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博物館里的茶文化模板(10篇)

時間:2023-07-24 16:14: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博物館里的茶文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在她9歲的時候,她的鄰居開了家貿易店,她很喜歡這家老店的家具味道和茶葉味道。于是9歲的她就有了個夢想:將來要辦一個茶博物館。

9歲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有過“收藏”的癖好。卷筆刀,橡皮,鉛筆盒,芭比娃娃,小木偶……吉塞拉也是,她從9歲起就開始收藏各種各樣的茶具。她的第一件收藏品就是鄰居家的一只茶杯。鄰居搬家時清理家具,把她向往已久的美麗茶杯給了她。從那一天起,那只茶杯就一直留在她的生命里。

一個人對孩童時代的收藏能有多認真?一個人對孩童時代的夢想可以有多執(zhí)著?

吉塞拉沒有讀過大學,父母都是平民階層。辦一個博物館這樣的夢想于她似乎遙不可及,但她從來沒有覺得辦博物館不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策略。

吉塞拉開始在一家瓷器貿易公司工作,在那兒完成了三件事情:了解關于瓷器茶具的知識,珍貴茶具的收藏,和茶葉公司聯(lián)絡。

為了實現(xiàn)夢想,每一步吉塞拉都考慮:要去哪里?必須要做什么?誰是自己想進行溝通的人?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去和這些人溝通和交流,同時不需要太大的經濟負擔?她總是先建立一個小小的人際網絡,再在其中拓展新人脈。

吉塞拉為此進入過茶葉貿易圈,在全球旅行采購茶葉和熟悉茶葉貿易各環(huán)節(jié)的同時,搜羅未來的展品。此后,她開了一個成功的貿易公司,后來又賣掉了這個公司,開始做財務和貿易咨詢。她長袖善舞,熱心參與地方商會的工作,從地方商會代表漸漸成為一個州商會代表,并得以進入高層商會,那是“商業(yè)大佬們的活動空間”,有她想接觸和溝通的人們。

在一次商界首腦的會議上,吉塞拉遇到了德國產業(yè)貿易集團的老總。吉塞拉居然毫不留情地把對方批評了一頓。她說現(xiàn)在人人都喝茶,可沒有人關心這后面的文化。東弗麗斯蘭的茶文化這樣下去會漸漸凋零,作為一家從這里起家的商業(yè)集團老總,怎么可以袖手旁觀?

這個德國北部最大的商業(yè)集團的老總震驚了,馬上問她有什么好的想法,并提到他們集團當年賣茶的鋪子那里還有幾間空閑的老房子。

“我立刻對他說,辦一個茶博物館吧?!?吉塞拉微笑著說?!獮榱诉@個歷史性的會面,她從9歲開始,準備了將近40年。

吉塞拉在桌上畫了兩個點,說:“這是我,這是目標,如果直線不能抵達,就只能曲線。雖然可能有幾個點你不喜歡,但為了下一步,必須這么做。就像畫圣誕樹一樣,只能一步步曲折地向上前進。我如果在20年前突然跑去跟那個集團的老總說,我要建個博物館,誰會聽我說呢。他們只會嘲笑我?!彼x擇了最恰當的時候,和最合適的人,談了最恰當的事。

為了抵達圣誕樹的頂端,她準備了近40年。這是夢想的力量。

夢想不是想想就可以的事情。吉塞拉每時每刻都在做著準備。吉塞拉在印度做茶葉生意時,看見對方的倉庫里堆放著打算扔掉的雜物,立即說:“如果你們不要那些東西,我很樂意接收?!?所以如今博物館的展品中甚至擁有當年東印度公司的票據和賬本。她甚至搜羅到了19世紀印度街頭的巨大水龍頭,這些在一個激進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因失去實用性而被當作垃圾的東西,卻在茶博物館里成為了見證歷史的寶貝?!拔也毁I首飾,也沒有什么奢侈品,錢都用在買各種各樣的茶具上了?!?吉塞拉臉上滿是幸福的表情。

對歷史的毫不顧惜不單單在謀求極速發(fā)展的國家中存在,即使在后工業(yè)化的德國,人們也漸漸遺忘了過去的文化。吉塞拉的茶博物館就是為了呼喚那份漸漸消失的記憶。其中一個展廳,完全按照19世紀末的歐洲茶室來布置,有壁爐的房間里,茶桌上擺放著珍貴的瓷器茶具。另一個展廳也充滿了懷舊情懷,完全按照20世紀初的歐洲家庭茶室來布置,木制的家具,銅制的燭臺,讓人恍惚置身另外一個時空。

這種精心制造的氛圍是吉塞拉的刻意設計。在這個屬于茶的夢幻時空里,她給慕名而來的參觀者做講座,表演茶文化禮儀,教授茶的配方。

吉塞拉用德國西部的傳統(tǒng)茶禮儀接待了我。她點亮了蠟燭,擺出茶具,泡茶,然后在茶杯里加一顆巨大的冰糖,緩緩地倒入茶,再用特制的小勺子沿著茶杯的邊緣緩緩地加入奶油。重點在于整個過程不用攪拌,最美的環(huán)節(jié)在于等待和看到奶油在茶杯里如浮云一般升騰而起,那一瞬妙不可言。平常的喝法是輕輕吮吸,因為這茶里有三層味道,奶油一層,茶一層,糖慢慢融化之后成為了沉在茶底的另外一層味道。

宛如夢想,要有耐心,才可能品嘗之后到來的甘美。

篇2

成都,歷史之久,人文之厚,古跡之多,幾乎每一舉步都會踏著古代的遺跡,每一舉目都會發(fā)現(xiàn)古人的留影。八仙桌、靠背椅,都是很古樸的木桌、木椅,一排排,一列列,排得整整齊齊。放得密密麻麻。每桌配六張椅子,一邊空著,另三邊各兩張。桌上子擺著三件一套的茶具:茶蓋。茶碗,碗船子。全是青花細瓷,雖然不是什么名器,但光潔如新,透出清雅之氣。室內裝修是仿民居格式,四周是回廊,房檐底下、廂房門前,都掛著精美的紅燈籠,柔柔紅暈泛著夢幻似的色采,幽幽古意,蒙蒙情調,呼之欲出……這是地道的成都順興老茶館!

座落在成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三樓的順興老茶館。是一座集明清建筑、壁雕、窗飾、木刻、家具、茶具、服飾和茶藝于一體的茶文化歷史博物館;是參照成都歷代著名茶館、茶樓風范,聘請資深茶文化專家,古建筑學家和著名的民間藝人精心策劃營造,乃天府茶人傳承巴蜀茶文化的經典杰作。嵌于館內古巷青壁上的九幅3×9米的浮雕,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朱成先生歷時半年傾心創(chuàng)意設計,精辟地再現(xiàn)了臨江古鎮(zhèn)景觀。

坐于順興老茶館,只須仰視一眼,便見整個茶廳屋頂,仿佛被歷久的灶煙熏暗似的,顯得格外深邃而幽遠,全然不見眼下都市茶館流行的那般廉價的靚麗與時尚。再看那條曲折逶迤的長廊高墻上,呈出一抹泛青夾帶著泛黃的色調,儼然一條蒼老的古巷。而嵌于古巷兩側墻上的乃是九方大型壁雕:或浮雕,或影雕,或透雕,參差期間,形態(tài)百出。由此而呈出川西地域的水景水鄉(xiāng)。瀕江古鎮(zhèn)的民俗民風,諸如岷江的纖夫、川西的茶馬古道、臨江的市景院落、枕河的吊腳樓茶樓。簡直就像是一幅西蜀的《清明上河圖》!

據聞,這里所鋪的一磚一石,并非用鋼筋水泥打造出來的磚石仿制品,而是不惜代價特地從蜀都城鄉(xiāng)的千家萬戶處搜集來的,純乎是歷經滄桑的古磚古石。其商號之所以用上一個“老”字,那只是一種象征,即作為象征蜀都茶道及其審美文化的悠久之傳統(tǒng)。的確,蜀都歷代的著名茶館茶樓有的是,諸如甌香茶樓、臨江亭茶館、香泉居茶館、廣香閣茶樓,皆乃佼佼者。雖說它們已成了歷史,然而它們那些極富蜀都茶道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特色,優(yōu)良經營風范,則在今日順興老茶館里里外外,或顯或隱地折射出了它們的影子。這才是順興老茶館商號中“老”的本之所在吧!

除了凸現(xiàn)當地的茶飲文化,順興老茶館還努力在“吃”字上做文章,經營著各種風味川菜、江湖菜、名特小吃、各類河鮮,提供上百種各具風味的美味佳肴。獨特的餐飲文化和周到的服務氛圍為游客、茶客、食客提供了譽滿華夏的巴蜀風味小吃、公館小品,特色川菜宴席,承接獨具川西特色的古樸民俗婚宴,壽宴及各種大中型活動。積極挖掘民間菜品和新派川菜,并用現(xiàn)代的烹飪理念對“吃”作出了最新的詮釋,推出了群眾喜愛,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傳統(tǒng)佳肴和知名食品,以賴湯圓、鐘水餃、夫妻肺片、天府豆花為代表的各種傳統(tǒng)名小吃達100多種,集四川名特小吃之總匯,在成都餐飲業(yè)獨樹一幟,備受青睞。

篇3

西湖畔龍井村,千年茶事,靈隱香,纏綣著那些悠揚的故事以及綿綿的茶韻,使人們在這片溫柔的故鄉(xiāng),不知道身在何處,清醒抑或是沉醉?

用上人間天堂最好的水,用上龍井村落最香的茶,細細浸潤,是人間四月暖暖的春光。

獨語西子湖

在杭城住得久了,茶喝得久了,便舉手投足皆是湖光山色,呼吸之間亦是茶氣茶煙。何處是飲茶勝境,私以為茶人每見湖山佳處,每見人心極純美處,皆如佳茗,身心皆暢,神氣清明。若心地無私,無有憂慮煩縛,則心堪作明月;若見一草一木,一湖一山,一風一吟,皆心領神會,得見其盡善處,則天地之間,無一不是佳茗。

如此,這杭城里的四季,展朝暮時,陰雨霞色,竟只如不同香味、不同回甘的好茶了。

古人論龍井最勝處,似有一股太和之氣,彌漫齒頰之間,而君子賢士處世,時時胸中有太和之氣,若孟子日,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若此太和之氣豐和完滿,則與天地精神俱會一處,處處身安,時時心泰,此種心境,比之龍井何如?

所以,請你以柔和、溫雅的心,來走一遭這杭城的山光水色。

杭之春

初春的西子湖是極可愛的。柳條拖曳著柔嫩的淺黃絲線,半攏清風,半披煙色。千萬柳絲在微風里初斜的樣子是最堪入畫的,這情緒很容易感染你,在堤岸的長椅上安身小坐,有了幾分閑淡氣息,容許將這湖面與四周青山細細端看。

湖水生起無盡的波轂,那是不能久看的,因為我們的心就是一面湖水。你看,茶與湖多么相合啊。你記得那一句“吹噓對鼎訇萬”么?莫道天下無知己,回首笑對飲茶人。

蘇堤是用來賞桃花的,因為柳陰相隔相襯,便愈加華美喜人。千百年還是最愛那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需襯著陽光明媚處,燦然有加;若有月色,看月光洗凈湖水,映著這一抹霞色,南國的佳人許是這般顏色。

然后呢?去登山罷。滿山的新綠是最親切幽遠的余味。

杭城有山有地的地方多種茶樹,你所知道的獅峰、虎跑、三天竺、梅家塢、龍井、翁家山等等。而我所熟悉的不過虎跑、三天竺、龍井幾個地方。在虎跑聽泉水的清音,賞泉的清冽,與溪水蜿蜒的潺潺不絕。帶著泉水與聽泉的心境,坐在龍井寺的涼亭里喝一杯新制的龍井。此水之美,其甘如露,而其輕柔易化、觸之成空,則太像極凈的霧了。

杭之夏

等桃紅李白,海棠杏花,萬千顏色都搖落,織了滿城的地毯。聽幾夜瀝瀝的雨聲,春天就只在夢里了。這一盞茶的清雋可回味處,都漸次成了回音。

選一個清朗的時日去看荷花吧,不要太早,不宜太遲,等蟬聲鳴透了窗紗,在曲院風荷的茶室里坐一盞清茶的光陰。如果茶桌上要選一支鮮花作綴,請剪一支含苞的蓮;如果要選一曲樂音伴這茶香依依,請用絲竹將這拂荷的風兒學了,一弦一音都透著清涼的香氣;如果要吟一首詞句,還是那首百年不厭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將這朵蓮花放在心上吧,喝茶的時候才能有別樣的回味;將身心看作這一朵蓮華吧,生于水而不著水,即一切而離一切,才能看透繁華。將茶的面目看清。

在荷池邊的茶座上坐一個下午,坐完一個黃昏,細細地將荷花看遍,你才不辜負這一場華美的盛宴。含苞,微啟,盛放,寧靜,輕曳,微語,華光。而茶呢?茶就是這樣的一番心意呵,一種身心里的際遇。是誰說非得用茶葉與水才能沏出茶來呢?這上蒼恩賜給我們的無味至味、無形至美的好茶,你怎么能忽略了呢?

杭之秋

秋天,還有什么比西溪濕地漫天的蘆葦更讓人心動呢?坐上搖櫓船,在水面上靜靜地走一段漂泊的心事。水既無垠,水天相連,這葉葉蘆葦浮在半中,你看,這分明是一杯新沏的茶湯呵。這茶湯初味既淡,回味綿長。一飲再三,將眉間心上的思緒都說盡了。這樣的茶得與知心的友人相對,不用說什么,靜默相伴而坐。能說的都能說完,那么,不能說的呢?不能說的不可解,難可意味,在這蘆葦曳曳的聲音里都漸次忘卻了吧。心空了下來,才是天地之間你我最初最后的模樣。

秋天的杭州最美的不僅如此,怎么可以不去賞桂呢?植物園。滿覺隴。一開就是滿街滿城滿湖滿山。從九溪十八澗一路驅車往市區(qū),兩旁的樹陰并不出奇,卻是流淌進車窗里的漣漪般的桂花甜香。迷醉了一路。曾有人對我說,昨日我坐在一棵古老的桂花樹下喝茶。不知怎的,這畫面在我的心里并不覺得怎樣美好,怎樣詩意。這樣賞桂真是大碗飲茶了。

杭之冬

清幽到極處就當是雪中的臘梅了。杭城的雪大都不甚隆重,難得落一場。白雪一飛,杭城就成了張岱的散文、姜夔的詞――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有人惦記著收梅花上的雪水,我聽了內心一驚,這樣的癡茶人世間少有。臘梅的冷香是美的,可惜收不進白瓷瓶里去。若當著這樣的院落,確實該用紅泥小爐煨一壺泉水沏茶。不該沏龍井,也許該是上好的普洱罷。或者,只將雪水、泉水煮了,放一兩朵恰美的臘梅上去,不飲也醉了。

阮浩耕:龍井與西湖是并蒂蓮

喜歡中國茶文化的茶客們,一定不會對“阮浩耕”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他主編過的《茶博覽》雜志,曾經以樸實的茶人文風、翔實的文化資料,成為愛茶人了解中國茶文化的首選,2007年,卸下主編職務的阮先生在本刊開設專欄,用他在茶界數十年的浸,將古今中外的茶文化史為我們娓娓道來。

每每閱讀阮老師寄來的文字,我都像與他又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談,那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出的語言,讓我在腦海中一遍遍地猜想著這會是怎樣一位老人。所以此次杭州之行,我選擇的第一個采訪對象就是阮浩耕老師。

西湖邊上的儉靜雅居

杭州著名南山路,一邊是美不勝收的西湖南線美景,另一邊則依舊矗立著許多舊韻猶存的近現(xiàn)代歷史建筑,這里是杭州特色的休閑藝術街區(qū),阮老師的家就在這附近,西湖邊上,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

敲開沿街的鐵門,眼前是一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樓房,土黃色的外墻略顯斑駁,院子里有好幾棵我說不出名字的綠樹。身后的鐵門“砰”地關上,立馬將這不大的院子與外面喧鬧的街區(qū)隔絕開來。

拾級而上,阮老師已經在家門口笑臉相迎。照片上曾見過阮老師,但眼前這位老人還是比我想象得更加健碩一些。阮老師的房子不大,最大的一問就是他的書房。和我遇到過的很多學者專家一樣,書房里除了書還是書,幾個大書柜占據了書房里整整一面墻的位置,各種和歷史、和茶有關的書籍堆放得有些雜亂,但交談中,阮老師卻總能很快地從書堆里找到他想要的那本給我們看。我們在一張不大的老式辦公桌前落坐,阮老師就端來了今年的新龍井,屋內立刻溢滿了濃郁的熟豆香,透過玻璃杯,翠綠的龍井宛如躍動的精靈,飲一口,鮮爽的口感把我們進門前的暑意驅趕得無影無蹤。

伴著這滿室的清香,我們從杭州的歷史聊起,度過了一個清涼愉快的下午。

龍井與西湖是并蒂蓮

因為是第一次見面,我和阮老師交換名片,他遞來自己的名片。讓我大吃一驚。名片上除了“阮浩耕”三個字和幾種聯(lián)系方式,其余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頭銜和職務。看我有些驚訝和疑惑的表情,阮老師笑著說:“外界在介紹我的時候,常說我是茶文化專家,其實我不是科班出身,根本談不上專家,只是好這一口茶。只要真誠地喜歡茶,不需要太多的頭銜和職務,反而會輕松一點?!边@樣樸實的話語和一張接近空白的名片,讓我不禁對眼前這位樸實的老人肅然起敬。

作為一位茶文化研究者,阮老師對杭州和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杭州從唐朝至今,經歷了從“茶禪”、 “茶貢”、“茶隱”、 “茶館”四個不同的階段。唐代的《茶經》中提到: “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笔侵^“茶禪”;兩宋時,龍井成為貢茶,是謂“茶貢”;明清兩代,龍井茶開始受到文人隱士的青睞,對于龍井茶的贊譽詩詞數不勝數,是謂“茶隱”;清代至民國時期,從南宋時期興起的杭州茶館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是謂“茶館”。

而作為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杭州茶客,阮老師自小在西子湖畔與龍井名茶相伴,他說過去的杭州城每條街巷里都有茶館,還有不少藝人會在茶館里說書,許多農民為了聽書,就把要賣的東西搬到茶館里,一邊聽書,一邊做買賣?!拔倚r候就經常去茶館里買菜,也常常為了多聽會兒書,而耽誤了母親的家務事。”

今天的西湖和龍井在阮老師眼里已經是相互依存的“并蒂蓮”,不可分割。到杭州不去西湖,不去品嘗一下龍井茶就不算到過杭州。西湖景區(qū)周圍可以喝茶的各式茶館不下一百處。西湖已經成為喝龍井最好的地方,喝茶的地方同時也是觀西湖美景的好地方?!俺S型獾嘏笥押臀艺f。在西湖邊上喝龍井怎么和在家里喝感覺就是不一樣呢?這可能就是西湖與龍井這對并蒂蓮的魅力所在吧!”

倪聞:杭州茶館的先行者

第一次聽說“倪聞”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門耳”茶坊,這個特別的名字很容易就在眾多的杭州茶館中勾起你對它的所有好奇。

再次聽說倪聞,是因為他開始在以“吃”為主的杭州茶館界倡導一種清茶的理念,并開始經營一個名叫“門耳茶敘”的名茶展賣館,賣自己的茶葉,這再次成為杭州茶館界的焦點。

在一些人看來,出身文人的倪聞已經擁有了商人的精明,而在另一些人看來,從商的倪聞卻依舊保持著文人的風雅。和倪聞的見面沒有事先預約,但在輕悠茶香迷漫的門耳茶坊吉祥坊。我們依舊從他的侃侃而談中,看到了一個文人倪聞和一個商人倪聞。

文人倪聞

話題自然從我最好奇的“門耳”兩個字開始,字面上看,是倪聞名字的分解,深層的含義在倪聞看來,是一種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門耳就是大門的門環(huán),扣響門耳時,門內和門外的兩個世界便被連接起來,我希望我的茶館也能像門環(huán)一樣,把不喝茶的人,或者還不了解茶的人吸引到中國茶的世界里,體會中國茶的精彩魅力?!?/p>

這樣頗具文人風雅的寓意寄托的是倪聞對茶館定位的堅持――書香門第式的“文人茶館”。這種文人特色體現(xiàn)在茶坊的每個細節(jié),而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倪聞自己的用心之作,倪聞說: “中國茶文化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如何體現(xiàn)在茶館的品茗環(huán)境中?我做的是減法,而不是一味地疊加,堅持處處留意,處處擦痕。”于是,在門耳茶坊,我們看到坊內的野樹、山竹、溪石、冬草、藤蔓、水池、盆景、紅魚……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相互結合,每一處都讓人賞心悅目,今天的“門耳”已經成了杭州茶客眼中“生態(tài)環(huán)保型的文人茶坊”。

和很多只鐘情綠茶的杭州茶人相比,倪聞對普洱茶、烏龍茶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寬容,但針對到每一種茶,他那股文人式的執(zhí)著又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堅持自己親自收茶,反對拼配,堅持一口真味;他堅持正確的引導是能夠挑戰(zhàn)品飲的習慣;他說有人講究烏龍茶早上做和晚上做的差別,其實是個例被放大……雖然經營的是茶館,但對做茶,倪聞一點也不陌生,每到茶季,他都親自奔波于中國各大茶區(qū),普洱茶、烏龍茶、紅茶、綠茶……他都虛心向當地茶農和專家請教,并親自嘗試做茶?!伴T耳”的老茶客也時常能從他那里要到不少好茶,他對茶葉品質的高標準也得到了許多茶客的認可。

于是,關于“門耳茶敘”的構想開始在倪聞的腦子里形成。

商人倪聞

2006年秋天, “門耳”老字號茶館在杭州環(huán)城西路上如意坊隔壁開出“門耳茶敘”,這個有些拗口的名字實際上是一家集茶葉和茶具于一體的茶業(yè)公司,這標志著倪聞在商業(yè)上的重大轉變,他要開始做茶了。

“上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并延續(xù)至今的杭州茶館是以‘吃’為特色,但隨著這些年杭城人休閑方式和品位發(fā)生的根本性變化,講究純粹品茗環(huán)境的清茶館已經越來越受到茶客的喜歡?!蹦呗勔陨倘说木骱蜆O具前瞻性的眼光指明了門耳的未來發(fā)展道路, “未來的門耳不再僅僅是一個茶館的名字,它一定要成為富含中國文化的茶品牌。”

現(xiàn)在的“門耳”一方面延續(xù)著杭州特色的自助茶館,另一方面則以“茶敘”為名,在緊鄰湖濱路的地方開出了一問名茶展賣館,透過婆娑的樹枝縫隙,花園式的館內名茶如云,倪聞說展賣館主要突出一個“展”字,先通過舉辦各類茶事活動,比如中日茶藝交流會、兩岸的普洱茶會、鐵觀音春茶品鑒會等,向普通消費者展示出中國茶的魅力。

當我們驚嘆于倪聞作為商人的創(chuàng)意和膽量時,他卻并不滿足。在他規(guī)劃的藍圖中,未來的門耳茶坊會轉變?yōu)榧兇獾那宀桊^;茶敘里的名茶精制坊是開放式的。茶客可以親眼目睹每一罐“門耳”茶的制作過程;有興趣的茶客還可以在店堂里親自體驗做茶的樂趣……作為商人,倪聞說自己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門耳”給人的印象是精致而不失內斂、平常卻卓爾不群,就像眼前的倪聞,看似一副散淡的模樣,卻能讓你深刻地感受到他文人般的執(zhí)著與激情和商人般的精明與遠見。

宋大?。翰璧氐廊撕竦?/p>

杭州的茶館業(yè)是全國最發(fā)達的,但大部分茶館以“無限量自助茶點”為最大賣點,熱鬧如自助餐廳,領略過這番熱鬧之后,想找一個安安靜靜喝口好茶的茶館還真不容易。朋友很神秘地介紹了一個清凈之地,于是決定前去瞧瞧。

朋友領我們來到一家裝修得很簡潔的茶館,沙發(fā)寬大,燈光明亮,空氣流通,叮叮咚咚的鋼琴曲縈繞耳邊,更可喜的是茶具極精巧別致。我一向對茶樓主流的中式裝修頗不以為然,一進門就是衛(wèi)生香的味道,全新的木雕花窗,燈光昏暗,一屋子不辨真假的古董,而配樂一定是幽怨的古箏曲。誰說茶樓就一定要中式裝修呢?似落伍的好萊塢電影,說起中國人,男人一定是病怏怏拖根長辮子,女人則一定是扁平臉細長鳳眼斜飛八鬢。而這個茶館整潔如咖啡館,倒讓人耳目一新。

我們正對茶館的裝修嘖嘖稱贊,一個高高瘦瘦的男子急急走進來,笑容滿面,一邊說“來晚了,來晚了”,一邊與我們挨個握手,大手溫暖有力。他就是這家茶館的主人――宋大俊。

他親自給我們泡茶,這時,服務員送上茶點。他笑道: “我這里是喝茶的地方,不是吃茶點的地 方,所以只有水果和干果,要吃無限量自助茶點的,對不起,恕不招待?!痹瓉恚未罂〗洜I的是一家清茶館,愛茶如命的他過去常和茶友去茶館喝茶,但茶館不是太吵就是茶葉太差、水太差。于是他就想自己開個安靜的茶館,讓單純喜歡喝茶的朋友有個去處。

喝著他遞過來的一杯杯好茶,我心中暗想,這個愛好的成本可真有點高。

我們邊喝茶邊聊茶,聊到了烏龍茶的拖補酸工藝,聊到了鐵觀音的輕發(fā)酵趨勢,聊到了西湖龍井茶樹品種的不同而對茶葉品質的影響,聊到了普洱茶的變化……宋大俊很認真地一再強調: “現(xiàn)在的市場花腔太大!今天炒這個概念,明天炒那個概念。我們要做的是把外面的偽裝一層層地剝掉!茶地道,人更要厚道!用好的水、地道的茶、保留自己本分的心來泡茶!”

可是,在這樣一個故事越說越玄、噱頭越擺越大、人人想撈一把就走的社會風氣下,貨真價實有用嗎?人人都想58元在茶館泡一天、吃三頓飯的心理下,清茶館會有人光顧嗎?

宋大俊很坦然地承認:“茶館不掙錢,虧到現(xiàn)在?!?/p>

我越發(fā)驚訝:“那你還繼續(xù)開?”

宋大俊嘬一口茶,笑得云淡風輕: “杭州有一批和我一樣真正喜歡茶的人,我希望給他們提供一個能夠喝到地道的茶的場所。虧錢不算什么,還有什么比內心的豐盛、心靈的喜樂和平靜更為重要的呢?人的內心里面裝著什么,外面就會洋溢出什么?!?/p>

我看著他率真一如孩童的臉,不知道該說什么。我是那么不滿意杭州自助茶館的吵鬧和沒有好茶??墒钱斠粋€真正的清茶館出現(xiàn)在我面前時,我又為它的前途擔憂起來。在茶館成本日益高漲、競爭極其激烈的今天,我不知道他可以堅持多久,但我想我會一直記得他的話:茶地道,人更要厚道,用好的水、地道的茶、保留自己本分的心來泡茶!

邊玩邊喝茶

曾經有媒體做過一份關于城市幸福感的全國性調查,杭州名列第一,不僅是杭州人,不少外地游客都把杭州列為最有幸福感的城市。對于不同的人,這樣的幸福感可能會體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如果可以在如詩如畫的西湖勝景里,碰一杯龍井清茶,看柳浪,聽鶯啼,從日出到日落,應該是茶客們能感受到的最幸福的事。

小編是第一次來杭州,除了游覽美景,自然也不能少了茶的相伴。于是,在當地朋友的幫忙和介紹下,查閱了大量資料后,決定只用一天時間,憑借著一張地圖,以邊玩邊喝茶的心態(tài),開始一段天堂的尋茶之旅。

第一站:早晨

杭州的平民茶客

在和阮浩耕老師閑聊時,他就一再推薦我們一定要去杭州的平民茶座看看, “每天早上,吳山公園、花港觀魚等西湖周圍都有很多平民茶座,一塊錢可以從早喝到晚,那就是最真實的杭州茶客生活?!?/p>

平民茶座的客人大都是老杭州人,他們習慣每天一大早到西湖邊鍛煉身體、喝喝早茶。去年7月錢江晚報《一塊錢早茶要沒了花港茶室的“老茶客”急了》一文引起老杭州人的關注,在大家的呼吁和共同努力下,如今,杭州還有8處“1元早茶”可以滿足老杭州人的需要。這一看似普通的事件,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平民茶座在杭州人心目中占據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每天早上6點半到8點半,就陸續(xù)有杭州人來虎跑茶室喝“市民早茶”,每人每月60元,平時零買則是每杯3元,茶室統(tǒng)一提供茶杯、茶葉,謝絕自帶暖水瓶、茶葉。另外,還有翠雨廳茶室、太子灣天緣臺茶室、逍遙軒茶室、植物園茶室、鳳凰山茶室、六和塔茶室,這些大都要自備茶杯、茶葉,價格1元。如果選擇在吳山公園喝茶,則可以從天蒙蒙亮喝到太陽西下,自備茶葉和杯子的,只要5角錢。

習慣在衡山路或新天地泡吧的上海小資們,或許對這種略顯簡陋的茶室不會有太大興趣。大概只有同樣生于天府的成都人能夠理解杭州人,一壺龍井,一袋瓜子,一天的時間,老杭州人的生活簡單、純粹卻絲毫不失情調,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骨子里還流淌著南宋貴族遺風的城市。

第二站:上午

中國茶葉博物館

位于杭州城內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家以茶為專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一條以茶為主的旅游線路上自然不能少了它,而且有朋友也極力和我推薦,只要是真心喜歡茶的人,就一定要去那看看。于是,喝過平民早茶,我們決定去中國茶葉博物館參觀。

博物館就坐落于茶鄉(xiāng)腹地,倚山而筑,背倚吉慶山,面對五老峰,東毗新西湖,四周茶園簇擁,舉目四望,粉墻、黛瓦、綠樹與逶迤連綿、碧綠青翠的茶園相映成趣?!爸袊枞~博物館”幾個大字幾乎被郁郁的爬藤植物完全遮蓋了。

走進陳列大樓的序廳,頓時被淙淙水聲吸引,只見一面水幕從十米高處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潤著偌大一個綠色的“茶”字,顯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水幕之下,假山鹽景郁郁蔥蔥。這動靜結合的設計,象征著中華茶文化之源遠流長,詮釋了茶與水、自然與人的親和關系,突出了展覽的主題。博物館主體由幾組錯落有致的建筑組成,以花廊、曲徑、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連,營造出富有江南園林的獨特韻味和淳樸清新、回歸自然的田園風光。

懷著一種好奇而驚喜的心理,我們開始了博物館的參觀之旅,整個博物館分為茶史廳、茶萃廳、茶事廳、茶具廳、茶俗廳、茶緣廳六個部分,主要通過圖片、實物、文物和電子講解的形式多方位、多層次、立體地展示出中國茶文化的無窮魅力?,F(xiàn)場還有一個由四個木制揉捻桶組成的大型揉捻設備,游客們可以親自嘗試一下?lián)u動揉捻機的感覺,許多人都躍躍欲試,畢竟這樣近距離感受做茶的機會太難得了。

第三站:中午

喝新茶,享農家樂

從茶博物館參觀出來,已快臨近中午,周圍的茶館和飯莊已經人滿為患,于是我們決定繼續(xù)步行上山,到不遠處的龍井村去,體驗一下被杭州人津津樂道的農家樂。

正值中午最熱的時候,但西湖景區(qū)的植被保護得非常好,一路綠樹成陰,習習的山風迎面吹來,滿眼的綠色一掃步行的暑熱和疲勞,如此閑情的散步在城市里是很難享受得到的。當你看到路兩邊的茶樹漸漸多了起來,龍井村標志性的大門就漸漸出現(xiàn)在眼前了。

讓我驚訝的是,從龍井村口一直向內綿延幾百米,錯落的江南特色民居也已經滿是吃飯、喝茶、打牌、休憩的人。聽朋友說,無論平日里多么忙碌,每到周末杭州人都要到郊外度假,即使車再堵,人再多,他們也樂此不疲,而每年三四月間,春茶的上市更給他們多了一個出行的理由。到農家樂喝新茶,吃農家菜,看茶農現(xiàn)場炒茶,享受一下農家樸實的生活,臨走時再帶點龍井回家,杭州人早已經把這里當作了自家的后花園。

我們沒法像杭州人那樣花大把大把的時間享受農家樂,只是簡單地吃過午飯,就開始去看茶農炒茶。

村里的茶農就在家門口炒茶,一口锃亮的鐵鍋,一畚翠綠的芽頭倒下,“輟鄙四起,一雙皮厚肉粗的大手起起落落,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干凈利索的手法讓不少游人嘖嘖稱贊。不過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場炒茶已經變成了單純的秀秀手藝,龍井村茶農手上真正的 西湖龍井早已經被固定的客人訂走了。很多客人都是在今年直接預訂好明年的茶,到了第二年明前茶期間上門拿貨,而若客人無法到現(xiàn)場,茶農也會負責將貨郵遞到手。

作為原產地,龍井村、梅家塢、翁家山一帶已經隨著“西湖龍井”的美名逐漸被很多愛茶人所熟知,而作為西湖景區(qū)的一部分,他們同時也成為杭州人不可缺少的休閑勝地。盡管我們常聽到在龍井村已經買不到真正西湖龍井的抱怨,但退一步想,能在這樣滿目青翠的幽幽院落問,欣賞茶農舞蹈般的炒茶技藝,用一杯清茶,浪費掉一天的時間,對于天性悠閑的杭州人來說,茶好茶壞又何妨。

第四站:下午

問茶梅家塢

梅家塢位于西子湖畔的西面,比龍井村離城區(qū)更遠一些。一路上峰巒起伏,憑窗遠眺,一畦畦的茶樹呈階梯狀分布,從山腳蜿蜒伸向山坡。陽光透過薄霧撇在茶樹上,綠色蔥蘢,生機盎然。在穿過一個隧道之后,車子停在梅家塢龍井研究所(浙江省軍區(qū)茶廠)。

數輛觀光旅游車有秩序地往返著,訪茶品茶之人絡繹不絕。隨著人流,我們踏進北面一個大廳,一把古色古香一人多高的茶壺矗立在大廳中間,壺把和壺嘴似蒼松虬枝,不過是暗紅色的,正面一個巨大的“?!弊郑趁媸且皇酌说脑?,字體流暢,如行云流水,不知怎樣燒上去的。旁邊有說明,摸上它會降福,游人爭相觸摸。

我們在一間十分典雅的茶廳內一一落座,對門的墻上掛著當年總理品杭州龍井茶的照片。主持茶藝的是位姑娘,她給每人淺斟一杯茶水,讓大家細細品茗。我端著茶杯,仔細觀看,杯中之茶,粗而松弛;茶湯入口,細細品味,卻清爽、微苦而又甘甜。我們之中有人便問:“這茶葉是最好的嗎?”

茶姑沒有馬上答話,隨即又拿出了三種茶輕輕地放在茶幾上。說道:“龍井都是手工炒制,外觀呈扁平片狀,色為綠中帶黃?!泵磕甑那迕鞴?jié)到來之時,便是極品龍井茶的采摘季節(jié),俗稱“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屬于中品,谷雨后采摘的叫“雨后茶”屬于下品了。明前茶太少,一般人是喝不到的。我們喝的是雨前茶。

喝著“龍井”,我忽然想起一個問題,在梅家塢茶鄉(xiāng),凡下車的地方會有很多茶舍,每個茶舍都寫著“龍井問茶”。何為問茶?姑娘滔滔不絕地講著:“江南人,喝茶不說喝,品茶不言飲,講究一個‘問’字,這里蘊含的是茶的文化,體現(xiàn)的是人的品位。江南問茶,講究一聞二品三回味。”姑娘回答著,幾位茶姑又將一杯杯沏好的茶,遞到我們的跟前,頓時感到一陣濃濃的茶香。姑娘接著說道:“聞,聞之茶香。茶的種類不一,經沸水沖泡,茶針均勻地如花蕾初綻,飄逸出屢屢幽香。這幽香傳達給你的是山野一樣的清新,歷史一樣的悠遠,詩詞一般的浪漫,哲理一般的深沉。品,品之茶性。茶雖屬草木,卻有人之靈性,與那些心浮氣躁、狂妄自大、矯揉造作、斤斤計較、追逐名利之徒不適,又以附庸風雅,炫耀身價者為忌。對善待它的人,它送給你溫馨與甘醇;對褻瀆它的人,它報之于你的是冷漠和苦澀。三回味,便是體會茶中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底蘊。每種茶都有它的來歷和傳說,那些關于茶的詩文,能使人提高樂趣,增加品位,得到美與哲理的啟迪,油然而生無限感慨。達到一種精神的極致。問茶至此便會輕輕松松,灑灑脫脫,其情、其心、其識、其藝便沒有什么可以替代的了?!?/p>

這一番“問茶”雖然不能立刻把我改造得高雅脫俗,但也長了不少知識,相當于聽了一堂龍井專題講座。于是便有人興致勃勃地想買梅家塢茶了。茶姑們端上來四種茶葉,分別是180元、120元、100元、80元一小筒,一小筒也就二兩左右,心里不由得驚嘆,龍井真的是不便宜呢。

離開梅家塢,我不由得感嘆梅家塢人的商業(yè)頭腦,他們將茶文化作為發(fā)展旅游的內在推動力,以茶旅游推動茶文化的傳播,在茶村的問茶、品茶和參觀中,我們已親身感受到濃濃的茶文化。這種茶文化,不僅炒熱了茶葉的商機,也帶動了杭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這才是梅家塢龍井茶真正的味道。

第五站:晚上

杭州“吃”茶館

第一次體會到杭州的吃茶文化是在南宋古街清河坊的太極茶道茶館里,古樸的店堂加上伙計們響亮的吆喝,讓人不由得要走進去飲一杯茶。杭州人喝茶時不會單純喝茶而已,店堂一邊琳瑯滿目的小點任你選擇,上一點休閑堅果,嘬一口清茶,才能體會到杭州人的“吃茶”樂趣。

杭州的茶館,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偏安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定都臨安(今杭州),統(tǒng)治階級追求的安逸生活使杭州這個產茶地的茶館業(yè)隨即興旺起來,馬上發(fā)展成“處處有茶坊”的壯觀景象。今天,杭州坊巷間擁有近千家茶館,密集度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從星羅棋布般散落在杭州城里的茶館就可看出杭州人對茶館的依賴與鐘情。就像法國巴黎街邊的咖啡店,德國慕尼黑路邊的啤酒屋一樣,杭州的茶館也成了所有游人不能錯過的體驗。門耳、青藤、湖畔居……都是杭州本土很有名的茶館,在阮老師的推薦下,我們選擇了青藤茶館。

到了青藤茶館的門口,抬頭一看招牌,我還以為是一家時尚咖啡西餐廳。茶館的裝飾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一色古色古香的木圈椅,搭著方大紅緞面的棉椅墊,圍廊上掛著幾盆吊蘭,墻上裝飾著幾個古樸的瓷器,窗上掛著細竹簾,竹燈籠輕輕晃著,柜臺邊有棵纏滿青藤的樹似乎寓意著茶館名字的由來。這邊,兩個女孩在中心舞臺上彈古箏,小橋、流水、假山,燈光幽幽。另一處,一位民間藝人在安安靜靜地做陶,周圍的人也安安靜靜地看著,用心感受著陶土的神奇。

篇4

(一)有助于大悟傳統(tǒng)茶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一方面,茶文化和承載其文化景觀是大悟的寶貴財富,通過傳承和“生產性”保護這些文化景觀對大悟歷史文化發(fā)展以及茶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增強本地居民的自我認同意識。外來文化的擴散滲透會使地域文化發(fā)生重構和變遷。而自我認同意識的增強會提高當地居民參與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性。

(二)有助于保護大悟生態(tài)自然景觀大悟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植被物種豐富。本課題將系統(tǒng)評估部分地區(qū)的生態(tài)承載力,規(guī)劃景區(qū)環(huán)境容量,合理規(guī)劃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qū),以整合區(qū)域旅游資源建設生態(tài)旅游城鎮(zhèn),逐步形成綠色旅游概念,增強當地社區(qū)居民對自然環(huán)境保護的積極性。

(三)有助于大悟城鎮(zhèn)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大悟地處大別山,由于受缺乏茶葉專業(yè)市場等因素的影響,限制了其茶業(yè)向省外市場開拓潛力的發(fā)揮。研究認為,通過挖掘城鎮(zhèn)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完善城鎮(zhèn)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積極培育旅游新亮點,能夠進一步開拓茶葉潛在的消費領域,從而帶動整個茶產業(yè)鏈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并通過旅游業(yè)大幅提高大悟城鎮(zhèn)化的水平。

二、大悟茶園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的研究

大悟茶園營建研究應該注重茶文化歷史積淀,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空間氛圍營建,將傳統(tǒng)茶文化元素加以提煉和融合,用新的設計手法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使傳統(tǒng)茶園空間煥發(fā)生命力、吸引力。主要從文藝、禪茶文化、制茶工藝科普、茶俗特色與景觀營建等方面開展研究。

(一)自然景觀大悟縣三里鎮(zhèn)“柏園生態(tài)茶葉園”,位于大別山西端,東依擂鼓臺,南鄰馬鞍山,北連豫南信陽和羅山,柏園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溫夏暖,秋爽冬寒,干濕得宜,植被茂盛,云霧密集;土地肥沃,山水秀美。茶農們從20世紀60年代起,依托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開山墾地建茶園,基地8500畝,年產茶葉1.6萬千克。政府以柏園為中心,以黃龍寺、擂鼓臺、馬鞍山、孤山寨、響水潭為放射圈的生態(tài)茶葉公園為戰(zhàn)略目標,經過六年的建設,現(xiàn)已初具規(guī)模。如今,大悟茶葉遠銷國內外,不僅茶葉貿易往來頻繁,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沿途時而是荊棘叢生的懸崖,時而是云霧繚繞的山脊,被稱為“大別山的天路”。

(二)人文景觀主要對大悟地區(qū)的民俗文化、茶葉貿易景觀、茶園文化景觀、茶歌文化景觀、禪茶文化景觀等開展系統(tǒng)性的調查、整理和發(fā)掘。資料表明茶園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據《大悟民俗文化》記載:宋朝時,楊八姐率三千將士,消滅叛軍,兩軍交戰(zhàn)時宋軍被沖散,被困在九里關西邊山上,眾將士因吃野菜充饑而患病,楊八姐采摘柏園茶葉沖泡后給將士飲用,將士頓時神清氣爽。擂鼓臺:楊八姐率將士征戰(zhàn),讓山羊腳踏戰(zhàn)鼓猛擊,發(fā)出“咚咚”響聲為將士助威,一舉消滅叛軍為民除害。此后該山被命名為“擂鼓臺”,史稱“楊八姐大戰(zhàn)擂鼓臺”。黃龍寺:大悟茶農采摘茶葉進貢皇上。皇帝喝后,頓覺口齒醇香,心曠神怡,于是下?lián)芄巽y,在茶園的猴石山下建一座寺廟,賜名“黃龍寺”。柏園: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九里關,聽民間傳說楊八姐的故事后,來到黃龍寺品茶,龍顏大悅,將黃龍寺茶葉欽定為貢茶,黃龍寺茶從此名揚天下。黃龍寺山清水秀,翠柏森森,賜名“柏園”。

三、基于茶文化視域的大悟茶園景觀營建

(一)傳統(tǒng)造園手法與茶園景觀營建借用國畫中山水寫意的手法,呈現(xiàn)出一幅美不勝收的水墨畫卷,山巒起伏,云霧繚繞,鷺棲湖區(qū)水面寬闊,漁舟唱晚,茶園內古樹參天,植被茂盛,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臺小橋,龍頭嶺山頂龍頭閣,達到傳統(tǒng)造園手法中“景隨人遷,人隨景移”的最高境界。

(二)禪茶文化與茶園景觀營建黃龍寺朝覲、祈福依托區(qū)域內的佛教文化元素,在硬件物質載體與軟性文化載體上顯現(xiàn)佛教的觀光功能,并結合禪茶顯現(xiàn)養(yǎng)生功能。按照廟舊址,重修黃龍寺,按照建筑中軸線向東西延伸,修建山門、十八羅漢殿和天王殿形成寺廟規(guī)模氣勢;既有水塘位置修建放生池及停車場,并在黃龍寺左側山坳處修建素芳齋,依托柏園茶場,加載禪茶文化內涵,打造禪茶園和竹林精舍,使區(qū)域改造環(huán)境成為佛文化朝覲、祈福、修心養(yǎng)性之所。

(三)制茶工藝科普與茶園景觀營建營建賦有文化內涵的茶園景觀不僅具有觀賞性而且能起到茶工藝的科普作用,讓國內外游客、大中小學生們在游覽茶園的同時,還能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及煩瑣精細的制作技藝,通過現(xiàn)代營建方法展示設計方法來弘揚湖北茶文化,如還原歷史場景的雕塑故事廣場結合茶博物館的圖片、文字、聲光電子多媒體材料等。博物館里的“歷史空間”,還原舊時茶作坊,并且布置原始制茶工具,蠟像制成的茶農人物形象,描繪出人們正在進行茶葉炒制、熟練包裝等故事場景。茶工藝大道主要戶外展區(qū),用來展示茶的培植方法、制作技術、茶藝、茶道、茶俗等發(fā)展歷程,以時間順序設計雕塑故事廣場,采用雕塑和石壁、浮雕的形式表現(xiàn)新鮮的茶葉如何變成成品茶的整個制作過程。例如其中一組“少女采茶”就生動地塑造妙齡少女纖纖細指采茶忙的場景。“放歌茶園”塑造了茶農一邊唱茶歌一邊往筐里放茶葉歡聲笑語的勞作景象。雕塑故事廣場不僅講求人物形象生動,布局也做到疏密有致。按歷史沿革規(guī)劃敘事性參觀游覽流線,讓游人在每個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空間中轉換,感受到茶文化歷史內涵的博大精深。

(四)茶俗特色與茶園景觀營建多元化茶俗是指在人們長期的茶事生活中,年長越久積累形成的以茶為主題或以茶為媒體的風俗、習慣、禮儀。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地區(qū)、每個民族茶俗的特點和內容不同,僅湖北地區(qū)就有很多種。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現(xiàn)大悟不為人知的傳統(tǒng)茶文化歷史,通過田間調查法發(fā)掘大量古老民間傳說、神話,經過對民族藝術的精心挑選和編排,創(chuàng)作具有現(xiàn)代性更為大眾所能接受的茶藝、茶歌、茶舞、茶詩,使之成為原生態(tài)的代名詞,茶俗文化本身的多元化將會推動茶園景觀營建的多元化,使之成為一個極富吸引力的公共空間場所。茶園景觀的營建應當重視茶俗特色并重構茶俗文化景觀,有助于增強大悟茶文化的認同意識和當地居民的自我認同意識。湖北荊楚文化歷史悠久,茶俗茶事活動異彩紛呈。在茶園營建是可以引借湖北其他地區(qū),苗族、土家族、侗族的茶俗文化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如宜昌土家族的油茶湯是茶葉拌炒米、核桃仁、芝麻、花生米、黃豆芽,加上姜、蔥、蒜等佐料,用菜油或豬油炒焦而成,提神解渴,味道鮮美;土家族的吊鍋子茶,正如神農架民謠所唱:“抓把老母葉,丟在吊鍋子中,冷水煮三煮,熱水沖三沖,姐三盅,郎三盅,粗茶味也濃?!贝送?,還可以融入大悟地區(qū)其他民俗風情在設計中,如口彩風俗、飲食風俗、勸酒風俗、農事風俗等都可以給游客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茶園在回歸傳統(tǒng)同時也在多元化、與時俱進。

篇5

“茶館不僅是休閑的場所,也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因此茶館首先要與客人真誠的溝通與交流,努力營造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是“你我茶燕”主人倪曉英開茶館的初衷,也是她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標。

當倪曉英聊起“你我茶燕”的時候,特別強調人與茶、人與茶館之間的和諧關系。她認為茶館應該符合現(xiàn)代消費觀念,給客人提供清新、簡潔的環(huán)境,讓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熱愛茶文化。

倪曉英過去那段與茶至深的緣分,讓她至今還銘記不忘。倪曉英從原來的浙江農業(yè)大學茶學系畢業(yè)后,1982年被分配到諸暨茶廠工作三年后調到杭州茶廠從事出口茶葉的品質鑒定工作,一干就是七個年頭。1992年她到浙江第一出口茶廠擔任銷售科長,在這人生最寶貴的十幾年里,她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最初的茶葉制作到后來的負責茶葉銷售,再到最后自己創(chuàng)辦“你我茶燕”,倪曉英把茶看作是自己的終身“朋友”。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憑著對茶文化執(zhí)著的追求和深刻的理解,她“突發(fā)奇想”,決定自己開座茶館,既能給茶客提供一處清靜休閑的場所,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為弘揚茶文化作點貢獻。于是,一家不到200平方米的小小“你我茶吧”1997年在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湖濱路口開張了。由于經營管理有方,服務誠懇熱情,深得客人厚愛和同行肯定。1999年,在杭州市首屆茶文化節(jié)上“你我茶吧”被評為“杭州十佳溫馨茶樓”,其頗有創(chuàng)意的茶藝表演“幽蘭出谷”連續(xù)兩屆奪得“金冠獎”、“銀冠獎”,同時還被中國茶葉博物館吸收為向中外客人介紹和獻演的特色茶藝。

今日湖濱路多了一些豪華型的商店的特色店家,昔日的“你我茶吧”不見了,這讓一些鐘情于它的茶客惋惜和惆悵。如今,繼承了中西合璧的“你我茶吧”風格又高于“你我茶吧”,別有風情的“你我茶燕”終于和茶人及廣大的茶客見面了!“你我茶燕”是倪曉英花了一年的時間,經過細心醞釀和精心裝修于今年春節(jié)亮相的。它圓了鐘情于“你我茶吧”老茶客的夢,使人們那份若有所失的溫情重又找到了寄托,并有了更深入的延續(xù)。

“你我茶燕”沿襲了“你我茶吧”典雅精致、舒適溫馨的風格,在經營面積近500平方米的茶館里,將我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和西方現(xiàn)代的酒吧文化融于一體,體現(xiàn)出一種中西合璧、獨具匠心的休閑風格。當我們推開虛掩的門,仿佛走進了一家高星級的賓館,茶館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透露出歐式格調,讓人不禁驚嘆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還可以與洋氣十足的外國文化如此巧妙的結合。地面上鋪著的淡藍色地毯是請專業(yè)師傅用純羊毛手工編織的,墻上的外國抽象畫是由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精心創(chuàng)作的。大廳中央展臺上陳列展出十余套精美茶具,在橘黃色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亮,那是用來喝功夫茶的,這些茶具大多數是日本、韓國著名的茶藝專家、香氣專家贈送給“你我茶燕”的。這里裝修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體現(xiàn)著茶館主人的文化修養(yǎng)。倪曉英把自己多年的珍藏也都在這里展示出來,希望以此與有共同愛好的廣大茶友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同時也把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展示給每一位來“你我茶燕”的尊貴客人。

“你我茶燕”擁有近百個座位,茶館內大到包廂的裝潢、布置,小到一套茶具的擺放,倪曉英都是自己親歷親為,對每個細小的地方都絲毫不敢粗心。她經常這樣告誡自己,也時常提醒自己的員工:“你我茶燕”就是要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使來這里的客人像回家一樣。茶館內有七八個各具特色的包廂,大的可以坐三五好友聚會聊天,小的只可容納情侶竊竊私語,每個包廂不但有各自不同的設計和布置,而且還有頗具韻味的名字,如“丹桂臨風”、“幽蘭出谷”、“紅梅傲雪”、“玫瑰鐘情”、“百合情緣”等。透明晶瑩的桌上擺放著潔凈整齊的茶具,在紫色的燈光下耀眼奪目,幾張對稱擺放著的柔軟沙發(fā)和頂篷紫色的紙制手扎燈籠給整個包廂增添了幾許親切和舒適,加上角落的那一盆盆生機勃勃的翠竹,把四周點綴得更加綠意盎然。無論是第一次來的客人,還是對“你我茶燕”有著深厚感情的老茶客,每來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茶館的玻璃門設計同樣十分考究,上面雕刻了數十個用楷書、行書、隸書、草書、篆書等不同字體書寫的“茶”字,旁邊的玻璃窗用古代的仕女圖巧妙地裝飾起來,既顯得美觀大方,又保留了包廂客人的私密空間。入夜時分,休閑桌上點起盞盞燭燈,在淡淡的燭光里,桌上的鮮花、燭光與燈光相映成趣,加之耳邊悠揚的薩克斯音樂,不經意中一股浪漫的溫情便在“你我”之間緩緩地蕩漾開來……

“你我茶燕”名茶薈萃。它匯集了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保健茶等類50余種純正地道的茶葉,有屬于貢品級的“極品龍井”、“大紅袍”,有采自高山的“羊巖蘭花”,還有“碧螺春”、“武夷肉桂”、“鐵觀音”以及“苦丁茶”、“普洱茶”等各類保健茶。此外,茶館還引進了韓國的餅茶、日本的櫻花煎茶、德國的花果茶、夏威夷的冰茶、斯里蘭卡的紅茶等。你有雅興,還可以一邊品茗啜飲,一邊欣賞精湛的茶藝表演。

“你我茶燕”與眾不同的是,它把茶文化與飲食文化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茶館特聘了廣東點心師,每天推出五款不同類型的港式點心和甜品,茶點都是每天當場現(xiàn)做,確保了茶點的新鮮可口。一道道現(xiàn)做的點心,熱氣騰騰,清清爽爽地送到桌邊,體現(xiàn)著人文的關懷以及對每一位客人的尊重,讓人倍感親切。這種以茶會友的方式招徠生意,很有人情味,頗有親和力?!澳阄也柩唷苯奎S龍體育中心,離浙江大學不遠,人們在觀看精彩賽事和投入緊張的學習之余,到這里來喝茶聊天,無車馬之喧,鬧中取靜,讓人一洗風塵,因此雖然開張不久,卻生意紅紅火火,以一枝獨秀于杭州茶館之林。

Her Ambition is a Cup of Tea

By Xiao Yin, Ying Hao

Ni Xiaoying has been in the tea business for a long time. A tea major from Zhe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i was assigned in 1982 to work in a tea processing factory for three years before she came to work as a quality inspector for Hangzhou Tea Factory. There she supervised tea products for overseas market for seven years. In 1992 she was promoted to a sales manager position at Zhejiang First Export Tea Factory. In probably the best ten years and more in her life, she was deeply immersed in tea and became quite familiar with the quality, aroma, and taste of various teas. In those years she delved into tea and tried hard to find ways to best promote tea as a culture and a way of life.

All these naturally led to the teahouse she set up in 1997. It was located on the Lakeside Road, presumably the best place for a cup of tea in the downtown Hangzhou. The 200-square-meter teahouse, calledou and I Teahouse? became popular with customers and peers in the city’s teahouse industry. Excellent service won the hearts. In 1999, the teahouse was award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teahouses in Hangzhou at the 1st Tea Culture Festival. Her teahouse’s tea performance entitled ragrant Orchids out of Valley?won two top awards at the two consecutive festivals. The China Tea Museum took it into its repertoire for domestic and overseas tea aficionados.

Unfortunately, the teahouse was later dismantled for making room for a large-scale downtown refurbishment program.

Today, one year after her first teahouse, she has set up another teahouse to embody her best expertise of tea business. Though it is located in a place away from the downtown Hangzhou, it is better decorated and much larger. The nearly 500-square-meter teahouse inherits the elegance, comfort, sweetness, and sophistication seen in her first teahouse. Patrons often wonder how the Chinese tea culture is so amazingly fused with a luxurious western atmosphere at her teahouse. The light blue wool carpet was custom-made for the teahouse. Abstract paintings were created by professors at China Fine Arts Academy. On the central display table are a dozen of exquisite tea sets, --gifts mostly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tea experts.

And the new teahouse has a new name: ou and I, Tea and Swallow? something that reminds one of Ni’s prosperous beginning in the business. Her DIY attention to all the details has remained unchanged. Private rooms of different sizes cater to different needs. And each gets a poetic name. All the glass doors are engraved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 茶 (Tea) in various calligraphic styles.

Of course, a cup of tea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fering in a teahouse. Ni’s tea-list has 50-plus tea drinks in eight categories. These tea beverages are not merely homemade ones. Some are from overseas.

篇6

前世的繁華底色

上海漕寶路188號,桂林公館。

黑瓦白墻,花木扶疏,疊山立峰,亭榭參差??未入桂林公館,眼前已是一派自然好風光。

論借景,桂林公館的主人可謂高手:公館盡占桂林公園的精華之域,建筑附麗“福、祿、壽、喜、仙”五大寓意,雕琢出江南私家園林之經典樣本;論借史,新主人更是心思縝密:公館的“前世”便是上海灘一代傳奇大亨――黃金榮的私家花園別墅。僅黃金榮的大名,就足以令人探究與咂摸良久,心存來此叩問歷史的好奇。

縱觀整個正園布局,處處蘊有中國風水的玄機?!案!睘橛^音閣,是當年黃金榮的家廟,如今其地窖用來存放普洱茶和葡萄酒;“祿”為祿亭,因亭頂立以祥鹿諧音而得;“壽”指從太湖運來的兩塊巨型太湖石,形若長壽的一對公婆;“喜”則為長廊里雕刻的喜字圖案,串起一路歡喜;“仙”指的是一幅八仙過海圖,各顯其能。

1929年,黃金榮年屆六旬時開始建造黃家花園,兩年后完成,據說是用來供黃家老小消夏的地界。園內不僅有百年黃楊、羅漢松、黃荊樹、龍柏,更遍植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23個品種共千余株桂花樹。一年四季,園內植物次第吐芳,景致旖旎。

園子里,黃家當年開辟了一塊區(qū)域,時尚地引進了高爾夫迷你練習場。歲月更迭,如今只能在桂林公館的“壽”字區(qū)的碎石小路中辨認出當年練習場的依稀舊痕;而在園中“四教廳”右邊的六角亭上,特意為黃金榮手書的“文行忠信”四個大字卻清晰如新。

園子里氤氳過太多的繁華舊夢,歷史風云。獨特的歷史底蘊,冥冥中牽引著主人與這座老宅結緣。

4年前的一天,當會所主人偶然來到桂林公園的茶樓喝茶時,站在如今的桂林公館的二樓回廊中,眺望著一園蔥蘢,龍墻逶迤,閉上眼睛:當年園子里家眷們穿梭在喜廊里,八仙臺上一出出佳劇裊裊上演,柔婉的唱腔似乎還飄蕩在空氣里??

幾乎就在一剎那間,他做了決定,續(xù)寫黃家花園的新史。讓那些曾見證過當年黃家張燈結彩、大宴賓朋的花草樹木,再笑看一回現(xiàn)代人走進整修一新的桂林公館、重溫優(yōu)雅精致的生活。

這想法,有意思也有意義。2007年秋天,主人的腦子里的想法“站”成了一座靜謐華貴的桂林公館。

茶禪之天然連理

軒敞俊朗的四教廳、精致典雅的鴛鴦樓(會館主樓)、三面環(huán)水的石舫般若舫、中西合璧的水中廳頤亭、祥瑞方正的觀音閣,桂林公館的幾大“硬件”區(qū)域占盡地利,十分養(yǎng)眼。而主人在心中亦早已為之配套了兩大可人的“內容”服務::“妙不可言”的茶與“回味無窮”的餐。

提及茶,主人是足夠有發(fā)言權的。主人是國內有名的“茶人”――浙江國際茶文化發(fā)展公司總經理,桂林公館亦擁有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背景。國際茶人之家基金會創(chuàng)辦的專業(yè)茶品牌――西湖國際茶人村,擁有五千畝生態(tài)優(yōu)質茶園,擁有西湖龍井、碧螺春、安吉白茶、開化龍頂、千島銀針等十幾個優(yōu)質茶葉品種。

西湖茶人村的豐厚茶資源,涓涓流入豪華老宅,成為一種氣質、一種氣場,一種靈魂。

在桂林公館里閑走,到處可感受到“妙不可言”的品茗氛圍。步入四教廳,仿佛走進一座茶文化博物館,上等的號級、印級普洱茶、“磚”、江城磚、福祿園茶依次而列,多種高檔茶葉在此展藏,里面不乏珍品、孤品,此外,還藏有頂級的百年普洱;木頭櫥柜中,主人收藏的各式珍品紫砂壺與貴族曾使用過的茶器,每一件物什都有厚重的背景。

桂林公館,隨處都是品茗佳處:在般若舫里喝龍井、在頤亭中喝烏龍、在四教廳泡上一壺陳年普洱,耳畔盡是絲竹繞梁,席間花香三兩枝妙,端的是妙不可言!

茶與禪,總有天然連理。記得,佛學家趙樸初有首著名禪詩云:“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p>

人隨風過,自在花開花又落??v有萬千心事,不如吃茶去。

在桂林公館,有好景,更有好茶。對你而言,需要思忖的是,以怎樣的心面對你手心里的這杯茶。

中國畫留白之美

會所走得多,有時惑于主人的“多情”:將認為好的東西鋪滿一屋。

太滿了,反而令人感覺到一種“空”。

而在桂林公館里,無論是色彩統(tǒng)攝、家具擺設、細節(jié)處理,都讓人體悟到中國畫里留白之美。

如同,公館里精心擺設的虞公窯藝術佛像作品,歡喜佛、臥佛、地藏王、千手觀音,尊尊線條曼妙。與之配套的基座與家具,原料均來自東南亞的柚木,是上百年退役海船的船木,經過藝術家的再次加工,樸拙喜人。

如同,一樓私密的茶室101。人坐屋中,面對的是一個獨立的庭院。落地的透明玻璃窗分成數隔,可以隨心打開。于是,風就裹挾著青草的香拂在你的臉上,香樟樹的芬芳浮在空氣中。庭院里,黑瓦白墻,淡褐色玻璃燈罩的宮燈,青石小徑,褒茂林之幽趣割雜草之芳情。一位素服淡妝的高級茶藝師在旁為你斟上一壺上好的普洱,賞看紅濃剔透的湯色,聞著沉穩(wěn)馥郁的釅香,不知不覺,心靜了。

如同,二樓最奢華的紫桂廳。偌大的包房里,除了精致的檀木圓桌外,主人突出了由黃家老宅留下的明清花梨木鑲嵌著大理石的煙榻。一進門,便給人驚艷感。而房中其他的擺設都處理得非常弱化,只在墻邊的紅木小桌上,立一古董花瓶,里面總有時令鮮花。我去的那次,一束粉紫色的牡丹正嫵媚含羞。花梨木煙榻、秋香色絲絨窗簾、黑皮沙發(fā)、紫牡丹、老式水晶燈、紅木茶案、散落的線裝書??富貴繾綣,盡在不言。

如同,會員專屬區(qū)里一處空地,地板上是彩色瓷磚鋪就的桂林公館LOGO,墻邊一張頂天立地的老櫥柜,鑲嵌著一面巨大的鏡子;柜前一張木榻上橫陳一葉寬寬的如荷花般飄逸的細白瓷盤。這方供會員們盥洗后凈手與整理衣襟之所,布置得亦如一岫靜物圖。

好地界的名聲總是不脛而走。2008年6月,國際巨星成龍竟在一周內“三顧桂林公館”,那幾日雨落紛紛,花香弄畔,雅致頻生,席間賓主盡歡顏。成龍不僅對公館收藏的虞公窯藝術品產生極大興趣,更對其“妙不可言”的茶和“回味無窮”的餐給予了高度評價。

篇7

那么杭城的茶館為何如此受百姓們的歡迎,其究竟有何特色呢?杭州歷來是一個典型的休閑城市,生活節(jié)奏緩慢,城市人悠閑的氣息較濃,造就了茶館生根土壤的良機。另外,茶館還在于它具有一份文化上的理想性。據觀察,杭城不少開茶館的主人多為一些婉約清妙的女子,她們開茶館并不想昭告什么偉大的理想,而只是在經營一個自己小小的空間,以寄托她們的情感,展示她們的生活,并且以毫不招搖卻反而在燈紅酒綠之中更顯突出的清雅方式,默默地邀請行人駐足,這種理想情調給人以一種溫柔與美感。

的確,讓我們回顧體察一下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的大趨勢,便會發(fā)現(xiàn)新的覺悟已使人們的文化理念逐漸回歸于自然,回歸于生活,回歸于自我。20世紀代表人類文明生機的呼聲是環(huán)保、素食,是女性啟蒙,是所有人不分種族的平等相待彼此接納。我們由此明白為什么富于女性情調與人文精神的茶館會引動這一時代的人心了。

幾張桌椅,一杯濃茶,三五人圍坐一桌海闊天空神聊,可以說是杭城最原始的茶館。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時至今日,除了在西湖各風景點里的幾家茶室之外,杭城茶館大都基本朝著一種既能茗茶賞景,又能飲食的茶藝館模式方向發(fā)展。茶藝館里除了提供各種高質量的茶以外,它還非常注重在環(huán)境布置、裝飾裝修上著力,力圖挖掘和體現(xiàn)茶文化的各種內涵,去營造一個文化氣息相當濃郁的飲茶環(huán)境?,F(xiàn)在,杭城具有代表性的茶藝館有湖畔居茶樓、青藤茶館、紫藝閣、門耳茶坊、明清園茶館、太極茶道、藍寶茶館和橫河茶樓等。茶藝館是傳統(tǒng)茶館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的產物,也是茶館為迎合現(xiàn)代人需求而自覺發(fā)展的產物。

杭州茶藝館的經營水平,目前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它的發(fā)展也是在近十年里。早在七、八年前,一些喝茶愛好者就開始經營茶館,如紫藝閣茶館。那時候經營者出于自身的體會,已經開始在環(huán)境上做文章。隨后的兩年間,茶館的數量急劇增加,如杭城現(xiàn)在較有名的青藤茶館、門耳茶坊、湖畔居茶樓、黃龍茶藝館都是在那幾年開出的。另一方面,以紫藝閣為代表的老一代茶館開始探索自助式的喝茶形式,即花幾十元點一杯茶水和一些茶點自助。自1999年開始,大量新茶館紛紛涌現(xiàn),老茶館易址重開,規(guī)模不斷擴大,環(huán)境布置更為講究,自助式的經營模式在繼承上有所新的調整,服務也更上一層樓。由此,杭州人的喝茶熱潮開始興起。如今,各種定位的茶館遍布杭城各地,處于主流地位的茶藝館隊伍日益壯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名茶藝館基本成型。

另外,就現(xiàn)在杭城茶藝館的風格定位而言,處在主流地位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門耳茶坊、茶館,以及新建的姍娜娜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茶藝館,它們在環(huán)境布置上講究將古典文化和現(xiàn)代時尚元素相結合。所以,在那里我們既可以看到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古董藝術品、木門、窗欞及明清家具的收藏,同時又可以看到西式射燈、玻璃豪華吊頂等現(xiàn)代元素的精致細節(jié)。另一種是以紫藝閣、青藤茶館、橫河茶樓為代表的東南園林式的自然、休閑的風格。推門進入茶館,我們可以看到一片茶香鳥語、小橋流水的景象,使人倍感親切和自然。

篇8

在茶館里備著主人精心挑選的好茶,很優(yōu)雅的環(huán)境,清茶館,喝完茶由你自己定價;如果你覺得茶不好,甚至可以不付款,收銀臺前只有一個“良心箱”,特地不設服務員。有的時候,在客人準備付帳的時候,服務員會刻意離開客人視線能及的范圍,或者躲起來。

這個茶館的主人,就是范增平。

最富有戲劇性的是他在臺北經營了10年。

茶館是他的實踐,也是一個理想的縮影。為了這個理想,他付出了300萬臺幣和10年心血;而另外一個更大意義上的理想,到今天還在行走與實踐當中。

許多茶館或者愛茶之人都曾經受益于他浩如煙海的茶藝教程與茶文化的撰著當中。

如果只是遠遠地去看他的那些作品,只會以為他是一個學者,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者;等到近了,才發(fā)現(xiàn),這是多么豐富的一個人物。

邂逅范增平

在廣州芳村喝茶,從早上直到中午。在茶莊正在談論茶莊主所收藏的1000片北川老藏茶,說是有20年的歷史。這是一堆永遠也找不到重復的茶,北川茶廠在地震中成為過往,茶卻還在。茶湯并不見得艷紅,仍有些許澀味。對黑茶研究不多,只是覺得似乎保存的地方不適合它的轉化;或者并不見得有20年的歷史。

正探討間,門外來了一些客人,劉莊主說,看起來像臺灣的范增平,留著大胡子呢。遂快步上前,相邀進店。

這是我與范增平老師相識的開始。

與范老師像老友一般,一起品鑒黑茶間,相談融洽。馬上約到廣東財經學校,這是他開辦的茶藝班,也是在大陸多年的實踐基地。

范增平是許多人所崇拜的茶藝大師,沒有想到現(xiàn)在越來越接近他。越接觸到他,就覺得他更像一個老朋友,然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悲歡憂郁的人,有理想主義有純真內質的人。

經驗常會告訴我,應該理性地去了解某個人物。

因為你常常會因為對方的引導而進入另一個思維的圈套,盛贊的可能是一個墮落的人物。

與范增平老師接觸,才發(fā)現(xiàn)并不需要這樣。有的人看起來就像清溪,有的人雖然淺卻是陰溝。

而他,是一個清澈的人。

即使他帶有些嚴厲,那也像是造作的。我喜歡他顯現(xiàn)弱者樣子的時候,在那些往事的追憶中與對現(xiàn)在境地的感慨,使得他更像一個真正可親的人。

范增平的茶藝推廣

驅車前往佛山大瀝鎮(zhèn)上的廣東省財經學校,這是一所百年老校,這里就是范增平在大陸的茶藝推廣與實踐的基地。

就在這里,范增平一直住了多年,學校條件簡陋,多是睡在一間放著四張上下鋪鐵床的“招待所”里。

這一次要準備舉辦全國高級茶藝師的認證資格考試?!安杷噹煛边@個概念,是早期范增平等人提議并最后確定的。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前來培訓和考試,他們大多是茶館的經營者,在寶貴的時間里抽出一周多的時間前來,也是源于范增平的影響力。

學員當中另有來自臺灣的圓誠法師,大丈夫相,一說話卻發(fā)現(xiàn)是女眾,學習茶藝更為投入與安靜。

當晚我們就在學校的茶藝教室品飲。百年的老校,校區(qū)有兩千多名學生。學茶的學生經層層篩選,可謂百里挑一,每一屆只有20多名學生能進入茶藝班。他們清秀,清雅,氣質與其他學生明顯不同。

雖然茶藝只是課堂之外的興趣課,卻極受推崇與青睞,潮汕一帶歷來喝茶濃苦,愛茶之人比比皆是。

晚飯之后,才是我與范老的正式訪談時間。

茶道理念

范增平首創(chuàng)“三段十八步”來表達茶藝,以標準化來推廣,這是他的理念,他認為唯有先標準,才能談后面的個性;產業(yè)也是如此,先求規(guī)范并做好基礎性的工作,然后才能有個性與變化。這是漸進式的前進路子,也是次弟而系統(tǒng)的工業(yè)發(fā)展方案,我以為適合中國茶產業(yè)的實際。

他認為,茶文化是中國的根本,與5000年的文化息息相關;道是什么?他說,道是規(guī)矩,是道路,是方向,沒有規(guī)矩怎么談茶道?

就像紅綠燈的信號,代表著特定的意義;如果每個人都用他的標準,用他的方式,那么就可能成為“胡說八道”了。所以他堅持茶藝的三段十八步的程序。用標準來規(guī)范茶藝的操作。

20年前,他曾經提出“構建有茶有道的社會”的理念,直到今天還在努力。

對于愛茶人來說,大多會特別崇尚手工的茶,用竹炭火來焙的茶,但范增平認為,這些東西是屬于賞玩的;真的產業(yè)發(fā)展,需要有科技與標準的先行,這是一個理性而務實的茶人必須要明白的。

而在這些標準之上,才有可能談道的精神。

如果要去追問這些精神,也一樣可以在方寸之間去體味。比如茶桌的黃金分隔比例,九宮分隔法,聞香杯與品茗杯的陰陽組合,太極與八卦的意義,可以在茶桌上得到充分的融合。

所謂三段,范增平認為,即《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演繹。此即準備、開始、結束三個階段。

我看過他的茶藝表演,每一步都從容有序,穩(wěn)健沉靜,他的理念,他的理想,還有他的實踐,都有很多值得書寫的地方。

范增平茶語:

“要個性化,先要產業(yè)化??梢杂迷嚬軄砼囵B(yǎng)茶苗,制茶發(fā)酵可以量化,產業(yè)質量是設計來的,就連香度和滋味也可以設計,”

“茶文化是第四產業(yè),所謂的第四產業(yè),就是文化與創(chuàng)意的產業(yè)?!?/p>

“大道無形,能表現(xiàn)的是藝,藝是美感,過程,作品。茶藝表演是藝術品,如同樂章?!?/p>

茶禪與修行

范增平在中學的時候,就開始對“吃茶去”的公案感興趣,此后不停地參悟,研究茶禪之義。

他是懂得禪的,在柏林寺的一次講話中,他開玩笑地說,趙州和尚對遠方不曾來的客人和近處常來的客人都說吃茶去,近處來的喝得很好,遠處來的就被餓死了。為什么呢?因為太餓茶又喝得太多了!大家可以參參其中的意思。

沒有意義的吃茶并不使人開悟,茶只是一個工具。

他相信,“茶是生活的禪,簡單的禪”。他說:“所有的宗教教義,都可以歸納在茶里面,茶是最不是宗教的宗教。因為茶教會了人們思考,茶的本質就是最富有鼓動性與向心力的?!?/p>

他的茶文化理想最初的飛翔,始于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8年6月18日。那一天,他隨臺灣經濟文化探問團前來祖國大陸,隨后與許四海等茶界名家交流表演茶藝,人們很驚訝于他的茶藝表演。

從此之后,每年他都要奔走大陸各地,兩岸的交流由此越來越深厚。人民日報盛贊他是臺灣茶藝的特使。

19年前,在福建省博物館,他策劃經營茶藝居,與福州的茶藝界吳雅真老師一同打理。他們是很好的朋友,談到吳雅真,范增平很感動。因為時隔多年之后,范增平再到福州,都是吳雅真給他訂最好的酒店,吳的學生――經營福州當地最大一家素菜館的崔榕夫婦,親自開車為他奔走各地。

而這種茶人之間的情誼,我們常常會在很多地方見 到,他們清澈,不帶私利。

范增平老師在學校住的學生宿舍比我想象中的還要簡陋。他曾問我,怕不怕太簡單了。我心想,范老師都住了幾年的地方,我們有什么住不下的。

他習慣于素菜,當天晚上,一份炒豆干,一盆炒得有點黃的青菜,還有一碗絲瓜湯,就是他的晚餐了。我頗為這樣一個到處奔波的老人而擔心。

臺灣有許多的茶藝流派,這是一個經濟繁榮之后的果實;而爭論也時有存在,但范增平一直想獨立于這些之外。

他無意去攀附某個集團,但我想,此間更重要的是他的個性使然吧。

他的茶道中有純真的理念,這是他為這個理念必須付出的代價。

10多年前,大陸投資熱,一個寧波的商人讓他掛個名辦個合資公司,一年給他20萬,什么都不要做;在當年這類的事情很多,商人可以從避稅中得到更高的收益。范增平坦言曾有些心動,卻始終沒有答應。

也許,遵循著這種3000年來不息的儒家文化傳承,讓他有這種純真,這出于茶藝或茶道的力量,也是一種儒學實踐者的得失觀與立場。

堂?吉訶德的理想

再次談到良心茶館,他回答,所謂的良心茶藝館,并不僅僅指賣的好茶、誠信。他說有兩個方面的表達:一是喝茶你隨便付錢,你覺得茶好,你付100元也可以;你覺得茶不好,付10元也可以。另外一個良心的意義,他解釋,一個人,在喝茶的當下,一定會靜下心來。哪怕是一瞬間的安靜,也就回光返照了自己的本心,這就是良心的另一種意思。

有一個一直支持他的朋友說,你這個是藝術,但餓死都沒有人同情你。

還有的朋友說,干脆塑一個菩薩像在那好了。

還有人說,開黑心茶藝館才能賺錢嘛。

他都笑笑。每年虧二三十萬,10年下來,把他300萬的積蓄正好花光了。

當時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不開洋車,不住洋房,讓人知道,不會從這茶館里面來賺錢;他告訴他的學生,不要學我。

他說,那個時候想的就是,餓死了也活該,那也是一種成功;生命的價值不在于生,而在于死。死得其所。

他說值得,為了喚醒人們的良心吧。

我問:如果今天再有300萬,還想再做一個良心茶館嗎?

他沉思了一下,搖搖頭,說不會了。

“那會用來做什么呢?”

他認為,他會把它投入到他正在推廣的大眾茶藝教育當中。

幾年前,他就把臺北的兩套房子賣了,來大陸推廣茶文化。他來大陸的所有機票都是自己在出,扣除各種開銷,往往入不敷出。

有時候,就會特別尷尬。而對茶帶著完美主義的投入,使他更像堂?吉訶德一樣成為一個與風車斗爭的悲劇式英雄。

他坦陳,自己也許就是那個充滿悲劇的英雄。

他說,“過去的不能改變,能改變的是未來?!?/p>

生活之中

他住的房間經常不會鎖門,然后很隨意處置生活中的東西:因此,他的太太經常會說,你啊,可能就只會寫這些賣不好錢的文章吧。他就只能笑笑。

每一年,他都會來到大陸,走很多的地方,所談的,只有茶。

他說,茶藝之中的美,有的時候就是一種意境之美,而這種意境之美,常常會體現(xiàn)在一些空寂之處,一些凄涼之處……

“有時候是寫意、朦朧、凄迷的,帶著淡淡哀愁的感傷?!?/p>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被當權的豐臣秀吉所排擠,隨時有斷頭之危,弄權者意欲讓他出丑,讓他用金屬盆與梅花這極不相襯的兩者來表演茶道。他思索片刻,折斷了花枝,讓凌落的花瓣飄在鐵盆水面之上……這即是一種凄涼之美。

我想戴望舒那篇《雨巷》,也許也同樣有著特別的凄美,一個結著丁香一樣愁怨的女子,撐著油紙傘,走過長長的雨巷。

篇9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13

0 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是區(qū)別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的主要因素之一。200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這樣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內容: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

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領域的開發(fā)利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如果開發(fā)不當,旅游發(fā)展也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如何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發(fā)展的關系,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fā),既促進旅游的發(fā)展,又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是大眾旅游時代務必要解決的問題。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其中白族三道茶歷史悠久,是白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白族三道茶在旅游發(fā)展的早期就受到廣泛關注,并且知名度較高。但與此同時,白族三道茶在旅游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發(fā)展遭遇瓶頸。文章通過研究白族三道茶在旅游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旅游發(fā)展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問題,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發(fā)展的關系

在旅游領域的開發(fā)利用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魅力。同時,旅游化生存也被視為保護和傳承非遺的一種良好選擇。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游業(yè)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1.1.1 豐富旅游地旅游資源,讓旅游資源更具吸引力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作為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豐富了旅游地資源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所包含的事物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經歷的。將非遺開發(fā)成旅游項目,有利于增強游客的參與感,也會充分挖掘其美感、藝術感,提升了資源的內涵,也極大地提升了資源的吸引力。

1.1.2 形成品牌效應,促進旅游發(fā)展

被評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相當于獲得了一張身份證明,一張私有名片,得到了權威機構的認定。對其進行挖掘,對其中的文化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融合、整合,容易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品牌。

1.1.3 增加旅游收入,提升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

隨著旅游的發(fā)展,淺層次的觀光、購物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到了旅游地已不再簡單追求買點旅游產品證明“自己到過”這樣的簡單需要,而是渴望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產品。文化價值具有增值性,文化的融入將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將不同地域文化融入旅游商品中,將凸顯旅游商品的獨特性,促進旅游收入。

1.1.4 增強游客的情感體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定的客觀事物作為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出來,是對過去生活情景的再現(xiàn)。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文化,在旅游過程中,隨著環(huán)境、氛圍、講解等外部因素的不同,旅游者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

1.2 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保護作用

1.2.1 激發(fā)核心利益相關者的保護意識

隨著旅游的發(fā)展,旅游地居民、當地政府等各核心利益相關者都會不同程度地獲得利益回報。為了獲得更多長期利益,各相關部門、相關人員會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來,無形中加強了大家的保護意識,利于人力、物力、財力的聚集,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量的形成。同時,旅游發(fā)展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fā)展,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資金保障。

1.2.2 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豐富其內涵

配合旅游的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不僅僅是博物館里、資料里、傳承人手里所掌握的文化記憶,它會更加融入人們的生活,為更多的人所了解。為了適應旅游發(fā)展的需求,人們將會不斷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豐富其內涵。

1.2.3 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結構更為合理,機構分工更加明確

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足夠重視,會促使部門機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關注,從而進行科學思考、規(guī)劃,并組織人員進行調研,制定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明確部門分工,并將分工不斷細化。

1.3 旅游發(fā)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fā)展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fā)展之間,相互促進。旅游的發(fā)展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促進旅游發(fā)展。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fā)展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約。不合理、不恰當的旅游發(fā)展,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了適應旅游的發(fā)展,也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原樣,甚至逐漸消失,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危機。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唯一的,一旦被破壞,將很難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有不好的部分,不僅違背了所追求的主流文化,也會阻礙旅游發(fā)展,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應正確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分析。應該在保護的基礎上適當開發(fā),規(guī)避風險,尋找中間點,以旅游促進保護,以保護帶動旅游發(fā)展。

2 白族三道茶的介紹

2.1 白族三道茶的歷史淵源

三道茶由烤茶開展而來的,白族人稱其為“紹道兆”。起先白族僅僅用來作為學藝、肄業(yè)、經商、婚嫁時老一輩對后輩的一種祝愿,后逐步演化成了款待貴賓的一種方法。

三道茶的形成源遠流長,許多古籍都曾提到過。《蠻書》卷七中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而飲之”這樣的記載。到了唐代,隨著佛教禪宗在大理的發(fā)展,喝茶之風盛行。明清時期,大理白族民間的茶道文化也隨之進一步發(fā)展。三道茶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民族烙印。在這條文化的長廊中獨具魅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三道茶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明內在。2013年,云南省政府下發(fā)《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大理州白族三道茶在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入選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 白族三道茶的茶禮茶俗

三道就是頭道苦,二道甜、三道是回味。第一道叫苦茶,名雷響茶,又叫“百抖茶”。在烘熱的茶罐里放入茶葉,在炭火上邊烘邊烤,直到茶葉發(fā)泡變黃,散發(fā)濃香,就散入微量沸水,茶罐中頓時發(fā)出隆隆響聲。這時將少許茶倒入茶盅,再加入沸水,至半盅左右,即可敬獻給客人品嘗。第二道,甜茶。將本地特產漾濞核桃仁削成薄片,把烤過的乳扇切成細絲,再加紅糖,沖上滾燙的茶水調制而成。第三道茶,回味茶。加上取自當地的蜂蜜、花椒、生姜片、桂皮末等佐料,沖上茶水調制而成。

在白族人民心中,白族三道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族小孩出生后滿一個月,家里要請“滿月客”,主人家要用甜茶招待前來道喜的賓客,以表主人的答謝之意。大理民間的白族男女訂婚時要下聘禮,俗稱“四色水禮”,在大理的任何區(qū)域,茶葉始終是聘禮之一。在建房方面,茶也至關重要,寓意建房的人家,能夠像茶樹一樣枝繁葉茂、興旺發(fā)達。白族人家辦喪事期間會設置專門的茶房,制作“回靈茶”,給送葬回來的人飲用。每到白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以及進行本主供奉有關的活動時,茶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三道茶涉及到白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白族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2.3 白族三道茶的哲學意義和文化內涵

白族人民將生活感悟融入了三道茶中,形成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感悟,賦予了三道茶較深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意義。第一道,清苦之茶,寓意清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生在世,要學會吃苦,學會忍耐,才能體味出生活的滋味。第二道,甜茶,寓意苦盡甘來。經過生活的磨練,學會放下,學會珍惜。第三道,回味茶,代表人生的淡境,人的一生有苦有甜??幢M人生百態(tài),歷經人世滄桑,寵辱不驚。對生活的思考,因人而異,正所謂,人生百味,盡在茶中。

3 白族三道茶與旅游發(fā)展

3.1 白族三道茶在旅游發(fā)展中的重要性

白族三道茶的旅游開發(fā)歷史并不長,可以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1994年8月,白族三道茶在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表演,受到各國專家贊揚而一炮打響。2001年4月5日,大理蒼山感通旅游有限公司茶藝表演隊在中國云南首屆春茶交易會上進行三道茶表演,贏得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2003年11月11日,在中國武夷山首屆茶藝節(jié)上,大理白族三道茶奪魁折桂,捧回金杯。2010年11月6日,充滿異域風情的“七彩云南,神秘大理”民俗風情展在美國紐約進行展出,其間進行了白族三道茶的歌舞表演,引起巨大反響。當前,白族三道茶在大理旅游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體驗白族三道茶,是了解白族生活,體驗白族風俗的必然選擇。

白族三道茶與旅游的結合,不僅豐富了大理的旅游產品,滿足了游客需求的多樣性。同時也是大理重要的旅游創(chuàng)收產品,促進了大理經濟的發(fā)展。而且,其中所蘊含的文化魅力,提升了大理旅游的文化品位。大理白族三道茶的原料多采用下關沱茶。下關沱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與白族三道茶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區(qū)優(yōu)勢。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形式,其中融入的情感、文化也就會有所差異。對于游客來說,白族三道茶中包含著白族諸多的民俗,是白族文化的剪影,是很具特色的旅游體驗。對于大理來說,三道茶文化的旅游開發(fā)對提升白族人民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3.2 白族三道茶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最初,白族三道茶在居民生活中不常出現(xiàn),只有遇到重大的事,例如,婚嫁、喪葬等,才會一起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最常喝的是第一道苦茶。白族人民認為第二道甜茶可以驅寒、驅邪,第三道回味茶可以調理腸胃,益于身體健康,一般生病的時候喝,因此,平時生活中不會三道茶連在一起喝,是根據時間、節(jié)慶來喝白族三道茶的。進行旅游開發(fā)后,為了讓游客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更好體驗白族文化,三道茶才被設置為連在一起喝。同時,將白族歌舞融入其中,對其進行藝術加工,融入生活哲理。

在大理旅游發(fā)展中,白族三道茶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大理旅游線路中的一個單項產品。旅游發(fā)展前期對白族三道茶的開發(fā)很成功,但隨著旅游的發(fā)展,白族三道茶的發(fā)展遭遇瓶頸,不僅停止不前,還有衰退的趨勢。為了解白族三道茶,筆者對大理白族三道茶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網絡搜索的結果顯示,在大理市范圍內,大大小小的茶館有170多家。僅大理古城,就有32家左右,由此可見,茶在大理旅游、大理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雖然喝茶的地方很多,但能喝到白族三道茶的地方并不多,一般人們熟知的是張家花園、洱海游輪、喜洲大院,除了上述三個比較有名氣的地方,桃源碼頭、周城的茶馬人家、周城朝株的白族三道茶示范點也可以喝到白族三道茶。

4 白族三道茶在旅游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白族三道茶歷史悠久,在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白族三道茶已經作為旅游產品進行開發(fā)。隨著發(fā)展,其開發(fā)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凸顯。

4.1 政府部門問題

4.1.1 對三道茶的關注度不夠,宣傳不到位

翻看近一年的大理日報,進入大理旅游局官網,查閱近三年的旅游咨詢,基本找不到有關白族三道茶的任何報道。只有涉及特色飲食的時候會提到白族三道茶,但也只是簡單的介紹。中國知網上所搜到的與白族三道茶有關的期刊,多是前幾年的,近期的基本沒有,這說明對三月街的關注較少。對三道茶的宣傳也不到位。2013年三道茶就已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很多大理的當地居民都不清楚,這說明宣傳工作做得不到位。

4.1.2 制度失效,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脫節(jié)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其中,當地政府屬于重要的一環(huán)。大理政府也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部門,但很多無法實現(xiàn)其應有的績效。例如,在政府和各部門的通力協(xié)作下,云南省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于2012年12月30日正式建成開館,目前設有5個主題館。白族三道茶2013年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截至2015年11月,在博物館里并沒有三道茶的陳列。在州圖書館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室,但基本不開門,想獲得關于三道茶的資料很困難。周城設立了文化館,對外公布的項目里雖含有三道茶內容,但實際上基本看不到。政府部門和經營者之間存在脫節(jié),政府出臺的非遺保護的政策規(guī)章制度,并沒有真正得到實施。

4.1.3 對傳承人的保護不到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基本上是靠人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因此,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力量。大理目前對白族三道茶的傳承人保護尚不完善。例如大理周城,雖然能在三道茶的示范點欣賞品味到三道茶,但其屬于消費項目,且沒有明確的傳承人,在很多資料的查閱中,也基本了解不到關于白族三道茶傳承人的情況。大理當前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有一定獎勵,但并沒有涉及三道茶傳承人。

4.2 經營管理問題

4.2.1 運作方式存在問題

現(xiàn)在的白族三道茶基本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所能看到的白族三道茶都伴以歌舞表演,大多都是在《霸王鞭》、《小心肝》、《弦子彈到你門前》、《白族打歌》、白族婚俗《掐新娘》這些具有白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結束后,直接端出三道茶來讓游客喝。三道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已走樣。在整個過程中只作簡單的介紹,很多游客看了,不懂背后的含義。

4.2.2 三道茶的制作質量退步

現(xiàn)在喝的三道茶都是直接端出的,看不到具體的制作過程。表演場次之間間隔較短,用具是否經過高溫消毒,讓游客的心里存在疑慮,且對水溫、配料的加工處理太過馬虎。例如有的地方用的茶葉是包裝好的袋裝茶,必然會影響三道茶的口感。目前各景區(qū)的從業(yè)人員有很大一部分文化層次較低,對大理白族三道茶的理解停留在較低層次,難以將較深層次的內涵傳遞給旅游者,而且更多的是注重經濟利益,這樣的狀況不利于三道茶的發(fā)展,不利于白族文化的傳遞、交流。

4.3 社區(qū)居民問題

旅游發(fā)展,受影響最大的是當地居民。但現(xiàn)在白族三道茶的發(fā)展有完全與社區(qū)居民脫節(jié)的趨勢,只有到專門的地點才能體驗白族三道茶,這不利于三道茶的發(fā)展。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很多本地人只停留在知道“三道茶”這回事,更深的內容就不了解了。一部分從事茶藝類工作的居民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從事旅游工作的居民還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知道白族三道茶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社區(qū)參與環(huán)節(jié)存在缺陷,社區(qū)居民對白族三道茶保護和發(fā)展觀念意識淡薄,對三道茶的認識參差不齊。

5 旅游發(fā)展背景下白族三道茶保護與發(fā)展的對策

白族三道茶在大理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白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在旅游發(fā)展背景下,實現(xiàn)白族三道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和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5.1 加強保護管理

5.1.1 積極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截止2014年底,中央財政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共計35.14億元。國家層面如此重視,當地政府也應發(fā)揮其主導作用。不能只管申報,申報成功后就放任不管。三道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公益性,應對其進行規(guī)范。其產業(yè)營運經費不能直接通過市場交換獲得,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完全交給景區(qū)景點管理,應該通過政府財政再分配獲得,所得收入將用于三道茶的發(fā)展。

5.1.2 規(guī)范制度體系,嚴格執(zhí)行

從2003年至今,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框架體系。大理相關部門應該進行整理學習,在國家大方針的前提下,制定出適合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框架體系,并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大理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詳細制定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適合三道茶的規(guī)章制度、保護體系,依據這些體系建立由上至下的保護制度,保證三道茶的保護有法可依。

5.2 重視人才的保護和培養(yǎng)

首先是對白族三道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甄別和保護工作。要盡快尋找和甄別白族三道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對年輕的傳承人應進一步培養(yǎng)。同時有效提高三道茶工作人員、表演人員業(yè)務能力和專業(yè)技術,提升文化素養(yǎng)。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上崗,從嚴要求,提升三道茶的文化品位。

5.3 做好宣傳保護工作

針對游客,宣傳工作、相關書籍、期刊、門戶網站都應該融入更多關于三道茶的信息,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淺層次介紹。除旅游化生存外,生活化生存也是非遺保護的重要途徑。民俗文化在當地居民心目中扎根,容易提升居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有利于非遺文化的更好傳承,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在年輕居民當中要做好宣傳工作,改變年輕民眾對白族三道茶的模糊認識,提升他們對三道茶深層次文化內涵的認識與把握。

5.4 重視民間力量

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接觸最多的是當地居民,居民與游客之間的交流影響大于經營者和政府。應該積極發(fā)動社區(qū)居民,了解、學習本民族的文化,提升居民的意識,讓他們正確認識旅游帶來的各方面的改變,正確認識本民族的文化。當地居民,對民族的事物,本就有較深的認識和認同感,通過對其進行系統(tǒng)培訓,能促進居民與游客之間的互動,居民所能傳達給游客的,也將更為全面,利于游客對三道茶、對白族民俗的了解,增強游客的體驗性,促進旅游的發(fā)展,同時也將促使當地居民對本民族的事物更為珍視。

5.5 利用數字化技術

利用數字化技術對三道茶進行采集、整理、處理、存儲,把信息匯聚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庫中,實現(xiàn)資源共享。并對數據庫中的資源進行加工處理,豐富其形式,讓其形象生動,例如,視頻、動畫等,更好地吸引各界人士都能通過非遺數據庫較為全面、直觀地了解到三道茶,使三道茶受到更廣泛的關注。同時,相關部門要建立平臺,豐富網絡信息,對居民進行定點宣傳培訓,更好地保證基層人們的參與。

5.6 在傳承的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新

應該使三道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長遠活下來,使之適應當代生活的需要,成為新民俗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傳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才是三道茶的生存之道。

三道茶在開發(fā)早期,充分考慮烤、調、烹三大特點,采用南昭洞經音樂,把白族人民拜天、拜地、拜本主以及崇尚大自然的歷史情結貫穿其中,文化內涵深厚。這樣的創(chuàng)意對民俗的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旅游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現(xiàn)有的三道茶產品應在此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新。比如,可開展以三道茶為主體的體驗性旅游活動。如將三道茶與茶馬古道、馬幫相結合,舉行馬幫巡演、騎馬、賽馬大會、走茶馬古道的體驗性旅游活動。舉辦品茶評茶會、學習茶藝等互動項目。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理擁有眾多茶園??梢宰層慰蛥⒂^茶園生態(tài)風光,領略采茶樂趣??山Y合下關沱茶,專門開放一兩個制茶部門,讓游客體驗制茶過程、感受茶鄉(xiāng)風土人情等,讓游客對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6 結束語

隨著各國文化意識的覺醒,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領域的發(fā)展中,取得不小成果的同時也出現(xiàn)不少問題。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這既是大理旅游發(fā)展的良好機遇也是挑戰(zhàn)。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使用價值,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保護的良好方式。但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fā)利用的過程中,既要注意對其進行保護,也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不能墨守成規(guī),最終只能使非遺走進博物館,慢慢被大部分人遺忘。

參考文獻

[1]覃業(yè)銀,張紅專.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4):67.

[2]李維錦.茶文化旅游:一種新的文化生態(tài)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態(tài)旅游為例[J].學術探索,2007,(1):140.

[3]趙寅松.白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7118.

[4]蘇云慧.大理5項目入選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N].大理日報(漢),20131220(A01).

[5]大理白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編寫.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名錄[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出版社,6869.

[6]羅乃.下關沱茶與滇西茶文化文選[M].昆明:云南名族出版社,2007:65.

[7]饒峻姝.略論大理白族地區(qū)的本主信仰[J].科技視界,2012,(6):3334.

篇10

幾百塊茶磚被堆砌起來,以不完整的圓環(huán)圍住一張古色古香的茶桌;

一塊懸空的白布呈梯形鋪開,中間放上一只小巧的茶杯:

用一張斑駁的老船板做成的茶桌,頗有些老北京的味道:

淡淡的青花被描繪到了中式家具上,傳統(tǒng)的樣式有了時尚的味道;

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哲學意味的話語,加之獨特空間給予的寧靜氛圍,吸引了無數茶客流連其中。這場跨界藝術對話巡展活動由廣州市恒福茶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結根牽頭,聯(lián)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xié)會、中國茶葉博物館共同主辦,旨在從不同視角和藝術領域解讀中國茶文化,表現(xiàn)中國未來茶道的境界和精神,引領中國茶業(yè)未來走向和茶道境界。

中國茶道的未來方向在哪?中國茶道的境界與精神究竟是什么?或許每一個人在看過這場特殊的展覽,并借展覽與大師們進行了短暫對話之后,都能深刻地體會到徐結根在采訪時說的一句話:“不可一日無茶,喜怒哀樂一杯茶,人生只為一杯茶,一輩子,一杯茶?!?/p>

因茶結緣 無盡緣生

徐結根說,今天他會把茶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yè),都源于與茶的一種宿命式的緣分。他從小隨父親在家鄉(xiāng)林場種茶、制茶、賣茶。父親是個農民,制茶純屬自學、摸索。徐結根說父親為了把炭焙的工序做好,自己設計并特地請當地匠人制作了一套專門的焙茶器具。這套器具最巧妙的地方是在翻轉茶的時候,能夠把炭火和裝茶的器具分開,不然茶末掉到炭火里就會形成焦味影響茶的品質。

父親設計的焙火器具是在洗凈鍋后把鍋加熱,一次性放入1斤左右經過炭焙的茶,再經過半小時左右的焙火,焙的過程中要用手不停地進行旋轉式的運作,這樣的旋轉可以讓每片茶得到均勻焙制。當焙火后茶還剩6兩~7兩左右時,就大功告成了?!爱敃r,很多鄰里鄉(xiāng)親會不約而同地聚到我家里,在灶邊等著喝一壺好茶,父親卻耐心地告訴大家,一定要等到自然退火后才能沖泡,否則喝起來會有一股焦香味?!?/p>

或許就是父親這份對茶葉認真又淡然的心態(tài),深深影響了徐結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執(zhí)著與熱愛。他認為世間萬物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連接都離不開緣分的巧妙布局。自他呱呱墜地那一天起,他的基因里似乎就已經傳承了祖輩對茶的追求,因茶結緣,無盡緣生。

跨界對話 藝術家眼中的中國茶

2010年的寒冬,一群愛茶人在清華美院問茶,徐結根向李當岐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舉辦一次跨界的大師級藝術家問茶活動。李院長欣然同意,于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舉在徐結根和12位藝術家的精心策劃下,從陶瓷、音樂、雕塑、服裝、繪畫、空間設計等不同視角,通過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未來茶世界”。

問及這個大膽的想法源自哪里?徐結根說:目前中國茶產業(yè)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了全新階段,文化的參與成為必不可少的推廣手段。但如何運用好文化這枚旗子,很多政府和企業(yè)都在探索和嘗試?!爸袊枞~的歷史很悠久,但真正用文化的手段來推廣茶產業(yè),把茶當作藝術來看待卻是近幾年才出現(xiàn)的。茶葉原本只是農業(yè),本身缺乏文化藝術的氛圍,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從其他藝術領域的角度來解讀中國茶文化,畢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多方面是共通的?!?/p>

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清華美院的李當岐教授、李泓教授、服裝設計大師張肇達的認可和相應,漸漸地,這場跨界藝術對話匯集起了12位來自陶瓷、音樂、雕塑、繪畫等不同藝術領域的大師級藝術家,并最終確定了張肇達大師提出的“無盡緣起”的主題。徐結根解釋說:“無盡緣起”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基本教義之一,它認為一切現(xiàn)象都是真如本性隨緣而生,自在無窮,一切現(xiàn)象都是互相包含,互不妨礙。而中國的茶文化向來吸收了不少佛學真諦,無盡緣起,恰恰契合中國茶道“閑適、樂生、中和、虛靜”的核心精神。

相對于傳統(tǒng)茶文化,12位藝術大師們突破常規(guī),擺脫了單一的茶道設計理念,他們把從茶藝、茶具,到茶服、品飲方式,再到品飲空間等一系列中國茶道的諸多元素結合起來,從各自擅長的藝術視角,設計詮釋出他們對未來中國茶文化的品讀。徐結根帶著我們在展館里逐一參觀了每位大師的作品,藝術家們的設計都有獨立的展示空間,配有大幅的照片和文字說明。佇立在這看似虛無的展示空間里,單純地用眼用耳已經不足以欣賞這里的每件展品,你必須用心去慢慢體驗。

最值得細細品味的是陳列作品旁邊的一臺視頻展示機上,每一段視頻都記錄著藝術家們從構思創(chuàng)新到最后設計成品的全過程,用徐結根的話說。

“這場跨界的藝術對話碰撞出的已經不是單一的某件作品,而是從空間、氛圍甚至精神層面體現(xiàn)了一個藝術家眼中的中國茶文化?!?/p>

樂在其中綠功夫

作為一家茶具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徐結根大膽的創(chuàng)新意識更多地體現(xiàn)在他的茶具設計上。2008年他就帶領企業(yè)研發(fā)團隊成功恢復了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推出的東道汝窯系列產品,得到了馬未都先生的高度稱贊,馬未都還親自主筆設計了一套限量版茶具――《玄》。2010年,他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綠功夫”講座,打破了綠茶的傳統(tǒng)品飲方式,并大膽提出了“賞、品、玩”的創(chuàng)新理念,倡導茶水分離的健康品飲方式。

“今天功夫茶已經成為烏龍茶沖泡法的代名詞,而對于中國六大茶類中歷史最悠久的綠茶,許多人都只是簡單地投茶入杯,注入開水,就可以品飲一整天了?!毙旖Y根說:中國產量最大、產區(qū)最廣、消費人群最多的都是綠茶,但傳統(tǒng)的品飲方式卻很難把綠茶的色、香、味、形最好地發(fā)揮出來。“相比較為完整的烏龍茶功夫茶具,適合沖泡綠茶的器具在市場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我們針對綠茶的特性,設計開發(fā)出了一系列專門用于沖泡綠茶的功夫茶具,分別采用玻璃、陶瓷、紫砂等不同材質,采用茶水分離的核心理念,用茶具把綠茶色綠、形美、湯鮮及新茶香的特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與“綠功夫”系列茶具同時推出的還有徐結根倡導的一種“賞、品、玩”的綠茶生活理念。“賞”即在用“綠功夫”茶具沖泡綠茶時,細細觀察綠茶在水中緩慢舒展、游動、變幻的過程;“品”即品味綠茶清新的香氣、鮮爽的茶湯和精美實用、個性品位的綠茶茶具;“玩”即玩味茶的滋味變化、玩味人與物之間的對話,玩味茶具的樂趣。

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用綠茶專用功夫茶具――“綠功夫”來靜心地泡一杯功夫綠茶,是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種審美且具有藝術性的行為,更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

崇尚淡薄寧靜生活的徐結根也是以這樣一種態(tài)度實踐著自己畢生與茶的宿命。

后記

沖茶的過程,仿若人生的旅程,或充滿希望,或浸透苦澀,或沖動激情,或淡泊寧靜……

但茶一入口,心情就釋然開來:一輩子,就如同一杯茶,可體會百味,但是最后都合為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