文化價值觀的研究,并進一步將文化價值觀具體到文化價值取向層面。目前在所有文化價值取向模式中, Condon&Yousef(1975)提出的模式最為全面。Condon & Yousef 兩位學者從六個領域審視文化價值,即自我,家庭,社會,人性,自然以及超自然。
家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縮影,家庭價值觀是文化價值研究體系的核心,它對家庭成員的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Condon&Yousef模式將家庭領域分為關系取向,權威性,角色行為,移動性四個維度,本文基于此,從Condon and Yousef 模式家庭領域出發(fā),對中美家庭價值觀進行比較,以促進人們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交流。
1 個人家庭觀念
1.1 中國的個人家庭觀念
中國社會重家庭生活,其構造以家庭為本位,借以消融個人和團體的對立,因而被稱為“倫理本位”的社會。從我國文化傳統(tǒng)來看,在個人、家庭、團體三者中,家庭往往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中國社會的家庭本位注重群體價值和人際和諧,強調個體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家庭是個體完成使命的載體,如同光環(huán)普照其中的每個成員。當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首先考慮家庭利益,而事實上個人常常是和家庭合二為一的,兩者休戚相關,榮辱與共。我國民間流傳的許多諺語淋漓盡致地體現出這一點,如:
If the family lives in harmony, all affairs will prosper.
家和萬事興。
Domestic scandals should not be publicized.
家丑不可外揚。
Five generations live under the same roof.
五世同堂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人們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變化。但是家庭作為個體獲得自身歸屬感,社會認同感的來源,仍然牢牢扎根于人們的心中,支配人的行為。
1.2 西方的個人家庭觀念
西方信奉自我中心,重集團生活而輕家庭生活,靠宗教維系個體,凝聚社會,從而確立自身的獨立地位和自由權。因而西方社會被稱為“個體本位”社會。個體本位強調個體利益高于一切,家庭僅作為一種獨立制度安排,即居住單位。在處理個人與家庭的關系時,個人的利益和愿望往往占居首位,家庭則隱沒于個人發(fā)展需求之后,居于較低的位置。因此,西方家庭觀念十分淡薄,社會行為不需要遵循任何家庭倫理,無需為家庭條條框框所束縛,所有一切均以個人的利害得失為轉移。
1.3 中西方個人家庭觀念產生差異的原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使得中西方個體家庭觀念存在著鮮明的差異。自古以來,中國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式,而中國家庭是農業(yè)自然經濟生產、消費、分配的單位。加之重農文化是群體本位的沃土,因此家庭必然深受群體本位思想的影響。同時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倫理文化對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的形成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文化發(fā)源于便于海運的地中海沿岸,得天獨厚的條件促使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并逐步形成重商文化,而重商文化是個體本位的溫床。同時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強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著不可侵犯的權利和獨立的人格。因此,家庭、教會和國家都是為個人而存在的。
2 家庭成員關系
2.1 中國家庭成員關系
2.1.1 夫妻關系
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是男權社會,為了維持父權制家庭穩(wěn)定,封建父權家長制度和封建道德規(guī)范使男女關系成為主從與尊卑關系。因此,在夫妻關系中,丈夫的權威往往要大于妻子。這種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倫理道德觀念在漢語稱謂系統(tǒng)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例如在親屬內部稱謂中,父親的父母稱為祖父、祖母,而母親的父母我們卻稱為外祖父、外祖母。一個“外”字折射出男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兩性地位的不平等。在廣為熟知的俗語背后也依稀可見其中的玄機,如:
Follow the man you marry, be he a fool or a crook.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The husband sings, the wife accompanies.
夫唱婦隨。
A man ‘marries’ a woman. / A woman ‘is being married to’ a man.
“娶”妻,“嫁”夫。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當代中國家庭中的伴侶關系正趨于平等的方向發(fā)展?,F代社會的女性在政治、經濟、教育、婚姻中的地位有了突破性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當前我國某些地區(qū)仍然殘留著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講,女性仍然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
2.1.2 父母與子女關系
中國家庭里,多數家長都扮演著控制子女命運的角色,很少把孩子看作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在潛意識中往往認為孩子必須依附于大人,受大人保護,顯然這種關系是不平等的。這一點從親屬稱謂中也可以看出,如稱呼自己父母時多用 “爸爸、媽媽”,而斷然不會直呼其名。
當前父母子女關系日趨民主化、和諧化。父母不再全權干涉子女的生活,開始適度地給予孩子獨立處事和思考的空間,學會放手。但是在家庭重大問題的決策上,一般仍由家長定奪。
2.2 西方家庭成員關系
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在基督教義里,夫妻關系先于其他家庭關系。因此,婚姻關系比父母、子女、他人的關系更為重要,同時夫妻雙方處于平等地位。
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個性自由的人際關系,等級和身份觀念比較淡薄。長輩與晚輩之間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處。對于家庭事務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發(fā)言權,同時子女成年之后無論成家與否一般都要離開父母,單獨居住。與中國不同,西方社會采用對等式稱呼語,家庭成員或親戚之間人們習慣直接稱呼對方名字。晚輩直呼長輩的名字不僅表示上下輩之間的平等,還表示他們之間關系融洽。
總體來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家庭和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西方家庭在對待家庭關系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兩種文化觀念各有特色。以家庭為本位的東方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維系長久的婚姻關系,促進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但是以家長決定為主導的特點使得年輕人缺乏獨立意識,過分依賴家庭,造成時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啃老”現象。而強調個人自由與獨立性的西方家庭,有利于培養(yǎng)年輕人的自主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家庭以外的社會活動,但是其對個體發(fā)展的過分關注容易導致家庭倫理的破壞和親情關系的淡薄,使年輕人缺乏對家庭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3 家庭教育
3.1 中國家庭教育
中國的家庭教育普遍著眼于孩子未來有個好前程。教育目的看重結果,功利性較強。在大多數家長眼里,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自身價值的延續(xù)。基于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企盼,家長自孩子出生起,盡力滿足他們的一切物質需求,為他們提供最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創(chuàng)造舒適安逸的成長環(huán)境。除了在生活上的過度關心外,中國家長在教育內容上片面強調學習成績,偏重智力的開發(fā)與投資,而忽視孩子在自主能力、創(chuàng)造力、社會性、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協(xié)調均衡發(fā)展。這就不可避免造成中國學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馬加爵事件、復旦大學投毒事件,大學生生活不能自理等現象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當前教育片面重視分數,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獨立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的弊端。
3.2 西方家庭教育
西方家庭崇尚民主、寬松的教育方式。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把他們看成是自由獨立的個體,把他們擺在與自己平等對話的位置,凡事都尊重子女的意見和需要。與中國家庭相比,西方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更多關注孩子的自由發(fā)展,其家庭教育目的看重過程,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
3.3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異形成的原因
中國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長期深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官本位”的成功觀以及重讀書的家教觀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們思想中。同時當今社會巨大的就業(yè)壓力,激烈的人才競爭,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都無形中在人們身上扣上了沉重的枷鎖,逐漸形成“好成績=好工作=高收入=優(yōu)生活”的片面思維觀念。
而西方社會在多元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影響下,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崇尚個性全面充分發(fā)展,注重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西方家長多倡導培養(yǎng)孩子的冒險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他們成為獨立自主、品格健全的社會人。同時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所處社會發(fā)展水平決定的。西方社會經濟條件較為優(yōu)越,社會養(yǎng)老保障體系十分健全,不存在 “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觀念。
4 結語
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觀是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產物,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解中西方家庭文化的異同,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與磨擦,達到相互尊重的目的。同時我們一方面應發(fā)揚傳統(tǒng)中國家庭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精髓,如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等觀念,另一方面還要學習借鑒西方先進的觀念思想,反思本土文化的弊端,加強中西方交流,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參考文獻
大學和企業(yè)的科技創(chuàng)新有很強的互補性,大學重視基礎研究和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了上游;而企業(yè)強調的是如何將科技創(chuàng)新轉化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是下游。人們都希望上、下游能有效銜接,但大學和企業(yè)的文化差異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這種有效銜接:大學教授追求的是前沿性的研究,要做誰都沒做過的研究,科學問題是他們所專注的對象,而非能不能馬上產生生產力,體現成果的形式是在學術界有影響力的論文;企業(yè)追求的是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新技術,最好是馬上就用,體現形式是有好的產品,能產生經濟價值。這就產生了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問題提出的出發(fā)點不同,一是前沿的科學問題,不一定馬上有實用價值,而另一個是現實實用技術,二者不一定能銜接;即使能銜接,誰來銜接,如何銜接,這是第二個問題。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大學對教授的考核,需要拓展!用一個案例來說明: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工業(yè)技術研究院,教授們將自己在實驗室產生的科研成果拿到工業(yè)技術研究院轉化成為應用性成果時,學校將用另一套考核機制進行考核,考核的重點不再是學術論文,而是側重于成果的應用價值。
研究生培養(yǎng)
在產學研合作中,最成功的就是研究生培養(yǎng)。下面以上海交通大學和張江基地的合作培養(yǎng)研究生為例進行介紹。
2006年8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和展訊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就“共建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在上海舉行了簽約儀式后來陸續(xù)與微創(chuàng)醫(yī)療器械,上海生物芯片等開展了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工作。大約有20余名研究生參與了聯(lián)合培養(yǎng),已經有研究生畢業(yè)并且留在了張江園區(qū)企業(yè)工作??偨Y“上海交大一張江”合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培養(yǎng)目標體現出較強的技術應用性和科研開發(fā)性,張江集中了一大批現代高新技術型企業(yè),企業(yè)的研發(fā)項目往往技術含量高、前沿性強、接近甚至是引領世界同類產品水平,因此,公司提出的課題往往帶有挑戰(zhàn)性,研究生在參與這樣的課題研究中,除了訓練其實際動手能力外,還培養(yǎng)了項目導向性的思維模式,第二,張江基地作為一個橋梁和紐帶將高校和企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高校一園區(qū)一企業(yè)”三位一體的培養(yǎng)主體,對高校而言,園區(qū)具有雙重性,既是產學研合作的一方,是企業(yè)的代表,又是管理協(xié)調機構,協(xié)調高校和園區(qū)所屬企業(yè)之間的培養(yǎng)關系,引導校企互動;第三,張江基地大部分企業(yè)技術人員的水平較高,他們知道如何在項目開發(fā)過程中指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及培養(yǎng)的基本標準。
但要推進研究生培養(yǎng)的產學研合作,也有體制上的障礙一是研究生培養(yǎng)的模式和目標(學術性學位和應用性學位),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將增加應用型學位學生人數,減少學術型學位學生人數,學校也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培養(yǎng)應用型學位研究生,與張江、上??茖W院、上海核工院等簽署了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合作協(xié)議。二是教授將學生作為科研主力軍,不愿意派出自己的研究生去企業(yè)完成學位論交三是高校仍然缺乏在學術界和企業(yè)界都很活躍的“雙跨科研人員”;四是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所產生的知識產權問題令雙方顧慮。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體制和模式上改革。一是學校和企業(yè)之間的合作應建立長遠的戰(zhàn)略目標,克服短期行為,努力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狀況。為此,學校已經建立了人才培養(yǎng)的產學研聯(lián)盟,形成交流與溝通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多贏機制。例如,合作培養(yǎng)產生的知識產權分配的基本原則:專利應該主要歸屬企業(yè)所有,學術文章主要歸屬高校所有;對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學生,實行雙導師制度,并且讓校內導師也參與到企業(yè)項目研究中,形成共同的利益和責任關系。三是從基層落實著手。隨著工作深入,產學研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的工作重心應該由管理層下移到基層,讓一線的企業(yè)研究人員、高校的導師和研究生開展合作研究,在過程中培養(yǎng)研究生。
本科生培養(yǎng)
語言是文化和社會的產品,它必須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而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不了解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就不會充分理解該民族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行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了解中西不同的價值觀念差異對在跨文化交際中取得成功意義重大。
一、西方的個人自由與中國的社團價值至上
美國文化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個人自由,是一種以個人為基本單元強調“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在這種注重個人尊嚴的文化力,權力的重心更多的傾向于個體,人際交往是在“不分高下的,在假定平等的情況下進行的”(薩姆瓦)。中國的社團價值至上文化推崇的是社團和集團的價值而不是個人價值的文化,社團的存在比個人的存在更重要。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不是尋求個性化,而是要求個體符合群體要求,不提倡個人突出,不提倡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強調群體對個體的制約性,使人難以表現個性和追求個性的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忠”和“孝”,是一種以家庭為基本單元情調整體利益和顧全大局的觀念。個人的成長是一個反復教導如何服從上級和長輩,尊重他人的過程。在這種注重關系和諧的文化力群體在任何情況下都高于個人。
二、西方的重視個人成就與中國的中庸之道
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評價最高的價值觀之一。美國人贊揚和獎勵那些才藝出眾和成就輝煌者,尤其是那些通過艱苦工作而取得成就的人。一個人的價值常常被贊同于其在商業(yè)、藝術或其他重要領域中的成就。而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中庸辯證法講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三者合一?!洞髮W》里講“德為本,才為末?!薄秴问洗呵铩防镏v“農本商末”。根與枝、本與末也是要講中庸的。中國人在談論有關自己的事情時,通常表現出一種自謙或自貶,力圖達到“無我”或“超我”的境界。下面這個例子,我想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感謝我的制作人某某,感謝我的唱片公司某某,感謝我的歌迷,因為有了你們的支持,今天我才能拿到這個獎。謝謝你們!我會繼續(xù)努力的!”
中國人這種貶抑自我的做法使西方人感到十分費解。既然成績都是別人的,你為什么要在這里領獎呢?按照西方人的價值觀點,他們會說,為了取得這個成績,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花費了很大的精力。時至今日,中國人仍然習慣于把“個性強”視為一個人的缺點。歐美人對此常常不能理解,漢語里“木秀于林而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等詞語常令西方人感到困惑。社團價值至上者不愿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也不愿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因為在中國文化中表現自我的行為被認為是不高尚、不體面的,是“出風頭”,而且對集體的和諧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在英語國家,如果對方向你提問,除特殊情況必須予以回答。如果沒有聽懂問題,請對方重復一下,這在西方人看來是很正常的事,對方也很樂意再講一遍。但是,如果對別人的問題保持沉默或付之以微笑則被認為是嚴重失禮。在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沉默比回答不妥,或者答非所問而使自己丟面子要好得多了。所以在演講或者報告結束時,英語國家的聽眾喜歡提一些相關的問題,而演講者也大多會在結尾的時候附帶一句“Any question?”以示報告結束,現在可以接受聽眾提問。相比之下,中國聽眾則很少發(fā)問,即便發(fā)問也多采取“遞小紙條”的方式。這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引起他人注意,或者不愿意發(fā)表相反的意見使雙方都丟面子。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西方人推崇謙恭有禮的“紳士風度”,事實上,他們似乎是“恭而不謙”,認為肯定自己的才能作用是自信的表現,過于謙虛反而是缺乏信心的表現。這種觀念在語言中得到充分的再現。如在英文書面語中,“I”字無論如何都要大寫,而“我們”、“你們”、“你”、“他”則不大寫。從這些小細節(jié)中可以看到,英美文化中這些詞的地位如何重要,英語是世界上惟一將“我”字大寫的語言。
三、對待“個人隱私權”的不同態(tài)度
西方個人主義對“個人隱私”也很重視。所謂“見男士不問收入,見女士不問年齡”就是一個典型事例。相比之下,中國人的隱私范圍就比較窄。西方認為屬于隱私范疇的許多事情往往是中國人初次見面就津津樂道的話題。西方人認為個人隱私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國人往往把交換一些個人隱私方面的話題作為迅速拉進談話雙方心理距離的一種方式。作為中國人的談話雙方之間如果想建立進一步的交際關系,往往會主動拋出個人隱私作為進一步交談的基礎。如火車上經常聽見旅客之間的閑聊,不一會兒,大家就都會知道彼此的工作性質,工作單位,工資情況,家庭情況等。
四、西方人與中國人不同的“平等“概念
由于早期的美國殖民者大多來自殖民國的中下層階級,所以他們大多反對嚴格劃分階級的觀念。因此,“舊世界”的許多不平等現象在美國則不是問題。另一方面,由于這個國家具有大量的自然資源能夠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供應,從而更增強了平等的觀念。和許多其他主要價值觀一樣,平等觀念也和其他一些價值觀存在沖突,而且也往往在實踐中難以得到體現。這里,我們再次看到了理想價值觀和現實價值觀之間的沖突。一種認為美國人生活中明顯缺乏平等的觀點指出,要體現平等價值觀就要求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平等的機會去爭取成功,但實際上即使以這個最普通的標準去衡量,大多數美國人也很難做到這一點。許多中上層階級的成員把他們在社會中的優(yōu)越地位解釋為對他們更高個人成就的一種獎勵,而這種個人成就觀點也是美國人的主要價值觀之一。
這種不同的“平等觀”也體現在中西方對人的不同稱呼上。漢語里對有職務的人,無論大小,通常把姓氏加上職務稱呼,如某科長,某市長等,以示尊重。而當上級對下級說話時通常直呼其名,以示其身份高于對方。英語中除了總統(tǒng),教授,醫(yī)生等為數不多的頭銜可以用于稱呼外,絕大多數職務不能用作稱呼。而美國人在稱呼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直呼其名。
正確理解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對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意義重大。英語學習必須把英漢兩種語言置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進行對比,找出各自參照的坐標,并從對中西不同價值觀的認識上,使用和理解對方的語言,這也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高一虹:《“文化定型“與“跨文化交際悖論”》,《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
[2].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