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4: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家庭情況自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是否獨生子女對大學生人格有著一定的影響。王月云等人研究??表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非健康型人格發(fā)生率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姚齊和研究??表明,非獨生子女在恃強性、敏感性、幻想性、緊張性因素的得分均高于獨生子女,只有敢為性因素的得分低于獨生子女。孫澤軍研究??表明,獨生子在聰慧性、敏感性和興奮性上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差異顯著,而在其它人格維度上,兩者無差異。
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的人格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黃悅勤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關系不和睦,單親家庭是大學生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劉金花調查??表明,與自述父母關系說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關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優(yōu)越性,心理健康水平和專業(yè)有成就的人格特征得分也更高。凌四寶等人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完整和諧的大學生樂群性(A)、穩(wěn)定性(C)、敢為性(H)均顯著高于在離散型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持強性(E)、懷疑性(L)、憂慮性(Q1)、緊張性(Q4)則顯著低于在離散型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
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結果推論,不良的父母婚姻狀況(例如離異,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獨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應該更不良;但從家庭系統(tǒng)角度來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嘗不是一種社會支持資源,也許會對父母婚姻狀況不良的消極影響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為了獲得實證的結果,本研究將嘗試對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進行研究。
研究方法
被試。采用整群抽樣法,在北京市某大學大學生中進行取樣。共回收問卷6518份,實得有效問卷6062份,問卷有效率為93.00%。其中樣本的基本構成情況是:男生2707人,女生3354人,缺失性別數(shù)據1人;獨生子4527人,非獨生子1535人。被試年齡在19至22歲之間。
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卡特爾16種人格測試量表(16PF)以及自編的家庭調查項目作為調查工具。自編的家庭調查項目主要包括父母婚姻狀況(分為正常、離異和父或母去世)和是否獨生子女等內容。16PF共有187題,歸為16種人格因素,分值越高,表明某種人格因素越突出,對正常人的16種基本人格因素有良好的區(qū)分能力。16PF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重測信度在0.43~0.89;結構效度較好,量表項目的因素負荷在0.73~0.96。
程序。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2×3兩因素設計模式,以父母婚姻狀況、是否獨生子女作為自變量,分別以人格的16個因素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所得數(shù)據采用SPSS1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研究結果
父母婚姻狀況在人格因素上的主效應。
從表1可以看出,父母婚姻狀況在大學生人格的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因素上主效應顯著,而在其它的人格因素上則不顯著。進一步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在恃強性和幻想性上,離異家庭大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正常家庭(p
是否獨生子女在大學生人格因素上的主效應。從表2可以看出,是否獨生子女在興奮性上主效應顯著,在其它人格因素上則不顯著。
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在大學生人格因素上的交互作用分析。交互作用檢驗表明,在聰慧性、恃強性和興奮性上,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交互作用顯著(p
進一步分析表明,在聰慧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p
研究結果討論
關于主效應的討論。在研究結果中,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的主效應顯著,說明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確實存在顯著影響。這與劉金花的研究結果“與自述父母關系說不清的子女相比,自述父母關系好的子女在人格特征上有更多的優(yōu)越性”是一致的;但在具體人格因素上的差異顯著狀況和凌四寶等的研究結果是有出入的,究其原因,應該是兩研究對大學生的父母婚姻狀況分類不同所致。凌四寶等的研究將家庭分為完整和諧型和離散型兩種,父母離異和父或母去世都被歸于離散型家庭,但這兩類家庭其實對孩子的人格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本研究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因而將父母婚姻狀況細化為正常、離異和父或母去世三種情況,我們也因此獲得有關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影響的更為細致的結果。
具體人格維度上,恃強性、幻想性和興奮性,離異家庭大學生顯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學生,在有恒性上,離異家庭大學生則顯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學生。恃強性高者好強、固執(zhí)獨立、積極,低者謙遜、順從、通融、恭順;幻想性高者幻想、狂放任性,低者現(xiàn)實、遵守成規(guī)、力求完善合理;興奮性高者輕松興奮、隨遇而安,低者嚴肅、審慎、冷靜、寡言;有恒性高者做事盡職,低者茍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所以和正常家庭大學生相比,離異家庭大學生更好強、固執(zhí),更狂放任性,更隨遇而安,也更缺乏奉公守法精神。
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學生顯著高于正常家庭和離異家庭大學生。自律性高者知己知彼、自律嚴謹;自律性低者矛盾沖突、不顧大體。由于父或母去世,很多孩子被迫過早接觸社會,過早承擔部分家庭的責任,過早體驗生活的苦樂艱辛,因而,相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人格上也就更加自律嚴謹。
獨生子女大學生在興奮性上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其它人格因素上兩者無差異。本研究沒有在更多的人格維度上檢驗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差異,這一結果和姚齊和、孫澤軍等的研究結果是不一致的。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采用的是兩因素方差分析,不僅考察是否獨生子女對人格發(fā)展影響的主效應,也考察父母婚姻狀況與其對人格影響的交互作用。而其它研究則是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形式,沒有考慮到這種交互作用。
關于交互作用的討論。關于是否獨生子女與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的交互影響是本研究比較獨特和有價值的結果。從圖1~圖4,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人格的差異受父母婚姻狀況不同的影響。
對于正常家庭的大學生來說,在恃強性和興奮性上,非獨生子女要低于獨生子女,離異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則均沒有這種差別。說明正常家庭的大學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其更謙遜、順從、冷靜、寡言。這可能與正常家庭孩子的注意力主要關注家庭內部,彼此要爭奪和共享父母的愛有關。而離異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恃強性和興奮性不存在顯著差異。
對于離異家庭的大學生來說,在激進性上,非獨生子女顯著低于獨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則均沒有差別。激進性高者自由、激進,不拘泥于現(xiàn)實;激進性低者保守、尊重傳統(tǒng)觀念與道德準則。兄弟姐妹的存在使離異家庭的大學生更接近現(xiàn)實、尊重傳統(tǒng)、重視道德準則。父母離異,通常孩子會對主動提出離婚的父母一方有一種誤解,認為其對家庭不負責任,而兄弟姐妹的團結互助,則必然會增加其對家庭倫理重要性的認識。尊重傳統(tǒng),重視道德準則,正是體現(xiàn)了離異家庭孩子的這種復雜心理。
對于父或母去世家庭的大學生來說,在聰慧性上,非獨生子女顯著高于獨生子女,正常家庭和離異家庭則均沒有差別。聰慧性高者聰明、富有才識、善于抽象思維;低者思想遲鈍、學識淺薄、抽象思維能力弱。兄弟姐妹的存在影響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學生的思維智力,使其更聰慧。在這樣的家庭,家長由于要承擔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沒有太多時間去照顧孩子,孩子被迫彼此照顧,相互依賴。這種過早的社會化經歷,可能是其聰慧性高的原因。
結 論
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人格存在顯著影響。離異家庭大學生在恃強性、幻想性和興奮性上顯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學生,在有恒性上,顯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學生。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學生在自律性上顯著高于正常家庭和離異家庭大學生。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人格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大學生在興奮性上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正常家庭的大學生更謙遜、順從、冷靜;使離異家庭的大學生更接近現(xiàn)實,更尊重傳統(tǒng)。此外,兄弟姐妹的存在影響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學生的思維智力水平更高,使其更聰慧。(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本研究獲北京市人才強教中青骨項目資助,曾美英同志參與寫作)
注釋
①王月云等:“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特征比較研究”,《醫(yī)學與社會》,2007年第9期,第38~40頁。
②姚齊和:“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個性特征比較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年第1期,第54~55頁。
③孫澤軍:“大學生獨生與非獨生子女16項人格因素比較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年第3期,第284~286頁。
大學生作為艾滋病防治關注的群體越來越受到重視[1],然而近年來針對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下簡稱“中職”)學生的HIV檢測及特征的報道不多。為了解中職學生的艾滋病感染狀況及特征,評估感染HIV的風險,探索這一群體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我們收集2011~2014年本市某中職學生哨點監(jiān)測數(shù)據,對該人群艾滋病感染情況、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1~2014年哨點監(jiān)測調查的天津市某中等職業(yè)學校1641名在校學生。
1.2方法
收集2011~2014年我市某中等職業(yè)學校青年學生哨點調查問卷結果,哨點抽樣方法按照哨點方案[2]執(zhí)行,收集內容包括(1)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如性別、戶籍地、民族等。(2)艾滋病知識:艾滋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安全套使用知識等。(3)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況。(4)HIV抗體檢測結果。建立數(shù)據庫。
1.3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根據參考文獻和研究假設,將學生的性別、年齡、戶籍地、年級等作為變量與是否有過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P值、比值比(oddsratio,OR)及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interval,CI)。同時了解安全套預防艾滋病知識與安全套使用之間的關系。
2結果
2.1一般人口學資料
調查的1641名中職學生中,2011~2014年各年調查人數(shù)依次為405、350、466、420人,其中一年級新生1219人(74.28%),二年級295人(17.98%),三年級127人(7.74%);男1349人(82.21%),女292人(17.79%);平均年齡(18.78±1.78)歲;本市戶籍624人(38.03%),外省戶籍1017人(61.97%);漢族1586(96.65%),少數(shù)民族55人(3.53%)。
2.2HIV檢測結果
1641名學生中,HIV抗體確診陽性1例,感染途徑為男男同性性接觸感染,確診時為18歲。其自述最早發(fā)生男男的年齡為16歲,并有多名性伴。
2.3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
從表1中可見中職學生對于部分艾滋病知識了解不正確,其中對“一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從外表看出來嗎?”這一問題,回答正確的比例僅為10.5%;其次回答一起吃飯會否感染正確比例為37.6%,而對于一個性伴可以降低艾滋病傳播正確比例為59.0%,“蚊蟲叮咬傳播艾滋病嗎?”正確比例為60.3%。而本調查顯示,最近1年僅有19.1%(314/1641)的學生接受過預防艾滋病宣傳服務,7.3%(120/1641)的學生參與過艾滋病宣傳服務。
2.4特征
1641名被調查者中,8.5%(140/1641)的學生自述發(fā)生過,10.82%(146/1349)的男生和6.16%(18/292)的女生自述發(fā)生過。第一次發(fā)生的平均年齡為(17.71±1.97)歲,最小12歲。有過性經歷的164人中,第一次發(fā)生的對象,主要為男/女朋友150人(91.5%),臨時性伴7人(4.3%),商業(yè)性伴3人(1.8%)。4名男生自述發(fā)生過同性。
2.5的影響因素
男生自述發(fā)生過比例高于女生(P<0.05),男生發(fā)生的風險是女生的3倍以上(1/0.309);同時比例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年齡每增長1歲發(fā)生的風險提高1.401倍;少數(shù)民族中職生發(fā)生的比例高于漢族學生;不同戶籍和年級間的學生間發(fā)生比例無差異。見表2。
2.6安全套使用
自述有過的140名調查者中,第一次使用安全套比例為49.3%(69/140),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為32.1%(45/140),最近1年堅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僅為16.4%(23/140),有時使用32.9%(46/140),從未使用6.4%(9/140)。140名自述發(fā)生的學生中79人回答了“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減少艾滋病的傳播嗎?”這一問題,其中96.2%(76/79)的人回答正確,3.8%(3/79)的人回答錯誤。比較這79名中職生是否正確了解安全套預防艾滋病知識,和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χ2=2.127,P>0.05)及最近一年使用安全套頻率(χ2=0.985,P>0.05)間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3。
3討論
3.1艾滋病防治工作應向低齡化發(fā)展
在中職學生群體中檢出HIV感染者,說明艾滋病不僅在大學生群體中,也同時威脅到低齡的中職學生群體。因此有關部門除了重視大學生艾滋病防治工作之外,對低齡的中職生和中學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也不容忽視。
3.2艾滋病防治工作應更有針對性
中職學生自述發(fā)生比例達到10.0%,與深圳中職學校調查結果9.9%相近[3],高于文獻報道的普通高中學生[4-6]。可能相對于高中生,中職學生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相對寬松,具有較高的發(fā)生比例,而高中生由于過重的學業(yè)壓力和更加嚴格的家庭教育,比例較低,但是今后大學寬松的管理可能有更加放縱的行為[7]。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中職學生中男生有著更高的比例,特別是存在傳播艾滋病風險極高的男男[8-10],而確診的學生就是通過這一途徑感染,因此應重點加強男生特別是男男同艾滋病宣傳教育。同時本次調查顯示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比例高于漢族學生,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艾滋病防治也不應該忽視。
3.3中職生對艾滋病預防知識認知度較低
中職學生對于部分艾滋病知識認識錯誤。從表1中可見對“感染艾滋病的感染者能否從外表看出來”這一問題,回答正確比例僅為10.5%,說明大部分學生認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都有明顯的癥狀特征,對無癥狀的攜帶者缺乏正確認識;很多學生認為蚊蟲叮咬和一起吃飯會感染HIV,說明學生對艾滋病傳播途徑還有很多誤解。而最近一年僅有19.1%(314/1641)的學生接受過預防艾滋病宣傳服務,低于文獻報道的30.0%[11-13],因此相關衛(wèi)生和教育部門應該加強中職學生的艾滋病知識宣傳教育工作。
2 矯正
經一系列精神分析手法,在解除來訪者戒備心理的情況下,進一步了解到邵某以前的一些特殊行為:邵某有著長久的習慣,尤其是當學習、交際、就業(yè)遇到挫折而感覺焦慮、抑郁時,常常產生沖動,這種情況往往一周要出現(xiàn)4、5次。自述其在后不良心理癥狀明顯消失,自我感到滿足。時間一長,遂養(yǎng)成以方式發(fā)泄并達到心理調節(jié)的目的。問及是否有夢遺的現(xiàn)象,自述自染上習慣后就沒有出現(xiàn)過夢遺現(xiàn)象。
經過解釋、心理疏導及講解當代大學生的普遍現(xiàn)象,來訪者心理已感覺舒暢了許多。同時向他提供了一系列常見的心理宣泄及調節(jié)方法與途徑。一月后隨訪,自述頻率較以前已大大減少。
3 討論
當代青少年現(xiàn)象已很普遍,調查顯示[1]大學男生的發(fā)生率為65.7%。近年來的研究[2-3]認為,可以滿足個體的生理欲望,而不危害社會,從而減少青少年性犯罪。但是,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視的,除了可能直接造成生殖器的損傷[4-5]外,對青少年來說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傷害。由于個體不能正確認識行為,往往在事后產生負罪心理,由此影響其人格、心理的健全發(fā)展,表現(xiàn)為自責、自卑、自閉、抑郁,并影響到個體正常的學習、交際。
本例中,英語四級與個體學位證發(fā)放掛鉤,是導致其產生高度焦慮的重要外部原因。而焦慮的個體[6]容易出現(xiàn)一些消極的應付行為,個體消極的應付方式是其產生不良心理調節(jié)的內部因素。個體長期采用方式進行消極的心理調節(jié),結果可能形成了條件反射,如不及時矯正,則可能發(fā)展成更為頻繁的焦慮-條件反射,成為一種病態(tài)無法自控的生理-心理調節(jié)行為,對個體的身體、心理及生活都將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在進行心理疏導、認知療法后,該生的心理憂慮消失,心理調節(jié)方式轉為健康和積極,發(fā)生率下降,有效制止了不良調節(jié)方式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玉玲,李淑萍,趙曉進. 大學生性行為的心理因素分析[J]. 青年研究,2000(8):33-34.
2 孫言. 的是非曲直評說[J]. 江蘇衛(wèi)生保健,2004,(6):38.
3 陶林. [J]. 中國性科學,2000,9,(3):41-4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07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spirational
Award and Grants Review Mode
ZHANG Ailin[1][2], SI Yimin[1][2], SHAN Xiumin[1][2], MA Mingqi[1][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2] Tianj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ep Process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o protec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ir educ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hard, uplifting, inspirational award, evalu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a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asures taken by the university,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has become a student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a difficul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motivational scholarships review i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new solutions to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follow-up studies were discussed, inspirational scholarships to play the role of a guide to improve the class of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hav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otivational scholarships; award; assessment inform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
貧困家庭大學生一直是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一個群體,為保證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國家及政府在高校設立了國家獎學金、人民政府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助學金專項資金,而且資助力度也比較大,用于獎勵和資助高校全日制在學本??破穼W兼優(yōu)且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但是由于這些類別獎學金設立時間較短,與其相關的管理制度、貧困等級認定、運行發(fā)放機制等方面尚不夠成熟、完善,加之包括我校在內的農業(yè)院校,貧困學生所占的比例大,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助學金的評審成為高等農業(yè)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難點。本文著重從勵志獎學金、助學金的評審方式入手,分析當前獎助學金評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探討解決的方法和途徑,為我校勵志獎助學金的評定工作打基礎。
1勵志獎、助學金評審過程中凸顯的問題及矛盾
近幾年,國家勵志獎學金、助學金的設立及發(fā)放確實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的生活問題,使他們安心讀書,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具有重大意義,但在實際評審、發(fā)放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多種矛盾和問題。
1.1 評審方式教條死板,以綜合測評為依據欠合理
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如何評定,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國家勵志獎學金、貧困助學金的申請指定給經濟困難且有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的學生,而成績優(yōu)秀、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如果沒有“貧困證明”就沒有機會獲這項高額獎學金。參評學生既要品學兼優(yōu),即綜合考評要名列前茅,又要家庭經濟十分困難。
評定獎助學金的指標體系比較簡單,主要參考是否有“貧困證明”,專業(yè)綜合測評班級排名情況。而且綜合測評體系單一,主要考核學習成績、參加學校團體活動附加分、品德修養(yǎng)幾個因素,而沒有把學習態(tài)度、集體觀念、勞動觀念、身體素質、心里素質、意志品質、科技活動、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貢獻等因素及客觀的量化方法結合起來。
“經濟困難”的度量是最明顯的突出問題,現(xiàn)實情況是有的學生家庭經濟不夠困難而學習成績優(yōu)秀但沒有參評資格,有的學生家庭經濟特別困難但因為綜合考評成績不高也不能參加評定。所以評審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價值觀,直接影響到學校老師在他們心目中的威信。
1.2 學生家庭經濟的真實狀況難以準確把握,是否屬于“貧困” 沒有標準
家庭的經濟狀況目前由于缺乏專業(yè)的調查機構和科學的評判手段,很難把握其真實狀況。在考察審核中,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述、申請結合民政部門和當?shù)亟值擂k等單位開具的證明材料,加之,結合該同學在學校的生活消費情況,綜合班級民主評議及任課老師、班主任老師的認知,打分排名,確定困難認定。對于學生自述,有的學生家庭確實經濟困難,但是出于愛面子,維護自己的隱私,特別是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學生,不愿將自己家的真實經濟狀況說出來;有的學生對于評定工作不是很認真,抱有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有的學生為了得到經濟上的額外支持,故意渲染自己的困難程度,夸大其詞。對于縣級民政部門蓋章的證明,其證明力也有失真的一面,因為除了本村或街道干部大概了解申請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外,其余鄉(xiāng)鎮(zhèn)、縣區(qū)級民政部門干部基本不了解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而在該項證明書上蓋章亦不用承擔法律后果,做個順水推舟的人情,學生只要去縣區(qū)及民政部門蓋章,一般都能實現(xiàn)。
1.3 “僧多粥少”,難以均衡分配
勵志獎學金的獎勵額度較大,每年5000元/人,助學金的額度也不小,分別設為每年特困3500元/人、較困難的2800元/人,一般貧困2200元/人。而且家庭經濟困難是個相對的概念,不少學生利益驅使,不惜放下顏面,爭當“貧困生”,加重了“僧多粥少”的局面。這給實際生活特別困難,最需要得到資助的學生造成減少了獲得獎勵和資助的機會。學生之間互相監(jiān)督,評議其家庭經濟狀況也難以發(fā)現(xiàn)其真實情況,因此在評審過程中,難以回答“誰比誰更需要資助”,評審結果往往是“幾家歡喜幾家憂”的感覺。
2解決評審獎助學金評可采取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2.1 思想教育要貫穿勵志獎、助學金評選的全過程
在思想教育中積極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勵志獎學金、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公正性的相對性,作為班主任老師及學生工作組老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重點關注貧困生的實際學習生活狀況和水平,與同學們交心相處,用實際行動關愛他們。教育學生在評定中要講風格,講理解,講大局,正確對待個人得失,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同時也要加強獲得獎學金、助學金的學生的感恩回報教育工作。國家政策也是要讓每一位貧困學生都能上得起學,這就要確實教育學生,有困難就說出來,不論是獎學金還是助學金都是國家、社會對學生們關懷,而且也要正確對待利益觀,要誠信,以身作則,把學校政府的關愛化作動力,用感恩的心去服務社會。
2.2 經常召開學生座談會,交流心得
以學生社團聯(lián)活動為紐帶,增強與同學的交流,鼓勵貧困學生積極參與到社團聯(lián)活動中去,給他們自由施展才華的機會和平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磨練中塑造自我。用充分調動團學聯(lián)骨干學生的榜樣作用,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干部在班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強黨課學習,鼓勵學生們適時遞交入黨申請書,定期交流學習匯報思想,完善自己的“個人夢、個人規(guī)劃”,經常開展座談會、交流會,請優(yōu)秀貧困生學生干部代表與貧困生進行交流,用實際行動證明“貧困生”雖然沒有能力選擇家庭和出身,但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明天和未來。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沒有志向和骨氣,樹立戰(zhàn)勝暫時經濟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2.3 進一步改進評審方法,完善評審程序
學校應該制定嚴格的評選評定程序:先由學生本人提出書面申請,再隨機抽取班級代表對其在校經濟開銷進行打分,匯總班主任及任課老師的意見,院級評定小組進行最后的統(tǒng)計和評審,審核后具體排名進行全校公示。在評審過程中要教育學生們,團結同學,形成班級凝聚力,樹立良好的班風,要互相謙讓,互相理解。畢竟受資助的名額有限,提出貧困申請的學生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助學金。對于確實困難的學生也許三百元兩百元就是一個月的生活費,可以嘗試鼓勵得到助學金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去適當?shù)貛椭切]有得到資助的同學,確保每個貧困學生都有一定的資助,保障學業(yè)順利進行,而且這樣也能夠增強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和友誼。
如果在評審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參與,有理有據,學生們也能夠心服口服,排除雜念和不公平的感覺,有利于教育學生,增進同學友誼,鞏固良好班風。
3 獎助學金評定后繼需展開的工作
3.1 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獎學金
正確引導,建議學生根據家庭情況決定獎學金的用途。 慶祝歡喜一定要適度,重在溝通同學感情,用特殊的方式感謝班級體成員,多為班級考慮,多為班級體的發(fā)展做貢獻,積極參加院校組織的各類活動。督促大家進一步努力學習,要杜絕奢侈浪費的之風。把獎助學金用實處,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用于補交學費,添置學習用品資料或報考相關證書或者用于為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添置設備等用途上。
3.2 監(jiān)督獲資助同學的表率示范作用
勵志獎學金對獲獎者的學生來說,而言不僅是經濟上的獎勵,更重要是一種激勵,是對前一階段在校德、智、體、美、勞綜合表現(xiàn)的肯定。這些學生是全體同學學習的榜樣,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學生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而且要鼓勵受獎勵的學生們再接再厲,奮發(fā)向上,爭取取得更多的成績和進步。同時,這些榜樣在獲得獎學金之后的學習與生活,也應該受多方監(jiān)督,獎學金評審委員會也可委派一些學生們監(jiān)管督促。如有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行為,可以撤銷或收回資助獎勵款項。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64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隨著大學生體量的總體增大,大學貧困生的數(shù)量也逐步增加,為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讓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國家一直在不斷完善高校貧困生的資助政策,特別是2007年,國務院正式頒布實施《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對構建我國高校家庭困難的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規(guī)定。但是,由于在實際工作中,對貧困大W生的認定、資助方式、資助范圍、資助力度的界定都存在很多困難,使得很多高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這其中尤以貧困生的認定這個資助工作的重要步驟存在的問題最為突出。
1目前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存在的問題
貧困生資助的第一步就是對學生進行貧困認定,貧困認定工作主要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學生是否貧困的問題,另一個是學生的貧困程度的問題,例如一般貧困、貧困、特別貧困等,可以說這一步工作直接關系到接下來的具體資助工作,是重中之重,但是就目前的工作現(xiàn)狀來看,這方面工作存在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具體來看有三個方面。
1.1認定方式缺乏科學性
目前很多高校在對學生進行貧困認定的時候,大體是以一個“三關三級”的模式進行的,“三關”就是證明關、評議關、消費關?!叭墶敝傅氖前嗉?、院級(或系級)、校級。不可否認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但是其實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漏洞。例如證明關,這里的證明指的是學生生源地基層民政部門所開具的《高等學校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該表有學生家庭基本收入情況、人口情況、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有關信息等內容,但是現(xiàn)在類似這樣的證明表格是很容易蓋到章的,簽章部門也沒有實際履行調查核實的程序。評議關指的是申請人所在班級的學生及班主任老師的民主評議,這種評議表面上公平、公正、公開,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出現(xiàn)泛民主化的傾向,還有的學生出于自尊心的考慮,不愿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所以干脆不提出申請。消費關指的是對學生的消費情況的摸底,有的高校是看學生的校園卡消費情況,有的是看學生飯卡的消費情況,但是這些數(shù)據會受到諸如消費偏好、消費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也不能非常真實、全面的反映學生的經濟情況,更何況這種數(shù)據的收集工作量是巨大的。
1.2認定材料缺乏真實性
在進行貧困認定的過程中,學生一般需要提交的證明材料有,《高等學校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個人自述的家庭情況說明、村居委會開具的貧困證明等,這些材料是老師在認定過程僅有的可以用來判定學生貧困狀況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的真實性究竟如何確實很難判定。首先是《高等學校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如前所述,由于其實際調查工作的困難性,使得很多地方的民政部門沒有嚴格把關,造成材料的虛假性。其次是學生自述的家庭情況說明,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為了能夠獲得助學金,有意將自己的家庭情況惡化。第三是村居委會開具的貧困證明,有的村居委會負責人沒有正確認識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政治性意義,故意夸大事實甚至偽造情況開具證明,破壞了該項工作的公平性。
1.3認定程序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評估機制
目前高校的貧困生認定程序基本上是依照“班級――院級(或系級)――校級”的三級認定程序,具體的操作方式就是公示,接受舉報。這種認定程序是必須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僅僅依靠公示這一項監(jiān)督機制其實是不夠的。班級是認定的最基層也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有的班級本身認定工作就不規(guī)范,例如有輪流坐莊、平均分配等情況,但是只要班級這個小集體的大多數(shù)成員達成共識,就不可能在公示中被上一級監(jiān)督部門發(fā)現(xiàn),所以表面上看,公示時風平浪靜,但是問題依然存在。
2完善貧困生認定機制的措施
綜上所述,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無論是認定方式、認定材料還是認定程序上都存在著缺陷,最后的認定結果也必然不能完全真實反映實際情況,這將對下一步的助學金發(fā)放帶來巨大隱患,對良好校風的形成也會有不利影響,甚至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對國家的資助政策產生質疑。因此,進一步完善貧困生認定機制勢在必行。
完善貧困生認定機制需要從貧困生評價體系的構建入手,加強過程的監(jiān)督管理,建立必要的評價調整機制,以及時糾偏促進公平,當然最后的落腳點還是在學生的思想教育上,這是完善機制的基礎。
2.1完善評價體系
目前,對貧困生的認定體系基本還是以定性評價為主,具體方法是以“自我訴說+學生意見+老師意見+名額限定”的方式。定性的評價是必須的,但是它存在欠缺主觀性和科學性的弊病。因此我們需要引入一些定量的評價的方法。形成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基于定量的方法來評價貧困生,需要確定一個指標體系,這個指標體系要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基本情況,通常使用的指標有:學生月消費金額、家庭人口健康狀況、生源地地域因素、家庭收入、家庭遭受突發(fā)災害等情況,這些指標的具體權重,需要根據不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科學測算得出,通過這種指標、權重的辦法可以為學生打一個具體的分數(shù),老師可以根據分數(shù)來輔助分析學生的貧困情況,據此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在打分的過程中,不僅老師可以給申請學生打,其他學生也可以打,這樣就可以提高打分的準確性,當然如此一來數(shù)據量就會非常巨大,這就需要計算機系統(tǒng)的介入,高校可以通過建立一個貧困生認定和管理的數(shù)字平臺,通過專門的數(shù)據庫來管理和利用這些信息。
2.2建立貧困生認定的監(jiān)督、調整機制
過去的監(jiān)督機制看起來層層把關,更多的是把材料的關,公示的關,其實際效果十分有限。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需要形成以師生為主體,以貧困生實際生活情況為內容,以日常觀察法、深入生活法、家庭走訪法等為主要方法的工作體系。以師生為監(jiān)督主體,具體就是以與貧困生密切相關的老師和學生為主要監(jiān)督者,通過建立師生聯(lián)系的有效機制,實現(xiàn)信息的及時、有效流通,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日常觀察法就是通過平時貧困生的吃、穿、用、行的觀察來判斷其實際經濟能力。深入生活法就是通過直接到學生宿舍觀察、對比一下他的實際生活情況來分析其經濟狀況。而家庭走訪法是其中最為有效但施起來又最困難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是所需成本較高,建議在一些特殊情況的學生上可以使用,以確定其真實情況。
調整機制就是對整個認定程序的評估和糾錯。再完美的體系,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漏洞,因此調整機制就顯得必不可少。對于貧困生的認定來說,就是通過對認定前、認定中、認定后的監(jiān)督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在認定后,甚至拿到助學金后被發(fā)現(xiàn)有與其申報情況不符的行為出現(xiàn),那么就要及時停止發(fā)放助學金,對于已經發(fā)放要嚴格追回。只有有了調整機制,才能使體系運行得更順暢。
2.3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
學生的教育引導是完善貧困生認定體系的基礎,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國家資助政策的意義,沒有感恩意識和誠信精神,再完美的程序都會出現(xiàn)漏洞。對學生的教育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誠信教育。在“免費教育午餐”的資助模式下,很多學生出現(xiàn)了“有便宜不占是傻瓜”的錯誤思想,因而為了獲得資助出現(xiàn)了偽造假證明、刻意惡化家庭經濟情況等很多不誠信的行為。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完善學生征信體系,嚴肅處理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其次是感恩教育,現(xiàn)在很多學生對于國家的資助政策不以為然,總認為什么都是應該的,絲毫沒有意識到國家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所做的巨大投入。加強感恩教育要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正面宣傳樹立典型,激勵學生形成心懷感恩、回饋祖國的高尚情懷。
3結語
完善貧困生認定工作體系,是提高學生資助工作實效性的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困難最大的工作之一,不斷完善這一工作體系,需要高校從制度上不斷完善,當然更加成熟的政策制度、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學生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 179R 153.2R 58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6-0502-03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Students in Guangzhou/DENG Xiao-juan, XU Liang, YOU Tian-hui, et al.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51018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weight control behav ior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preventing health-risk behaviors.MethodsQuestionnaire surv ey was conducted among a cluster strati fied sample of 4 54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grade on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and grade two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of family background was col lected by parent-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prev alence rates of ove 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12.8% and 5.0% for boys, and the prevalence were 6.6% a nd 2.7% for girls. The self-reported r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23.9%a nd 39.0% among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8.9% of male st udent and 17.8% of female students among those who were neither overweight nor o bese tried to lose weight in the past month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nemia wa s 4.4% and 7.0% respectively.About 30.7% of male students and 45 .8% of female students among those who were overweight or obese reported had inc orrect weight-losing behavior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ge nder, weight, parental weig ht and mother's education background were correlated to the behaviors of weightlosing.ConclusionThere are certain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 ohave incorrect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health educa tion in school.
【Key words】 Obesity;Anemia;Attitude to health;Dangerous behav ior;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青少年學生正處在人生發(fā)育的第2個高峰期,他們的身體素質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1]。在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監(jiān)測時發(fā)現(xiàn),我國城鄉(xiāng)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 [2-3],有關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成因以及肥胖對學生未來健康的影響研究較多,學 生對肥胖的看法、減肥行為、影響減肥行為的因素、減肥行為的后果等也有報道[4-5 ]。為進一步加以研究,筆者對廣州市青少年學生的減肥行為進行了問卷調查,旨在了解 廣州市學生減肥行為的發(fā)生率及其影響因素,以便為學生的健康教育和社區(qū)干預工作提供依 據。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廣州市4所中學,在被抽取的學校初一至高二年級中隨 機抽取2個班級,以被抽取班級的全體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調查表4 542份,回收有效問 卷3 875份,有效率為85.3% 。其中男生1 818名,女生2 057名。年齡10~18歲,平均(14.4 7±1.68)歲。漢族學生3 767名,占97.2%;其他民族占2.8%。
1.2 內容和方法 參考美國2005年青少年行為危險因素系統(tǒng)問卷(YRBSS) ,制訂廣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問卷,經預試后用于現(xiàn)場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 特征、運動及體力活動史、飲食史及飲食習慣、吸煙史、飲酒史等;同時,為學生家長設計 家長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家長的行為特征、家庭經濟收入和父母職業(yè)等。由經過統(tǒng) 一培訓的校醫(yī)作為調查員,學生問卷由學校校醫(yī)發(fā)放到班級,由學生采取無記名方式當堂填 寫后收回;父母問卷由學生帶回家,由父母填寫后收回。
1.3 體格檢查 全體學生在調查期間進行體格檢查。體檢工作由廣州市教育 局學生體檢中心完成。體檢的方法和儀器采用《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手冊》規(guī)定 的標準統(tǒng)一進行。獲得學生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血紅蛋白(采用WHO推薦的氰化高 鐵血紅蛋白測定法)數(shù)據資料。
1.4 診斷標準
1.4.1 體質健康診斷標準 以國際科學學會中國肥胖工作組推薦的《中國學 齡兒童BMI超重、肥胖篩查分類標準》進行學生超重和肥胖的判定,以體重低于10百分位為 消瘦。
1.4.2 貧血診斷標準 按照WHO 1998年推薦的貧血篩檢標準進行貧血診斷( 以血紅蛋白值10~12歲組
1.4.3 體力活動等量能量消耗值 采用標準代謝等量值(standard metabol ic equivalent,MET)估計,即將學生自述不同強度的運動種類和運動時間轉化為相當于平 均每天標準代謝量時間。6 MET-h/d的體力活動為強運動量[6]。
1.4.4 減肥行為分析 減肥行為包括學生回答在過去1個月內采用運動、控 制食物中的脂肪、禁食或節(jié)食、無醫(yī)生指導服用減肥藥物、通過嘔吐和瀉藥來達到減重或避 免增重目的的行為,其中后3種減肥行為稱不良減肥行為。
1.5 數(shù)據錄入和分析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錄入,經邏輯校對 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將無減肥行為的學生設為對照組,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減肥行為與性別 、體重、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現(xiàn)在和20歲時的體重、家庭收入、出生體重、看電視時間和 體力活動等量能量消耗值的關系。
2結果
2.1 營養(yǎng)狀況評價 不同年齡、性別學生的樣本量和BMI值見表1。男、女生 的超重率分別為12.8% 和6.6%,肥胖率分別為5.0%和2.7%,消瘦檢出率分別為9.6%和9.5%。
2.2 減肥行為與營養(yǎng)狀況的關系 見表2。
2.3 減肥行為的相關因素分析 見表3。將自述采取過任何減肥行為者設為 減肥組,對照組為無減肥行為者,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生的OR值是男 生的1.32倍;超重和肥胖者的OR值是正常體重者的5.29倍;母親文化程度和父母體重對 子女的減肥行為有影響;而家庭經濟收入、出生體重以及看電視時間和體力活動等量能量消 耗值與減肥行為無相關。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自身的外表形態(tài)十分敏感,尤其是女生。而主觀感覺是否肥胖是學生 采取減肥行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減肥目的是為了控制體重,達到形體美的目的[7] 。學生中采取不良減肥方式者占有一定的比例,這部分學生已經或潛在地出現(xiàn)健康問題, 如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不肥胖的學生中,自述過去1個月內采取過任何一種減肥方式的男生貧血檢 出率為4.4%,女生為7.0%。減肥行為在中學生中存在普遍性,這一問題值得學校和有關 部門的重視。
注:家庭收入以每月總收入低于1 000元為低,1 000~5 000元為中, 高于或等于5 000元為高;Q1為25百分位,Q2為25~50百分位,Q3為50~75百分位,Q 4為75~100百分位。
在減肥行為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中發(fā)現(xiàn),除了本身的體重越重越易采取減肥行 為外,女生較男生更易選擇減肥行為,這一結果與上海市和廣州市相關的調查結果一致;而 女生 的超重和肥胖程度較男生低,說明女生是干預的重點對象。分析減肥行為與家庭因素的關系 發(fā)現(xiàn),父母現(xiàn)在的體重與減肥行為相關,特別是母親現(xiàn)在的體重以及20歲時的體重都會影響 子女的減肥行為,即母親體重越重,子女采取減肥行為的危險性越高,可能與遺傳有關;其 次可能為子女對肥胖父母的外表形象不滿意,因而更關注自己的外表形象。在父母文化程度 的相關分析時發(fā)現(xiàn),母親大學及以上文化,其子女的減肥行為OR值是小學文化程度者的 1.49倍;與父親的文化程度無相關性。說明母親的文化程度影響子女行為的決定。家庭經濟 狀況、學生的靜坐和運動量與減肥行為無相關性。
預防和控制不良減肥行為是十分有意義的。應讓學生明白什么情況下需要減肥以控制體重, 且正確選擇減肥方法。除學校外,家庭也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8], 家長不但會影響子女的審美導向,還會影響其膳食結構和運動及消費方式。因此,家長應配 合學校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4參考文獻
[1]陳炳卿.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38-139.
[2]季成葉,孫軍玲.中國學生超重肥胖流行現(xiàn)狀與15 a流行趨勢.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4,36(2):194-197.
[3]廣州市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組.廣州市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廣州:廣東省 語言音像出版社,2000:53-134.
[4]周志衡,王家驥,李亮昌.廣州市中小學生減肥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實用預防醫(yī) 學,2004,11(6):1 079-1 081.
[5]張洪波,陶芳標,曾廣玉.合肥市青少年減肥行為及其相關心理社會因素研究.中國 學校衛(wèi)生,2000,21(5):348-349.
[6]AINSWORTH BE,HASKELL WL,WHITT MC,et 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s and MET intensities.Med Sci Sports Exerc,2000,32:498 -516.
[7]毛麗梅,張玲,胡修穗,等.女大學生飲食行為、營養(yǎng)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醫(yī) 學與社會,2004,17(6):4-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119-02
目前,高職專升本的報名條件要求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錄取的省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成人高等院校(普通??瓢啵?、普通高職(??疲┑膽獙脤?茖哟萎厴I(yè)生,由學校推薦在校學習期間,專業(yè)綜合排名前30%的學生參加全省統(tǒng)一組織的專升本考試,錄取應屆畢業(yè)生的5%進入本科院校學習。但是,高職專升本的報名人數(shù)在逐年下滑,以筆者統(tǒng)計的情況為例:某高職學校法學專業(yè)2009年報考專升本的人數(shù)為212人,占應屆畢業(yè)生的41.93%;2010年報考專升本的人數(shù)為156人,占應屆畢業(yè)生的33%;2011年報考專升本的人數(shù)為75人,占應屆畢業(yè)生的24%;到2014年報考專升本的人數(shù)為55人,占應屆畢業(yè)生的19.78%。法學專業(yè)專升本的報名比例相對于其他專業(yè)而言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從事法律職業(yè)需要考取《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參加該證書考試的報名條件就是要求法學或其他專業(yè)本科。其他專業(yè)尤其是理工類學科專升本的報名人數(shù)更是少之又少,有的甚至報名比例只有個位數(shù)。經研究發(fā)現(xiàn),導致高職專升本生源減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學生自身原因導致專升本生源減少,高職生源素質整體下滑
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擴招政策的影響,擴招之前不應該進入到本科院校的學生進入到本科院校,應該進入到高職??圃盒5膶W生被普通本科院校和民辦本科院校瓜分,高職??圃盒榱松?,按照大眾型高等教育的指引,只能放低錄取分數(shù)線,近幾年的高考高職高專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已經達到170分和160分,這些學生在某些領域很有天賦,但是文化基礎實在不敢恭維,連一個像樣的請假條都寫不出來,有些主管學生工作的負責同志坦言,現(xiàn)在的高職高專學校想選出個能辦明白事的班干部都不容易。高職??频暮芏鄬W生有著非常不好的學習習慣,他們不知為什么要上??疲莵碇簿桶仓?,要讓他們再通過努力考取本科,在本科再學二年,他們是如何也不想做的。他們中的很多人還在專科的痛苦考試中受著折磨,正考不及格補考,補考不及格等著畢業(yè)前大補考,到了即將畢業(yè)的時候知道,只要不欠學費,大都能拿到畢業(yè)證,自己已經很滿足了,自己已經清楚自己在學業(yè)上的半斤八兩了。
世界觀、人生觀模糊,目標缺失與多數(shù)??茖W生目標缺失情況正相反,有部分優(yōu)秀的??茖W生沒有因為高考的失利而沉淪,反而愈挫愈奮。在升學與就業(yè)的途徑選擇上也是與眾不同。1.選擇更為快捷的升學途徑。國外的很多學校瞄準了中國巨大的出國留學市場,開發(fā)出國讀一年半本科,一年碩士研究生的留學項目,與之對比是國內二年專升本,三年碩士研究生課程,大大節(jié)約了學生的時間;同時中國公民家庭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論指引,很多家長也愿意讓孩子出國學習,開拓視野,為將來的工作奠定國際化背景;還有一些家境一般的優(yōu)秀學生,在學習專科的同時,套讀自學考試“專本銜接”課程,通過三年的努力,不但能夠獲得專科的畢業(yè)證,還能夠獲得本科畢業(yè)證書和學士學位,這些學生放棄專升本,直接攻讀碩士研究生,為自己節(jié)約了兩年的時間,同時也為家庭節(jié)約了兩年的經濟負擔。2.優(yōu)先考慮就業(yè)和參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象牙塔里面學得如何最終還要接受生產實踐的考量,很多專科學生在??飘厴I(yè)時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們會選擇先就業(yè),在就業(yè)中去尋找知識的空缺點,然后再以提高學歷的方式彌補實踐中知識的不足。
二、家庭原因迫使學生放棄專升本,因家庭致貧而放棄專升本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等教育也從事業(yè)變成產業(yè)。大學收費剝奪了許多家庭困難的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很多學生因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枯竭以及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喪失而失去求學的經濟基礎,不得不放棄專升本的學習。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助學貸款政策等等,目的是為了學生不因經濟貧困而放棄學業(yè),但其實沒有看到,一個家庭無法支持學生上學的背后原因是需要這個學生立即放棄學業(yè)去維系這個家庭的最基本生活,國家的助學政策只能救學生,維系不了這個家庭。
因家庭溺愛而失去專升本。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大大降低了中國的人口壓力,但也有人說計劃生育政策毀掉了我們的孩子。筆者是不贊成這種認識的。實則是許多夫婦綜合素質差,沒有育兒能力,只知道對孩子溺愛才導致其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學習解決的愿望,感到上大專期間獨立生活太麻煩,從而不想繼續(xù)讀本科,只想回家鉆進父母的安樂窩。
三、高職院校原因導致專升本生源減少專升本難度大
大專學生想專升本要參加各省統(tǒng)一組織的專升本考試,前已闡述,按照現(xiàn)行政策,只有當年應屆大專畢業(yè)生的5%能夠有機會被本科院校錄取,到本科院校繼續(xù)學習,這個比例使很多專科生望而卻步。
老師與學生之間對于變革知識傳授模式的矛盾不斷加深,使很多學生對課堂學習失去信心。高職高專首先招生的質量不高,教學改革不到位,仍沿用古老的說教方式,照本宣科,使得老師與學生之間對于變革知識傳授模式的矛盾不斷加深。老師認為學生層次低,不愛學習,于是沒有激情,不愿意更新知識和知識傳授方式;學生認為老師沒激情,不考慮學生感受,不與學生和時代特色相接軌,不愿意聽教師單一的課堂教學,對本科課堂也失去了信心。
(一)錯位的辦學觀念
一個網名叫“任天寂”的學生,在退學的時候自述:與其在學校受折磨混張文憑,不如自己退學開辟一條自由讀書的道路。他在網上曾寫下了《中國教育萬言書》,作為“一個退學大學生的自白”。他認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教育觀念問題。筆者也有同感,首先,大學是一個教育機構,而不單是一個科研機構。很多大學都在追求所謂的大學排名,給大學教師下達各種各樣的科研指標,教師為完成學校的指標,不得不東拼西湊,閉門造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少有能為社會有一點裨益,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毫無一用,另一方面,教書應有的教書本領也荒廢了,大學老師不會講課,不能抓住學生心理,課堂多是晦澀的念書本,不能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其次,片面的追求規(guī)模,大而全,大學辦成了產業(yè)。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每每談及自己學校的幾萬學生,囊括了社會的所有學科都津津樂道;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幾萬名大學生只有大學生的身份以及將要得到的大學畢業(yè)證書,沒有大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學校的所有學科又有幾個能夠立得住,叫得響,在產業(yè)發(fā)展的要求下,低投入高產出,只有多招學生才能產出,只有在大教室里用一個老師照本宣科才能降低成本,不顧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大肆批發(fā)殘次品的“大學畢業(yè)生”。
(二)優(yōu)秀的本科院校不招專升本學生
由于招收專升本學生占用本科招生計劃,招收一個專升本學生就少一個高中直接錄取的學生,很多優(yōu)秀的本科院校就不招收專升本學生,優(yōu)秀的??粕筒簧?。最后導致結果就是優(yōu)秀的??茖W生不升本,一般的專科學生升到一般的本科,學生嫌棄學校,學校嫌棄學生。
導致專升本學生減少的社會原因是全民趨利化的社會狀態(tài)使得學生難以靜心讀書。比爾?蓋茨可能是世界上最為知名的退學者,他的退學并不是讀書耽誤掙錢的范例。但是我國現(xiàn)在的經濟狀況非常好,每個領域掙錢的機會都很多,沒考上大學的學生幾年之內就能積累一定財富,在涉世之初的大學生那里錯誤的認為上完了大學也沒有好的工作,大學生和農民工一樣,到處都是,與其在學校里消磨時間,還不如到社會上掙點錢,拿個別學生的成功當成是全體非大學生的機會。這是錯誤的觀點,他忽視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yè)化,越來越離不開專業(yè)的技術和知識。只有學好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和技術,才能更好地為將來在社會上立足奠定基礎。
(三)所謂的大學生就業(yè)難,本科生難于專科生觀念的錯誤引導
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4)》指出,2013年是“史上最難就業(yè)年”,高校畢業(yè)生初次就業(yè)率為71.9%,平均月起薪為3 378元?!督逃{皮書》指出,從學歷層次比較來看,初次就業(yè)率呈現(xiàn)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其中,??粕鸀?9.7%,本科生為67.4%,碩士生與博士生均為86.2%;從學校類型來看,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yè)率最高,為78.1%2。很多學生錯誤地認為,不能升本,升本之后還不如現(xiàn)在好找工作。殊不知,這個比例并不是專科和本科的對比。
結語
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我們不必千方百計規(guī)勸??茖W生升本。專升本生源減少,既有學生對多年來所形成的學歷高即為成功這一標桿的挑戰(zhàn),也是對大學進步的鞭策。它促使大學進行深入的教育改革,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發(fā)展步伐。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拓寬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通道,擴大社會成員接受多樣化教育機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實現(xiàn)多種學習渠道、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的相互銜接,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認定問題;應對措施
國家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問題,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普通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立助學獎學金,實施國家助學貸款等政策,使絕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有學可上、有學能上。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中明確指出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概念、認定材料、認定程序和認定方法。
高校在開展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資格認定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改進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工作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切實保證國家制定的各項高等學校資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實到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身上的重要保障?,F(xiàn)從以下幾點談一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措施:
一、認定材料不真實
近年來,新資助政策頒布后,資助范圍擴大,資助額度進一步增加。國家獎學金每人8000元, 省政府獎學金每人6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每人5000元,國家助學金分別為4000元、3000元和2000元,另外各高校還有院助學金、獎學金不等。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學生為了說明家庭經濟情況到戶口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開具學生家庭情況證明,而這些調查表和證明材料卻很難體現(xiàn)其真實性準確性。地方政府在沒有詳細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情況下,隨意出具困難證明;或者有的學生找關系、托熟人等手段拿到困難證明,而高校也缺乏相應的責任追究政策,給認定工作造成很大困難,從而影響了真正貧困學生的正當權益。同時,一些性格內向、自卑的家庭困難學生不愿主動說明家庭經濟情況,往往會失去受資助的機會。
二、認定程序需要進一步改進
有些高校在接到貧困生認定通知后,先是由本班學生個人提出申請,后在本班組成評議小組對申請學生進行評定,輔導員根據認定小組的意見進行審核,交學校審批。認定程序一般是出具困難證明,學生申請自述,參照日常消費情況,通過談心、班會等形式給予確定。在認定過程中,要求評議小組的學生本著公平、公正的心參與評議,但在實際操作中,同學、老師的主觀印象作為評判標準,同學之間的關系對于參與評議的學生影響較大,更有甚者,一些同學利用各種關系來使自己當上“貧困生”,混入受資助的范圍之中。
有些高校采取按各院系在校生的人數(shù)多少分配指標,而不是根據各院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真實人數(shù)來分配名額,從而使一些家庭經濟困難人數(shù)較多院系由于名額的不足,一部分貧困生享受不了資助。而一些名額偏多的院系,只能降低認定標準,致使一些家庭情況較好的學生也得到了資助,不能真正地達到認定工作的目的。
三、加強誠信及感恩教育
貧困生認定工作中,有些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辦的假調查表和假證明材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高校各層面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誠信及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品質。要形成一個觀念,需要一個環(huán)境,需要良好的輿論導向。學生們的課程有《論語》的內容,讓同學們分享讀后感,對孔子的“人無信,不知其可也”互相討論,激發(fā)學生們的誠信意識。還從課堂內容出發(fā),展開討論延伸,征集誠信感恩格言集錦、誠信小故事,并在班內廣泛宣傳,營造良好氛圍,使學生有把機會留給最需要的人的思想。
在班級中開展感恩教育主題班會。使學生學會“感恩”,對于現(xiàn)代的大學生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懂得尊重別人的,讓他們知道愛他人、幫助他人。學會感恩,就是要知道知恩,要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老師及長輩的教誨之恩,親朋好友的幫助之恩。所以,以“家庭教育投入調查”為起點,使學生充分了解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社會的付出,從而喚起學生對學習、對前途、對人生的理性思考。通過參與者感悟向父母親人傳遞愛的信息,反思父母養(yǎng)育之情,通過電話、信函等方式與父母交流生活情感,匯報學校學習生活情況,回顧家庭教育成長經歷,做好職業(yè)與人生發(fā)展之路設計規(guī)劃,向父母匯報好思想、學習規(guī)劃、生活安排,讓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不再擔心,勇敢地表達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唱響感恩歌曲,吟誦感恩詩歌。結合年輕人的心態(tài)和欣賞習慣,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演唱《感恩的心》,配樂詩朗誦《天使?翅膀?誠信》等,教會他們用感恩的心歌唱生活,傳遞感恩誠信的思想,讓他們記住感恩你我他。
在班會上還組織同學們集中讀書,向同學推薦優(yōu)秀的書籍作品,如《黑暗中的舞者》、《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弟子規(guī)》、《暖春》、《我的兄弟姐妹》、《一個都不能少》等,激發(fā)學生共鳴,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感言。
四、通過其他措施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真實情況,鼓勵知恩圖報的貧困學生,使受資助的學生畢業(yè)后回饋社會和母校
一方面讓所有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貧困生評定與監(jiān)督的行列,客觀地反映周圍同學生活實際情況,提高貧困生資助的效益與效率。另一方面,學??梢宰屔暾堉鷮W金的學生和自己的父母在家照個合影,通過合影分析家庭真實情況。認定材料收齊后,全院可通過分區(qū)派學校工作人員到家走訪調查或電話質詢村、鄉(xiāng)、鎮(zhèn),發(fā)現(xiàn)有弄虛作假的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階段,取消其他評優(yōu)選先資格和一切資助。
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應優(yōu)先注意孤兒、烈士子女、優(yōu)撫家庭子女、來至國家規(guī)定的邊遠地區(qū)農村等家庭經濟貧困學生。
在我工作中遇到過多次這樣的事:在大學一年級有的學生申請了助學金,聽說學院讓他適當?shù)膮⒓右恍﹦趧?,就撤銷了申請。在大學二年級的貧困生認定工作中一名學生哭鬧著找到我說:“老師,在大一的貧困生補助中你還給了我4000的助學金,今年你為什么才給了我個3000的”。這些學生認為國家的這些助學金是他應得的,是白拿的,不知道感謝國家和學校的幫助。因此,對待這一部分學生必須要進行知恩和感恩教育。鼓勵那些知恩圖報的貧困學生,有些學生在得到獎助學金后,懷著感恩的心,拿出一部分作為班費及幫助其他需要的同學。
國家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最終目的在于育人,感恩誠信教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內化”教育,從人性本善出發(fā),以真換真,以善揚善,重樹成功信念與報效責任。老師抓住了資助育人這一關鍵點,能很好地發(fā)揮輔導員的教育引導作用,使學生明白了“感恩為動力之源,誠信乃立身之本”,使得廣大貧困大學生有意識地通過自身努力、刻苦學習、綜合素質提升來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
[2]教育部.國家資助政策簡介.2009年6月.
[3]李少陽,王志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體系的構建,高校輔導員,2013.4.
[4]楊得利、熊志忠.高校貧困生認定方法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9.
一、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及其發(fā)展
我國歷來有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的傳統(tǒng),古代對學生的資助大多實行“教養(yǎng)合一”的模式;在近代,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和民國時期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等官方文件都對貧困學生的資助進行了相應的要求。解放后,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我國高校目前建立的學生資助體系包括助學金制度、獎學金制度、學生貸款制度、勤工儉學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其中助學金制度是貧困生資助的主要方式。建國初期,為解決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的上學問題,在1952年,建立了人民助學金制度;在1953年至1965年,國家對高校的助學金制度進行了調整,主要涉及助學金的享受范圍、享受比例以及享受標準;在1966年至1982年,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在1983年至1992年,人民助學金歷經改革甚至取消,1993年起,我國逐漸恢復了高校助學金制度,2007年,國家助學金產生,我國各高校已經初步建立了“獎、貸、助、補、減”以及“綠色通道”多位一體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正處于不斷完善中。
二、高校貧困生資助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資助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我國高校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主要傾向于“獎”、“貸”兩種方式,其他四種方式受資助的名額與金額都較小。由于助學金的名額少,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生都能獲得資助;由于上述六種資助方式都屬于常規(guī)性資助,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臨時困難情況則不能夠及時解決,會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2、貧困生心理影響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
在貧困生資助中,現(xiàn)有資助方式多以無償給予的方式進行,沒有規(guī)定貧困生接受資助的相應義務,學生接受資助較為被動。這種資助方式會強化貧困生的弱勢意識,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無償發(fā)放式的資助可能導致貧困生只知索取而不懂感恩,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形成精神貧困。
3、貧困生之間日益分化
現(xiàn)有資助體系中,由于資助條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生都能夠享受上述六種資助,比如獎學金的評選,就要求學生成績進入全班前30%,有些高校規(guī)定學生在校期間只能獲得一次助學金的資助,這都限制了部分絕對貧困的學生獲得更多資助的權力;相應地,學習好且貧困的學生在校期間得到的資助要比學習差且貧困的學生多很多。
4、助學金的評定難以完全公平
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的名額少,且對學習成績、綜合成績有嚴格的限制,獎勵面小,更多的貧困生將目光聚集在助學金上。國家助學金通常為2000元/生/年,受助面較大,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不能同時獲得。每到助學金評選之時,班上學生會明爭暗斗,拉幫結派,忽視同學情誼。由于助學金的評選原則、評選方式具有很大的彈性,每個班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標準,在評選中難以確保公平;比如有些班級是班級成員投票選出貧困生,結果選出來的是人緣好的學生而不是真正的貧困生。
5、高校間貧困生資助力度不一
我國高校主管單位多樣,高校類型、層次多樣,這導致各高校獲得的投資難以均等,往往高校的社會聲望、主管單位層級越高,獲得的投資也越高,以湖北高校為例,部屬高校本科生生均教育財政撥款8200元,省屬高校生均教育財政撥款2000元。財政投入的差異導致地方院校的貧困生能夠得到的資助更少。
6、貧困生認定困難
貧困生要獲得資助,被認定為貧困生是基本的前提,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多數(shù)高校以學生入學時上報的家庭經濟情況作為貧困生認定的基本條件;但這往往涉及幾個問題:學生入學時是否如實上報家庭收入、學生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同樣的經濟收入在全國各省市是否是同樣的貧困。很明顯,上述幾個條件都存在若干變量,以學生自述的家庭條件為依據評選獎學金,會出現(xiàn)偏差。另外,對貧困生的認定標準難以量化,貧困生的認定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隨意性,學生對于認定結果的認同率不高。
三、規(guī)范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對策建議
1、設立多種形式的獎助學金,加大學生資助力度
高?,F(xiàn)階段發(fā)放的獎學金、助學金大多來源于財政撥款,社會渠道對學生的資助相對較少,高校應該準確把握相關政策,發(fā)揮自身與地方的緊密聯(lián)系,爭取社會資金,設立更多的獎學金、助學金。
2、完善貧困生貸款制度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商業(yè)銀行出資的信用貸款,以學生個人信用為保障,學生一般在生源地貸款。國家要加大對個人征信系統(tǒng)的建立,防范銀行風險,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獲得貸款的資助。
3、規(guī)范勤工儉學活動
高校勤工儉學崗位及名額的分配要優(yōu)先特困學生,要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視野;高校要加大勤工助學資金支持,提高貧困生待遇,保障校內勤工儉學學生的權益。
4、規(guī)范各項資助工作
高校助學金的評選要形成統(tǒng)一的制度與規(guī)范,合理地制定評選規(guī)則,評選過程要盡可能地民主、公平、公開、公正。
5、增強資助的育人功能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與發(fā)展能力。要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客觀對待自己的處境;高校及社會要積極關注貧困生的心理活動,通過各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通過心理建檔、關注高危群體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態(tài)、積極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劉華.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的產生與變遷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 郭昕.我國普通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3] 趙姝.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的初步探索[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004-02
大學是人際關系走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踏入大學,就會遇到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同鄉(xiāng)之間,以及個人與班級、學校之間的關系等等。面對如此眾多的人際關系,有的同學因為處理不當,整日郁郁寡歡,心情沮喪;有的同學因為人際關系緊張,精神壓力很大,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癥;而更多的同學則由于不知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而經常為苦悶、煩惱的情緒所困擾??梢?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于未來大學生活和事業(yè)的成就至關重要。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部分嚴重問題
總的來說,大部分大學生都能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但是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中,由于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有部分人不能很好地處理好和身邊的老師、同學的關系。他們行為孤僻,精神世界一片荒漠,成為“孤立型”大學生,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有人甚至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中的“孤立型”表現(xiàn)有如下三種。
(一)強調自我目中無人。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倍受溺愛,沒受過什么打擊或挫折,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與他人相處時,不顧場合,不考慮別人的情緒,高興時,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不高興時,郁郁寡歡,誰都不理,或是亂發(fā)脾氣,不尊重他人,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在集體生活中,不能站在大家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
案例:小劉,大一男生,不僅家庭條件好,還自恃身強力壯,與同學交往中從不吃虧。小劉對得罪他的一個同學處處過不去,說:“我就是要你不痛快,你不痛快我就高興?!彼0褜Ψ剿畨乩锏乃沟?把衣服扔一邊,晚上還故意把對方關在宿舍門外?,F(xiàn)在小劉跟班里的同學關系很差,人人對他懼而遠之,他自己也倍感孤獨。
(二)自卑膽怯胡亂猜疑。由于大學生們的家庭背景、學習成績和個人能力的不同,有些大學生很容易在心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自己哪方面都比別人差。這些現(xiàn)象屢見不鮮:那些來自小城鎮(zhèn)或者偏遠農村地區(qū)的學生,感覺自己在那些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有些同學把自己的學習成績差歸咎于自己智商低下,總感覺自己低人一等;有些大學生還會因為自身的外貌或身高而深感自卑。日積月累,這種自卑的感覺壓抑在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發(fā)泄,就逐漸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他們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常常焦慮不安,自卑膽怯,胡亂猜忌,很難融合到大集體中。
案例:北京大學的學生欣欣說:“看到周圍的人都很優(yōu)秀,我就會有壓力,心情比較焦躁、郁悶,不想和別人說話。老覺得她們也不喜歡搭理我,我覺得自己情緒很不穩(wěn)定。”
(三)心眼太小斤斤計較。有小心眼兒的同學,神經敏感,常常杞人憂天,小題大做,庸人自擾。他們往往患得患失、吃一點虧就如鯁在喉;特別計較別人的一言一行,總感到別人在算計自己,對周圍人總是充滿敵意。
案例:小鮑,女,某大學一年級學生。自述由于自己小心眼兒,往往為了一點小事和同學生氣。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常鬧別扭,總想著那些細枝末節(jié),弄得大家都很不開心。其實她自己也不想這樣,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改變?
二、“孤立型”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應對策略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際交往有三個要素: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人的情感需求和社會的行為準則。如果能夠協(xié)調好這三者的關系,就能有效地消除人際交往中的障礙。針對上述“孤獨型”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的對策來消除障礙,幫助大學生遠離孤獨,融入群體,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大學生活更加充實。
(一)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1.做一個人謙虛正直的人。正確認識自己的過去,忘記過去的輝煌或陰影,把大學生活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平靜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保持一種平和而理智的心態(tài),謙虛待人。要培養(yǎng)自己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營造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氛圍。
2.做一個善于表達的人。古人言: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人交流不僅是互相交換信息和經驗的好方式,還有助于增進友誼。善于表達,也就是說,能夠清楚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并且要注意表達方式。輕松幽默的表達方式往往可以讓聽眾感到愉快。
3.做一個主動開放,積極溝通的人。每個人所隱藏的內心世界,正是別人希望發(fā)現(xiàn)的奧秘,一般來說只有暴露了自己的內心,才能走進別人的心里。當你對別人作出一個友好的行動,表示支持或接納他時,他的心理就會產生一種壓力,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會對你報以相應的友好行為。善于與人交談和一起娛樂,能恰當分配時間與人交往、參加集體活動,往往會取得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的融洽。
(二)學會運用人際交往與溝通的技巧
1.學會贊同和認可
在自己的頭腦中一定要形成一種態(tài)度,一個思維框架,即一種贊同態(tài)度,培養(yǎng)一種贊同的性格,成為一個自然而然地贊同別人和認可別人的人。
當你贊同別人時,一定要說出來。僅僅用暗示表示贊同是遠遠不夠的。要明顯地讓別人知道你的贊同和認可,要點頭說“是的”,或注視著對方的眼睛說“我同意您的說法”或“您說的很對,我完全贊同”,“我認為您的看法很好”等等。
當你不贊同別人時,千萬不可告訴他們,除非萬不得已。如果你輕易地表示反對,你會很快與人形成矛盾,失去很多。所以,請不要輕易否定別人。
2.失言時立刻致歉
一般人通常在犯了錯誤的情況下會說謊,會否認或狡辯,但無論何時如果你犯了錯誤,一定要勇敢地說“我錯了,請原諒”,“對不起,這是我的失誤”等等。
承認錯誤是需要很大勇氣的,但人們一定會對一個勇于承認錯誤的人刮目相看,人們也會認可或諒解你的做法,從而提高你的形象。
3.避免與人爭論
和人交談時,避免把談話看成是一種競賽,一定要分出個高下。如果你常在他人的話里尋找漏洞,為某些細節(jié)爭論不休,或糾正他人的錯誤,藉以向人炫耀自己的知識淵博、伶牙俐齒,你一定會給人留下極深刻的消極印象。
人際關系中最忌諱的就是與人爭論。因為沒有人能從爭論中獲勝,也沒有人會從爭論中贏得朋友。即使你是對的,也不要爭論,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請務必記住這一點。
4.正確處理沖突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處理問題,就要求一個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能夠打破僵局,或者能夠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深入交往的氛圍。遇到好斗者,對付他們的最好方法是:拒絕與之爭斗。這樣,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身份,顯示了自己的不凡氣度,而且使那些好斗者變得慌亂無措,氣得七竊生煙,并且顯得愚蠢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