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2: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西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這種現(xiàn)象(即交互影響)的原因是與兩種文化的不同含蘊有關的。中國文化是龍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西方文化是斯芬克思文化,是個體文化。中國文化著眼于整個社會群體,著重于處于群體中的人的關系。它提倡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也不反對退而求其次,講求修身養(yǎng)性,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它是以多元思想并存為基礎的。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提倡個性,提倡戰(zhàn)斗精神和勇士精神,它以二元的兩極對立為依據。這兩種文化,各有其文化的精神內核,它們可以相互補充,不能籠統(tǒng)地說誰好誰壞、誰高誰低。
當代的社會是一個多元的開放的社會,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也帶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但絕不是一種文化主宰全球。各種文化都必然有自身利弊得失的兩面,也有符合與不符合歷史的兩面。中西文化的交流,就是一個互為補充、交互影響的過程。中國第三次文化轉型,必然要汲取西方文化精髓,以促成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的發(fā)展,促進現(xiàn)代化的進程,進一步邁向先進的境地。它也必然繼承自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離自身的文化精神,從而求得在平和的心態(tài)中的穩(wěn)進,也得以保持心性的崇高,不離生命的本原,同時也使整個群體祥寧合樂,更加融合一體。中國第三次文化轉型之所以尚處于探索時期,就是因為中國人在文化轉型中的迷失。我們在受到西方文化沖擊時,往往會迷失自我,盲目追從。這也導致了當代的一些中國人追求西方文化的表層浮淺的東西,甚至其中的糟粕,而不能得其文化的精髓,也不能發(fā)揚我們自己文化的精髓,因而造成了一種虛浮的表象:西方文化在中國大地大肆盛行,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中國本土文化缺失沒落,大家不知道如何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也不知道如何挽救古典的傳統(tǒng)文化。其實,這只是表象,中西文化真正內在的關系,還是交互影響的。
制度文化指人類的社會制度、宗教制度、生產制度、教育制度、勞動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親屬關系、禮儀習俗、行為方式等社會規(guī)約以及與其有關的各種理論。其中大家對家庭制度中男尊女卑的觀念耳熟能詳。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和軍事戰(zhàn)爭,使男子成為社會的主力,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尊女卑觀念深入人心。《周易》有云:“女正位于內,男正位于外。推崇妻受命于夫和三從四德(“三從”,是指婦女應“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綱常關系。西方的家庭觀念淡薄,個體本位主義濃郁,雖也存在過男女不平等的現(xiàn)象,但由于受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比較重視人的價值,有一定的平等和自由權利。體現(xiàn)在翻譯上,表現(xiàn)為受不同文化影響的人,采取的翻譯策略各不相同,以“你倒也三從四德的,只是這賢惠也太過了”為例:楊譯:Quiteamodelofwifelysubmissionandvirtue,aren’tyou?Onlyyoucarrythisobediencetoofar.霍譯:Imustcongratulateyouonyourwifelyvirtue-thoughImustsaythatinthiscaseyouarecarryingwifelinessalittlefar.毋庸置疑,楊、霍二人翻譯的各有千秋,霍把“三從四德”一詞譯為virtue,省譯了“從”的內涵,把“賢惠”一詞譯為wifeliness,無形中提升了古代中國女性的地位,但翻譯的也是文從字順,用奈達的同構理論來看也是形神皆備,但從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角度看,楊的翻譯更能反映源語文化的特征,表達原文的真實意義,不僅能讓讀者了解異域風情,從差異中獲得新知,還能保護源語民族的文化特色,豐富譯入語的文化,特別是在當今英語文化主導全球的文化潮流的背景下,意義愈加非凡。
(二)心理文化差異
心理文化指人類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信仰、心態(tài)等[2]。其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在翻譯中舉足輕重。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文明,誕生于愛琴海域的海灣、島嶼之上,農業(yè)耕種條件差,商業(yè)貿易相對發(fā)達,但變幻莫測的大海不斷的干擾著當地的商業(yè)貿易,迫使他們開始認識宇宙自然,而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又往往是抽象存在的,這就孕育了最早的歷史理性主義文化,高度重視邏輯推理,相信只有遵循正確的邏輯步驟才能求得真理。而我國占據了整個亞洲東部最大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小農經濟發(fā)達,工商業(yè)、科學技術相對滯后,人們逐漸意識到豐收離不開風調雨順,生存離不開自然的恩賜,進而從自然現(xiàn)象中悟出陰陽交感、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觀念,再加上佛教思想(認為靜默、沉思、等待,真理會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的影響,共同催生了中國人用系統(tǒng)、全局把握事物的整體性思維。
二、文化影響下的翻譯策略宏觀翻譯策略:
(一)洞察文中的文化內涵。
有些文章中的文化符號比較明顯,我們可以一眼辨之,有些則比較隱晦,需讀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不然寫者有意,聽著無心,其中的內涵只能埋沒。例如:Life,aseverybiographyandobitIhaveeverreadconfirms,iswhathappenswhenyouaremakingotherplans.文化積累不多的人看普普通通,但如果是列儂的歌迷或有相當的背景知識,他一定能辨出,這和BeautifulBoy中的Lifeisjustwhathappenstoyouwhileyou’rebusymakingotherplans.有異曲同工之處。
(二)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
歸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tài)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異化法則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歸化和異化旗鼓相當,不分軒輊,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好的譯文是歸化和異化的完美結合。
三、微觀翻譯策略:民族特色詞的翻譯
(一)直譯法
用拼音直接寫出單詞或用英語直接翻譯。例如:劇名《劉巧兒》可直接譯為LiuQiaoer、風水譯為(Feng-shui)、麻將譯為(Mah-jong)、功夫譯為(Gongfu)。
(二)異譯或增詞進行解釋
例如:若有必要,在譯松、竹、梅歲寒三杰時,可把它們的寓意進行增詞解釋。得隴望蜀若譯為covetSichuanaftercapturingGansu意思可能不能有效傳譯,這時就可異譯為Themoreonereceives,themoreonede-sires。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的影響
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孕育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觀念。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影響著人們鑒賞和翻譯優(yōu)秀西方文學作品。翻譯既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信息的傳遞。翻譯的表層是語言的轉換,翻譯的實質是文化信息的傳遞。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和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我國當代翻譯理論家中,王佐良先生提倡翻譯與文化研究相結合,指出“翻譯理論的研究,包含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在翻譯中要同時重視語言和文化,認為“真正的對等應該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義、作用、范圍、感彩、影響等等都是相當的”。將翻譯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譯最大的困難就是兩種文化的差異,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掌握語言。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本身的影響。文學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形式,文學作品翻譯是對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對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就必須了解西方文化,真正領悟西方文學作品的思想蘊涵。
三、英美文學作品英漢譯策略
1、翻譯最常用的策略是歸化與異化。
歸化與異化概念,是一九九五年美國學者率先提出的,他的思想是受德國哲學家和古典語言學家的觀點影響“,翻譯只有兩種方法,不是譯者不打擾作者,盡可能讓讀者靠攏作者,就是譯者盡量不打擾讀者,讓作者靠攏讀者”“看一個翻譯是歸化翻譯還是異化翻譯,完全取決于文化形態(tài)的重構,翻譯在這一形態(tài)中得到生產和銷售;什么是歸化或異化只有在考慮到改變譯入語文化的價值關系時才能得到界定。”葛校琴指出:“當前在對‘歸化’問題的認識上,譯界同仁應該區(qū)分歸化法的兩種前提:一是忠實原則下的歸化;二是非忠實前提下的歸化。前者總體上是規(guī)定性的,后者則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語中心論的,后者則是譯語和譯語文化取向的。”歸化和異化不是對立得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是不存在的。歸化和異化是相對的,無論歸化或異化,翻譯方法都會出現(xiàn)相互的覆蓋,歸化和異化只是兩種方向,他們的具體程度隨著翻譯方法不同所占的比重也不同,策略傾向不同。歸化的手法是省譯、替換、解釋等,異化的手法是音譯、直譯和注釋等。歸化和異化不是對立的,他們相互補充,為不同的翻譯目的服務。例如,張谷若先生對《德伯家的苔絲》的翻譯,為了增進譯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用直譯的方法,又用腳注介紹了英國的風俗習慣,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歷史文化背景。很多學者采用歸化異化互補的多元譯法,異化與歸化在文化翻譯過程中要適度。適度的歸化增強譯文的可讀性,適度的異化增加讀者對源語文化的了解,加強文化交流,文學翻譯的關鍵是多元互補。
2、譯文應當把讀者反應放在第—位。
翻譯要突出原文與譯文在文化上的區(qū)別。在異化與歸化問題上,區(qū)別對待語言和文化的翻譯,在句式和語法上,英漢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英文文學作品的翻譯,應避免詞匯和句式的生硬,而盡可能地向讀者介紹英美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因素,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英國翻譯家有個形象生動的比喻,文化是一個有機體,而語言是這個有機體的心臟,強調了文化和語言的不可分割,語言內容的翻譯要采取歸化手段,避免歐化,茅盾先生指出:“好的翻譯者一方面閱讀外國文字,一方面卻以本國語言進行思索和想象;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譯文擺脫原文語法和語匯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譯文既是純粹的祖國語言,而又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內容和風格。”譯者“以本國語言思索和想象”來理解原文,翻譯遇到障礙時,盡可能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在保持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把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成祖國語言。英漢翻譯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使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符合漢語習慣。
二、繪畫題材和技法的差異
(一)中國繪畫起初的中國畫在人物畫方面是以記錄為主,主要是記錄王公貴族的生平事跡,還有大的事件和活動。如閻立本的《步輦圖》,就是記錄唐太宗接見祿東贊時情景的一幅繪畫。在山水畫方面主要是以名山大川為主,或是林間小屋,但都是要有詩情畫意的,讓人有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畫面有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如五代時期荊浩的《匡廬圖》,畫中既有崇山峻嶺、又有林中幽徑,所表現(xiàn)的主要是一種意境感覺。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了傅抱石對繪畫的評價,他說:“西洋畫是科學的,中國畫是哲學的、文學的,所以中國畫是抽象的和象征的”。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說明,正是因為是哲學的才會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正是因為是文學的所以才會是那么起伏跌宕,然而又不失精彩。在技法上,中國繪畫有勾、皴、點、染。強調筆法和用墨,設色方面主要是要求隨類賦彩。他們的每一種表現(xiàn)都是不一樣的,而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譬如中國繪畫技法中的用墨,它又分為潑墨、破墨、積墨等,他們在繪畫當中的每一種用法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一種用法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而有時候又要幾種混搭才能使畫面出效果。這就是中國繪畫變幻莫測的地方。
(二)西洋繪畫西洋繪畫最初的題材都是來自于圣經,多數是關于上帝或天主,因為西洋畫家多數信教,大多數是教徒。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愛情的,那是他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西洋繪畫也很講究技法,繪畫時追求構圖的完整、比例、還有透視。繪畫的過程中,講究光影、冷暖。西洋畫家們運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xiàn)西洋繪畫的視覺真實效果,使畫面有栩栩如生的感覺。正像顧起元在《客座贅語》卷六《利瑪竇》條理中這樣評論了一幅西洋繪畫:“所畫天主,乃一小兒;一婦人抱之,曰天母。畫以銅板為登,而涂五采于上,其貌如生,身與臂手,儼然隱起登上,臉之凹凸處正視與生人不殊”。從這段話我們就可以很明確的看出西洋繪畫和中國繪畫的差異。然而在中西繪畫的差異里不僅僅是題材和技法的差異,也還有材料等方面的差異。
風俗文化是通過各民族在長時間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全世界民族繁多,每個民族都具有其獨特的風俗文化,而不同的風俗文化使文學作品的翻譯之間造成了較大的差異。例如,“紅”在漢語中有著吉祥慶祝、幸福美好的意義,而在西方文學中,“紅”只是一種顏色,沒有其他特別的意義;而“老”這個詞在漢語中不僅表示“陳舊”“落后”,還可以表示對人的敬意,在英文中老僅僅是落后的代名詞。因此,由于中西之間這種中西文化的差異,同樣的文字代表的意義卻不盡相同,使中西作品在翻譯時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翻譯人員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對文字詞語進行單純的翻譯,容易使文章出現(xiàn)歧義,影響作品的翻譯水平。
1.2從思維方式中看中西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行為、精神、物質等方面,是文學作品的重要表現(xiàn)依據。中西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思維差異,從而導致了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在文化領域中,思維方式所引起的差異是極為重要的,細微的思維差異很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文化差異,因此,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的文化影響不容忽視。西方文化大多注重邏輯思維,著重于對事物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對其進行反復驗證強調。然后中國文化卻注重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體現(xiàn)出中庸之道,提倡萬物皆有可取之處,屬于一種中性的共性優(yōu)化決策的方法論。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都已經深入到民族的骨子里,影響著該民族人們的思維方式,使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帶著濃濃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學作品翻譯有著重要的影響,是造成中西文學作品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
1.3從價值觀看中西文化差異
價值觀即代表個人對某種事物及其特點的整體認知,并作出心理評價。中國與西方國家不但在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對事物的價值觀方面也有著不同的認識。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對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們的巨大差異都會引起價值觀的不同。除此之外,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也是造成價值觀出現(xiàn)差異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中十分推崇個個人英雄主義精神,認為個人主義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體現(xiàn)個人奮斗的重要依據。然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個人主義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不顧大局,個人逞英雄的唯我主義,是受到人們摒棄和排斥的。這是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造成的,中國人普遍認為,應該具有大局意識,個體必須服從集體,只有團結才可以取得成功,推崇集體主義精神。由于這種文化傳統(tǒng),中國人極其抵制個人主義思想,提倡集體創(chuàng)造價值。因此,個人主義在中西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褒貶寓意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來,在價值觀存在差異的不同國家中,同一個詞語的含義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從而造成文學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部分歧義。為此,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之前,應該深入了解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和背景,在翻譯時還原作品的真實意境,增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促進文化的融合,進而提高中西文化發(fā)展。
2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英美文學作品賞析
除了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作為西方歷史的發(fā)源地,古希臘和古羅馬同樣對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文化歷史悠久,并且在不斷的發(fā)展之中,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較為深遠。在西方國家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思想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所以基督教思想作為一種、哲學同樣影響著西方的文化。
2.1古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就要了解西方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由于西方文化受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影響,所以翻譯人員需要對西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要表達的情感。許多古羅馬古希臘的傳說中或是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或是說明了善惡終有報的道理,有很深的內涵。受這些文化的影響,在英美文學中應用了這些美麗的神話故事,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使文學作品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內涵,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還能引發(fā)一系列的聯(lián)想,增加讀者的審美興趣。在許多我們熟知的英美文學作品不乏古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例如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就是以古希臘羅馬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還有《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等,雪萊的《潘之歌》以及《阿波羅頌》表達了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的贊美之情,此外慈濟、尤金奧尼爾等作家、詩人、戲劇家都通過借助神話作為題材或從中尋找自身的創(chuàng)作靈感??梢姽畔ED羅馬文化滲透在了英美文學作品當中,如果對這些神話沒有了解,就很難理解那些與之相關的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就不能準確地表達出其內涵和思想,翻譯也就難以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實現(xiàn)從作者的角度去品味書中的情感,充分感受原文中的美,在翻譯的過程中展現(xiàn)其文化價值。例如在翻譯西方的俚語“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如果不知道它所包含的希臘神話很難將它正確地翻譯出來。在一個希臘神話中,Achilles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大英雄,在他出生之后,他母親抓著他的腳踝讓他在冥河中浸洗以使他變得強大,果然他被浸洗過的地方可以禁得住任何兵器的防御,唯獨被母親抓著的腳踝沒有被浸洗到,自然也就不能防御兵器,在被對手知道他的腳踝就是他的弱點之后,敵人將箭射在了他的腳踝處,使他丟掉了性命。所以在俚語中Achilles’heel指的是一個人的弱點,如果不知道這個神話故事是很難正確地理解他的意思的,所以原句的意思是:害羞是她的一個致命弱點。所以要想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內涵,就要對其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2《圣經》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
《圣經》是基督教的巨著,對西方人的道德準則有深遠的影響,同樣也影響著西方文化的發(fā)展。它包含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內容,題材來自多個方面,內容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有戲曲、詩歌等多種題材,抒發(fā)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內心的虔誠,是西方人的一筆精神財富。許多文學著作都從《圣經》中取材,來表達作者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在許多文學作品當中,作者借鑒了《圣經》中的情節(jié),再加上自己的構思,使作品在語言上較為豐富,結構清晰,提高讀者的審美興趣。在應用《圣經》的同時展現(xiàn)了古老文化的美,更有利于實現(xiàn)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展現(xiàn)經久不衰的文化之美。英籍詩人彌爾頓以及浪漫詩人拜倫在他們優(yōu)秀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經》中的內容,彌爾頓的作品《失樂園》、拜倫的作品《該隱》都取自《圣經》中《創(chuàng)世紀》?!妒ソ洝分械莫q大之吻、撒旦、所羅門等在英語中廣泛使用,如果沒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難把握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詞語的。所以《圣經》對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影響,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應用廣泛,翻譯者應對其有一定的了解,確保能夠翻譯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3中西文化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
作為世界語言,英語在語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英美文學也隨之成為世界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美文學的作品具有個性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是西方文化領域的代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實質上是表現(xiàn)出一種文化的傳遞,對文學作品翻譯的重要目的是反映出作品中要表達的內涵,使讀者可以理解到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意境,使讀者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由于許多因素的影響,翻譯人員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內在含義不能充分的理解,對西方文化的特點沒有重視,造成翻譯時不能選擇合適的語言來表現(xiàn)出文學的內在含義。大部分翻譯人員只是對單個字或詞語進行簡單翻譯,沒有對詞語進行詳細的意境描述,使讀者不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意境,導致文章沒有生氣,文字枯燥,沒有將文章中帶有的感彩表現(xiàn)出來,從而使翻譯的質量大幅下降,使文章缺失了文學氣息,嚴重影響了作品的文學價值,也使讀者降低了對文章的認識。英美文學作品主要包括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方式。分別代表了翻譯中的意譯和直譯,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共同發(fā)展和進步。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意譯和直譯之間的聯(lián)系也愈加緊密,翻譯人員應該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異同,合理運用意譯和直譯的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力求將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內在含義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使讀者可以通過譯文了解到文學作品本身的意境,將文學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真切地展現(xiàn)出來,從而提高作品的文學價值。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翻譯出高質量的英美文學作品,避免作品在經過翻譯后降低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1.1語言層面
外國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最直接的就是通過語言獲取想得到的信息,而在語言中既有書面文字又有口語的文字。
1.1.1一方面對于口語,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直接影響到了口頭獲取信息的交流。由于語言母系的不同,起源的不一致,導致了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直接明顯的差異,這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以避免的,常常存在著不理解等諸多問題。這一方面的誤會,是要通過文化不斷相融,人文素質的提高而得以改善的。
1.1.2而另一方面,對于存在文本上的文字信息,也是語言的一種表現(xiàn)。這些書面的信息直接給予外國旅游者本國的語言文體,給外國旅游者以直接的母語文本提供貼心的服務,其初衷是很好的,具有很好的引導性。但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旅游者沒有并至如歸的感覺?為什么還是無法從這些書面文字中獲得他們所需呢?究其根源,在其中卻有著諸多的問題。文字層面的信息以標志語及旅游手冊中出現(xiàn)的詞匯為例加以分析:首先,關于標志語的問題。眾所周知,現(xiàn)在在中國的景區(qū),但凡高端一點或是等級高的景區(qū),必定是會有相應的外文標志語。外文標志語的目的是為了為相應的語種旅游者提供較為便利的方式,讓他們更好的享受旅游。但是在筆者的研究中,標志語的出現(xiàn)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對于某些景區(qū)的標志語,存在著語言翻譯不地道的現(xiàn)象,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文字原意,誤導了旅游者的路線及注意事項,引發(fā)了不必要的誤會。對于標志語的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調查過程中,筆者有幸遇到一位外國人在拍下各類的英文標志語,加上自身專業(yè)背景,聯(lián)系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情不自禁的向其詢問緣由,得到的結果出人意料。他用標準的英文說到他所拍下的照片都是一些錯誤的翻譯,讓他感到很誤解。得知這一結果后,筆者研究觀察了幾個景點的英文標示語,均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而由漢語翻譯而來的外文標志語存在的這樣的問題,以英文為例,經研究后調查秦皇島10處景點50處標志語得出20處語用錯誤如下幾個主要原因。一、英漢詞匯用語的不規(guī)范在很多景區(qū),都存在著英語詞匯使用不地道,不規(guī)范的行為,這也是由于英語詞匯意義多樣而導致的。關于英文中的文化,詞匯常常意思多變,甚至一詞多義,中英互譯的話很容易產生原語的誤讀。比如”有雄心壯志的“這個中文詞匯,翻譯成英文為“ambitious”,但是“ambitious”這個詞在英文中卻有兩種意思,分別為“有雄心的”和“有野心的”?!靶坌摹痹谥形睦锸前x詞,展示了人物的豪情壯志;而“野心”卻是貶義詞,展現(xiàn)人物的貪婪。另有“嫉妒的”這個詞語,在中文是貶義詞,翻譯成英文后用“envy”這個詞代替,但是若在沒有上下文或者上下文不明的情況下,英文中的“envy”很容易被理解成“羨慕的”的意思,而“羨慕”的在漢語中并不存在嫉妒的那樣的貶義,不能表現(xiàn)一個人內心的憎惡。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由于英文中形容詞多意的現(xiàn)象,一詞多義兩個意思不同甚至兩個意思完全相反,這會使得形容詞的使用出現(xiàn)歧義。二、英語中語言較松,而漢語中語言講究四字格,緊湊而嚴格中文博大精深,自古到今,中文中常有四字格的對仗句展現(xiàn)中文的古典美,而在這些對仗句翻譯成英文時,就需要增添虛詞來構成完整語義的句子,因此,這種文化的差異使得書面語言不容易被理解。對于秦皇島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景點諸如老龍頭,山海關,這些長城的沿路地區(qū)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題于城墻上的詩詞或是古句都歷史悠久,甚至中國人都有些不太能理解的地方,更不要說是完全不是同一母語體系下長大的不同種族的人,他們則更是無法理解其意思。三、英漢中存在著無法對應的部分在漢語中常有四字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性格,而對于這些四字成語,一方面很多是從古沿用至今的,翻譯成英文的話就失去了漢語應有的特點與美感,不過這類詞仍能夠很好地表達清楚意思;另一方面,在英文中有時候并不能找到相應的詞匯來表達漢語詞匯的意思。比如在漢語中形容女子舉止優(yōu)雅的詞“溫文爾雅”,在英文中就幾乎沒有與其對應的單詞,如果想用“elegant”來表示,就只有優(yōu)雅的意味,卻沒有文靜的一番意境;若用“soft”來代替,僅僅表現(xiàn)了人物的柔,卻沒有雅的韻味,尋遍英文詞匯中都沒有類似的單詞能夠替。這一現(xiàn)象在我們生活中還存在許多,這都體現(xiàn)了中英文化的差異。而對于旅游手冊而言,其中存在的大段翻譯比標志語中更多,而句子是由詞匯組成的,在一句話中更容易出現(xiàn)上述問題,而原因的話也是由以上類似的三個:用詞不規(guī)范、句式不一致、英漢無法相對應造成的影響。
1.2思維模式深層方向
由于不同國家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不同地方的人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中西兩方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引起了異國旅游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語言的互相無法溝通理解必將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而在其背后,也有隨著深層次的問題。首先,中西方人習慣是不一樣的,習慣是一個大的宏觀概念,包括了飲食習慣,住宿習慣,出行方式,待人接物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經常接觸外教,筆者也對外國人的一些習慣頗有了解,比如美國人她們每日愛吃的“fastfood”,都屬于西式的餐飲,對于中式的食物,她們一般都不能接受,除了一些在中國呆了很久的外國人。這點也是肯定的,試想,當你出國的時候,是否還是懷念家鄉(xiāng)的那一道道炒菜呢?這也是“ChinaTown”出現(xiàn)的原因。而對于住宿方面,他們與我們理解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比如對美國人來說“,ranchhouse”我們理解的平房是他們那兒的農場——onthefarmland,對于這些微小的差異,都足以體現(xiàn)了我們對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而在出行方式上,我們知道在外國有些地方是沒有中國的“摩的”,“黃包車”等事物的,所以對于這些東西,他們也沒有進一步的了解。飲食,住宿,外出方式這三個方面,寫于本上的紙質文檔都會引起外國人的誤解,從而在文化方面上的差異直接影響到了對于事物本身的理解,也影響到了整個的旅游過程。而在其他方面,諸如價值觀上的差異,對于西方人而言,講究的是個人主義,他們重視個人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重視動手與實際能力,從而更加養(yǎng)成了獨立的特性;而中方人卻是注重集體主義,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聯(lián)系,講究團隊精神,故更具有團結的特性。這些細小的方面,都會給不明白這些差異的人們困擾,從而影響交流。對于思維模式的不同,外國旅游者對中國人普遍有一種思維定勢。他們認為我們在很多方面仍然是思想保守,未經開放的一派。不能向他們一樣做到絕對的開放自由。這是一直以來形成的錯誤的看法。但是這一想法仍然在各個方面指引著他們,或許從這方面來看,他們仍是對中國了解不太詳盡,沒有完完全全理解中國人的思維及處世態(tài)度。
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蘭州牛肉拉面是蘭州的著名風味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的蘭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一樣。始于清朝嘉慶年間(1799年)的蘭州牛肉拉面,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陳維精處學成的系東鄉(xiāng)族馬七六帶入蘭州的,后經后人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面條黃亮)”統(tǒng)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在其后兩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以面質精細、肉爛湯鮮的一碗面享譽天下,蜚聲中外,讓全國各地的人民了解了蘭州牛肉拉面,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食客的好評和榮譽,被譽為“中華第一面”,成為餐飲業(yè)的一束奇葩。中國哲學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最主要的體現(xiàn)是宏觀、直觀、模糊以及不可捉摸,而前面講的這種飲食觀與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是不謀而合的。調和是中國菜肴的主要制作方法,而調和出一種美味使人們在用餐時所向往的,這種調和所講究的就是適度、分寸,就是菜肴中所有的物料以及配料的配合,這也就是說明了中國哲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
(二)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
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西方人講究的是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等等其他的營養(yǎng)品,最重要的是營養(yǎng)一定要得到保證。西方哲學的特點是形而上學,而西方的這一哲學體系同他們的飲食觀念是相適應,食物之理味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食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他們之間相互連貫,便結成形而上學哲學??系禄u,全世界的肯德基炸雞幾乎都是一個味,包括他們的產品包裝、用餐環(huán)境的裝修以及服務員的穿衣幾乎都是一樣的??系禄u油的溫度、時間以及每次放置幾塊,這些都是機器設置好以及嚴格要求的,我們只需要嚴格遵守以規(guī)范行事,這是為什么全世界的肯德基都是一個味道的原因。另外,配料的預備、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這些都是規(guī)范化的烹調的基本要求。
二、中西飲食差異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以“和”與“合”為最美妙的境界。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的體現(xiàn)就是和諧,同樣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也滲透著和諧。在烹飪中“,和合”的思想體現(xiàn)為“五味調和”,就是說,烹制食物時,“五味調和”的基礎是保留原味的自然之味,而指導這一調和就要陰陽五行的基本規(guī)律。“共享”的方式是中國人請客吃飯所采取的,大家喜歡圍聚一席,共享良辰美景,共品桌上佳肴,這種集體主義思想大概源于“飲食所以合歡也”,強調一個“合”字。強調個人主義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個人價值觀,個人價值觀與尊嚴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個體的特征與差異極其注重,這種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取向也必然體現(xiàn)在西方飲食上。西餐中除少數湯菜,如肯德基里面的蔬菜鮮蔬芙蓉湯,是一碗里面是多種素菜原料集中在一起熬制而成之外,正餐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魚就是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及時有搭配也是在盤中進行。例如,肯德基里面的“黃金咖喱豬扒飯”,就是一個盒子里面下面放一勺米飯,米飯上面的一邊是豬扒,而另一邊則是煮青豆,加兩片番茄即可。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味道上各種原料互不調和,涇渭分明。“西方重分別”的社會文化都在以上體現(xiàn)出來。另外,西方人請客吃飯一分餐制奉行。首先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點什么,各點各的菜,按照自己的用餐習慣隨意添加調料,彼此互不影響,連極小的孩子都有專門的高凳子,自己的一份菜,一套餐具,這也表現(xiàn)了西方對個性得尊重。
2.中西文化差異對閱讀、翻譯教學的影響。英語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及翻譯水平,除取決于其掌握的語言知識,詞匯量及閱讀技巧,也有賴于語言文化的掌握。當一些英語學習者碰到這樣的句子:“I’monmywaytotakemyexaminations.Keepyourfingercrossedforme.”常常會不知所云。其實,“Keepyourfingercrossed”這個短語,出自西方習俗,就是將食指交叉放在中指上,表示希望某人得到好運。此處可譯為為我祈禱,祝我好運。同樣一個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英語語言學者在遇到譬如:“youarealuckydog”此類語句時,往往很難得到真實的含義?!肮贰痹跐h語中往往被用于貶義,例如有“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等成語,但在西方英語國家,“dog”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梢姡涣私馕幕町惥秃茈y順利地進行閱讀和翻譯,就無法正確地理解語言的真實含義。
二、克服中西文化差異的負面影響,進行文化教學的策略
1.抓住適當時機,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導入相關文化。例如,在講授“thanksgiving”和“christmas”等詞時,教師不能單純的解釋詞義,也要注意講解其文化內涵,介紹這些節(jié)日的由來,慶祝方式等。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
2.研究文化差異,引導學習者母語正遷移,消除負遷移。英語與漢語有一些相似性。例如英語中一些單詞的發(fā)音和漢語基本相似,一些英語詞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也基本相同,如:full-timejob,allone’sheart等。英語的語法和句法結構也有相似性,對于這些相似性,語言教授者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母語的特征遷移到英語學習中去。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者也會產生負遷移,導致語言學習者犯錯誤,負遷移的產生常常是由于母語與英語文化差異引起的。教師應引導英語學習者消除負遷移。
3.廣泛涉獵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是一定時期社會文化的反映。學習者通過廣泛涉獵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可以深入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各方面的知識,同時可以鍛煉口語能力。教師引導學習者多接觸英美經典文學和影視等原版作品,向學習者推薦一些體現(xiàn)英語國家文化的作品。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以道德為中心的,這是學者們的基本共識。與西方文化重客體的“真”相對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卻看重主體的“誠”,認為誠實是重要的美德。對于“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我想通過對儒家兩部重要典籍《大學》和《中庸》以及《孟子》的分析進行說明?!洞髮W》的《“經文”章》這樣寫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誠”的重要意義,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異同?!罢\意”是由知識論到價值論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我們可以把“格物”看成是認識論的,而“致知”則可以看成是屬于認知論的,從“誠意”開始轉入了價值論,“誠意”是進入儒家道德人生進路的第一步。沒有“誠意”“正心”的功夫,就不會有后面的“修、齊、治、平”。如果我們稍加細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事:西方文化的終結處,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起腳點,因為西方求“真”的文化的功夫正是在“格物”“致知”上?!洞髮W》在解釋“誠意”時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要以真面目來對待自己,做一個真實的人。只有首先做到不自欺,才有可能會不欺人,這正是孔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欲人”的道理。一個人要做到“誠意”就應該“慎獨”,就是謹慎對待自己的獨處,因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是真我顯現(xiàn)之時。孟子講“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又講“吾日三省吾身”實際也是在講如何“慎獨”的問題?!八臅钡乃枷胧腔疽恢碌模瑥拇艘部梢钥闯??!吨杏埂防镎摷啊罢\”的地方也很多,從二十一章到二十六章都是在講“誠”的?!吨杏埂氛J為圣人可以由真誠達到明德,這是其天性,而賢人經過努力也可以由明德而達到真誠。只有達到了天下至誠才能盡人性、物性,才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為參。只有真誠能感化萬物,與神靈相交感,甚至認為沒有真誠就沒有萬物。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yè),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ハ嗑礋熅淳?。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造成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tài)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2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guī)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fā)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xiàn),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xiàn)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guī)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guī)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lián)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lián)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3.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fā)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吨貞c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短匦蜋C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