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建筑美學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08-16 06:21: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建筑美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建筑美學論文

篇1

2通過“圖底”關系研究,找出解決方式

研究一所校園的圖底關系可以清晰地看出校園發(fā)展的足跡。校園總平中不同的“底”會造成不同“圖”的形式。而這種底的形式來源對象應該是校園的最終使用者———學生與老師,只有適用對象共同參與,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實用的、富有精神價值和人文內涵的底,而不是為了“宏大敘事”、構圖漂亮,營造出只有在空中俯瞰才能展現(xiàn)的美,這違背了建筑的美學原則———建筑的美基于使用對象的心靈感悟。有一則實例:一名建筑規(guī)劃師在完成校園整體規(guī)劃后,走道的流線設計成為他最頭痛的部分,因為好多方案校方都不滿意,最終建筑師在校園種了大面積的草坪而沒有設計走道,后來在這所學校的校園內通過教師與學生自我選擇路徑和走道方向,自然的形成了最合理的道路布局?!暗住钡男问诫m然是不經(jīng)意中形成的,但卻也是最合理、最美的。從當今許多大學校園的道路規(guī)劃可以看出,雖然主次干道清晰分明,但有時候其利用效果剛好顛倒。你會發(fā)現(xiàn)主要干道和景觀主軸平時基本沒大量的人流,而次要道路卻因為固定時間出現(xiàn)的人流高峰造成一定的擁堵。這是不是給我們一種提示:校園的規(guī)劃是不是更應該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去感受、因為校園里學生與老師的活動行為也是校園美的重要體現(xiàn)?!皥D”和“底”的關系是辯證的,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皥D”的形式對“底”有著很大的影響。校園中功能分區(qū)非常重要,他影響著參與者的活動路徑,什么時候的路徑應該清晰,什么時候的路徑應該模糊,從而營造出變化,什么時候路徑應該隱藏在功能分區(qū)中.什么時候路徑應該暴露在分區(qū)外,這便是“圖”“底”關系的制約性。“圖”和“底”相互聯(lián)系處理非常重要。最好的實現(xiàn)手段是通過校園文化和校園生活的體驗。如果學校規(guī)劃時的景觀主軸并沒有帶動和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也沒有起到學校行政機構所希望的作為校園地標宣傳校園的作用。那么就切斷了“圖”和“底”的相互聯(lián)系。其實有時候可以考慮把學生的生活區(qū)靠近學校景觀主軸布置。因為大學生多姿多彩的生活才是校園文化的精髓,才是各所大學特色的東西。如果考慮到建筑物的各種類型,我們可以說,其中一些是為(生活的)必需而設計的,另外一些是為(生活的)便利而設計的,還有一些是為(生活的)愉悅而設計的?;蛟S,這樣的定義并沒有什么不妥。但是,當我們觀察一下與我們有關的無以數(shù)計的、豐富多彩的建筑物時,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感覺到,這些建筑物不僅僅是因為上述理由而建造的,或者說,也不是因為其中的某個理由恰好占到了更大的比重而建造的;建筑的這種式樣紛繁,變化萬千,主要是由人類心靈的復雜多變造成的。所以,建筑作為承載和表現(xiàn)校園文化的場所,形成以校園文化為景觀主軸的空間才能真正的體現(xiàn)出校園的建筑美學。而不僅僅是校園規(guī)模的宏大,構圖的美觀和校園里建筑的標新立異所體現(xiàn)出的校園的“第一”。細心和認真的探討細節(jié),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要做的,而不是只一味的強調規(guī)模宏大和建設速度。湯布利曾定義了有機建筑的概念:假如一座建筑是有機的,它所有的部分都將是和諧的,是一種連貫的表達,包括與環(huán)境之間的統(tǒng)一;它的居住者、建筑材料、結構方法、建造地段、建造用途、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賴以生成的理念,每一個要素都是另外要素產(chǎn)生的結果。一種有機的結構定義和預言了的生活,與使用者一起成長,呈現(xiàn)出它自身的“基本現(xiàn)實”或“內在本質”,并且包括一切必要的手段,且沒有什么不必要的東西,來解決當前建筑所面臨的直接問題,就像自然本身一樣,既是統(tǒng)一的又是經(jīng)濟的。在校園這樣的人文環(huán)境中成長的人,才有內涵和特點。而對于建筑而言,富有人文精神的建筑風格才是獨一無二的,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最美的建筑狀態(tài)。校園文化是置身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文化,它滲透到學校的各個方面,涉及到全體師生員工的觀念和需求。當規(guī)劃師們開始研究校園文化時,他們便開始考慮建筑美學的本質———建筑傳遞的文化。校園建筑的美可以通過不同專業(yè)、部門、流派所對應的不同建筑風格,亦或是他們不同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所對應的不同建筑學院所展現(xiàn)出來,這也許最好詮釋了校園建筑美學那變化靈動的美。

篇2

總體上來說,房屋建筑藝術設計需要滿足相互統(tǒng)一協(xié)調性,也就是需要把各類形體要素有機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進而從整體上凸顯建筑的藝術美。房屋建筑中的藝術的統(tǒng)一協(xié)調性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利用色彩的對比,來營造出具有戲劇化的效果;可以利用簡單的幾何形狀的統(tǒng)一,使建筑物內外變成同一結構圖中的完整整體;可以合理的設計建筑的主次因素,以次襯主,進而突出建筑形體上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效果??傊?,建筑設計需要具有統(tǒng)一協(xié)調性,以不同形式藝術上給人們帶來不同美感。

1.2均衡穩(wěn)定性

均衡穩(wěn)定性是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房屋建筑設計將各種因素進行合理的搭配和設計,進而實現(xiàn)房屋在建筑設計中的均衡穩(wěn)定性。通常,這種均衡穩(wěn)定性還可以突出突出建筑主題和特色,因此更能體現(xiàn)建筑上特有的設計形式。從而經(jīng)過層次的變化展現(xiàn)出了房屋建筑的主題,帶給人們一種強烈的藝術美感。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穩(wěn)定性在建筑整體上有徑重關系。從普遍的建筑設計規(guī)律上看,一般的建筑是由建筑的底部向上逐漸的變小,這樣就使整個建筑穩(wěn)定性變高,從而達到了穩(wěn)定在建筑設計中的效果。

1.3序列性

將建筑學和美學結合起來,具有空間藝術美特性。在建筑設計中,需要以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和自然性為基礎,科學合理的將美學和建筑設計原理結合起來。每個序列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開始和結尾,房屋建筑的序列在入口處自然而然的開始,也自然而然的引向某種規(guī)定的結束。這一結束,必須是序列在藝術上和功能上的。一個貫穿于整個建筑的完整序列,一個貫通于整個建筑的完整序列,還可以通過或越過,可能達到一個自然的出口,也可能達到一個自然的出口,也可能是別的什么應有的次要部位。

1.4韻律之美

可以說各種物體都具有韻律美,房屋建筑同樣如此。房屋建筑設計中的韻律美集中體現(xiàn)在重復上。也就是說,建筑設計師為了增強建筑的視覺效果,在建筑設計中合理應用一些元素,這些元素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狀,而距離不同;或者,它們也可以是形狀不同、距離之間相同的重復。

2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美學理論的運用的具體表現(xiàn)

美學原理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只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1)在構圖設計中的應用。建筑的安裝和布局設計不僅僅會影響到建筑物功能的發(fā)揮,同時也可以體現(xiàn)建筑的美觀性的。美學理論在構圖設計中的應用需要注意要結合房間的住戶需求、形狀、顏色以及居民生活習慣為基礎進行全面推敲和研究,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組織處科學的空間構思圖,并針對這些構思圖形成合理的施工方案。(2)透視在建筑繪畫上的應用。在目前的建筑繪畫結構的應用中,通過將輪廓和線條色彩的有效結合,嚴格控制構圖之中存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針對繪畫措施和要求確定性及時分析,對個中大型的物體能夠及時有效的處理,建筑繪畫的透視要求嚴格,確保畫面主體形象不斷的準確判定,使得繪畫的過程中對各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控制嚴肅處理,形成系統(tǒng)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色彩的處理之中盡量避免各種特殊色彩的應用,這樣能夠有助于它在處理的過程中保持人們心情的舒暢,避免由于特殊的色彩而造成人們心里和心情的變動。

3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美學理論運用的效果

3.1增加審美效果

美學的重要作用在于協(xié)調人和自然環(huán)境、人和社會的關系上面,一方面,美學可以使建筑設計跟家具有特色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建筑設計中可以更好的凸顯生態(tài)美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美學。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美學理論的運用更加增強了建筑的審美效應,而且將建筑美和自然有機結合起來了。在不同的建筑形式設計中,其審美效果也不相同,可以更好的展現(xiàn)建筑的特色和風格。具體來說,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xiàn)主要以下幾點:(1)反映出建筑設計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形態(tài),反映出社會的科技進步狀況和創(chuàng)新能力。(2)體現(xiàn)出建筑設計的適用性,可以體現(xiàn)出建筑美,激發(fā)出建筑美感,可以讓人感受到美,實現(xiàn)建筑的價值。(3)體現(xiàn)出建筑的鑒賞價值,只有設計出具備美感的建筑,才能把建筑融入所處的環(huán)境當中,形成美好的建筑景觀,建筑才能具備較高的鑒賞價值。

3.2美化環(huán)境

美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還可以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色彩與造型是建筑設計中的兩大視覺要素,兩者之間相互依存,這兩種要素和諧統(tǒng)一就可以充分表達出建筑的意義。美學色彩具有很強的敏感度,往往會使色彩本身的作用超越造型,它可以調整建筑造型的比例,還可以掩飾造型上的缺陷。另外還可以利用視覺效應使建筑中各部分的體積發(fā)生改變,從而讓建筑的比例得以調整。不僅如此,美學元素還可以掩飾建筑中不理想之處,如落水管、通風口等設施,這時,合理的利用色彩可以達到美化的作用。

3.3凸顯地域特色

文化具有地域差異性,建筑設計體現(xiàn)的了當?shù)氐牡赜蛭幕7课萁ㄖO計中的美學理論的運用可以很好地和地域特色結合起來,例如獨具地方特色的圖案、圖形、色彩等等。這個時候建筑師們除了不要自我設限以外,還要注意不要被外在條件的影響所限。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當?shù)氐牡赜蛭幕攸c,并將其中的特有元素融合到建筑設計理念之中,只有克服眼前面臨的設計障礙,才有可能迎來了一片非常廣闊的天地。因此,在設計過程總一定要有足夠的信心,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篇3

2、使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得到加快

對于健美操教學的研究不能放在一個小范圍中進行研究,而應該將它放在應該將健美操教學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研究。不能將學生的健美操運動看做是簡單的肢體運動,它更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得到并存的一種方式,甚至可以將健美操教學看成是人的信念、意志以及品質和個性的一種展示,同時也是人與社會相融合的一個過程。

3、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更加完善

在健美操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每個人都是與別人一樣的平等的主體,學習活動的過程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相互合作的過程,在健美操學習中學生應該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要學會尊重別人和欣賞別人,同時在學習中還可以使學生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在健美操的學習中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4、使體育教學方法相應革新

建構主義的角度應該是學習者,從學習者的角度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的原理,使學習過程更加符合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以及學習者對世界的了解的規(guī)律。建構主義理論對教學改革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使教學方式逐漸向社會化、人性化和科學化發(fā)展。

5、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建構主義者更加強調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學習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所謂的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對世界意義進行合作性構建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的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建立在正常的教學活動和學習效率有所提高的基礎上,教學觀念只有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對運動技術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并且起到應有的引導作用,同時還可以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使教師和學生雙方在心理上形成互動互補的關系。

篇4

查閱中國期刊網(wǎng);國內外與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體育專業(yè)報刊、書籍等以深入了解當前的研究狀況。

2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設計問卷,并對問卷進行了信度檢驗。以遼寧醫(yī)學院2013級健美操選項課教學中兩個班(每個班30人)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3教學實驗法

(1)實驗內容:健美操套路(大眾健美操一、二級規(guī)定動作)以及健美操的創(chuàng)編兩大方面。(2)實驗控制:對遼寧醫(yī)學院2013級健美操選項課大學生,隨機分組,確定一個實驗班一個對照班,兩班在人數(shù)、教學內容、學時和場地等方面均保持一致。試驗時間從2013年3月到2014年6月,共32學時。健美操教學實驗兩班教學都由研究者擔任,兩班的考核由非參與實驗的健美操專業(yè)資深教師擔任。經(jīng)測試說明實驗前兩班學生來自同一整體,基本身體素質以及對健美操運動的興趣方面差異不顯著,可以看做同質比較。

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實驗前、后測試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對實驗進行T檢驗,得出結論。

二自主學習策略的教學實驗步驟

首先:教師向參與實驗的大學生講解本研究的目的、意義以及實驗價值,最大限度地避免消極因素的影響。其次:在進行新的技術動作學習前,教師應明確告訴學生該動作為在健美操運作中的使用頻率及難易程度,規(guī)范掌握后的好處。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接著:安排大學生輪流組織課前的準備活動,要求活動內容要與本節(jié)技術課學習內容相關聯(lián)并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在集中進行動作講解時先指派一名大學生進行課前研究成果的展示,隨后進行交流討論、對比分析、肯定優(yōu)點、加深動作印象。再次:在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所下降時,教師要給予鼓勵,提供解決困難的必要輔助,并讓掌握較好的學生進行學習方式方法的傳授,以期共同進步。并將學生進行分組互相示范練習,引導進行自評互評相結合。最后:課后教師布置一定的任務,采用個人和分組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針對課堂上的不足,查閱資料或觀看視頻。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

1實驗結果

1.1實驗后兩班學生健美操技評考核結果

實驗班的學生達標成績普遍好于對照班。在實驗班的各項成績顯示沒有不合格現(xiàn)象發(fā)生。健美操規(guī)定動作方面實驗班良好以上占70%,明顯高于對照班的50%;在隊形變換方面實驗班成績多集中在良好以上占73%,而對照班則集中在及格水平53%;在對健美操基本技巧的掌握方面也是這一趨勢,實驗班良好以上高達90%,對照班則有63%集中于及格水平。

1.2試驗后兩班學生健美操創(chuàng)編成績

統(tǒng)計結果兩班學生在套路創(chuàng)編方面相差較大,實驗班考核成績在85分以上的,達到56%,而沒有60分以下的。而對照班75分以上的僅占49%,60以下占到10%??梢妼嶒灠嗯c對照班大學生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方面差距很明顯。

2實驗結果分析

2.1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監(jiān)控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分組的自主學習策略,適當?shù)丶右砸龑c啟發(fā),讓學生充分顯示自己的能力,激發(fā)起學生評價的興趣。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同時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從考核結果來看,在大學生課堂行為控制方面實驗班的學生好于對照班,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加強學生的自我反饋意識,調動學生自我分析意識,對自我動作技能的掌握做出較為適當?shù)脑u價,有利于課堂注意力的集中。實驗班采用對比的方式,師生對比、生生對比,使得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更加直觀,缺點與不足更加清晰,為進一步的提高打下好的基礎。

2.2使大學生掌握合理有效的學習方法

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由于實驗班采用了自主學習策略,學生有較為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也較好,加之教師的積極引導,適度變換教學重點,改變學生學習以及練習的方法策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自檢變成一種習慣時,對學生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激發(fā)就成為一種必然。

2.3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

對師生關系的影響傳統(tǒng)教學過程多呈現(xiàn)單一的傳授知識與接受知識的交往關系。在此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缺少必要的交流。而自主學習模式建立了交互式師生關系。不單單是學生自我開發(fā)的過程,也是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的相互關聯(lián)的互動交往過程。這樣可以使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在互動式的課堂氛圍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充當調解器的角色,使得學生在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中更加深刻理解技術動作,進而不斷地提高大學生課堂的參與情況。

篇5

教師提供無批判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就自己學習的英美文學內容或主題進行交流,老師營造尊重、包容的課堂環(huán)境,學生可以就閱讀的著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與同學老師分享自己的感受。同學之間相互欣賞、鼓勵,共同進步。我們采用多種渠道增加學生的閱讀著作和資料,一是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的經(jīng)典英美文學名著;二是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購買一部分英美文學作品,同學之間可以交換閱讀;三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選讀材料;四是結合教材、教學需要及學生情況,由任課老師指定印發(fā)詩歌、短中篇小說或節(jié)選作品。另外,根據(jù)指定的閱讀著作和自由選讀著作,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圖書館和網(wǎng)絡資源查找所閱讀著作的相關文獻資料和研究資料。這樣就在有限的條件下滿足了學生自主閱讀英美文學名著的需要。

自主學習中心的構建

開學之初,任課老師對學生進行廣泛的英美文學教育,包括英美文學知識、英美文學學習方法、英美文學經(jīng)典名著簡介等。通過一個月左右的準備,我們要求每位學生自己確定一個英美文學自主學習主題進行專門的研究性學習,一方面提高英美文學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為畢業(yè)論文設計奠定基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和教學需要,指定學生閱讀部分經(jīng)典英美文學名著,印發(fā)詩歌、短中篇小說或節(jié)選作品供學生閱讀。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傾向性進行分組,一般3-4個學生為一組,每組推薦一名負責人,負責組織自主學習時間,聯(lián)系老師,安排自主學習效果匯報等。自主學習中心是靈活的,根據(jù)學生自己的時間和興趣安排,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老師不定期地對自主學習中心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

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過程

英美文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一個學期,本階段為調查研究和小范圍實驗階段。調查研究階段編制了英美文學教育中的自主學習調查問卷,對我院外語系09級英語本科班學生和任課老師進行調查。此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英國文學的學習,調查的目的是要比較自主學習模式構建前后的英美文學學習及自主學習情況。問卷調查了教師對自主學習的認識和對自主學習的指導情況,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力、方法和策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策略、教師對自主學習的指導、自主學習資源以及自主學習中心的現(xiàn)狀都不容樂觀。根據(jù)問卷調查結果,擬定小范圍實驗計劃,在09級的一個教學班中展開,包括課堂教學實驗和自主學習中心實驗。課堂教學實驗按照上面提到的教師的自主學習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構建計劃實施,即對英美文學任課教師進行培訓,要求他們利用課堂,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強調英美文學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傳授和提供自主學習方法與策略。自主學習中心實驗按照上面提到的自主學習中心的構建計劃實施,即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傾向性進行分組,每位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導制定閱讀計劃,在任課老師的監(jiān)督和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結合課堂教學和期末考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進行考查。學期結束,再次對任課老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考查學生的英美文學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狀況。

與前期的調查對比,結果顯示學生們對英美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敏感性得到了普遍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大量的語言輸入的過程,這一過程促進了學生語言基本功和語言能力的迅速提升;更為重要的是,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普遍提高,這一能力的形成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第二階段為推廣實驗階段,即把這種英美文學的自主學習模式運用到今后的英美文學教學中。這一階段首先是在10級的學生中實施,10級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班級為8個班。推廣實驗階段還包括對英美文學自主學習模式進行修訂,在推廣這一學習模式過程中,需要任課老師和學生總結小范圍實驗階段的經(jīng)驗和不足,制定更加可行的閱讀計劃,設計更為合理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和形式,改進和增加檢測自主學習效果的形式和方法。推廣實驗階段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有必要不斷的總結經(jīng)驗,修訂不足,再次實驗,不斷完善這一自主學習模式。

英美文學自主學習模式的實施效果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英美文學素養(yǎng)

對模式構建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主動在課外學習英美文學的學生(前測30.5%,后測71%),對英美文學感興趣的學生(前測44.1%,后測68%),對英美文學史比較了解(前測30.5%,后測85.1%),對學過的英美文學作品比較了解(前測23.7%,后測90.3%),能夠比較全面地評價自己學過的作品(前測18.5%,后測65.9%)。這表明自主學習模式確實提高了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積極性,學生的英美文學素養(yǎng),文學鑒賞力和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夠對自己學習過的作品進行較全面的評價。

2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對比模式構建前后,了解自主學習概念的學生(前測16.9%,后測100%),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和策略的學生(前測15%,后測80.6%),這表明通過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和實施,學生們提高了自主學習意識,并能運用自主學習方法和策略進行英美文學的學習。

3提高了教師指導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篇6

    建構主義是一種新的學習理論,是在吸取了多種學習理論,尤其是在維果斯基的理論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它認為:教學中,學生個人的“經(jīng)驗”和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中起重要的作用;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與情境聯(lián)系緊密的自主操作活動。在此過程中,知識、內容、能力等不能被訓練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構;這種建構過程不是從零開始,而是以一個已有的知識結構作為基礎。學習者主動根據(jù)先前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文學課教學應從學習者個體出發(fā)。真正把學習者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充分把閱讀、欣賞、評論等自主權教給學習者,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訓練其思維能力及研究能力:教師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從而使他們構建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作用,認為他們在走進課堂之前。頭腦中已形成豐富的經(jīng)驗,能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文學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jīng)驗,而應把他們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教師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能用自己對知識正確性的強調作為讓學生接受它的理由。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他們自己的構建來完成,以他們的經(jīng)驗、信念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學生的學習不僅是對新知識的理解,而且也是分析、檢驗和批判新知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先有經(jīng)驗及知識對作品理解的影響,運用各種手段激活先前的知識,引導他們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先前經(jīng)驗對其意義構建的影響,鼓勵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培養(yǎng)他們多樣化思維的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

    傳統(tǒng)的文學課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教學設計理論幾乎是圍繞如何“教”而展開,很少涉及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按此理論設計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少,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fā)揮,不利于創(chuàng)造型人材的成長。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在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tǒng)教學相比已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搭建支架,培養(yǎng)能力。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支架”應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建立,通過支架作用不斷地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由于文學課內容龐雜。課時量有限,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水平尚不足以真正欣賞英美文學原作,要求他們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文學史及文學作品是不可能的。教學中,教師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最大可能地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及文學鑒賞能力,力求學有所感,學有所獲,并逐漸培養(yǎng)他們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首先,搭建支架:圍繞當前學習的問題,建立概念框架。以講授文藝復興為例。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xiàn)圖片等)激活學生中學時期所學過的歷史知識及對莎翁、培根等人作品的了解情況,幫助搭建基本的知識框架:該運動興起的緣由、過程、實質、意義、代表人物、作品等。其次,進人情境:將學生引入到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并提供可能獲得信息的工具,鼓勵他們盡可能多地收集有關學習資料,以啟發(fā)討論式教學為主。學習Hamlet的節(jié)選時,教師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加深對作品的理解。Howdo you understand “to be or not to be”in the context of thesoliloquy and of the play as a whole?/What’s your opinion aboutHamlet?/From Hamlet,could you learn Shakespeare’s humanisticideas and his literary ideas?etc.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學生可觀看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或研讀原著,或利用網(wǎng)絡查找資料等,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最后,探索研究:學生自愿組成小組(3至5人)進行分析、思考、探索、研究作品;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使他們最終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逐步攀登。由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賞析,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答案,每個學生都應具有獨立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學會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

篇7

培訓教學過程中,學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這一點應是永恒不變的。在實施多媒體課件教學中,也應如此。設計多媒體課件時,往往很容易顛倒教(知識信息的展現(xiàn)手段)與學(交互功能的運用)的“主導”和“主體”關系。在制作的課件中,只強調“教”,而忽略了“學”,總是想方設法將學員的思路捆綁在課件設計的既定流程上,從而造成教學課件變成“書本搬家”或多媒體演示片,并不能發(fā)揮出多媒體最有魅力的互動功能。用這樣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雖然看似內容豐富,但學員參與的機會卻大大減少,思考的余地也不多。這實質上是將“以教師為中心”演變成了“多媒體課件+教師為中心”,從而強化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學員的被動性,因而導致了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fā)揮,最終的實際收效肯定不佳。因此,在對整堂課教學流程的設計時,應著重從學員與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互動關系入手,并對運用多媒體的基本教學規(guī)律和要求進行深入地探討,選擇合理的表現(xiàn)方式,為課件設計出最具互動性的方案,以防止師生的思維空間受到課件媒體的制約而影響教學效果,進而削弱了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的充分發(fā)揮。

二、對傳統(tǒng)教學基本功的忽視

目前許多職業(yè)學校建起了校園網(wǎng)和多媒體教室,許多教師備課用計算機,制作多媒體課件的熱情不斷高漲,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教師越來越多。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以其形象、直觀、生動的教學形式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喜愛,教師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了相應的成就感和榮譽感。表面看來,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基本功好像沒有多大用場,許多教師不管教學內容、自身能力如何,爭先恐后制作多媒體課件,搶著使用多媒體教室。一時間好像不使用多媒體教學就落后,就跟不上培訓教學現(xiàn)代化的步伐。這種傾向導致了對傳統(tǒng)教學基本功的廢棄。那么,傳統(tǒng)教學基本功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該不該廢止?應當說,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必須做出回答和決斷。事實上,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并不能取代教師教學,機器終究不是人,人是有感情的,機器沒有。而教學中的感情教學,決不是可有可無。例如教師的言語、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聲音的悠揚頓銼,計算機是無法做到的。所以,即使西方發(fā)達國家,至今也未敢取消教師教學而代之以冷冰冰的計算機。因此,可以說在培訓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不能獨立開展教學,而且很多環(huán)節(jié),仍然需要靠我們教師去“說”,去“做”,去“畫”,去“演’,傳統(tǒng)的教學基本功是培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

三、教學課件制作質量不高

實行多媒體輔助教學,首先要求能制作出適合教學更求的課件。就目前而言,市場上基本還沒有系統(tǒng)的具有科學性的配合教學的現(xiàn)成課件可以利用,尤其是石油各專業(yè)的教學課件更是少之又少,一切只能靠教師自己制作。但由于受技術水平和計算機學識水平所限,制作出來的課件有的很難達到教學要求,而往往流于形式化和粗糙化。許多教師只是把教學內容制作成幻燈片進行演示,并沒有達到教學課件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師把教學內容變成電子文檔搬到屏幕上了事,變成了文字搬家。試想一下這樣的課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怎樣克服這—問題呢?筆者認為:一是教師要吃透教學計劃和大綱,熟知需要制作課件的教學內容;二是對教師培訓制作多媒體課件知識,請行家傳授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技能和技巧;三是購置設備,使得教師具備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手段;四是經(jīng)常性的舉辦多媒體課件比賽,開展多媒體課件制作研討。這樣可以提高教師素質和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水平,從而提高多媒體課件質量,促進培訓教學水平的提高。

四、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需要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培訓教學中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需要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一些簡單的、學員容易接受的教學內容可以不使用多媒體課件。例如石油工程各專業(yè)初級工的應知教學內容,以及中級、高級工的大部份應知教學內容都沒有必要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些使用實物、掛圖、模型可以講解清楚的內容,應盡量使用實物、掛圖、模型。例如操作技能實訓教學只能使用實物(或模型仿真)進行訓練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代替不了實訓操作教學。只有對那些復雜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很難講清楚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重點、難點才能突破,才能使學生在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礎上逐漸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篇8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作結構主義,是認知理論的一個分支,是西方教育心理學的最新教學理論,最早由認知發(fā)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皮亞杰的認知和發(fā)展理論同維果茨基的文化心理學理論引起了教育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并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同時,布魯納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和奧蘇伯爾意義學習理論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社會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的提倡者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蟆=嬛髁x最大的貢獻在于強調了人發(fā)展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面——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

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契合

人類已經(jīng)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加入WTO,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已經(jīng)成為將來的發(fā)展趨勢。中國要想適應這一社會發(fā)展趨勢,就必須意識到外語教育的重要性。時代的發(fā)展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需要的外語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而且要具備較強的能力。2000年修訂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非常重視英語專業(y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明確提出了應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獨立提出見解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洞缶V》尤其強調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與手段部分作了充分的闡述。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外語人才生存、發(fā)展、出成果的重要保證(黃源深,2001)。為此,《大綱》的教學原則明確提出要有意識地將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機地融入英語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科課程滲透或融入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或內容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這樣的形勢下,很多專家學者對于外語教育的改革,特別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戴煒棟認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可以采取多種途徑,但以下原則應該是共同遵循的:(1)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外語教學中模仿和機械的語言技能訓練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3)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教學重在啟發(fā)、引導,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課外活動要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廣播、錄音、投影、電影、電視、錄像、計算機、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為外語專業(yè)教學服務(戴煒棟,1999)。

從戴煒棟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戴煒棟所認為的教學改革中應該遵循的原則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和契合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主要是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另外,協(xié)作型的活動模式也充分提高了學生協(xié)同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為學生健康的人格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為他們以后進入社會做好了準備。

三、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最佳途徑——網(wǎng)上探究活動

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在世界范圍內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教學的教學實踐活動已經(jīng)越來越普遍。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Bernie Dodge于1995年將該活動首次命名為“網(wǎng)上探究活動”(WebQuest),提出該活動“是一種以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習者與之發(fā)生互動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信息來源于網(wǎng)絡提供的各種資源”。網(wǎng)上探究活動與其他網(wǎng)絡活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它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在網(wǎng)上瀏覽查閱信息,而是給予學生一個可行性的任務,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有目的地查閱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網(wǎng)上探究活動的理論依據(jù)便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也是通過網(wǎng)上探究活動得以實施的。活動各環(huán)節(jié)如下。

1.介紹背景。介紹背景主要對于即將進行的活動進行介紹,并對其涉及的主題及相關的領域做詳細的介紹,使學生明確將要研究什么問題。

2.設計任務。設計任務主要是根據(jù)要研究的主題,對于學生明確提出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最終需要得出的研究成果,并介紹研究過程中可能會用到的技能。

3.規(guī)劃過程。這是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向學生介紹活動具體進行的研究路徑,從而使其在探究路徑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任務。

4.推薦相關的網(wǎng)絡資源,使學生直接進入與主題相關的資源,而不至于因為學生自己漫無目的地搜索而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5.實施探究活動。學生集體協(xié)作或單獨完成小組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集體研究活動的主題,自主分工實施探究并最后提出探究成果。

6.對探究活動進行評估。在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網(wǎng)上探究活動中,學習者在評估自身學習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活動評價標準由教師啟發(fā)學生參與制定,考查學生是否理解學習過程,以及通過學習所建構的意義。

四、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

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英美文學中的文學思潮,重要作家及其作品,鍛煉思辨能力,提高欣賞水平,并初步培養(yǎng)學術研究能力。把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引入英美文學教學能更好地把“教—學”過程擴展為“教—學—研究”的過程,教學方式主要采用“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對某一個作家作品開展廣泛而且有一定深度的探索,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透過文本,了解形成這種文本的歷史、哲學和社會背景,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獨立思考,運用文學理論對于作品進行分析鑒賞,并最終形成自己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采用教—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對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當務之急,要求學生對某一專題開展綜合性的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用最有效的手段完成學習任務。對語言學習者來說,這種活動的過程甚至比活動的結果更為重要。

目前許多學校的英美文學課采用“文學史+選讀”的模式。由于課時有限,上課時,教師羅列一大堆文學史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因為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復述”,形成對文學作品的見解便無從談起。其實,生活在信息時代的當代大學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wǎng)絡、百科全書光盤等途徑搜尋到這些知識。因此,英美文學課的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欣賞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說為例,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析主題表現(xiàn)、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敘述角度、象征細節(jié)、語言風格等。

在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以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為目標這一方面,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網(wǎng)上探究活動與英美文學教學改革之間高度契合,為英美文學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模式??梢园呀滩闹械慕?jīng)典作家作品作為活動的主題,在原來的班級授課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開展網(wǎng)上探究活動。老師提前要求學生讀某部作品,網(wǎng)絡的發(fā)展,更讓圖書館走入歷史走入網(wǎng)絡?,F(xiàn)今網(wǎng)絡服務已是圖書館的主要服務項目。同學們可以通過遠程的期刊數(shù)據(jù)庫或全文數(shù)據(jù)庫檢索系統(tǒng),輕松地獲得所需數(shù)據(jù)。

以美國文學史中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為例,老師提前讓學生閱讀菲茨杰拉德簡介及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課堂上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推薦網(wǎng)絡資源,對于這一經(jīng)典作品的主題、人物塑造、象征手法的運用及其語言和寫作風格中的某一項進行網(wǎng)上探究活動,最后要求學生以課堂陳述或者書面文字的方式匯報探究活動的成果,對其進行評估,從而使學生在網(wǎng)上探究過程中深入地分析鑒賞這一經(jīng)典力作,使學生在欣賞其優(yōu)美語言的基礎上提高科研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五、結語

以上闡述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及其與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的契合,在英美文學中應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最佳途徑——網(wǎng)上探究活動,以及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英美文學中的應用。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網(wǎng)上探究活動是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是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的趨勢,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積極的設想。在高校外語專業(yè)英美文學教學中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指導,通過網(wǎng)上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達到為21世紀培養(yǎng)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Dodge,Bernie.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Http://edweb.sdsu.edu.

篇9

建構主義理論與英美文學教學

建構主義是一種新的學習理論,是在吸取了多種學習理論,尤其是在維果斯基的理論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它認為:教學中,學生個人的“經(jīng)驗”和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中起重要的作用;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與情境聯(lián)系緊密的自主操作活動。在此過程中,知識、內容、能力等不能被訓練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構;這種建構過程不是從零開始,而是以一個已有的知識結構作為基礎。學習者主動根據(jù)先前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文學課教學應從學習者個體出發(fā)。真正把學習者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充分把閱讀、欣賞、評論等自主權教給學習者,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訓練其思維能力及研究能力:教師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從而使他們構建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作用,認為他們在走進課堂之前。頭腦中已形成豐富的經(jīng)驗,能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文學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jīng)驗,而應把他們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教師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能用自己對知識正確性的強調作為讓學生接受它的理由。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他們自己的構建來完成,以他們的經(jīng)驗、信念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學生的學習不僅是對新知識的理解,而且也是分析、檢驗和批判新知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先有經(jīng)驗及知識對作品理解的影響,運用各種手段激活先前的知識,引導他們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先前經(jīng)驗對其意義構建的影響,鼓勵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培養(yǎng)他們多樣化思維的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

傳統(tǒng)的文學課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教學設計理論幾乎是圍繞如何“教”而展開,很少涉及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按此理論設計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少,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fā)揮,不利于創(chuàng)造型人材的成長。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在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tǒng)教學相比已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搭建支架,培養(yǎng)能力。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支架”應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建立,通過支架作用不斷地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由于文學課內容龐雜。課時量有限,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水平尚不足以真正欣賞英美文學原作,要求他們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文學史及文學作品是不可能的。教學中,教師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最大可能地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及文學鑒賞能力,力求學有所感,學有所獲,并逐漸培養(yǎng)他們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首先,搭建支架:圍繞當前學習的問題,建立概念框架。以講授文藝復興為例。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xiàn)圖片等)激活學生中學時期所學過的歷史知識及對莎翁、培根等人作品的了解情況,幫助搭建基本的知識框架:該運動興起的緣由、過程、實質、意義、代表人物、作品等。其次,進人情境:將學生引入到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并提供可能獲得信息的工具,鼓勵他們盡可能多地收集有關學習資料,以啟發(fā)討論式教學為主。學習hamlet的節(jié)選時,教師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加深對作品的理解。howdo you understand “to be or not to be”in the context of thesoliloquy and of the play as a whole?/what’s your opinion abouthamlet?/from hamlet,could you learn shakespeare’s humanisticideas and his literary ideas?etc.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學生可觀看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或研讀原著,或利用網(wǎng)絡查找資料等,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最后,探索研究:學生自愿組成小組(3至5人)進行分析、思考、探索、研究作品;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使他們最終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逐步攀登。由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賞析,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答案,每個學生都應具有獨立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學會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

協(xié)作學習,共同提高。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在該群體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種觀點和假說,進行協(xié)商和辯論,先內部協(xié)商,即和自身辯論到底哪一種觀點正

轉貼于

確;然后相互協(xié)商,即對當前問題擺出各自的看法、論據(jù)并對別人的觀點做出分析和評論。通過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整個學習群體將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習文學作品,經(jīng)常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交流或編排所學過的作品是非常有益的;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便于補充、修正、加深學生對所提問題的理解。學習hamlet,每個學生對王子的理解都不一樣,通過展開對該人物性格和人性的討論、分析,將有利于學生對作品的進一步理解和賞析。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成立文學愛好協(xié)會,組織各種活動激發(fā)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借助協(xié)作學習,學生能發(fā)現(xiàn)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自主性學習的習慣,完成對自己知識的建構。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20-0122-03

一、《新課程標準》對“鑒賞”的解讀

2003年4月頒布的《新課程標準》設置了美術鑒賞系列內容,指出普通高中“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jīng)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lián)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各種現(xiàn)象的活動”,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①

那么,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欣賞與普通高中美術鑒賞有何不同?

1999年出版的縮印本《辭海》對“欣賞”與“鑒賞”這兩個詞做了如下解釋:“欣賞”就是領略,玩賞;“鑒賞”就是人們通過特定媒介與藝術形式逐步進入對作品的具體感受、體驗、欣賞和鑒別的精神活動。②

由此可見,“欣賞”與“鑒賞”這兩個詞在程度上有區(qū)別,鑒賞包含鑒別和欣賞的意思,而欣賞一般并不包括鑒別的意思,只限于感知、想象、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鑒賞是“判斷美的一種能力”,它高于一般欣賞水平,是對美術作品的鑒別和欣賞。③當然,在教學中兩者有時交叉進行,不是完全分開的。

二、美術鑒賞教學在審美教育中的意義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主要是以一些美術家的美術作品為例子來進行的。所以,美術鑒賞在審美教育中也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可以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提高其對美的認識

高中美術鑒賞是提高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由于美術作品的直觀形象性,易被學生接受,能引起學生心理的愉悅。在對其鑒賞評價時,是學生思維最自由的時刻,就像黑格爾所說:“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彼?在美術課程中開展一些美術作品的評價,能夠使學生認識到美的標準和判斷原則。如學生看到春景時,想到的是春天的美景和人們在春天里活動的各種景象;看到梵高《向日葵》作品時,在老師對其色調、布局、筆觸運用等方面進行鑒賞后,學生在充分地了解梵高的基礎上,想象到向日葵的內在涵義,即象征著充滿活力的新生命,同時也象征著梵高熱愛生命,渴望生活的情感;再如學生對有關勞動作品鑒賞后,認識到勞動的艱辛和偉大,認識到勞動不僅可以改造世界也可以創(chuàng)造世界,再通過作文形式寫一些認識體會,進一步認識到美與勞動者之間的某些聯(lián)系,從而拓展自己的思維和意識,提高對美的認識與理解。從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橫向聯(lián)系的角度來說,它可以促進學生通過美術學習獲得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理解。④

(二)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藝術,提高民族榮譽感

眾所周知,中國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且具有獨特的風格。中國藝術是以線條為主,講究詩、書、畫融為一體。早在1949年出土的兩件戰(zhàn)國帛畫中的線描人物的形象,從略施色彩的繪畫技巧來看,至少在2000多年前我國藝術水平就達到了一定高度。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藝術的繪畫門類和形式也在快速發(fā)展并日益壯大,成為和西方油畫藝術并駕齊驅的世界兩大藝術體系。如國畫整體上分為三大類: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而三大藝術又可以細分出很多類別。它不僅僅是中國近代、現(xiàn)代繪畫藝術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我們?yōu)橹院赖拿褡逅囆g,具有傳情達意、表言立志和其他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藝術特色。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這一教學內容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術學科的內涵,使美術的學習成為了一種文化的學習。從文化的多樣性角度來說,它加深了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⑤所以,加入一些繪畫故事或歷史發(fā)展的講述或評價,可以讓學生們進一步了解中國藝術,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三、美術鑒賞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鑒賞時應體現(xiàn)作品的人文性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美術的最高目標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更加熱愛生活。

引導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項重要手段,通過鑒賞可以使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學生各個方面和諧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中學美術教學主要以生動的形象及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打動人心,使學生為之奮發(fā),與之共鳴,起到以藝術形式來教育人的目的。例如鑒賞近代畫家徐悲鴻《愚公移山》油畫作品時,作者把一則古代寓言故事用油畫形式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畫面上那些健壯的勞動者正不知疲倦地勞動。把這則寓言故事和畫面內容結合起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無論前方多么艱辛,只要能保持樂觀自信的態(tài)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就終將會成功。再如鑒賞北宋畫家范寬《溪山行旅圖》,那大氣磅礴、巍峨高大的山石,聳立在畫面中,頂天立地,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下邊樓觀微微在樹林中顯現(xiàn),小丘與巖石間一群驢隊正匆匆趕路,右上方一飛瀑直瀉而下,在靜謐的山野中仿佛能聽到水聲和驢蹄聲。這樣的好山好水之所以感人,必定是作者充滿對自然的激情而表現(xiàn)出的,并能夠賦予自然一種新的意境。在我們欣賞這幅佳作時,不禁為作者高超的技藝所折服,也不由為祖國大好河山自豪,令人肅然起敬。所以,通過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基本了解我國歷史上一些具有典型美術作品的情況,使他們對祖國及其豐富的古代文化和藝術遺產(chǎn)有一個初步認識,引導他們去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美,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情感。

(二)鑒賞時應體現(xiàn)作品的主、客觀統(tǒng)一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應聯(lián)系文化情境,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風格特征,⑥使鑒賞對作品做到主、客觀相統(tǒng)一。情境實際上是美術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時所依托的背景,它深刻地影響了藝術家的思想和價值觀以及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風格。⑦在鑒賞中,由于地區(qū)和民族等文化不同,會出現(xiàn)一些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鑒賞標準。但這并不意味著審美鑒賞沒有客觀性,實際上只要能聯(lián)系作品的文化情境,就能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和風格特征。也就是說只有聯(lián)系其特殊的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才能正確認識到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和風格特點,從而能做到主、客觀相統(tǒng)一。當然在對某一作品實際鑒賞時,我們不但要看到主體所具有的自我感受、認知水平等是否與所鑒賞作品的特點相符合,而且還要看主體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將自我情感升華為審美情感??梢哉f一個具有相應鑒賞水平的人,能體驗和感知到各種媒介的審美情感。從中我們看到,鑒賞美術作品時能聯(lián)系文化情境,進而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風格特征,是減少主觀感受并使鑒賞做到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重要條件。

另外,在鑒賞中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總結自己的鑒賞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美術作品的鑒賞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鑒賞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

(三)鑒賞時應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往往扮演的是裁判角色,對與錯只有裁判說了算,時間長了會挫傷學生自主鑒賞的積極性。因此,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變主體為客體,讓學生變客體為主體,自己鑒賞、評價某些作品,直接參與自主性的鑒賞和評價,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有利于學生鑒賞、評價能力的養(yǎng)成與提高。

另外,今天的教育已不是向學生灌輸多少現(xiàn)成的知識,而是必須讓學生能夠拿著自己的“漁”,找到適合于他的“魚”,即學會學習,找到一種方法,形成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動力。也就是說,在新的社會發(fā)展情景下,能夠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主動自主地去學習、尋找相關有用的信息,并通過分析和思考做出判斷與評價,然后再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計劃,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和評價,不斷改進和完善,直到這一問題的真正解決。在這一系列學生自主性評價活動中,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決策的能力是引導這一活動逐步深入并獲得成功的關鍵??梢哉f,自主性鑒賞、評價能力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習的基本要求。所以,從學生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角度來說,它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一些問題。⑧

總之,美術是人類文化最高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一種重要文化行為。我們要立足于科學鑒賞,充分、準確地了解美術作品的相關信息和學生欣賞水平、年齡等各種情況,依據(jù)美術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尊嚴、智慧等人文特征,使學生學會鑒賞、判斷、評價美術作品,爭取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美術潛能,促進他們和諧、健康、自由地發(fā)展。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研修手冊》,《美術課程標準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5頁.

[參考文獻]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尹少淳.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蘇•列•斯托洛維奇著,凌繼堯譯.審美價值的本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5]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室編.欣賞基礎[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6]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室編.美術欣賞教學參考用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7]閻增武.美學原理導論[M].濟南:黃河出版社,1991.

[8]王曉明.人文精神尋思錄[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