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6: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化學知識大全,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復習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記憶、加深理解,它不是知識的單純重復,更不能是教師的灌輸加題海戰(zhàn)術。中考復習不但要鞏固知識,而且要通過復習讓學生加深、擴展知識,并進一步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使復習達到預期效果。復習要注重課本知識,要求學生必須經歷一個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過程,強調學生必須重點掌握規(guī)律性知識、應用性知識和特殊性知識。
歷年化學中考的基礎題占全卷分值的70%左右,且考點和題型相當穩(wěn)定,考點即是教材中那些最基礎的知識和原理。因此,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鞏固必須從教材入手,離開了教材復習,學生化學基礎就不會牢固,在考試時就會出現(xiàn)學生對難度大一點的題對了、而一些簡單基礎的題做錯的現(xiàn)象。所以在復習開始階段,必須認真回歸教材。復習教材內容時,不妨先逐章疏理,后全面歸納提煉。熟悉教材要做到“細”,理解教材要做到“清”,掌握教材要做到“活”。
另外,基本概念及原理不容忽視。化學基本概念及原理是推理的依據,是解題的基礎,這部分知識的復習也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一要認清概念的外延和內涵,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及剖析概念的層次要點。如質量守恒定律,其應用范圍為化學變化,其理解的幾個層次為:質量總和相等;質量總和是指參加反應的和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其實質是“三不變”,即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質量都不變。二要全面找出概念的本質,排除非本質屬性的干擾。
縱觀各地的中考試題,包括大量熱點題,其實都源自于基礎、來自于課本。有些學生做的難題很多,但由于忽視了教材,反而對課本中最基礎的內容生疏了,這是不足取的。由于基礎知識不牢固,在解答時各種錯誤自然也會多,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二、重視實驗復習,讓學生的操作能力再提升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其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yǎng)科技素養(yǎng)。初中化學教材列出了31項演示實驗內容,安排了近80個課堂演示實驗。這些實驗有的是對化學概念、原理的闡述,有的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分析、驗證,有的則屬于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化學作為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lián)的學科,實驗與探究及運用于社會始終是化學考查的重點。新課程考試要求是考查學生在實驗設計、評價、情境中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涉及面較寬。所以,復習實驗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分析和解釋實驗現(xiàn)象的結論(數據)、推導實驗結論能力和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培養(yǎng),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實驗、生產、生活、科技、環(huán)保等方面問題,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對順利解答一些開放性試題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復習時我將實驗操作要點簡化為口訣教給學生,如往試管里裝粉末狀藥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裝塊狀藥品要“一橫、二放、三慢豎”;液體藥品取用的要點是“瓶塞倒放、兩口緊挨、緩慢傾倒、加蓋放回”;酒精燈的使用要注意“兩查、兩不、兩禁止”。同時,我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尋找代用品讓學生動手完成每個實驗。如蠟燭及其燃燒、吸入空氣和呼出氣體的探究,我提供了澄清的石灰水,其它用品由學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酸堿指示劑則用果皮、鮮花自制。
三、講究方法,注重復習實效
化學復習的目的在于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各種化學知識與能力。為避免枯燥、乏味,教師必須講求復習方法的科學性,提高效率。
1.復習課堂要體現(xiàn)新理念,注重學生參與。復習同新課教學一樣,教師的恰當引導是必不可少的,應做到精講、少講,重視方法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歸納和表達,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只有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才能搞得懂、做得來,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主動地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復習質量。
2.利用多媒體,增加容量。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地傳授知識,大信息量地優(yōu)化處理,大大提高復習效率。在復習時應用多媒體能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發(fā)現(xiàn)式的環(huán)境,由他們自己參與發(fā)現(xiàn)新事物和新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用多媒體中的影視系統(tǒng)等錄制、存放化學實驗和日常生活中化學知識等內容,在復習氧氣、氫氣、二氧化碳、酸堿鹽等內容時,適時調用這些清晰的畫面,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活躍課堂氣氛;在復習氧氣、氫氣的制取,以及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可以利用微機軟件,由學生自己操作,選擇正確的儀器圖形,拼畫正確的裝置圖,這樣可使其平時學到的知識形象地再現(xiàn),讓學生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中變乏味的學習為輕松愉快的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強規(guī)范性訓練,提高書面表達能力?;瘜W試卷涉及的化學基本用語主要有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化學專用名詞、化學描述等。教師在復習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注意化學基本用語的規(guī)范訓練,該記的要讓學生記住,該強化書寫的要強化書寫,以此提高學生書面語言的科學性,減少不必要的失誤。仔細分析學生試卷,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答題錯誤往往在于審題不仔細、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或不能準確回答,或書寫不規(guī)范,或分析問題不深入,或答題不全面等。如表達質量、體積時不帶單位,比較溶解度大小時不指明溫度;對反應現(xiàn)象描述不準確,將“有氣泡產生”寫成“有二氧化碳生成”,將“有白色沉淀生成”寫成“有碳酸鈣沉淀生成”等;對數形結合題不會識別,無法從給定信息中解讀出解題的數據;解答計算題格式不規(guī)范,設未知數與寫化學方程順序顛倒;對方程式中反應物、生成物間質量比的意義及對應關系不清楚,無法正確列出比例式;相對分子質量計算不正確,等等。我們在平時只要圍繞以上常見問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規(guī)范訓練,使其克服盲目性,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訓練提高,就一定能幫助他們取得最佳的復習效果,獲得理想的成績。
參考文獻:
[1]趙家驥,楊東.中國當代新教學法大全[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我們化學組的一些教師在幾年的教學生涯中體驗最深的就是彼此合作研究教學,伽利略說過“科學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業(yè)?!倍覀冋f,教學也不可能是一個的事情。教學是彼此合作的過程。只有共同探討,彼此互補,才能推陳出新,設計出更好的思路,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我們的教師應集思廣益,共同設計好教學過程,有效保持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體驗探究過程的喜悅和艱辛。而教學中實驗的設計,是一節(jié)化學課成敗的關鍵!一方面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與生產實際密切結合的自然學科,其基本概念的建立大都源于實驗,其理論的驗證和建立也有賴于實驗。可以說,沒有化學實驗,化學將成為無源之水。另一方面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化學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讓老師想辦法,使學生動手動腦,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發(fā)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困難的勇氣、自信心、與人合作精神等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實驗教學至關重要!
作為一名實驗教師,多年來我一直致力于和教師之間的彼此合作教學,完成了很多節(jié)公開課的實驗設計準備工作,收到了很好的實驗效果。對于教師超出課本的實驗,我也會和她們一起認真分析實驗的可行性,并積極想辦法尋找所需實驗材料,組裝實驗儀器,反復試做,直至達到良好的實驗效果!
在初中化學新教材上冊《我們周圍的空氣》及《自然界的水》這兩個單元中,分別討論了空氣和水的組成以及對人類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如何保護空氣和水資源,進而提出了綠色化學的概念,并對這個概念的特點進行了概括和總結。
化學實驗綠色化是將綠色化學的基本原理和理念應用于化學實驗中的一項技術,是對傳統(tǒng)化學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的結果。它的目的是改變“只要有化學實驗就會產生環(huán)境污染”的現(xiàn)狀,要求在滿足教學要求的前提下,使設計的化學實驗徹底避免或盡量減少使用和產生有害物質,從源頭上消除化學實驗對環(huán)境和師生健康的負面影響。因而我們設計實驗時不僅要考慮到實驗效果還要考慮到綠色化的問題。實驗材料的選擇盡量考慮生活中的材料。
例如,歐陽老師的一節(jié)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公開課,就是為了給學生自主考慮、與人合作、探索真知的機會,從中感受到學習的價值與興趣,使學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與生活道路上。另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質做實驗,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同時給予他們進一步的探究的科學方法。那么,無數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在他們手中才會源源不斷,這也是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基礎。與此同時老師還根據實驗結果向學生灌輸綠色化學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基于這種認識,她在處理二氧化碳性質時用可樂設置一個情景,師生圍繞可樂做出一些推測,并逐步遞進形成三個問題(問題一:如何證明可樂逸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問題二:如何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問題三: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嗎?),然后學生圍繞問題討論、設計出驗證假設的方案,并動手實驗、分析現(xiàn)象、匯報交流。在實驗中,自然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歐陽老師的一節(jié)公開課,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究式教學的嘗試。課前我們理化生組的教師們給她出主意,想辦法,最后才確定了思路。應該說這是一節(jié)合作教研成功的課,而我的實驗準備工作也接受了一系列的挑戰(zhàn)。因為有些實驗不是課本上的,只是設想,也不知道實驗效果如何,甚至有些實驗儀器在實驗室根本沒有。我和幾位教師反復商量實驗,最終才確定了最后定型的幾個實驗。
首先,是儀器的準備,這里只介紹一種儀器。如何成功導出可樂中的二氧化碳氣體,一是要有和可樂瓶口配套的膠塞,二是要給膠塞打孔,且孔徑必須與導管的外徑配套,三是導管必須是有一定角度的彎管,且要有一定的長度,而后套上配套的膠管,最后在套上20厘米的配套直玻管。整套儀器之間的連接必須密封,以保證二氧化碳氣體的順利導出。這一系列的操作,僅僅是儀器準備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然后是溶液的配制,這也是實驗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本次實驗涉及了石灰水、石蕊試劑、氫氧化鈉溶液及稀鹽酸的配制。其中,石灰水和石蕊試劑的配制是最關鍵也是最麻煩的操作。
配制石灰水時,首先把氫氧化鈣固體粉末溶于蒸餾水中,并用玻棒不斷地攪拌,并使溶液達到飽和狀態(tài),而后過濾,得到澄清的石灰水。過濾的過程簡單,時間確是漫長的,因為濾紙的速度是有限的。
配制石蕊試劑時,首先稱取5克固體石蕊,溶于1000毫升的蒸餾水中,然后過濾,移入錐形瓶中,再用膠頭滴管吸取1摩爾/升醋酸,逐滴加入錐形瓶中,并不斷振蕩。因為石蕊本身是一種酸性物質,試驗弱酸性或弱堿性溶液所用石蕊試液,應當是紫(紅)色,但市售石蕊用水配成的溶液不呈紫紅色,而是藍紫色。因此應用醋酸調節(jié)使所配試液對弱酸、弱堿溶液顯色反應靈敏。本次配制的石蕊試劑恰到好處,在學生的探究實驗中現(xiàn)象明顯。
最后是二氧化碳氣體的制備。本次公開課做了三個演示實驗,其中兩次用到二氧化碳氣體。一是二氧化碳的滅火實驗,二是驗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的實驗。因此二氧化碳的制備關系到實驗結論的得出,是學生進行下一步探究實驗的理論依據,至關重要。
因為二氧化碳較易溶于水,理論上應用向上排空氣法制備,但它是無色氣體,盡管可以用燃著的木條來驗滿,但實際上當集氣瓶內有1/4的二氧化碳時,便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因此,二氧化碳的制備一直是個難題。本次制備中,我采用了嚴格控制時間的方法,以保證二氧化碳的充足。實驗證明,我的控制是有效的,課上的演示實驗非常成功。另外,學生從可樂中引出二氧化碳的實驗也非常順利,性質實驗自然引出,學生從實驗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與此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綠色化學的理解。他們與教師相呼應,收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在本次的實驗準備中,我得到了生物和物理實驗室兩位老師的強有力幫助,學科之間的整合、合作在我們理化生組之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而且我們也從中吸取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增強了自己的實驗能力,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2-0031-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11
開學之初,對我市各校新授課教學質態(tài)進行了聽課調研,發(fā)現(xiàn)教師的一些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不利于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化學。本文結合教師真實的教學片段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四個方面思考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初中化學新授課教學策略。
一、關注學生心理、克服消極情緒
教師應及時消除學生因陌生帶來的恐懼感、因誤解帶來的厭惡感,從心理層面巧妙化解不利因素,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用熟悉代替陌生,克服恐懼感;正確認識化學的作用,消除厭惡感。
[“緒言”教學片段1]同學們,我們進入初三即將接觸到一門新的學科―化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研究的對象不同于其他學科……
[分析]對于陌生的內容,學生充滿了好奇,但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這種心理在潛意識中會影響后續(xù)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不少學校為了便于對教師考核,會對初三學生進行均衡分班,學生對于陌生的班級本身就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因此緒言課上介紹化學這門學科時,應設法緩解學生的恐懼心理,可結合具體事例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就是小學自然、初中生物、物理、數學等學科的延續(xù),這些學科中的很多知識和方法就是學習化學的前奏,如自然和生物中的光合作用原理、科學觀察的方法,物理上的分子原子知識、對比實驗等。
[“緒言”教學片段2]師:同學們,提到化學,你會聯(lián)想到什么?
生甲:環(huán)境污染,化學物質污染了空氣、水、土壤,給人類帶來了災難。
生乙:危險、爆炸。很多化學物質有毒,做化學實驗有中毒的危險,有可能還會發(fā)生爆炸,生活中很多的爆炸都與化學物質有關。
……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化學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其責任在于化學這個工具,還是使用工具的人?
[分析]危險的事物令人恐懼、厭惡,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機智地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化學:“化學之過”其責不在化學,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會造福人類,及時消除了學生對化學可能產生的厭惡感。
二、關注知識廣度、減少過多拓展
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關鍵在于有多少信息進入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即學生會了多少。課堂教學可通過“去枝存干”的方法降低學生學習難度:關注核心知識的學習,不追求知識點的面面俱到,不在與所學課題無關的內容上做過多的拓展,防止因信息量過大使學生產生認知疲勞和畏懼心理。
[“氧氣”教學流程]教師結合演示實驗講解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化學性質學習:教師結合視頻詳細分析木炭、硫、鐵絲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實驗注意事項及實驗原理學習化合反應、氧化反應小結所學內容課堂測試。
[分析]本課題的特點是信息量巨大,知識支離破碎、不成系統(tǒng),其核心知識應是木炭、硫、鐵與氧氣的化學反應原理,而不是大量的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注意事項。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了教材中的所有信息,想追求“高大全”的理想化效果,但超負荷的信息量卻導致了教學效果的“過猶不及”:在課堂測試階段,不少學生不能正確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甚至不能正確寫出木炭、硫、鐵與氧氣的反應原理。
為降低學習難度,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給這樣的課堂“瘦身”:
一是“減量”,降低課堂知識容量,課堂多關注核心知識的學習,部分學生自己能學會的非核心知識可通過課前預習、課后思考等形式處理。
二是“少講”,控制講授的時間,增加學生活動式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如學習氧氣的物理性質時,可設計如下兩個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一、觀察并分析如圖1、圖2所示實驗,分析氧氣具有哪些物理性質(說明:通過如圖1所示實驗可判斷通常狀況下氧氣為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通過如圖2所示實驗中塑料瓶不變癟、小魚能生活在水中可知:氧氣不易溶于水,而不是不溶于水);活動二、有人說有顏色改變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請閱讀課本P33第一自然段,判斷此說法是否正確。再如氧氣化學性質的學習可采取如下流程:以問題形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于學案上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個體解決問題(為節(jié)約時間及藥品,實驗中觀察不到位的可觀看實驗視頻)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成果展示教師釋疑。
三、控制知識難度、防止過深挖掘
學困生的產生與新授課的難度有極大的關聯(lián),新授課應面向中下等學生,控制教學難度,防止對知識進行過深地挖掘,防止學生過早出現(xiàn)分化。在新授課階段,只教適合現(xiàn)有發(fā)展階段的內容。對于教了相當比例的學生也不會的,就不要教,因為超出了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階段能夠承受的范圍,教了也白教。
[“走進化學實驗室”教學設計片段]活動三、學會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1. 閱讀教材P22“4.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組內交流如何檢查如圖3所示裝置的氣密性并動手操作。
[小結]檢查裝置氣密性的一般思路為:創(chuàng)設密閉環(huán)境,采用不同方法(如:變溫等),產生壓強差,并通過觀察密閉環(huán)境中的氣體體積是否變化(如:是否有氣泡放出或是否能形成穩(wěn)定液柱等),來判斷裝置是否漏氣。
2. 討論:如何檢查如圖4所示裝置的氣密性?(供選實驗用品:水、彈簧夾、膠皮管、注射器等)
3. 思考并交流:
(1)如圖5所示裝置,在試管中注入熱水,U形管內的液面會怎樣變化?為什么?換為冰水呢?
(2)現(xiàn)有如圖6所示裝置,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步驟1:夾緊止水夾A,打開止水夾B;步驟2:往右拉動注射器至刻度10mL處,夾緊止水夾B。打開止水夾A,會有什么現(xiàn)象?
[分析]新授課的教學應面向絕大多數學生,該活動方案中檢查圖3所示裝置的氣密性所有同學均應學會,分析圖5所示裝置中U形管內的液面的變化情況有助于理解檢查裝置氣密性的原理。檢查圖4所示裝置的氣密性、分析圖6所示裝置中的相關現(xiàn)象難度較大,不應作新授課的基礎要求,可作為能力提升題,讓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思考。
四、善于鋪路架橋、優(yōu)化學習路徑
新授課不要隨意拔高知識的難度,并不意味著毫無底線的降低難度,應結合知識難度的螺旋上升規(guī)律,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難度要求。在新授課階段,我們可以在不降低知識難度的前提下,通過“鋪路架橋”優(yōu)化學習路徑,降低學生獲取知識、抵達目標的難度,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打比方、模型化等方法讓抽象知識形象化、具體化,通過精心設計的實驗讓隱性知識和方法外顯出來,通過教材重組讓學習過程更貼近學生的思維等。
[“空氣”教學片段]在分析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前,教師補充實驗如圖7所示實驗。
師:水為什么不能進入集氣瓶中?
生:因為集氣瓶中有空氣。
師:如果用注射器抽取集氣瓶中的空氣,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提問后演示實驗。
生:思考問題并觀察實驗。
師: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和注射器抽取空氣的體積是什么關系?
生:測量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讀出注射器抽取空氣的體積,對比二者關系。
師:剛才我們抽取的是集氣瓶內的空氣,假如有一種神奇的儀器可以從集氣瓶中直接“抽取”10mL氧氣,那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體積是多少?
生:10mL。
[分析]對于一部分學生而言,如果直接進入“燃燒法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實驗的學習,不太容易理解實驗原理。使用以上實驗做鋪墊,學生將用物理方法減少氣體使水進入集氣瓶的原理進行遷移,更容易理解“燃燒法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實驗原理,這種“降難不降標”的操作方法更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片段]教師首先借助課本P50“圖3-5 幾種分子的模型”和“圖3-6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圖”讓學生分析分子和原子的關系及本質區(qū)別,再讓學生分析以下問題:
近代,科學家認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這一變化過程與搭積木過程相似:模型分拆成積木、積木重新組合成新的模型。
根據以上材料思考以下問題:
(1)你認為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的地位與模型還是積木的地位相似?
(2)你認為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是否發(fā)生改變?分子呢?
[分析]部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課堂上結合模型圖能理解所學知識,課后在沒有模型圖的情況下無法分析分子和原子關系及本質區(qū)別。將物質的變化過程與搭積木過程類比,將分子、原子與模型、積木類比,可以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理解化學知識,降低理解、記憶的難度。
降低了學習難度,也就降低了教學難度,使學生能更輕松、更愉快地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教育的過程就是轉化的過程,基于降低學習難度的新授課教學,有利于實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間、學生和學生間、學生和書本間的知識轉化,將潛藏于不同生命個體中的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可見的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