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7: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精神科護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護士是優(yōu)質護理的實施者,其對優(yōu)質護理內涵的理解影響著工作中護理服務的實施。為此,組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優(yōu)質護理的相關文件及《推行“3H”護理模式,全力打造優(yōu)質護理服務高地活動方案》,領會精神,提高認識。通過學習,使護理人員熟悉并掌握優(yōu)質護理的內涵和目標,并認識到開展優(yōu)質護理的重要性與意義,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深入護理人員的思想中,為患者提供全面、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1.2推行“3H”護理模式
即:家庭式護理、賓館式服務、醫(yī)院個性化服務,營造溫馨、舒適、和諧的就醫(yī)環(huán)境。Home式護理(家庭式護理),核心是把患者當親人,讓患者感受到家的溫暖,環(huán)境人性化,營造家的氛圍。實施家庭式護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細節(jié)做起,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充滿溫馨、理解和關懷。做到“四用”:用腦去想、用心去做、用話去說、用手去干;做到“十點”:微笑多一點、儀表美一點、說話輕一點、觀察細一點、操作柔一點、愛心濃一點、照顧全一點、要求嚴一點、效率高一點、服務誠一點。Hotel式護理(賓館式服務),核心是用規(guī)范的禮儀、規(guī)范的技術、規(guī)范的行為服務患者。實施賓館式服務,首先要努力提高業(yè)務技術水平,同時要學習禮儀規(guī)范,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做到“八個規(guī)范”:迎接患者規(guī)范、文明用語規(guī)范、儀表著裝規(guī)范、稱呼患者規(guī)范、執(zhí)行醫(yī)囑規(guī)范、技術操作規(guī)范、征詢意見規(guī)范、送別出院規(guī)范。Hospital式護理(醫(yī)院個性化護理),通過對患者全面細致地評估,充分了解患者不同個體、不同個性的需求,針對性地制定護理措施,責任護士對患者做到“十知道”:床號、姓名、性別、癥狀、體征、診斷、治療、飲食、心理、護理要點。
1.3優(yōu)化服務流程
做到“五有”,即入院有人迎、手續(xù)有人辦、檢查有人陪、住院有人接、出院有人送,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質優(yōu)的服務。
1.4完善質量控制
根據《方案》內容,制定考核標準及細則,確保“3H”護理模式的順利實施。為方便評價,考核細則設計為表格形式,總分100分,內容分為2項,分別是優(yōu)化就醫(yī)環(huán)境60分和優(yōu)化服務流程40分。每一大項又分為若干小項,每一小項分別設分值、標準、扣分、得分??剖页闪⒆o理質量管理小組,護士長任組長,職稱及年資高的護士任組員,每日查房1~2次,對照細則進行評價。每周召開質控分析會議,肯定成績,尋找不足,制定有效措施,積極整改,保持護理質量持續(xù)改進。
1.5觀察及評價指標
①護理質量:對實施“3H”護理模式前后1年的護理質量考核結果進行比較,內容包括基礎護理、病房管理、消毒隔離、護理文書等??剖易o理質量檢查評分各40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好。②患者滿意度: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討論
2.1隨著醫(y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患者對優(yōu)質醫(y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護理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醫(yī)院的生存與發(fā)展。優(yōu)質護理是整體護理的進一步優(yōu)化和完善,能滿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保持軀體舒適和心理健康;同時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可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H”護理模式是整體護理的進一步補充,是優(yōu)質護理的重要內容,是深入貫徹落實衛(wèi)生部“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具體措施,也是踐行以人為本服務宗旨,改善醫(yī)院服務質量,增進醫(yī)患和諧,惠及廣大患者的有力措施。通過實施家庭式護理,把“女兒般的孝心、姐妹般的關心、阿姨般的愛心”貫穿護理工作全過程,使患者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溫暖如家的服務。通過實施賓館式服務,用規(guī)范的禮儀、規(guī)范的技術、規(guī)范的行為服務患者,使患者放心、安心、舒心。通過實施個性化護理,滿足了不同個體、不同個性的需求,達到了患者需要什么,護士就護理什么的目標,促進了患者的康復。
2012~2013年我院共接收了290例精神患者,共有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40例,最小患者34歲,最大患者75歲,患者病程3個月~14年不等,平均(5.6±0.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的診斷標準及分類,包括精神分裂癥85例,躁狂癥76例,抑郁癥67例,神經癥48例,其他14例。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人性化護理,觀察組的護理內容如下。
1.2.1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觀察,對患者給予尊重
保護患者的隱私,避免對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起其病情的惡化;此外,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失去自制能力和暴躁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用耐心來進行護理,疏導患者的心理情緒,幫助患者穩(wěn)定下來,讓其能夠對自己的疾病給予重視和關注,建立起治療的信心。
1.2.2對醫(yī)院的環(huán)境進行改善
患者在進入醫(yī)院后,因為對環(huán)境的不熟悉,害怕有認識的人將自己認出,因此心理比較焦慮。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待患者熟悉環(huán)境,為患者進行病房的整理,也可以將大病房進行改造,做成獨立間,使用窗簾來進行遮擋,給患者心理安全感。并且鼓勵患者多參與社交,對其心理情況進行調整,促進疾病的恢復。
1.2.3針對性的服務
護理的生活,要根據患者的需求和情況來進行護理,避免其情緒起伏,通過愛心傳遞來讓患者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2結果
觀察組接受治療和服從管理的依從率為95.17%(138/1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45%(92/145),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控制病情(7.5±2.3)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4.2±2.8)d,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意外事故發(fā)生率為7.5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93%,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
2011~2013年我院接收了男性精神病患者196例,在2011~2012年沒有進行精細化管理,2012~2013年進行了精細化管理,對這些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評估護理質量和滿意度。
1.2方法
我院自2012年9月開始在精神科護理中推行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實施方法如下。
1.2.1完備人力資源,優(yōu)化學歷機構
優(yōu)化精神科護士學歷結構,分層使用,靈活調配科室,實行護士長、護理組長、責任護士分層負責制。
1.2.2深化精細化管理理念,滲透到護理人員心中
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培訓,邀請律師對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分析糾紛案例,組織學習,對我院精神科近幾年出現的醫(yī)療糾紛進行剖析,分析精細化管理當前的不足之處。對護理服務進行細化管理,按照要求來進行執(zhí)行,嚴格按照制度進行管理。
1.2.3完善精神科管理標準
精細化管理要求標準化的管理,程序化和制度化是其特點,也是主要的管理步驟和方式。護理管理者對規(guī)章制度進行完善,細化操作標準,讓精神科管理工作能夠有據可依,有法可循。細化護理過程對患者的風險承擔,規(guī)范搶救操作和標準,對一任務的細節(jié)意識進行提升,增強對護理過程的可控性,明確護理責任。
1.2.4把握好細節(jié),彰顯人文關懷
對出院患者進行調查,召開家屬座談會,對當季度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收集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建議,不斷完善護理內容。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和數據分析,滿意度比較應用χ2檢驗,護理質量評估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011年9月~2013年8月護理缺陷、差錯發(fā)生情況比較
精細化管理在實施前2011年9月~2012年8月共發(fā)生護理缺陷11次,年平均發(fā)生率為患者總數的13.3%,2012年9月強化精細化管理后發(fā)生護理缺陷和意外3次,發(fā)生率為患者總數的4.08%。
2.22011年9月~2013年8月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精細化管理實施前后,精神科的病房管理、基礎護理、病情觀察、健康教育及患者病歷的書寫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
2.3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比較
精細化管理實施后,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明顯提高(P<0.05)。強化管理前,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78.45%、79.30%,2012年9月強化精細化管理后,患者和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83.06%、84.80%,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分別提高了4.61%、5.5%。
3討論
3.1精細化管理可以提升護理風險防范意識
精神科護理使用精細化管理,能夠讓護理工作變得主動,化繁為簡,讓護理任務更加準確的達成,降低失誤率,對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具有非常明顯的幫助,精細化管理要求可是對當月護理風險情況進行評估,制定預防措施,因此能夠讓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進行識別。
3.2可以促進護理質量提升
精細化管理是從科學管理中演變而來,服務質量是其要求,需要在常規(guī)管理上進行深入。精細化管理能夠科學規(guī)范的解決護理問題,讓護理職責更加標準、完善,護理操作流產能夠在護理工作中規(guī)范,精確。
1.2護理方法對照組僅采用保護性措施進行護理;觀察組采用人性化措施進行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約束前準備第一,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包括現病史、病情變化、有無傷人毀物、自殺自傷、外逃行為等。向患者及家屬認真解釋因病情需要采取保護性約束的必要性及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第二,在治療過程中樹立“患者至上”的觀念,對服務態(tài)度好、護理質量高的護士給予適當的獎勵,以調動護士的積極性,使整個護理過程更具有人性化。第三,尊重患者,給患者一個干凈、溫馨、單獨的病房,取下患者身上危險物品和佩戴的首飾,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保護用具。第四,選擇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及操作技能的護士遵醫(yī)囑采取合適的保護性約束措施。
1.2.2約束中的護理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選擇4名專業(yè)培訓的人員,分別站在患者兩側床邊,由2名人員協(xié)助,固定好患者,另外2名人員迅速約束好雙上肢和雙下肢,對于特別不合作者最后固定肩部,這樣可達到省力的效果。對患者態(tài)度要和藹,邊約束邊給予解釋和心理安慰,盡量避免不良刺激,以免引起患者不合作。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呼吸、皮膚等情況,以防發(fā)生意外。
1.2.3約束后的護理對約束后的患者,要注意尊重患者隱私,減少身體暴露部位,定時供給水分和營養(yǎng),關心大小便、皮膚等情況,保持床單位和衣服的平整、清潔和干燥,預防壓瘡的發(fā)生,做好生活和心理護理;加強觀察和巡視,每10~15min1次,注意肢端血液循環(huán)及約束帶的松緊度(以能容納兩指為宜),約束部位加保護墊,保持肢體功能位,每1~2h放松調整和姿勢,并進行局部按摩及肢體活動,耐心與患者溝通,穩(wěn)定患者情緒;及時在保護性約束觀察記錄單中做好巡視記錄,并進行嚴格的床邊交接班工作。如將來有護患糾紛發(fā)生時可作為法律依據。
1.2.4解除約束后的護理遵醫(yī)囑解除約束時,仔細清點約束帶的數目,檢查其完整性,以防遺留病房,發(fā)生意外。及時向患者解釋約束的原因及目的,以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并做好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實施約束后自傷及他傷、心理反應狀態(tài)、治療依從性、軀體影響、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等。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有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后,觀察組心理反應良好、治療依從性、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提高,自傷及他傷、軀體影響明顯下降,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兩組均選用覃遠生主編的《精神科護理學》教材,學時相同,并由同一名教師授課。依據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學情,分析精神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根據完成精神科實際護理工作任務所需的崗位能力整合教材,將教學內容分為“精神科基礎護理”和“常見精神障礙的護理”兩大模塊?!熬窨苹A護理”模塊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本研究選取“常見精神障礙的護理”模塊進行實驗,實驗組采用參與式教學法,教學中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
1.2.2參與式教學過程設計參與式教學過程涵蓋課堂內外一切與教學有關的活動,分為5個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既相對獨立,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推進整個教學過程有條不紊地開展。(1)教學準備。課前,教師發(fā)放課程學習需求調查表和學習狀況調查表,隨機選取部分學生進行訪談,分析學生特點,以此來制訂參與式教學設計方案。制訂學案,精選經典的精神醫(yī)學影片,課前一周分發(fā)給學生,指導學生異質分組,4~6人為一組,學生根據學案引導,以小組為單位觀看電影,如在學習“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前觀看電影《美麗心靈》、學習“癔癥患者的護理”前觀看《愛德華大夫》,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病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對精神癥狀產生直觀形象的認知,并利用網絡查閱文獻,了解國內外精神科護理方面的新進展、新技術。(2)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討論。教師憑借模擬病房、多媒體等教學媒介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臨床案例,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激發(fā)探究熱情,如學習“心境障礙患者的護理”時,創(chuàng)設以下情境:張某,女性,26歲,兩年前因失戀首次發(fā)病,情緒低落,當時非常絕望甚至企圖自殺,后經過治療康復。近1個月情緒突然高漲,無心工作,四處逛街,購物揮霍,又穿得花枝招展,戴著彩色帽子,還常常在凌晨起床,大唱卡拉OK騷擾鄰居。(3)引導點撥,探索新知。教師以案例為主線,預設學習任務,層層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逐層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精神疾病患者制訂系統(tǒng)化的整體護理方案,然后各組推選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點撥要點,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以同化和順應的方式,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4)情境拓展,分析應用。各組在案例和自行制訂的整體護理方案的基礎上,編排情景,根據對角色的理解進行分工合作,自行選擇患者、患者家屬、醫(yī)生、護士、觀察者等角色進行扮演,真正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從而改進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和方式。觀察者用“觀察記錄表”評估表演者的語言、動作、姿勢和表情,每次課輪換扮演角色,要求人人參與,互換不同角色,用真實的案例喚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起到職業(yè)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師巡回點評,學生根據各方反饋信息,完善整體護理方案,實現知識的內化、技能的遷移。(5)反饋小結,鞏固拓展。檢測目標達成情況,師生共同進行總結,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布置作業(yè),學生課后拓展訓練。
1.2.3評價方法(1)考核成績:模塊一“精神科基礎護理”結束后進行理論和操作考核,將此成績作為實驗前測數據,理論和操作成績各占50%,以百分制量化評分。課程結束后再次考核,作為實驗后測數據。(2)教學滿意度評價:課程結束后進行教學滿意度評價,內容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等條目。(3)教學效果評價: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在激發(fā)學習動機、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效果反饋,問卷包括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評判性思維、臨床實踐技能6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t5級計分,得分越高表明教學效果越好,經信效度檢驗,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2.4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實驗組實驗前后考核成績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實驗前,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的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P<0.01)。
2.2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評價比較調查顯示,課程結束后,實驗組學生對課程的總體滿意度為95.5%,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
2.3兩組學生教學效果評價比較實驗組實驗前后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實驗后得分高于實驗前。實驗前,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3討論
精神障礙將成為21世紀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護理專業(yè)學生必須具備為護理對象提供心理與精神護理的職業(yè)能力。但是,精神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大多數精神疾病疾病病因不明,缺乏特征性的客觀檢查指標,疾病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的異常精神癥狀,且護理專業(yè)學生未真正接觸過精神患者,故探討適合的教學方法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合作式或協(xié)作式的教學,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生以教學主體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與“學”的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知識建構、情感體驗與能力的培養(yǎng)。將參與式教學法運用到精神科護理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體驗患者在接受治療、護理時的軀體與心理感受,從而對患者產生同理心,并對護士角色產生認同感。
3.1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傳統(tǒng)護理教育以教師講授為主,強調學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忽視了護理專業(yè)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羅杰斯認為,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fā)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能主動參與時。參與式教學法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學生不再被教材和課堂束縛,而是由消極被動的傾聽者轉變?yōu)榉e極主動的探索者。本課程改革以精神科護理工作崗位能力需求為標準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注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提升。影片賞析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近距離與精神病患者“接觸”,全面洞悉患者的內心世界,產生初步的感性認知;模擬臨床情境設計案例,將理論知識融入整個案例,在學案的引導下,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主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合作收集資料,構思劇情,設計場景,小組成員共同努力完成情境模擬,既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又可以培養(yǎng)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采用參與式教學后,學生的理論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實驗前和對照組(P<0.01)。從表3可知,參與式教學法有助于培養(yǎng)護理專業(yè)學生的溝通能力、協(xié)作精神,促進評判性思維的形成,提升實踐技能操作水平。此外,實驗組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遠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參與式教學效果顯著。
選取2014年5月~10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80例精神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35.00±5.26)歲,病程5個月~16年,平均病程(5.00±6.43)年,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8例;實驗組40例患者,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32.00±6.62)歲,病程9個月~12年,平均病程(4.00±5.13)年,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以及病情等資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的護理方法保持常規(guī)不變,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及時妥善處理患者的突發(fā)狀況;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日常護理,幫助患者學會生活自理。實驗組在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結合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時時為患者考慮。首先,在治療環(huán)境方面為患者創(chuàng)建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盡可能滿足患者對治療環(huán)境的要求,讓患者的身心處于放松狀態(tài),有利于其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其次在心理方面,適時的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加強醫(y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同時對患者家屬定期邀請心理學專家開展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讓患者及其家屬清楚的認識到只要堅持合理的治療方法,疾病可以戰(zhàn)勝。最后,在友善真誠的對待患者的同時,定期為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鼓勵患者培養(yǎng)自己的生活樂趣。
1.3評價指標
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康復狀態(tài)及患者家屬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調查采取問卷調查與口頭詢問的方式,綜合得出結論。
1.4數據處理
實驗中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康復狀態(tài)比較
在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康復狀態(tài)的結果比較中,對照組(n=40)非常好10例(25.00%),很好19例(47.5%),好11例(27.5%),一般0例;實驗組(n=40)非常好15例(37.5%),很好23例(57.5%),好2例(5.00%),一般0例??梢姡瑢嶒灲M患者的康復狀態(tài)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對醫(yī)護人員滿意度調查結果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對醫(yī)護人員滿意度調查結果比較中,對照組(n=40)很好5例(12.5%),好13例(32.5%),一般14例(35.0%),差8例(20.0%);實驗組(n=40)很好10例(25.0%),好19例(47.5%),一般9例(22.5%),差2例(5.0%)。可見,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家屬對醫(yī)護人員滿意度相對較高,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專業(yè)的特點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和其他專業(yè)的大學生相比,既有相同點,又有其特殊性。不但要儲備豐富的醫(yī)學知識,還要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要具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等。加之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不良因素,對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影響,長時間作用于個體就會引發(fā)精神緊張,情緒不穩(wěn)定,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心理健康狀況的損害,因此,醫(yī)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們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
1.3在精神科護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精神科護理教學中客觀地將醫(yī)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改變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的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而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單一性。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既滿足學生知識的渴求,又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態(tài),提高學生面對問題的識別力和心理保健意識,幫助學生解決所面臨的學習、擇業(yè)、人際交往、婚戀、社會適應能力等問題,及時調節(jié)學生的認識偏差、情緒障礙和不良行為。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的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一種幫助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教育-發(fā)展”模式,優(yōu)化課堂心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
2.2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不僅是接受知識的主體,更是心理發(fā)展的主體,要深入挖掘出教材潛在的智力價值和心理價值,確定每一節(jié)課的心理培養(yǎng)目標,使教學內容既有意義又富有情趣。
2.3利用各種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范例來揭示各種心理問題表現與應對方法、負面情緒的宣泄方法、全納觀念的意義及養(yǎng)成,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從而達到自我發(fā)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治療期間發(fā)生護理安全問題的精神疾病患者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齡15~66歲。所患疾病包括抑郁癥、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以及強迫癥等。
1.2方法:通過對76例精神疾病患者發(fā)生的護理安全問題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得出精神科護理安全問題的主要問題及其分布情況。1.3統(tǒng)計學處理:將統(tǒng)計所得到的數據錄入Excel中建立數據庫,并對護理安全事故分布進行數理統(tǒng)計。
2結果
將所選的76例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發(fā)生的護理安全問題分布進行統(tǒng)計:沖動傷人21例,毀壞物品17例,自殺自傷14例,意外受傷(如跌倒等)12例,出走外逃7例,其他行為5例。精神科護理中患者發(fā)生的安全問題主要包括沖動傷人、毀壞物品、自殺自傷、意外受傷以及出走外逃等。
3討論
根據對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發(fā)生的護理安全問題分布進行統(tǒng)計結果,深入分析精神科護理發(fā)生安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加強精神科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切實降低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風險。
2方法
2.1多元教學方法依據精神科護理所需的職業(yè)能力要求,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選取教學內容,制訂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結合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手段,采用包括傳統(tǒng)教學法在內的多元教學方法,共20個學時,具體方法包括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影片賞析和情境模擬,分別占6學時、8學時、2學時和4學時。
2.1.1課堂講授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活動中運用最多的一種教學方法。在精神科護理基礎知識教學環(huán)節(jié),如緒論、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分類、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內容與要求、精神障礙患者治療與護理,結合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以教師講解為主,在教學活動中傳授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以便學生更準確、快速地獲取系統(tǒng)而又連貫的知識和信息。
2.1.2案例教學在精神疾病癥狀學和常見精神障礙護理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引入案例教學法。結合教學大綱,教師收集精神科常見疾病的資料和信息,制訂教學案例。在授課前,先展示相關教學案例,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將學生帶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1.3影片賞析對于精神障礙中最復雜且較常見的疾病———精神分裂癥,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病,在開展案例教學的同時,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觀賞影片“ABeautifulMind”。該片主人公JohnNash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天才,同時也是一位偏執(zhí)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通過觀看主人公精神分裂癥發(fā)作時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表現,以及經過家人、朋友的幫助,合理的治療,最后取得非凡的成就,獲得美麗心靈的稱號,通過影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內心世界。
2.1.4情境模擬實踐教學部分采用情境模擬教學法:①情境設計:由教師選定學生相對熟悉的1~2個典型病例(如抑郁、神經衰弱等),設計合理的情境和角色。②角色分工:全班學生按學號分成若干組,每組6~7名,根據情境需要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③情境分析:依據教師設計的情境,各組成員查閱相關資料,編成情境模擬劇本,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模擬練習,推敲計劃的合理性與邏輯性,確定最后方案。④仿真演練:各組同學依次表演,表演組同學依據角色和護理操作要求進行模擬演示時,其余各組同學觀看并對情境劇中患者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表演結束后,教師進行講評。
2.2評價方法于學期末采用林毅編制的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該量表共28個項目,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3個維度構成,采用Likert5分制計分,得分范圍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學習能力越強。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3結果
自我管理能力33.23±3.87
信息能力35.78±3.35
學習合作能力22.78±2.21
自主學習能力總分91.77±5.94
4討論
傳統(tǒng)教學法是“以授課、傳授知識為基礎”的醫(yī)學教育模式,它是隨著醫(yī)學學科的發(fā)展而存在的,講究醫(yī)學的整體性與系統(tǒng)性,講究認知的層次性,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理解與記憶,在精神科護理基礎知識教學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長期采取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缺乏師生互動過程,面對抽象的精神科疾病,學生易產生學習倦怠。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本研究依據教學大綱,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嘗試多種教學法,結果學生取得較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分。
1.2神經內科護理巡視現狀
1.2.1分析黃玉春等關于《護理巡視記錄表的設計及應用》、黃安桃等《分級護理巡視記錄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孫愛玲等《分級護理巡視單的設計與應用》等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專家們對護理巡視單的意義、巡視內容、巡視記錄的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但在如何根據神經內科特點開展符合患者需要的護理巡視,提高護理巡視記錄效率、效用以及減少不必要的護理工作量等方面,尚缺少更明確、更具實踐意義的闡述。
1.2.2目前神經內科病房的臨床護理巡視工作各家醫(yī)院的要求并不一致,有的醫(yī)院側重患者剛入院時的入院評估記錄,加強了對重點人群皮膚、跌倒的安全評估及交接記錄,執(zhí)行分級護理制度,但對巡視記錄沒有明確要求;也有一些醫(yī)院圍繞患者臨床護理有關的翻身叩背、皮膚、口腔、會陰、發(fā)熱、疼痛、管道、病情觀察、心電監(jiān)護等內容,及健康教育有關的入院宣教、飲食、、活動、術前、術后、用藥、出院指導等內容制定成分級護理執(zhí)行單24h使用,要求護士簽字執(zhí)行,旨在通過護理活動結合病情觀察,以體現護理巡視。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對神經內科患者的巡視起到強化推動作用,但對于一些病情復雜、變化快、有合并癥的患者,巡視的要求及記錄沒有明確,也沒有考慮到晝夜因素、持續(xù)巡視結果等必要項目的影響。
2探索
我院從2012年初開始對神經內科護理巡視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要求根據每位患者入院的評估結果開展護理巡視工作,在巡視中運用更多的病情觀察技能,將病情觀察與日常治療護理工作結合起來安排巡視時觀察重點,根據觀察的結果,做好記錄及交接工作。各班次人員須根據前一班次患者的總體情況,安排確定本班巡視重點,動態(tài)調整實施每位患者的病情觀察。對護理人員進行神經內科疾病觀察要點的培訓,利用信息系統(tǒng)的先進技術,設計出簡單便于護理人員操作的晝夜兩種巡視記錄單。
2.1白天的護理巡視記錄護理巡視是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白天集中更多的治療護理任務,護士如能做到及時巡視病房,不僅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有所觀察,而且可對本班次的治療護理措施落實情況起到督導作用。安排白天巡視工作時需注意①要充分利用、合理安排巡視時間,在執(zhí)行護理操作(如交接班、發(fā)藥治療、口腔護理、輸液等)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巡視工作實施病情觀察,如發(fā)藥時可觀察了解患者吞咽功能;輸液時觀察患者肢體活動情況;健康教育時了解情緒狀態(tài)等。②根據病情輕重緩急,有的放矢實施規(guī)范的巡視,如患者輸液時需加強巡視次數,有的患者輸液時容易睡覺,經常巡視可及時發(fā)現藥液量、滲漏和用藥后的不良反應。③簡化記錄,利于操作,我們將輸液、翻身卡、吸氧卡整合于一張護理記錄單,加強皮膚、病情及不適主訴的巡視,利用信息技術采集日期、藥名數據,制作電子輸液巡視卡,每床1份(病危、病重患者記錄危重病護理記錄單,無需在本單記錄)。責任護士按照要求填寫護理巡視卡,臥位欄:用“√”示落實,如氧流量、滴速需具體注明;皮膚完好用“√”表示,如破損需注明部位、面積;巡視病情欄:針對神經??苾热?,無特殊時用“√”示落實,有特殊時須注明;患者主訴則需注明有無,有需寫清具體內容等;填寫時7:00~19:00之間用藍筆,19:00~7:00之間用紅筆;停止用氧時,只需在氧流量欄注明停止及具體時間即可;余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填寫。護理巡視卡每日收回,按床號順序裝訂并保存至患者出院后1周。
2.2夜間的護理巡視記錄夜間護理占全天護理工作的1/2,工作任務獨立性強,加之值班人力資源少(以年輕護理人員居多)等原因,因此加強規(guī)范夜間護理巡視工作是提升夜間護理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巡視時需注意①考慮夜間工作特點如夜間環(huán)境、光線、患者睡眠情況、夜間睡姿,安全護欄使用,如廁情況(神經內科患者如廁時容易發(fā)生意外),防盜安全等問題。②要充分利用白天的巡視觀察結果,有計劃地安排夜間巡視工作,做好輕癥患者重點情況及重點人群的巡視工作。一般來說新入院的、特殊治療的、輕微不適主訴的老年人、無法安靜睡眠的、病情變化的、有治療護理任務的、患有其他疾病及易出現并發(fā)癥的患者等,是夜間病情觀察的重點人群。③根據神經內科患者具體情況,結合白天的巡視結果,采用信息技術手段自動采集等級護理數據,將夜間病情觀察護理巡視記錄單設計為表格(電腦根據病員數量調整打印頁數)正反面使用(反面時間不同01:00~07:00,其余各項相同)。夜間使用時根據填表說明及具體情況(病危、病重患者記錄危重病護理記錄單,無需在本單記錄),執(zhí)行分級護理巡視制度,做好巡視記錄;觀察病情巡視:“√”以示落實,19:00~7:00之間用紅筆填寫;有其他情況:①表示病情變化;②晚間護理;③翻身護理;④晨間護理;⑤治療;標入序號即可,兩點之間需注明具體時間的,執(zhí)行體溫單時間記錄規(guī)范;必要時根據患者病情和實際情況變化動態(tài)調整增加巡視次數。
3應用實施
神經內科護理巡視時必須結合有效的病情觀察,如運用基礎護理技術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瞳孔、出入量、意識情況;了解掌握患者有無惡心、嘔吐(嘔吐物的性狀與量)、頭痛(缺氧及窒息情況)等癥狀;觀察血管通路[留置針、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深靜脈管道等]、胃管、尿管、腦室引流管等管道情況;觀察患者皮膚、、用藥及電解質等檢查結果;觀察神經??魄闆r如肌力、肢體功能狀態(tài)、感覺障礙、活動步態(tài)、進食、吞咽功能、口角歪斜、語言表達能力等;在臨床實踐中,患者主訴對病情觀察有重要意義,應重視運用根據主訴內容實施觀察技能。但神經內科部分患者會有語言表達障礙,在日?;顒又袘蛹氈氯胛⒌赝ㄟ^患者的神態(tài)、情緒狀態(tài)、自理活動能力情況,及通過日常護理接觸建立熟悉的溝通方式實施專科觀察。患有其他疾病及易出現并發(fā)癥的患者也是觀察的重點人群,而對這些特殊的有合并癥的患者則需運用交叉學科的知識進行觀察。另患者因疾病原因會出現心理情緒狀態(tài)異常,易引起意外事件如跳樓、走失、跌倒、病情加重等安全情況,應加強護理重點監(jiān)護。應將觀察的結果及時記錄于護理巡視單,特殊的、需重點觀察的內容可用紅筆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