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色婷婷综在合线亚洲,亚洲欧洲免费视频,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最新国产成人盗摄精品视频,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97公开免费视频,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淫片视频男直播,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99

期刊在線咨詢服務(wù),立即咨詢

期刊咨詢 雜志訂閱 購物車(0)

中西方禮儀模板(10篇)

時間:2022-03-26 08:34: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西方禮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西方禮儀

篇1

商務(wù)會面談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對方的稱呼習慣,初次見面就會出現(xiàn)問題。中國文化講究上下有別長幼有序,習慣根據(jù)職業(yè)、官銜、輩分等稱謂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對方的職務(wù),地位和彼此的關(guān)系。而西方平等觀念比較強,稱呼規(guī)則簡單,除了對某些特定人士稱呼,一般很少用頭銜稱呼別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務(wù)活動場合下,西方人以Mr.稱呼男士,以Miss或Ms稱呼女士。一般情況下會直呼其名以示親切、平等。與西方熟人之間如果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尊稱為Mr某某會讓對方誤認為你試圖與他人保持距離。

二、時間觀念差異

守時是商務(wù)交往中的重要禮儀之一,但是,中西方對守時的理解,對時間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異。在中國,人們通常認為提前一些赴約是禮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則被認為是不合禮儀的,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時間觀念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西方國家,請人吃飯或參加商務(wù)談判活動都要事先通知,臨時的邀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怠慢,不管多誘人基本上都會被拒絕,在中國現(xiàn)代商務(wù)交往中,邀請與會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預約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鐘對方也會接受和歡迎。中西方時間觀念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談話方式上,中國人在商務(wù)談判,經(jīng)商中,喜歡感情投資,在交談中不急于進入主題,謙虛,往往采取間接的方式,保持選擇的靈活性,有時讓西方人摸不著頭腦,被西方人認為是缺乏準備、表達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國人卻認為西方人的直接與簡潔帶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這些時間觀念的差異,商務(wù)活動往往無法順利開展。

三、送禮方式差異

送禮是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外商務(wù)人士都講究送禮以增進友誼。然而,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禮品選擇與饋贈禮儀上卻各有千秋。在中國,雖然嘴上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但卻認為禮品越貴重越能達到增進感情的目的,以促進談判的順利達成。西方商務(wù)人士也講究送禮以增進友誼,但他們比起禮品價值更看中禮品包含的意義。他們講求的是文化格調(diào)與藝術(shù)品位,及浪漫的情調(diào)。

中西方商務(wù)談判禮儀:對商務(wù)談判的影響面對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跨文化商務(wù)活動一定要適應當?shù)匚幕?,遵守國際商務(wù)合作契約和交際禮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經(jīng)營者或合作者的商務(wù)禮儀,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務(wù)禮儀差異,為商務(wù)談判的順利達成奠定基礎(chǔ)。

所謂商務(wù)談判,是指談判雙方為實現(xiàn)某種商品獲勞務(wù)的交易協(xié)商,對多種交易條件進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務(wù)禮儀的差異對商務(wù)談判的進程與效果存在重要的影響,在圓滿的商務(wù)談判活動中,遵守談判未必是談判取得成功的決定條件,如果違背了談判中的禮儀,卻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對達成協(xié)議造成威脅,因此,在談判中,要嚴格遵守談判中的禮儀。

(一)商務(wù)談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促成商務(wù)談判的成功

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揚,所以商務(wù)人員時刻注意禮儀,即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zhì)的體現(xiàn),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個商務(wù)人員,在與他人接觸的商務(wù)活動中,了解其言談舉止,打招呼方式,禮貌禮節(jié)等禮儀都是決定著商務(wù)談判順利達成的關(guān)鍵之一。

(二)了解商務(wù)禮儀是妥善處理好各方面關(guān)系的需要,也是商務(wù)談判排除各種阻礙,各種矛盾,達成協(xié)議的關(guān)鍵

在日常的商務(wù)談判中,任何一個商務(wù)談判的對象的行為習慣都與它所處的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風俗,商務(wù)習慣和語言習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若想在商務(wù)談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就要求每個參與談判的人對不同的國家民族的文化,習俗,商業(yè)習慣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在制定談判策略和商務(wù)接待中因人而異,避免犯忌。

篇2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改革步伐加快。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禮儀之間的不同給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了解中西方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就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

一、中西方禮儀文化起源的差異

中國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最早為宗教祭祀活動。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一些現(xiàn)象不能科學地解釋(如:雷電,山蹦,地震等),便對自然產(chǎn)生敬畏。于是運用一些祭祀活動來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來祈求風調(diào)雨順、降福消災。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xiàn)了早期其他禮儀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用穿孔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在他們?nèi)ナ赖淖迦松砼匀龇懦噼F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葬儀。

西方禮儀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紀希臘。禮儀發(fā)展最初為宮廷規(guī)矩,后在美國得以迅速傳播,并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其在人們生活中日趨合理化、規(guī)范化,并迅速形成體系,被國際社會認可,成為西方國家共同遵循的禮儀規(guī)范。

二、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1.稱謂禮儀的差異

在中國,同輩之間可以直接以姓名稱呼對方,而對長輩,若直呼其名則會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然而在西方,這方面則比較隨意,他們習慣對等的稱呼,習慣直接以名字稱呼對方,不過則一般限于兩者以前見過面。若是第一次見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會以Sir,Madam稱呼對方,這種稱呼方式要單獨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則要與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國,人們還喜歡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職位來稱呼別人,如張?zhí)庨L,李院長等等,而在美國,人們很少直接用職務(wù)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醫(yī)生,法官等。

2.交談禮儀的差異

在西方,人們崇尚個性,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nèi)粘=徽劜簧婕皞€人私事。有些問題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吹絼e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里來?”或“去哪兒啊?”而中國人則比較熱情好客,喜歡噓寒問暖,飽含熱情。

另外,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以與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得到別人允許后再坐下。

3.告別禮儀的差異

西方朋友告別時會說:“我會保持聯(lián)系”。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沒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聯(lián)系。此外,西方人在別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別,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我還有事情,得回去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國家是被認為是失禮的舉止。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見面打招呼,介紹別人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差異,只要平常多注意觀察這些差異,就能發(fā)現(xiàn)并注意,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三、餐桌禮儀的差異

1.座位安排的差異

中西雙方都講究宴請賓客時的座次安排。中國傳統(tǒng)上常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坐。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坐,以左為尊。西方宴請賓客一般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坐,夫婦也分開坐。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稍高,男士要為右邊的女士拉開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在餐桌上以勸酒勸菜為禮貌,以顯主人的熱情好客。而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絕不會勉強別人,客人一般隨女主人動作。主人若詢問想吃點喝點什么,客人應如實回答,客人如果謝絕,主人也不再勉強。中國人則會主動拿茶或飲料,并不斷添茶。西方客人面對這一情況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的習慣,中國人不得習慣是不能呢讓杯子空著,空著說明主人沒招呼好客人。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喜歡穿保守式樣的服裝,內(nèi)穿白襯衫,打領(lǐng)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帶耳環(huán)的習俗。而在平時,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褲。在穿戴上,英國人是最講究的,在交際應酬中,非常重視紳士,淑女之風,在參加宴會時,要穿燕尾服,頭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傘,這是他們的標準行頭。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連衣裙,莊重肅穆的黑色是首選顏色。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tǒng)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中國人的服裝分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jié)構(gòu)、風貌特征、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并無二異。

五、中西方禮儀差異的原因

一般來說,人際交往本質(zhì)上就是文化,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體系,這是民族社會在長期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各種地理氣候,政治生態(tài),經(jīng)濟等因素的無形凝聚,已成傳統(tǒng),相對堅固。它是一種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在與作為異己文化的載體―外國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價值取向上的比較碰撞或融合。價值觀念體系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處于五形,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對文化群體具有規(guī)定性和指導性作用,是這個文化群體無意識的民族性格的基礎(chǔ)。

另外,中西方文化環(huán)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

當今世界的禮儀內(nèi)容更加廣泛和復雜,這就需要我們在保持原有禮儀的基礎(chǔ)上去適應和接受西方禮儀,在努力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禮儀傳統(tǒng)的同時,注意吸收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豐富更新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在適當?shù)膱龊鲜褂眠m當?shù)亩Y儀,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抱殘守缺。只有認清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成和諧社會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于興興,郝愛娟.《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禮儀》[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麗勃朗特.《禮儀》[C]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曹明義.《體驗西方禮儀》[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禮儀差異》[J]科技信息,2011.

篇3

英語里的Thankyou和Please比漢語的“謝謝”和“請…”用得更加廣泛。如果求人幫點小忙,比如借支鉛筆,問個路,傳個話,叫人來接電話等,中國人常常不說這些客氣話,特別是對親屬和好朋友,更不用這樣客氣。許多中國人認為,西方人過于喜歡說Thankyou和Please,沒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煩。另一方面,中國人相信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對別人不夠尊重,對方說了Thankyou或“謝謝”之后,英語的回答是Notatall,Don’tmentionit或You’rewelcome;漢語的回答是“沒什么”或“不用謝”。導游人員和服務(wù)人員為外賓做了什么事,外賓說Thankyou后怎么回答呢?有人會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如果把這句話直譯為It’smyduty,就會含有下列意思:服務(wù)員或?qū)в伪救瞬⒉幌胱鲞@件事,但這是他(或她)的職責,所以不得不做。這與漢語所委表達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適當?shù)幕卮鹗荌’mgladtobeofhelp或It’sapleasure表示“我很樂意(為您效勞)”之類的客套話。

篇4

一、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對比

1.歷史起源。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最早出現(xiàn)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guān)。后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diào)節(jié)日益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漢族傳統(tǒng)的宴飲禮儀程序是:主人向客人發(fā)出請柬,屆時主人在門口相迎。出席的賓客也要互致問候,開席前客人先在客廳小坐,吃些茶點。待客人到齊后一一就座,以左為上,相對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開始敬酒讓菜。敬酒時先敬長輩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這種傳統(tǒng)的宴請禮儀在我國的大多數(shù)地方流傳至今,在各種電影電視劇作品中也很多見。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fā),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tǒng)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yōu)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

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xù)傳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習俗。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對其進行餐桌禮儀的培養(yǎng)。

2.餐桌用語。

在中國,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瑯滿目,主人也會說“菜很少,招待不周,還請大家多擔待“;而西方國家的主人則會很隨便的說“help yourselves”,顯得很自然隨意。同時中國的主人會不時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經(jīng)??腿说耐氡恢魅藠A的菜裝得滿滿的,但是在西方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主人的布菜會讓客人覺得自己的意愿沒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擺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在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頭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與歐洲古代的游牧民有關(guān),他們隨身帶刀,往往遇到獵物,用刀子割下來,燒熟了,用刀子分著吃。大約到15世紀前后,為了改變進餐姿勢,才慢慢開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觀念。

在中國,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體現(xiàn)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單元,而西方人一開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地放在飯碗的右側(cè),用餐后一定要整齊地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

西方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nèi),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shù)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xù)吃;用餐結(jié)束后將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內(nèi)與叉子并攏,平息放置于餐盤上,表示用餐結(jié)束。

4.從座位安排角度對比。

中西方都對宴請活動過程中的座位排序極為重視,中國人在傳統(tǒng)的思想中,對八仙桌極為喜愛。在宴請中,年紀大的長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會按順序入座;而西方國家在宴請客人中,習慣用長桌,主人會坐在桌子的兩端,而客人則按照次序入座,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幸福圓滿的感覺,所以選擇圓形的桌子。

5.從餐桌禮儀禁忌角度對比。

與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俗,不要觸犯了他們的禁忌,因為中國人通常認為飲食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如果在用餐時犯了禁忌會帶來厄運。比如說吃魚,當吃完一面魚身,需要用筷子翻轉(zhuǎn)到另一面時,通常開車的人是不會動筷子去翻的。他們認為:如果翻了魚身,那么駕車的時候就會翻車。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不應在進餐中途退席;確實需要離開,要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1.思維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蘊的影響,產(chǎn)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反過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又進一步影響文化的發(fā)展。中國人的思維是綜合性的,在思考的過程中注重集體利益,而西方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思維上更強調(diào)個人主義和自我,注重個性的張揚。

2.價值觀的不同。

中國人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相對的西方人的思想中個人主義占主要地位。中國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張通過努力來調(diào)和各種矛盾以達到共贏的結(jié)果。而西方則以個人利益為重,注重自我和個性的張揚。價值觀的差異影響的意義深遠,不僅在心靈思想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體系。

受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中西方餐桌禮儀存在各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對對方的餐桌禮儀了解十分必要。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日益發(fā)展,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也就突顯了餐桌禮儀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間的不同,對于我們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有著很大的幫助,人們需要了解中西方國家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以便能在國際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給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大的便利。

參考文獻:

[1]李海芳. 淺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 跨世紀:學術(shù)版,2009,17(4)。

篇5

第一,從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中看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從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禮儀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guān)于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是中國民眾已經(jīng)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jié)。

我國傳統(tǒng)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tǒng)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國際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們會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左手的位置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為上;夫婦不應相鄰,男女依次相鄰,主人和主方陪客應與客人依次相鄰;譯員可以坐在主賓的右側(cè)。有些大型場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賓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盡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nèi)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第三,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lǐng)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cè)放手巾;左前側(cè)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nèi);右前側(cè)放置酒杯;右側(cè)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nèi)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nèi)的。它是根據(jù)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著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盤里。面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里,刀刃一面要向著自已。正餐的刀叉數(shù)目要和菜的道數(shù)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內(nèi),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著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 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系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第四,從進餐時的禮節(jié)看差異。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fā)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著東西,切記,不要說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說話,所以吃東西時盡量的不說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松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復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 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篇6

2:上菜的順序。在中國第一道菜是湯,緊接著是主食辟如干飯,再則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來促進消化;在西方國家里上菜順序一般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點和咖啡。

篇7

關(guān)鍵詞:文化背景 價值觀 平等 個體

Key words:Cultural context Values Equality Individual

作者簡介:劉明哲 男 1981年出生 伊春職業(yè)學院教師 助教 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響的文化不同

中國和西方人之間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觀念學。當發(fā)展的不同觀念彼此碰撞時, 中國文明的基本結(jié)構(gòu)建立了起來。 然后孔子思想變成中國哲學系統(tǒng)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種不同地翻譯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簡而言之,仁意謂愛。 它已經(jīng)形成而且成形為中國的文明而且發(fā)揮極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二千年來作用在了幾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類。

二、中國和西方人之間的文化由不同價值引起的

中國價值的觀念是時常有意識地或者無意識地被放在有方價值的反對派之內(nèi)。 因此, 決定于人們?nèi)绾味x西方價值?,F(xiàn)代的西方價值系統(tǒng)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開始, 而且把它說成是社會的基準.通常的在那期間歐洲人遵守這個價值。 西方價值的核心是個人主義。中國價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關(guān)系。 孔子思想的原則在人類關(guān)系的道德個性中是發(fā)現(xiàn)為孔子為他的疾病和邪惡提供了解決。 那就是眾所周知的人的五關(guān)系: 統(tǒng)治者-部長 , 父親-兒子, 丈夫-妻子 , 年長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這被解釋為應該有愛在父親和兒子 ,在統(tǒng)治者和部長之間應該有正直責任感, 區(qū)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間注意行為,在朋友之間應該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過二千年期間,統(tǒng)治階層用這關(guān)樣的關(guān)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個階級社會。 在這種社會中,一個部長要忠貞他的統(tǒng)治者,一個孩子對他的父母尊敬。 結(jié)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沒有平等。

不同于中國的是, 在文藝復興方面時期的英國, 人開始強調(diào)人類的尊嚴而且強調(diào)現(xiàn)在生活的重要, 他們宣述男人不只有權(quán)利的擁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滿他們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運行奇跡.這是人性的基本。

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提及教義,個體的權(quán)利是一個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重視的東西。 大多數(shù)的西方人相信每個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個性, 應該被辨認出而且承認。 因此, 一不能夠不了解個人主義的人不能包羅萬象西方人和他們的民族。 由對個人主義的認識,我們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義家庭,友誼和隱私.個人主義的核心是追求個人的成就.在基督教傳統(tǒng)中,個體對社會和上帝是重要的. 個人主義從他們的祖先已經(jīng)被傳遞下來。 因此,對西方人,個人主義不是自私。他們強調(diào)個人主義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們相信無法示范個人主義的人一定有毛病。 他們喜歡句子" 天助自助者。"然而對中國人,”個人主義”那個字如自我主義一樣的貶義, 因為表現(xiàn)出自私。 在傳統(tǒng)的中國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集體主義被感激。個人主義強調(diào)合作,在團體成員或個別成員之中成功是由于一個單位,一個組織或一個社區(qū)的職員集體努力的結(jié)晶。 個別利益為集體利益的犧牲被中國人高度稱贊。

四、西方家庭主張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發(fā)言權(quán), 雖然在特定的情況下,在孩子的問題上,也有一張選票的時候。 家庭成員被視為朋友和他們每日的生活是平等。 在西方人中,大多數(shù)的老人不和他們的孩子或親戚居住在一起。 如果在金錢充足的情況下他們自己居住或他們將會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買房子或公寓。因為年輕人代表希望, 能幫助他們制造一些方面的積極改變生活。 因為他們將得不到老人的榮譽,尊敬或注意,所以他們不喜歡變老。在中國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數(shù)的中國家庭中,家庭成員容易一起居住,而且年輕者應該尊敬和服從老人。 因為人相信一個老人是明智的充滿經(jīng)驗的人,通常,老人接受榮譽,特權(quán)和滿足。家庭成員支持仰賴彼此,他們要將忠貞展示給家庭成員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為,以免全部家庭成員丟臉。 " 臉 " 的意義應該關(guān)于增益家庭的社會地位的損失看, 不僅僅個體。那是說中國文化有個體的生活和行為性質(zhì)更強調(diào)集體的質(zhì)量。 一般而言,華人跟西方人比起來有一個較強壯家族感榮譽。

五、民族主義

第五個理由是民族主義。 因為遠古的中國 , 中國的國家形式也是由漢族獨自建立地。 我們說的社會禮儀標準也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chǔ)上獨自建立地。 漢族在歷史上通常和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間和社會的連絡(luò)用語言表達。只是表達一個微小的行動就能表明一些意義敏感的意思。當你說一半批評或僅僅說一些事物的時候,人們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說。如此當他們表達他們自己的感覺時候,人們不需要說出他們所有的意圖。 在西方人中的時候, 舉例來說例如美國是一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 然而,美國人一定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的和需要的。 只有這樣聽話者才能很好得了解。 因此他們的語言一定說出他們必須說的。

參考文獻:

篇8

一、商務(wù)禮儀中的文化差異

(一)處事方面的差異

西方人的特點是簡單直接,而中國人的特點是含蓄婉轉(zhuǎn)。進行商務(wù)談判的時候,西方人更愿意直接聊合作細節(jié)或者是工作中的題,但是中國人可能卻會通過請對方吃飯,贈送對方禮物,從而和對方建立良好、友好的關(guān)系,再進行接下來的談判。西方人過于直接的方式,中國人可能會無法接受。而且西方人對于中國人這種過于含蓄的處事方式,會誤認為是拐彎抹角。

(二)行為語言方面的差異

在文化差異中,行為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具體展現(xiàn)在肢體語言、目光、雙方距離以及手勢、動作等方面。在進行商務(wù)談判的時候,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以體現(xiàn)出文化差異。舉個例子,在我國,彼此見面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握手。但是在美國、英國,雙方見面握手以后會馬上松開手,雙方的距離也會逐漸擴大。在這個方面,中國人會為了表達對談判方的尊重,會握著對方的手上下?lián)u動,握手的時間也會增加。西方人對于這一動作,會感覺難以理解。在西方人看來,如果握住對方的手太久,距離太近,會使他們感到自己的空間被侵擾,甚至會產(chǎn)生防衛(wèi)和防備的心態(tài)。

(三)宴會禮儀的差異

1.使用餐具的差異

在我國的宴會上,所使用的餐具一般都是筷子、盤子、碗和酒杯、碟子等。但是如果在西方國家的宴會上,采用的餐具則是叉子、刀、紅酒杯以及勺子等等。一般情況下,在吃西餐的時候,各種菜品要采用不同的餐具,而且也要根據(jù)飲用酒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酒杯。

2.用餐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一般暫停進食的時候,人們會將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但是在西方國家,如果吃到一半停下來說話、休息,那么則會將叉子交叉放在餐盤上。在西方人看來,在用餐的時候揮動刀叉,是非常沒有禮貌的。

二、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

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文化是人們共同生活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驗積累,同時也是人們通過對比,選出的一種非常合理的東西。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屬于時代的產(chǎn)物,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非常多。主要被分為這幾個方面:

(一)受到不同學派思想的影響

我國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思想提倡忠孝悌禮義信廉恥,要求人們注重倫理關(guān)系,以禮行事。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中國人的處事方式非常含蓄,委婉。而西方國家則不同,16世紀的時候,西方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工人階層因為對資產(chǎn)階級和統(tǒng)治階層不滿,所以掀起了這場精神、知識、文化的解放運動。這場運動提倡讓人們解放思想和天性,追求幸福,因此對西方人的文化、性格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他們的處事非常直接。

(二)受到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

我國的文化核心講究的是萬事和諧,力求人和物,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強調(diào)人不能太過于高調(diào),要做中庸之人,不能對和諧產(chǎn)生破壞。這就是中國的價值觀念。而西方的價值觀念卻相反,西方提倡解放天性,思想開放,強調(diào)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中西方的價值觀念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受到不同思想的影響

中國人的故鄉(xiāng)情節(jié)很重,不管去往哪里,都會對故鄉(xiāng)產(chǎn)生懷念,甚至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是因為我國屬于農(nóng)耕文化,而且地大物博,地理環(huán)境差異非常大。在一個地方內(nèi),只要有水、土地和耕地,就能夠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因此中國人安土重遷。同時,中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會過分對他人的產(chǎn)品產(chǎn)生依賴。正是這樣的因素,使得中國人性格保守、沉穩(wěn),不愿意高調(diào)擴張。

而在西方國家,因為海岸線很長,國土面積很小。西方的農(nóng)耕所占的比例低于我國的農(nóng)耕,在資源方面顯得有些缺乏,所以必須對外擴張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也因此,西方國家的人性格大膽、喜歡冒險,會以海洋為中心,去擴張新的領(lǐng)土,獲得新的資源。

三、在商務(wù)談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禮儀

(一)尊重習俗

在談判涉外貿(mào)易的時候,必須尊重對方的習俗。同時也要了解對方的禁忌、忌諱等,比如對于伊斯蘭教徒,在談判的時候不能對其宗教背景進行議論和指點。同時在宴會上,也不能出現(xiàn)豬肉等。只有尊重對方的習俗,才能在談判中獲得成功。

(二)尊重隱私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容易在談判過程中問及對方的家庭、年齡以及工作等,從而開始下一步的談話。但是和西方國家的人進行商務(wù)談判時,不能對這些問題進行詢問。因為他們認為詢問這些是侵犯隱私權(quán)。此外,對于女士的年齡,也不能隨便問及,因為在西方人看來詢問女士年齡也是不禮貌的。

(三)不必過分謙卑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謙遜是良好的品質(zhì)。但是如果在國際商務(wù)談判中,過分謙虛,那么就會促使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對方認為這是在貶低自己,放低身價。同時,也不能進行自我吹捧,過分夸大??傊趪H商務(wù)談判中,必須適度,不能過分夸大,也不能過分謙卑。

四、總結(jié)與體會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禮儀方面的差異也很大。在進行國際商務(wù)談判的時候,必須尊重對方的禮儀和文化背景,避免產(chǎn)生禮儀方面的錯誤,真誠的和對方進行溝通,這樣才能使貿(mào)易合作的可能性增加。

參考文獻:

[1]王敏.論中西禮儀差異對國際商務(wù)談判的影響[J].才智,2008,(22).

[2]田曉冰.淺析中西方商務(wù)會議禮儀的差異[J].科技視界,2015,(31).

篇9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fā)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jié)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fool’sDay(愚人節(jié)),ThanksGivingDay(感恩節(jié)),Christmas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guān),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jié)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tài)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yè)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shù),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tǒng)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chǎn)生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quán)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傳統(tǒng)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yǎng)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guān)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shù)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tǒng)?!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chǎn)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對外交流、貿(mào)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yè)禮儀人才的培養(yǎng),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xiàn)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jié)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篇10

中國有句俗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被橐鍪侨松械囊患笫拢槎Y作為“五禮”中的“嘉禮”,是禮的本源和發(fā)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禮儀之一,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一直深受重視。然而,由于地理、民族、歷史、宗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方的婚禮習俗存在諸多差異。例如,西方的婚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且由牧師主持,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換結(jié)婚戒指并吟誦結(jié)婚誓言;而中國古代的婚禮多在新郎家中舉行且由男方家長主婚,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透過這些有趣的禮儀,令人不禁發(fā)問:“為什么會有這些結(jié)婚禮儀?為什么中西方的婚禮會出現(xiàn)如此大的差異?”于是,以中世紀中西方的婚姻禮儀為切入口,通過比較,試圖分析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從《當代國內(nèi)外學者對歐洲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一文中了解到,大約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西方社會學和人口學研究逐漸興起,并不斷開拓新的領(lǐng)域,大面積地涉及到婚姻與家庭問題,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重要成果。著名的人口學家杰克·古迪(Jack.Goody),就以人口學的方法,寫成了《歐洲家庭和婚姻的發(fā)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一書。而有關(guān)中世紀婚姻的專門化研究大約始于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拓展,大量關(guān)于中世紀婚姻和家庭研究的學術(shù)期刊應運而生,有關(guān)的講座也頻頻舉行。其中英國“劍橋人口和社會結(jié)構(gòu)史研究組”(Cambridge Group for the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的動態(tài)最為活躍,該團體將中世紀婚姻作為其探討的一個中心課題,匯集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史和人口學領(lǐng)域的著名學者,如拉斯萊特(Laslett),瑞格萊格(Wrigleg),斯克菲爾德(Schofield),理查德·斯密斯(Richard Smith)等,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婚姻問題研究的展開。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學者在這一領(lǐng)域中的探討呈現(xiàn)出廣角度與多層次的特點,有關(guān)的研究日益深入,一批著名的學者脫穎而出,一些更有分量的學術(shù)著作相繼問世……中世紀的婚姻研究不僅在學術(shù)界贏得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為歷史學研究的“時髦”領(lǐng)域。

就國內(nèi)來看,隨著我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迅速發(fā)展及其所帶來的某些婚姻觀念與婚姻家庭模式的變化,隨著西方新史學在我國史學界的傳播,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對西歐中世紀的婚姻問題進行研討。不過,由于我國西歐中世紀史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chǔ)薄弱,因而專門研究中世紀婚姻的學者并不多,至今仍未有這方面的學術(shù)專著問世。一些關(guān)于西方婚姻家庭的著作的譯著雖時有出版,但主要集中在人口學、社會學和法學等領(lǐng)域,而其中關(guān)于中世紀歐洲婚姻的論述又多采用西方人的傳統(tǒng)觀點,層次不深,論述不詳,對西方有關(guān)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納不夠;學術(shù)論文的數(shù)量也相對較少。有關(guān)研究主要集中在6大問題上:1.中世紀婚姻思想的歷史根源;2.男女的結(jié)婚年齡;3.教會與婚姻;4.貴族與婚姻;5.王室與婚姻;6.宗教改革與中世紀的婚姻⑴。

概括來說,對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不僅具有重大的學術(shù)價值,而且也有著相當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因而較早受到了西方學者們的重視,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國學者對這一領(lǐng)域雖然有所關(guān)注,但還缺乏深度與廣度?!耙缘奈ㄎ锸酚^為指南,對西方學者的學術(shù)成果進行批判地分析與借鑒,拓展對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無疑是我國史學界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wù)⑵”。再者,在有關(guān)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中,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似乎還沒有對中西方婚姻禮儀進行專門研究的論著,而筆者又對此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試圖通過對中世紀中西方婚姻禮儀進行比較以分析其背后各自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希望能為此方面的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

一、西方中世紀的婚姻禮儀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這里所說的西方中世紀婚姻禮儀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紀的教會婚禮?;浇陶J為,婚姻是上帝所設(shè)立的,是神圣的、是莊嚴的、是婚姻當事人永遠的約定?!耙恋閳@是禮堂,上帝是主禮人,亞當與夏娃結(jié)為一夫一妻,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據(jù)。”⑶在4、5世紀,教會開始要求結(jié)婚的基督徒從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會的婚禮儀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紀里,教會想把婚姻以某種教會儀式標志出來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以致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完整的基督教會婚姻儀式出現(xiàn)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從11世紀起就流行于英國的婚禮儀式書,從中我們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會婚姻儀式的整個過程:

新郎和新娘被領(lǐng)到教堂門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圍觀的人群作證。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為女人是從亞當身上左邊的肋骨制成的。(4)(對此,山東臨沂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于建波卻在《西方婚禮習俗一瞥》一文中說道:“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邊則是很有趣的說法。古時候搶婚成風,新郎用左手護住未來的新娘的同時,還必須騰出右手,用劍打敗并趕走其他想搶她為妻的人?!保?))

教士開始向眾人詢問結(jié)婚預告:“我的兄弟們,現(xiàn)在我們聚集在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會面前,使兩個身體結(jié)合在一起,從今以后,他們將可能成為一體,他們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兩個靈魂,而最終他們可能將結(jié)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名義向你們詢問,如果你們中任何一個人知道任何一種這兩個人不能合法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原因,請現(xiàn)在陳述出來……”

同樣的詢問也被問及新郎新娘:他們是否秘密地做過什么,是否發(fā)過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們之間有任何方式的聯(lián)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種障礙被陳述出來并被保證加以證實,那么婚姻就要被推遲直到事實被澄清。這種結(jié)婚預告一般要被張貼三次,在三個特定的神圣日子,每個日子間隔一星期。如果沒有結(jié)婚障礙被提出,婚禮就被舉行,教士向新郎問道:

“你愿意娶這位女子為妻,愛她、尊敬她、維護她、保護她,不論在健康還是生病時,都作為一個基督徒丈夫?qū)Υ钠拮幽菢?,只要你們生活在一起??/p>

“我愿意?!?/p>

新娘也被問及同樣的問題……

“我愿意?!?/p>

然后新娘由她的父親或朋友給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婦,則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誠,當著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著新娘的右手,以現(xiàn)在時向新娘發(fā)誓:

“從今天起,我以你作為我的妻子,不論好、壞,不論貧、富,不論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會將我們分開,讓圣潔的教會作證,我發(fā)誓?!?/p>

新娘也向新郎發(fā)類似的誓:

接著,新郎把金或銀和一枚戒指放在盤子或書上,由教士祝圣戒指:

“讓我們祈禱,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和保持者,精神榮耀的給予者,永久得救的賜予者,我主上帝,賜福這枚戒指,讓戴上它的人以天國防衛(wèi)的力量武裝起來,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門……”

然后,教士把戒指遞給新郎,新郎用右手拿著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說道:“用這枚戒指我娶你為妻,我給你金、銀,用我的身體尊敬你,用我世間所有的財產(chǎn)尊敬你?!?/p>

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別說道:“以圣父(圣子,圣靈)的名義。”最后讓戒指停留在第二個手指上,說道:“阿門?!币驗檫@個手指有某種靜脈,通到心臟,在它們之間,內(nèi)在的感情總是鮮艷明朗,真正的銀制戒指象征著這一點。然后新郎新娘低頭,教士向他們祝福。

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壇前,接受教士和眾人的祈禱,祈禱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愛到老,祈禱上帝賜福榮耀給靈魂和肉體。然后新人被帶入教堂內(nèi)殿,做彌撒。之后,在教堂舉行的婚禮儀式全部結(jié)束。

當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還要來祝福婚床,以保護他們不受魔鬼的侵襲,教士用圣水點灑他們,給他們散播和平,然后離開……(6)

二、中世紀時期中國的婚姻禮儀

史學界傳統(tǒng)觀點認為,中世紀的分期是從公元476-1640年,約相當于中國的南北朝到明朝。根據(jù)《元代社會婚姻形態(tài)》以及《中國古代女子全書》中所載《至元婚禮》(《元婚禮貢舉考》第一章)等資料的記載,婚姻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盛于周秦,代有因革損益……朱子《家禮》的“議婚”,在元朝婚制中被確立,成為訂婚程序中的首項禮儀。(7)下面簡單歸納我國中世紀時期的主要婚禮程序:

(一)議婚 也就是“提親”。男方家長先派一位媒人到女方家中去求婚,稱“下達”。

(二)納采 就是男方家長向女方獻禮求婚的禮儀。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納采之禮。在“六禮”當中,納采、問名、納吉、請期和親迎皆用雁作禮物?;闀羌{彩的重要儀項。男家準備好婚書,晨起,奉婚書祝告祠堂,以示祖宗后嗣香火相續(xù),同時也期盼先祖保佑子孫婚姻圓滿成功,并以之征得祖宗許可。隨后,以本宗親戚、媒氏為使者前往女家。女家父母或族長出門相迎,媒氏將婚書呈獻女方主人;女方父母或族長收受婚書后,祝告于祠堂,以求祖先護佑,不忘先人賜體之功。一般官宦之家還專門躬行虔誠儀式,禮文節(jié)儀十分講究(8)。

(三)納幣 也就是所謂的“下聘”。民間又有納紅定,吃肯酒的說法。吃肯酒即是許親定婚,男家須向女家送納“定婚禮物”(9)。

(四)鋪房 所謂“鋪房”,就是舉行婚禮前夕布置裝飾新房,是婚禮的序幕,通常由女方親友進行。據(jù)文獻記載,這項婚禮儀式至遲于宋代已經(jīng)十分流行。明清以來,此俗一直相沿至今。(10)。

(五)親迎 即新郎親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如今所謂“婚禮”,是指結(jié)婚典禮儀式,亦即古代六禮的“親迎”。關(guān)于這一禮儀,《儀禮·士昏禮》有詳細記載。

(六)下轎利市 即新婦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轎、下車入門過程的祈吉慶賀活動,主要有撤谷豆、跨鞍、跨火、抱氈等。據(jù)宋高承《事物紀原》所考,撒谷豆之習始于漢代。至宋代,兼撤錢、果,如《夢梁錄·嫁娶》載,新婦人門“赳擇官執(zhí)花斗,盛五谷豆錢彩果,望門而撤,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

跨鞍意在取“鞍”的諧音“平安”之“安”的口彩,據(jù)認為濫筋于北方騎獵民族。

新婦跨火,本是從火堆上跨過,始于北朝。其初始寓義,或云除穢驅(qū)邪。

抱氈,即新婦下轎后足不沾地而踏紅氈人室,或以紅氈裹新婦抱之進門。據(jù)考,此儀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談?wù)鳌な虏俊?“今人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轉(zhuǎn)氈以人,弗令履地。讀白太傅〈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轉(zhuǎn)氈褥,錦繡一條斜?!瘎t此俗唐時已然矣。(11)”

(七)拜堂 又稱“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禮過程中的最重要的儀式和,通常是新婚夫婦同拜天地和互拜,也就是現(xiàn)在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可見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花燭》、清翟顴《通俗編·儀節(jié)》及趙翼《咳徐叢考·拜堂》等,多有記述,亦見于詩文等。按傳統(tǒng)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婦,為社會所承認。因而,拜堂是婚禮諸儀式中的大禮。禮成之后,新人就會被送人洞房,直到這時新郎才能揭去新娘頭上的喜帕。

(八)喜宴 即婚禮中的慶賀筵席,今俗稱之喝喜酒。從古至今,各種喜慶活動多有酒筵相伴,一向被視為人生大禮的婚禮自不例外。

(九)坐帳 宋代稱“坐虛帳”、“坐富貴”等,即迎新婦人新房。《夢梁錄·嫁娶》載,新婦下轎諸利市儀式過后,“入中門,至一室中少歇,當中懸?guī)ぃ^之坐虛帳;或徑迎人房室,內(nèi)坐于床上,謂之坐床富貴”。

(十)撒帳 新婚夫婦交拜之后或坐帳之際,向帳內(nèi)散擲金錢彩果的祈吉儀式。相傳始于漢武帝時婚儀,歷代相承迄今。至今仍廣泛流行的以棗、栗撒帳的撒帳歌稱:“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被蚴?“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生個大胖小?!苯灾C取“早立子”的口彩祈福。

(十一)合髻 又稱“結(jié)發(fā)”。成婚之夕,新婚夫婦分男左女右共髻束發(fā)儀式,源自古代成年禮。合髻、結(jié)發(fā)多為新房中儀式,又出自成年禮儀式,故后世稱原配夫妻為“結(jié)發(fā)夫妻”。

(十二)合巹 又稱“合匏”、“合歡”、“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婦合飲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婦合體相親。其禮儀始于周代,歷代相承。無論皇室貴族還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禮都是婚禮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儀式,故也以合香代稱成婚。唐宋以來,行合譽之禮開始以杯代飄(香),因而別有“合歡杯”、“交杯酒”等說。

(十三)鬧房 即“鬧洞房”。

(十四)婦見舅姑

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婦拜見公婆的儀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婦拜舅姑是其正式為夫家宗族所接受、確認其成為本家族成員的一種莊嚴儀式,所以十分認真,甚至還要參拜家廟。唐朱慶徐《近試上張水部》詩,即以拜舅姑來隱寓其恭求水部員外郎張籍薦引:“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人時無?”拜見時,新娘要獻棗和栗子于公公,獻干肉于婆婆。

(十五)廟見 第三天,男家主人帶新娘去參拜祠堂。如果結(jié)婚時舅姑已死,則在婚后三個月到祖廟去奠祭舅姑,稱“廟見”。新婦只有在拜見舅姑和廟見這兩項儀式完成之后,才能成為丈夫宗族中的一員,整個婚禮才算完成,否則,“女子未廟見而死,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p>

(十六)回門 又稱“謝門”,新婚夫婦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謝兼新婿拜認女方親屬?;亻T時間,或婚后三五日、一個月,因地區(qū)、時代及路途遠近而異,是傳統(tǒng)婚禮的最末一項儀式。據(jù)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記載,遠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已有此禮儀。宋代稱作“拜門禮”。

三、透過中世紀中西方婚姻禮儀的比較分析其文化內(nèi)涵

中世紀時期中西方的婚姻禮儀已經(jīng)存在極大差異,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國家受宗教思想影響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響;而中國古代傳統(tǒng)婚禮的價值觀念的核心是儒家傳統(tǒng)的宗法思想,是一種“夫為妻綱”、傳宗接代的慶典,婚禮格外隆重奢華,各種儀式活動也滲透著“早生兒子早得福”、“多子多孫多福壽”的宗法意識,即《禮記·昏義》所說的“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儀式主要是對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視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則是為了“報本”,祖宗祭祀是傳統(tǒng)中國家庭重要的禮儀活動,在其婚禮中也有明顯體現(xiàn);而西方國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禮一般在教堂舉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禮過程中貫穿著“圣父”、“圣子”、“圣靈”這“三位一體”的基督思想的傳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傳統(tǒng)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會家長制度和包辦婚姻的價值觀,這不僅在禮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認可和鞏固;西方婚禮則反映出男女雙方的地位相對較平等?;浇虖娬{(diào)男女都是上帝的兒女,男女應該平等,不存在誰服從誰的問題,所以,他們不像中世紀的中國人,只重視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愛情的結(jié)晶,一樣受到父母的疼愛。之所以稱其為“相對平等”,是因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禮開始時,教士向女方問道,“你愿意以這位男子為夫,服從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貴族和王室聯(lián)姻、政治婚姻等問題,只是沒有中國古代的那么明顯罷了。相比之下,中國中世紀時期的婚禮所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極其明顯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婦女地位低下,“三從四德”要求婦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可見婦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從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禮中,納采、問名、納吉,請期和親迎皆用雁作禮物,因為雁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在拜堂之前,男女雙方根本“素未謀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再者,婚禮過程中,許多禮節(jié)都是針對女子而設(shè)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氈”等等。

中國傳統(tǒng)的婚俗也帶有較強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時甚至成為了政治結(jié)盟的手段,中國歷史上的多次“和親”,就是以婚姻作籌碼,換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產(chǎn)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愛情的歸宿,締結(jié)婚姻的目的是為了讓雙方長相廝守,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個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選擇伴侶時,注重的是感情的有無,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聲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國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廣家族、繁子孫,同時用來維護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會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為成員,所以男家在選擇媳婦方面特別嚴謹,以免有辱家聲,家族娶媳婦遠比個人娶妻子來得重要?;橐霰灰暈榧彝サ囊?,而非個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間的愛情并不能作為婚姻的首要依據(jù),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響。

還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觀里,認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國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蝸,相傳伏羲和女蝸結(jié)為夫妻而繁衍了人類,他們既是人類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將他們奉為婚神。中國古人還相信“赤繩系足”的天命觀,認為人一生下來,就被月下老人以紅繩系足,姻緣早以天定。因而,盡管古代婚姻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卻很少有人會主動進行反抗。另外,中國古代的婚姻禮儀中也存在許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議婚時“換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與中國社會的祭祖祭孔風習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為第一教義,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條,舍天主不得別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會也沒有祭祖習俗,也不許信眾祭祖。在西方神話傳說中,主持人間婚姻的愛神很多,古希臘神話中的愛神是阿芙羅狄德、維納斯等,古羅馬神話中的愛神則是維納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愛之神劍,當射出的金劍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兩人就會產(chǎn)生美妙的愛情,進而締結(jié)成婚姻,但當射出的是銀劍時,男女青年就不會有美滿的結(jié)局。所以他們的婚姻更多的是考慮“真愛”。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審美情趣不同。中國的婚俗崇尚喜慶、熱鬧,婚禮以紅色為主色調(diào)。新嫁娘穿著紅繡鞋,身著紅嫁衣,頭蓋紅喜帕,坐著紅花轎,來到新郎家。新郎也穿著紅色的禮服,并在家中則貼上紅對聯(lián),掛上紅喜字,歡迎新娘的到來。在中國傳統(tǒng)婚俗中,紅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氣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預示著以后的日子會紅紅火火,幸福美滿;西方國家的婚俗崇尚純潔、浪漫,婚禮以白色為主色調(diào)。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紗,手戴白色手套,頭頂白色紗巾,不但美麗端莊,而且也象征著新娘的純潔高尚。西方人的婚禮喜歡用鮮花來裝扮,很多人在婚禮鮮花的使用上,也偏愛白色,他們認為白色即純潔無暇,又浪漫溫馨,與唯美的愛情正吻合。歸納起來,西方的婚禮神圣、莊重、浪漫,而又相對簡潔;中國的婚禮隆重、喜慶,然而儀式十分繁瑣,并且顯得鋪張浪費,因而現(xiàn)在許多中國的年輕人都選擇西方的結(jié)婚儀式。

當然,中西方的婚禮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處,例如都崇尚多產(chǎn)等等,但由于相似成分較少,而且也不是本文主要探討之處,這里便不贅述了。

注釋:

(1)(2)石德才:《當代國內(nèi)外學者對歐洲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

(3)謝炳國:《基督教的婚姻觀及其禮儀》,《中國宗教》2004年01期;

(4)(6)薄潔萍:《上帝作證——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學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88——95頁;

(5)于建波:《西方婚禮習俗一瞥》,《大學英語》2003年03期;

(7)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形態(tài)》,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

(8)(9)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形態(tài)》,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8頁;

(10)(11)曲彥斌:《中國婚禮儀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參考文獻

(1)石德才:《當代國內(nèi)外學者對歐洲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

⑵薄潔萍:《試論中世紀基督教婚姻思想中的矛盾性》,《世界歷史》1999年05期;

(3)謝炳國:《基督教的婚姻觀及其禮儀》,《中國宗教》2004年01期;

(4)薄潔萍:《上帝作證——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學林出版社2005年版;

(5)于建波:《西方婚禮習俗一瞥》,《大學英語》2003年03期;

(6)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形態(tài)》,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

(7)甄進忠:《中國古代婚禮淺論》,《中州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8)曲彥斌:《中國婚禮儀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9)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異》,《岳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曲成志:《新娘蒙“紅蓋頭”的傳說》,《山西新聞網(wǎng)山西日報》2008-01-04 C版C2。

(11)李振林,馬凱:《中國古代女子全書.女兒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2)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倪世光:《西歐中世紀騎士的生活》,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14)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江村農(nóng)民生活及其變遷》,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

(16)約翰:《生命之光:約翰福音》,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17)段塔麗:《唐代婚姻習俗與婦女地位探析》,《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18)大勇:《中國傳統(tǒng)婚慶禮俗與當代婚禮》,《現(xiàn)代交際》2001年11期;

(19)劉新成:《西歐中世紀基督教婚姻觀》,《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