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09: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音樂微課教學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學生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教師微信公眾號推送或打印的二維碼即可安裝移動APP,即使沒有網絡,學生也可以用U盤拷貝安裝包到家中計算機并發(fā)送至移動終端安裝,非常方便。
2.智能交互、隨意切入
學習工具支持教師、學生雙入口,既可作為教師上課的教具,又可作為學生自學的教具。學習過程中,可隨教學和自學進程隨機切換內容,克服了常規(guī)課堂一個PPT控制整個課堂的弊病。而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操作模式使得工具在學生手中用得得心應手。
3.資源豐富、學科性強
移動APP可以將文字、圖片、音樂、語音、視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取舍自由,可以在課上講的則課上講,課上講不完的學生在課后可以^續(xù)探索。
4.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本節(jié)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循序漸進,在學生對教材知識掌握的基礎上,使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逐步完成知識的內化和靈活運用,最終實現思維的可視化。
制作背景
2014年,在教育部倡導“一師一優(yōu)課”的背景下,學校配備了未來教室,交互式的智慧教學系統和人手一臺的平板電腦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設計要求。在學生使用BYOD方面,筆者做過調查:全校5~9年級85%左右的學生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沒有的也可以用家長的手機完成自主學習。而在教學工具的選擇方面,面對微課、翻轉課堂、思維導圖、慕課,筆者都先后嘗試過,最后還是選擇了移動APP作為初中音樂課的學習工具。這是因為它的使用門檻低,不像Flash需要專業(yè)的學習,只要利用各大APP在線制作平臺就可以設計自己的APP,筆者曾經嘗試了多個APP在線制作平臺,最后選擇“APP應用公園”作為移動APP的在線制作平臺。它的優(yōu)勢在于無須編程,直接使用圖形化操作即可完成設計;一鍵模式、主題模式及自由模式三大模式滿足各類APP的應用,控件靈活組合,頁面隨心定義。
學情分析
《辛德勒的名單》選自人音版七年級音樂下冊第二單元影視金曲,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欣賞電影音樂,了解影視音樂中的主題音樂對影片起到的烘托、對比等不同手法的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本課只需要學生簡單理解影視音樂的特點即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筆者試圖通過未來教室下BYOD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讓學生掌握主題音樂、場景音樂不同的特點和作用,了解電影音樂和畫面結合的三種主要關系,并能夠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為自己的生活
服務。
設計思路及內容結構
本學習工具的教學設計包括六大板塊(如下頁圖1)。其目的在于通過《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大量影視資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主題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通過了解主題音樂和場景音樂,全面地理解影視音樂的作用,通過分析《臥虎藏龍》中兩段音樂的音畫關系,領悟不同音樂對畫面起到的不同作用;引導學生通過知識拓展,為視頻配不同的音樂,使學習歷程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悄然升華;在實踐操作中,使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以拍攝微視頻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1.為了增強課堂有效性,設置板塊一“電影簡介”(如圖2)
上課之前,筆者做了調查,發(fā)現平均每班只有不到一位學生觀看過《辛德勒的名單》,以往的課堂上教師需要用較長時間來介紹這部電影,現在通過移動APP,讓學生在課前就可以以他們非常樂意接受的方式在移動終端學習“電影簡介”。筆者設計了電影劇情、幕后花絮、人物原型、導演介紹、配樂大師、影片評價六個方面的自主學習,基本上可以使學生能對電影情節(jié)有大致的了解,這樣就節(jié)省了教師課上的時間。在幕后花絮板塊,筆者又設計了導演人選、影片酬勞等六個板塊,以便學生了解更多臺前幕后的信息,進一步加深其對影片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了解。此部分最為學生喜歡的環(huán)節(jié)是“配樂大師”環(huán)節(jié),筆者在介紹約翰?威廉姆斯的頁面增加了其與斯皮爾伯格合作的一些經典影片的主要配樂和相關介紹(如圖3、圖4),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了解大師的創(chuàng)作風格,并對本課的學習充滿期待。同時,筆者還設計了課前自主任務單,要求學生在學習了這一板塊之后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以訓練學生收集、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
2.為了學習主題音樂,設置板塊二“主題音樂”(如圖5)
筆者利用BYOD和移動APP的優(yōu)勢,根據樂曲的結構“引子+ A+A+B+A+尾聲”,把主題音樂的各個片段設計成可以單獨欣賞的功能,避免了常規(guī)課堂教師一曲從頭放到尾,學生聽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現象,而且學生可以隨意開始式暫停樂曲,對各段音樂的對比欣賞更加深刻??紤]到課前學生肯定會自己學習這部分內容,學習的深度也會有高有低,因此筆者不但設計了完整版的主題音樂,還設計了大提琴版和鋼琴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個性化學習的樂趣。經過實踐,筆者發(fā)現這樣的設計不僅提高了上課效率,而且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對主題音樂和電影內涵的呈現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為了學習場景音樂,設置板塊三“場景音樂”(如下頁圖6)
在此環(huán)節(jié),筆者打破了已有的教學設計模式,不出示電影原版的場景音樂,而是讓學生先欣賞沒有聲音的視頻,然后筆者根據電影中音畫的關系,為紅衣女孩的畫面分別配了三段音樂,讓全班六個小組分別研究三種不同的音樂結合的方式,最后做小組匯報。這樣的設計打破了常規(guī)課堂教師必須先展示三種不同的配樂,學生再分頭討論的設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小組匯報的方式,也可以讓其他組的學生了解自己課上沒有探究的內容,達到了相互學習的目的。
4.為了鞏固所學知識,設置板塊四“臥虎藏龍”(如圖7)
在前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了解了音畫關系,在此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對《臥虎藏龍》中兩段場景音樂的分析,進一步理解“音樂同步”和“音樂平行”帶來的不同的藝術
魅力。
5.為了知識的內化,設置板塊五“知識拓展”(如圖8)
筆者選取了電影《夏洛特煩惱》《功夫》《指環(huán)王》,以及微視頻《畢業(yè)》的無聲畫面,通過讓學生根據音畫關系為畫面選擇不同的音樂來配音的方式,使其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筆者利用未來教室的無線傳播功能把四段視頻發(fā)送到指定的小組的平板電腦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不同的音樂,利用“美拍”等視屏編輯APP制作微視頻,再到教師的多媒體顯示屏上做小組匯報用。
6.學以致用,服務生活,設置板塊六“實踐操作”(如圖9)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讓視頻拍攝變得日趨容易,既然課上學習了電影中音畫的關系,為什么不讓學生試一試微電影的拍攝呢?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學生拍攝的校園類微視頻,既然學生在生活中有制作微視頻的需要,那么如何讓課堂所學和生活結合起來就是教師需要思考的了。筆者在這里也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嘗試,給學生幾個參考的主題,讓學生運用學到的音畫關系知識為自己拍攝的視頻配樂,呈現不同的欣賞效果。
反思與評價
在“互聯網+教育”的大潮下,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教學的數字化學習工具,而不是被技術綁架,是筆者一直在思索的問題。音樂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注重音樂資源、音樂體驗和音樂創(chuàng)造,有些技術非常強大的工具不一定適合在中學音樂課堂上使用。而筆者在使用移動APP授課的過程中,越來越體會到其便利性和實用性。本節(jié)課以未來教室和BYOD為支撐,本著智慧教育的理念,嘗試了“未來教室”環(huán)境下的討論式、探究式和交互式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新思維空間?,F在的學生已經離不開手機或平板電腦了,與其限制,還不如更好地引導他們合理科學地加以利用,這也是筆者設計移動APP的初衷。一個會思考、與時俱進的教師,會得到學生的喜愛。實踐證明,用了APP上課之后,學生對音樂課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從以前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內容,到現在面對各種音樂概念玩得不亦樂乎,每次下課鈴響了還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座位,這樣的轉變是筆者使用APP上課之后最大的收獲。
當然,不足之處也有很多,如APP和未來教室的接入問題、第三方APP軟件的嵌入問題、學生在BYOD模式下小組探究能力的問題,但有問題才是筆者下一步繼續(xù)努力的動力。
幕前幕后
2016年,筆者作為學校唯一一個入圍決賽的選手,初次踏上NOC的舞臺,雖然已經是有16年教齡的老教師了,但還是顯得手足無措。學校沒有一個人接觸過此項賽事,一切只能靠自己,就這樣通過NOC網站了解了大致的要求,便踏上了合肥參賽之路。比賽現場面對很多經驗豐富的前輩們的侃侃而談,不禁震撼于他們所使用的工具的強大,陳述PPT的全面到位,而筆者僅有的幾張有APP截圖的PPT顯得是那么幼稚,但憑著自己課堂上使用的心得,憑著學生對這一工具的熱愛,筆者大膽地走上講臺,把自己一年來的想法和做法向評委教師做了陳述。評委老師對筆者設計的工具所體現出來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贊賞有加。這使筆者明白自己選擇的努力方向沒有錯,也點燃了繼續(xù)創(chuàng)造的熱情。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會繼續(xù)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用現代化的學習工具豐富課堂,探索微信公眾號及其他APP軟件對課堂的支撐,力求開發(fā)出一條適合自己學科的創(chuàng)新之路。
評委印象
2016年第十四屆NOC活動教師賽項中的“數字化學習工具賽項”的獲獎作品有不少亮點,周老師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單》就是其中很搶眼的一個。
談及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變革,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預言,未來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在講學生聽,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學,教師和學生的界限會模糊。未來學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線上和線下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從封閉的校園到開放的校@,打破固化的組織形態(tài),采用彈性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更好地滿足當代學生自主發(fā)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支持個性化發(fā)展的更加精準的教育。“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教育變化之一就是,教師、學生都可能成為課程的供給者,教育的跨界與協同成為必然。也因此,互聯網將成為更多優(yōu)秀教師展示才華的舞臺。